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讀者》讀書心得(精選12篇)

《讀者》讀書心得(精選12篇)

《讀者》讀書心得 篇1

《讀者》是本感人至深的雜誌,也是本能給人深刻教訓的雜誌。這是我仔仔細細地讀完《讀者》第23期後的第一個想法。的確,《讀者》裏的每一篇短文﹑故事都值得讓人深思,其中《盲人的鏡子》就是一篇。這片短文講的是一位朋友患了白血病,需要治療,但他不想忍受痛苦,而逃出了醫院。幸虧他遇到了一位雙目失明卻又帶着明鏡的老人。他從老人那兒明白了生命是多麼寶貴,從而撿回了一條命。

《讀者》讀書心得(精選12篇)

讀了這篇文章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生命”——一個對我們來説既陌生有熟悉的詞,一段既漫長又短暫的時光。在這段時間裏,有人成了明星,賺了許多錢;有人當了科學家,為人類做出了貢獻;有人什麼也沒做成,整個一生都是平平淡淡,還有的人,很不幸的變成了殘疾人。但是,不管是哪種人,他(她)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對於前三者來講,他(她)們過得還算好,不太會“扔掉”自己的生命,但對於殘疾人來説,活着,要忍受很大的痛楚,因此常常會有“一走了之”的想法。這時候,他(她)就像那個朋友一樣,需要一位熱愛生命的人來為他(她)指點迷津,找回自己的生命。當然,找回自己的生命並非易事,但也不難,只要有這個想法就行。正如那個朋友所説:“我現在擁有了人生米足珍貴的兩件寶:一是樂觀積極的心態,另一個便是屹立不倒的信念。是啊,我們只要有了良好的心態,堅定的信念,不管是否殘疾,是否快樂,都能夠頑強地活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各位,行動起來吧!讓我們每天都保持微笑,每天都充滿自信吧,讓我們一起來保護生命吧!

《讀者》讀書心得 篇2

今天我讀了一本雜誌,叫做《讀者》,它的卷首語《愛心的故事》讓我很感動,是美國人特里杜布森寫的。

這篇故事的主要內容是,在20多年前,在一個午後,一個醉漢,在車廂裏不停地辱罵一位抱着嬰兒的婦女,突然他撲向那位婦女,婦女摔倒了地上,還好嬰兒沒受傷,“我”站了起來去制止,可是,醉漢不僅沒停手,還反過來罵“我”,正在最好準備打“我”的時候。一個日本老人走了過來,他要和醉漢聊天,聊着聊着,醉漢就哭了,因為老人感動了他,説出了他的傷心事,最後,作者發出了感歎,“本來想用拳頭解決的事情,卻被幾句貼心的話語輕易化解,其中的奧祕就在‘愛’字。”

我的感受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愛的力量是很大的,文章中的老人,用自己發自內心的話語去關愛一個醉漢,使得這件事很好的解決了,愛的力量有時勝過任何的強權和武力,它可以使一個沒了魂的醉漢的心中重新充滿了温暖,重新看待這個似乎對他不公平的世界,重新覺得這個看似冰冷的世界中仍有值得他去留戀的東西。其實愛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有父母和親人給的,也有老師和同學給的,比如説媽媽在天涼時的一句“寶貝,天氣涼了,多加點衣服!”爸爸在我生病時的一句“兒子,感覺好點了嗎?”就是這麼簡簡單單的幾句話,總是讓我聽不夠,每次都覺得自己好幸福,可以沐浴在愛的海洋中。

愛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天裏,它平凡,可是卻是我們幸福生活的根本,父母給我的愛是無私的,我感謝他們將我帶到這個世界來,同樣,我也要學着他們,用自己的愛去温暖周圍的每一個人。我一定好好學習,不辜負爸爸媽媽對我的期待,將來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者》讀書心得 篇3

近幾天,我無意中在《讀者》這本書上發現一篇令我感興趣的文章,而我越讀越有勁,深深地被吸引住,才發現這篇文章的魅力如此大,使拿起放不下,放下又拿起,十分喜歡讀。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一個賊和夫妻倆在停電時所發生的事,在皇后區位於美國紐約市東部,那裏環境惡劣,居民生活貧困,犯罪率高,堪稱城市中的地獄。但是,那裏的人們在一場驚心動魄的停電事故中演繹了一曲催人淚下的愛的頌歌,因為丈夫的自私心不聽妻子勸告,導致商店來了一個賊,而那個賊中了丈夫的陷阱,在這過程中他們夫妻中的問題也在一夜間解決了,這都是家庭婚姻所引起的原因,最後得知那個賊就是“好人湯姆”。

對於她的丈夫我感到人不應該自私自利,應該胸懷寬廣,在別人有困難時獻出自己的愛心誠心幫助別人,他的妻子我感到很佩服,她面對仇恨是另有方式,她用寬容和忍耐的心對待一個背叛她的男人,用慈悲的心來對待這樣一個盜賊,就像這半根蠟燭,燃燒了自己,卻照亮了別人黑暗的世界。這個盜賊我也感到很佩服,他自己冒着危險,不怕自己的名譽背上盜賊的罪名去幫他們夫妻解決之間所存在的問題。

讀完這篇催人淚下的文章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和啟示,無論別人存在於什麼問題,我們都有一個寬容,忍耐和慈悲的心。這是一本好書,大家有時間也看看吧。

