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關於教學方法的經驗交流材料大綱

關於教學方法的經驗交流材料大綱

教學的本質是什麼?教學規律告訴我們: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為學服務。離開學生的學,教師教得再好也毫無意義。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向45分鐘要質量。而要上好課,其關鍵是備好課。所以只有教師認真備好課,上好課,才能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教師課前勤一點,課上懶一點,總體上會用比較少的勞動換取較大的教學效果。

關於教學方法的經驗交流材料大綱

新課程教學設計是“以學定教”。教學設計始於體現學生學習要求的“教案”,所以教師備課一定要重視備學生。瞭解學生的愛好、性格、習慣、家庭情況、文化背景、學習基礎等,以此來確定“講什麼”、“怎麼講”才能達到預想的目的。正如斯卡納金所説:“如果孩子沒有學習願望的話,我們的一切想法、方案、設想都將化為灰燼,變成木乃伊。”教師要想搞好課堂教學,僅僅滿足於教材是不夠的,還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通過平時的觀察、調查,掌握學生的喜好、脾氣、學習基礎、舊知識的掌握程度,結合心理特點安排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

(一)瞭解學生基礎,確定教學難度,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便於接受。比如: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一國兩制、香港澳門迴歸等問題,八年級下冊歷史裏有相關內容,但這些知識在地理、政治的課本里也都有所涉及,所以可以結合學生已知內容的基礎,適當安排探究活動的教學,讓學生主動探究歷史領域對這些問題是怎麼闡述的。

(二)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做切入點,適當引導到學習內容上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全民族抗戰》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等都是學生非常喜歡和熟悉的影視節目,由這些電影入手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了解日本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對我國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及中國人民進行的頑強抵抗,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適當安排討論、表演等開放性題目,給學生展示、表現的機會,並及時認可、表揚,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國中的孩子雖然自以為長大了,但實際上還很頑皮,好動、好表現、活潑仍是他們的特點,而且他們也開始不斷髮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渴望得到老師、同學和家長的認可。抓住學生這些特點,讓他們身臨其境地去感知歷史、觸摸歷史也是很好的教學方法。比如:再現蔣介石發電報給毛澤東,邀請他赴重慶談判時和下屬的談話,揣摩蔣介石的心理;再現毛澤東到重慶談判下飛機的場景,接機人員都有哪些表現等等,讓學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來,更有利於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

“以學定教”,“教師為了不教”,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學生一輩子都有用的財富。所以教學中一定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體積極活動,滿足學生作為發現者、研究探索者的精神需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心向,做到:能讓學生觀察的要讓學生自己觀察;能讓學生表述的要讓學生自己表述;能讓學生動手的要讓學生自己動手;能讓學生思考的要讓學生自己思考;能讓學生總結的要讓學生自己總結得出結論。總之,教師要相信學生,依靠學生,絕不越俎代庖。但同時也要承認學生的差異,構建平等良好的師生、生生關係。

人的個性千差萬別,教育者是不能把孩子的發展定格在我們自以為是的範圍之內的。學校培養人才不是生產月餅,要立足人的的本性教育,讓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並不是讓每個學生,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而讓風格各異的學生按統一的規格平均發展,不僅不可能,而且還會貽誤學生一生的成長。新課程改革下要求學生彰顯個性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不可重複的、無法替代的個體,這種差異性和獨特性是每個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正視學生差異,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的智力和才能表現在生活、生產、勞動、學習、語言、文學、體育、音樂、美術、空間想象能力等多方面,人才是各種各樣的,社會的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才,所以,我們應該善待每一位學生,把他們培養成社會需要的各類人才,發揮他們的特長,為社會造福。

教育是什麼?有人指出教育是一種文化植入,教育試圖為人植入一種理想的生活願景,併為人植入這種理想生活努力的正當理由。作為受教育者,我們常説要學習文化知識。學習是為了傳承、發揚和創新。

