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我的叔叔于勒閲讀感想與心得(精選15篇)

我的叔叔于勒閲讀感想與心得(精選15篇)

我的叔叔于勒閲讀感想與心得 篇1

開始讀《我的叔叔于勒》這篇文章時,是在一張試卷上,那是隻選一半的文章,讀來讀去,有點不瞭解在説什麼,之後看到完整的文章後,噢!瞭解啦。

我的叔叔于勒閲讀感想與心得(精選15篇)

讀後瞭解于勒是一個敗家子,是全家的恐怖,以往是個花花公子,把家裏的錢用光了,還佔用“我”父親的那一半。之後學信來説自我發財了,要到別國旅遊。可能很久不會寫信來了,於是于勒變成了全家人的期望,再之後全家人要去旅遊,在一艘船上看到于勒,衣服襤褸,那是隻滿是皺紋的水手的手,那是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滿臉愁容,狼狽不堪。之後,父母都不敢認他,又怕他連累我們。

我悟到了,在當時的社會裏無論是親人還是陌生人之間都會有層隔膜。于勒以往是個令人唾棄的人、可之後又成了全家的期望。父母就為他的歸來有上千種計劃,很期望他回來很想他。可是,他們並不明白,于勒已經破產了是個窮光蛋了。如果他們明白的話,就不會在想你回來了,事實果然如此。當他們明白于勒是個窮水手時,都沒有去認他。還在身後咒罵,連"我"給十個銅子的錢給乞丐都不應當給他。誰都喜歡往上爬,能跟有勢力的人在一齊。菲利浦夫婦在那裏很明顯的表現了菲利浦夫婦他們是怎樣的一種人:追求錢財,不喜歡別人拖累他們的人。

就像現代社會,還是會有人追求名利,金錢,地位。這種事是很常見的,在全世界各地,都會上演同樣的故事。莫泊桑只是用他的筆來陳述一個上演從古至今的古事,這是件常見而又平凡的事了。

我的叔叔于勒閲讀感想與心得 篇2

馬克思、恩格斯曾説過:“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係上的温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係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係。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繫了。”自從讀了莫泊桑寫的《我的叔叔于勒》,我深刻地體會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那句話。

《我的叔叔于勒》選自《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這部短篇小説是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説巨匠莫泊桑寫的。莫泊桑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在這個暑假裏我們教師要求我們閲讀這篇精彩的短篇小説,我一共閲讀了兩次。初次閲讀,只讀到了菲利普夫婦的見利忘義,愛慕虛榮。經過再一次的閲讀,我又發覺菲利普夫婦也是有苦衷的,也是可憐的人,他們之所以會變成此刻的他們,只是因為黑暗拜金的社會扭曲了他們的人性。作者的這篇文章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弟弟于勒前後截然不一樣的態度,畫出了一幅資本主義社會裏,貧窮則哥哥不認弟弟的悲慘的景象,藝術的揭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純粹的金錢關係”而不是人與人相互幫忙的完美生活的主題思想。

小説一開頭先寫出了這個約瑟夫。達佛朗斯家的生活狀況。“我”有兩個姐姐,家裏的生活也是比較的艱苦的,爸爸的工作很是艱苦,卻賺的錢卻不多。之後又介紹了于勒。就是這部小説的主人公。于勒生活在一個小職員家庭中,他想向上層社會爬,也想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創業,可是都失敗了。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杯具,而是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杯具。所以説于勒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一個受害者和失敗者。

在資本主義這個大染缸裏,于勒從小就沾染上了資產階級的思想和惡習,行為不正,糟蹋錢,花錢如流水,逼得父母動老本,不僅僅把自我應得的部分遺產吃得一乾二淨之後,還大大佔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最終,于勒被叔叔嫂子驅逐到美洲去淘金。從此,他由家庭進入到社會,並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居然闊綽了一個時期,開了一個大店鋪,做了一樁大買賣。可是,好景不長,他在競爭中最終失敗了,破了產,到處流浪,有家而不得歸,最終被收容在一艘海輪上,靠買牡蠣為生,過着豬狗般的生活。于勒的沉浮,在資本主義社會裏具有必須的代表性。我們從於勒的身上,看到了一點時代的眉目。

另一方面,作者從於勒的身上,還形象的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的價值標準和人和人之間關係的本質。當於勒花了家裏的錢的時候,便一文不值,成了全家人的恐怖壞蛋流氓,當他在美洲發了財,並願意回來與哥哥同過歡樂的日子的時候,哥哥嫂子便把他當成了歡樂和福音,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辦法的人,全家叨唸着他,盼望着他,當他成了窮光蛋的時候,哥哥嫂子對他躲之惟恐不及,避之惟恐不遠,他成了賊,流氓,被視若毒蛇猛獸,怕重新回來吃他們。那裏,家人對與于勒的評價,完全取決於金錢,金錢成了資產階級衡量人的標準,道德標準,與是非標準。總之,在這篇小説中,人物形象寥寥無幾,但卻有明有暗,有虛有實,有詳有略,寫出了層次,突出了重點,在語言動作中生動地突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有力地表現了主題。

