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工作心得體會 >

關於課程改革工作的心得體會(精選6篇)

關於課程改革工作的心得體會(精選6篇)

關於課程改革工作的心得體會 篇1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讓每一位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具有健壯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的能力,更為適應國人轟轟烈烈的課改運動,我校特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方案。本人作為課改運動中的一員,在通過學習、講授課程等過程中,有以下體會。

關於課程改革工作的心得體會(精選6篇)

第一,教學行為中的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舊的教育體制完全以注重知識的傳授為導向,習慣於將一些難懂的知識用機械的“填鴨式“灌輸給只會張嘴的學生。新的課程改革正好於此相反,它強調重視人的發展,尤其是身心的發展,對學生潛能的開發;同時也由原來的知識本位向學生的智能本位發展、以人為本的方向發展,更注重了國家提出的”以德制國,以人為本“的宗旨;使原來的注重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向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轉變,在實驗實施階段,我作為第一戰線的直接參與者,儘自己所能改變舊的傳統教育模式,結合課改的具體要求將一整套新的教學模式輔助於課堂,讓學生先動起來,仍然起指導者的作用。學生的學在教師的教育下一定要改變原有的、單純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而且要掌握相對應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轉變學習方式並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弘揚、發展、提升的過程,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責任感並使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把它變成一個學生髮現、探究等的活動,使學習過程更多地變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這即就是所謂的由原來的重結果向重過程的轉變。如果仍用以往的教學老師模式,即始終高高在上而學生俯首貼耳,對教師畢恭畢敬,那麼這對課改有很大的妨礙。

因此,我們作為課改中的一員首先要放下架子,對學生尊重,達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和諧統一,即互相學習和促進;其次,要改變過去的師生人際關係普遍存在的教師中心主義和管理主義傾向,嚴重影響師生關係,要相互補充,要達到共識、共事、共進。另外,不管是何種科目不追求惟一答案,讓學生即在亂鬨的課堂中去活躍,同時也在不同的説法中自己去綜合自認為完美的答案,這些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個性,尊重了學生的發展,達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時也達到了教學由模式化向培養學生的個性轉變的目的,使每一位學生都積極踴躍,既使是學習上的優差生,在此種教育形式下,將會有一種“鮮花和小草一樣得到陽光照耀”的感覺。

第二,密切聯繫學生生活。為了更好地貼近生活,為了適應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雙重關係,我擬訂了自己的課時教學計劃,並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長,依據各自不同興趣讓他們進行選擇性學習,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發展自己的個性。

總之,課改是一項長期、艱鉅、複雜的任務。作為一項新的內容,本人又作為課改實驗員中的一位,肩負着十分重大的責任。通過近半學期的摸索實踐,自己才知課改的重要,尤其應重視對學生個性的發展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在今後的工作中更應儘自己全部的精力,努力在這方面做出一些成效。

關於課程改革工作的心得體會 篇2

在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逐漸深化、推廣的大背景下,如何自覺主動地吸收當代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來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實踐的實效性,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由於較多地滲透了建構主義心理學和多元智能理論的思想,新課改初步具備了較為先進、科學的心理學基礎。但是,若從一個更開闊的視野來説,當代認知心理學的新進展,也應該成為我們當前課堂教學改革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因為當代認知心理學被人們看作是繼行為主義後的心理學的第二次革命。日前,筆者拜讀了由的華東師範大學心理系樑寧建教授所著的《當代認知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這種感受變得更加強烈了。書中講到的當代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強化了課堂教學的心理學脈搏,為新課改注入了新鮮的心理學血液,對課堂教學實踐的發展有着頗多的啟發之處。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本次新課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創新能力實際上就是個體解決問題,尤其是解決現實生活中結構不良問題的能力的最高表現。認知心理學家通過對某一領域中創新性較高的專家和創新性較低的新手所做的對比研究發現:專家之所以創新性高是因為他們大腦中的知識結構更緊湊,組織更合理,相關知識點聯繫更緊密,因而面對新問題,這些知識容易被快速激化、提取,完成對新問題的實質性把握、識別、分析、形成合理的解決假設。而在新手的大腦中,其知識的組成單位較小,知識點分散、結構鬆散、聯繫不緊密,因而面對新問題時,往往無法快速提取相應的知識用於問題的解決。因此,當前的基礎教育改革,應當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關係,防止實踐中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操作誤區,努力在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實現創新能力的提高。

