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挪威的森林讀書心得體會

挪威的森林讀書心得體會

世界變大了,心卻變小了,《挪威的森林》中展現的就是一羣人在冷酷的現實社會面前的困惑與苦惱。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挪威的森林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參考!

挪威的森林讀書心得體會
挪威的森林讀書心得篇1

早在高中時期就已拜讀過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最近又不由自主重拾此書,品讀一番。每讀一次,內心都感到現實世界如此地虛無縹緲,恍然如夢。

主人公總是一副與外人無交集的狀態,少有的朋友也是死亡、失蹤、不滿,兩位摯友皆以死亡告終,主人公卻依舊平靜生活,雖然內心難受,卻以平淡對人生,在孤獨與面對中體驗生活。

“把過去的東西全都處理掉,也好獲得新生。”過去已是過去,未來尚需憧憬。我們坐在現實的長椅上,唯有望向那時光的盡頭,又怎有時間回望以往,正如你所説“不翻頁,生活如何繼續?”只要不被頁面的灰塵迷濕了眼,我們依舊前行。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鄙懦夫作的勾當。”自己無需同情,無能就是無能,失敗就是失敗,沒什麼好説的,沒什麼好推脱的,自己不夠格那就用努力去彌補,沒啥大不了,拼搏自佳,我們不要做懦夫,人當頂天立地,存於宇宙。

“努力,指得是主動而有目的的活動,我們要明確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如何獲得,主動去營造機會,並且要有針對性,這樣的努力方能不白費,但要做到光而不耀。人,成功要更加虛心,不能耀眼,老子言: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要對等的”不對等的關係都是不健康的,只能是短暫的,只會讓低微的人對處於關係優者產生厭惡。沒有人能永遠守護另一個人因為那是不平等的,可惜直到畢業前我們才領悟,不過至少還不算太遲,對等才能健康。

“朋友也是要記住的,在記憶被沖淡以前,我們需要永銘記。”

挪威的森林讀書心得篇2

世界變大了,心卻變小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把生活塑造得越來越完美,卻把心雕刻得越來越粗鄙,把社會變得越來越繁華,而心卻在這種繁華中漸漸落寞。

《挪威的森林》中展現的就是一羣人在冷酷的現實社會面前的困惑與苦惱,他們孤獨,寂寞,卻無法排遣,於是便開始把玩孤獨,把玩寂寞,把玩無奈……《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佳作之一,他給我們展現的就是一個孤獨,腐化,墮落的世界。作家藉此來表達現代人在機械化、科技化的現實社會中生存的悲哀與生存的困惑。

“我真的太寂寞了,非常非常的寂寞……”阿綠總是像一頭黑夜被遺棄在荒漠中的狼向世界發出最沉痛的哀鳴。他們都很寂寞,所以需要被在乎的感覺,而這種在乎不一定是喜歡和愛,在乎只是寂寞中的人急切需要、時刻需要的鎮痛劑,僅此而已。在他們的世界裏,愛情不再是愛情,愛情是被褻瀆被蹂躪的對象,他們只是打着愛情的幌子獲取肉慾上的滿足與快感來融化寂寞,腐蝕孤獨。他們只靠啃食那點可憐的低級的肉體的快感在世上苟延殘喘。

像永澤與初美,初美從來不管他多麼濫情,她只需要他在她身邊,陪伴她,哪怕他是一具行屍走肉的軀殼,而她相信這只是暫時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因為事情到最後只能變好!所以她在腦海中獨自編織美妙的夢想,夢總是美的,而悲哀的是一個人在把夢編織好之後要被現實壓迫得不得不萬念俱灰地親手撕碎自己的夢,然後惡狠狠地告訴自己這永遠只能是夢。明知道在扭曲變形的世界裏,愛情只是一個人寂寞時的玩物,而她卻要冒險。很長時間之後,當初美髮現她與永澤之間的愛情除了肉體上的佔有外,其他的全是一片令人絕望的慘白時,她呆滯的眼神向永澤發出絕望的質問:難道有了我,你還不能滿足?他冷冷地説:“並非不能滿足,在我的心裏面有某種東西渴求那樣做。但我只能活在那種飢渴感之中。這就是我,有什麼法子?”他無法把愛情當愛情,他只有把玩孤獨把玩無奈,他才能活。

