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2023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通用13篇)

2023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通用13篇)

2023蘇東坡傳讀書心得 篇1

在四川,有座風景宜人的小鎮——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蘇家便在此地。“三蘇”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學造詣實屬古往今來罕見,尤以蘇軾為代表。不清楚是眉山的鐘靈毓秀誕生了蘇家的才氣,還是蘇氏家族的一時顯赫才讓世人對眉山更加青睞。也許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2023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通用13篇)

近來一鼓作氣讀完國學大師林語堂最得意的作品《蘇東坡傳》——中國現代長篇傳記開標立範之作。很久沒有這種欣欣然而“一飲而盡”之酣暢感了。《蘇東坡傳》,非簡單流水帳,更非採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閲讀大量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後所著的傳記。

蘇東坡也好,林語堂也罷,都是他們所在的時代響噹噹的人物。蘇的魅力和錦繡詩詞流傳千古,而林的小説、文章、學問也擁有近現代數一數二的力量和感染力。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瞭解、喜愛蘇東坡,而又能將《蘇東坡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蘇東坡的一生精彩絕倫,獨一無二,正如書中所説,“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觀其一生,蘇東坡比中國其他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

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並父母共九隻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後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説“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裏,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即便身處逆境,亦不以為意。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説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東坡是感情豐富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悽婉哀傷。在朝雲因瘟疫早逝後,他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後來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徵朝雲,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羣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後,即寫詩兩首,隨後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平易近人,一生交友無數,即使引車賣漿者,亦可成為知己,其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儘管不如意事眾多,如朝雲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為過得快樂呢?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説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

2023蘇東坡傳讀書心得 篇2

對於蘇軾,大部分人都在評論他文學修為方面的貢獻,説得都很精彩,自我感覺不如他們的感悟深、説得好。我就在其他方面談談個人看法吧。我以前對蘇軾瞭解僅限於詩詞,讀完《蘇東坡傳》後,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天性和後天培養同樣重要。蘇軾天資聰慧,有一個非常好的家庭環境,父親是大學問家,無論做人、做事都堪稱表率,母親深明大義,處處以身作則,給予了蘇軾兄弟另一方面的教誨。這種生活環境也為他們所擁有的那種悲天憫人的慈悲胸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打下了堅實基礎。但我感覺少了一些逆境磨鍊,性格中也就少了剛強,我想這可能也為蘇軾兄弟在以後的政治鬥爭中不佔上風的原因。

蘇軾一生都在糾結“出世”與“入世”,他一直都想歸隱,但遲遲下不了決心。他也想實現自己的宏大政治報復,但缺乏政治鬥爭的激情和必要的手段,從他面對“王安石變法”的作為到對各種政治勢力角逐的態度,他都是持一種厭倦的觀點,自古優秀的政治家必須集救國志與強國法於一身,而蘇軾明顯缺乏後者,雖然他曾經身居高位(當過帝師),影響巨大,但始終沒有跳出文人性情。他的志向因此不得以實現,而他本人也沒有能力去創造或者改變這種不利局面。

個人命運始終是與國家命運一致的。如果蘇軾兄弟沒有從小立下為國為民的志向,估計他以後的成就不會這麼大,詩詞中的意境不會這會高,也不會得到人民真心的愛戴。所以説為民情懷伴隨蘇軾的一生,哪怕在他人生最困難的黃州、嶺南及至海南流放時,支撐他以積極態度生活的還是為國效力,為民造福。

做人要有悲天憫人的心腸。從蘇軾的成長軌跡及做人做事風格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人。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對妻子真心,對兄弟和睦,對朋友以誠信,教子女以大道,所以他每走一個地方,都能影響、團結、帶動一大批人。“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就是這種情況的真實寫照,在等級分明的封建王朝,這不能不説是個奇蹟。他兩任抗州,為當地兩修“六井”,鬥瘟疫、擴西湖,修蘇堤,築河壩,任密州時帶領百姓抗蝗災大生產,任徐州同百姓抗洪流保家園,就連在嶺南、海南地區在個人温飽情況都無法解決的情況下,還在想着在政策面上為周圍百姓解決實際困難,如果他個人不具備這些素養,他不會被這麼多人所敬仰,他在困境中,也不會有那麼多的人來幫助他,他的詩詞也不會流傳千古。