我的叔叔于勒閲讀感想與心得 篇3

在一個晴朗的下午,我看完了《我的叔叔于勒》這個故事,看完之後我憤怒不已,裏面的主人公在親情和金錢之間選擇,他們居然選擇了金錢,而拋棄了自己的家人。

主要內容説的是:一個家境不富裕,緊巴巴地過着小日子的家庭。在這個家庭裏有五口人,“我”,父親、母親和兩個姐姐。我的父親還有一個弟弟,即我的叔叔于勒。從前他是全家的禍害,後來成了全家的指望。從前他不務正業把父母留下來的遺產全部花光了,後來被打發到美洲去了。“我們”與于勒最後一次見面的地方是在去往澤西島的船上。父母看見他又落魄了,裝作不認識他。“我”知道之後心裏不是滋味,給了十個銅子作為小費。母親知道了,罵了我一頓,這讓“我”感覺到了,家人對與于勒的評價,完全取決於金錢,金錢成了資產階級衡量人的標準。

這個故事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菲利普夫婦真的是很勢利眼,一開始於勒很窮的時候,就罵他無賴,流氓,在於勒有錢了之後又變成好心的人,當在船上看見了又變成窮光蛋的于勒,又罵他是乞丐,而且還躲得遠遠的。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金錢的魔力》這篇課文,講了“我”穿的破爛不堪,在裁縫店裏先遭冷遇,到後來“我”拿出鈔票又備受關照的事情。説明店員以貌取人、藐視窮人、見錢眼開的本性,這與菲利普夫婦是一樣的。

如果在金錢和親情面前,你會選擇哪一個?要是讓我來回答,我想都不要想,就會説是親情。因為親情是任何東西都換不來的,就算你有再多的金錢,也是換不來的。有些勢利眼就是當你有錢的時候,他們就會像哈巴狗一樣巴結你,當你沒錢的時候,你連他們的影子都找不到。

引用貝多芬的話來説“要用道德教育兒女,能給人幸福的是道德而不是金錢。”,這句話可以充分體現出金錢除了能給我們物質上的需求,其他都不能給,所以不要把金錢看的太重。

我的叔叔于勒閲讀感想與心得 篇4

細讀西方文學,總會被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濃濃的情思所感動,要提到西方文學,莫泊桑的小説更是不可或缺.

莫泊桑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説之王,他是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於沒落貴族,參加過普法戰爭,師從福拜樓。他的文學作品更是體現了法國大革命樹立的優良文學傳統。他的短篇小説《我的叔叔于勒》更是讓我不禁為那細膩的情節所感動。

小説展示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一家人,因生活窮酸,不得不等待着海外有錢的叔叔歸來改變他們的家庭條件。可是不久後,他們全家決定去哲西島旅行,在乘船時,他們竟然發現那賣牡蠣的流浪漢正是一家人期待的叔叔!他們四處打聽,才明白叔叔生意失敗,回到法國四處流浪,漂泊無依。

一家人最終沒有選擇戳穿叔叔的謊言,而是讓人把錢給了他,匆匆離開了……我想,他們是選擇用這種方式來保留叔叔心中僅剩的尊嚴吧!可是,除了這種出於保護的心境,他們的心中,更多的是想要逃避,逃避叔叔于勒再一次把父親的錢拿去揮霍。我明白這是一個人該有的舉動,卻充分地體現了人情的冷暖,世態的炎涼,而從那之後,他們一家人再也沒有見過叔叔于勒。

莫泊桑的小説中,有的是喜劇,讓人忍俊不禁,有的是杯具,讓人潸然淚下,也有悲喜劇,令人慾哭無淚,欲笑又止。可不論是哪一種,總會讓人忍不住地深思,感悟。它給我留下的,是一種苦澀的,深刻的感覺,引人警醒。

自從法國大革命以來,莫泊桑的作品中大多都謳歌了人民在普法戰爭中英勇抗敵的精神。也描述了人民大眾在戰爭中受到苦難的情景,由此,也不難發現莫泊桑對弱者的同情,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譴責。

還有,提到莫泊桑,更不由地感染於他語言的純粹。他不以纖巧華美的辭藻取勝,而是以平易通俗的文學語言來征服讀者,他清晰如水的語言中絲毫不含晦澀的東西,總讓人不禁感動於他真摯的語言。

西方文學博大精深,細讀莫泊桑小説,讓我眼前一亮,不知以後讀起其他人的小説,會帶來什麼感覺?

