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單親家庭教育子女心得(精選5篇)

單親家庭教育子女心得(精選5篇)

單親家庭教育子女心得 篇1

先請大家看一組數據和一個故事:

單親家庭教育子女心得(精選5篇)

有關方面抽樣調查顯示:75%以上的雙親家庭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較強,存在心理障礙的只佔1.2%;而單親家庭子女經常處於情緒不穩定、心理不平衡的則佔61.43%。單親家庭子女人格障礙患病率達11.76%,為雙親家庭子女的5.9倍。

在某國小六年級的一次命題作文《快樂是……》中,11歲的小明以《快樂是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為題,記述了自己希望與失望交織的複雜情緒。文中寫道:“快樂其實就是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每天一家三口人在一起吃晚飯。我經常在夢裏夢到我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歡聲笑語地玩耍,可是,這對我來説是可想而不可做的事。” “如果,老天給我一次機會,我不會選擇出生在一個沒有母愛或者缺少父愛的家庭。”

家是驛站、港灣,是孩子成才的一塊沃土。對於尚未成年的孩子來説,更是安全的代名詞,是快樂之源,是健康心理人格的發展之端。當代歐洲一名著名心理學家這樣説:“家庭不僅是個人生活的起點,也是人格形成的源頭。婚姻家庭關係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條件就越好。”可見,和諧的家庭是孩子心理髮展正常、健康的必要條件,是育人的起點和基點。反之,沒有一個完整穩固的家庭的孩子,思想行為上也就常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心理學認為,人格異常的形成與惡劣環境有關,殘缺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發展的温牀。

一組數據和一篇單親家庭孩子的令人心酸的作文引發我們對單親家庭孩子更深切的同情和更深層次的關注。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單親家庭孩子的教育問題。

提到單親家庭,一般人直覺認為是離異家庭。但隨著家庭、社會結構的多元,家庭可能因為各種因素而造成單親,如離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兩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

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為缺少完整的家,往往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如自閉、自卑、自責、焦慮、抑鬱、妒忌和逆反等。這些不健康的心理現象往往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會的某種偏見,或因其家庭的經濟原因以及其它因素被忽視,形成具有以下幾種心理和行為特徵的孩子。

自卑型。父母是孩子們心目中的驕傲,特別是父親,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萬能者,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孩子們在一起都會誇自己的父親如何有知識、如何有力氣,甚至如何有錢。處在一個沒有父親或母親在家庭裏,孩子就自然沒有這份優越感,也由於世俗的偏見,認為離婚總是不光彩的事,單親孩子的自卑感便油然而生,如果小孩子們在鬧彆扭的時候,此時會更覺得自己是如此勢單力薄。但是他們的內心卻在想,我要有父母在身邊,我才比你強呢!

這類自卑感強的學生表現為沉默寡言,他們從不談起甚至迴避雙親的事,對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着這個祕密。他們填表則隱瞞家庭情況,經濟有困難不會申請補助。這類學生有的原有美好而遠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爭硬氣要改變環境,但又由於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協調發展。自卑的心理影響了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揮,屬不健康的心理現象。

孤獨型。單親孩子,特別是隨父親或住在重組家庭裏的孩子,由於父親的粗心或與繼父母之間的隔閡,他們的親情交流受到限制,覺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餘的人,自然而然就產生孤獨感,行為上表現出離羣,不大方,沒有多少人與他們活動。舍予同學,小時聰明靈活,讀國小時父母鬧彆扭,延續有五六年,在這幾年中,好心的鄰居總是把舍予帶到自家與孩子一道完成作業,久而久之,舍予同學與雙親之間拉開了距離,失去了家庭對他的正面引導,而在同學家裏做作業又有寄人籬下之感,性格隨着年齡的增長髮生變化,直到高中,父母雖然和好如初,然而在孩子心靈上造成的創傷卻難以撫平,負面影響明顯,上課從不發言,想説而忸怩作態,國中時看過不少不健康的圖書、畫片,玩過黃色電遊,並且臨摹,由於家長沒有及時正確引導,上了高中還在受到這些影響,不時對同學有下流的小動作,學習成績不能上升,不熱心公益活動,組織能力、自控能力弱,思想教育很難跟上。