2023蘇東坡傳讀書心得 篇3

自從讀了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後,我才發現,世界上竟有如此豁達之人,而他便是蘇東坡。

蘇東坡一生都在被貶,可是我們總能在他的詩中找到一些樂觀的詩句,比如《記承天寺夜遊》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門都破舊的連月光都透進來了,可是蘇東坡接下來又寫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樂天到無可救藥的人,連我也佩服的五體投地。世上像這樣的樂天派不多了,所以這也是蘇東坡在歷史長河中永遠那麼光彩奪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讀完了《蘇東坡傳》,看完了蘇軾的一生,我學到了兩個字:樂觀。

蘇家出了三個才子,稱為“三蘇”:蘇洵、長子蘇軾、次子蘇轍。所以説“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賞蘇東坡不僅僅因為他樂觀,還因為他是一位正直的詩人,他説“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醫。”由此可見,他很注重人品。當我們學蘇東坡他寫的《記承天寺夜遊》時,為“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閒人”找了幾個合適的諧音詞:賢人、嫌人、涎人、嫻人和銜人。蘇東坡雖然仕途歷盡艱辛,但也很會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東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寫文章也是文思泉湧,所以我們説失意的人有一個詩意的人生。

蘇東坡後來歸隱於田園了,他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裏工作,自稱“東坡居士”,所以我們才會叫他蘇東坡。他變成了普通的農夫,真正開始務農了。

林語堂先生與謝老師最喜愛的詩人便是蘇東坡了,現在我知道為什麼了,因為蘇東坡的與眾不同。當我們去閲讀他的詩作時,沒有苦澀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頭的通達樂觀。他真的是一位優秀的詩人!

我要向蘇東坡學習,他心靜如水、胸無塵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閒適,而且擁有樂觀豁達的胸懷,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實的上帝的最美花兒,沒有缺點,如此燦爛的屹立在文學的高峯!

2023蘇東坡傳讀書心得 篇4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歷史在時光的沙漏中一點一點溜走,漸漸被掩埋,當我們回首時,已經了無痕跡。然而當我們真正去聆聽和撫摸這塵封的記憶時,卻總有那麼一個名字在浩瀚的歷史天空中響徹迴盪。

往事如煙,似水流年,卻帶不走這樣一個熟悉的名字,一個為人所傳誦,為人所敬仰,為人所品味的名字——蘇軾。

蘇東坡永遠是一個謎。他是一個政治家,一個大文豪,一個月夜徘徊者……而這並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蘇東坡一生坎坷,縱然歷“烏台詩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是何等灑脱。“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何等坦然。蘇東坡昂然挺立,捋須而笑,他的心靈完全向自然敞開,承受靈性的誘惑,以心靈的真實來體驗生命的過程。

但正像林語堂稱其為樂天派一樣,似乎是沒有什麼是可以真正使蘇東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他敢於説:“我做華堂上,不該麋鹿姿。”他敢於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於虎。”林語堂評價蘇東坡説:“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正是因為蘇東坡人格中那豁達樂觀的一面,他的詩詞奔放靈動,豪放不羈。“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背後,是詩人廣袤千里的豁達胸襟。

他至情至性。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對他情深厚重,妻子對他關愛有加。 “十年生死兩茫茫”,悼念亡妻悽婉哀傷。他熱愛生活,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説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更是留下了“東坡肉”以傳後世。

