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親子共讀活動家長感言(精選5篇)

親子共讀活動家長感言(精選5篇)

親子共讀活動家長感言 篇1

從學校開展親子讀書活動以來,我和媽媽共同學習,媽媽和我一齊讀書,感受故事資料的精彩,詞語的優美,讓我感受到讀書的樂趣。我們一齊看過的書有《淘氣包馬小跳》《中華上下五千年》《稻草人》《夏洛的網》等,我覺得有益的書籍能讓我知書達理,懂得感恩,能引導我健康成長。讀書也能讓我們全家氛圍融洽,一齊看書,一齊討論,有問題一齊提出來,有時爭得面紅耳赤,然後在書中尋找答案,並握手言和,一家人其樂融融。

親子共讀活動家長感言(精選5篇)

陪我一齊閲讀,才發現自己的成人思維,真的不太適合此刻的我,總是發現我學得太慢,一個問題有時要講三四遍,我急得不得了,但之後媽媽靜下心來想,自己小時候的樣貌,我還真不容易,媽媽暗暗告訴自己,要學會換位思考,不要把成人的思想強加於我腦中,要持續我的童真。至少在陪我閲讀中媽媽體會到了對我要有耐心,用我的思維體會啊媽媽的生活,這也是一種收穫吧!

媽媽與我一齊讀書有很多好處,我們共同經歷着書籍帶來的喜怒哀樂,同樣的情緒讓媽媽和我貼得更近,讓媽媽能夠感受到我心理和思想的變化。

讀我的書,看我的事,聽我的話,懂我的心,一本好書帶來的啟迪,讓媽媽走進我的內心,成為我的知心朋友和良師益友。

親子共讀活動家長感言 篇2

老師推薦了一本《我要做好孩子》作為親子共讀書目,這真是一本適合家長和孩子的共同閲讀書籍,看完以後讓人回味無窮。

小説的主人公金鈴是國小六年級即將面臨畢業的學生,她非常地正直、獨立、善良、充滿着愛心,但很馬虎,成績中等。為了做一個老師、家長眼裏的“好孩子”,她付出種種努力,發生了許多有趣的、意想不到的故事。

讀着這部小説,我卻有着相似的感覺。“我要做好孩子”是每一個孩子的心聲,也是每一位家長心裏所期盼的,在如今競爭激烈的社會裏,如何去教育孩子做人,家長怎樣跟孩子相處,溝通,交流,怎樣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還是比較困惑,迷茫的,這是許多家庭中都會碰到的問題,應該值得思考。

在主人公金鈴的身上,我見到了我女兒的影子,從小我就教育女兒要有愛心,跟帶回倖幸的金鈴一樣,女兒也曾經收留過流浪狗,為失去生命的貓哭得稀里嘩啦的,極為感性。金鈴為了攢錢給倖幸買洋娃娃,從而對媽媽提出要求當家理財。對於孩子的獨立性我要好好地學習金鈴媽媽的做法,可能平時我們做父母的害怕孩子會受到傷害,會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空間,也缺少一些鍛鍊的機會,所以要適當地放手,讓孩子卻品嚐人生的酸甜苦辣,就像金鈴一樣,互換角色,才能體會生活的來之不易,抓住自己的未來。今年我讓孩子參加了夏令營體驗活動,孩子通過一些角色體驗,感受到生活的艱辛,對各種職業、角色都有了新的理解,深深地記得回到家她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媽,好想您,您辛苦了!”

感人的話語激盪着我的心靈,也讓我深深地反思:讓我們多聽聽孩子們的心聲,讓他們快樂學習,快樂成長,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好孩子的內涵很豐富,它不是簡單地由100分組成的,而是外表平凡靈魂偉大就行,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會像金鈴一樣要做好孩子,相信他們會充滿自信地面對自己的未來!

親子共讀活動家長感言 篇3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親子活動是少之再少,大多是父母長期工作,工作下班後又給料理飯菜,而孩子放學就是做作業,根本沒有一點時間來陪孩子,更不要説在一齊學習讀書了,所以這次學校組織親子共讀,我們要好好珍惜。

讀書,是人生的一大積累,它能塑造健全的人格,錘鍊頑強拼搏的意志,更能豐富課外知識與大腦的智慧積累,它可能影響我們新一代的一生。一個不重視讀書的學生,是一個難有發展的學生;

一個不關心孩子學習的家長,是一個不稱職的家長。

由於工作的關係,我並不能做到每一天陪兒子共讀,但我每星期至少能陪孩子兩次共讀自從開始親子共讀,在與兒子的一同閲讀、一同學習中,我又重新找回了那種美妙與神奇,每次親子共讀都是樂在其中,回味無窮!

我們在讀《魯濱孫漂流記》的故事時,一齊享受書中人物的喜怒與哀樂,一齊感受到主人公頑強不息的精神和超強的生存潛力,給孩子講解碰到困難時,要象魯濱孫在困難環境中頑強不息的精神,不能夠遇到困難就逃避,而是想方設法的去克服解決它。

我在欣賞孩子的成長中也收穫了快樂,書中的童真童趣拂去了我心靈上的塵埃,讓我有幸走進孩子的世界,懂得如何去親近這些純真的天使。

20_年,新的一年新的起點,樂在其中的我會將親子共讀進行到底,讓孩子和我的人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精彩無比!