渺茫型。每人都有自己的自尊與自信,在正確引導下,能樹立信心,確立生活的目標。然而,有的單親學生由於缺乏足夠的家庭引導,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不能設計美好的生活藍圖,有的甚至本有美好的理想之花,但因家庭的破裂沒有及時培育這朵花,導致沒有結出甜美的果。生活豐富多彩,但也形形色色,五花八門,沒有美好的家庭薰陶的孩子,應去追求什麼,選擇什麼,他們很多會感到渺茫,或者有的壓根兒就沒有思索過這些問題,生活中沒有明確的方向。

女生甲,由於父母離異,與外祖母同住,外祖母心疼這孤苦伶仃的外孫,很吝嗇使用批評詞彙,造成了外孫子的固執己見,事事以自我為中心。作為老一輩工人的外祖母,自然不懂現代科學文化,根本談不上輔導她。對外孫女的學習想關心卻無能為力,常常是被外孫女哄得沒奈何。孩子胸無大志,行無目的,不思學習,貪圖享受,羨慕豪華生活,追求影視明星,在九八"泰坦尼克號"熱中,她連續看了六遍,老師問她影片的主題是什麼,看了有何啟示,她卻一字不能談。"那為什麼要看呢?""大家都看嘛!"外祖母有時也勸勸,得到的回答是:"你不要對我抱什麼希望,反正父母也不管我,讀書考學校,那對我太渺茫。"

獨尊型。這類學生有的由於缺少管教,有的由於親情的隔閡不接受繼父母的管教,或繼父母不便於管得太嚴,從小就養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惟我獨尊的心理特點,事事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心目中沒有父母,沒有同學、沒有老師,沒有他人。有的學生不但不叫繼父母,就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叫。這類學生行為上表現出自私自利,不關心集體,不參加公益活動,不遵守校規班紀,是思想教育的重頭。

逆反型。單親學生有的因為父母離異覺得不光彩。因而也受到同學的歧視,慢慢對父母,對家庭產生一種厭惡感。有的因為家裏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約束,如果繼父母對自己存在偏心時,則會產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有時不願跟父母説話,父母忠言相勸,他故意説父母是錯的,總之,一味要對着幹,以此來報復。更可怕的是這種對家長的逆反發展到對老師、對同學、對社會的逆反,從而產生破壞性。學生文某,母子本系農村,繼父為高工,繼父憑着高工的職稱,把文某母子遷到城裏,但這孩子從小就生活在組合家庭裏,行為沒有約束,從來沒有叫過父親,其實繼父非常關心文某,一週來學校一次,對文某的教育不厭其煩。但是我們看到,老師和繼爹教導他時,他一是眼望窗外,二是三緘其口,最後對繼父的千叮嚀,萬囑咐報之一句:"曉得,還羅嗦什麼?"他不愛家庭常常是很晚回家,甚至不回家,放假也揹着書包在學校內外玩,藉口説是學校補課。用錢沒有節制,常常以謊言騙走家裏很多錢。與同學在外面抽煙、喝酒,家裏不給錢就吵,有時甚至向老師借錢卻從來不還,對這類學生如果放鬆教育,將會對社會產生不良後果。

儘管單親家庭孩子的心理存在一些問題,但和其他所有孩子一樣,他們也具有聰穎可愛的天資、活潑天真的本性、好學上進的心願、喜交朋友的心理……社會學家們的調查也表明:非常態的家庭並不意味着其家庭教育必然存在許多困難或不利條件;而正常完好的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優越性也只是相對的。

因此,單親家庭的子女能否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很大程度上由家庭、學校和社會周邊環境來決定,良好的教育和薰陶同樣可以塑造出色的人才。事實上,很多明星就是生活在單親家庭中,比如周杰倫、徐若瑄、李文、梁詠琪、孫儷等。他們的成長經歷都值得單親家庭學習借鑑。所以,教師要引導家長認識到即使夫妻雙方離婚,作為孩子的父母,也要根據家庭變故的現實,解決好子女的教育問題。