他的一生似一陣清風。

蘇東坡一生都追求着這樣的浩然正氣,他不偏執,不狹隘,在王安石一黨掌權時,在各

地都積極推行新法時,蘇東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來指責新政,結果被貶謫;而在新法被全面廢除時,他依舊沒有嚴格執行,他留下了他認為對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貴所不容。但是一代大師終於還是走了,走在了北歸途中,但即是面對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來生。此心安處是吾鄉。

林語堂先生説:“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是的,蘇東坡為文人留下了千古標杆,他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靈魂。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023蘇東坡傳讀書心得 篇5

蘇東坡,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而是主張穩健行事,凡事皆從是否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實際效果出發,不去阿附迎合,不為“新法”或“舊制”所囿,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蘇東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是他卻風光霽月,高高超越於蠅營狗苟的政治勾當之上。他不伎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至於會招致何等後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

蘇東坡以儒家思想為本,又能博採佛道之長,奉儒而不迂執,好道而不厭世,參禪而不虛佞。處順境時不驕惰逸樂,在逆境中能隨遇而安,用樂觀、灑脱的態度堅持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實現從現實人生到藝術人生的轉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滿藝術審美情趣的人生,並體現在他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創作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訴人説,每逢皇帝陛下舉箸不食時,必然是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即便在蘇東坡貶謫在外時,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詩到達宮中,神宗皇帝必當諸大臣的感歎讚美之。但是皇上對蘇東坡的感歎讚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蘇東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温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這正是我們太多的讀者喜歡他的緣故。近千年來人們不會從內心愛慕一個品格低劣無恥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

文學上萬古不朽的美名,還是在於文學所給與讀者的快樂上。蘇東坡的作品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為短暫的文學風尚掩沒,甚至歷久彌新,是具有一種我們稱之為發乎肺腑的“真純”。

現在我最為欣賞的是他那真純且有無盡趣味的《定風波途中遇雨》:“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你怎能不意會--風雨過後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種境界;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是一種境界。不過現實中很少有人像東坡那樣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其實,這才是生命的境界,這是用充滿洞察力目光蔑視困境時才能擁有的真純和趣味!

蘇東坡異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達樂觀的一生。他那種身處逆境卻始終保持“成固欣然,敗亦可喜”的超然達觀,像他的詩詞文章一樣千載有餘情!經萬古流不盡!

2023蘇東坡傳讀書心得 篇6

東坡是一個擁有超天稟賦的古代人,卻也是擁有現代精神的古人,他既可以當詩人,也可以當學者,他可以去研究醫藥學,也可以去練瑜伽,他可以去當工程師,也可以當釀酒師,他的墨竹影響至今,他待人平和,主張人人平等。

在書中蘇東坡的一個特點就是以筆買禍,可偏偏他還改不掉這個毛病,不論何時何地何事,只要他靈感湧現,隨手一寫便是一句佳句,也是惹事的禍端,或許這個與他愛管閒事和直言的特點,不將心中的那點兒話説出來,如蠅在口,不吐不快,在惹禍後總有人在幫他,雖然他的“毛病”有人討厭,但也有人喜歡,其中給他的幫助的出去他的同黨和家人外,也就是歷代太后了,她們都很賞識蘇東坡的才能,確實,蘇東坡這個人如果放在當今,那就是“全能型人才。

雖然這本書主講蘇東坡,但也揭露了當代朝廷的混亂,小人在背後使陰招,被表面現象所矇蔽的人,你爭我奪,或許有人是真的在為人民所着想,但可以肯定的是蘇東坡,他所做的一切無不是為了百姓,他為人民鬥庸官,為人民抗暴,即使他被捕被貶也總要參上一腳,可他卻不恨那些背後操作的小人,因為他懂得恨是自己無能的表現,和人才能擁有如此博大的胸懷,可以如此的對外。

