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精選16篇)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精選16篇)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 篇1

我相信,每個在從事教育的人都希望自己站在講台上的時候是坦然的,自信滿滿的,胸有成竹的。自己的教學能夠符合新課程教育理念,能得到別人的肯定,能讓學生有一個好的發展。而這一切,最基礎的是,每個教師都需要豐富的教育理念,而讀書就是獲得教育理念的方法。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精選16篇)

一、多讀書可以提高我們的創新能力有人説:讀書就是在和大師們對話。確實是這樣的,多讀書,特別是讀一些教學設計方面的書,就常常會驚歎“原來還可以這樣上”。印象最深的是20xx年有幸聽了黃愛華老師的《比較數的大小》,華應龍老師和張奇華老師的《圓的認識》,被他們的教學智慧深深的吸引住了,之後花許多時間去看他們的教學設計,尋找他們的教學視頻,經常驚歎“原來還可以這樣上”“我怎麼沒想到呢”。所以經常去讀些書,在教學實踐中思路會更寬,更具有創新性,這也是新課程理念所提倡的。

二、多讀書有利於更深入地鑽研教材多讀教育書籍,有了更深厚的教育理論作支撐,對我們教學實踐中分析教材是很有幫助的。剛開始教學時,拿到教材不會分析或者分析地很淺,不會自己深入研究。慢慢地,有了一定的教育理論,就知道為什麼教材上這樣設計,為什麼又要這樣處理,遵循的是什麼教育規律等等,知道了這些在教學時就能更好的把握教學重點難點,提高課堂質量。也就有能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一定的改變和重組。教材能研究透了,相信課堂質量肯定是高水平的。

三、多讀書會促進自己的教學反思能力,關注課堂細節。教師是否願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教學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誌之一。而會不會反思,對青年教師來説也是一個問題。多讀書,在讀書過程中肯定會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應該及時地記錄下來。對教師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學”的方式化解教學中發生的教學事件,這是判別教師專業化程度的一個標誌。在反思的過程中,我們的教育智慧也隨之不斷增長。因此,我們要逼迫自己勤於閲讀和思考,才能更好的反思自己的教學。

閲讀教育書籍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讓你更加關注課堂的細節。

多讀書的老師經常會從書中發現自己教學中的缺點,而這些缺點更多的是一些細節方面。比如説:上課過程中沒有關注全體學生了,課堂上對學困生的關愛不夠了,某些方面沒有讓學生養成習慣了,忽視了一些教學中重要的隱性問題了等等。而當你關注這些細節後,你的課堂將更加精彩。

四、多讀書會提升教師氣質,伸展教師個性

既然新課程理念是培養有個性的學生,那麼首先我們教師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我們經常備專家們的的教學智慧深深折服。我想,正是他們對書的熱愛,閲讀大量的書籍,才慢慢形成了大氣的風格。我們每個人也應具有自己的風格,但是前提是要多讀書,從書中慢慢積累,慢慢摸索出自己的獨特之處。

書籍是我們寶貴的財富。就讓我們在百忙之中抽點時間來好好讀點書,邊讀邊思,與思考結伴,為自己的成長之路打下紮實的基礎吧。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 篇2

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其中有一條就是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愛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別人的愛心(或是痛苦)的潛力,進而才有可能把他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的有愛心的善良的人。

再看自己的成長經歷,尤其是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所奉行的不也是愛的惟一原則嗎?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我就發誓要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圍的每一個人。那時候,我遠離家鄉在遙遠的河南,在同寢室中,我的人緣很好。因為,我當時做人的準則就是:大家都遠離家鄉都很不容易,因此,無論是誰,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務必答應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難處,我要幫忙每一個有困難的人。記得當時,也是冬天,每一天晚上,打開水很費勁,因為我的暖水壺是全宿舍僅有的兩個之一。於是,許多人,都用我的水,到最後我總是隻剩一點點,更多的時候是一點也沒有。但是,我每一天還是排着長隊去打水,但是豪無怨言。

再之後,我當了一名老師。在和孩子們朝夕相處的日子裏,我發現了,比我的世界更動人的孩子們的心靈世界,在那裏如小石潭記中的潭水一樣的清澈,在那裏如桃花源記中的桃源一樣的美麗;在那裏像聖經裏的天堂一樣沒有苦難只有關愛,在那裏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樣沒有憎恨只有善良。你愛他們,他們也愛你。

愛孩子們吧,即使他暫時不能理解你,終有一天,他會明白你的愛。就像你自己在小的時候,對父母的愛護,當成了管教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可如果有一天當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你就會常常記掛起,你的父母,看着你的孩子,忽然間就像回到了你自己的小時候,想起了在你母親的懷裏,或是父親拉着你的小手的樣貌。愛是永恆的!為了你的學生總有一天如你愛他一樣能去愛別人,為了這世上的人彼此之間都能互相關愛,請你愛你的學生吧!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愛別人就等於愛自己!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當你培養出具有愛心的孩子,他就會對教師的愛很敏感,並以好心還好心;而教師的愛,最重要的是為了學生獲得知識,若是學生懂得了這些,自發向上,成績自然就好,成績好了,那作為老師的你不也會更加快樂了嗎?讓我們都擁有一顆愛心吧!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 篇3

根據自身學習的需要,我靜下心來,腳踏實地地學習了《教育新理念》等書籍。通過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新理念的學習與反思,我的大腦又一次的受到了前首未有的洗禮,並對一些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為今後的教育教學奠定了更紮實的基礎。