而女人天性的善良與軟弱終究決定了她們沒有勇氣與毅力去陪男人玩這種遊戲,所以初美選擇走向死亡,用死來詮釋生的另一種方式。初美選擇了死,永澤選擇了生,人不論是生還是死,都會有一種信仰,一個人之所以死,是因為她(他)相信死比生更好,而一個人之所以選擇生,哪怕是痛不欲絕地生,是因為他(她)相信好死不如賴活着。而對於渡邊君、直子來説,生活的信仰就是那些最低級的肉體性行為所拼湊起來的碎片,他們飢餓的時候啃“寂寞”,獨孤的時候玩“寂寞”。渡邊君一直放不下直子,可在放不下的同時卻又玩弄阿綠,兩個女人便是他的世界。直子在療養院那段時間,他在和阿綠玩“寂寞”的同時又在心裏想像直子回來之後生活會有多麼多麼的美好,而支撐着這些信念的只不過是那些碎片拼湊的庸俗。這,也是愛情嗎?

直子,是因為適應不了這種扭曲的社會,所以她到療養院來,把自己扔進和她一樣需要寧靜與安然的人羣裏,而療養院的主治醫生告訴她們:“你們之所以不能在外界生活,是因為你適應不了那種扭曲,既然不能改變,你們就應該讓自己有一個適度的心理空間去接受那種扭曲……。”直子,她在努力啊,她想活着,簡單地活着。可事與願違,她適應不了那種扭曲,所以她越是強迫越是更糟,後來出現嚴重的幻聽。她沒有片刻的安寧,她崩潰了。在一個寂寞的深夜,她走向了茫茫的森林,用一根寂寞的布帶讓自己告別了世界,一個人孤苦地咀嚼着死亡……是的,對她來説,死亡才是最輕易的割捨。

《挪威的森林》的旋律開始在浩渺的黑夜中哀鳴,久久沒有散去。而當渡邊君知道直子死了之後,他深知,他與直子徹底地永別了。茫然苦楚之時,他想起了阿綠,他撥通了阿綠的電話,阿綠在電話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久,可最後還是低沉卻平靜的聲音:現在你在哪裏?“我現在在哪裏?”渡邊君自問道,如今他在什麼地方?他猜不着,到底這裏是哪裏?映入他眼簾的只是不知何處去的人蔓,神色匆匆地從他身邊走過去,而他只能站在那個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喚阿綠的名字……也許他已經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哪裏了,只知道或許從阿綠那裏可以獲得某種讓他排遣寂寞、無奈的鎮痛劑,繼續活下去。

挪威的森林讀書心得篇3

夏日午後,站在舊式的衚衕中透過交錯的電線杆,望着並不太藍的天空,兩旁的行人似乎是在穿梭,但卻聽不到糟雜的聲音,就連呼吸的聲音也不能感受到,我只是在享受這種靜,心靈的靜,真想投入於靜中不再回來,這實在是很享受的。初讀村上春樹的作品被吸引,似乎在作品中體驗,又似乎是個旁觀者。

“傳説,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得會讓人迷路的森林。那種,人進得去卻出不來的巨大原始森林。”生活就像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都要走進去,因此我們才不可避免的對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可是迷茫和痛苦的源頭在哪裏呢?在長大和成熟起來的過程中。我們在長大,我們在不斷地在明白這個世界,在知曉這個世界,自己也在不斷變化着,來適應這個世界,融入這個世界。可是變化的過程哪有這麼容易!我們必須放棄一些,忘記一些,改變一些,適應一些:但是其中有很多我們是不想做的,不願做的,甚至不得不違心去做的。所以我們看到,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知心的交流少了,恭維的話卻多了;信任的眼神少了,説的謊話卻多了;幼稚的想法少了,生活給我們的壓迫卻多了;對事情單純的看法少了;每個人的心卻變得複雜了。但是我們仍要成長,不要去過分改變自己。

也許,是時候我們要重新學會與他人相處了。從無目的的和別人交往,倒有目的的和別人交往;從無保留的和別人交流,到有保留的和別人交流;從對人沒有戒心,到對人有戒心……最後,讓我們放棄這種原始的,純淨的,尋求個人理解與被理解的相處方式。而是要自己承受痛苦,在別人面前隱藏些東西。這是社會帶給我們的改變嗎?我愕然了……

