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我們仨心得500字(通用6篇)

我們仨心得500字(通用6篇)

我們仨心得500字 篇1

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到今天為止,我讀了三遍,我是個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於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這本書我真的要忘了錢老和他女兒圓圓離開我們已很久了。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讓我衷情,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覆覆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説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為人處事只求無悔於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真是於平凡中顯出不平凡。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温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餘,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裏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裏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入了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我們仨心得500字(通用6篇)

一個不平凡的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這就是楊絳和她的<我們仨>。20__年度文學十大好書評選結果已揭曉:<我們仨>居首位。楊降先生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從容而談,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採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

錢老是名人,而在楊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角色,有幸相攜至老也不枉此生了。好的書每看一次會有不同的感受,對生活有了點認識,真的要感謝楊絳先生!

我們仨心得500字 篇2

一切沉重都未露出端倪的時候,她與愛人在異國享受他鄉的樂觀;大半輩子坎坷飄搖的時候,她珍惜苦中作樂、忙裏偷閒的點滴生活。一家人自相遇到失散,平平淡淡享受親情温暖、家庭幸福的日子。楊先生堅持在法國留學的那一年時間是她最快樂的日子,我卻從阿圓來到家中之後深切體會到了一種温馨的、踏實的情感,她每每寫到女兒,必是憐惜、喜愛的自豪語氣。

一對可愛的父女從她的筆下跳脱紙卷,學識淵博卻生活不能自理的“拙手笨腳”錢鍾書,聰穎懂事卻“隨父造反”的楊絳“平生之傑作”錢瑗。一家三口,從年輕時的相互扶持,到年老後的相互依偎,他們心態平凡,只願相聚不生離便一切滿足。有愛人陪伴,有女兒承歡,這就是家,親人離世,家人已去,家便成了客棧,老人的心在思念中空蕩着,在孤寂中充盈着。從質樸簡潔的語風中走過三人的一生,歷盡曲折卻僅存温情。

楊先生在書中寫道:世間好物不牢堅,彩雲易散琉璃脆。單是書中的章節名稱就能夠字字印證此話: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人思念我們仨。儘管句句引人心酸,我讀完卻沒有傷痛難抑、同情憐憫之心,反而愈是心如止水、羨慕不已。悲歡離合,動盪不安在她的筆下都如此順其自然地隨時光而過,甚至沒有留下什麼痕跡,更沒有怨恨,沒有自憐,沒有委屈不公。在她眼中,世間只愛侶、女兒二人,重心皆在家人身上,一同做學問,一同“探險”,一同把玩“石子”,其樂也融融。

二人的離世,令人悲慟,卻不招人絕望,這般年紀的先生,一路走來總歸會看淡。曾經的肝腸寸斷、心如死灰,如今卻是一番無陰無晴的平靜述之,平淡而不貧乏的文字懷念的是從前快樂的生活,相伴的幸福。先生是在憶自家的氣息,用一顆百歲老人沉澱的心尋找至親相會的通途,無旁人無關,不為告白與揭露,更非寫與他人博取同情與圍觀。

語氣淡而情感摯,文字平而意不乏。你能夠在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生活中的父母天下一般普通,精彩的日子只因闔家團圓。先生毫不矯正揉造作地緩緩道來,叫人牽腸掛肚。讀一讀這本書,在還來得及之時,感相聚之幸,惜陪伴之福。

我們仨心得500字 篇3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一本回憶錄,講述了楊絳、錢鍾書和錢瑗一家三口平淡的生活。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一個夢開頭,第二部分是一個亦真亦假的夢,錢先生生病,圓圓生病,楊絳奔波在老伴和愛女之間,最後圓圓先走了,錢先生也走了,“我們仨”走散了,第三部分是完全真實的故事,講述了錢鍾書和楊絳婚後工作,愛女出生直至錢鍾書和錢瑗相繼離世的人生歷程。

錢鍾書和楊絳婚後到英國留學,後又回國,他們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們把平淡的生活當作是“探險“,在”探險“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沒有主題,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就交流什麼,這是多麼讓人羨慕的夫妻。

愛女圓圓的出生,給家裏帶來了許多的快樂,圓圓雖然從小體弱多病,但是生活很樂觀,喜歡“格物致知“的觀察事物,是父母的小棉襖,重病期間,都不忘叮囑媽媽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卡片。我彷彿看到了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裏,處處有歡聲笑語,有趣味。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句平實的話語,卻真真的感受到了那份沉重的愛和刻骨銘心的思念。現在的人們都太忙碌了,不斷的追求想要的,卻忽視了平淡的美麗。我們有理想,有追求,不停的奔波忙碌,抱怨生活中工作中的不滿意,卻沒有認認真真的體會身邊人帶來的快樂和樂趣。

我們仨心得500字 篇4

這本書很薄,比起我曾經追過的動輒幾十上百萬字的“大部頭”(網絡小説),這本書的作者有隨便寫寫應付讀者的嫌疑。就這樣薄薄的一本書還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一篇無厘頭的故事,第二部分按照我的想法才算是湊足了我們仨這個正題,第三部分就是附件3了,全部都是各種紙片的照片,一頁頁附在後面。當然,如果再加上文章開始之前的照片集,唉!讓人忍不住去想,楊絳先生一家,學術之家,難道就沒什麼內容可以寫嗎?

