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教學設計和研修心得大綱

教學設計和研修心得大綱

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和研修心得大綱

1.知識目標:掌握老人鼓勵、關愛“我”的語言、神態、行動及我的心理及變化。

2.能力目標

(1)理解老音樂家不計名利、默默奉獻的美好品質。

(2)體會心理活動展示人物內心、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3.情感目標

(1)學會樹立自信心,為自己的成功鋪設好階梯。(2)學習老音樂家不計名利、默默奉獻的美好品質,在生活中學會關心他人,幫助他人。

教學重難點:

瞭解課文內容,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給予他人真誠無私幫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體會作者對老教授的感激與敬佩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課件;課前根據學生興趣分成“落雪組”和“老人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同學們,現在是“讀書時間”,今天我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唯一的聽眾》。為了對這篇文章有更深入的瞭解,我們特意請來了文章的作者落雪和他心中“唯一的聽眾”,讓我們用掌聲表示歡迎!

二、學習新課

1、伴隨着優美的小提琴曲,快速讀課文,回顧往昔美好記憶。

2、教師採訪:《唯一的聽眾》這篇文章我反覆讀了幾遍,感動之餘,很受啟迪,不過,文章的最後一段卻讓我有些疑惑(出示最後一段,指名讀),您的觀眾有“成百上千”,為什麼那位“耳聾”的老人,是清晨裏我唯一的聽眾呢?

可以看出老人在你心目中擁有多麼崇高的地位!

3、老人為什麼在你心目中擁有這麼高的地位,把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最令你感動的內容説給大家聽聽好嗎?

同桌互説,全班交流。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交流感受(“落雪”重點談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變化,“老人”重點談談為什麼這麼做,怎麼想的),努力營造一種真實的對話氛圍,幫助學生入情入境。

(語言描寫:

“是我打擾了你嗎,小夥子?不過,我每天早晨都在這兒坐一會兒。”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場,請繼續吧。”

“也許我會用心去感受這音樂。我能做你的聽眾嗎,每天早晨?”

“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夥子。”

有一次,她説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

神態描寫:

我感覺到背後有人,轉過身時,嚇了一跳:一位極瘦極瘦的老婦人靜靜地坐在木椅上,平靜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靜地望着我。

只看見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節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4、小練筆:

當我沮喪地想離開小樹林的時候,她平靜地望着我,彷彿在説: ;當我每天都在小樹林拉琴時,她平靜地望着我,彷彿在説: ;當我漸漸奏出真正的音樂時,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着我,彷彿在説: 。

5、與其説作者彈奏的是美妙的音樂,不如説,作者在用琴聲感謝這位心地善良的老人,感謝她給予作者的“看不見的愛”。(課件出示,老師引讀)

“看不見的愛”是那悄悄打着的拍子;

“看不見的愛”是那多少次“平靜地望着”;

“看不見的愛”是那一聲聲鼓勵的話語;

“看不見的愛”是每天早晨來做惟一的聽眾。

5、當從妹妹口中得知,老人不是聾子,而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師,曾是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時,你有什麼感受?

6、現在,老人就在你面前,你最想對老人説些什麼呢?

三、總結拓展

1、你怎麼看待“我”的成功?老人、落雪從不同角度談。

2、總結:“我”從老婦人這裏,找到了自信,並由此獲得了成功,能熟練地拉出許多曲子,能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除了自己的勤奮和執着之外,更要感謝這位慈祥的老人,感謝老人的熱情鼓勵,感謝老人的真誠關愛。

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禮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劑,它能使人振奮,它能激人奮進,從而獲得事業的成功。這也是我們同學要學習的一種精神:懂得鼓勵,懂得幫助,懂得關愛。

3、同學們,在你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像老夫人一樣,一直默默地鼓勵和支持着你的人?(老師、同學、爸爸媽媽等)

4、學到這裏,你有什麼收穫呢?

教學設計和研修心得(2):

對語文教學而言,情是藴涵在文本和生活中的情,認知是基於主體生活與心靈的認知。本單元的教學充滿了人間真情,《唯一的聽眾》這一課,確實讓我們體會到:真情給一個初學小提琴者帶來的自信,以及給師生閲讀後帶來的感動。

《唯一的聽眾》記敍了一個男孩在一位音樂教授真誠無私的幫助下,由沒有信心學會拉小提琴,到能夠在各種文藝晚會上為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的事。這篇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我”的心理、行動的變化,一條是老婦人的語言變化。而之截然分開不可取,但又不能混為一談。於是,我讓學生分別扮演“老人”和“我”,讓孩子通過老人的語言、通過老教授的眼神以及我的心理、我的變化,設身處地地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和鼓勵,同時提升到“我”對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從而做到“目中有人”的教學,讓愛與真情貫穿始終。

