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

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

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體會 篇1

人類歷史只是宇宙中的一瞬間,而歷史的第一個教訓就是要學會謙遜。所以,今天的我儘管有些內容我無法完全理解,但仍帶着謙遜來談一談美國著名學者、“普利策獎”獲得者威爾·杜蘭特及其夫人阿里爾·杜蘭特的代表作《歷史的教訓》。

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

種族的問題是歷史一切戰爭的源頭,而到今天,種族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猶太人為什麼會有歧視人類的優越感,歧視造就的希特勒,只是錯在大量的屠殺和毀壞。種族的問題是歷史所遺留給我們的還沒解決的問題。

“歷史知識會告訴我們:文明是合作的產物,幾乎所有的民族都對此有所貢獻;這是我們共同的遺產和債務;受過教育的心靈,都會善待每位男女,不論他們的地位多麼低下,因為每一個人,都對所屬種族的文明做出過創造性的貢獻。”

戰爭或衝突是萬物之父,是各種觀念、發明、制度和國家強有力的來源。和平只是一種不穩定的平衡,只能靠公認的霸權或勢力均衡來維持。戰爭有好有壞如何判定,就在於你如何定義。世界無法缺少戰爭,但是可以減少戰爭。提到戰爭會想到什麼?是不是無盡的殺寥,是不是戰火的肆意焚燒,還是婦女的尖叫和孩子們的哭喊聲,反正我腦子裏想到的是這些,不得不説,戰爭是殘酷的,他真的會毀掉一切,包括我前面談到的主題,歷史,戰爭會毀掉歷史,從古至今一向如此,比如説,千古一帝秦始皇就做過糊塗事,一個焚書坑儒就毀壞了不知道多少對我們來説很珍貴的史前資料,再比如文革時期的紅衞兵,打砸搶燒,像一羣流氓一樣硬是眼睜睜的毀了許多文字資料,還有,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火燒圓明園,那些珍貴文物,沒的沒,殘的殘,現在看來那叫一個心疼啊,所以,這樣看來,有太多的歷史片段就這樣不見了,但是,有時候好好想想,我們也許是被這種慣性思維束縛了,換一種思路想想,其實戰爭是一把雙刃劍。

在我看來,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中,戰爭是時代的必需品,而所謂的和平,自由也只不過是那些弱者和手無實權的領導人們的天真想象,戰爭是人類智慧的最高較量,換句話説就是兩種不同文明的碰撞產生了新的歷史,好比美國獨立戰爭,不同民族人民的聯合獨立造就了今天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再比如説,朝鮮分裂的戰爭造就了今天不同的兩個國家,一個是擁有先進科技的韓國,一個是保留古老傳統的朝鮮,這樣看來,戰爭還會是一無是處的麼?所以總而觀之,戰爭和歷史之間就像是總會平衡的天平一樣,這邊多一點,那邊就會馬上持平,周而復始,反反覆覆,這樣就構成了一種結構,從毀壞到修復,從修復到毀壞的過程。

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初拿南懷瑾先生《歷史的經驗》這本書,以為只是歷史故事的經驗的簡單介紹,並沒有覺得內容之深刻。後來看了才知道,這裏面擷取了趙蕤的《長短經》、劉向《戰國策》、桓範《世要論》精華,參以歷史上興亡成敗的實例,論述了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並對黃石公《素書》、《太公兵法》、《陰符經》進行了逐句串講。

關於謀略。

上次聽過北京文明文化傳播公司的劉文明老師的一節課,對銷售做了一個很恰當的比喻:銷售是一把刀,刀可以用來切菜,可以是醫生手中的手術刀,可以救人,但也可以被壞人用來殺人。我們無法對一件東西做一個準確的定性,正如銷售,你做的恰當,那就是直銷;做的不對,可能就成為我們所理解的傳銷了。同樣的,謀略,往往讓我們想起厚黑學之類的權術之作,單純的説謀略,有錯嗎?沒有,僅僅是手段而已,手段不存在對錯之分,其他類似的事物也是一樣,本身沒有所謂的好與不好、對與錯之分,聖賢講道德,道德也只不過是一個手段,仁義也是一個手段,這並不是壞的。就是我們所説的專制制度、民主制度,也只是一種手段,沒有好壞之分。問題在哪?在使用者本人。正人用手段、謀略,手段就正、謀略就正,在乎動機,存心正手段就正,存心邪門的人,即使用仁義道德的手段也是邪。