《讀者》讀書心得 篇4

《讀者》,名列是中國大陸期刊發行量第一,綜合指標亞洲第一,世界綜合類期刊發行量第四。這樣一本看似平凡的雜誌,有着怎樣的力量,可以打動世界百萬讀者呢。

從內容來看,“博採中外,薈萃精華,啟迪思想,開闊視野”,是這本文摘雜誌最初的辦刊宗旨。而這十六個字至今仍是《讀者》的主旨。《讀者》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眾。用極具時代氣息的事實説話、用真善美説話、用吸引大眾的精美語言説話,成為《讀者》選擇稿件的重要標準。它優中選優,從數千種內外報刊雜誌中選取讀者最需要、最喜歡的文章。不管時風如何變化,它始終保持長期以來的以高雅文化、人文關懷的辦刊主旨。不隨波逐流,也不盲目跟風。讀者給它的評語是“書淡如菊”,在這個喧囂的時代,《讀者》的確顯得淡漠而安靜。正如戲劇家魏明倫評論道:“《讀者》不靠‘枕頭’,不靠‘拳頭’,卻能超越‘兩頭’書刊的銷量。靠的是什麼?文學感染力,知識信息量,觀賞趣味性,德育、智育、美育,多種維生素。”不媚俗、不炒作,清新淡雅的封面,温馨流暢的文字,自創刊二十三年來一直如此。 因此,它成了老少皆宜,男女共讀,雅俗共賞的大眾讀物。《讀者》的社長彭長城曾説:“《讀者》有自己的觀念。面對市場上各種各樣、定位各不相同的期刊,《讀者》不一定要當弄潮兒,但《讀者》必須能觸及人的心靈,因此我們提出了‘中國人的心靈讀本’這個概念。《讀者》雜誌所倡導和注重的人文關懷,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為標尺,以大眾為中心,從人文的視角來思考中國人的生存、生活和發展。”

《讀者》之所以受歡迎,具體説來應該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文化關懷。《讀者》的文化氣息很濃。它致力於打通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通道,倡導文化的開放性,立足民族文化,包容世界優秀文化(如每期都有外國作家的文章)。在傳播先進文化的同時,也努力去提升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二、情感關懷。《讀者》以情動人,以情感化人。所謂“大眾情人”,就是説它總有一種與廣大讀者割斷不了的情素,使你難以忘懷,使你手不釋卷。它通過對一個個小人物的生活經歷、以及人性本質的關注和温暖的文字,極力讓讀者獲得精神上的慰藉,使每個讀者都能感到温暖,正像有人評價的那樣,《讀者》是一份人性化的期刊;三、個人成長及實現自身價值的關懷。《讀者》提供的經驗、思想和情感的信息,瀰漫於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似乎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古老的閲歷和新鮮的體驗都可能與之遭遇,也就是説,每個人讀後都能找到共鳴;四、社會關懷。多年來,《讀者》始終很注重通過文化的傳播實現對社會的關懷。比如刊發了許多關於教育、環保等方面的文章,同時它也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做了很多有益於社會的事。多年下來,積累、延續成為一股力量,通過傳播、接受、認知這樣一個過程,最終作用於個人、社會,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力。《讀者》社長彭長城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監獄死刑犯在執行前往往情緒不穩。一次,一個犯人臨刑前一天得到一本《讀者》,他非常認真地看了,説,如果早看到這麼好的雜誌,也許我就不會走上犯罪這條路了。

《讀者》的文章可讀、耐讀,令人在互動交流中陶冶情操。它的一篇散文、一則小故事、一兩句話的意林和言論,甚至一幅漫畫、一幅插圖,都堅持要有益於讀者開闊視野、怡情養性。它每期登載的文章都不長,一般在一個頁碼,多者不過三千字。真正實現了短小精悍,不浪費時間。實現了快餐化閲讀,是大眾文化快餐。它的文章寫法往往引導寫作新潮流,許多寫手或初學者都從這裏借鑑創作經驗或新的表現手法。

《讀者》好像一位真正的哲人,從不顯山露水,卻一直隱藏在某個角落,靜靜地發出某種聲音,那種聲音不強大,卻很有分量。讓這種安靜有如此分量的,是對讀者的尊重和對社會的責任。打開一期《讀者》,在不那麼沉重的凡人小事中,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人情味與對人生、人性的真切關懷。這種關懷散發着一種綿綿磁力,吸引着尋求温暖的靈魂。這就是 《讀者》的魅力所在吧。

《讀者》讀書心得 篇5

今天,我第一次接觸到並認真的閲讀了冰心奶奶寫的這本書,從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冰心奶奶是多麼地喜愛兒童!

