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精選29篇)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精選29篇)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1

有一本書,如山澗清澈的泉水,淨化人們的心靈;有一本書,如林間徐徐的清風,撫平人們的貪婪;有一本書,如藍天上朵朵白雲,如浪花裏顆顆水滴,質樸無華。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精選29篇)

沒錯,這部舉世無雙的經典就是——《論語》。

讓我們怎樣為人的是它,教會我們處事的也是它;在我們遇到瓶頸時,給予我們方向和幫助的,或許也是它。

俗話説:“半部《論語》治天下”,由此可見《論語》的作用及影響對中國乃至世界是多麼的大。

可我們大家真正的瞭解過它嗎?

是的,在科技日趨發達的這個時代,許多人越來越繁忙,崇洋媚外的人也日益增長,當好不容易有休閒娛樂之時,大多數人便也成為了“低頭族”。他們的世界彷彿只有那部手機,他們的目光所停留的原因,彷彿只為那那塊冰冷的屏幕。他們殊不知書中的美妙,可是甚多啊!

傳統文化的流失,固然是一種沉痛的悲哀!

當然,既然科技已經越來越發達,《論語》中知識的傳播,不只看書這一種方法。收看影視劇也是一個極好的途徑。

影視劇的播出不僅能夠讓更多人感受到歷史的魅力,也能讓更多人瞭解中國的傳統,瞭解《論語》。

但影視劇難邊有摻假的現象。比如:為了收視率,不惜篡改歷史情節或人物形象等等。這些變動肯定會造成大眾對《論語》的看法有較大偏差。

可也不能一口咬定這種傳播方式是不行的,中華的文化淵遠流長,幾千年的“顆顆寶石”亦不能全部為我們發光發亮,總有那麼一些沉澱着。所以説,影視劇難以把握到實質,這也再正常不過了。

在這個傳播傳統文化的熱潮,現在的人們“看山是山,見水是水”。可待傳統文化及《論語》的普及,通過我們的齊心協力,共同改正,修訂,共同為這個美麗的祖國貢獻。通過我們為這個偉大“工作”的共同努力,將沉澱着寶石都挖掘出,並變得晶瑩剔透之時,大家對論語的看法,也將被我們刷新。

影視劇的質量在於大家,收視率也在於大家,《論語》此經典的正確普及也在於大家。我們每個人就要像《論語》中所説的那樣,廉潔正直,才能使中國越來越美麗,

《論語》的存在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象徵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它需要流傳,不論影視劇的利與弊,最好的方法應是我們主動閲讀《論語》,讓經典永世不竭!讓中華民族的文化越來越燦爛!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2

隨着中國近代社會的到來,各種西方學説陸續傳入中國,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衝擊,甚至連長期在中國思想界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倖免。在學習了半個學期的《中華元典導讀》課和閲讀了《論語》這部書後,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儒學的根,即孔子的《論語》説起。《論語》大概包括的以下幾種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着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3

《論語》是一部舉世聞名的國學經典,許多人崇尚它“和為貴”的處世哲學,而我,則更迷戀它對理想的追隨。

確實,整部《論語》都隱約的從禮儀、為政、學習等方面體現着對理想的追求。在《論語》裏,有一大段還特別描述了它。子路、曾皙、冉求、公西華和老師——孔子在談理想。子路搶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給我一個很大的國家,但兵荒馬亂、禮樂崩壞,我用三五年的時間,就能把敵人趕走,而且人人都舉止高尚,成為一個禮儀之邦。冉求在老師叫他之後慢慢地説道:給我三五十里地,那裏也有戰爭,給我三年時間,我就能把國家重歸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這麼短的時間裏變成禮儀之邦。他們的態度可謂一個比一個謙遜,到了公西華,他説他只想做一個幫助實行禮儀的道士。最後,孔子叫到了一直在專心彈琴的曾皙,只聽琴聲漸輕,“當”一聲,樂曲結束,曾皙坐了起來,説道:在萬物復甦的春季,我帶上朋友、妻子還有一羣孩子,到剛開凍的河裏去洗澡,然後去唱歌跳舞,之後,就唱着歌回家。這時,一直不發話的老師説:“我同意曾皙的觀點。”老師私下裏又對曾皙説:“他們三個人的理想太不切實際: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個禮儀之邦;冉求雖説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個國家,有人民羣眾,有政府;公西華只是想做一個道士,但禮儀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而曾皙的理想,不宏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點,最重要的是,他傾聽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是啊,我記得蘋果之父——喬布斯説過: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追隨人的內心心靈和直覺的勇氣,因為心靈會告訴你你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現在,許多人很忙碌,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們都在為別人而活。現在還有多少人在仰望星空?有多少人感受着四季的更替?有多少人會去傾聽花開的聲音?所以,我們不應該只活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裏,不應該只有一顆冰冷的心。那麼,就多去看看大自然吧,這時,你會全身上下都充滿了能量。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你會很快樂。所以,就請你停下疾行的腳步,等一等落在後面的那份純真、那份快樂,去尋找真正的理想吧!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4