《長短經》還是説了一個我們都熟知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並用歷史的事實來驗證。仁、義、禮、樂、名、刑、賞、罰等等,實際上就包含了不仁不義等等。而且,凡事都有一個度,到不了這個度就達不到我們所説的真正的仁義等,同時,過了這一點,可能就不是真正的仁義了。

這個道理我也是最近在明白,以前老覺得,我要做一個問心無愧的人,凡事我都要把握最基本的原則去做,尤其是在自己不知所措的時候,更要堅持原則,堅持最基本的做人的原則。其實呢,這已經走上了本本主義的路子,不知變通,因為真正的把握原則,不是愣頭青似的死搬教條,而是因時因地不斷適應具體的情況,顧全大局的基礎上,同時又不違反基本的原則。因為有時候,很多事情,在自己看來是做到了所謂的仁義道德,但是從整體來看,卻違反了大義。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長短經》中的一些觀點:

1、仁愛 “仁者,所以博施於物,亦所以生偏私---反仁也”

仁就是愛,可是愛的反面是私心,有愛就有偏私。“天子愛天下,諸侯愛境內,不得過所愛者,惡私惠也。”仁愛有一定的範圍,超過了這個範圍,只要偏重仁愛,偏私就會來。宋史上有名的宰相王旦,他提拔了很多人,可是當面總是教訓人,等他死了以後,大家才知道自己曾經被他提拔過,但是范仲淹曾問他,為什麼提拔了而不讓人知道?王旦説,他提拔人只是為國家遴選人才,何必讓被提拔的人來感謝他私人,所謂“授爵公朝,感恩私室”的事情不幹,這是大夫不收公利的例子。

這一點的把握,非常困難,但最基本的,應該是先去愛人,沒有愛人的心恐怕也就沒有這些仁愛的流弊。

2、仗義 “義者,所以立節行,亦所以成華偽---反義也”

義可以分兩種:一種是真正的大義,顧大局舍小利;一種是所謂的江湖義氣,就是小義。戰國宰相虞卿“棄相捐君”,魏國信陵君“竊符矯命”,都是後者,小義。

想到一個朋友的例子。朋友的父親是某縣教育局副局,年輕有為、能力強,因其兄長住院需花費大量醫藥費,他父親就以公事名義予以報銷,後來局長等領導對其不滿,仕途便從此不順,最後離開。這裏就牽扯到大義與小義的矛盾。今天的大義,當然早已不存在,我們可以把大義侷限於大局意識。應該是不破壞大局的情況下,儘量付出,儘量幫助。兒女情長、兄弟情義,量力而行。對我而言,做不了大義,但也不會盲目小義。

3、禮 “禮者,所以行謹敬,亦所以生惰慢---反禮也”

禮包括了一切制度,有禮、有規矩,在公家或私人的行為上,是比較好,但是相反地,制度、規矩,行久了,太多了,會出大毛病,會使人偷懶、逃避。嚴格照禮的規矩,我們這樣站,這樣做都不對的,講話、走路、站、坐、穿衣,生活上一點一滴,都要小心謹慎,着實麻煩。因為處處要人守禮,要人講節義,這是令人痛苦的事情。

因此,禮要講,但不必苛刻做作的講禮,也不要過分的講禮。講禮要分場合、時段。

4、樂 “樂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反樂也”

樂包括文化藝術,乃至歌舞音樂等。我們看歷史,一個國家富強了,文化鼎盛,藝術發達到最高的時候,也就是這個國家、民族、社會最墮落的時候,樂也有反的一面。“養失而泰,樂失而淫,禮失而彩”。民生太舒泰了,社會就墮落了,文化精神喪失了,表面好聽好看的東西卻特別多。

