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做一個學生歡迎的老師心得(通用5篇)

做一個學生歡迎的老師心得(通用5篇)

做一個學生歡迎的老師心得 篇1

曾經熱銷全球的《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倡導:“要隨着奶酪的變化而變化,並學會享受變化。”今天的社會是個變化的世界。在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及教師體制改革風起雲湧的今天,只有轉變思想,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時時刻刻以發展的角度思考和麪對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做個思想現代的教師,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做一個學生歡迎的老師心得(通用5篇)

首先,我們應該:讓學生喜歡你、信任你,走進學生的心裏,和學生平等對話並保持“零距離”。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只要學生喜歡你、信任你,就會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就會在你的課堂上學得主動並神采飛揚,必然會成績優異,家長也會尊敬你、信任你。若能得到家長們的擁戴,無論教師體制怎樣改革,你永遠都會是受歡迎的教師。

怎樣做才能讓學生信任你,喜歡你呢?我認為,教師必須做到“五個學會”,即學會鼓勵、學會尊重、學會寬容、學會賞識、學會呵護。

(一)學會鼓勵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教育研究專家孫雲曉在一次報告中指出:“在學校教育環境中,對於學生尤其是國小生來説,教師的權威性是獨一無二的。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如何,常常可以決定學生的命運。”的確,教師的態度與學生的人格需要密切相關:教師對學生的鼓勵越多,學生的成就需要就越強烈,越自信;反之,教師對學生的鼓勵越少,學生就越自卑。

有一位大學聯考狀元在其高中生活回憶錄中寫道:“到高二上學期我還是學習成績平平的學生,可下學期林老師的到來改變了我的命運。記得有一次他在我的數學65分的試卷紙上寫下這樣一句話:‘你能行,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行,你最近的進步令我驕傲!’這句話給了我無窮的力量。”可見老師的鼓勵可以點燃學生自信的火把,照亮他的成長之路。然而一句不恰當的話也許會傷害學生的自尊,打擊他的上進心,甚至影響他的一生。

(二)學會尊重

學生們雖然是孩子,但我認為他們的人格尊嚴與成人是平等的。甚至我們應該比尊敬成人更尊敬學生。有這樣一個細節常常在我腦海裏回放,並化為感動:老師向學生借紅筆,學生踴躍而積極地真誠呈獻上來。細節的背後是尊重乃至敬重。尊重應當是相互的,如果尊重換來的不是尊重,而是對尊重的侵犯,那誰還會相信我們的教育呢?美國教育家愛默生説:“教育的祕訣是尊重學生。”學生渴望尊重,渴望平等,渴望在和諧的氛圍中享受教師愛的陽光雨露。

(三)學會寬容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教育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學生犯錯誤。寬容是愛的甘露。如果教師對他們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的地引導,就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愛因斯坦小時侯,把一個指南針拆壞了,卻未受到父親任何指責。拿破崙?希爾小時侯被父親稱為是“希爾兄弟中最壞的一個”,而他的繼母恰恰認為他是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個,對他倍加關愛,在他犯錯時寬容,這樣拿破崙後來才有了巨大的成就。

(四)學會賞識

賞識,是一種教育藝術,其本質是愛。學會賞識,就是學會愛。“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這是一個偉大的父親用自己十多年的教育經歷總結出來的教育心得。這位父親名叫周弘,他的女兒周婷婷幼時又聾又啞。但是,在周弘的“賞識”教育下,周婷婷發展到能聽會説,享受了很多人生幸福和成就感,最終成了一名殘疾少年大學生。

(五)學會呵護

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不論是國小生、中學生、大學生,他們的內心世界是極其脆弱的,他們渴望教師的真愛,需要教師的呵護。任何形式的粗暴、冷漠、體罰,都是對孩子美好而脆弱生命的任意踐踏,是不道德的教育行為。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能在學生們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投影。教師要學會用心去呵護每個孩子的心靈。

教師必須在自身的修養上做到以下兩點:

(一)要善學

積極參與學習,愛學、好學。學習與時俱進的教育教學方針;學習新時期教師道德規範和要求;學習優秀教學工作者的先進事蹟和經驗;學習教科研理論和豐富的專業知識。及時轉變錯誤觀念,真正做到以生為本,教學相長。

(二)要嚴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人的教育是長期的、複雜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嚴於解剖自己,通過不斷的反思來促進自身的成長;在工作中要強化精品意識,以“精”來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身責任感,要麼不做要做就要盡最大的努力,真正做到防微杜漸。

我非常喜歡臧克家的一首詩,現摘錄如下,與教師朋友們共勉:

一個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靈永遠活潑像清泉。

一個熱情培育小苗的人,她會欣賞它生長風煙。

一個忘我勞動的人,她的形象永遠在孩子們的記憶中鮮活。

一個用心去温暖別人的人,她自己的心必然感到温暖。

做一個學生歡迎的老師心得 篇2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這裏的“我”就是受萬人敬仰的語文特級教師於永正。這本書就是他的教育文集,這本書從構思到定稿歷時四年,正如於老師在這本書的“引子”部分講到,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想對自己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有個交代,為自己的教育人生畫上一個較圓滿的句號。為了這句號更圓一些,於老師真的用心思。書裏除了“引子”還有“後記”,主體部分共有十章,看看每章的題目就讓我腦洞大開,每一個點清晰而有力,這十章分別是“做甘草”、“讓每個學生都感到我喜歡他”、“是師非師,是課非課”、“童心不泯”、“行無言之教”、“激勵”、“把課上得有意思(上)”、“把課上得有意思(下)”、“明天的風景”、“還有話説”。我先翻開第四章“童心未泯”,因為我親眼見證了於老師創設的課堂奇蹟:一位男老師,一位男的老老師,在上國小古詩文《草》的時候,演了一棵破土而出的茁壯成長的小草,是那麼童趣,那麼投入,那麼有感染力。正如於永正老師説:“教了47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這句話的背後,反映了他對教育本質的把握。陶行知先生説:“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在這方面,於永正先生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和示範。高明的教師,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而是設法讓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會用自己的知識、教養、智慧、德行來影響、陶冶、感染、感化孩子。

於永正認為,作為一個孩子,不單要學習,還要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兒童的成長需要玩。我們當老師的,一定要為孩子留出玩的時間。於永正自己就非常喜歡玩,所以在帶着孩子玩的過程中,常常能玩出新境界,讓孩子在其中受益良多。課堂教學在人們的印象中應該是比較嚴肅的,但於永正讓課堂變得既像課堂又不像課堂,一個個幽默的故事,一場場富有情趣的遊戲,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之中獲得了新知,體悟到了成長。課外的玩就更加有趣了,帶領孩子們去釣魚、釣蝦、野炊,和他們一起去參觀蘋果園、考察皇藏峪、攀登嶧山,軍營一日、急行軍,到農村去拔草、捉蟲,到農民家中做客……於永正堅信:一個人親身經歷一些有意義、有情趣的活動,會在記憶裏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每一個精彩的活動留給孩子的都是一顆珍珠。當他長大後,歲月的絲線把這些珍珠串起來,就成為人生寶貴的項鍊。

想到前幾天,畢業了五年的學生回到學校看我,聊起來的時候,他們印象最深刻的竟是我和他們一起品嚐杭州帶來的特長“酥餅”,以及我在乒乓桌上和他們的pk球技。

教師只有擁有一顆童心,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應該是確切的,不妨我老師下課的時候一起喝孩子跳跳繩,打打球,課中一起演一演,這樣老師會更快樂,學生會更喜歡。

做一個學生歡迎的老師心得 篇3

自古以來,教師就是一種職業。曾有人形容教師是“太陽底下最神聖的職業”,然而這是別人對老師職業的評價,而作為教師的自己是怎樣看待自己從事的這項職業呢?是不是僅僅把教書當成是一種養家餬口的職業呢?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他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工作中必然喪失熱情,喪失進取之心,甚至會產生厭煩之心,這樣的教師又怎麼能成為一名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呢?