我的叔叔于勒閲讀感想與心得 篇5

自從《我的叔叔于勒》進入國中語文課本以來,菲利普夫婦就被貼上醒目的標籤——自私、冷酷、貪婪、唯利是圖、愛慕虛榮的資產階級小市民,幾十年來替整個西方資產階級揹着一個超大號的黑鍋任人口誅筆伐,既無招架之力,更無還手之功。千古奇冤比竇娥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們的生活很拮据,這樣的經濟基礎決定了他們的行為方式。菲利普夫婦都是小人物,“掙的錢不多”;“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這樣的生活又有幾個人沒經歷過呢?人們工作辛苦,加班加點,掙錢不多,可失業的危險還是如影隨形;人們並不認為節省是美德,可是又不得不把一分錢掰兩半花;人們懂得禮尚往來,可又最怕人家婚喪嫁娶的請帖。“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他們何嘗不明白呢?但他們有什麼辦法呢?

他們不是自私的。于勒“行為很不端正”,“把自我應得的部分遺產吃得一乾二淨之後,還大大佔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使得“我”家的生活雪上加霜,幾乎陷入絕境。注意是于勒侵佔菲利普的財產而不是菲利普侵佔于勒的財產,侵佔別人財產的人理直氣壯,被侵佔的人反倒被判“自私”,還有沒有天理呀!

他們不是冷酷的。萬般無奈之下“按照當時的慣例,把他送上從哈佛爾到紐約的商船,打發他到美洲去。”當兄嫂的已經仁至義盡了,怎樣就“冷酷”了?難道僅僅因為于勒不務正業變成“無產階級”就要無條件地被他拖垮嗎?難道為了收養再次變窮的于勒就要葬送女兒的終身大事嗎?我們的道德評價很奇特:對好人按照聖人的標準來要求,求全責備;對壞人大講什麼“浪子回頭金不換”,極其寬容,造成好人難做。再看看我們身邊吧,有多少親弟兄為了爭奪財產反目成仇;有多少人自我華衣美食,父母卻得不得贍養,甚至被棄置不顧……比較他們,我們又怎能苛求菲利普夫婦!

他們不能算貪婪、唯利是圖。“這封信成了我們家裏的福音書,有機會就要拿出來念,見人就拿出來給他看。”“對於叔叔回國這樁十拿九穩的事,大家還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到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他們確實有點過分,但這僅僅是“計劃”而已,好比鏡花水月,距離變成現實何止十萬八千里。對於一個生活拮据、地位低下的普通小職員家庭,這種對未來完美生活的想望也應當無可厚非吧?(那些買彩票的想用2元錢去博取500萬,這才是貪婪;那些想自我的股票天天漲停大賺特賺才是貪婪;那些貪污億萬民脂民膏的傢伙才是貪婪;那些夢想全國每個人給我一分錢我就成為千萬富翁的才是貪婪……)況且他們以往給予于勒那麼多,于勒有錢了補償一下也在情理之中嘛。“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句話對於于勒也應當適用吧。如果他們真的唯利是圖的話,當初沾光的就不是于勒而是菲利普了。

他們更算不上愛慕虛榮。“我們並不是有錢的人家,也就是剛剛夠生活罷了。可是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富人能夠到夏威夷領略異國風情,窮人到海邊散步也是愛慕虛榮嗎?窮人也有享受生活的權利呀!菲利普由於羨慕兩位先生請他們的太太吃牡蠣的高雅風度,就對自我的太太、女兒們説:“你們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難道説人窮了連給孩子買零食也成了罪過不成?可為什麼楊白勞為女兒買紅頭繩不但不是虛榮並且是對完美生活的追求呢?”克拉麗絲説“我怕傷胃”,“至於若瑟夫,他用不着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克拉麗絲因為窮而小氣,可她苦的是自我和最疼愛的兒子呀!這如果放在咱中國,必須會被譽為偉大高尚母親的典範;可因為她處在資本主義的法國,同樣的行為就變成了面目可憎內心陰暗女人的罪行。雙重標準何其不公也!

菲利普夫婦不必須有多麼高尚,但也絕不比我們大多數人卑鄙。他們只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有這麼窮的資產階級麼?人性中的優點和缺點他們都具備了,生活中的辛酸和無奈他們都經歷了。他們可能對你沒有幫忙,但也絕對沒有侵害你。如果讓你在菲利普夫婦和于勒之間做一個選擇,我想你不會選擇于勒的。