作為教師的我們學習了很多文化,從書本上學來的文化大多是工業文化、城市文化。而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卻大多是農村的孩子,所處的生活環境造成了她的學習基礎是農村文化,進入校園之後要接受工業文化、城市文化,當然會有一些問題衝突。就像《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劉姥姥進大觀園,典型的兩種不同文化的衝擊,在一個與他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境況完全不同的情況下,劉姥姥顯示出了很多新奇、無知,給另一種文化下成長起來的人一種愚昧的感覺。劉姥姥作為典型的農村文化的長傳承者,具有質樸、吃苦耐勞、知恩圖報等一系列優良品質。似乎這些品質在工業文明之下就很少見了,你能説劉姥姥不好、不行,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被社會淘汰了嗎?我們國家設立傳統節假日不就是為了突出繼承傳統優良品質嗎?我國曆史上是一個農業大國,所以傳統優良品質大多體現在農村文化上,所以我們農村教師應抓住這一有利先機處理好兩種文化的結合。體會我們的學生,在入學前他們也都會説漢語,都能進行語言上的交流,然而進入校園之後,遇到接觸多少年的農村文化與城市工業文化的衝擊,他們表現出無知應該是很正常的。人們接受一種新事物的能力有快有慢,你怎麼能一票否決説接受慢的就不行呢?中國有句古話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考試成績差的人你能説他在其他方面也一無是處嗎?你能肯定他在其它行業不是狀元郎嗎?教育是為了讓人們傳承文化而不是有一種文化代替另一種文化,受教育者應該是各種文化的共存者。

作為教師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儘可能多地接受各種文化,而不是有一種文化替代另一種文化。讓學生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滿懷信心與自尊地最求幸福的生活,是我們做教師的責任與義務。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發展,在每堂課上都有一定的收穫,課堂教學設計就想的尤為重要了。

所謂教學設計是指課堂教學的設想和計劃。他是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依據課程內容主題、學生特

徵和環境條件,為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而設計的解決教與學問題的一套系統化程序的過程。

教學目標的設計要從學生實際考慮。在設計教學中要考慮不同年齡、興趣、基礎經驗等,也就是説,只能服務於學生的學習。備課中所用的一切手段都必須以學生能夠接受為根本。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教師既不遏制學生的看法,又不擱置學生的問題,而是順着學生的思維探究下去,時時刻刻都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另外,教學目標的設定還要考慮可操作性,一定要明確具體,具有可測性。

教學內容離學生生活越近,其作用發揮越好;反之,教學內容距學生越遠,越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甚至不易被學生感悟和理解。所以對教學內容,教師可適當調整重組,刪減或補充一些內容,使學生能夠易於理解,便於接受,提高教學效果。

每堂課都離不開問題,巧妙的提問,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和興趣,帶給學生挑戰、獲得積極的深層次體驗,使課堂充滿激情與活力。所以問題要具有開放性、探究性特點。歷史老師只要呈現給學生真實的歷史史實,引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及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決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去做有學生的思維。允許學生有創新思維、不同觀點,應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對學生的異性觀點不能一棍打死。

提問不僅要遵循原則,選好問點,還要設計好提問的方式、方法,掌握它的技巧,不能將滿堂灌的課堂變成滿堂問的課堂。根據課堂教學實際需要,可以採用直問即開門見山、單刀直入的問法。曲問,即問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種迂迴問法。曲問運用得好,會有很強的激發作用,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人深思,啟迪學生思維效果。迂迴提問要注意“扣其兩端”,而“兩端”不僅為正與反,也指縱與橫、內與外、主與從、彼於此,還有順與逆、明與暗等。曲問也可用在糾正學生錯誤上。有時,學生答錯了,教師不直接指出,而是故意從反面提問,使學生幡然醒悟。追問就是把所講授的知識分解為一個個問題,一環扣一環不斷深入地發問。問題較簡單,一般不具綜合性,但它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連貫起來卻便於掌握知識的整體。設問是為引起學生注意,故意使用的提問方式,為喚醒學生的注意,而不是讓學生回答。激問是為了鼓勵學生積極思維而進行的激發性發問,注意在運用時不要挫傷學生積極性,着眼於正面激發,不要搞反面的刺激。互問是由學生提出問題,再由學生回答,是學生之間的互問互答。它打破了傳統的考與備考的關係,變配角為主角,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這種氛圍下,同學們通過發表見解,辨別是非,既掌握了知識,又增進了友誼。

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着一箇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兩個基本點---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採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實現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思想理念,大膽創新,不斷學習,汲取經驗、教訓,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讓讀書、學習成為我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8nv33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