中國文化淵源博長,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給人類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詩文。這些經典詩文,寄託了我們先輩對人國與道義的追求與嚮往。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我捧着這本厚實而藴含着生命真諦的《論語》,輕輕的翻開,那淡雅而古老的書香,便撲面而來,感悟一頁頁間,演奏生命哲理的樂章;一面面,洗滌我心中的浮躁狂妄……今天,人類社會正處着急劇變化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孔子曾説:“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也”。在風和日麗暖的季節,其他樹木和松柏沒有區別,鬱鬱葱葱,一身碧綠。到了大雪飄飛,嚴寒時節,其他樹的葉子紛紛凋零,唯獨松柏卻經得住風霜雨雪的考驗,歷劫不同,一身傲骨!也只有受得起磨練,在任何惡劣環境下依然堅持真理,剛正不阿的人,才能擁有着君子的節操,唯有這樣,民族魂才得以發揚,唯有這樣,中華民族精神才得以弘揚,國家才得以發展壯大!後有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切為祖國、為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是更具有現實意義。

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鬥,白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於奉獻等民族精神,不落於時代哦不斷髮展不囿於陳規而勇於創新;不敢於驕傲而奮發向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振興中華民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覆提煉,不斷總結,為人民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進步的光輝點。

讀着《論語》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淺,在他的陶冶下,人生必將變得有更有意義。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現在,讓我們一起為中華傳統文化這棵長壽樹澆水,施肥吧!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5

我覺得,在道德方面,東方更重視實踐而不是理論。老子説:“聖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來講的,也講不出來。所以論語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見(《論語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徐志剛,序P3),但卻通篇沒有定論。孔子在教導弟子的時候,總是言傳身教,因材之異而施教。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弟子體會到什麼是“仁”。或許後來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傳弟子為了能讓後人能夠受到如師在側般的指導,才從先師的生活中截出一個個片斷,整理出一部《論語》。(當然,這純屬我的想象,沒有什麼依據)

正是因為《論語》來自生活,是生活鮮活的再現,所以我們才應該用一種獨特的方法去讀它。個人認為,與其風格比較像的一部書是晉代的《世説新語》。我們怎樣讀《世説新語》的?我想大多數人如果不是出於學術目的(例如需要寫一篇論文或讀書報道什麼的),一定不會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話是多麼曲折地表達了一個多麼深刻的學術理論——我們大都會把它當成一種生活的紀錄,以一種閒心來讀它。我覺得,其實閒談的心境才是最適合讀這樣的書的。讀到會意處,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達什麼。或許比條條框框地分析加分解來得好一些。當然,這是讀書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麼,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讀教人做人的書,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讀而不是僅僅在紙上讀,到故紙堆中去尋找疑問的解答。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6

“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從上國小一年級開始,老師讓我們每星期做讀書筆記積累好詞好句。老師告訴我們讀書一定要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樣才能把書讀好,做一個充滿智慧的人。

我讀過一本書《論語》這是儒家經典。書中既有對社會、人生美好藍圖描繪,又有人性與政治、道德文化裏面故事十分精彩讓我特別喜歡。

記得有一篇是這樣: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他的祖先是名門,到了父親那代家敗了。張衡從小就生活得十分清苦,雖然家境貧寒,但張衡從不自暴自棄,放縱自己,反而更加努力他天生聰明,十分好學。通過各種辦法找書來讀,他對知識十分渴望。他喜歡晚上一個人對着天空數星星,滿天星星吸引他漸漸地他對天文學產生濃厚興趣。他喜歡聽祖母講嬋娥奔月的故事,他邊聽邊思考,為什麼晚上會有月亮,白天月亮到那裏去。祖父留下好多書,他用幾年時間就全部讀完。張衡和書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我讀了這篇故事深有感觸,我想一想平常就有些慚愧。以前爸爸媽媽讓我多寫一些字,我就不高興,一會兒跑來跑去,一會兒看電視。不聽爸爸媽媽的話心裏總有委屈,就知道讓我寫字。有一次,我把作業本上的字寫得東倒西歪。媽媽看見了讓我擦掉重寫,我不但沒有寫好,反而把作業本弄破了,媽媽狠狠地打了我,讓我道歉,我也要把自己想法説出來,才認錯。可我想如果不是爸爸媽媽嚴厲也寫不好今天的字,我決定以後一定要聽爸媽的話做一個學會感恩的好孩子。