一言以蔽之,這篇小説其實就是告訴人們“貧賤夫妻百事哀”——小人物生活的辛酸和無奈。

我的叔叔于勒閲讀感想與心得 篇6

最近,無緣無故迷上了《荊棘鳥》。我無法理解梅吉對拉爾夫的痴迷,他是那麼的自私。

其實,這個世上有很多隻孤獨的荊棘鳥,不知幸福在何方,只能在迷茫中尋尋覓覓,無數次尋找,無數次等待,卻一直沒有等來屬於自己的幸福,終以傷心度日。

至於其中到底有什麼意義,我也無法言表。只是覺得這樣很美,很美。

可旭旭不太喜歡這本書,她總是愛看一些雜誌。所以,當她興致勃勃地拿走,又愁眉苦臉地還給我,還抱怨到:“全是寫景的,再説,實在太厚了!”我一點也不驚訝。旭旭就是這樣,做事不能堅持到底,半途而廢,但這也正是她的可愛之處,我喜歡她的天真與活潑,不像我,總是看起來很孤僻似的,也只有旭旭懂,這也是我和她成為朋友的原因。其實我只是無法融入班級,把自己與同學們用一層薄膜隔離開了,這是旭旭對我的評價。

或許我是該考慮考慮自身存在的這種他人不易接近的性格了。畢竟,有時,我也會感到孤獨、無助。

旭旭的其他朋友,還悄悄跟她説:“你沒事別跟顏荀伊在一起了,看她有點陰暗。”可旭旭總是搖搖頭説道:“你不懂她。”

旭旭果然是我的好朋友,永遠不會因為別人的流言蜚語而拋棄我這個好朋友。

我的叔叔于勒閲讀感想與心得 篇7

《國富論》,全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作者亞當·斯密是英國政治經濟學古典學派的創立者。該書初版於1776年,與美國的《獨立宣言》同年發表。

亞當·斯密被奉為“經濟學之父”。而《國富論》在其成文之後的200多年時間裏,先後贏得了無數榮譽:“西方經濟學的‘聖經”、“經濟學的百科全書”、“影響世界歷史的10本書之一”等。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巴克勒在其名著《禮貌史》中,甚至認為“從最終效果來看,這也許是迄今最重要的書”,“這本書對人類幸福做出的貢獻,超過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做貢獻的總和”。

更為眾多經濟學家所“迷惑”的是,亞當·斯密200多年前所做的這本經濟學的奠基之作,仍然涵括了我們今日經濟活動和經濟研究的方方面面,並且它結構嚴謹,無懈可擊。

在《國富論》裏,亞當·斯密在否定重農主義和批判重商主義的基礎上,説明了分工和貿易如何增加國民財富,並界定了君主或國家的職責和收入來源。全書分為5篇,作者在《導論及全書設計》中説,“本書前四篇的目的,在於説明廣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樣構成的,並説明供應各時代各國民每年消費的資源,究竟有什麼性質。第五篇即最終一篇所討論的,是君主或國家的收入。”具體而言,第一篇討論的是勞動生產力改良的原因,以及產品在不一樣階層之間自然分配的順序。第二篇討論的是資產的分類、性質、儲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羅馬帝王衰落之後,歐洲農業發展所受的制約及其農村的衰落,和商業城市興起的實際,探討了財富增長的不一樣路徑。第四篇則在此基礎上,從當時最受推崇的重商主義開始,論述了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兩種政治經濟體系的後果。第五篇則討論君主或國家的開支方向和收入來源。

亞當·斯密在論述所有問題時,都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這個前提總是被他或隱或顯的提及:在經濟生活中,每個人都追求自我的利益,經濟的出發點是利己心(這應當就是現代經濟學中“理性經濟人”的來源)。斯密在全書中主要提出了以下觀點:

1.“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每一個行為的動機,主要在於利己,求得自我的利益。利己心是人類一切經濟行為的推動力。並且利己性並不是值得反對或摒棄的,這是人性的一面,是一種自然現象。個人自私能夠有助於整個社會福利。

2.勞動率增長的關鍵在於分工協作。斯密在書中第一篇第一章以制針業為例子,來説明分工所帶來的生產率的巨大改善。分工以及勞動的劃分促進了專業化作業。而對專業化作業的追求,導致了工廠制度的誕生。

3.勞動價值論。作者在第一篇第五章(24—36頁)論述商品的真實價格和名義價值(應當就對應於馬克思經濟學觀的價值和價格)時,提出了勞動價值理論。作者開篇就説道,一個人是貧是富,就看他能在什麼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娛樂品。但自分工完全確立以來,各人所需要的物品,僅有極小部分仰給於自我勞動,最大部分卻須仰給於他人勞動。所以,他是貧是富,要看他能夠支配多少勞動,換言之,要看他能夠購買多少勞動。一個人佔有某貨物,但不願自我消費,而願用以交換他物,對他説來,這貨物的價值,等於使他能購買或能支配的勞動量。所以,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斯密同時否定了舊重農主義所謂土地是價值的重要來源的論點。

4.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作者在第四篇“政治經濟學體系”中,討論了兩種經濟制度(重商制度和重農制度)的原理和弊端。並提出了自我的主張:自由放任。作者極力論述了無論根據重商主義還是其他原則,對幾乎所有商品的進口實施限制都是不合理的,他認為,“為阻止進口或減少進口而設立的關税,則顯然是既破壞貿易自由也有損於關税收入的。”(第339頁)。他極力倡導自由貿易。他還主張國家與國家之間要像個人與個人之間那樣實行分工。他認為國家不應對商業(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加以任何限制,僅有這樣,才能實現國家的充分發展和繁榮。

