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通用23篇)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通用23篇)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1

腦海裏的沙漏——讀《時間簡史》有感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通用23篇)

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這大概是斯蒂芬·威廉·霍金提出的最的問題了。

《時間簡史》中説“只有小孩才會不知輕重地問重要的問題,父母或老師仍然依慣例用聳肩膀或藉助模糊回想起的宗教格言去回答這些問題的大部份”。此刻,我們正戲劇性地處於兩者之間,以大人的眼光觀察世界,卻以小孩的大腦思考問題。我們既是祖國的未來,又是民族的希望,因此更負有熱愛科學的責任。

愛科學,愛好奇。如果説小孩比大人多什麼,那就是好奇。“好奇害死貓”這話並不適用於科學。相反,牛頓因好奇蘋果為何墜落而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好奇水為何會沸騰而改良蒸汽機;多普勒則是好奇火車從遠而近時汽笛聲變響,音調變尖所以發現多普勒效應。可以説,人類的每一項進步大都從好奇開始。所以,好奇是愛科學的前提。

愛科學,愛思索。試問全身癱瘓的霍金何以拿下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浩瀚宇宙在他心中建模,時間不過是他腦海中一座小小的沙漏。孔子也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這裏不得不提本書中的一個方程,E=mc^2,E是能量,m是質量,c是光速。現在我這樣理解,人之所以有質量如此大的大腦,為的是用更快的思維速度,換得更多的思維能量。所以,思索是愛科學的中心。

愛科學,愛堅持。霍金的介紹自不必再多説,書中多次提到他擔任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卻只能年復一年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閲讀書籍;他卻自嘲般説“除了夠倒黴地得了盧伽雷即運動神經細胞的病外,我幾乎在其他每個方面都是幸運兒”。遙想當年,哥白尼堅持日心説被教會迫害,身為猶太人而四處流離的愛因斯坦,到今天仍與造物主搏鬥的霍金,堅持是愛科學的關鍵。

愛科學,愛謙卑。《時間簡史》中一位老婦認為世界實際是大烏龜背上的平板,而科學家貝特郎·羅素並不反駁,而是很有教養地微笑着答道:“那麼這隻烏龜是站在什麼上面的呢?”老婦人説,“不過,這是一隻馱着一隻一直馱下去的烏龜羣啊!”一方面,貝特郎的謙遜使人尊敬;另一方面,我們人類不也總是自以為是地認為無所不曉麼?霍金在書中《感謝》部分也打趣的説,“我必須承認,當我收到他長長的要修改的地方的清單時相當惱火”,但他最後也坦言“相信在他的酷使下,最終使這本書變得更好”。所以,謙卑是愛科學的要求。

“我們為何在此?我們從何而來?”

從古代的亞里士多德時期到今天,哲學依然沒有解決書中這兩個問題。不同的是,科學早已從亞里士多德時代的紙上談兵變為今日的用實踐檢驗真理。讓我們接過接力棒,使這兩個哲學上的問題成為科學上的問題,最終“答案會像我們認為地球繞着太陽運動那樣顯而易見——當然也可能像烏龜塔那般荒.唐可笑”。不管怎樣,時間是的見證者。

誠然,無限的烏龜塔是不存在的,時間終會停止,我們終會老去,霍金也預言宇宙有終結的那天。

但我們那顆愛科學的心,永遠不會凋謝;腦海裏的沙漏,永遠不會窮盡。

就讓這本《時間簡史》成為我們開始探索科學領域的奇點吧。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2

這個暑假,我閲讀了由英國着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撰寫的《時間簡史》。合上書,我還徜徉在宇宙的三維空間中。

我是一個瘋狂的天文迷,所以我一翻開這一本着作,就像餓狼遇見了鮮活的野鹿,能夠飽食一餐。這一本書,講述了在這部書中,霍金描述了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進行了闡述,使我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全書中最吸引我的便是關於黑洞的觀點。書上説,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存在於宇宙,那宇宙又在那裏?科學家認為宇宙開始於大爆炸,並由於爆炸的衝擊力,宇宙正在膨脹,宇宙光線紅移可以證明。之後就有三種情況出現:一種是星球的引力拉回宇宙,一直拉回到宇宙爆炸之前的狀態。一種是星球的引力無法拉回宇宙,所以宇宙一直膨脹,最後消失。最後是宇宙大爆炸的力剛好避過被拉回,但宇宙膨脹的力被無限減弱。而黑洞則是因恆星耗盡能量而坍縮,最後縮到其引力足以影響光、空間和時間,光是最快的,超光速是不允許的。再加上時間都被影響,可見黑洞的力量有多大。又因為空間也被影響,所以黑洞看起來像一個洞,但是不一定是黑的,黑洞有可能發光或發出其它射線,這點可由星系中心是明亮的來證明,因為黑洞的引力,周圍的星都被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星系,所以星系中心一般是黑洞。

這一本書雖然很薄,但我去整整讀了半個月才基本啃下,但還是有一些深奧的部分似懂非懂,就比如説關於時間和空間的章節,三維空間的理解我總是沒有辦法深入分析,因為我每每靜坐沉思,越是深入思考,卻覺得越有問題,破開一個阻礙,卻出現了更多的阻礙,越往深處走,阻礙越多。我突然明白一些研究時間空間的科學家為什麼到後來都瘋了,原因是他們研究地越多,悖論也越多,苦思冥想多年,被各方面壓力逼瘋了。《時間簡史》這一本書,僅僅憑着半個月的研究,是絕對不可能全部明白的。

一遍翻完《時間簡史》,我似乎明白了什麼,宇宙,空間,時間等等似乎都展現在了我的面前。這一本書,每讀一遍,都有新的見解和體會。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3

曾經聽過這麼一個故事:一位的科學家曾經作過一次關於天文學方面的講演。他描述了太陽如何繞着我們稱之為星系的巨大的恆星羣的中心轉動。演講結束時,一位矮個老婦人站起來説道:“你説的這些都是廢話。這個世界實際上是馱在一隻大烏龜的背上的一塊平板。”這位科學家微笑着答道:“那麼這隻烏龜是站在什麼上面的呢?”“你很聰明,年輕人。”老婦人説,“不過,這是一隻馱着一隻一直馱下去的烏龜羣啊!”。這個故事自然很荒謬,可是確實我們對宇宙瞭解的太少了。

宇宙是怎麼來的?什麼時候會消失?它為什麼如此神祕?這些問題只能靠探索來解答,在眾多的宇宙樹的探求者中,有位名為史蒂芬·霍金的人,取得了很多的果實,《時間簡史》就是這些果實榨出的汁。

從亞里士多德的地心説到哥白尼的日心説足夠説明這個由一切時間和空間的綜合——宇宙的神祕性,但宇宙怎樣產生的呢?宇宙因為一個奇點在150億年前的大爆炸膨脹產生的,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提出星系的紅移量與星系間的距離成正比的哈勃定律,並推導出星系都在互相遠離的宇宙膨脹説,説明了宇宙的膨脹一直進行着。

我們誰也不知道宇宙這個時間和空間的綜合體什麼時候會消失,但可以確定的是宇宙是神祕的,是不可侵犯的(至少現在不能一個人前往宇宙),在宇宙中充滿了未知,蟲洞,黑洞,星系,平行宇宙一切的一切都顯得那麼神祕,可這一切都由人類的探索精神挖掘出來的。説白了,宇宙就象一個大袋子,從古到今,有許多人伸進探求的雙手,有人獲得了袋中的獎勵,有人卻無獲而歸,雖然不知道這袋子什麼時候來的,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消失,但從一開始的地球,到太陽系,在到銀河系,最後到現在的整個宇宙,這都是人類對未知的探求的結果,想到這兒,我又不禁想到《時間簡史》的作者霍金先生,一位被鎖在輪椅上的天空探索者。而他的思想的凝聚——《時間簡史》中對光和時間空間的敍述,讓我首次知道了現在的星空是很久以前的樣子,即使你在晚上對着一顆星星微笑,那大約也要很久以後那顆星星在能看到你的笑容,這是因為光需要傳播時間,從光源到地球要很長的時間,如果在此時太陽不發光了,那這一時刻的地球要等到8分鐘後才能知道。這也足以説明宇宙的廣大無邊。這一切也都來源於人類對未知的探求!

