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變形記讀書心得觀後感高三範文(精選15篇)

變形記讀書心得觀後感高三範文(精選15篇)

變形記讀書心得觀後感高三範文 篇1

奧地利作家弗蘭茨·卡夫卡(Franz·Kafka,1833~1924)是20世紀德語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鼻祖,表現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後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人之一。1

變形記讀書心得觀後感高三範文(精選15篇)

美國劇作家W·H·奧登曾經説:“就作家與其所處時代的關係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對於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2

創作於1920xx年發表於1920xx年的短篇小説《變形記》是卡夫卡最經典的作品之一。小説講述了一個小職員一覺醒來變成甲蟲的故事,卡夫卡用冷冷的筆調將一個駭人聽聞的事件描述得如同再平常不過的發生,“現實”與“荒誕”的界限在《變形記》中奇異地隱去了痕跡。

1.淺談“人性觀”

不言而喻,人與動物的區別問題是探討人性觀的關鍵問題,是定位和闡釋“人性”一詞必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有神論思想認為:人性是神特殊造化的人類本性。人性最突出的特徵是對神的信仰和堅持穩定的社會規則。簡言之,人性就是人類所特殊具有的不同於其它一切生物的道德和責任。

近代無神論者的研究理論則説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人類最近的親緣是靈長類動物。馬克思主義人性觀更是明確地指出,“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是人類的根本屬性。全面的需求是人類存在與發展的最終目的和根本動力。人性的表現形態是包括人的自然屬性在內的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人性觀”就是人們對於人性的認識,對於社會和整個外部世界的理解與立場,以及由此而發生的動機和行為決策。

在卡夫卡的作品《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一覺醒來異化為非人的甲蟲,變形後被世界遺棄使他的心境極度悲涼,三次試圖與親人及外界交流失敗後,最終悄然死亡。

《變形記》折射了當時西方人真實的生存狀態,小説用近乎荒誕的表現手法描述了人類社會的競爭激化、感情淡化、壓力惡化和個性消亡化。一個本應享有人性尊嚴和秉持人性特徵的個體人,在社會上求生存舉步維艱,在家庭中求温暖心寒絕望。在小説的背景環境裏,個體靈魂的無力遭逢羣體信仰的破碎,社會角色跟家庭角色的雙重異化使得人性被逼到了扭曲的死角。 可以説在卡夫卡為數不多的文學作品裏,《變形記》是作者對於其本人人性觀的最集中映照和最深刻表達。 2.社會角色——人性的全面異化

《變形記》之所在德語文學史上擁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它第一次深刻地描寫了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存在的“異化”現象。值得着重一提的是,作者卡夫卡之所以將人在一夜之間異化成甲蟲——這本應是荒誕至極的事情處理得好像是一種必然的,極普遍的,不足為奇的事情,除了文學語言上的技巧外,最關鍵的還是因為他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死穴,緊緊地抓住了社會現象的本質。

20世紀以來,隨着大工業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資本主義世界裏人們之間的生存競爭日趨白熱化。然而正是在這種狹窄的生存空間裏,過細的社會分工、高強度高重複的工作又使許多勞動者的精神畸形乃至崩潰。由金錢、機器、生產方式等構成的“物”逐漸操縱了“人”,把“人”變成了“物”的奴隸,使“人”最終也變成了“物”,或者説使人性最終異化成物性。一個不能支配自己的“非人”和其他動物有什麼兩樣?變成甲蟲不也很自然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把這種異化的現象歸結成是“物對人的統治,死的勞動對活的勞動的統治,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

2.沒有永恆的人性,只有永恆的利益

從社會學角度看,《變形記》 揭示的是異化的社會現實。人變為甲蟲自然是異化 ,但更可怕更深層的異化是由此而發生的家庭關係以及其它各種社會關係的畸變。

格里高爾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一家人全要靠他的收入維持生計,他也視此為自己的責任。他努力工作,拼命掙錢,使得一家人能夠生活得安寧、 滿足。總之,在他變形之前他的家庭像一般的家庭一樣不失親情。然而當他變成甲蟲,不能再去上班掙錢,不能再為家庭提供經濟來源,無法再與家庭保持以往的那種經濟聯繫以後,温情脈脈的家庭倫理之愛不復存在了,所謂的親情顯露出了虛假性:一看到他的 “蟲” 模樣,他的母親驚得昏厥倒地;他的父親則對他暴跳如雷,甚至用蘋果砸他。而妹妹,雖然在開始時還對哥哥抱有同情和憐憫之心,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也漸漸地嫌惡了他。到最後,全家人都把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當作包袱。當“它”在孤獨寂寞中悽然死去以後,全家人如釋重負,作了一次輕鬆的郊遊,並談起了新的夢想和美好的前途。8

卡夫卡曾説:“人們互相間都有繩索連接着。如果哪個人身上的繩子鬆了,他就會懸吊在空中,比別人低一段,那就夠糟;如果哪個人身上的繩索全斷了,他跌落下去,那就可怕極了。所以必須和其他人捆在一起。”

卡夫卡在這裏表達了一個十分殘酷的真理:維繫着人與人之間温情的傳統宗法在現代社會已被異化為主要靠經濟的聯繫,這正是格里高爾變形後可怕經歷的註腳。金錢是維繫格里高爾與家庭的繩索和紐帶,這條繩索斷了,家庭倫常、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也就發生了裂變。作者在這裏揭示了西方社會中近乎殘酷的倫理關係狀況和社會關係實質,而這些恰恰是制約人性的瓶頸因素。

3.堅硬的殼,脆弱的心

在人和社會關係中,人的變形是一種象徵。在工業社會裏人們盲目地追求財富,卻損害了機體的美好,而機體的美好恰恰是享受財富樂趣的基礎和前提。更嚴重的損害體現在精神上:無頭腦的勞碌,使人永遠處在疲勞中;不再講究優美的風度和高尚的情操;獨處時不再有理智的思考和自省;人與人之間也不再有推心置腹的交往。

格里高爾的內心每天都處在高度緊張的狀態。他隨時可能因一點小差錯被解僱。一想到老闆的債還要五、六年才能還清,他不得不謹慎行事,時時都有要發生天災人禍的災難感、恐懼感壓在心頭。文中這樣説到:“快七點了,母親催他起牀去上班。他要回答母親的呼喊,卻發不出人的聲音,只會吱吱叫。”11

這個現象居然沒有引發格里高爾注意自己變成蟲的事實,因為他被一種更可怕的焦慮淹沒了——萬一趕不上火車,耽誤了老闆的事,自己被革職怎麼辦?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妹妹何以為生?這種心態對一個小職員來説,非常的真實。此時讀者被震撼了:人在變成非人的事實面前,不是為自身的不幸而恐懼痛苦,卻是焦慮變成蟲給其他親人帶來的損失。格里高爾變形後被遺棄的境遇和悲涼悽苦的心靈世界進一步向我們展示了西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由於無法溝通而造成的孤獨、悲哀和冷漠。與家人嫌棄、厭惡的態度相比,格里高爾蟲化後的堅硬軀殼之下仍然保持着人的心靈世界的純潔和温情。每一位讀者都會覺得此時的格里高爾仍是人而不是蟲。然而在他所處的世界中,他的外形是甲蟲,因此他的一片“人”心無法被他人理解和接受。他渴望人的理解,而一隻甲蟲尋求理解的企圖卻導致他徹底被躲閃厭棄直至形體毀滅的悲劇。