5.政治經濟學的目的。斯密認為政治經濟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國民財富的增長,在於協調社會中人與人的利益,並避免犧牲其中任何一方的利益。“政治經濟學的目標是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來”(第309頁)。

6.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職責。斯密主張限制國家干預經濟。國家的職責應當是維護國家安全、環境的和平安全、個人公平競爭,並避免各種壟斷。換言之,國家應充當的是守夜人的主角。

7.政府的開支。政府的開支體現着政府的職責,政府的開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國防、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機構、維護國家尊嚴。在論述“建立和維持不能為個人帶來利潤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機構”時,斯密還異常詳述了“為社會商業供給便利”和“促進人民教育”的開支。

8.國家有支出就要有收入,收入主要來自賦税。斯密否定了舊重商主義所謂國家應當儲存很多金幣的做法,也否定了國家靠經營專屬於自我的公共資本或土地以獲取收入的做法。他認為那樣“看似對人民個人無損,但其實是對全社會造成了損害。”他主張為社會全體利益研究,“不如拍賣王室領地,分配給人民”。而君主的收入則由人民供給其他收入來替代。換言之,“人民必須從自我私有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上繳給君主或國家,以彌補公共收入。”

9.賦税四原則:1公平2穩定3徵收便利4遵守經濟原則,避免妨礙人民經營和給人民增加更多負擔。

讀罷此書,我最深的感受,是亞當·斯密建立在很多的充分的事實基礎之上的嚴密論證,開創了經濟學科的理性思辨傳統。真不愧是經濟學科的“奠基”之作。國內經濟學家,哪怕是一些權威學者(諸如吳敬璉、張維迎、樊綱之流),都應當好好的首先繼承這個傳統,其次才是其思想和觀點。當然,國內也有一批斯密忠實的學生,仍然在世的有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的秦暉、人大農發學院院長温鐵軍,天則經濟研究所創辦人矛於軾,以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劉吉等,他們腳踏實地搞研究的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我的叔叔于勒閲讀感想與心得 篇8

亞當·斯密是現代經濟學的奠基人,他關於市場機制的論述已成為經濟學的基石,在他去世的200多年間一直被視為“至聖先師”。但是,斯密在天堂過得並不開心,人們崇拜他,談論他,但是卻並不瞭解他的思想真諦,只是用他的某個思想來為自己服務。《國富論》總結了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經驗,批判吸收了當時的重要經濟理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動過程做了系統的描述。亞當。斯密第一次對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做出了系統的研究,創立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把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國富論》中要回答的最後問題是,感情與"公平的旁觀者"之間的內在鬥爭,在社會的長期演進中究竟是怎樣在歷史本身的大舞台上發生作用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在第五編,亞當。斯密列舉了社會發展的四個主要組織階段,除非由資源的匱乏、戰爭或政府的壞政策予以阻止,否則這些階段是會連續進行的。這四個階段是:獵人的最初"野蠻"階段,原始農業的第二階段,封建或莊園"耕作"的第三階段,商業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階段。每一階段伴有與它的需要相適應的制度。例如,在獵人階段中"沒有任何財產。因此,也就沒有任何確立的行政長官或正規的'司法行政"。隨着牛羊羣的出現,產生了比較複雜的社會組織形式,不僅包括"可怕的"軍隊,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壘。

斯密思想的核心是:這種制度是保護特權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為之辯護。他説,"文官政府是為了財產的安全而設立的,實際上是為保護富人反對窮人而設立的,即為了保護有些財產的人反對根本沒有財產的人而設立的。"最後,斯密將演進描述為從封建主義走向一個需要有新制度的社會階段,這種新制度是由市場確定的而不是由同業公會確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這在後來稱為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斯密稱之為完全自由的制度。這種物質生產基礎的連續改變,將帶來的上層建築的必然改變。可見,在斯密的哲學史中,主要的推動機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慾望所驅使,由理智所指導。

斯密死後,人們把《國富論》奉為經濟學的聖經,把他關於利己的人受“看不見的手”引導增進了社會利益的思想,作為市場經濟千古不變的基本原則,卻把《道德情操論》幾乎忘得一乾二淨。於是,市場經濟缺少了道德,引發了許多罪惡,在個別地方甚至成為災難。

《國富論》,顧名思義,就是要研究什麼是財富和如何增加財富的,即如何“富國裕民”的。以後的經濟學家把斯密的思想簡單地概括為三點:第一,追求財富增加是每個人和社會的目標;第二,利己是個人從事經濟活動的動力,即人是經濟人;第三,市場上價格這隻“看不見的手”把個人利己的行為引導向有利於整個社會,即經濟中的自由放任。這是現代人對斯密的理解,也是由古典經濟學發展而來的主流經濟學的基本原則。

