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有關教育的讀書心得(精選18篇)

有關教育的讀書心得(精選18篇)

有關教育的讀書心得 篇1

我讀了《教師人文讀本》這本書,作者是張民生、於漪,讓我感受頗深。愛,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對教育,對學生貫穿始終的是愛,最多的愛。記得自己高中的時候特別想當老師,因為那時的我,對老師充滿了敬佩之情,常常迷戀於老師的威嚴和權力,又傾慕於他們的慈母之心。其實那時的我也並不知道正真的原因。高中畢業我如願的當上了老師,我踏上了教師這個崗位,一晃就是30年。

有關教育的讀書心得(精選18篇)

我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教師人文讀本》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有句話説:“活在當下”。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雖然從出生到長大,基本是家長在為自己做主。但今後還有漫長的幾十年,仍然有自己選擇的機會,是選擇努力踏實地度過還是空虛而歸,全在自己。在學校,工作上的雜事與生活中的事情攪得沒有時間,沒心情。其實我知道這些都是找藉口。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想這件事很快會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我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覺得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工作這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績,能夠得到學校領導和家長的認可,心裏自然很高興。但又覺得自己做得實在是太少了,有點愧對家長的信任。

教育的最終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中讓一個人具備品德的高尚?我想: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論他為金錢去奮鬥還是為理想奮鬥,只要是努力的奮鬥,公平的競爭。在奮鬥的過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時時去幫助別人,他都可以説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師人文讀本》同時也為我們指明瞭新的教學觀。這就是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在教學中創設使人思考、激勵探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心智發展的過程。與此同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也應成為實踐“終身學習”理念的楷模。重視和加強繼續教育,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活到老學到老。

讀了《教師人文讀本》之後,我真正的感到我們教師所從事的事業是神聖的,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這就更加堅定了我教書育人的信念。

《教師人文讀本》裏面的文章都是經過編者精心挑選編排的。每篇文章都在寫我們教師。第一篇文章《名師》就深深打動了我。文章中講述的幾位老師,都是一些名師,從一些瑣碎小事,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出平凡老師的不平凡之處。這幾位老師無愧於“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他們更是我學習和生活的榜樣。

書中有一篇《我不知道該怎樣進行教育——關於陽陽的故事》的文章,在很多教育文章中我都曾經看到過。不禁讓我想了很多。在自己短暫的教學之路上,也碰到過不少象陽陽這樣很有個性的孩子。他們中大多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鼓勵、表揚和認可。而我們則往往被他們的調皮、豐富的想象力給嚇到,不願意給他們表現的機會,甚至説話的機會都不給他們,對他們往往是很嚴厲的。而陽陽的老師總是鼓勵他、提醒他、點撥他……他覺得老師是自己的朋友,心裏話都願意和老師説,同時對學習也產生了興趣,陽陽變得非常優秀。我不禁感歎,陽陽遇到了一位好教師。

不管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還是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我們老師應該平等的對待。記得我剛參教時,為了鼓勵那些後進生我偶爾會在他們的作業、考卷上寫上幾句鼓勵的話。後來學校要求實施激勵性評語,“你有進步,繼續努力!”、“老師相信你肯定行!”、“老師會支持你的,加油!”這些看似平常的話卻給那些孩子帶來了信心。當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主動問我問題、上課時積極的舉手、能按時完成作業了,我感到非常的高興,到現在我還有一個習慣,不管是平時上課,還是公開課我都喜歡叫學習困難的同學回答問題,雖然回答的不一定正確。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平等的對待我的每一位學生,讓他們每個人都感受到老師一直在關注着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愛包圍着他們。

教師要以“四真”贏得學生,而不是用教師權威壓服學生。“四真”即:“真情實感,真抓實幹,真才實學,真知灼見。”教師要深入到學生當中去,瞭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猜測和武斷地下結論最容易傷害孩子純潔的心靈。用心靈走進心靈,這既是教育的條件,也是教育的本身,教師只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給孩子真誠的愛,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教師人文讀本》讓我更懂得了教育學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才能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户,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蘇霍林斯基曾説:“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幼小的心靈。在這裏,誰有耐心和細心,誰就能取得成功。” 徐匡迪先生也説過一句話:“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

這本書裏面的故事,裏面所説的每一句話,所講授的每一個道理,在今後的道路上會成為我從事教師職業的指明燈,教育者之人格,需要不斷的勵煉。

有關教育的讀書心得 篇2

寒假,我捧起了學校下發的《愛心與教育》一書,認真研讀,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感動人。

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説:“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處於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學習時期,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各方面處於形成階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發展,充滿生命活力和潛力。這段時期的教育影響遠遠越過該階段而擴展到終身。因此最需要老師對學生的愛,懂得兒童時期對生命的獨特價值,並善於開發其生命潛力。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動人的靈魂,無法引起人的共鳴,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愛心和知識,對學生來説,他們喜歡前者。學生們特別渴求和珍惜教師的關愛,師生間的真摯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愛學生就讓我們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吧。

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愛去贏得愛,用愛去化解許多的矛盾。愛我們身邊的人,無疑是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也懂得去愛護和關心別人,尤其是當老師的我們,面對的是正在成長,性格還沒有定型的孩子,他們最需要的是愛的滋潤,我們給予他們的愛心也一定會影響到日後他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曾幾何時,看到書上有幾句話:“不會對別人寬容的人,對自己也不會寬容的;不會愛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愛你的!”總相信你負出的愛越多,你也會獲得越多的愛。

有關教育的讀書心得 篇3

暑假裏我在學校發了一本李鎮西老師的力作《愛心與教育》李鎮西的大名,如雷貫耳。他的著作《愛心與教育》很早就聽説過,假期中有幸拜讀此著作,讓我明白了“愛是教育的主題,愛是教育的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愛”,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直以來,我認為“嚴”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句俗話説得好:“嚴是愛,鬆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學生有絲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頭,我都認為這是違反課堂紀律的。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來,我一貫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學生,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希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學生“小大人”,個個成為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多學習少玩的完美類型。孩子們成了我製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我瞭解嗎?不,我並不知道。而李老師呢?他能夠在教育學生時“向學生學習”,他能夠大聲疾呼並真誠的實踐着“請尊重學生的選舉權”,他努力追求着“成為學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他勇於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李老師説得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着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能力、認識水平來説,教師遠在學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讀着李老師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靈,回憶着自己的教學行為,我陷入了沉思:“親其師,信其道”,古人尚卻明白的道理,可我……實在汗顏。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學習的樂趣又從何説起,學生的個性該如何發展?學生是有差異的,有的文靜、有的好動;有的乖巧、有的調皮……好玩是他們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學、樂中學,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為什麼不讓孩子學海無涯“樂”作舟呢?為什麼一直讓他們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們有什麼理由剝奪他們的天性呢?