人也一樣,正如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後,一時忘乎所以,生於憂患,卻死於安樂。

5、名 “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反名也”

名是很好的,給人以名譽,是好事,如現在的表揚好人好事,公司裏表揚員工的突出表現,絕對沒有錯,但是也會使人生矜篡的念頭。當看到秦始皇氣派威風的車服時,漢高祖心裏面就起了“大丈夫當如是乎”的念頭,項羽更直截了當起了“取而代之”的念頭。

我們在看到他人有所成就,或比自己先成功時,或暫時過的比我們好的時候,如果自己心急敗壞,那就肯定不會趕上他們,相反,沉下心來,學人之長,補己之短,方能追趕上。

6、法 “法者,所以齊眾異,亦所以乖名分”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法律越嚴密,犯法的人越多,有的人要做壞事之前,先去找法令的漏洞做根據,做出來的壞事就會變成合法的。

7、刑賞 “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凌暴---反刑也;賞者,所以勸忠能,亦所以生鄙爭---反賞也”

刑是殺人或拘留人,但是執行的人,會濫用刑法來欺負別人,有時好人也會受到刑法懲罰的痛苦;獎勵,得獎的人慾沒得獎的人,常常會爭功、爭賞,而爭得很鄙俗。

8、學識 “聖人其作書也,以領理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記事,及其衰也,為奸偽,以解有罪而殺不辜---反書也”

文字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有知識,使笨的人思想能夠開發,不要忘記過去的錯誤,聰明的人知識學問高了以後,能夠懂事。可是相反的,等到知識越廣博,作奸犯科,作假的本事也越來越大,懂了文字,有了知識之後,犯法的也許就是這些人,而且有理論,講得出道理,有罪的人他可以説成無罪。這還是説明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9、尚賢 “其上賢也,以平教化,正獄訟,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澤施於下,萬人懷德。至於衰也,朋黨比周,各推其與,廢公趨私,外內相舉,奸人在位,賢者隱處---反賢也”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澤施於下,萬人懷德。但若朋黨比周,各推其與,只以小圈子利益為主,則就矇蔽了領導人。同一政見的人會互相包庇 ,每人都推薦自己信任的朋友,拉自己關係,結果就廢公趨私,變成了一個大私的集團。

10、夫士有五反,有勢奠貴不以愛人行義理,而反以暴傲。---反貴也

家富厚,不以振窮救不足,而反以侈靡無度,---反富也

資勇悍,不以衞上攻城,而反以侵凌私鬥。---反勇也

心智慧,不以端計數,而反以事奸飾非。---反智慧也

貌美好,不以統朝蒞人,而反以蠱女從欲。---反貌也

貴、富、勇、智、貌,如果自己具備了這些中的一個,沒有做到行義理、振窮、衞上攻城、端計數、統朝蒞人,相反的,暴傲、侈靡、侵凌私鬥、事奸飾非、蠱女從欲,就會走向另一個方向,違背了貴、富、勇、智、貌本該有的形象。

但是,每個人真要處在這樣的一個位置,恐怕很多事情也是自己無法控制的了,比如自己心態的變化,自己已經變了,卻還不知道。這是很正常的情況,所以,隨時保持自我檢討的心事很重要的。而且,要深信,真正做到了貴、富、勇、智、貌,那就會到達一個新的層次。

11、太公曰:明罰則人畏懼,人畏懼則變故出---反明罰也;明察則人擾,人擾則人徙,人徙則不安其處,易以成變---反明察也。

明罰,管理的太嚴,動不動就罰,大家就都怕了,但不要以為怕就能嚇住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所以説,過分的罰,就會亂;明察,凡事都對人看的很清楚,調查的很清楚,這就使人感到被擾亂、受干涉,為了避免干涉,就逃避遷走了,不安其處,也容易形成社會變亂。