冰心,原名謝婉瑩,生於福建省長樂縣一個海軍軍官家庭。1999年去世,享年99歲,人稱“世紀老人”。冰心是她的筆名,取“一片冰心在玉壺”之意。母愛,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愛小孩,把小孩比作“最神聖的人”。冰心奶奶,是一顆巨星,在中國文壇和讀者心中已經亮了七十多年,清新婉麗,以情感人,是冰心奶奶散文的獨特風格。

《寄小讀者》共二十九篇,是冰心奶奶於1920xx年至1920xx年間寫給小讀者的通訊。通訊內容大都是報道自己赴美途中,和身居異鄉時的一些生活感受,表達她出國期間對祖國的關注和深切懷念。“通訊七”是表達這方面內容非常典型的一篇作品,通過作者對太平洋和慰冰湖美麗景色的描寫。

這篇通訊包括前後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1920xx年8月在日本神户寫的,介紹她從上海到神户的三天中的海上生活,寫的是海,在乘船遠行途中對海景的觀賞和聯想。開頭寫碼頭告別,抒發離愁別緒;接着以清新活潑的船上生活,喚起童年的記憶;又通過日本神户的山光水色和舟中靜寂,勾起思鄉懷母之情。文章對自然,童真,母愛的讚頌得到了完滿和諧的表現。第二部分寫的是湖。記述了作者到達美國後,遊覽慰冰湖的感觸。我們可以感受到字裏行間,或隱或現,或濃或淡,始終浮動着作者的情思。

作者用她那支多彩之筆,記下了她的成長,她的觀察,她的感受,她的愛憎,她的憂患,也讓我們這些讀者也能充分的瞭解了兒童的天真,可愛,活潑。

《讀者》讀書心得 篇6

出差珠海,想到無聊的旅途,期待有好書相陪,所以在喧囂的星期五,去到單位旁一家已經被奶茶鋪,快餐店所包圍的書店中。巧合的是,看到了樑文道最新出版的《讀者》(TheReader),好奇心起,出手拿下。以前我從未讀過他的書,也許是因為工作太忙沒有時間(這已然成為了大多數人不讀書的理由)。但在許多電視媒體上看到他的節目,讓我感覺文學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並不是一件十分陽春白雪的事兒。

樑文道先生在這本書裏,講述了許多讀書人、賣書人、寫書人的故事,讓我感到了自己的淺薄。那些他提到的人和書,有些我聽説過,但並未仔細研讀,有些索性就是完全不知所云,也許是我倆出生環境的不同加上地域的差別,但最主要的,還是因為自己在生命的前二十年裏,沒有好好讀書。

樑文道先生是學哲學的,這讓我十分羨慕。在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就渴望當一個哲學家,用思想征服世人,改變醜陋的世界。但當時乃至今日,這個職業並不被認為有很大的前途或錢途,所以我就選擇了現在的職業,一個看似同樣可以改變人心和世界的工作——媒體人。

説是媒體人,其實我和樑先生還是有着巨大的差別。因為我是搞體育的,鏡頭的美感要比思想的成熟更為重要。可是突然有一天,當我在辦公室為了等待直播而用開心網消磨時間的時候,一位領導在我的身後説,“年輕人,還是要多看些書”。他的這次突襲顯然是當頭棒喝。我曾經也想成為文藝青年,讀許多的世界名著,對身邊的人講述海明威和托爾斯泰不同的文學風格,在長輩面前用《紅樓夢》、《儒林外史》炫耀自己對古典文學的痴迷。看着口若懸河、引經據典的那些演講者們,我也曾經想要擁有孟子一般“請君入甕”的雄辯之才。可後來,買回來的眾多書籍成為了家中的擺設,有些擺不下的連讀都沒讀就不知去向了。我曾經擁有眾多的“世界名著”以及“四大名著”,以及所謂的“人一生不得不讀的50本書”云云,可我一本也沒有讀過。

我在體育頻道中,大多數時間都花在了做節目和觀察別人如何做節目上,根本無暇顧及讀書,若要讀,讀的也是像《哈里波特》、《杜拉拉》這樣的暢銷書。但如今,因為要打發時間而買的這本《讀者》,給了我重拾書本的鼓舞。樑文道先生在這本書中還列舉了眾多有益的讀物,相信在看完這本書後,我還會繼續去看更多的書。

感謝樑文道先生,不是因為寫了這本書,而是為了他不斷在做電視節目,讓我在業務學習的同時發現了他對事物讀到的見解,也讓我有興趣買下他這本鼓舞讀書人之心的作品。

讀書筆記暫且到這裏,因為還未完成這本書的閲讀,我是否有些心急,像樑先生在書中“如何評論你沒有讀過的書”那一篇那樣,即使沒有讀過也能妄加評論?還好我只是懺悔了自己以前對於讀書的忽視,並未對《讀者》本身的內容有什麼偏頗的見解,因為我還處於知識吸收的階段,待到修煉到能夠自己形成見解了,我再來重寫一篇《讀書筆記》吧。

近幾天,我無意中在《讀者》這本書上發現一篇令我感興趣的文章,而我越讀越有勁,深深地被吸引住,才發現這篇文章的魅力如此大,使拿起放不下,放下又拿起,十分喜歡讀。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一個賊和夫妻倆在停電時所發生的事,在皇后區位於美國紐約市東部,那裏環境惡劣,居民生活貧困,犯罪率高,堪稱城市中的地獄。但是,那裏的人們在一場驚心動魄的停電事故中演繹了一曲催人淚下的愛的頌歌,因為丈夫的自私心不聽妻子勸告,導致商店來了一個賊,而那個賊中了丈夫的陷阱,在這過程中他們夫妻中的問題也在一夜間解決了,這都是家庭婚姻所引起的原因,最後得知那個賊就是“好人湯姆”。

