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養成教育培訓心得體會(精選5篇)

養成教育培訓心得體會(精選5篇)

養成教育培訓心得體會 篇1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養成教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內容,是形成良好校風、學風的關鍵。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是學生從事其他活動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則是優良品德形成的標誌。因此,在中學教育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要教給學生做人的基本道德,不僅是要讓他們明理,而且要重在導行,引導學生從尊師愛幼、樂於助人、刻苦學習、不怕困難、勤儉節約等做起,要讓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學會做人,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邊學邊做,達到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優秀品質。今天我們認真學習了縣組織的“養成習慣教育”後,我心頗動,久久不能平靜,亂談幾句心得體會,請同流指導……

養成教育培訓心得體會(精選5篇)

養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通過訓練、嚴格管理等種種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質,最終養成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和行為規範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

我們知道:"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命運決定人生!"習慣的力量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習慣一旦形成之後,沒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難加以改變。許多人的習慣,終其身也無法改變。

方案中有一句話説得非常好:"培養良好的習慣不只是為了學生成才,更重要是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義上説成人更為重要。"

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如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並不是自然的。我們説:"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一個良好的習慣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我們以前的教育重視認知、忽視行為,很多時候有些假、大、空,導致學生總講大道理,言行不一。其實學生時期是養成好習慣的黃金時期,為此,國家在深化教育體質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指出,按照德育總體目標和學生成長規律,確定不同年齡段的德育內容和要求,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範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標遞進層次。在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更是明確提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四項主要任務之一是從規範行為習慣做起,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還提出,對學生重點是規範其基本言行,培養良好習慣。"

多年來學校只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視了道德品質、行為規範的培養,在教育方式上課堂上的滿堂灌代替了社會實踐活動,學校、社會"兩張皮",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脱節,致使學生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生活上,睡懶覺、不疊被子、抽煙喝酒、攀木折花、隨地亂扔垃圾;物質上,穿名牌、搞攀比、高消費等,思想空虛,意志脆弱。所有這些都是中學生超越其自身角色和實際能力的表現。一些家長平時不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教師找家長理論時家長經常説:"樹大自然直",並不符合自然的規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長規律。有些人確實在長大成人之後變"直"了,改掉了幼時的某些惡習,但是這要經過多少痛苦的磨練,碰了多少次釘子之後的結果,決不是"自然"的。現在對於青少年的教育,有種流行的偏向是隻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把德育也緊緊看作是有關知識傳授的過程。德育卻是離不開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授。但是他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實際上離不開行為習慣的養成。現代教育的長處是學科各有分工,而我們教育的任務正是培養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我們每一位教師、每一堂課都各有分工,任務是很明確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長,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實際上這隻能滲透而且必須滲透到各種教育之中去。否則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學生怎樣做人的任務。所以,養成教育應當每一位教師、家長都能掌握的教育藝術。從多角度總結豐富的經驗,使我們得到更深刻的規律性認識。那麼,如何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呢?

我認為:"所謂習慣就是穩定、自動化的行為方式"。它分為動作型習慣、智慧型習慣和思維型習慣,教育家葉聖陶曾經説"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在培養習慣方面我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要講求科學。要有針對性地注重個體差異,制定培養習慣的計劃,設置培養習慣的恰當方式,一個一個地來,在一個時期可以培養一方面,如一年兩年,一個學期兩個學期,一個月兩個月,重點培養一個習慣,由易而難、循序漸進。

二是要講點道理。由自己的人生體驗給孩子講道理,以大組、小組的討論方式探究式學習,圍繞習慣做主題。

三是榜樣示範。可以給孩子找優秀的榜樣,用榜樣的力量感召他們,為他們指點方向和迷津,更好地利於習慣的形成。我們現在教育的使命是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共處。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方針指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接班人。

四是加強教師身教。在學校裏,教師每天都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便被無形的大,以為教師講的、做的都是對的。因此,教師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勵學生,而且要用自身人格去影響學生,讓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地受到薰陶和教育,全體教師要以身作則,凡要求學深生做到的,教師要首先做到。這無聲的語言,事最有説服力的,他將對學生的道德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五是充分發揮家庭與社會的育人作用。學生日常行為的影響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使學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培養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單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家庭和社會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我們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及時與家長溝通,瞭解學生在家的情況,逐步規範學生的日常行為。同時還要與社會各個部門建立聯繫,及時反映學生在社會上的各種表現。根據具體情況認真分析,做到學校、家庭、社會敬愛哦於的同步性。