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也是新課改的應有之義。但是學會學習的心理機制是什麼?當代認知心理學關於元認知的研究給我們以很大啟發。元認知即是個體對自己認識活動的認識。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的學習活動實際上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學習者對於書本上、實踐中的各種知識的記憶、理解、領會、分析、綜合、運用等活動;另一個是學習者以自己上面的這種學習活動為認識對象,所進行的計劃、反省、監控、調節等活動,也就是元認知活動。學會學習的涵義應該主要體現在這第二個層面上,因為,對於一個學習者來説,他只有對自己的學習活動有了一個自覺的反思、監控、調節,那麼他才會真正成為自己學習的主體,即真正地學會學習。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當代認知心理學關於元認知的研究成果,如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元認知技能、影響學生元認知發展的各種因素等,對我們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實踐有着重要的意義。

建構主義心理學屬於當代認知心理學這一大研究領域。它實際上從學習者的內部心理層面揭示出,教學活動中學生主體性確立的科學依據。它表明學生不是知識灌輸的容器。對此,新課改吸收了不少相關思想。但是,對於這些思想的吸收,大多是從教學論的角度出發的,如對知識的相對性、情景教學、支架式教學、隨機通達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的介紹。相對來説,對知識建構的內部心理機制介紹還不夠。其實當代認識心理學的許多研究成果,如心理詞典、語義啟動等都不同程度上揭示出知識建構的內部心理過程。而且對不同類型知識的內部心理表徵更是有着豐富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瞭解、吸收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進而內化、滲透到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之中,肯定會對教師教學理論素養的提高和教學實踐深刻度的把握,大有裨益。

關於課程改革工作的心得體會 篇3

20xx年課改至今,這幾年我一直在思考,課堂教學改革工作開展這麼久了,學生適應了嗎?老師有什麼新思路嗎?就這一輪課改後,我做了如下總結。

在新課堂教學中,我始終堅持學生先學後教、探究性學習、參與式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這幾種學習方式,建立適合學生自主發展、發揮學生主動、互助的教學模式,對出現的問題積極應對。比如對在課堂上存在的“假互動”現象、如何把握“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對學生“質疑“的處理、小組合作學習什麼時候合作,什麼問題需要合作,怎樣合作?等問題進行了研討,並明確對自己提出教學應注意的”十點“即:作業少一點,輕鬆多一點;作業少一點,輕鬆多一點;同學交流點,課後活動點;學得深一點,擴得廣一點;紀律好一點,學得多一點。在教學中熱愛每一個學生,建立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中健康成長。再就是課後積極進行反思,一是進行一節課後反思:一節課結束後,回顧教學過程,體會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成功之處,得到什麼啟發,總結成功的經驗,並分析在合作互動中存在哪些“假互動”、“假問題”,什麼地方遏止了學生的思維?什麼地方出現“低效現象”; 二是對某一階段的教學工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進行反思。對於從作業、輔導、講評中反饋回來的信息,都要進行全面的分析,認真思考自學的實際效果,積累成功經驗,找出有待改進的地方。

我所教本班學生活潑好動,貪玩,但有較強的責任心,集體觀念性強。從學習成績來看,優生佔的比例少,中游生和學習困難的學生佔的比數較大,課堂上能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只有幾個人,課堂氣氛不活躍,有部分學生存在思維能力較差,記憶力差,不肯動腦筋思考問題,上課不舉手回答問題。個別學生如朱雨生、朱坤、朱曉陽儘管完成作業,但學習應付、自制能力差,記憶力差,有個別同學上課好動、隨便、精力不集中等。大多數同學的閲讀和習作是弱項,測驗時就這兩項失分多,其中有四名同學不會作文。有部分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對學習報有無所謂的態度。從整體看女同學學習認真、上課聽講、做作業細心等,而男同學比不上她們。總之,要想搞好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成績還得從各方面下一番功夫。首先,指導學生把字寫好,寫對筆畫、筆順,提高寫字的速度,並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加快默讀速度。在閲讀教學中揣摩文章的敍述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詩歌以及敍事性、説明性等不同的文章的閲讀。其次通過課後的思考練習題,引導學生理解內容,領會作者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平台中總結某些規律性的東西;把握每個單元豐富的人文內涵,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落實實處。培養學生傾聽和應對的能力,在學生口語表達中隨機訓練和規範,循序漸進的提高口語表達水平。加強習作形式的指導,把練筆輻射到閲讀課上,把練筆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重視作文多元性評價。