對創造始於問題的認識

我個人認為:一是教師的新理念、新教法與學生的實際、課堂教學要求相脱軌;二是在備課的過程中,不能真正體現出備學生的過程,在教師的教案裏,更難找到與教學環節、教學內容和切合學生實際的提問。沒有提問,哪有問題;沒有問題,哪知學生學得如何?這樣做的關鍵是教師為了圖省事或認為學生文化基礎太差,根本不值得一問,或藉口課堂時間非常有限,怕提問後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所以認為,多一事還不如少一事。通過認真學習,我真正認識到了課堂提問題的重要性,缺少了這一環節,課堂教學無論多完美、多動聽,總會讓人覺得少了靈性和缺乏現實意義。因為有問題意識、問題能力的課才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素質教育。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提倡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並帶着更多問題走出課堂。這就是所謂的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這種教育,教師並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積極探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特見解為目的,使學生終身受益為目標。

對過程教學比結果教學更重要的認識

在以往的教學中,大多數教師認為,只要課前認真備課、上課環節比較完美、課後佈置一些作業就是一節好課。至於學生能否學到多少有用知識、能力能否提高卻不在思考之列。若按這種教學,表面上看是素質教育,但實際上仍是“應試教育”的翻版,只不過打着“素質教育”的旗號,正所謂拉“素質教育”之大旗,做“應試教育”之虎皮。為此,我通過不斷的學習,才真正的認識到過程教學比結果教學更重要的含義。因為知識才是人們真正的認知的結果。而知識的學習和教學無疑是必要的,但大多數教師往往太注重認知結果的教學了。如果在知識發展緩慢的時候,有這樣的想法還有情可原,那麼,在知識和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這就不能容忍了。因為學生學到的僅是知識大海的一粟,而缺乏實際問題解決的能力,跟不上快速更新時代的步伐。簡單地説,智慧比知識更重要、過程教學比結果教學更重要,因為知識才是真正啟發學生智慧的手段,過程是結果的動態延伸。教學中能夠把結果變成過程,才能把知識變成智慧,才能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對網絡時代教師的認識

在逐步實現網絡教育的今天,我們還有部分教師滿足“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的陳舊教學方法。因為這種教學既簡單,又省事。但殊不知,這種簡陋的、過時的落後教學,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也就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方可使用。而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哪個學校沒有一到幾個多媒體教室,可這些配有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多功能教室卻完全成了擺設,像裝有漂亮鮮花的花瓶,僅供人欣賞而已,沒有更多的使用價值。當然,多功能教室也有發揮作用的時候,那就是上級主管部門來現代化驗收時,學生才有可能在現代化的教學中快樂地學習、才能感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導致這種不良現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造成的,如多媒體上課,製作課件是一件繁而難的事,或部分教師不求上進,不能利用有限的業餘時間學習電腦的操作,而是把主要精力用於家教或在“圍城”裏面酣戰,可對課件的製作卻一竅不通。導致這種對多媒體教學不感興趣的現象,造成有限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合理的充分使用。這種結果要不了幾年,設備老化,教學質量低下,學生素質下降,最終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所以,作為一名網絡時代的現代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創新。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認真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學習信息化知識,以此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以,信息技術為現代教育的新飛躍提供了平台,提高了教學質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根本的嚴峻挑戰,信息技術呼喚新世紀的教師,新世紀的教師要有不斷學習的意識,最終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飛速發展。

總之,通過暑期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我感觸很深,體會頗多。我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才能真正體會教育教學新理念對現代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關注每位學生的成長和生存,才能緊跟時代教育發展的步伐,才能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 篇4

最近閲讀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聽名字就讓人感覺到了暢快,教育確實需要點“自由”了。

細細地品讀了李希貴老師《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參加工作時間不算長,經常會思考一些關於教育的問題,韓愈説的“傳道、授業、解惑也”,常常在耳旁響起,可時代發展到今日,教師不能只是“教書匠”,更應是心靈的“引路人”,“授人以魚,更應授人以漁”,諸如此類至理名言,更是隨處可見,可是,現在的學生到底要的是怎樣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

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老師的觀點鼓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反思幾年來的教育歷程,重新審視教育,我感覺教育應該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缺少水份為它澆水,長滿雜草為它除草,遭遇病蟲害為它灑藥,缺少營養為它施肥,讓它能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下一天一天長大,直到秋天收穫果實,這期間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而我們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總是希望學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長,更希望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熟,不斷地把自己的養分無私地輸送給他們,希望他們全部吸收並強壯起來。但是肥胖並不等於強壯,孩子們不一定會你給什麼就吸收什麼,他們總是挑自己喜愛的零食去吃,他們才不管有沒有營養,營養均衡,協調搭配的問題,只要口感好就行。

書中提出,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

我們沒有挖掘學生的潛力,反而盡力把他們塑造成另一個我們。我們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個目標發展,把本來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雕刻成千人一面的喪失個性的木偶,把本來豐富多彩的世界變成一個個塑像。書中説教育無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隱藏起來的教育,是不動聲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

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時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智自覺開啟的時候。一個孩子對一門課程的喜愛,有時並不是基於課程本身的什麼價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細節,當孩子從細微之處感受到了老師真誠的愛,當孩子同樣愛上了自己的老師,也就是孩子熱愛這門學科,熱愛學習的開始。

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己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讓我們走出為了教育而教育的誤區。其實教育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 篇5

凡是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教學。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我思考着,教學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沒有預設就沒有教學,只有生成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實質上就是放棄教學的責任,那麼,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方法。但加個問號不等於提出一個問題,這樣提出的問題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沒有什麼價值。

的確,提問是一個很微妙的教學技藝。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發生了重大轉變,由以往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發展為今天的“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更多地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課堂提問實際上是實現師生交往互動、溝通交流、理解與對話的重要手段,也是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功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徑。正如書中所説:“有效提問,意味着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迴應或回答,且這種迴應或回答能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 篇6

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敍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温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 篇7