一、力求讓學生在想象中領悟和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

對於本課理解上的另一個難點,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態描寫“她平靜地望着我”這句話在文中重複出現了三次。她為什麼平靜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時候,在想些什麼?而“我”從那平靜的眼神裏能看到些什麼?這些,課文都沒寫。怎麼辦呢?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教師出示這三句話,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展開想象,設身處地去感受一下當時人物可能會説些什麼,想些什麼。結果,學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題,都能體會到老教授為了維持那個美麗的謊言,一再用平靜的眼神鼓勵作者的良苦用心。

二、讀寫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讀寫整合,不但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還可以延伸老人對“我”的無限關愛,這種整合在學生的感情昇華上起到了相大的作用。臨近畢業的學生已經有五年的閲讀經驗了,足以掌握讀寫整合的主要方法: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進行對比等等方法的綜合運用來進行合理想象,課堂上我及時進行了肯定與點撥,強化了學習行為。

照理説,這部分的教學本應該成為這堂教學中精彩的一筆,然而學生的回答並不像我想象的那麼精彩,他們對老人的感悟還沒有達到深度理解,所以在説的過程中發現語言是那麼樸素,詞語是那麼貧乏,很難調動聽者的情感。如果他們深入理解的話,那麼説話的內容應該是很感人的?上完課我對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麼原因阻撓了學生情感的宣泄呢?在冷靜思考過後,我發現學生的思維缺乏深度,所以語言自然貧乏。曾在竇桂梅老師的書裏看到這麼一句話“如果説温度是人的血液,那麼廣度就是人的骨肉,深度則是人的神經。沒有骨肉,人無法立起來;沒有神經人無法活下去。要讓孩子思考得更加深入,才能讓孩子的思維動起來。”縱向推進式的教學留下的遺憾不得不讓我重新思考這篇課文的教學方式。如何讓學生的思維更有深度?竇老師又講道“要把深度的點定準了,而且這個深度要適合學生,要循序漸進。”根據這一理念,我再次研究這篇課文,發現了一個被我忽視的且尤為重要的關鍵——“變化”,整篇課文不都是圍繞變化來敍述的嗎?“我”的琴聲是一種變化,“我”的心理活動是一種變化,老人的語言是一種變化,老人的神態又是一種變化。全文緊扣着這個字眼來體現人物的精神世界,我完全可以通過“變化”來解讀文章。但是必須把兩條線索緊密聯繫起來,縱向推進與橫向教學相結合,抓住琴聲的變化這一點,牽出老人和“我”在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的變化,把這兩者融合在一起。我想只有這樣,學生在相同的情感體驗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的感情,人物的品質顯得更加高尚,學生的思維相信會更加有深度,表述的語言也應該更加豐富。

三、德育實施潤物無聲

本課的德育實施點很多,如:老人的平易近人,體貼入微,我的刻苦努力,堅持不懈等等,但是統觀起來就是兩個字——關愛,所以,在課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每一次的小結都力求照顧到雙方人物的感受,並在小結中提升情感,板書中體現出來。。

課堂永遠充滿了遺憾,回思課堂,值得商榷,亟須改正的地方很多:

一、朗讀形式較少,指導不夠深入。學生雖然能夠理解老教授是一個懂得教育方法、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和準確,所以朗讀老教授的語言時放不開,朗讀語氣不夠。

二、感悟不夠。雖然能夠抓住老教授的語言神態進行重點教學,但挖掘不深入,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夠,所以,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較為粗淺的,還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眾”的角色。

三、課堂環節不夠緊湊,學生對個別句子的理解上還存在着一定的障礙,因此產生了拖堂現象。比如“她説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這一句,老人為什麼會這麼説,她為什麼感到快樂和幸福?學生在這句話上,糾纏了好久也沒切入主題。問題出在哪兒呢?我想,應該是從一開始,對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走進她的內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義較深的句子,就出現拖堂毛病。

四、課堂上的語文味的體現。雖然課堂上,我一直引領學生朗讀品悟,但練習不夠。雖説課堂上,我安排了一個句式轉化,省略號的補白,預設中有個練筆,但是由於課堂容量較大,沒讓學生動手寫,匆匆説一説過場,這一工具性體現的就不夠了。

此外,心裏比較緊張,致使課堂上表現的不夠從容,着急、牽引學生的痕跡比較明顯。

在許多老師的點撥幫助下,這堂課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課文教學中學生實踐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麼樣的課,學生都必須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實實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樣,也不是蜻蜓點水,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在課堂中學有所獲,學有所長是我們的職責。

標籤: 研修 大綱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en07m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