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教師養成教育心得體會_教師培育工作心得(通用17篇)

教師養成教育心得體會_教師培育工作心得(通用17篇)

教師養成教育心得體會_教師培育工作心得 篇1

葉聖陶説:“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養成了壞習慣,就會使你受害終生;相反,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也會使你受益終生。因此,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不是靠偶爾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須經過長期的強化訓練逐步形成。這就需要家長,教師等多方面的力量聯合起來,共同督促,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讓不良習慣有滋生的營地。

教師養成教育心得體會_教師培育工作心得(通用17篇)

養成教育是培養好習慣的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 我們知道:“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命運決定人生!”習慣的力量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習慣一旦形成之後,沒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難加以改變。許多人的習慣,終身也無法改變。我們説:“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一個良好的習慣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我們以前的教育重視認知、忽視行為,很多時候有些假、大、空,導致學生總講大道理,言行不一。其實學生時期是養成好習慣的黃金時期,為此,國家在深化教育體質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指出,按照德育總體目標和學生成長規律,確定不同年齡段的德育內容和要求,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範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標遞進層次。下面我對養成教育淡淡自己的點滴體會:

1、養成教育要持之以恆。

學生的行為具有持續性和反覆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好習慣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抓,切不可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種良好習慣的養成有一個過程,須經常性地進行誘導、訓練;一種不良行為的糾正,也須反覆地進行指導、教育。所以對學生的養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恆。因為“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同時要注重師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

2、養成教育要師表垂範

老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覺中老師的某一行為習慣,可能會出現在學生的身上。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注意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教師的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至關重要。教師首先應該注意在學生面前樹立文明禮儀的榜樣,對於學生的問好,老師應該微笑點頭,碰到內向的學生,要儘量先跟他們打招呼。對於學生的幫助,我們應該親切地跟他們道聲“謝謝!”。如果老師有時説錯了或做錯了,也要敢於向學生道歉。這樣,教師良好的師德表率給學生樹立榜樣,以深厚的思想情感、莊重大方的儀表、和藹可親的儀容、彬彬有禮的語言給學生做示範,使學生在師生交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對學生的教育誘導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能簡單地批語指責。通過情感的交流,學生對老師提出的要求、意見更易接受。一個幽默的玩笑,一句輕輕的問候,可能使其心靈受到震撼。

3、養成教育要從點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許多同學熟讀 “國小生行為規範”,甚至倒背如流,卻常隨手扔果皮、紙屑;許多同學在老師的組織下學做好事、幫助同學,回到家裏,卻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因此,養成教育要從點滴的小事做起:見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隨手撿起來,見到教師要主動行禮問好,在樓道里要輕聲慢步靠右行,見到班裏的門窗桌椅壞了自覺自願修好,上學穿校服,衣帽整齊,佩戴紅領巾,排好隊、走好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百尺高樓平地起,我們可以從一些身邊瑣碎的小事中,看出一個學生的行為習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的行為習慣的變化,也就在點滴小事中。

4、充分發揮班級集體的教育功能。一個班級班風的好壞,集體意識的強弱,道德水準的高低,對集體中每一個成員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影響極大。班級集體假如形成一種高尚的道德風貌,較高的思想境界,刻苦鑽研的學習精神,積極向上的競爭氛圍,學生在這個集體中就會受到強烈的感染,無形的鞭策和制約,必然會培養出團結互助、關心他人、嚴厲認真、奮發向上、品格高尚的學生。

5、構建“教師——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確保養成教育。

育人,並不是説在學校一個樣,回到家卻是另一個樣。為了讓養成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必須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德育體系。在學校裏,老師嚴格要求學生;學生回到家後,家長對孩子也要嚴格要求,不斷督促和強化他們防止壞習慣的滋長,以便於繼續深化養成教育,並讓教育在實際的生活中得以運用。這樣,家長和教師在養成教育方面,就能達成一個共識,目標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言之,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學生長期努力,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督促引導。對學生進行行為規範練習,必須持之以恆,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經年累月,使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

教師養成教育心得體會_教師培育工作心得 篇2

如何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行為?自主接受教育已經是值得關注的話題。然而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學生養成教育雖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學生養成教育,有以下幾方面的個人感受:

(一)親身做表率

規範學生的行為,首先要規範自己的行為。要求學生講文明禮貌,首先自己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從不挖苦諷刺他們;教育他們熱愛勞動,要經常關注學生們的相關情況;如在衞生習慣的教育上,班級學生衞生習慣差,教室裏隨處可見的垃圾,他們卻視而不見,、老師嚴厲地批評、懲罰也只能改變一天兩天,時間一長又會重犯,、可以在每次進教室時發現地面上有垃圾、廢紙可以親自扔到垃圾桶裏,久而久之學生就做到了不用老師提醒自覺拾起的習慣,保持教室的衞生,教育學生搞好團結,自己做到和科任老師搞好團結;和學生交知心朋友;在學習上,要求學生書寫認真工整,板書時首先做到書寫規範認真。這樣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經成了一種無聲的教育,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二)建立新型班級管理制

讓每個學生都有獨立工作機會,學會管理,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在班級管理中,大膽嘗試改革,建立新型的班幹部選任考評機制,面向全體學生,實行競爭上崗,使每一位同學都有參與競爭的機會,鼓勵每一位同學積極參與班級的建設和管理。學生覺得這很新鮮,紛紛嘗試。但是當工作一段時間後,他們終於明白班幹部的辛苦。人人蔘與,人人受到鍛鍊,極大地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班集體管理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班幹部們努力工作,時刻注意規範言行,推動了養成教育工作的開展。

(三)關注學生

關注學生家庭環境的優化對培養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俗話説“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家庭和學校是孩子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家庭的教育和學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養成學生的良好習慣。孩子的進步,集體的成長,離不開教師,也離不開家長。為了更好地全面瞭解學生情況,教師可通過電話聯繫、家長座談會、個別談心、紙條交流等與家長建立密切聯繫,促進孩子的進步。可告訴家長重視了子女的教育,改進了對子女的教育方法,增強做家長的責任感對學生的發展、學生養成教育習慣都有很大的作用。

(四)從點滴培養學生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許多同學熟讀“文明規則”、“中學生守則”,甚至倒背如流,卻常隨手扔果皮、紙屑;許多同學在老師的組織下學雷鋒做好事、幫助同學,回到家裏,卻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因此,要要把每個學生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平時多留心,多觀察,隨時瞭解班內每個學生的行為表現,及時發現他們的不良習慣,即時修正。養成教育要從點滴的小事做起:見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隨手撿起來,見到教師要主動行禮問好,在樓道里要輕聲慢步靠右行,愛護學校的一草一木,着裝整潔規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百尺高樓平地起,我們可以從一些身邊瑣碎的小事中,看出一個學生的行為習慣,幫他改掉了這一壞習慣。

(五)養成教育要形成共識齊抓共管

針對學生養成教育不是個別老師的單獨行為工作表現,它是每位教師的職責,做到全員參與德育管理。發揮各學科的育人功能,特別是發揮政治課、班會課、各項活動的開展,主渠道的育人功能以及主題班會、閲讀課的育人功能。工作中要力爭做到“事事在育人,時時在育人,處處在育人,人人在育人”,齊抓共管,人人蔘與,形成合力,才見實效。

