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幼師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8篇)大綱

幼師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8篇)大綱

幼師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8篇)

幼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只有當他成為自我的主人並遵循一些生活規則時,他才能管住自我的行為,我們才認為他是一個守紀律的人。這樣的紀律具有靈活性概念即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採用。但它包含一個偉大的教育原則,它不一樣於舊式教育裏那種絕對的,不容辯駁的高壓政策下的“不許動”的原則。

這一段話給我的教學路程上點燃了一盞明燈。回顧自我以前的教學過程中也曾想“約束”孩子。當孩子們説話時覺得他們太吵了,期望他們安靜。但是這種“約束”對孩子們沒有任何作用。相反孩子們想説的、想做的慾望卻更強烈。因為在此時我是“主人”,而孩子們是“服從者”。所以他們的行為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外人強加的,所以孩子們的安靜時一時的,只要我一離開,他們便會很快的開始交談起來。

當我接觸蒙氏教育,開始瞭解蒙氏時,尤其當我閲讀了這段話語之後,我才找到了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讓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規則不是去管理他,而是讓他成為教室的主人。

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忘記那些“不許動”的原則,因為這種“不許動”的背後,隱藏的是孩子們那種強烈的“我要動”的慾望。所以不管用什麼活動,我們都就應讓孩子去動,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提出要求,這時孩子們“安靜”了,有秩序了,這是孩子們自我的紀律。在自由之後所獲得的紀律。

所以這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不管什麼時候,孩子才是他自我的主人,當他成為自我的主人時,老師只需要給予正確的引導,他就能很好的發展。

幼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暑假空閒時,讀了國際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麗蓮·凱茲博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一書,感觸頗深。《與幼兒教師對話》這本書,具有以下突出的特點:首先,充滿獨到而精闢的觀點和見解。關於兒童發展的精闢論述、關於適宜性幼兒教育的獨特觀點、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深刻闡述。

其次,隨處可見基於實踐的理論闡述和基於理論的實踐反思。我們能夠感受到,本書的很多觀點並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實踐”與“思悟”出來的。

再次,滲透着對幼教問題的理性審視與對兒童發展和幼教事業高度關注的氣質和精神。無論在探討兒童發展、幼兒教育的目標、資料,幼教的專業化、幼教機構的評價,還是教師主角、教師與兒童關子、專業幼兒教師的行為、教師的專業成長等問題時凱茲教授時刻向我們展示着她對這些問題的省思、檢視與理性把握。在凱茲教授的書中,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在其樸實、流暢的語言中,我們時刻能感受到的是貫穿始終的她個人的獨特的學術品質!並感受到了幼兒教師的成長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只有不斷充實自身,不斷更新觀念,才能適應新時代學前教育的要求。

在書中,麗蓮。凱茲博士深刻地闡述了關於兒童發展與教育、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等的觀點和思想,充滿了關於幼兒教育與教師成長的專業智慧,以及她對於兒童發展與教育的理論和時間的深入把握。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本書第十一章中談到的:專業幼兒教師的行為。

文中講了這樣一個案例:一位老師帶着20位四歲的幼兒在户外活動,因為只有兩輛小三輪腳踏車,幼兒便常為“該誰騎”而爭吵不休。這一天,一位叫寶寶的小男孩跑到老師面前抗議道:“小莉不讓我騎三輪車!”這時老師應如何反映呢?她説一位專業的幼兒教師整個決定思考及反應的過程,牽涉到三個相互關聯的問題:

1、此情境能夠教導幼兒什麼?

2、老師對事件中的幼兒所做的診斷是什麼?

3、課程與管理上應如何處理?讀到那裏,我不禁放下書本,思索着……這樣的案例在我們的一日活動中再熟悉但是了,而我們,平時又是怎樣來處理的呢?

處理的同時關注到了哪些因素呢?在文中麗蓮。凱茲博士就談到了專業的幼兒教師在處理時應關注:此情境能夠教導幼兒什麼:社交技巧,老師能夠利用這個事件鼓勵幼兒發展社交技巧,社交知識,氣質培養。社交技巧,如輪流、協調、克服困難等處世技能,其中談到了讓孩子學習語言技巧(明確的詞句對話技巧);社交知識,如社交認知,正義觀念,旁觀幼兒的理解與技巧的學習;氣質的培養如同情心及助人的氣質,實驗的氣質,避免抱怨及搬弄是非。

可見,老師在遇到類似的狀況時,就應把重點放在教導幼兒解決問題的技能和策略上。在這一章節中,麗蓮。凱茲博士以一個幼兒園裏經常發生的事件來説明專業人員與未受過專業訓練人員不一樣的處理方式。專業人員的反映就應是運用可靠的專業知識及見解來決定,着眼於兒童長遠的發展利益,而未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的反應大多視當時的狀況,以在最短時間內來解決事情的方法來決定行為與反應,而不是以兒童長期的利益未目標。文中描述了一些幼兒教師所使用的專業行為,為兒童發展與學習盡最大努力。

工作中我們時常面臨這樣的事情:在遊戲中,幼兒常常會為一件玩具或者某個主角而爭吵。反思自我平時在處理這些我們都認為的“小事”時,自我的反應處理方式是一名專業人員該做的嗎,恐怕我們常常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比如手頭正好忙碌着,比如小朋友本來就有許多麻煩事……這些所謂的原因,使我們常常會出現許多非專業人員的處理方式,比如“説教”,比如“追究原因”等等,而每每這時,我們都還沒意識到這些方式的不妥,也許,在這些我們通常都認為的“小事”上,很少會去思考孩子的長遠發展上。反覆讀了這一章節的資料,讓我有了新的的認識,此刻我看了此書,明白自我其實能夠利用這件事情鼓勵幼兒發展社會技巧,如:輪流、協調、克服困難等出世技能,這些才是對我們的孩子終身發展有利的。

