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精選27篇)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精選27篇)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1

我最近迷上了一本書,叫做《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這一本書是裝在口袋裏的爸爸系列叢書,由楊鵬寫出來的幻想小説。裏面的內容有着不可思議的想象、不同凡響的誇張、不可複製的喜劇。當我看完這本好書時,我情不自禁的寫了這篇讀後感。這本書有23個小故事,都非常精彩。剛開始看時,我發現主人公也和我一樣在玩《植物大戰殭屍》的遊戲,所以我又多了一份興趣,認真的看了下去,於是,我用了不到半天時間把這本書看完了。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精選27篇)

這本書每個小故事都是圍繞着楊哥和他的爸爸。你們可能會説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難道你的爸爸是拇指那麼大的小人?那你就答對了,他的爸爸之所以這麼小是因為被她的媽媽罵的,他的爸爸被罵一次就變小一點,最終變成了拇指小人,但卻因為變小變得非常聰明,發明了神奇藥水,能研製出各種奇花異草。

他們擁有非凡的本領,不僅像《植物大戰殭屍》遊戲中的植物那樣,能發射子彈攻擊對手,還能抓小偷、懲治壞人、滅火救人,甚至能欣賞音樂、彈鋼琴、講故事……這些神奇植物幫助楊哥解決了生活中的不少麻煩,但因為不小心被壞人利用,給地球帶來了一場大災難。為了拯救人類,楊哥帶着口袋裏的爸爸踏上了征途,並贏得了勝利!這麼精彩的畫面,真是引人入勝,此時讓我感覺作者寫出來的文章真是妙筆生花啊!看着看着,讓我懂得了,人們要用眼睛仔細的去觀察世界,觀察那些細微而美妙的東西。因為眼睛是上帝帶給人們最美麗的東西,所以我們要保護我們的眼睛,保護他人的眼睛,不要傷害它們。

當我讀到:“彪形大漢用繩子把我們五花大綁着,然後扔到一邊,繼續用電鋸伐樹。”時。讓我立刻覺得人們對大樹是多麼不愛護,還把阻擋他們伐樹的人綁起來,我感到很生氣。他們真是“和尚打傘——無法(發)無天”!但是,口袋裏的爸爸用“生命2號”,把樹變成了“樹人”,並操控它們,用樹藤纏住砍樹人的雙腳,將它們高高的倒掛起來,在空中晃來晃去。砍樹人都被嚇壞了,便發出了求饒聲。搞定砍樹人之後,立馬把大家身上的繩子拉斷了,於是大家又獲得了自由。我為作者他們感到高興,也為作者的超凡想象力感到佩服!

這是一本很好看的書,除了這本,還有許多本的,希望,大家也多去看書,多去看看楊鵬寫的書,相信你們也會像我一樣,喜歡上看書的!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2

在這個寒假裏,我閲讀了許多的課外書,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本是《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這一本書。

這本書主要寫了一個叫楊歌的小男孩兒和他變小的爸爸的故事。爸爸變小的原因,他媽媽動不動就諷刺責怪爸爸。他爸爸沒有一點陽剛之氣,就變小了。變小後的爸爸工作不方便,媽媽讓他在楊歌的口袋裏,監督楊歌學習。最後,終於恢復了身高。

這本書中有一個故事:楊歌喜愛的偶像史威龍來了,楊歌見了,打算不上學,天天和史威龍在一起玩。楊歌大手大腳地花錢,花的是爸爸媽媽血汗掙來的錢。一次歹徒來劫錢時,楊歌並不怕,因為他喜歡的大英雄史威龍在他們那裏,可以把歹徒打敗。

可是,史威龍並沒有把歹徒打跑,而是跪地求饒,讓楊歌把錢給了歹徒。這時,史威龍在楊歌心中的全部的好印象都像冰雪一樣融化了。這時,裝在口袋裏的爸爸不想讓楊歌受傷,陽剛之氣瞬間爆發,恢復了身高,打跑了歹徒。

警察來了,認出了史威龍,問道:“是你把歹徒打跑的嗎?”爸爸連忙接話:“是的,是史威龍救了我們。”

楊歌聽了,問爸爸:“你為什麼不跟他們説是你打跑了歹徒?”

爸爸説:“因為我不想打破了孩子們的童真。”

通過閲讀這本書,我還了解到了許多科普知識,彈塗魚會爬樹,長鼻魚的鼻子很長很長,海鱸很友好,旗魚游泳飛快。書中還有很多有趣離奇的故事,海馬爸爸可以生孩子,魚也可以結婚。

楊歌口袋裏的爸爸,教導着楊歌,也教導着我,什麼是善良,什麼是誠實,什麼時需要善意的謊言。我從中感受到善良、誠實的美好品質。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3

看了很多推薦給小學生的讀書目錄,其中《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這本書印象很深刻,因為它引起了我的疑問:為什麼要把爸爸裝在口袋裏?這是一位怎樣的爸爸呢?很想抽時間讀一讀。

開學後,學生交上了各自的假期讀書登記表,我發現班裏的宇涵讀的就是這本書。於是我找到宇涵接到了這本我充滿疑惑的《裝在口袋裏的爸爸》。拿到書後,我發現這原來是一個系列的,這是有關“聰明飯”的。打開書之後,我大體看了看,原來爸爸變小了,裝在了書中“我”的口袋裏,這才有了《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這樣的書名。文中的爸爸雖然變小了,天天待在兒子的口袋裏,雖然愛吹牛,但是爸爸有一個遠大的志向—做一個偉大的發明家。在兒子楊歌的幫助下,爸爸借到了很多關於生物研究方面的書,日夜思索,不斷鑽研,慢慢的周圍發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老鼠咬死了貓,公雞會下蛋,就連寵物豬都能寫出非常出色的作文。對於楊歌聽到的這些奇怪的事情感覺動物的主人在撒謊,於這一些,爸爸確實興奮不已,後來才知道爸爸發明了一種聰明飯,這些動物是爸爸的試驗品,沒想到成功了。後來楊歌吃了聰明飯,變得異常聰明,古文過目不忘,很難的奧數題也能迎刃而解,連曲調複雜的鋼琴曲都能演奏得很出色。楊歌的突然變化引起了學校,媒體,市長等人的關注。在金錢的誘惑下,爸爸都沒有為之動容,他覺得得到別人的認可才是最重要的。最後,在市長的勸説下,爸爸無償交出了配方,結果整個城市的人都變得很聰明,每個人的水平似乎又回到了原來那樣,原來聰明的更加聰明,原來不聰明的相對於聰明人來説還是不聰明,人們的煩惱又隨之而來。再加上人們不控制食用聰明飯的量導致很多人處於瘋狂狀態。在爸爸和楊歌的極力勸説下,市長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嚴格禁止聰明飯的食用,可有些人已經被慾望所侵蝕,寧肯瘋狂也要比別人聰明。

這應該算是想象力非常豐富的科幻書,但書中除了含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外還能讓人有所感悟。文中的“我”一家雖然條件不好,但都沒有被金錢誘惑,這是需要多麼大的毅力。文中的爸爸雖然愛吹牛,但是還是很明事理的,不會被慾望俘獲。另外我還看到很多人為了個人眼前的利益不計後果,只怪他們的貪慾太強大。這就要求我們不要被慾望迷了雙眼,懂得知足常樂!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4

這個暑假,我讀了很多書,印象最深的是《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這本書的主人公是楊歌,他非常渴望有個弟弟,於是,他的發明家爸爸,就製造了一個機器人弟弟,給他取名搗蛋鬼。搗蛋鬼,人如其名,十分調皮搗蛋,讓楊歌苦不堪言。終於在擺脱掉搗蛋鬼之後,家裏來了個不速之客,他自稱是楊歌的弟弟,叫聰明蛋。他來自孩子星球,他來到地球的目的,是因為地球上有巨嬰星人,他們會把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變成巨嬰,最後佔領地球。所以聰明蛋是來拯救地球的'。那些巨嬰星人專門欺負老人,依賴爸爸媽媽,最後楊歌和聰明蛋一起戰勝了他們。讀了這本書,我突然想到了自己,以前的我也是一個“巨嬰”。

遇到不稱心的事就想着向爸爸媽媽發泄;在學校遇到不愉快的事也是回家衝着爸爸媽媽訴苦;自己很多事情沒有盡心做導致結果不是特別好的時候,也是向爸爸媽媽撒嬌……一個週末的晚上,我看着電視入迷了,爸爸媽媽提醒了很多次,我都沒有關掉電視睡覺。等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是接近23點了。可想而知,第二天我怎麼也起不來,最終——我遲到了!站在教室門口的我,別提多害臊了。我滿腦子都在怪爸爸媽媽沒有把我叫醒,都怪他們晚上不提醒我早點睡覺……這件事導致我和爸爸媽媽冷戰了一個星期,最終還是爸爸媽媽哄我,才和好的。

看了《裝在口袋裏的爸爸》後,我明白了,我們已經慢慢長大了,不可以過分依賴爸爸媽媽,自己的事應該自己用心去記住,力所能及的事應該自己動手去做,更應該幫爸爸媽媽分擔一些家務。因為他們為了生計已經很辛苦了。前段時間我看到一則新聞,一位40歲的成年男子,天天待在家裏不出門找工作,天天沉溺於網絡世界,每個月靠父母的退休金過日子,這就是典型的巨嬰。我們一定要感恩父母的付出,拒做巨嬰,努力成為家庭、祖國的棟樑。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5

暑假裏,我常常跑到書城裏消磨時間。無意中就發現了這本題名有趣的書《裝在口袋裏的爸爸之植物也瘋狂》。我拿起書找個少人的地方坐了下來翻起手中的書。這本書的故事情節,讓我久久不捨得離開圖書館。直到真的很晚了,我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主人公楊歌的爸爸(裝在口袋裏的爸爸),只要被楊歌媽媽罵一次便縮小一釐米,久而久之呢便縮小成了十釐米左右的人兒。口袋裏的爸爸喜歡花花草草,天天在家裏研究這些花草。家裏並不大,隨處可見的卻是盆栽。裝在口袋了的爸爸發明了神奇藥水,能研製出各種奇花異草。它們擁有非凡本領,不僅像《植物大戰殭屍》遊戲中的植物那樣,能發射子彈攻擊對手,還能抓小偷、懲治壞人、滅火救人、,甚至能欣賞音樂、彈鋼琴、講故事這些神奇植物幫助了楊歌解決了生活中的不少麻煩,但不小心被壞人“猴子”利用,給地球帶來了一場災難。植物們想起了人類總是隨隨便便地把它們踩在腳底下,惡意拔除它們。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植物們才想要報仇!我們真的對不起植物們呀!以後

我們是應該反省反省了。植物是人類的朋友,如果沒有了植物,人類將無法生存。人類曾經亂砍濫伐,肆意的毀壞植物,消滅植物的物種。我們對不起植物們!這本書給我們敲起了警鐘。我們應當保護植物、愛護植物。因為那就是保護和愛護我們自己!希望以後當人們碰到被石塊或者鋼筋壓着的植物時,不管它是一朵花,還是一棵草,都會小心翼翼的把它搶救出來。相信讀了這篇文章,人們會更將愛護植物的!它們為我們付出了這麼多,我們又怎樣能視它而不在呢?我們想想,植物們都為我們付出了多少?小草用自己堅強的精神鼓勵着我們,讓我們逐漸成長,變得更加堅強。如果我們繼續亂砍濫伐的話,最後我們會得到報應的。沒了樹木,就再也沒任何植物為我們擋風塵,淨化空氣了。如果沒了植物,小鳥就再也沒家了。最後連動物也滅絕了,人們沒有食物,沒動物的皮毛做衣服整個地球就會毀滅!