罰和察本來都是好事,只是做過頭了,就物極必反。其實生活中,比如對於朋友、親人的一些過失,或是性格上的缺陷,大可不必去計較,因為每個人要去細細的觀察,都會有問題的,這也就是不要過分的察,不要過分的罰。

12、晏子曰:臣專其君,謂之不忠;子專其父,謂之不孝;妻專其父,謂嫉妒---反忠孝也。

臣子忠於其君,子孝於其父,本無可厚非,但是,忠孝不是簡單的你要忠孝於君、父。真正的忠孝,是要顧忌大局的忠孝。如果家長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特別的孝,其他的人就會被比下去了,這樣可能就會造成他人的誤解,孝心也就不是真正的孝心了。

13、韓子曰:儒者也文亂法,俠者以武犯禁---反文武也。

知識分子,讀書人學問又好,又會寫文章,文章寫多了,思想也多了,能言善道,很會辯論,於是以文學知識擾亂了法令,講俠義的人,動輒老子拳頭最大,用武勇把事情擺平了,所以重武俠的人,專門破壞了法令。儒者以文亂法,究其原因,是修養不夠,就是做人的道理沒有把握好,以至於昏了頭腦。俠者,武功本來是自保和強身健體的,但有武之後卻要去挑戰法令,就違反了武的本意,也是修養不夠所致。

14、子路拯溺而受牛謝,孔子曰:魯國必好救人於患也。子貢贖人而不受金於府。孔子曰:魯國不復贖人矣。子路受而勸德,子貢讓而止善。由此觀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反廉也。

人應該廉潔,不苟取,一點都不要,這是對的,當然,不可以提倡貪污,但有時候,像子貢的不受金於府,也不可以公然做出來,不然就會收到廉而過潔的反效果。

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體會 篇3

人是歷史的產物。汲取歷史智慧,總結經驗教訓,指引未來道路,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一代又一代的歷史學家,都在為這一目標而辛勤耕耘。《歷史的教訓》一書正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該書由美國著名文化史家威爾·杜蘭特與其夫人阿里爾·杜蘭特完成。威爾·杜蘭特(1885―1981年),先後在美國聖彼得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接受教育,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物學,並在美國著名哲學家杜威的指導下攻讀哲學,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杜蘭特筆耕不輟,成果驚人,作品有《哲學的故事》《轉變》《哲學的樂趣》《歷史英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想法和觀念》,以及規模宏大的11卷《世界文明史》,是當時美國少有的集作家、歷史學家和哲學家於一身的學者。

在撰寫《歷史的教訓》之前,杜蘭特夫婦花了近四十年的時間寫作《世界文明史》,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學、歷史、教育、藝術、音樂等諸多領域,是舉世公認的傳世經典,作者因此而榮獲1968年的“普利策獎”和1977年的“自由勛章獎”。因為卷帙浩繁,為方便一般讀者閲讀,杜蘭特夫婦在此鉅著的基礎上,於1968年寫作出版《歷史的教訓》一書。

《歷史的教訓》是杜蘭特夫婦的代表作,通過提綱挈領的線條,勾勒了歷史與人類生活各方面的關係,體現了他們對人類歷史的宏觀總體思考。該書共有十三章,包括“猶豫”、“歷史與地球”、“生物學與歷史”、“種族與歷史”、“性格與歷史”、“道德與歷史”、“宗教與歷史”、“經濟與歷史”、“社會主義與歷史”、“政府與歷史”、“歷史與戰爭”、“增長與衰退”和“真有進步嗎?”,全景式地展示了各種因素與歷史的關係,博古通今,新見迭出,引人入勝,可以説,書中到處閃耀着歷史學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是一本值得大家靜下心來仔細品味的作品。