我覺得,一本好書,更何況是一本非情節性的理論性較強的書,粗略地瀏覽一遍,是不能很好地去解讀它的精髓的,需要我們反覆地閲讀反覆地領會才能真正有所收穫。這一次,我只是在網上粗略地看了一遍,而不能説是真正地讀懂了它。我想,手頭若是放一本的話,我們便能夠隨時地翻閲,遇到問題時,把它作為我們的導師,請教於它,必定會有更多的收穫。

幼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前幾天,我在《幼兒教育》雜誌上看到一篇文章――“每個幼兒都是教師的寶貝”,我深受感動。

“愛孩子,真誠對待每一個孩子”這是幼兒教師最基本的職業素質,能否真誠對待每一個幼兒,並不是件簡單容易的事。有些幼兒聰明、漂亮、乾淨,很討老師的喜歡;有些幼兒調皮、穿戴不整潔,不討老師喜歡。但是不管孩子怎麼樣,作為老師都要一視同仁。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3篇心得體會,學習心得

著名作家雨果曾説過:“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幼兒教師不僅要具有知識與能力的素質,更應該具有良好的師德修養。作為一個幼兒教師,一個優秀的幼兒教師,首先要具備的是什麼?可能有人會説:是紮實的基本功,但我覺得更應該具備的是強烈的責任心和對幼兒的“愛”,沒有強烈的責任心和“愛”,一切都無從做起。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就應該對孩子負責。我們應該用“愛滿人間”的胸懷去關愛每一位幼兒,對幼兒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像對待自己的眼睛一般呵護他們,像對待自己的傑作一般欣賞他們,讓每個孩子在真誠的關愛中健康成長!

來到幼兒園工作已有三個多月了,但是依然記得來到幼兒園第一天的情景,看到一羣羣天真可愛的孩子,一張張好奇的小臉,我甚至有點不知所措。所幸的是,我遇上了這麼多好的領導、好的搭班老師。正是她們,給了我幫助和鼓勵,讓我學到了許多道理,知道了什麼是愛,什麼是責任心。

讓我們用慈愛呵護純真、用智慧孕育成長、用真誠開啟心靈、用希冀放飛理想,我願用自己的雙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

幼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4

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靈魂,滋潤着你的生命。只是因為日常的瑣碎生活的紛雜,才掩蔽了她的環佩妙音,朦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闌人靜,天籟無聲。每逢這個時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園的柵欄,真實地審視自己,在生命的深處,你終於傾聽到一絲悠然的脆鳴。這是一首真善美的詩。像甘霖,像春風,柔慢而雋永。

月隱星現,露重風輕。每逢這個時候,你才能正視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箱,在靈魂的高處,你終於感念到一波必然的律動。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陽,淡泊而寧靜。

逆風逆旅的你,每當回望身後的坎坷與泥濘,一道一道,一程又一程,你的心泉便豁然翻湧……終於了悟:生活不相信眼淚,失敗也並不意味着扼殺成功!世上沒什麼永恆的僥倖讓你永遠的沾沾自喜,世上又有什麼永恆的不幸讓你永久地痛不欲生?

生命的輝煌,拒絕的不是平凡,而是平庸!所以春風得意時多些緬想,只要別背叛美麗的初衷;窘迫失意時多些憧憬,只要別虛構不醒的苦夢!

用心泉熄滅如火的嫉妒,用心泉衝盡如塵的虛榮,生命才會獲得無限的輕鬆。絮絮低語的心泉明白地告訴你:人心並不是你想像得那樣險惡叢生,生活也不像你渲染得那般黯淡沉重!

遠離卑劣的傾軋,躲開世俗的紛爭,走近丁冬的心泉,傾聽心泉丁冬……

重温一抺美麗的心情;撫慰一顆疲憊的心靈;回首一段巷涼的人生。

傾聽心泉,讓思想走向深刻純淨;傾聽心泉,讓生命愈加豐盈生動。

幼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5

《聽那成長的拔節聲》一書,作者運用了大量草根化的案例,通過呈現情景、描述過程、表達觀念、傳授經驗,與我們分享了幼兒教師專業發展之路上的所思、所想、所感。

文中的各種研討模式真真實實吸引了我。特別是關於“遊戲化”研討,看了不得不讓我佩服設計者的獨具匠心。

説起研討,可能是我們每個老師最最頭疼的一件事,尤其對於一些老教師來講,更是無從説起,對於那些不善言辭的老師來説,更是一種負擔。

每次要開展研討活動,組長與老師就皺眉,要是輪到有上級領導要來參加,大家更是惶恐,大多數教師在活動中是一言不發,所以,研討活動變了味,成了組長或者個別領導者的一言堂了。

讀了《聽那成長的拔節聲》一書後,突然有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原來研討也可以這麼快樂,原來研討可以以遊戲的形式行進。對於文中藝術研討中的一步步遊戲步驟,內容其實也是緊緊圍繞着研討的內容,所兼顧的遊戲方法只是為了調節氣氛,為了給大家解壓吧。

於是我想,假如我們以後在研討活動中也安排一些遊戲情節,是不是可以更好地被老師們所接受,記得在去年的一次“香幼學苑”中,主持人曾經把從外面學到的一些遊戲作為活動的熱身運動,也得到了教師們的踴躍參與,不但為後面的活動增加了氣氛,更是調節了教師們疲勞的身心,大大提高了教師對活動參與的積極性。

這一點説明,在研討中滲入遊戲的成分是切實可行的。或許我們可以不像作者書中所介紹的那些遊戲法研討那麼方案化、複雜化,我們可以在研討中增加一些遊戲的成分,如:動動手、動動腦、鬆鬆骨、舒舒氣的小遊戲,緩解大家精神上的負擔,未嘗不可。