人類的探索精神是最重要的,眾所周知霍金只有3個指頭能動,但是他的探索精神幫助他走向宇宙,並且促使他成功的出版了《時間簡史》這部世界名著,正如達爾文所説“我之所以能在科學上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科學的熱愛,堅持長期探索。”探索會使你也獲得成功;所以,請不要忘記人最重要的東西——探索!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4

浩瀚的宇宙,神祕的地球,以及那些另人類不明白的事物總是像磁鐵般地吸引着有着強烈好奇心的人們.無論是年少的還是年長的,人們總是去不斷的學習,為的是能更好地瞭解我們周圍的各種事物.由於有強烈的好奇心,就利用暑假的機會我認真地讀了霍金先生寫的《時間簡史》,讀完之後讓我明白了一些哲理

對我而言,我對於那些神怪之類的説法很是反感,而我對能用科學理論解釋奇異事物的書刊雜誌很感興趣.對於《時間簡史》我有一口氣看完的衝動,但是由於自己水平不高,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還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雖説只學到了點皮毛,但對自己的知識面還是個很大的擴充、

首先,這本書科學著作,他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世界以及我們周圍的許許多多的奇異的事情,讓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而不是相信迷信。

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就比如人們都不想蚊子生活在這裏,可它就是我們的一部分。

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學習我們也要用科學的方法.不僅是在學習計劃的制定上而且也應該在學習方法的應用上.計劃可以合理安排時間,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好的學習方法,將有助你的聽課,自學,以及課後的複習,預習.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養成好習慣,對於將來工作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今後的社會是一個快速發展,信息廣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台,而嚴密的思維邏輯以及科學的做事方法就是兩個法寶,可以幫你脱穎而出,盡情地展現自我,實現自我價值.

其次,我認為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是完美的。比如某些規律被我們發現了,但更多的還是未知的事物.世界到底有沒有絕對準則 還是僅僅是個巧合所有的問題我們目前尚還不得而知.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和人們不斷的探索才有可能解開這一個一個的謎團.而對於我們來説,它給我們的啟發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像是學習,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無法在學習上達到最高峯,因為沒有最高峯.你有的只能是不斷的去和別人競爭,和自己較勁,唯有此你才能在自己的學習上取得好成績.同樣,工作中也是如此,成功的企業者有着強烈的競爭意識。現在是"適者生存",他們為了不淘汰而競爭,這也會使社會的快速發展,一舉兩得.

再次,就是讀完了全書之後,腦中一直縈繞着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不是在無限的膨脹還是最後會坍縮,還是最後趨於穩定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 人類到底還能在創造出什麼樣的理論去解決什麼樣的難題 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 來到未來 2222年人類的科技又將會達到什麼樣的地步人類最遠能到達宇宙的什麼地方黑洞到底是什麼樣的……所有的問題一個接着一個的來,讓人應接不暇.但是這種.種的問號又是那麼的有趣,讓人浮想聯翩.可能這一切一切的問題,你或許現在就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可是誰又能知道,你給出的答案或許就像是從比薩斜塔上落下的那兩個不等重的鐵球不同時落地的"真理"呢雖現在得到人們認可,但是隨着科技的發展,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也會有更多的哈勃望遠鏡向你展示,原來宇宙真的並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樣,而是真真切切的正如你眼前所視,此時你會迷惑可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正如沒有人能預測你的未來會怎麼,一切都要交給時間.

一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而且能讓讀者若有所思,《時間簡史》這是這樣的一本書.而對於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人生是傳奇的,他也是傑出的科學家之一,.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來的,身體的不幸讓霍金煎熬着,然而他卻孜孜不倦。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5

浩瀚的宇宙中,有太多的謎團,他們就像一塊磁石一樣牢牢的吸引着我們,使我們十分密切的關注着這些謎團的研究近況。這個假期,我有幸從朋友家中借到史蒂芬·霍金著的《時間簡史》,我正襟危坐,準備細細品味一番,感受霍金文字的魔力。

當我翻開書,發現自己果真“不虛此行”,書中觀點獨到、措詞精準,在“相對論”與“彎由空間”之兩章節中,作者以引人入勝的方式,把它們闡釋得深入淺出,淋漓盡致,霍金用諧恢的筆調向大眾展示了觀點,而又不讓人感到單調與乏味。

我一向不崇信什麼牛鬼蛇神,對科學情有獨鍾,而《時間簡史》就是用那些簡學先輩的實驗結果,以及人們對這種的看法與態度去編寫的,而且作者還不失時機的納入理論和觀測的最新成果,使人興奮不已。且書中完全沒能那些認讀者昏昏欲睡的長篇大論,都是用極其精練的短式文章,更是加深了我對它的好感。

被人攪渾的河水,你一時很難看清河底,你越是急躁,就越看不到,只有平靜內心,等塵埃、沙石落定,這是河底的游魚、彩石、蠕蟲就一目瞭然了。這就是我閲讀《時間簡史》的心得,雖然書經人修改已變得通俗易懂,可有的地方還需要慢慢品味才能體會出用意,才能更加深入,更加透徹的讀懂,倘若你這時心急氣躁,就會欲速不達,一段時間內很難讀懂。

更加精彩的是,書中還有許多插圖,幫助我們們讀懂它,還附有作者對未來宇宙的大膽推測與猜想。優美的詞句記我們恍然置身於宇宙中,親眼目睹諸如“宇宙大爆炸”、“黑洞”等事件或事物,作者也十分有心地介紹瞭如牛頓、伽利略、阿爾伯特等科學狂人的生平,俗話説“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可看完《時間簡史》後發現,書中的知識與精髓相當於“聽君十席話”。

再談本書作者,斯蒂芬·霍金,大家都學過《輪椅上的巨人》,就是説霍金的,他因患“漸凍症”,被禁錮在一把輪椅上40年之久,但他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身體缺陷而成為國際之“超星”,他不能寫字,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學”、“大爆炸”等論理,邁入了浩大的宇宙中,儘管他那麼無助的坐在輪椅上,但他的思想卻超越了宇宙。

約翰·彌樂頓講得沒錯:“頭腦是他自己的住處,他在其中可製造地獄的天堂,也可製造天堂的地獄。”

讓我們記住《時間簡史》,它對我們終生有莫大幫助,我們將受益匪淺。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6

