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浮士德心得體會優質(通用4篇)

浮士德心得體會優質(通用4篇)

浮士德心得體會優質 篇1

詩體悲劇《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品,該小説的創作延續了60年之久,凝結了歌德一生的思想結晶和藝術探索的智慧,為德國和世界文學立起了一座豐碑。它與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並列為歐洲文學四大名著。《浮士德》憑藉博大精深的思想價值及其鮮明的藝術特徵譜寫了一部靈魂發展史和一部時代精神發展史。《浮士德》是現代哲學的詩,又是詩的現代哲學。它藝術地表達出來的新世界觀、人生觀,是歌德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遺產。其中的“浮士德精神”更是給人巨大的啟示與力量。

浮士德心得體會優質(通用4篇)

(一)苦難

人活在這個世上,會遇到數不盡的苦難。刀刀説:“在某一天快樂,在某一天憂傷。”張愛玲説:“人生那麼短,苦難那麼長。”可見,世上沒有人可以脱離苦難困難而存在。各家有各家的愁,各家有各家的難題。讀了《浮士德》,深感一部偉大的作品自有其偉大之處。

該作品不但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徵,而且具有較高的思想價值。於今天“浮士德精神”仍能給我們很多的人生啟示,是跨時空的人類財富。

作品中,魔鬼靡菲斯特與上帝一起,將浮士德作為賭賽的對象,魔鬼認為人類必定墮落,代表着“惡”,與上帝的“善”構成了矛盾的統一體。上帝則認為人類是不斷向上發展的。作為“惡”的代表,魔鬼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生活中我們誰也不願有他存在,但他又客觀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世上每個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他與上帝構成矛盾的統一體,在肯定與否定、至善與至惡的矛盾運動中,又推動着浮士德一生不斷前進。靡菲斯特則嘲笑一切,否定人生價值,而浮士德執着地追求真理,肯定實踐的意義。他們二人之間的角色關係,正好辯證地解釋了惡的力量在我們生活中乃至整個人類社會中的作用。苦難既然存在,自然就有其存在的價值。人生而為人,都渴望自己願望都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平安快樂一些。但是光想是不夠的,要付諸行動,而在這條路上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阻礙。唐三藏想取得真經,就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運動員想取得佳績,就要經歷自己的不斷鍛鍊與拼搏。要想上個理想的大學,也得要經歷一番寒窗之苦。總之,我們在做一些事,實現一些願望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阻礙。苦難成為了我們每個人生命中不會缺少的元素。

(二)磨難

苦難無人不依,那麼我們該怎樣面對它,解決它呢?托爾斯泰説:“當苦難來訪時,有些人跟着一飛沖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你是要做個一飛沖天,尋求真理的勇敢者,還是願成個在困難前畏畏縮縮,自甘墮落的人呢?

伏爾泰説:“不經歷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浮士德精神也啟示我們:在困難面前,要不拋棄不放棄自己的信念,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儘自己最大的力量爭取成功。不經歷風雨怎會見到雨後絢爛的彩虹,遇到苦難要學會勇敢地面對它,勇敢地接受苦難的磨練,這樣才能成就自己的偉業,就算不成功,那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最後你會問心無愧地説,這一遭,沒有白來過,我曾真正地活過,奮鬥過。《浮士德》中靡菲斯特説:要有苦難然後才有幸運,愚人們卻全不知情;智者之石如若他們得到,石到手時也會把智者丟掉。這句也真正體現了,苦難對於一個人成功成長的特殊意義。