大量的閲讀教育書籍,給了我很多教育實踐中曾經歷過,卻未細細揣摩的教學真諦,我久久的徜徉在這片書海中,深深的懂得教書育人的不易,我們得時時反省自己,時時反思自己,才能將工作更落到實處。

教師是否願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誌。沒有,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的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説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這也許將成為自己需要時時温習的功課。

我願把自己一路走來的反思提出來,與廣大教師共勉。

1.讀書一生

好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當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古典文學修養和哲學修養的不足,決定了我要以為學生生命奠基為追求,必須靠讀書學習進行自身的彌補和進修,要像永不幹硬的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和納取。

2.激情不老

這應該成為為師品格的重要追求。馬克思説,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對象世界的一種本質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師的激情就是要點燃學生的情緒,照亮學生的心靈。對教育的激情,應該從現在的外在表象化為內在的精神氣質。不因年齡的增長,環境的改變,地位的升降而改變。

3.寧靜致遠

一個好教師不全是靠培訓成長起來的,更不是靠檢查、評比造就的。教師很苦很累,比如各類名目繁多的學歷進修,課改通識培訓,市級的、省級的甚至的教學比賽壓得教師喘不過氣來。教師自由發展的空間,已被剝奪殆盡──整天忙着讀人家的“書”,自己的“書”卻沒有讀。這種過重的外在負擔將導致“膚淺後遺症”。因此,與其忙忙碌碌,不如圍繞自己的特色鑽研下去,深化,細化,創造屬於自己的心靈財富,在浮躁的現實中尋求一份屬於自己的寧靜心境,並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標默默地努力,靜靜地成長。

4.以寫促思

寫作不僅是積累經驗的一種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於閲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因懂得這些,雖工作辛勞,文筆稚嫩,但我仍堅持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讓忙碌的我不斷與寧靜的我進行對話,讓衝動的我不斷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讓實踐的我不斷接受理論的我的提升。

5.慎獨養身

個人獨處,他人不知,能嚴格按照慎獨去做,沒有其他雜念,實實在在按照道德準則去做。面對榮譽,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別人的譭譽,而要自信自醒,打擊你的力量就是前進的力量。但問耕耘,莫問收穫,竭盡全力,就是勝利。

6.伸展個性

教師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隨波逐流,循規蹈矩是自己成長的敵人。“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應成為我們為師的座右銘。我想對自己説的是,人云亦云的儘量不雲,老生常談的儘量不談,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風”跑。對自己的教學,不要考慮完美,要考慮最有特色。

7.愛在細節

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因為教育就是一堆細節。比如,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尤其對所謂的學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寒裏”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為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納百川

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誰走在我的前面,誰就是我的老師,包括學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師──敬業,博學,鑽研,激情,嚴謹,刻苦等教育傳家寶,已經成為我們“通向現在和未來美好教育境界的階梯”,把我們引領到當今課程改革的風口浪尖上。我心中永遠銘記他們,並在今後的工作中時時記得向周圍的教師學習。

9.合作同進

如果説以前的成長靠的是個人奮鬥,那麼新的時代與環境,強調的卻是團隊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競爭環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沒有合作之心的人,內心是焦躁而絕望的,也不會取得什麼真正的成功。你有什麼樣的情懷,就有什麼樣的處世方式;你有什麼樣的期許,就有什麼樣的行為。因此,強調個人發展與競爭,一定要依靠環境和夥伴的合作──學會溝通、學會傾聽,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驗,以減少由於孤立而導致的個人行為。

10.海星角色

教育,不變的永遠不會變,改變的必將會改變。創新不是推倒歷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設大廈。回顧過去是有益處的,如果我們對前人視而不見的話,我們身上的獨創性不會很好地保存下來並取得快速的發展。教師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審視者、反思者、繼承者,但應當永遠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顆海星的角色──也許這是一種理性狀態。

一路走來,感慨良多。雖然從教18年,但前程漫漫,我將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長的路上,為自己的生命奠基,為學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關懷,教育叢書的引領──而這將是我前進的動力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 篇8

讀完《學習助手》的文章後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因為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説説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試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於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閲讀呢?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 篇9

書,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之一,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將書視作精神的食糧。學校佈置了讀專著談體會活動,更讓我與教育類書籍有了更深的接觸。愛的教育這就是我讀的其中一本。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所寫的,主要講述了主人公安利柯在一個學期中所記的日記,以及每月一次老師所講的關於意大利少年的故事。《愛的教育》中,同學朋友之間的友誼,兄弟之間的關懷,子女與父母之間偉大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天真無邪的心靈,處處為人着想的品格,知錯就改的行為習慣,無一不衝擊着我的心靈,洗滌着我的思想。

我是一口氣把它讀完的。我走進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的生活,目睹了他和他的同學們是怎樣生活、怎樣學習的,是怎樣去愛的,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生活的追求!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流淚,但是,我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麼高,而是在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含散發出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真得很偉大。

愛的教育文字雖然簡單樸實,所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人感受動不已。“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朋友間互相安慰……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而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東西啊!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麼多人疼我、愛我、幫助我、我多幸福呀!而我做為一名國小教師,就更加要細心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孩子幼小的心靈還沒有成熟,許多事情都不懂,做為老師更應該正確的輔導。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愛,當你,我,他都能夠感受那份極為普通的愛的時候,相信一定不會吝惜付出你的愛心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是不是?