書,使我開動腦筋,使我快樂,使我分真假,理解善惡,書增長我知識開闊了我眼界,學會了感恩伴我成長。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7

看因講《論語》所體現出知性氣質而被眾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專訪,她這樣描述孔子:我不主張從性別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沒有色彩。

專訪在笑聲中結束,而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巨大的困惑。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孔子?換言之,孔子及《論語》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五色在現實中的意義重點在於作為誘惑出現。眼睛作為對外界認知的一個通道,似乎更易被現實所亂,從而矇蔽內心。色彩是斑斕無常的,正如每一種誘惑與慾望,而能夠抵之御之的唯一辦法即是強大、堅定自己的內心。

而温度,正是內心的良藥。

《論語》教與人天地和諧共處之道為先,其意很是明確:一個人可以閉世隱居(而這點確實由許多人難以揣測的社會因素造成),但他必須活在世上——意味必須先學會與自然相處,儒家所講的類似與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體現。而第二要務即為心靈之道,我覺得這足以體現孔子這個聖賢對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靈足夠強壯,那麼便可以做到寵辱不驚,在人生的風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氣平;同樣,是要給心靈找到正確的歸途,那麼仁、義、禮、智、信自然成為其準則,黑白清濁也就自然分明。國外的情詩中總説:WESH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FIGHT FOR THISLOVE。雖然情感亦屬錯綜複雜,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個“足夠強壯”也與孔夫子所倡的心靈之道不謀而合。

明白這兩點後,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問題。“為大事者不拘小節”主要的路徑已確定,自然就難墮迷途。我們確實能從《論語》中看到一個真實的孔子,他擁有一個常人應有的率性,也擁有一個聖哲的豁朗與通徹;也會對天發誓,也會“知天命”而慨歎。——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嚴格要求心靈,放鬆生活狀態。

在現代社會紛雜之中,人生需要一個自己心靈的樂土,而《論語》的意義在於“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照耀下踏上歸途。”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8

當我抱着一本厚厚的《論語》走在路上的時候,看見我的人都會驚訝的説:“你看得懂嗎?”而我會自豪的説:“看得懂!”其實這本書很有趣。

論語這本書講的是在我國東周時期,由王全空東遷後日益衰敗,逐漸失去了以往的威風,各個諸侯為了爭奪土地,展開了長期的鬥爭。

在這期間,魯國的孔子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十分心痛。為了建立一種新的秩序和規則,孔子為了恢復周公建立的禮樂制度,提山“克已復禮”的主張,用“仁”對“禮”進行改造,提出並完善了“仁學”的理論。

孔子認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遵重丄和關愛,就是重視老百姓,關心老百姓的病苦,就是“德治”。為此定現“仁”,孔了十分重視“禮”,主張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論行為都符合的要求。

這本中還讓我們知道了一些關幹孔子和他學生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請教:“老師,什麼是“仁”?”

孔子回答:“剋制自己,恢復周禮,就是“仁”;以周禮為標準,時時處處嚴格安排,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禮,就是“仁”了!”

另我失望的是孔子為了讓自己的主張成為現時,於是四處遊訪,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可最後各個諸侯國由忙於爭霸,所以沒有理會孔子的主觀,孔子十分失望只能回到魯國……

我看完這本書之後十分氣憤,因為孔子這麼努力的做到“仁”可最後他得到的卻是拒絕,要不是個各諸侯國不聽孔子的建議,所以才傷亡慘重。

《論語》這本書不但有趣,還能讓你受益韭淺,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9

孔子還非常挑食。

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得不好,不吃;不合時令,不吃;切割得不好,不吃;沒有合適的醬,不吃。我想,現在最挑食的小孩,恐怕也只有他的三分之一罷了!

讀完《論語》,我不僅對孔子的敬佩更進一步,而且更多了一種親近感。孔子並非什麼高不可攀的“至聖”,他也是一個有優點、有缺點的普通人。他似乎從書上一躍而下,成為我的一個好朋友。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10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家,論語是孔子和他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字字句句,片片斷斷記錄下來的,後來《論語》成了舉世聞名的古代經典文化,曾經有朝廷宰相僅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他把論語中富有哲理的話講給昏君聽,昏君聽了孔子的話後,終於也變成明君了,從此他熱心治理國家,國家就強大起來了。

