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精選28篇)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精選28篇)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1

詩體杯具《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品,該小説的創作延續了60年之久,凝結了歌德一生的思想結晶和藝術探索的智慧,為德國和世界文學立起了一座豐碑。它與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並列為歐洲文學四大名著。《浮士德》憑藉博大精深的思想價值及其鮮明的藝術特徵譜寫了一部靈魂發展史和一部時代精神發展史。《浮士德》是現代哲學的詩,又是詩的現代哲學。它藝術地表達出來的新世界觀、人生觀,是歌德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遺產。其中的“浮士德精神”更是給人巨大的啟示與力量。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精選28篇)

(一)苦難

人活在這個世上,會遇到數不盡的苦難。刀刀説:“在某一天歡樂,在某一天憂傷。”張愛玲説:“人生那麼短,苦難那麼長。”可見,世上沒有人能夠脱離苦難困難而存在。各家有各家的愁,各家有各家的難題。讀了《浮士德》,深感一部偉大的作品自有其偉大之處。

該作品不但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徵,並且具有較高的思想價值。於今日“浮士德精神”仍能給我們很多的人生啟示,是跨時空的人類財富。

作品中,魔鬼靡菲斯特與上帝一齊,將浮士德作為賭賽的對象,魔鬼認為人類必定墮落,代表着“惡”,與上帝的“善”構成了矛盾的統一體。上帝則認為人類是不斷向上發展的。作為“惡”的代表,魔鬼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生活中我們誰也不願有他存在,但他又客觀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世上每個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他與上帝構成矛盾的統一體,在肯定與否定、至善與至惡的矛盾運動中,又推動着浮士德一生不斷前進。靡菲斯特則嘲笑一切,否定人生價值,而浮士德執着地追求真理,肯定實踐的意義。他們二人之間的主角關係,正好辯證地解釋了惡的力量在我們生活中乃至整個人類社會中的作用。苦難既然存在,自然就有其存在的價值。人生而為人,都渴望自我願望都能實現,自我的人生平安歡樂一些。可是光想是不夠的,要付諸行動,而在這條路上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阻礙。唐三藏想取得真經,就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運動員想取得佳績,就要經歷自我的不斷鍛鍊與拼搏。要想上個夢想的大學,也得要經歷一番寒窗之苦。總之,我們在做一些事,實現一些願望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阻礙。苦難成為了我們每個人生命中不會缺少的元素。

(二)磨難

苦難無人不依,那麼我們該怎樣應對它,解決它呢?托爾斯泰説:“當苦難來訪時,有些人跟着一飛沖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你是要做個一飛沖天,尋求真理的勇敢者,還是願成個在困難前畏畏縮縮,自甘墮落的人呢?

伏爾泰説:“不經歷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浮士德精神也啟示我們:在困難面前,要不拋棄不放棄自我的信念,進取進取,樂觀向上,儘自我最大的力量爭取成功。不經歷風雨怎會見到雨後絢爛的彩虹,遇到苦難要學會勇敢地應對它,勇敢地理解苦難的磨練,這樣才能成就自我的偉業,就算不成功,那也實現了自我的人生價值。最終你會問心無愧地説,這一遭,沒有白來過,我曾真正地活過,奮鬥過。《浮士德》中靡菲斯特説:要有苦難然後才有幸運,愚人們卻全不知情;智者之石如若他們得到,石到手時也會把智者丟掉。這句也真正體現了,苦難對於一個人成功成長的特殊意義。

歌德説過:“痛苦留給的一切,請細加回味!苦難一經過去,苦難就變為甘美。”我國聖賢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無數的先賢都告誡我們苦難於我們人生的重要作用,啟示我們要勇敢理解生活抑或夢想給我們的磨難。磨難之後,必是幸福。《浮士德》的巨大思想價值還體此刻,歌德用象徵的手法,經過浮士德幾個階段的追求,對新興資產階級的精神發展歷程作了深刻的回顧和總結。而浮士德的杯具性,則説明了終極的善是難以窮盡的,而人的追求本事即外在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精神,充分肯定了現實的實踐意義,反映了人生道路探索的漫長曲折的道路,對自然、社會、人生都體現着鬥爭的智慧。我們試想如果他貪圖享樂,胸無大志,庸碌無為,且執迷其中不能醒悟,那麼他將墜入魔道,走向墮落。

異常欣賞書中浮士德所説的一句話:“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奔波,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車輪;苦痛、歡樂、失敗、成功,我都不問,男兒的事業原本要晝夜不停。”雖然浮士德是一個杯具,但他本質的、主導性的一面是自強不息、發奮進取、永不滿足、進取向上的。從他身上體現出來的這種應對人生的進取態度和進取的進取、追求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天堂之路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説過,浮士德得救的祕訣就在這幾行詩裏。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種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純潔化,到臨死,他就獲得了上界永恆之愛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夠被拯救,不止是這樣,還因為他不斷行動,不斷追求,不斷克服迷誤,最終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這是我們應當學的。還要學習他對學的追求,對學的熱愛,對學的期望。我們要善學,樂學,愛學,做一個進取向上的人。

浮士德的肉體毀滅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一個上進的人,一個不斷自省並最終走上正途的人,最終會得到救助。這就是浮士德這個形象上所體現出的不斷追求人生真諦的探索精神。

我們每個人在人生追求中都會遇到各種無法逃避的問題,必須選擇,並且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使自我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夢想。

作品中還有些東西,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與思考。比如説,文章中學生説,我要欣喜地投入學問,要怎樣才能和學問相親,先生?靡菲斯特説,遠的不必去過問,先看你如何選擇課程?學生:我期望做一個飽學詩書,既想學地理,也想學天文,一面研究人文,一面研究自然。

靡菲斯特答,你的想法很好,可是你過於浪漫。要先學會還原與分類……是呀,有時候我就有類似的困惑,什麼都想了解,什麼都想明白,做一個飽學詩書,無所不知的人。結果忙忙碌碌,最終啥都做不好。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學東西做事情,時間與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把一切想得過於完美與浪漫,應當客觀評價自我,正視自我。在學好學生階段要求學習的科學知識外,其他的就根據自我的興趣愛好有選擇性地學習,不能好高騖遠,否則最終只會得不償失。在學習的過程中,當遇到難題與疑惑時,我們就要學浮士德一樣,進取進取,自強不息,虛心向智者學習,這才是理性的學習方式,也才會擁有充實歡樂的人生。經過一番磨難,一番生活的歷練,不管成功與否,天堂幸福之門就會向你開啟。

閒時讀《報任安書》、《愛玲私語》、《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學學司馬遷、張愛玲、海倫.凱勒、史鐵生、安意如等在逆境中求生的精神……天堂之門也許不存在,但成功幸福之門會向你敞開!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2

福斯特是不朽的戲劇的一部分,主要以德國民間傳説為主題,以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的文藝復興,描述了一種新的資產階級先進的對現實的不滿,試圖探索生活的意義和生活的社會夢想。

第一,英雄浮士德的形象

讀一個工作,用來分析裏面的字符。戲劇的主要部分描述了浮士德自我完善的英雄,追求真理,經歷了素食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五行的功績。在這些經歷中,我們看到的是對現實的不滿,不斷探索生活的真理,不斷追求人,他的形象能夠説是18世紀德國先進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典型的代表他的探索象徵着藝術歷史的歐洲資產階級精神的發展在復興到19世紀初。浮士德的外表直接描述了他對當時所謂的知識,懷疑,哲學,判例和醫學以及神學的懷疑和否認,我已經研究了這一切,它仍然是一個愚蠢的人結束不必須最輕微的別緻。可是,經過閲讀下頭,我們明白他的智慧絕不是他説的,在他的時間,他是一個真正的學者,謙虛和學習。可是當他的追求和夢想苗條,年齡高的時候他仍然有年輕人的熱情和衝動,復活節的鐘聲把他拉回死亡線。而基於對魔鬼的理解,我們能夠想象,魔鬼的打賭是多少勇氣和力量,這絕對是對自我的挑戰,也是對社會不滿的強烈抵抗,對自我的爆發的極端精神。

可是,我們説人是一個複雜的動物,它反映在性格的多樣性的

性質。我們還必須看到他悲慘的負面,同時承認浮士德的優秀閃點。也許浮士德的貪婪和變性部分是由於費斯圖的誘惑,但事物的發展往往是決定性的。例如,瑪格麗特在戲劇中的杯具足以説明這一點。從福斯特對瑪格麗特的動機和過程的方法來看,我總是覺得他主要是由慾望驅動的,因為他們兩者在信仰上有很大的不一樣,而福斯特幾乎都用甜言蜜語或誓言來回答瑪格麗特里特,他們真的有兩個愛感情,那麼他們的紅地毯也被堆積起來,他們的感情僅有三倍的熱量,沒有長期的保護。在二十一世紀,由於不一樣的信仰,我們被夫妻分開,在絕對信仰的時代,這並不罕見,並非最不重要。整個過程的奢侈福斯特只是作為fauxide的同謀,創造他的機會和物質支持,faust是那種margaret的脖子上的鎖子,她的岳父更緊,最終迴歸死亡。雖然他深深的懺悔了這一點,但也無濟於事。福斯特和瑪格麗特的感情,對海倫的不斷出現和持續深化持懷疑的態度,福斯特和海倫的戲劇第四幕一齊,也是膠水,生命和死亡相徐。許多學者結合了歌德時代的時代,海倫是中世紀古典美的體現,浮士德和海倫結合的自然美是追求美的。事實上,美國福斯特的詩人對愛有獨特的觀察和崇拜。但如果從故事的故事,如果他對海倫的愛是忠誠的,那麼是因為她的死亡和瑪格

麗特的死亡和如何解釋呢,除了福斯特的感情觀是值得懷疑的,他也有一個資產階級的冷漠,冷漠的一面。例如,在奧爾巴赫酒窖的酒店場景中,奢侈的費斯托對醉酒的酒鬼嘲笑和傷害,站在他的一邊沒有反應總之,他的身體一點一點你需要探索。