請你帶着一顆聖潔的愛心,投入到每個孩子身上去吧。用心去愛,你會發現:在你教育孩子的同時,自己也會很快樂,如果你真心對待孩子,孩子也會永遠健康快樂的成長。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 篇10

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重視學會學習,終生學習,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全面素質的提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務必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力,個性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潛力和習慣。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注重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資料有所選取、決定、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只要是用心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體現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讀邊思,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悦。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討論交流的形式能夠多種多樣,或同桌研究,或分組討論,或自由組合交流,以期到達人人蔘與、各抒己見的目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途徑。教學過程中體現新的學生觀和質量觀,是對以往注重學習結果而忽視過程的評價觀念的挑戰。對於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迎接新世紀的挑戰,乃至學生終生的學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好處。

語文教學的合作性是指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旨在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的教學活動。它以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來實現解決問題的目的。生生互動的形式,凝聚了羣眾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於優勢互補,縮小個體差異;教學的合作性主要表此刻:以討論的形式研討教師或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在討論中一般要――傾聽: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別人的意見進行評價和補充;協作:用自己擅長的形式(如讀、畫、唱、演等)展示問題的解決過程;分享:讓每個人獲得成功的體驗,並從中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其他語文實踐中的合作會更加充分和自由,學生能夠自由選取合作伙伴,就共同關注的問題進行研究。這個夥伴能夠是老師、同學、家長以及其他任何人,合作對象的廣泛性,有利於學生開闊視野,學會與人相處。

教學的探究性。語文教學的探究性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透過自主探索式的學習研究活動,在攝取已有知識或經驗的基礎上,經過類化、組合和探究,獲得新的知識、潛力和態度的教學活動。語文教學中探究的領域十分廣泛,能夠是文章的思想、資料,也能夠是詞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能夠是學生感悟學習方法的過程,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凡是學生產生疑問的,都能夠作為探究的對象。兒童的思維和認知具有獨特的視角,不同生活經歷、個性特點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師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承認差異,不搞統一標準。

我是語文教師,我在語文的田野裏,耕耘每一寸土地。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名教師的素養的高低決定了他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教師,他的文化底藴、他的教育追求、他的教育智慧的高低決定了他是否能擔負我們這個時代的教師使命。一名教師要想真正地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成為學生潛能的喚醒者,務必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具有世界好處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觀念,它幾乎無可爭議地被全世界的人們理解了。教育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浸透着對人文精神的永無止境的探究完善過程。為此,我堅持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永不停息地學習。新的時代賦予教師職業道德新的內涵,師德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政治説教,而是深刻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格的具體體現。只有堅持不懈的學習,才能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展示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內在的精神氣質,才能完成好育人的神聖使命。一個教師書教得好,學問做得好,自然具有人格的魅力,自然受學生羣體的愛戴和尊敬,教師在人格上贏得學生的心,學生便會產生仰慕之情並心悦誠服、心甘情願地理解老師的教育。在美國,有一本家喻户曉的雜誌《幸福》,有一期雜誌的封面上,醒目地寫着一行大字:要麼學習,要麼死亡!這句話引發了人們廣泛而深刻地思考,被全世界的各種媒體競相引用。因為它揭示出這樣一個道理: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就是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條件,學習就是我們每一個人乃至整個社會開啟繁榮富裕、禮貌幸福之門的金鑰匙。我無悔地追求着我的職業。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 篇11

3月2日晚,高場辦事處積極組織全體機關幹部在辦事處3樓會議室及時開展劉明剛違法違紀案件警示教育學習會,全會先由辦事處紀委書記夏華華同志介紹了劉明剛違紀違法的案例,黨委書記鄭瓊同志緊接着針對此案件進行了剖析,並從11方面對全處領導幹部進行了一次遵紀守法的警示教育。

鄭瓊同志強調全體機關幹部要引以為戒,提高警惕、時刻保持清醒、嚴以律己、廉潔自律,不斷築牢思想道德和黨紀國法防線,信守承諾,堅守底線,嚴格規範用權,做到正人先正已,在利益和誘惑面前信念堅定,時刻自警自律,慎獨慎微。在工作中真正做到,忠於職守、勤奮敬業。同時,辦事處紀委要充分發揮紀委監督作用,對違紀違法行為一旦發生嚴肅查處絕不姑息,要切實打好防腐拒變的“攻堅戰、持久戰”。

全體機關幹部也針對此次學習活動踴躍發言,結合工作談了個人的心得體會並紛紛作了表態,在今後工作中要切實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文件精神,要以此次違法違紀典型案例為警示,堅決抵禦各種消極腐敗思想的侵蝕,築牢防變思想道德底線,從思想源頭遏制,加強個人修養、恪守從政的各項規定,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鬆懈。

根據市紀委要求,為進一步推動機關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2月7日,市人大常委會機關開展以“兩重一作”(重把政治關、權力關、金錢關,重視思想、交往、家風,作好表率)為主題的劉明剛案件警示教育活動,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金萍、洪秀波、何偉、黃髮軍、王文羣參加會議。

會議傳達學習了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胡功民在全市黨政主職幹部劉明剛案件警示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精神,組織全體機關幹部集中學習劉明剛案件警示教育學習資料,並開展專題討論。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 篇12

彭老師,我記得前幾年暑假教育局組織學校中層領導進行培訓時曾給我們上過課,現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喚醒》一書,一一閲讀下來,感受頗深。讓我們來欣賞欣賞其中的一些語句吧。

“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鼓舞和喚醒。”教育的功能從根本上説,就是要喚醒人們心靈中最美好的東西,使人性發出燦爛的光輝;喚醒人們的自主意識和創新精神,使藴藏在人腦中的巨大潛能得以開發;喚醒人們對生命價值的深切感悟,使人們在創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為德之資,德為才之帥。喚醒教師,就要喚醒教師的愛與責任,自覺踐行師德規範;喚醒教師對職業的審美情趣,不斷昇華職業境界;喚醒教師的雄心壯志,追尋專業發展之道;喚醒教師的育人擔當,不拋棄,不放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要改變孩子,先改變家長。喚醒家長,就要喚醒家長的示範意識,抓住習慣培養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終身發展;喚醒家長的發現智慧,開發孩子的優勢潛能,幫助孩子成為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澆樹要澆根。喚醒孩子,就要喚醒孩子的責任與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喚醒孩子追逐人生夢想,成就自己美麗人生。