《論語》中有許多哲理名言,對我們的教育起着非常積極的影響,因此學習論語是十分有意義的。例如:子有四教,文、行、 忠、信 四項內容教授學生。剛毅木,訥近人,焚遲問仁。 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從這些論語中,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們做事要謹慎,待人要忠誠,要懂得怎樣尊重別人。這都是我們做人的準則。

以後我在為人處世也要這麼做,並且每時每刻都提醒自己的夥伴。讓大家在學論語的過程中健康成長。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11

印象中,自己以前從沒有完整地讀過《論語》,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_名句。這次寒假,利用學校開展“同讀一本書”的活動機會,我才能靜下心來系統地讀了一遍《論語》。語錄體的《論語》文字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內容包羅萬象。除了記載_、教育、政治、文學、哲學、藝術這些大的方面之外,還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其中不乏閃爍智慧、藴含精深思想的語句。所以,它不愧為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至於“《論語》之在中國,猶如《聖經》之在西方”、“半部《論語》治天下”等相關讚譽,並非沒有根據。

讀《論語》,各方面的收穫太多了,三言兩語是講不清的。這倒頗像該書語言簡練而精髓不斷的特點。俗話説,文能會人,讀着《論語》,孔子的偉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兩千年的時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懷各種謀生技能、又對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見的能人;一個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隨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偽存真,終生提醒自己除惡向善的高尚賢人(我覺得稱為“聖人”還是誇大了點);一個平生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着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論語》就讓後人受用終生,並因之敬仰和傳誦的奇人;一個自強不息,處於亂世而不放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來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廣闊地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因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得以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長久而深遠地影響着中國的歷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説與人類文化長河中的其他現象一樣,雖歷經滄桑,卻總是生命之樹常青,不斷創造着人類文化的奇蹟。所有的一切,皆得益於多才多藝的孔子紮根於民族文化又立足於個人所創造出來的大智慧。

讀《論語》,不外乎在讀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當然,這期間要辯證地看待這些學説,棄其糟粕,取其精華;要獨立思考一些自古以來有爭議的處世交友論調,比如“中庸之道”,比如“無友不如己者”。而且,我們還會發現,當今許多為人、治學、從政的原則都出自古老的《論語》。譬如:父母在,不遠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道不同,不相為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勝枚舉。於是乎,對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幾份敬仰之情。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12

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讀《論語》有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浩瀚的書海中,輕輕翻開一本油墨暈香的文化典籍,彷彿就能與先賢進行深刻的交流,而與此同時他們的智慧光芒也會讓我們深受啟發。因此,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刻不容緩!

近日,我讀了《論語》一書,書中充滿哲理的句子讓我無時不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那跨越幾千年仍充滿生命力的文字,它們於古時被創作,卻仍深刻地影響着我們現在的現實生活。

正如書中《論語·述爾》有言,“温而厲,威而不猛,恭而不安”。這句話是要求我們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要求我們處理事情要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態度,要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力度,使事情處在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這句話深刻地體現了古人的處事哲學,他們懂得度的把握,懂得在一定限度內調節分寸。而這種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更是一種補益。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變得浮躁起來,人們難以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狀態去處事,更有甚者,個別人會採取極端手段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傳承這種處事風格可以為人們提供一種處事之道,使人們能夠用和諧的態度去解決問題。而像《論語》這樣的文化經典,更是可以在我們現代生活的文化建設中起到強基固本的作用。

文化經典,浸潤着古人的思想光芒,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涵養着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靈,慰藉着我們的靈魂。一個國家若是漠視對文化經典的批判繼承,就會失去對文化創新的根基,而無繼承創新又何來新輝煌?又怎樣堅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加強對文化經典的繼承,有助於充分挖掘古人的豐富思想內涵,用其藴含深刻價值的思想指導我們的生活,而同時在對文化經典的繼承中,我們能夠築牢現有文化體系,豐富現有文化內涵,鑄造我們中華文化新輝煌!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13

讀論語,感到收穫頗多,讓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學,然後知不足。

學,然後知不足,由此,我要進一步端正態度,持之以恆,在通讀的基礎上再加以精讀,並學會結合實際進行研讀,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後明目標。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有了知識,沒有思想,就是不切實際的罔。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透過學習獲得知識,不是最終目標。我們還務必學會思考人生,人應當成為怎樣的人?