教師,不僅將教書當成職業,更要把教書育人當成事業來做,力爭把這一事業做得有聲有色。有了這樣的心態,在工作中就會充滿激情,充滿樂趣,永遠讓自己保持着一顆年輕的心、進取的心,讓自己不斷更新,與時俱進,不斷完善。

教材在變化,學生在變化,教學設備在變化,教學理念在變化,若沒有良好的心態,就沒有進取之心,頃刻之間他就會落伍。試想學生會喜歡一個教學理念落後、教學手段陳舊的老師嗎?

二、對待學生有良好的心態

十個手指有長短,同一個班的學生有成績好的,也有成績不好的,這是正常現象。作為老師若不能正確對待這一現象,不能正確處理好優生與差生的關係,就很難真正融入班集體之中,很難得到全體學生的認可,即使這位教師的理論水平與課堂教學水平很高,也只能得到一部分學生的認可與喜歡。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位學生將來都能在社會上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生存與發展,這個位置不一定是醫生、學者、科學家等。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社會,人才不一定是由一個模子打造出來,所以班上的任何一位學生,都應該首先把他當成一個正常人來看待,要尊重他的人格與尊嚴,或許他目前的學習成績並不好,或許他目前的紀律性並不強,但作為教師要始終相信,現階段的學生都具有相當的可塑性,只要引導得當,將來他們都有可能成人成材的。

三、優化自己的課堂

課堂就是教師展示才華的天地,三尺講台就是教師的舞台,學生就是你的觀眾。學生能不能認同你,就看你表現得好不好,精彩不精彩。而優化自己的課堂就是獲得學生認可最好的途徑。怎樣才能優化自己的課堂呢,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準備”不僅僅是傳統教學中的備課,我們的備課應備好三個環節,即:

(1)要備好教材與教法,要熟悉教材的內容,明確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並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最合適的教學方法,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要備學生,要了解本班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的差異,在練習題的選取上要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力求讓優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下”,學困生“吃得到”。

(3)製作好課件。時代在變化,教學資源與教學手段也在不斷更新,課堂教學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能還是停留在“一塊黑板一本書,一根粉筆講到底”的時代。想要讓自己的課堂教學流暢,讓學生完全陷入你的設計之中,讓學生不自覺地成為你的舞台表演的一員,就要事先設計好“劇本”,也就是教學課件。課件應當是自己親手製作的原創課件,反映了教師本人的教學思想,為實現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素質與能力服務。現代社會信息發達,資源豐富,隨時就可以從網上下載一個你需要的課件,但別人的課件只是別人教學思維的體現,如果下載後不做修改,原樣照搬,那麼在教學時就會讓課件牽着自己的鼻子走,淪為課件的奴隸。

2.磨鍊自己的語言藝術

學生都是年輕人,如果課堂教學不注重表達的方式,整堂課都在嚴肅地説教,即使態度再好的學生也會產生聽覺疲勞,更不用説其他的學生。

想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精力集中,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作為教師,就應當不斷地磨鍊自己的語言藝術,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儘可能通俗易懂,科學嚴謹,幽默生動。這就需要年青的教師多聽一聽優秀教師的課,多一點學習,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讓自己成為一個知識淵博、專業過硬的老師。

3.讓學生動起來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才是課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教學這齣戲的“導演”,課堂教學這齣戲演得好不好,“導演”的設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生“演出”的效果如何,即教學效果如何。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進來,讓學生充分感覺到自己就是課堂的主人。

教師應當創造機會盡可能讓學習動起來,能讓學生歸納的知識儘量讓學生自己講,講得不完整的還可以由其他學生補充;能讓學生自己做的實驗儘量讓學生自己動手做;教師設置的課堂練習一定要預留充足的時間由學生自主完成,並通過投影展示或學生自主講解等方式即時反饋。

然而有些教師總有兩個方面的“擔心”,一是擔心學生會講錯或是實驗出錯,其實越是出錯越能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越有針對性地現場解決問題;二是擔心授課時間不夠,完成不了教學任務,而我的理解是:一節課的教學效果取決於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提高了多少能力,而不在於教師“教”了多少內容,“教”得多,而“學”得少,反而更浪費時間。