對於她的丈夫我感到人不應該自私自利,應該胸懷寬廣,在別人有困難時獻出自己的愛心誠心幫助別人,他的妻子我感到很佩服,她面對仇恨是另有方式,她用寬容和忍耐的心對待一個背叛她的男人,用慈悲的心來對待這樣一個盜賊,就像這半根蠟燭,燃燒了自己,卻照亮了別人黑暗的世界。這個盜賊我也感到很佩服,他自己冒着危險,不怕自己的名譽背上盜賊的罪名去幫他們夫妻解決之間所存在的問題。

讀完這篇催人淚下的文章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和啟示,無論別人存在於什麼問題,我們都有一個寬容,忍耐和慈悲的心。這是一本好書,大家有時間也看看吧。

“生活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不是沒有感動,而是缺少能夠感動的心靈。很多的感動,或許緣於瞬間的小事,而正是那麼多的小事,讓我們的心中充滿感動。”是啊,如果説我們的生活是一片毫無波瀾的湖水,那麼《讀者文摘》便是這片湖水裏泛起的點點漣漪,它用真摯的情感串起我們的心,親情,友情,愛情,都在這一刻化成一葉葉小舟,駛向那片名叫“感動”的彼岸。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從未有過的讀書經歷。曾經,為那一篇篇美麗而真實的愛情童話深深震撼;曾經,為那一股股感動人心的親情力量止不住地流淚;曾經,為那一段段感性哲學的小故事思考人生……情感的交織,智慧的碰撞,人性的對比,就像一個個滿滿的包裹,充實着我的人生。在《颶風中的兩個瞬間》文章中,我看到了一位偉大而又平凡的人在面對颶風時,選擇犧牲自己換取其他8個人的生命,正如小説人物福爾摩斯所説:“為了公眾的利益,我會毫不猶豫的接受死亡。”而作者最後的點睛之筆更是全文的亮點,每場災難都是對人類的嚴峻考驗,就在這些考驗中,我們往往會看到最光芒四射、最鏗鏘峻拔的魅力人性。在《一杯温開水》中,我感受到了,一杯白開水都會藴含着一份感動,藴含着一份愛,它啟示了我,其實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細小的事物,也許它看上去普普通通,其貌不揚,但是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裏,它會成為一份盛滿感動的小禮盒,讓打開它的你流下幸福的眼淚。在《愛情的出口》中,我以一個特殊的視角見證了一段平凡卻感人至深的悽美愛情,還記得那句話“因為有愛情,這世上,就不會再有一個人的出口。”久久徘徊在我的耳畔,也許我沒有經歷過轟轟烈烈的愛情,但我明白了愛情並不是想象中的甜美可人,一段真正的感情需要悉心的呵護,更需要能夠承擔那份責任的決心。

在這本書裏,我讀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感人小故事,最大的收穫便是懂得了許多待人處事的態度與情感,明白了感動是需要去尋找,需要自己去感觸的,它一直都在你我的身邊。去留心身邊的那些人,那些事,也許我們就不會再抱怨命運的不公,取而待之的將會是會心而又燦爛的微笑,每當陰霾籠罩之時,不要低頭埋怨,抬起頭仔細尋找,也許你就能找到那縷照亮心靈的希望之光。也許,這本書並沒有世界名著那麼出名,那麼深沉,那麼偉大,但是它用樸實的文字和真摯的情感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微觀的感動世界。如果説世界名著是正餐,每日必須,那麼這本書就是甜點,它會在我們酒足飯飽之時再送上一份來自內心深處的甜。

在這個假期,我精讀了《讀者》這本雜誌的其中一期。

主要描寫了生活中的實事。文章都以情動人,以理悟人或以人悦文,淺顯易懂,使得我們仔細品味,認真學習。每一篇作文都有其獨特的視角及寫作方法,讓人愛讀,有的甚至催人淚下或開懷大笑。

我還悟出一個道理:知識是我們藉以飛上天堂的羽翼。一開始我總是很快的瀏覽一遍,囫圇吞棗,頗有“不求甚解”的味道。吸引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總人物的命運遭遇,他們的悲歡離合常常使我牽腸掛肚。後來,父母告訴我文章要仔細品味,理解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想得到知識的羽翼飛向天堂,那麼就一定要有閲讀方法。莎士比亞説過,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既然是營養品,就更要仔細體會、琢磨。於是,我如飢似渴地仔細讀了起來,養成了只要手中一有書,我就成了忘了吃忘了睡的“書呆子”。

從此以後,再練習寫作的時候,都要拿出我的好夥伴—《讀者》翻一翻,摘抄其中的好詞佳句和思想感情,大大增加了我的想象力,使文章經常得到老師的好評,這冊雜誌對我而言好處太大了,我總是認真地感悟,真是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是《讀者》給了我知識王國前進的腳步。

讀了這冊雜誌,我真正感受到了:一撇一捺組成了一個“人”字,撇是知識,捺是理想,這樣的人生才是充實有力的,鳥會飛翔時因為有翅膀,人會飛騰是因為有智慧。這樣有益的課外書使我受益匪淺。等着吧!知識太空,我會乘坐着《讀者》製成的飛船去那裏遨遊的!

