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精選28篇)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精選28篇)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1

古人云:“開卷有益”。於是,我借假期的閒暇,認真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鮮活的實例闡述、精闢的理論分析娓娓道來,時而讓我茅塞頓開、時而讓我拍手叫絕、時而讓我柳暗花明、時而讓我冥思苦想……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精選28篇)

眾所周知,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論文,1200多篇兒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歷經千錘百煉,浮現如玉瑰寶,已經深深根植於我們的內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們心中無疑是一座不朽的豐碑,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教師職業中走向成功的典範。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我認為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們一顆顆乾渴的靈魂。《給教師的建議》攫取了他教育教學思想和策略的精華,給了我們一線教師切實可行的一百條建議。書中許多思想、許多教育方法、教學策略,讓我產生了共鳴,讓我有了很多的收穫。

書中讓我感觸頗深的是“怎樣面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問題。大家老師平時都會説:我們要一視同仁、善待班裏的每一個孩子;大家老師平時也會説:我們要因材施教;大家老師還會説:我們不能歧視後進的孩子。説歸説,要做到確實很難,但是我們依然得努力做到才行。聆聽蘇霍姆林斯基的第一條建議——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讓我懂得了,做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對不同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鼓勵他們刻苦學習,奮發向上的同時,不要對學習能力弱的孩子抱怨,不要對他們説某某人行,你為什麼不行?這樣會傷了孩子的自尊。而是要讓他們跟自己比,鼓勵他們每天進步“一點點”,不僅讓他自己看到自己的進步,同時讓他知道,全班的人都看到他的進步,併為他的進步喝彩。只有做到這樣,我們才無愧我們口中的一視同仁和因材施教,才真正做到善待每一個孩子、不歧視每一個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賞識每一個個體”,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這一思想不僅僅體現在這第一條建議中,而是貫穿於整本書中,激勵着每一位教師用賞識的眼光看待每一個有個性的學生。未來的教育陣地上,我一定努力學會賞識每一個學生,讓我的每一個學生在賞識中成長、進步。

書中讓我幡然醒悟的是“讀書、讀書、再讀書”的必要性。也許我們曾經以為:我們國小教師,不就是孩子王嘛,教教他們,現在的學識儲備已經綽綽有餘了。“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蘇霍姆林斯基一語道出了教師成長的祕訣——讀書。如今,“教師要多讀書”這個觀點已越來越為大家接受。可我有時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備課、上課、批作業、補差等已忙得我焦頭爛額,哪有時間讀書呢?只有在寫論文、寫計劃、總結或上公開課時,才覺得自己有點黔驢技窮,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長此以往,周而復始,使得我不閲讀也心安理得。然而,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第18條、第19條建議和後邊的相關建議後,我深深感受到讀書的必要性。蘇霍姆林斯基説“在後進生所讀的書籍裏,在他從周圍世界裏所遇到的事物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用驚奇、讚歎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在兒童感到驚奇、讚歎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着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對於學生而言,讀書竟有此奇特的功能,那於我們教師而言定也有異曲同工的作用吧!再者,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我們教師要提高自己的素養,讀書是條實惠而必要的途徑。我相信每個教師都渴望自己才學淵博,上課旁徵博引,學生身臨其境。

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與平時自己對書籍的廣泛涉獵是息息相關的。專業書籍的閲讀、領會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對於解決工作中的困難會有裨益;非專業書籍的閲讀同樣重要,它會從另一個角度來拓寬我們的思路,更加廣闊地增加我們的智慧。我會牢記書中所説“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顯得像識字課本一樣。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你才可以説:為了上好一節課,你是一輩子都在備課的。”我懂了,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貴在持之以恆,貴在養成習慣。今後的人生,我定要求自己與書為伴,讓自己始終與時俱進,讓自己始終在進步。

品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彷彿親耳聆聽到蘇霍姆林斯基的經驗之談,讓我在聆聽中不斷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學經歷,使我在反思中悟出了許多教育教學的真諦,它將成為我教育陣地上享用不盡的財富!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2

本學期初,校領導贈與每位新教師人手一冊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並把這本書做為今年新教師培訓的主要內容之一。拿到這本書後,我經常認真閲讀,通過閲讀以及和同事之間的相互探討,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感悟,藉此機會將我的心得體會和各位進行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拜讀的教育名着。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着名教育學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等。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3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作為教學主導者必須具備優良的師德、師智、師能。教師可以也應該讓自己多才多藝,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讓自己脱離庸俗。那麼,教師在讀書中聆聽前人的教誨,不僅是尋求教育思想的營養,教育智慧的靈感,也是情感與意志的洗禮。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告誡“每天不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博覽羣書、厚積薄發是激活教學與科研的最重要的源頭“活水”之一。經常走進大師的心靈,與聖賢對話,能夠體悟教育真諦,更好守望道德,人文和科學領域,進而探索教育理想及職業生涯,最終超越昨天之自我,完滿地實現教師明天的人生夢想。

教育不僅是科學,教育更是藝術,要求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閲讀無非是與智者、經驗和大師分享,而不是孤芳自賞和惟我獨尊。分享是雙向溝通、彼此給予、共同擁有,教育其實也就是老師和學生分享人類的精神財富,就是分享師生各自的生活經驗和價值觀。分享,意味着教師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輸;是引領,而不是強制;是平等的傳遞,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捨。

孔子主張“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師要在求實、求新、求活、求精上多下功夫,勇於和善於挑戰自我,向書本學習、向同行學習、向學生學習。儘管外界的誘惑很多,但是有益的知識能改變人的命運,大家適當投入一些時間、精力和情感,去與書共舞,與時俱進,使教師、學生與社會一起成長,何樂而不為呢?

“書到用時方恨少”,讀書會讓教師更加深沉,遠離膚淺.。真正的學習不再是負擔而是享受,使你體會到如坐春風之中,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精神旅行。心與書的交流,是一種陽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潤,也是心靈的滌盪與素養的提升。當然,讀書有時也勞累、孤寂和清貧,但其中的樂趣你體驗了嗎?伴隨着心領會神,豁然開朗,讓自己始終保持着一份純淨而又進取的心態。只有這樣教育才是氣象萬千的生命活動,是浮想聯翩、精神煥發和創意生成的成長過程。

面對浩如煙海的書山文海,有些不知所措,很重要的要精選,如培根所言:“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嚥,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讀書不僅要多讀,還要“奇文共與賞,疑義相與析”,同時千萬別把書讀死,沾染“唯書唯上”積習。同時,還有注意和教學的結合,把閲讀、思考和反思有機結合起來。

“處處留心皆學問”,更新、充實、優化自己已時不我待,因為假如一個不讀書的教師,必然缺乏文化積澱,窮其終生,也只能一個教書匠。儘管目前學風還是比較功利和浮躁,只得從點滴做起,日積月累,切忌怨天尤人,讓我們為中學教育教學默默耕耘,相信明天會更好!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4

教育就是培養人,就應該以人為本,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我們的家長和一些老師卻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種功利。這種功利,讓教師和家長忘記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試考得怎樣。其實,正像書中所説的那樣,考個90分對有些孩子來説可能是一種退步,但對有些孩子來説就會是一種大進步。總之,尊重差異,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觀。