四、多做總結與反思

總結與反思是多方面的,如:總結教學方法、總結教學語言、總結學生的作業、總結測評的試卷等。通過大量的總結與反思,能夠明確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答題容易出錯的地方;通過總結與反思,能夠明確考試的動向、出題的方式、答題的技巧。通過總結與反思,使教師在教學中具有前瞻性和預見性,能夠在考試前就在課堂上將最有可能在考試中出現的知識毫無遺漏地教給學生,使學生覺得認真聽你的課能夠最直接地提高成績。

“教”與“學”都是無形的,而學生的“考試分數”卻是有形的,分數是學生、學校、家長最關心的一個指標。“教”得好不好,“學”得好不好,在現實中很大程度是通過學生的“考試分數”來決定的。如果學生在一個教師的引導下,考試分數有大幅度的提高,這樣的老師肯定會是學生心目中的“神”。

最後,作為一名教師還要為人師表,處處以身作則,在學生的心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讓學生“親其師,從而信其道”。

做一個學生歡迎的老師心得 篇4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這裏的“我”就是受萬人敬仰的語文特級教師於永正。這本書就是他的教育文集,這本書從構思到定稿歷時四年,正如於老師在這本書的“引子”部分講到,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想對自己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有個交代,為自己的教育人生畫上一個較圓滿的句號。為了這句號更圓一些,於老師真的用心思。書裏除了“引子”還有“後記”,主體部分共有十章,看看每章的題目就讓我腦洞大開,每一個點清晰而有力,這十章分別是“做甘草”、“讓每個學生都感到我喜歡他”、“是師非師,是課非課”、“童心不泯”、“行無言之教”、“激勵”、“把課上得有意思(上)”、“把課上得有意思(下)”、“明天的風景”、“還有話説”。我先翻開第四章“童心未泯”,因為我親眼見證了於老師創設的課堂奇蹟:一位男老師,一位男的老老師,在上國小古詩文《草》的時候,演了一棵破土而出的茁壯成長的小草,是那麼童趣,那麼投入,那麼有感染力。正如於永正老師説:“教了47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這句話的背後,反映了他對教育本質的把握。陶行知先生説:“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在這方面,於永正先生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和示範。高明的教師,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而是設法讓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會用自己的知識、教養、智慧、德行來影響、陶冶、感染、感化孩子。

於永正認為,作為一個孩子,不單要學習,還要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兒童的成長需要玩。我們當老師的,一定要為孩子留出玩的時間。於永正自己就非常喜歡玩,所以在帶着孩子玩的過程中,常常能玩出新境界,讓孩子在其中受益良多。課堂教學在人們的印象中應該是比較嚴肅的,但於永正讓課堂變得既像課堂又不像課堂,一個個幽默的故事,一場場富有情趣的遊戲,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之中獲得了新知,體悟到了成長。課外的玩就更加有趣了,帶領孩子們去釣魚、釣蝦、野炊,和他們一起去參觀蘋果園、考察皇藏峪、攀登嶧山,軍營一日、急行軍,到農村去拔草、捉蟲,到農民家中做客……於永正堅信:一個人親身經歷一些有意義、有情趣的活動,會在記憶裏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每一個精彩的活動留給孩子的都是一顆珍珠。當他長大後,歲月的絲線把這些珍珠串起來,就成為人生寶貴的項鍊。

想到前幾天,畢業了五年的學生回到學校看我,聊起來的時候,他們印象最深刻的竟是我和他們一起品嚐杭州帶來的特長“酥餅”,以及我在乒乓桌上和他們的PK球技。

教師只有擁有一顆童心,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應該是確切的,不妨我老師下課的時候一起喝孩子跳跳繩,打打球,課中一起演一演,這樣老師會更快樂,學生會更喜歡。

做一個學生歡迎的老師心得 篇5

做一個讓孩子喜歡的教師,是很多教師的願望,可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於永正通過《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教師》一書,告訴了我們讓學生喜歡的訣竅。

訣竅之一:自己先變成孩子

有這樣一個經典故事:一位母親牽着6歲的孩子去商場購物。她原以為孩子會很開心,沒想到在商場裏孩子卻哭哭啼啼,毫無休止。當她蹲下去和孩子一樣高的時候,才發現,孩子所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哪有什麼快樂可言?