第二,浮士德與魔鬼的關係

在詩歌戲劇中,我一向覺得浮士德和費斯托之間有一個微妙的關係,不僅僅因為他們之間的賭博,有時我甚至覺得浮士德是奢侈的,奢侈的福斯特在一些場景是浮士德的支持。在魔鬼魔鬼festo的歌曲有一個歷史性的飛躍,他不再是簡單的心靈的概念,肢體發展或三頭怪物。他明白浮士德的深淵,他熟悉天文學,地理學,哲學和巧妙運用心理學,我認為他在某些地方也是浮士德一樣的叛逆和追求。在天堂的前奏中,他敢於打賭魔鬼和上帝,作為一個邪惡的化身和消極的精靈,他在各個時期,神聖事物的逐漸衰落進行了無恥的褻瀆和辛辣的嘲笑,他的詩,我覺得他是唯一一個總是堅持理性的人,總是不自覺地屈服於世界,嘲笑教會虛偽,嘲笑法院,嘲笑大學中的教條教條,嘲笑浪漫的詩歌死亡。。。例如,在快速的場景中,他總是看起來像一個很合乎邏輯的,但實際上是反對瘋狂的態度嘲笑學校。第一點,作者闡述了浮士德心理學的多重性質。從某種意義上説,福斯特的內在衝突也是他和節日之間衝突內化的表現,他與福斯特的衝突也是他內心衝突的外化。雖然詩歌戲劇只是在公眾的

開始,魔鬼弗拉基米爾以往作為浮士德的僕人,但從讀者的角度來看,他們之間的矛盾是不言而喻的。內部化yehao,在值得一提的實施例之外,它們之間的關係絕不是誘惑和誘惑這麼簡單。浮士德的未來是一個危機,並可能在任何時候都變成魔鬼的奴隸,逃離的節日是所有障礙和邪惡化身的父親。但,不斷追求自我完

善faust不僅僅從死亡的下沉,也實現了生命和夢想的價值。邪惡在那裏從負面的戲劇,但經常好的事情成為了驅動力。三,富有的哲學含義

在戲劇中,作者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十分哲學的陳述和一些哲學類型的爭論,例如,在世界的起源問題上,泰勒和普洛特的爭論是十分典型的,它也是詩人的歌德世界的直接反映視圖,這與當時豐富的哲學氣息密切相關,但對作者來説,大大增加了閲讀的難度。然而,一些與我們的靈感的生活哲學的句子也是偉大的。魔鬼常常用來扮演這樣的主角。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3

《浮士德》這個故事包含強烈的杯具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舊時代更迭期的各種衝突:宗教與科學,理智與情感,因循與追求。

浮士德對學十分熱愛:"啊,我孜孜不倦,對哲學,法律連同醫典,遺憾的還有神學,全部都進行了徹底的鑽研。"甚至,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尋找最高的歡暢。"他為了學,他放棄了自我:"為此,我才想魔發屈服,藉助精靈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明白一些玄機;這樣,我就不用

再汗流浹背,去談自我不明白的東西;"他對未知的東西感到興奮萬分,書本給了他力量和期望。他對自我的知識感到不足,對無法揭開大自然神祕的面紗感到失望他對學的熱愛已經到達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説過,浮士德得救的祕訣就在這幾行詩裏。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種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純潔化,到臨死,他就獲得了上界永恆之愛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夠被拯救,不止是這樣,還因為他不斷行動,不斷追求,不斷克服迷誤,最終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這是我們應當學的。還要學習他對學的追求,對學的熱愛,對學的期望。我們要善學,樂學,愛學,才是向上的人。針對我學的不良現象,應對浮士德,我們應當感到慚愧,他是那麼地熱愛學習!

浮士德的肉體毀滅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一個上進的人,一個不斷自省並最終走上正途的人,最終會得到救助。這就是浮士德這個形象上所體現出的不斷追求和人生真諦的探索精神。

第一部1773年開始寫,1808年出版;第二部1832年臨死前才完成,死後才出版。中間跨越六十年,花費其畢生心血。

《浮士德》是我迄今為止看的最為晦澀難懂的一本書,花了我整整兩個多月的時間,還是僅讀了個大概。《浮士德》這個故事包含強烈的杯具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舊時代更迭期的各種衝突:宗教與科學,理智與情感,因循與追求。

浮士德對學十分熱愛:"啊,我孜孜不倦,對哲學,法律連同醫

典,遺憾的還有神學,全部都進行了徹底的鑽研。"甚至,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尋找最高的歡暢。"他為了學,他放棄了自我:"為此,我才想魔發屈服,藉助精靈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明白一些玄機;這樣,我就不用再汗流浹背,去談自我不明白的東西;"他對未知的東西感到興奮萬分,書本給了他力量和期望。他對自我的知識感到不足,對無法揭開大自然神祕的面紗感到失望他對學的熱愛已經到達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説過,浮士德得救的祕訣就在這幾行詩裏。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種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純潔化,到臨死,他就獲得了上界永恆之愛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夠被拯救,不止是這樣,還因為他不斷行動,不斷追求,不斷克服迷誤,最終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這是我們應當學的。還要學習他對學的追求,對學的熱愛,對學的期望。我們要善學,樂學,愛學,才是向上的人。針對我學的不良現象,應對浮士德,我們應當感到慚愧,他是那麼地熱愛學習!

浮士德的肉體毀滅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一個上進的人,一個不斷自省並最終走上正途的人,最終會得到救助。這就是浮士德這個形象上所體現出的不斷追求和人生真諦的探索精神。

詩體哲理杯具《浮士德》是偉大詩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與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並列為歐洲文學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

是16世紀德國曆史書和民間傳説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術、鍊金術。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據這個民間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現了一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精神生活的發展史。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對人性、對人的精神內涵與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兩重性使他處在上帝和魔鬼之間,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斷地追求知識與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遠的夢想,會上升到靈的境界;如果他貪圖享樂,胸無大志,庸碌無為,且執迷其中不能醒悟,將墜入魔道,走向墮落。歌德認為,沉淪和進取的雙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並不對等,他的神性要強過魔性,他本質的、主導性的一面是自強不息、發奮進取、永不滿足、進取向上,這就是所謂[浮士德精神"。

但歌德並不所以看輕魔性在浮士德追求過程中的推動作用。歌德首先承認魔性只能被暫時克服,卻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能夠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話其實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奮鬥,失誤免不了。"歌德同樣看到,魔性與神性相對相生,所以是絕對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鬥爭的過程。他奮發進取、永不滿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內在動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誘使他墮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夠吸取教訓,不斷克服魔障。正是在這種辯證發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內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結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請稍

稍停留-"表面上看,他獲得了滿足,也準備享受這滿足,靡非斯托所以要攫走他的靈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靈魂帶到了天堂,因為[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終能救",正可謂天道酬勤,上帝嘉許之。既然如此,為什麼《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杯具呢,這主要是因為,歌德相信人類追求至善是沒有止境的,但個體的生命卻是有限的。浮士德獲得了兩次生命,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到達終極的目標。他探索的五個階段,遠沒有窮盡人類的精神生活。

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貪圖安逸,所以上帝造出魔鬼,來催人驚醒、奮進。魔鬼對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個引誘者,他也發揮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説自我[老想作惡卻總是把善促成,我便是這種力量的一部分",發揮的就是這一層意思。他主觀上在引誘浮士德走向墮落,客觀上卻起到了推動浮士德前進的作用。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能夠説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個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説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構成人類天性的雙重性,乃至上帝的兩面性。總之,二者相輔相成,相生相剋,才使造化臻於完形。當我們認識到自我的罪惡時,其實我們已經變成了天使。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4

一本好書,就如生命中一朵永不調謝的奇葩,而書中深刻的道理更令我們回味無窮。《浮士德》是我至今最喜愛的書,書中藴涵的道理令我永遠自強不息。

《浮士德》是德國大文毫歌德的著名小説,《浮士德》現已構成文學領域裏的獨立學科,被稱為“浮學”。《浮士德》的主要資料是魔鬼靡非斯托和上帝打賭,由靡非斯托去誘引浮士德,看他是否會放棄自我所追求的,棄善從惡,成為靡非斯托的俘虜。靡非斯托到人間,對知識感到厭倦和永遠不安於現狀的老博士打賭,説他能夠讓浮士德永不安寧的心得到滿足,條件是浮士德用鮮血作抵押,一旦一天浮士德説出“真美啊,請停下來”,就讓靡非斯托帶走他的靈魂。浮士德同意了,他在魔鬼的幫忙下,恢復了青春,遨遊了人間和神界,經歷了宮廷中的權勢財富,以及對藝術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結果都沒獲得心靈的滿足。最終,在圍海造田這一替大眾着想謀福利的事業中,浮士德找到了心靈的家園,説出了那句話,然後倒地而死,然而他的靈魂升上了天堂。

我認為浮士德是個有野心,好高騖遠的人,他也是個偶爾會走上歧途,但最終會走上正途的人,在靡非斯托誘引他走上歧途時,他做了欺騙他人,趨炎附勢的壞事,可是沒有獲得心靈的滿足。就是説,當他沒為人民着想時,他的靈魂極其難受,如同煎熬。而在圍海造田這一事情中,浮士德找到了自我心靈的歸宿,所以才會心滿意足的倒地而死。

人不可能沒有缺點,浮士德也有缺點,而最重要的是他能不能為別人做有利於別人的事情。而浮士德就做到了。浮士德的缺點是:永遠不安於現狀,優點是自強不息、敢作敢為、為他人服務。

我們來學習浮士德的優點吧,做一個自強不息,為大眾着想謀福利吧。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5

浮士德是歌德的著名長詩,這部作品花費了歌德大半生的努力,直到歌德垂暮之年才真正完成。

浮士德的故事其實在德國廣為流傳,浮士德可能是中世紀一個真實存在過的人物,他本事過人,發明了各種在當時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器具。當時愚昧的人們無法理解他的神通,就傳言他和魔鬼有着交易,是有魔鬼在暗中相助。"魔鬼交易"這一故事類型也就大致在此後流傳開來,大致資料都是:[某人為了得到知識、永生、權力等等而將自我出賣於魔鬼,昧着良心替魔鬼幹各種骯髒的勾當。"當然,這類故事受到中世紀宗教愚昧(如[獵巫運動")的影響,在今日看來是有一些可笑和不可理喻的。久而久之[魔鬼交易"就成了浮士德故事的起源。