一部《論語》,清晰地證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應當成為君子。君子,作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為內聖外王,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能夠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等,強調了作為君子既要有學問學識,還要有氣魄修養,學問加修養――所謂內聖才是君子。用這天的語言來表達,我把它理解為德才兼備。

思,然後明目標,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説,這天我們重温《論語》,應思考立身和處世的原則。內聖外王的君子,是我們做人做事的目標和準則,也許也是需要用畢生努力不斷去接近的一個目標。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14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歷史源遠流長,這是人們不可否置的。在這悠久的歷史中,自然會孕育出許多文化的結晶。不論是聞名世界的“四大名著”,還是婦孺皆知的“四書五經”,都代表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神。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論語》。

也許很多人對《論語》都不甚瞭解。《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書中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作為儒家學派的經典,深受人們所推崇。在《論語》中,有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言,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但唯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令我印象頗深,感觸良多。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簡單來説,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感到疑惑疲憊。這句話為孔聖人所言,恰到好處地辯證了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只可惜,初次接觸到這句話的我還太過年幼,根本無法理解此句中的“學習”與“思考”。後來,我經歷了一件事,正是那件事讓我深刻地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

那是七年級下學期時,一節課上,老師為我們解釋了一個新的知識點。當時,我很認真地聽,可無奈實在聽不懂那個知識點的原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老師説的答案看似那麼荒謬,實際上是正確的呢?我心中帶着疑問,但並沒有深入思考。帶着悶悶不樂的情緒,我放學回到了家裏,可腦袋裏依舊是懶洋洋的,沒有什麼靈感,更別談思考這道幾乎全班人都不解其原理的題了。罷了罷了,既然老師説了答案,那就肯定是對的了,還糾結什麼呢!我輕輕地撇了撇嘴,決定不再理會這道題。然而,我的目光向四周一瞥,卻瞥見了我最近看的書——《論語》,而書上的一句話讓我不由一怔: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忽然,我的腦海中跳出了一個有些令人不可思議的想法:從始至終我都沒有認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只是死板地汲取上課時老師所傳授的內容。如今我的迷惑不解不是正好對應上了句子中的“罔”嗎?也就是説,只有我將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才能不惑嗎?俗話説“心動不如行動”,有了想法我當然要試一試。於是,我拿出紙和筆,在腦海裏不停地演算着,將可能有用的條件都列在紙上……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着。經過大約半個時辰的艱苦奮戰,我終是將這道難題攻克了下來。得出答案的那一刻,我的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揚,勾起一個自豪的弧度。同時,我也真正理解了那句話,明白了“學”與“思”的關係。

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就是為了告訴人們“學”與“思”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嗎?我們學習後,只有思考,自身理解透徹了理論才算學會;思考後,也只有學習,從中獲得實踐才説得上明白。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更是學習的昇華。春秋時期的孔夫子,想告訴我們的也便是這些吧。學習與思考,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應當形影不離。

中華文化是上下五千年的積澱,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多多學習其中的優良之處,能讓我們在各方面“更上一層樓”。學與思,無疑是這文化賜予我的極大饋贈。從今往後,我們要築起屬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家園,我們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15

《論語》開篇第一章的內容便是關於學習,並且講的是學習之樂。凡是看過《論語》的人都對這一章記憶猶新,孔子説:"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篇第一》)即是説,學習中能時時複習學過的東西,心情不是很歡暢嗎?有許多朋友從遠方而來,心裏不是感到很快樂嗎?別人不知道、不理解我,我心裏沒有鬱郁不歡,這難道不是一位修養有德的君子嗎?  

錢穆認為這一章是講述孔子一生學習的經歷,"學而時習"指的是孔子十五歲開始志學之後的這一階段;"有朋自遠方來",則是三十而立之後的中年治學階段;"人不知而不愠"是治學的一個很高境界,指孔子五十知天命後這一階段。錢穆的解釋深刻精闢,值得我們去仔細反思。  不過我也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來理解這一章,那就是要達到一種以學為樂的境界。孔子自述的三種境界都在反問,這難道不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嗎?《論語》中還有直接表達這種以學為樂的章節,孔子誇獎顏回説:"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論語·雍也篇第六》)孔子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他認為顏回是最好學的學生,並且不為外物所累,以學為樂。孔子自己也有這種品質,他説:"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亦樂在其中矣。"(《論語·述而篇第七》)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像孔子和顏回那樣好學,並且以學為樂事,那麼他的學習境界定當有所提升。  其實中國自古就有一種以學為樂的傳統,當然這種傳統可能與《論語》有密切關係。比如説陶淵明,自稱五柳先生,是晉代著名的詩人。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酣觴賦詩,以樂其志。"這便是陶淵明本人的真實寫照。他沉醉於讀書、寫作之中,從這一過程中獲得了最大的滿足,他的詩歌和散文都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印跡。他自己不慕富貴,不貪仕途,當他生活潦倒時,他並不以此為慮,仍是生活得高高興興的,因為他有詩書為伴,在學習中尋得了快樂和滿足。時下一些人在學習過程中,不但不以學為樂,反而以學為累,認為學習一無是處,反而生活得不如意。這樣的人明顯犯了兩個忌諱,一個是我們前面所説的:"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篇第四》)他不考慮自己應該多學,以提高能力為自己創造好生活,只是發些沒用的牢騷;一個是他把學習當作一種負擔,很自然他就會覺得學習不是一件樂事,而是一件苦差事。所以最好要擺正姿態,做到志於學,樂於學。  王羲之是晉代的書法家,他在《蘭亭集序》中寫了一幅眾人樂學圖。那一次有王羲之、謝安等參加的"羣賢畢至,少長鹹集"的聚會,四十多個文人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春天,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的環抱中,列坐在清流急湍的溪水旁,一觴一詠,飲酒賦詩,大家各呈才藻,競展風華,自然景物之美與人的才華之美結合在一起,互相輝映,成為永遠令人豔羨不已的壯舉。這樣的情景在今天已經很難再見到了,不過我們應該繼承他們的精神,做一點恢復性的工作,這樣於人於己都是一件樂事,互相督促,共同進步,樂於其中。 