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只有抓好養成教育,才能促進學生終生髮展。

教師養成教育心得體會_教師培育工作心得 篇3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培養良好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是培養學生一輩子都受益的良好的行為,需要全體教師和管理者,甚至全社會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但是我認為不可忽視班主任老師作為班級管理帶頭人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説班主任在養成教育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一、要抓好學生的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包括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1)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衡量一個人品德素養高低的前提。一個人的舉止言談就能看出這個人教養如何,如説話有禮貌,不在嚴肅的場合説笑、隨地吐痰扔垃圾,不出口污言穢語,主動學習,主動做好分內之事,助人為樂等等,這樣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是受人們歡迎的人。我們培養學生就要朝這個方向努力。(2)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搞好學習的前提。有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會主動積極地學習,並且願意搞好學習。我們提倡品學兼優,就是讓學生要有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

(3)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求職的前提。中師生畢業以後要考公務員,考教師,有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成功了一半兒,如果成績理想就等於跨進了工作的行列。

二、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

孔子説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它道出了“身教重於言教”的道理。一名優秀的班主任就是一名教育管理專家,一個班級形象也就是一個班主任的形象。班主任的行為將給每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作為班主任首先要自尊自愛自信自強,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這樣才能起表率作用。其次做好班主任工作要做受學生歡迎的科任教師。上課深受學生歡迎的班主任能讓學生感受到跟着這位老師有奔頭,並且能近距離地接觸和了解,也便於隨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老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引導學生,以身作則,勤字當頭。首先早讀和晚讀檢查要勤,督促學生背誦課文,複習預習要上的課。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是學習的方法,是做人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三、學校與家庭相結合

班主任老師可以通過家訪、家長學校等渠道,一方面使家長了解學校德育教育的目標和對學生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家庭來了解學生在學校以外的一些行為習慣,從而積極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通過家庭與學校相互溝通和配合,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總而言之,學生行為規範的培養是受到各種外部因素和自身素質的影響,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克服各種不利的因素,使學生都能健康地成長而且和諧的發展。

總之,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正確的引導。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離不開老師的管理和培養。作為班主任老師,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角色定位。用自己對工作的忠心,對學生的愛心,對生活的熱心潛移默化影響學生行為的轉變。

教師養成教育心得體會_教師培育工作心得 篇4

葉聖陶説:“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養成了壞習慣,就會使你受害終生;相反,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也會使你受益終生。因此,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不是靠偶爾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須經過長期的強化訓練逐步形成。這就需要家長,教師等多方面的力量聯合起來,共同督促,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讓不良習慣有滋生的營地。

養成教育是培養好習慣的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 我們知道:“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命運決定人生!”習慣的力量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習慣一旦形成之後,沒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難加以改變。許多人的習慣,終身也無法改變。我們説:“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一個良好的習慣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我們以前的教育重視認知、忽視行為,很多時候有些假、大、空,導致學生總講大道理,言行不一。其實學生時期是養成好習慣的黃金時期,為此,國家在深化教育體質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指出,按照德育總體目標和學生成長規律,確定不同年齡段的德育內容和要求,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範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標遞進層次。下面我對養成教育淡淡自己的點滴體會:

1、養成教育要持之以恆。

學生的行為具有持續性和反覆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好習慣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抓,切不可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種良好習慣的養成有一個過程,須經常性地進行誘導、訓練;一種不良行為的糾正,也須反覆地進行指導、教育。所以對學生的養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恆。因為“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同時要注重師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

2、養成教育要師表垂範

老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覺中老師的某一行為習慣,可能會出現在學生的身上。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注意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教師的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至關重要。教師首先應該注意在學生面前樹立文明禮儀的榜樣,對於學生的問好,老師應該微笑點頭,碰到內向的學生,要儘量先跟他們打招呼。對於學生的幫助,我們應該親切地跟他們道聲“謝謝!”。如果老師有時説錯了或做錯了,也要敢於向學生道歉。這樣,教師良好的師德表率給學生樹立榜樣,以深厚的思想情感、莊重大方的儀表、和藹可親的儀容、彬彬有禮的語言給學生做示範,使學生在師生交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對學生的教育誘導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能簡單地批語指責。通過情感的交流,學生對老師提出的要求、意見更易接受。一個幽默的玩笑,一句輕輕的問候,可能使其心靈受到震撼。

3、養成教育要從點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許多同學熟讀 “國小生行為規範”,甚至倒背如流,卻常隨手扔果皮、紙屑;許多同學在老師的組織下學做好事、幫助同學,回到家裏,卻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因此,養成教育要從點滴的小事做起:見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隨手撿起來,見到教師要主動行禮問好,在樓道里要輕聲慢步靠右行,見到班裏的門窗桌椅壞了自覺自願修好,上學穿校服,衣帽整齊,佩戴紅領巾,排好隊、走好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百尺高樓平地起,我們可以從一些身邊瑣碎的小事中,看出一個學生的行為習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的行為習慣的變化,也就在點滴小事中。

4、充分發揮班級集體的教育功能。一個班級班風的好壞,集體意識的強弱,道德水準的高低,對集體中每一個成員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影響極大。班級集體假如形成一種高尚的道德風貌,較高的思想境界,刻苦鑽研的學習精神,積極向上的競爭氛圍,學生在這個集體中就會受到強烈的感染,無形的鞭策和制約,必然會培養出團結互助、關心他人、嚴厲認真、奮發向上、品格高尚的學生。

5、構建“教師——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確保養成教育。

育人,並不是説在學校一個樣,回到家卻是另一個樣。為了讓養成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必須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德育體系。在學校裏,老師嚴格要求學生;學生回到家後,家長對孩子也要嚴格要求,不斷督促和強化他們防止壞習慣的滋長,以便於繼續深化養成教育,並讓教育在實際的生活中得以運用。這樣,家長和教師在養成教育方面,就能達成一個共識,目標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言之,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學生長期努力,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督促引導。對學生進行行為規範練習,必須持之以恆,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經年累月,使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

教師養成教育心得體會_教師培育工作心得 篇5

葉聖陶説:“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養成了壞習慣,就會使你受害終生;相反,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也會使你受益終生。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懂得其重要性,有不少人不注意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認為長大了懂事了習慣就會自然形成。果真如此嗎?就不見有人上了大學還不會自己做飯?有人因小時的小偷小摸的惡習,發展到後來的搶劫殺人?培根説:“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少年兒童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中更應抓好孩子的養成教育。以下是我在實行養成教育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1、在控制孩子少看電視方面,我的做法是:在她很想看的時候讓她心安理得地去看,不要讓孩子一邊看一邊覺得有負疚感;但平時我從不看電視,家裏其他人也儘量少開電視。家長自己在看電視上做到節制,以身作則,用行動產生説服力,而不是用語言。這樣效果很好,女兒基本每天很自覺的看半小時就關電視,不用我的督促。

2、在做家務中學會生存。懂事的孩子是做家務培養出來的,孩子不願意做也要做,大人進一步孩子就退一步,你代替他做得越多孩子就得到的越少。我認識到這點有點晚,不過現在正努力彌補。我設計了一個行為習慣獎勵卡,女兒每獨立完成一件事,就得到一朵紅花,集夠10個可以換我的獎品。首先從衣食住行開始,女兒堅持的還不錯。

