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幼兒養成教育心得

幼兒養成教育心得

養成教育就是青少年在早期形成好習慣的訓練與後期實現理性提升的過程,幼兒養成這個階段就更為重要了。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準備的幼兒養成教育心得,希望大家喜歡!

幼兒養成教育心得
幼兒養成教育心得範文篇1

幼兒時期是一生的啟蒙階段,僅僅將知識、技能、品德作為教育的任務,作為成長的開端,是不夠現實的。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好的生活習慣,好的生活習慣是幸福的基礎。

要培養幼兒生活習慣,一定要從認識開始。教師要使幼兒明白這樣做為什麼好,那樣做為什麼不好。要隨時隨地給他們説明或暗示,什麼是好的,為什麼好,什麼是壞的,為什麼壞,讓他們經過自己的體會,喜歡好的,厭惡壞的。

培養好的飲食習慣是培養幼兒生活習慣的首要方面。因為良好的飲食習慣能夠直接促進幼兒個體的健康成長。我認為,飲食習慣在幼兒期就形成比在後來糾正要容易得多,它不像學習習慣,要到國小甚至中學階段才真正形成,但如果能將良好的飲食習慣遷移到其它習慣中,便能奠定初步的行為習慣的基礎。

培養幼兒較強的自理能力, 對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培養也是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方面。不少家長的時間觀念很強,將日常作息時間安排得很緊湊,先幹什麼,後幹什麼,層次分明,合理利用,卻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起居。特別是現在,幼兒園的小朋友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爸爸媽媽很心疼,什麼事都一手包辦了,而忽略了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這方面的培養,父母不教導、指正,平時在家隨隨便便也不把這一切當回事,孩子從內心也沒重視,也不懂得究竟怎樣做才正確。 因此,家長應把握幼兒模擬學習的時機及動機,並多給予嘗試的機會,尊重並接受幼兒不完美的嘗試,從小步驟學起容易有成就感,多鼓勵稱讚少責罰,避免給予過多或不必要的協助,要加強幼兒在家中的自理能力培養,這樣,班上的孩子在自理能力方面才能達到家園一致。

幼兒教育的任務,從根本上説,是做好啟蒙教育。從幼兒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徵和幼兒教育的實際出發,這個啟蒙教育的具體化並真正落實到位,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很重要,其中生活習慣不容忽視。因為幼兒正處於人生的初始階段,一切都要學習,可塑性大,自控能力差,既是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年齡,又是沾染不良習慣的危險期。如果不適時培養生活習慣,便會錯失良機,養成不良生活習慣。而積習難改,習慣成自然,會給將來的發展帶來難以彌補的缺憾。

幼兒養成教育心得範文篇2

養成教育是目前教育界經常提到的一個概念,人們對它的解釋大同小異。有的人認為養成教育是“教育者採用多種教育方法,引導受教育者認識、體驗和實踐基本道德規範,全面培養和提高人的‘知、情、意、行’,最終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教育”。有人認為“養成教育就其實質説,是培養兒童行為習慣,使其言談舉止規範化的教育”。也有人認為,“養成教育是指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和途徑,按照一定的道德規範、行為準則培養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教育。它以社會公德、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規範為主要內容,以兒童為主要對象,旨在使其養成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行為規範的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概括起來,關於養成教育的解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指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包括道德行為,也包括其他方面的行為,如學習行為;另一種解釋只針對道德行為。但人們都承認養成教育應重在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絕大多數人認為養成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道德行為習慣,但也有人認為養成教育不只是培養道德行為習慣,還包括道德品質的培養教育。對於養成教育的性質,絕大多數人認為,養成教育是德育的目標。但我們認為,養成教育既是德育的途徑,又是德育的重要目標。確切地説,養成教育是指培養幼兒形成良好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過程,既包括培養,也包括形成,培養是途徑,形成是目標。對養成教育概念的界定無疑會影響養成教育的實施,因此,有必要對養成教育的實質作一初步分析。養成教育的思想起源很早,養成教育可以説是中國傳統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養成教育的思想早在古代就有,如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王炳照先生認為,“中國古代傳統教育實質上是一種人格養成教育”,就是“教人學會做人”。養成教育思想被葉聖陶先生進一步發展。他曾經這樣概括教育的本質:“‘教育’這個詞,往精深方面説,一些專家可以寫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淺的方面説,‘養成好習慣’一句話也就説明了它的含義。”在葉聖陶先生的多次論述中,養成教育的含義是寬泛的,既包括德育,也包括智育、體育等。

