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鏡花緣讀書心得感悟(精選19篇)

鏡花緣讀書心得感悟(精選19篇)

鏡花緣讀書心得感悟 篇1

讀《鏡花緣》的時候,最摸不到頭腦的就是其中涉及音韻學的地方。李汝珍博學,眾多才能之一就是音韻學,曾著《李氏音鑑》,亦把有關音韻的才華注入到這部百科全書式的小説中。可惜現代的非專業人士很難讀懂了。

鏡花緣讀書心得感悟(精選19篇)

歧舌國的字母圖已經讓人如墮霧中,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齊莊中正”。

第八十四回中,玉芝被要求完成酒令,必須在四字中有三個雙聲,且包括“莊姜”中之一字。

所謂“雙聲”,指的是兩字同聲母;另有所謂“疊韻”,指的是兩字同韻母。例如,“谷歌”就是雙聲,“淘寶”就是疊韻。四字中有三個雙聲,意味着四個字聲母相同,這很難做到。

玉芝想了很久,終於想到一個:

“莊姜《中庸》齊莊中正。

‘齊莊’雙聲,‘莊中’雙聲,‘中正’雙聲,敬鳳雛姐姐一杯,請教笑話一個,普席各飲雙杯。”

這個小文字遊戲的完成獲得了酒席上所有人的喝彩。書上是這麼説的:

眾人齊聲讚道:“這句果然飛的有趣!難得四個字巧巧生在一母。今日大家飛觴之句,以此為最了。”

這跟“溪西雞齊啼”五字中有四個疊韻,即五字韻母完全相同,都是很難得的。

但令人不解的是,“齊”字聲母是q,“莊、中、正”聲母是zh,四個字如何“生在一母”?

查《中庸》原文,是“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温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原來如此!進一步查文獻,才明白古代的“齊”有兩個讀音,兩個意思。讀qi的時候,表示整齊之意;讀zhai的時候,表示整潔身心,齋戒之意。後來分化成“齊(齊)”“齋(齋)”兩字。在《中庸》此段中,當讀zhai音。

所以“齊莊中正”中有三個雙聲是非常正確的。

之所以想起這個,是因為今天讀章詒和寫史良,就用了“齊莊中正”來形容她。史良曾是章詒和的父親章伯鈞的好友,卻在反右時倒戈一擊。而章伯鈞之所以成為大右派,罪名之一就是反對簡化字。

漢字的演變,有自然流變和人為修改之不同。“齊”字變為“齊”“齋”兩字,屬於自然流變;再變為“齊”“齋”兩字,則是人為修改。其差別猶如江河之造湖泊,與人力之修水庫。20xx年夏洪水再席捲南中國,三峽水庫告急,不知曾善河工的李汝珍九泉之下可有知乎?

鏡花緣讀書心得感悟 篇2

汝珍一生中,雖未得志,但其作品《鏡花緣》實可謂之為鉅作,可與《格列弗遊記》相媲美。文中不僅充滿想象之筆、使人彷彿身歷其境,沉醉在仙境及各個奇妙的島國中;也深具讓人省思的空間。

《鏡花緣》描述蓬萊仙島中,天上的百花仙子因在王母娘娘壽誕時,與嫦娥吵嘴,一時之間説錯話,玉皇大帝大怒,令她到人間受罰,轉世為唐敖的女兒,名日小山。唐敖因考試名落孫山,心灰意冷之餘便與小山的舅父林之洋一同出海遊歷,散散心。

在航行途中,到了許多奇妙的島,如:人民好禮、不慕榮利、為善互讓的君子國;愛裝模作樣、賣弄學問,肚子裏卻毫無墨水的白民國;根據人之心眼好壞而腳踏不同顏色雲朵的大人國等,後來唐敖在途中嚐遍仙草,因而得道成仙,從此一去不復返,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

而小山年紀雖小,但十分孝順,曾與舅父兩度出海尋父。儘管沿途遭遇不少災難,卻都奇蹟般的化險為夷,最後,百花仙子化身的小山,在受罰於人間的時間期滿,重回小蓬萊,繼續執行掌管百花的工作

這部《鏡花緣》看似在描寫神話,實際上,在詼諧諷刺中也藴涵着深刻的道理。故事中的島國特色即在訴説當代社會的面貌、作者自己的期許,如:一、君子國:希望人人都能像君子國的人民般,不爭奪、不強求,社會安樂祥和。二、女人國:顯示作者關懷社會,對許多男女不平等制度的批判,想象女人亦可考科舉,從事男人做不到的事。三、白民國:當時,有些人考取功名便洋洋得意,認為自己已是頂尖人物了,便賣弄自己所學。實際上,學海無涯,他們所學的不過是汪洋一瓢罷了,作者對這樣氣量褊狹的士大夫,也不放過揶揄他們的機會。

《鏡花緣》雖然是描述作者對當代社會制度的不滿,以及他個人向社會的反抗,但其中所包含的寶貴啟示仍是現代社會中值得我們借鑑、警惕的。就如同我曾耳聞的一句話:真理是不會隨着時代的變動,而有絲毫改變;人生最大的錯誤即是再犯相同的錯誤。但反觀現代社會,為何人人不能少一點爭利,而多一點施捨,像君子國般?為何有些人不能謙虛為懷?反而像白民國般喜歡賣弄?社會要進步,內心的改革其實是最重要的。如果世界上各民族和平共存、沒有紛爭,哪需要什麼武器?但真實的情況又是怎樣呢?

想改造這個社會,甚至這個世界,真非我一個十六歲的人做得到,但我想大家一起來努力一定能成功的!滴水可穿石;聚沙可成塔。而且,解決社會亂象最好的方法,關鍵在於生活在其中的人們。

鏡花緣讀書心得感悟 篇3

不能不説這是本奇書,但你很難認為這是本好小説。中國文人寫起小説總有種抱負,就是要借小説説出點道來。所謂道道,也就是除小説外一切可以説教的東西,文人們都要往小説裏塞些貨,才顯得自己是務正業,沒有枉費老祖宗的教誨,那種舉重若輕的優越感恐怕是那些只做學問或者只寫小説的專業人士都羨慕得緊的。身為兩棲動物的,李汝珍自然不是第一個,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個。兩棲動物的好,大家都明白,無非就是小説的料不夠時補些學問,搞學問的閒暇時講點冷笑話罷了。但無疑這樣的危險性更高,而《鏡花緣》的侷限也在於此。

裏面那些學問,包括什麼音韻學的、對聯的、古代玩樂的包袱彷彿就是為了抖而抖,根本就不是為了推動情節發展的,你把那些包袱都卸掉的話,估計就跟那貓兒洗澡後的樣子差不多——粘成一團、無得而狀。

假若當論小説的品質,你也很難佩服他。無非就是唐敖在海外遇到許多故友遺孀,然後一一指引回國朝,然後羣芳鬥豔,最後各有天命云云,既無有趣的情節,甚至人物塑造也是夠粗糙的了,反正在下看完實在沒幾個MM是有印象的,除了那些神行如戴宗的紫綃、聲稱“問道於盲”的亭亭與紅紅,愛講冷笑話的紫芝之類的人。好在小説裏也有許多有趣的東西。想象力算是其中之一,雖説有《山海經》作藍本,但也有好些值得誇飾的,至少在不少古代小説裏面還真是缺乏的。還有那些百科全書式的典故藥方對聯遊戲什麼的,假若無聊實在應該一一細看,至於藥方定然可以一試。

至於李先生那些惡趣味,也還是可以引一例作佐證的。話説第七十五回裏紫芝承薛衡香之命講冷笑話,道:“老蛆在茅坑缺食甚飢。忽然磕睡,因命小蛆道:‘如有送食來的,即來喚我。’不多時,有人登廁出恭;因腸火結燥,蹲之許久,糞雖出,下半段尚未墜落。小蛆遠遠看見,即將老蛆叫醒。老蛆仰頭一望,果見空中懸著一塊‘黃食’,無奈總不墜下。老蛆喉急,因命小蛆沿坑而上,看是何故。小蛆去不多時,回來告訴老蛆道:‘我看那食在那裏頑哩。’老蛆道:‘做甚麼頑?’小蛆道:‘他搖搖擺擺,懸在空中,想是打鞦韆哩。’”董翠鈿道:“臭轟轟的,把人比他,姐姐也過於尖酸了。”蔣素輝道:“那‘黃食’二字,倒也新奇。”薛蘅香、施豔春道:“幸而沒有痔瘡,若有血痔,那可變成‘紫食’了。”紫芝道:“你去嚐嚐,只怕還‘香豔’的狠哩。”蘅香、豔春道:“姐姐真真利害,一句也不饒人。”那紫芝笑那眾人打鞦韆,後有反譏“紫食”的,李先生的惡趣味實在是太那個。