3、在閲讀中學會求知,要每天拿出半小時的時間來閲讀。在女兒還很小的時候,我就用讀唐詩哄她睡覺,到現在女兒能獨立閲讀,她的閲讀習慣已經養成,閲讀效果也漸漸顯露出來, 背東西速度較快,語言表達能力也較強。剛開始可以選擇孩子喜歡的書,大一點的時候,大人可以引導他讀你期望他讀的書。

4、在講禮貌中學會做人。這一點我覺得家長在人際交往中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跟父母、鄰居打招呼起,到坐公交車給別人讓座等等。當孩子有好的行為時,要及時肯定,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如何與人交往,長大之後就很容易融入社會。

5、注重親子溝通。每天在回家的路上,吃飯的時候我都會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時間長了,孩子發生什麼事情都會和我説一説。不過當孩子和你交流時,不能因為他犯了錯誤而大發雷霆,這樣你就堵塞了孩子向你敞開心扉的路。教育可以再找適當的時機。

6、家長的情緒很重要。孩子受了傷,家長對待傷害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對待傷害的態度,不要過於緊張,否則孩子也會很緊張。家長心態平和有利於培養孩子正確的對待挫折,獨立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越深入學習如何教育孩子,越覺得做家長真的不容易,同時也感到自己能力的不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以上是我的一點粗淺的心得體會,希望能與所有的家長交流學習,共同進步,把教育孩子變成一件輕鬆愉快的事。

教師養成教育心得體會_教師培育工作心得 篇6

乾淨的來,乾淨的走,想想,人之一生,能陪你到死的也就那麼幾樣東西:一副臭皮囊,一個腦子,知識會像熊瞎子掰的棒子,有了這個,就丟了那個,內在的,也就還有個性格與思維方式——兩個決定你一生命運路程的A,B,C。

思維方式與後天的一些教育以及所接觸的人和事有很大關係,像現在我的思維已經定式,想改很難,但倘若在三年前,想改,確是很簡單的,不過,改變着一點與性格的養成以及決定很迥異。

性格的決定與養成極大方面在於所處環境以及啟蒙教育,簡單講,一個野孩子和老虎生活很久,他將喪失站着走路的功能。

很多人都略帶羨慕的望着別人講,他性格真好,其實這種説法是一種絕對的錯誤觀念,在性格中,沒有好壞,只是由於你更欣賞他性格中的某一點而去稱讚,這多是你性格中的缺陷。

人為的教育對性格養成起到很大作用,可以説是是非,人生,價值觀的一種奇妙的傳遞,像你身體內流淌着你父親的基因一樣,同樣的還有變異,父輩的觀念到了你的腦袋裏,但你卻從未經過他們所經歷的事情,你會向前走,同時,你又經歷了他們不曾經歷的事情。

環境並不是指所處環境的好壞,污水排放的多少,而是所處環境在某一大區域的所處地位,以及該環境內所生活的人的受教育程度,並不是説受教育程度高,修養,內涵,就深,就好,只是説暫時用這個來估測對性格養成的決定性。

古語所説: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能打洞,這不是虛言,假如一個小孩生活在盜賊家裏,他是盜賊的可能性會高,因為,父母的言傳身教和所接觸到的環境,都是養成性格,等一系列人生觀念的重要因素,最後,決定性格,那盜賊是有很大機率的!

養成性格並不在於某一個時間點或是某一個時間段,而是一生的事情,某些時候,一個很奇特的想法,甚至是某一個很小的動作,都會使你的性格產生極大的改變,就像隆美爾的一個想法,使他敗了諾曼底一樣。

有時,與其把自己都知道的都教給後代,倒不如,僅僅教他兩個詞:善良,真誠,剩下的則由他們自己去經歷,去面對,去思考。

教師養成教育心得體會_教師培育工作心得 篇7

“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學生時期是人生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這一階段養成的良好習慣對人的一生有積極影響。班主任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方面有着不可忽視的責任。下面談幾點自己在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體會。

一 、注重良好習慣培養的時機

1、時間上越早越好

習慣的培養越早越好。從分班的第一天開始,我就着重觀察學生的衣着打扮、言行舉止;到教室後首先要打掃衞生,我就細心觀察學生打掃衞生是否積極,誰在無動於衷;全體同學做好後,還要進行自我介紹,我就認真觀察誰在自我介紹時表情自然、言語通順、吐字清晰。最後對各個環節進行總結:對衣着得體的,打掃衞生積極的,自我介紹時表情自然、語言流利的進行及時表揚,對着裝不符合要求的、打掃衞生不積極的及時指出問題並令其及時改正。對自我介紹時表情不自然、言語不通順的要進行適當鼓勵。讓學生們認識到,班主任從一開始就在關注他們的言行。“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 。從一開始趁壞習慣還立足未穩,及時進行糾正,有利於良好習慣的培養。

2、注意順序上的遞進

良好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於學生習慣的培養,要有耐心,有條理,有思路;循序漸進,循循善誘,才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一定不能囫圇吞棗,半途而廢。

二、注重多方面習慣的培養

1、行為習慣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要求學生做好行為規範之前,我先為他們起到了示範榜樣的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學生。然後再強調學生注意平時的言行舉止要得體,要適宜。對於長輩和老師,要報以尊敬和善的態度;對於同輩,要友善親切,團結互助。例如,上下樓梯靠右行;進辦公樓要輕聲慢走,不能大聲喧譁;進辦公室要先敲門,得到老師的允許再進去;上學放學要遵守交通規則;升旗集會時保持安靜等。“細節決定成敗,”我堅持從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着手,讓學生從小事中明白“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從而漸漸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2、生活習慣

“好的生活習慣有利於一生的身體健康。”對於學生,在學校裏就必須注重自己的衣着整潔,頭髮、指甲不要過長,不要在衣着上與他人攀比。自己的學習用品也要擺得整整齊齊。另外,生活在集體中,除了保持好個人衞生,還要愛護班級的衞生。做到積極做值日,不亂扔雜物。

3、學習習慣

(1)制定計劃的習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應定期樹立目標,確立自己的趕超對象,給自己的前方豎一面紅旗。這樣有了目標就有了動力,就不會再感到無所事事,沒有壓迫感,而成績也在追趕目標的過程中提高了。

(2)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辦事要講究效率,學習也是一樣。學生學習的主要時間在課堂上,而利用好課堂40分鐘就顯得尤其重要。認真聽講,注意力集中,積極思考是提高學習效率、成績優異的必備條件。為了讓整個班級在課堂上形成一種爭先恐後,積極發言的良好氛圍,積極做好班級幹部和頭20名同學的思想工作,讓他們起好帶頭作用。

(3)積極完成作業的習慣。作業是對新知識鞏固複習的一個過程,是檢查自己一天的知識是否掌握了的過程,也是一個預習第二天功課的過程,雖然一年級沒有書面作業,可為了讓孩子養成每天要完成作業的習慣,我每天都佈置讀的作業,並且讓家長簽名,以便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並且及時檢查,查漏補缺。