小説中格里高爾的變形折射出西方現代人在另一層面上的生存狀態:人們帶着面具扮演種種角色,互相企求理解卻又各自把內心深深隱藏。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由隔膜造成的孤獨,正是人與人之間互相視為異類的異化狀態。12

在《變形記》裏,卡夫卡把人變形成甲蟲,人為地扯斷了主人公和他周圍之間所有社會的道德的甚至是純生物上的聯繫,力圖以此證明,人在社會中的真正地位是由於自己悲劇性的和無法克服的孤獨決定的。人不過生活在荒漠,或者説生活在真空裏,忘記了自己所處的悲劇處境。13

每個人的社會屬性都好似一隻甲蟲,堅硬的外殼之下是一顆柔軟脆弱又孤獨絕望的心。

變形記讀書心得觀後感高三範文 篇2

卡爾維諾在1982年講稿裏説,博爾赫斯的每個小説,多少都在映射宇宙的無限性;鏡子、死亡、黑暗、永恆;然而,博爾赫斯自己説道,無限性是卡夫卡小説的特性。他漫無邊際的黑暗,他敍述的故事中那些深不可測的權威。如此説來,按照“形式與內容統一”的概念,那麼他未完的《城堡》也是“無限性”的體現之一:畢竟,如果k最後有一個結局,那就無法體現永無至盡的黑暗了,一個句號,意味着他不再與騎桶人、鄉村醫生們一起,永遠處於“未完成”的墜落之旅。《小徑分岔的花園》裏提到了一個沒有結尾的小説:一個永遠未完成的小説暗示着永未完成的時間。而卡夫卡,則是用未完成的小説暗示永無止境的世界。

另一個啟示是馬爾克斯的着名故事:在閣樓上讀到“格里高裏清早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甲蟲”,然後大呼“小説可以這樣寫?”然後就開始他的偉大征途了。很難説清,還有多少人用何種方式在卡夫卡的文本里獲得經驗,另加詮釋?於我來説,初讀《騎桶人》時,看到“我”越飛越遠,“終於消失”時,被這個奇妙的敍述角度攪得思考不能。但於他,似乎怎麼解釋,都不怎麼完善。

詮釋和解讀,易讓人鑽牛角尖。我們回望卡夫卡那些讓人震懾的東西,包括《城堡》那永無止境的長,《鄉村醫生》的完全非邏輯性,《騎桶人》的輕逸與自我消失,《變形記》讓馬爾克斯震撼的、完全不加解釋的變化過程。卡夫卡之令世界驚異不是因為他的繁麗多變,而是他的簡約。他去掉了太多太多現代小説約定俗成的規矩,扭轉了它們。相比起來,海明威自認為把英語的亂毛剪了個乾淨,但他至少是在一個正常的世界裏敍事。卡夫卡則遠在其外:語言以及他的精神另構成一個世界,完全不合邏輯,只符合語言本身。維特根斯坦以為,哲學是種語言遊戲,卡夫卡就是在玩這種遊戲——雖然,如大多數文本的色彩所暗示的,他也許並不快樂。社會學家會認為那是周遭世界對他心靈的投影——倘若真的這麼想,那就太低估了卡夫卡的精神世界。

我就是這樣想象他的:他一路走來,信手破壞了所有即定規則;他破掉了文本們故步自封的玻璃罩,給出了萬千眾像折射的可能性。由於這些規則此前如此森羅密佈,於是,他的破壞如此觸目,以至於像爆破的火焰一樣,激發了博爾赫斯、馬爾克斯們的聯想和讚歎。但他自己對解讀卻不置一詞(也因為布羅德發表這一切時,他已經死了)。對他的一些解析,譬如絕望,譬如灰暗,譬如敏感,想必都是準確的;但對於他的奇思妙想,我傾向於認為,那是他的破壞行為,而不是構建。雖然這種破壞最終構建了另一種屬於他的體系和世界,並且在多年以來,成為20世紀文本的新傳説。

變形記讀書心得觀後感高三範文 篇3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一般把卡夫卡和他的作品歸入“表現主義文學”中。

表現主義文學興起於20世紀初,極盛於20和30年代的德、美等國家。它首先出現在繪畫界,是對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主義畫派的反駁。表現主義作家不滿於印象主義注重外在的客觀事物(如光和影)的描繪,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而表現事物內在的實質,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為的描寫而揭示其內在的靈魂,要求突破對暫時現象的抒寫而展示永恆的品質和真理。他們深受康德的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強調描寫人們的主觀世界、直覺和潛意識,用特殊手法來反映現實世界。表現主義文學在詩歌、小説、戲劇各領域都產生過一大批有影響的作家。卡夫卡是小説領域的傑出代表。卡夫卡一生寫過不少短篇小説,有許多生前沒有發表過,《變形記》是發表過的。國外的文學評論家在他們的著述中經常論及《變形記》,認為它是20世紀西方現代派文學中一篇頗為重要的作品。它的重要性在於,深刻而尖鋭地揭示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一些帶本質性的問題,譬如普遍存在的人的“異化”現象,譬如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時刻都有的災難感,譬如人與人之間不能理解、溝通的孤獨感等等。

著名外國文學學者袁可嘉先生指出:“現代派在思想內容方面的典型特徵是它在4種基本關係上所表現出來的全面的扭曲和嚴重的異化:在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質世界)和人與自我4種關係上的尖鋭矛盾和畸形脱節,以及由之產生的精神創傷和變態心理,悲觀絕望的情緒和虛無主義的思想。這4種關係的全面異化是由現代資本主義關係的腐蝕作用所造成的,它們是在它的巨大壓力下被扭曲的。現代派文學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也正在於此。”(《外國現代派作品選·前言》第5頁,袁可嘉,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我以為,袁可嘉先生的這一論述是深刻的、全面的,抓住了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本質特徵。循着這樣一種思路,我們來分析一下《變形記》的思想內容。