最後在下有個疑問,就是百花榜的時候,由於唐閨臣的名字緣故被貶到第11,把周慶覃放到第10力壓唐朝的臣。但這個十一會不會是暗合《論語》第十一篇呢?還望方家指引。

鏡花緣讀書心得感悟 篇4

自古以來,歷史上就出現了許多才女。可在這本書中,卻是百名才女一同歡聚,一片盛世景象。

這本神怪的《鏡花緣》主要講了一百位花神被貶紅塵,成為才女的事。卻先寫了唐敖、林之祥與多九公出海遊覽的故事,在海外各式各樣奇藝的國度中游玩。作者卻運用諷刺手法,將白民國教書先生口中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改成“切吾切,以反人之切”,令人嗟歎他的不學無術,卻也警示着世人。

而後五十回的才女齊聚一堂的內容更加使人驚歎,涉及吟詩作賦、琴棋書畫、三傳四課、鬥草對花、猜燈謎,可謂是妙趣橫生。其中我記憶深刻的人是紫芝,她口齒伶俐,反應極快,説話幽默還帶着書卷氣,真實作者所謂的“箇中人”了。

《鏡花緣》全書闡述了衣蛾主旨:男女平等。在女兒國,男女衣裝調換,地位身份也調換了,反映出作者對女人同男人能有同等社會地位的良好願望。

諷刺的手法在全書中隨處可見。淑士國的窮酸書生,翼民國人好聽奉承。最淋漓盡致的是兩面國,UI儒巾綢衫者和顏悦色,對破舊衣衫者則話無半句,人們一旦揭開面紗,就能看見那張醜陋的面容。充分諷刺了當今世人嫌貧愛富、欺軟怕硬以及兩面三刀的特點。

本書經過作者豐富的想象與幽默的筆調,創造了結構獨特、思想新穎的長篇《鏡花緣》。

鏡花緣讀書心得感悟 篇5

因為直看到第七十二回才想起寫此筆記,故之前皆是記憶片段,零散記之。

唐敖,多九公,林子祥三人出海,所見諸國甚有趣,有讀書明理的君子國,有人人好學的黑齒國,有女兒國,鳳凰國,大人國,雙面國,各種各樣的國家,極盡想象,鳳凰亂飛,精衞填海,等等等等,真有西遊記的感覺,這本書前面部分,幾乎就是奇遇記一般,別有一番風味。到了後面,唐敖出走,留下懸念,唐閨臣尋父,眾才女考試,風格陡然一變。變成了百花爭豔圖。

今日我看到唐閨臣,每每想起父親,就默默流淚,真的好可憐的女孩,這種思念親人的感情我也有體會,所以每次讀到唐閨臣的時候,都有一種知音的感覺,也許這也是整本《鏡花緣》中我唯一讀懂的人物吧。

讀到七十二回,“古桐台五美撫瑤琴,白蕶亭八女寫春扇”,眾芳遊園,真是絕妙之筆,琴棋書畫,各有高人,閨閣之中,也是有人在的,此中羣芳,雖不及雪芹公筆下金陵十二釵之個性鮮明,然玩笑言語,下棋寫字,也是更有一番風味的,真好,今日羣芳遊園,也算是高潮迭起了,看這一篇才看出點感覺來。

圍棋,一直都沒有學會,總是看到古時候的人痴迷圍棋,自己按照棋譜下,很羨慕,連總理也説圍棋要佈勢,要做活,有道理,很想有機會學學圍棋,不求精通,但求理解體會其奧妙,還有打馬吊,下骨牌,這些古時候的玩意兒我都不會,看着眾小姐在凝翠館裏面琴棋書畫,好不羨慕,我也很想玄想古人的趣兒。

她們行酒令,好好玩的感覺,可惜我沒看懂,這裏的女孩如同紅樓夢裏面的一樣,她們玩的遊戲估計今天已經沒幾個人會玩了。遺憾,可惜。

第八十八回,月姊,風姨來攪鬧聚會,閨臣的一篇《天女散花賦》文采甚妙,作者真乃奇才也。輕視風月,讚歎百花,真是絕妙的筆。我很愛此文,想《鏡花緣》前後都是有所聯繫和暗喻的。看到最後,方佩服作者的筆力。

七個好兄弟投奔小瀛洲洛承志,七個人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如同七隻猛虎一般。此處看的我十分歡喜。好漢們意氣相投,真乃人生快事。

至最後一段,四大關,酉水,把刀,才貝,此四關真乃人生之關卡也,一關不通,人生難過也,真是人世的精彩寫照,如此筆力,寫的如此精彩,可謂妙筆生花也。方知酒色錢火,都是人生之機關也,若不過去,人生則無豁達的境界,細細想來,何嘗不是如此呢。藉着這個境界,藉着這個鏡子來修吧,何時修成正果,何時取得真經。路漫漫其修遠兮。、

嗟乎!《鏡花緣》家言,何關輕重!消磨了三十多年層層心血,算不得大千世界小小文章。自家做來做去,原覺得口吻生花;他人看了又看,也必定拈花微笑:是亦緣也。正是:

鏡光能照真才子,花樣全翻舊稗官。

若要曉得這鏡中全影,且待後緣。

鏡花緣讀書心得感悟 篇6

凌淑華的小説式自傳《古韻》,講述了主人翁上層社會的童年生活,使讀者對大宅院中一夫多妻的內部生活有了粗略的瞭解。小説竭力描寫了少女在山水畫、哲學、文學等方面的天賦和虛榮心,並以主人翁青少年時期就作為一個剛出現的作家和畫家為結尾。雖然文章的最後幾個章節映射了作者成名之後作為現在女性作家和五四運動的領導者,但是幾乎沒有提及文學團體以及男性知識分子對其作品的促進作用。

正如馬丁森表明的女性自傳的方面,“把小説和自傳融為一體的自我意想角度”。意想是女性自傳作家通過對假定的讀者的感知來改變和構成的。各種各樣的自傳作品並不一定是真實的,雖然如此,當把他們原文的翻譯作品與其他的文學作品放在一起比較時,總是能瞭解到作者的生活和寫作環境。《古韻》是凌淑華婚前生活的編年史書,她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美感,主題性以及哲學意義一直持續在她早期的寫作中。這些作品均完成較早,受到一些男性作家的重要影響,收錄在《花之寺》中。

《古韻》充滿着作者對古典文學的熱愛。突出表現在敍述者對傳統女性作品的喜愛,以及當她還是個小孩時對傳統民謠、彈詞的背誦和取得的成就。且看如下:

有時,五媽會讓媽讀用口語寫成的廣東民謠,即使不識字的人也能聽懂,還能跟着唱。媽媽的聲音非常好聽。當她一遍一遍地用簡單的曲調重複着七言律詩的時候,對我來説,唱起來好像清晨流動的小溪。她一遍一遍地唱,使人如痴如醉。

在凌淑華早期的作品中,年長者諸如敍述者的叔祖和父親,在權利主義的宗主教上相去甚遠。父親鼓勵並培養凌叔華在繪畫和詩歌上的天賦。大伯則是唐朝武則天的崇拜者,武則天是早期的女權主義者,他向凌叔華詳述了《鏡花緣》中女性的獨立並詮釋了女性事蹟,以及敍述者在流行的其母親彈唱的彈詞中反串男性角色。如作者回憶的那樣:每天晚上,我們小孩圍坐在客廳的火爐邊,聽媽講故事。五媽、六媽和傭人也來聽。火苗映照者媽紅潤的臉頰和天藍的裙子上。她的聲音就像是百靈鳥在唱歌般歡快,雖然每行唱的調都一樣,可我們都愛聽。這裏,傳統的女性作品的音樂類型對他們的內容和藝術性質的欣賞是通過取捨性別名詞、女性信息來達到的。彈詞這種表現形式已經是女性一種交流方式。彈詞帶着説唱者的韻文和藝術特質,為演出者和她的觀眾帶來了審美的享受。