不一而足,有見地的語句比比皆是。全書分為七講,內容分別是守望道德星空、發現教師職業之美、就這樣成為有名的教師、沒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養孩子習慣、讓孩子做的自己、點亮孩子心中的那盞燈、用美德佔領孩子心靈。希望老師們認真讀讀。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 篇13

朱教授的《新教育之夢》一書,給了我深刻的感觸,讓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他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讀完這本書,我強烈感覺到,這新教育之夢,就在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對教育事業的執着追求中。我們應該在生活中懷有夢想,工作中編織理想,並努力去實現理想。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德育,都把德育置於一個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全面發展的內容裏也是以“德”為先,德育的確應該是整個教育的靈魂。朱永新教授所説:“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文化和道德相脱節的現象”。看來,德育要深入人心,深入到每個家庭,只有建立起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合力網絡,才能在全社會形成“以人為本”的共識,建築起堅不可摧的“人格長城”。那如何使學生自覺地創造“真善美的人格”呢?作為教師,理所當然地要肩負起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任,努力做“理想德育”的追求者。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育條件和環境,開展各種自然的德育活動,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例如在我校,每年開展的“學雷鋒獻愛心”活動,傳統節日的紀念活動和“書香校園”讀書節等,的確使學生的心靈在環境中得到淨化,人格得到薰陶,從而逐步克服自身的缺點,逐漸完善自己。

在德育過程中,教師還必須和學生有一種平等的溝通,一種平等的探討,一起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培養德性。德育需要一種寬鬆、寬容和温馨的環境。在我的教學生涯中就曾遇到過“燙手的山芋”——“搗蛋鬼”、“雙差生”。同學們害怕他,躲着他,老師們提起他也頭疼,但對他又無可奈何。大家都認為他“思想品德惡劣,不可救藥!”對於這樣的頭疼學生,我的做法是與家長、任課老師溝通,體察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表揚,創造每一個機會讓他去參與。讓同學們以寬容的心態來面對他緩慢的進步。我還採取了多種方法,幫助他改變認知觀念,終於使他明白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別人。然後,我與他一起制訂學習計劃,從一學年的大目標到一星期的小目標。每天對照行為,評議——表揚——獎勵。經過一學期的努力,這個搗蛋鬼各方面都取得了進步,上課也會聽課了,還能踴躍的回答問題,也能積極勞動,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都有所改善。現在,也很少聽見同學給我告他的狀了,代課老師也説他進步很大。有一次課間活動時,他走到我跟前説:“張老師,我喜歡上你的課”。我心裏頓時感到很欣慰,真正體會到只要你付出努力,總會得到好的回報。我們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讓他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學習成績自然會提高,各方面都會取得進步的。可見,對孩子的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傳統的智育中,教師是真理和知識的化身,是無所不能的聖人,教師的使命就是給學生空蕩蕩的大腦中裝知識。“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顯得順理成章;於是,“填鴨式”“滿堂灌”也變得自然而然……其實,這樣的智育是有害的,對於孩子的發展來説也是非常不利的。在書中朱永新教授明確指出:“知識不過是智育的載體,學生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所得到的獲取知識的能力。教師傳授知識,是給學生進行智力體操的訓練,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得以發展。作為教學在第一線的教師,更應該積極去嘗試,去摸索,去總結,去反思。因此,我們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用精彩與快樂去吸引學生,讓課堂充滿生氣與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去實現我們的“理想教育”。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 篇14

寒假裏,學校安排了新教育讀書活動,讀了朱老師的《新教育》,受益匪淺。雖然有的讀書筆記只是摘記,但邊讀邊寫的感覺卻越來越好。因為有這樣一個活動,這個寒假比以往的哪個假期都有意義。這次讀書活動對我來説,已經由“要我讀”變成了“我要讀”了,每天的看書活動對於我來説是種享受,因為閲讀之後,心生喜悦。

讀書活動,一旦真的讀起來,寫起來,真的很有收穫。新教育讀書活動,給我的第一感覺是“新”,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方式,新的方法,新的發展。絕不同以往的、陳舊的、迂腐的教育思想方法。讀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會有欣然、頓悟、醍醐灌頂的感覺,在某些自己迷失的領域,又讓我幡然醒悟。尤其是“專業閲讀,教師發展的基石”、“專業寫作,在反思中成長”以及“新教育的九大定律”這三部分讀完,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並且有手不釋卷,愛不釋手,不厭百回讀的想法和經歷;以至於直想對所有人吶喊、呼籲:都來讀讀這些文字吧!

真的是這樣,讀經典的、專業的書籍,就是在和大師交流、對話,碰撞思維。讀管建剛老師的《不做教書匠》,讀到最後終於明白:不做教書匠,要做教育家!這是展勇氣、顯大氣、勵志氣的教育理想與壯志情懷。雖然是寫給青年教師的,但對於“老教師”的我來説,也讀得心潮澎湃,熱血沸騰,拍案叫絕,掩卷深思。我想我遇到了一本好書,一個良師諍友。讀書有心得,寫作助成長,專業發展的路上,我才剛剛起步。