今天,我們學了《和時間賽跑》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林清玄寫的。講了他小時候他外祖母去世了,他很傷心,爸爸給他講了一段使他意義深刻的話:“一個人花費了自己所有的時間就會永遠回不來了。”他聽了以後,心裏感到可怕,想:總有一天我也會被時間給帶走。於是,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和太陽賽跑,和西北風比賽。暑假的作業十天做完,常把五年級的作業拿來做,最後他知道了一個道理:“如果一直和時間比賽,就能成功。”

讀了這篇課文後,我懂得了時間的寶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其實,我也經常磨蹭過。比如,彈古箏時,我弄指甲要弄個五六分鐘,而本來只需要兩三分鐘。作文原本半個小時能完成的,卻要一個半小時。

我相信,只要我們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時間,和時間賽跑,那我們就能成功。讓我們和時間比賽吧!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7

《時間簡史》相信這個名字大家並不陌生,這就是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著作。但也許我們之中的大多數並沒有真正的閲讀過,因為它對我們來説未免有些遙遠且不能理解。

這是一本解釋宇宙學基本原理,探索宇宙未來的書。雖然我只讀懂了一小部分,但我依然可以從霍金幽默的言語中看到他對自由意志、生命價值和死亡的獨特見解。雖然這是一本科學理論讀物,卻呈現了霍金令人驚歎的個人特質。

霍金總是用最平易的語言闡述着時間空間的本性以及宇宙的歷史發展。他以簡單的例子解釋什麼是黑洞蟲洞,反粒子虛粒子的概念是什麼。這本書讓我瞭解到了一些關於宇宙的信息,也讓我接觸了許多從未知道的物理名詞,它讓我對浩淼無窮的宇宙產生了濃濃的興趣。

書中提到科學的偉大目標是尋找一個萬有理論--一個能預言宇宙之一切可能現象,包括開端和終結的理論。我想萬有理論會極其高深,我是不會明白的,但霍金卻説"如果發現了一個完備的統一理論,那麼他遲早也會同樣的被領悟和簡化,並在學校裏講授"。霍金是在告訴我們,宇宙與我們的關係在也許很複雜,但一旦找到解決的辦法,就會得到大眾化,也許在不太久遠的未來,我們真的可以乘坐上時間機器,回到過去或者探訪未來。可以再太空任意遨遊。

霍金認為"我們將在下個百年將面臨滅絕,除非開始向太空移民"。世界人口的快速增加的確加重了地球的負擔,使得環境日趨愈下,不管我們是否真的會滅絕,能夠移民太空,減小地球的壓力,這也不失為一種辦法,只是這需要我們對宇宙有足夠的瞭解,對時間時空有足夠的認識。

《時間簡史》使我相信,在不太遙遠的將來我們將揭開這宇宙之謎。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8

國小的時候就聽説了,史蒂芬?霍金所著的《時間簡史》,雖早想一窺究竟,但終究功力淺薄而沒有為難自己。我對於自然科學的喜愛可以追溯到三四歲的時候,至今還記得,夜晚美麗而浩瀚的星空,使我第一次對自然發出了質問與感慨。

如今,歷經十年數理化的修煉,功力激增,雖尚無渾厚殷實之沉澱,卻已能瞭解少許,但有力餘,便欲牛刀小試,有幸於書店中覓得此珍貴之書,便買諸家中,悉心運氣以觀。

此書雖銷量達1000萬冊,創科普著作之奇蹟,引無數觀者摘鏡立目,但仍因其內容之艱深,專業知識之涉域甚廣,使文人墨客欲其書者盡折腰而視之為“天書”。

霍金在書中系統地闡述了近代科學的發展史以及當代物理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其中的波粒二相性,宇宙不守恆,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反物質理論,黑洞引力論等等,皆為大學理工科專業內容,常人想以此書作為茶餘飯後的消遣用具,實非明智之舉。

全為此書而費盡心思,雖尚不可徹悟其內之深涵,卻也略悉端倪,了明大意,知作者之用心。於此,便欲粗評一二,傾我心之領悟,流我思之感慨。

一、對霍金——終為大師也

自幼患異症,身不由己,卻意志剛毅,才思敏捷,為此浩瀚之文,足可見其氣之深廣而奧絕也。此書絕非僅以理科專著自居,更溢人文情懷並與機智修辭。此舉,實深刻記於我心,令我無能忘之。

二、對內容——回味中帶着思考,思考後更是回味

讀書使人明智,此言非虛。《時間簡史》一書就是把讀者引向宇宙的起點和萬物的本源,從而引發我們對個人、對同伴、對事件、對社會、對生命、對世界、對意識等等的思考,進而使我們在自身尋找本質。無意中便提高了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此書從宇宙圖像説起,系統地介紹了時間、空間、量子、自然力、黑洞、蟲洞等內容。我們在與作者一同思索中,墮入了科學的迷幻之網,似乎時而看見一絲亮光,也

許那就是未來的可以認識的世界。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9

宇宙從何而來,他又向何處去,宇宙有一個開端嗎,如果有的話,在此之前發生了什麼,時間的本質是什麼,他會達到一個終點嗎,我們能在時間中返回過去嗎?在第一章的結尾,霍金提出了這些問題,一如艾伯特向蘇菲提出的問題,“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哲學中最本源的問題促使蘇菲開始思考,並在艾伯特的引導下開始了一次奇妙的哲學旅程,是時間簡史的開篇,霍金也向我們拋出了宇宙學的基礎問題,而後帶領我們進行一次《星際迷航》。

這讓我想到了愛因斯坦的理論,當物體的速度達到光速的時候就能穿越時空。如果這是真的,有一天有人證實時間是由某種物質發出的話,我們就可以有時光機穿梭將來和過去。

一切的一切都聯繫着時間,當沒有了時間,物質是否就失去了它的本質意義呢?也許物質存在於時間之中只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一種方式,或別的什麼為我們制定的。沒有時間的世界是一個沒有連續性的平衡世界,因為時間與空間是一個整體,是座標軸上的弦,失去了其中一根,假設是X軸,那麼Y軸也就沒有意義了。

所以我説説我對宇宙的理解:我一直想象把地球當作一個細胞,而我們人類就是細胞裏面的。每一個細胞都有着自己的生命,最終有一天這個細胞會枯竭。而宇宙可能就是一個人的身體內部。而這個人又是一個細胞裏的微小部分……一直循環下去。

人類需要了解自己,以前的自己,人類渴望瞭解,在不斷了解中不斷進步,不斷地走向未來。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10

課餘時間,我饒有興趣的簡讀了一本暢銷全世界的科學著作—《時間簡史》,其作者是當代著名的宇宙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這本科學著作可以説的上是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的最完美的一本書,出這點之外,此書還詳細的闡述了黑洞效應和大爆炸及宇宙奇點問題。

倘若這本書以數學公式、證明過程和科學術語為主,那麼我認為它不可能這麼暢銷全世界。這本書正是以它通俗的語言文字、幽默的插圖、強有力的論證過程和獨特的思維方式將讀者帶入廣漠無垠的宇宙,去體會黑洞邊緣的神祕,去感受大爆炸的壯闊,發人思考,引人入勝。