親子共讀活動家長感言 篇4

讓孩子“多讀書、讀好書”日益成為我們每個家長的共識。近年來,二實小以激發孩子讀書的興趣、培養孩子讀書習慣為目的,開展的假期親子共讀活動,使我們全家人受益匪淺,我們的孩子張子陽也越來越喜歡讀書。

首先,我們儘量找到孩子的興趣點,並以此為出發點,找一些相關的,充滿童趣的書藉,和孩子共同閲讀,慢慢地孩子的知識面會變得開闊起來,思路會變得活躍起來,當碰到問題,會提出許多的“為什麼”,而為了解決這許多的為什麼,他就願意去看更多的書,就近一步激發了他看書的舉趣,在這個過程中,會涉及到他以前不感興趣的領域,探索的樂趣,拓寬了他的興趣面,以此類推,形成良好的循環。對每個孩子來説,書本豐富了他們的生活,為他們提供了無盡的想象。我們作為家長所要做的就是正確引領孩子去閲讀,讓他們發現閲讀是一種有趣的、愉快的經歷。激發他們讀書的慾望,以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這是我們做家長的責任。就算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點時間和孩子共同來讀書,在充滿親情的氛圍中,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沉醉於書的世界裏,享受讀書帶給我們的快樂!書,使我們家長由對孩子教育的無知變為略知一二,使我們自己的事業起飛,使我們與孩子有共同的話題。在一個充滿積極向上,樂於學習,與書為伴的家庭環境中,孩子是快樂,健康、自立、博學的。

其次,我們在閲讀的過程中,耐心的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或者也可以不急着回答,反而提一些問題要他回答,啟發他主動思考,引導他説出自己的想法,要允許孩子有不同的意見,哪怕他的想法是粗淺的,偏頗的,也不要粗暴而簡單的否定,有許多事情,本來就沒有絕對的答案。可以耐心的解釋,可以激烈的討論,彼此用自己的觀點去説服對方,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向縱深發展,倘若相持不下,可以一起再查資料,再看書,尋求最佳答案,這樣可以使他接受的心悦誠服而又自然而然。此時,家長也增長了以前沒有關注的或者沒有興趣的知識,達到了和孩子一起積累一起成長的目的。

親子共讀活動家長感言 篇5

非常感謝馬寨學校劉老師關於每天讀書的好建議,讓我的女兒們養成了從小愛讀書的好習慣。在沒有上國小之前,孩子只是會每天要求我讀故事給她們聽,沒有一種自己讀書的意識;進入一年級之後,在劉老師的引導和鼓勵下,孩子們讀書的興趣越發的濃厚了,從開始讀帶注音的短故事,到讀長一些的童話故事,一直到現在她們可以讀一些不加註音的兒童文學類書籍,比如《楊紅櫻童話》、《如何讓自己成為最出色的女孩兒》、《兒童百科全書》之類的書。對於孩子這些變化,我作為母親真的很欣喜,同時也非常感激老師的辛勤教導。

小時候,我也非常喜歡讀書,讀書總能帶給我最雋永的樂趣,讓我的童年時光變得豐富,讓我學會用善良和純真的目光看待一切。當我成了一名母親以後,我也希望我的孩子用他們善良可愛的童心在書中品味這個世界,讓一本好書教會他們識別善與惡;讓他們從書中學會欣賞,學會懂得真、善、美。我們把晚上八點半至九點作為親子閲讀的固定時間,在這個時段裏,孩子已完成當日的作業、預習完功課,家長做完了家裏的雜務,關閉電視和電腦,全家一起漫步在書中,享受讀書的快樂。在閲讀的過程中,我會耐心的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或者也可以不急着回答,反而提一些問題要她們回答,啟發她們主動思考,引導她們説出自己的想法,要允許孩子有不同的意見,哪怕她們的想法是粗淺的,偏頗的,也不要粗暴而簡單的否定,有許多事情,本來就沒有絕對的答案。我會盡量耐心的跟她們解釋,也會進行激烈的討論,彼此用自己的觀點去説服對方,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向縱深發展,倘若相持不下,我們會再一起查資料,一起看書,尋求最佳答案,這樣可以使她們接受的心悦誠服而又自然而然。此時,我也隨之增長了一些以前沒有關注的或者沒有興趣的知識,達到了和孩子一起積累一起成長的目的。

在和孩子一起讀書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和孩子共同經歷着書藉帶來的喜怒哀樂,同樣的心情讓我和孩子心貼的更近,彼此間沒有隔閡,可以象朋友那樣親密無間、無話不談,可以零距離感受到孩子心理和思想的變化,以便於及時調整方式方法,更好的為孩子創造學習環境,家庭環境。

紀伯倫在他的《致孩子》一書中這樣寫道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在夢中不能想見的,你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卻不能使他們來象你,因為生命是不能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你們是弓,孩子是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你無法預定他的軌跡。因此,我覺得對於父母來説,千萬不要奢望可以教給孩子什麼,我們唯一能做的是,給孩子一個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的環境,讓孩子有一個完整的成長,包括身體的,感覺的,情緒的,認知的,心理的,精神的完整成長,而不只是被灌輸屬於父母的認知和技能,那樣的人生無味而無趣。

我深知,培養孩子讀書的好習慣並不是一日之功, 它不僅是對孩子的考驗, 也是對我們家長的考驗,我會一直陪孩子把每天讀書的良好習慣堅持下去,讓孩子把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乃至以後的人生成長中。讓孩子通過讀書對將來要面對的這個複雜的世界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熱情、樂觀、堅韌、坦然的態度來走好她們人生中的每一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yx7nd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