(4)養成正確書寫的習慣。現在的孩子也許是嬌生慣養,上課寫字時總喜歡趴在桌子上,儘管總是提醒,可還是堅持不了幾分鐘,於是我在開學初就強調寫字的“三個一”每節課嚴格把關,並分了小組進行比賽,定時對優勝小組進行頒獎,鼓勵好的帶動差的,現在學生的書寫習慣已經基本養成了。

三、注重學校與家庭的有機結合

一個人成長過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只有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響的一致性、連續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也是如此,單靠學校教育是難以收到滿意的效果。而學生的主要活動範圍是學校和家庭,所以學校教育更應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不能只依靠學校一個陣地,要隨時和家長取得聯繫,做好家長工作,請求家長在家裏也要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把家庭教育納入到學校教育的軌道上,成為學校教育的得力助手。例如,每天作業、課堂訂正讓家長簽名,這既能讓學生重視作業,按時訂正,也能讓家長及時瞭解孩子每天的學習情況。學生在家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也需要家長的及時監督、培養。相信只要學校和家庭達成共識,學生一定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育苗有志閒逸少,潤物無聲辛勞多。教師教育學生是非常辛苦的,但教師默默的奉獻也是有意義的。播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養成一種習慣,收穫一種人生。我們今天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培養教育學生,使他們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對他們的一生,乃至於對整個人類社會,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教師養成教育心得體會_教師培育工作心得 篇8

眨眼間這一學期又接近了尾聲。回顧這一學期,我們班的三位老師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那就是既辛苦又快樂。記得剛入園那時,我們班的35個小朋友就如一團凌亂的線團,等待我們的是要把這團線捋順。

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進餐、睡眠、上課、盥洗、穿脱衣服等十多個環節,是幼兒必須遵守的日常生活規則,也就是我們平常説的常規,它是幼兒園為了使幼兒的生活內容豐富而有規律,調動幼兒在一日生活活動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自主性和獨立性而採取的措施。幼兒生活習慣與自理能力是相互促進過程。若一開始就以錯誤的教養方式,將會導致一生的不良生活習慣或生活不能自理。反之,若一開始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無疑會終身受益。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六個大人圍着一個孩子轉,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加上小班幼兒年齡小、依賴性強、對一切都感到陌生、新奇,也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懂,頑皮,一旦整天生活在一個班集體裏,勢必很不習慣、很不適應。眾所周知,要搞好一個班級,建立常規是必要的,初入園的小班幼兒,因而良好常規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新小班入園,孩子們在生活環境、活動方式和人際交往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異,因此要注重幼兒各種常規和習慣的養成尤為重要。例如在喝水的環節,由於這個地方小,孩子們剛開始還不懂得按秩序,一個要喝都要喝了。那難免互相碰撞,把水灑了一地,併產生了不少矛盾。於是我們一起想辦法討論,最後讓孩子分組排隊,並制定每次喝水接半杯水的規則和記住自己口杯架上的照片,剛開始老師在旁邊指導。一個星期下來,還有幾個小朋友總是忘記,但經過提醒他也按秩序了,一段時間後孩子們都能自覺地遵守這一常規。就是這樣,每制定一項常規都讓幼兒從理解到接受,漸漸地每個孩子都成了常規的捍衞者。最重要的是孩子們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隨着天氣漸漸轉冷,孩子們的衣服也穿的多了,這就給我們老師又無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大家都是家裏的寵兒,這些穿衣等自理能力都是大人包辦的。於是我們就鼓勵孩子們自己穿脱衣褲,鞋子,小便時試着自己拉好鬆緊帶拉褲子,拉好後再讓老師檢查一下,慢慢的,孩子們都學會了自己拉褲子,午睡的時候也知道自己脱褲子。在孩子們午睡的時候,我們還會將孩子們的褲子翻正放在他們的牀腳,起牀時一個個地指導孩子們將有漂亮圖案的穿在前面,鼓勵他們自己穿褲子,對能力差一點的孩子,先讓他慢點起牀等老師一個一個過來,手把手的幫着一起穿並配以兒歌等生動有趣的形式讓孩子嘗試自己動手。現在到孩子們起牀的時候,只要一聽到起牀的信號,班上有三分之二的小朋友孩子就會很快的穿好衣褲和鞋子,然後自己會去上廁。除了幾個速度慢的老師幫忙外,其餘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現在一些事只要老師提醒一下,小朋友們都能按要求做好。

本學期我們小班年段從實際出發進行了關於小班幼兒生活常規培養的研討。回顧一學期的工作現小結結如下:

一、分清階段、把握重點。

從小班一開學開始,我們在學期初就對小班幼兒一年中的常規培養做好定位,分成若干個階段:小班上學期的前半學期:以適應、熟悉為主;後半學期:以初步遵守為主。

二、內容分層、循序漸進。

作為教師都希望把自己的班級常規抓好,但是每班幼兒的特點是截然不同的,要培養千萬不可以急於求成,常規培養不能只追求即時效果,應循序漸進。什麼常規在什麼時候教下去才適當,深入到什麼程度才適宜,遇到問題,如何去調整,都應象會計做預算一樣有一個統盤的考慮。下面我就以如何引導幼兒收拾玩具為例,來説説我班是如何開展的:

幼兒不能很好的、自覺的愛護和收拾玩具,對丟在地上的玩具不能主動的撿起來,經過本學期的努力我們班的幼兒已經對收玩具這方面已經有了很好的習慣了。有時看到他們都會撿起、都會收拾好。也學會了給玩具分類,有放錯的會及時放回原地放。這一點特別讓我們感到欣慰。

(二)通過相互討論,尋找成功教學策略。

1.遊戲法:幼兒喜歡在有趣的活動中接受教育,而遊戲則是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學遊戲對幼兒進行生活常規教育。如“送玩具回家家”的遊戲,把班級常用物品按固定位置擺放。如:幼兒脱下鞋子整齊的放到牀下邊,杯子放在口杯架上,圖書放在圖書架上等,這樣使幼兒對班上物品的位置產生深刻印象,養成了不亂拿亂放的好習慣,通過這樣反覆的遊戲,幼兒知道什麼玩具改該送什麼地方,還加深了幼兒玩具哪裏拿,哪裏放的常規習慣。

(三)活動後的反思。

1.在教學活動中我們都多注意一些細節部分,在組織活動時注意提問的設計,不適宜太泛,思維空間不能太大,大多數都以選擇性等較簡單的問題進行提問,使幼兒稍一動腦就能回答的問題。

2.情感交流與肢體語言相結合,創造愉快、寬鬆的心理環境,使常規管理既能讓幼兒印象深刻又能生動有趣引起孩子們的注意。如多用一些身體的語言如:抱抱他們、親親他們、與他們握握手,通過這些與孩子情感交流, 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係,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温暖,孩子們會越來越喜歡你,有了感情的基礎,這是建構良好常規的基本前提。

今天的孩子們從不願上學到高高興興上幼兒園;有的從不會自己吃飯到一口一口地自己吃;從挑食到各種蔬菜都能吃一點;從穿衣穿鞋都不樂意動一下手到願意慢慢學着自己穿;我們老師打從心眼裏高興。