現在,我才明白把一個個天真活潑的國小生教成“小大人”式的學生,是教育的悲哀。因為我們剝奪了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童話般的童年。作為教師,在面對學生時要保持一顆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喚起學生的童心,以自己的愛心喚起學生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夠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資格談我們的教育。我們要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放下自己的架子,用愛心營造積極健康、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讓愛心成為照耀學生心靈的陽光,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老師工作有着枯燥重複的特點,每天要面對大量繁雜、瑣碎的學生問題,若不能以平常心態對待周圍變化的事物,久而久之脾氣會變壞。如果急噪不能剋制自己,變得激動,訓斥學生,憑主觀臆斷妄下結論,會挫傷學生自尊,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而失控,導致心理失衡現象。我們要認識到我們的任務是去幫助每一個學生成功,對其不規範行為,只有引導,認真去做思想工作。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向李鎮西老師學習,做到邊教邊學,隨時反省自己的言行,要有敢於認錯糾錯的勇氣,這對自己發展很有利,同時我們只有寬容學生的錯誤,給他們愛,用自己的美好心靈去醫治其心靈創傷,他們今後才會寬容別人的錯誤。要知道:我們對孩子的方式,也是孩子對待我們和別人的方式。所以我們要拋開一切“面子”的事,具有良好的素養,從學生角度去思考,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及時將一觸即發的矛盾緩衝過來,增進師生情感。

有關教育的讀書心得 篇4

《愛的教育》——這部日記體小説是意大利作者德。亞米契斯嘔心瀝血寫出的着作。故事描述了主人公恩裏克以不染世俗的眼光審視、分辨這整個世界的美、醜、善、惡以及影射了恩裏克的朋友同學充滿了對這個世界的熱愛。 恩裏克的熱愛祖國,卡羅納的同情弱者、尊師友愛父母,以及德羅西的熱愛學習、助人為樂表現了孩子們的純真。“愛”在每一張紙頁之中穿梭着,大至國家團結之愛,小有父母師生之關懷。“愛”就像一把琴,每一根弦,每一個音符都感人肺腑;“愛”也像是一片瞭望無垠的的大海,裏面的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處處動人心絃。《愛的教育》啟蒙了孩子們純真善良、寬容無私的情懷。 《愛的教育》每一章幾乎都會出現恩裏克同學的名字,他們團結在一起,把心連在一起,互助互愛,使同學們有一種神聖的純美情感!裏面許多文章把情感描述刻畫得十分動人、親切美好、扣人心扉! 《愛的教育》教育孩子們行為善、語言美,不要做到行為惡、語言醜,正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有關教育的讀書心得 篇5

讀一本書,首先要了解作者。而這本書的作者也是我最開始選擇讀這本書的原因。我想知道幼兒園的由來,而福祿培爾被稱為幼兒園之父,所以我從圖書館的書架上拿了《人的教育》這本書。

福祿培爾,十九世紀上半葉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十九世紀新教育的倡導者之一。這是書中的前言的原話,確實説明了作者的地位。其教育理論以德國古典哲學和早期進化思想為主要根據,以裴斯泰洛齊的教育主張為教育思想的主要淵源。《人的教育》是他的教育代表作,反映了他對於哲學和教育學的基本觀點。在這本書中他説:來吧,為我們的兒童生活吧!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對兒童的喜愛,對兒童教育事業的熱愛。我想正因為他充滿着對兒童的深刻的愛,他才能想到學前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最先把學前教育納入教育體系,才能在兒童教育這條路上堅定地走下去,即使荊棘密佈。我們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以後都是一名名幼兒教師。這本書雖都是理論知識,且太深奧抽象,所以我所得到的更多的是希望讓自己的心可以和作者一樣,去關愛,能夠想去為每個孩子做到最好。只有去熱愛,才會有心去關愛。只有懷着對兒童的愛,才有機會做一個合格的幼兒教師。

《人的教育》主要是以福祿倍爾在卡伊尓霍學校的實踐為基礎而寫成的,集中闡述了他關於兒童的發展和教育的思想。這些知識十分抽象,深奧,複雜。我只能講講我稍微有些感悟的言語。

福祿培爾講述了三個比較原則的方面。

1. 在一切事物中存在着一條永恆的法則,它以一個萬能的、富餘生命的、永恆的統一體即上帝為基礎。

這句話在書中出現了多次。福祿培爾説這條永恆的法則在一切事務中存在着、作用着、主宰着。而他的基礎統一體是上帝。而教育就是使學生獲得關於一切事物紮根於、存在於、生活於上帝之中的見解,以便學生有朝一日能按照這種見解去處理生活和進行活動。他始終把教育學説建築於唯心主義哲學基礎之上,在現在以唯物主義為真理的時代,我也認同唯物主義。所以我認為這是福祿培爾缺陷的地方,也導致他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帶有很濃的神祕宗教色彩。《人的教育》這本書中多次提到上帝,確實,我認同上帝是一個很好的教育人有良好品性的神。其實,各種宗教(不指邪教),他們的神都有教育人的目的。他們的教義都會符合社會道德,規範人的行為。我認為,宗教的本質也是教育。所以,有人一聽説誰是信什麼宗教的,便會習慣性認為這個人是什麼樣的。從這一點上説,福祿培爾只是本質具象化,也無可厚非。縱使建築於唯心主義的限制,他在學前教育的地位也無可動搖。

2. 教育要適應自然。

從嬰兒在母親肚子裏成長,它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人們知道給幼小的植物和動物提供合適的環境,避免用暴力干擾它們,以便它們能夠按照其內部規律完美地發育和健康地成長。卻在對待自己的孩子時,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大多數父母總是把自己的意志強行加到孩子的頭上。他們希望孩子按他們所想的發展。這種行為,我想把它稱之為控制慾,而它的產生是因為父母對自己人生的不滿意,或者自己人生中的遺憾,希望由下一代來彌補,來完成。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想法。他們要的並不是父母給的。教學是開始於兒童的自發活動和本能興趣,終止於兒童通過教學對知識的創造性運用。福祿培爾説,兒童有四種本能:即活動的本能、認識的本能、藝術的本能、宗教的本能。教育要追隨活動的本能,就是要喚起發展兒童的積極性、創造性和自動性。這句話對我們的教育是有價值的。我想,我們的教育,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對孩子都不是控制的,強制的,而是引導的,尊重的。要順應孩子的本能,引導他們興趣的方向。最重要的是教他們如何做人而不是做事。