在分析種族與歷史的關係時,該書強調:“歷史知識會告訴我們:文明是合作的產物,幾乎所有的民族都對此有所貢獻;這是我們共同的遺產和債務;受過教育的心靈,都會善待每位男女,不論他們的地位多麼低下,因為每一個人,都對所屬種族的文明做出過創造性的貢獻。”(第41-42頁)明確表現了反對種族主義的態度,這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該書在分析羅馬衰落原因的時候,認為:“入侵的蠻族發現羅馬之所以衰落了,是因為以前為羅馬軍團提供兵員的,是既能吃苦又愛國的農業人口,他們是為祖國而戰的勇士,如今取代他們的則是在巨大農場裏無精打采的奴隸,這些農場由個別人或者少數幾個人據有。”(第88頁)這種分析,繞過羅馬衰落的表面原因,直指根源奴隸制,充分體現了這位歷史學家的遠見卓識。

在分析暴力革命的時候,該書認為:“暴力革命對財富所做的再分配,並不會多過對財富的損壞。對土地可以進行再分配,但是人們之間天然的不平等,很快就會產生新的佔有和特權的不平等,形成新的少數人權力,他們的本能從本質上説和過去的少數一樣。唯一真正的革命,是對心靈的啟蒙和個性的提升;唯一真正的解放,是個人的解放;唯一真正的革命者,是哲學家和聖人。”(第122頁)明確指出了革命的侷限性,即革命並不必然會帶來真正的進步和解放,唯一真正的解放,是個人的解放,是思想的解放,只有作為個人的獨立精神得到了解放,才意味着革命的成功。

作者並不滿足於單純分析各個因素與歷史的關係,他真正的目的是,通過前面十二章的內容,思考一個更為宏大的主題——“真有進步嗎?”儘管作者部分肯定了進步的存在,但其角度卻和普通人並不相同。該書認為:“進步仍然是真實的,但這並不是因為我們生下來就比過去的嬰兒更健康、更漂亮、更聰明,而是因為我們生來就有更豐富的文化遺產,生來便處在一個更高的平台上,知識和藝術積累的增加,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基礎和支撐。遺產在增多,接受遺產的人也就相應地得到了提升。”(第182頁)也就是説,進步不可能脱離開歷史,不可能存在與歷史決裂的進步,歷史的借鑑作用和意義,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在書的最後,作者強調:“歷史首先是這一遺產的創造和記錄;進步就是遺產的不斷豐富、保存、傳播和利用。對我們而言,研究歷史不僅僅在於對人類的愚蠢和罪惡給以警示,也是要鼓勵人類銘記有價值的先人。過去不再是一個恐怖陳列室,而是變成了一座英靈的城市,一個廣闊的思想國度,那兒有無數的聖哲賢明、政治家、發明家、科學家、詩人、藝術家、音樂家、有共同愛好的人以及哲學家,他們談笑風生,有説有笑,有跳有唱,有雕有刻。”(第182頁)這就在不經意間,回答了第一章“猶豫”的第一句話:“在歷史學家的研究接近尾聲之時,他將會面臨這樣一個挑戰:你研究的東西究竟有什麼用處?”(第1頁)也就是説,作者追求的,是歷史對文明的保存、記憶和薪火相傳,這樣的氣度和境界,值得我們所有人尊重。

當然,無可諱言,因為作者生活時代和環境的原因,書中也存在着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誤解,以及對美國式民主的崇拜;作者對於民族、宗教、東西方文明等內容的理解,也不一定正確,相信讀者自會加以鑑別。

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體會 篇4

1、杜蘭特《信仰的時代》:“歷史學家總是犯過分簡單化的毛病,他們從眾多的人和事件當中,匆忙地挑選易於處理的一小部分事實,卻從來不能對錯綜複雜的實質和事件予以包容和理解。”P2-3

2、顯而易見,歷史編纂不能算是一門科學。它只能算是一個行業,一門藝術和一種哲學——一個蒐集史實的行業,一門通過將混亂的材料有意義地排列起來的藝術,一種尋求預見性觀點和啟蒙作用的哲學。P4

3、杜蘭特《宗教改革》:“當下乃為成事而拾掇的往昔,往昔尤為解惑而展開之當下。”P4

4、就哲學而言,我們試圖通過整個來了解部分。就“歷史哲學”而言,我們又試圖通過過去來了解現在。我們知道,這兩種情況都是不可能實現的理想,總體性視野不過是一種錯覺。P4、