在一個天空黯藍,蟬歡叫的夜晚,我坐在書桌旁,拿起《讀者》,細細地品味着文中的一字一詞。

當我看到一篇文章時,停頓了一下,眼淚禁不住奪眶而出。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位可憐的母親和一位自私的兒子之間發生的真實故事——20--春節時,母親給兒子打電話:“孩子,回家吧!我為你準備了你愛吃的東西。”兒子回:“媽,今年廠里加班,我不回去過年了。何況我又升職為組長,不好好表現怎行呢?我已把1500元錢匯到你的賬頭上去了,拜,明年見!”説完後,兒子把電話掛了。“……”然而在後幾年裏,母親期盼已久的兒子依舊沒回來,母親日夜牽腸掛肚。而兒子卻説他年年升職,年年寄回的錢多幾千、幾百。後來兒子升職當了總經理,出差時沒空,居然叫祕書回覆。你們説他自不自私呢?

兒子未免太不好了,不知道一年不回去,母親的思念和傷心會更深,何況母親還特意準備了兒子愛吃的東西,就盼看他一眼;不知道金錢寄回去後,也不能減少母親日夜的懷念,難道他不知道一句話“金錢能使鬼推磨”嗎?這樣他為了金錢去奮力勞動,不去看爹媽,反而成了“鬼”;難道他不知道,母愛不能和金錢比嗎?就算他有再好的工作,再多的金錢,而不會去看母親。難道母親願意用幾年的時間來換取你有金錢又高職位嗎?她願意嗎?難道她兒子沒聽過唱遍的著名歌《常回家看看》嗎?也許就算他知道,也不會對母親好。如果是這樣,那麼他對母親的熱愛已轉到更高的職位更多的金錢了,別人就更不要説了。

這時,我忽然感到蟬叫變得傷心了,天空此時烏雲密佈,一陣傾盆大雨落了下來,連老天爺此時都在為那可憐的母親哭泣……

看《讀者》,是我的一種習慣,每次晚飯後隨手翻閲、細讀,總會有無數個靈光一現的瞬間。於是,對於親情、對於人生、對於生活,在那一個個瞬間,都會有種.種新的理解。它沒有説教,只有體驗。它像長者,指引年輕人走好人生的旅途;它像哲學家,在侃侃而談中給人以啟示,讓人從中得到人生感悟。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它像一弘清泉,淨化着人們的心靈,它讓你引發對大自然、對社會以及對人生的思考。讓你懂得去關注親情,享受愛情,珍惜友情。那一篇篇睿智的文章,給你鼓勵,看一些漫畫或幽默故事,讓你開心,啟迪你的心靈,給人愛心、正義、睿智、純真的引導和薰陶,使我們充滿了一顆感恩的心。

記得有一篇文章叫《信任》。文章記敍了想為爺爺買助聽器而少帶400元的我正為難時,店主主動提出:下次給吧,就當我借你的!我知道原因是不想掃了興沖沖的老人家的興致。老人家臉上洋溢着的快樂讓人感動,店主想幫他把快樂延長。“他將信任給了我,並帶給了一個不相識的老人一份快樂,多麼善良的人啊!”當作者做出如此感歎之時,我的心中也產生同樣的共鳴。作者很快把所欠的錢還了,而在作者和我心底激起的,卻是做個善良誠信的人的漣漪。其實,世間最美好的情感莫過於信任帶來的愉悦了。如果人人都生活在充滿誠信的社會裏,沒有擔心受騙的惶恐,沒有被騙的氣憤,人與人之間沒有戒備,那該多好啊!

另一篇讓我深有感觸的是《我有103個孩子》,這篇文章寫了一名山區教師在山裏教書教了20--年,即使他連糧食也沒有,即使他和妻子吵架吵得要離婚,即使他每天要揹着50斤泉水上山,即使他沒有工資,他也不曾改變過他的想法——教孩子們唸書。多麼偉大的一名教師,最終他獲得了“貴州十大傑出青年”的榮譽稱號。

就這樣,在無數個與《讀者》相識的日子裏,每一瞬間,那真,那善,那美,在我的心底裏昇華成了一輪明月、一盞香茗。《讀者》它有一種神奇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只有與《讀者》交往久了、深了,才會發現:它會讓你懂得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深刻道理。《讀者》是一本感人至深的雜誌,也是一本能給人深刻教訓的雜誌,我喜歡它!

《讀者》讀書心得 篇7

我一直沒弄明白《讀者》為什麼在這片土地上找到了那麼多的温牀,在一張張慵懶的温牀上它滋生蔓延,讓雙手捧着它的大中學生乃至於一部分國小生及小資們視為至寶,他們軟綿綿地躺在牀上沙發上或靠在公園的坐椅上,在午後的陽光中,在迷濛的清茶的裊裊熱氣中,享受着比紳士還紳士的雅士的感覺,在這片土地上,擁有一本《讀者》,品讀一本《讀者》,言必談《讀者》,一切的一切,《讀者》已經成了一個高雅的符號。

作為一本號稱全國銷售量第一的文摘型刊物,它所選摘的文字,它所體現出來的風格,幾乎沒有烈度。在它的身上,我們見不到壯懷激烈的心胸,感受不到慷慨悲歌的境界,見不到充滿陽剛之氣的風骨。

它是一壺温吞水。沒有灼人的熱度,更沒有湧動的巖漿,讓人激情澎湃,熱血沸騰。它有的只是小温情,小脈脈,小情調,小感動,小哲理,小回味,小資料,小婉約,小雋永,小深沉,小風花,小雪月,流淌着似水柔情,象是在牛奶中洗過一樣,又象是籠着青紗的夢;象是一杯牛奶加咖啡,更象是一塊棉花糖,而以半月刊面目出現的它,更多的時候成了一塊塊口香糖。