以前都是我們不好,只要我們還知道悔改,就不算晚。希望日後看了這篇文章的朋友們能多關心我們這個世界上常見卻常被忽略的事物。好好愛護和珍惜這個美好的世界吧!不要再次讓地球媽媽受到傷害了,我們要向保護我們的媽媽一樣保護它,愛護它。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6

《我是貓》是夏目漱石早期的代表作。既能夠説是抒情的寫生文,也能夠説是結構鬆散的小説。

本文的主人公是貓。是以貓的視角來看人類世界的。剛生出來的時候因為長得太醜,被人唾棄,撿得一命,後被被人稱為“苦沙彌”的初級英文教師收養,自此開始了觀察人類、品評人類的生活。直到某日因為好奇,落入了酒缸中,被淹死了。

《我是貓》中的這隻貓,雖然還沒有名字,平時也沒少受主人家女僕的氣,卻能夠在人貓兩個世界中來去自如。而主人和他的一幫朋友——梅亭、水島寒月等的對話則盡收耳中。而其中,又屬梅亭最能折騰人。苦沙彌老是被他折騰得夠嗆。例如他剛出場時,帶着一副金邊眼鏡,認認真真地要苦沙彌畫畫——他自稱是位美學家。苦沙彌對畫畫可是個外行,正要向梅亭討教,梅亭便一本正經的説:“是啊,不可能一開始就畫得好嘛......從前意大利畫家安德里亞曾説過:‘餘作畫者,莫過於描繪大自然。天有星辰,地有露華;飛者為禽......’怎樣樣假如你也想畫出像樣的畫來,畫點寫生畫如何”

於是,苦沙彌作恍然大悟狀,對安德里亞佩服得五體投地。可是事實上,安德里亞壓根就沒説出這話,是他的朋友瞎編的。

苦沙彌和他的朋友就這樣,在小貓的眼中如此不堪,實在是可笑。相比於這隻無名的小貓,它的主人真該感到汗顏。相比於許多人,這貓很富於哲理,善於詞辯。對人類的弱點有精細的研究,就連抨擊社會,也很有見地。它説:“説不定整個社會便是瘋人的羣體。瘋人們聚在一齊,互相殘殺,互相爭吵,互相叫罵,互相角逐。”......並由此最終得出了“被幽禁在瘋人院裏的才是正常人。”的結論。雖然有些滑稽,但卻也抨擊了當時社會的風氣。

在《我是貓》中,苦沙彌和他的朋友應當屬於窮酸潦倒的知識分子之列。正如本文譯者所説,“他們應對新的思潮,既順應,有嘲笑;既貶斥,又無奈,惶惶焉不知所措,只好靠插科打諢、玩世不恭來消磨難捱時光。他們時刻在嘲笑和捉弄別人,卻又時刻遭受命運與時代的捉弄與嘲笑。”《我是貓》中作者所描述的景象,應當是當時人們精神世界空虛的真實寫照,這也無怪一隻小貓會將人類世界看得可是而而了。

總而言之,這隻無名小貓雖然神通廣大,卻又時而自作聰明,雖然看多了人類世界,卻又因為一時好奇,最終還了性命。也許正是因為好奇,才使得它對人有了這麼多的瞭解,也就有了這本《我是貓》。

看完《我是貓》,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像一隻貓,有好奇心,因為好奇,才會讓我們發現更多新的,完美的東西。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7

作為教師要有終生學習的理念,要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要讓知識與頭腦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徵。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用全新的知識和全新的理念來教育富有時代精神的學生,你的教育才適應時代的發展的要求,千萬不要井底之蛙、夜郎自大、故步自封。作為教師要學會學習和閲讀,在博覽羣書中思考、積累,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思想,拓寬文化的視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教師尤其要閲讀經典,與人類的思想家、教育家對話,學習他們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養,尤其要提高人文素養,並在此基礎上培養科學精神,這是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發展的基礎,也是教師成長的必備條件。個人素質就成為了能否勝其重任的關鍵因素,而在這其中“人文素養”又是其關鍵之關鍵。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非常深刻的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榜樣示範作用對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及道德標準的巨大影響力。我也儘量從各種方面提高自己的個人素質。

下面我就談談看了教師人文素養《教育的真諦》一書後,我對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一些理解和感受。

陶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麼樣的生活就是什麼樣的教育。生活教育反對殺人的種種考試,教人讀活書、活閲讀。生活教育也不教學生吃人,不教人升官發財,只教中國的民眾起來做自己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做人中人。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最終教育目的不是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個“高分低能”的書呆子,而是要實施創造教育目的。教育是為了學生“手腦雙揮”“手腦聯盟”“手腦雙全”,這就是創造教育所達到的目標,又是創造教育目標得以實現的手段。陶先生就提出了“在勞力上勞心”、“教學做合一”的主張。可以這樣説,“手腦雙揮”是陶行知創造教育的精髓。他在《手腦相長歌》中寫到:“人生兩塊寶,雙手和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闢地的大好佬。”這是他創造教育的目的的集中體現。就教師而言,教師的創造,不像宗教家、戀愛至上主義者、美術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教師“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陶先生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説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先生、學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又説教師創造教育的目的,是要創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和創造的理論與技術。我想這是每一位教師最大的理想吧!

美術課程標準中提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美術教材中的圖片大多來源於生活實際,而個體又是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會中,與自然和社會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經驗和知識,對於不少事物也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生活教育。

教學與生活教育是雙向互動的,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動參與,採取合作學習、小組學習等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要促使學生積累更多的生活體驗,讓學生體驗到生活的樂趣。生活是教育的海洋。陶行知先生認為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即教育之場所。有生活就有教育,讓我們的教育伸張到大自然,伸張到我們的生活中去。

最後我想以陶行知先生的話作為結束語:

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8

艾青,浙江金華人,曾在鄉下的保姆家中寄養所以對土地和民眾產生了依戀的感情。他的求學之路比較坎坷因與父親的意願相違背而被中斷學費。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大多流露出一種沮喪憤懣的情緒,在他一段習畫的經歷中他所構成的色彩感和立體感的思維方式對他之後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這本詩選在資料中介紹並闡述了他們的觀點。他們認為1937---1941年是艾青創作的高潮期,也是他最高藝術成就的集中體現,而早期和後期作品則是鋪墊,過渡和結束。詩選基於客觀評價高潮期作品選用較多,早期和後期更像是扮演着一種陪襯的主角。雖然這種取捨讓本書看起來有點失衡但作者的藝術成就也會更加突出。詩選也着重挑選作者抗戰時期的短詩,短詩的地位在作者的一生當中不容忽視。

在導讀中瞭解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因為各種複雜的原因,艾青的詩歌進入了一個較長的停滯期,沉悶期雖然這期間也創作了不少作品但大多價值不高。進入新時期之後艾青重新復出創作出了很多影響很大的詩篇。而與他高潮期創作的作品相比進入晚年期的這些詩篇感情比較沉鬱,內斂,深沉手法更為樸素自然,缺點就是藝術感染力沒有以前那樣強烈了。

讀完這本詩選我發現艾青的詩擅長用色彩感強烈,立體感鮮明的畫家眼睛和藝術手法,與大地,太陽北方廣袤的泥土,民眾痛苦的臉色等意象結合。艾青與大多數早期現代派詩人不一樣也有益於某些鄉土派詩人。艾青創作的題材,緊貼民族和民眾情感,具有史詩眼光和視野,他也善於捕捉重大歷史事件和時代情緒,藉以概括中國某一特殊時期的整體感受和思想感情,傳達出中華民族最強烈的內心境緒。

艾青是一個一向在文學道路上奮鬥的人有過沉澱但他又重新綻放光彩我們在學習上也要學習他的這股衝勁。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9

《新語文主題閲讀》這一場語文教學的革命給語文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面就這次淺顯地談一下做法和感受:

一、單元主題式教學模式搭建

1、單元主題式教學觀念的建立

什麼叫“單元主題教學”呢?“單元主題教學”就是以一個單元為一個整體,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整體把握,緊扣單元訓練項目把相關知識聯為一條教學線索,使單元整體運轉。簡單地説,它是圍繞一定的主題,充分重視個體經驗,通過多個文本間的碰撞交融,在強調過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實現課程主題意義建構的一種開放性教學。這裏説的“主題”不是思想主題,不是知識主題,而是文化主題,是那些連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現實生活或者與歷史典故、風土人情等有關的“觸發點”、“共振點”、“興奮點”,如誠信、家鄉、朋友、親情,以及對自然的關愛、對弱小的同情、對未來的希冀、對黑暗的懼怕等等。藉助於主題,學生會覺得原來語文學習並不那麼枯燥,原來語文學習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學生入情入境的情況下,再來進行語言的學習、推敲,同時達到深化情感、磨礪思想的目的。那麼作為教師教學前,我們要全面地瞭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教材的基本結構、教材的主要特點、教學目標、教材內容與有關的一些教學建議,從而構建了整體教學觀,圍繞單元主題進行教學。

2、生本小組的成立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只重視書本知識的傳授, 不重視情感、態度、意志等方面的培養。故學生學習興趣不 濃,班級學習風氣不正,成了教學中的普遍現象。而學習小組的建立和建設不僅改變了這一現象,還幫我在這場教學革命中獲得了不小的收穫。