只有老師們沒有了任何負擔,思維才會活躍,言語不會束縛,那麼所謂的靈感、思維的火花就會噴發。教師的專業形成自然會漸漸水到渠成了。

以上所言,或許只是本人讀書後的胡言亂語,但不是不可嘗試,但願看到我們以後研討活動中的快樂氛圍。

幼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6

讀了《弟子規》一書,使我獲益良多。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我們擔任着多種角色,妻子、子女、母親、教師,如何在這種物慾橫流的今天找到方向,我想這本書給我們的啟示很大。

一、孝敬之道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百善孝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可到底怎麼做到孝呢?就如弟子規中所説“入則孝”,就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到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之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在孝敬好父母的同時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因為這樣我們的父母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孝”的另一個方面,我認為還要照顧好自己,時刻關懷自己,不要讓父母擔心我們的生活。關心家人,關注自己!我認為這就是孝的根本體現。

二、教育之道

作為一名教師、一名家長,我們擔負着教育子女、教育學生的重任。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不可能重來一次。首先做人父母者,就要為孩子的生活起居、家庭教育等等負責,讓孩子學會做人的基本道理。因此,我們做父母的不僅僅要教給他知識,也應該教給他生活的道理、做人的修養。當然,這要求我們自己就應該有一份積極的人生態度。另外作為教師,除了教給學生知識,拓寬學生視野外,更重要是深入挖掘教材,對學生應更多一些情感撫育、人文教育,繼而教會他們如何做人,讓他們從我們身上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因此,不論是教師、家長哪種身份,我們既要教會孩子懂得“長者立,幼勿坐。長着坐。命乃坐”“過猶待,百步餘”的禮節,又要讓學生擁有“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良好心態。

三、處事之道

作為生活中的一份子,單位中、家庭中做人處事的方法關係到我們與同事與家人是否融洽。“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讓我進一步明白了一個道理,便是對待工作和生活應該在把握節奏的同時要保持正確的態度;“話多説,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是在告誡我們言多必失,做人應該謹慎守信;“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是在提醒我們要想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做到德才兼備,而絕非什麼御人之術。謹、信、仁三點告訴我們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做什麼事情都要時刻謹慎,而且要遵守承諾並且要對待家人、同事要仁慈,以誠相待。立身處世謹言慎行,做人處事實事求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業務水平的提高,從容面對各種工作和壓力,從而感受到快樂。

讀了《弟子規》一書,它讓我們明白許多人生道理,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也會使我們對幸福的詮釋迸發出無限的感想!

幼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7

今天,我在《學前教育》雜誌上看到這篇文章。是文章的題目首先吸引了我,引起我強烈去閲讀的興趣。因為在我們以往的慣性操作中,認為只要制訂好計劃,班內三名教師認真組織實施就可以了。教師就像一根指揮棒,指到東孩子就得向東,幼兒完全不知道教師有什麼安排,幼兒是一個盲從的狀。所以我們各班級在每個活動前後的環節銜接很亂,幼兒常常在班內追跑打鬧,教師要一刻也不能閒的看住孩子,要孩子集體的喝水,集體的上廁,幼兒完全失去了自主,沒有自主的空間。

針對課間自由活動混亂的局面,作者在文章中是這樣反思:我們給幼兒自主的空間了嗎?我們有提供給幼兒按自己的意願選擇做事的條件嗎?幼兒知道在這個環節可以做什麼嗎?於是,作者在每天的活動區講評時都將問題拋給孩子:“活動結束後我們有什麼事可以做呢?”洗手、小便、喝水等等。“小朋友做事有快有慢,需要我們等待,這個時候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呢?”根據孩子的回答,按照孩子的想法,作者在教室中豐富了一些簡易活動材料。這樣一來,活動結束後幼兒可以看、可以説、可以玩,多了許多自主選擇的機會,兩節活動課間的環節就顯得順暢多了。

針對每次活動在不同的場所,需要幼兒在短時間內一次次搬椅子到不同地方的問題。如何讓幼兒預知呢?作者還是把問題拋給孩子:“我們每天上課的地方都不一樣,怎麼才能讓小朋友都提前知道把椅子搬到哪裏呢?”通過幼兒的討論,最後決定用圖片的預知方式來告訴幼兒,下一環節要準備什麼。於是作者在班內開設了一個“温馨提示角”,每天早飯後都將當天上午的活動要求、場地安排用圖片的形式告訴幼兒。如上閲讀活動,就放一張書的圖片和一張小椅子的圖片,幼兒一看就知道老師需要他們搬椅子到上閲讀的地方上課。

通過作者這兩方面的闡述,我們可以貫通的使用這種方法。在一日活動的其它環節中,如:户外活動前,通過提示牌讓幼兒瞭解去哪兒,站幾路隊,要帶什麼?音樂舞蹈要到哪裏上?要帶上道具嗎?數學活動要到珠心算室嗎?要帶上書嗎?等等。做到讓幼兒預知下面的活動,瞭解自己要做的事情,讓幼兒從國小會有計劃的支配安排自己的時間,形成有序做事的習慣,對幼兒的成長很有幫助。

幼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8

曾有人這樣説,一個失職的醫生,他毀掉的但是一個人,甚至可能會是一個家庭,然而一個失職的老師,他毀掉的能夠是一代人。可見,教師身負的重任。“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人的一切。”最近,我讀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專著《新教育之夢》。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他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要成為一名教師,不難;可要成為一名好教師,卻是很不容易的。

本書對理想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闡述;同時對理想的學校、教師、校長、學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伴隨着書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彷彿飛翔在一個嶄新的世界。“理想的智育應注重協調和諧,融德、智、體、美、勞,諸育於一體,着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着力於‘合格加特長’的個性養成。”我十分贊同這一點,理想的智育不能狹隘理解為成績好就行了。它就應與德、智、體、美、勞融為一體,它不但是單純的傳授知識,還有着對學生正確人生觀的教育、求真信念的塑造、審美情感的薰陶、堅強毅力的培養、實踐潛力的訓練等。試想,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成績好,其他方面都不行,這是我們所期望看到的嗎?此刻的孩子已儼然成為家中的小太陽、小皇帝,已習慣了理解父母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不懂得回報和感恩,缺乏動手潛力和受挫潛力,在與別人相處時處處表現出的斤斤計較和以自我為中心……對於這些狀況,如何改變,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空間有效實施學生的全面發展,值得我們思考。