在閲讀《浮士德》之前,我先大致瞭解了一下這部作品誕生的背景--關於浮士德的優秀作品一共有兩部,一部是馬洛所作的《浮士德博士的杯具》、另一部就是歌德的《浮士德(上。下)》,這兩部作品誕生的時間都是歐洲歷史上十分重要的時間點:前者是文藝復興,後者則是啟蒙運動向浪漫主義運動過渡的時期。我大致瞭解了一下兩部作品,《杯具》一文,馬洛主要強調了浮士德博士對知識、權力的追求,以及他向魔鬼出賣靈魂後的自負心理,當他最終意識到自我期限已滿要墮入地獄的時候,才誠惶誠恐追悔莫及,最終在無限的恐懼和悔恨中被魔鬼拖入了地獄。能夠説這個故事,就像莎翁的杯具一樣,充滿了對人的心理描述,以及對人性脆弱、人性弱點的深刻反省,浮士德在這部作品中是被作為一個出賣自我靈魂的負面主角來處理的,他的執着進取的正面形象只是一個陪襯。總體來説這是一部好作品,可是把[追求知識、力量,渴望強大和優秀"視為一種[瀆神"、[僭越上帝權威"的行為,當成要批判的對象,這中間就流露出了一種中世紀殘餘的[反智主義"、[反科學主義"的思想,在當今看來,是一種反動的思想。並且作品中不斷塑造人的狂妄和人的內疚,不斷強化上帝的權威,也隱含了一種[人類應當跪倒在上帝面前誠惶誠恐"的宗教[罪感"。文藝

復興時期的人們雖然理解了享樂主義、理解了追求金錢,甚至有走向縱慾主義的傾向,可是實際上在人們的內心中,人們並沒有放棄對上帝那種誠惶誠恐的心態,並沒有勇敢地相信自我的意志和理性,歐洲人還沒有從宗教所塑造的自卑

感中走出來。

到了歌德的時代,情景就已經大有不一樣了。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是歐洲波瀾壯闊的年代:牛頓定律等自然科學的發展、啟蒙運動的展開、資產階級革命的風起雲湧、工業化的浪潮、自由資本主義的興起、拿破崙的征服、德意志的統一,在這樣一個時代中,傳統的宗教力量大大減弱,自然神論、泛神論和無神論代替了羅馬教廷和道德教條,人們開始相信自我改造自然的力量,並且在國際舞台上開始勇於去追求權力、相信自我的理性、踐行自我的意志。此時的人們甚至不願意再去理會理性主義時代那些陳腐僵化的教條,而要求實現自我、實現意志的解放。於是,伴隨着藝術界的狂飆突進運動,浪漫主義時代到來了。而歌德的《浮士德》正是這個時代的產物。我們能夠在浮士德中看到歐洲自文藝復興後幾百年的發展歷程的縮影,比如在《浮士德》中,歌德宣揚[人難免誤入歧途,可是隻要執着追求,總會到達天堂",這也正是資本主義崛起後[個人奮鬥"、[自由選擇並自我負責"觀念的體現;比如在《浮士德》中,浮士德斥責故紙堆,追求實踐、有意義、有活力的生活,也代表了工業禮貌興起後,迂腐的觀念、僵硬的思想觀念受到了人們的拋棄。總之,《浮士德》誕生是的時代與《杯具》已經很不一樣了。

浮士德全書由上下篇組成,外面由一個套子套起來,套子的資料是:魔鬼梅菲斯特和上帝打賭,貶損人的尊嚴,説要把一個人引入歧途證明給上帝看看。上帝則對人充滿了信任,相信人必須能

自我救贖,從答應了梅菲斯特的賭約。梅菲斯特找到了不願意沉迷於故紙堆的浮士德,還給他青春,帶着他四處遊歷

《浮士德》上篇是全書最精彩、戲劇衝突最複雜的一部分,也是最常被引用、改編的一部分,上篇主要介紹浮士德和少女瑪甘淚的感情杯具:浮士德愛上了瑪甘淚,瑪甘淚為了與之幽會而給媽媽下了安眠藥,失手毒死了媽媽。他們的感情被瑪甘淚的哥哥發現,為了殺人滅口,浮士德殺死了瑪甘淚的哥哥,然後逃走。之後瑪甘淚懷孕生子,因為害怕事情敗露而淹死了嬰兒。最終事情事發,瑪甘淚被判死刑,浮士德趕回來相救,但瑪甘淚拒絕了。她死後,被上帝接進了天堂。這個故事之所以十分吸引我,是因為這樣的感情杯具至今仍在各處上演着。在今日的報紙上,我們仍然能經常看到諸如[少女懷孕殺嬰"、[男生為感情鬥毆而殺人"、[叛逆少年誤殺父母"之類的人間杯具,而此類題材也經常成為[殘酷青春"類型藝術作品的素材。很多人認為這是[每個青春期少年長大成人必經的階段",當然我是不太贊同這種評價的,成長不需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可是剛剛長大的人確實不懂得很多事情的分寸,做事情超過了必要的限度,不論是多了還是少了,都最終會害人害己。在這篇作品中,作者讓瑪甘淚上了天堂,並讓浮士德從罪惡感中解脱,並沒有因為他們的罪行而對他們進行道德審判。這説明浪漫主義時代的人更加註重的是人內心的感情,對貼合人性但不貼

合道德的感情和行為有了更多的寬容和理解。正如《杯具》一文中一樣,《浮士德》的上半篇藉着浮士德的悔悟、

瑪甘淚對自身罪惡的恐懼,深刻地描述了人類的內疚感和恐懼感。其實內疚感是性格杯具的本原,與命運杯具那種極力抗拒外界力量卻不得相比,性格杯具通常都是當事人因為性格的某些缺陷或者行動的某種過失而導致了自我不想要的結果。當人做錯事的時候會感到內疚,所以內疚感就成了性格杯具[杯具感"的來源--一種對自身行為憎惡而又無可奈何的感情。

《浮士德》的下篇是歌德垂暮之年才發表的,凝結了歌德一生的經歷,所以它有了更多歷史和哲學的內涵,也有了更多的情節。可是垂暮之年的歌德卻不再有青春時代的活力,所以相比起上篇而言,這篇在戲劇衝突方面要遜色得多,在文藝史上的影響也要弱得多。在這篇中,歌德讓浮士德為國王工作,經過發行紙幣而解決財政危機。浮士德讓梅菲斯特造出了人造人,並在他的帶領下回到了古希臘和海倫結婚。之後浮士德又想要填海造陸,無奈魔鬼暴力[強拆"一對老夫妻的房子,浮士德愁瞎了雙眼,最終最終滿足地倒下了。浮士德死後,上帝將他帶去了天堂與摯愛瑪甘淚相見。在浮士德的下篇中,我們能夠看到很多歐洲當時的影子。浮士德濫發紙幣來解決財政危機的行為可能是當時統治階級常用的做法;之後浮士德搞[人造人"、要回到古希臘,能夠看出自然科學發展的影子,其中也有着此刻科幻小説中[克隆人"、[時空隧道"的影子,人們的科學意識已經代替了宗教意識。浮士德下篇中最重要的就是最終的兩段:浮士德和海倫結合,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愛好飛翔,最終摔死在浮士德眼前。這段明顯是

出自古希臘伊卡洛斯的神話,有人認為這是在影射拜倫的死亡。這段標誌着:浪漫也好、理性也好,實際上它們都是靠不住的。從文藝復興到浪漫主義時代,歐洲人一向崇拜古希臘古羅馬,可是歌德認為:古希臘和古羅馬都已經過去了,古希臘的復興並沒有拯救被教統治了一千年的歐洲,歐洲要尋求於一種新的禮貌--一種地球上前所未有的禮貌,那就是大工業時代。於是就有了浮士德最終試圖填海造陸的一幕。浮士德想要征服大海,讓他的人民在新的土地上幸福地生活,最終

他最終滿足了。這也代表了大工業禮貌時代的到來,而那兩個被害死的老夫婦也代表了工業禮貌對農業禮貌無情地征服。

《浮士德》中的幾個人物都有着明顯的象徵意味。浮士德代表着永無滿足的實踐、浮士德的助手代表着當時迂腐的經驗主義哲學、梅菲斯特則代表着虛無主義和犬儒主義、瑪甘淚是一個無知的少女。他們並沒有明顯的善惡之別,其實他們都是人性的一部分,歌德的《浮士德》其實就是人性的大雜燴。把所有人和在一齊,就是整個人類。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6

閲讀對於語文教學起着相當大的作用。《標準》指出:“閲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規律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這就是説,閲讀起碼應當具備三項功能:一是收集和加工處理符號信息,二是間接認識事物,三是提升和發展自我。所以,閲讀是文本意義與讀者主體意識之間互相交流、雙向互動的過程,是以文本為對象的認識與操作、建構與審美並行的活動。有人説:“閲讀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緣文會友的交往行為,是書面文化的精神消費,是人類素質的產生過程。”這對我們全面認識閲讀的本質意義是很有啟迪的。作為語文教師,我們無論上多少課,只要能夠讓孩子喜歡語文,喜歡閲讀,會表達就算成功了。總結説來,這學期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的:

一、爭取家長的理解與支持

現在的教育,不僅僅是孩子之間實力的競爭,更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的競爭。只要是為了孩子好,家長們沒有不大力支持的。所以,要想培養孩子閲讀的興致並養成習慣,還要家長接受這種教育理念。另外,一個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應該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要相互相配合的,有了家長的支持,我們的教育就輕鬆多了。開學之初,在瞭解孩子情況後,與家長經常進行溝通,通過大量的事例,讓家長意識到孩子從小養成課外閲讀的習慣,和書交了朋友,不僅國小、國中、高中的語文成績一定會不錯,而且,通過課外閲讀,可以提高孩子的素養,培養孩子各種能力。再結合自己過去教學的經驗,用孩子讀書與不讀書五年下來的差別,進一步證明培養孩子課外閲讀的好處。這樣的實例,讓家長心服口服,雖然有的家長將信將疑,但是用不了多久,孩子讀書的變化讓他們徹底和老師站在“同一戰線”上。