小組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對問題深入探討、共同解決的過程。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全體性和活動性,可使學生之間形成和諧、友好、合作、互助、競爭的關係,小組合作學習真正實現了學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學習、自我教育。為接下來的單元主題式教學的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那麼首先談怎樣分組。分組的原則有三個,一是將學生按好,中,慢分成三等,每組一個優生,兩個良好,一個慢生。二是按性別分,最好是兩個男生,兩個女生。這樣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得到了互補。三是注重性格的搭配,內向型的和外向型的相互搭配。這樣一個組既不太活躍,也不太沉悶。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經過再三考慮,我 “強制”要求測驗分數靠前的10名學生各成一組;測驗分數靠後的10名學生主動分別找前10名的孩子做他們的“好朋友”,成立二人小組;再由這“二人小組”在班裏其他同學中選擇兩位同學成為“四人小組”,有三個上課從來不聽講、作業從來不交的學生,不主動找朋友,最後由平均分最高的小組“接收”,成立“五人小組”,其餘均為“四人小組”。小組長選定後要進行小組長培訓,例如如何組織小組學習、前置作業的檢查、如何帶動同學課堂交流等。建組以來,學生們對這種形式還是挺重視的。每個小組都制定了組規。我仔細看了他們每一組的組規,都非常的有意思,很多小組還制定了明確的獎懲制度,比如我看到的驚喜的獎勵方法就是,誰為小組爭得的分就給誰獎勵貼畫。

對於紀律問題,大家都會擔心,我最初也是有些擔心的。這個問題首先要經常進行教育,強化他們小組學習的概念,培養對小組的熱愛和責任感,灌輸組榮我榮,組損我損的思想。其次如果課堂的組織到位,學生沒機會懈怠,特別是小組合作時,如果任務明確,而且可操作性強,學生有事可做,可減少他們不守紀律的可能性;如果有學生説話了,一旦被點名批評,就會影響整個小組的量化,會影響到整個小組的榮譽。説到量化還需要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只要對小組合作學習施以恰當、系統的評價,就能調動每個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可起到紀律約束性。使每個學生不僅關心他人在合作學習中的狀態,而且還要關注自己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課堂上我是這樣做的:上課的時候,我手上會拿兩種類型的“智慧棒”。一種“智慧棒”上有一個卡通人物,另一種有兩個卡通人物,根據他們的表現獎勵不同的“智慧棒” 發給學生和小組。當然,如果拿到紅旗的不認真了,我會隨時收回紅旗。因此,一直到下課,學生都會很認真。因為沒有得到“智慧棒”的同學想得“智慧棒”,得了“智慧棒”的同學想保住“智慧棒”。為此我繪製了一張表格,下課後,我會在教室後面幫他們畫上紅旗,同時把“智慧棒”收回,下次上課繼續使用。小組合作交流和探討,令學習效果、課堂氣氛產生神奇的變化,學生不僅願學,而且樂在其中!這一學習模式的奠基讓“批註式”教學走上了台階。

二、單元式導讀教學的總領

單元導讀課重在導,以單元導語為切入點,帶領學生對整組內容進行整體感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導趣,引發情感參與。學習一個單元要兩週時間,為使學生在這段時間裏始終保持積極參與的良好狀態,此環節的設置至關重要。二導讀,全面感知內容。這裏的讀,是指整體的瀏覽感知,是將課文、資料袋、插圖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對整組內容獲得整體印象,形成單元主旋律。三導學,明確學習任務。導語中對本單元的教學在人文目標、學法目標、實踐目標上均提出了要求,應引導學生去發現、總結。四導行,課內延伸課外。引導、鼓勵學生去主動蒐集相關資料(應進行指導,可分組進行,增強針對性),為後面的學習鋪墊一種共同的學習情緒,營造一種共同的學習氛圍,擴大語文學習的平台。我想從我自身所做談一談我對單元導讀課過去和現在的認識。第一,不能簡單讀一讀就完了。我就曾經是讀一讀即可。指名讀文,然後由老師再説一説,十幾分鍾,隨後就繼續講課,忽視單元導讀課的作用,忽視它的意義,現在看,我們不能再簡單讀一讀就完了,應該牢牢抓住這根引線,充分發揮其效能,讓導語走“進”課文,也讓課文走“進”導語。第二,不能再“放不下”。我們往往有時又是不忍心僅是引引,總是想多講一些字詞句知識吧!多講一些背景故事吧!多講一些……這個那個,羅羅嗦嗦,現在我看,我們不能再求全求細了,要注意這種課型之關鍵在“導”上,要引出學習之路,要激發學習興趣,才是幫學生叩響學習之門!第三,不能再去想學一段文章了。我就曾經這樣做過,導讀不也有幾個段落嗎?領着學生們學,一共有幾段每段講了什麼,説一説,議一議,忙得不亦樂乎。現在看我們要注意了,不能再去講文章了,要注意這應是本單元的綱領。要切實緊緊圍繞住單元主題,貼近單元主題,讓這個成為單元導讀課的落腳所在。在單元教學起步時,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的主攻方向。預習全單元,讓學生粗知單元內容,對單元的整體脈絡有一個大概的印象,是總領階段另一重要任務。可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方法。一般由學生通讀,有時也可由教師概述。有必要佈置通讀要求,可適當提出思考問題。掃清文字障礙,往往與通讀全單元同步進行。

三、主題式批註教學的落實

主題式批註閲讀,是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到主題的思想,主題的精神,主題的情感。是以自學為主線,以思維為核心,以畫、注、批為載體,以理解文本、提高自學能力為目的的一種閲讀方法。這種讀書方法,就是徐特立先生提倡的“不動筆墨不讀書”。在教學中,讓每個學生結合自己讀書的情形進行畫、注、批,遇到精彩處,或是引起自己的共鳴,或是與自己的看法相悖,都讓學生自覺地畫上一些記號,註上一些想法,批上自己的心得體會。這一閲讀過程,經歷了從形式到內容,再從內容到形式,從“文”到“道”,再從“道”到“文”,從理解到吸收,再從吸收到表達的思維加工過程。

__曾説“多想出智慧”,如何讓學生成為一個思考型的讀者呢?

第一,老師要明白批什麼?也就是劉憲華校長所説的,要批准確。讀一篇文章之後,我們老師要清楚地明白批什麼,批哪個地方,哪些東西值得我們去批。教師有了提前的批註,在學生自述批註成果時,才會遊刃有餘,才能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並把它轉嫁給學生,那就是這篇文章寫得最神的地方和高明之處,當我們老師批到這些神之處,那文的理,文的義,文的情也就自然而成了,我們的孩子的閲讀能力,感悟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

第二,介紹批註的分類:批註分“符號批註”和“文字批註”兩種。“符號批註”一般用到的符號有“﹏”、“—”、“▲▲▲”、“!”、“?”、“‖”等;“文字批註”的位置包括眉批、旁批、夾批、和腳批等。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可根據不同的文本和不同的批註的內容採取相應的批註方法。

第三,教孩子批註閲讀的方法:第一步是:畫,即畫出文中的生詞和好句;第二步是:查,即利用工具書讓學生找出自己不會讀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註釋清楚。第三步是:寫,這一步可分為三種:1、寫自己的閲讀感受。2、仿寫文中的句段。3、寫從文中學到的表達方法。這是一種自主閲讀習慣的培養,是學生獨立閲讀能力提高的途徑。學生在初讀中完成了第一步和第二步,掃除了閲讀的障礙,接着進行第三步:寫。

第四,做批註式閲讀時指導孩子從多讀開始。一讀,讀正確,讀得一字不差,要求學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二讀,讀流暢,不流暢的地方就要求學生反覆練讀幾遍,達到讀通,讀流暢;三讀,邊讀邊想邊寫,寫出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悟;四讀,是默一默,也就是悟,要悟出神來,悟出老師沒有講的,書上沒有寫的東西來,那些東西是要記得,要背的。“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第五,做批註式閲讀指導孩子從一字、一詞想開去。回顧於老師執教的《翠鳥》(二)一課。從“翠”字引文講解,這一環節生動活潑,風趣幽默,並且讓學生見多識廣,獲得到真正有用的東西。再如《驚弓之鳥》一課教學,於老師就抓“驚弓之鳥”和“大吃一驚”的“驚”字,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這驚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表達的意思不同,如果我們老師平時教學批課也能從這些“眼”中備課,學生也會學會抓一字一詞去想,那他們的思路就更寬了,知識也就更豐富了。閲讀就更深了,閲讀的效果更好了。

第六,做批註式閲讀,指導學生抓精妙之處細細品味

《新語文主題閲讀》裏每一篇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因此,每篇文章裏都有含義較深刻、喻理較鮮明的語段,或者遣詞造句都較優美的句子,像這樣的句子和語段,我們都要指導學生細細地去品讀,反覆咀嚼,品出真滋、真味兒,感悟思想,感悟主題。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且將“批註式”閲讀的方法教給孩子,漸漸培養他們的閲讀習慣,讓孩子在一篇的閲讀和感悟中更厚重、更豐富、更精彩!

總之,主題式閲讀,真正是塑造心靈的閲讀,學習閲讀的閲讀。“主題閲讀”就像一縷温暖的春風吹到了我們的校園,就讓我們師生共同沐浴着這温暖的陽光雨露健康成長吧!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10

與兒子一起閲讀,一直以來都是我覺得應該做的事情,在他開始牙牙學語時,我就一直開始與他一起閲讀詩歌,故事書,所以他的語言發展都很順利。可是隨着他進入了國小後,反而和他一起閲讀的習慣卻沒有了。也許是因為他每天的作業佔據了一定的時間,還有是因為身為職場媽媽,白天工作晚上要做家務,實在抽不出太多時間來陪兒子一起讀書。今年學校開展了一系列孩子與家長一起閲讀的活動後,喚醒了我久違的那種親子感覺---與孩子同讀一本書。

假期來了,讓我能有充分的時間陪同孩子讀書,感受非常好!成長中的兒子喜歡看書,也喜歡讓爸爸、媽媽陪着一起閲讀的感覺。每天晚上當到了我們共同約定好的時間讀書時,兒子就會大聲的提醒我:“媽媽,快來和我一起看書!”我聽到他的號召。我只好停下手中的活,先陪他看書了。我覺得他其實從內心是非常期待家長一起讀書的哦。

這個假期,我們一起閲讀了《親愛的漢修先生》、《中華上下五千年》、《三國演義》等,這些讀本都是特別適合孩子們的思維與年齡需要,很多小故事都非常有深意和喻意,從中還得出了不少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對培養幼兒思想、道德品質、交際技巧都大有益處,當然,孩子也從中受益多多,很多好習慣的養成就來源於對書中主人公的認識和肯定呢。每次等看完一本後,我們會在一起討論和回味書中的故事情節。兒子會告訴我在書中他認為感興趣的故事,而我和他爸則幫他分析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同時我們還啟發孩子對書中的人物進行比較,尋找書中每個人物身上優秀及具有‘閃光點’的地方。

孩子的閲讀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和核心,全面提升閲讀力對於一個孩子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是非常關鍵的。通過假期和孩子一起讀書的時光,從中體會到了幸福和滿足。希望我以後每天都能抽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一起讀書。更好的引導他探索知識世界的奧妙!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11

一身將軍袍,馳騁沙場,替父從軍,孝可泣。花木蘭,是一個魏宋之普通女子。木蘭之父昔為一軍,故少則以木蘭為男來養。餘時間,木蘭又好觀父之舊書。時以柔然族擾,孝文帝制户出一男子上場。以父老太大矣,家之弟少,故決替父從軍。其父以為一介女流之輩,豈比之上男子?然而非也,其殺無數,英勇善戰,全然看不出是女子也。

木蘭之精神豈是我等能堪比也?今人皆不能去盡孝,慚兮慚兮,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何今人都做不到?非也!今者庶幾其子能陪在其左右!何其孤之!