書中還提到的新教育實驗六大行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熟練運用雙語、建立數碼校園、構築理想課堂,使我們這些一線教師眼睛一亮。營造書香校園,超多閲讀書籍。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這也正好和我校所提倡的讀書活動相吻合,超多的閲讀確實會在不一樣層次、不一樣方面提升師生們的人文素養。讀完此書,我一下子被書中那句“中國小搞教育科研,就是就應從記錄自我教育現象,記錄自我的感受,記錄自我的思考開始的,把這一串的‘珍珠’串起來,那就是一條十分美麗的項鍊。”而吸引。是啊,我們平時不是一向在講科研先導、科研興課嗎?如果我能從教育隨筆,教育日記開始,那不是最真實的科研嗎?從那時起,我找到了自我努力的方向——必須要堅持從關注學生心靈開始,記下自我教育中的點點滴滴,不斷反思自我的教育教學,和學生一齊成長!

教育杯具的產生往往緣於用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的學生,而只有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實際實施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我的基礎成功,也是每一個學生的成功,

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讓每個孩子抬起頭來!”因此,我認為,轉變“後進學生”的關鍵是幫忙他們樹立其學習的信心,使他們和優秀生一樣體驗到學習的成功感。正是因為我們的學生習慣、智商、學習成績等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是一個個有着自我想法、思維的獨立的個體。所以,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是那樣的與眾不一樣和富有新鮮感。

當然,加強德育還有必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過去,我們經常把學生的品行問題和心理問題混為一談。兩者固然有密切的關係,但是畢竟還是不一樣的。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錯誤往往被看作是德性問題,實際卻是心理問題,如學生拿別人的東西,就一向被看作是品德問題,但是據研究,許多都是一種心理障礙問題,因為許多學生根本不缺少這些東西,但是他透過拿別人的東西而獲得一種滿足感。如果把這些由於心理問題而犯的錯誤曝光於大庭廣眾之下,作為品德敗壞而進行處理,則會大大挫傷學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發展。教師務必從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等角度正確分析學生產生問題的原因。

這就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普遍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透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忙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潛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潛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忙他們處理好適應環境、自情緒 調節等方面的困惑。透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健全學校德育工作的管理體系。

作為老師,不能以一個成績的標準來看待學生,相反,我們要淡化成績,這淡化成績當然不是説我們不要追求好的成績。對於優秀生,我們要注重培養他們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培養他們博覽羣書的良好習慣,培養他們善於合作、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讓他們在追求真善美中充分享受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拘泥於分數。即使有些時候他們的考試分數不是太理想,我們也不必太在意,只要他們明白自我努力的方向,持續一顆用心向上的心,我認為已經很夠了。

而對於“後進學生”,我們更要淡化“分數”對他們心靈的摧殘,我們要適當放寬對他們學習的標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層對待,我們要注重培養他們對自我不自暴自棄的自信心,培養他們端端正正的學習態度;培養他們有不懂的資料能主動問老師同學,爭取理解;培養他們敢於正視老師、自尊、自信的完美人格;培養他們融入羣眾的用心向上的心態;培養他們為追求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與毅力……

有了夢就會有動力、有期望。《新教育之夢》——這是所有老師和學生共同的夢。我願意做一把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和學生一齊成長。

幼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9

杜威在《藝術即經驗》一書中談到了“一個經驗”(an experience)的概念,並將之界定為:“我們在所經驗到的物質走完其歷程而達到完滿時,就擁有了一個經驗。”該界定顯示出“一個經驗”至少具有兩重含義。一是完整性,即“走完其歷程”。二是圓滿性,即“達到完滿”。完整性和圓滿性共同構成了“一個經驗”的。

應該説.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大多能尊重幼兒對完整經驗的需要,比如.給幼兒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讓幼兒唱完一首歌,幫助幼兒完整地經歷一次科學探索活動,等等。然而,不少幼兒園在追求幼兒經驗完整性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幼兒所獲經驗的圓滿性。例如,在美術活動中教師會不斷地催促幼兒完成其作品;為了在活動結束時讓幼兒得出答案,教師會縮減探索的時間,給予幼兒過多的直接幫助.等等。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表面上看來,教育活動是完整的,教師引導幼兒獲得了完成某一個教育活動任務的經驗,但這種經驗卻是膚淺的,不具有累積性。在有限的時間內試圖完成一個完整的任務,常常會在關注幼兒經驗完整性的同時,以犧牲幼兒經驗的圓滿性為代價。

那麼。如何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使幼兒獲得的經驗既完整又圓滿呢?