周認為,“凌淑華的語言能夠讓人想起純美的古典藝術或詩歌的評論,她對平淡的家庭生活的執着描摹是其引人注目的地方。”這句對凌淑華引人注目的使用“令人讚許的語言形式”到描述“微不足道的女性內容”的讚許,但是忽視了從明清以來長期的傳統觀念對女性寫作的影響。她對傳統的關注脱離了五四的主流話語,與同時代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並且在批判傳統的主題上,凌叔華對傳統女性的寫作也不能跟上現代評論的步伐。威德默認為“描述20世紀傳統女性寫作的的問題不能依賴於描述她們的經歷”。在中國過去的文學作品,女性特質或是其中較突出的問題似乎並沒有對五四運動的過程以及女性運動產生影響。《古韻》中凌叔華準確地描述了女性特質對女性的文化和傳統中的影響。

在一段關於刺繡的章節中,作者表達了孩提時候對傳統文學、藝術以及手工藝品的深深喜愛。在其中女性章節中有一段描述:在晴朗的天氣中看母親靜靜地做刺繡一直留在我記憶中。她熟練地將刺針上上下下,刺進被緊緊固定在刺架上的繡品中。我能聽見刺繡時發出的輕微的聲音,這聲音當時的情景那樣的諧調。一次,母親要繡朵花在我的鞋上,問我喜歡什麼顏色,突然見我的眼裏滿是淚水。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在《繡枕》裏繡花並不僅僅是在衣物上繡上華麗的裝飾,而且是一種感官的審美享受。一雙繡花鞋既有實用的價值,也是審美的物品。同時也是母親和孩子情感交流的紐帶。女性在刺繡、繪畫、閲讀民謠的表現被描述成自然、審美行為的一部分,而這些自然審美行為都來源於女性的生活,並參與其中,產生交流、意義和歡樂。

在傳統的家庭中,女性是養在深閨的。在這方面的寫作帶有積極意義的懷舊色彩。關於對傳統家庭的女性描寫,大部分是與《花之寺》不同的,這也與一些人支持新文化運動的步調不一致。作為一個新興的帶着反傳統觀點的現代女性作家,已經見證了對傳統文化的體驗。當凌淑華寫到對父親的感情時,坦誠他支持女兒出入公共場所、幫助培養她的天賦以及對傳統的審美能力。這些使她一直關注給她自由空間和文學生活的公共父權制。

我認為,凌叔華用英語寫作是其借傳統文化來提升自身價值的有效手段。凌叔華對傳統文化有很深的感情,畢竟,生活在父親的權利之下的故事在她的早期的作品裏表現明顯。她也更不會想到她的英文自傳會用陳凌叔華的名義在英國出版,並且給中國讀者閲讀。在寫作上,凌叔華無懼譴責用外國語言寫成女性文集和傳統。事實上,這正是日常生活和西方評論家讚賞的“被遺忘的世界”精確的細節。

鏡花緣讀書心得感悟 篇7

《鏡花緣》的作者是清代的李汝珍,魯迅先生評價他“於社會制度,亦有不平,每設事端,以寓理想”,作者在這本書中把“提倡男女平等,諷刺科舉制度,揭露社會醜態”等社會理想發揮得淋漓盡致。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吧!

提到封建社會,人們大都會提起一個關鍵詞——“重男輕女”。“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描述的不平等思想禁錮着古代的人們,怪不得古代學堂裏沒有女子的身影。但在《鏡花緣》這本書中,歧視女子的説法早已被人們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書中有一個神奇的國家叫做“女兒國”。但《鏡花緣》中的女兒國與《西遊記》中的女兒國有着很大的差別。《西遊記》中的女兒國內無一男子,而《鏡花緣》中的女兒國內本有男子,只是女性當道,男子反穿衣裙,作為婦人。文中,林之洋因賣貨給國舅府誤被選為王妃。這王妃可不好當,首先得纏足,所謂“纏足”,就是裹小腳,當時的人以“三寸金蓮”為美;可憐的林之洋裹得十腳趾都爛了,化為膿水。這雖是誇張,但他所受的痛苦難道古代婦女沒有受到過嗎?但又有誰可憐過她們呢?作者通過描寫林之洋的痛苦,讓讀者從古時候女性的立場去體會纏足等種.種陋習的殘酷和醜惡,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男女不平等現象的諷刺與悲憤。

除了女兒國,文中還提到了許多神奇的國度,其中,有一個國家讓我印象很深。那裏居住着許多“笑面虎”,個個虛偽狡詐,有兩副面孔。這個國家叫做“雙面國”,唐敖一行人來到了雙面國,當國的人面對儒巾綢衫的唐敖和顏悦色、滿面恭謙,卻對舊帽破衣的林之洋無情無緒、十分冷淡。唐、林二人很疑惑,便交換了衣服,再次上前詢問;結果當國的人對身穿綢衫的林之洋變得親切,對唐敖則冷眼相看。看到這裏,我感到十分的“悲憤”;現在的生活中,也有不少像這樣的人,他們面對人的態度僅僅取決於他人的富貴程度,這樣的虛榮難道不是很可悲嗎?前段時間,有個國外的網友做了一個實驗:一個漂亮的小女孩上街求助,許多人都給予了她幫助;但當這個小女孩變得灰頭土臉時,人們卻視而不見。這樣的虛偽,和“雙面國”中的人有什麼區別呢?作者通過描寫當國人們的態度轉變之大,深刻地諷刺了當時人們的虛偽和虛榮。現在的生話中,我們也應當放下虛榮心,這樣社會才會變得更真誠、更友善!

通過閲讀《鏡花緣》,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在生活中,我們應學習黑齒國人民的好學上進,學習君子國的謙讓;同時也要杜絕像淑士國的酸腐吝嗇,像無腸國的貪婪刻薄。願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和平、越來越向上!

鏡花緣讀書心得感悟 篇8

《鏡花緣》講述的是一段野史,大約在武則天掌權至唐中宗復位的時期。既是野史,其中自然少不了若干神話、傳奇。故事大致可以分為四段。首先寫仙界嫦娥和百花仙子結怨,武后怒貶牡丹,百花仙子下凡為人至主人公唐敖周遊海外諸國。第二段寫唐敖在小蓬萊出世為仙,其女唐小山尋親。三是尋親歸來,唐小山與眾位才女赴試及試後遊玩活動。最後寫文氏弟兄伐武勤王,中宗復位。其中第一部分最為精彩,人物的形象也體現得最為豐滿。

書中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在於用離奇、甚至有些荒誕的情節,來展現現實的社會,或贊或諷均入木三分。書一開始便寫武后殘冬令百花奇放,而牡丹獨遲。這一段故事現在廣為人知,不知是否出於此處。書中的牡丹仙子也給人一種不趨炎附勢的形象,宛如那些有骨氣的讀書人。後面寫到書生唐敖放棄功名,與船商林之洋,多九公等人遨遊海外,遇到種種奇聞佚事,時而令人瞪目結舌,時而令人捧腹大笑。例如一日眾人來到東方小國“君子國”,目睹國民趕集買賣,“討價還價”的過程。只見買家説:“老兄如此高貨,卻討這般賤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務求將價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便是不肯賞光交易了。”賣家説:“既承照顧,敢不仰體?但適才妄討大價,已覺厚顏。不意老兄反説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於是買家不肯降,賣家不肯增,爭執不休,最後還靠一位路邊老者了事。我等讀者看了,也隨唐敖在一邊驚歎不已。

還有幾個小國也給人深刻印象。如“黑齒國”,其人渾身漆黑,面相醜陋,然而飽讀詩書,記性超羣;與之相對的“白民國”,則是一個個人面白如玉,美貌非常,但腹中無物且傲氣凌人。“淑士國”中,人人能文,出口成章,邊酒店中的小二也“請教先生,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菜要一碟乎?兩碟乎?”不僅如此,而且窮酸成性,吃的所有東西都帶一股醋勁。“無繼國”內無男無女,人們不必生育,死後屍體不朽,一百二十年後仍可重生,所以對生死大事看得特別透徹,對名利色權特別淡泊。再有什麼“翼民國”,“聶耳國”之類,都是奇形怪狀,聞所未聞。這些描寫雖屬想象,但視為對社會上各種人羣的影射,又有何妨。作者把這些人從社會中拉出來,讓他們自成一個國家,然後讓我們作為遊客,欣賞別人的,抑或自己的荒唐可笑之處。