今之小兒,以小雞毛蒜皮之事皆得與父母爭得天翻地覆,其子之生兮!何苦?

汝可知,其有何其悲也!君忘其謂君恩?

黃香之事君知否?忘耶?兮,君不愧乎?吾能知也,汝難到不知乎?非也!花木蘭能為也,何不能?我等皆人也,何有如此之大差別也?嗟乎!嗟乎!

今又得新兮,勿蹈其失也!此為君自好兮!願君知我之一片丹心!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户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嗟乎,願天下之親皆得福!亦幸木蘭之孝神,能博者傳。願天下不與父母團聚之子能與父母團聚!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12

一張奇妙的羊皮紙,記錄了一封奇妙的密碼信,這……來自冰島。

裏登布洛克是德國漢堡城約翰大學的教授,專研究地質學。裏登布洛克教授的脾氣很古怪,動不動就生氣。裏登布洛克教授的侄兒阿克賽爾是一個19歲的大孩子,他愛上了裏登布洛克教授的養女格勞拉。

裏登布洛克教授和阿克賽爾發現了一本由冰島著名探險家阿爾納·薩克努塞姆手寫的一本書,那本書裏夾着一張羊皮紙,羊皮紙記錄着一封密碼信,密碼信裏寫着:

七月之前,斯卡爾塔里斯的影子會落在斯奈菲爾的約庫爾火山口,從該火山口下去,勇敢的旅行者,可以下到地心深處。我已經到過那兒。

阿爾納·薩克努塞姆

裏登布洛克教授和阿克賽爾出發了,在冰島,他們遇到了忠誠的嚮導漢斯·布傑爾克,他們一起開始了驚心動魄的地心之旅。

一路的黑暗,無形的岔路口,他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證明地心温度不高、發現山洞裏大海、看到高如樓房的猿人、火山爆發沒有燒化他們、沒有水喝時出現的的小溪……

他們從一個火山口進去,又從另一個火山口出來,穿越了地中海。

一個羅盤,讓裏登布洛克教授成了最快樂的科學家;阿克賽爾因娶了格勞拉而成了最快樂的男人。

地心真的有大海嗎?真的有高如樓房的猿人嗎?真的有比樓房還高的蘑菇林嗎?這些疑問困擾我,我想大家讀了這本書也有同樣的感受。

一個驚心動魄的旅程甚至發動了我的內心:去地心玩玩,行不?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13

《雙城記》是英國作家狄更斯的一部以法國為背景的歷史小説。其中“雙城”分別是指英國倫敦和法國巴黎,以梅尼特一家充滿愛與冒險的故事為主要情節,這其中有貴族的殘暴、人民的憤怒,當然還有更多。

梅尼特在寫揭發貴族惡行的信被發現後,被囚禁於巴士底獄整整十八年之久,幸而最終被女兒露西和羅利所救,前往英國。

在倫敦他們遇到了當初殘害醫生一家的爵士的侄子達爾內,但達爾內和他的叔叔不一樣,他是一位正直善良的男子漢,露西和達爾內墜入愛河。

梅尼特醫生為了女兒的幸福,犧牲自己,捨棄宿仇舊恨,成全他們。

與此同時,法國發生了。

法國人民英勇起義,舊貴族下台,革命者為了革命奮鬥。但是意想不到的是,這場革命越來越一發不可收拾,革命者的不理智似乎把這場革命變成另一場災難。他們殘害一切貴族,毫不在乎貴族中那些為人民服務的好人,不理智地進行屠殺般的革命。正直善良的達爾內也可憐無辜地捲入這場混亂的中;

當然《雙城記》中除了者外,還是有不少以博愛戰勝仇恨的理想型人物,比如梅尼特父女、達爾內、羅利等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英國青年,長得酷似達爾內的卡頓。卡頓最後為了解救達爾內,設計把達爾內救出監獄並自己混入監獄,最後代替達爾內死在斷頭台上。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14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成為後人引用的佳話。如今,鴻門宴成了陰謀的代名詞。不過,裏邊的主要人物劉邦,司馬遷給出的筆墨甚少,更多的是從部下和項羽一方的博弈。後人給劉邦的評價更多的是虛假誠懇。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的話,這樣的評價是不公平的。假如今天我們都如樊澮那樣的性情,恐怕這個世界早就打起來了。戰爭早已不知把這個地球整死幾回了。這也説明了説我們後人巴不得別人好的通病,人家劉邦一個平民百姓,憑的是智慧上位的,現在的好多管理層、都是需要智慧的,如果一味的性情用事,那隻能説是頭腦不想事。

細細揣摩一下鴻門宴中劉邦説的幾句話,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很簡潔。更注重把問題讓部下來回答,其實他自己早就知道該怎麼做了,這就是劉邦的智慧,正如那句話,難得糊塗,有點大智若愚的味道。

一來可以瞭解部下所想的,二來可以讓部下感覺到在上司的眼裏自己是存在的,若是採納了自己的意見就更高興了。倘若,部下和你想的一樣,你卻説出來了,時間久了那這部下肯定心裏不舒服,越是性情之人,更樂於把自己在別人的眼裏有種持久的存在感,因為他們更偏向於不願意用邏輯思維來分析問題,越簡單越好。有時,自己就在想,不管是不是利益所使,這都是一種尊重他人的表現,這是一個人心志成熟的表現。正所謂謊言有時也是美麗的。

劉邦登位後總結到:“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只有范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

劉邦的智慧,這個布衣將相的王朝,我一介草民怎能讀的懂,這位真正意義上的大皇帝,可以説是有好多值得我們後人來學習的。這位平民皇帝是第一人採取休養生息,注重發展經濟的基本國策,這也是漢王朝為什麼能夠持久400多年。外國史學家給出的評價是世界主義統治者。

有人説,劉邦狠,其實,現在的哪個高層不是狠角色,天安 ,西藏的事情。記得小時候,村裏要修路,就要拆房子,好多人肯定不是很情願的,並且有幾家還是釘子户,到最後,村幹部就強行拆了,當然也得罪這幾家人了,但是義無反顧,最後路通了,十好幾年了,路還好好的,當別的村裏一下雨就泥濘不堪時,看到自己門前的泊油路時,都不説話了。當時,就有人説:幸虧那個誰了。人就是這樣的,既然選擇把擔子挑到自己的身上了,就得去承擔,擔子越大,意味着承擔越大,自己需要放棄的就愈多。

項羽的敗局,從鴻門宴一開始就已經體現了,劉邦的假意歉意,卻得到項羽的答覆是: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所言。先不去論項羽的自負、婦人之仁、成性、殘暴、不仁義等等,就這一點就可以定性了項羽是鴻門宴的失敗者,更是定性了楚漢相爭的結局。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15

堂吉訶德尚不知道,人們從一開始對他的驚訝到現在徹徹底底地認為他是個瘋子。人們開始在嘲笑捉弄他了,他還一個人在自己的世界裏自得其樂,只沉醉於自己的美麗幻想中。文學作品的最高境界與與生俱來的功能意義就是鍼砭時事,反映問題。塞萬提斯將當時社會上的各種不良現象與風氣全部濃縮在堂吉訶德個人和堂吉訶德的遭遇中,以堂吉訶德理想化的人生和截然相反的現實做了強烈對比,反差巨大,色彩明豔,意義深刻。一部文學作品能昇華到社會層面,引起劇烈反響、爭論、共鳴與檢討自省,映射社會弊病,促使社會進步,這才是文學作品帶來的積極方向與正面力量。塞萬提斯做到了。

騎士離開客棧後的遭遇簡述:這一章着重講述了堂吉訶德正式開始了他的行俠行為,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從惡毒的農夫手中挽救被鞭打的小男孩,當他得意洋洋地以為自己旗開得勝時,小男孩的情況反而更糟了。之後,他又為自己心目中的貴婦人爭得美譽,但這回捱揍的是他自己。

當堂吉訶德走在半路時,隱約聽到樹林裏傳來抱怨的聲音,他最先感到的不是差異而是興奮。“‘謝天謝地,沒想到機會來的這麼快,我該去盡這一行的職責去。我願意之果這下可有了收穫了!這抱怨聲當然是那個遭不幸的人的呻吟聲,他需要我幫忙呢。’”這是堂吉訶德用自己的言行在告訴讀者,他是在模仿騎士小説來做一切事情,終於有機會可以讓他發揮自己的騎士精神了,即使這聲音來源的真實情況他還沒有弄清楚。

堂吉訶德走進森林發現有一個農夫在打一個男孩子,於是他怒喝一聲制止了農夫的行為。“農夫一見一個渾身披掛的人舉着山閃閃發光的長矛在自己面前揮舞着,嚇得不知所措,趕忙小心翼翼地説:‘從前文農夫對男孩子的打罵,到此時被堂吉訶德制止後立刻顯露出的驚慌神色可以看出,農夫是個典型的欺軟怕硬的人。也可以看出,被騎士精神滿溢膨脹的堂吉訶德自信力已經高漲到頂峯,認為自己什麼都不害怕,身為“騎士”就應該勇敢面對任何事情,更因終於有機會展示自己而精神抖擻。