5、就歷史而言,和科學與政治學一樣,相對性至上,一切公式皆應受到質疑。“歷史嘲笑一切試圖強迫將其納入理論範式和邏輯規範的舉動;歷史是對我們概括化的大反動,它打破了全部的規則;歷史是個怪胎。”(杜蘭特《理性開始的時代》)或許,因為有這些限制,我們才能從歷史中學到足夠多的東西,去耐心地承受現實,並尊重彼此間的歧見。P6

6、生物學給歷史的三個教訓:競爭,選擇,繁衍。P20-22

7、不是種族塑造了文明,而是文明塑造了民族;地理、經濟和政治環境造就了文化,而文化又遷就了人類形態。與其説是英國人塑造了英國文明,還不如説是英國文明塑造了英國人。P40

8、歷史知識會告訴我們:文明是合作的產物,幾乎所有的民族都對此有所貢獻;這是我們共同的遺產和債務;受過教育的心靈,都會善待每位男女,不論他們的地位多麼低下,因為每一個人,都對所屬種族的文明做出過創造性的貢獻。P41-42

9、有史以來,人的演化一直是社會性的而不是生物的;其進化程度不是經由物種遺傳變異,而主要是因為經濟、政治、智力和倫理道德的革新,通過模仿、習俗和教育的力量,個別地或者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P47

10、由於順從的天性與爭強好勝的個人相結合,才能使一個社會有秩序地進行,所以模仿的多數遵循着少數人的創新,而創新的少數人又遵循着原創性的個人,以便通過新的方式去適應環境與生存的要求。歷史大體上是由求新的少數人之間的衝突造成的,大多數人只為勝利者鼓掌歡呼,並充當社會實驗的人類原材料。P49-50

11、宗教讓社會最底層的人有了存在的意義和尊嚴;通過宗教的一些儀式,人間的習俗變成與上帝的神聖關係,從而形成穩定的力量。宗教使窮人不會再去謀害富人(拿破崙語)。因為人生而不平等,所以註定我們有許多人經受貧窮和失敗,對於失意的人而言,某種不可思議的超自然希望是替代絕望的唯一選擇。摧毀了希望,階級鬥爭就會愈演愈烈。天堂和烏托邦,就像是一個井中的兩個水桶:當一個下降時,另一個就會升上來;當宗教衰退時,共產主義就會興起。P68

12、歷史的一個教訓就是,宗教具有多次生命,有復活的傳統。P78

13、一般來説,宗教和異教主義盛行之時,就是法律很無力,而需要道德承擔起維護社會秩序重擔的時候,懷疑主義和異教主義(其他因素是一樣的)挺進時,就是法律權威興起之時,只要不危害國家的根本穩定,政府就會聽任教會、家庭、道德衰落。P81

14、法國哲學家勒南(1823-1892)説:“讓我們來享受作為上帝子民的自由,但我們也要小心,免得一旦基督教義走向無力時,我們會變成道德淪喪的幫兇,危害社會的幫兇。”P82

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體會 篇5

15、只有少數幾個共產主義國家,不僅已經與宗教脱離關係,並且還拒絕其援助。或許,這個實驗在俄羅斯取得了明顯而暫時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人們暫時將共產主義當成了人民的宗教,它取代了教會,成為了安慰與希望的供應者。如果社會主義政權不能消滅民眾的相對貧窮,這個新的宗教就將失去它的狂熱和效果,國家也許就會默許恢復超自然的信仰,以此來緩和不滿。P83

16、司馬遷《史記·平準書》記桑弘羊提出的建議:“置平準於京師,都受天下委輸。召工官治車諸器,皆仰給大農。大農之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踴。故抑天下物,名曰平準。”