本學期又將繼續開展好課堂教學改革活動,充分發揮各小組長的作用,互幫互學,共同探討,共同討論,使每個學生共同發展,共同提高。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起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展示自己的才能,力爭提高課題效率。我要認真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吃透教材,深入鑽研教材,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認真備課,精心批改作業,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做到課堂上有的放矢。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教學過程中,從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入手,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在閲讀方面下功夫,彌補以往存在的不足。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有效作用,根據教材的需要,利用“農村資源網站”這一教學優勢,蒐集有關相應的課件服務於教學,使學生通過觀察,更生動有趣地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習效率,使教學更具有直觀慣性。在大閲讀活動中,按照要求紮紮實實的開展好背誦古詩和課外閲讀活動,利用晨誦時間,本學期內要完成五十首古詩的背誦任務,廣泛開展閲讀活動,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更有利於提高閲讀和寫作能力,為提高語文教學成績打下基礎。教育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他們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學習。努力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認清當前教育改革的形勢,虛心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授課能力,努力向課堂要質量。本學期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加強對優等生的培養和後進生的輔導,徹底改正教育觀念,從不同角度鍛鍊、培養、開拓他們的視野,拓寬知識面。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各種

有利的措施,力求逐步縮小後進面,努力提高本班的優秀率。對那些紀律鬆懈,學習鬆弛、課堂上精力不集中的同學,要加強教育,認真管教,讓學生學有所得,成績有很大的提高。

關於課程改革工作的心得體會 篇4

上好新課程的語文課,要不斷加強學習培訓,在轉變教師觀念的同時,努力創造適合學生的語文學習。可以重點通過樹立課程理念、把握課程目標、開放語文課程、改變學習方式、關注課程評價幾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經過一段實踐,我覺得語文課一定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學習的過程不在於傳授系統的語文知識,而在於學生聽説讀寫的實踐活動。以閲讀教學為例,閲讀教學的主要形式應是“以讀為主,討論交流”,一節課大部分時間應是學生的讀書交流活動。當然,這種讀書活動決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教師應作為讀書交流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和參與者,要有層次地安排學習過程,進行必要的對話式的指導和講解,使學生的讀書交流活動有序、有質地推進。

把握課程目標,是上好新課程的語文課的關鍵。 很明顯,新課程不是不要“雙基”,但是新課程的“知識與技能”與傳統教學的“雙基”不同。

首先,傳統教學老師傳授的“雙基”是系統的基礎知識,而學生主要是接受、儲存這種知識。這種“雙基”知識的運用就需要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儘管十幾年來我們強調了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但是這種知識為本的“雙基”並未改變。在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學應試的知識、練應試的技能、培養應試的心態成了時尚,“雙基”成了升學的敲門磚。

新課程則不然。新課程需要的是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新的語文課程不再是系統的語文知識的教學內容和單純的基本功訓練。新課程的語文教育提出教學的開放性和生成性,注重學生的興趣和體驗,注重學生的經驗,注重學生的實踐與探究。這正是終身學習所需要的。

其次,“學習”這個詞的本義不僅是對前人經驗的繼承,更是學習者自己發現、探索的實踐活動。傳統教學過分強調接受學習,學習以書本為主、以認知為主、以獲得間接經驗為主。儘管這種學習保證了人類文明高效率的繼承和發展,功不可沒,但是這種學習卻是以犧牲個體的直接生長體驗為代價的。學生在獲得“濃縮果汁式”知識的同時,失去了成長過程中所必需的直接經歷和體會,失去了人類發展取之不竭的動力——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失去的是生命的豐富性和完整性。這種傳統的學習已喪失了學習的基本內涵——實踐性。