在解救男孩子的過程中,堂吉訶德説:“我有資格指揮他,這樣也就能夠控制他。要是他憑騎士稱號起個誓,我會放他走,他也會遵守騎士道的規定的,你儘可放心,他會還你錢的。”這裏可以從堂吉訶德的話語中體會到,農夫向他示好軟弱的態度更加滋長了他的自信,這段話與中醫線了堂吉訶德完全有信心幫助男孩兒要回錢並使他不用再跟隨農夫回去,使堂吉訶德更相信了自己作為一名“騎士”的偉大與正義力量。可是可悲的堂吉訶德並不知道,農夫害怕的只是這身奇怪的裝束打扮,也許更害怕的是這個看起來精神不太正常的人對自己做出什麼傷害,暫且只順着堂吉訶德的要求來,而並非折服於他的“騎士道”。

狡猾的農夫保證自己會還回孩子的錢,並且會放孩子走,不再讓他給自己幹活。堂吉訶德因遵守自己的諾言,覺得自己既解救了守壓迫的男孩兒,還因自己的騎士精神與包容慈悲心,饒恕了一個願意改過的人,心滿意足地放心離開了。可是他不知道,自己剛轉身離開森林,男孩就立刻遭受到了比先前更殘忍的對待。“説着,他抓住孩子的手臂,又把他綁在原來的那棵樹上。他狠命抽打孩子,一點也不留情,把那孩子打了個半死。”農夫因自己剛剛在堂吉訶德身上受到的低微的對待,而把怒氣全一股腦變本加厲地撒在孩子身上,使他受到了比先前更兇狠的毒打。而堂吉訶德還全然不知,正為自己的善舉而心情大好。這裏騎士是在暗示,因堂吉訶德自以為是正義的,毫無意義的插手,使本來不公平的事更加不公平了。顯然,堂吉訶德幫了倒忙,他本來的想法是幫助受困的男孩脱離困境,卻沒想到適得其反,將其美好的願望與殘酷的現實進行了對比,諷刺、暗示了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的截然不同,相距甚遠。

堂吉訶德在離開了樹林之後,繼續前行,一路上為自己剛剛的“義舉”洋洋得意,大家稱讚。認為自己立下了赫赫戰功,為自己的騎士路途創造了一個可以可賀的開頭。“這時,他來到一個十字路口,心想,這樣的十字路口正是遊俠騎士停馬擇路的地方。他於是學他們的樣,也停了下來。仔細想了一會兒之後,他撂下韁繩,讓駑難得的自己做主。這馬隨着自己的第一心願,想自己的馬棚跑去。”不僅是行為,甚至是在選擇一條路的方向是,堂吉訶德都要靠回憶騎士小説中的情節來判斷選擇,此時的他已經失去了自我思考與辨別能力,被騎士小説洗了腦,完全將小説中杜撰的騎士的一切作為了自己的行為準則,完全成了幻想的騎士精神的痴迷服從者。甚至在實在想不出小説裏有相對應的路線選擇的細節時,沒有一點點自己的主見,居然讓馬自己選擇路線,導致馬直接奔向了自己的馬棚,造成了喜劇的效果,帶給讀者一種可笑的感覺。其實也是作者在暗示堂吉訶德完全照搬騎士小説情節做事的行為,與動物在人長期壓迫的偶爾放鬆下露出的本能反應一樣,讓人感到可笑,這裏的堂吉訶德可能想不到自己以為的偉岸的英雄形象在別人嚴重不過是個滑稽的跳樑小醜,做出的“正義之事”不過是讓人哂笑的舉動。

堂吉訶德遇到了一隊商人,由於商人們有僕人相伴,堂吉訶德心想自己冒險的`機會又來了。“由於他早已決定儘量照她在書上讀到的那樣去做,因此對這一奇遇甚為滿意。他雄赳赳、氣昂昂地在鞍上坐穩,緊握長矛,用盾護胸,勒馬路中,等待他心中的騎士們的到來。”堂吉訶德以為一切都是按照書中的情節發展的,甚至“甚為滿意”,這一連串的動詞短語,將堂吉訶德的形態描摹得惟妙惟肖。“商人們一聽都停步,看着他們的對手那副離奇古怪的樣子。從他那裝束和言辭中,他們一下子就知道,這個可憐的人精神失常了。”旁人一看就會發覺堂吉訶德的行為不正常,更有甚者會惡意地戲弄他、耍他,讓他更以為自己真是個騎士。自以為是英勇的堂吉訶德在別人眼中不過是一個精神失常的人,實在是可悲可笑。

而後因堂吉訶德要這些人讚美他臆想中的女神是個美人,而遭他人奚落嘲笑和毒打。堂吉訶德將自己以為存在的愛人形容的無與倫比,只因為小説中的每個騎士都會有以為屬於自己羅曼蒂克的浪漫情人。“她眼裏流的是龍涎香,還有麝貓香,她的體格、她的身段,都無可挑剔,筆直得就如同瓜達拉瑪的紡車軸一般。”對於不存在的人堂吉訶德竟然都可以形容得如此真實,足以體現了此時堂吉訶德的自欺欺人,作者用反諷手法將其表現得淋漓盡致。“堂吉訶德雖有鎧甲在身,仍然被打得像翻滾的麥粒一般。”這裏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堂吉訶德捱打的程度與情形,像翻滾的麥粒一般的堂吉訶德與之前騎着座駕,自視英勇的騎士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加強了諷刺效果。

總結:堂吉訶德想要從惡毒的農夫手裏挽救被鞭打的小男孩,本想替人伸冤,結果卻適得其反。他想為自己心目中的貴婦人杜爾西內婭爭得美譽,結果捱了狠狠的一頓揍。堂吉訶德所有的行為都要以騎士小説為參照,可見他已病入膏肓。在本章中作者通過鮮明的事例,運用生動形象而又充滿幽默的語言,將堂吉訶德的性格特點盡情展現於讀者眼前。

堂吉訶德第二次出遊簡介:堂吉訶德又説一個叫桑丘·潘沙的農夫做他的侍從,跟他出門行俠。他又是引誘,又是許願,並許諾給他一個海島。於是,桑丘騎着一頭驢,帶着他的袋子,拋下老婆孩子,在一個夜晚,跟着堂吉訶德開始了出遊。

來檢查堂吉訶德書籍的牧師和理髮師,而堂吉訶德因為被打而生病卧牀,此時堂吉訶德因病情發作大喊。“當他們走進堂吉訶德的卧室時,見他已起了牀,像原先一樣瘋狂,張開喉嚨,大叫大嚷,手裏揮劍,前刺後劈,四面八方到處亂打。”堂吉訶德此刻已經因為干涉他人的行為,影響到別人的事情活動而被打得很嚴重導致生病需要休養。然而這樣失敗慘痛的經歷沒有使他醒悟與後悔,反而更變本加厲地加劇了自己的空想。這一連串的更加誇張的連續動詞運用,將堂吉訶德此時誤認為自己是騎士的狀態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生動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堂吉訶德癲狂的對小説的痴迷逐漸進入高潮。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16

一位朋友極力推薦我《生命沉思錄》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心靈養生好書。於是上網購得細讀一遍,懷着一種謙卑、探索、仰望的心境慢慢的走進了作者的內心世界。被作者幽默的談吐、詼諧的文字深深吸引,更被她獨特的見解深深震撼。

《生命沉思錄》作者曲黎敏,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學士、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碩士、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她的雙學歷印證了最初我對她在書中文字風格、用詞表達上的猜想:文學風格中貫穿醫學理念。品位她的文字,鑑賞她的見解,我感受到了她的樂觀、開朗、淵博、深厚、高遠。

《生命沉思錄》是一部十分趣味而充滿大智慧和深刻哲理的關於生命的感悟之作,隨手翻開幾頁,便被書中精彩美妙的解讀深深吸引住。大的道理精深的資料我沒記住多少,倒是被作者幾個異常的觀點記憶深刻,很是認同。

第一個觀點:最大最好的養生就是“和喜歡的人在一齊做喜歡的事情”。説得多好,和喜歡的人在一齊做喜歡的事情當然身心是充滿愉悦的,一個人在充滿愉悦歡樂的心境狀態下他會生病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成天山珍海味事務纏身滿心憂愁的富翁和一個歡歡喜喜思想簡單粗茶淡飯的人相比誰更健康呢不言而喻,簡單歡樂的人更健康。所以讓自我堅持愉悦的心境就是最好的養生辦法。如何讓自我堅持愉悦的心境感恩。感恩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情。每一朵花,每一株草。一個有着一顆感恩世界的心,他想不歡樂都難。

第二個觀點:自然的是最美的。大家認同這個觀點嗎自然的就是最美的。針對於此刻大多數女性喜歡將自我的頭髮染成各種顏色,紅的黃的甚至還有綠的藍的,先不説化學藥品對人體的傷害有多大,就説那五顏六色的頭髮真的好看嗎有調查顯示,中國男人有百分之九十五喜歡的還是女人自然黑黑的頭髮,順順直直的頭髮。所以女人與其又花銀子又受罪的折騰自我的頭髮,不如多花點時間和精力讀讀書陪陪愛人和孩子,陪陪老人更讓人覺得可愛和動人。

第三個觀點:自我永遠是最美的。對,每一天出門前照照鏡子,給自我一個微笑,鼓個掌,豎個拇指,我就是最美的最棒的。OK,帶着這樣的心境,你今日還有什麼辦不到的呢

看到此處,你是不是跟我一樣已經心潮澎湃了一口氣讀完這本書,作者書中就衣食、男女、婚姻、性愛、人性、生死、靈魂、宗教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作者獨到的見解、獨特的視野,會讓人思維開闊、心靈安寧、心境開解、心胸寬廣、豁然開朗、潛移默化中引導、鼓勵讀者以一種更加進取、樂觀、向上、為善的大視野、大胸懷去應對生活、感受生活、經營生活。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17

寒假時,老班要求班上每個人都要讀一本書,於是趁寒假閒來無事隨手抽的一本巴金先生的《家》,本以為會是那種晦澀難懂的書,翻了幾頁後竟讀出了興致來,便把它放在枕頭邊,每晚睡前都要翻幾頁。我本是個急性子,每次閲讀《家》時,卻總能夠耐着性子慢慢看,既不囫圇吞棗,也不拖拖拉拉。每次閲讀都彷彿身臨其境,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裏,那幾個為了心中的理想為了新中國的建立而奮發向上,英勇向前的愛國青年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中!