一是分解。分解就是把原先過於龐大的“一個經驗”分解為一個個小的“經驗”。比如。要讓幼兒瞭解水的特性,就可以讓他們通過幾次活動分別來探索水的顏色、味道、流動,物體的沉浮等不同特性。對一首歌曲的學習,可以通過體驗理解歌詞、初步學會演唱、歌曲演唱與表演、音樂遊戲與創造等幾個層層疊加的活動分步驟地逐漸達成。在這種情況下,幼兒每一次都獲得了相對完整的一個小的“經驗”.而每一個小的“經驗”的不斷累積便構成了既完整又圓滿的一個大的“經驗”。這就好比我們成人在讀長篇小説和看電視連續劇時的經驗歷程模式。

二是留白。留白是國畫創作中的一種構圖方法,以收到虛實相映,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留白就是在教育活動設計時間歇性地預留一部分不做任何教學安排的時間。有了在活動設計時有意識的留白後,教師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才有可能從急迫的教育任務中脱身,才有可能用更多的心力來觀察、分析幼兒:當教師意識到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活動計劃不一致時,才能根據幼兒現場的反應調整教育計劃,切實追隨和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使他們通過活動獲得深人、滿足的體驗。

三是時間。充足的活動時間是幼兒獲得高質量經驗的條件。要讓幼兒的經驗完整和圓滿,教師必須學會放慢腳步,善於等待,讓幼兒有足夠的時間按自己的步調進行探索。有了充裕的活動時間,教師才可以不急於讓幼兒獲得某個既定的結論,幼兒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自主探索,自己尋找結論,自己發現和修正錯誤。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幼兒才會體驗到挫敗與成功,感受到困惑、激動、喜悦、失落、難過等各種情緒,幼兒所獲得的經驗才會是飽滿、充實的,並在與原有經驗的匯聚中成為推動幼兒成長的重要力量。

幼兒教師作為專業教育工作者,承擔着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延續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職責。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實際是幫助每個個體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化過程。幼兒教師承擔的是保證和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任務。幼兒教師正是根據這個任務,把人類社會積累起來的某些勞動經驗、科學文化、思想意思和行為規範等社會精神財富,以最合適幼兒的方式,傳授給幼兒,使幼兒初步適應社會生活,為此為推動社會發展做貢獻。因此幼兒教師職業和其他教師職業一樣,是培養人,造就合格社會成員的職責。必須具有專業的素質和能力要求,如下:

(一)事業心

事業心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根本動力,事業心是個體對造就所從事事業的熱愛和努力把工作做好的執着追求。幼兒教師事業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熱愛幼兒教育事業

對事業的愛是建立在對事業的認識的基礎上。人才的成長是一個連續教育、培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階段,它是為培養合格人才打基礎的。

2.熱愛幼兒

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家高爾基説過:“教育兒童的事業是要求對兒童有偉大愛撫的事業。”

教師對幼兒的愛是一種理智的愛,俗稱教育愛,這就意味着教師要愛幼兒,對待幼兒態度温和、寬容、不偏愛、尊重幼兒的人格,保護幼兒的合法權益,做幼兒的老師,也做幼兒的朋友。

(二)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質

健康的身體是搞好幼兒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證。教師要教育和照管一羣天真活潑的幼兒,需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身體健康的教師,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高,與幼兒一起活動,給幼兒帶來自信和歡樂;如果教師體質差,精神狀態欠佳,則班級氣氛壓抑沉悶,影響幼兒心理健康。

(三)具有較為紮實的教育和文化科學知識

幼兒教師在就職前,必須瞭解和掌握幼兒教育的基礎知識,瞭解幼兒教育發展動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學習這些知識將有助於教師掌握幼兒教育規律,提高工作的目的性、計劃性和工作效率:也有助於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四)具有多方面的能力素質

幼兒教師要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成為教育幼兒的行家裏手,應將教育理論知識轉化為教育教學實際能力,這是搞好教育教學的重要條件。

1.觀察和了解幼兒的能力

教育幼兒是一門科學,只有瞭解幼兒,才能較好幼兒。而觀察是瞭解幼兒最重要的途徑之一,由於幼兒自身控制能力差,情緒意外露,其內心活動,身體狀況常通過表情、動作或簡短語言表現出來。

2.組織管理班級能力

教育全班幼兒,使幼兒在體、智、德、美幾方面全面發展是教師的中心工作。在班級組織管理中,教師肩負着重大職責。從教育內容看,有德、智、體、美諸方面:從工作任務看,有保育和教育兩方面;從教育途徑看:有集體教學活動、勞動、遊戲、日常生活等;從組織形式看,有集體、個別、小組活動等,教師要求將這些內容和活動形式,合理計劃,科學安排,並做出最佳方案,促進幼兒發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教師具有很強的組織管理能力。

2.溝通能力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信息交流,彼此相互理解,彼此接納對方觀點、行為,彼此協調,達到默契的過程。溝通的方式主要有言語溝通,非言語溝通等。教師與有、家長之間的溝通能力是教師重要的基本功。

3.教育監控能力

教師的教育監控能力是指教師對自己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積極主動的自我認識,自我調節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4.教育研究能力

研究是交易者對待未知事物的一種態度。面對着全體幼兒,教對所要教的內容是早已熟知,但是幼兒怎樣理解,卻是每個人每個不同情境下都各不相同的,因此,教育工作永遠充滿着未知的因素,永遠需要教育者進行研究。

幼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讀完《聽那成長的拔節聲》,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次生動活潑的教研活動,作為一名幼兒園分管業務的管理者,在教學管理中經常會遇到教研活動的組織,我也常常苦惱於:如何去組織每一次的教研活動?怎樣讓教研活動既要符合幼兒園教師的需要,又要使教師樂於接受,讓教師既感到不枯燥,又能有所受益與提高呢?這常常是我思考的問題。

讀完這本書,使我的眼前一亮,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首先感受到了教研活動形式的極具創新

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團隊,但是以前幼兒園的教研活動總是那麼枯燥和無味。不是主講者一言堂,就是沉悶的缺少互動,教師的實質問題得不到真正解決。書中介紹了許多極具創新的教研活動,讓我受益匪淺。

觀摩式園本教研“關注教學細節”,先以“情景表演、三句半”的表演形式呈現問題,再以“全民參與”的形式讓教師各抒己見,最後以“創編宣傳故事,宣傳語”的形式分享共識。

這樣的形式生動活潑,充分調動了教師的參與積極性,展示了教師的智慧與才華;還有體驗式園本教研、主題式園本教研、遊戲化研討等園本教研的案例,在組織形式上都很有創意,值得學習,今後可以在幼兒園的園本研討中加以借鑑。