孩子的自制能力是很差的,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所以,每天孩子的閲讀必須有家長的監督。規定每個孩子每天晚上必須閲讀課外書不少於20分鐘,家長根據孩子的閲讀情況,填寫閲讀記錄本。有了家長的監督,每個孩子都會完成閲讀作業。

二、想法調動孩子閲讀的興致

孩子是課外閲讀培養的主體,要想讓孩子養成課外閲讀的習慣,就要想辦法調動孩子讀書的興致。

1、開學之初,先不着急從理論上強調讀課外書的好處,而是通過聽讀訓練讓孩子漸漸喜歡讀書。每天,我會給孩子讀一篇故事情節生動的小文章,或者是童話,或者是寓言。每次聲情並茂地朗讀,把孩子帶進故事中時,我就會嘎然而止,讓學生猜猜下面會是什麼樣的情節,這種訓練“吊起”了孩子的胃口,對課外書產生了興趣。再下來,我給孩子讀課外文章的時候,讀到精彩之處,我會停下“哀求”孩子們:“同學們,今天老師嗓子疼,你們自己看看吧。”這樣,孩子的讀書胃口又被“吊起”來了。漸漸的,我鼓動孩子們自己去買書,每當孩子們買來新書,我就要在班裏“大肆宣揚”,並讀上面一篇好的文章給孩子們聽,買書的孩子自然很驕傲。於是,孩子們自己去“買書”的“胃口”又被調動起來了。孩子走進書店,面對豐富多彩的書籍,孩子們一則更加喜歡讀書,二則學會了自己選擇圖書。接近課外閲讀,走進書的世界,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廣闊世界的大門。

2、讓每個孩子每天都要在書包裏裝一本課外書,早讀的時候,讓孩子們讀書一段時間後,我會獎給孩子十分鐘的閲讀,我讀故事,讓孩子聽。每堂語文課前2分鐘或者講完課文後,或者是在孩子們寫完作業後,我都要獎給孩子聽讀故事。每到聽讀故事的是後,孩子們是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就是這種課內外的結合,孩子們讀書的興趣漸漸提高了。

3、不定期地舉行讀書比賽,每次比賽,讓學生讀一小段文字,讀的正確流利地都可以獲得一張小獎狀。每週,都要在全班評比“讀書小狀元” ,採訪小狀元的讀書經驗和讀書感受,為其他孩子樹立榜樣。

三、為孩子創設良好的讀書氛圍

在家庭裏,請家長在孩子讀書的時候把電視的聲音調小些,為孩子創設安靜的讀書氛圍。更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讀書。剛上二年級的孩子,識字量少,閲讀課外書之初肯定有困難,所以,家長在一邊的幫助會使孩子儘快度過這個難關,通過一段時間的課外閲讀之後,孩子的識字量會逐漸增加,讀書不再那樣困難,自然會越來越感受到讀書的妙處。

在學校裏,通過課文的閲讀檢查孩子的近段閲讀情況,對於讀書有進步的,大力表揚,對於讀書很困難的,老師或者其他同學婉轉提出建議。

通過這樣半年的訓練,不少孩子已經養成自覺讀書的習慣,並通過讀書促進了大量識字。現在有的孩子已經兩天能夠讀完一本《淘氣包馬小跳》。把讀書的習慣交給孩子,讓孩子受益終生,是我所努力追求的。我們語文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善於捕捉、利用生活資源,將我們的閲讀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精心策劃一些語文綜合活動,採用多側面拓展、多渠道貫通,使活動和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讓學生任意遨遊。為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7

《趙普》一文,不過聊聊百餘字,卻言簡意賅。透過這篇古文,我們去追尋一位佇立於歷史長河之畔的賢臣良相——趙普。

“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説:‘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此段話出自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從這段話中,我們體會到趙普的不驕不躁。不卑不亢。趙普以官至宰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力﹑金錢﹑地位﹑榮耀,他悉數擁有;然而,此時的他,仍“每歸私第,闔户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如此勤奮學習,如此刻苦努力,為何?只因他“以天下事為己任”。

普奏薦人才,不畏君主之怒,一心為國為民,不顧個人安危。或許,換做另一個官員,就會因觸怒龍顏而放棄舉薦此賢才;換作另一位宰相,並不會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冒死進諫;然而,趙普一奏,再奏,三奏,觸怒太祖後沉着鎮定,仍“跪而拾之以歸”。此舉不可謂不冒險,但,他豈止“拾之以歸”而已,居然日後“不綴舊紙,復奏如初”。“補綴舊紙”這一細節令人驚歎——那被太祖撕碎了的奏牘,要將它恢復原樣,需要怎樣難以想象的決心與耐心!

“半部《論語》治天下”“以天下為己任”“性深沉有岸谷”,這些皆是後世人對趙普致以的崇敬。一位心懷天下的賢臣良相,怎能不為人傳頌?一位惟賢必舉,不顧個人安危的清廉高官,怎能不為人稱道?

我讀《趙普》,讀文品意,含英咀華;我讀趙普,讀人,讀心,讀傳世精神。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8

在書海中遨遊時,無意中看到了一篇名叫《命運剪輯器》的文章,激發了我的興趣,看完後使我深受震撼。

故事中講了施教授終於研製成功了命運剪輯器。他在一所國小中挑選了一百名學生免費試用。有的覺得國小時代無聊,想讓它快進,有的想回放三年級老師不停誇獎自己的畫面;有的想把自己犯下的錯誤剪掉;還有的想給自己剪上一身李小龍的功夫。施教授一一答應了。但他發現,有一位小女孩並沒有修剪,她的生命軌跡讓他眼前一亮,不假思索地把最佳生命剪輯獎頒發給了那個女孩。

原來,不經修改的命運才是最完美的。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一個人的命運是絕對幸運的呢?所以他們缺的是困難與磨練。

讀完這篇文章,我的腦海裏不由地浮現出一個朋友的身影。他曾向我抱怨,有一堂課他多次舉手,但老師的目光總會在他的面前掠過,或者根本不看他。他還説,老師特別偏袒他同桌,屢次喊他回答問題,而且總表揚他回答得精彩極了,他有些埋怨老師,但更多的是埋怨命運的不公。我現在想要告訴他的是,老師不可能總叫你一個人,全班那麼多人,光叫你一個人算了,再説了,老師每天那麼辛苦地工作,就是想讓你學有所成,她也不是有意的。就一堂課,別放下心上。更不對的是,你竟然埋怨命運的不公,你真是沒有經歷過磨難!只知道表揚!

以前我只想要幸運,可我現在以為,如果人的一生都是完美無缺的,只有晴天,那麼就是平淡無味的。只有有興奮、有表揚、有批評、有優秀、也有不足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的。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9

他,已有兩天沒來學校了;他,寧願上山撿石頭也不進課堂;他,一度幾次拒絕我真誠的幫助,而且是那麼的徹底……我極度困惑,是什麼原因致使一個從不遲到,熱愛學習的孩子放棄學業?是老師?是同學?還是父母?這裏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一時間,所有的問題充盈着整個腦袋。

在與孩子的父母幾次接觸中,我瞭解到母親早上是與孩子起了點小衝突,但具體什麼原因他們也不知道,他們也很想讓孩子上學去,就是苦於無奈。我告訴自己,無論如何,一定要打開他的心結,讓他重新回到學校來。可棘手的是這孩子有點倔,幾次嘗試都以“老師,我不想去上學。”“不,沒有,我不想讀了!”“你幫不了我!”回絕了我。怎麼辦?正犯愁時,我想到了前天從同事那裏借來的《成全之道》中“生命化教育”的關鍵詞之一——“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凡事相信,凡事希望”。是呀,愛能使人增強信心,擺脱困境;愛還能治療心靈上的創傷,也可以戰勝肉體上的疾病;愛同時也能塑造他人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愛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親近教師;愛是一份無微不至的關心,是一份責無旁貸的責任。對,就用愛去感化這原本就脆弱的生命吧!脆弱的生命一旦得到了愛的幫助,就會產生出無窮盡的力量!於是,我努力見到了他。

見到他時,他剛從山上回來,腳穿拖鞋,一身沾滿黃土的外衣,真叫人心酸!我摸摸他的頭,撣撣他身上的黃土,關切地問他上山勞動情況。此時孩子心底的防線似乎鬆動了許多,眼裏流露出一絲信任的目光,感覺不再那麼固執了。我因勢利導,孩子像開閘的洪水泄了出來。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了,好小子,竟跟自己的母親較起勁了。此時的感恩教育、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便成了最好的良藥了。聽着我的分析,孩子頻頻點頭,臉上慢慢綻開了笑容。“老師,我懂了,我錯了,下午就上學去!”久壓在心頭的石頭終於落地了,眼前這幸福的一家子真讓我欣慰。

下午,他帶着笑容,準時坐在了教室裏。

後記:過了不久,噩耗降臨在了他的頭上,他的母親在一次意外中死亡了。我本擔心他又會退學或精神萎靡,沒想到我錯了,他比以前更堅強,更自立了。他在期會考的作文中寫到:“雖然媽媽已經走了,但我是男兒,我應自強。從今往後,我會努力學做家務,幫爸爸分憂……看來,是母愛使他長大了!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10

史記作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終於被我徹底看完了。在浩如煙海的人物列傳中,我被西楚霸王項羽的英雄氣概所折服。

剛開始項羽學習識字和學習各種本領時因半途而廢都沒學成,但項羽力能扛鼎,氣壓萬夫,才氣過人。年青時他的志向便極為遠大,後來還有取代秦始皇的信念。項羽的武勇古今無雙,他是中華數千年來最為勇猛的武將,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秦朝統治非常殘暴,項羽與叔父項梁看到當地的農民被施加暴政,心裏憤憤不平,下定決心要解放農民,為讓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而上了戰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項羽隨叔父項梁在吳中刺殺太守殷通舉兵響應,此役項羽獨自斬殺殷通的衞兵近百人,第一次施展他過人的武藝!二十四歲的項羽,就這樣帶領八千吳中男兒反秦起義軍,登上了歷史舞台。