六是加強檢查評比工作。學校建立健全值周檢查和班級評比考核制度,對學生的日常行為監督、檢查、記載,對全校學生日常行為進行檢查評比並定期通報、講評,增大學生參與管理的機會,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

七是充分發揮班級集體的教育功能。一個班級班風的好壞,集體意識的強弱,道德水準的高低,對集體中每一個成員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影響極大。班級集體如果形成一種高尚的道德風貌,較高的思想境界,刻苦鑽研的學習精神,積極向上的競爭氛圍,學生在這個集體中就會受到強烈的感染,無形的鞭策和制約,必然會培養出團結互助、關心他人、嚴肅認真、奮發向上、品格高尚的學生。所以,班主任要把培養良好的班風作為班級工作的重點,認真實施。

八是不斷加強班主任工作的力度。學校的基本教學單位是班級,學生很多良好的日常行為都是通過班主任的教學和班級集體的影響而形成。因此,學校必須抓好班主任這一環節,培養建立一支過硬的班主任隊伍。

總而言之,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學生長期努力,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督促引導。對學生進行行為規範訓練,必須持之以恆,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經年累月,使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

養成教育培訓心得體會 篇2

會場內,一位位教師正襟危坐,聆聽來自一位77歲老人的教誨。王芳老師用一個個事例,敲打着我們每一位老師的心。國民道德素質的低下,來自於基礎教育的道德教育的忽視,來自於基礎教育的教育者的教育缺失。學生行為習慣很大程度上受直接教育者的影響,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為什麼不少學生對《守則》、《規範》倒背如流,卻隨地吐痰、隨手亂扔紙屑;為什麼許多學生在校內學雷鋒做好事,回到家裏卻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因此,養成教育要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地,需要從學生點滴的養成教育抓起。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在校園內輕聲慢步地行走,見到老師主動行禮問好,上學衣帽整齊,佩戴好紅領巾……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實是實實在在的素質基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百尺高台起於壘土”,所以養成教育必須從小從點滴抓起。

養成教育重在“養成”,好習慣是養成的。好習慣是培養的,好習慣是學習得到的。所有教師都要做學生的楷模。要用正確的思想影響學生。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幫助學生分辯真善美與假惡醜。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思想素質。品行端正,作風正派,做人大度,沒有不良嗜好。教師應多閲讀一些有思想有深度的書籍,使自己的思想豁達。對待學生要友善關心,寬嚴相濟。現代社會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做為教書育人的教師,更應該身先士卒,率先垂範。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在辦公室裏,分心的你看到同事們一個個安安靜靜的坐在辦公桌前埋頭工作,自己就覺得愧疚不安。從而也靜下心來去工作。所以學習型的教師同樣會給學生以啟迪。上下課間,學生無意中瞥見老師認真批改作業的身影…茶餘飯後,望見老師手不釋卷如飢似渴的閲讀,… 都會啟迪學生的心靈。

養成教育要抓好學生的行為訓練。養成教育要重視行為習慣的訓練,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要抓好學生行為的訓練,首先要強調持之以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抓,持之以恆,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分類突破法。要求學生按照這些“行為目標”或“規章制度”進行學習、實踐。教師利用班會時間單獨立項檢查,經常給以鼓勵表揚。通過檢查、鼓勵,提醒學生時時注意自己的“行為目標”是否落到實處。二、自我教育法。要求每個學生自己教育自己,在週記本中,每週開闢幾行字的專欄,以“教師”的口氣評判己一週的表現,由教師閲讀這些評判,看看是否與事實吻合。三、説理引導。聯繫學校實際表現舉辦專題講座;組織學生開展日常行為問題討論;找不同類型學生談話;到校外進行調查、參觀、訪問等等。

因為“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要持之以恆,要有耐性。有些教師對學生不良習慣矯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沒轍了。豈不知矯正一個壞習慣,養成一個好習慣的過程是一次痙攣的過程。堅持才能勝利,持久才有收穫。如學生做作業動作慢,坐姿不正,由於這個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你要一下子讓他改正,是不可能的,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不斷鼓勵,才能見效。

養成教育要廣泛動員社會和家庭,形成養成教育齊抓共管的格局。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的優化對培養國小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我班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裏不做作業,整天看電視,每天晚上不按時睡覺,學習用品到處扔……,希望老師嚴格教育。”難道家長把子女送到學校,就可以放手,一點責任也沒有嗎?《三字經》雲:“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家庭和學校是孩子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家庭的教育和學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

總之,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反覆的、不斷強化的過程,要抓住關鍵時期從點滴做起,家長和學校共同配合對學生的進行行為訓練,只有長期、反覆、不斷的強化,加深烙印,習慣成自然,來促進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規範。相信不久,我們的教育才不會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我們祖國的未來才充滿希望!