其次將研討活動改裝成快樂遊戲

也是我讀這本書感觸最深的一個方面。研討活動原來也可以是感性、生動和充滿情趣的。本書創造性地把研討活動注入了遊戲的精神和詩意的智慧,讓看似嚴謹枯燥的教研活動變成趣味盎然,讓研討者從情感上得到了享受,讓研討的課題成為大家的焦點。

如:書中的音樂會從背景音樂《yesterday once more》中的三段不同的活動設計反思開始,到《喜洋洋》音樂中的擲骰子回答問題,在《人間》、《堅持到底》、《一笑而過》的歌手判斷中分組,然後在《回家》音樂聲中進行集體思維碰撞,最後在《陽光總在風雨後》的樂曲聲中結束活動。

這樣的研討活動,巧妙地將教研活動與音樂會串聯起來了,變成了音樂會。

另外,還有語言活動變成了故事會、閲讀會;教師的規劃活動變成了拍賣會。這些活動中注入的遊戲元素,讓教師愛上它。在輕鬆的環境中解決了問題,感受到了快樂的教育生活。我要把這些元素也帶入到幼兒園今後的教研活動中,使教研活動變成每個教師快樂的事情。

這本書給我的啟示太多了,今後我要慢慢地去回味、去細讀,不斷進行內化和吸收。我相信,通過這種閲讀,一定會獲得智慧,達到發展和收穫。

幼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聽那成長的拔節聲》一書中,作者尹堅勤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讀者,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正如四季的自然演變,經歷着起步、提升、成熟到逐漸完善的過程。

書中以豐富的案例闡述了一個幼兒教師怎樣通過讀書、參與園本教研、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對話等途徑,逐漸走出職業發展的困惑,不斷掌握教學技巧,提高專業發展水平,成為骨幹型教師的過程。

本書共四篇,春夏秋冬的季節順序暗喻教師專業成長的不同階段。

其中,春、夏、秋三篇分別針對新任職教師的崗位生存與專業起步、發展中教師的積累與學習、骨幹型教師的探索性研究與持續發展等問題進行了分析與闡述,同時就幼兒園學習型組織的環境創設、豐富多元的園本教研、參與式園本培訓、多元化教學反思、教師專業信念的改變與發展以及專業行動改善的過程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與指導。

書中運用大量的生活化案例,通過呈現情景、描述過程、表達觀念、傳授經驗,與我們分享了作者在教師專業發展道路上的所思、所想、所感。

最後一章《冬之篇》則主要就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的基本路徑、影響因素、組織機構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描述。

書中的第一段講述了作者的職業生涯規劃,讀着作者為自己從稚嫩階段的規劃一直到逐漸成熟成熟後的規劃,都值得我們的參考與學習,尤其是剛入職或年輕新教師,規劃是對自己前進方向的引領,它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積累過程,也是一個非常磨練人的意志的過程,所以為自己制訂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是非常必要的。

這本書之所以吸引人的是,它主張在不斷積累教育故事的過程中,讓教師體驗真實情感,獲得教育智慧,提升專業素養,明晰科學的兒童觀以及教育的。書中包含作者成長中的點點滴滴,會讓同樣在教育崗位工作的我們產生思想的共鳴。

幼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讀這本書,看一眼題目我就喜歡上了,因為這和我最近悟得的道理是相同的,再看了序,覺得有許多想法不謀而合的,一路讀來親切而感動,所以迫不及待要讀完,再推薦給周圍的人。培養孩子自信、溝通以及跟別人相處的潛力,才是最重要的。

“家是一個很奇妙的地方,有人在這兒得到愛,有些人卻得到傷害。父母們給孩子愛的時候,就應想想,你給孩子的是控制、傷害,還是真正無怨無悔的愛?愛,是慢慢‘養’出來的……”黑家培養孩子的方式真的很令人吃驚,但是冷靜下來也令人佩服。

讀到其中描述黑立國時最令我感歎,看看他做的那些事,哪裏僅僅是調皮搗蛋就可形容的啊,簡直不可思議,簡直就是品質低下,就算是父母能容忍,但內心也必定會對這個孩子憂心忡忡,從而可能就會處處留意翼翼地另眼看待。把鞭炮丟進草堆、想把火柴丟進汽車的汽油裏(好險沒有釀成大禍),扮演怪盜,在賣場“偷”手套……哪樣事情不值得引起父母情緒上驚天動地的反應,但是父母卻並沒有給他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若是我們平常人必須會覺得這個孩子思想有問題,道德品質差之類的,你看故意搗亂搞破壞,還想着“偷”東西,這不是有問題嗎?但是誰能想到其實這樣的孩子仍然是十分有愛心的,在大人眼裏孩子的那些錯誤,其實並非是大人心裏想的那樣壞透到極點,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其實他們並不壞,他們還有很多的可塑性的。

就像立國自我所説:“當我們做錯事時,其實自我心裏不是不明白,但是若是遇到有人用訓斥的方式來責備我們,那隻會激發我們的防衞心理,我們反而死不認錯。”“一個孩子一生的環境,每個人對待他的方式就是這個小孩世界的自然規律,也會影響他的一生,他的世界是充滿完美還是充滿仇恨與懷疑,都是透過和周遭環境互動得來,從這個角度看,父母跟子女的很多互動,老師和孩子的許多互動,都不能那個太低估對孩子的影響力。”

還有就是立琍,愛追潮流,青春期化粧,交各式男友,真是讓人難以理解,媽媽在屢次勸説無效之後,便乾脆主動帶孩子到醫藥商店去買藥粧給孩子化粧,因為既然她喜歡這樣就尊重她的選取,與其隨她瞎用化粧品損害皮膚,乾脆母親主動指導購買不至於對皮膚傷害大的化粧品。無法想象父母能用這樣的態度和方式來應對,我真的好震撼。

