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數學教育理論學習心得

數學教育理論學習心得

數學教育學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你知道數學教育理論學習心得是什麼嗎?接下來就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數學教育理論學習心得,供大家閲讀!

數學教育理論學習心得

數學教育理論學習心得 篇【1】

數學教師是一種職業,是一種需要特殊培養的專業人士。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在古代,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大大小小的官史、僧侶和文職人員。為了將學生培養成統治者,“讀、寫、算”是最基本的。無論在古埃及、巴比倫和中國等文明古國,還是在稍後崛起的古希臘和古羅馬,經世致用其所長數學都是學校啟蒙教育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進入20世紀,各國培養教師計劃中重視和加強教學法培訓的傾向更加明顯了,數學教育逐漸成長為一個需要具備一定特殊技能的專業。

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幾個數學教育研究的案例。第一個案例中研究者使用的是訪談法,目的是想通過訪談,比較深入地瞭解學生是怎樣思考的,產生錯誤認知和差錯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克服它們的有效措施是什麼,等等。通過研究,希望提煉出可供教材編寫人員和教師參考的建議。訪談法是研究數學教育心理學的學者在瞭解和分析學生思考過程時常用的一種方法。

“讓學生在發現和創造中學數學”這是一個誘人的數學教學境界。布魯納認為“發現法”具有兩個效用:一是給心靈帶來愉快,二是促使能力獲得遷移。為了檢驗布魯納的這些看法,馬鞍山市第十三中學馮建國教師在七年級的兩個平行班級的數學課中進行了兩次實驗。第一次教學實驗,甲班用發現法乙班用一般方法。第二次教學實驗則輪換一下,乙班用發現法,甲班用一般方法。兩次課的內容是連續的,一前一後依次是合併同類項和去括號。根據這兩次實驗得出幾個結論:

(一) 布魯納所説的“愉快”是存在的,這從兩次發現課舉手要求回答的總人次為238,而兩次一般課相應數學據為115,以及從課堂氣氛等教學現現象中可以看出。

(二) 布魯納所説的“遷移”能力提高也是正確的,這從學生在完成B組題目上的表現可以看出,兩次發現課中,學生在B組得到的平均分累計為48。9,而兩次一般課的相應分數僅為33。

(三) 發現法有得於對基礎好、智力好的學生進行教學,但也容易產生全班成績的兩極分化。比如,在A組題目中,兩次發現課得滿分的總人數和30分以下的總人數依次是58人和9人,相應的一般課數據則為53人和3人。

這個研究案例採用的是輪組實驗法,意在控制無關變量帶來的影響,是教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實驗方法。

課堂教學中語言是不可或缺的一種人際交流工具。然而,從學校的課堂教學實踐看,教師的課堂教學用語似乎還難盡人意。教師課堂教學用語的現狀究竟如何,學生最喜歡和最厭惡的教師課堂教學用語是什麼,教師課堂教學用語在教師魅力諸方面中的地位如何,浙江方橋國中的張菊飛等老師就此進行了一番調查研究。

對學生來説,教師最大的魅力是什麼?教師課堂用語在其中的地位又如何?查結果表明:學生最搬弄是非重的是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其次是優美的語言、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感情和熱情的態度。所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是教師的首要任務,但是,優美的語言對於學生的情感、態度等也有很大的作用。

數學教育理論學習心得 篇【2】

數學來自生活,而高於生活,最後又迴歸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且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與靈性,用生活的理念構建數學課堂,正是《國小數學課堂標準》中提出的新境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只是自己不能把這些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知識,這些教學環節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直接經驗轉化為間接知識,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身邊的數學問題,使學生了解了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從而使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學而有用的喜悦感,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來自生活、迴歸生活的知識才是最有價值的知識。要讓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聯繫生活實際,積極尋找身邊的數學,把教學歸樸於實踐,歸樸於生活,那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而且能較好的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迅速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自己不能把這些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知識,這些教學環節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直接經驗轉化為間接知識,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身邊的數學問題,使學生了解了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從而使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學而有用的喜悦感,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得到了較好的體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來自生活、迴歸生活的知識才是最有價值的知識。要讓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聯繫生活實際,積極尋找身邊的數學,把教學歸樸於實踐,歸樸於生活,那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而且能較好的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迅速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數學教育理論學習心得 篇【3】