先看《變形記》中對人與社會關係的揭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應當是部分與整體的相輔相成的關係。但自從有階級以來,這種關係就不斷地處於摩擦、衝突、對立之中;特別是進入資本主義歷史階段之後,隨着工業、科技的高度發展,物質的不斷積累,人與社會的關係變得更加複雜,人不再是社會的主人,而異化成了物、動物、非人。正如馬克思給“異化”所下的定義那樣:“物對人的統治,死的勞動對活的勞動的統治,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卡夫卡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目睹了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特別是他在工傷保險公司工作時,接觸了許多被勞動致殘而一貧如洗的工人,使他認識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窮人的貧困為代價的”,下層人民越來越難以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正是卡夫卡創作《變形記》的時代、生活背景。18、19世紀的作家一般是從社會人的角度去揭示、批判具體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如專制政體、官僚政治、道德墮落等等,目標比較具體明確。而卡夫卡這些現代派作家,則是從個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個社會,目標是籠統的、抽象的、全面的。這就比現實主義作家的揭露更加尖鋭、徹底。在《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一夜之間變成了一隻大甲蟲,造成人變蟲的深層原因,就是社會環境的嚴酷和勞動本身的機械、繁重。公司老闆嚴密地統治着整個公司和每一個僱員,祕書主任時刻監督着每一個員工的行動,就連醫生也是一味站在老闆一邊,從不會為員工説話。職業呢?是旅行推銷員,一個“多麼累人的差事”,每天4點鐘就得起牀趕火車,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飲食很差又不定時,由於工作關係,連個知己的朋友也沒有。弄得暈頭轉向,“痴痴呆呆”。格里高爾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環境,這樣一份職業。這環境是具體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絕大多數人所每天面對的。人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逐漸變得麻木、機械、萎縮,成為工具、成為“非人”。人變甲蟲,是多麼荒誕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鋭地表現了社會與人之間一種可怕的“異化”關係。在這一關係中,社會是強大的,而人是被動的、軟弱的。

再看《變形記》中對人與人關係的描寫,這是小説的重心所在。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格里高爾雖然成了甲蟲,但作為人的思想感情還在。他為不能按時上班而着急,他為老闆要炒他的“魷魚”而焦慮,他為父親暗暗地存了一筆錢而欣慰,他為妹妹明年上音樂學院的事而籌劃,他為今後一家人的生計而憂心……這是一個善良、勤勞、正直、有責任心的優秀青年。但專橫暴躁的父親卻全忘了昔日的父子之情,害怕“家醜”外揚,要把他趕回房間關起來。他甚至懷疑兒子會對家人採取暴力行為,而恫嚇他、用蘋果砸他,想致他於死命。慈父之愛在他身上已消失殆盡,暴露出來的是極端的自我中心主義。母親對兒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點,她同情兒子遭受的厄運,她不能接受兒子變成甲蟲的事實,因此悲痛欲絕,但她內心已把兒子當作一個沉重的累贅了。更可恨的是妹妹葛蕾特。哥哥最喜歡他,時刻想的是她的快樂、前途,當哥哥最初變形後,她尚能做一點照料工作,如打掃房間、送飯等。但時間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她痛哭着向父親請求:“我們必須設法擺脱他”,“他必須離開這兒”。並狡猾地辯解説:這隻大甲蟲並不是格里高爾,如果是的話,他就應該“自願跑掉”。這實際是在暗示格里高爾。她還無中生有地説:格里高爾會“要了你們倆(指父母親)的命”,他在“迫害大家”,“想佔領整幢寓所”。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訴,把她內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盡致。格里高爾對一家人的言語行動,並沒有驚詫,也沒有憤怒,而是用一種清醒的、“平和”的、“沉思”的心態,接受了這種事實。他一邊“懷着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一邊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使薩姆沙一家如釋重負,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風,一身輕鬆出外郊遊去了。格里高爾的死並沒有影響了別人的生活。這就是資本主義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每個人都是自我中心主義者,維繫人際關係的是金錢、利益,這種維繫一旦斷裂,人與人之間就只剩了對峙、衝突、隔膜、猜忌、殘殺。卡夫卡用冷漠的筆調,描寫了一幅冷漠的人間圖畫。

最後我們來看看《變形記》中對人與自然關係、人與自我關係的展示。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也包括人與人的本性的關係。在人的本性中,既有自然性的一面,也有社會性的一面,二者的結合構成了完整的人性。正是在這一點上,《變形記》表現了對人的本性的揭示與否定,在冷漠、沉重的現實世界中,人已經難以保全自己的本性,人分裂了、異化了,即便你還有意識、思想和情感,但軀殼已變為動物,變為動物的人還是人嗎?這是現代派作家對人的本性的深刻透視。在人與自我的關係上,現代派作家在現代心理學的影響下,對自我的穩定性、可靠性、理性等都產生了深刻的懷疑。認為自我的核心不是理性而是本能(慾望)和潛意識,因此在作品中大量表現人物意識的混沌與虛幻。《變形記》是荒誕不經的,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看作作家的一場“夢魘”或者一種潛意識活動。小説所表現的是不少現代派作品共同的主題:喪失自我的悲哀和尋找自我的失敗。格里高爾在“累人的差事”和生活的重壓下,已經完全失掉了自我。他想找回生活的樂趣、自我的價值,但徹底失敗了,變成了一隻人人恐懼、厭惡的大甲蟲。大甲蟲是一個絕妙的藝術象徵,它象徵了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異化”處境,它象徵了自我的一種怯懦、逃避和封閉。卑微的小人物是無力同現實抗衡的,他只能躲進甲殼中,忍受孤獨,冷眼世界。

變形記讀書心得觀後感高三範文 篇4

奧地利德語作家弗蘭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20世紀歐洲文壇上一位獨特的作家,在現代主義文學中,卡夫卡被稱為“荒誕文學之父”。説起卡夫卡筆下的荒誕世界,人們首先就會想起他的《變形記》,短篇小説《變形記》完成於1920xx年,1915發表在月刊《白色書刊》10月號上。這篇小説一經出版,立刻引起了讀者的極大訝異與關注。《變形記》作為卡夫卡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體現了卡夫卡藝術上最鮮明的荒誕特徵,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變形記》中的荒誕世界。

一、荒誕變形中透着真實

這是一篇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説。卡夫卡用簡單通俗的語言給我們講了一個荒誕、非邏輯性的故事情節。小説寫了一個名叫格里高爾·薩姆沙的旅行推銷員,一天早晨從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這是一件讓人感到多麼可怕和難以置信的事情:

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牀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仰卧着,那堅硬得像鐵甲一般的背貼着牀,他稍稍抬了抬頭,便看見自己那穹頂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塊弧形的硬片,被子幾乎蓋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來了。比起偌大的身軀來,他那許多隻腿真是細得可憐,都在他眼前無可奈何地舞動着。 “我出了什麼事啦?”他想。這可不是夢......

接下來,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的行為也是讓人匪夷所思:面對突如其來的這個厄運,格里高爾·薩姆沙沒有像一般人有的恐懼、害怕,而是非常平靜地琢磨他作為一名推銷員的艱辛,惦記着他得趕緊上路工作,思考着如何替自己找一個遲到的理由。他實在覺得“身體挺不錯,只除了有些睏乏”!