它沒有重量,沒有含量,沒有厚度,沒有博大的視野,沒有深沉的思想,期期重複,內容雖不一,但調子大同小異。而十幾年前的它,那時,它的名字叫《讀者文摘》,形式雖然沒有現在的花哨,內容雖沒有現在的充實,廣告雖沒有現在的繁雜而明星四射,但是,正是因為它的實實在在的含量,構建出了不少永恆的經典。它的九十年代的很多期刊,我現在還保存着。如今,它隨波逐流滑入了市場經濟的潮流,利益驅動成了它的主要目的之一,要想不流於世俗怎麼可能呢?它標榜自己高雅它就高雅嗎?“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大浪淘沙,一切都將現形於時間的流程和歷史的過程。

它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悲憫情懷,偶爾出現一點對弱者的同情心,也成了可憐兮兮的點綴。窮人的艱辛,弱者的呼號,冤者的哭泣,正義的蒙羞,良知的泯滅,官場的無恥,人生的義務與責任,民族的興衰與進取,,在一期接一期的內容裏,又能見到多少呢?當然,我們不能苛求它成為一個思想家,不能苛求它所選摘的作品成為思想家的著作,那樣,對它的品讀將有一種艱辛與苦澀了。我們很難以平靜的心態接受的是,它的毫不客氣地以讀者身份出現的自我表揚,而它的自我檢測自我剖析自我的客觀的評判甚至自我找差距,我們卻幾乎沒有看到。“孩子是自己的好”在所有的編輯面前,他們的“孩子”———《讀者》,永遠是最好的。他們的“孩子”,在為全國的眾多的讀者“傳道,受業,解惑”。

其實,作為一本通俗刊物,《讀者》有很多的優點,它的內容,沒有一些污七八糟的東西,這些,不言自明。我之所以談出以上的看法,是針對着《讀者》的自我標榜——它把自己定位為人生的導師,高雅文學的範本;針對一種全民性的一邊倒的閲讀的心態,而這種閲讀,充其量,只是茶餘飯後的一種消遣而已。

《讀者》讀書心得 篇8

讀完《讀者》原創版之後,才發現平平淡淡才是真,所謂平淡,就是一種真實,簡單的生活,生活的瑣碎中不是缺少亮點,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缺少一顆敏感的心。在《張愛玲的三朵玫瑰花》中,知道了,張愛玲,這位曠世才女,不單單是一個持才傲物的遁世形象,也是一個在生活中輾轉掙扎的血肉之軀。從藍色的妖姬中失親的敗落到母親的背棄;至紅玫瑰中青澀美好的初戀;到白玫瑰幸福温暖的婚姻,張愛玲的一生終於有了甜蜜,然後一切卻來得太突然,20--年的時光,丈夫賴雅的年老多病,在1958年患上了背痛疾病於1967年10月8日離逝。那年,張愛玲47歲,賴雅76歲。可以説,她的一生是不幸的,沒有完好的童年,也沒有持久的婚姻,還要照顧丈夫的病情及自己的工作,忍受着尖酸的辛苦,張愛玲卻還是一步一個坑地挺過來了。

有些悲涼,但很真實!張愛玲告訴我堅持不懈。

然而在刑世嘉德《總有一天》中,凡?高這個人物赤裸裸展現了在我眼前。凡?高愛畫勝於生命,但人們的無知於詛罵,讓凡?高陷入了一種痛苦之中,他畫那些色彩灰暗,造型凝重的作品,將生命與畫筆融為一體。高興的事,雖然父親終於終止了對凡?高的資助,但親弟弟的資助卻沒有斷過,然而,在這時,又出現了在凡?高生命重要的一個人——阿爾,兩人很快窮投意合,無事不談……上帝終究是捉弄人的,正凡?高在畫第五幅《向日葵》時兩人的藝術理念發生分歧,阿爾離凡?高而後,凡?高的人生頓時陷入陰霾。一次次的打擊,一次次的懷疑,還有負擔日重的弟弟,凡?高在1890年選擇自殺,那年她37歲。

淒涼而悲慘凡?高告訴我追求夢想。

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個道理,要你去了解他,走近他並感受他。在《讀者》原創版中的右下角有一個傾醒目的標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人海子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這樣芬芳的詩句,簡單,美好。有人説,他的離去標誌着那個純真年代的終結;有人説,他死於孤獨,江郎才盡。難怪,詩人海於希望做一個幸福的人。有一所房子,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還有古代那些文人詩人也希望自己可以隱退江湖,告別哪所謂的世俗。

那個時代的我們,會受不了金錢;受不了離合;受不了背棄;受不了那些強壓在我們身上的責任。這個時代的我們,卻慢慢習慣,變得那些所謂的物質。

在看完《讀者》原創版後感受到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不朽的靈魂,在越來越迷茫中,灌輸我們思想道德。