青春期的孩子可塑性還是很大的,很容易就會走極端,做父母的必須要把握好度。此刻我們很多老*母常常抱怨孩子沒有職責心,責怪孩子,此刻我最後明白,不是孩子沒有職責心,而是父母老師剝奪了孩子職責心的擔當意識,什麼事情都被安排得好好的,什麼事情都務必按長者的意思來,孩子沒有個性,沒有了自主的權利,誰還能擔當?孩子被要求不能夠嘗試,不能夠犯錯,沒有這些寶貴的經歷,誰又懂得去擔當?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很多錯誤是必不可少的,那些是他們該去經歷的成長。其實職責心和擔當意識就是被家長們剝奪了。“期望孩子長大後擁有一個自由的靈魂,那麼就要放下很多世俗的標準。期望孩子未來有職責感,對自我的行為負責的話,那麼我們務必給他機會,讓他去思考、作決定,並有機會為自我的決定負責。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十分重要,也因為有父母的信任,他們會更誠實而負職責。”

都説“美國的教育就像是在,把孩子切、割、磨變成一個寶石,就像許多拿到諾貝爾獎的傑出學者一樣。而歐洲的教育就像種花,教育人員做的是澆水、加肥料,讓種子變成它本來的樣貌,無論是玫瑰、康乃馨、山茶花,他們都會細心呵護,讓每一株花朵都有自我獨特的模樣。台灣的教育是塑料工廠裏頭的射出成型,要求個個一模一樣。”聽了這些生動的比喻之後,我不禁想起我們身邊的教育呢?我們屬於哪一類教育?

我感覺我們是個*走捷徑的教育,為分數急,為一切想追尋的結果着急,而失去慢慢等待,慢慢享受過程的耐心和體驗。這天早晨晨會課時,我還對小孩兒講,生命就是享受過程的一次體驗的旅程,否則誰的目標都一樣——死亡之旅,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意思!一心只盯着分數,從國小開始就完全盯着分數看,完全不顧孩子熱情興趣愛好,即便是學個興趣班那也很明確地功利性,孩子所有的生活就只有分數、作業、學習、培訓班,這也是為什麼孩子一旦離開了校園就沒有人再願意碰書本的緣故了,因為從小對書本的熱情已經被消磨殆盡了。我們的教育完全是隻注重灌輸結果的教育,完全沒有任何的沉澱,關鍵是隻要把結果告訴孩子就好了,孩子呢,掌握了這一結果也就萬事大吉了,所有在學校的學習對今後人生路幾乎很少有作用,這也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讀書無用論,其實不是讀書無用,而是我們的讀書方式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的目標和觀念出了問題。很多人都明白分數真的不重要,卻不明白分數真的不重要在什麼地方,而且有時候也是飄搖不定,嘴上大喊分數不重要,但是手上踐行的卻是分數之上的實際。

其實我覺得並不是不要分數,不要學習,不要那些興趣培訓,而是在這一切的學習過程中,慢慢地體驗過程,慢慢地培養引導性格和態度,慢慢地獲得情感的體驗,在收穫結果的同時,過程中的那些生命的體驗和成長比結果更重要,這就是我們本末倒置或是方式方法錯誤的根源,並非我們不要那個結果或是那個分數,而是我們會有更好的方式更慢的態度來收穫那個結果。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

“慢養”,並不代表放任孩子,而是能夠給孩子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中成長,找到的自我。如此,家,就是孩子生命力的來源,家才能為孩子的人生加分。孩子在長大過程中有許多變量和條件,沒有一個道理放諸四海而皆準。慢養,能夠讓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孩子能夠發現的自我。

這幾年,我此刻一向覺得孩子的成長就是就應不斷地犯錯,一向不犯錯的孩子真的值得人擔心,犯錯的孩子説明他正視自我的內心,有個性,犯錯不可多得的人生經歷,更是難得的成長經驗。很多時候有些事情我們雖然已經認識到了,但是還只是停留在理論狀態,有可能連潛意識的觀點都沒能改正過來,更不要説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了。但是我覺得自我有一點進步的就是把孩子當成自我的鏡子——孩子身上的每一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習慣問題,我都拿來照照自我,這些問題從我身上而來嗎?

幼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近日讀了《新課程教學問題與解決叢書》中的《備課新思維》一書,心中有很多感想,現想與大家同分享。備課無論在什麼時代都很重要,撇開學生因素,一個教師一節課活動的成敗就在於備課是否成功。隨着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各領域的要求更是越來越高。教師在備課時,必須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按照新課程的要求,幫助幼兒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明確和協調的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在教學過程中,全面體現新課改的基本理念,並常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等等。對於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應認真參加,吸取各項經驗,豐富自己理論知識。

在新課程理念中提出: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師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實踐中全面貫徹改革精神,讓每位學生都有其“個性”發展,每個人的優點各有不同,應針對每位幼兒的性格特點,年齡特徵來因材施教。這些都是我們在備課時必須要考慮的,只有這樣考慮幼兒才會得到更好的發展。比如説:大班的語言活動看圖講述《一隻襪子》,這是一節看圖講述活動,針對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活動中我們要求孩子能夠完整地講述故事的內容,並注意到細節部分,這也是考慮到大班幼兒要重點培養他們細緻的觀察,能連貫的表達自己所看的圖片等。因每個幼兒的能力各有差異,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幼兒希望他不僅能用連貫的語言講述故事,還需豐富故事的內容,説出好聽的詞語。這部分的幼兒我們在備課時就要用鼓勵的語言去讓她們自己發現圖書細小的部分,給予較少的指導語;而表達能力較弱的幼兒則需要她能夠連貫的説出故事內容即可。備課時老師要給予多點指導語言。

其次在教學目標上也應體現“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知識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相互滲透,從而促進學校教育中心的轉移,使素質教育的理念切實體現到日常的教育過程中。課程標準關注幼兒的興趣與經驗,精選幼兒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服務於學生髮展的功能。