這真是一件怪誕離奇、不可思議的事情,甚至連一點兒預兆都沒有,更讓人覺得荒誕的是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雖然從外形到生活習性都已經蟲化,他的“語言”和聲音已讓人聽不懂,但他仍然有人的思維和理性,有強烈的生存要求和人性本能,清醒地活在人間,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母親和妹妹葛蕾特對他的突然“蟲化”後的焦急和同情。

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在一場惡夢之後,變成了一隻大甲蟲。這是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可能發生和存在的事情,它完全是一個荒謬虛妄之説。但由於作者採用了現實主義的筆觸,對格里高爾生活的社會環境做了極其逼真細緻的描述,就使得荒謬虛妄之説落到了真實之處,產生了合乎真實的效果。在作品中,主人公生活、工作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他在一家衣料公司裏當旅行推銷員,這是一件“累人的差使”,“長年累月到處奔波,比坐辦公室辛苦多了,再加上還有經常出門的煩惱,擔心各次火車的倒換、不定時而且低劣的伙食„„”,“這家公司的老闆,對待僱員們粗暴專橫、冷酷多疑,職員們只要有小小的差錯,馬上就會招來最大的懷疑”,“格里高爾只是為了養活家庭,為父母還清債務,一直謹小慎微、忠於職守地工作着”。儘管如此,“旅行推銷員在公司裏不討人喜歡,„„大家以為他們賺的是大錢,過的是逍遙自在的日子”,由於“旅行推銷員幾乎長年不在辦公室,他們就很容易成為閒話,怪罪和飛短流長的目標,可他自己卻幾乎完全不知道,所以防不勝防,直待他精疲力竭地轉完一個圈子回到家裏,這才親自體驗到連原因都無法找尋的惡果落到了自己的身上。”作品中對格里高爾生活、工作環境真實細緻的描述,使讀者感覺到,格里高爾的異化和變形,並非是不可能的,而是完全可能的。這樣一來,人變成甲蟲這種荒誕離奇的故事,竟成為真實可信的事了。卡夫卡運用寫實主義的手法, 去表現違反現實的事件,變荒誕為真實。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他的內心世界同他的外界行為卻是一對矛盾體。心裏是想着逃避壓力和責任的,但真有蟲形,仍難以擺脱作為人的煩惱。他認為這“純屬心理作用”,這一切不過是個幻覺,竟忙着挪動自己的蟲子身體要趕往公司,直到祕書主任親自登門問罪,格里高爾的內心

願望才得以真正實現——咄咄逼人的怪樣把平常趾高氣揚的主任嚇得逃跑,而他不再是那個受氣包推銷員。自然他也真正地夢想成真,擺脱了與這份差事的瓜葛。這顯然比起他只是生了一場重病要來得乾脆利落——因為在他老闆的醫藥顧問看來,世界上除了健康之至的假病號,再也沒有第二種人了。格里高爾除了父親揮動手杖趕他讓他受點傷外,他竟發現他的食慾這時竟出奇的旺盛!

這個對於我們講很荒謬不合情理的行為,恰恰是卡夫卡用反傳統的思維方式給予我們一個“非理性”的真實———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骨子裏頭真是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蟲,因為只有成為一個寄生動物,才能擺脱作為人應承擔的責任和煩惱,他才能獲得徹底的自由。我們在這充滿着象徵,寓意的夢魘世界裏,荒誕的情節和非世俗常人的人物中找到了真實。

二、荒誕變形中的平淡敍述

初讀《變形記》的人,心理上會產生一種很不習慣的審美感受。人們往往把這種不習慣歸咎於作品中“人變甲蟲”的內容。如果硬要説我們審美時所感受到的“不習慣”確實與《變形記》的“變形”有關,那麼這個“變形”的所指其實並不是格里高爾的變成甲蟲,而是卡夫卡的美學,是他敍説格里高爾變形的話語方式。昆德拉説:“卡夫卡,首先是一場巨大的美學革命,一個藝術的奇蹟。”“這個人用它的晦暗不明的美學把我們置於一種難堪之中。”

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説:“是卡夫卡使我懂得了可以用另外的方法寫作。”作為卡夫卡美學革命的主要方面之一,即馬氏所言的“另外的方法”,其實就是他在《變形記》等小説中所採用的“變形”了的話語方式。如果説,卡夫卡的創作意味着一場“美學革命”,那麼這場“革命”的起點當始於《變形記》開頭的第一句話:“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牀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這個著名的開頭用一個極為平淡無奇的語句,推出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災難性事件,也使我們“發現”了卡夫卡“變形”的美學的革命意義。

卡夫卡用合乎情理的敍述去表現荒誕的事件,使不合理的事件順理成章的合理化。作品中的主人公格里高爾,原是家庭中經濟上的台柱子,他整日地為一家人的生活到處奔波,由於他的疲於奔命的工作,全家人的生活才得以維持。然而,當格里高爾變形(實為突然生病致殘)後,不但未得到家人們的關懷照顧,反而受到了厭棄冷遇。母親不敢也不願意來看他。妹妹葛蕾特起初曾對他表示同情和憐憫,她每天給格里高爾送來一些食物,但後來也懶得來照顧他了。父親更是兩次打傷了他。家裏將格里高爾的寢室當了貯藏室,他整天躺在房間裏最陰暗的地方,誰也不來看他照顧他。他死後,不僅未引起親人們的悲哀,恰好相反,他們好像除掉了一件沉重的包袱一樣的輕快。次日,一家三口人特地到郊外旅遊,“車廂裏充滿温暖的陽光,只有他們這幾個乘客,他們舒服地靠在椅背上談起了將來的前途。”親屬們的這種冷漠態度,實在令人憤慨。但作者並未寫出任何譴責的語言。相反,他讓作品給讀者留下了這樣的印象:親人們對格里高爾的態度是合情合理,無可指責的。

為什麼呢? 因為格里高爾已經變了。他已不再是人,不但在體形上已不再是人,而且連語言和生活習性上都已不再是人了。在體形上,格里高爾長着“堅硬得像鐵甲一樣的背”,“穹頂似的棕色肚子分成好多塊弧形的硬片”,“比起偌大的身軀來,他那許多隻腿真是細得可憐,都在他眼前無可奈何地舞動着。”這就是説,格里高爾變為甲蟲,不是虛妄的想象,而是真正地從人形蜕變成甲蟲形了。既然如此,當然就要按最適合於甲蟲生活方式的辦法對待,那樣才是合乎情理的,如果再按照對待人的方式去對待甲蟲,反倒不合情理了。

《變形記》的這種將親屬們對格里高爾的極不符合人情天理的態度,用完全合乎情理的手法安排敍述,使得本來不合情理的事情,竟然完全變成了合乎情理的事情,使人不得不歎服卡夫卡真不愧為本世紀最傑出的文學大師之一。一切看起來都那麼平淡、真實。

變形記讀書心得觀後感高三範文 篇5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一般把卡夫卡和他的作品歸入“表現主義文學”中。