我們先來聽聽“巴甫裏克”的故事吧。在入學後的最初幾個星期裏,巴甫裏克就感到,他和別的孩子有些不同……老師給他做的鑑定是:思維遲鈍的兒童,應當花更的時間來學習。所以在校給他儘量補課,也給巴甫裏克的母親提出同樣的忠告……然而,在一次參觀生物室的時候,巴甫裏克面前展現了一個新奇的、從未見過的世界。西紅柿的莖不是直長的,洋葱頭長得像西瓜那麼大,大黃瓜卻生長在瓶子裏。看到這裏,巴甫裏克睜大雙眼在想:這一切都是怎麼搞出來的呢?他想象着,要是在學校的室外園地裏,培育出這樣西紅柿,該有多好呀!可是他算術不及格能去幻想這些事情嗎?就這樣,巴甫裏克面對教科書十分艱難地渡過了國小階段的四年時間。在五年級的一段時間裏,學習方面與前四年相差無幾,為了他的成績先後有八位老師找過他母親談話。説實在,他母親也已經見怪不怪了。唯有讓他感到快樂的是植物課,植物學教師不像其它老師所説的“掌握教材”,而是讓學生去自己獲取知識。他要每個學生縫一個布袋,做幾個紙袋,以便裝各種各樣的“生物材料”,準備上課使用。這可樂壞了巴甫裏克,他的袋裏面裝着各種枝、葉、根、莖、花和種子。所有這些,都讓學生用放大的鏡仔細觀看,加以比較,並且畫下來。直到這時,全體老師才第一次聽説,原來巴甫裏克是一個非常聰明好學的學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學科教師的話來説是“表現在手指尖上”的。後來巴甫裏克做了一個培育樹苗的試驗,居然成功了。從這件事上,開始了甫裏克巴的轉變。老師們把巴甫裏克發展中的這一變化稱為“思維的覺醒”。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閲讀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事實證明,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對一點,其實我也有深刻的體會,我們所教的一些學生,還確實是這樣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後馬上能流利讀下來的同學就是成績比較好的,而等課文學好後也不能流利讀下來的就是學習成績不行的幾位同學,其中幾個,我想可能到現在為止,幾乎是沒有一篇文章能通順讀下來的,不過這些同學一般也不喜歡學習,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對我自己也有啟發,我自己同樣要加強閲讀,否則會越來越落後,記憶力越來越差。

在實際教學中,我也曾想去這樣去嘗試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試圖用閲讀來帶動他們的學習狀態,只不過這種教育行為不能維持太長的時間。因此,在每個年級段,我們的教師都不得不放棄一些學生,大家説的最多的一句話:我要為大多數學生負責。今天,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尊重學生,把學生看作完整的個體,所以我們應該讓我們的課堂面對所有的學生,堅決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服務,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也才能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在《給教師的建議》第二條建議《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中,分析了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帥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其實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氏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説起這裏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蘇氏在提出問題後,直截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幾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現在的教育教學中也是常提不斷的。應該説,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説都是非常熟悉的。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説,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可看看我們周圍:不同類型的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一張試卷,既有幾乎滿分的優秀學生,又有成績在個位數的學困生。試想,這樣下去,怎會去個別對待,怎會不產生差生呢這也難怪有些教師不停地抱怨他的課堂上學生不聽話,搗亂紀律了,也難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難怪每天被學生折騰得心浮氣躁、精疲力盡了。

人們常言: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已要備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必須是不斷更新的水。可我們都在説着“教師的時間哪裏來?教師和所有人一樣,要做家務,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讀教材和教參的老師,即使讀書也是疲於應付,以至自己在教學中筋疲力盡,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負擔。蘇氏在書中就給我們指明瞭方向: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加強自己的學識修養,對任教學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識結構的內涵。教學時要能擴展學生的視野,揭示人生的真諦,成為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先行者,成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會生活的引路人。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5

為了能使自己不斷進步,於是選擇了讀書。在大師們的引導下,自己的確收穫很多。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被作者的許多話所打動……

蘇霍姆林斯基説:“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我的讀書經歷使我認識到,閲讀的過程就是自我受到教育和感動的過程,也是成長的過程。我讀了阿爾伯特·哈伯特寫的《致加西亞的信》一書,觸動很大。書中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美西戰爭期間,美國總統急需求得在古巴叢林中反抗西班牙軍隊的起義軍首領加西亞的合作,然而,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加西亞到底在哪裏。有人對總統説:“或許一個名叫羅文的人有辦法找到加西亞,也只有他才找得到。”於是,總統把羅文中尉找來,把致加西亞的信交給他。儘管羅文也不知道加西亞在什麼地方,但他接過這封信,什麼也沒有説就出發了。三個星期後,他徒步走過一個危機四伏的國家,歷盡波折,憑藉自身的智慧和勇氣終於找到了加西亞。

事實上,觸動我的並非這個淺顯的故事本身,而是它所傳達的那些精神——敬業、忠誠、勤奮。“把信送給加西亞”,已演變成一種忠於職守、信守承諾的象徵。也許很多人會認為,現在重提“忠誠”“敬業”“服從”之類的話題未免有些落伍。可事實上,轉型期的社會對這些基本精神的渴求更加強烈,人們總在感歎到哪裏尋找到能“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人。在充斥着懶懶散散、漠不關心、馬馬虎虎做事態度的現狀下,能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人,就顯得彌足珍貴。

從這本書中,我感受到了我從事教師職業的可貴;我深深地認識到,唯有做好本職工作,才是最踏實和安心的。正因為有這麼深的體會,我才領略到了“書味在胸中,甘於飲陳酒”(袁枚語)的真諦。

所以説,我們還是來聽聽蘇霍姆林斯基所説的話吧:“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為1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裏就變得越來越小。這裏的問題還不僅在於教師的理論知識在數量上的增長。數量可以轉化為質量:襯托着學校教科書的背景越寬廣,猶如強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點小光束,那麼為教育技巧打下基礎的職業質量的提高就越明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敍述、演講)時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在讀書中成長應該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

蘇霍姆林斯基説:“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讓他在公民的、勞動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腳。我們的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麪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

面對我們的學生,我覺得他們都是智力正常的學生,只是學習成績略有所不同罷了。就連一個白痴都可以培養成才,難道我們連正常智商的孩子都感到無能為力了嗎?退一步講,即使有少數學生文化課成績是差點,但在他們身上肯定會有他獨特的長處的,我們老師發現了嗎?多數的教師恐怕都在分數的“近視眼”下忽視了!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你在任何時候也不要急於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所以説,對孩子的肯定和鼓勵要多一些,而相反的責備和訓斥要少一些。

要使得學生能在各方面都協調統一的發展,需要真正意義地實施素質教育。而我們目前好象還只是在口頭上喊得多,而實際做的還有相當的距離。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請你努力做到,使學生的知識不要成為最終目的,而要成為手段;不要讓知識變成不動的、死的“行裝”,而要使它們在集體的精神生活中、在學生的相互關係中、在精神財富交流的生動的、不斷的過程中活起來,沒有這種交流,就不可能設想有完滿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緒的、審美的發展。”

古人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春遊留給我們的思考是沉重的。由此使我想到,現在學校的某些舉措,比如體育課要求老師不要做有危險傾向的動作,要保證絕對安全,等等。連最基本的身體素質都可以棄之不顧了,還奢談什麼“素質教育”!

我們似乎忘了我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了,蘇霍姆林斯基就一針見血地指出:“有一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都沒有做出規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説:“所謂課上得有趣,這就是説: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訝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

蘇霍姆林斯基就反覆強調:“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學生對學習和上課的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的熱愛。你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離開了腦力勞動,就既談不上學生的興趣,也談不上他們的注意力。”

這才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它真正強調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6

當再次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之後,自覺受益匪淺。

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教育家,是廣大教師的典範,教師的榜樣。他經歷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記錄、總結自己的教育實踐,形成了豐厚的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經驗。而這本書就是從他那些獨具風格的理論和教誨中選擇出來的,對教師的教育工作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以“建議”的新穎形式,懇切地與讀者談心,使人聽來毫無刻板、説教之感。全書皆為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備感親切、深受啟發。讀着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為我們排解煩惱,給我們指點迷津……

在書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有如下幾條:

1、“讓學生超過自己的教師是好教師,讓學生連自己也趕不上的教師是不好的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名言,妙就妙在讓學生超越自己。人們常把學生比作一棵小樹,教師就是栽培小樹的園丁。一旦小樹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園丁心裏何等之沒美啊!培養人、塑造人,造就人,是教師敬業樂業,奉獻進取品質的集中體會,是教師美好的理想與追求。一位好教師會發自內心地對自己的學生們説:”我希望,你們都能超過我啊!