《時間簡史》的重點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點大爆炸理論,它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始一步一步的探討,補充了廣義相對論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認為宇宙是從一個密度、時空曲率無限大的奇點通過大爆炸而開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質的温度非常高。在隨後過去的一秒鐘中,宇宙的温度急劇下降,下降到大約100億攝氏度,於此同時也在不斷地膨脹,就使得正電子和反電子(帶正電荷的電子)互相碰撞以此湮滅,並釋放出大量光粒子,來維護宇宙的平衡。到了後來,得以有強力的作用從而使物質不斷聚攏,聚攏,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際物質。我們的地球,也是通過這樣的物質聚攏才形成的。

而書中的另一偉大成就是對黑洞的研究,黑洞最開始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一書中作出的一個預測,他假設如果存在一空間的曲率非常大,物體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連光也不能逃離這樣的空間。那麼這樣的空間可以稱之為“黑洞”。但他認為既然連光也不能逃離黑洞,讀書筆記.那麼我們也無法觀測到它,它名副其實是一個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後提出:黑洞其實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還有這很高的温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當能量耗盡時則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從一個奇點發生強烈的爆炸,並在宇宙中消亡。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11

如果可以的話,我真的想換一本書來寫讀後感,不是不喜歡,而是這本書超出我能力範圍太多了……你要是問我:“唉,你覺得《時間簡史》裏哪種理論最有意思?”就好比問一頭大猩猩:“唉,你覺得我手機裏哪個遊戲比較好玩?”回答你的必然只有滿臉大寫的懵。

其實我在看完第一章之後,就已經深有感觸了,不是震驚,不是佩服,是疑惑。原因有二:一方面在我在懷疑自己和霍金大大同為人類,為什麼他懂那麼多,我簡直如白痴,到底是不是發育的時候少長了名叫大腦的東西;另一方面在懷疑到底是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我沒有悟得其中真諦,還是我空活了十幾年可能學了一門假漢語,才導致明明每一個文字都認識,但連起來卻難如外星文。

如果寫到這裏還拿不出來點乾貨,就會讓我雖然已經較明顯的湊字數顯得更加明顯。好吧,在《時間簡史》中,頭腦超人的霍金大大的文風卻走的是低調的親民路線,他力圖以咱們凡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宇宙爆炸和重生等高深理論,一點都沒有知識分子的傲嬌氣質,用的比喻和借代的事物都是身邊平凡之物,將高端的物理學降下神壇,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點令我大為佩服,但隨即發現還是讀不懂……但它還是或多或少地改變了我對物理學、宇宙以及時間本身的觀念。

書中第三章《膨脹的宇宙》,講的是宇宙從微量的原子迅速膨脹到爆炸,然後萬有引力再把同種物質吸引到一起,然後再炸、再吸、再炸……我們今天的宇宙就是被炸了成千上萬次形成的(心疼宇宙一秒)。因為宇宙是炸一次大一次的,所以我們親愛的宇宙在被虐的同時,無限擴張着自己的疆土,到今天現在甚至下一秒都是,突然覺得《赤壁賦》中“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句形容人類真的好貼切,蘇軾他老人家也真是意外地有遠見呢!

作為一個用盡自己一生一世也要將唯物主義供養的人,我從小到現在卻一直痴心妄想着回到過去,來一趟説走就走的時間旅行。《時間簡史》既給我一份打擊,又給了一份希望,打擊是因為根據愛因斯坦E=m的公式,越接近光速的物體質量會越大,所需推動它的能量就越大,你的速度無限接近光速時,所需要的能量就是無限大。所以你的時光機還沒完成預熱,發動機就因為燃料不足而熄火了。所以在排除神奇外星老司機開UFO帶我飛的可能後,就只剩通過蟲洞一條路了,這也是現在階段唯一可能的情況了。排除蟲洞中那大到不可思議的引力的影響,不確定性還有兩點:一是蟲洞連接的是另一平行宇宙還只是受引力彎曲的同一宇宙,換句話説就是你旅行後看到的將是另一個世界的你或以前的你;二是通過蟲洞旅行,那麼“這位空間旅行者可以利用相對於地球靜止的蟲洞,作為從事件A到事件B的捷徑,而後通過一個運動的蟲洞返回,並且在他出發之前回到地球”(引號內摘自《時間簡史插圖版》P202圖10.5),那麼你會在旅行前看到已經回來的你、一分鐘後的你、五十九秒後的你、五十八秒後的你、五十七……理論上可能存在無限個你同台競演,場面亂到飛起。蟲洞旅行雖然感覺各種不靠譜,但起碼還是給時間旅行一點希望的吧。

《時間簡史》讓我看到了比言情小説更虐的文字,在讓我對物理的認識更進一步的同時帶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學無止境。我們現在學習的知識根本不值得驕傲,努力學習吧,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12

多年以前看過時間簡史,感覺非常好,時間簡史讀書心得1。今天偶然又在網上看到了時間簡史,決定再讀一遍。

第一個體會是,真正大師的作品都是深入淺出的,比如這本時間簡史,講的是關於宇宙的理論,應該是相當枯燥和艱深的,但作者就是能夠抽絲剝繭一樣把複雜深奧的理論講得我們這些普通人、物理學的外行都看得明白,不,更準確地説,看得津津有味。反觀我國的有些學者,在那種頂級刊物上發的文章,明明可以用很通俗的話來講清楚,卻偏偏要用晦澀難懂的話來講,典型的淺入深出,這其實是掩蓋文章思想、內容的貧乏。

第二個體會是,古希臘人確實厲害,他們的理性思維、科學思維確實獨步全球。這一點從地球的形狀這個問題上顯示出來。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已經明確指出地球是圓的,他何以能得出這個結論?時間簡史中是這樣講的:

早在公元前340年,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論天》一書中,就已經能夠對於地球是一個圓球而不是一塊平板這一論點提出兩個很好的論據。第一,他認為月食是由於地球運行到太陽與月亮之間而造成的。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總是圓的,這隻有在地球本身為球形的前提下才成立。如果地球是一塊平坦的圓盤,除非月食總是發生在太陽正好位於這個圓盤中心之下的時候,否則地球的影子就會被拉長而成為橢圓。第二,希臘人從旅行中知道,在越往南的地區看星空,北極星則顯得越靠近地平線,心得體會因為北極星位於北極的正上方,所以它出現在處於北極的觀察者的頭頂上,而對於赤道上的觀察者,北極星顯得剛好在地平線上。)根據北極星在埃及和在希臘呈現出來的位置的差別,亞里士多德甚至估計地球大圓長度為4000000斯特迪亞。現在不能準確地知道,一個斯特迪亞的長度究竟是多少,但也許是200碼左右,這樣就使得亞里士多德的估計為現在所接受數值的兩倍。希臘人甚至為地球是球形提供了第三個論據,否則何以從地平線外駛來的船總是先露出船帆,然後才是船身?