那些作品,教會我成長。那些人物,教會我愛。

者讀書心得3

由於我的車被撞去大修,我今天上班就坐公共汽車了,不用費腦筋了,感覺很美,從廂紅旗坐車,到香山在轉車時,看到一個報刊亭上有《讀者》雜誌,想起了一個朋友對這本雜誌的講評,我隨手買了一本,因為還有近四十分鐘的坐車路程,順便閲覽一下,豈不是兩全其美的事,這本雜誌過去自己也很喜歡,堅持好長時間的不間斷閲讀,後來很多事情就放下了,坐到車上先大概地看了一下,覺得還是那麼清心,內容還是那麼新穎,不免有些感慨,這本雜誌的創作信條真是太難得了。細細地看下去,感受還是很多的。

卷首語是《將生命當成租賃》內容是目前,在韓國非常流行一種“死一把”活動,參與這個活動的人首先要進行一個以“生命的意義”為題的測試,留下肖像,寫下遺囑,然後穿上麻布做的的壽衣躺進棺材裏。體驗者能在棺材中聽到哭聲,大約十五分鐘後,工作人員在打開棺材,體驗活動結束。據主創人員介紹,設計這種“死一把”活動,目的是為了讓人們反省過去,珍惜現在,更好地面對未來。這真是巧合,我昨天就經歷了那生死一瞬間。我真的深有感觸,就象文章裏説的那樣:“國人有句俗話:不見棺材不掉淚。只有真正地面對死亡時,人的心態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生命有如某種租賃,只不過這種租賃有好有壞,有長有短,有悲有喜而已。説得精闢,不多説了,因為這是個很沉重的話題,再説下去就會受到親人們的批評了。

叫我感到好的地第二篇文章,題目是“高貴”,文章這樣寫道:“那些內心高貴的人,即便挫折不斷,即便被壓迫在人生的谷底,他區別於他人的,是擁有一張從容不迫的純正的臉。臉如同一個人的心。林肯説,一個人活到四十歲,就該對自己的臉負責。在父母的無私之愛中孕育出的清純美麗的臉,四十年後是否還能夠不染濁塵,無阿諛之風、汲汲之氣‘躲閃之態.....這取決於我們自己。”説得不錯,一個真正高貴的人,是具備了高貴的情感,在其善良、純正的面容之下往往藏着隱痛,而他們更以昇華自我的方式超越了那種痛楚與沉淪。

在《有一些錯不必糾正》的文章,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孩子因為自己的生日,向父母提出質疑,為了不讓自己有一個錯誤的生日伴我終生,他開始讓父母好好回憶,直到母親流淚,父親的指責,你究竟想幹什麼,父親的話讓他明白了,想用所謂的科學,去懷疑、否定父母為之的美好記憶。他們的記憶是那麼温馨,又是那麼辛酸.....哪一個更重要呢?這樣這個孩子在他十八歲的時候懂得了一個道理:這世上,有一些事情,明知道是錯的,但不必去糾正。看完之後,我心裏非常感動,人與人之間就應該多一份理解,特別是親情,更應該包容。

這本雜誌還有好多文章值得一看,《心中的財神》心中的財神或許是你獲取財富的一種信念。《在別人的生活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要坦誠地承認,我們在精神世界上的匱乏,在心理上的慌亂。只有誠實地面對這種匱乏與慌亂,我們才可能找到自己方向。即使我們用了那麼多別人的名詞與概念來武裝自己,或者逃避其中,我們也不可能變成別人。《托爾斯泰燈》中説到:每個人心裏都有一盞燈,人不是由於決心才有毅力。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取決於他的閲讀史。只有閲讀才能最有效的培養人的精神生活習慣,而好的習慣又形成性格,性格決定人生。

《讀者》讀書心得 篇9

我媽媽曾經説過,讀《讀者》的人是最有品位的人。讀了讀者之後,我既變成了一個有品位的人,有體驗到了做讀者的快樂。

《讀者》是一本雜誌,是半月刊。每到一個月的14號和30號,我都會拿着四塊錢,飛奔着去報亭買到最新一期的讀者。讀者是由一片片短小精悍的文章而組成的。每一期的故事,都能給我帶來不一樣的收穫。

有時候,會介紹一些名人背後的故事;有時候,會從一件件小事中體驗出一條條人生哲理;有時候,在那一小塊的地方,會放一首浪漫的詩歌;有時候,會介紹一些新名詞,讓我們從此不再落伍。看完《讀者》,時而開心,時而傷心,時而憤怒,時而感慨……

《讀者》中我和媽媽最愛的板塊——言論。言論是寫一些當今流行的一些話語,或者是講得很有道理的話。一些講得特別好的話我還會把它寫到我的QQ簽名上面。在這一期裏,我看到了“職場三定律”:“要麼忍!要麼狠!要麼滾!”他總能概括得很好。還有約翰·列儂説的一句話:“老師問我長大想做什麼,我説‘快樂的人’。老師説我不懂問題。我告訴老師,是他不懂人生。”真的,説的太好了,每讀一期讀者,我彷彿長大了很多。

這期令我最深的故事,是一篇叫《微愛情》的文章。不是我早熟,是這篇文章真正的讓我體會到了愛情這個東西。它由十一個小故事組成,來説明了愛情這個讓人無可救藥的東西,説明了愛情的浪漫,我把其中我最愛的一個故事摘抄下來:

“火車上,他拿着手機發微博:‘在火車上,我對她一見鍾情,但她討厭煙味。不知為什麼,她一直望着窗外……’他默默地看着她,心想她一定不知道的。過了一會兒,微博上有人回覆了他:‘因為窗玻璃上有你的影子。’他抬頭一看,她正微笑地看着自己。”短短的兩條微博而已,真正的讓我體會到了,微愛情的力量。

讀了《讀者》,我長大了,我真的長大了,我真的感受到了做讀者的快樂。最近沫沫也喜歡上了《讀者》,還是胡夢霖借給她的。《讀者》讓我真正明白了一些爸爸媽媽老師教不會的道理,讓我體驗了他人的人生。做一位《讀者》的讀者,我真的很快樂!真心祝願《讀者》在新的一年裏暢銷!