通過一學期的努力,孩子們的確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讓孩子健康活潑的成長使我們老師的心願,在以後的保教工作中,我們會隨時的關注孩子的一點一滴,讓每個孩子都快樂的成長。有喜就有憂,班上還有個別的幼兒在吃飯、穿衣遵守秩序等方面還不是很好,我們需要多想辦法幫助他們。讓每一個孩子都有進步,健康快樂的成長,這將是我們為之不懈努力的動力。

教師養成教育心得體會_教師培育工作心得 篇9

養成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基礎教育。我校重視抓好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並把它作為學校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來抓。實踐證明,效果明顯。實踐中,我們深深體會到:

1、養成教育要師表垂範

老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覺中老師的某一行為習慣,可能會出現在學生的身上。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注意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教師的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至關重要。教師首先應該注意在學生面前樹立文明禮儀的榜樣,對於學生的問好,老師應該微笑點頭,碰到內向的學生,要儘量先跟他們打招呼。對於學生的幫助,我們應該親切地跟他們道聲“謝謝!”。如果老師有時説錯了或做錯了,也要敢於向學生道歉。這樣,教師良好的師德表率給學生樹立榜樣,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和藹可親的儀容、彬彬有禮的語言給學生做示範,使學生在師生交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對學生的教育誘導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能簡單地批語指責。通過情感的交流,學生對老師提出的要求、意見更易接受。一個幽默的玩笑,一句輕輕的問候,可能使其心靈受到震撼。

2、養成教育要持之以恆。

學生的行為具有持續性和反覆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好習慣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抓,切不可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種良好習慣的養成有一個過程,須經常性地進行誘導、訓練;一種不良行為的糾正,也須反覆地進行指導、教育。所以對學生的養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恆。因為“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同時要注重師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

3、養成教育要從點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許多同學熟讀“文明規則”、“中學生守則”,甚至倒背如流,卻常隨手扔果皮、紙屑;許多同學在老師的組織下學雷鋒做好事、幫助同學,回到家裏,卻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因此,養成教育要從點滴的小事做起:見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隨手撿起來,見到教師要主動行禮問好,在樓道里要輕聲慢步靠右行,見到班裏的門窗桌椅壞了自覺自願修好,上學穿校服,衣帽整齊,佩戴校牌,排好隊、走好路、吃好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百尺高樓平地起,我們可以從一些身邊瑣碎的小事中,看出一個學生的行為習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的行為習慣的變化,也就在點滴小事中。

4、養成教育要形成共識

學生的養成教育不是個別老師的工作,是每位教師的職責;養成教育也不單是學校的事,是每個家長的事,是需要社會各界支持關心的事。祖國未來的成長,需要一個相對純淨健康的環境。我們相信,只要加強領導,形成共識,充分認識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性,齊抓共管,人人蔘與,形成合力,就能在教育的花圃中培育出茁壯、豔麗的花苗。

葉聖陶先生説過:“什麼是教育?簡單地説,就是養成習慣”。從一定意義上講,習慣是素質的體現,素質是習慣的綜合。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強德育呼喚的今天,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尤其重要,且刻不容緩。加強學生養成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中最重要最基礎的一項工作,也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質的最重要的途徑。

教師養成教育心得體會_教師培育工作心得 篇10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擔負着提高民族素質的重任。 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是基礎。

葉聖陶説:“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記得著名教育專家安文鑄教授在他的“讓孩子在快樂中健康成長、成才、成人”講座中舉了這麼一個例子: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的巴黎聚會上,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是最重要的東西呢?”這位白髮蒼蒼的老學者回答道:“是在幼兒園” 。“在幼兒園能學到什麼東西呢?”“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善於觀察周圍的大自然……”。由此可以看出,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多麼重要。而這個例子中的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所提到的種種行為習慣其實都屬於養成教育的理念範疇。

1、養成教育,始於細節。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關於德育教育根本任務的基本闡述。我雖不是一個優秀的班主任,但我願放棄沖天的志向,以恬淡心態和求實的作風,引導學生做好細節!讓每個學生,通過天天求知,日日求真,成為大寫的人、成為真人。真的班主任,敢於直面微薄的待遇,敢於正視“非優”的考驗,我行我素教人求真,兢兢業業常抓細節。求真的核心是習慣養成,求真的起點是求細做小。面對多屬獨生子女,思想尚不成熟,志向遠大模糊,良好習慣尚未養成的現代國小生(我們的養成對象),班主任德育工作最原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從小處着眼,從細節入手,實抓細節教育。讓每個學生,心如明鏡,勤掃小屋;不好高騖遠,不求大棄小;關注生活中的每一細節,做好身邊的任何一件能夠做好的小事;追求細心、細行和細德。

2養成教育,從行為習慣做起

古代著名大學者朱熹説:“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因此,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應該從學生的認知出發,並抓住先入為主的規律向學生明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我將開學的第一週定為常規養成教育宣傳週,向學生們宣讀《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以及學校相關的規章制度。並根據本班的特點,增補制定適合本班的班規。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常規養成教育時,制定了《養成文明十個好習慣》向學生明確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如何去做。讓學生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如用完的東西要放回原處、別人幫助了你要説聲謝謝、見到老師要問好……由於目標明確,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就顯得相當的配合。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的成才受的影響,非智力因素約佔75%,智力因素約佔25%。良好的習慣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方面,所以培養良好的習慣,對學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誠如心理學專家洛克所説的——“我們的身體只要從小養成習慣,它們是什麼都受得了的。”“潤物細無聲”,學生應該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他的成人、為他的成才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礎。總之,正如葉聖陶老先生所説“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文明習慣,如熱愛國家,關心他人的習慣,勤勞操作的習慣,求實研索的習慣等等。從國小教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德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智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鍛鍊身體的習慣。”

3構建“教師——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確保養成教育。

育人,並不是説在學校一個樣,回到家卻是另一個樣。為了讓養成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必須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德育體系。在學校裏,老師嚴格要求學生;學生回到家後,家長對孩子也要嚴格要求,不斷督促和強化他們防止壞習慣的滋長,以便於繼續深化養成教育,並讓教育在實際的生活中得以運用。例如,在家長的監督下要學生在家裏做一項力所能及的家務、看一本好書、看一部好電影等等,並制定“自評——師評——家長評”的評價制度,這樣,家長和教師在養成教育方面,就能達成一個共識,目標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今後要學的東西還很多,還有許多東西等待我們去挖掘,我堅信付出總會有回報,我們的教育一定會有好的明天!