而反觀中國,即使到近代,地球是圓的這個觀點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仍然受到了中國人的一致嘲笑--那地球下面的人豈不要掉下去了?荒謬!即使是我出生以後(1970年代),説地球是圓的,我也不能理解,村裏人也不能理解。再比如月食是地球擋住了光線,這在傳統的中國人看來也是天方夜譚,人們還是相信是天狗吃月亮,要趕快敲鑼打鼓,我小時候就有一次村裏人全部跑出去敲鑼打鼓的親身經歷。

其實回頭想一想,地球是平的和月食是天狗吃月亮的觀點破綻很多。比如地球是平的,那麼太陽西落以後是如何又跑到東邊去的呢?再比如天狗食月,你在地下敲鑼打鼓,天上能聽得到嗎?也從來沒有人試驗一下,如果不敲鑼打鼓,天狗會不會把月亮吐出來,如果不敲鑼打鼓天狗也會把月亮吐出來,那麼為什麼還要敲鑼打鼓呢?這兩個例子充分説明了中國人的不思考和盲從。

其他地方的文明也沒有古希臘這種理性思維--當然,尼羅河等地很早也有很高級的文明,甚至也有天文、測量等科技知識,但理性和科學的思維方式確實只在古希臘產生了。當然,古希臘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從《時間簡史》中的那段話可以知道,亞里士多德之所以得出地球是圓的結論,兩條重要的依據一是北斗的位置,一是海里先看得帆後看得船身,這都和古希臘人的旅行有關,而古希臘人之所以經常旅行和他們處在地中海中心位置是有很大關係的。當時的希臘經濟發達,社會和諧,而且地處亞非歐的接壤地帶,很好地繼承吸收了古埃及文明(非)、兩河流域文明(亞洲)。當然當然,即使這樣,我們還是得承認古希臘人天賦異稟。

理性和科學確實是人類獨有的,到今天,作為人類,我還是驚歎於人類怎麼能這麼聰明,能夠堪破宇宙的祕密。人,真是萬物之靈啊。特別是那些傑出的物理學家,簡直是非人類。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13

宇宙是無限的,所以存在着許多的奧祕。《時間簡史》這本書便向我們闡述了宇宙的奧祕。作者在書中探討了許多深奧並令人生畏的主題。其實,要想讀懂這本書,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明白了宇宙是怎樣的,還讓我明白了空間,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在愛因斯坦以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絕對的。愛因斯坦所創立的相對論則告訴人們沒有絕對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對的。他曾用最短且最通俗易懂的話解釋過什麼是相對論“如果你和你的朋友一起玩,不知不覺,你會發現時間過得很快,可你一個人在那裏無聊,發呆,你會覺得時間過得非常慢”。就是這樣簡短的話勾起了我對科學的興趣。

讀了這本書後,我的腦子裏便有許多疑問。宇宙有沒有大爆炸?宇宙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到底廣義相對論準不準確?人類最遠能達到宇宙的什麼地方?黑洞到底是什麼樣的?難道光速真的是速度的極限以致黑洞是人們無法逾越的鴻溝?所有的問題都只能打上一個問號。但就是這些問號,深深地吸引着我,讓我沉陷在想象的世界。或許隨着科技的發展,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讓這些都成為已知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給時間。

這本書的作者更是讓我敬佩的人,就是被稱為“宇宙”的霍金,可是命運對霍金卻是那麼殘酷。1963年,21歲的霍金在劍橋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不幸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癱瘓了,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1985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被剝奪了説話的功能。他在輪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3根手指能正常活動,就這樣,他身殘志不殘,撰寫了《時間簡史》,讓更多的人愛上了科學!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個人只要肯努力,就沒有不成功的事情。一定要相信自己啊,加油。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14

今天我讀了林清玄的和時間賽跑非常有感想。

作者知道了,今天過去了,以後就不會再有了。作者因此非常珍惜時間,知道了時間的重要性。他開始珍惜時間,有效地利用時間,有時一個暑假才能做完的作業,他十天就完成了,還常常拿他哥哥的作業來做。

我覺得自己以前沒有那麼的珍惜時間,覺得非常愧疚。有時可以寫作的時間,我卻在玩,但現在我讀了和時間賽跑這篇文章,我漸漸地懂得了時間的重要性,每天早上來上興趣班,以前玩的時間,我現在在看課外書。我要不斷地和時間賽跑,雖然前面有很多泥濘,我也會穿過、克服,跑出美好的未來。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讓我們行動起來吧!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15

宇宙是無限的,因為他是無限的,所以畫任何一條線都可以認為是中線,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認為是中心。就像人一樣,我們的潛能是無限的,我們要堅信,我們是獨一無二的。這邊是宇宙給我的啟示。

時間簡史作為一部物理著作,也讓我看世界的眼光有所改變。時間又初始嗎?它有將在何地終結呢?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限的?我開始想許多我原來從不關心的事物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發現了,我認識的世界真的好小啊!!

越來越發現,霍金好像一個哲學家,他幾乎總是在思考着令我們無法想像的東西。但這本書無疑使我產生了對外太空的興趣!我不得不承認霍金真的很偉大,他讓我發現物力除了頭疼的公式和數字外,還有許多令人歎為觀止的奇妙世界!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16

這幾天在讀霍金的《時間簡史》。

很多人會質疑:你能讀懂嗎?我看了幾十頁就看不下去了。

讀不懂又有什麼關係?引用書籤裏的一句話:懂與不懂都是收穫。

我很喜歡祖先發明的“宇宙”這個詞,彷彿從字眼裏你就能想象那無限的空間與時間,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有了時空這個概念,宇——空間的總稱,軸——時間的總稱。如今我們探討宇宙時,都會把時間和空間聯繫在一起。而我總是會在這上面糊塗,估計是自己無法用思維的概念去思考和想象。有時我會覺得自己明白了時空的道理,但大部分時間還是糊塗,我想讀這本書一定對我有這方面的幫助。

在讀霍金的《時間簡史》時,他在書中首先提出了幾個問題,這些也是我們認識宇宙和時間議題最初的也是最難以解釋與理解的幾個問題。但它卻與我們所生活的星球與宇宙息息相關。科學總是在眾多的不同問題中不斷進步與發展,這是霍金先生提出的幾個問題,先不管從專業角度來説這些個問題怎麼回答,就我自己從這些問題中卻也得到了一些其他的認識。

有句話説“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在西方神學中,他們認為是上帝創造了這個宇宙。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探索真理的腳步都被很多的外界因素所制約着,大眾都奉行的未必就是正確的。而對於為何會有一個宇宙,我做不了回答。讓我們想象一下,宇宙茫茫浩瀚星海,是我們所想象不到的大,無邊無際的存在,可它為什麼會存在呢?假如,不存在宇宙,那麼便沒有了宇宙中的一切,像星球、銀河、塵埃還有我們地球和人類世界,當然更不可能有我們人類也沒有什麼思想,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那麼這個“不存在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

它從何而來,“在1920xx年,埃德温·哈勃作出了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觀測,即是不管你往那個方向看,遠處的星系正急速地遠離我們而去。換言之,宇宙正在膨脹。這意味着,在早先星體相互之間更加靠近。事實上,似乎在大約100億至200億年之前的某一時刻,它們剛好在同一地方,所以那時候宇宙的密度無限大。這個發現最終將宇宙開端的問題帶進了科學的王國。哈勃的發現暗示存在一個叫做大爆炸的時刻,當時宇宙的尺度無窮小,而且無限緊密。在這種條件下,所有科學定律並因此所有預見將來的能力都失效了。如果在此時刻之前有過些事件,它們將不可能影響現在所發生的一切。所以我們可以不理它們,因為它們並沒有可觀測的後果。由於更早的時間根本沒有定義,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人們可以説,時間在大爆炸時有一開端。”