養成教育培訓心得體會 篇3

養成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基礎教育。我校重視抓好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並把它作為學校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來抓。實踐證明,效果明顯。實踐中,我們深深體會到:

老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覺中老師的某一行為習慣,可能會出現在學生的身上。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注意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教師的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至關重要。教師首先應該注意在學生面前樹立文明禮儀的榜樣,對於學生的問好,老師應該微笑點頭,碰到內向的學生,要儘量先跟他們打招呼。對於學生的幫助,我們應該親切地跟他們道聲“謝謝!”。如果老師有時説錯了或做錯了,也要敢於向學生道歉。這樣,教師良好的師德表率給學生樹立榜樣,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和藹可親的儀容、彬彬有禮的語言給學生做示範,使學生在師生交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對學生的教育誘導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能簡單地批語指責。通過情感的交流,學生對老師提出的要求、意見更易接受。一個幽默的玩笑,一句輕輕的問候,可能使其心靈受到震撼。

學生的行為具有持續性和反覆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好習慣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抓,切不可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種良好習慣的養成有一個過程,須經常性地進行誘導、訓練;一種不良行為的糾正,也須反覆地進行指導、教育。所以對學生的養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恆。因為“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同時要注重師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許多同學熟讀“文明規則”、“中學生守則”,甚至倒背如流,卻常隨手扔果皮、紙屑;許多同學在老師的組織下學雷鋒做好事、幫助同學,回到家裏,卻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因此,養成教育要從點滴的小事做起:見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隨手撿起來,見到教師要主動行禮問好,在樓道里要輕聲慢步靠右行,見到班裏的門窗桌椅壞了自覺自願修好,上學穿校服,衣帽整齊,佩戴校牌,排好隊、走好路、吃好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百尺高樓平地起,我們可以從一些身邊瑣碎的小事中,看出一個學生的行為習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的行為習慣的變化,也就在點滴小事中。

學生的養成教育不是個別老師的工作,是每位教師的職責;養成教育也不單是學校的事,是每個家長的事,是需要社會各界支持關心的事。祖國未來的成長,需要一個相對純淨健康的環境。我們相信,只要加強領導,形成共識,充分認識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性,齊抓共管,人人蔘與,形成合力,就能在教育的花圃中培育出茁壯、豔麗的花苗。

葉聖陶先生説過:“什麼是教育?簡單地説,就是養成習慣”。從一定意義上講,習慣是素質的體現,素質是習慣的綜合。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強德育呼喚的今天,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尤其重要,且刻不容緩。加強學生養成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中最重要最基礎的一項工作,也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質的最重要的途徑。

養成教育培訓心得體會 篇4

會場內,一位位教師正襟危坐,聆聽來自一位77歲老人的教誨。王芳老師用一個個事例,敲打着我們每一位老師的心。國民道德素質的低下,來自於基礎教育的道德教育的忽視,來自於基礎教育的教育者的教育缺失。學生行為習慣很大程度上受直接教育者的影響,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為什麼不少學生對《守則》、《規範》倒背如流,卻隨地吐痰、隨手亂扔紙屑;為什麼許多學生在校內學雷鋒做好事,回到家裏卻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因此,養成教育要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地,需要從學生點滴的養成教育抓起。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在校園內輕聲慢步地行走,見到老師主動行禮問好,上學衣帽整齊,佩戴好紅領巾……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實是實實在在的素質基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百尺高台起於壘土”,所以養成教育必須從小從點滴抓起。

養成教育重在“養成”,好習慣是養成的。好習慣是培養的,好習慣是學習得到的。所有教師都要做學生的楷模。要用正確的思想影響學生。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幫助學生分辯真善美與假惡醜。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思想素質。品行端正,作風正派,做人大度,沒有不良嗜好。教師應多閲讀一些有思想有深度的書籍,使自己的思想豁達。對待學生要友善關心,寬嚴相濟。現代社會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做為教書育人的教師,更應該身先士卒,率先垂範。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在辦公室裏,分心的你看到同事們一個個安安靜靜的坐在辦公桌前埋頭工作,自己就覺得愧疚不安。從而也靜下心來去工作。所以學習型的教師同樣會給學生以啟迪。上下課間,學生無意中瞥見老師認真批改作業的身影…茶餘飯後,望見老師手不釋卷如飢似渴的閲讀,… 都會啟迪學生的心靈。