歷史上曾出現過的各種市場經濟,其中一大部分是壞市場經濟。原始資本積累時期的市場經濟是掠奪式市場經濟——靠對海外殖民地和國內勞動人民剝削和掠奪的市場經濟;東南亞、拉美和東歐國家的市場經濟是一種權貴市場經濟——少數人靠權力侵吞國有資產而致富,多數人墮落為赤貧者的市場經濟;許多國家曾經或正在形成的貧富對立的市場經濟——只注意效率而忽視公平,兩極分化的市場經濟;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的污染性市場經濟——以環境嚴重破壞和生態失衡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的市場經濟。當然還有各種半計劃半市場的偽市場經濟。這些都不是斯密心中的好市場經濟。

現代經濟活動追求的應該是斯密理想中的既有公平又有效率、在道德基礎之上運用市場機制調節的好市場經濟。但這條路不是筆直的,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偏差也不奇怪,關鍵是要及時糾正錯誤。例如,把GDP作為一切,用增長代替社會全面的發展。其結果是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社會矛盾加劇。這並不是説GDP不重要,只是説GDP不是惟一的。斯密在《國富論》中所強調的財富增加不等於幸福增長就是這個意思。

市場經濟承認人利己的合理性,也要利用它來發展經濟。這就體現在社會與企業激勵機制的建立上。但做到這一點並不難,難的是還要人們建立起能克服自私的“道德情操”。我們目睹了金錢欲爆發之後的種.種罪惡,會感到斯密稱《道德情操論》比《國富論》更基本的含義。市場經濟應該是一個講道德的經濟。沒有誠信、同情心這些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市場經濟就會引發災難。道德的建立要靠法律和制度,也要靠教育。

我的叔叔于勒閲讀感想與心得 篇9

寒假期間,我拜讀了高爾基的著作《海燕》,感受頗深。

一開篇,“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捲集着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短短的一句話,描寫出惡劣的環境和海燕面對暴風雨無所畏懼的場景,讓人印象深刻。暴風雨就要來臨了,渺小的海燕還不歸巢,它想幹什麼呢?繼續讀下去,原來海燕是一種十分兇猛的海鳥,它從不畏懼暴風雨,總是像箭一般地飛翔。看啊,海鷗在呻吟,企鵝在躲藏,海鴨在逃避……只有海燕在大聲吶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短短一句話,是那麼充滿激情,充滿自信和力量!

成功的鮮花是隻有經歷重重困難才能摘到的。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項發明,引來無數羨慕的目光。但成功者背後往往有他人難知的辛勞。一千多項發明,意味着愛迪生一生要失敗多少次!但是,他總是坦然的面對每一次失敗,認真地對待每一次實驗,知道成功降臨到他身上。他就是暴風雨中的勇敢者!

畏懼困難的人都是弱者,敢於挑戰困難的人往往才是強者、成功者,是暴風雨中的勇敢者!為了我們光明未來,讓我們成為暴風雨中的勇敢者!

我的叔叔于勒閲讀感想與心得 篇10

早在高中的時候我們就學過卡夫卡的《騎桶者》,在那篇課文中我初次體會到了卡夫卡的魅力。在大學裏我又閲讀了卡夫卡寫的另外一部作品《城堡》,相比較而言,後者要難懂許多,但是通過這兩部作品的閲讀我也更加喜歡上了卡夫卡的寫作風格。這次大學語文需要我們賞析一篇作品,我也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卡夫卡的作品。

此次我要賞析的是卡夫卡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變形記》,相比於《城堡》的讓人找不到頭緒的情節來説,《變形記》顯然更能讓我讀懂。《變形記》講的是一個年輕的旅行推銷員格里高爾一覺醒來變成了大甲殼蟲後發生的事。格里高爾變成了甲殼蟲後,母親一看他就會發哮喘病,父親一直都很憎惡變成甲殼蟲後的格里高爾,試圖把他弄死。只有那個妹妹在起初的時候還對他很好,給他打掃房間,給他準備他喜歡吃的食物,為他搬掉房間裏面的傢俱讓他有更多的空間活動。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妹妹對他也變得冷淡了,到最後妹妹變成了最憎惡他的一個人,他們都想把格里高爾這個累贅弄走,這樣才能使生活變得正常。最後格里高爾在自責中死去了,家人們得知了消息並沒有表現是什麼難過或者惋惜的心情,他們辭退了那個女傭,避而不談格里高爾的事,準備去旅行一趟,然後回來開始新的生活。