唐敖遊至小蓬萊,就在那兒出世為仙。書的主角轉到他的女兒唐小山身上。同時書的主題,也從像《山海經》那樣記載海外軼事轉變為對一羣聰明伶俐又多少有些不幸的少女們的描摹,她們曾是上界的百花,託生為人。説起寫女性的書,當然首推《紅樓夢》。它的光芒太耀眼,使得看過《紅樓夢》的讀者,更容易看到其他書的不足。《鏡花緣》描寫女性,既有其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筆。書中形象最豐滿的是唐小山,為百花仙子託生,通文墨,學問好,能使羞辱了多九公的兩位黑齒國姐妹拜服,能在短時間裏寫出《天女散花賦》那樣的文字。由於書整體的價值觀是儒家的,這位主角因此是一位不遠千里尋找父親的孝女形象。在人羣裏,我們也能時常發現她的穩重、識大體等的優點。其他幾位,像駱紅蕖、陰若花、顏紫綃等人,或者有一些武功、神勇,或者明道理,講事非,都是各有其經歷與個性。然而總體觀之,這一百位女子,其美貌、聰明,大體都很相似,甚至有些人本身就是某家的五姐妹、六姐妹,除了名字以外幾乎分辨不出來,簡直就是同一張臉孔。這樣的描寫多少給人乏味之感。正如一般的觀點認為《水滸》前半比後半好,因為前面寫的都是個人事蹟,像魯智深、武松等人的形象能寫得那樣的生動鮮明;而後面寫宋江大軍東征西討,筆墨主要花費在寫主將如何英明、佈陣如何巧妙,先前的那些好漢似乎都沒了什麼個性,不能不算作一種遺憾。

前面説過,整本《鏡花緣》的價值觀是儒家式的,它歌頌父慈子孝,君明臣忠,讓有學問的讀書人都在故事中得到尊敬。同時,它也描寫了一羣同樣具有那些良好品質的少女,通過她們在才女考試中的表現説明女子也能承擔像男子那樣的任務。就作者的時代來看,這樣的觀點無疑是進步的。然而少女也像老學究那樣談《禮》、談歷史,終究是缺少了一些年輕人的靈性。除此以外,作者借書中人之口,對通俗化的儒家提出質疑,像奢侈的婚葬禮儀、講究排場的宴會、是非不明的訴訟等。質疑之餘,作者又樹立起那些海外的“理想國”:君子國、軒轅國。這種思考和探索的精神,是值得稱讚的。

這本書很大的一個不足,在於宿命論、果報論的色彩過於濃重,這一方面與我自己不相信轉世投胎之類的説法有關。書裏的好人都有神仙庇佑,逢凶化吉,而惡人都是註定受苦難,下一世要做禽獸的。每次考慮到將來之事,最準的永遠是天象、卦象,而且從來沒有算錯過。固然,正史上的星象和市井童謠也遍地皆是,也是一個比一個準,但我寧願相信是有智慧的人根據現狀判斷將來,而假説成是天象以讓人信服。本書中常有這種宿命的巧合,彷彿都是註定一般。不過我們大可不必吹毛求疵,即使在今天,不也有相信那些星座之類的説法的糊塗蟲麼?

總的説來,《鏡花緣》還是給了我很多有益的啟示,發展了我的想象的空間。這本書能夠流傳至今,自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所在,就不用我多作評論了。

鏡花緣讀書心得感悟 篇9

唐小山念着父親常年不歸,思親之情漫漫,終於踏上征途,到了小蓬萊,過了鏡花山,水月嶺,突然看到一塊發着紅光的石碑,碑文仔細辨認後,卻也認得,她問同行的陰若花可認得,陰若花只是搖頭,説是蝌蚪文,毫無所知,小山心中很是詫異,心生一計,乾脆取了芭蕉葉,在上面只管抄寫,用得都是若花看得懂的楷書,一邊抄一邊想:這回若花肯定看懂了。一會兒,若花來了,卻指着小山的筆跡:你抄寫的筆畫,同那石碑上的蝌蚪文都一樣,石碑上的字我既不識,又怎麼認識這個?這時候小山不免感歎:妹子所寫原是楷書,誰知到了姐姐眼中,竟全變成了古篆,怪不得有俗語説是‘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姐姐竟是無緣了。一番話畢,若花説道:我雖無緣,今得親至其他,也算是無緣中的有緣了。小山連問:姐姐雖然善於詞令,但你所説的‘有緣’二字,究竟牽強。若花道:據我看來,有緣固妙,不過若以現在的情況而論,倒不如無緣來的自在。小山很詫異問:此話怎講?若花道:就説現在吧,漫山遍野的美景我都可以即刻暢遊,阿妹你呢,卻要拿着一枝毛椎在那裏鑽刺,不免為緣所謂累,所以倒不如無緣自在。小山聽了就説:姐姐要知道無緣的不過看看山中景色,那有緣的不但能飽覽仙機,而且還能知道未來,比如連同姐姐一眾姐妹的一生修為,莫不在這碑中,讓我看來,這比看山中景色強過萬倍。若花接着便説:據你所説,我們的來歷,我們的結果,你都曉得了,那我倒要請問妹妹,你自己的來歷,你自己的結果呢?你可曉得?小山一聽,怔住了,想了想説:姐姐,你既不自知,你又何必問我?至於説我知不知,我又何必告訴你?況且你又非我,你又怎知我不自知?俗話説:功夫各自忙,姐姐先去遊玩了,妹子還要繼續抄寫。若花説:你知道些固然好,我不知道呢也未嘗不妙。總而言之,大家無常一到,不獨我不知的化為灰飛,就是你知道的,不也同我一樣?安能得什麼長生妙術?

這段文字,初讀來,覺得不過是兩個小女子一段小小爭執,但是因為此處寫道小山抄石碑文字,文字內容就是小山下凡前世百花仙子洞中各位百花的前世今生,所以此段看似小小的爭執卻也有些深意。

先説小山,小山因為尋父來此小蓬萊,到了蓬萊島,急忙巡山,四處查訪父親的蹤跡,後來碰到一樵夫,她便像樵夫打聽父親唐敖的蹤跡,那樵夫言談之後,隨即遞給小山一封信,信是小山父親唐敖親自執筆,內容大意就是讓小山回去參加女試,女試後父女自然團聚了。小山看完後就和若花到了鏡花冢,之後遇到一處泣紅亭,隨後便看到一塊石碑,就是剛才我提到兩人爭執中提到的石碑。石碑中刻滿了文字,小山因為前世乃是百花仙子,所以石碑上的古篆她各個都認識,而若花呢,雖説也在百花之內,但是大概就是緣法不夠吧,各個看上去就是蝌蚪文天書一般。我所感歎倒是此處兩個各自不同的態度。小山因為前世卻有溯源,所以決定把碑中文字抄寫下來,而若花呢,雖然看不懂,倒也不心急,不但不心急,反而説此刻觀賞美景才是要緊事,這種旁若無人的自在態度,説來即便是做個無緣人,也是難得的自在快樂!

聯想到世間很多事情,很多人爭得要去和功利謀緣,一旦無緣,哪個不垂頭喪氣,垂頭喪氣倒還好,更有甚者,因氣生怨,因怨生恨,猜疑,妒忌,誹謗,等等吧,總之做個無緣人的這份不甘心,真是荼毒生靈!再來看書中這段小山,既然知曉自己就是有緣人,又何必告訴旁人自己正是有緣人,其他人都不是?此種做法不管是無心或是有意,都不免張揚了,有緣就還罷了,一旦四處張揚自己有緣,不怪乎從頭到尾,一路坎坷。

有緣,無緣,都是各自緣法,原本沒有定數,相對這件事,這個人,你有緣了,但是相對另件事,另個人,你也許就無緣了。所以説不管是主動求有緣,或者避而成無緣,都是一種選擇罷了,既然有了選擇,就不如欣然接受選擇後的結果,何必強求,非得做個緣人,或者無緣人?有緣無緣,因緣聚會,其實最後結局都是大同,只是過程各有不同,體會各有辛酸罷了。

讀到這段,再次感歎若花的無緣態度,真是一派風流自在,倒把那百花仙子比下去了。

鏡花緣讀書心得感悟 篇10

説起李汝珍,大家都不陌生,眾所周知,李汝珍是中國小説名著?鏡花緣?的作者,李汝珍19歲時跟隨當官的哥哥一起來到滄州,在那裏“消磨了三十多年層層心血”三易其稿,終於寫出了《鏡花緣》這篇小説。小説內容獨特,雅俗共賞。熔幻想小説、諷刺小説和遊記小説於一爐,大家都知道在?西遊記?中有個女兒國,舉國上下沒有一個男子,而在古典長篇小説《鏡花緣》中的女兒國就是另一翻景象了。