書中最沒有想到的人是王安石,或許以前聽到過王安石變法,但在瞭解後也是大吃一驚。王安石這個怪人,思想任憑都是異乎尋常,他是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他不在乎外表的東西,只是在發展他的精神世界,他也是勤奮的人。王安石的奇怪習慣,是否矯揉造作,無法斷言,但每逢一個人對某一事做的過度,總會引起人的懷疑。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是文學上的巨人,但在政治的變法上,王安石走的是個極端,他為了自己的變法巧為掩飾,使神宗不明真相,他的變法確實豎家富了,把百姓榨得連衣服都沒有了,能不富麼?在後代的學者中也對王安石起了爭議,西方認為他的觀念基本上符合現代的社會主義。但不得不説,王安石是一個瘋狂的狂想家。

蘇東坡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不是好人”這是蘇東坡對他弟子説的,所以蘇東坡其實過得挺快樂的,這句話展現了蘇東坡的大肚量,容納百川,博愛寬厚,他詮釋了人之所以為人。他提純人類的文化基因,它向我們展示人的精神可以噴發到怎樣的高度廣度。

他所建築的建築,先無一不是風景名地,他所練習的瑜伽,無不可以説他是始祖人,他雖遭流放,但依然可以活得快活。在臨終之時,他還是堅持自己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於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2023蘇東坡傳讀書心得 篇7

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是一部極好的人物傳記,同時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通過這本書,我清楚地瞭解了蘇東坡的一生。而透過林先生灑脱、超然的文筆,我亦全然領悟了東坡的性情和精神。

“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得有二的……人生最長也不過三萬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夠長了,人生的每一剎那,只要連綿不斷,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身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以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可以維繫終生萬物……”是的,東坡雖已逝去,然而他卻活在了無數後人的心中,引導着後人,為後人樹立了道德的標杆。

蘇東坡的一生達觀、剛毅、慈悲,這三者共存一體,何其難也。後人評價他集佛、道、儒於一身,這份評價,何其高也!蘇東坡的一生極其坎坷,然而從未有人用“悲慘”之類的詞形容他。因為無論身處何地,他似乎總是快樂的。蘇東坡曾對他的弟弟子由説“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園乞兒,在我眼中天下無一不是好人。”從繁華的杭州,到荒涼的儋州,一生之中,他到底在哪兒最快樂?也曾在夢中這樣問過東坡,他的回答是“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東坡的一生輾轉奔波,幾近流離。蘇東坡的一生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然而,東坡從未埋怨,因為,他始終認為,此心安處是吾鄉!

2023蘇東坡傳讀書心得 篇8

“浩然正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禮之常,無足怪者。”——蘇軾某年題於潮州韓文公廟碑。

細數史上的文人如恆河沙粒,其中不乏敢於同日月星辰爭輝者。而面對蘇軾,這位政治上失意的詩詞家,這顆難覓的“北珠”時,不免遜色許多。“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

(一)蚌殼中的祕密

誰都知道,不是每個蛙蚌都能醖釀出珍珠。就如播下地的種子,良莠不齊,發芽的情況自然也參差不齊。在四川,有座風景宜人的小鎮——眉州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蘇家便在此地。搞不清楚是眉山的鐘靈毓秀誕生了蘇家的才氣,還是蘇氏家族的一時顯赫才讓世人對眉山更加青睞。也許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三蘇”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學造詣實屬古往今來者罕見,尤以蘇軾為代表。稍年長的文豪歐陽修就曾預言,蘇軾將來的名氣將遠遠蓋過自己,雖然六一翁是當時不可撼動的文學泰斗。蘇家深厚的家學淵源為時人所歆羨。這也是蘇軾在學問上越走越寬的重要的基石。未進學堂前,家庭就給予了很好的啟蒙教育。母親解讀經典史著,塑造人格榜樣;父親在其剛會詩詞時就教導須以淳樸風格執筆。從後來的蘇軾詩詞中,即可窺略其文品、人格大概。

