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後感 >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共8篇)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共8篇)

本文目錄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七年級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親愛的安德列》讀後感《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2000字教育類書籍讀後感700字: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渴望自由的一片天空1200字高中讀後感: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200字高中讀後感: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再次打開龍應台女士的人生三書之二——《親愛的安德烈》,突然多了些許滋味,這不同於以往的感受。我不知道這是我年齡增大的原因呢?還是家有小升中孩子的關係?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共8篇)

這些天疲於奔波在孩子小升中的途中,想盡設法地想為她爭取儘可能適合她的又相對師資比較好的學校。可是談何容易,一次次的失敗與糾結之中,突然讀到龍女士給安德烈的信中“給河馬刷牙”的章節,有種釋然的感覺。

文中,安德烈告訴媽媽,他説:“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安德烈認為自己平庸,是較之於自己的父母。他覺得自己很難有父母的成就,又擔心平庸的自己讓父母失望。他的內心應該是無奈的,甚至是有些沮喪的。可以説,沒有一對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平庸的,包括我,也是!至少,我覺得我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是優秀於別的孩子的。但是,升學是個嚴峻的現實,孩子某一方面的特長並不是衡量優秀的唯一標準,升學需要權衡綜合,在現實面前,我們不得不妥協,不得不接受事實。所以,我們要積極地去調整自己的心態,讓孩子在既定的環境中接受平庸,但又不甘於平庸,人最怕的是給自己框框子,我們要勇於去突破。

“青年成長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護着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可也他媽的不容易啊。”這是龍應台女士的原話,我讀着卻覺得是那樣的酸爽,這也確實是身為人母的我的內心寫照。孩子在慢慢地長大,在慢慢地轉身,在慢慢地離我們遠去,學會放手,幽雅地轉身。他們有他們的世界,兩代人之間,隔着近三十年的距離,這差距或許不亞於隔着牛郎織女的銀河吧!

龍應台還寫道“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的確,孩子的成就與否,並不是作為父母追求的最終目標。身為父母,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是快樂的,是幸福感滿滿的。在若干年以後,她有能力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能遊刃有餘地解決碰到的問題,我想,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了。

真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我們在敢於接受孩子平庸的同時,也不忘繼續發展她的優勢,揚長而避短,讓她不斷地去歷練。成長的道路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只要肯努力,總會有進步。

孩子的路還很長,我只願是那個幸福的守望者,靜等花開。孩子,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七年級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親愛的安德列》讀後感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七年級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親愛的安德列》讀後感

讓“它”拉近我們心靈的距離媽媽,最近我發現,你越來越不喜歡我了。總是叨叨絮絮地叫我做一些不必要做的“小事”——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當我做不好的時候,你還總是拎着我大罵一頓。還記得那次去和你逛超市時,就因為東西賣得有些貴,你就在反途中一路數落我,並叨叨絮絮地給我算了“一筆賬”:什麼書本費啦、衣食住行費啦、甚至水費、電費都算上了,我聽着實在不耐煩,便“反駁”了兩句,沒想到這兩句在我看來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話語,在你耳中卻被灌上了一個新名詞——頂嘴。眾目睽睽之下,你舉起手要煽我,我扭頭躲開。於是,我發現你越來越討厭我。相應的,我也越發的不喜歡你。其實,我們還是互相深愛着的,就像《親愛的安德列》一書中説的那樣:愛,並不代表喜歡。愛,有時也會是不喜歡吧!我們的關係是愈來愈僵……那時,我感到我們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們之間,就像白晝和黑夜,永遠不懂彼此的心。想和你和解,卻因那所謂的“尊嚴”而不敢……幸虧在這個暑假,“它”來了。它的全名叫《親愛的安德列》。我萬萬沒有想到,它被帶回家時,從來不愛看書的你,會第一個打開這本書,而且打開之後,就再也捨不得放下。我驚訝於那本書到底有怎樣的魔力,會讓以前“本書不沾”的你居然也加入到讀書之列……於是,禁不住好奇心的驅使,我也翻開了此書。只輕輕打開了一頁,我便再也禁不住這本書的誘惑了……因為,書中母子倆的關係和我們太像了,不是嗎?隨着龍應台和安德烈的腳步,我們慢慢地走,直到到達對方心靈深處,解開了死結,才又回到自己的心間……從此,我明白,白晝與黑夜之間還存在着黎明,黑與白總還有交匯的灰,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相互理解和接納呢?現在,我終於明白,也感受到了,我們一直相互深深地愛着。