可是,這種轉變有時候不那麼容易,所以我們就看到,《挪威的森林》裏的很多人在挪威的森林裏迷失了方向。木月首先死了--17歲--死在一個成長的年齡。或許他承受不了成長帶來的變化,或許他不敢面對成長,總之他以死來作為迴避成熟的方式。而對於直子來説,本來她可以握着他的手,小心但是堅定地走過成長的道路,可是,木月的死帶給她的是,要自己去對待未知。就像直子自己説的那樣:“在他(木月)死了以後,我就不知道應該怎樣同別人交往了,甚至不知道究竟怎樣才算愛上一個人。”對成長的恐懼最後也把直子推入了死亡的深淵。即使有療養基地可以讓直子身心放鬆,即使渡邊作為直子“同外部世界相連的唯一鏈條”,也無法把直子從迷茫和痛苦中解救出來。不只是直子和木月,初美,直子的姐姐,直子父親的弟弟,不都是在這個成熟的年齡段,在對成熟的恐懼,迷茫和痛苦中了結了自己的生命嗎?玲子,也是作為其中的一員,僅僅是沒有失去生命罷了。

而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會像主人公渡邊一樣在迷茫和痛苦中完成這些轉變,即使我們自己並不瞭解為何迷茫,即使這種轉變是被環境所逼迫的。而像永澤,看上去是能勇敢且完全的適應這些轉變,但是,永澤的內心也痛苦,他自己也不想完成這種轉變,只不過,他用自己的“奮鬥”成功逼自己完成轉變,而不是等社會來逼他轉變。這也是大人物與普通人的區別。

當面對成長的痛苦,我們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痛苦,都想有人來分擔我們的痛苦。對於迷茫,我們也想通過與人的交流消除迷茫。因此,我們才尋求理解與被理解。可是,完全的理解與被理解不可能達到,自己的痛苦別人不可能完全體會,我們也依舊在尋求理解和被理解的道路上迷茫。並且,越是尋求百分百的理解,其實也就與成長的主要方面所牴觸:“我們不能尋求這種相處方式,而是要自己承受痛苦,在別人面前隱藏些東西。”所以,村上才要把玩孤獨。因為孤獨是不可避免的,是無可奈何的,是每個人最終都要經歷的。這也就是渡邊與人格格不入的原因。還記得渡邊在看望直子回來後,回到新宿唱片店裏打工時,看到周圍的一切感到陌生和茫無頭緒嗎?因為他孤獨,而自己甘心孤獨,自己將在這種孤獨中完成人生的蜕變,最後成熟起來。

直子所在的療養基地,更像是一個現實世界中的伊甸園。在那裏,我們可以不必完成這種蜕變,不必作出轉變,可以依舊保持那種相處的方式。所以在渡邊剛來看直子時,會感到那裏吃飯的氣氛很奇怪,因為渡邊自己已經完成了部分的蜕變了。也正是在直子面前,渡邊才拿出自己已經蜕變的部分對直子説:“來吧,沒有木月沒關係,有我陪你渡過難關呢。”可是,村上的設計很有意思:它讓這個不必蜕變的伊甸園中住的都是精神病人。也就是要藉此表達:不完成蜕變的人,在那些完成了蜕變的人看來,就是不健全的。

或許在這個成長的道路上,只有愛情是真正純潔的了。因為當每個人都完成蜕變之後,愛情就沾染了太多別的東西。可是,愛情帶給人的,卻是更加快速的變得成熟。不論是在愛情中成或敗,得到或者失去,人都會成熟很多。因為愛情讓人懂得更多地揹負責任。其實初美就是因為愛情的變化,而真正意識到成熟的,也是因為自己經受不住這種蜕變,最後選擇了死亡。

《挪威的森林》我讀了這麼多遍,沒想到直到前些天,我才像完成大一統理論似的把每一個分割的感想統一起來,其實,也是在前些天,我才把自己這些年的生活中的迷茫和痛苦看透。當然,隨着我的長大,很多想法還會發生變化,但是,不會變得就是,我希望自己和每一個我認識的人,都能勇敢的面對蜕變,勇敢地完成蜕變,並能在蜕變中保持一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