(二)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在蘇軾的一生中,伴其順逆榮枯的除了其妻子,其弟蘇子由給予了無微不至的照顧。手足情深,“嗟餘寡兄弟,四海一子由。”二人雖均遭排擠、貶謫,但弟弟蘇轍性格沉穩、實際,能夠相時而動以明哲保身。而蘇軾則有點急躁,性情放浪,愛幻想,有詩人的情懷。遇品行惡劣的人、社會的陰暗面或不滿時局時,“如蠅在食,吐之乃已”,經常出言不慎。子由常勸他不要過於計較時弊,“一日空閒長似兩日”可以長壽。勸他“三緘其口”。後來證明,蘇子由的宦海生涯比哥哥走得更遠一點。而蘇軾在四十歲以後半生漂泊不定,從顯貴一直貶至卑微小吏,嚐盡世間疾苦。貶謫途中的蘇軾也自嘲:有的不是學問,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蘇氏二昆仲的性格差異最終導致人生經歷的出入。

蘇軾的“言”是出名的。曾經上神宗皇帝“萬言書”,譏評時事,論辯是非,希望神宗改變變法的心意,不久即遭貶黜。此時的蘇子依然躊躇滿志,大不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時興起,作詩幾首,卻被好事者誣陷,強加對君主大不敬的罪名,釀成一時轟動朝野的“烏台詩案”,身陷囹圄。對自己坎坷的遭際,源於自己的“出言不慎”,而奈何不了那樣的政治環境,蘇軾也只能苦笑:“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三)不追求政治,卻為政治所追求

早在貶至杭州途中,蘇軾對政治熱情已不似當年,曾謂其弟曰:“眼看時事力難任,貪戀君恩退未能。”二人均認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上無禮,下無義,賊民興,喪無日矣。”從政,尤其是在朋黨林立的宋朝,官員除了慎言慎行外,不免要圓滑一點,這大概是講究原則的蘇軾所學不來的。語堂先生認為,蘇軾在官宦生涯中,一面想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與生俱來的大無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顧及到明哲保身的這一人生本分,二者衝突中,天性使然,蘇軾選擇了前者。

在政治上,可能過於追求完美,過於強調個人的政治理想了。無論是改革派還是保守派當政,均將蘇軾排除在權力中心外;孰是敵孰是友恐怕連他自己都分不清楚。而幾朝皇太后對其的恩蔭更是絕無僅有的。神宗之後、哲宗祖母均特別欣賞其才情,輔以重任。但宋朝皇太后均是因皇帝年幼主持朝政,待其長大便及時還政於皇帝,所以,僅靠幾位賢德的女性,在官場上還是不穩定的。神宗之後的幾位帝王,雖有任用蘇軾,但似乎更仰慕其才學,賜翰林學士之類,或許只是朝廷裝點門面的一種方式,藉以籠絡知識分子。蘇軾的政治抱負根本不能盡情施展。

於是只有謙退。語堂先生稱他為謙退大師:不追求政治,卻為政治所追求。欲歸隱卻不能,一生為政治所累。

(四)“離合既循環,憂喜迭相攻。悟此長太息,我生如飛蓬”

俯仰之間,已成陳跡,但蘇子不失落,他始終認為秋風、明月本無常主,當時盡情去感受便了無遺憾了。天生樂觀達人,隨遇而安。

1072年赴杭州任太守,毫無對權貴的不捨,惟有兄弟手足。到達杭州後,便致力於當地建設。提出公共衞生方案,設立杭州第一家公立醫院——“安樂坊”,清潔城中居民供水,還整頓西湖,這些切合實際、關乎百姓切身利益的舉措立即贏得了百姓的愛戴。一般官吏注重税收、當地治安等關乎政績的方面,蘇軾在整頓市容、注重公共衞生方面開了很好的先例。