2、“怎樣才能使兒童願意好好學習”。“要做到使兒童願意好好學習,就要讓兒童看見和體驗到他在學習上的成就。不要讓兒童由於功課落後而感到一種沒有出路的憂傷,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兒童的樂觀精神、他對自己力量的信心——這是一條把學校和家庭聯繫起來的牢固的繩索,是一塊吸引父母親心向學校的磁石。”所以我們要努力做到讓他們始終對自己充滿自信,經常體驗到努力學習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用成就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強化良好的學習習慣,避免他們產生低落情緒,喪失信心。並且善於從他們的優點入手,激發起主動學習的動力,引導他們正確看待自己的不足,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超過自己的前一名,堅持每天進步一點點,讓自己學有所獲。一旦他們真正從內心產生了學習的渴望,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3、“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通過具體的教育案例,幫助我們明確如何認識和對待學生的規律和道理,有助於我們的每一個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全面地看待和處理學生及其所出現的問題。

4、“要天天看書,終生與書籍為友。”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注重閲讀與教學之間的關係。他為唯有閲讀才能不斷豐富我們的知識底藴,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閲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想使備課不成為單調乏味的坐着看教科書,那就請讀科學作品,要使你所教得那門科學原理課的教科書成為你看來是最淺顯的課本。要使教科書成為你的科學知識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給學生的只是這門知識的基本原理。備課就無須花幾小時了。”我們常説“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紮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慾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教材中的內容只是常識,教師還要廣泛涉獵知識,既源於教科書又要高於教科書,將難以消化的理論與現實生活相聯繫,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教材寬廣得多的時候,才有可能深入淺出的應對所教的內容,將死板的教科書變成激發學生興趣與主觀能動性的有效途徑。

4、“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通過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閲讀課外書籍來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對於我們在教育中解決對“後進生”教育這塊“最難啃的硬骨頭”,有着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5、“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運用作者自己的教育實踐,有説服力地解析一個一直困擾着人們的問題:勞動與教育的關係問題。過去一般都是認為勞動可以讓孩子們在勞動中培養勞動觀念和對勞動人民的感情,而作者在書中則把勞動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發展智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對於我們如何研究和組織勞動實踐是有積極意義的。

6、“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蘇霍姆林斯基説: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從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方向或者發展,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説,在教學的過程中,你首先要有這個意識,希望老師們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他還指出,你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有你所教的學生,例如一個班,兩個班等,還應該有“你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當成自己將來所從事研究的方向,當成一門科學來攻讀。對這一類學生,教師要善於動腦筋採取一系列的方法來保持他們的興趣,來促使他們在這門學科上更深入的思考。有深入的思考才會產生認識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是誰都會享受到了,它要經過深入地,甚至是痛苦的思考。比如學生在剛剛學習物理的時候都有着很高的興趣,如果開始就能抓住學生的眼球,吸引學生的目光,尤其抓住幾個真正喜歡學習物理的孩子,讓他們在班級裏起到帶動全班的作用。那麼在今後的學習中這麼幾個孩子就會帶動全班孩子積極認真的學習物理。

這些能夠揭示教育奧祕的篇章,不僅有助於我們認識教育的規律,結合具體的教育對象因材施教,更給所有的教育者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指導作用。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7

有句名言説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議向我們娓娓道來,不僅給我排解煩惱,為我指點迷津,還給我教育教學的好方法,受益頗豐。以下就幾條給我印象最深的建議,結合自己的實踐教學經歷發表一下我的觀點。

一、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他告誡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就需要我們做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

二、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怎樣從“三人”中學習他們的經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條建議裏為新教師提出了幾點經驗,這些經驗同樣值得我這個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師借鑑。怎麼確定該向哪位老教師學習?蘇氏的方法實在出乎我的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學生的練習本”。原來學習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幸好平時我改作業還算認真,但以後還得得加倍認真了。明確了學習對象後,就要走進他們的課堂去聽課。因為一個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一定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有關。從課堂上可以瞭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從學生的表現思考教師是如何引導的,再和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對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決於哪些因素。這裏我們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別人的經驗,不能把名師的經驗當作“放之四海”的標準,我們要學的應該是優秀教師的教育理念。這樣你就不會為自己明明按照名師課堂實錄上課卻達不到人家的課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學習別人的經驗的同時,我們就會越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種認識必將推動我們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時,你也許就會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實不光是老教師的經驗值得學習,年輕教師一樣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習的.

三、怎樣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這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那麼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同時他還提出:“直觀性作為一條教學原則來説,具有廣泛的含義。但如果把直觀教具僅僅看作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手段,那麼這不僅僅對教學,特別是對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時,很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後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栓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韁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於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教師這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做到教書育人、持續穩定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連通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韁繩”,而且要在課堂內外連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根“絲線”,通過這根“絲線”來培養和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創建新型的師生關係,使教師與學生在親切、和諧、彼此信任的氛圍中教學相長。

四、讀了這本書,讓我對學習困難兒童有了新的認識。蘇霍姆林斯基在第6條建議中有這樣一段話:對於這些兒童來説,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我曾用過許多手段來減輕這些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出一條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閲讀範圍。我對這段話的記憶非常深刻,在我們的身邊不乏“學習困難”的學生存在,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明顯比普通學生差。我總認為對這些“學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把他們腦力勞動的範圍壓縮到最低限度,認為這些學生連教材上的內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讀其他的書籍,就是增加他們的負擔,也會浪費時間。在數學教學中我僅僅希望“學困生”先能夠把基礎知識掌握好,如:把書中的幾個公式記住,把幾個概念背熟,把一些計算過程搞清楚,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我也發現了——這些“學困生”對於一些需要動腦分析的題目就變得束手無策。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閲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這一點想法確實新穎,我們以前做的方法也確實值得思考:把學習僅僅侷限於必修的基礎這種做法是否會使學生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看來我們數學教學同樣值得考慮——如何擴大學生的閲讀範圍,不斷增加信息量,提高分析能力。看來我們到了不妨嘗試一下蘇霍姆林斯基用“閲讀、閲讀、再閲讀”的方式來補補差的時候了。它可能難收立竿見影般的急功近利,可一年,三年,五年後,你説不定就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啦!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我不能一一列舉,這些建議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這些建議的背後所展示的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這些建議也是我們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進一步實踐和思考的。通過閲讀《給教師的建議》,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從中得到許多啟迪和教育,讓自己的思想與靈性飛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質得以有效地提升。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8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深入領會這位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的精彩論述。

尤其是第七十五條——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讀後受益匪淺,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我們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質和邏輯來説,就是不斷地關心兒童的生活。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在孩子的眼裏,老師是那麼神聖、他們崇拜他的老師,似乎老師什麼都知道,老師説什麼都是對的,老師的一句鼓勵的話,會讓他興奮不已——“我多棒”;老師一個愛撫的動作會讓他驕傲自豪——“老師最喜歡我”;甚至老師一個讚賞的眼神也會讓他專心去上好這節課,這些老師與學生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他們懂得如何去呵護這些幼嫩的心靈。但是,有時老師的一句話,會讓學生自卑,認為自己就是不行,是班裏最差的學生:“我什麼都不行,我是個毫無用處的人。”,因而,對兒童的性格也產生悲劇的影響,兒童會“粗暴、甚至逃避,説謊話。”

作為老師,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關心兒童不僅僅是關心他們的學習,而是包括他們的生活和健康,關心他的利益和幸福,關心他的完美的精神生活,首先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做一個真正值得他信任的人。教育界做到這一點的人不計其數,但也不乏有人沒有做到,他們對學生的不足冷言相譏,對他們的成長漠不關心,一副冷酷無情的面孔。

蘇霍姆林斯基還送給了每位教育工作這一個教育祕訣,那就是隻有教師關心學生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讓學生體驗到“我是一個勤奮的好孩子,是一個有着高尚志趣、激情和不斷取得進步的完美的人。”

“天天有進步的喜悦。”這種喜悦伴隨兒童成長,他會更加尊重、信任老師,會把他所有的歡喜、煩惱都告訴你,所以,在師生交往過程中,我們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學生的上司,或把學生看成是被管的對象,現在不是提倡朋友式的師生關係嗎?作為老師、長者、智者我們要全力幫助學生答疑解惑。作為朋友,我們要關心愛護他們,親近他們。在提高知識水平的同時,豐富他們的情感和內心世界,讓他們成長為有健全心理,完善人格的人!