著名外國文學學者袁可嘉先生指出:“現代派在思想內容方面的典型特徵是它在4種基本關係上所表現出來的全面的扭曲和嚴重的異化:在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質世界)和人與自我4種關係上的尖鋭矛盾和畸形脱節,以及由之產生的精神創傷和變態心理,悲觀絕望的情緒和虛無主義的思想。這4種關係的全面異化是由現代資本主義關係的腐蝕作用所造成的,它們是在它的巨大壓力下被扭曲的。現代派文學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也正在於此。”(《外國現代派作品選·前言》第5頁,袁可嘉,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我以為,袁可嘉先生的這一論述是深刻的、全面的,抓住了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本質特徵。循着這樣一種思路,我們來分析一下《變形記》的思想內容。

18、19世紀的作家一般是從社會人的角度去揭示、批判具體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如專制政體、官僚政治、道德墮落等等,目標比較具體明確。而卡夫卡這些現代派作家,則是從個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個社會,目標是籠統的、抽象的、全面的。這就比現實主義作家的揭露更加尖鋭、徹底。在《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一夜之間變成了一隻大甲蟲,造成人變蟲的深層原因,就是社會環境的嚴酷和勞動本身的機械、繁重。公司老闆嚴密地統治着整個公司和每一個僱員,祕書主任時刻監督着每一個員工的行動,就連醫生也是一味站在老闆一邊,從不會為員工説話。職業呢?是旅行推銷員,一個“多麼累人的差事”,每天4點鐘就得起牀趕火車,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飲食很差又不定時,由於工作關係,連個知己的朋友也沒有。弄得暈頭轉向,“痴痴呆呆”。格里高爾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環境,這樣一份職業。這環境是具體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絕大多數人所每天面對的。人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逐漸變得麻木、機械、萎縮,成為工具、成為“非人”。人變甲蟲,是多麼荒誕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鋭地表現了社會與人之間一種可怕的“異化”關係。在這一關係中,社會是強大的,而人是被動的、軟弱的。

再看《變形記》中對人與人關係的描寫,這是小説的重心所在。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格里高爾雖然成了甲蟲,但作為人的思想感情還在。他為不能按時上班而着急,他為老闆要炒他的“魷魚”而焦慮,他為父親暗暗地存了一筆錢而欣慰,他為妹妹明年上音樂學院的事而籌劃,他為今後一家人的生計而憂心……這是一個善良、勤勞、正直、有責任心的優秀青年。但專橫暴躁的父親卻全忘了昔日的父子之情,害怕“家醜”外揚,要把他趕回房間關起來。他甚至懷疑兒子會對家人採取暴力行為,而恫嚇他、用蘋果砸他,想致他於死命。慈父之愛在他身上已消失殆盡,暴露出來的是極端的自我中心主義。母親對兒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點,她同情兒子遭受的厄運,她不能接受兒子變成甲蟲的事實,因此悲痛欲絕,但她內心已把兒子當作一個沉重的累贅了。更可恨的是妹妹葛蕾特。哥哥最喜歡他,時刻想的是她的快樂、前途,當哥哥最初變形後,她尚能做一點照料工作,如打掃房間、送飯等。但時間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她痛哭着向父親請求:“我們必須設法擺脱他”,“他必須離開這兒”。並狡猾地辯解説:這隻大甲蟲並不是格里高爾,如果是的話,他就應該“自願跑掉”。這實際是在暗示格里高爾。她還無中生有地説:格里高爾會“要了你們倆(指父母親)的命”,他在“迫害大家”,“想佔領整幢寓所”。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訴,把她內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盡致。格里高爾對一家人的言語行動,並沒有驚詫,也沒有憤怒,而是用一種清醒的、“平和”的、“沉思”的心態,接受了這種事實。他一邊“懷着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一邊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使薩姆沙一家如釋重負,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風,一身輕鬆出外郊遊去了。格里高爾的死並沒有影響了別人的生活。這就是資本主義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每個人都是自我中心主義者,維繫人際關係的是金錢、利益,這種維繫一旦斷裂,人與人之間就只剩了對峙、衝突、隔膜、猜忌、殘殺。卡夫卡用冷漠的筆調,描寫了一幅冷漠的人間圖畫。

變形記讀書心得觀後感高三範文 篇6

提起卡夫卡的短篇小説,人們就會立即想到《變形記》。

小説的主人公格雷高爾是一家的旅行推銷員。在一個普通的早晨,他從不安的睡眠中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的父母和妹妹看到他在早晨7 點之後還沒有走出自己的房間,都感到極度驚訝。隨後,公司裏的經理親自登門詢問他沒到的原因。在家人和公司經理的催促下,他掙扎着起牀去開門。可是他的變化越來越大,徹底變成了一隻甲蟲。他的新形象嚇跑了經理,幾乎嚇暈了母親。於是,格雷高爾被關在自己的房間裏,因為家人看到他的感覺只有恐懼和厭惡,他成為家中的醜聞,成為親人的累贅。最終家人不能再容忍他了,而他也由於長期不吃東西,最後悄然死去。

格雷高爾的變形僅僅是表面上的,他真正的內心仍然執著於以往的一切。例如:他早晨醒來後,腦子裏仍然考慮的是他的差事,除了飲食上愛好的變化外,他幾乎保留了以往的一切習慣,包括對牆上那幅畫像的喜愛,為了阻止房中傢俱被搬走,他招來了父親那隻幾乎令自己喪命的蘋果。換言之,格雷高爾並沒有發生本質上的“異心”。

“變形”了又如何?保持一顆樂觀、向上的心態,生活依舊很美好,而心中的的理想也不會隨之動搖,仍要執著的追求,但是,仍要認清現實的狀態,搞不清楚狀況的人,不容易獲得成功與尊重。

作品中的主人公夢醒之後,發現自己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不過,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麼辦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終於接受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温暖,温順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不過,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剋制,卻又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佔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噁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於有些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

哥里高爾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寫照。卡夫卡在寫自己,寫自己壓抑的生活。

《變形記》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們會去關心別人,愛別人,但別人一旦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時,愛就不復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爾的妹妹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到最後,哥里高爾在痛苦的掙扎中,悲慘的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或許還比原來好了一點。他的妹妹是跳躍着走的,似乎忘記了剛剛死去的哥哥,或許,根本就沒這個人。

變形記讀書心得觀後感高三範文 篇7

今天,我讀了一本名叫《波麗安娜》的書,作者是埃莉諾。波特,她是美國的著名童話作家。

波麗安娜是一位善良的女孩兒,但是家裏很窮,只能通過捐贈的衣物和錢……來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她的身材很苗條,經常穿一件紅色方格印花衣服,因為這是她最喜歡的一件了。她還長着兩條又粗又長的辮子,她喜歡戴一頂淺黃色的帽子,她的臉上長着一些小雀斑。她説起話來沒完沒了,還不斷向別人提問。

一天早晨,波麗小姐急匆匆地走進了廚房,看到正在洗盤子的南希,決定要告訴南希一件事情。

“南希!”波麗小姐用很嚴肅的語氣叫了一聲南希。

“是,小姐,有什麼事嗎?”南希問道。

“明天,我的外甥女要搬過來和我一起住,希望你明天早上到車站去接一下她。”波麗小姐説完就走出了廚房。南希聽後非常高興,趕緊去收拾波麗安娜的房間。

第二天早上,南希趕緊去火車站接波麗安娜,到了火車站,南希急切地等着,可是心裏卻很慌張,不知道一會兒見了波麗安娜該怎麼説,突然,南希聽到了汽笛聲,她站在高處,正在找波麗安娜,南希一回頭,看見了那位小姑娘,她急忙跑過去,問:“請問你是波麗安娜小姐嗎?”那位女孩高興地抱住了南希,,南希非常吃驚。

“是的,我是波麗安娜小姐。”她們説了幾句話就上車了。這一路,波麗安娜一直在説話,這讓大家非常吃驚:波麗安娜小姐為什麼這麼愛説話呢?