歌德説過:“痛苦留給的一切,請細加回味!苦難一經過去,苦難就變為甘美。”我國聖賢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無數的先賢都告誡我們苦難於我們人生的重要作用,啟示我們要勇敢接受生活抑或夢想給我們的磨難。磨難之後,必是幸福。《浮士德》的巨大思想價值還體現在,歌德用象徵的手法,通過浮士德幾個階段的追求,對新興資產階級的精神發展歷程作了深刻的回顧和總結。而浮士德的悲劇性,則説明了終極的善是難以窮盡的,而人的追求能力即外在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精神,充分肯定了現實的實踐意義,反映了人生道路探索的漫長曲折的道路,對自然、社會、人生都體現着鬥爭的智慧。我們試想如果他貪圖享樂,胸無大志,庸碌無為,且執迷其中不能醒悟,那麼他將墜入魔道,走向墮落。

特別欣賞書中浮士德所説的一句話:“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奔波,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車輪;苦痛、歡樂、失敗、成功,我都不問,男兒的事業原本要晝夜不停。”雖然浮士德是一個悲劇,但他本質的、主導性的一面是自強不息、發奮進取、永不滿足、積極向上的。從他身上體現出來的這種面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和積極的進取、追求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天堂之路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説過,浮士德得救的祕訣就在這幾行詩裏。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種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純潔化,到臨死,他就獲得了上界永恆之愛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夠被拯救,不止是這樣,還因為他不斷行動,不斷追求,不斷克服迷誤,最終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這是我們應該學的。還要學習他對學的追求,對學的熱愛,對學的希望。我們要善學,樂學,愛學,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浮士德的肉體毀滅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一個上進的人,一個不斷自省並最終走上正途的人,最終會得到救助。這就是浮士德這個形象上所體現出的不斷追求人生真諦的探索精神。

我們每個人在人生追求中都會遇到各種無法逃避的問題,必須選擇,而且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使自己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

作品中還有些東西,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與思考。比如説,文章中學生説,我要欣喜地投入學問,要怎樣才能和學問相親,先生?靡菲斯特説,遠的不必去過問,先看你如何選擇課程?學生:我期望做一個飽學詩書,既想學地理,也想學天文,一面研究人文,一面研究自然。

靡菲斯特答,你的想法很好,不過你過於浪漫。要先學會還原與分類……是呀,有時候我就有類似的困惑,什麼都想了解,什麼都想知道,做一個飽學詩書,無所不知的人。結果忙忙碌碌,最後啥都做不好。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學東西做事情,時間與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把一切想得過於美好與浪漫,應該客觀評價自己,正視自己。在學好學生階段要求學習的科學知識外,其他的就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性地學習,不能好高騖遠,否則最後只會得不償失。在學習的過程中,當遇到難題與疑惑時,我們就要學浮士德一樣,積極進取,自強不息,虛心向智者學習,這才是理性的學習方式,也才會擁有充實快樂的人生。經過一番磨難,一番生活的歷練,不管成功與否,天堂幸福之門就會向你開啟。

閒時讀《報任安書》、《愛玲私語》、《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學學司馬遷、張愛玲、海倫.凱勒、史鐵生、安意如等在逆境中求生的精神……天堂之門也許不存在,但成功幸福之門會向你敞開!

浮士德心得體會優質 篇2

歌德著的《浮士德》,我總算把它看完了,這是我今年讀書計劃的第三本書。看完這本書,我大口大口地喘着氣。這不僅是因為這本書厚得像磚頭一樣,讓人望而生畏,還在於書中有許多我不甚理解的地方。幸虧有郭沫若在翻譯完此書時寫的“‘浮士德’簡論”,讓我稍微有了一點頭緒。現在我就把我的讀後感寫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這部誕生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在世界範圍內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偉大作品。

《浮士德》的故事情節大致是這樣的:老年歌德在中世紀的書齋中煩悶苦惱,和弟子瓦格訥出外郊遊,遇到一條黑色的尨犬。原來這尨犬是天上降下來的惡魔靡非斯特匪勒斯所變成的,他和上帝打過賭,先做浮士德的僕人,解除浮士德的心中煩悶。如果浮士德感到滿意了,那麼浮士德便不能成為主人,反而為惡魔所有。於是靡非斯特便把黑色外套變成一朵浮雲,載着浮士德和他一起雲遊世界,去完成他精心設計的任務。