上述七年級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是一篇流暢、自然的讀後感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2000字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花了三天晚上,我陸陸續續地看完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我不敢看快了,即使這本書對只是龍應台和她的兒子安德烈之間來往信函的收錄。這本書裏的信件所談內容設計了很多方面,如衰老,死亡,流行藝術,價值取向等等,有許多是我現在這個年紀所不能瞭解和體會的,但也有我所能領會的——他們都在竭盡全力地去了解彼此,撇開那些深奧的東西,還有母子間的愛與坦誠。

從開頭的兩篇文章,《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連接的“份”》都可以看出,無論是四五十歲的龍應台,還是她那二十多歲的兒子安德烈,他們都在感歎時光飛逝,並表示了他們都想重新認識對方。安德烈,mm,每一封信的來往都是兩個世界的交匯。相差三十多歲的兩個人,都在努力地融入對方,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試着再去重新認識一遍我的父母呢?

龍應台試着忘記那個原來的安德烈——“那個讓我擁抱,讓我親吻,讓我牽手,讓我牽腸掛肚,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而是直面十八歲的安德烈——“臉上早沒有了可愛的‘嬰兒肥’,線條稜角分明,眼神寧靜深沉”。而我,想試着用一個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的目光,來重新審視我的父母。

那麼爸爸就不是所謂的“嚴父”。他很少沉下臉來,他也會哈哈大笑,如果他一直都是沉着臉,那隻能説他可能是網上所説的“面癱”。爸爸其實很喜歡在網上看職業遊戲選手的比賽,但我總是看不懂那些花花綠綠的遊戲界面,也看不懂那些長得奇形怪狀的東西跑來跑去有什麼戰術可言,但爸爸總是看得不亦樂乎;爸爸也在網上看時事和新聞,但除了什麼怪事奇事,我對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很少感興趣。

當然,我和爸爸也有談論的東西——我們可以在飯桌上,由一碗竹筍雞聯想到《紅樓夢》,爸爸就會開始講述“紅學”是什麼東西;也可以在看電視時就開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背白居易的《長恨歌》和《琵琶行》。我其實不喜歡作文書裏的“慈父”,“嚴父”,那些都太虛幻了。我更希望看到一個真實的人,生氣了就吵,滿意了就誇,會笑會哭,就如安德烈和龍應台一般,每一句都發自肺腑,每一句都掏心挖肺的真實,不對就是不對,厭惡就是厭惡。

如果真實,那麼媽媽也就不是會半夜起來特意到你房間給你蓋被子的母親,她會在我生病不舒服時關心我,但不會跑來蓋被子,除非我發燒。我的父母一律認為我已經不小了,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而且媽媽很新潮,微博,微信,yy(標誌為一隻可愛小浣熊的語音軟件),眼下最流行的遊戲……全都可以在她的手機上找到。爸爸一直説我和我媽是十足的“手機控”,那麼我和我媽媽的聊天內容自然要豐富一些。

媽媽在微博上看到有趣的事會第一時間告訴我,然後兩人一起捧腹大笑;我們倆也會在一天晚上走在街上,兩旁的行道樹投下朦朧的剪影,路燈灑下一團昏黃的光,邊談着今晚某某頻道的歌會,一邊慢慢走回家;也會在逛書店時,看見《飄》媽媽就想起斯佳麗,再想起費雯麗主演的《亂世佳人》和她看過的為數不多的名著之一《基督山伯爵》。總之看我和我媽的相處方式,就像看一對姐妹,聊遊戲,聊好歌,聊小説,有時也會聊聊學習。我總覺得,和父母相處,做到父(母)慈子孝並不是最高境界,正如與老師是亦師亦友,和父母也應該如朋友一般,可以嚴肅地探討學習,也可以侃得天南地北,幾乎是無話不談,也就如安德烈和龍應台。

時間白駒過隙,“安安”不見了,我也在長大。以後我和父母會怎樣?二十歲時,三十歲時,四十歲時……沒人知道,或許那是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抑或一切如常。但至少《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告訴了我,每隔一段時間,去重新認識一次自己的父母,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我們都在成長,每一次認識都是在拉近我和父母的距離。摒棄如提線木偶一般僵硬的“嚴父慈母”,直面最真實的父母,這樣,我才可能真真正正體會到龍應台和安德烈在寫信時的那份感受——很高興認識你。

從小時候到現在,每一次重新認識對方,都有一種快樂,都是一種蜕變。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700字: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36封家書信後,書中母親龍應台帶着懷疑的態度,安德烈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當今現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我們這些做父母有一種難以説出口的壓抑?我也不知道如何去感觸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