17、為什麼現代社會主義首先在俄國誕生?那裏的資本主義還處於起步階段,也沒有多少大工廠可以很容易地轉為由國家控制。雖然好幾個世紀以來,農民的貧困和知識分子的反叛著作為起義鋪好了道路,但是農民在1861年已經擺脱了農奴身份,知識分子也已經傾向於無政府主義,這正好與政府管控一切的思想相反。俄國革命的成功,可能是因為沙皇政府在歐戰中戰敗,並因為戰爭和政府的低能而蒙羞;俄國的經濟已經崩潰混亂,農民攜帶武器從前線返回家鄉,同時,列寧和託落茨基受到德國政府的安全保護,平安地回到俄國。P111

18、馬克思是黑格爾的不忠實弟子;他將黑格爾辯證法的意思解釋成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鬥爭,將會以社會主義的完全獲勝而結束。但是,如果黑格爾的正題、反題、合題公式應用於歷史,工業革命是正題,資本主義對抗社會主義是反題,那麼下一個狀態就應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合題。而且這種協調現象,西方世界已經很明顯地進行。西方政府在經濟上的作用在逐年上升,私營部門的比例在不斷下降。P112

19、對資本主義的恐懼,迫使社會主義不斷擴大自由;而對社會主義的恐懼,則迫使資本主義不斷增加平等。東方就是西方,西方就是東方,這一對雙胞胎很快就會團聚。P112

20、因為人類熱愛自由,而一個社會裏,個人的自由是需要某些行為規範約束的,所以約束是自由的基本條件;把自由搞成絕對的,它就會混亂中死去。因此,政府的首要工作,就是建立秩序;有組織地集中使用暴力,是無數私人手中的破壞性暴力之外唯一的選擇。權力當然要集中於中央,因為如果這種力量遭到分割、削弱或者分散,它就無法行之有效,就像當年波蘭會議採取的“自由否決權”一樣。P113-114

21、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如果讓人找一段人類歷史上最幸福和最繁榮的時期,那麼他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説,是從涅爾瓦繼承王位開始到馬可·奧勒留逝世這段時間。他們保持統一的統治,也許是歷史上僅有的把謀求人民幸福作為唯一目標的政府。”P115

22、大多數政府都是寡頭政治——由少數人來統治,這少數人或是因為出身被選中,如貴族政治;或者是被宗教組織選出來,如神權政治;亦或是因為財大氣粗被選出來,如民主政治。多數人統治是不自然的,因為多數人是不能夠有效地組織起來參與統一的具體行動的,但少數人卻可以做到這一點。P118

23、唯一真正的革命,是對心靈的啟蒙和個性的提升;唯一真正的解放,是個人的解放;唯一真正的革命者,是哲學家和聖人。P122

24、柏拉圖把政治演進歸納為君主政治、貴族政治、民主政治和獨裁政治相繼出現的過程,這在羅馬歷史中我們找到了又一個例證。P128

25、在所有政府形式中民主是最困難的一種,因為它需要最大限度地普及聰明才智,而當我們讓自己變成主權者時,我們會忘記把自己變得聰明一些。教育是普及了,但是才智卻因為頭腦簡單的人眾多而永遠受到阻滯。P133

26、戰爭或衝突是萬物之父(赫拉克利特),是各種觀念、發明、制度和國家強有力的來源。和平只是一種不穩定的平衡,只能靠公認的霸權或勢力均衡來維持。P137

27、如果國家預見到與某個國家的衝突在所難免時,它就會煽動人民敵視那個國家,並且製造口號,把仇恨撿推到最高點。與此同時,它又強調自己是多麼地愛好和平。P138

28、斯賓格勒將歷史劃分成各自獨立的文明,每一種文明都像四季循環一樣,有着獨特的生命過程與軌跡,不過,它主要包括兩個時期:一個是向心時期,它將一種文化的各個方面結合為一個獨特的、具有內聚力的藝術形式。另一個時期是離心的時期,破壞有機體的力量使教義和文化陷入分裂與批判精神,結果是個人主義、懷疑主義和畸形藝術的混亂。P156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p9ywv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