單親家庭教育子女心得 篇2

與單親孩子平等相處,營造和諧温馨的學校教育環境。

對於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學校教育非常關鍵。學校裏的老師和同學都應該加倍呵護和關愛他們,不要有任何歧視他們的言行。還要注意保護他們的自愛心和上進心。用愛心和師生親情來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當然,關心也要適度。單親家庭的孩子非常敏感,過分的呵護和過分的冷淡都不提倡。

1.指導學生正確對待父母的離異

前面説與家長溝通時也談到了這個問題。在學校,作為老師,我們也要告訴學生:父母的離異雖使自己失去了一個完整的家庭,一份完整的愛,但對父母來説未必是一件壞事。既然父母彼此之間已經不能給對方帶來幸福,與其在一起經常吵鬧,還不如給愛放一條生路,分開重新去尋找屬於他們自己的那份幸福。父母雖然分離,但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會改變,作為子女,我們應該理解並尊重他們的選擇。面對新的生活一定要自強自信自立,打掉自卑心理。要了解人的心理功能和心理水平是差不多的,當然這種思想不會在孩子心中自發產生,還需要學校和社會的輸入。不過,指導學生學習一些方法進行自我心理調節。比如,經常在心裏默唸“心平氣和”這樣的話,或在筆記本上寫上“制怒”等詞,給自己形成一種自我語言暗示。在動作方面也有一些方法,如可以試試心情煩躁時把口張開,舌頭捲起順時針轉10圈,再逆時針轉10圈,這對緩解緊張情緒非常有效。 其實人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就像一生中難免會有頭痛腦熱一樣,要認識到這是很正常的。不過大部分的心理健康問題是輕度的,可以靠自我調節解決。如果覺得自我解決不了,找學校的心理老師看看。確實嚴重的,應該到正規大醫院的心理諮詢室尋求解決。當然,我們在與孩子探討這樣的話題時,應該在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係的基礎上進行,否則會引起孩子的戒備和反感。

2.鼓勵學生在和諧温馨的羣體環境中成長

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有猜忌和孤獨的心理。他們會因為心靈受到傷害而關閉與同學、老師交流的窗户,會因為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或者一個動作而認為是針對他個人的言行。這時,班主任老師應怎樣做呢?

(1)密切關注,愛心撫慰

要放下老師的架子,和他們平等相處,處處關心他們的生活。

父母之愛的缺失,使這些孩子過早地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壓力,每位教師應用愛心去撫慰他們受傷的幼小心靈,像父母一樣關心這些孩子。為使孩子健康成長,學校、班主任及科任老師,要想辦法瞭解他們的家庭、生活、思想和學習動態,最好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某些普通小事會使他們的心理產生微妙變化,教師要多注意這些孩子的言行,若發現有異常的苗頭,要及時跟他們談心,如發現他們情緒不穩定時及時談心,生病時熱情地噓寒問暖,成績驟然下降時,發動其他老師和成績好的學生為他們“開小灶”。孩子飢餓時的一個包點,孤獨時的傾心交談,迷惘時的適時鼓勵,成績不好時的及時幫助,生病時的耐心守護,遭受挫折時的真心安慰等,都能讓孩子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對於一些違紀行為,應在課堂或課下及時批評,一旦改正,及時表揚。

(2)平等尊重,鼓勵交往

要給他們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尊重、和諧的交往環境,要鼓勵他們多參與集體活動,增強自信

家庭成員的殘缺,使孩子在其他同學面前覺得很“丟面子”,抬不起頭,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教師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幫助孩子處理好同學間的關係

班集體中應創造一種生活上互相關心,學習上既競爭又合作的良好人際關係,使他們能感受到集體的温暖。

教師可鼓勵孩子在班上交幾個要好的朋友,經常一起學習、度週末,這樣一方面他們在學習上能互幫互助,另一方面教師也希望其它同齡人的陽光性格能多多感染他們,讓單親家庭孩子漸漸走出自卑、孤單,自然地融入集體,並從中體驗真誠、友誼和幸福,享受賞識和進步的快樂。孩子的羣體生活一旦正常,許多問題便迎刃而解。如果有個別同學説了刺激性的話,教師可找這個同學聊一聊,相信貼心的談話和誠懇的態度定會使孩子體涼別人的痛苦的。班主任也可以適當的方式在班上講清道理,以便形成正確的輿論,使同學們能正確對待這種情況。