而自然的引導,所以教育絕對不是壓制的,填鴨式的把東西往孩子的腦袋裏塞。1839年,福祿培爾建立了兒童遊戲機構,還有一所兒童的遊戲和活動機構。之前他還設計了一套合乎教學論要求的遊戲材料,被稱為恩物,我想是上帝的恩賜的意思。我贊同他的地方是,童年時一個快樂的時期,應該填充各種快樂,各種遊戲玩樂。而幼兒教師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在玩鬧中感受到快樂,也學到最基本的知識。

3. 人是一個連續不斷前進的、始終一貫地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發展的整體。

孩子不是靜止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他的成長髮展也是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發展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必然的幼兒期是基礎。只有基礎紮實了,發展才會正,才會快,才會穩。福祿培爾把兒童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幼兒期,第二少年期,第三學生期。。少年期是學校教育時期,主要是向少年傳授知識,陶冶他們的意志,以使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福祿培爾最重視的是幼兒期,這是最影響人的一生的時期。人的一種都在發展,我想在最小的時候讓孩子們養成了好習慣,這種好習慣會一輩子跟隨着他。

福祿培爾極重視學前教育,與以前的教育家相比,他的功績在於詳細地研究了學前教育理論、體系和幼兒園的教學方法。他曾建立了整個兒童時期教育的完整的理論體系。福祿培爾出生在德國中部的圖林根省的一個小村子裏。在一歲時便失去了母親。後來父親再娶,由於繼母的虐待,父親的忽視,是他的童年充滿了不幸,幼小的心靈在懵懵懂懂時便承受了不該他承受的沉重和壓抑。後來他做了見習林務員,土地測量員,農場祕書等。這使得他對自然有極大的喜愛和興趣,也讓他對植物學等等有極旺盛的求知慾。也許正是因為他童年的遭遇,才讓他這麼關愛兒童,這麼重視學前教育。不得不説這是極為有遠見的一件事,學前教育也從他開始發展至今,也會越來越被人們重視。

福祿培爾是著名教育家佩斯泰洛齊的教育理論主張的擁護者和追隨者。理所當然的,他也擁護了佩斯泰洛齊所説的關於母親和家庭在兒童教育中具有重大作用的主張。也因此,《人的教育》所寫,一切教育的基礎在於家庭。培養精明能幹的母親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而兒童最早期的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看來高於一切。

《人的教育》這本書雖艱澀難懂,但上段這三句話在我看來,十分高明的講述了兒童教育的本質。當今社會,學前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大多數人還是不以為然。這不禁讓我感歎福祿培爾居然在這麼多年以前就看到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俗話説,三歲看老。一個人的發展成就或許看不大出來,但她的人格品性這些跟着人一生的東西卻是在小時候培養出來的。如果你什麼都不讓孩子決定,長大後你會發現他一點主見都沒有。如果你什麼都不讓孩子自己動手,那麼他長大了也依舊什麼都不會。我想,我們都希望孩子有積極樂觀的心態,有自主的能力,獨立的思考,有自己的想法。而這些都是要從小培養的。

一切教育的基礎在於家庭。我們都明白環境對於一個人的發展是很重要的,而人在小時候是最容易被環境影響塑造的。所以家庭是孩子學習的第一個環境,也是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一個環境。古時孟母三遷不就是這個道理嗎?現代社會有一個現象,那就是留守兒童。父母出去打工掙錢,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照顧,這對孩子的心靈是一種嚴重缺失温暖的,缺失言傳身教的遺憾和缺失。即使有些父母在家,也光顧着掙錢,對孩子不管不顧。對孩子而言,物質並沒有那麼重要,他們要的只是爸爸媽媽。所以,家庭是十分重要的。

培養精明能幹的母親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對於這句話,我想説,無可否認母親是重要的,但我們並不能否認父親同樣重要。缺少母親或者父親的家庭都是不完整的。所以説不重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就缺少了正確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礎。只有學校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我想《人的教育》是説,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而不是代替。

有關教育的讀書心得 篇6

《我的教育理想》是朱永新教授寫的一本關於教育的書。拜讀之後,我對“我心中的理想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精神”這句話印象很深,感受頗多。現就其中的兩點談談自己的一點粗淺認識。

1.朱永新説,我心中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我深有同感,完全贊同他的觀點。確實,現代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徵是競爭,但別忘了,競爭的基礎是合作。社會是這樣,教師職業也是這樣,一個不善於合的教師,他走不了多遠。有不少教師個人素質很好,但是缺乏合作精神,不懂得或不善於與別的老師合作,孤軍奮戰,即使自己再努力,花再多的力氣,也不會有多大的出息。教師與教師要合作,教師與學生要合作,教師與家長要合作,教師與校長要合作。在競爭中善於合作的教師。才是一個好教師,才能實現自己的教育抱負。我們學校這幾年在教育教學上取得那麼大的成績,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學校教師是一個團結合作的集體。

2.朱永新説,我心中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的教師,愛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所以要成為一位成功的教師,首先就是要熱愛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你不愛這個職業,這個職業也不會愛你。你不愛教師這個職業,你就不能從教師這個職停業整頓中獲得樂趣。還有,要成為一位成功的教師,還要熱愛自己的學生,對學生要有愛心,沒有愛心,不是擔任教書育人的角色,當孩子們非常正常,非常優秀的時候,我們要去肯定他們,激勵他們,既使他們在學習上,其他方面表面不怎麼好的時候,也要耐心去幫助他們,愛他們,不要他們一有缺點就對他們有怨氣。這不是一個教育者的角色。所以。我現在體會到,要做好一位教師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有愛心,只有在愛的基礎上,很多問題都會解決。

讀了這段話,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説過:“我會盡量地去嚴格要求每一位學生,也會盡可能地去尊重每一位學生。”

這句話透出了一個有愛心的教師的真諦——學會辨證地嚴格和去愛一個學生。

我心中的理想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蘇霍姆林斯基説,孩子在離開學校的時候帶去的不僅僅是分數,更重要的是帶着他對未來社會的理想的追求。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孩子的未來做準備,讓學生在感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時候,也享受着“學校的生活很多彩”。