新課程改革堅持學習的實踐性觀點,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無論新知識的獲得或是現成知識的掌握,都離不開學習者的積極參與,離不開認知主體的活動。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習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本次課程改革使我們在信息化的基礎上回歸“學習”的本義,讓我們的學生不僅僅用接受的方式學習,更多地是在發現、探究的實踐活動中學習,學習生活的知識,學習生存的技能,學習生命的意義。這也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國際委員會提出的終身學習的內涵: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學習有定向、激勵、調控作用。教師要善於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激起學生對達到預定目標的強烈願望,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

教學的本質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不只有教師預設的文本,而且有在師生互動、學生互動中生成的文本。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經驗和需求是重要的。新課程不再是“學生適合教師的教學”,而是“教師創造適合學生的教學”。因此,預設的教學目標不應是固定不定的,而應該是開放的、生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根據學生的經驗和需求,及時調整教學目標。

改變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新課程的語文課的核心任務。 傳統教學主張課堂為中心、課本為中心、教師為中心,是一種“目中無人”的教育,是“大批量”培養規格化人才的教育,強調的是對受教育者的直接塑造和改變。對學生來講,這種教育採用的是一種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這種教育的教學忽視情感,忽視創新精神的培養,造就了大量“高分低能”的學生,不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

學語文,就應該是學生自己學習識字寫字,自己學習讀書,自己去進行口語交際,自己學習寫作文。以閲讀教學為例,閲讀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有層次地讀書,由“讀通”到“讀懂”再到“品讀”。正如課程標準提倡的“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得到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在學習過程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解決問題中學習。

以前在學法指導上有兩個偏向:一是具體情境下的學法指導多,一般情況下的學法指導少;二是教師教給學生統一的學法多,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法方法少。現在非常重視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羣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來進行合作學習,而不是任何情況下都要合作學習。要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包括合作學習的組織及學習活動。學習任務要明確。小組中每個成員都要積極參與,為完成共同的任務組織活動,積極交流、溝通,互相支持、互相配合,還應有必要的讓步。還要學會學習別人、讚賞別人,在共同活動中進行評價。

探究學習,是指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

探求是人類的本能,求知慾是人類本性中最大的驅動力之一。探究學習正是適應人類的探求本能、發展每個人的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

傳統教學以學生的接受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這次課程改革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讓學生在已習慣的接受學習之外學會探究學習。

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尊重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這是探究學習的前提。天底下沒有一個不愛求知的孩子。青少年為探究提出的任何問題和答案都是有他們的邏輯和道理的,有價值的,哪怕是“雞毛蒜皮”的問題。

要鼓勵和幫助每一個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答案。

要鼓勵和幫助每一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嘗試不同的方法,摸索適合自己獲取新知能力的途徑。這種“新知”可以是對所有的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只是對自己是新的,對別人並不新。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世界上的事物是複雜的,因此學生探究的答案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還可能是錯誤的。探索的經歷和體驗對學生的發展是有意義的,錯誤對學生的學習也是有意義的。我們不以成敗論英雄,關鍵是“我經歷了,我努力了”。

相信隨着課改的逐漸深入,我會探索出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會有更多、更大的收穫。