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們也體會到,老師越是尊重他、信任他,他學習勁頭越大,自信心越強,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就能取得很大的進步。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9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為什麼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説是多麼的重要。我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為我討厭這個老師。為什麼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為什麼好呢?好在哪裏?”“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後,我還要適時的從學生那裏得到反饋,而且,我自己還要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為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後,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並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為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10

最近我看了給老師的建議這本書,作者是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翻譯得很好,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閲讀。我們不得不佩服大師的偉大,他怎有如此多的思想,他怎有如此妙的建議,他怎有如此深的見地?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示和感想。

首先,我覺得我們的思想好落後,蘇聯在一九四幾年就有那麼好的教育理念,對學生權利的尊重。我記得自己上學時,對老師必恭必敬,對老師説的話也是惟命是從,不敢有半點不敬和懷疑。可現在的學生卻不同,他們和老師有説有笑,有時,老師不對的地方他們敢當面挑刺,和老師説話也總以一種同輩人的語氣,似乎老師在他們眼裏算不了什麼。一開始有點接受不了學生的這種態度,但讀了此書,受到啟發:雖然學生是未成年人,認識問題有不可克服的侷限,但發揚民主卻是對學生權利的尊重。凡事多與學生商量,多與學生溝通,在商量中體現對學生主體的尊重,在商量中實現學生的主體價值。需要特別注意對話的平等,民主作為現代社會的基本共識和基本追求。

再次,從此書中我發現自己作為班主任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教育轉化的一些錯誤態度和做法。學習困難的學生指的是:前一樣東西還沒弄懂,後一樣東西就該要學了;剛學完這一樣,另一樣又忘記了。我認為要減輕這些孩子的學習負擔,只要把教材上的基本內容掌握好就可以了,不要讀其他的什麼東西,以免分心。但當我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後,就深深感到這種意見是錯誤的,這種對學習有困難的孩子,學習越感到困難,他的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閲讀。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腦力勞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讀中提出問題,讀中感悟。學習的問題不僅在閲讀中能挽救某些學生免於考試不及格,而且在與藉助了閲讀發展了孩子的智力。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躍。這也是教師對後進生個別因材施教的重要實踐工作。

蘇霍姆林斯基明確告訴我們: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同時,我深深體會到: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不讀書很難跟上時代的步伐,只有多讀書、勤思考,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吸取營養,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才能充實我們的大腦,提高我們的素養。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

總之,在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教育豐碑。他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給學生髮展的空間,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熱情。老師們,讓我們一起努力把!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善於思考的人,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11

按照縣班主任培訓的活動要求,再次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一篇一篇充滿愛的教育故事讓我心中不時湧動着熱潮。他睿智的語言,閃光的思想解開了我心中的疑團。

在《給教師的建議》第二條建議《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中,分析了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帥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其實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氏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説起這裏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蘇氏在提出問題後,直截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幾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現在的教育教學中也是常提不斷的。應該説,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説都是非常熟悉的。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説,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可看看我們周圍:不同類型的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一張試卷,既有幾乎滿分的優秀學生,又有成績在個位數的學困生。試想,這樣下去,怎會去個別對待,怎會不產生差生呢這也難怪有些教師不停地抱怨他的課堂上學生不聽話,搗亂紀律了,也難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難怪每天被學生折騰得心浮氣躁、精疲力盡了。

人們常言: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已要備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必須是不斷更新的水。可我們都在説着“教師的時間哪裏來?教師和所有人一樣,要做家務,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讀教材和教參的老師,即使讀書也是疲於應付,以至自己在教學中筋疲力盡,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負擔。蘇氏在書中就給我們指明瞭方向: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加強自己的學識修養,對任教學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識結構的內涵。教學時要能擴展學生的視野,揭示人生的真諦,成為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先行者,成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會生活的引路人。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12

早就聽説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細閲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對我們教師很有借鑑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閲讀。下面就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膚淺的體會:

在第二條建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二十四小時”中,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如果你還要擁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中你才能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你不會將你的工作當成一種負擔。看到這條建議,我回想一下自身,畢業後參加工作到現在,自己真正讀過幾本書呢?除了教學必備的幾本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外,其他的書可以説是屈指可數......

在第三條建議裏,蘇霍姆林斯基反覆強調學會觀察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他説,觀察對學生來説的重要就像空氣、陽光、水分對於植物生長一樣不可或缺,他説觀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還形象的將觀察比作是思考知識和識記知識之母。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往往發現,個別學生之所以學習跟不上別人,就是缺乏觀察或者不會觀察的緣故。比如我們的物理,很多的題目就來源於生活實際,如果每個學生都學會留心觀察,注意思考,那麼很多題目就會顯得非常簡單,而恰恰在這方面,許多學生過不了關。這裏面固然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還是教師缺乏有效的指導。

實際上樂於觀察世界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們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發現我們許多成年人沒有看到的細節,他們會為花的無聲開放而欣喜,會為雨後躺在地上的一條蚯蚓而擔憂。可隨着年齡的慢慢長大,卻逐漸失去了這種興趣。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善於觀察,注意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多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

第二十一條建議“興趣的祕密何在”是談興趣的,關於興趣,我們當老師的,有太多的話要説,誰都知道,興趣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而看看我們現在實際的教學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自己教課也提不起興趣。那麼如何解決這個現實的根本問題。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主要從上課的角度向我們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我們要將課上得有趣,何為有趣?就是: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種對課的描述很令人嚮往,説實話,要想使每一節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也是不可能的。那麼,這樣説有什麼意義呢,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裏還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學生沒有興趣,我想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自問一下,你自己對所講的知識有興趣嗎,你有沒有想過辦法去創設情景去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這裏面我引用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這裏,我想到這一條建議更多地是促使我們思考,教師如何保持對知識的興趣,並且有強烈的責任感,只有我們首先做到了,才會去激發學生的興趣,才會不去做傷害學生心靈的事,才不會對任何事情漠不關心。

第二十二條建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大量的事實證明: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方向或者發展,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那麼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説,在教學的過程中,你首先要有這個意識,希望老師們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他還指出,你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有你所教的學生,例如一個班,兩個班等,還應該有“你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當成自己將來所從事研究的方向,當成一門科學來攻讀。對這一類學生,教師要採取要善於動腦筋需要採取一系列的方法來保持他們的興趣,來促使他們在這門學科上更深入的思考。但不管怎樣説,我們總會碰到在教學中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經常會聽到老教師講這樣的話: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後、考不及格,這並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態度。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作為教師碰到這樣的學生首先就要思考,是什麼促使學生變成了這個樣子。有什麼方法才能改變這一現狀呢?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要使一個人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感和規律性的心情。

第三十三條建議是寫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年青教師的。歸納一下大概有三點:1、必須點滴地積累起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2、要培養自己有一顆敏感的心靈。3、要積累起一定的習題集。

這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給我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特別強調閲讀的重要性,在這條建議裏,他又提出了讀書對於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年青教師的意義。他建議大家每個月要買三本書,一種是關於自己學科的,一種是關於人物傳記的,還有一種是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書。這三種書對於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買書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讀,那麼讀又是為了什麼呢,除了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之處,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智力大廈。讀到這裏,我有些慚愧,也有些後悔,參加工作以後我買了幾本書,又真正讀了幾本書呢?如果從參加工作以來都像蘇霍姆林斯基説得那樣去做的話,那麼,現在我的書架上也應該有近百本的書了。

第四十三條建議“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這個問題不論是對於剛參加工作的教師還是其它教師都是應該掌握的。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們應該像哪些教師學習的問題,對於我們這些剛參加工作的教師,在不熟悉、不瞭解的情況下,應該選擇哪些老教師呢?他給了我們一條非常好的建議,那就是,你先看看學生的練習本。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練習本里的作業都完成的很好,那麼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在這個班裏可以學到許多東西。學生的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