幾年後,調往密州,物資匱乏,時常求得杞菊食之,捫腹自笑。1077年又赴徐州,喜愛當地的自然風光,稱“小住勝地”。蘇軾雖是一介書生,卻膽識過人。徐州在被洪水圍困一個多月後仍鎮定自若,一邊安撫人心,一邊疏浚、修繕工事,直至洪水退去。然而當地居民的敬慕並不能阻止一羣宵小之輩再次貶謫蘇軾的腳步。及至黃州,蘇軾開始置田地,真正務農起來。精心建造農舍,與左鄰右舍的漁夫樵民為友,成了東坡居士。常自比陶潛,仿其風格,隨意作詩,苦中作樂。

更加悲慘的日子是流放到嶺南,隨後又至海南。蘇軾總不願讓現實去破壞自己的詩性。初到嶺南,言“萬户皆春色”還戲稱不久“雞犬識東坡”。及至海南,面對惡劣的生存條件,仍然覺得有所給予:“尚有此身付與造物者,聽其運轉流行次止無不可者”。詩人一般都極富生活情調,蘇軾即深諳此道。在惠州修放生池,建朝雲堂。即便身無分文,也樂善好施。蘇軾認為,解脱之道在於自然,在不知善而善。還與人研製釀酒、制墨,日子清貧卻充實。

蘇軾的樂觀達人,成就了他詩詞的盛名,而他這樣的性情中人卻與通達仕途無緣。詩人、政治家本就很矛盾,一個感性一個理性,一個理想一個務實。然而史上不乏合二為一者,像賀知章、高適、范仲淹、歐陽修······

(五)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每至一處,均喜建設。在密州建超然台,在徐州造黃樓,惠州的朝雲堂,黃州的農舍······無處不顯示着他的傲氣、恬適、安貧樂道。這些建築、屋舍均成為他詩集的名稱。在海南時,一邊注史書,一邊整理雜記《東坡居士》。東坡説做文章“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文人儒生仰慕他,皆以“夫子”呼之。張來、晁補之,秦觀及黃庭堅甘心屈居蘇軾門下——蘇門四學士。

蘇子的詩篇不可多得,而那份恬靜、豁然更令人神往,現在浮躁的世界需要這樣的芬芳。

(六)超然之道,亦或是:累了,倦了

蘇軾交友圈極其廣泛,從士大夫至布衣百姓,由佛及道,晚年尤與僧人過往甚密,貶謫途中時常蒙僧人照料。吳復古,杭州老友維琳方丈,詩僧參寥,佛印等。相傳蘇軾與佛印有個有趣的故事。蘇軾欲開佛印玩笑,説“古代詩人常將‘僧’與‘鳥’在詩中相對。舉個例子説吧,‘時聞啄木鳥,疑是叩門僧。’我佩服古人以‘僧’對‘鳥’的聰明。”佛印説;“這就是我為何以‘僧’的身份與汝相對而坐的理由了。”看來,僧人亦不可小覷。

蘇軾晚年練瑜珈,煉丹,修身養性。“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凡盡心,別無勝解。”想求得“道士丹”,雖然人間有“羽化”、“蟬蜕”之説,蘇軾還是堅持尋求長生不死之藥,但沒有着迷,可能只是想論證“道士丹”存在有無。後來漸漸坦然,認為合乎常理的簡單生活便能長壽:一、無事以當貴,二、早寢以當富,三、安步以當車,四、晚食以當肉。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閒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魚蓑。”

11XX年,返往常州,久卧病牀。7月28日,這顆星星隕落了,享年64歲。耳畔想起蘇子詩“我生如飛蓬······”

2023蘇東坡傳讀書心得 篇9

在四川,有座風景宜人的小鎮——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蘇家便在此地。“三蘇”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學造詣實屬古往今來罕見,尤以蘇軾為代表。不清楚是眉山的鐘靈毓秀誕生了蘇家的才氣,還是蘇氏家族的一時顯赫才讓世人對眉山更加青睞。也許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近來一鼓作氣讀完國學大師林語堂最得意的作品《蘇東坡傳》——中國現代長篇傳記開標立範之作。很久沒有這種欣欣然而“一飲而盡”之酣暢感了。《蘇東坡傳》,非簡單流水帳,更非採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閲讀大量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後所著的傳記。