教師養成教育心得體會_教師培育工作心得 篇11

老師常教導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這樣我們才能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的一生。因此我們應從小起就應該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有人曾問過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您在什麼地方學到的東西最重要呢?”,這位學者回答到:“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能學生什麼東西呢?”“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由此,可以看出這個例子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多麼重要。正是這良好的習慣,成就了他的成功。好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一個逐漸培養的過程,一旦形成便受益無窮。

本學期已來,我們學校開展了各種各樣的主題教育活動,3 月,我校開展了《學習雷鋒精神.爭做美德少年》主題教育活動、《植樹節》環保教育活動、4月,我校開展了《清明掃墓——紀念烈士英魂》革命傳統愛國教育主題活動,另外,學校結合重大節慶日和養成教育活動每週安排了《每週一訓》警示教育活動,通過校刊、班刊、主題班會、手抄報、徵文、演講、廣播播音等宣傳工作,營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圍。

龍坪國小是一所有着百年基業的老校,由於各種原因,去年搬遷於原龍坪中學校址,出現很多問題,校園內家屬區,有近40户外來人居住,致使我校的門衞管理、衞生工作……存在不便的管理,經過一年來,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我校加大了對學生養成教育的管理工作,加大了對少先隊工作的指導,由學生管學生,大手牽小手的活動,我很榮幸擔任了少先隊大隊長,負責協助廖老師管理學校同學們的行為習慣,雖然很辛苦,但現在我們卻取得了成效。以前校園裏隨處可見垃圾、亂扔亂吐的現象相當嚴重、同學們私自出校門買零食、不佩戴紅領巾、説髒話、罵人……,現在和去年完全不一樣了,這得益於我們學校開展的各項育人教育活動,每週一訓中,提到“學校興亡、我的責任、校興我興、校衰我恥”,所以學校的發展與每一位師生都有關係,直接影響着我校的校風、學風。

在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五進五問”活動中,學校很重視同學們的養成習慣,開展了“走進學生家庭〃關愛學生成長”萬名教師大家訪活動,深入學生家庭,噓寒問暖、為此入户調查、主要了解同學們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關心每一位同學的身心健康。

“祖國我為你驕傲,龍小我為你自豪”,這是我們龍坪國小“每週一訓”中提出的育人活動,我很高興來到龍坪國小讀書,讓我養成了好的行為習慣,最後我用一句名言,與大家共勉——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教師養成教育心得體會_教師培育工作心得 篇12

隨着社會的發展,國小生已進入獨生子女年代,學校學生的養成教育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新課題。現在的國小生辨別能力較差,模仿能力極強,一些社會上流傳過的髒話、痞話、以及不文明的行為,可以毫不顧忌地説,待人長幼不分。很多學生在家長溺愛下自理能力較差,在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連作業寫完了,本子、書放在書包裏都是家長代勞的。造成學生做事動作磨蹭,有始無終,丟三落四的壞習慣。面對現狀,學校要不斷提高養成教育的質量,僅靠單純的幾個制度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讓社會、家長、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養成教育的重要性。以己之見,下面談幾點看法。

一、養成教育要從點滴抓起。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為什麼不少學生對《守則》、《規範》倒背如流,卻隨地吐痰、隨手亂扔紙屑;為什麼許多學生在校內學雷鋒做好事,回到家裏卻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因此,養成教育要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地,需要從學生點滴的養成教育抓起。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在校園內輕聲慢步地行走,見到老師主動行禮問好,上學衣帽整齊,佩戴好紅領巾……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實是實實在在的素質基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百尺高台起於壘土”,所以養成教育必須從小從點滴抓起。

二、養成教育要抓好學生的行為訓練。養成教育要重視行為習慣的訓練,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要抓好學生行為的訓練,首先要強調持之以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抓,持之以恆,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因為“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要持之以恆,要有耐性。有些教師對學生不良習慣矯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無輒了。豈不知矯正一個壞習慣,養成一個好習慣的過程是痙的過程。堅持才能勝利,持久才有收穫。如學生做作業動作慢,坐姿不正,由於這個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你要一下子讓他改正,是不可能的,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不斷鼓勵,才能見效。

三、養成教育要廣泛動員社會和家庭,形成養成教育齊抓共管的格局。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的優化對培養國小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我班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裏不做作業,整天看電視,每天晚上不按時睡覺,學習用品到處扔……,希望老師嚴格教育。”難道家長把子女送到學校,就可以放手,一點責任也沒有嗎?《三字經》雲:“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家庭和學校是孩子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家庭的教育和學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

總之,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反覆的、不斷強化的過程,要抓住關鍵時期從點滴做起,家長和學校共同配合對學生的進行行為訓練,只有長期、反覆、不斷的強化,加深烙印,習慣成自然,來促進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規範。

教師養成教育心得體會_教師培育工作心得 篇13

養成教育是目前教育界經常提到的一個概念,人們對它的解釋大同小異。有的人認為養成教育是“教育者採用多種教育方法,引導受教育者認識、體驗和實踐基本道德規範,全面培養和提高人的‘知、情、意、行’,最終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教育”。有人認為“養成教育就其實質説,是培養兒童行為習慣,使其言談舉止規範化的教育”。也有人認為,“養成教育是指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和途徑,按照一定的道德規範、行為準則培養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教育。它以社會公德、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規範為主要內容,以兒童為主要對象,旨在使其養成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行為規範的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概括起來,關於養成教育的解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指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包括道德行為,也包括其他方面的行為,如學習行為;另一種解釋只針對道德行為。但人們都承認養成教育應重在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絕大多數人認為養成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道德行為習慣,但也有人認為養成教育不只是培養道德行為習慣,還包括道德品質的培養教育。對於養成教育的性質,絕大多數人認為,養成教育是德育的目標。但我們認為,養成教育既是德育的途徑,又是德育的重要目標。確切地説,養成教育是指培養幼兒形成良好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過程,既包括培養,也包括形成,培養是途徑,形成是目標。對養成教育概念的界定無疑會影響養成教育的實施,因此,有必要對養成教育的實質作一初步分析。養成教育的思想起源很早,養成教育可以説是中國傳統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養成教育的思想早在古代就有,如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王炳照先生認為,“中國古代傳統教育實質上是一種人格養成教育”,就是“教人學會做人”。養成教育思想被葉聖陶先生進一步發展。他曾經這樣概括教育的本質:“‘教育’這個詞,往精深方面説,一些專家可以寫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淺的方面説,‘養成好習慣’一句話也就説明了它的含義。”在葉聖陶先生的多次論述中,養成教育的含義是寬泛的,既包括德育,也包括智育、體育等。

究竟如何看待養成教育?我們認為,養成教育主要是指兒童道德品質的養成。因為目前養成教育的提出是與德育工作密切相關的,更確切地説是與德育的有效性問題密切聯繫的。長期以來,雖然我們對德育工作給予了充分重視,但德育的有效性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如成人公共道德行為習慣欠佳、青少年道德行為問題及青少年犯罪問題等都説明了這一點。因此,加強道德教育是目前我國教育中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養成教育是在此背景下,針對我國兒童青少年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的,是與德育密切聯繫的。幼兒期作為兒童社會化的初級階段,在兒童道德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説幼兒期是培養道德品質、形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基礎階段,是道德養成教育的關鍵時期。

(一)幼兒期是兒童是非觀念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

兒童道德的發展以是非觀念的形成為基礎,是非觀念的形成是兒童道德觀念發展的前提。然而,人們往往認為孩子小的時候什麼都不懂,因而忽視兒童是非觀念的培養。實際上,在兒童心理髮展過程中,學前階段的兒童是非觀念開始萌芽,兒童在與外界特別是父母等成人的交往過程中,逐步瞭解行為的限度,掌握行為的界限,形成最初的是非觀念。新生兒通過哭的方式與外界交往,他們的哭最初是由於生理的原因,如飢餓、身體不舒服等,孩子哭