其次,我們學習別人的經驗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學習人家的思想。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説,就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這一條對於任何一位教師來説都是關鍵的,但是,作為我們年青教師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在向別的優秀教師學習的時候,全盤照搬人家的做法,也不管理解不理解,也不顧自己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特點,結果別人的經驗沒有學到手,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不了。我們要清楚別人取得那樣的成績,取得那樣的效果,絕不單單是靠簡單的行為所能達到的。“在教育工作中,沒有一種結果是單靠一項基本的措施就能取得的,實際上每一種結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幾十種、上百種乍看起來跟所研究、觀察、探索的對象相距很遠的,甚至沒有直接聯繫的因素決定的。”

第三點,提高教學技巧,關鍵的一點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和學術水平。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麼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特別強調了自我認識、自我思考、自我教育,也許這對於我們,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十七條:關於教師日記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寫教育日記,因為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他用大量的自己和別人事例來説明記教育日記的好處,它可以使你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去全面瞭解一件事情並採取相應的措施,最重要的是這是促進自我成長,提高自身素質的十分重要的一種手段。在上次學校要求班主任寫德育案例的時候我就覺得無從下筆,當時真後悔在平時沒有養成記日記的習慣,通過記日記的方式把平時發生在班級裏或某個學生身上的事情記錄下來。

讀了這本書後,我覺得自己真的是獲益匪淺,它教會我作為教師應該如何去閲讀,如何去學習,如何提高自身的修養,豐富自身的知識水平,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爭取學生熱愛自己的學科......總之,作為一名教師,閲讀是必不可少的!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13

暑假放假之際,學校給每位老師發了一本蘇聯着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着的《給教師的建議》。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針對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寫成的作品《給教師的建議》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師的喜愛。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全面反映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有益於開闊教師的眼界,提高水平。假期裏的品讀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

書中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令幾乎所有老師都頭疼的問題:“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蘇氏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因材施教”。應該説,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説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説,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要想“個別對待”“因材施教”,就必須對這“個別”“材”進行細緻的瞭解,諸如其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

蘇霍姆林斯基稱説:“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説沒有那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但是,他善於從心理學和哲學的高度對一般認為的“差生”進行分析,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差生”觀。他認為,一般認定的“差生”,有三種類型:一類屬於思維尚未“覺醒”的學生,教師的任務是“激發它的覺醒”。第二類屬於“天賦”面紗尚未揭開時的差生。第三類屬於“理解力差和頭腦遲鈍”的“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學生在課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會顯得越聰明”的觀點,對“差生”是絕對行不通的。要通過對“差生”進行“有足夠耐心”的教育來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而這種針對性的教育,有一個曲折的過程。況且並不是每一個“差生”都有閃光點。也並不是每一個有閃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師發現。在轉變“差生”的過程中尋找“差生”的閃光點,從激發“差生”興趣入手進而轉變“差生”,是蘇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觀的重要理念之一。費佳是他教過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對學習缺乏興趣,思維遲鈍。在同一班級裏,類似於費佳的學生還有不少。蘇霍姆林斯基特地為這些學生編了有200道應用題的習題集。其中不少題是從民間蒐集的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差生”做這類不需要進行算術運算,只要求他們感興趣,願意動腦筋。他們從這本妙趣橫生的習題中找到了興趣和自尊。“費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習題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題,他都感到是一個巨大的勝利。”蘇霍姆林斯基還專門為費佳他們蒐集大約100本書和小冊子,他説:“有些書和小冊子是跟課堂上所教的內容有直接聯繫的,另一些書並沒有直接聯繫,不過我認為讀這些書是一種智力訓練。”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習成績終於趕上一般學生。在六年級,老師終於發現了費佳的“閃光點”--對物理的極大興趣。費佳很快成了“少年設計家小組”優秀的成員。讓差生在學習中有成功感並找回自尊是差生髮現自己“智慧閃光點”的基礎,也是教師轉變差生的關鍵。從哲學的角度看,啟發“差生”尋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規律。

為什麼許多教師終其一生,只是個名副其實的“教書匠”,而蘇霍姆林斯基卻能成為着名的教育家?僅從下面幾個從該書中列出來的目錄來看,就很能給人以啟示:教師的時間從那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提倡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學研究、我怎樣研究和教育最差的學生、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原來,蘇霍姆林斯基不是在簡單地重複“教書匠”的工作,而是在創造性地工作,他對工作有滿腔的熱情,求真務實,有不斷努力進取的精神,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能自覺地將教研科研一體化等等,教育家與“教書匠”的區別由此可見一斑。而我們很多做教師的,往往自以為是地認為,只要教好書,育好人就可以了,至於教育科研,那是科研部門專家的事,與己無關,以至於越幹思想越落後,越幹越沒有工作熱情,越幹職業倦怠感越強烈……一個不研究學生心理和行為,不善於總結教學經驗和教訓,不探索教育規律的教師,怎麼會是一個好教師呢?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書中給教師的建議讓我受益匪淺,使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有理可依,有據可尋,同時也知道碰到相應的問題該如何去解決。“學無止境,教海無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14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滌盪人的靈魂。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彷彿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初入教師崗位的處於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師的形象雖然模糊,但大師的指引卻是那麼具體。如何在教師崗位上能夠將工作做好,如何能讓自己在這份事業上有所發展,我從中總結出幾個我首先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一、讀書,讀好書

有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讀好書,讀有意義的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二、關心學生

其一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建立師生友誼。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認為,要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只要帶領兒童去參觀旅行,跟他們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們一起分享歡樂就行了,這些看法都是錯誤的。建立跟學生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缺乏這種精神豐富性,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暱關係,而這對教育是一種危險的現象。教師要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瞭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從中知道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其二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要及時、耐心、細緻地輔導,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相信我們付出的努力總會有回報,灑下的甘霖總會澆灌出燦爛的花朵。

三、賞識學生

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加以賞識”。詹姆斯還發現:一個沒有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後,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學生都需要不斷的賞識。被賞識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會產生一種被鼓舞、被期待的積極心理效應,就會更加向善向美。可見,賞識教育在學生的學習中是至關重要的。

如今,我也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不用分數的高低來作為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的標準。我試着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併為他的進步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為語言、化為動作來讓他知道,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着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讓每一位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能夠延續。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不過,我們在賞識教育過程中不應該忽視孩子的缺點和退步,該指出的問題應當及時指出,該批評的問題應當及時批評,該制止的問題應當及時制止,這是不能含糊的。否則,會導致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過程中產生偏差;稍遇不順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時,也會導致他們過於自私、驕橫,在集體中很難與別人相處,進而產生一系列問題,這會違揹我們“賞識教育”的初衷。

“知識就是力量”,確實,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教育好學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會讓我的學生們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得力量,幫助他們揚起未來理想風帆。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15

今天,我們四年級組一起閲讀並討論了第30條“談談直觀性問題”。通過閲讀,我們知道培養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於思維,而直觀性只有根據它刺激思維過程的程度,起着促進注意力的發展和深入的作用。使用直觀手段,對教師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懂得兒童心理學,又要懂得掌握知識的過程。

烏申斯基曾寫道,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所以直觀性是兒童的腦力勞動的一條普遍原則。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直觀地展現景象、現象、人物、歷史並不罕見,並通過這些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益。

在文中,有一句話讓我們年級組老師陷入思考,繼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這句話是這樣説的“在運用直觀性時,必須考慮到怎樣由具體過度到抽象,直觀手段在課的哪一階段上將不再是需要的,那時學生已經不應當把注意力放在直觀手段上。”這句話強調了直觀性也是要有選擇地使用的,講究一個時機,它只是在促進思維積極化的一定階段上才是需要的。

我們的語文姓“語”,學習的對象是語言,這是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本質特點。我們該考慮直觀性什麼時候介入,怎樣介入對語言的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就拿多媒體輔助手段來説,這確實對增大課堂容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如果我們把多媒體這個配角當成了主角,把直觀展示代替了語言探究,這就是我們教師發生了認識上的偏差,用直觀性剝奪了學生語言探究、語言實踐的機會。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我應該自豪才對》時,製作了精美的電子白板課件,播放了沙漠中狂風捲來,黃沙漫天飛舞的錄像,場景令人震撼;清晰地展現了駱駝的腳掌、睫毛、駝峯,花了大量的時間探討了三者在沙漠中的作用,課堂氣氛非常熱烈。但一節課下來,學生的生物知識得到了拓展,而語文能力未見有明顯發展。筆者不禁疑惑,這究竟是一節科學課、生物課,還是一節語文課?