到了晚上,吃完了晚飯,大家都去睡覺了,南希和波麗安娜就是這樣認識的。

變形記讀書心得觀後感高三範文 篇8

歷史本無所謂錯與對,但人們在討論歷史的時候總愛如此評論:“如果當年韓信在漢中自立王……”,“假如元朝大軍向日本進發不遇到海難……”,這些言論無法改變已過去的事實,有意義的在於總結經驗,以改造未來。昆德拉所言“永遠隆起的硬塊”意亦如此。

歷史是慾望推動的,眾多的慾望組成之合力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的力量之源。人類開始住在樹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先是打獵為生,後覺得植物也不錯,於是開始了種植。當然,這其中固然有很多衝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從樹上跑下來的時候,其他的強烈反對,“野獸來了怎麼辦?”“在地上怎麼睡啊?……,這些反對和贊成衝突融合,推動了人類的進步。

最初的人類公社,是人類最團結的時刻,因為那時人常常捱餓,用馬斯洛的理論來説,就是人的需求還處於最低層——生理需求。要吃飽飯這統一的慾望就是團結的基石,同一團隊的人必須要相互配合才能獵取到食物。但通常這僅侷限於內部,在部落與部落之間,如何獲得更多的食物就不再是能靠協作解決的問題,資源爭鬥(搶地盤)則成了更能解決問題的手段,戰爭和掠奪由此而生。

在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更高層次需求相應而生。得到尊重變成了理所當然的追求。由於得到尊重的主體必然是個人的,這種慾望徹底破壞了團結,成員之間相互衝突,出現了社會等級。

等級制度的確立並沒有徹底解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慾望的衝突,這種用暴力或者其他強制性力量對衝突進行緩衝,這種衝突急迫地需要解決,同時勝利者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夠長久保持,因而道德呼之而出。

道德實際上就是對慾望的抑制,是對慾望衝突最有效的協調中和。

道德是神祕主義的法律,法律則意味着工具性,這種神祕主義色彩和工具性相互矛盾的兩大特性同存。神祕主義是人類思維的黑洞,是超越人類理性思維之外的東西,中間藴涵着最強大的能量,這就是道德這個工具難以控制的根源。希特勒從這個黑洞裏舀了一點能量出來便世界大亂,拉登沾了一點就能製造“9.11“。

道德自然而然地成為抑制人的慾望的工具,道德本身的神祕主義特點就意味着對道德的理解的多樣性。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對如何吃麪包都做了嚴格的規定,這讓今天的我們感到好笑;伊斯蘭教的婦女們個個是蒙面大俠,讓漢人望而生畏;縱慾主義和禁慾主義的爭論今天依然激烈,這説明了道德由於其神祕主義特性,無力完成對慾望的徹底控制,道德只是神祕主義的法律,而不是單純的法律,有時相反成了慾望衝突中的武器工具。

事實上中華帝國從古到今,道德都成為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漢王朝開始,就以道德為根基建構社會制度,但德治始終是美麗的夢想,當管理體系中的大多數成員都把道德當成有效手段,整個社會呈兩幅畫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掛在口頭的目標,然而私下大家都非常默契對追求自己的私慾。出了清官就是楷模——楷模本身就意味着稀有罕見,然後大家都懷着萬分景仰的心態仰望海瑞,心中卻想着自己的勾當,卻誰也不肯去做海瑞,這就是中國政界的現狀。這也是中國整個社會狀況的縮影,絕大多數人都將仁義道德披上,穿上這件漂亮絢爛的衣服,以高尚的名義,行苟且之事。

中國古代的德治,畢竟是種境界,全民景仰,只因無法實現而不去要求自己的生活,然而現在的情況是,以國家的名義公然撒謊,在大家都知道是謊言的情況下,搞政治教育,三個代表,事實上連統治者自己也知道是個謊言,公然推行與所言不符之政策,此實為世界奇觀之最。

變形記讀書心得觀後感高三範文 篇9

從《波麗安娜》一書中,我們認識了那個可愛的小女孩——波麗安娜,她無論走到哪裏都能為那裏的人們帶來歡樂。因為她總能發現事物完美的一面,總能讓自己持續樂觀的態度。

《波麗安娜長大了》是《波麗安娜》的續集,這本書中波麗安娜來到了波士頓,住在富有的卡露夫人家裏。卡露夫人雖然富有,但是她不快樂。因為她失去了親愛的傑米·肯特,整天是一副鬱鬱寡歡的樣貌。但卡露夫人在波麗安娜生活態度的感染下,漸漸的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在沉迷於自己的痛苦之中,最後,她走出了心中的陰影,也變得樂觀、開朗起來。故事最後,卡露夫人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而樂於助人的波麗安娜也為自己找到了完美的歸宿,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這本書中,波麗安娜雖然是一個虛構的小女孩,但卻成為了快樂的化身。他的“魔力”在於:他總能在不幸中發現快樂。的確,每人都有不幸的時候,比如我:在一次考試中因為粗心而考到了不理想的成績,我感到十分悲哀,可讀到波麗安娜用樂觀、向上的態度把壞事變成好事之後,我轉念一想:這不是給我以後考試的教訓嗎於是我一改剛剛垂頭喪氣的樣貌,認真吸取這次考試給我的經驗,爭取在以後的考試當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也讓我在日常生活中讓自己持續樂觀、向上的態度

如果你不開心、有煩惱。那就看看波麗安娜的故事,玩玩她的“快樂遊戲”吧!你必須有所收穫的!總之這本書很適合做課外讀物,如果你也為之心動,那就快買來看看吧!