《鏡花緣》頌揚女性的才能,充分肯定女子的社會地位,劍俠顏綃能飛檐走壁,林婉如精通音韻,米蘭芬儼然是位數學家,上官婉兒“學問不凡”才情敏捷,作詩又好又快,朝臣無不拜服。

在《鏡花緣》所描繪的女兒國中“男子反穿衣裙,作為婦人,以治內事,女子反穿靴帽,作為男人,以治外事。”女子的智慧,才能都不弱於男子,從皇帝到輔臣都是女人。小説反映出作者對封建社會男尊女卑觀念的不滿。

我由《鏡花緣》想到了一個故事,故事是這樣的,在新中國還沒有成立前,在一個小村子裏,裏面的男人都娶三、四個老婆,每當老婆生女孩子時,便把女孩子抱去賣給別人家。那個時候,人們都重男輕女,女的每天都要犁地、做飯、洗衣服,而男的卻坐在一旁看着她們工作,有的人手裏還會拿一根樹條,只要女的一停下來,便會拿樹條去抽,所有的女人像奴隸一樣供男人們驅使。

這個現象,不僅説明過去人的封建和男尊女卑的觀念,更説明過去的清政府腐敗無能,孫中山因為媽媽給姐姐纏足,而要把封建迷信的纏足給廢除了。

我關心我的祖國。我愛我的祖國。趕緊把封建迷信拋棄吧!只有那樣我們的祖國才能進步,才能變得更強大。

鏡花緣讀書心得感悟 篇11

李汝珍一生中,雖未得志,但其作品《鏡花緣》實可謂之為鉅作,可與《格列弗遊記》相媲美。文中不僅充滿想象之筆、使人彷彿身歷其境,沉醉在仙境及各個奇妙的島國中;也深具讓人省思的空間。

《鏡花緣》描述蓬萊仙島中,天上的百花仙子因在王母娘娘壽誕時,與嫦娥吵嘴,一時之間説錯話,玉皇大帝大怒,令她到人間受罰,轉世為唐敖的女兒,名日小山。唐敖因考試名落孫山,心灰意冷之餘便與小山的舅父林之洋一同出海遊歷,散散心。

在航行途中,到了許多奇妙的島,如:人民好禮、不慕榮利、為善互讓的君子國;愛裝模作樣、賣弄學問,肚子裏卻毫無墨水的白民國;根據人之心眼好壞而腳踏不同顏色雲朵的大人國等,後來唐敖在途中嚐遍仙草,因而得道成仙,從此一去不復返,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

而小山年紀雖小,但十分孝順,曾與舅父兩度出海尋父。儘管沿途遭遇不少災難,卻都奇蹟般的化險為夷,最後,百花仙子化身的小山,在受罰於人間的時間期滿,重回小蓬萊,繼續執行掌管百花的工作。

這部小説看似在描寫神話,實際上,在詼諧諷刺中也藴涵着深刻的道理。故事中的島國特色即在訴説當代社會的面貌、作者自己的期許,如:一、君子國:希望人人都能像君子國的人民般,不爭奪、不強求,社會安樂祥和。二、女人國:顯示作者關懷社會,對許多男女不平等制度的批判,想象女人亦可考科舉,從事男人做不到的事。三、白民國:當時,有些人考取功名便洋洋得意,認為自己已是頂尖人物了,便賣弄自己所學。實際上,學海無涯,他們所學的不過是汪洋一瓢罷了,作者對這樣氣量褊狹的士大夫,也不放過揶揄他們的機會。

《鏡花緣》雖然是描述作者對當代社會制度的不滿,以及他個人向社會的反抗,但其中所包含的寶貴啟示仍是現代社會中值得我們借鑑、警惕的。就如同我曾耳聞的一句話:真理是不會隨着時代的變動,而有絲毫改變;人生最大的錯誤即是再犯相同的錯誤。但反觀現代社會,為何人人不能少一點爭利,而多一點施捨,像君子國般?為何有些人不能謙虛為懷?反而像白民國般喜歡賣弄?社會要進步,內心的改革其實是最重要的。如果世界上各民族和平共存、沒有紛爭,哪需要什麼武器?但真實的情況又是怎樣呢?

想改造這個社會,甚至這個世界,真非我一個十六歲的人做得到,但我想大家一起來努力一定能成功的!滴水可穿石;聚沙可成塔。而且,解決社會亂象最好的方法,關鍵在於生活在其中的人們。

鏡花緣讀書心得感悟 篇12

這,是一部歌頌了女子才華的書,反映出女子在生活中的地位上的平等要求,表現了作者尊重女子地位的民主思想。這,就是女作家李汝珍寫的《鏡花緣》。這本書告訴所有人,女子也是可以很有才華,很有地位的。

機會是自己爭取的,而不是自己去等待的。書中説得好:做人要以忠,孝,順,信仁德為本,如果我們連這幾個字都做不到,怎麼生存下去呢?在女兒國,是女人當政,當宰相,當大臣的,為什麼呢?

因為這是女子自己爭取的。這本書不僅要告訴我們要爭取機會,還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長輩;忠誠;善良;寬宏仁慈;不斤斤計較;做事一步一步來;最重要的是要自信。

鏡花緣讀書心得感悟 篇13

《鏡花緣》的作者是清代的李汝珍,魯迅先生評價他“於社會制度,亦有不平,每設事端,以寓理想”,作者在這本書中把“提倡男女平等,諷刺科舉制度,揭露社會醜態”等社會理想發揮得淋漓盡致。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吧!

提到封建社會,人們大都會提起一個關鍵詞——“重男輕女”。“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描述的不平等思想禁錮着古代的人們,怪不得古代學堂裏沒有女子的身影。但在《鏡花緣》這本書中,歧視女子的説法早已被人們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書中有一個神奇的國家叫做“女兒國”。但《鏡花緣》中的女兒國與《西遊記》中的女兒國有着很大的差別。《西遊記》中的女兒國內無一男子,而《鏡花緣》中的女兒國內本有男子,只是女性當道,男子反穿衣裙,作為婦人。文中,林之洋因賣貨給國舅府誤被選為王妃。這王妃可不好當,首先得纏足,所謂“纏足”,就是裹小腳,當時的人以“三寸金蓮”為美;可憐的林之洋裹得十腳趾都爛了,化為膿水。這雖是誇張,但他所受的痛苦難道古代婦女沒有受到過嗎?但又有誰可憐過她們呢?作者通過描寫林之洋的痛苦,讓讀者從古時候女性的立場去體會纏足等種種陋習的殘酷和醜惡,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男女不平等現象的諷刺與悲憤。

除了女兒國,文中還提到了許多神奇的國度,其中,有一個國家讓我印象很深。那裏居住着許多“笑面虎”,個個虛偽狡詐,有兩副面孔。這個國家叫做“雙面國”,唐敖一行人來到了雙面國,當國的人面對儒巾綢衫的唐敖和顏悦色、滿面恭謙,卻對舊帽破衣的林之洋無情無緒、十分冷淡。唐、林二人很疑惑,便交換了衣服,再次上前詢問;結果當國的人對身穿綢衫的林之洋變得親切,對唐敖則冷眼相看。看到這裏,我感到十分的“悲憤”;現在的生活中,也有不少像這樣的人,他們面對人的態度僅僅取決於他人的富貴程度,這樣的虛榮難道不是很可悲嗎?前段時間,有個國外的網友做了一個實驗:一個漂亮的小女孩上街求助,許多人都給予了她幫助;但當這個小女孩變得灰頭土臉時,人們卻視而不見。這樣的虛偽,和“雙面國”中的人有什麼區別呢?作者通過描寫當國人們的態度轉變之大,深刻地諷刺了當時人們的虛偽和虛榮。現在的生話中,我們也應當放下虛榮心,這樣社會才會變得更真誠、更友善!

通過閲讀《鏡花緣》,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在生活中,我們應學習黑齒國人民的好學上進,學習君子國的謙讓;同時也要杜絕像淑士國的酸腐吝嗇,像無腸國的貪婪刻薄。願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和平、越來越向上!