我們對上述案例討論後找到了對策,那就是我們還是要立足文本,在直觀展示的時候更注意課件的內在美。課前,教師要在深入解讀文本,設計有利於學生語言發展的教學流程上花大工夫,明確課件的使用是為了使已有設計更有利於學生學習而採用,而不是為了追求轟動效應才加進去。在製作課件時,要注意排除對學生學習的干擾,不追求華麗的外表,把是否能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放在第一位,真正為課堂教學服務。在多媒體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情感交流,讓課文中的文字描述與眼前的景象疊加,然後轉變為更為個性化的語言從學生的嘴裏流淌出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後,讓我們用蘇老的一句話作為自勉“運用直觀性原則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學生的思維和心情的。”只要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我想,一定能恰如其分地選對方法,用好方法。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16

雙手無所事事,也像不加思索地隨便找點體力負擔給學生讓他有事可幹一樣,這兩種做法對於少年的智力發展同樣是有害的。

單調的、令人疲勞的、不需要任何技巧的體力勞動,雙手只不過是一種發出體力能量的器官。

在人的大腦裏,有一些特殊的、最積極的、最富有創造性的區域,依靠把抽象思維跟雙手的精細的、靈巧的動作結合起來,就能激發這些區域積極活躍起來。如果沒有這種結合,那麼大腦的這些區域就處於沉睡狀態。在童年和少年時期,如果沒有把這些區域的活力激發起來,那麼它們就永遠也不會覺醒了。

因此,從一年級起,就應該要求學生的雙手能做出準確的、有成效的動作。在手工勞動課上,在課外小組裏,孩子們就學習用紙剪出或者用木料雕出精細的圖畫。誰學會了使用雕刻刀,能寫出漂亮的字,他就會對稍有一點點偏差的地方都很敏感,不能容忍馬虎了事的作業。這種敏鋭的感覺會遷移到思維上去。手能教給思維以精確性、工整性和明確性。

對於少年的作業,我們要求儘量使用精確的工具,使他們的雙手和手指做複雜的動作。用手工工具精細地加工塑料、木料和軟質金屬,對於培養少年的智慧起着重要的作用。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17

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給了我極大的震撼。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卻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情。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説:“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説,仍顯寶貴。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18

本學期為了響應學校號召,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有一篇《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文中講到了這樣一個例子。説有一位歷史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有很多來聽課,課上得很成功。課後,就有老師詢問他,“您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的?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説:“對於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於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不過,對於這個課題的直接備課,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優秀的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的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20xx年至20xx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成為2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可是我卻發現,我們身邊的教師已經越來越少的讀書了。作為老師,經常告訴學生知識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課外的閲讀積累,可是,又有多少老師能夠堅持不懈的閲讀積累的呢? 我們可以看到大師這一理念的再現:“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 再如“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想克服負擔過重的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這一條條建議無一不閃現着大師智慧的靈光,指引着為師者前行的方向。它是一本適合各個層次教師閲讀的作品,深刻的理念藴藏於直白而簡約的文字、生動而翔實的案例,讓人在輕鬆的閲讀中得到啟迪。每一條建議都植根於實踐的土壤中,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與大師對話,每每受益匪淺。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大師寫作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於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朋友們,還猶豫什麼?閲讀經典,走近大師,成就自己的教育人生。

對照我的課堂,我總是千方百計的多教,把教學內容安排得滿滿的,惟恐漏掉了什麼重要的東西。然而這種“多多益善”的做法現在想來是阻礙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不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誠然,幫助學生解惑無疑是課堂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教師不可迴避的天職。語文教學應該幫助學生解疑,並讓學生學到解疑的方法,品嚐到疑問被解的快樂。但是我們教師不能一味地以解疑為目的,為問題的解決而滿足。

疑問是思考的源泉和動力,吸引學生不斷地去探索研究,獲取新知。當學生頭腦中不在有疑問的時候,思維也就慢慢停止了。成功的語文課,不是把學生頭腦中的所有疑問都解決,而是或多或少地給學生留有這樣那樣的疑問,讓學生帶着疑問走進課堂,在帶着新的疑問走出課堂。我想:這樣的教學就使課堂延伸到了課外,學習效果也會大大提高,學生在解疑的過程中將獲得更大的發展和進步。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19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説:“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説,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20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之作,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所著。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他提倡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 “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寫了很多關於教育的書:《要相信孩子》、《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關於人的思考》、《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讓少年一代健康成長》、《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裏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有生動的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通過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讓教師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應該怎樣教。

著作涉及到教學的各個方面,有怎樣教育後進生的建議,有給未來教師的建議,有關於智力的開發,有對寫教育日記的指導,有怎樣開展集體備課,有的談到作業的檢查等,寫的相當詳細。這本書共設計到100條建議,很多建議都讓我受益頗深。

這本《給教師的建議》讓我懂得了一個教師所應明白的道理: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藝術,需要經驗,需要技巧。

這本《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沒有生硬的説教,沒有空泛的大道理。在書中的字裏行間,在每字每句裏,都滲透着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的熱愛。他在給教師的建議中都結合了自己多年教學當中的教育事例。他對教育的闡述形象精準,加以精闢的理論分析,一針見血地點明瞭教育的真諦。

通讀全書,感悟很多,但總的來説,我認為蘇霍姆林斯基是真正為學生着想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是為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服務的。從他的文字中,我們隨時感到他的美育和智育非常和諧地統一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德育。他説:“羞恥心是對於卑劣的,醜惡的東西的強有力的抗毒劑;形象地説,它是能浮載榮譽感,良心和自尊感的大船的深水。如果一個年輕的公民,沒有早在他的童年時代就體驗到對卑劣行為的蔑視和為別人的痛苦分擔憂愁,那就難以設想他會有成為一個好人的志向。”正是這樣,他耐心地培養孩子的道德情感,始終堅持把德育居於首位。這種教育理念在我們今天看來,是非常可取的。

在培養智力方面,蘇霍姆林斯基強調了思考的重要性。他説:“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善於思考和善於説話。”他建議我們逐步培養創造性腦力勞動的習慣,告誡我們“不要讓能力和知識關係失調”。他在書中寫道:“學習、上課、完成作業、經常得到分數——這一切絕不應當成為用來衡量、評價一個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師看來,他只是一種頭腦裏被填塞知識的生物,他就不會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如果一個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類心靈的某一領域成為主宰者……那麼,所謂的人就是不可思議的。” 這段話對素質教育而言,不就是素質教育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嗎?

“要思考,不要死記!”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對教師的要求和忠告。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想到自己學科的教學,更要關注我們的學生,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課堂上指導學生的腦力勞動,進行有效的教學,這也是新課程的基本要求。

讀書是知識的源泉,它會使你消融困擾,滋養心靈,它會給你力量,給你智慧,所以做為教師的我們更應該多讀書,讓我們每天不斷地讀書!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21

借假期時間我認真拜讀了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這本書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

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它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我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寫反思、批改學生的作業,參加教研活動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書中所舉的那個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用了終生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們只有主動地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條建議也對我幫助很大。對後進生我一直認為這是屬於智力問題,是先天因素造成的。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無濟於事的。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觀念轉變了,從心底裏認可了“後進生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只是認為操作起來還是會相當困難。書中的那個“費加”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他和我常認定的笨學生非常相似,我平時對這樣的學生往往採用補課的方式,使他們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傍晚留下來反覆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她“懂了、會背”為止。而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閲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後來,費加的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併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牀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教育為她今後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我也從中得到啟發,對費加這樣的孩子,我們要注重訓煉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提供動力。

另外,這本書對我觸動最大的是它字裏行間洋溢出來的對學生的那種人性化的尊重與熱愛。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於對孩子成長的學習需要而引發的,在那裏教育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雖然有國別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那種神聖的尊重。

書中還特別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重視對學生足夠的尊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在大師眼裏,德育教育絕對不是空洞的説教和口號式的響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細節,是一個微笑的眼神,一句親切的話語……“應當教會兒童去愛,而不是教他們去談論愛,應當教會兒童體驗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們尋找詞句去訴説並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麼?