讀了《新教育》,我也在反思自己的過去,以往的工作自己是有愛心,但現在感覺還應該會愛,要走進學生的心田,多與學生交流。感謝學校開展的這次讀書活動,讓我聆聽新教育思想,讓我審視自己所做一切的意義,讓我尋找到一條自我突破自我發展的道路。朱老師説“一個理想的教師,他應該是個天生不安分、會做夢的教師。”“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具有遠大的理想,不斷地給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標,同時有要有激情。人要會做夢。優秀的教師要永遠伴隨着自己的夢想。當生活沒有夢時,生命的意義也就完結了,教育就沒有了意義。”朱老師的這席話撥動了我的心絃。以前我只是有着自己的目標的,那就是做一名有責任心的好教師,希望自己能教好每一名學生。一轉眼過去了二十多年,回憶自己過去的教育歷程,僅用“平庸”一詞即可概括。朱老師給想做教育有心人的教師提出了一個建議:“每天寫教育日記吧,把每天教育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原封不動的記下來,在寫筆記的時候教師能夠與自己對話,這種領悟是一個人成長的最重要的法寶。雖然在這些年裏也記下了一些教學隨感,但因為恆心不夠,總會為自己找一些客觀的藉口而疏於動筆。為了心中的夢想,從現在起我要挑戰我的恆心,磨練我的意志。

讀罷《新教育》,掩卷沉思,我心潮澎湃。它帶給我更多的是憧憬,是信心,是思考,更是心靈深處的豁然開朗。感謝朱朱老師讓我正走在理想教育的路上,感謝朱老師讓我明白做一個“書香教師”的重要性,感謝朱老師讓我正嘗試着去做一名理想的好教師,同時也非常感謝學校開展的這次讀書活動。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 篇15

去年10月的一天,通過與楊校商議,我選擇閲讀《周國平論教育》這本書,併成為了一名領讀者。寫到這句話,現在的我仍然感到震驚!因為順應天性,我的發展是跟着導師讀書,比如跟着楊校讀《吾國教育病理》。可是趙老師鼓勵我做領讀者,為了不辜負她的期望,也為了有一點屬於個人的事情可做,我誠惶誠恐地開始了這本書的領讀。

我所理解的領讀就是自己帶頭,引領大家讀書。既然是引領,就讀得更加紮實深刻一些。而且現在我覺得這個選擇真好,它助力我在成長的道路上高歌猛進!這種感覺是多麼地自然而美好啊!

當初我們的美好願景是:讀有温度的文字,過有態度的生活。通過共讀做一名清醒的有理性思辨的教育人,通過我們的關注與思辨,探討與踐行,爭取在體制變革中盡到自己的一份力量。

華東師大出版的《周國平論教育》分為【守護人性】和【傳承高貴】兩本書,從去年10月開始,除寒假及特殊情況外,我們安排每週讀一輯,要求組員認真研讀,每週二晚上抽出1個鐘頭,由1位書友領讀,小組成員集體線上討論。通過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啟迪,成員普遍感覺到了共同體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愉悦,收穫到心靈的豐盈,體驗到共讀生活的美好。

下面重點談談我個人閲讀這套書的感悟與收穫:

第一:名人的引領。周國平作為一位哲學教授,對教育有着自己真知灼見,他惜字如金,語言簡潔優美,如出水芙蓉,讓人如沐春風。如同與一位年長的智者謀面:他的諄諄教誨如同涓涓細流,滋養着我乾涸的心田,他的哲思犀利深刻,令人敬佩。尤其是他關於教育的論述,常常鋒芒畢露,高屋建瓴,讓我們這些教育人耳目一新,醍醐灌頂,得到一種清新而雋永的靈魂洗禮。

文字之美,貴在乎準。我喜歡筆者的文風,並將其融入自己的文本中,力求帶給人流暢簡約之美。特別是之前的我,寡言少語,訥於表達,通過閲讀,通過與大家的探討交流,不僅打開了我的思路,而且開啟了我語言的天窗,似乎有了源頭活水,我的文字也漸次萌發,讓我暢享恣意表達的愉悦!

第二:閲讀的啟蒙。周教授作為一位哲人,給人的感覺卻如同一名循循善誘,和藹可親的長者。他細數自己讀書寫日記的經歷,對我的觸動很大。他要求我們:做一個讀者,紮根於人類精神文明土壤中,成為一個文明人。費爾巴哈説: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這句話是對的。提升自己,閲讀及寫隨感,或者通過文本記錄自己的思想脈絡,是的自我成長之路。

在周教授讀書精神的感召下,我為自己之前讀書太少深感遺憾。於是我珍惜一切時間和機會,如同一隻勤勞的小蜜蜂,去孜孜不倦地閲讀,汲取藴藏在書籍中的思想精髓。同時盡力做到及時彙集整理靈感的火花,訴諸筆端,形成富有個人特色的小文。通過閲讀,周教授的思想已經融入了我的血脈,使我深深地感到:生活的經歷就是一個人的最為寶貴的財富,生活中的靈感也是稍縱即逝的,作為一個熱愛生活,特別是對自己負責的人,在歲月的更迭中,能夠捕捉思想的軌跡,顯化自己心中不時噴湧而出的文字,這不僅能夠促進自己思考,使自己做一個靈魂的覺醒者,一個不斷與自己的內在對話的人。從而提醒自己跳出固化的思維,擺脱慣常的行為模式,時刻成為自己的主宰,成為靈動而有魅力的存在,成為超凡脱俗的嶄新的那個我。

我感到:閲讀和生活是源頭活水。有人説過:身體和思想,總要有一個在路上。當我穿行在上下班的人潮中,手機中的錄音或網絡音頻帶給我飢渴的靈魂以慰藉,讓我感受到自己沒有被時間所拋棄;而當我靜下心來的時候,讀書是的選擇。周國平論教育,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梭羅的瓦爾登湖,周國平人生哲思錄,尼采的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等等,讓我愛不釋手,孜孜以求。我是一個後知後覺者,而且讀書進展很慢。但是我覺得,閲讀貴在過程,有的書適宜囫圇吞棗,有的卻適宜細細品味,就比如民主主義與教育,需要精心研讀,需要和讀書夥伴去討論碰撞,從而真正領會書中的思想,啟迪自己的思維,引領自己的教育教學生活。在讀書共同體中,大家一起研學旅行,一起聆聽大師的講座。讀書會的線上研討活動,書友們各抒己見,思想激盪,智慧的火花不時噴湧而出,讓人感到其樂融融,感覺生活富足而美好。