養成教育要抓好學生的行為訓練。養成教育要重視行為習慣的訓練,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要抓好學生行為的訓練,首先要強調持之以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抓,持之以恆,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分類突破法。要求學生按照這些“行為目標”或“規章制度”進行學習、實踐。教師利用班會時間單獨立項檢查,經常給以鼓勵表揚。通過檢查、鼓勵,提醒學生時時注意自己的“行為目標”是否落到實處。二、自我教育法。要求每個學生自己教育自己,在週記本中,每週開闢幾行字的專欄,以“教師”的口氣評判己一週的表現,由教師閲讀這些評判,看看是否與事實吻合。三、説理引導。聯繫學校實際表現舉辦專題講座;組織學生開展日常行為問題討論;找不同類型學生談話;到校外進行調查、參觀、訪問等等。

因為“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要持之以恆,要有耐性。有些教師對學生不良習慣矯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沒轍了。豈不知矯正一個壞習慣,養成一個好習慣的過程是一次痙攣的過程。堅持才能勝利,持久才有收穫。如學生做作業動作慢,坐姿不正,由於這個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你要一下子讓他改正,是不可能的,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不斷鼓勵,才能見效。

養成教育要廣泛動員社會和家庭,形成養成教育齊抓共管的格局。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的優化對培養國小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我班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裏不做作業,整天看電視,每天晚上不按時睡覺,學習用品到處扔……,希望老師嚴格教育。”難道家長把子女送到學校,就可以放手,一點責任也沒有嗎?《三字經》雲:“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家庭和學校是孩子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家庭的教育和學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

總之,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反覆的、不斷強化的過程,要抓住關鍵時期從點滴做起,家長和學校共同配合對學生的進行行為訓練,只有長期、反覆、不斷的強化,加深烙印,習慣成自然,來促進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規範。相信不久,我們的教育才不會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我們祖國的未來才充滿希望!

養成教育培訓心得體會 篇5

今年春,成都市市級骨幹教師金牛區培訓點舉辦了第一階段國小數學骨幹教師培訓班,集中培訓歷時7天,我有幸參加了這次培訓活動。在感歎時間過得太快,想學的東西太多的同時,所幸的是每一次的活動都過得很充實:聽見了許多優秀教師和專家的教育觀念,教育手段,教育思想及教育方法;聽見了同學們高昂而悠揚的頌國學的聲音。看見了漂亮美觀、富有人文思想的學校;看見了整潔衞生而不落俗套校容校貌。參與同學們關於教育方法和學術的討論,感慨頗多!現就自己參加活動的感受總結如下:

本次培訓活動,既安排了生動的知名專家講座,又安排了課堂教學觀摩活動,做到了理論聯繫實際,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張教授的《性格研究促進教師的發展》讓我們意識到了性格研究有助於我們提高教學的效益。教師從性格上研究自己、研究學生,瞭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因材施教,掌握與不同性格學生溝通的技巧,教育學生不斷地改善性格、完善自我,這不僅能促進我們的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也有利於學生的長遠發展。易博士的《新經濟,新教學》讓我們認識到在經濟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今天,我們的教育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培養新時代需要的建設人才,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的育人觀念也應該從知識的傳授向對學生創新能力和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髮生轉變。新教育注重對學生思想的啟蒙,而不只是信息的獲得。學科教學在知識教學中要滲透態度價值觀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觀摩了11位成都市國小數學學科優秀教師的精彩示範課,他們優秀的教學藝術、先進的教學方法,對教材進行了創造性的合理處理,在教學中對學生語言表達的規範性和準確性有很高的要求;同時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的培養;把學生放在了主體地位,通過多種的學生活動達成教學目標。課後數學專家的精彩點評又讓我們的思路更為清晰,接下來組內討論,班級交流更讓我們對課堂細節的處理豁然開朗。

作為教師,是乎注重的是學術方面的問題,但我更想説的是,辦學的層次、硬件、和管理不同,相應的教師教育和學生學習也是不同的,即體現在教師和學生的精神風貌上。可見現今的教育十分不平等,城鄉差別太大。城市學校各學科均有專職的而且是高水平的教師,農村學校卻沒有,城裏的學生接受的教育程度,層次就是農村學生所不能及的,所以農村有經濟實力的學生往城裏學習,城裏有實力的往更好更大的城市以至國外學習。而我國幅員遼闊的是農村,國家都提出了“三農問題”,是想將來農村的教師和學生怎麼辦?我的水平也無法過多過深簡述,但我始終認為長此以後,農村的學生也許離“陽春白雪”越來越遠;城裏的學生越來越不懂“下里巴人”了!或許這不是我們這種普通教師所考慮的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zk0dw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