今天才偶然發現,霍金自己都説,這是一本很長很長的書,長到幾乎要把整個時間都包含進去,然而,時間又是根本沒有始終的,它不可能被任何空間所包含,所以,時間的無始無終也就成了書的作者霍金教授在整本書結束的時候要表達的終極意圖。

《時間簡史》,它用非常客觀的視角來闡述時間在何處開始,在何處終結,宇宙的無限性和有限性依據何在。霍金教授在撰寫整本書的時候,把自己放置在了外層空間的一個奇異領域,用一種置身其外的態度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大統一理論,“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地探討。

突然感覺,《時間簡史》不僅是一本科普的哲學的書,而是一本融入了人作為人類永恆的不斷去追求真理的書,如果時間終結了,那時尚,文化,藝術,甚至悲歡喜樂都會去哪呢?總要有人去思考和追尋吧。

如今讀完《時間簡史》,我最大的感受是科學的力量和高度。也深刻地認識到文理原本是沒有界限的,作為一個有完整人格的人,無論文理科,都應該廣泛涉獵各領域的著作,擴展自己的知識面。

領略過《時間簡史》,對於終極關懷,對於時間,對於宇宙,對於生命乃至對於人類最偉大的思考,我都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更為深刻的認識必然鑄造更為深刻的人格,自己在不斷成長,我很高興。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17

在閲讀《時間簡史》前,我首先查閲了有關霍金的資料,在此之前,我對霍金的瞭解僅限於與病魔抗爭的同時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一位偉大人物,查閲資料後我得知,霍金是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在21歲時患上一種叫做“盧伽雷氏症”的病,導致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只能靠輪椅進行一些簡單的行動,他不能寫字,看書也只能依賴一種可以自動翻頁的機器。但這仍然不能阻止霍金對科學的探索,對知識的渴求。霍金憑藉超強的意志力,在其研究領域—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被授予“英國榮譽勛章”、“大英帝國司令勛章”等榮譽。而《時間簡史》是霍金在1988年的科普著作,探索了生命的起源和歸宿。

這本書中通過列舉哲學家亨利希奧勃斯、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尼古拉哥白尼、伊薩克牛頓等科學家的論點來論證時間、空間、宇宙圖像等內容,深入淺出的介紹了黑洞、粒子、反物質等知識,並且通過大量的科學論證來解讀我們常説的時間、空間等古老問題。

我印象最深也是最感興趣的一部分是霍金在書中提到,何為時間。我們現在對時間的表面性理解就是分、時、周、月,這就是時間,可是在此之前,我們如何規定一個小時究竟有多長?一週為什麼分為七天?我們自以為知道的會更多一些,而我們對宇宙究竟有多瞭解?我們又是怎樣知道的這些平時張口就來的道理呢?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第一天是從何算起的,在此之前又發生了什麼?而時間的本質又是什麼?

亞里士多德寫過一本書,名為《論天》;書中有説地球是一個球體,而不是一個圓形,這個結論的論據其一是月食,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在運行過程中,在運行到太陽和月亮中間時,則月食形成,因為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始終是圓的,這種情況只有地球本身就是球體的情況下才會成立,若地球是一個平板的圓形,地球在運轉過程中運轉到一定位置便會形成長長的橢圓。第二個論據則是希臘人在全世界旅行途中得知,他們在越靠近南方的地方觀察北極星,北極星就會越靠近地平線,若在赤道上觀察,北極星則剛好在地平線上。看到這個地方讓我想起中學時老師舉過一個例子:站在大海邊,遠方行駛過來一艘輪船,我們一定是先看到船帆,然後再看到船身的,我想這也是一個證明地球是球形的很好的論證。

我不是一名理科生,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很多專業性很強的名詞都要查閲資料才會理解,沒有閲讀小説時的一目十行,而是逐字逐句仔細翻閲,但這並不妨礙我對《時間簡史》的濃厚興趣,黑洞、蟲洞、時間箭頭……每個詞語既陌生又熟悉。《時間簡史》最厲害的地方在於霍金用非常淺顯易懂的字句把如此深奧的知識展現給我們,不像其他科普類書籍閲讀起來非常吃力,讓我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宇宙有了新的認識,對時間這個概念有了全新的認知,而不僅限於數字化的表面認識,而是通過宇宙的起源和命運對古老的“時間”問題進行科學而系統的分析和論證。我想我還會再讀第二遍、第三遍,我也相信每一遍我都會又有全新的認識。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18

這個暑假我讀完了霍金的一部鉅著——《時間簡史》。

《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宇宙學的著作。主要向人們介紹了什麼是宇宙論,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宇宙中的各個星體及宇宙現象。開始我還以為這部書一定非常難懂,必須有很強的科學素養和很多的天文知識才能讀懂。都隨着我閲讀的漸漸深入,我發現這本書通篇沒有一個刁鑽的數學、物理公式,用的都是普通讀者讀得懂的語句,舉的都是人人皆知的例子。用淺顯的道理解釋了深奧的宇宙奧祕,對一些最古老的問題做了闡述。《時間簡史》是上個世紀的科學無與倫比的著作。值得大家好好地閲讀,可以增長大家的知識與才幹。

在讀完這部書後我的感受頗深,並熟悉了一些基本的宇宙學知識。並且我甚至對宇宙的將來做了大膽地推測。在本書中,作者提出時間和宇宙都是有開始的。霍金提出時間開始的第一年第一月就有了宇宙大爆炸即形成了宇宙。並且時間開始於150到200億年前,再加上有科學家説我們正處於宇宙的中年時期。於是,我便開始了大膽的推測。宇宙的年齡應該在300到400一年,且宇宙距離毀滅還有150到200億年。我還認為宇宙在毀滅時還會以爆炸的形式,並最終回到一個點的狀態,與此同時時間也將結束。但是宇宙在毀滅之後仍然會重新誕生,也就是説人類也將重新發展並照此規律一直輪迴下去。在書中,霍金還提出宇宙是一個密度無限大,體積有限大的物體。通過物理的學習,我知道密度=質量除以體積,既然其中密度無限大,體積有限大。那麼,由此我推斷:宇宙的質量為無限大。並且在宇宙外應該還有物體,宇宙僅僅是它們的一部分。

其實這些僅僅是我在看完本書後的一些感受和推斷,在真正的物理、天文學家眼裏恐怕只是一些茶餘飯後的的笑話。但這本書不但讓我長了有關宇宙的知識,還增加了我的想象力,結論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人類只有擁有不斷猜想和探索的精神,科學才能一步一步向前發展,不斷超越現在,邁向更高的水平。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19

俗話説“寧搶今天一秒,不等明天一分”。以前我不知道怎樣抓緊時間,但是自從我學了《和時間賽跑》之後,我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不再放過一分一秒了。明白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含義。

曾經,我週五放學回家後,不會抓緊時間寫作業,而是玩玩這個,玩玩那個,有時想找個同學出去玩玩,但是也找不到人,原來大家都在家寫作業。還有的時候我太無聊,只好去寫作業,不過我沒有好好寫,一會兒吃點東西,一會兒喝點水,時間花了很多,但是什麼事都沒有做好。

現在,我不管是週五還是平時,一放學,我就直向家裏衝,到家首先把作業拿出來寫,認真的寫。這時,就算有人叫我出去玩,在我沒有寫完作業的情況下,我肯定是不會出去的。更讓我高興的是,我寫作業既有效率又有速度。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20