究竟如何看待養成教育?我們認為,養成教育主要是指兒童道德品質的養成。因為目前養成教育的提出是與德育工作密切相關的,更確切地説是與德育的有效性問題密切聯繫的。長期以來,雖然我們對德育工作給予了充分重視,但德育的有效性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如成人公共道德行為習慣欠佳、青少年道德行為問題及青少年犯罪問題等都説明了這一點。因此,加強道德教育是目前我國教育中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養成教育是在此背景下,針對我國兒童青少年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的,是與德育密切聯繫的。幼兒期作為兒童社會化的初級階段,在兒童道德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説幼兒期是培養道德品質、形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基礎階段,是道德養成教育的關鍵時期。

(一)幼兒期是兒童是非觀念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

兒童道德的發展以是非觀念的形成為基礎,是非觀念的形成是兒童道德觀念發展的前提。然而,人們往往認為孩子小的時候什麼都不懂,因而忽視兒童是非觀念的培養。實際上,在兒童心理髮展過程中,學前階段的兒童是非觀念開始萌芽,兒童在與外界特別是父母等成人的交往過程中,逐步瞭解行為的限度,掌握行為的界限,形成最初的是非觀念。新生兒通過哭的方式與外界交往,他們的哭最初是由於生理的原因,如飢餓、身體不舒服等,孩子哭

了以後成人的第一反應是對新生兒的照料。逐漸地,孩子會產生對成人的依戀,表現為身邊沒人時也會哭,於是成人馬上過來陪伴。隨着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逐漸認識到哭是一種手段,當他們有什麼需要時就會用哭來達到目的。而如果成人無原則地滿足,孩子就會將哭作為要挾成人的最鋭利的武器。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沒有是非觀念,判斷對與不對的標準完全出於個人的需求。一旦家長不能時時事事都依從孩子時,孩子就會表現得非常任性,讓家長無計可施。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往往會採取打罵的方式以暫時阻止孩子的不當行為。對於這些孩子來説,他們沒有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即我們通常所説的“任性”或“不懂事”。在他們的觀念中往往是自己想要的就是對的,並且判斷標準模糊,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把會不會捱打作為能否做某事的標準。有些孩子則形成了較為穩定、正確的是非觀念,他們知道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經父母勸説後,他們馬上會放棄不合理要求,從內心接受規則。這些就是我們平常所説的“懂事的”孩子。兒童心理髮展的規律表明:在整個學前期,兒童逐漸瞭解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通過與他人交往,兒童逐漸積累經驗,形成是非觀念,從而調節自己的行為。

(二)幼兒期是兒童基本道德行為習慣初步形成的時期

行為的穩定性是一個人道德品質初步形成的特徵之一,即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場合表現出的行為的一致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兒童在3歲左右就已經表現出個人行為的獨特性,如獨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任性行為在歲兒童身上就已經表現得很明顯,有的孩子想要什麼東西時,會採用哭鬧甚至踢打成人的方式。而到了幼兒末期,作為個人特徵之一的自我控制已經達到了非常穩定的程度。我們採用實驗室情境性觀察的方式對3—5歲幼兒的自我控制進行了研究,研究採用二因素重複測量實驗設計,這二因素分別是不同難度的任務(包括難任務和容易任務)和不同對象在場(女大學生在場和母親在場),然後將兩個因素匹配,形成4種情境。研究結果發現,大約一半的3歲兒童在情境中的行為表現出明顯的一致性,説明3歲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已經得到一定的發展;而5歲兒童在各種情境中的行為都表現出了非常強的一致性,不管是什麼樣的任務,也不管是誰在場兒童都表現出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這個研究結果證實了學前兒童的自我控制已經達到非常穩定的水平,已經形成比較穩定的行為習慣這一觀點。相對的穩定性是指到了幼兒末期已經出現較為明顯的個別差異,即我們所説的個性特徵,同時,兒童此時形成的個性還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存在變化的可能性。如果沒有特殊的環境、事件或特殊的教育矯正,兒童的個性會在此基礎上順其自然地發展,因此我們説,幼兒期兒童個性(包括道德)的發展是其日後發展的重要基礎。