讀完這部作品首先是我就為格里高爾感到不平和同情。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商店破產後一直是家庭生活支出的主要來源。他任勞任怨,不管那個推銷員的工作多麼辛苦他都不會對家人們抱怨些什麼。在每次拿薪水回家時他就會特別高興。他知道自己的妹妹喜歡小提琴,還曾經祕密的打算把妹妹送到音樂學院去進修。但是這個願望還沒有完成他就突然間變成了一隻甲殼蟲。在變成甲殼蟲之後,父親就非常憎恨他,狠心的用蘋果砸他,導致他的背上一直嵌着一個蘋果,這可能也是導致格里高爾最後死去的原因之一。但是格里高爾並沒有就因此憎恨他的父親,他還是喜歡去看看他的父親在做的那些什麼一直維持的習慣。在他們家的經濟陷入危機的時候他也擔心他們該怎麼度過。

我的叔叔于勒閲讀感想與心得 篇11

《偷影子的人》我看過最有趣的小説,他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我深深地被這本書打動了。

我曾經也幻想過自己有這樣奇特的能力,瞭解別人內心深處的想法。我們的主人公就是擁有這樣的超能力,能偷別人的影子,能瞭解到對方心裏想的事情。他用這樣的超能力幫助很多人,如克蕾兒,同時這也讓他了解到人性中灰暗的一面,如伊麗莎白。主人公還經歷母親的離世的痛苦遭遇,故事的最終,主人公還是和他的摯愛在一起了,美好的結局也讓我感到很欣慰。從這個男孩的身上,我也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小説中表現出來的友情、親情讓我感動。理解別人、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是一個人情商的最好體現。

“青少年時期,我們總夢想着離開父母的一天,而改天,卻換成父母離開我們了。”世上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在”。現在我們的父母就在我們的身邊,你可以去擁抱他們,對他們説愛他們,可是幾十年後他們離開我們,我們的生命從此就會沒有了出處,只有歸途。想想那個場景,不免讓人感傷。孝順要儘早,珍惜每一天。我們在慢慢長大的同時,父母在一天一天的老去,這是自然規律,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得在有限的時間內做讓我們這輩子不後悔的事情。

我的叔叔于勒閲讀感想與心得 篇12

那本書時常令我思潮騰湧。

《湘行散記》一本普通的書,一個個普通的字眼,卻構成了一個不平凡的藝術世界。

讀《湘行散記》,看着那一個為了維持家境,不惜生命地跳入冰涼湍急的溪水中的水手們,看着那一個個吃苦耐勞的妓女的悲慘身世,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讀《湘》你會發現,那裏有清澈毫無渣滓的河水,聽過之後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你的情感會隨着沉一樣流淌,到最後儼然如那一派的清波,毫無渣滓的河水。雖然沈從文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窮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容易被“社會上層”漠視的生活哀樂。但他們沒有將自己陷入深深的痛苦。望着水手們在河水划船的背影,望着他們不畏嚴寒在河水上划船的身影,我不禁感慨萬千……

還有那一個個日夜操勞的妓女們,早出晚歸,就為了能養活子孫後代,這時我的心瞬間被感化了,想想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與她們對比起來,不就是一個天一個地嗎?

水手與妓女,他們不僅吃苦耐勞,而且十分善良、淳樸,這正由於他們對工作的熱愛,以及對家人的關心。他們那種善良、正直、吃苦耐勞的美好品質融入到了那條清澈、毫無渣滓的小河裏。

我是一個愛惡作劇的小男孩,總是想捉弄別人。自從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我便懂得了善良的力量有多大。原本喜歡惡作劇的我,從這本書中悟出了“善良”這一字眼,並且從中有所感觸。我不再把別人流下的“傾盆大雨當做笑話,不再以別人的尖叫聲當做笑話,不再以……

《湘行散記》一本多麼富有哲理的書啊!讓我們跟着作者的腳步,去書中感受善良的力量。

我的叔叔于勒閲讀感想與心得 篇13

前幾天,媽媽給我借了一本書,書名是好心眼巨人,我拿到這本書心裏就在想:這本書到底寫的是啥意思,巨人是什麼樣的呢!於是我翻開了書,主要寫的是一個心眼很好的巨人和一個漂亮的小女孩蘇菲,為了拯救天下所有人,冒着生命危險,去像國王講述所發生的一切恐怖事情……在巫師出沒的時刻,會發生什麼呢?

在一個安靜的夜晚,蘇菲被一個巨人抓走了,到了巨人的住處,她發現了很多不知道的事情,居然還有八_個比巨人還要大上二倍的吃人巨人,他們到各個國家去吃人,真的好恐怖,幸好有個好心眼的巨人,好心眼巨人説,他們每天晚上都出去吃人豆子,蘇菲説:我們可以阻止他們嗎?