書中的安德烈在生活中充滿了樂趣,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每天早早起牀,然後匆匆忙忙吃個早飯去學校上學,晚上回家開始忙碌各門功課,週末還要上各種補習班……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那麼的重要:其中最令我感動的29封信《第二顆眼淚》,內容是中年父母企盼他們的兒女,哪怕是一點點,能瞭解自己。當少年兒女知道父母被什麼樣的電影感動,為什麼樣的老歌着迷時,兩代之間可能又多了一點點體貼和容忍。還沒機場,中年的父母已經情不自禁哼起那熟悉的曲子,暮起的那一刻,他們又異常的安靜,少年們古怪地回頭,好像第一次發現:原來父母也曾經年少過。

哈貝馬斯的老師,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曾經説,kitsch就是緊緊抓住一個假的感覺,把真的感覺稀釋掉。昆德拉的説法更絕:kitsch讓兩顆眼淚快速出場。第一顆眼淚説: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動了!第二顆眼淚説,孩子在草地上跑,被感動的感覺實在太棒了,跟全人類一起被感動,尤其棒!

我喜歡看孩子在草地上奔跑,散起的髮絲在陽光裏一亮一亮。簡直就是kitsch的化身了,還好昆德拉説,那第一顆眼淚不是,第二顆才是kitsch。

不是每個母親都能象龍應台這樣成功,如果你仔細地讀這本書,會發現在太多的時候,那位無私的母親,正在努力與孩子建立一種相互信任。在我看來,龍應台的成功,就在她用一顆充滿母愛的赤誠之心,坦誠地面對已經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走進孩子的生活、心靈和世界,為孩子的成長減少一分迷茫。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主要是作者龍應台和她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36封書信,母子倆分隔兩地,一個在台灣,一個在德國。文化的差異、時空距離使得他們的關係變得日益陌生。母親渴望關心孩子,瞭解孩子,但孩子長大了,作為一個成年人,開始有自己的見解與思考,使得母子間隔閡越來越大,她不曉得該如何掌握住她與兒子之間的聯繫。為了改善這一情況,她邀請兒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與她合寫一個專欄,通信內容涉及兩人對歷史的看法,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對社會的思考等等一系列反映兩代人、不同地區的人不同的思維方式,讀來耐人尋味。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容是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説:“我幾乎可以確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而龍應台回答:“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我們所有做父母的看着自己的孩子逐漸的長大成人,心中都是由衷的高興的,但説真的對他們的憂慮也是在慢慢增加的,因為他們進入青春期後會變得非常的自尊、敏感和叛逆,對父母語重心長的建議和忠告表現出強烈的反感和不以為然,這些都會讓父母感到擔憂和痛苦,不可否認,年代不同了,條件不同了,社會價值觀變化了,兩代人之間的代溝是客觀存在的,青春期出現的叛逆性也是正常的。多麼希望我們做父母的都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快樂的生活,學學龍應台那樣貼心的母親,面對一個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時,用盡可能不傷及他感情的措辭去限制他的錯誤舉止,用盡可能讓他感覺到信任的委婉語言給他的生活和學習帶去幫助和指導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麼的重要。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渴望自由的一片天空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匆匆讀了《親愛的安德烈》,合上書頁,我不知是該羨慕安德烈的生活,還是應該為自己眼下的生活悲哀。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早早地起牀、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鬆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台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穫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裏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隨着我一天天的長大,有很多的煩惱圍繞着我。“別玩電腦遊戲了,快睡覺!快點去,明天還要上課!”一陣刺耳的聲音又從媽媽的嘴裏不耐煩地跑出來了。我心裏暗想:好煩,遊戲正玩到精彩的地方媽媽又來煩我了。看這就是我成長中的第一個煩惱:電腦遊戲和媽媽之間的戰爭,而且戰爭有愈演愈激烈的趨勢。另外在學校裏發生的一些事情,我也不願與家長談論,因為只要一談,他們就要長篇大論,不准我插一句話,而且我的耳朵也受不了那麼多話的進出,所以我不願讓耳朵受罪,就不想與家長囉嗦!

我只是想擁有自己的一片藍天,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空間。多麼希望我們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們也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們快樂的生活,學學龍應台那樣貼心的母親,把你們嚴肅的愛變得温情一些,把你們古板的關懷變得更加親切一點,給我們一點柔美的微笑,給我們一點應有的尊重,那樣,你們的孩子,你們的學生一定會變得比現在燦爛很多,很多!