蘇東坡也好,林語堂也罷,都是他們所在的時代響噹噹的人物。蘇的魅力和錦繡詩詞流傳千古,而林的小説、文章、學問也擁有近現代數一數二的力量和感染力。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瞭解、喜愛蘇東坡,而又能將《蘇東坡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蘇東坡的一生精彩絕倫,獨一無二,正如書中所説,“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觀其一生,蘇東坡比中國其他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

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並父母共九隻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後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説“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裏,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即便身處逆境,亦不以為意。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説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東坡是感情豐富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悽婉哀傷。在朝雲因瘟疫早逝後,他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後來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徵朝雲,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羣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後,即寫詩兩首,隨後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平易近人,一生交友無數,即使引車賣漿者,亦可成為知己,其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儘管不如意事眾多,如朝雲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為過得快樂呢?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説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

2023蘇東坡傳讀書心得 篇10

他將至情融化為筆端流淌的華彩;

他用豁達凝練成筆上飄灑的旋律;

他用痛楚壓抑成意識奔湧的篇章;

人如其文,蘇軾是一杯清茶,他將伴我一生。苦澀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壺,沁滿心田,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願,也是“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的哀思。這種苦澀的思念被寄予給一杯清茶,被寄託給一輪明月。淡的相思,淺淺的哀愁無需言語,沉鬱便是所有。

蘇軾是一江碧水,他將伴我一生。掩飾不住內心的寂寥,傾訴不盡“高處不勝寒”的蒼涼。是“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鬢髮幾百之際,故人不在,源於內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蘇軾在他用文字編織的夢幻中遨遊,在他用詩堆積的象牙塔中放縱。“浮游天地間”“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結點,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蘇軾,我無語。因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風流。閲讀蘇軾,品位蘇軾,我終於明白,一切痛苦只是過眼雲煙,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如茶,伴我一生讓我平淡;

蘇軾如水,伴我一生讓我寧靜。

蘇軾:我心中的永恆!

2023蘇東坡傳讀書心得 篇11

《蘇東坡傳》這本書我才只讀了一半,便對蘇東坡這位大文豪有了足夠的認識。書中提到過許多地名,多得數不清,這也正提示了我們蘇東坡一生漂泊。

在書中,我最喜愛的是蘇東坡爽朗的笑聲——他的笑聲告訴了我許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種自得其樂的笑,他被貶之後賞景便成了他的樂趣。蘇東坡常對着風景寫詩,寫完之後總會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興地笑;蘇東坡的笑,還包含着一種不與人斤斤計較的笑,朝廷的官員為了針對他,因挑不出蘇東坡平時表現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頭裏挑刺;蘇軾顯然沒與他們計較,反而還寫出“何日遣馮唐”這句話,話中毫無歸罪之意;蘇東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樂。誰被貶之後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組長被降到普通成員一樣,不再被人肯定你的能力。

時勢造英雄,蘇東坡之所以在中國古代文學史談論上經久不衰,多半是因當時所處的環境,造就他頗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正因為蘇軾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猶如一顆璀璨的星在人羣中脱穎而出。

我喜歡他毫不恭維、仗義執言的性格。雖然他比較衝動、做事不經過“大腦”思考,但正因為這一點,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裏面説過:“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要以為你是個大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你今天不生氣,不站出來的話,明天――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蘇軾這種激烈的性格,對當時、和我們後世都有極大的影響,他告訴我們:不能讓那些不好的東西繼續下去,要阻止他們,阻止他們必須要有帶頭人。誰也不想讓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誰也不想當那第一個人,凡是有點頭腦的人,都不會那樣去做,蘇東坡正因為“沒頭沒腦”,就毅然去當帶頭人。

儘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過許多人、多次被貶,但蘇東坡依然不乏幸福籠罩。他有非常愛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敵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眾多好官。這裏面最讓人感動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非常重視蘇東坡的文采,蘇東坡每次犯錯之後皇后總會為他求情;皇上對蘇東坡極其嚴厲,他重視蘇東坡的文采,但因蘇東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諱,皇上怕他終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蘇東坡貶謫。

我對蘇東坡永遠懷有一顆仰慕之心,我喜歡他的真誠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諱,如果我身邊有這樣的以為親人、朋友或者是同學,我會非常珍惜!