我心中的理想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教師。教師需要一種理想,能否達到則是一個結果問題。因為人各有志,我不能勉強自己一定要有成為理想的教師,但我可以要求自己有理想,我可以一生都在這個理想下指導教學工作。我在順境時付諸我的理想,我在逆境中時我堅持我的理想,我可能一生在追逐這個理想,即便是這樣,我也感到滿足幸福。

“教育是永恆的事業,一代教師的追求,兩代教師的追求,全體教師的追求,會在校園裏燃燒起理想的火花,並從而使我們的民族燃起理想的火花,我希望中國的教育充滿理想!我們的教師充滿理想、激情和詩意!”走上教育這個工作崗位今後,我也有過理想,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理想好象有點塵封了,現在應該撣掉灰塵,讓他發出更亮的光芒,讓他指引我進取、拼搏……

最後,從書中深刻體現了一個好的教師應該胸懷理想,充滿詩意,還要善於認識和發現自己。到哪,我們都要自信,甚至是“驕傲”,我們要能夠感受到,自信使人自強,適當的“驕傲”使人成功。一個人可以在交往中適當自貶,卻不可在內心深處自貶。一個人永遠不會超過他追求的目標,同樣,一個人也永遠不會超過對自己的評價。培養人,就是培養他的自信;摧毀人,就是摧毀他的自信。朱永新教授認為一個人的成功有兩個重要前提:一是追求成功,二是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從這個意義上説,人的生涯設計就是不斷設計發展藍圖,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超越自我的過程是學習、實踐和反思的過程,在網上,我幾乎每天都抽時間參與話題的討論,在思維的碰撞和智慧的交鋒中使自己的認識得到提升,一個人除了工作和生活,再忙也不能少了學習和思考的時間,因為這是創造性工作、高效率工作的前提。

有關教育的讀書心得 篇7

愛《愛的教育》是一本好書,它可以使我們懂得尊老愛幼的法則,可以讓我們學會文明禮節,可以讓我們和同學友好相處。

《愛的教育》,主要寫的是國小生安利柯與一些夥伴、一些老師、一些家人和祖國產生的愛的故事。國小生安利柯並用日記的`形式,將這些故事記錄下來。使無數的孩子在這些故事的感染下健康成長。

《愛的教育》裏有許多感人的文章,比如:《為父着想》,許利亞是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是安利柯的同班同學。許利亞家生活比較艱苦,全家上上下下、老老小小全靠許利亞的父親一人上班賺錢。父親的工作非常辛苦,白天要在鐵路上工作,夜晚還要在家用正楷字抄名冊,500條才能賺3元錢。有一次許利亞看到了,就想了一個主意:我一定要幫父親。於是他趁父親睡了的時候,偷偷起牀幫父親抄名冊,一直抄到深夜3點才遲遲入睡。第二天父親起來數名冊的時候,看到昨夜抄的名冊有多了許多,可高興了!但他卻不知道是誰幫他抄的。許利亞也沒有告訴父親。許利亞白天上課,晚上幫父親抄名冊,這樣的日子持續了1個月。最後還是被父親發現了,但父親並沒有責罵他,而是流下了幸福的眼淚……《醫院的天使》、《病中的老師》和《遇險的船》都是感人的文章。

《愛的教育》裏,也有許多讓人感到可愛的文章,例如:《幼兒園》。幼兒園裏的小朋友們吃飯的時候特別可愛。有人拿了兩個勺子吃;有人直接用手抓着吃;還有人將豆子一粒一粒的裝進口袋裏,更可愛的人用小圍裙包住豆子再捏成糨糊。特別的孩子一邊吃飯一邊出神的看着蒼蠅飛。孩子們吃完了飯,便在院中玩。有的玩遊戲,有的唱歌跳舞,還有的聽老師講故事……《可憐的盲童》、《學校的女老師們》和《俠義的行為》都是寫的比較可愛的。

《愛的教育》裏有許多許多好詞好句好段:沉甸甸、川流不息、嘰嘰咕咕、洋溢、亂哄哄、哇哇大哭、寒喧。我巴不得早點兒用上這些嶄新的本子,更巴不得早點兒看到那些久別的同學,於是,我的腳步不禁快了起來。

《愛的教育》我愛你!我感謝你!謝謝你給我帶來了這麼的多愛的知識。

有關教育的讀書心得 篇8

最近,拜讀了蘇州大學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一書,深為其思想之深邃、理念之新穎、見解之獨到而折服。朱教授在這本書中指出“要想具有人文情懷,讀書顯得尤為重要。一個不讀書的人,不可能有人文情懷,要培養人文精神,首先要從接受人類文明的最精華的東西——書開始入手。”

近年來,在和學生讀書共勉、互相增益的過程中,我時時體驗着讀書帶給自己的充實和愉快,也深切地感悟到讀書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有人説:“書中自有精神食糧,書中自有生命質量,書中自有美德滋養。”由此可見,讀書對於培養、充實、提升人文精神不可或缺,概括起來講,讀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有如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一、讀書,讓學生視野開闊。開學伊始,我與學生相約:本學期老師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同學們進行讀書競賽,新學期誰讀的書多,誰的讀書筆記寫得最棒,誰就是讀書狀元。説讀就讀,從我做起,率先垂範。輪到我的早讀課,我總是早早地來到教室,打開自己鍾愛的書讀上幾頁,待學生們到齊了,再上早讀課;語文閲讀課,更是我們師生讀書的最好時光;語文活動課成了我們推薦好書、朗讀美文和交流讀書體會互動課;閒暇時,我們互相交換好書。一學期下來,我班的一批“小書蟲”除了讀少兒版的中國古典小説四大名著外,還讀了《我要做好孩子》、《我要當升旗手》、《徐悲鴻一生》、《冰心散文》、《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書。讀的書多了,他們的視野明顯開闊了,習作水平有了長足進步,談吐也變得高雅。學生身上洋溢的濃濃書香氣讓人不由得聯想起來“腹有詩書氣自華”名句來。

二、讀書,使學生精神充實。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以及《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等書中,十分強調要豐富學生的生活興趣,那麼這樣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擔心。因為他沒有時間和精力更沒有舉趣去從事不健康的活動,已被健康的情趣所充實和包圍了。書,是孩子們最好的精神食糧。本學期,我又和學生們一起讀了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曹文軒《草房子》、嚴文井的《小溪流的歌》、以及《哈佛女孩劉亦婷》等書。我明顯地感覺到那些愛讀書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充實且豐富了。他們此同齡的孩子更懂得愛、懂得寬容、懂得珍惜時間、懂得誠信的重要、懂得父母的艱辛、懂得老師的用心良苦,懂得生活的美好、懂得友誼的珍貴……