他們首先來到了萊普齊市的一家酒店裏,參與了一些無聊大學生的胡鬧。接着被引進“魔女之廚”,嗑了一劑魔湯,於是浮士德便返老還童,變得年青了。接着就是和可憐的瑪甘淚的戀愛,並且生了一個私生子。瑪甘淚把私生子溺死,自己也最終被丟進牢裏。浮士德在經過一段“林窟”的幽居生活,又領略了一次“瓦普幾司之夜”後,終於殺進牢裏,欲救瑪甘淚。瑪甘淚不從,受到審判——死刑。第一部分告一段落。

故事最難解的還是在於第二部分。在現實和虛幻之間,浮士德一覺醒來,來到了一個“風光明媚”的地方,並且感到精神百倍。他去謁見皇帝,皇帝荒淫無恥,一天到晚想着尋歡作樂。皇帝想見古代美人海倫,結果海倫真的來了。在“騎士廳”的表演場合,是海倫和巴黎斯的戀愛。浮士德吃醋,把魔術的鑰匙觸到巴黎斯身上。精靈們都爆炸了,化成了煙霧,浮士德暈倒,失去了自覺。

舞台回到了第一部開篇的中世紀的書齋中,一切的陳設原封不動。在這裏,原先受過靡非斯特訓示的“學生”如今變成了“學士”,如今反而把靡非斯特訓斥了一頓。浮士德的弟子瓦格訥守着中世紀的鍊金術,在那兒製造着“人造人”,公然造出了一個小仔仔何蒙古魯士。但他只能蜷縮在一個玻璃瓶裏,在玻璃瓶裏蜕化不出來。在“古典的瓦普幾司”之夜,何蒙古魯士想蜕變,想發育,“希圖放恣情慾”而把玻璃瓶撞破,閃爍,燃燒,然後變成了一團火焰,消失掉!

浮士德追求海倫,在靡非斯特的誘導下,終於成功,並且生了一個兒子叫歐福良。他是一個“天才兒”,放蕩不羈,追逐“少女”,飛求戰爭,結果是“縱身於空中”,墜地毀滅。海倫也因悲苦而消逝,同時把浮士德帶到了空中。

在空中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對談,表示他想填海。浮士德因為幫助了那位驕奢淫逸的皇帝,皇帝給了他一帶沿海的地面,讓他去填海,結果填海成功。在填海成功的土地上有一對老夫婦,但浮士德因為不滿他們坐在這老式的小禮拜堂裏,於是便想用新的房子和土地和他們交換,但兩位老人不從。浮士德便讓靡非斯特去把他們趕走,因為態度驕橫把兩位駭死兩位老人。浮士德不免為此“憂愁”,被“憂愁”對着他的眼睛一吹,使得浮士德雙目成盲。在倒下去的那一刻,因為有了開拓疆土的行為,使得他感到了滿足,並且喊出了“你真美呀,請停留一下!”按照契約的規定他不得不為靡非斯特所有,但天界的仙使們卻把浮士德救出。在天上,遇到了那位瑪甘淚,她要用心把他指導。天上的至尊者是一位光明聖母,歌德在最後喊出了:“永恆之女性,領導我們走。”全劇結束。

這就是《浮士德》大致的故事經過,看完全劇,我不得不為歌德那高超的寫作技法而嘖嘖欽佩。他把現實和虛幻,古代和現代,如此巧妙地摻雜在一起,確實讓人歎而觀之。其次,歌德寫作此劇前後用了整整六十年的時間,從1773年歌德25歲時的“原浮士德”開始寫起,一直到1806年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完成,那時正是青年歌德的“狂飆突進”時期。歌德寫作第二部是在1797年歌德49歲開始寫作的,一直到1831年,也就是歌德逝世前一年時才完成第二部的寫作。從25歲一直到83歲,這部作品伴隨着歌德從青年時代開始一直到壯年、老年時代,這期間的時代跨度,是我不得不歎而觀之的第二個原因。因為有了這部偉大、宏大的作品,才確立了歌德在世界文藝界中的不朽地位。