秦二世二年,項梁率義軍大破秦軍於東阿、定陶。項羽和劉邦也率軍攻佔城陽,略地至雍丘,與秦三川郡守李由激戰,項羽以一人之力於萬軍之中斬殺李由,秦軍大敗。

項羽渡過漳河準備滅秦時已威震楚國,名揚諸侯,百姓們歸順於他,他將八千人的軍隊壯大到了四十萬人,然後以勢如破竹之勢,輕鬆取得了反秦之戰的勝利。

多麼勇猛的項羽啊!三年滅秦之舉,連史記司馬遷都無比佩服。中國文學名著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讀書就要讀好書,特別是要品讀咱們中國的文學名著,既可以增長見識,還可以知曉中國的歷史是如何發展的。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11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們的建議》這本書中,就指出課外閲讀十分重要,“課外閲讀,用形象的話來説,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課外閲讀,也就沒有風和帆。閲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裏航行。”課外閲讀的根本目就在於提高學生整體語文素質,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它作為語文閲讀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是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以新課程的理念引領學生走進課外閲讀的世界呢?我的四點做法如下:

一、激發興趣,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課標中就閲讀情感態度而言,首先強調使學生“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興趣”是的老師,學生一旦對閲讀產生了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去閲讀。怎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呢?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此作了初步嘗試,也得到一些心得。

1.營造閲讀的環境

良好的閲讀環境可以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條件,為學生創造閲讀的良好環境。為了營造班級學生的讀書氛圍,我在班級前面建立了圖書角,提供適合學生閲讀的讀物,讓學生有書可讀。事實證明,那些符合兒童閲讀心理、有益於身心健康發展、有益於啟智增知的書籍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因此,我向學生提供的兒童刊、報,一些的優秀詩歌、散文、童話、寓言、小説等作品都適合學生閲讀水平的,引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同時,在教室四壁張貼關於讀書方面的標語,這些標語在語文教材中隨處可見,如“好讀書,讀好書”、“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大量標語充斥在學生的視野,在潛移默化的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在利用硬環境薰陶的同時,在我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更加強軟環境建設,比如:提倡讓學生輕鬆地從事閲讀活動,讓學生在沒有過高要求、沒有過重壓力的環境下閲讀。對於課外知識比較豐富的學生,總是毫不吝惜讚美之詞,“小書迷”、“成語大王”、“字典通”成為我對這些同學的暱稱,我們要讓學生輕鬆地從事閲讀活動,讓他們盡情享受閲讀的美,而不是為了閲讀而閲讀。

2.讓學生自主閲讀

有人説,一個喜歡閲讀的老師容易帶出一批喜歡閲讀的孩子。從這個意義上説,閲讀的啟動和保持是一種集體行為中個體的無意識行為。為此,在創設良好的閲讀環境的同時,要讓學生置身於濃郁的書香之中,讓書籍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並通過廣泛的宣傳發動,適時的表揚激勵,以及認真地組織指導,在孩子中間形成良好的課外閲讀氛圍,讓學生參與閲讀成為像遊戲一樣地充滿樂趣,變被動閲讀為主動閲讀,讓孩子們的童年生活充滿色彩斑斕的童話色彩。

在課外閲讀中,我們必須還給學生閲讀的自由。國小生開展課外閲讀,除了在閲讀材料上可以自由選擇,閲讀時間自主確定之外,閲讀的量上也應以寬容的標準來對待。因此,我覺得只要是有益的圖書,學生只要喜歡就鼓勵他們去閲讀。

3,珍視學生課外閲讀的獨特體驗

閲讀是一種很個性化的行為,課外閲讀更是一種純粹的孩子與文本之間的一種對話和互動。這種對話受孩子的個性、閲歷、知識、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其閲讀的結果,也就是對課外讀物的解讀一定是有差異的,面對課外閲讀中存在的體驗的差異,我們應該有正確的認識,要堅決抵制將別人特別是成人的體驗強加給學生,並且要支持和鼓勵在課外閲讀中的體驗差異。只有這樣,課外閲讀才是鮮活的,有個性的,只有這樣,課外閲讀才可能成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為孩子成長的動力!

二、教給方法,變“無從讀起”為“讀有所獲”

閲讀方法是學生解決閲讀問題的靈丹妙藥,閲讀方法是學生打開閲讀大門的金鑰匙。因此,在激發學生閲讀興趣的基礎上教師要注意加強對學生閲讀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課外閲讀的效益。在課外閲讀指導中,我堅持課外閲讀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做到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我重視對學生進行以下讀書方法的指導,主要包括:學會使用常用的工具書;能根據閲讀材料選擇確定朗讀、默讀、誦讀以及精讀、瀏覽、略讀等不同的閲讀方式;對所讀內容及時進行圈、點、批、注,理解所讀的內容,領悟其中道理,學習體味作者的遣詞造句、佈局謀篇和語言風格;指導學生撰寫讀書心得體會,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等閲讀習慣。注意教給學生運用自己喜愛的方法,邊閲讀邊思考,不斷提高閲讀速度,促進他們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發展。

學生光有課外閲讀的興趣,只憑興趣毫無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課外讀海中“瀟灑走一回”,其意義和收穫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學生憑着興趣、凡有生動情節的內容就走馬觀花地讀讀;有的則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吸取技巧,用到寫作上。顯然這樣的讀書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僅愛讀,而且會讀。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12

《景陽岡武松打虎》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宋江怒殺閻婆媳後,逃回家與弟弟宋清一起到滄州柴進的莊上避難,柴進設宴,熱情款待。當日宋江喝的半醉,出來躲酒,在東廊下碰到一個大漢。那個人就是清河縣武松,他聽説眼前人是宋江,倒頭便拜。宋江見武松身材魁梧,相貌非凡,便認他做了兄弟。

武松陪宋江在莊上住了十幾天,一心想回家看望哥哥,他走了幾天的路來到了陽谷縣,見有家酒店門前樹着一面旗子,旗子上寫着“三碗不過崗”,武松不聽店家的勸告,連續喝了十五碗酒後要過崗。走了四五里路見到有張告示,原來店家説的崗上有老虎的事是真的,想回去又怕店主笑話,只好硬着頭皮走了過去,不料突然間殺出一隻老虎來,武松臨危不懼,終於將老虎打死為民除了害。

我相信,以後不管遇到什麼艱難困苦,只要有恆心,有毅力,不怕艱險就一定能成功。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13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的一部百萬字的長篇小説,20世紀70年代的黃土高原,到處是災荒和饑饉,___之後的餘波仍然在社會個角落震盪,影響着每一個人的生活,平凡的世界裏的結局大都以悲劇收場,路遙也為此付出了生命,讀罷此書,感慨萬千,沉寂其中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生活創造了藝術,藝術也源於生活,路遙深知那個時代的困苦,也深知那個時代的侷限性,用質樸的語言最能打動人心,勞動與愛情,現實與希望,無時無刻不在每個人心中糾纏,苦中作樂。時代的痛,命運的錯,人生的起伏,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人生百態。正如羅曼羅蘭説過的,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新的世界即將到來,孫少平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孫少安對美好光景的憧憬和奮鬥,無時無刻不在提醒着我們,要去勇敢面對苦難命運的抗爭,好的作品帶給人共鳴感動。那個年代純粹熱情、簡單真誠。似乎有些明白,平凡的世界,平凡的生活充滿喜怒哀樂,挫折幸運,我們失去了一種歡樂,會以另外形式重獲希望。我們失去愛人,會與下一個温暖的人相逢,治癒生活傷痛。平凡的一生因為經歷而精彩,因為希望而期待。既要腳踏實地於現實生活,又要不時跳出現實到理想的高台上張望一眼。在精神世界裏建立起一套豐滿的體系,引領我們不迷失不懈怠。待我們一覺醒來,跌落在現實中的時候,可以毫無怨言地勇敢地承擔起生活重擔。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14

悠揚的琴聲從房間裏飄出來,原來這是我在彈鋼琴。優美的旋律加上我很強的音樂表現力讓一旁姥爺聽得如醉如痴。姥爺説我是幸福的,讀了《建設幸福中國》我更加體會到了這一點。

兒時的姥爺很喜歡讀書,但當時家裏窮,據姥爺講那時上學可不像現在。有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等地裏農活忙了太姥爺就説:“別去唸書了,乾地裏的活吧。”幹活時都是牛馬拉車,也沒機器,效率特別低。還要給牲口拔草,喂草,拾柴火,看書都是抽空看。等農閒時才能背書包去學校(書包是用碎布頭一塊一塊拼湊起來的),衣服更是老大穿了,打補丁老二再接着穿,只有盼到過年時才有能換上件粗布的新衣服。寫字都是用石板,用一次擦一次,那時還沒有電燈,愛學習的姥爺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經常被燈火不是燒了眉毛就是燎了頭髮。沒有電燈更沒有電視,沒有電視更沒有見過鋼琴,只知道鋼琴是貴族家用的。

想想兒時的姥爺,看看現在的自己,我真是幸福多了,我的書包一個比一個漂亮,結實。書寫紙,畫畫紙等種類繁多,新衣服爸媽.爺奶.姥姥姥爺都爭着給買,穿都穿不清。電燈.電話.電腦.冰箱.微波爐等等,家家户户都有。鋼琴也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新中國成立後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幸福起來”。幸福的生活讓我充滿了快樂,讓我的家庭充滿了歡聲笑語。

我是幸福的,中國是幸福的,幸福中國等待我們去建設,我們要刻苦學習,持之以恆,做一個“四好少年”,以優異成績回報社會,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15

這個圓缺了一角,所以它去尋找這一角,它有時被雨淋着,有時被雪覆蓋,它繼續尋找這個角,翻山越嶺,跨過海洋,它繼續尋找這一角,有時這角剛剛好,但是它沒有握緊,掉了。有時捏碎了,有時太尖,有時太方,有時太大,有時太小,它找到了這角,它用自己的堅持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許多偉人面對失敗也不會放棄。比如,愛迪生。他發明電燈,嘗試了100次後都不行,一個商人就説:“你還是放棄吧。”但愛迪生卻説:“我不是失敗100次,而是成功了100次。”依然不斷嘗試,一直到1000多次才成功。愛迪生終於發明了電燈。

在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她就是葉盼盼。她是轉校生。二年級轉校時她還不會跳繩,但是在體育王老師的幫助下,一次又一次地練習,而且在家裏堅持鍛鍊,從一個都不會到後來竟然能跳1分鐘150個以上。陳錢煜是我們班裏最胖的孩子,跑400米的是時候根本就吃不消,跑兩步走兩步。後來他每天跑樓梯,每天跳1000個繩子,通過這樣的刻苦努力,跑步成績就逐步提高了。

每當我跑800米的時候,跑到750米時,我就會很累,很想放棄了,這個時候能咬牙跑完全程就不錯了,但是我仍然在努力去趕超林靖哲,雖然最終我還是沒能超過林靖哲,但是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這就是堅持的結果。有時候想想很多事情並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困難,如果當時堅持下來,可能就是另一種情況了,比如我5歲開始學鋼琴,後來中途斷掉了,如果堅持下來,現在也能考出8級啦!