了以後成人的第一反應是對新生兒的照料。逐漸地,孩子會產生對成人的依戀,表現為身邊沒人時也會哭,於是成人馬上過來陪伴。隨着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逐漸認識到哭是一種手段,當他們有什麼需要時就會用哭來達到目的。而如果成人無原則地滿足,孩子就會將哭作為要挾成人的最鋭利的武器。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沒有是非觀念,判斷對與不對的標準完全出於個人的需求。一旦家長不能時時事事都依從孩子時,孩子就會表現得非常任性,讓家長無計可施。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往往會採取打罵的方式以暫時阻止孩子的不當行為。對於這些孩子來説,他們沒有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即我們通常所説的“任性”或“不懂事”。在他們的觀念中往往是自己想要的就是對的,並且判斷標準模糊,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把會不會捱打作為能否做某事的標準。有些孩子則形成了較為穩定、正確的是非觀念,他們知道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經父母勸説後,他們馬上會放棄不合理要求,從內心接受規則。這些就是我們平常所説的“懂事的”孩子。兒童心理髮展的規律表明:在整個學前期,兒童逐漸瞭解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通過與他人交往,兒童逐漸積累經驗,形成是非觀念,從而調節自己的行為。

(二)幼兒期是兒童基本道德行為習慣初步形成的時期

行為的穩定性是一個人道德品質初步形成的特徵之一,即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場合表現出的行為的一致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兒童在3歲左右就已經表現出個人行為的獨特性,如獨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任性行為在歲兒童身上就已經表現得很明顯,有的孩子想要什麼東西時,會採用哭鬧甚至踢打成人的方式。而到了幼兒末期,作為個人特徵之一的自我控制已經達到了非常穩定的程度。我們採用實驗室情境性觀察的方式對3—5歲幼兒的自我控制進行了研究,研究採用二因素重複測量實驗設計,這二因素分別是不同難度的任務(包括難任務和容易任務)和不同對象在場(女大學生在場和母親在場),然後將兩個因素匹配,形成4種情境。研究結果發現,大約一半的3歲兒童在情境中的行為表現出明顯的一致性,説明3歲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已經得到一定的發展;而5歲兒童在各種情境中的行為都表現出了非常強的一致性,不管是什麼樣的任務,也不管是誰在場兒童都表現出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這個研究結果證實了學前兒童的自我控制已經達到非常穩定的水平,已經形成比較穩定的行為習慣這一觀點。相對的穩定性是指到了幼兒末期已經出現較為明顯的個別差異,即我們所説的個性特徵,同時,兒童此時形成的個性還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存在變化的可能性。如果沒有特殊的環境、事件或特殊的教育矯正,兒童的個性會在此基礎上順其自然地發展,因此我們説,幼兒期兒童個性(包括道德)的發展是其日後發展的重要基礎。

(三)幼兒期道德品質的初步形成對兒童曰後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幼兒期道德品質的初步形成對兒童人國小、中學以後的道德發展有長期的、重要的影響。如兒童是非觀念的掌握對兒童入國小以後的道德行為、青少年的違法行為都有着直接的不可忽視的影響。如早期比較任性的孩子進入國小後會出現更多的行為問題。有個國小四年級的學生由於不辨是非發生了偷竊行為,其原因是聽到同班一個同學告訴他,有個同學鉛筆盒裏有零用錢,並讓他去拿,他就去拿了,然後和幾個同學出去買零食。這位兒童正是由於缺乏是非觀念,才會表現出問題行為。進入青少年期,那些早期沒有形成是非觀念的青少年,一方面表現為自我中心,缺乏是非觀念和道德觀念,很難形成法制意識;另一方面,由於青少年時期同伴對其心理髮展的影響會越來越大,他們與不良同伴接觸後因為盲從而發生違法行為的可能性很大。這些孩子的自主性往往很差,對青少年違法行為的研究也證明了自主性對青少年違法行為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關於青少年違法行為與家庭關係的研究出現了一種新的趨勢,研究者直接把關注的焦點集中於研究青少年自主性與青少年違法行為的關係,認為自主性的缺乏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而從目前我國青少年犯罪的現狀中可以發現,青少年犯罪的一個主要特徵是團伙犯罪。在團伙犯罪中,除了個別主犯,其餘多是從犯,而對於這些青少年來説,自主性的缺乏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導致犯罪的因素。因此,我們曾經明確提出,青少年違法行為的預防應從家庭開始,即從兒童自主性的培養着手。

綜上所述,幼兒期是兒童道德養成教育的關鍵時期,家長和教師要重視兒童早期的道德教育,注重幼兒是非觀念及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以促進兒童良好道德品質及行為習慣的形成,為兒童個性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師養成教育心得體會_教師培育工作心得 篇14

葉聖陶説:“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養成了壞習慣,就會使你受害終生;相反,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也會使你受益終生。著名教育專家安文鑄教授在他的“讓孩子在快樂中健康成長、成才、成人”講座中舉了這麼一個例子: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的巴黎聚會上,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是最重要的東西呢?”這位白髮蒼蒼的老學者回答道:“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能學到什麼東西呢?”“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善於觀察周圍的大自然……”由此可以看出,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多麼重要。而這個例子中的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所提到的種種行為習慣其實都屬於養成教育的理念範疇。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懂得其重要性,有不少人不注意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認為長大了懂事了習慣就會自然形成。果真如此嗎?就不見有人上了大學還不會自己做飯?有人因小時的小偷小摸的惡習,發展到後來的搶劫殺人?培根説:“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少年兒童教育尤其是中學教育更應抓好學生的養成教育。

一、讓養成教育規範化、具體化。

國小生還處於較原始的感知階段,必須靠家長和老師的引導來認知世界。古代著名大學者朱熹説:“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因此,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應該從學生的認知出發,並抓住先入為主的規律向學生明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二、 加強監督,不斷強化。

據説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年過8旬仍能準確地背誦出圓周率小數點後面100位數字。有人問他是怎麼記住的。他回答説:“説起來也簡單,重複,重複,再重複!”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艱鉅的長期的細緻的過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須持之以恆,不斷強化,反覆抓,抓反覆。

三、構建“教師——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確保養成教育。

育人,並不是説在學校一個樣,回到家卻是另一個樣。為了讓養成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必須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德育體系。在學校裏,老師嚴格要求學生;學生回到家後,家長對孩子也要嚴格要求,不斷督促和強化他們防止壞習慣的滋長,以便於繼續深化養成教育,並讓教育在實際的生活中得以運用。,這樣,家長和教師在養成教育方面,就能達成一個共識,目標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的成才受的影響,非智力因素約佔75%,智力因素約佔25%。良好的習慣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方面,所以培養良好的習慣,對學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誠如心理學專家洛克所説的——“我們的身體只要從小養成習慣,它們是什麼都受得了的。”“潤物細無聲”,學生應該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他的成人、為他的成才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礎。

教師養成教育心得體會_教師培育工作心得 篇15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培養我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從生活中許多小事做起。大家一定對文明守則不陌生,不打人,不罵人,不和同學起爭執,不和同學鬧彆扭,在家多幫助父母做家務,對長輩尊敬等。但是在生活中真正做到的能有幾個?這些文明守則倒是信口拈來,都能説上個一二,在實際行動中,卻付之東流。我們這一代,是大人們口中所説的“小皇帝”“小太陽”,即便不是這樣,在長時間家長的寵溺下,我們的意志也會被消磨掉,成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