成人思考問題的方式、觀察事物的視角與孩子有很大的區別,這是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到的。成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成人之後忘記了自己曾經是個孩子,忘記了孩子的天性,忘記了孩子的生活方式,總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幫他規劃好的道路前行。這是導致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愉快、甚至出現極端情況的主要原因。每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只對本人有效,強迫他人接受是很難的。高明的教師,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而是設法讓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會用自己的知識、教養、智慧、德行來影響、陶冶、感染、感化孩子。於永正老師説:“教了47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這句話的背後,反映了他對教育本質的把握。

陶行知先生説:“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在這方面,於永正先生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和示範。

於永正認為,作為一個孩子,不單要學習,還要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兒童的成長需要玩。我們當老師的,一定要為孩子留出玩的時間。於永正自己就非常喜歡玩,所以在帶着孩子玩的過程中,常常能玩出新境界,讓孩子在其中受益良多。課堂教學在人們的印象中應該是比較嚴肅的,但於永正讓課堂變得既像課堂又不像課堂,一個個幽默的故事,一場場富有情趣的遊戲,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之中獲得了新知,體悟到了成長。課外的玩就更加有趣了,帶領孩子們去釣魚、釣蝦、野炊,和他們一起去參觀蘋果園、考察皇藏峪、攀登嶧山,軍營一日、急行軍,到農村去拔草、捉蟲,到農民家中做客……於永正堅信:一個人親身經歷一些有意義、有情趣的活動,會在記憶裏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每一個精彩的活動留給孩子的都是一顆珍珠。當他長大後,歲月的絲線把這些珍珠串起來,就成為人生寶貴的項鍊。

於永正認為,作為一個老師,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師。如果太像教師,師生間必有距離。無論在任何地方行走,於永正都要求自己不將手倒背起來。他認為倒揹着手站在學生面前,就有樹立自己權威、確定自己教師身份的意義在其中;班長在教室裏給大家佈置大掃除的任務,於永正會非常頂真地詢問:“班長,我的任務是什麼?”在領了任務之後,會在規定的時間裏和同學一道去做,讓孩子們感受到老師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員;課間,他總是儘可能呆在學生中間,和他們説説話,和一些學生扳扳手腕,和他們一起做遊戲,經常講一些故事、笑話給大家聽;在演課本劇的時候,於老師總是積極主動地扮演各種角色,和孩子們一起表演,體會文本的內涵……

於永正認為,一個童心未泯的教師,是一個具有好奇心、孩子氣的老師,是理解和寬容學生的教師,是想學生之所想、做學生之所做的教師。教師只有擁有一顆童心,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麼。一個真正瞭解學生的老師,怎能不成為學生喜歡的好老師?學生的眼睛是攝像機,耳朵是錄音機,教師的一言一行將會定格在學生的人格磁帶上,並且自動終生播放。每個學生都是心理學家,他們會對教師的所作所為做出評判。只有教師做好了,學生認同教師了、信服教師了,才會仿效教師的做法,才會接納教師的建議。

訣竅之二:遵循教育的規律

什麼是好的教育?其實很簡單,就是遵循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的教育。孩子的成長有階段性的特徵,每一個階段身心發育的重點都不相同,我們需要依據這些特點,有的放矢的施加影響,幫助孩子健康發展。教育也有內在的規律,依據這些規律去施教,才能事半功倍。

於永正老師在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事例:一個孩子在默寫時候將“訴”字寫錯了,把最後一個點給丟了,老師佈置他抄寫八遍。在抄寫的過程中,該生前面4個字是有點的,可後面的四個,點又沒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從孩子身心發育的角度看,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讓他反覆做一件事情,很容易導致注意力的分散,結果勞而無功,還容易留下錯誤的記憶;從教育的規律看,短時記憶的信息通道容量是5個左右,一個字在書寫不超過5遍的情況下,記憶的效果較好,超過了反而起副作用。