看書於我來説,不過是説説,我最近看了啥啥啥書,那書不錯,云云,因為畢竟也不是什麼學究之類的,只不過為了裝裝樣子,看些貌似高大上的書籍罷了,這本書正好,薄薄的,淨是圖畫、大字、稀鬆的排版。咱的順序就是先看圖片,再看附件,再看...,停!看附件的時候,我就迷惑了,這一家人的生活太有調調了,畫個畫,寫個詩,你調侃我,我調侃你,其中説圓圓跟客人顯擺的她爹教的外語,才發現錢鍾書先生教她的原來是各國俚語。還有圓圓在病牀上寫的信,既治癒又提氣,比如今的明星訪談深入人心多了。一看到錢鍾書的信就頭痛,你説,一個海外留學歸來的,用文言文寫個家信,都讓我覺得文言是一門外語,大部分字兒我都認識,大部分的句子我都不理解,人家咋學的?和圓圓一起寫的打油詩經常把英文字母拆了塞進去,看得懂的自然是覺得好玩的緊。

第一章看完了,真看不懂她為啥好好的生活故事不寫,寫啥子夢,寫啥子客棧,猜罷,誰知道猜的對的錯的,自以為對的就好了。第二章開始就寫在國外學習,我緊接着就想留洋高大上該上了,果真是高大上,以前的人都對自己想什麼搞的那麼明白麼,説放棄就放棄,想怎麼讀就能怎麼讀,關鍵,真知道自己想要啥,出去幾年,英語、法語都不在話下,《包法立夫人》是語言入門級讀物,我了個去,都是人,人和人還真是不一樣。隨便哪件小事,換我寫,我怎麼着也得寫它個幾千上萬,這裏出現啥困難,我是靠着什麼思想,什麼信念,怎麼樣做戰勝了困難,戰勝了自己,得到了磨鍊與提升。可是,楊絳先生幾個字就過去了,寫的還很幽默,很生活。

《我們仨》這本書的作者是楊絳先生,在附件3裏還有一個版本的作者是錢媛,雖然這個版本的不全,但是更讓人覺得感動。錢媛大多講的是相處趣事,楊絳的文裏則是深深的懷念,在她的筆下,錢媛是天才,錢鍾書是工作狂,她説的自己則是不會做飯家務,只會讀書,學術上發過文,但是她自己都覺得自己沒什麼成就。高來低去的經濟生活,他們仨甘之如飴。

書中的文字很巧妙,楊絳先生充分顯示出她的文字功力,很多的文章段落,我都拎出來讀給朋友聽,朋友聽完大讚寫的妙。還有很多歷史已經封存,不查資料,不會曉得當時的兇險,但是在文章中,也只是個時間。

在我心裏,我特別希望在我的身邊有這樣一位長者,學者,她們安靜、淡泊,她們指引我的生活。

我們仨心得500字 篇5

閒來讀到楊絳的作品《我們仨》,這是楊絳暮年寫下的她與丈夫、愛女之間温馨有愛的文字,這是講述親情愛情的感人作品。而我只想借大師的題目,講述一下我現在珍惜感恩的朋友至情,它不只是三人行的友情,是以讓我倍加珍惜。

北京,這個地方説大,它是真的很大,大到從東北角的平谷到南邊的大興,需要兩個半小時;可説小,它卻也很小,小到只要想見,我的摯友就能很快相見。

讀書期間對朋友的概念應該還是不甚明朗的,畢業之後,大家都各赴各的前程,相互間的問候也少了許多,才驚覺生命中一兩摯友的重要性。

我自認是一個幸運的人,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可以結交一隻手的數量的摯友,更重要的是她們也互為知己,週末幾個人泡在一起,真真讓我有一種人生大贏家的錯覺。但人生並不會處處是如意,我沒有愛情的眷顧,但友情讓我不孤單;親情不在身邊,但友情常伴!

有時想想,知足常樂,只有對擁有的當下知足,才能保持常樂;只有對現狀保持清醒地審視,才能時刻準備進步。我現在就是這樣的狀態,對生活知足,對工作清醒審視,希望可以一直這樣,在快樂中去追求工作的進步、在進步中追求生活的完美!

我們仨心得500字 篇6

這兩天讀了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其實很久以前就聽説過這本書,前幾天到圖書館很巧的就看到了這本書,有時候很奇怪,查過目錄的書在圖書館怎麼也找不到蹤跡,可藏在心裏很久的書卻能就這麼突然的跳到你的眼睛裏。

以前感到名人離我們是那麼的遙遠包括他們的生活也是那麼的神祕,需要用仰視的方式來觀看,可看了這本書明白了原來名人的生活和我們普通人的並無二致,有着普通人一樣的喜怒哀樂,有時更甚之,生活中也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境遇,甚至比普通人的還多,但他們依然樂觀,依然饒有興味的生活,不斷的“探險”找到生活之美,對親情的那份眷顧,對家人的那份愛更真更純,也許這就是名人與我們的不同吧,他們更愛生活,更懂的珍惜身邊的朋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qe68k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