變形記讀書心得觀後感高三範文 篇10

“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又見波莉安娜。”我望着窗外的一輪明月,心間是難以言表的喜悦。因為這一刻,一個小姑娘住進了我的心底。她伴着屢屢書香,將在世為人的意義向我娓娓道來……

第一次與這個淺麻色長髮,長有雀斑的小姑娘相識,是在七八歲的時候吧!當媽媽將這本封面印着花體“波莉安娜”字樣,裝幀精美的小書遞到我面前時,小小的我竟有一瞬間忘了呼吸——多美的女孩啊!站在萬花叢中,正安靜地向你微笑。從那天開始,我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手不釋卷,也第一次真正的開始讀書。在波莉安娜的世界裏,尚未脱童稚的我只堅定的知道了一點:做人,就要高興、高興,那準沒錯。

時光向前推進,逐漸長大的我成為了眾人眼中的開心果。可只有我自己知道,在面對壓力時,我越來越難記起讓自己開心。小時候我的理解真對嗎?我不禁懷疑。

第二次翻開《波莉安娜》,時過境遷,心境已與初次讀時截然不同。扉頁,波莉安娜熟悉的面龐映入眼簾。那微笑促使着我,逐字逐句,認真的品味她的故事。我看到,她的耐心,使避世孤戾的斯諾夫人重獲生活的信念;他的堅持,讓神祕怨艾的潘德萊頓先生尋找到自己的陽光;而她的樂觀,更感化了看似不食人間煙火的波莉姨媽,讓他得到愛與温暖的呵護。波莉安娜用自己的“高興遊戲”與樂於助人的品格,改變了小鎮上的所有人——這簡直是一個天使帶來的故事,不是嗎?

合上書,閉上眼,靜靜的思考,有關那個女孩,那些文字。波莉安娜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無論何時,都要找到讓自己高興的理由,並將它傳遞給他人。但這似乎又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從任何事情中找到快樂,那挫折呢,磨難呢,我們怎麼可能從困難中找尋快樂?然而波莉安娜給予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你不必否認那些挫折與磨難的存在,我們要做的是不氣餒,因為比起哪些未知的不幸,這些一定要好得多。樂觀的面對困難,你會發現,原來無法逾越的高峯變為了小丘,原來難以跨越的汪洋化為了小流,而一切僅僅是因為心態的不同。將快樂傳遞給他人,則是擁有快樂最智慧的方式。因為是別人擁有快樂,你將獲得雙倍的幸福。所以請嘗試着將愛與快樂給予你生活中的夥伴、親人、乃至陌生人,給予他們你的微笑。試想,若我們的世界都被這種良性循環所包圍,那一定會是一個更加理想的境界。

波莉安娜走過的地方,並不只留下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詮釋了一種樂觀的人生態度。快樂雖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我們要嘗試讓一切變得愉快。因為只有我們自己才能真正決定自己是否快樂,而我們當然要快樂!朋友,我人生的航船已經拋錨起航。路線只要跟隨自己的心;起點就是現在;而終點,是每一個快樂的彼岸!

變形記讀書心得觀後感高三範文 篇11

年少的福貴是真的荒誕不堪,吃喝嫖賭樣樣不落。私塾先生説他準是二流子,福貴他爹也説他是無可救藥,他娘説他是上樑不正下樑歪。

富貴的媳婦家珍懷着他七個月大的兒子,福貴也不忌諱用言語糟蹋她。逛完窯子還帶着妓女向他岳父請安。後來,福貴染上賭癮,他爹打他,他把他爹推到牆角,甚至拳腳相向。

許是他太過浪蕩,賭博賭紅了眼,賠光了家產。他爹一頭磕在了石頭上,丟了命。他媳婦也被他岳父八抬大轎接了回去。福貴除了他娘和四歲的女兒,變得一無所有。

一連串的打擊,沒有將這個昔日不學無術的富家公子打擊的一蹶不振。相反,他建了一間草屋,換上麻衣,下地種田,養活母親及女兒,等待着妻子。

半年過後,他妻子家珍帶着半歲的兒子回來了。家珍是小姐出生,細皮嫩肉,沒有做過粗活。但福貴淪落至此,她也甘願與他同甘共苦,一起撐起這個家。

在一次福貴母親生病時,福貴進城找大夫。被一個國民黨的連長強行抓去當壯丁,在共產黨要打到眼前時,連長逃走了,福貴等倖存者被共產黨帶回,共產黨給了他們盤纏放他們回家。青年的福貴在槍林彈雨中解放歸家。他的母親病死,女兒聾啞,兒子完全不認識他。

回家沒多久,土地改革就把買了他家地的龍二給害死了。福貴嚇得心底發寒,暗自慶幸。也想明白了人各有命。

後來有慶長大了,為了讓有慶上學,福貴和家珍把女兒鳳霞送了人。而鳳霞去了又逃回家,福貴卻是咬牙將女兒留在家中。兒女本就

是父母的心頭肉況且他本就虧欠女兒良多,哪裏忍心再將女兒送走。再後來,福貴又經歷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大鍊鋼鐵,人民公社解散,又遇上了荒年。家珍又得了軟骨病,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眼看着日子熬了過來,家珍的病卻一天比一天。自古福不相依,禍不單行,有慶給產子大出血的女校長輸血被抽乾了血而死。福貴本打算找人拼命,可校長的丈夫是和他當年一起槍林彈雨的春生。春生當年參加了共產黨,解放後被任命為縣長。他們之間同生共死的情誼讓他對春生的怨恨減輕了。

中年的福貴只剩下了鳳霞一個女兒。鳳霞和二喜結了婚也算了了福貴和家珍的心結。

日子還沒有安定下來,城裏就鬧起了文化_,春生風光了一陣,卻被紅衞兵逼得上吊而死。福貴唏噓的同時,也明白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反倒賠了自己的命。

鳳霞懷了孕,可幸福的日子向來短暫。鳳霞生產一腳踏進了鬼門關。家珍活了這麼些年,跟福貴受了這麼多苦,在女兒死後終於熬到了頭。

福貴和二喜一起撫養着女兒的兒子苦根。二喜為了兒子拼命工作,卻在工地上丟了命。苦根就靠福貴一人拉扯到七歲,可苦根本就是個命苦的娃,福貴的一時倏忽讓苦根丟了命。

身邊的親人一個接一個由福貴親手埋葬,福貴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福貴的一生經歷了中國近代最動盪的時期,從福貴的一生可以反映出那個年代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在福貴的身上悲劇總是接憧而至,悲痛壓抑的令人無法喘息。在經歷大起大落後福貴的生活趨於平靜,在失去所有親人後,他的生活本應是孤獨的,可他並不寂寞。福貴的精神意志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變形記讀書心得觀後感高三範文 篇12

一天下午,空氣非常新鮮,波麗安娜正在認認真真地讀姨媽給他的書,這時,姨媽來到了她的房間,想看看小女孩兒學得怎麼樣了。“姨媽,這本書實在是太有趣了,我從來不知道蒼蠅的腿上有這麼多髒東西,謝謝您給我這本書讀。”