於老師對學生寫字要求很高,但他的要求不是在一個字寫多少遍上,而是書寫的正確與否。孩子在學習每一個漢字時,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如果初學時筆順和字的結構出了問題,後面在要改正就非常困難。於老師認為,楷體是學生寫字時最需要借鑑的字體,教師應該認真研究每一個的結構特點,給學生講清楚,讓學生寫正確。比如“左右”二字,起筆的一橫和一撇,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區別,但從楷體的角度看,兩者有明顯的不同;比如“帽”字,我是在看了這本書之後才明白一直將右上角的“冃”寫成了“曰”。我很慚愧,寫了幾十年的字,現在才發現其實很多字寫的並不正確。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着特別重要的地位。漢語的音樂性強,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這就決定了朗讀的作用和價值。人們語言能力的提高,很多時候不是靠掌握語言規則,而是靠語感能力,朗讀是培養語感的重要渠道。朗讀是理解文本的主要方式之一,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作為一門藝術,更能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甚至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光明日報》高級記者樊雲芳就是聽了齊越廣播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後感動不已,而立志當新聞工作者的。於永正老師對此有深刻的認識,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花費了大量時間來訓練自己,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孩子們就是在於老師的朗讀之中,學會了語言,培養了語感,產生了情感,掌握了表達的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於永正老師提醒大家要關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不越位。不能把國小生當成中學生、甚至大學生來教,人為拔高要求,特別是在人文性方面挖掘過深。國小生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字認好、寫好,把詞語掌握好,把課文讀好,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一味深挖,甚至離開文本大量拓展,就越位了。二是要到位。對於國小生而言,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閲讀能力是品味能力,尤其是詞語的品味能力。教孩子學語文,深的東西要“淺出”,淺出才能變成孩子自己的東西。歌德有句話: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這種力透紙背的能力就是品味能力。

訣竅之三:要時刻以身示範

教育的第一個名字叫“影響”。大德無形,大教無痕。影響,在國小階段尤為顯著。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漢代的班固也曾説:“教者何謂也?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都強調了教師以身示範在教育中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實踐反覆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只有當教師(包括家長)的言行一致時,教育的效果最大。所以有教育家説,只有人格可以影響人格的發展與形成,只有性格才能鑄造性格。

於永正老師在教育過程中,處處以身示範,充分發揮着榜樣的影響力。他無論何時何地,在面對學生的時候,總是將自己裝扮的整整齊齊,在穿戴上一點也不隨意;他無論是在黑板上板書還是給學生批改作業,字跡都工整認真,不敢有絲毫的潦草;他要求學生寫作文,自己一定也跟着寫下水作文,再“下水”中體悟寫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給學生及時的指導和幫助;他犯了錯誤一定會當着學生的面承認,不掩飾不支吾;他和孩子一起活動,相關的工作一視同仁,大家一起來做,行動上不敢落後,而不僅僅是做一個指揮者;他備課認真仔細,一個字的書寫,一段話的朗讀,都反覆推敲;他每天認真閲讀報刊雜誌,以便了解最新的社會動態,可以和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當師生融為一體時,教育真的是一種幸福,教育真的會變得簡單、輕鬆而有效。

學生喜歡多才多藝的老師,老師的愛好越多,贏得學生的尊重也多。於永正老師對此有深刻的認識。除了自己的語文本行之外,他還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如音樂、美術、書法、戲劇,等等,並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在於老師的課堂上,時不時就會有一段字正腔圓、有板有眼的京劇,讓孩子們大飽耳福。於老師的書法、朗讀等,更是孩子們模仿的對象,通過一天天的積累,不知不覺的就厚實了孩子們的精神底色。

我很喜歡於永正老師的這句話:“教室有沒有文化主要不在於教師的職稱、職位,而在於教師有沒有生動的個性、感人的故事在學校裏流傳。”當你的學生將你的感人故事在校園裏、在互聯網上傳誦的時候,你已經成為一名受學生喜歡的老師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k0lk0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