(三)幼兒期道德品質的初步形成對兒童曰後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幼兒期道德品質的初步形成對兒童人國小、中學以後的道德發展有長期的、重要的影響。如兒童是非觀念的掌握對兒童入國小以後的道德行為、青少年的違法行為都有着直接的不可忽視的影響。如早期比較任性的孩子進入國小後會出現更多的行為問題。有個國小四年級的學生由於不辨是非發生了偷竊行為,其原因是聽到同班一個同學告訴他,有個同學鉛筆盒裏有零用錢,並讓他去拿,他就去拿了,然後和幾個同學出去買零食。這位兒童正是由於缺乏是非觀念,才會表現出問題行為。進入青少年期,那些早期沒有形成是非觀念的青少年,一方面表現為自我中心,缺乏是非觀念和道德觀念,很難形成法制意識;另一方面,由於青少年時期同伴對其心理髮展的影響會越來越大,他們與不良同伴接觸後因為盲從而發生違法行為的可能性很大。這些孩子的自主性往往很差,對青少年違法行為的研究也證明了自主性對青少年違法行為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關於青少年違法行為與家庭關係的研究出現了一種新的趨勢,研究者直接把關注的焦點集中於研究青少年自主性與青少年違法行為的關係,認為自主性的缺乏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而從目前我國青少年犯罪的現狀中可以發現,青少年犯罪的一個主要特徵是團伙犯罪。在團伙犯罪中,除了個別主犯,其餘多是從犯,而對於這些青少年來説,自主性的缺乏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導致犯罪的因素。因此,我們曾經明確提出,青少年違法行為的預防應從家庭開始,即從兒童自主性的培養着手。

綜上所述,幼兒期是兒童道德養成教育的關鍵時期,家長和教師要重視兒童早期的道德教育,注重幼兒是非觀念及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以促進兒童良好道德品質及行為習慣的形成,為兒童個性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幼兒養成教育心得範文篇3

眨眼間這一學期又接近了尾聲。回顧這一學期,我們班的三位老師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那就是既辛苦又快樂。記得剛入園那時,我們班的35個小朋友就如一團凌亂的線團,等待我們的是要把這團線捋順。

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進餐、睡眠、上課、盥洗、穿脱衣服等十多個環節,是幼兒必須遵守的日常生活規則,也就是我們平常説的常規,它是幼兒園為了使幼兒的生活內容豐富而有規律,調動幼兒在一日生活活動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自主性和獨立性而採取的措施。幼兒生活習慣與自理能力是相互促進過程。若一開始就以錯誤的教養方式,將會導致一生的不良生活習慣或生活不能自理。反之,若一開始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無疑會終身受益。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六個大人圍着一個孩子轉,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加上小班幼兒年齡小、依賴性強、對一切都感到陌生、新奇,也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懂,頑皮,一旦整天生活在一個班集體裏,勢必很不習慣、很不適應。眾所周知,要搞好一個班級,建立常規是必要的,初入園的小班幼兒,因而良好常規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新小班入園,孩子們在生活環境、活動方式和人際交往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異,因此要注重幼兒各種常規和習慣的養成尤為重要。例如在喝水的環節,由於這個地方小,孩子們剛開始還不懂得按秩序,一個要喝都要喝了。那難免互相碰撞,把水灑了一地,併產生了不少矛盾。於是我們一起想辦法討論,最後讓孩子分組排隊,並制定每次喝水接半杯水的規則和記住自己口杯架上的照片,剛開始老師在旁邊指導。一個星期下來,還有幾個小朋友總是忘記,但經過提醒他也按秩序了,一段時間後孩子們都能自覺地遵守這一常規。就是這樣,每制定一項常規都讓幼兒從理解到接受,漸漸地每個孩子都成了常規的捍衞者。最重要的是孩子們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隨着天氣漸漸轉冷,孩子們的衣服也穿的多了,這就給我們老師又無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大家都是家裏的寵兒,這些穿衣等自理能力都是大人包辦的。於是我們就鼓勵孩子們自己穿脱衣褲,鞋子,小便時試着自己拉好鬆緊帶拉褲子,拉好後再讓老師檢查一下,慢慢的,孩子們都學會了自己拉褲子,午睡的時候也知道自己脱褲子。在孩子們午睡的時候,我們還會將孩子們的褲子翻正放在他們的牀腳,起牀時一個個地指導孩子們將有漂亮圖案的穿在前面,鼓勵他們自己穿褲子,對能力差一點的孩子,先讓他慢點起牀等老師一個一個過來,手把手的幫着一起穿並配以兒歌等生動有趣的形式讓孩子嘗試自己動手。現在到孩子們起牀的時候,只要一聽到起牀的信號,班上有三分之二的小朋友孩子就會很快的穿好衣褲和鞋子,然後自己會去上廁。除了幾個速度慢的老師幫忙外,其餘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現在一些事只要老師提醒一下,小朋友們都能按要求做好。