2023蘇東坡傳讀書心得 篇12

《蘇東坡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採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先生閲讀大量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後所着的傳記。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瞭解、喜愛蘇東坡,而又能將《蘇東坡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觀蘇東坡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讚歎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

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並父母共九隻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後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蔘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説“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裏,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其餘不必説,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説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東坡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悽婉哀傷。在朝雲因瘟疫早逝後,他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後來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徵朝雲,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羣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後,即寫詩兩首,隨後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儘管不如意事眾多,如朝雲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為過得快樂呢?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説不是呢?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2023蘇東坡傳讀書心得 篇13

蘇東坡傳,其實是一本寫給外國人看的中國古人傳記。林語堂用英文記錄下了這位千古文人的一生,語言頗為新穎。畢竟,很少有人用西方人的價值觀來評點這位唐宋八大家之首的蘇東坡的。

書中林語堂對蘇東坡的傾慕仰望之情溢於言表: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温文。

蘇東坡可以説是宋代為數不多的文政兼擅的一個人,也正是這出人的才幹給了他一段坎坷的人生旅途。他的文采,用林語堂的話説,堪比西方文壇巨匠莎士比亞,以人物論,有好似英國小説家薩柯雷。他在政壇上叱吒風雲倒有幾分像法國的雨果,而他動人的特點又如英國作家約翰生。光從這點看,便可知蘇軾此人令人捉摸不透的個性與人生。

説到蘇東坡,就不得不提起王安石。這不僅僅因為他們二人都是宋代聞名於世的文學家,更在於他們之間的明爭暗鬥,直到現在人們還在不斷地為那段複雜的歷史爭論。林語堂則對王安石的認識是非常消極的,幾筆把他勾勒成了一個政壇上的小丑,將北宋衰敗的原因幾乎全盤歸結到他的身上。的確,王安石的變法沒有達到他心中的效果,林語堂是這樣解釋他的失敗的:“任何法西斯極權主義的變革永遠是打着所謂‘人民利益’的旗幟,卻與人民的想法背道而馳。這樣的變革是不會成功的。”法西斯極權主義和王安石變法的聯繫似乎在歷史書中從未出現過,這樣的比喻也許是出於為蘇東坡辯護,但卻令人對王安石新政有了形象的理解。

蘇東坡與司馬光一樣,是極度反對新政的保守派。然而,他們的命運卻被改革時的當權者隨意踐踏,“元佑黨籍碑”也榜上有名。為此,林語堂深感不平。因此,書中不僅僅否定了王安石的政治觀點,連他的文化功底也不放過。王安石的《三經新義》被説成是他的小兒子與一羣“政治走狗”倉促編成的,而且錯誤百出,但參加科考的學子能否考中就取決於能否作他這本書的應聲蟲。

除此之外,林語堂還對王安石關於字源學的學問諷刺了一番。他這樣形容王安石對文字的理解:“這門古怪的學問完全是幻想,最終成為了茶餘酒後的笑談。”比如説,“波”這個字觸動了王安石豐富的想象力,他解釋説:“波”,乃“水之皮”也。明明“波”是由意旁“氵”與聲旁“皮”組成的,可他卻荒唐地解釋為“水之皮”。蘇東坡得知後,戲謔道:“‘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

王安石與蘇東坡政見上的衝突造就了北宋末年的一段令人回味的歷史。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可當歷史太過精彩時,真相是誰也説不清的。

標籤: 蘇東坡 讀書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zeg6d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