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如果我們把學習當成負擔,那麼人的一生就會變得了然無趣,每天的學習變得很壓抑,我想這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情景。學習本就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學習使人進步有所得,給我們為人處事以指導,解決我們的困惑。學習就像我們最忠誠的朋友一樣,一直陪伴着我們,我們為何不能與之友好相處呢?孔子從十五歲便開始喜歡上學習,每到一個年齡段,境界都要提升一次,原因是什麼呢?正是我們所説的以學為樂。希望那些對學習認識不深的人,仔細理解領會孔子以學為樂的精神,做到樂在學中。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16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裏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麼,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是説:幾個人在一起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於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當的時候,一經別人指出,他就會立即道歉並改正。他的弟子子貢就曾經感慨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是説教師對自己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論語》引孔子的話説:“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他説,如果説到聖與仁,那我怎麼敢當!我只不過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是可以這樣説的。

在《論語》裏對曾經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表現出寬宏的胸懷。他説:“人潔以進,於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説人家已經去掉了污點而進步,就要讚許他的潔淨,對他的過去不應該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我們華夏大地。這一片綠洲一直點綴裝扮着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説,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説:“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説,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

通過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於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是得益非淺!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17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説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説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説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18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咦?大上午的,誰在讀書呀?哦,原來是焦作日報社組織校園記者在誦讀國學經典《論語》呢!

以前,我和小夥伴們在一起玩,給他們説的話他們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他們不相信我。我很生氣,為什麼不相信我呢?但自從讀了《論語》後,想起《論語》裏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我馬上就不傷心了。

還有一次,我的同桌不喜歡學習,我就耐心地給他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的道理,使他感到學習並不是他想象的那麼令人討厭。後來,他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學習,學習成績也提高了。

雖然再有兩節課就不能和任老師共同學習了,但是,任老師的諄諄教導我會永遠牢記在心。以後,我還會多讀好書,做一個像孔子一樣有學問的人,並且還要多讀聖賢書,做一個少年君子!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19

《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一個朋友羣的關係。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羣。這裏面就不僅存在單純的兩兩交往的問題,還包含更復雜的一對多,多對多的問題。 四、孔子和他的兩個學生

説了這麼多《論語》中的交友觀,由於《論語》主要記載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對孔子的朋友產生了興趣。我想孔子應該有很多朋友。單就《論語》來看,我卻只找到兩處。一處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另一處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後者不知從何考證,前者看來只是孔子所“和”之人,並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沒有純乎價值認同的“知己”呢?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有時,師生關係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係。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20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説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説,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21

今天,爸爸買了一本《論語》。剛開始,我覺得沒意思,就沒在意。

下午,閒着沒事,我隨手翻了翻,覺得有點趣,就靜下心來認真地讀了幾篇。我是越來越喜歡這本書了,其中第一篇給我的印象最深,文章這樣寫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説(同悦)乎?”意思是説“學習以後,能在一定的時候温習它,不也感到很高興嗎?”這正是我學習上應該做到的。在學校,老師每天都會給我們講授很多知識。我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時間一長,就會忘記許多。如果經常翻開書温習一遍,就能牢牢地記住。記得有一次聽《超強記憶學習法》電視講座,那位老師這樣教我們:一堂課下來,下課時用三十秒回憶本堂課學習的重點;一天下來,花三分鐘回顧這一天學習的重點;一週下來,花十分鐘回憶本週學習的重點;一個月下來利用一小時回憶本月學習的重點。他所説的正是“學而時習之”的道理,學習的樂趣正是因為記住很多知識而得到快樂,也就“不亦樂乎?”了。