三、讀書,令學生志向遠大。學生具有遠大的志向是其將來成功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向,之於人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志向遠大的學生,他的生活一定是充實而有意義的,他的進步就會插上奮鬥不息的翅膀。那麼,對於一個國小四年級學生而言,志向從何立起?單憑家長和老師的幾句説教遠不如引導他們讀幾有關志向者的書見效。哥德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為此,我推薦《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諾貝爾獎百年英傑李政道》、《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牛頓傳》等書給學生讀,讓他們在書中與志向遠大的偉人對話,受其薰陶從而逐步確立自己的遠大理想。有了志向,才有明確的奮鬥目標,才有實現目標的堅忍不拔,因而也才有成功的可能。我真誠的希望我的學生們今後都能在自己遠大志向的引領、鼓舞下,經過不懈地努力,一步步走向輝煌的明天。

由此可見,多讀好書的孩子,其視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遠大。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説,教師多讀些書不斷充實自己,並引薦學生多讀些有益的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尤為重要。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當所有的學校都有人文精神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就有正氣,就充滿希望。”古人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裏,我們不妨説培養人文精神,始於讀書

今天的教師為什麼要讀書,已經無需講太多的大道理了。因為社會各界對我們所從事的職業和對我們自身的要求都越來越高了;因為新課程改革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因為教師專業發展別無他途。——任何一條理由都要求教師必須讀書,讀萬卷書。

然而,十分可悲的是,願意讀書,每天都堅持讀書的教師少之又少,簡直可用鳳毛麟角來形容了。

顯然,目前要想讓教師們在教學之餘回到書桌前讀書,關健恐怕不是在告訴教師們讀書如何重要,更不是告訴教師們應當如何讀書,而是要設法激發教師們的內在的閲讀動力。這就猶如要想學生認真學習,教師必須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一樣。

我們有必要對教師的職業特點作一個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一、教師們每天都在規範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質量目標和考核指標(這些質量目標和考核指標有些是不及實際和蠻不講理的),老師們被逼得喘不過氣來,只好整天在領導“強化質量意識”的喊叫聲中,把自己的弦繃得緊緊的。教學方法陳舊,加班加點,題海戰術,犧牲時間和體力和學生“同歸於盡”,什麼創新精神,什麼創造能力都統統見鬼去吧!!

二、教師狹隘地生活着。每天從家到學校,從學校到家,兩點一線,周而復始,漸漸形成了不變的生活軌跡。雖説這樣的生活彷彿遠離了社會的喧囂和浮躁,但又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校園的陳腐和慵懶。我們心不甘情不願地看守着自己狹隘的生活,讓自己變得更加廣博似乎根本就事不關己了。

三、教師們重複地生活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今天的你我還在重複昨天的故事。機械地重複使我們內心深處產生了一種惰性,甚至是職業的倦怠。讀書苦,讀書忙,讀書有個啥用場?

四、教師們忙碌地生活着。備課,批閲作業,還有其他的各種中心工作需要完成。我們已經分不清八小時以內和八小時以外了。另外,成家後,還有許多的柴米油鹽的生活瑣事纏身,真是讓人感覺好累好累。唉!

面對着當下我們教師的生存生活方式,我們要創設這樣一個前提:讓教師願意讀書。

創設這個前提,不是説説就可以行得通的。所謂強按牛頭不喝水。但這確實又是一件極為關健的事。可以這樣認定,什麼時候教師們發自內心地想讀書了,我們的教學改革,我們的教學質量,我們的教育對象就都有了希望。

那麼,怎樣讓教師願意讀書?

最根本的途徑當然是從制度上提高優秀教師的社會地位。如果我們確信讀書是優秀教師必須經歷的成長途徑,那麼我們首先就要使更多的教師願意成為優秀教師,願意為此而努力。

讓教師體驗到讀書的歡樂也是有效的途徑之一。教師畢竟是精神文明的創造者,教師的精神生命也需要發展、事業需要成功。因此,如果能夠讓教師從讀書中體會到歡樂,那麼教師也會逐步地重拾書籍,回到書桌前來的。有針對性地讀書是最能體驗到讀書的歡樂的。

以上為王小娣寫的讀書體會。目前社會上教師的地位在精神方面很高很高了。如果我們的工資全國統一發,規定每個月五仟元保底,對教學效果好的進行重獎,我想每個教師更會珍惜這個職業。

有關教育的讀書心得 篇9

暑假,我有幸拜讀了朱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收穫頗豐。

剛剛拿到書,只隨便翻了翻,我就被其中的許多內容吸引住了,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下面我就將自己的點滴讀書心得敍述如下:從教以來,我曾不斷地激勵自己,力爭做一個教學方面過硬的教師,這也算是我的理想了。然而,今天讀了朱教授的書,卻發現自己的那點理想真的太渺小了。朱教授認為,理想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他的每一句話都好像是發自另一個自強的“我”的心聲。而現實中的我,無論是哪一條都距離理想教師的目標很遙遠。

記得大學剛剛畢業,我就滿懷對教師職業的憧憬,滿懷對學生的愛,投入到自己的新的崗位。可是工作和學習完全是兩回事。原來在大學裏,用功點,成績就可以考好,而如今功也下了,可就是不見有多大起色。由於受大學教育的影響,我覺得與學生相處應該是朋友關係(這話完全是對的),於是不論在課下還是在課上,我都和自己的學生平等相處。應該説這沒什麼不合適的,可誰知在此期間,就有個別搗蛋鬼出來搗亂,偏偏和你唱反調。於是,我不得不改變一開始的那種和藹可親的形象,逐漸主張對學生既要有表揚還要有批評。從那時起,我才真正認識到,適當地給學生點壓力與嚴厲,是很必要的。是因為我知道現實是最真實的,温室裏的花朵終究經不起風雨,更長不成參天大樹。

雖然已經看完了書,但有這麼一段話,總是在我腦中浮現:“我們的不少教師,沒有愛心,不是擔任教書育人的角色,而是擔任‘教育警察’的任務;不是肯定成績,而是發現缺點,當孩子們非常正常、非常優秀的時候,教師不去肯定他們,激勵他們,而是將他的問題‘放大化’。因此,我覺得我們很多教師扮演的就是一個‘劊子手’的角色。在我們教師的手上,不知道失去多少諾貝爾獎獲得者,也不知道失去多少魯迅、郭沫若,不知道失去多少非常優秀的人才。……”