《家》這部小説是從我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大家庭中説起的,講述了一個封建家族的興衰史以及在這個家族中崇尚科學、熱愛知識的一些熱血青年對於自由、科學、新中國的奮鬥與追求…越是讀到後面情節越是跌宕起伏,情緒也隨着書中的情節而千變萬化,時而眉頭緊蹙,時而低首歎息,時而鼓掌喝彩,時而咬牙切齒……當看到長子覺新被逼無奈只得同意將懷孕的妻子送到某偏僻陰濕的城郊待產時,心中那激憤痛恨讓我恨不得跳起來同那羣迷信勢力的老古董理論!憤恨之餘,也為覺新的軟弱無能而歎息,為當時封建社會整個的那種迷信氛圍而惋惜。然而作為這個時代的一份子,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無奈,覺新屈服了不代表別人也會屈服,還有覺民覺慧這些愛國青年在為新中國的實現而努力奮鬥着!當看到同社會的社員告訴覺慧心中的理想有望實現時,我是開心的;當看到覺慧在書房裏徹夜忙碌着建設新中國的工作時,我是欣慰的;當覺民與心愛的女子想要擺脱封建的束縛而努力的時候,我暗暗為他們加油!在那個年代,能有這樣一批愛國的青年站出來呼籲人們為新中國的建設而努力是不容易的,中華民族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熱血少年才能繁衍生息,變得愈加強大,繁榮富強!雖然這只是一部小説,但我想,偉大的新中國建成不僅僅靠紅軍戰士的努力,更有這樣一批敢於鬥爭、敢於追求的愛國少年才建成的。正所謂:好男兒頂天立地,心繫國家!

讀完《家》,心中千滋百味難以言説。《家》讓每一位讀者激昂、憤慨、勇敢。讓我看到了青春給予我們敢於改革的創新精神和動力。他們的熱血,他們的勇敢,他們的愛國精神感染着我,鼓舞着我,激勵着我,讓我在人生前進的路上遇到挫折時不再畏懼,而是勇敢的迎難而上!擁有一顆和他們一樣跳動不息的中國心,在遇到任何挫折的時候,都能夠越挫越勇!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18

畢淑敏老師的這篇散文《我很重要》寫的真的很好,每次看,每次都有深深的觸動。我把感想寫下來,當做和你的交流吧。

當我們總在看貶自己,認為自己毫不重要的時候,畢淑敏老師發出這樣的呼聲:“我很重要!”中國人太謙虛,從小到大都受着傳統思想的訓導——“我不重要”。重要不等同於偉大,不等同於無人替代,也學我們還不具有稱自己很偉大的資格,但我們完全可以大聲地,自信地説:“我很重要!”因為這是對自己生命的尊重,是對生我養我的父母的尊重,是對下一代的負責,是對朋友的關懷,是對自己工作的肯定,是對世間萬物的珍惜,是對身邊所有人的一種鼓勵!

倘若不曾讀畢淑敏老師的文章,不曾看到這篇《我很重要》,我也許一直都不曾想過,我們,每一個單獨的我們,是世間萬物星辰日月草木山川凝聚的精華,我們是億萬粒米麪、億萬滴甘霖養出的萬物之靈,我們沒有理由不對自己説“我很重要”!

我們是父母的結晶,是精子與卵子的結合,我們的誕生石一個生命的開始,是父母的寄託,我們能對自己掉以輕心嗎?如果不是父親和母親,如果不是那個時間他們相愛,如果他們的快樂被一聲噪雜打破,那麼,也許我們就不會出現了。父母賜予我們生的希望,我們能説自己不重要嗎?我們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是無法複製的孤本,我們,不重要嗎?

我們的孩子,我們的下一代,他們需要我們的呵護,他們需要我們的教誨,他們需要我們的愛。對於他們而言,我們是誰也不可替代的。我們的肩膀上承着老一輩的希冀,手心負着少一輩的責任。我們,真的很重要。

還有我們的朋友,我們的知己,多年相識,多年相知,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切便了然於心。榮辱禍福我們一起擔當;快樂痛苦,我們一起分享。如此真摯,如此信賴,少了誰都像丟了一件珍藏百年的古董,令人心痛,為之惋惜。我們真的是舉足輕重。

誠如上面所説,畢淑敏老師從人的生命、父母之愛、孩子之愛、朋友之親等等的角度分別告訴我們一個恆久不變,也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道理,那就是“我很重要”!

畢淑敏老師的文章,讀來總是流暢自然,於樸實中告訴我們一種道理,給我們一種安慰,讓人滿心歡愉。就如畢淑敏老師在《我很重要》一文的末尾説的那樣,“讓我們昂起頭來,對着我們這個美麗星球上的無數的生靈,響亮地宣佈——我很重要!”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19

離騷,猶離憂也。我看離騷,通篇“尋求”二字。屈原實已看破,但不罷休,看破之後,還要尋求,上天入地,求不得,死。屈原是中國的浮士德。浮士德臨死之前,説:美!得其善終了。離騷末段,屈原寫“亂曰,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居”。屈原到底看破之後,沒有看破這個看破。這是老子的境界。唯有如此,天地之間,才能相安無事。

屈原是很有姿態的,他哭,不是胡亂大哭,要拿柔軟蕙草,才掩面大哭。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他手持蘭草,菱葉為衣,蓮花為裙,帽子高聳,佩劍奇詭,行走在幽昧竹篁之中,極其講究,做足悲哀的姿態,有趣,如同電影畫面。屈原創造了中國第一個詩人形象。中國第一個詩人就是如此器宇不凡。“攬茹蕙以掩涕兮,沾餘襟之浪浪;制支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人生各有各的樂事啊,我偏好美潔已成自然。)中國最早的唯美主義宣言。

騷體,濃醉之體。屈原説“眾人皆醉我獨醒”,實為不然,屈原是濃醉之後説醉話,酣暢淋漓,反反覆覆,老子是酒後吐真言,説一是一,不肯多説。

愈是古代的人,與神的關係愈近。拋去“生產力不先進”不説,我認為彼時的人,更有神性野性。現在的人,只剩下了被教化了的“人性”。屈原筆下天地、日月、山川、鬼神,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詩經是穿着粗葛布,風中沁着汗水味的,最常見的植物是篙和艾草、葛葉,間或提到桃花、楊梅。離騷,九歌,熙熙攘攘地漲滿蕙草、靈芝、椒樹、蓮花、荷花、蘭草、木蘭、秋菊、辟芷、江離的香氣。“芳芳菲兮襲予”“芳芳菲兮其彌章”。時人著有一本《夏木簌石的百合》,也可寫一本《屈原筆下的植物》。

“餘處幽篁兮不見天,路險難兮後來。表獨立兮山之上,雲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兮神靈雨。”54字,幽篁道險山巔雲朵黑夜東風。漢語的濃度。屈原是造境的大師。屈原幽昧之境,後世李長吉得其真味。

屈原字靈均,靈,神也,均,調也。“靈”與“天”結合,“均”與“地”對照。上可安天,下可安地。忠君為地,忠君不得,飛天。

宋玉的悲哀是天高氣清的悲哀。木心説屈原是瓦格納交響曲。那麼宋玉就是肖邦小夜曲。

宋玉的寫法有現代因子。他寫:淒涼,若人在遠行,又像登山臨水送人踏上歸程。“憭溧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讀楚辭,陌生化的觀感,經驗之外的詩性。古文,陌生的興奮。

讀書是自我流放的教育。

現代人,比以前可憐的,要被迫接受更多的試探。

越思索,越茫然,於是,便把茫然寫下來,這就有了文學。看書,和看畫一樣,看不出真理,而是一團茫然,一片美感,是一陣鐘聲,消失在雲裏。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20

在《楚辭》諸章中,無時無處,都洋溢着屈原愛德勝過愛身的情懷。用大量的麗花香草來借喻自己高潔的品德,江蘺、芷、秋蘭、木蘭、宿莽、留夷、揭車、杜衡、菌桂、薜荔、芰荷、芙蓉等等。不僅自己,對於自己擔任三閭大夫時培養出來的楚地人才,也是一樣的期望。“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也就是寧可看到他們因故萎絕而不願看見他們被污穢直道德敗壞。因直諫而遭到如此待遇,卻不隨流俗而改志。在《離騷》一文中,借女嬃之言責備曰:“鯀婞直以亡身兮。。夫何煢煢獨而不予聽”。又借厲神之口勸之曰:“君可思而不可恃兮。何不變此志也?”。可是在諸多文章中,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申明:“亦餘心之所善犧,雖九死其尤未悔!”、“寧溘死已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罰!”。

他放棄苟且鑽營,隨俗流變,堅持己志,最後以自己的軀體的隕落為修德作最後的殉葬,為他的一生畫上史詩般的悲劇結尾。這樣沉重的愛有多少人能夠擁有?

有多少人在歷史的流沙中來了又走了,連淡淡印痕都未曾留下。

有多少事在歷史的舞台上上演了又謝幕,連隱隱的歌聲都未留下。

有多少愛在歷史的舞台上如流星般劃過,又被夜幕淹沒。

可是屈原帶給我們的愛卻是如此的厚重,如此的感人。這就是他的.痕跡,他的歌聲,他的那道永恆的光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21

讀了《朝花夕拾》的《範愛農》,我非常感動,但也有憤怒。

《朝花夕拾》主要講:自己兒時的幾件事。有為那幾個人感動,有為那可愛的小動物打抱不平;還很同情它們;還有為那名醫的治病態度和為人,感到憤怒。整本書,都是從記憶中抄下來的。

我為長媽媽感到非常的感動,雖然她有點缺點,但是她大方;我還向藤野先生表示敬佩之情和深深的感動。還從範愛農身上感到正義,範愛農覺醒了,明白中國現在做是錯的,可惜了;我從魯迅身上感覺到他愛護動物、同情小動物的好優點;我為書裏那些名醫的態度而感到憤怒。雖然他們的醫術高明,卻並不對病人負全責,這絲毫不是好醫生的表現。

這裏面,最令我感動的是藤野先生,他沒有任何私心,不怕這個國家的學生,最後寫成一篇文章,上交給國家,促使萬一這個國家的這個科目比自己國家強,他對她的全部學生負責任,真好!想想我自己,在教我表妹念字的時候,那些難的文章,故意不教她念,現在看來,我錯了。我以後,會對我答應的事情負責任!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22

所謂自控力,就是能管住自己的能力。儒家學説中的“克己復禮為仁”,就認為一個人只有能管住自己的思想、情緒、行為,才能建功立業,有所成就。

我從小接受的教育認為,一個人要想有所得必須有所舍。想進步,必須捨棄娛樂;想苗條,必須捨棄美食。

我深知缺乏自控力是限制自己進步的最大阻礙,曾經不止一次為自己制定又長又嚴格的計劃,並不斷提醒自己不能懶惰,不能懶惰,可總是因為拖沓而在執行過程中慘遭滑鐵盧。

説起自控,有人為了戒網癮、煙癮,可最終抵禦不了慾望;購物狂想控制消費,可總是抵禦不了商場的優惠大促銷;想改掉熬夜的壞習慣,卻總是忍不住玩抖音,刷微博,看朋友圈。

不是不想改變,只是每次下定決心熱血過後,不到三天便又以失敗告終。雖然當下心中懊惱不已,決定一定痛改前非,可第二日還是故態復萌。為什麼做到自控會那麼難呢?那些成功人士是天生具有超強的自控力嗎?