同時我也對這部作品的翻譯者郭沫若先生懷着深深的敬意。郭老是在1919年中國的“五四”愛國學生運動期間開始翻譯此作品的,那時郭老28歲,當時中國的社會現狀又恰好和歌德的“狂飆突進”運動非常相似,一直到1928年郭老譯完《浮士德》的第一部。再過二十年,也就是在1947年郭老56歲時翻譯完《浮士德》中的第二部。從28歲一直到56歲,時間跨度差不多三十年。翻譯一部作品,前前後後竟然化了差不多三十年的光陰,這是我對郭沫若先生懷着深深敬意的第一個原因。其次,在翻譯這部作品的過程中,為了和原文的意思更加接近,有時為了一、兩行詩句的正確翻譯,竟然要花費郭老大半天的時間,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怪不得郭老在翻譯完此書時會生一場大病。搞翻譯工作的人,其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想象到的。這也是我對郭老懷着深深敬意的第二個原因。

看完《浮士德》如此恢弘的鉅作,顯然有些地方還有我不甚瞭解的地方。郭老建議會德文的朋友最好是原版的和中文的對照一起來讀。可惜我對德文一竅不通,同時對西方的歷史以及古希臘的神話故事等方面的知識,顯然我掌握得還不是十分豐富。雖然有這麼多的缺陷,但並不妨礙我對這部偉大作品的熱愛,因為這確確實實是一個偉大的人寫出來的一部偉大的作品,再經過郭沫若這樣的文學大家的翻譯,使得我備加珍惜我現在的閲讀時機和動機。我也相信,即使再過幾十年,到了我年老的時候,也會和歌德、郭沫若一樣,隨時翻出這本書,在現實和浪漫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

讓我們懷着朝聖般的熱情,用心體會這部偉大作品帶給我們心靈上的震撼吧!不僅是現在,而且是在將來當我們都年老了的時候。

浮士德心得體會優質 篇3

第一部1773年開始寫,1808年出版;第二部1832年臨死前才完成,死後才出版。中間跨越六十年,花費其畢生心血。

《浮士德》是我迄今為止看的最為晦澀難懂的一本書,花了我整整兩個多月的時間,還是僅讀了個大概。

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是偉大詩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與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並列為歐洲文學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紀德國曆史書和民間傳説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術、鍊金術。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據這個民間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現了一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精神生活的發展史。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對人性、對人的精神內涵與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兩重性使他處在上帝和魔鬼之間,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斷地追求知識與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遠的理想,會上升到靈的境界;如果他貪圖享樂,胸無大志,庸碌無為,且執迷其中不能醒悟,將墜入魔道,走向墮落。歌德認為,沉淪和進取的雙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並不對等,他的神性要強過魔性,他本質的、主導性的一面是自強不息、發奮進取、永不滿足、積極向上,這就是所謂“浮士德精神”。

但歌德並不因此看輕魔性在浮士德追求過程中的推動作用。歌德首先承認魔性只能被暫時克服,卻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可以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話其實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奮鬥,失誤免不了。”歌德同樣看到,魔性與神性相對相生,因此是絕對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鬥爭的過程。他奮發進取、永不滿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內在動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誘使他墮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夠吸取教訓,不斷克服魔障。正是在這種辯證發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內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結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請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獲得了滿足,也準備享受這滿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靈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靈魂帶到了天堂,因為“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終能救”,正可謂天道酬勤,上帝嘉許之。既然如此,為什麼《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悲劇呢?這主要是因為,歌德相信人類追求至善是沒有止境的,但個體的生命卻是有限的。浮士德獲得了兩次生命,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達到終極的目標。他探索的五個階段,遠沒有窮盡人類的精神生活。