回想自己這幾年來的教學經歷,不能不説自己也犯了朱教授所提到的錯誤,我也自認為自己是愛學生的,可是真正的愛是什麼樣的呢?難道是毫無情面的指責和苛求嗎?回答是否定的。真正的愛學生,就要對學生充滿了希望,該寬容的時候,多寬容學生,耐心去教導他們。

總之,朱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以其樸實的語言,豐富、充實的內容,充滿了哲理的思辨深深地吸引了我。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在許多方面多多借鑑其中的好的經驗和教導,為我所用,爭取早日成為受學生愛戴的好教師。我期待着這一天的到來。

有關教育的讀書心得 篇10

對一本教育類書籍的的閲讀方式有多少種可能性呢?安靜地進入,讓作者帶着你簡單遊弋在各種教育觀念間,尋覓着教育中的清風明月,陳震老師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書做到了。

陳震老師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語言功底深厚,善於敏感把握身邊事物,對各種話題,信手拈來,皆從教育的角度進行敍述,日積月累,堅持書寫,構成了二十七萬餘字的教育類著作。

書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煉,無贅言贅語,給人很強的閲讀愉悦感。書中話題涉及豐富,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師為師、為學、為人的自在尋覓過程。應對現實的瑣碎與繁雜,陳震老師始終以教育者的智慧關照教育現實,展現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與生活姿態。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尋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態。

書中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態提出了很多推薦,如:教師的基本要求是發奮創設寬鬆的和諧環境,調節構成寬容的內部心境,堅持寬厚關愛的溝通心態;小疑獲小進,大疑獲大進,能夠發奮培養出有懷疑態度,批判思維與創新精神的學生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教師不斷尋求的!

對於教育者的工作姿態陳震老師認為有境界為上,借鑑王國維先生對於境界的經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調,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並無優劣。教知識,教方法,教心態能夠成為教育的三種境界,對於成長中的人來説,知識,方法,心態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層次是知識獲得,高層次是心態培育,只要能夠有效整合,就能促進終生的和諧發展。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尋求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有品質的生活姿態是內涵多元的,閲讀是良好的通道。讀書能夠愉悦身心、提升自己。讀書讓生活更有品位,讀書使人內心更加寧靜,讀書使職業更有智慧。

教育工作者是文化的傳承與引領者,讀書不僅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職業的要求。一位教師只要願意與書為伴,堅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態度,就能尋覓到心中的清風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讓每一點感動在心中融化,讓每一點感觸在心中發芽,並將思考記錄筆端。陳震老師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為我們帶給了工作與生活姿態的良好範本。

讓我們以温潤的內心,尋覓着教育中的清風明月,成為温暖的教育者!

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有關教育的讀書心得 篇11

教師是否願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的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説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這也許將成為自己需要時時温習的功課。

寫作不僅是積累經驗的一種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於閲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因懂得這些,雖工作辛勞,文筆稚嫩,但我仍堅持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讓忙碌的我不斷與寧靜的我進行對話,讓衝動的我不斷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讓實踐的我不斷接受理論的我的提升。

教師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隨波逐流,循規蹈矩是自己成長的最大敵人。“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應成為我們為師的座右銘。我想對自己説的是,人云亦云的儘量不雲,老生常談的儘量不談,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風”跑。對自己的教學,不要考慮完美,要考慮最有特色。

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因為教育就是一堆細節。比如,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尤其對所謂的學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寒裏”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為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誰走在我的前面,誰就是我的老師,包括學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師——敬業,博學,鑽研,激情,嚴謹,刻苦等教育傳家寶,已經成為我們“通向現在和未來美好教育境界的階梯”,把我們引領到當今課程改革的風口浪尖上。我心中永遠銘記他們,並在今後的工作中時時記得向周圍的教師學習。

如果説以前的成長靠的是個人奮鬥,那麼新的時代與環境,強調的卻是團隊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競爭環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沒有合作之心的人,內心是焦躁而絕望的,也不會取得什麼真正的成功。你有什麼樣的情懷,就有什麼樣的處世方式;你有什麼樣的期許,就有什麼樣的行為。因此,強調個人發展與競爭,一定要依靠環境和夥伴的合作——學會溝通、學會傾聽,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驗,以減少由於孤立而導致的個人行為。

教育,不變的永遠不會變,改變的必將會改變。創新不是推倒歷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設大廈。回顧過去是有益處的,如果我們對前人視而不見的話,我們身上的獨創性不會很好地保存下來並取得快速的發展。教師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審視者、反思者、繼承者,但應當永遠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顆海星的角色——也許這是一種理性狀態。

大量的閲讀教育書籍,給了我很多教育實踐中曾經歷過,卻未細細揣摩的教學真諦,我久久的徜徉在這片書海中,深深的懂得教書育人的不易,我們得時時反省自己,時時反思自己,才能將工作更落到實處。

教師是否願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的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説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這也許將成為自己需要時時温習的功課。

有關教育的讀書心得 篇12

讀完了《愛的教育》後給我的第一感觸,那就是——愛。

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係,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

愛的教育文字雖然簡單樸實,所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沒有跌巖起伏的情節,沒有引人入勝的懸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人感受動不已。這也是亞米契斯先生的文章的成功之處。《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已經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字裏行間,都抒發了作者本人對愛的理解。這種情感是普通的,確實不平凡的。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這也是為什麼愛的教育被評為愛的魔法書的原因。《愛的教育》告訴我們: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都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只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而已。一想到自己曾經忽略一些平凡而又温暖的細節時,心就好痛。我真的很後悔沒有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每次當要失去的時候,才知道事物的珍貴。是的,人們總是那麼在乎一些大恩大德,但是卻讓一些平凡温馨的瞬間,在自己的心中偷偷地溜走了。