要怎樣去做呢!菲説:我有一個好辦法,我們可以報告給國王,好心眼巨人是收集一些好夢,每晚都到小朋友們的窗前把好的夢,用管子吹進小孩的屋裏,讓他們都做一個好夢,蘇菲説:我們可以把他們吃人的事情,還有你和我,所有恐怖的事情都放到夢裏,把這些夢吹到國王那裏,這樣國王就知道了,於是他們就開始動起手來,國王真的夢到這些事情了,

被夢驚醒了,太恐怖了,國王派了八_架飛機出發了,當他們見到那些巨人的時候,個個都膽站心驚,他們真的是太大了,在好心眼巨人的幫助下,終於把吃人的巨人都抓住了,後來,國王給蘇菲和好心眼巨人她們每人一個住房,所有的小朋友跟大人,都很喜歡好心眼巨人,我也很喜歡他,我在想,難道我們做的夢也是好心眼巨人帶給我們嗎?

我的叔叔于勒閲讀感想與心得 篇14

在“巫師出沒的時刻”好心眼巨人來到孩子們睡覺的地方。

他把捕出來的好夢放在一隻長長的小號裏面,從窗口悄悄伸進去,輕輕一吹,沒想到小女孩索菲看到了這一切,於是好看的故事開始了。

我覺得這個故事就像發生在二戰的時候一樣,索菲和好心眼巨人是盟軍,那些吃人的巨人是邪惡的德軍。一開始盟軍是被德軍壓制的,就像索菲和好心眼巨人被吃人巨人欺負一樣。而後來,英國女王幫助了索菲和好心眼巨人打敗了吃人巨人,就像得到支援的盟軍打敗了德軍一樣。

這個故事中的好心眼巨人雖然外表很醜陋,但是他願意為小孩們吹進好夢,這一點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心靈美的巨人。而那些吃人的巨人,雖然外表比好心眼巨人要好看,但是他們吃人,所以他們心靈是醜陋的。好心眼巨人十分善良,他寧願吃噁心又難吃的大鼻子瓜也不願意去吃任何一個人,此外他還對索菲的遭遇很同情,索菲這樣一個普通小女孩,竟然讓他哭了!從這裏看出他也十分同情那些遭遇很糟的人,就比如説索菲,她被關在那可怕的孤兒院裏,有時還要被關在那烏漆麻黑的地下室裏,可以説是非常慘了!還有一個地方可以看出好心眼巨人的心靈善良。就是在喝血巨人進到山洞裏來問他是否有把“人豆子”帶回來在這山洞裏?面對比自己高一倍的吃人巨人,好心眼巨人沒有退縮,他勇敢地把索菲藏了起來,並對喝血巨人説沒有“人豆子”在這裏,説明了他並不畏懼邪惡勢力。

就比如説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他們雖然很普通,但一直為這個家默默付出着,就像好心眼巨人一樣。落花生裏面説到:“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雖然很普通,可是不像其他只重體面,不重內在的人。有一天媽媽在學校工作到9點多,可是一想到我晚上睡的遲,早上就起不來,她把工作停了下來,先帶我回家。自己卻熬夜熬到2點多,十分不容易。

好心眼巨人雖然外表醜陋,但是心靈美麗,並不像其他吃人的巨人一樣,雖然外表比好心眼巨人好看,但是他們卻吃人,心靈並不美麗。

什麼才是美?期待你的更多思考!

我的叔叔于勒閲讀感想與心得 篇15

寒假裏,我讀了曹文軒的《狗牙雨》,那裏的一個個小故事,一次又一次地打濕了我的雙眼。

《狗牙雨》由23個獨立的小故事組成。其中《痴雞》告訴我不懈地堅持,才會有成功的喜悦;《大水》讓我知道了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守夜》讓我感悟到了一個人在時,如果不珍惜,失去時就會後悔;《三角地》讓我體會到了人世間的七情六慾。

書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三角地》。我讀着讀着,好像模模糊糊地看見了一個家庭:一個愛喝酒的爸爸,一個愛賭錢的媽媽,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妹妹,四個大哥哥。我最喜歡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在故事裏小妹妹很天真,大哥哥們有做好哥哥的樣子。文章很真實,沒有一點虛構,寫出了一家人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

讓我感悟最深的是《守夜》。那裏講述了兩個小男孩兒從小被奶奶帶大,沒有別的親人,後來奶奶去世了,他們便為奶奶守夜。他們開始後悔了,如果少淘氣一會兒讓奶奶開心該多好哇!是呀!如果少淘氣一點兒該多好哇,奶奶為了拉扯他們,太累了,該享福了。兄弟倆用幾張五顏六色的紙和哀怨的笛聲哭着為奶奶送別。

我想每個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一個人或一樣東西,在時不珍惜,一旦失去,就開始後悔。所有人都知道為什麼不做呢?如果一個人去世了,你會説:“太可惜了!如果我少淘氣些,多給她(他)説説話,買買吃的,讓她(他)高高興興地該多好呀!”對呀,人在時需要珍惜,人已經去世了,再怎麼對她(他)好,她(他)也不知道了,所以我們要學會珍惜。

讀完這本書,我好像喝了一碗心靈雞湯,回味無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ryr3o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