我們剛剛學了《和時間賽跑》這篇課文告訴我,時間是很珍貴的,我們不能浪費時間。有句格言説得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有一次,我在寫作業,發現鉛筆盒裏的筆亂七八糟的。於是,我就把鉛筆盒裏的筆全部拿出來,在桌子上弄來弄去,直到整理得非常整齊才把筆放到鉛筆盒裏。就這樣我浪費了將近20分的時間。那20分鐘的時間,本來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我卻白白浪費了。有時我也會節省時間。有一次,我在畫畫,畫一幅畫要很長時間,看到別人在説話,我想:不能浪費時間,時間是寶貴的。於是,我就認認真真地畫了起來。畫呀畫,畫呀畫,30分鐘後,一張畫畫好了。看看別人,一個人才畫了一個圖形,另一個人才畫了幾條細線。這一次畫畫,我比任何一個人都快。

以後,我一定要珍惜一分一秒,努力跑贏時間。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21

有位名人這樣説:“時間究竟是什麼?沒有人問我,我清楚,有人問我,我想給他解釋,卻茫然不解了。”有一羣科學家,就是衝着空間和時間的神祕,不斷地奮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霍金,我想他的著名更是因為他是個身殘志堅的睿智者。

霍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得了盧伽雷氏症病,從此被禁錮在輪椅上,到後來他得了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剝奪了他説話的功能。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就一蹶不振,雖然他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動,但他卻用驚世駭俗、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大膽提出了目前最偉大的宇宙學説,解開了許多宇宙之謎。

《時間簡史》是霍金的著作。書中霍金對時間本質、宇宙由來作出了權威性的總結,他的理論和構想已經成為科學領域的里程碑。由於過於深奧,我選擇了一種誰都能看懂的版本略探一下霍金的著作。

《時間簡史》中,有很多內容僅僅是假説,但這又不同於生活中的那個假説,這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才能大膽提出來的假説。不過我讀得依然很吃力,每一章只有小小一頁紙,但其中看懂它需要的知識儲備絕不止一座山。原本我想着這篇讀後感應該是一行一個問題,滿頁紙都是問號,雖然足以證明我讀過《時間簡史》,但我還是決定簡潔為好,挑一個自己喜歡、有自己的見解的內容談一談。

有關宇宙的起源,書上説宇宙曾經是一個體積很小、密度很大、很燙的點,爆炸後,温度逐漸降低,直到今天的狀態,然而目前宇宙仍然在不斷地擴大,書中還説這是一個空間有限但沒有邊界,就像地球一樣的封閉宇宙。書中還講到科學家們對大爆炸的過程的一個猜測,提到什麼中子、質子一些我僅僅聽人提到過的科學名詞。我勉強能看完,能懂多少又是另一回事了,我沒法質疑這些我聽不懂的東西。但是之中還提到温度在 十億攝氏度以上,大爆炸後温度又迅速下降了一百萬攝氏度左右。

我只知道温度是用温度計來測量的,温度計又是利用液體熱脹冷縮原理來製作的,其實我只是質疑一下有沒有一種液體能夠測量十億以上的温度,霍金等這些睿智的科學家是如何判斷的。我非常震驚,霍金竟然能在這種只有猜測,而很少有證明的科學世界裏遨遊而且不會迷失方向。

猜測是誰都可以有的,對於宇宙的大爆炸,我有一種猜測,但只是猜測。

首先,一個點的爆炸,如果把點放大成一個球,然後讓它爆炸,它會炸成碎片,如果沒有重力,它會一直往外延伸,這時就會發現,如果碎片包圍的地方都是宇宙,隨着宇宙的膨脹,宇宙會變得稀疏,那麼宇宙誕生的那個點所在的空間——據書上説是一片空白,那麼豈不是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暴露無遺?在宇宙的邊界,原本非常接近的兩個點隨着膨脹,會越來越遠,如果膨脹永無休止地進行下去,隨着宇宙的密度越來越小,宇宙不就會和一片空白融為一體了?

有人説讀《時間簡史》艱澀難懂,但我讀《時間簡史》,僅僅是在讀一本科幻小説,根本無法理解,便無所謂難懂與否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以我現在的知識儲備,連聆聽大師教誨的資格都沒有。今後,除了不斷學習補充知識,別無他法。

我希望若干年後,經過不斷地努力,當我捧起《時間簡史》原版時,能理解得比現在多吧。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22

這個春節花了半天時間看《時間簡史》,實話説雖然這本書已然經過編撰,評述已經更加通俗易懂,但是從小物理成績就差的我讀起來依然稀裏糊塗,貿貿然寫下一點讀後感表示一下對自己的嘲諷。

看過《時》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整個物理學是人類在總結對宇宙和時間的一個漸進認識的過程,從哥白尼到伽利略,再到馬赫,牛頓,以及後來的愛因斯坦再到當代的霍金。都是後人在總結前人的研究和思考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觀點然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牛頓説他不是個偉人,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這個道理。伽利略通過研究哥白尼的地心説而提出日心説和地動説,牛頓在此基礎上研究出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再提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再到現在霍金的時間簡史,他們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加上自己的思考,總結提出了新的理論。可見沒有事物的發展是一觸而就的,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來源於人類對未知事物不斷地孜孜以求的思考,辯證和總結。

雖然從小物理很差,但是我一直以來對天文和地理很感興趣,會考時候地理甚至還拿過滿分,只是對理論物理這樣的抽象的純理論基礎學科理解起來很困難,肯能是抽象思維能力不足吧。所以看了《時間簡史》後對其中所闡述的理論還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時間簡史》在我膚淺的認識看來是向讀者描述這樣一個世界:整個宇宙是一個服務器,宇宙中的所有物質小到基本粒子,大到小行星,彗星,行星,恆星甚至星系都是跟這個服務器連接的一個節點,他們獨自運行又通過服務器相互關聯,依靠各種基本物理法則相互作用。服務器的運行是單向的不可逆的,不可存檔當然也不可能回檔。各個節點之間通過各種光波等來通訊,因為相互之間的距離以及各種光波在傳播路徑上受到的各種影響等原因產生網絡延遲,導致節點之間的通訊並不同步。節點由於自身運行速度的質量等等原因導致相對於其他節點的運行時間是不確定的,但是每個節點相對於整個服務器的運行時間確是固定的。所以在a節點觀察b節點和c節點的狀態和在d節點觀察b節點和c節點的狀態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而在服務器觀察a,b,c,d節點狀態的結果是確定和一致的。這又讓我聯想到人類社會,人類社會也是一個服務器,每個人都是這個服務器的一個節點,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點,各自生活的圈子。很多人看似遙不可及,卻在這個大的服務器下面相互影響,哪怕是非常細微的。有一個社會學研究的理論認為哪怕完全不可能認識的兩個人之間只要通過6箇中間人就可以建立聯繫,這是通過大量統計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反過來看這個宇宙,我認為是不是也存在類似的節點能夠讓宇宙中遙不可及的兩個互不關聯的節點建立最短的聯繫路徑。這就像一些物理學家正在研究的蟲洞理論。