“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但是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東西啊!如果人生是一場戲,我覺得應該給這些平凡而又難忘的瞬間一個特寫。儘管我知道時間不會給我多餘膠捲,這些瞬間也許只會成為我們心中無足輕重的片段,被時間剪掉,那些瞬間,永遠只是我們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中的一朵小小的花。但,我仍願意用自己的心去迎接幸福。儘管幸福那麼短暫。《愛的教育》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飛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竟使人們寧願葬送自己的生命來挽救愛?帶着這個問題,我與這個意大利國小生一起長途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這一切的一切,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在這當中,我找到了答案。雖然並不像想象的那樣特殊,但真的讓人覺得很温暖。愛比珍珠更寶貴,比糖果更甜蜜,比水晶更晶瑩,比羣星更璀璨,愛是一種感覺,是一種令人快樂,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錢買不到的感覺。愛能夠將心中的恨化為勇氣,它使你微笑地面對生活,使你倔強地反抗命運,它是還魂的仙草,給罪人新生,他是慈愛的母親,喚浪子回頭,它既是一種獲得,又是一種犧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命運不會讓你白白付出,它會用人間最珍貴的愛來回報你。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為它無影無形,所以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親子之愛,如此平凡,但很多人都無法感覺到。安利科有一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為什麼呢?我思考着。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最容易忽略。人類是那麼偉大,難道竟不習慣人間最平凡的親情嗎?《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是我們所比不上的,同時也是令人羨慕的。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就連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而面對現在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而不是為孩子的錯誤找理由,但為什麼仍有父母溺愛自己的孩子呢?當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的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了《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同時這份心情,也將我在成長道路上碰到的痛恨,化為了戰勝困難的勇氣。這是我獲得的意外收穫。

有關教育的讀書心得 篇13

我讀過了《愛的教育》這本書,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精彩。 《愛的教育》採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建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裏行間洋溢着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其中最有意思的算是《父親的陪護人》了,這個故事主要寫了:鄉下的西西洛到五十里外城裏的醫院,看望生病的父親,結果他把一個病情嚴重的人當作了自己的父親,看了他六天六夜,最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父親,而父親讓他走時,他卻想繼續看着這個“父親”,他的父親同意了;他守到了第二天晚上,這個“父親”死了,西西洛對他説:“再見,父親!”,説完,他便噙着淚水,拿起包袱,緩步地走了出去。這個故事很感人,引起了我的深思,如果我是西西洛,我會這樣負責任嗎?會這樣照顧他嗎?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習他的精神,對每一個人都要負責任。有一次,我們班同學生病了,需要回家,他讓我幫他看一下足球,我得幫他拿回家,由於我去足球隊訓練,把這件事拋到了九霄雲外,就直接回到了家,到了家我才想起這件事,這時我都不想去取了,可是我想起了當天背得《論語》:“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我才跑去了學校,把球拿了回來。

我們要對每一個人負責,不辜負他們把這件事交給我。

有關教育的讀書心得 篇14

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讓我深受教育。這本書讓我懂得了什麼是“愛”,愛很簡單,可以是關愛,也可以是膩愛。但膩愛不能太過度。

這本書主要講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的生活和學習。讓我深受感動的是“愛國”,這篇文章講了安利柯對祖國的熱愛和關心,因為他有許多理由喜歡他的祖國;他的父母在意大利,他有許多朋友在意大利,他流着意大利人的血,他周圍美麗的環境和一切都屬於意大利,這些都是安利柯愛國的理由。愛國不一定要去犧牲,只要我們有顆愛國的心,為祖國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愛國,保護壞境也是愛國。綠化壞境和我們身邊的小花、小草、大樹也是愛國。我們每做一件好事就是在愛國。把一件小事一次又一次的去敵,也會成為一件大事。隨着我們的年齡不斷的增大,也就為祖國做的頁獻也就越來越大。但是為祖國想要做更大的貢獻就要有知識,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

我們身邊一定有很多這樣的故事,比如:我們院子裏有幾棵小樹,但小樹好久沒人澆水了,都快枯死了。我和我們院子裏的幾個好朋友拿了一桶水給小樹澆了水,過了幾天小樹就活了。

假如別的國家來侮辱我們國家,我一定會努火中燒。

這本書中全都是愛,這本書中沒有乏味的説教、也沒有豪言壯語,只有平凡的日常生活,但這裏充滿了對國家、社會、民族的愛,充滿了對父母、老師、朋友的愛。

有關教育的讀書心得 篇15

這一學期,我園發了一本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培爾的著作《人的教育》。有關這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我早在幾年前在幼兒教育學中學習過關於這方面的知識,今天再一看,感覺也沒什麼可讀之處,但我還是硬着頭皮去讀。因為我認為只要是書,它都有讀的價值,既然發了,就看一看。

當我讀到這位教育家的生平時,從中讀到了一句很值得我去讀並且也很讓我佩服的一句話,不是福祿培爾説的,而是他的同事巴普羅説的,這句話是這樣的:如果不重視和不着手家庭教育改革,學校教育便缺少了正確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礎。我反覆地把這句話讀了幾遍,的確讓我振奮。因為談到家庭教育使我想起當前幼兒家長,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掙錢,把孩子都丟在家裏讓爺爺,奶奶照顧。雖然有一部分家長在家,卻也從不過問孩子的學習,總是隻顧掙錢。他們這些做家長的哪裏知道孩子們在他們面前和在爺爺奶奶面前的影響和表現完全是不一樣的。因此,我認為,有些幼兒的不良習慣,甚至學壞行為直接與家長有着一定的關係。所以説不重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就缺少了正確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礎。只有學校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人們常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的,巴普羅也有一句話證實了父母的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認為他的這句話具有片面性,他是這樣認為的:培養精明能幹的母親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因為兒童早期的教育的重啊要性高於一切。他在這句話中只講了培養精明能幹的母親的必要性在兒童教育中居首要地位。我認為,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如果作為一個父親在孩子的眼中不能與母親同等重要,那麼,這個家庭一定不是一個健康的家庭。不單是母親要精明能幹,父親也應如此。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既使是好孩子也會養成不良習慣甚至於學壞的。我這裏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我們身邊,有一個幼兒名叫,在上小班他的一直活潑開朗,喜歡和小朋友玩,誰笑是很好的,然而這兩年由於父母離婚,雙方又都再娶再嫁,都不問孩子的事,把一個孩子丟在親戚家。這孩子由於受父母的影響和社會上不良風氣的薰陶,已經染上了一些惡習。父母不在跟前,作為親戚好象又不好管教太嚴,倒至這孩子經常不上幼兒園,即使來到幼兒園上課也不認真學習,不是上課搗亂就是找其他幼兒打架,脾氣狠壞,而且嘴裏經常罵別人壞話,他的爺爺奶奶對他無招可用,因為他現在已經是刀槍不入了,這難道不與他的父母有着直接的關係嗎?