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貪圖安逸,因此上帝造出魔鬼,來催人驚醒、奮進。魔鬼對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個引誘者,他也發揮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説自己“老想作惡卻總是把善促成,我便是這種力量的一部分”,發揮的就是這一層意思。他主觀上在引誘浮士德走向墮落,客觀上卻起到了推動浮士德前進的作用。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説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個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説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構成人類天性的雙重性,乃至上帝的兩面性。總之,二者相輔相成,相生相剋,才使造化臻於完形。

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罪惡時,其實我們已經變成了天使。

浮士德心得體會優質 篇4

《浮士德》這部史詩般的鉅著,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詩人歌德傾注了六十年心血完成的。以前我讀過,由於內容的博大精深、跳躍性的思維、典故應用較多……造成了閲讀上的障礙——難以讀懂,就半途而廢了。當今人們讀書的狀況,如《浮士德》舞台序幕裏所言:民眾未必慣讀第一流的佳品,卻亂七八糟的讀得太多。

這些年,我自己越來越覺得,要讀書就必須讀一流的,翻閲十本平庸的書,不如用心讀一本經典。正巧,在圖書館看到了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浮士德》,一翻,文筆還可以,那就先易後難吧。於是,在熟悉了基本內容後,再細細的拜讀原著,效果不錯。

談幾點自己膚淺的體會:

一個引人入勝的角色——魔鬼靡非斯特

本書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主要塑造了兩個代表性的人物,一個是代表善的正面形象的浮士德,一個是代表惡的反面形象的魔鬼靡非斯特。浮士德是生活在中世紀的一個飽讀詩書的博士,長年枯燥的書齋生活,使得他失去了生活的樂趣;但他的骨子裏依然透着追求真理、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魔鬼與上帝打賭:上帝認為,雖然人類會不斷的犯錯,但他們是積極進取、永遠向上的。而魔鬼則相信,施展他的魔力,用、權勢、財富、名譽……能引誘人類走上怠惰、墮落的道路。

於是,魔鬼與浮士德簽約:浮士德活着時,魔鬼永遠是他的僕人——滿足浮士德的一切需求;但只要浮士德在表示滿足的一瞬間,他的靈魂就歸魔鬼所有——永遠做魔鬼的僕人。於是,人、惡魔、天使、幽靈、普通民眾……在人間、天國與地獄間,演繹了一場跌宕起伏,誘惑與反誘惑的如夢似幻般的悲喜劇。

惡魔靡非斯特能説會道,還能聲情並茂的唱歌。他語言詼諧、生動,滿嘴盡是鮮活的俚語、俗話,油腔滑調的俏皮話迭出,冷嘲熱諷,嬉笑怒罵,極盡能事。

他機智、聰明,善於應變,也許用狡猾一詞來形容更為貼切——畢竟他是惡魔呀。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在底層老百姓生活的酒店裏演唱的那首《跳蚤之歌》,他將深得皇帝寵愛的貪官污吏比作跳蚤,揭露了他們欺壓百姓,胡作非為,以至於一人當官,雞犬升天的醜惡嘴臉;對德國封建專制的朝廷進行了尖鋭、粗野的諷刺。

魔鬼常常正話反説,真亦假來假亦真,不禁令人捧腹。通過神氣活現的魔鬼,《浮士德》對大學課程的僵化、學者的迂腐、教會的黑暗與教士的虛偽貪婪、官員們無官不貪、皇帝的昏庸無能、封建專制的荒.唐腐敗……進行了無情的譏諷與批判。

魔鬼的戲弄嘲諷,將中世紀醜陋的社會現狀和盤托出。讓我們加深了對黑暗的中世紀的瞭解。言為心聲:其實質是歌德借魔鬼的嘴,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他彷彿是作者的代言人。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角色;當然,他的本質還是惡的,常常表現得冷酷、瘋狂。