在學校裏,我們應該把每一點每一滴的小事做好。從上學時不忘記帶紅領巾,到上課時的坐姿,都應該去重視,去真正做到。不要只在老師的監督下,爸媽的催促下完成,要自覺、自立。在學校裏,隨處可見果皮紙屑,路過的學生們,或是一、二年級的小朋友,或是五、六年級的大孩子們,都沒有去撿起,有的甚至一腳踩過去,不然就是踢到一邊。沒有一個人去彎腰,伸手撿起,再扔到不遠處的垃圾箱裏,只有三步而已。有時候,在上學的路上,可能會偶然遇到老師,我們這時候應該大大方方的向老師問好。可更多時候見到的,是我們低下頭,假裝沒有看到,與老師擦肩而過。或許這沒有什麼,但卻體現出一個人的文化涵養和素質,如果你行個隊禮,對老師説一聲,老師您好,想必你會在清晨為老師送去第一抹明媚的陽光。我們在下課時,會在走廊上談論某個話題而興高采烈,一不小心就導致了分貝過高,而影響了那些還沒有下課的班級,所以我們在公共場所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小聲説話,不要大聲喧譁……

像這樣瑣碎的小事還有許多,有的可能就藏在生活中,或許你多多留心,就能發現它的足跡,並加以改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養成良好的教育,是決定一個人素質高低的重要因素。

教師養成教育心得體會_教師培育工作心得 篇16

當前的國小生辨別能力較差,模仿能力極強,受電視網絡的影響較大。社會上流傳的新思想以及不文明的行為,國小生可以毫不顧忌地去做。很多學生在家長溺愛下自理能力較差,很多事都是家長代勞的。造成學生做事半途而廢,丟三落四的壞習慣。要讓國小生從思想上認識到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要利用好班會加強養成教育。每週一次的班會可加強國小生養成教育,國小生年齡小,忘性大,紀律、衞生、安全方面的好壞典型要及時總結。班主任要是非分明,大公無私,在學生面前樹立威信,對於遵守紀律的同學要大力表揚;對於犯錯誤的同學要嚴厲批評,糾正錯誤。其次,養成教育要從點滴小事抓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不少學生對《國小生守則》、《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不熟悉,打架、説髒話、隨地吐痰、隨手亂扔紙屑的現象很常見;許多學生在校內做好事,回到家裏卻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因此,養成教育需要從學生的日常表現抓起。

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在校園內輕聲慢步地行走,見到老師主動行禮問好,穿着乾淨整齊等等,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小事,都是國小生良好的素質基礎,“ 百尺高台起於壘土”,所以養成教育必須從小從點滴抓起,班主任要扮演導演的角色。再次,養成教育要抓好學生的行為訓練。安全教育、感恩教育都需要國小生的行動來實現,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因為“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要持之以恆,要有耐性。有些班主任對學生不良習慣矯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失望了。失去耐心的結果是對學生進行粗暴的教育,輕則批評,重則體罰。例如安全教育就需要學生的行動,要通過行動才能預防危險;感恩教育要學生做感恩的事、唱感恩的歌曲、寫感恩作文讓學生學會感恩。

總之,國小生養成教育需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互配合,為了孩子的成長、成才、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師養成教育心得體會_教師培育工作心得 篇17

國小教育是一個人一生中最早接受到的正規教育,搞好國小教育對孩子從小培養崇高地品德和良好的素質具有重要的作勇?好的國小教育可以促使孩子將來順利讀完國小,中學,甚至大學。俗話説的好,“萬事開頭難”國小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頭”這個頭如何開好至關重要,它有時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人生以後走什麼樣的道路,決定一個人今後的品行如何。

當女兒上一年級時,我總就得這段時間應該是培養她良好學習習慣的最好時機。上學後,我每天陪她一起完成回家作業並要求做完後一定要查看,並鑽∶複習和預習。我總覺得如果養成這種習慣以後她就不會就得學習有什麼困難了。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剛開始,我女兒動作非常慢,寫字慢,做題目慢,一個字寫了擦,擦了寫。一篇課文沒幾個,生字,可她卻要寫上半個小是,甚至一個小時。有一次語文測驗考了55分,後來老師打電話來説我女兒不是不會做,而是動作慢,來不及做,叫家長在家裏多鍛鍊她。於是,每天放學回家做作業我在她寫字枱上放了個鬧鐘,讓她有時間觀念,讓她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女兒寫字的速度明顯加快,回家作業的質量也很好,女兒也有了自信心。我還幫她買了一些課外作業,讓她利用雙休日在家多練習,鑽∶以後我像老師一樣用紅筆幫她批改,並寫上分數,錯的幫她講解,直到她弄懂為止。從一年級到現在五年級快畢業了,一直保持這種習慣。我想國小這些知識都是基礎,不外乎就是多做題。題目類型看得多,做的多,考試懇定能考好所以她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培養小孩良好的學習習慣很重要,是成材的關鍵。習慣形成的後天性和穩固性,我們必須從小抓起,嚴格要求,嚴格訓練,為孩子日後成材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要持之以恆,分步訓練,不可急功近利。使低年級孩子有預習功課,想讀書的習慣。在閲讀中遇到不認識字,讓孩子自己查字典,多思多想多啟發,立足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到高年級,着重培養孩子動筆的習慣,就是隻要讀書,就得動筆,要把書中的好句子,重點劃下來,要把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體會及時的寫出來。這樣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學習就會提高。

要培養孩子坐得住,學得進的習慣。學習要靜下心來,坐不住是學不好的。要學一點理解一點,學一課理解一課,或者做一道題,理解一道題。及時鞏固,不能有“夾生飯”,這樣長期進行下去,必有好處。

要培養孩子自立自強精神。在剛學走時,就主張跌倒自己爬起來。不能慣,不能寵,要什麼給什麼,長期下去就會滋生依賴心理。要伴以教育孩子有磨練精神,要進行挫折教育,在失敗中成長成熟。一個人在一帆風順的人生中,也是不會成材的。古人云:“先苦後甜”,是有道理的。

現代家庭,每個家長都想 “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成為國家棟梁之材。從幼兒園開始就提出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可在自己的孩子開始上學後,一些家長並不懂得對孩子進行合適的教育。家長應該做的是,時刻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況,而不必額外增加作業及輔導班(也許中學以後需要);不必過分關注考試分數,而要時刻了解並不斷糾正孩子的學習習慣。對孩子來説,國小時段最重要的並不是分數的高低,而是智力的開發、習慣的培養。 習慣的培養包括: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學習習慣包括:專心聽課的習慣、認真及時做作業的習慣、獨立思考的習慣等。這些習慣的形成既不會天生而成,也不能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拔苗助長。 對孩子的文化課輔導,我認為家長們應養成參與孩子學習的意識,在參與中融洽感情。孩子回家後應督促其先完成當天的作業,幫助孩子對第二天的課目進行預習,與孩子共同討論學習中的問題。做好調動積極性和開發智力的工作,讓孩子逐漸形成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習慣。

在課外練習、補習方面,我認為語文學科不妨有選擇的給孩子買些課外讀物,指導孩子看一些電影、電視、新聞或談話節目,讓孩子講述領悟故事的內容和思想性,與孩子共同談心得體會,擴大知識面。現在的考試更是在考查學生的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7jd49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