堅持就是勝利,誰會堅持誰就會成功!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16

居里夫人通過不屈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詮釋着一個個奇蹟,讓我們讚歎不已。看了這本傳記,居里夫人的求學階段和研究科學的部分在傳記中描繪了出來,我總仍不住去細讀幾遍,並用一支黑色的水筆把感動的地方圈畫出來。有時我總忍不住讚歎她幾句;我讚歎她的話猶如長江的流水,説也説不完,永遠不到盡頭。

在我的心目中,她就是一個女神。她不僅有高尚的品質和人格,還有着巨大的貢獻。她因為發現並提煉出鐳,在191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世界上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人。但她卻淡泊名利,繼續研究科學。她對事業有着很深的執着,還與着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愛因斯坦曾經説過:“在我認識的所有着名人物裏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一個不為盛名而顛倒是非的人。”

居里夫人給我們敍寫了一個個傳奇,一個個奇蹟。偏偏是在她最艱難的情況下,完成學業和偉大成就。她的經歷告訴我們,知識是多麼的可貴,如果不是因為她甘於刻苦學習並掌握知識,如果不是她那鍥而不捨,頑強不屈的精神之柱支撐着,就不會發現並提煉出鐳。這個偉大的成就是無人否定的,大家都崇拜她,讚頌她。

讀了這本傳記,使我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了居里夫人的精神,現在這種精神是不斷但無形地激勵着我。使我明白了許多,也讓我今後的人生有了新的目標和計劃。我原來緊封着的“窗户”,因為我被居里夫人的精神徹底征服了;現在這扇窗户悵然、豁達地打開了。

居里夫人鍥而不捨,堅定不移的精神永遠照亮着我的心窗,直至成功之道。並再一次地感動了我。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17

今年暑假有一個讀一本好書的活動,正好家裏有一本還沒有看過的《魯濱孫漂流記》,可以利用暑假充裕的時間來閲讀。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的笛福。這本書的大概內容講的是主人公魯濱孫在一次事故中被衝到了一座孤島上。一般的人遇到這樣事情,應該會放棄生的希望,覺得這下死定了,可是魯賓孫卻仍然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就這樣一個人在這個孤島上生活了二十六年。在孤島上生活的這段時間他也遭遇了很多的問題。食物的缺乏,還有野人等等。但他有着比一般人更堅不可摧的信心,最後經過兩年多的航行,終於返回了英國。

笛福塑造的魯濱孫這個人物形象和作者自己一樣,都是一個敢於冒險,敢於不斷去探索的冒險家。這樣的人,總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

主人公魯濱孫是英國人,出生於17世紀中葉。他從小就喜歡和嚮往探險的生活,長大以後不顧父母的反對和阻攔,一心去航海冒險,不幸淪為奴隸。他經過千幸萬苦終於逃走了,卻流落到沒有人煙的荒島上。但是魯賓孫並沒有因此而氣餒,靠着頑強的毅力和超人的智慧建造房子,種植糧食,圈養山羊,修造船隻,燒製陶器,用樹條編籮筐。讓自己生存下來,還救助了野人,並給它取名叫“星期五”,他還教會了“星期五”好多文明。最後魯濱孫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救下了被歹徒劫持的貨船船長他們,從荒島生活了28年的魯濱孫終於回到了家鄉。

魯濱孫在荒島上生活了整整二十八年,在二十八年中,他忍受着孤獨,艱辛,病痛和危險。在島上,他除了遇到殘忍的野人和可憐的俘虜外,再也沒有遇到其他任何人。在這獨自生活的二十八年中,他多次回想起父親對自己的忠告,並且每次都會很後悔當初沒有聽父母的話,他也曾多次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在讀完這本書後,我也開始問我自己,如果我是那個流落到荒島上的人,我能像魯賓孫一樣堅持下來嗎?通過閲讀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一個道理:一個人不論在何時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能夠被困難嚇倒,要積極勇敢地面對困難,克服困難,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從容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和挑戰厄運。

這本書真的告訴了我們很多的道理,而且也反應了我們現在這個年代的小孩子許多不好的習慣。我們這個年代的小孩子都像是生活在温室裏的花朵,總是被家裏人保護得特別好,所以在遇到一點點的挫折以後,都會受不了。我們想要什麼只需要張張口就能夠得到,不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所以也就不會那麼的珍惜所得到的。而魯濱孫在孤島上的生活因為條件的不允許,就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我們生活在這樣便利的城市之中,就應該更加的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我們也應該更加的繼承和發揚魯賓孫的冒險精神,並且學習他為了自己所喜歡的事情一直堅持的精神。現在新奇的事物越來越多,我們接觸的東西越雜亂,對待一件事情的專注度越低,總是被説成是三分鐘的熱度,正因如此,我們便需要向魯賓孫學習,堅持自己的夢想,並因此努力奮鬥,不管遇到了什麼樣的艱難險阻,什麼樣的困難,都要一直一致的堅持下去。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18

前幾天的單元測試中,我讀到了一篇題為《別讓人偷走你的夢》的短文。考試時只顧答題,沒來得及細細品味,試卷發下來了,我便如飢似渴地讀了起來。短文不長,但文句優美,淺顯易懂,寓意深刻。短文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堂作文課上,老師讓同學們談一談自己的理想,一個叫羅伯特的男生用七張紙寫下了自己心中藴藏已久的夢想——擁有一個牧馬場。可老師卻認為他不可能實現這個理想,給他打了很低的分數,要他重新做這份作業,並説這個分數將是羅伯特能否畢業的關鍵。但羅伯特堅定地説:“我不想改變我的夢想。”十八年後,羅伯特經過不懈努力,奮力打拼,終於擁有了一個200英畝的牧馬場,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讀完短文,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小羅伯特,他有自己的夢想,也不因別人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的夢想,他努力拼搏,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他多麼了不起啊!他是一個意志堅定、不怕困難、努力為理想奮鬥的人。

短文中還有這樣一段話:每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都會有許多絢麗多彩的夢,它們極有可能是我們成功事業的雛形,但是由於意志的不堅定,生活的挫折,別人的好言相勸等種.種原因而破滅。我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本來我很早就有寫日記的習慣,堅持了三年多,進入六年級後,同學們對我指指點點,説我堅持寫日記是圖老師表揚,加上學習緊張了,我寫日記的習慣一下子就改變了,時斷時續,日記變成了週記、月記。讀了這篇短文,看看羅伯特,想想我自己,差距多麼大啊!

我還讀過這樣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説去吧。為了自己的夢,今後我會努力去做的,我不會讓別人偷走我的夢。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19

你知道嗎?有一位名叫魯濱遜的人,一個頑強而孤獨的冒險者,一個奮勇向前的勇士,一個積極樂觀的智者。令我一生受益匪淺!

魯濱遜是英國作家笛福筆下的《魯濱遜漂流記》中的頭號主人公。這部小説講述了一個叫魯濱遜的人,在一次航海中遇上大風,船翻了被漂流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但是,樂觀向上的他沒有向命運屈服,在孤島上不畏艱險,戰勝重重困難,生活了28年終被獲救的故事。表現了魯濱遜不畏艱險,正視現實,樂觀向上的精神品質。

是啊!魯濱遜身陷孤島求生存,不愧是個樂觀拼搏的英雄魂!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他沒有絕望,沒有妥協,而是勇敢的正視現實,用頑強的毅力和勤勞的雙手同困難作鬥爭,創造了不朽的傳奇!他憑藉着自己頑強生存的可貴品質,在荒島上生活了28年,這是多麼漫長,多麼艱苦,多麼難熬的28年啊!這簡直就是一個神話,一個勇敢者創造出的神話!

記得有一次,媽媽夜裏加班,爸爸出差在外。把我一個人丟在家裏,我像個縮頭烏龜一樣,戰戰兢兢的等媽媽回家。但當我想到魯濱遜時,忽然充滿了力量和勇氣,想想他一個人在孤島都沒有被生活所迫,更何況我僅有的幾小時呢?我要學習他那種精神,他那種勇氣。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同學們,陽光總在風雨後!魯濱遜的經歷告訴我們:面對挫折與挑戰不要輕言放棄,摔倒了,爬起來;受傷了,不哭泣。在今後的生活中我們要揚起自信的風帆,勇於拼搏,堅持不懈,鑄就輝煌的人生!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20

武松是《水滸傳》中傑出的人物,他是山東清河縣人,人稱二郎。他身高八尺,渾身上下有千百斤力,是個頂天立地、噙齒戴髮的男子漢。武松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是因為他武藝高強,勇猛過人。在景陽岡,武松遇到一隻吊睛白額大虎,他臨危不懼,一把抓住大虎的頭按下黃坑裏,然後用左手緊緊揪住虎的頂花皮,右手握成鐵錘般大小拳頭,盡平生之力猛打六七十下,直到大虎氣絕。景陽岡打虎這一壯舉,顯示了武松無比神威的英雄氣概,在他身上寄託了人民戰勝惡勢力的正義理想。

如今我們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也會經常碰到一些“攔路虎”,通常有許多人都會臨陣退縮或者逃避不敢面對,自從我學習了《武松打虎》這篇課文之後,使我懂得做人遇到困難時要臨危不懼,我要學習武松打虎的精神。要無論在學習上或是生活上遇到了困難時都要不慌張、不退縮,勇於挑戰,勇敢面對,勇往直前。憑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正確的學習方法解決難題,努力成為學習和生活上的“打虎英雄”。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21