1200字高中讀後感: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 | 返回目錄

1200字高中讀後感: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花了三天晚上,我陸陸續續地看完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我不敢看快了,即使這本書對只是龍應台和她的兒子安德烈之間來往信函的收錄。這本書裏的信件所談內容設計了很多方面,如衰老,死亡,流行藝術,價值取向等等,有許多是我現在這個年紀所不能瞭解和體會的,但也有我所能領會的——他們都在竭盡全力地去了解彼此,撇開那些深奧的東西,還有母子間的愛與坦誠。

從開頭的兩篇文章,《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連接的“份”》都可以看出,無論是四五十歲的龍應台,還是她那二十多歲的兒子安德烈,他們都在感歎時光飛逝,並表示了他們都想重新認識對方。安德烈,mm,每一封信的來往都是兩個世界的交匯。相差三十多歲的兩個人,都在努力地融入對方,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試着再去重新認識一遍我的父母呢?

龍應台試着忘記那個原來的安德烈——“那個讓我擁抱,讓我親吻,讓我牽手,讓我牽腸掛肚,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而是直面十八歲的安德烈——“臉上早沒有了可愛的‘嬰兒肥’,線條稜角分明,眼神寧靜深沉”。而我,想試着用一個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的目光,來重新審視我的父母。

那麼爸爸就不是所謂的“嚴父”。他很少沉下臉來,他也會哈哈大笑,如果他一直都是沉着臉,那隻能説他可能是網上所説的“面癱”。爸爸其實很喜歡在網上看職業遊戲選手的比賽,但我總是看不懂那些花花綠綠的遊戲界面,也看不懂那些長得奇形怪狀的東西跑來跑去有什麼戰術可言,但爸爸總是看得不亦樂乎;爸爸也在網上看時事和新聞,但除了什麼怪事奇事,我對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很少感興趣。當然,我和爸爸也有談論的東西——我們可以在飯桌上,由一碗竹筍雞聯想到《紅樓夢》,爸爸就會開始講述“紅學”是什麼東西;也可以在看電視時就開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背白居易的《長恨歌》和《琵琶行》。我其實不喜歡作文書裏的“慈父”,“嚴父”,那些都太虛幻了。我更希望看到一個真實的人,生氣了就吵,滿意了就誇,會笑會哭,就如安德烈和龍應台一般,每一句都發自肺腑,每一句都掏心挖肺的真實,不對就是不對,厭惡就是厭惡。

如果真實,那麼媽媽也就不是會半夜起來特意到你房間給你蓋被子的母親,她會在我生病不舒服時關心我,但不會跑來蓋被子,除非我發燒。我的父母一律認為我已經不小了,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而且媽媽很新潮,微博,微信,yy(標誌為一隻可愛小浣熊的語音軟件),眼下最流行的遊戲……全都可以在她的手機上找到。爸爸一直説我和我媽是十足的“手機控”,那麼我和我媽媽的聊天內容自然要豐富一些。媽媽在微博上看到有趣的事會第一時間告訴我,然後兩人一起捧腹大笑;我們倆也會在一天晚上走在街上,兩旁的行道樹投下朦朧的剪影,路燈灑下一團昏黃的光,邊談着今晚某某頻道的歌會,一邊慢慢走回家;也會在逛書店時,看見《飄》媽媽就想起斯佳麗,再想起費雯麗主演的《亂世佳人》和她看過的為數不多的名著之一《基督山伯爵》。總之看我和我媽的相處方式,就像看一對姐妹,聊遊戲,聊好歌,聊小説,有時也會聊聊學習。我總覺得,和父母相處,做到父(母)慈子孝並不是最高境界,正如與老師是亦師亦友,和父母也應該如朋友一般,可以嚴肅地探討學習,也可以侃得天南地北,幾乎是無話不談,也就如安德烈和龍應台。

時間白駒過隙,“安安”不見了,我也在長大。以後我和父母會怎樣?二十歲時,三十歲時,四十歲時……沒人知道,或許那是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抑或一切如常。但至少《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告訴了我,每隔一段時間,去重新認識一次自己的父母,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我們都在成長,每一次認識都是在拉近我和父母的距離。摒棄如提線木偶一般僵硬的“嚴父慈母”,直面最真實的父母,這樣,我才可能真真正正體會到龍應台和安德烈在寫信時的那份感受——很高興認識你。