我愛讀書,更愛讀《論語》這樣的好書。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22

一個人的經歷閲歷再豐富,絕對沒有書上説的事情多,而一個人的一生時間又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懂,那怎麼辦呢?只有學,從書上學,當然這僅僅是學的一種方式,其他比如聽別人説話,看別人做事,看別人是如何成功如何失敗的,這也是學,但主要還是通過看書學,正所謂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學了怎麼辦呢?還要學為所用,力求學有所成,還要練習。學再多不用,那也是白學,學一點用一點,把學到東西和實際的生活相結合,去解決問題,這是學的目的,也就是習了。用一個例子來講,數學中有很多公式,先學公式,然後再用公式答題,這就是習了。

學習又是件快樂的事,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好學者則樂學。有的同志一看到書就犯愁,看一會就看不下去了,坐不住人沉不住心,學不進去,當然就找不到學習的快樂了,試想,書籍是一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和濃縮,徜徉在思維的海洋中,能靜下心來想些事,應當是很幸福的。我會考之前,因為得病沒能複習,回校後自我加壓,有時一節課做一道物理題,反覆驗算,心無旁鶩,精神世界全沉浸在數字中,這種投入的感覺非常好。我覺得一切感官刺激都不如投入的感覺好。解答問題之後的成功感,更是外人無法想像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悦乎?這個朋友,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真朋友的概念,我相信是相同的。朋友有兩種,真的和假的。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不錯,朋友也如此,如水連綿,至清至純,以水為託,相與相助,有這樣的朋友來往,自然是件快活的事。假朋友就是建立在利益關係之上的,利益是這種朋友關係存在的前提,如果二人之間沒有了利益,自然也就不是朋友了,或者説,這樣的人也就不能稱為朋友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説的土點,可以譯成,人家不知道咱能,而咱不生氣,咱不就是君子麼?這話在現實社會更有道理。現在有些觀點認為,有一分力使十分力,有一點能就逞十點能,稍有一點成績就了不得了,寫了幾篇稿文章就要出書,唱了一首歌就拿自已當明星,太浮躁了,用農村俗話説,恐怕別人把他當愣子。我倒覺得,一個人的本事是有限的,或者説,在某一方面絕對有比你強的人,首先要做的是韜光養晦,厚積慢發。那種好出風頭好充能顯像的心態萬萬要不的,早晚也是要吃虧的。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23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學生言行的一本書,寒假的時候我看了這本書,書中有很多道理,教你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孝敬長輩……孔子説:“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他希望我們在複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教育人們做人要講誠信,説到就要做到。

書中還有許多道理,我現在還搞不明白,但我相信,隨着自己不斷的長大,我會領會到其中的思想,對我的成長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我還會繼續看這本書的。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24

一代聖賢萬代師表智者仁愛師傳典範;國學《論語》儒家精論名句箴言昭示求者.實可謂:"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

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感悟經典的平凡智慧;之前求學之初片語淺識而今處世之時虔誠拜讀;雖不能明晰其博大精深卻也歎服其中受益非淺.

孔子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特別在教育方面成就卓著.他一生中有一大半時間致力於"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弟子三千七十二賢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創造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樹立了良好的師傳典範.

現代的人大多是從《論語》對孔子教育思想有一些細緻的瞭解其間發現他的教育思想與當前的教育有許多相通之處很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和借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無以例外寒假期間潛心拜讀先師大智略有心得愚見貽笑大方.

欲教人德為先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教會做人"不僅是孔子提倡的德育目標也是當代眾教育家所提倡的德育目標."務本"就是學會做人學會作一個有仁愛之心能"泛愛眾"和"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人.孔子特別重視道德的作用甚至存在着把知識納入道德範疇的傾向他説"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沒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知識也不可能持續發展."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即使達到一定的水平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品質加以保持知識水平也會下降倒退以至完全喪失.孔子這種主張在揭示德與智的關係方面指明瞭德對智的統率作用.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應該首先抓好德育要真正把德育放在整個教育的基礎地位首要地位來抓.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25

當然,我自己也好不到哪裏去。雖然憑自己的能力寫完了這篇文章算是做到了“信”。但看一看: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論語》?學而第一),子曰:“述而不作”(《論語》述而第七)。我書沒讀幾天卻洋洋灑灑寫這麼一大堆,早已違揹他老人家的教導了。不過我是出於無奈。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26

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説:”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三十多年前中國的孔子那裏去找智慧。“

《論語》是一本記載了古代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的語錄。它集齊了儒家道德中關於政治、教育、倫理、藝術、道德等內容。

起初,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很不想讀,自己認為這本幾千年前的東西沒什麼用,可是讀了幾次之後,覺得還挺有用的,它教會了我生活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

例如説,”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是説,學習時常複習,不是愉快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不怨恨,不也是有修養的君子嗎?