另外,單親家庭中的孩子雖然產生了自卑心理,但如果他們在繪畫、講故事或其它方面有一定天賦,教師就可抓住這一優點,在班上經常表揚,並讓同學們向他們學習,放大優點,縮小缺點。讓單親家庭孩子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學校、班級、老師、同學帶給他們的幫助與關愛。

若發現單親孩子沉迷於遊戲機、網吧、武俠小説中應及時提醒,多方面啟迪,並安排一些有良好興趣且人際關係較好的同學與之同桌或者參加集體活動,鼓勵單親家庭學生積極參加班上各項集體活動和社會活動,讓他們感受集體的温暖,感受自己生活在一個充滿愛心的大家庭裏,使他們提高自信心。讓單親家庭孩子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學校、班級、老師、同學帶給他們的幫助與關愛。

(3)集體關愛,傳遞温暖

要動員大家更加關心愛護這樣的孩子

單親家庭孩子由於父愛或母愛的缺乏,使他們幼小的心理產生渴望被關懷的心理,教師動員大家更加關心愛護這樣的孩子,讓他們感到集體的温暖,使他們的心靈產生一種歸屬感。就有一位老師,剛接手一個新班時,他注意到班上有一個性格孤僻、成績極差的孩子,他及時瞭解情況,知道孩子多年前父母離異,而父親有遠在他鄉打工,孩子和年邁的奶奶一起生活,於是她給了孩子更多的愛。有一次,孩子發高燒昏迷不醒,老師守護孩子一個晚上,後來又動員同學輪流守護,讓孩子很快恢復了健康。後來,孩子身上又長了一種罕見的瘡,需要一種中藥才能治好,老師四處奔波為孩子找中藥,最後終於請四川的一位親友幫忙找到了那種中藥。孩子深受感動,希望自己儘快恢復身體,早日回到學校好好學習。老師的愛終於融化了他心中的堅冰。

3.傳授學生日常生活的基本自理技能

俗話説:“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豈是單親的孩子又何嘗不是早當家呢?失去父愛或母愛的孩子,生活中面臨着更多的挫折,曾經幸福温馨的家庭,在遭遇變故後,很多事情只能獨自面對。教師教育孩子正視逆境,敢於同命運挑戰,做到自強自立,學會照顧和保護好自己,並對他們取得的進步多表揚和鼓勵。在家裏要體貼長輩,生活自理,做一個懂事聽話的好孩子,只有掌握了全面的勞動技能才能更好地面對新的生活,在學校裏也要關心集體,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為此,教師應傳授他們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從而儘快學會照顧自己和料理家務。比如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自理”活動競賽,指導孩子學做飯、購物、燒家常菜、換燈泡等稍複雜的日常事物等,讓孩子在獨自料理生活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耐挫力和責任感,找到自信自強的感覺。

三、為單親家庭提供幫助,呼籲形成多渠道的社會教育氛圍。

單親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心病”,心病還需心來醫。家長和老師的真誠關愛能夠彌補家庭破裂給他們帶來的一些創傷,不過,社會上的一些偏見依然會讓孩子有一些心理陰影,那麼,全社會的關注尤顯重要。比如通過媒體宣傳,為單親家庭子女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讓公眾瞭解單親家庭,並能夠用正常的眼光來看待他們,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媒體還可以開展一些單親家庭的遊藝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單親家庭的子女包括家長感受到社會的認同。另一方面,加強社會對於單親家庭的幫助和服務。如南京市成立了首個“單親家庭孩子援助站” ,該援助站成立以後,將對街道轄區內100名單親家庭孩子實施一對一的幫助。吉林省吉林市船營區成立“成長驛站”,設立了社會公德教育、青少年心理諮詢、問題孩子心理矯正、心理障礙調解、學生課後託管、快樂成長體驗等課程。社區及時關注本區內單親家庭的生活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給這些家庭提供幫助,讓他們感受社會的温暖而不是歧視和排斥。

我們堅信: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形成合力,多給單親家庭的孩子以温暖和幫助,單親家庭會和雙親家庭一樣温暖,單翼天使一樣可以茁壯成長!