歌德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在星期五的時候,學校開展了一次叫“紅領巾愛讀書,做越秀讀書郎”的活動,就是向全校同學每人借閲一本不同的書籍免費漂流閲讀。發給我的書叫《夢幻樂園的誘惑》。我讀了這本書,感覺就像一位高尚的智者和我談了一次長話。

《夢幻樂園的誘惑》這本書講述了慈善家大馬先生在學校裏開了一場演講會,他在演講會上向同學們推薦他新建成的夢幻樂園。同學們顧名思義,覺得夢幻樂園就是一個能滿足一切夢想的地方。所以,三個主人公——米小西、艾梅兒和桃樂樂決定要去好好玩一番。

在夢幻樂園裏,她們都感受到了夢幻樂園的不同。最好玩的就要屬5D體驗館了。三個小夥伴們都很開心。然而,桃樂樂不小心踢壞了一個機器,後來還遇到了一羣男生為了遊戲還欺負比自己小的小孩。由於桃樂樂把園內的機器給踢壞了,所以她們去了管理中心。就在這個時候,她們發現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祕密。

原來,夢幻樂園不是令孩子們高興的,而是令大家喪失自尊自愛之心的地方。夥伴們並沒有想到,這件事情竟然和大馬先生有關,於是,她們想到了先尋找證據再報警。在這過程中,她們與大馬先生鬥智鬥勇,即使面對着誘惑,她們也能一直保持着清醒。接着,她們在鬼屋裏遇到了大馬先生的兒子——馬樂樂。馬樂樂把自己的爸爸大馬先生説服了,最後,大馬先生自首了。

通過這本書的閲讀,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遇到困難不能退縮。陳元靚的《事林廣記》説過:“世上無難事,人心自不堅。(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意思是:世界上沒有什麼辦不到的事情,只要肯下決心去做,任何困難都能克服。書中的三個小夥伴如果不是有決心,不怕壞人的話她們可能會做到一半就半途而廢。相反,她們有恆心,有毅力的話,什麼困難都能克服。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22

國小語文大綱指出:“課外閲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語文課外活動。學校要為學生創造課外閲讀的條件,通過多種渠道增加學生選擇讀物,引導學生把語文課內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課外閲讀中去,培養認真讀書的習慣。”大綱還指出:“課內和課外閲讀,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豐富學生的作文內容。”陳局長髮表在92年第六期《福建教育》上的《閲讀指導課教學談》和近期撰寫的“各年段課外閲讀具體要求”進一步強調了課外閲讀的重要性。

重視課外閲讀指導,多看書,看好書,是提高育人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由於受課時的限制,國小語文課本里的課文數量是很有限的,為了儘快地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教者應努力將培養學生多讀課外書籍作為自己的一種職責。

現就圍繞如何指導學生課外閲讀談一些粗淺的感受。

一、認識課外閲讀的好處

課外閲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而且能夠使學生的思想受到很深的教育和影響。如:有個學生讀了《閃光的青春》以後,很有感受地説:“以前,我的學習成績總是不好,認為是自己的腦子笨,再用功,學習也上不去。通過對張海迪阿姨事蹟的學習,我深刻地認識到,她沒進過學校,身體又嚴重殘廢,但她憑着頑強的毅力刻苦學習,不僅認識了許多字,寫下了幾十萬字的日記,還學會了幾門外語,翻譯了一些書籍,甚至學會了一套鍼灸術,能為病人治病。可見,學習好關鍵在於勤奮、刻苦。今後,我一定要向張海迪阿姨那樣,頑強刻苦地學習。”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課外閲讀可以從小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優良風尚。另外,課外閲讀對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大有好處……課外閲讀還是課內閲讀的繼續和補充。語文課本選入了各種體載的文章,內容是比較豐富的。但由於受課時的限制,同一體裁的課文,入選的篇數不多,課外閲讀就可以彌補課內的不足。如,有的學生學習了課本上的《我和獅子》,課外又讀了《野生的愛爾莎》,這就以更廣的角度知道作者和獅子的親密關係。又如,有的學生學習了《半夜雞叫》,課外又讀了《高玉寶》,這就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指導學生課外閲讀必須注意幾點:

1、要選擇適合年齡特點的有益讀物。學校自從開展讀書讀報活動,調動了廣大學生捐書獻書的積極性。書源豐富了,學校閲覽室也有了,而且班班都有書報角,圖書櫥。但幫助引導學生選擇讀物也至關重要。現在出版的各種書籍很多,由於學生的年齡小,知識面較窄,鑑別能力又較低,因此,在選擇讀物上,一定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值得強調,《中國少年報》、《國小生週報》經常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目。這些書,思想內容正確、健康,題材廣泛,體裁多樣,能與課內教學結合,很適合國小生閲讀。

2、看書內容要廣泛,讀書方法要多樣。魯迅先生在《給顏黎明的信》中談到,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他強調了博覽羣書,取百家之長,才能獲得豐富知識的道理。教師必須在平時的閲讀教學中教給學生讀不同文體的方法,以便讓學生大量閲讀課外讀物。

從教幾年,經驗告訴我,目前國小生閲讀能力的現狀不容樂觀。尤其是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普遍偏低。究其根本原因,是他們還沒有掌握好科學的閲讀方法,不善於讀書。因為科學的閲讀方法有賴於科學和思維,國小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因此,有必要訓練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幫助他們形成科學的課外閲讀方法。如:低年級兒童閲讀時着重訓練他們的“語感”。閲讀到文字時,引導運用聯想和想象,通過表象的再現(形象思維)去理解文章。中高年級學生閲讀時要注意訓練他們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和系統化的抽象邏輯思維。根據學生的思維與閲讀特點,可重點對學生進行如下幾種的課外閲讀方法指導。

(1)一邊讀一邊想。課外閲讀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依靠思考。課外閲讀必須有思維參與。古人讀書提倡“俯而讀,仰而思”。説明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國小生讀書時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一邊讀一邊想,先對每句話,每層意思有一個初步印象;讀完文章,再前後聯繫起來想一想,印象就加深了。

(2)邊讀邊動筆墨。“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我國傳統的的閲讀經驗。動筆墨大致有圈點、勾畫、批註、摘錄、寫心得幾種方法。如,教給學生圈畫法:在讀文章的過程中,把不認識的字用圓圈圈起來(o);把不理解的詞用方框框起來(口);把優美的詞句、片斷用括號括起來;把文章中心句或主要內容用波浪線(~~)或橫線(——)劃出來;把疑難問題用問號標出來(?)……現在學生又有了統一的讀書卡,可以指導學生把平時讀書讀報時摘錄的優美詞句,精彩片斷分門別類,填寫好。中高年級的學生還可嘗試批註,這對培養學生理解能力,提高寫作水平都有幫助。

(3)編列提綱。這是把握文章的思路方法之一。近年來“思路教學”被列為小語教學的重要研究課題。提倡學生“善讀”,主要體現在學生對文章表達思路和表達方法的理解。編列提綱,就是理清思路並使之系統化的過程。

此外,還可以結合課內講讀課、閲讀課內容、對不同文體的文章進行學法指導。

a、讀記事的文章,側重讓學生把握住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從事情的發展變化入手,分析文章。

b、讀寫人的文章,在指導閲讀時,讓學生把作者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圈畫起來,分析領會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品質。

c、讀童話、寓言故事的文章,設想先讓學生懂得這類課文是講故事、説道理、教育人的。然後指導學生熟讀課文。熟讀故事內容,從故事情節中領悟所含的寓意,明白其中的道理,從中受到教育。

d、讀狀物類的文章,幫助學生弄清作者是從幾個方面敍述的,各寫了什麼,有什麼特點,按什麼順序寫的,讓學生通過實踐,掌握閲讀方法。如動物要抓住外形特點(靜態)及活動特點(動態);植物要抓住根、莖、葉、花、果的形狀、顏色、味道及生長過程的特點。

e、參觀、遊記一類的文章,設想教會學生明白是按什麼順序寫的,怎樣分段,以及懂得時間、地點的變換是這類文章劃分段落的主要依據。在閲讀分析文章時,抓住表示時間及地點方位的詞。

f、讀寫景的文章,讓學生懂得要弄清作者寫什麼地方的什麼景,這地方的景色有什麼特點,這些景色是按什麼順序寫的,作者用什麼樣的詞語來恰當表現景色的特點。

3、激發學生樂於讀書。國小階段的閲讀要求越具體,學生對閲讀的目的就越明確。他們一旦有了確定目的的能力,就能夠把教師的指導要求轉化為個人的目的。指導學生明確閲讀目的,還需要不斷提高思想認識。要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直接感知課外閲讀的重要性、必要性,提高課外閲讀的緊迫感。如組織中高年級的學生為幼兒園的小朋友講故事,編童話;組織學生定期為學校或班級摘編報刊或自己辦小報等,使學生實實在在體驗到課外閲讀是學習、工作、生活迫切需要的。從而增強他們進行課外閲讀的內驅力。學生若是認識到課外閲讀的社會意義,就會把讀書當作一種高尚的享受,並且促使樂於讀書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長久的保持。同時,把握學生課外閲讀的情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閲讀。那麼,應如何調動學生的課外閲讀興趣呢?現代教學論要求運用直接感知,間接感知的方式,開展多種競賽活動,發展學生的課外閲讀興趣。如,我們平時可以這樣做,每天早讀時輪流安排學生課外閲讀彙報,定期舉辦班級朗誦會、故事會等。我認為,這些都是發展學生課外閲讀興趣的有效途徑。蘇聯現代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説:“不考慮學生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們學到知識的技能,但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不可能使他們始終如一地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可見,善於把握學生的課外閲讀心理,對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課外閲讀動機,使他們樂於讀書,是有重要意義的。