從小時候到現在,每一次重新認識對方,都有一種快樂,都是一種蜕變。

看完這篇1200字高中讀後感之後,大家對這本書都有了一定了解。

1200字高中讀後感: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8) | 返回目錄

1200字高中讀後感: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花了三天晚上,我陸陸續續地看完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我不敢看快了,即使這本書對只是龍應台和她的兒子安德烈之間來往信函的收錄。這本書裏的信件所談內容設計了很多方面,如衰老,死亡,流行藝術,價值取向等等,有許多是我現在這個年紀所不能瞭解和體會的,但也有我所能領會的——他們都在竭盡全力地去了解彼此,撇開那些深奧的東西,還有母子間的愛與坦誠。

從開頭的兩篇文章,《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連接的“份”》都可以看出,無論是四五十歲的龍應台,還是她那二十多歲的兒子安德烈,他們都在感歎時光飛逝,並表示了他們都想重新認識對方。安德烈,mm,每一封信的來往都是兩個世界的交匯。相差三十多歲的兩個人,都在努力地融入對方,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試着再去重新認識一遍我的父母呢?

龍應台試着忘記那個原來的安德烈——“那個讓我擁抱,讓我親吻,讓我牽手,讓我牽腸掛肚,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而是直面十八歲的安德烈——“臉上早沒有了可愛的‘嬰兒肥’,線條稜角分明,眼神寧靜深沉”。而我,想試着用一個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的目光,來重新審視我的父母。

那麼爸爸就不是所謂的“嚴父”。他很少沉下臉來,他也會哈哈大笑,如果他一直都是沉着臉,那隻能説他可能是網上所説的“面癱”。爸爸其實很喜歡在網上看職業遊戲選手的比賽,但我總是看不懂那些花花綠綠的遊戲界面,也看不懂那些長得奇形怪狀的東西跑來跑去有什麼戰術可言,但爸爸總是看得不亦樂乎;爸爸也在網上看時事和新聞,但除了什麼怪事奇事,我對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很少感興趣。當然,我和爸爸也有談論的東西——我們可以在飯桌上,由一碗竹筍雞聯想到《紅樓夢》,爸爸就會開始講述“紅學”是什麼東西;也可以在看電視時就開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背白居易的《長恨歌》和《琵琶行》。我其實不喜歡作文書裏的“慈父”,“嚴父”,那些都太虛幻了。我更希望看到一個真實的人,生氣了就吵,滿意了就誇,會笑會哭,就如安德烈和龍應台一般,每一句都發自肺腑,每一句都掏心挖肺的真實,不對就是不對,厭惡就是厭惡。

如果真實,那麼媽媽也就不是會半夜起來特意到你房間給你蓋被子的母親,她會在我生病不舒服時關心我,但不會跑來蓋被子,除非我發燒。我的父母一律認為我已經不小了,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而且媽媽很新潮,微博,微信,yy(標誌為一隻可愛小浣熊的語音軟件),眼下最流行的遊戲……全都可以在她的手機上找到。爸爸一直説我和我媽是十足的“手機控”,那麼我和我媽媽的聊天內容自然要豐富一些。媽媽在微博上看到有趣的事會第一時間告訴我,然後兩人一起捧腹大笑;我們倆也會在一天晚上走在街上,兩旁的行道樹投下朦朧的剪影,路燈灑下一團昏黃的光,邊談着今晚某某頻道的歌會,一邊慢慢走回家;也會在逛書店時,看見《飄》媽媽就想起斯佳麗,再想起費雯麗主演的《亂世佳人》和她看過的為數不多的名著之一《基督山伯爵》。總之看我和我媽的相處方式,就像看一對姐妹,聊遊戲,聊好歌,聊小説,有時也會聊聊學習。我總覺得,和父母相處,做到父(母)慈子孝並不是最高境界,正如與老師是亦師亦友,和父母也應該如朋友一般,可以嚴肅地探討學習,也可以侃得天南地北,幾乎是無話不談,也就如安德烈和龍應台。

時間白駒過隙,“安安”不見了,我也在長大。以後我和父母會怎樣?二十歲時,三十歲時,四十歲時……沒人知道,或許那是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抑或一切如常。但至少《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告訴了我,每隔一段時間,去重新認識一次自己的父母,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我們都在成長,每一次認識都是在拉近我和父母的距離。摒棄如提線木偶一般僵硬的“嚴父慈母”,直面最真實的父母,這樣,我才可能真真正正體會到龍應台和安德烈在寫信時的那份感受——很高興認識你。

從小時候到現在,每一次重新認識對方,都有一種快樂,都是一種蜕變。

看完這篇1200字高中讀後感之後,大家對這本書都有了一定了解。

標籤: 讀後感 安德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duhou/gjgp9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