最後,我用這段視頻結束我的講話。

單親家庭教育子女心得 篇3

一、做單親父母真誠的朋友,幫助有針對性地調整家庭教育方式。

接觸過一些離異的父母,總體感覺他們對於離異這樣的事情不好意思和教師溝通。一來認為離異不是一件好事,面對教師難以啟齒,而認為當教師知道孩子父母離異,教師會另眼看待孩子,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寧願遮遮掩掩也不告知教師;另外作為離異的父母,他們為了避免和孩子之間產生不愉快的情緒,也不願意真誠而坦率的和孩子解釋離婚的事。但是孩子和其他人的交往中,常常又不得不面對一些有關這方面的詢問。孩子由於沒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往往不知所措。所以作為教師,當知道孩子父母離異以後,可以恰當地介入,本着為孩子健康成長着想的原則,以家長能夠接受的方式,通過面談、短信、電話和QQ交流等多種形式開誠佈公地和家長進行交流溝通,建議家長:

1.向孩子耐心解釋造成不完整家庭的原因。

(1)平靜地告訴孩子關於父母離異的事實,鼓勵孩子勇敢地面對現實。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平心靜氣地接受夫妻離異的現實。這樣,你才能坦然地面對孩子,告訴孩子你們將要開始一種新的生活。  這種生活和原來相比會有一些不同,你們需要做一些調整來適應;你們還會遇到一些困難、需要你們共同努力去克服。但無論出現什麼問題,爸爸媽媽都像以前一樣愛你,這一點是永遠不變的。

(2)給孩子安全感,不要把孩子作為報復對方的武器。

父母離婚對孩子最大的打擊就是失去安全感。所以,讓孩子知道,雖然父母離婚了,但他永遠不會失去父母對他的愛,這一點至關重要。讓他感受到雖然他只和父母—方生活在一起,但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樣安全、穩定,他不必擔心什麼。做到這一點,需要父母雙方的合作,這對大多數離異的夫妻來説很難。和一個也許帶給你很多創痛的人合作,可能極不情願,但不能把父母之間的恩恩怨怨遷移到孩子身上。畢竟雙方都是孩子的親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無法抹去。如果把仇恨強加給孩子,不僅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還會使孩子長大後失去愛心。所以,父親或母親需要以理性和寬容來對待曾經傷害你的人。撫養孩子的一方要允許孩子與另一方聯繫,不撫養的一方則要多來看望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雖然不在一起,但對自己的愛沒有變。

所以,父母只有首先自己以良好的心態正確對待自己的婚姻生活,才會有良好的心態正確對待子女的教育。托爾斯泰説過:“全部教育,或者説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斯特娜夫人説得十分透徹:“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為了培養孩子的品德,父母親的行為要自慎,應處處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為或壞的行為都是父母教育影響的結果。”可見,只有開朗的父母才能教育出開朗的小孩。

2.謹慎對待子女的教養,注意科學的教養方式。

(1)注意不要過度保護。

在喪偶或者離異之後,為父母者常常會把自己所有的感情和愛傾注在孩子身上,對孩子關懷備至。孩子則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必為自己的生活安排和學業計劃操心,一切自有爸爸或媽媽代作主張。日子一久,孩子的依賴性就會增加。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脆弱、依賴,缺乏主見和獨立意識,一旦離開了家長,便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單親家庭中,母子(父子)要在相依中各自獨立。

(2)切忌期望值太高。

缺少了配偶,不少家長把孩子作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託。在厚望之下的孩子,往往有着過度的壓力,心理負擔沉重。有的家長把全部心思撲在孩子身上,自己節衣縮食,忍辱負重,寄希望於孩子的明天。一旦孩子表現不盡人意,其氣惱、憂怨一齊湧上心頭,有的惡語相向,有的拳腳相加,,更有甚者不理不睬,説出傷害孩子的話:“你到你爸(你媽)那裏去好了,我不要你了!”“乾脆我也死了算了,我沒法活了!”“我懶得管你了,你這沒出息的小孩!” 有些心理素質不佳者,受不了這種壓力,便索性走向了反面,來個不思進取,乃至“破罐子破摔”。 這種有意無意的行為就是為了讓父母降低點希望,使自己能夠喘口氣。另一些孩子也許能堅持發奮,不讓父母失望,但是長期超負荷地運作,其潛在的心理損傷亦不容忽視。一旦某一天超出了承受極限,便有可能走向崩潰,結果反而更糟。