因此,我認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配合我們學校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人,成材。否則,就是一種缺陷的、不完整的教育。

有關教育的讀書心得 篇16

本學期我讀了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讓我知道了許多有着教育愛和愛中的教育的故事。

《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這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

讀《愛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夏丏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的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透過安利柯的描述,我瞭解到什麼樣的師愛才最讓學生感到温暖,把學生當親人的老師。當安利柯的先生説道:“你們以外,我沒有別的家屬在世界上,除了你們,我沒有可愛的人!你們是我的兒子,我愛你們,請你們也歡喜我!我一個都不願責罰你們,請將你們的真心給我看看!請你們全班成為一家,給我慰藉,給我榮耀!”先生的這些話,讓所有的學生都信服與他。雖然我無法做到這位先生的如此坦誠,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學生了。兩個學生同時犯了錯誤,有時,我會憑我直覺判斷,然後毫不留情的批評那個我心目中的差生。卻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學生在暗自垂淚。也許在他們的眼裏,我不再是個好老師。寬容和尊重學生,“只要你們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我絕不會責怪你們”。這是安利柯的先生們給的我另一個啟示.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學生,我們的目的是教育學生,只要目的達到,又何必在意學生是否接受了懲罰。

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是無法用準確的文字形容愛的定義,但是我知道,擁有愛的人,付出愛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實而無憾的。同樣,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愛,這種愛的表達既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僅把我們當教師,更會把我們當作朋友,兄弟,父母。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無從談起,感情當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總之,愛的教育是治療心靈創傷的良藥,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被愛的人才懂得去愛人,愛給人力量,給人温馨,也給人美麗的心靈和情感。讓孩子們心中擁有愛,很多問題都可能在愛的暖流裏溶解。書中給我的啟示是,做一個温柔的嚴師,用充滿愛意的語言來嚴格要求我們的學生。

有關教育的讀書心得 篇17

從孔子的“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到夏丏尊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羅素“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能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發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是,我以為他們的精髓是一致的,那就是——愛即教育。

李鎮西老師説:“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什麼樣的人才“富有人情味”呢?我認為是一個懷有仁愛之心的人。

我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走進她們的情感世界。課堂上,看到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不高時,我會因勢利導,讓自己變得時而可愛、時而搞笑、時而誇張、時而温柔、時而嚴肅、時而撒嬌……讓學生在我的角色轉換中把枯燥的學習變得興趣盎然;課間,看到孩子們圍在一起“高談闊論”,我會加入到其中,和她們分享我的觀點和看法;飯後,看到孩子們在操場運動、遊戲,我也會參與其中,和她們一比高下……在孩子們向我問好時,我一定大聲地迴應她們;在氣温驟變時,我會下意識地提醒她們增減衣服;在他們因犯錯受到批評之後,冷靜下來的我會由憤怒又轉為心疼,再找機會去安慰他們……

誰説小孩子不懂得感恩?當孩子們感受到了我對他們的愛,他們對我也特別的關心和照顧,時常跑過來安慰我,叫我不要太辛苦。倘若我上課的時候因嗓子不舒服而不能大聲講課時,她們會瞬間變得安靜乖巧。如果哪天衝他們發了火,孩子們反過來會用小紙條、小插圖、擁抱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我的愛。我和我的學生、我的課堂、我的課餘生活都因為充滿了“人情味”而變得豐富多彩。

李鎮西老師在激勵“優生”方面同樣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一是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參入實踐,以發現並發展自己的潛質;二是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挑戰自我;甚至有意識設置一些困難去“折磨”他們,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不光要戰勝自我,更要超越自我。為了更好的鍛鍊提升“優生”的能力,讓他們引領帶動更多的同學進步,我做了這樣一些嘗試:

1、舉行“拜師儀式”,發揮“小老師”的作用。

簡單的拜師儀式,讓“小老師”更有成就感和責任感,“徒弟”們面對“小老師”的無私幫助和悉心輔導,也會更好的約束自己,奮起直追。“小老師”代表分享了他們的輔導計劃和方式,談到了如何合理利用課餘時間、怎樣查漏補缺、不定期的和徒弟談話、必要時進行心理疏導……他們的幫輔如此具體,如此用心。在“師徒結對”中,雙方受益,於“小老師”而言,所學的知識得到再次消化鞏固,還提高了自己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於“徒弟”而言,有了一個亦師亦友的好夥伴,課上沒有弄懂的問題可以得到“小老師”兒童化的補習,他們的講授往往比老師更通俗易懂,因為他們用的是純兒童化的語言。我的共同進步的目標也得以實現。

2、把自習時間留給班幹部管理。

每天的語文自習時間,如早讀、午自習,班長或是語文課代表會把當天的學習任務寫在黑板上,並坐在講桌前維持紀律,在我值班或是處理其他事情的時候,也能保證學生學習任務明確,教室紀律良好。如果學習任務完成的不理想或是紀律糟糕時,我會佯裝生氣,找當值的班幹部,讓她們自己找問題,找原因,想對策,並對他們提更高的要求,讓他們變壓力為動力,變“老師要我這樣做”為“我應該這樣做”、“我可以做的更好”。學生的管理讓我有更多的時間思考自己的教學得失,事半功倍。

在《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最後,李鎮西老師説:“人不能沒有原則,但要擁有自己的原則,首先必須學會感動。做一個善於感恩和感動的人!”雖然我從事教育工作的時間不長,但是讓我感恩和感動的人和事很多。

有關教育的讀書心得 篇18

《愛的教育》是一位意大利著名作家亞米契斯所寫的。它用日記體形式講述了發生在四年級學生與老師、家長之間所發生的一百多個感人故事。他(她)們都擁有高尚的品質,他們熱愛祖國,尊老愛幼樂於助人。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位積極向上,善於幫助別人,富有同情心的好孩子。雖然裏面的每篇故事不長,但都包含着一個意義深刻的道理,讓我們彷彿都融入到裏面了似的。

讀了這本名著後,我感受到最深刻的就是“愛”。原來,愛還分許多種,有對偉大祖國的熱愛、朋友之間的友愛、同學之間的關愛、親切而善良的母愛、寬宏大量的父愛、對病者、弱者的憐愛……

所以,我們都要以他們為榜樣,去報效祖國。報效祖國就要先從感恩我們身邊的人開始,感恩賦予我們豐富知識的師長,感恩將我們養大成人的父母,感恩曾經幫助過我們的同學,將來也像他們一樣為社會、為祖國添磚加瓦,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才!

啊!讀了《愛的教育》後,它彷彿讓我品嚐了一桌豐盛美味的“精神大餐”,相信只要我們每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標籤: 讀書 精選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7wpvr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