挪威的森林讀書心得篇4

第一次讀村上春樹的文字,怎麼描述好呢?嗯,這樣説吧,這是我看得最快的一本書,我僅花了兩天的時間就看完了,村上春樹的文字很吸引人,嗯!是一個適合講故事的人呢,隨着他的如耳語一般的訴説,我的眼前很容易出現他所描述的景色、人物,清晰可見。對我震撼較深的是關於性的描述,我這裏説的關於性的描述指的不是一個性交的場景,而是對性的感受,是這樣一種感受,如果我以一個18歲的少女的身份來看這本書,對我肯定是一種啟蒙,並且是很有質量的啟蒙,那麼我對性的認識會自然很多,知道很多關於兩性的常識。而現在,我以一個離異再婚的中年婦女的身份來看這本書,感受就是一種肯定,而這樣的肯定,來得比較不易,來自於吃一塹長一智的經歷,而青春期由於缺乏性教育而對性的誤區之深而引起的害處,恐怕是要伴隨一生的了,等我的兒女到青春期,我要介紹兒女看這本書,讓他們知道性是多麼自然和美好的事情,他(她)們所做的僅僅是怎樣保護自己和不要禍害別人而已,讓他(她)在讀小説中人物的一些“説不清、道不明的情愫”的時候,明白自己遇到的困惑是多麼的正常的事情,不必恐懼,從而有理智去思考解決的方法。嗯!雖然是一部小説,卻充滿了對性和人性的剖析,而且是那麼寬厚柔和的剖析。

我人生的28歲是一個分界點,在那之前,我認為一個人一生最好就只深愛一個人,並且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品質,如果不這樣,人品多多少少有點問題,什麼喜新厭舊、見異思遷一類的的詞語就是形容這一類人的。我還認為,找小姐的行為是最齷齪、最骯髒、最不齒的行為,找小姐,在我的道德譜系裏,直接是對一個人人品的一票否決,這個人再怎麼優秀,我都非常鄙視他,而隨着我年齡的增加,經歷的增多,我重新認識到,我以前認識的狀態幾乎是不可能的,我漸漸對兩情相悦有了另外的認識,而讀了很多書之後,更加肯定了我的判斷,這次讀的挪威的森林,又產生了一個很好的共鳴。

文中的男主人公渡邊是一個處於青春期的男孩,他長得有點帥、性能力比一般的男人要稍強一點、有教養、喜歡看書、性格非常的温和有點內向、有着誠實的美德,對人生他有着自己的認識、看法和理解,並不同於大多數人認可的規範,並且也不需要別人的理解,我感覺村上春樹對尼采的很多觀點也贊同,比如,渡邊不知不覺愛上綠子後,由於內心的矛盾,渡邊一蹶不振,響徹在渡邊耳邊的好朋友永澤的話語明顯是尼采的觀點:“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乾的勾當。”正是這一句話,激發了渡邊重新尋找美好生活願望的心火。並且整本書的觀念都是讓人迴歸自然、做你自己,不要輕易被他人或自己的同情或鄙視而左右自己的人生。而渡邊的感情、渡邊的性,複雜而充滿了真情,同時深愛直子卻又不知不覺愛上綠子,對男人的性衝動問題有着自我的剋制而也有自我的放縱,活生生的一個健康男人在青春騷動期富有人情味的體現。讓我在深深喜愛《呼嘯山莊》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痴戀一人至死不渝、沒有一絲風吹草動的絕戀的單一性的同時,也深深喜愛渡邊的多情、同時深愛兩人的多面性。而相比之下,渡邊的情況普遍得多,而更加符合人性的規律,人就是一種善於適應環境的動物,所以,當你遇到不管什麼困局,你儘可以告訴自己,沒關係,總會有辦法的,要麼適應要麼改變,總之,只要你堅持,你總會生存得比以前更好。另外,在感情方面,渡邊會得到更多的愉悦和新鮮感,而希斯克利夫,痴戀固然令人震撼、心動,而帶給希斯克利夫和女主人公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希斯克利夫在痴戀的狀況下慢慢的形成了變態的人格,鬱鬱而終,他的早死讓他的侄兒和戀人的女兒得以重拾歡笑。以我之見,過於執着,對人對己,未必是一件好事。

一生僅僅深愛一個人的現象是非常罕見的,而這樣的情況也只是僅僅作為一個 個案存在也就罷了,不值得歌頌、更加不值得效仿,存在於萬千世界的一例,含義僅此而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rjpdj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