我相信按照目前人類的科技發展速度用不了多少代人就可以讓我們人類走出太陽系,甚至走出銀河系,在宇宙這個服務器肆意漫遊。

有位名人這樣説:“時間究竟是什麼?沒有人問我,我清楚,有人問我,我想給他解釋,卻茫然不解了。”有一羣科學家,就是衝着空間和時間的神祕,不斷地奮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霍金,我想他的著名更是因為他是個身殘志堅的睿智者。

霍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得了盧伽雷氏症病,從此被禁錮在輪椅上,到後來他得了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剝奪了他説話的功能。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就一蹶不振,雖然他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動,但他卻用驚世駭俗、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大膽提出了目前最偉大的宇宙學説,解開了許多宇宙之謎。

《時間簡史》是霍金的著作。書中霍金對時間本質、宇宙由來作出了權威性的總結,他的理論和構想已經成為科學領域的里程碑。由於過於深奧,我選擇了一種誰都能看懂的版本略探一下霍金的著作。

《時間簡史》中,有很多內容僅僅是假説,但這又不同於生活中的那個假説,這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才能大膽提出來的假説。不過我讀得依然很吃力,每一章只有小小一頁紙,但其中看懂它需要的知識儲備絕不止一座山。原本我想着這篇讀後感應該是一行一個問題,滿頁紙都是問號,雖然足以證明我讀過《時間簡史》,但我還是決定簡潔為好,挑一個自己喜歡、有自己的見解的內容談一談。

猜測是誰都可以有的,對於宇宙的大爆炸,我有一種猜測,但只是猜測。

首先,一個點的爆炸,如果把點放大成一個球,然後讓它爆炸,它會炸成碎片,如果沒有重力,它會一直往外延伸,這時就會發現,如果碎片包圍的地方都是宇宙,隨着宇宙的膨脹,宇宙會變得稀疏,那麼宇宙誕生的那個點所在的空間——據書上説是一片空白,那麼豈不是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暴露無遺?在宇宙的邊界,原本非常接近的兩個點隨着膨脹,會越來越遠,如果膨脹永無休止地進行下去,隨着宇宙的密度越來越小,宇宙不就會和一片空白融為一體了?

有人説讀《時間簡史》艱澀難懂,但我讀《時間簡史》,僅僅是在讀一本科幻小説,根本無法理解,便無所謂難懂與否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以我現在的知識儲備,連聆聽大師教誨的資格都沒有。今後,除了不斷學習補充知識,別無他法。

我希望若干年後,經過不斷地努力,當我捧起《時間簡史》原版時,能理解得比現在多吧。

愛因斯坦在發現廣義相對論以後,曾經竭力在尋找一個理論,以使令人討厭量子論不再這麼隨意。我也曾經討厭那種基於統計學的偶然性,那個時候我相信世界是一部完美並且嚴格的機器,每件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我對那些試圖要證明世界絕對準則的人和文章懷有很大的興趣。霍金預言20__年左右人類能夠發現絕對真理--數學上的,所以我也想看看他寫的這本通俗讀物。

我是一個奇怪的人,充滿矛盾。我希望上帝不玩骰子,可是現實教育我上帝就是個賭棍。

我喜歡時間這個概念。我認為人存活依靠的是大量的記憶,而這些記憶在時間上看上去是離散的,不連貫的。(顯然,時間和空間都是物質--但物質被證明並不是無限可分的!我這個想法真可怕,我害怕會損害一切和空間時間有關的定理。因為那些定理中,時間和空間都是連續的,是理想的數學狀態。好在霍金説,物質的不可分是因為我們能提供的能量不夠大。)在數學意義上,我們走過的時間顯然是無限個點連起的連續直線,但我們卻只能存活在某些明確標出的點上。換句話説,那些被我們拋棄的點是時間的渣滓。每個人的座標點不盡相同,但有些歷史事件卻顯著地成為所有人或一羣人存活的憑籍--那被茨威格形容為聚集在避雷針尖的電荷。在霍金的描述下,因果關係明顯存在,但是被擴大到光速以內。這種寬容的宿命論帶給人無窮的遐想。

是不是會在某一天,所有的理論都被證明為正確的?

時間作為一個活動的直線軸看上去和沉靜的空間相異。其相異性在於--任何生物都倚賴時間,不論是一維、二維或者三維空間裏的生物。

對於宇宙的有限無界的概念,愛因斯坦早就想過。他用了一個很簡單的説法:能量應該守恆。如果宇宙是無限的話,能量會源源不斷地流失,於是熵必然減少--這在他看來是不可能的,儘管熱力學第二定理是一個非常局部的定理。唯一能夠保證能量守恆的概念就是宇宙是有限的,並且是無界的。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這是先哲對宇宙作出的精準描述。

其實時間作為一個座標軸早就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裏了。我們不論幹什麼事情,總會看看時間。關鍵在於,時間並非一個孤立的、自在的直線。時間和空間有同一個出發點,也有同一個終點。這就好比我們的地球,在引力場的作用下空間彎曲,並形成一個球面--沒有界限的球面。宇宙的無界也就是指我們生活在一個四維的時間--空間裏,這是一個四維的球體,球面是無界的。可憐我無法想象一個四維的球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按霍金的説法,其實有十維。這讓我浮想聯翩。我想到古代神話:九重天+時間。

另外,佛教説:三十六重天,十八層地獄。似乎與九有關的倍數都有很大的魔力。

書裏比較吸引我的令一個説法是“空間和時間變成動力量。當一個物體運動或一個力作用時,它影響空間和時間的曲率;反過來,空間--時間的結構影響了物體運動和力的作用方式。空間和時間不僅去影響,而且被髮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響。”

這段話看起來,似乎説得和全息論是一個道理,但是前面的光錐理論明顯和這個理論有矛盾。這是我感覺很困惑。

後來我才發現,光錐是從狹義相對論推出的;那段話是從廣義相對論推出的。

也就是説,從局部理論推出的定理也只適合於局部討論。這本書提供的不是終極定理,而是對宇宙的一種科學意義上的看法。

有關時間簡史讀書心得體 篇23

時間旅行,似乎一直深得科幻作家們的喜愛。一次跨越時間的旅行包含了道德問題、人性問題以及任何可能的,能夠想象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你可以假設人們從未來旅行到同一宇宙的過去,也可以假設人們從未來旅行到一個平行宇宙的過去。任何一點小小的改變都會使得這次時空旅行產生不同的結果,也會塑造無數的可能的未來,似乎現實又證明時空旅行無法實現。

如果時空旅行可以實現的話,那麼在有人類存在的未來為何沒有人穿越回來?是已經穿越回來沒有顯現還是説沒有穿越回這個時代?不管怎樣,現實似乎顯示在人類存在的未來是無法進行自由的時空旅行的。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絕望的事。這似乎説明着人類的思維已經發展到一定的區域,很少或者基本上不能再作出類似於從前的貢獻:古人幻想飛行,於是我們有了飛機;古人幻想攻城利器,於是我們造出了毀滅世界的原子彈;古人幻想思想融匯交流,於是我們發明了電話和網絡。

而現在呢,我們幻想時空旅行,我們幻想黑洞時間,我們幻想大爆炸之前與反宇宙,這些又有多少能夠實現呢?所以説啊,可怕的不是未來,可怕的是沒有希望的未來。若是接下來20xx年,20xx年,或者120xx年都無法在時間研究上再進一步,那麼思維的停滯,對於未來的絕望將會怎樣制約着人們?這一切都無法預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wl863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