在閲讀過程中,我從蘇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筆調中讀到了很多的東西,他沒有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提“建議”的形式,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與你娓娓道來。他不喜歡大而空的説教,而是深入你的內心,聯繫教育生活的實際,用了很多生動的事例和實際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給我們提出許多飽含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建議。整本書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閲讀、品味。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説,仍有着重要的意義。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書中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關於什麼是從事教師工作的才能,我是這麼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識和能力,例如各學科的知識,處理事情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面對問題的能力等。那麼這些也是我在教學中所要面對的東西,需要摸索着去鍛鍊自己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的補充他們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學生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成為10:1、30:1、50:1。”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熱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師都是經過不懈的努力和通過不斷的教學,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而成長起來的。這也使我更加堅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決心。

在讀完前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遺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感覺受益菲淺。做為一名教師,在不斷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時,還應該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談談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條建議和自己的體會。最後談一下自己總結出來的想法,原本以為教師這個職業是個很簡單的職業,等到自己親身經歷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對着一張張天真的笑臉,學生的聲聲問好,我也為之動容。每個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樣他所受教育的機會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帶給自己的學生是燦爛的明天。雖然未來從教之路會充滿艱辛與坎坷,但我會用愛心去呵護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用知識去教育學生,這也是我的目標。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到相關的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真讓我感觸頗深,啟發非淺。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22

終於讀完了!

當張老師一再提醒要在考試之前讀一本教育學專著時,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學專著—-苦澀難懂的玩意兒”。然而當我從書櫃中翻出在地壇書市淘的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的心不禁興奮起來。

在網上搜索“蘇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主張個性和諧發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

為了解決中國小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到一個問題,這中間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真讓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特別是想想自己在幾年後將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身份走上講台,肯定總會發現時間不夠用,每天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應付作業,在網上和雜誌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關的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運用知識,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將來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我又認真看過多少本書呢?本書中第一章節就提到“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説,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的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好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怎麼理解呢?其實就是一個“因材施教”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説到:造成學生成績差異大的原因主要來自學校生活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佔主要的緣故。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要儘可能地讓每一位學生從課堂、老師那獲得什麼,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進步。這也就是現在的中國小裏一直提倡的“既備教材又備學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須對“材”進行細緻的瞭解,諸如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境。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説: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就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

怎樣更好的做到這點呢?蘇霍姆林斯基又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多讀書,不斷地吸取書中的知識,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畢竟很多建議是前人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理論。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從事教學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成為我們所具備的知識海洋中的滄海一粟,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另外,本書還向廣大教師提出一些好建議,如:怎樣教給學生觀察;不能讓能力和知識失調;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要敢於鼓勵學生“超大綱”;怎樣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相信我們每一位有志從事教育事業的學子讀過這本書後,都會和我一樣從中獲得啟迪。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23

雖然我已經不是剛剛走出學校的新教師,但是在這近十年的教育工作中,我確實遇到很多困惑問題,時常感到苦惱異常。當拿到學校給我們統一購買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時,裏面的一條條建議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的心田,它就像與我面對面一樣,針對我在教學中遇到的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讀完此書有一種讓我茅塞頓開的感覺。

為什麼同時的教學,同樣的老師,同樣的環境,有的學生可以輕輕鬆鬆的把知識完美的掌握了,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是因為我沒有好好根據學生的個人差異而備課,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讓每一個學生在我的教學中都各有所獲。原來就因為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使有些學生無法學有所獲。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建議給了我很大的感悟。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我真的經常都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一晝夜確實也只有24小時,而我們每天一來到就給滿滿的工作給包圍了,每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條寶貴的建議,迫切想要往下尋求答案。

他在這裏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而且我們讀書不能只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看看一些優秀的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的營養,這樣數量就逐漸轉化為質量。是什麼促使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堅持讀書閲讀呢?愛學生,為了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許多教師都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的許多內容與學生緊緊相連。正是這樣的情感,讓他們在24小時中做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事情,讓24小時孕育了無數新的想法,也出現了許多奇蹟。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他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

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之所以有差距,問題出在態度上,抱怨時間不夠的老師們往往只是一位在抱怨,卻並沒有真正抓緊時間去做任何一件事情,同時也是因為我們有時候只是人品時間溜走,而並沒有好好的儲存這是時間裏面的能量。對於那些經常讀書積累只是能量的老師來説,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裏就變得越來越小。

讀到這些建議,突然很懊惱自己的消極,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曾經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己,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反思,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積累一下自己的教學經驗,但是經常我就在哪裏想着這些事情,而時間真如流水一樣溜走了。

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我不時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應用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質。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24

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在新教師培訓的課上,常州教師職業發展中心的老師傾情推薦了這本書。懷着學習的心態,寒假期間我終於拜讀了它。

作者蘇霍姆林斯基是烏克蘭的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適性、先進性、豐富性,是符合教育的普遍規律,符合兒童的成長規律的。他懂得兒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滿腔熱情澆灌兒童的心靈。他的每條建議都是那樣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條建議,很好的借鑑,並運用於我們現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價值的。下面就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第6條從哪兒找時間,一晝夜只有24小時,談談我個人的感受和體會。

工作之初,無數人懷着羨慕的眼光告訴我,教師是多麼好的職業,擁有寒暑假,雙休日。而當我真正踏上工作崗位,才發現,這些休息時間都是用平時比其他人多一倍的工作時間換來的。所以,沒有哪個職業能輕輕鬆鬆。從第一次寫備課稿,到第一次批改家作,第一次聽課寫筆記,本以為第一天的工作生涯一定是充滿忐忑的。但事實是,忙綠的一天,打軸轉的工作,完全沒有任何喘息休息的時間。教師工作就是這麼忙綠。在書中,作者也提到,老師每天除在學校工作3—4小時外,還要備課和批改作業不少於5—6小時。而在現實工作中,每天在學校工作超過八小時,回家還要備課,準備第二天的上課內容。高強度的耗費時間與精力。一開始,我的確感到身心俱疲。

但如何克服與解決這一問題呢?書中給出的答案是閲讀。要天天看書,終身與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江河。對於新教師的我來説,覺得沒時間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的專業知識儲備較少。正因為如此,所以我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思考,去準備新課。每一節新課對我來説都是從未接觸過的。而想擠出時間,就只能利用空閒時間多讀書。正如書中所説,要使教科書成為你的科學知識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給學生的只是這門知識的基本原理。到這個時候,備課就無需花幾個小時了。

這本書字字珠璣,解開了我眾多困惑。我也從中尋找到了一些答案。更多的答案需要不斷地實踐。現在,備課在我看來不再是不得不做,而是積累經驗的必由之路。蝴蝶化繭成蝶,必將經歷苦痛。而我想蜕變為優秀的青年教師,也必將迎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書籍永遠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在新的一學期,我將擠出時間多讀書,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一點一滴凝聚屬於自己的知識海洋。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25

當我再次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獲益匪淺。在100條建議中,説得最多的就是讀書,這一點給我的觸動也最深。

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是一種真正的備課。蘇氏認為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説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是滄海之一粟。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使之成為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它們請教。那麼,“每過一年,你的科學知識都變得更豐富”。工作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給教師的建議》P。96)。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説,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以傳授知識為己任。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學過程中,都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有詳細深刻的講解;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教書育人;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讓民族文化知識得到延續;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桃李滿天下”。肩負園丁的使命,我們就會感到汗顏。所以,職業的責任感促使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成為人們擁戴的楷模。“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千古名言是教師的真實寫照,也是我們一生的追求和信念。