鏡花緣讀書心得感悟 篇14

《鏡花緣》是清代著名作家李汝珍歷時近20年所寫的小説,題材涵蓋了社會現狀、世俗人情以及當時的進步思潮,為後世學者提供了許多研究與借鑑的地方。近來,通過對《鏡花緣》的反覆品咂,筆者認為,其中描寫的主人公在女兒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為全書的精華之處,既體現了作者對男女平等、尊重女權思想的高度崇尚,又對當時宮廷爭鬥、封建陋習給予了有力的批判。

在以往側重於描寫才子佳人愛情的戲曲和小説中,我們不難發現,它們所刻畫的女子雖然也代表了一定的女性覺醒思想: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勇於與家庭中的頑固勢力做對抗,即使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就是其中的真實寫照,然而,在這些作品中,女性的覺醒意識是被動的,僅限於當自身利益受到嚴重威脅之時,反抗的空間亦侷限在門第等級觀念之中。《鏡花緣》則恰恰相反,女兒國的每一位女性儼然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她們不必再遵從封建禮教的束縛,去恪盡職守的扮演大家閨秀、小家碧玉的角色,反而可以率性的不飾脂粉,“反穿靴帽,作為男人,主管外事”,此外,他們的行動也不單單禁錮於四尺見方的閨閣、庭院與花園之中,“農士工商皆女輩,漁樵耕牧盡紅粧”,在這個國度裏,女性可走出深宅後院,串街走巷,憑藉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學習、掌握適應社會的技藝,當國家遭遇水患侵擾,需要人才儲備資源的時候,她們表現出勝於男性的靈巧與聰穎。故事的最後,在女兒國國王即將去世,王位無人的情況下,世子陰若花繼接宗支,其好姐妹枝蘭音、黎紅薇、盧紫萱不願“庸庸碌碌,虛度一生”,三人立下宏遠,“我們同心協力,各矢忠誠,或定禮制樂,或興利剔弊,或除暴安良,或舉賢去侫,或敬慎邢名,或留心案牘,輔佐她為一國賢君,自己也落個女名臣的美號,日後史冊流芳”。在這裏,女性不再僅僅被認定為是傳宗接代的機器,亦或是家庭政治聯姻的工具,她們的自我意識被無限放大,在這一契機之下,她們與男子一樣竭盡所能的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渴望着創立一份屬於自己的功業,從而得到社會的肯定,實現人格的獨立。

“粉面郎纏足受困,長鬚女玩股垂情”一回可謂是令人可笑又可歎啊。進宮賣貨的林之洋“有幸”被女兒國國王陰奇看中,封為“王妃”,而在這“有幸”中卻也藏着深深的“不幸”。按照女兒國的習俗,男子要穿耳、纏足,這當然在林之洋身上也是不可避免的。被穿耳時,“那白鬚宮娥上前,先把右耳用指在那穿針之處碾了幾碾,登時一針穿過。林之洋大叫一聲‘痛殺俺了’······又把左耳用手碾了幾碾,也是一針直過,林之洋只疼的喊叫連聲”。而後纏足更是使他放聲大哭,他的兩隻金蓮“被眾宮人今日也纏,明日也纏,並用藥水薰洗,未及半月,已將腳面彎曲,折成凹段,十指俱已腐爛,日日鮮血淋漓”。作者將高大直率的林之洋作為切入點,通過一個男性的親身感受,對壓迫女性的封建禮教、封建制度提出了深切的控訴,更加的鏗鏘有力,義正言辭。回顧中國歷史,女子纏足最早出現在五代十國,南唐後主李煜為求女子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推崇女子纏足,明代的唐寅亦寫過一首《詠纖足俳歌》:“第一嬌娃,金蓮最佳,看鳳頭以陣堪誇。新荷脱瓣月生芽,尖瘦幫柔繡滿花。從別後,不見他,雙鳧何日再交加。腰邊摟,肩上架,背兒擎住手兒拿”。到了清代,腳的形狀、大小成了評判女子的重要標準,一個女人是否纏足,纏的如何,將直接影響她的終身大事。“三寸金蓮”成為婦女的美態標準,以至於有些女子因腳太小而行動不便,成為進進出出都需要別人抱的“抱美人”。不得不説,這是一種畸形的審美意識,以其殘忍的方式摧殘着婦女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然而就是以纏足為代表的封建禮教卻在中華文化的傳承中經久不衰,着實該引發人們的反思與檢討。歷史是進步的,李汝珍在漫漫歷史之河中,通過塑造這些自由不仿古的女性,開先人之智慧,對這一問題給予重視,加以批評,其給當時社會所產生的時代效應也是值得可定和讚揚的。

在女兒國的世界中,除卻對女性自由、平等、獨立之思想進行表彰,對封建陋習之陳腐、殘酷進行鞭笞,其中夾雜着的就是對宮廷鬥爭的描述。清中後期時,統治日趨腐朽,人民怨聲載道,可是在統治勢力嚴密監視的淫威之下,廣大百姓只能忍氣吞聲,敢怒不敢言,然而作為擁有獨立思想的讀書人,往往能夠在他們的作品中巧妙的反映當時的社會現狀,表達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在這書中主要表現在陰若花身上。陰若花八歲被立儲,至今六載,不幸前歲嫡母去世,西宮阿母專寵,意欲其子繼立,屢次陷害她。其父又因聽信讒言而痛恨她,在此境況之下,年紀既幼,素日只知閉門讀書,又無心腹的陰若花安能處處防備?一經疏虞,性命難保。所幸中途有貴人相助,脱離災禍,爾後,在國家需要她挺身而出的時候,她對那個複雜的政治官場有了深刻的認識,“第此時臣國西宮之患雖除,無如族人甚眾,良莠不齊,每每心懷異志,禍起蕭牆,若稍不留難,唯有不遭其害。此國中歷來風氣如此”。而這又豈非是封建時代的真實寫照?在我國古代,皇儲作為國家未來的君主,皇權的繼承人,它的確立對於維持江山社稷的延續以及國家穩定有着巨大的影響。然而,事物的發展總有其兩面性。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權”的皇權引誘下,為奪皇儲之位,不惜手足相殘,泯滅人性的事件時有發生,唐太宗的“玄武”成為其一生遭人詬病的恥辱,康熙時的太子之爭愈演愈烈,介於八王子和十四王子的雍正的爭鬥則更殘酷,尤其是雍正當政以後對其他王子的迫害則更為慘烈。所以,為了治國安邦的需要,歷代思想家和有作為的統治者大都提倡加強自身修養,倡導任賢選能,讓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有才幹的陰若花和她的三姐妹最終回國也是作者這一思想的體現。

鏡花緣讀書心得感悟 篇15

在明代李汝珍寫成的小説《鏡花緣》裏,不僅有天馬行空的想象,鏡花水月般的情節,還有藴含了對社會的諷刺。

三月九年級那天,各路神仙都去崑崙為王母祝壽,百獸、百鳥跳、唱了一陣,嫦娥對百花仙子説:“今天是王母聖誕,你應令百花齊放,既可增加氣氛,又可以助長酒興。”眾仙聽了,連聲稱“妙”。百花仙子卻以“花開有序”為由拒絕了。於是,百花與嫦娥在眾人面前打下一賭:“如果下屆有一位帝王能夠使百花齊放,那百花仙子就被貶下凡間。”正巧心月狐要託生為帝王,嫦娥就對心月狐説:“你若能使百花齊放,那天下萬紫千紅豈不更加好看?”心月狐想了想,答應了。心月狐託生在武家,取名武則天,後來當上了不可一世的女帝王。

一日,天空忽降鵝毛大雪,武則天賞雪飲酒,乘酒醉之際,下召令百花齊放。偏偏這時百花仙子在與麻姑下棋,眾花無從請示,又不敢抗旨不尊,只好乖乖開花。玉帝知道後,龍顏大怒,把百花仙子與其他九十九位仙子一同貶下凡間。百花仙子託生在唐敖家,取名唐小山。因遭奸臣陷害,唐敖被革去功名,與他妻子的弟弟林之洋與舵工多九工一同出海經商,臨行時神仙託夢,要他去海外尋找失落的十二位花仙,從此,他們開始了在海外的冒險與尋覓。

作者沿用了《山海經》中國度的名稱:“大人國”國民腳下的彩雲、“君子國”國民的君子風度、“兩面國”國民天生的兩面臉、“翼民國”國民長五尺的頭、“犬封國”國民的狗頭、“深目國”國民長在手心之中的眼睛、“勞民國”國民終日搖擺、勞碌不停的生活、“豕喙國”國民只會説謊話的嘴、“無腸國”國民吃飯的傳説、“女兒國”國民女子當政、男子為婦的傳統……無一例外的反射出作者生活的那個年代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如:自私、虛驕、奢靡、吝嗇、作偽、狡詐。同時也顯示出作者對生活在一個完美的世界裏的渴望。