“波麗安娜你先不要讀了,請把你的衣服拿出來,那些不適合你的衣服我會拿走的。”波麗小姐嚴厲地説。,

他們兩個把衣服翻了許多遍,都沒有找到一件適合波麗安娜的衣服,波麗小姐打算給波麗安娜買些衣服。

他們把衣服整理好,然後就説起了波麗安娜的生活。波麗小姐問波麗安娜上學了沒有,他説經常自己在家裏自學。波麗小姐打算讓他在附近的一家學校上學,每天早上,波麗小姐還要聽到波麗安娜半個小時的朗讀,另外,還要讓南希教他怎樣做飯,做針線活,還要為他打下音樂的基本素質。波麗安娜並不願意這樣,他想每天去外面玩兒去爬山去和別人聊天。波麗小姐被波麗安娜氣得沒辦法,只好轉身下樓了。波麗安娜不明白波麗小姐是什麼意思,就沒有管她。

波麗安娜是一個善良的孩子,不知道為什麼他的姨媽就是不喜歡他,南希是波麗小姐的僕人,他知道波麗安娜是個乖孩子,從來沒有批評過他。

變形記讀書心得觀後感高三範文 篇13

一個夜晚過去了,波麗安娜開始了在波麗小姐家的第一天生活。

早上,波麗安娜早早地醒來,爬到窗台上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也不知道在找什麼,突然,她爬下窗台,把所有的門都打開了,最後跑進了花園。

“早上好,姨媽!”波麗安娜衝過來一下子抱住了姨媽,“今天的空氣真好,我太喜歡了。”

“波麗安娜!”姨媽態度很嚴厲,“你每天早上就這樣向別人請安的嗎?”

“不是地,姨媽,我只是喜歡周圍的環境才這樣説的。”波麗安娜平靜地説。

快到早餐的時間,波麗小姐和波麗安娜一起走回了家。

“波麗安娜小姐,早餐時間到了。”南希大聲地叫。只要鈴聲響的時候就要吃飯,不然的話就要得到波麗小姐的懲罰。

在早飯的前五分鐘,大家一直是沉默的;然而波麗小姐看到了讓他很不高興的事情,餐桌上出現了兩隻蒼蠅,它很憤怒地問南希:“南希,這些蒼蠅是從哪裏來的?”“對不起,姨媽我想它們全是我放進來的,我只是忘記了把大門鎖上。”波麗安娜不緊不慢地説。

“你放進來的蒼蠅?你不知道它們有多噁心。你先坐下吧,吃完飯後,我給你一本關於蒼蠅的書來讀。”波麗小姐憤怒地説。

吃完飯後,波麗安娜那這姨媽給他的書,高高興興地上樓了。

變形記讀書心得觀後感高三範文 篇14

“復活”不僅僅是小説的名字,更為深刻的是其揭示了小説的主旨。看到小説的名字時我就不由自主地去想,究竟是誰的“復活”?他因何“死去”?又因何“復活”?當我最後看完了這本小説,所有的疑問最後都得到了解答。

小説描述了兩個主人公的復活—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在精神上的復活。兩個人的復活之路都令人敬佩不已。我尤其讚歎瑪絲洛娃的善良與堅強不屈。少女時代的瑪絲洛娃純潔善良,天真活潑。她與聶赫留朵夫公爵產生了一段完美無暇的初戀,但這一切卻在兩年後被毀掉了。在“那個温暖的有風有雨的夜晚”,在那個小小的車站,卡秋莎的最後看到了她與聶赫留朵夫之間巨大的等級差異,悲哀欲絕的她再也不堅信上帝和善了。她深信深信關於上帝的一切以及他的戒律的一切也都是欺騙和謊話。這成為卡秋莎抽煙喝酒以及一切墮落的源頭。她在精神上靈魂上死亡了。而此時的聶赫留朵夫也不再是兩年前那個正直而無私的少年了,正因“堅持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實在太難了”,他不再堅信自己而開始堅信別人了。因此他沉溺於貴族式的腐敗與墮落的生活,同樣在精神上死亡了。

而七年後的兩人再次相遇,聶赫留朵夫是法庭上的陪審,瑪絲洛娃卻淪為了命案的嫌疑犯。一開始聶赫留朵夫公爵很擔憂自己的罪被公之於眾,怕自己名譽掃地。當他真正看到瑪絲洛娃所遭受的苦難,才開始真心的懺悔。難能可貴的是公爵並不只是嘴上懺悔,而是切實的行動起來了。説實話,從這時我才一開始對公爵的厭惡轉而對其改觀。他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為她請來申訴的律師,一次次的為她上法院,甚至去農村,拜訪那些虛偽的不稱職的法官、將軍乃至國務大臣。聶赫留朵夫在對瑪絲洛娃的懺悔之中開始了自己靈魂的淨化,開始“復活”。在之後他隨着瑪絲洛娃去西伯利亞流放,毅然決然地放下自己的貴族生活,不僅僅幫忙瑪絲洛娃,也幫忙其他的囚犯,為無辜獲罪的革命家做事,同情底層人民的苦難,“復活”的也更為徹底。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儘管淪為妓女,又受誣陷入獄,但她仍保有善良的本性。雖然一開始憎恨着始作俑者聶赫留朵夫,但看到他真誠的行動後,還是原諒了他。瑪絲洛娃也因此開始了自己的“復活”。在去西伯利亞的流放中瑪麗帕芙諾芙娜和西蒙鬆對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正因瑪麗帕芙諾芙娜的無私奉獻和温柔善良深受感動,正因西蒙鬆對她的毫無芥蒂的感情而竭盡全力喚醒自己具有的高尚品質。瑪絲洛娃最終也獲得“復活”與新生。

同時,作者在小説中描繪的社會的黑暗,官僚的腐敗,人民的困苦即使在這天的中國也頗具現實好處。信仰迷茫的民眾,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我們的國家也同樣需要“復活”與新生。

變形記讀書心得觀後感高三範文 篇15

我讀完了《波麗安娜》這本書。

波麗安娜是一個十一歲的小女孩,她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她只好和父親生活在一起。波麗安娜家很窮,為了讓波麗安娜適應,父親教會了波麗安娜快樂遊戲。讓她以為生活,只是一場遊戲,一場快樂有趣的遊戲。可是好景不長,父親也與世長辭了,波麗安娜只好來投靠波利姨媽,波利姨媽是個對生活很冷漠的人,但在對生活熱愛的南希和波麗安娜的幫助下波利姨媽開始對生活樂觀了。可是,一天,波麗安娜被一輛汽車撞到了,許多醫生都治不好她,但她還是那麼樂觀,最後,她被送到了一位很了不起的醫生那裏,過了幾個月,她就能走路了......

十一歲的波麗安娜雖然是個孤兒,但她從來沒有為此傷心過,面對每一次的打擊她都是那麼樂觀。她的這點值得我學習。比如,我在學校被罰抄了,我會把它當成一個練字的機會。如果我有一個單元沒有考好,我會把它當成一次模擬考試,把它當成一次教訓,為下次的考試打下基礎。我也要學着玩快樂遊戲,使我每一天都過的充實而快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l74d7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