第三:思想的啟迪。在這本書中,針對教育中的許多問題,周教授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見,讀來令人茅塞頓開,耳目一新。

面對擇校問題,周教授指出:一個孩子如果他的素質足夠好,那麼,只要你不去壓制他的天性,不管他上不上,他將來都一定會有出息的。他談到:對於自己的孩子,我不會太看重她能否進入,我要努力做到的是,不管她上怎樣的學校,務必讓她有一個幸福自由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保護她的天性不被今日的教育體制損害。我覺得,孩子的智力素質因人而異,在擇校問題上家長應該理智,注重孩子的內在體驗,注重其身心的健康發展。有一個健康陽光的心態,有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對孩子來説是至關重要的。至於學習成績,大學,甚至一份好的職業,都應該成為孩子身心素質健康生長的副產品;重要的是家長需要負起呵護孩子天性,併為其幸福自由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保駕護航的光榮使命。在應試教育和急功近利的體制下,中國孩子的成長環境在總體上就是非人性的,承受着與其年齡不相稱的功課分擔和功利期待,其惡果是童年被無情地剝奪,人性遭到扭曲。周教授呼籲: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質得到健康生長,成為人性健全的人。一個人唯有人性健全才可能真正幸福,也才可能真正優秀,一個由這樣的人組成的社會才能夠是一個真正和諧生機勃勃的社會。我覺得,做人比學習重要,人性比成績重要。家長和老師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對孩子的生命成長負起責任,呵護引領孩子成長為人性健康生長的幸福的人。

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都是自學。學歷和課堂知識均是暫時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卻是一筆終身財富。經驗證明,一個人最終是否成材,往往不取決於學歷的長短和課堂知識的多少,而取決於是否善於自我教育。我們需要培養孩子成為一個能夠按照自己興趣安排學習計劃的“自我教育者”,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這樣做善莫大焉。這也是我的切身體會。我覺得:自學的習慣,自我教育的能力是一個人成長的決定性因素。儘管我的覺醒較晚,但我慶幸自己成為一名覺醒者。我的天性喜歡學習,喜歡思考,可是之前的我可以説是一潭死水,波瀾不驚。而現在的我,在我生命中許多重要他人的幫助下,通過學習思考,重建了自己的精神宇宙,我絕對不會去怨天尤人,我只是感到自己蹉跎荒廢了幾乎一半的寶貴生命年華,用血的教訓買來了今日的內在覺醒。我覺得自己的外境一定不會是一成不變的,自己那些心中的糾結,愁怨隨着歲月的更迭一定會冰釋。我是一切的根源,我需要通過審視省察,發現自己的不足,用心發掘生活中幸福生長的契合點,從而不斷砥礪,朝着心中的目標奮力前行。這讓我感受到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巨大力量。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我已然虛度了過往的年華,可是從此我將奮力追趕,用盡洪荒之力,彌補自己曾經的缺憾,用閲讀慰藉生命,用自我教育救贖靈魂。生命中的所有挫折坎坷,只會砥礪我超然前行,甚或成為我寶貴的精神財富。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成長,我一直在路上,歡迎夥伴們與我一起攜手同行!

懷特海説過:把學校學到的知識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教育。那個應該剩下的配稱為教育的東西,就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就是完全滲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種智力活動的習慣,一種充滿學問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通俗地説,一個人從此成了不可救藥的思想者、學者,不管今後從事什麼職業,再也改不掉學習、思考、研究的習慣和愛好了。周教授指出:一個好教師首先應當智情雙修,德才兼備,做一個優秀的知識分子。按照這個標準,我還需要不斷努力。但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識往往是機械的,死板的,它只有和生活中的情境,和個人的實際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是一個教育人的基本價值之所在。之前的我非常喜歡學習,可是而已。對於所學知識缺乏消化,不能夠舉一反三,常常是自那兒學又還回到那裏去。現在,我感到了思考探究省察的重要性,同時力求在工作生活中身體力行。智情雙修,通過閲讀實踐,使自己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同時將教育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過一種內富外豐的精神生活。讓人性與尊嚴在生活的智慧中閃光。

周教授指出:一個好教師還應該處理好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關係。在應試體制下,一個好教師的責任和本事在於:一方面幫助學生用最少的時間,最有效的方法對付考試,另一方面限度地拓展素質教育的空間。教師是在為社會的未來培養人才,我們的眼光當然不能拘囿在好的教學質量的標準上,而要着眼培養學生“神聖的好奇心”,使其擁有“內在的自由”。正如周教授所説:在一切偉大的精神創造者身上,都鮮明地存在着這兩種特質。而這兩種特質的保護和培養都有賴於外在的自由。學校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個自由的環境,對兩者都予以鼓勵,最低限度是不要去扼殺它們。教師應該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學生的身心健康而向體制爭得應有的的自由成長空間,呵護其好奇心和獨立思考等智力素質健康生長。真正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使其能夠逐漸找到真正吸引自己的學科方向和問題領域。

周教授談到:這樣的教師在現行的體制中可能會吃力不討好。但是,許多時候,我們只能憑良心做事,要有一個信念:良心的評判高於體制的評判。周教授還談到好教師要淡泊名利,甘於受冷漠。教育關乎人類未來。我覺得,能夠着眼未來的教師一定是用良心做事的教師,是有情懷有擔當的教師,當然也是人性意義上秀的教師。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好教師也一定有着一份淡泊寧靜志在高遠的人生境界。作為教育部門或學校的領導,也應該不要在應試教育方面過於功利,為這些好教師打開身心自由成長的綠色通道。