我們每天都在學習,也都在複習。然而見到了朋友,特別是多年不見的好朋友,都會有一股湧上心的温暖,都很開心。在人生裏,有很多人不認識自己,不瞭解自己,如果誤會了自己,不要怨恨,因為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

再例如説,”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是説,只學別人的知識而自己不思考,會陷於迷惑;只獨立思考而不學別人的經驗,這就危險了。

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如果你只是學習而不思考,學再多的東西也是白費。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總結學習的方法,就能在學習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只思考,不學習別人的經驗,就算你有再多的方法,也沒用,要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之中。

我覺得,我們身為中國人,一定要讀好《論語》,知道更多的道理。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27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説,對於這種説法以前也只是聽説而已。當從電視上看到于丹講《論語》時,立刻被她那淺顯而又富有哲理的語言所吸引。電視上的講座幾乎完整的看了下來,隨後又買來書仔細地閲讀。之後才知道,平時常常用以提醒學生的幾句“格言”原來是出自《論語》,如:“學而時習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等等。于丹通過白語化的語言,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使《論語》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説: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孔子説:“不怨天,不尤人,”因為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內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這個社會應該如何如何,要求別人應該怎樣怎樣,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吾與點也!”的故事所闡述的正是這個道理。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説,這個世界上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有三種,即所謂“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諒、友多聞。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説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説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説: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後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論語》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1.論語讀書心得500字

2.《論語》讀書筆記

3.兩篇優秀《論語》讀書筆記5000字

4.《論語》讀後感

5.《論語》讀書筆記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28

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就好像春天永遠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有它能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

簡潔而經典的語句是中國古詩文的特點,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獨特的魅力倍受矚目。我認為,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中,《論語》便是其中精品之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貧窮的人羨慕富豪,因為他有讓他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而富豪卻羨慕那些平凡的人,因為他們很快活,不會整天杞人憂天地擔心錢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可是,就如孔子説的,快樂的事有很多:學了又時常温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現在的大人們,更注重物質化的世界,卻忽略了我國的傳統觀念:忠、信。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道德永遠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沒有德與孝不行。

孔子曾經説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説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説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説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着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着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着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着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着明確的方向指引,因為他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閲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裏,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麼,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説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這些就是印象最深的語句。今後,我要細讀論語,細讀這中華悠悠千年智慧,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品嚐這暖暖的心靈雞湯。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中所藴含的豐富哲理啟迪着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養性。

有人説過:“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

《論語》讀書心得和啟示作文 篇29

最近一段時間,通過閲讀《論語》這本著作,使我懂得了許多人生哲理。而其中對我影響最深的,還是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雖不是孔子的言論,卻也是《論語》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它用我們今天的話説,就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出謀劃策盡心竭力了嗎?跟朋友交往真誠相待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複習了嗎?作為一種反省自己的指標,它給我們的啟迪實在是太多了。

首先,它教導我們要常反省自己,明白自己行為中的缺陷,以避免自己再次犯錯。其次,他又提到了生活中每天應當注意的三個細節:辦事、交友與學習。只有做到了這些細節,生活才變得完整。

作為搗蛋大王,我做的調皮事實在太多了,也的確應該好好反省了。

譬如那一次,媽媽要下地幹活,臨走時讓我把晾在院子裏的衣服收一下。我嘴上答應着,心裏卻在想:算了,把這章看完了再去。可媽媽一走,我就把這件事拋到腦後去了,只顧着看書,好不容易把這本書看完了,媽媽卻回來了。這時我才想到媽媽交代我的事我沒做,不由的低下了頭,免不了有被媽媽批評了一頓。

而在學習方面,我也好不到哪去。那天我們班學習《虎口藏寶》,下課後,我突然想到: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納塔莉,那為什麼提到其他人物的細節會更多些呢?那這種敍事特點又要歸納進那種寫作特點中呢?我便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可直到放學,我還是沒有絲毫頭緒。本想第二天去請教老師,可一起牀,這個問題卻又被我遺忘了。唉!

對待朋友,我的心眼又小得可憐。若是朋友傷害了我,就算創傷不大,我也會好幾天不理他,弄得我倆很是尷尬,關係也越鬧越僵。

人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在哪裏摔倒就應該在哪裏爬起來。反省自己,就是防止自己重複犯錯的措施。多想想自己犯了什麼錯,以後怎麼辦,才可以避免自己重複的犯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xlg84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