《數學教育概論》這本書是由張奠宙、寧乃慶主編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數學系列教材之一,它帶附帶有一個光盤,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是一個關於數學教育基本理論與實踐的概述,目的是幫助具有數學專業知識的學生獲得有關數教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它不再只是“教材教法”的説明書式的記敍,而是闡述數學教育的規律,具有自己怕學科體系。全書分為實踐篇和理論篇。首先從觀賞、分析大量的數學教學案例入手,幫助學生編制教案,走上講台。然後概略地介紹當代數學教育的基本理論,探討數學教學的目的、學生應具備的數學能力、數學教學模式、數學教育的德育功能等基本課題,同時研究數學思想方法的價值,以及數學史、數學教育技術、數學教育心理等有關問題。書中設專章介紹和研究《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制定和實驗,並就數解題和數學考試、數學教育研究等問題進行闡述。

數學是人類文明的火車頭。古希臘文明時期的數學著作——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成為人類理性精神的典範。它在西方國家的印刷數量,僅次於聖經。當歷史經過中世紀的漫漫長夜之後,是笛卡爾、費馬、牛頓、一萊布尼茨創立的微積分,宣告了資本主義文明的科學黃金時代的來臨。19世紀發現的非歐幾何、高斯---黎曼建立的微分幾何進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締造了物理學革命,成為20世紀文明的標誌之一。現在,當人們在普遍享受信息文明的時候,自然會想起為它奠基的數學家的貢獻:馮諾依曼設計的電子計算機,連同維納的控制論、仙農的信息論,人類終於迎來了航天飛行和手機普及的時代。

數學無處不在,數學無往不利。人類的進步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數學。就單個個人而言,由於數的嚴謹與抽象,經過烽學的學習和訓練,人的思維能力就獲得一次昇華。學習數學,不僅為學習其他學科打下了紮實基礎,而且能夠培養人們不迷信權威,不感情用事,不停留於表面現象的思維品質,甚至從數學這無聲的音樂、無色的圖畫中,領略到美的崇高境界。也正因為如此,在世界的所有國家,數學都是主課,學生從一年級入學到中學畢業,一直不有離開數學。重視數學,是一個國家文明的象徵,也是一個國家教育進步的標誌。

中國的古代數學曾經有過輝煌的成就,以劉徵、祖沖之、秦九韶為代表的中國數學學派,建立了與實踐聯繫緊密且以算法見長的數學體系,但是12世紀之後就漸漸地落伍了。20世紀以來,中國數學家急起直追,努力為世界數學文明做貢獻。在當代的數學史上,可以看到陳省身、華羅庚、許寶祿、吳文俊等中華數學家的名字。20xx年8月,國際數學家大會在北京舉行,這表明中國數學已經進入世界數學的主流,向着21世紀數學大國的目標挺進。

但是,中國還不是數學強國。中國數學離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較大的距離。在數學研究一線上中國數學家還要繼續努力,便更重要的是培養數學後備力量,提高我國公民的數學素質,加強科學技術領域的數學支撐。為此,就要從加強數學教育着手,從娃娃抓起,從青少年的數學培養抓起。

我從事數研究和數學教育幾年,對數學教育的重要和艱難,有深切的體會。1993年,西南師大的著名代數學家陳重穆教授親自到中國小第一線進行數學教育改革,使我十分欽佩。他提出“淡化形式、注重實質”的口號,一時成為國內數學界和數學教育界討論以至爭執的熱點。數學的一個特點是形式化,陳重穆教授自然十分清楚。他之所以提出“淡化形式”,並非針對數學本身,乃是對人們認識抽象規律過程,尤其是對兒童青少年學習數學而言,因此我認為他講得有道理。數學和數學教育是彼此聯繫又互相不同的學科,數學界應該更加重視數學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張奠宙教授和寧乃慶校長主持“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數學教育概論》的編寫,當是21世紀中國數學教育的一項有意義的工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n4vpd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