三、課外閲讀對提高學生讀寫能力大有好處

國小生作文要以閲讀為先導,沒有閲讀一定數量的文章,是寫不好作文的。作文和閲讀是國小語文兩項最主要的基本功訓練。作文以培養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為目的,閲讀則以培養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為目的。理解和表達,一個吸收,一個傾吐,二者是有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在學生進行了廣泛的課外閲讀過程中,可以學到觀察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也可以從中獲得表達的素材,這是表達內容的一個重要的間接來源;還可以豐富詞彙,學習語言,同時體會到如何通過詞和句來表達思想內容的方法。例如,現在中高年級的學生都是建立了“採蜜集”,他們像小蜜蜂那樣,採花釀蜜——用讀書筆記本,讀書卡摘抄課外讀物中的優美詞句精彩段落,科普知識,格言諺語,名人故事等,使得寫作能力不斷提高。總之,加強課外閲讀,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領域,開闊眼界,提高了認識,陶冶了情操,豐富了他們的作文內容。

四、加強課外閲讀指導是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要。

理解文章的知識結構和思想內容,把讀書方法教給學生,這是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環節。隨着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小生必須學會多種方式的閲讀,既能精讀又能略讀。美國學者阿普斯在《學習技巧》中指出:“學生與其他讀者具有普遍錯誤之一,就是他們都以同一種方法去閲讀各種不同的資料。”因此,應當讓學生懂得:根據不同的目的採用不同的閲讀方法,這是信息社會需要的,是每個讀者應當具有的觀念和技能。

以上這些讀書方法和觀點,在課堂教學中,在講讀課中進行有意識的滲透,讓學生真正掌握閲讀方法,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學生掌握了閲讀方法,並在老師的指導下養成多讀書,多觀察,多討論的習慣,反覆實踐,閲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23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想必所有人都知道這句出自高爾基之嘴的名言。

書,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東西。而我在最近讀了一本好書——《哈利波特》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發生在一個看似普通,其實大有玄機的瘦弱的男孩身上的事。

讀了這本書,我對生活有了重新的認知。

在生活中,人們總是將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熟視無睹,往往去忽略那些事物。而對於那些異於常理的事總是抱着一定是不好的東西的思想。很少有人能放下平常的認知,去接受新的事物或東西。

新的事物並沒有錯,錯的是看待它的人。若將書中那些擁有巫力的人運用於生活之中,那麼,生活中的許多事都會變得輕而易舉。但是,由於那時人們對巫師的偏見,所以才導致人們無法獲得巫師的幫助,做事充滿困難。

學過歷史或看過與歷史有關的資料的人一定知道發生在清朝的“閉關鎖國”。正是因為那時人們的盲目自大和不願接觸新事物而導致的。所以對於新事物,人們應該報以待定的態度,取他們好的一面,幫助他們改掉不好的毛病。

“罪孽不在於步槍,而在於扣動扳機的人。”這句話出自AK-47之父卡拉什尼科夫之口。他是正確的。槍是無罪的,有罪的是那些使用槍支的人。因為他們為了一己私慾而將原本用來保家衞國的武器用到了不恰當的地方。這恐怕也是創造者一開始所沒有想到的吧!

所以一件新事物的好壞起源於人們對待它的態度,就像書中所寫的,人們對於巫師十分憎惡、害怕,認為他們是厄運的化身,是災難的化身。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巫師要不讓人類發現他們的存在了!

新事物的誕生,是好、還是……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24

在這世間中,每個事物、每種生物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存在的意義。

今天,我讀了《守着樹墩的兔子》,這本書令我感概萬千。

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守着樹墩的兔子》,它主要講了:一隻流浪兔彼得喜歡冒險,他認為兔子不能總過吃草曬太陽的日子,應該用自己的努力去實現在世上存在的意義。它流浪了幾十年,經歷了許多事,它累了,接受了一顆樹墩的請求,守護着樹墩。樹墩覺得失去了自己存在的理由。然而彼得的到來改變了樹墩,它幫樹墩穿上了“新衣裳”,讓樹墩成為了“指南針”……使大家都接受了樹墩,明白了自己也有存在的價值。

從中我懂得了我們人不能只做吃飯和玩耍的事情,還要讀書識字不浪費生命;我們還要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就等於幫助自己。我們要做一個樂於助人的人。

任何生物不管它是善、是惡、是美、是醜,它的存在都有價值與意義。就像狼和鹿是天敵,在童話世界裏鹿是美好的化身,狼是兇殘的代表。當它們生活在一起,雖然會給鹿造成一定的傷害,但從一方面也是在保護鹿羣的數量不會極速增多。

我喜歡這隻兔子,它可愛、有理想、有追求。當別的兔子都只是滿足於吃草和曬太陽的日子時,它勇敢地離開家鄉,到處流浪,去追求自己心中的夢想。

我喜歡這隻兔子,它善良、樂於助人。當迷路的小鹿來到它的面前時,因為它及時地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所以讓小鹿成功地找到了回家的路,回到了自己的家。

我們不也應該做一個特別的人嗎?當我們選擇好自己應該前進的方向後就該勇敢前進,做一個自我、率性、特別的人!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25

在上個十一假期我又把《愛的教育》重新讀了一遍。

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係,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

愛的教育文字雖然簡單樸實,所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人感受動不已。讓人感受到愛在人間。

“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朋友間互相安慰……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而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東西啊!

再看看我們自己。老師作業多佈置點,就有滿肚子的火。對老師提出的批評不給予理睬甚至不屑一顧。遇到挫折時,常常會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們作對一樣,甚至抱怨這世上沒有人愛自已,有的想更悲觀,這是多可悲呀!。我們自己的進步卻常常會被自己忽略掉!

每個人都不希望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差生,或者爸爸媽媽不喜歡的壞孩子。“只要你們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我絕不會責怪你們”這是安利柯的老師給我們最好的安慰,也是最深刻的愛。

這本書教會我們要真正的把愛心,獻給需要的人,應當從點滴的小事做起,從換位思考做起,學會理解、諒解和寬容。這不僅是大人們的事,我們逐漸長大了,很多事,同樣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我們的老師,和養育我們的父母。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26

《堂吉訶德》的小説主人公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窮鄉坤,他五十來歲,對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説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遊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為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為自己終生為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

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裏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羣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皂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捱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卧牀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塞萬提斯寫《堂吉訶德》時,為的是打擊、諷刺胡編亂造、情節離奇的騎士小説及其在人們中造成的惡劣影響。

本打算寫成幾個短篇故事,後來寫着寫着,人物形象越來越現實,直接描繪了西班牙社會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成為我們瞭解和研究西班牙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一部百科全書。我認為塞萬提斯採用諷刺誇張的藝術手法,將現實與幻想結合起來,塑造了堂吉訶德這一經典的人物形象。這部作品看似荒.唐不經,其中卻隱含着作者對當時西班牙社會現狀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堂吉訶德這類人物的肯定與同情。可以説,這是一部充滿着滑稽誇張的喜劇因素,同時又藴涵着發人深省的悲劇成分的現實着作。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27

當你看到這個題目時,不知你是想到郭敬明的那幾個年輕人在都市闖蕩的愛恨情仇?還是三毛的那段跡遍天涯的驚心動魄?--是三毛的驚心動魄更讓我心疼罷了。

真正開始瞭解三毛之時,是偶然從微博的一段音頻中聽到的--三毛的原聲錄音。我不能説它一定是,但我卻寧願相信是,因為我從中聽到了江南的細水長流,撒哈拉沙漠的滄桑粗獷。三毛的一聲就是傳奇,不需要在杜撰傳奇!

並沒有刻意去了解這個奇女子,只是看過關於她的兩本書籍,其中的一本便是三毛自己的作品--《夢裏花落知多少》。

荷西的死亡,對三毛來説,無疑是心中的一塊疤痕,烙上去的時候痛不欲生。痛不欲生後的烙印,讓人不忍目睹。心臟裏只剩下了接受,心涼,與煎熬。心一跳,愛就開始煎熬,每一分,每一秒。荷西,他又是何等的悲涼?死在他一生最愛的地方,那個如鏡面般平靜的,如玫瑰般熱烈與刺骨的--大海!六年的如寒風般刺骨的沙哈拉沙漠沒有結束他的生命,卻在那個世外桃源的小島上,遺棄所有。

願安好--荷西。

三毛的人緣自是好的,但是她停留過的地方,總能留下過客們對她的眷戀,美國的外語生活中,西班牙的大學生涯中,中國台灣的成長曆程中,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或許説是一個微笑,或許是一句問候,或許是一次邂逅,又抑或是在茫茫人海中的一次回眸,這一切的一切,都能讓三毛在意外中結識有緣人。彼此的一切或許都只還是一片空白,卻能相談甚歡。不問名字,不留地址,有些緣分便是如此得短暫,何苦徒問名字?何苦徒留地址?又何苦徒留遺憾?只留下歡喜吧!緣有,就好。

隨心隨意緣隨天意。

浮士德課外閲讀心得 篇28

掩卷深思,腦海中再次温讀《楊布打狗》,叫我温故知新。

輕輕地打開語文課本。短小精闢而意藴深刻的《楊布打狗》竄入眼簾。文字結合幽默的彩色插圖令讀者忍俊不禁。《楊布打狗》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楊朱的弟弟楊布,穿着白衣服出門。天上突然下雨,他便脱下衣服,穿上黑衣回來。他羊的狗並不知道,迎而吠之。楊布發火要去打它。楊朱説:‘你不要打他,你也不是如此,剛才假使你的狗黑着出去,白着回來,怎麼能不奇怪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的事,不能只看表面,那結果往往會出現錯誤。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這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晏子使楚國的楚王不也犯下《楊布打狗》中春秋站國之際,齊國派遣晏子去使楚國。楚王三次為難其。其一設狗洞,其二譏諷齊國無人,其三借“齊地多賊”來取笑之。而宴子卻從容不迫,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結局是楚王“要取笑大夫,卻被大夫取笑。”故事中的楚王不也只看到現象——宴子身材瘦小,不看到他的本質——宴子才華橫溢,能言善辯嗎?

同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處在此現象。看見身邊的人眉了眉,眼不眼的,很不漂亮抑或是出身於鄉村、家境貧寒而歧視人家。熟不知他人也許身懷絕技,才華橫溢。

朋友,千萬不要被現象矇住了眼睛啊,從而看不到本質。要知道,不過三尺的土行孫也可遁地,眉間多了一眼的二郎神法力通天,醜陋不堪的八戒心地善良。

哦,朋友們,請記住: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千萬不要因此遭到誤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wn4n8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