《讀者》讀書心得 篇10

這個假期中,我懷着無比興奮的心情讀了《海底兩萬裏》這部小説。這部小説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它告訴了我許多我不瞭解的美麗島嶼;它讓我了康塞爾是何等的忠誠;還告訴了我許多我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皮埃爾;阿龍納斯被美國海軍部部長邀請去尋找令人們不得安寧的“獨角鯨”這個怪獸。在一次捕捉過程中卻不幸與僕人掉入水中,意外游到了這隻怪物的脊背上。後來才明白了,這隻驚動人們的獨角鯨原來是一艘構造奇妙的潛水艇。

這個潛水艇是一位叫尼摩船長在太平洋中的一座島嶼上祕密建造的,船身堅固,利用海洋發電。尼摩船長邀請阿龍納斯作海底旅行。他們從太平洋出發,在途中經過珊瑚島、印度洋、紅海、地中海,然後進入大西洋,看到許多稀有的海洋動植物和水中奇異景象。最後,當潛水船到達挪威海岸是,阿龍納斯不辭而別,把他所有知道的海底祕密公之於世。

在這本書裏,你可以知道海底森林怎末散步;在海底是如何打獵的;怎樣制服鯊魚的;還可以瞭解到諾第留斯號是怎樣衝破冰山的圍攻脱離險境,安然無恙地奔馳在危機四伏的海底的。

看完這一本書,我看到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尼摩船長帶着我們一起進行了一場海底的奇妙之旅。在這本書裏,我感受到了平時感受不到的,想到了我們平時想象不到的東西。

《讀者》讀書心得 篇11

老人與海是一本讓人感觸深厚的書,讀了這本書後,我不禁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

《老人與海》的作者是歐內斯特海明威,他是美國最耀眼的傳奇作家,諾貝爾獎的得主。

《老人與海》主要記敍了一個老人去列大海里捕魚捕到了一條非常大的魚,可就因為這條大魚,引來了四條鯊魚,老人用自己頑強的精神打敗了四條鯊魚,但那條大魚也只剩下骨頭,途中,老人經歷了飢餓、死亡……各種挑戰,可他憑藉自己不怕艱險,堅持不懈的精神與各種困難、厄運、惡魔做鬥爭,最後回到了岸上。與此同時,老人也在這非凡的挑戰中明白了深刻的人生真理。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巔峯之作,其中有許多句子使我感觸良多。例如“人同以被滅,但不能被打敗”這句話,詮譯了老人將四條鯊魚打敗的永不言棄的精神。

其實,在我們的學習生治中,也應該像送句話一樣。我們在學習時,可以因為學了但學不會,而不會做題,但是不能因此直接否定了自己,應該用不輕易放棄的精神去戰勝這道題。

我由這本《老人與海》聯想到了三年級時,我們換了一個數學老師,我上課不適應,很多作業都不會做,一年級和二年級的數成績都很不錯,到了三年級上冊的考試,我卻考一塌糊塗。這一、二年級的成績不就如那條大魚,而三年級一落千仗的成績也是那四條的鯊魚,幸運的是,我擁有老人那樣的精神,在老師和同學及我自己的努力下,我戰勝了困難,把數學這坎跨了過去。

《老人與海》這個故事讓我學會:我們在面對困難時要堅強面對,頑強地與死亡做鬥爭,要不放棄、不懼怕、勇敢地戰勝他,像老人那樣,大膽與鯊魚搏鬥,成為不被打敗的人。

《讀者》讀書心得 篇12

寒假裏我讀了《草房子》一書它是著名的作家曹文軒寫的,作品寫了男孩桑桑刻苦銘心、終身難忘的六年國小生活。六年中,他親眼目睹或直接參與了一連串看似尋常又催人淚下、撼動人心的故事。

在這本書裏我最敬佩的就是禿鶴、杜小康還有細馬。禿鶴的原名應該叫陸鶴,因為他是個十足的小禿子所以同學們都他叫禿鶴,禿鶴後來被狗咬傷腿成了殘疾人,他為了自已的尊嚴參加了一個話劇叫《屠橋》最後他們演的很出色,禿鶴要回了同學對他的信任。

杜小康家是油麻地的首富,同學們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都沒有皮褲帶,而杜小康從一年級就有了一條皮褲帶。一般人家小孩一年四季只有兩季的衣服一套單衣,一套棉衣,而杜小康有一年四季的衣服。

他上四年級的時候就有一輛自行車,那時全校都沒有騎自行車上學的。杜小康爸爸一心想發更大的財,用幾代人積累下來的錢買了一條大船搞運輸,不成想到在一次輸過程中出了災難。從而使杜小康家徹底破產,他爸爸得了一場重病,杜小康不得不退學掙錢為爸爸治病。

標籤: 讀者 讀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vqxdp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