蘇霍姆林斯基説:“學校應當成為書籍的王國。”“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愛好讀書應該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習慣。如同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愛玩具一樣,教師的第一至愛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應該是書籍。教師的讀書風氣能影響和帶動學生的愛好和社會的風尚。“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着,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閲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蘇霍姆林斯基)當書籍成為教師的第一至愛的時候,喜愛讀書便會成為學生的第一愛好。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偉大著作中還精闢地揭示出一個讀書的真理:學生智力的發展取決於閲讀能力。“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閲讀能力。”(《給教師的建議》P。10)“如果閲讀對於學生成為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沒有必要花費許多時間給學生補課了。”(《給教師的建議》P。11)他認為,學習發生困難和形成差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書,“拼命使用他的記憶機器”。正因為“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什麼都不閲讀,那他就連教教科書也讀不好”。(《給教師的建議》P。149)如果我們真的想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那就要“讓他們走到學校圖書館的書架跟前去,讓書籍從沉睡的巨人變成青年時代的摯友”!(《給教師的建議》P。150)

閲讀優秀書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誨。他説:“我堅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自己對自己談話,訴諸自己的良心,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從人類的道德財富中給自己找到榜樣的人,只有那希望從這些財富中為自己的心靈吸取最寶貴的東西的人,才能達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為,只有當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跡的書時,才算達到了教育目的。”(《給教師的建議》P392)在他看來,一個人在少年時代和青少年時期讀過哪些書,會影響甚至決定人的一生。

學生——祖國的花朵,二十一世紀的生力軍,國家建設的接班人,首先要有勇於進取的精神,而這種精神的力量就來自於書本。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成為他們人生的軌跡;勇於探索、不斷創新成為他們追求的目標;“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成為他們人生的方向,這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職責。

請看看我們身邊的學生,那些學習落後,討厭上學,那些不思進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為不良的,儘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個性、缺點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這就是沒有閲讀的愛好和習慣。

縱觀全世界,凡喜歡讀書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優秀的民族。在猶太民族,小孩稍微懂事時,母親會在《聖經》上滴一點蜂蜜,讓孩子去吻,讓孩子在心靈上知道書本是甜蜜的。在那種書香社會裏,我們知道,他至少誕生了像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這樣一些人類的天才。俄羅斯每20人擁有一套《普希金全集》;韓國以書櫃代替酒櫃,着力建設書香社會;美國的大學入學人數在中國的十五期間可以達到佔總人口數的80%的比例……我們呢?看看我們周圍,越來越多的人不愛讀書,浮躁之風盛行,長此下去,怎麼得了?

在全社會大力倡導讀書的今天,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認真讀書,多讀書,讀好書,讓讀書成為教師職業素養的必修課,讓讀書成為學生知識來源的“助氧劑”,讓讀書成為孩子成才的知識窗。這樣,我們的民族才會更加興旺發達,我們的國家才會更加繁榮富強,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豐富多彩。

讀書啟迪智慧,讀書激發生機,讀書讓人充實和幸福,讀書使人充滿力量,去開拓光輝的未來。記得一位名人曾説過:“一日不讀書,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讓我們牢記這句話,讀書,讀書,再讀書!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26

終於讀完了!

當張老師一再提醒要在考試之前讀一本教育學專著時,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學專著—-苦澀難懂的玩意兒”。然而當我從書櫃中翻出在地壇書市淘的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的心不禁興奮起來。

在網上搜索“蘇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主張個性和諧發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

為了解決中國小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到一個問題,這中間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真讓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特別是想想自己在幾年後將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身份走上講台,肯定總會發現時間不夠用,每天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應付作業,在網上和雜誌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關的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運用知識,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將來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我又認真看過多少本書呢?本書中第一章節就提到“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説,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的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好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怎麼理解呢?其實就是一個“因材施教”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説到:造成學生成績差異大的原因主要來自學校生活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佔主要的緣故。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要儘可能地讓每一位學生從課堂、老師那獲得什麼,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進步。這也就是現在的中國小裏一直提倡的“既備教材又備學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須對“材”進行細緻的瞭解,諸如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境。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説: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就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

怎樣更好的做到這點呢?蘇霍姆林斯基又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多讀書,不斷地吸取書中的知識,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畢竟很多建議是前人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理論。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從事教學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成為我們所具備的知識海洋中的滄海一粟,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另外,本書還向廣大教師提出一些好建議,如:怎樣教給學生觀察;不能讓能力和知識失調;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要敢於鼓勵學生“超大綱”;怎樣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相信我們每一位有志從事教育事業的學子讀過這本書後,都會和我一樣從中獲得啟迪。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27

這學期利用課餘時間,我第二次認真地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此次讀後的感受與第一次的有大不同。第一次是大致地瀏覽,對作者提出的建議只是有一個大框架的瞭解;而此次在第一次粗讀的基礎上進行研讀,對作者提出的建議進行理性地分析和思考,從中提煉出適合本班級發展的教育理論,更好地為我們的工作服務。

作者在書中提到:“兒童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的發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它們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短短一段話,多次出現“一致”“同樣”的字眼,旨在向我們強調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學校和家庭只有思想同步,行動同步,教育效能才可能同步。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部分家長很早就淡出學生的成長舞台,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或工作忙,或文化素質低;部分家長在家庭教育觀念和家教做法上存在偏差……家長們對家庭教育認識不到位,使學校教育異常艱難。如何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擺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協同學校教育,共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才是當前最應該解決的問題。家校溝通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要增強家長的責任感。讓家長明白家庭教育對孩子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肩負的重大責任,而不是僅僅把孩子往學校一送就不關己事。

其次,要轉變家長陳舊的家庭教育觀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可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來幫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

建立班級微信羣、博客等,可在上面用心編輯或轉發一些教育經典語錄或案例故事,無形中對家長起到引導作用;適時轉載一些優秀的育兒經,與家長共同分享等。

做好家訪工作。教師利用課餘時間進行個別家訪,和家長交換意見,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對學生進行一致的教育,使家長積極配合教師搞好家庭教育。

定期召開家長培訓會或座談會。指導家長如何搞好家庭教育,樹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並配合學校搞好學校教育,以便更好地發揮教育功能和作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只有家校經常聯繫,家長和學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統一思想,教育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學校與家長相互溝通、相互聯繫,保持學校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讓我們用真誠架起一座溝通學校和家庭的連心橋,共同促進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吧!

關於《給教師的建議》心得 篇28

通過參加這次學校讀書活動,我再次温習了一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雖然相隔的時代迥異,但大師思想的精華卻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將此次讀書心得彙報如下,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1、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感悟:很多時候,我們不滿意的學生僅僅只是因為:他的成績不能使我們滿意,沒有達到我們想要他達到的合格或者優秀,——也許,他也曾努力過,或者至少嘗試過。我們教師應該認識到,同一知識,有些學生是接近然後達到,有些是達到然後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時間就能達到,有些則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與忍耐:對不同的兒童來説,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麼這堂課對他來説就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

感悟:這句話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為在我的課堂上,有多少時候是在進行着集體性的無效勞動,有多少學生自始至終地在那裏進行着無效勞動,又有多少學生終於厭倦了這種無效勞動而不再“勞動”,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裏!

2、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感悟:“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認為:讀書不能只讀與本學科有關的書,甚至不能只讀與教學教育有關的書,教育者應該把視野放得異常開闊,有必要把哲學、美學、宗教、心理學、文學、最新科技理論著作納入自己的必讀書目中。

3、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

在學校工作的30年,使我發現了在我看來是一項重要的祕密——也可以説是一條特殊的教育學規律: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就出現學業落後、成績不良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國小的時候,沒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終生牢記的程度。不妨設想一下,我們蓋一座漂亮的樓房,可是把牆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漿不斷地剝離,磚頭也在脱落;人們每天都忙於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終處在樓房倒塌的威脅之下。許多四至十年級的語文教師和數學教師正是處在這樣的狀況下之中:他們在蓋樓房,可是牆基在裂縫。

感悟:我是一個高年級的數學教師,也深深地體會到,許多落後的學生並不是弱智,而是基礎沒有打好。只要認真的輔導,他們是完全可以趕上去的。我們一定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牢記終生的程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783rk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