對這位譯者,充滿了敬意

《浮士德》是詩劇——全篇都是由不同體裁的詩歌組成的。我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詩劇。去年在閲讀《世界五千年》時知道:在古希臘,看戲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無論貧富,幾乎所有的公民都常常看戲。為了討得觀眾的歡心,劇作家們總是苦心孤詣地揣摩劇中的每一句對話,細心構思每一個故事情節。

因此,每一個詞句都那樣優美,每一段對話都安排得非常巧妙。古希臘的劇本都是用通俗的詩體寫出來的,那時培養了大批傑出的悲劇家和喜劇家;古希臘開創的戲劇,奠定了西方戲劇藝術的基礎,並一直延續至今,可見西方戲劇的歷史源遠流長。

《浮士德》原作是為在劇場演出的多幕詩劇,整部書都是用各類詩歌來演繹的。中文版有幾種:有全部是詩歌版的;我讀的是散文版:將德國的詩歌用流暢、優美的散文來體現作品高度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可見難度有多大!原著中的很多情節來自聖經、希臘神話、歐洲古老的民間傳説……故而俚語、俗語、典故、明喻暗示頗多。

譯者知識廣博、文字功底紮實、貼切翻譯,常常讓人感覺彷彿是在欣賞鮮活、詼諧、風趣的中國元曲。為了讓讀者順利的閲讀,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每一幕戲都有簡明扼要的解説,畫龍點睛的劇情分析,註釋詳細,往往帶着自己的獨到見解。

為了加深對原著的理解,很用心的附上一些與主題相關的資料,如借鑑、引用德國專家們的見解……用心良苦呀,這二百多頁的註釋——佔原著三分之一的篇幅,讓我們獲取了很多哲學、神學、風俗、歷史、藝術等知識,受益匪淺。真是要感謝這位非常敬業的譯者。

對我來説,通過閲讀這些高品位的著作,用以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與觀察世界的眼光。後來發現,一旦基本讀懂後,再結合註釋,一幕戲,一幕戲的慢慢欣賞劇情、細細品味語言,越來越品出點味道。漸漸的,開始脱離註釋,全身心的沉浸於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劇情之中,彷彿置身於那個時代的德國劇場。深感《浮士德》猶如中國的《紅樓夢》,每次閲讀都會有新的收穫。

這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浮士德》,從1994年第一版至20__年,二十年中十三次印刷,一共才發行近六萬冊。足以可見,曲高和寡呀。這位譯者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而經濟收入寥寥;與一些金玉其外炫耀一時的暢銷書不可同日而語,只有真品才能永垂不朽於後世。

人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

這部不朽的詩劇,主要塑造了浮士德——一個滿腹經綸的知識分子,由於不滿現狀,進而竭力探索人生的意義。

劇中,魔鬼靡非斯特使用魔法引誘着浮士德,先從小世界的沉迷酒色,到大世界的官場、戰場、直至改造自然、為民造福……上天入地、驚心動魄,從這種.種奇特的人生體驗,塑造了一個不斷探索人生真諦,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形象。

浮士德説:“我只是匆匆走在這世上,任何歡樂都抓緊嘗一嘗,不滿意的立刻將之拋棄,抓不住的乾脆將它釋放。”他認為,人生就是不斷的體驗,不斷的追求,永不滿足!這,也許就回答了,人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

魔鬼靡非斯特也説:“如果你不走錯路,你就不會明事理。”與我們常説的,實踐出真知相吻合——魔鬼竟然也説出了人話?其實,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壞人之分,在人性中,也是善惡共存、共生的。

歌德憑藉這兩位主要人物,道出自己的理念:只有努力,人不怕犯錯誤,但怕不努力!言外之意: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人活着,就要不斷的追求;哪天,追求停止了,生命的意義也就結束了。這僅僅是我自己膚淺的理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mlqlw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