關於課程改革工作的心得體會 篇5

首先,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其次,作為一名老教師,經過一年多的教改實踐深深認識到,面對新課程、新課標、新教材。要根據教育目標的調整,教學要求的不同,教學內容安排的不同,上課之前一定要深入鑽研,精心備課。備課要求做到,第一,備觀念。反覆研讀課標,領悟課標的實質,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師生觀、評價觀。注重學生髮展,突出學科探究,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況。用新理念去指揮和改造自己的教學。第二,備目標。課標是教學指南。具體的每一課都要求教師根據課標,教師用書,結合學生實際,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教師在課堂教學的自由發揮的空間增大了,教師備課的要求更高了,壓力更大了。第三,備教材。新教材的編排變化較大,如何處理,採取何種教法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也能擺在老師面前的新課題。第四,備活動。課堂學習是學生髮展的重要途徑,學生早課堂的活動決定着學生今後的發展。學生課堂上學得的科學素養將影響着學生的一生。教師要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最後,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我體會到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要終身學習,加強交流。面對新課程、新教材,教師之間的交流和研究更是不可少。要堅持進行集體備課,讓思想碰撞產生智慧的火花。學習歷史新課標隨感滿市八中楊豔茹伴隨着課改熱潮,作為歷史教學主陣地和主渠道的歷史課堂教學的策略和組織形式有了明顯改變。然而,其中仍存在許多不足和偏差。在如火如荼的新課改中清醒並自我反思,讓歷史課改達到“改”的初衷。據調查分析,八年級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水平不如七年級學生高。這種趨勢逐年遞增,其實,學生對歷史存在一種“原始興趣”,歷史的豐富多彩,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此誘人的學科讓學生生活不感到興趣,如何將學生對學習歷史課程的原始興趣充分挖掘出來,我覺得我們實施的新課程理念就是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那就是轉變課程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強調探究式學習,大幅度減少記憶知識點的數量,強調從身邊走向歷史。新課改實施以來,由於對新課標的偏執也曾走過許多彎路,例如:教師拋棄傳統走向另一個極端——捨本逐末,一味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大搞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卻忽略了歷史的基本知識脈絡,造成學生對歷史的一知半解,這樣並未達到開拓學生思路,培養其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適得其反他們對本已遙遠的歷史更加茫然、困惑。本人認為在新課改中順應歷史學科自身特點:“容易激發學生思維,令其徜徉在人類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適宜地調整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但它的客觀性,知識的完整性又不容我們

關於課程改革工作的心得體會 篇6

通過對新課程改革的學習,使認識到只有不斷地改革,才能不斷地進步,因此新一輪的課革不僅是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時新代發展的需求。今年我國實行了第八次課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進教育的發展,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教學改革的意義

1、改革的特點。

本次教學改革,更為重要的是本次教學改革作為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進行的,新課程、新教材既在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台",一個很好的支撐點,同時對教學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可望教學改革有實質性的全方面的推進。

2、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

首先,要改革舊的教育觀念,真正確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

其次,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先進的教育觀念要通過先進的教育方式體現出來,教育觀念轉變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轉變中進行,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觀念不轉變,方式轉變就沒有了方向,沒有了基礎;方式不轉變,觀念轉變就失去了歸宿,失去了落腳點。所以教學改革要重視觀念改革的先導作用,又要重視方式改革的載體作用。本次教學改革不僅要我們教師改革教育觀念,還要改革我們教學方式、教學行為。

再次,致力於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

二、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還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助、共同發展的過程

教與學是教學過程的重點問題:傳統的,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本是"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助,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師生間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平等對話,意味着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個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教師在教學中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困此教學是師生互助、互惠的關係。

三、新課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必將發生哪些變化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因此,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的同時還要求我們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相應的變化。

1、在對待師生關係上,強調尊重、讚賞。

2、在對待教學關係上,強調幫助、引導。

3、對待自我上,強調反思。

四、教師地位的轉變

而此次課改中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同時認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應儘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把“主宰”權還給學生。我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而不是單純地為了考試,為了升學,因此,作為教師確實有必要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課改的需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裏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較自由的學習窨,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膽,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地表現自我。

五、學生地位的轉變

變過去傳統的被動學習狀態的客體地位為主動學習的主體地位,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愛學”、“我會學”,真正讓學生成為主宰學習的主人,學習活動參與者、探索者與研究者。

六、教學評價體系的轉變

打破過去單一地以“考試”分數為評價手段的一統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

以往,不管是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還是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是以考試作為手段,從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的局面。

而今,按照課改的精神,將不再以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價手段。因此,現在我們提倡學期末對學生的評價應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期末評價與平時評價相結合,這樣既能減輕學生的期末考試的負擔,避免出現“臨時抱佛腳”的現象,同時也有助於通過不斷的日常評價更好地促進學生髮展和改進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gongzuofanwen/p64kn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