斯坦福大學健康促進項目的健康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凱利·麥格尼格爾提出:自控力是每個人天生就會有的,只不過有時會很弱,但只要通過正確的訓練,便可使之變得更強。

凱利·麥格尼格爾長期致力於幫助人們管理壓力,做出有利於健康的選擇。在工作過程中,她發現人們因為對意志力的理解存在問題,這不僅給生活帶來壓力,同時也阻礙了他們走向成功。很多人為了達到自控,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不説,甚至還造成反效果,變得失控。於是,她吸收了心理學、神經學和經濟學的最新洞見,面向大眾開展了“意志力學科”這門可課,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自控力》這本書的基礎便是這門課程。全書一共10個章節,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何為自控力,第二部介紹了導致失控的主要因素,第三部分介紹了自控力的侷限性。全書結合了優秀的科學理論和課上實踐練習,告訴人們如何改變舊習慣、培養健康信息管、克服拖延、管理壓力。

書中講述了這樣的一個例子,節食者在多吃一塊披薩或一口蛋糕之後,會感覺情緒低落,覺得整個計劃都落空。可是他們並不會為了把損失降到最低而不吃第二口,相反他們會説:“那又如何,既然我已經破壞了節食計劃,不如把它全部吃光。”

通常,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那又如何”效應。這種效應的實質是“放縱—後悔—更嚴重放縱”的惡性循環,是意志力領域的最大威脅之一。

我經常也這樣,本來規定自己一天要看三個小時的書,寫讀書筆記兩個小時。但如果遇上突發事情,而導致其中的一件做不完,雖然當時離睡眠時間還有兩個小時,我完全可以選擇看書或者寫讀書筆記,把當日的任務完成一部分,可大部分的情況沒這樣做,而是拿起手機刷朋友圈。卻又在心裏不斷地責怪自己不能完成任務。第二天開始自暴自棄,更沉迷於各種社交網站,結果計劃失敗,破罐子破摔,開始懷疑人生。

不僅減肥會導致這種惡性循環,任何的挫折都會,而導致更多墮落行為的並不是第一次的放棄,而是放棄之後產生的羞恥感、罪惡感和絕望感。於是,我們迫不及待地下個通過立各種flag來改變這種心情。然而。只是下定決心而沒用付出切實的行動,註定要再一次面對失敗。於是最初決定改變的良好感覺不斷被不良情緒所替代,以至於徹底失控,迫切需要再次擁有希望,然後我們再次發誓要改變,最後,我們變成了一個只會立flag的“積極廢人”。

所謂積極廢人,就是在言語上不斷地立下各種計劃,卻總是不願意付出行動。

我們之所以會成為“積極廢人”除了本身行動力的缺失,還存在着一種錯誤的思維。認為人一旦犯錯是不可能改正的,失敗了便很難再成功,一切是不可能改變的,於是就破罐子破摔。

然而,人都會犯錯,一不小心染上壞習慣也是在所難免的。如果意識到錯誤之後,一直揪着不放,那麼你的自控力到這裏也就徹底消失了。所以除了用行動來維持自控力之外,最重要的是改變思維模式。

《終身成長》一書中介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固定性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前者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一成不變的,而後者則相信個人的能力是通過努力來培養的。

破罐子破摔,就屬於固定型思維模式。這種模式,在面對挫折時,不會採取有效行動來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反而陷入“計劃失敗—沮喪—自我批評—制定新計劃—繼續失敗—自控力消耗殆盡“的負循環當中。

這種循環不僅消耗”我要做“的力量,還會會消耗”我想要“的力量,對成長一點好處也沒有。

要打破這種循環,最有效的辦法是及時止損,不要沉湎於自我批評和譴責之中,而是要學會原諒自己,並且從中尋找原因,使之轉化為成長型思維模式下的正循環。

正循環是這樣的”計劃失敗—原諒自己—深度思考失敗原因—改善問題—制定新計劃—自控力不斷提升”。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總是能從每一次挫折之中尋找到未來成功的希望。

如果你也正在提升自控力,不妨從因貪圖一時之快而盲目設定的繁重任務中抬起頭來,適當的自我同情,讓自己從錯誤中走出來,然後繼續往前走,越能善待自己的人,自控力也更好。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23

《傷仲永》這篇課文,作者經過一個簡單的故事,向我們闡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能否成長,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息息相關。這就説明了,我們必須要學習。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崖苦作舟”。或許這句耳熟能詳的哲理名句,早已讓我們的耳朵聽出繭來了,可是,它卻無時無刻不在告訴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上,我們永遠只能吸收而不能滿足,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臨死前一個小時還在工作,他經常利用別人的喝咖啡時間學習,這難道還不夠嗎?我認為這是遠遠不夠的,為類從奴隸時代發明文字到此刻流傳了幾千年的知識文化豈是隻用短短的“一輩子”的時間能學完的呢?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聽過。沒錯,人無不是在學習中成長,沒有一個人會説自我已經把所有的知識都學會。在生活中,有些人因為取得一些成就便滿足於現狀,沉醉於一時的成功……這些人到了最終始終是落伍者。而一些人不滿足現狀,發奮學習,最終是社會的強者。可見學習是無止境,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學習。

我曾聽過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國外某大學一羣即將畢業的工程系大學生全部被一場他們全都自認為簡單的考試所考倒。這同時説明了我們將來在社會上還有許多東西要學,此刻的一點知識是絕對不夠的。

或許當我們結束了九年義務教育之後,一些人將繼續學習基本知識,另一些人則要去攻讀“社會大學”,雖然道路不一樣,但我們都還要不斷汲取各類知識,因為學習是無止境的。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24

《皮囊》是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這本書一個章節就是一個故事,第一個故事取名叫做《皮囊》,書名也是來源於這篇文章。

皮囊講的是他的阿太(奶奶的媽媽)的故事。阿太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人,她認為肉體就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所以面對奶奶的去世,面對自己切菜時切下來的手指,面對舅公被她丟到水裏幾乎溺斃的事情,甚至對於自己的離世,她都表現的非常坦然。她甚至在死前跟作者説:“不要哭,現在沒有這個皮囊的束縛,我來去都更方便。”

也是因為這份特殊的氣質,作者特別喜歡與阿太待在一起。後來去外地工作,與阿太見面機會也少了,但是隻要是工作中碰到不順心的事情,作者都回選擇回到阿太的身邊,陪她坐一個下午。雖然阿太不大聽的懂,後來甚至不再聽得到,但是這樣的陪伴卻能夠安撫作者,讓他鼓起勇氣重新開始。

後來阿太走了,作者也慢慢地明白了阿太在奶奶去世時説的'一番話的意思。當時全家人都挺傷心的,阿太不以為然,彷彿走了不是她的女兒一樣。作者問阿太為什麼這樣,阿太説因為她捨得。阿太的捨得來自於她對待生命和身體的態度,身體的消逝在她看來是皮囊對生命束縛的結束,是更加值得高興的事情。而阿太帶給作者的安全感,是這份看法帶來的超然淡定態度的感染。確實在這份態度面前,一切的困難不過是身體的折騰,生命有更多精彩的事情去做。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25

最近總是在翻看《朝花夕拾》,總以為魯迅的文章每一段時間段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於是又捧着書本讀了起來,今日讀到的這篇文章是《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中的最終一篇文章,是魯迅先生追憶好友的一篇文章《範愛農》。

對於範愛農這個人物的表現手法,魯迅先生似乎用了先抑後揚的手法來傳達對人物的評價。開始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因為徐錫麟的事情,兩人的矛盾頓顯。無論範愛農至於先生,還是先生至於範愛農,兩個人都是不太對付的,範愛農不喜歡先生溢於言表,先生確實覺得範愛農可惡的可先革命便將他革去!可見,二人在日本留學之時,關係是相當不妙的。

魯迅先生本與範愛農並無任何瓜葛,但在回國以後,兩人卻又偏偏再次相遇,並且還很好地化敵為友了。經過不斷的`交流,兩人對社會的改革夢想,都是讓他們成為無話不談的摯友的催化劑,再之後機緣巧合,兩人還成為了同事,這樣的階級感情又深了一步。可惜,有聚終有散,範愛農與先生亦是因為工作原因而分別。

縱觀範愛農的一生,從他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他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先生用自我的筆描述了這位同仁,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表達了尊敬。

範愛農終是無法在這樣的一個黑暗的社會立足的,他內心的痛苦悲涼或許真正僅有先生能和他產生共鳴吧。範愛農生活越來越拮据,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後,範愛農溺死於河中。先生亦不知到底是自殺還是失足。

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先驅者註定了是悲涼的一生,那段黑暗中,作為這個脊樑的知識份子更是如此。讓我們向這位在黑暗中覺醒着的知識分子致敬吧!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26

翻開了《列夫·托爾斯泰傳》,從而來體會了托爾斯泰的人生成長的艱辛歷程。

托爾斯泰粗獷的臉又長又笨重,短髮覆在前額,小小的眼睛,寬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脣,寬闊的耳朵,因為無法改變醜相,童年時倍感痛苦。他在一個叫卡讚的地方讀書,成績平庸,他是孤獨的。

在他家庭的回憶中,好幾個人為托爾斯泰採作他的《戰爭與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親王沃爾康斯基,葉卡捷娜二世時代專制的貴族代表;他的母親,瑪利亞公主,這温宛的醜婦人,生着美麗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輝,照耀着《戰爭與和平》。

雖然對於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親逝世時,他還未滿一歲),可是他至少還能堅持若干關於父親的回憶。這是一個和藹的詼諧的人,眼睛顯得憂鬱,在他的城邑中過着獨立不羈、毫無野心的生活;他父親死時托爾斯泰才九歲。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現實,心中充滿了絕望。