《鏡花緣》這部優秀的書籍猶如一面心靈的明鏡,不但可以照人,也可以照己。

鏡花緣讀書心得感悟 篇16

前段時間,我讀了《鏡花緣》,感觸頗深。

這本書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百花仙子得罪了嫦娥,和其他十二名花仙子被玉帝貶到人間,她投胎到了一個叫唐敖的人家,自己被取名為“小山”。突然有一天,小山的爸爸唐敖偶然來到了一個叫“夢神觀”的地方,在那裏,一位老仙告訴唐敖:“你只要找到十二名花就能成仙。”於是唐敖就開始了找花的旅途,一路上,他經過了許多國家,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也碰到了“十二名花”。也就在這時,人間的皇帝武則天建立了女子的考試,於是,小山也參加了比賽。後來,小山在一個農村人那裏收到了爸爸寫給自己的信,原來自己考上了!併成為了當時的才女,於是他就和父親一樣開始旅遊,後來因為自己是才女,於是自己就慢慢富裕起來,自己也不貪圖享樂,最後返回了仙界。

而在小山的父親唐敖找十二名花的時候我感觸最深,還記得唐敖在找十二名花的時候經過了許多國家。那就拿“黑齒國”和“白民國”這兩個國家來做個對比吧。黑齒國人黑皮膚,黑牙齒,外表顯得有些醜陋。而白民國的人皮膚白,相貌好。如果有人問:“哪個國家的人更有學問?”我想大部分人都會幾乎不假思索的説:“當然是白民國,黑人通常都是很粗魯的!”可是,有時並非你想象的那樣!

黑齒國人雖然相貌不好,但他們卻十分講究,那裏的男人都在路右邊走,女人都在路左邊走,走路時也是專心致志,不東張西望,吵吵鬧鬧,反而十分有秩序。除此之外,那裏不管男女,都可以上學,不像天國(就是唐朝)只許男人上學。而白民國呢?一個個看起來文質彬彬,相貌堂堂,其實根本沒什麼學問,反而讓人感覺有些彆扭。這麼一比,道理便出來了,那就是:不能以貌取人。如果你問我“為什麼?”我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有時並非你想象的那樣!”

除了這些,我們也可以聯想到一些生活實際,就像一些人看起來厲害,有學問,不禁讓人嘖嘖稱讚,其實,真正厲害,有學問的人反而十分低調,不會去做偽君子,裝成有學問的樣子來欺騙眾人雪亮的眼睛。就像古代的孔子,孟子等有大學問的人,他們有學問的同時也很謙虛,低調,不也和書中的黑齒國人很像嗎?

所以,有時,並非你想象的那樣!看起來有學問的人,不一定有學問,而真正有學問的人都是十分低調,所以,我們應該像書中的黑齒國人一樣真實,相反的,不該像白民國人那般虛假。

鏡花緣讀書心得感悟 篇17

《鏡花緣》講述的是一段野史,大約在武則天掌權至唐中宗復位的時期。既是野史,其中自然少不了若干神話、傳奇。故事大致可以分為四段。首先寫仙界嫦娥和百花仙子結怨,武后怒貶牡丹,百花仙子下凡為人至主人公唐敖周遊海外諸國。第二段寫唐敖在小蓬萊出世為仙,其女唐小山尋親。三是尋親歸來,唐小山與眾位才女赴試及試後遊玩活動。最後寫文氏弟兄伐武勤王,中宗復位。其中第一部分最為精彩,人物的形象也體現得最為豐滿。

書中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在於用離奇、甚至有些荒誕的情節,來展現現實的社會,或贊或諷均入木三分。書一開始便寫武后殘冬令百花奇放,而牡丹獨遲。這一段故事現在廣為人知,不知是否出於此處。書中的牡丹仙子也給人一種不趨炎附勢的形象,宛如那些有骨氣的讀書人。後面寫到書生唐敖放棄功名,與船商林之洋,多九公等人遨遊海外,遇到種.種奇聞佚事,時而令人瞪目結舌,時而令人捧腹大笑。例如一日眾人來到東方小國“君子國”,目睹國民趕集買賣,“討價還價”的過程。只見買家説:“老兄如此高貨,卻討這般賤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務求將價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便是不肯賞光交易了。”賣家説:“既承照顧,敢不仰體?但適才妄討大價,已覺厚顏。不意老兄反説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於是買家不肯降,賣家不肯增,爭執不休,最後還靠一位路邊老者了事。我等讀者看了,也隨唐敖在一邊驚歎不已。

還有幾個小國也給人深刻印象。如“黑齒國”,其人渾身漆黑,面相醜陋,然而飽讀詩書,記性超羣;與之相對的“白民國”,則是一個個人面白如玉,美貌非常,但腹中無物且傲氣凌人。“淑士國”中,人人能文,出口成章,邊酒店中的小二也“請教先生,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菜要一碟乎?兩碟乎?”不僅如此,而且窮酸成性,吃的所有東西都帶一股醋勁。“無繼國”內無男無女,人們不必生育,死後屍體不朽,一百二十年後仍可重生,所以對生死大事看得特別透徹,對名利色權特別淡泊。再有什麼“翼民國”,“聶耳國”之類,都是奇形怪狀,聞所未聞。這些描寫雖屬想象,但視為對社會上各種人羣的影射,又有何妨。作者把這些人從社會中拉出來,讓他們自成一個國家,然後讓我們作為遊客,欣賞別人的,抑或自己的荒.唐可笑之處。

唐敖遊至小蓬萊,就在那兒出世為仙。書的主角轉到他的女兒唐小山身上。同時書的主題,也從像《山海經》那樣記載海外軼事轉變為對一羣聰明伶俐又多少有些不幸的少女們的描摹,她們曾是上界的百花,託生為人。説起寫女性的書,當然首推《紅樓夢》。它的光芒太耀眼,使得看過《紅樓夢》的讀者,更容易看到其他書的不足。《鏡花緣》描寫女性,既有其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筆。書中形象最豐滿的是唐小山,為百花仙子託生,通文墨,學問好,能使羞辱了多九公的兩位黑齒國姐妹拜服,能在短時間裏寫出《天女散花賦》那樣的文字。由於書整體的價值觀是儒家的,這位主角因此是一位不遠千里尋找父親的孝女形象。在人羣裏,我們也能時常發現她的穩重、識大體等的優點。其他幾位,像駱紅蕖、陰若花、顏紫綃等人,或者有一些武功、神勇,或者明道理,講事非,都是各有其經歷與個性。然而總體觀之,這一百位女子,其美貌、聰明,大體都很相似,甚至有些人本身就是某家的五姐妹、六姐妹,除了名字以外幾乎分辨不出來,簡直就是同一張臉孔。這樣的描寫多少給人乏味之感。正如一般的觀點認為《水滸》前半比後半好,因為前面寫的都是個人事蹟,像魯智深、武松等人的形象能寫得那樣的生動鮮明;而後面寫宋江大軍東征西討,筆墨主要花費在寫主將如何英明、佈陣如何巧妙,先前的那些好漢似乎都沒了什麼個性,不能不算作一種遺憾。

前面説過,整本《鏡花緣》的價值觀是儒家式的,它歌頌父慈子孝,君明臣忠,讓有學問的讀書人都在故事中得到尊敬。同時,它也描寫了一羣同樣具有那些良好品質的少女,通過她們在才女考試中的表現説明女子也能承擔像男子那樣的任務。就作者的時代來看,這樣的觀點無疑是進步的。然而少女也像老學究那樣談《禮》、談歷史,終究是缺少了一些年輕人的靈性。除此以外,作者借書中人之口,對通俗化的儒家提出質疑,像奢侈的婚葬禮儀、講究排場的宴會、是非不明的訴訟等。質疑之餘,作者又樹立起那些海外的“理想國”:君子國、軒轅國。這種思考和探索的精神,是值得稱讚的。

這本書很大的一個不足,在於宿命論、果報論的色彩過於濃重,這一方面與我自己不相信轉世投胎之類的説法有關。書裏的好人都有神仙庇佑,逢凶化吉,而惡人都是註定受苦難,下一世要做禽獸的。每次考慮到將來之事,最準的永遠是天象、卦象,而且從來沒有算錯過。固然,正史上的星象和市井童謠也遍地皆是,也是一個比一個準,但我寧願相信是有智慧的人根據現狀判斷將來,而假説成是天象以讓人信服。本書中常有這種宿命的巧合,彷彿都是註定一般。不過我們大可不必吹毛求疵,即使在今天,不也有相信那些星座之類的説法的糊塗蟲麼?