(3)注意幫助孩子充實生活。

由於社會的寬容度及個人的修養尚未達到相當的水平,使單親子女可能需要承受來自生活、學習環境中的歧視、偏見和嘲弄。不少單親子女因此在性格上變得內向、憂鬱、自卑,甚至孤僻。因此,家長不僅自己要多和孩子進行交流溝通,還要注意幫助孩子充實生活。由於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單親家庭的生活比較單調,孩子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虛與寂寞。為此身為他們的父母,每天再忙,也應抽時間多陪陪孩子。陪孩子聊聊天,一起娛樂一下,或者協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一些難題。此外,還可幫助孩子多交一些朋友,讓孩子把朋友一起請到家中來玩,以彌補親情的不足,使他們的身心能夠健康成長。

(4)教育孩子形成健康人格。

在孩子人格的形成過程中,父親和母親有着無法互相取代的作用。缺少父愛,孩子就會形成所謂的偏陰人格,即表現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果斷性不強等;而缺少母愛,孩子又會形成所謂的偏陽人格,即表現得孤僻,冷漠,缺乏愛心與同情心,沒有安全感,狹隘等。所以對於單親家庭的父母來説,要特別注意彌補孩子由於缺少父愛或母愛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比如對缺少父愛的子女,母親要加強他們的獨立、自主、勇敢、果斷等方面的人格教育,讓他們多看看有關表現男性優秀品質的影視片與書籍,並有意識地帶他們多接觸一些成熟的、自信的、有責任心的成年男子,如教師、男同事等,以免形成上面所説的偏陰人格。此外,還有不容忽視的角色教育的問題。在青少年心理成長的過程中,性別角色的學習是一個重要環節。所以,單親家庭中,家長應注意調動親戚、朋友中的性別資源,給孩子以應有的適宜的影響。以保證男孩的陽剛之氣和女孩的陰柔之美,以免造成兩性角色上的心理與行為的偏差。

3.閲讀有關單親孩子家庭教育的書籍。

為父母推薦相關書籍不失為班主任密切家校聯繫、做好單親家庭工作的一種好方法。因為只有家長有了正確而健康的心態,孩子才會逐漸走出陰影,健康成長。班主任可以向家長推薦以下書籍:《發現母親》、《我的事業是父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婚禮之後的婚姻》、《心靈雞湯——天真爛漫》、《幸福可以選擇》、《兩個快樂的家》。

總之,與家長溝通,教師可以以多重身份出現,有時候是指導者,有時候是傾聽者,有時候是安撫者……你的真誠付出一定能夠讓離異家庭的父母調整心態,監護孩子的茁壯成長。

單親家庭教育子女心得 篇4

我的孩子今年已經5歲了,正在上中班,孩子從小到大都是我一手帶大的,雖然苦了點,但是苦中有樂,母子之間有一種永遠無法割捨的情感。我天生樂觀、開朗,我的孩子活潑好動,我與兒子之間有時不分大小,經常與他一齊光着腳在草地上摔跤、翻跟頭。與他玩遊戲我還會耍賴,他的娃哈哈、果凍我會與他搶着吃。有時音樂聲起,我會情不自禁地舞起來,兒子也與我一齊同舞,我們倆經常鬧得滿頭大汗。有時我們倆也鬧矛盾。比如我把兒子弄哭了,説話語氣重了,或不講理打了他,我都會抱住他吻幹他的小眼淚,認真地對他説一句兒子對不起。而每次兒子做錯了事,他也會對我説媽媽對不起,然後親我一口,就什麼都化解了。

我覺得做個快樂的母親很重要,儘管生活中有那麼多不盡人意之處,生活有那麼多酸甜苦辣,但是這個完美的生命會讓你覺得這個世界上什麼苦、什麼困難都是不可阻擋的。哪個母親不願意看到自我的孩子快樂得小眼睛放亮、食慾大增,帶着快樂的微笑入夢?