然而不知不覺中,他為少年的熱情、強烈的情感和誇大的自尊心所驅使,以至這種追求完美的信念喪失了無功利觀念的性質,變成了實用的性質與物質的了。他慢慢地也學會了放蕩自我。最終,有一樣東西救了他:那就是絕對的真誠、坦白和善良。

最終他以自我的努力而成了俄國作家,成為了“俄國的一面鏡子”。

影響我們成功的決不是環境,或者遭遇。而是我們是否能堅持一顆堅強的心,一種不屈的信念。以前也看過一些託翁的作品,如《安娜。卡列琳娜》、《復活》、《戰爭與和平》,也只是為作品的情節所吸引,可能是文學欣賞本事低下吧,真的沒有從托爾斯泰的作品中學到什麼,或是受到什麼感動。僅明白他是一個多產的作家,很是崇拜他。

然而,此刻經過亞。波撥夫金的介紹,對列夫。托爾斯泰的生平有了更多的瞭解。原先託翁出生與貴族之家,有着顯赫的家族背景。他從小就顯露出文學方面的天賦,生性善良,同情人,少年時期就與那個上流社會格格不入,受不了奢侈的生活,心中煩惱、鬱悶、總是想着什麼釋放,可是他卻怎樣也找不到出口。

為了找到生活的出口,尼古拉耶維奇做了許多努力,想要放棄伯爵身份和財產,去從軍,勇敢的為俄國的命運奉獻自我的一切,甚至是生命。可是最終軍隊的生活也讓他感到厭煩,絕望。在這種不停的奔波中,托爾斯泰看到了一點生命的光明嗎?他最終拿起了筆,開始寫《童年》,充滿對自然,自由的渴望,寫作中他感到歡樂,這是生命的釋放嗎?托爾斯泰用眼睛看一切,尤其是俄國農奴制度下的醜惡,他全用文字表達出來,其中透露着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真正讓我感動的是托爾斯泰不僅僅用文字來抨擊社會對農民的剝削,並且用實際行動去挽救農民的悲慘命運。他不停的在各處奔走,與許多人接觸——都是些道德高尚的人。他也同農民接觸,瞭解他們的生活,幫忙他們,想要讓他們脱離苦難的境地。他甚至為自我是個貴族而感到羞恥,他放棄所有的不動產,把小説稿費無償的捐獻給農民。他在生活上苛刻自我,不吃葷,他同農民一齊割草,梨地,這樣做時他從內心感到歡樂。也正是這樣做,他才與他的家庭,家人越來越疏遠。

越是看到托爾斯泰的晚年,我的內心越是如潮水般洶湧澎湃,託翁這時儼然成了一個革命家,雖然他反對革命,反對暴力。可是他的一言一行無不擁護着農民來反對政府,反對一切舊的制度和法律。他的文學從小説製作轉到評論文,小小的帶着諷刺的又充滿現實性的文章。讓農民雀躍,讓政府恐慌!

最終,托爾斯泰死了,在這個如牢籠般的社會,他得到解脱。最終的生命他徹底受到壓抑,所以他離家出走,卻是在禁錮中死去。死的時候,受到成千上萬的人的護送。

這就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生,不平凡的生命。永遠如一盞明亮俄國腐朽的制度。他的痛苦全系在苦難的農民身上。他説:“不應當為自我一個人生活。這是毀滅,僅有在你為別人而生活或培養自我能夠做到為別人而生活的時候,那才是生活。”這就是出生貴族家庭,卻拋棄貴族身份的一個偉大,高尚的人。

所以,從托爾斯泰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到,影響我們成功的決不是環境,或者遭遇,而是我們是否能堅持一顆堅強的心,一種不屈的信念。《托爾斯泰傳》便很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裝在口袋裏的爸爸閲讀心得體會 篇27

“那是最完美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

當我在深夜讀完這部小説後,我竟然抑制不住內心的澎湃和感動。是的,毫不誇張的説,我的雙眼噙着即將崩塌的淚珠。所以,我選擇寫點什麼,以此來平復內心起伏不定的心緒。深夜,一本書,一盞燈,一個人,一陣敲擊聲。雖然打破了夜的寧靜,但卻温暖着我的心。

狄更斯的《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作為小説時代的一個大背景,以發生在法國和英國兩個國家之間的故事為主線讓我們讀者真切感受到革命時期的暴動,殘忍,罪惡,無情等等。可是,之所以這部《雙城記》會轟動世界,並非在於作者用那麼多現實的筆觸描述了革命時期那一幕幕觸目驚心的畫面,而是在這樣時代背景下對愛的繁衍與溶解的一種表達。正是對於愛的描述讓人在最終不是隻剩下對革命者殘暴的憤怒和譴責,而是深受愛的洗禮,堅信愛才是永恆。

狄更斯用曼內特一家血濃於水的親情,羅瑞對曼內特一家的友情,查爾斯達爾內及西德尼卡爾頓對露西曼內特的感情來詮釋他的主義——人道主義。

距離看狄更斯的作品最近的一部也是在去年看的那部《霧都孤兒》了,這幾天看完《雙城記》之後,發現狄更斯筆下的人物始終有充滿愛的一面,無論他們深陷多麼巨大的危機之中,只要你堅持你的善良,就會有撥開雲霧見天明的時候。不管是《霧都孤兒》中的奧利弗忒維斯特還是《雙城記》中的飽受摧殘的曼內特一家。狄更斯的人道主義充斥在他作品中的字裏行間。

《雙城記》中的人物很多,各個都很鮮明:被困巴士底獄十八年的老醫生曼內特;心地善良,即使在家庭最無助之際也把家收拾的井井有條的露西;不跟貴族同流合污,甘願放棄自我的貴族身份,來到英格蘭過着隱姓埋名生活的達爾內;善良,對待工作一絲不苟的台爾森銀行職員羅瑞;嗜酒成性卻有着一顆完美的心的卡爾頓;還有忠誠的傑瑞和普洛斯小姐,以及壓迫人民,焼殺奸掠的埃佛瑞蒙德侯爵,帶着復仇怨恨的德伐日夫人……可是,在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腦中揮之不去的依然是那個放蕩不羈,嗜酒成性卻又才華橫溢,為了心中所愛能夠獻出自我生命的人——西德尼卡爾頓。這是我最喜歡的人物,沒有之一。

記得早在我們教授講解《雙城記》的時候,她就説過,“在現代估計沒有哪個男人能夠為了所愛的人甘願替情敵去死,以此成全喜歡的人跟另外一個男人在一齊”。可是,作品中的卡爾頓就是這樣一個人,我們很難用“傻”這個字來解讀他。或許放在今日,多少人會指着你的額頭罵你傻,如果你是現代版的卡爾頓的話。然而,正是這樣的一個小人物卻温暖着、感動着無數個跟我一樣讀過《雙城記》的讀者。

狄更斯在小説裏對卡爾頓的來源沒有過多的描述,他就是那麼自然而然的出場了,連他的背景都沒有做任何交代。“那是一個嗜酒的時代……”而卡爾頓正是一個嗜酒成性的人。他的出場就已經向讀者證明了他不僅僅是一個嗜酒、昏沉、頹廢不堪的社會唾棄者。相反,他很聰明,有才氣,在庭上為斯特萊佛先生出主意幫被告達爾內辯護足以説明他的才學和智慧。只是,他不善鑽營,缺乏當時社會必要的精明,因而,總被人利用,自我卻默默無聞。所以,在小説中他只是斯特萊佛先生的“豺狗”而非“獅子”。但他有完美的情感,他厭惡這個只注重金錢與成功的社會。他沒法改變這個社會,但他也不想被社會所改變。所以,他借酒澆愁,自暴自棄,放蕩不羈,玩世不恭,給人一種萎靡不振的感覺。

小説中是這樣寫的:“西德尼卡爾頓是最懶惰最沒出息的人,卻是斯特萊佛最好的朋友,他倆灌下的酒能夠浮起一艘豪華巨輪。”“太陽淒涼的、憂傷的升了起來,照在一個極可悲的人身上。那是個很有才華、感情深厚的人,卻無法施展自我的才能,用那才華和情感為自我獲取幸福。他明明白它的危害,卻聽之任之,讓自我消磨憔悴。”

只要是人就會有感情的。卡爾頓也是,在他與達爾內在酒吧喝酒時,他説“為露西曼內特乾杯”就看出了他對露西產生了微妙的感情。他也曾向露西表白過,即使,在露西內心愛着的人始終是達爾內。他在與露西剖露內心的告白中有這樣幾句:“我期望你明白你是我靈魂的最終的夢想……可那只是夢,整個兒是個夢,一個沒有結果的夢,醒來時還躺在原先的地方,可是我仍期望你明白你曾喚起過我這樣的夢。”然後,他便遵從露西的選擇,只是偶爾來索霍見曼內特醫生一家。他用這種隱忍壓抑着自我的情感的方式來對露西報以最衷心的祝福。

卡爾頓並沒有因愛生恨,並沒有因為露西的拒絕而對曼內特一家無比的憎恨,由此可見肉體和精神的愛戀是有着天差地別。露西漂亮,不僅僅在於她的外表,還在於她內心的善良。卡爾頓喜歡的露西不是肉慾的那種快感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善良和美的追求。所以,他選擇退出情場角逐。可是在最終,他為了露西一家的幸福而甘願用掉包計換出達爾內使自我走上斷頭台,走向死亡,這種利他主義在小説的最終被推向高潮,而卡爾頓的靈魂也在最終閃爍着最耀眼的光芒。

小説的最終,卡爾頓借聖經説的那句話讓人不禁會跟着讀出來:“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遠不死。”卡爾頓,人雖然死了,但精神不死。卡爾頓死了,但他用個人的生命換回了露西一家的幸福。在卡爾頓上斷頭台前他説:“我看見了我為之獻出生命的人在英格蘭過着平靜、有貢獻、興旺、幸福的生活……看見了露西、露西的父親、善良的老人羅瑞、看見露西懷裏以我命名的孩子長大成人,在我曾走過的道路上奮勇前行。我聽見他告訴孩子我的故事,聲音帶着顫抖,帶着深情……”

能夠説,狄更斯對卡爾頓這一人物塑造上多多少少都有自我的影子。而卡爾頓也是整部作品中最難以理解的人物。

合上了這本厚厚的《雙城記》我的腦子並沒有因為疲乏而停止轉動,相反,我立即找了各種關於《雙城記》的讀後感,評述論文,頭腦中我似乎有一個完整故事性的感覺,但貌似又説不清,道不明。我明白的是,這部作品遠沒有我所理解的那樣淺顯。而我也會在某個閒暇的午後再次翻開它——“那是最完美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o8gkv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