總的説來,《鏡花緣》還是給了我很多有益的啟示,發展了我的想象的空間。這本書能夠流傳至今,自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所在,就不用我多作評論了。

鏡花緣讀書心得感悟 篇18

在《鏡花緣》文本的表層展示的是虛幻浪漫靜謐的萬般世相,而其深處卻一度奔突、衝撞着由生命的熱愛、執着與死亡的敬畏、疑惑的巨大張力支撐起的深沉悲痛的宇宙意識,這種對人類生存根本性問題的追問才是小説最具魅力的部分,但在理性思維下這部分內容不僅不能閃爍出本該有的金屬般的光澤,反而成為“封建糟粕”,並且由於其他各方面藝術成就的折扣更遭株連,最終淪落得少有人問津的地步。小説為什麼會有對死亡的深刻思考?這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剖析這個問題必須先明白何謂詩性智慧與中國語境下的詩性智慧,因為正是中國的詩性智慧的根本特徵才導致了《鏡花緣》造就出上述的深刻命題。

所謂的詩性智慧,簡單地説就是一種原始思維,根據維柯在他著名的《新科學》中的解釋來看,原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是本能的、獨特的,並不是如我們理性智慧下人類所想象的那樣幼稚無知野蠻愚昧,是“富有詩意的”。它有兩個鮮明的特徵可以描述,即一個是想象性的“類概念”,一個是擬人化的“隱喻”。詩性智慧的產生顯然是那個財產公有制時代的必然產物,在人類自我意識完全獨立出來以前,原始人類的思維方式必然是集體表象,同時是一種“身體語言”或“動作思維”。維柯關於詩性智慧的經典論述至少告訴我們生活在理性智慧下的人類兩點注意事項:一、先於理性智慧的形態是詩性智慧,並且詩性智慧是人類文化的第一個形態;二、既然人類在早期都共同擁有過詩性智慧,那麼,不同民族、國度、地域的人具有共通性,雖然由於地域的差別、民族的特性而導致共通性越來越少,但是至少在某些方面仍然遺留着相同以及相似的地方。由此我們可以進入第二個命題的討論,就是雖然人類都擁有着幾乎完全相同的心理起點,但是,中國的詩性智慧與西方的詩性智慧又有着顯著的不同,對於生命本體精神的繼承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

中國的詩性智慧為什麼會與西方的詩性智慧有着如此巨大的差異?本文不準備在此贅述,需要強調的是,中國古代文明由於直接繼承了詩性智慧的生命本體精神,因而在本質上呈現出與西方不同的形態,即劉士林先生所説的“中國的詩性智慧在本質上是一種不死的智慧。”他對此曾有過精闢而詳細的論述,“與古希臘的哲學方式不同,它不是採用理性思維的反思方式,而是以一種詩性智慧的直覺方式把死亡融為生命的一部分;與古印度的宗教實踐不同,它不是採取非理性的宗教迷狂來超越感性之軀的畏死情結,而是以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以人倫義務為人生意義來貶低個體生死的重要性;與古埃及的死亡倫理學更是截然相反,它以羣體的延續為第一義,從而把個人的生死消解在族類生生不息的歷史綿延之中,從而使生命獲得精神上的不朽。”

鑑於中國詩性智慧非主體化與非對象化的兩大根本特徵,中國詩性文化在文化底藴上就顯示出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氤氲境界,以及“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的生命活動節奏。作者在敍述方式上普遍地表現出重直觀性而輕邏輯推理的童話式表達,圍繞一種由詩性智慧澄明的、超生死的情感本體是如何可能的,包括《紅樓夢》、《鏡花緣》、《西遊記》等偉大作品,無不表現着頑石、花木等因其靈性和對生命的熱愛而從無限宇宙洪荒中突出出來的詩意題旨。

《鏡花緣》中鮮明地張揚了這種不死的智慧精神。小説第六回即進入輪迴轉世的永生世界,“仙姑此去,小仙等無以奉餞,特贈靈芝一枝。此芝產於天皇盛世,至今二百餘萬年,因得先天正氣,日月精華,故先凡服食,莫不壽與天齊。”“我等偶於海島深山覓得回生仙草一枝,特來面呈,以為臨別之贈。此草生於開闢之初,歷年既深,故功有九轉之妙,洵為希世珍奇。無論仙凡,一經服食,不惟起死回生,且能同天共老。”第九回《服肉芝延年益壽 食朱草入聖超凡》中更是赤裸裸地渲染一個長生不老的世界:“此果名叫刀味核,其味全無定準,隨刀而變,所以叫作刀味核。有人吃了,可成地仙。我們今日如得此核,即不能成仙,也可延年益壽。”“只見路旁石縫內生出一枝紅草,……隨即放入口內,只覺芳馨透腦。方才吃完,陡然精神百倍,……只見路旁有一殘碑倒在地下,約有五七百斤。隨即走近,彎下腰去,毫不費力,輕輕用手捧起,……”在這個世外桃源,不僅處處仙草可以吃了長生,就連吃了魚兒也可以成仙。如第十五回記載,“當日黃帝時,仙人寧封吃了飛魚,死了二百年,復又重生。豈但醫痔,還能成仙哩!” 在無繼國裏,人雖不能生育,但死後屍體不朽,過了一百二十年仍舊活轉。在玄遠國裏,“國王業已千歲”。在所有長生不老、輪迴轉世的描述中,最具有核心位置的是“不死國”、“不死樹”的出現:“不死國”中“有座員丘山,山上有棵不死樹,食之可以長生,國中又有赤泉,其水甚紅,飲之亦可不老。”

鏡花緣讀書心得感悟 篇19

《鏡花緣》是繼《紅樓夢》之後比較優秀的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説,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它是清代作家李汝珍晚年的一部作品,共一百回。《鏡花緣》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武則天稱帝,打敗了唐室舊臣徐敬業、駱賓王的反叛。有一天醉後觀花,令白花嚴冬齊放。眾花神不敢違背聖旨,就齊聚皇家花園噴蕊吐豔。哪知違背了天規,被玉帝貶下凡塵成了一百個才女。眾花領袖白花仙子被貶到嶺南,託生為唐敖的女兒小山。唐敖殿試落第,心情沉悶,就隨妹夫林之洋泛海出遊,經舵工多九公導遊,觀覽了海外異國風情,看到許多奇人異事。後來進入小蓬萊,求仙棄世,一去不返。小山思親心切,讓舅父林之洋帶她出海,尋父回家,歷經磨難後終於找到小蓬萊,卻意外地在泣紅亭中錄下一卷“天書”,上面有一百名女子的事蹟。並遵照父親的意思改名為唐閨臣。

第二部分寫武則天開科考試才女,錄取了一百人,名次和泣紅亭天書上載得分毫不差。這些才女及第後,拜見宗師,連日飲宴,賦詩遊戲,表演了書、畫、棋、醫、卜、星相、音韻、算術等,以及燈謎、酒令、鬥草、投壺等,盡歡而散,唐閨臣也重返仙山。這時,徐敬業、駱賓王等人的兒子聯合劍南節度使文芸,起兵反對武則天,一些才女也因姻親關係加入軍中,不少人殉難,終於打破了“武家軍”的酒、色、財、氣四座大陣,武則天失敗。後來唐中宗復辟,仍尊則天為“大聖皇帝”,則天又下新詔,宣佈明年重開女試,並命前科錄取的才女重赴“紅文宴”。

《鏡花緣》一書的思想意義十分突出,作者借書中人物之口,鮮明地表現了自己的一些社會觀點,對嫁娶、葬殯、飲食、衣服、居家用度都提出了一些改革的辦法。他還通過對各國風土人情的描述,無情地批判了好吃懶做、説謊、奉承、不學無術等多種社會現象,對好讓不爭、待人寬大的“君子之風”、大人之度則給予讚揚和肯定。然而,書中的一個更重要、更鮮明的主題,就是要求提高婦女的地位,使婦女揚眉吐氣。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中,雖然人們的觀念較以前已經有了很大轉變,但封建殘餘思想依然存在,有的還很嚴重,像男尊女卑的現象及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位生活在兩百多年前的封建社會中的作家都能打破世俗偏見,控訴封建制度,主張男女平等,這是否能引起我們這些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的當代人深思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r398g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