兒子小的時候,我經常牽着他的手步行送他上幼兒園,一路上我總是給他講故事,談天説地,他的情緒很愉快,不知不覺就進了幼兒園。為了讓他學會與叔叔阿姨打招呼,有時我故意先爬上樓,然後再從樓上一本正經地走下來與他打招呼:“嗨!小朋友你好。”他也會很神氣地説:“你好!媽媽阿姨。”這種禮節就這樣很生動地訓練出來了。

做母親的我經常給孩子講他兒時的事,講他在媽媽肚子裏時,媽媽為了他每一天要吃很多不願意吃的東西,講媽媽在夜裏抱着大哭不止的他不能入睡。孩子會感受到媽媽的辛苦,他會很心疼自我的母親。此刻每當我身體不舒服或累了的時候,兒子都會説:“媽媽你休息吧,我來幹。”他會把自我的房間收拾好,有時搶着要自我洗衣服。一個孩子要讓他學會愛別人,為別人付出,就要讓孩子首先學會愛自我的母親。

單親家庭教育子女心得 篇5

我的一位老同學是美籍華人,他不但自己事業上是個“成功人士”,幼童教育得也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問他美國家庭教育幼童與咱們中國有何區別,他告訴我美國不像咱們喜歡處處替幼童做主,父母只要有一口氣,就要千方百計地幫幼童的忙,還把這些歸結為對幼童的疼愛,結果疼愛出了“啃老族”和“怨老族”。美國家庭也疼愛幼童,可是他們疼愛幼童最基本的出發點是鼓勵幼童自立、自強、自主,具體地説,從幼童小時候起,美國家庭一般都注重從以下八個方面教育幼童。

1.傾聽夢想。幼童們的志向與父母對他們未來的設計相左時,多鼓勵子女的夢想,無論在父母看來這類夢想何等奇特,因為這同樣需要足夠的勇氣。何況,幼童的夢想往往是他們成功的起步。

2.提供機會。能力需要靠訓練來增強,需要有機會去磨練。因此,父母大多都讓子女參加運動隊、童子軍、課外活動小組和其他社區組織,使幼童從小就獲得待人處世的經驗。

3.充分鼓勵。幼童微不足道的成功都是值得父母稱讚的,這不意味着用虛假的話哄騙幼童,也不是説父母永遠不能批評幼童,批評應該跟讚揚結合在一起。

4.多問“假如”。“可能性思維”是生活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那種對一個難題認真研究並向別人演示如何解決它的幼童會問:“假如我這樣做了,會怎麼樣?”父母應當鼓勵幼童多做這樣的思考,這樣幼童從小考慮問題就會想到前因後果,也就會少走一些彎路。

5.勇於表現。鼓勵幼童在幼兒園或學校多發言,在別人面前毫無羞怯地表現自己是一個最重要的技能。美國人是不提倡“謙虛”的,能幹的事就要敢説我行,遇到競爭對手就要敢於拼搏!

6.盯住成功。要鼓勵子女多想成功而少想失敗,多想如何掃清障礙的辦法而少想敗退,增強幼童的自信。自信會成功的人,就會緊緊盯住成功的目標去給力,這也就大大增強了成功的可能性。

7.允許探險。幼童樂於欽佩和追隨那些願意冒險和能應付挑戰的人。可是我們的家長,就怕幼童磕着、碰着、摔着,如此謹慎入微,難得幼童有冒險精神。實際上,生存在當今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裏,沒有冒險精神是難以成功的。

8.學會“3R”。Respect(尊重)、Resourcefulness(機智)、Responsibility(責任心)被認為是父母必須在幼童身上開發的三種基本特性,成功的桂冠總會落在這種人頭上。他們努力照習慣去理解和容忍,他們屢次在挫折面前另闢蹊徑,他們勇敢面對自己行動產生的後果。

這使我想到咱們中國的一句老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幫幼童大多習慣“授子以魚”,而美國的家庭大多習慣於“授子以漁”。這也許就是咱們有不少幼童依附性強而美國的幼童大多自主性強的原因吧。

如此説來,教育幼童也是要講究方法的,美國家庭教育幼童的經驗是值得借鑑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0lv79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