家長也要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嚮應試教育體制爭自由。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為其美好青春保駕護航。當孩子無憂無慮玩耍時,當孩子編織美麗夢想時,不要去打擾他,糾正他。紀伯倫説:孩子雖是借你而來,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愛,卻不可以給他想法,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執意要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軌道,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正是在粗暴剝奪他的童年。我們無法改變體制,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儘可能為孩子創造一個寬鬆友好的成長環境,呵護孩子的天性健康生長,培養其獨立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幫助其成為人性意義上優秀的人。而千萬不要逼迫孩子去為了一個好成績而拼盡全力。記得有一個關於要把孩子培養為什麼樣的人的一個視頻,逼迫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去拼博好成績,如同讓一隻魚去爬樹,天性無限地扭曲,怎麼能夠指望收穫一個好的結果呢?!因此,孩子的未來握在他自己的手裏,他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絕對不是由家長説了算,我們能夠做的事情就是:仔細觀察,順應其天性,呵護其健康快樂成長。

做父母做得怎樣,最能表明一個人的人格、素質和教養。被自己的孩子視為親密的朋友,這是為人父母者所能獲得的的成就。不過,為人父母者所遭到的的失敗卻並非被自己的孩子視為對手和敵人,而是被視為上司或者奴僕。

那麼,家長怎樣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或者合作伙伴呢?我覺得首先家長要有一顆理解孩子的心,凡事能夠站在孩子健康成長的角度,鼓勵孩子自主思考,形成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呵護其天性健康生長,盡而引領他向着自我實現的終極目標前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周教授的家庭是一個愛閲讀的家庭,那麼孩子自然而然自書籍中找到了無窮的樂趣。人的敵人是自己。父母做好自己,不斷學習改變提升挑戰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就順理成章。父母小小的改變,孩子大大的不同。這句話,應該是父母成為孩子人生導師方面的座右銘。我的孩子也曾經是一個逆反的孩子,當他對父母的話油鹽不進的時候,我們感到萬般無奈。可是,我們還是要幫助孩子,通過朋友屆入,通過自身成長側面影響,通過多種渠道為孩子的情緒流通找到出口,總而言之,站在孩子的角度,讓他對自己的未來燃起希望之火,讓他的內在充滿正能量,充滿積極向上的力量。終於,我們協助他戰勝了成長路上的挫折,從而自己去逆風飛揚。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父母勇於改變自己,成長自己,孩子自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要求孩子優秀,父母首先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周教授説:從一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他自己的人生態度。一個淡泊於名利的人,必定也願意孩子順應天性愉快地生長。周教授談到:今日的家長們似乎都深謀遠慮,在孩子很小時就為他將來有一個好職業而奮鬥了。一個人從童年、少年到青年,原是人生最美好也最重要的階段,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多麼寶貴的童年和青春,竟為了如此渺小的一個目標做了犧牲。這種做法無疑是野蠻的。但家長們也是迫不得已。

關於素質教育,周教授指出:要真正實現素質教育,就必須正本清源,追問何為教育?使教育迴歸常識,回到教育之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來。衡量教育成敗的標準應是受教育者天性和能力的健康生長,教育即生長。教育的使命在於使人性得到健康生長和全面發展,從而成為人性意義上的真正的人,從而善良而高貴地生活。素質教育可以分為智育、美育、德育三個方面。智育的目標是培育自由、獨立的頭腦;美育的目標是培育美麗、豐富的心靈;德育的目標是培育善良、高貴的靈魂。實質上歸結為真善美的目標。

人的生命和靈魂是最寶貴的,幸福就在於生命的單純和靈魂的豐富。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質是善良和高貴,善良就是有同情心,作為生命對別的生命有同情的感應,高貴就是有尊嚴感,意識到並且在行為中體現出做人的尊嚴,人和人之間互相把對方當作生命和靈魂來對待。真正的教育理應使人在知識面前保持頭腦的自由,在功利世界面前保持心靈的豐富,在物質力量面前保持靈魂的高貴。守護人性,是教育的使命,傳承高貴,是使人性得以弘揚的教育的終極使命。為了這一崇高的教育夢想,讓我們一起去努力追逐吧!

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 篇16

讀書,就一個人而言,正如莎士比亞的詩:“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雖然是教育類書籍,卻不同於以往我們常見的那種書卷氣,案例分析式講評,幾乎可以涵蓋一線老師平時教育中的所有常見問題,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給我一種思想的啟迪:教師在教育中出了問題是因為沒有尋根求源,而當了情緒的奴隸,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體力化;學生出了問題,也是因為教師不夠了解孩子的原因,不僅要了解孩子的成長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瞭解孩子喜歡什麼、害怕什麼;師生關係是最為微妙的,遠近皆有度,遠近皆因情緒而產生不同的學問;教師與家長的關係在現實並不理想,這就指導我們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導家長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頭疏堵漏洞,這是使自己的工作趨於輕鬆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導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有人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案例,及王曉春老師的精闢點評,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愛究竟是什麼?它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但又因為它無影無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但我們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義已經融入我們的生命。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愛的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我們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沒有功利性的,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是一個無意的微笑,讓孩子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感受愛,並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這是王曉春老師點評案例1的標題。是啊,對學生每個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學生病了,老師上門探望,課落下了,利用業餘時間補;校內跌了,碰了,小心呵護,及時與家長聯繫。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其家長感動,令周圍的同仁稱讚。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我想,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他真正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

學生之間打打鬧鬧,鬥嘴絆腳,我總認為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穫會讓我們驚喜。

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並不陌生,卻有那麼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細膩、透明、五彩的童心,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應當把陽光灑在他們每一個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們、研究他們。”一語道出我們班主任比別人更要用心,不僅對每一個學生用心,要用心關注“優秀生”、“灰色兒童”、“潛能生”,慧眼識金,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助其自主成長。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

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限度地為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jzn4g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