本學期我們小班年段從實際出發進行了關於小班幼兒生活常規培養的研討。回顧一學期的工作現小結結如下:

一、分清階段、把握重點。

從小班一開學開始,我們在學期初就對小班幼兒一年中的常規培養做好定位,分成若干個階段:小班上學期的前半學期:以適應、熟悉為主;後半學期:以初步遵守為主。

二、內容分層、循序漸進。

作為教師都希望把自己的班級常規抓好,但是每班幼兒的特點是截然不同的,要培養千萬不可以急於求成,常規培養不能只追求即時效果,應循序漸進。什麼常規在什麼時候教下去才適當,深入到什麼程度才適宜,遇到問題,如何去調整,都應象會計做預算一樣有一個統盤的考慮。下面我就以如何引導幼兒收拾玩具為例,來説説我班是如何開展的:

幼兒不能很好的、自覺的愛護和收拾玩具,對丟在地上的玩具不能主動的撿起來,經過本學期的努力我們班的幼兒已經對收玩具這方面已經有了很好的習慣了。有時看到他們都會撿起、都會收拾好。也學會了給玩具分類,有放錯的會及時放回原地放。這一點特別讓我們感到欣慰。

(二)通過相互討論,尋找成功教學策略。

1.遊戲法:幼兒喜歡在有趣的活動中接受教育,而遊戲則是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學遊戲對幼兒進行生活常規教育。如“送玩具回家家”的遊戲,把班級常用物品按固定位置擺放。如:幼兒脱下鞋子整齊的放到牀下邊,杯子放在口杯架上,圖書放在圖書架上等,這樣使幼兒對班上物品的位置產生深刻印象,養成了不亂拿亂放的好習慣,通過這樣反覆的遊戲,幼兒知道什麼玩具改該送什麼地方,還加深了幼兒玩具哪裏拿,哪裏放的常規習慣。

(三)活動後的反思。

1.在教學活動中我們都多注意一些細節部分,在組織活動時注意提問的設計,不適宜太泛,思維空間不能太大,大多數都以選擇性等較簡單的問題進行提問,使幼兒稍一動腦就能回答的問題。

2.情感交流與肢體語言相結合,創造愉快、寬鬆的心理環境,使常規管理既能讓幼兒印象深刻又能生動有趣引起孩子們的注意。如多用一些身體的語言如:抱抱他們、親親他們、與他們握握手,通過這些與孩子情感交流, 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係,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温暖,孩子們會越來越喜歡你,有了感情的基礎,這是建構良好常規的基本前提。

今天的孩子們從不願上學到高高興興上幼兒園;有的從不會自己吃飯到一口一口地自己吃;從挑食到各種蔬菜都能吃一點;從穿衣穿鞋都不樂意動一下手到願意慢慢學着自己穿;我們老師打從心眼裏高興。

通過一學期的努力,孩子們的確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讓孩子健康活潑的成長使我們老師的心願,在以後的保教工作中,我們會隨時的關注孩子的一點一滴,讓每個孩子都快樂的成長。有喜就有憂,班上還有個別的幼兒在吃飯、穿衣遵守秩序等方面還不是很好,我們需要多想辦法幫助他們。讓每一個孩子都有進步,健康快樂的成長,這將是我們為之不懈努力的動力。

標籤: 養成教育 幼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39j4e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