現在幼兒的數學活動與幼兒的生活密不可分,如大班的10以內的減法運算,老師在備課時會考慮到利用幼兒的生活經驗,設計一個超市的場景,每人手上有10元錢,超市裏的商品都有明確的標價,“我拿10元錢去買2塊錢的橡皮,我還剩下多少錢?同時轉換成減法運算就是10-2=8”等等,這樣的活動形式不僅提高了活動的有趣性,也將繁瑣的數學活動變得簡單化,讓幼兒更有興趣去主動地學。

最後我想談談我對教學設計的幾點看法,針對新課標的理念,我認為自學輔導模式、問題教學模式,“探究--發現”模式等等都是能夠體現其特點的,向幼兒高效的傳授人類積累下來的各類知識是教育、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事實上,課堂教學室一個千姿百態、變化萬千的過程,它受學科的特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對象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因而不可能用統一的超越特點的教學情景的模式來套用所有的教學過程,尤其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理念。

備課對於任何一位教師都是至關重要的,它是教學活動中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一環節,只有做好它,才能上好課,才能提高教學質量,以上是我的一些感想,有許多不足,請諒解。

幼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初讀《爬上豆蔓看自我》,有很多朦朧的感悟,可惜一支拙筆無法盡情地表達出來。這本書我會經常閲讀,一向珍藏。它讓我的思想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激發我去反思、體驗自我生活和工作的價值和好處,讓自我真實地活着,做真實的事情,用自我真實的聲音生活,用自我真摯的情感從事教育,構成自我個性化的教育生活。仔細想來,作者的工作狀態似成相識,原先我平時也是這麼工作的吧,只是我不是一個有心人。“以銅為鏡,能夠正衣冠;以人為鏡,能夠明得失”,那我就把辛黛瑞拉當成我的鏡子,經常來照照,因為我明白我是喜歡我的職業,我也能從觀察、瞭解並理解孩子的過程中獲得極大的幸福。

本書是幼兒教師專業成長叢書之一,是一本充滿感性色彩又令人深思的一線幼兒教師的教育日記,作者詳盡地敍述了自我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以及對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節的感悟與反思,記錄了一個普通幼兒園教師在和孩子、家長交流中的喜怒哀樂,自我專業成長的足跡,對生活、工作以及生命的感悟與體會。本書真實反映了幼兒教師的生活原貌,從個案的角度記錄了幼兒教師的成長曆程。全書共分六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紹了作者的理想教育生活和日常教育生活;第三部分介紹了作者和孩子的溝通、交流;第四部分介紹了作者在教學中的感悟;第五部分介紹了作者和家長的愛心聯繫;第六部分抒發了作者對生活好處的思考。

書中濃厚的生活氣息,教師良好的反思和學習精神對於新教師有着推進作用。從作者的言行中能夠看出,教育對其而言是一種信仰,她的文字中給人的感受是,從事幼兒教育事業是一種意志的磨練,更是一種享受。她能更多真正的從孩子出發,當看到孩子的表現沒有預想完美時,她能看到孩子的進步,在諸多篇日記中都能看到作者一一講述每名幼兒的進步,將理解、寬容孩子貫穿在現實生活中,而不僅僅僅是放在嘴上。因此,她能走出常態,堅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看這本書時,覺得真像是自我在寫日記。同是幼教工作者,寫的都是我們最熟悉的,每看一篇,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就會跳出來。如有一篇隨筆是《愛唱歌的小麻雀》,講了她上午因為一向在糾正孩子的常規,結果該上的課都沒有上,下午又受老師之邀去聽課。回到教室以後正好課程安排是講故事活動就給孩子講述《愛唱歌的小麻雀》。因為是臨時決定的,沒有任何的教具,但是她調整了教學方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述故事,再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故事,最後以小麻雀的口吻把早晨沒有唱的歌唱給小鹿寶寶聽,其實就是唱給孩子們聽,之後孩子們也跟着唱起來,收到了理想的效果。這也讓我想起公開課,她的做法可能就是我們的做法,我們的做法可能比她更好,但是我們因為公開課結束就過去了,時光長了可能就忘記了,但是這位老師能及時記錄下自我的教學感悟,再次打開的時候也是一種經驗的借鑑。所以邊讀書邊思考,是閲讀《爬上豆蔓看自我》中養成的習慣,會被一句話、一個小片段所吸引,便停下來細細思索。因為這些日記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我們能夠感受到教師的反思精神,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反思意味着對自我有一種新的審視和批判精神。所以剛開學的時候也曾試着每一天在博客裏寫寫自我的教學感悟,發生在身邊的精彩瞬間,覺得也是一份快樂,但是之後因為家裏很忙就慢慢疏忽了,只是偶爾想到了就寫點東西在裏面。

高美霞的日記給我最深的印象有這樣幾點:

第一,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看了這些日記,給人的感覺是:教育是一種充滿智慧的生活。這些教育日記反映的就是教師和孩子的生活,是對幼兒園日常生活的敍述,也是對教師生活感悟的敍述。其中體現了教師的專業敏感,體現了教師的生活趣味,生活態度。在日記裏,我們能夠感受老師和幼兒鮮活的生活場景和活動,我們能夠認識一個個反覆出現的有自我思想的、充滿活力幼兒。在日記中,我們也能看到老師的困惑和苦惱,看到老師和孩子之間的互動、磨合。在日記中,我們也看到了教師和家長之間的協作和溝通。作者的文筆平實中透着優美,敍述的很多生活事實充滿情趣,讓人感受到與孩子的共同生活也是詩意的生活。

第二,有反思的職業習慣。

看了這些日記,我覺得,呈此刻我們面前的不只是一個事實的文本,也是一個心理的文本,是一個教師不斷反思的文本。對幼兒教師而言,人人都在實踐,但並不意味着人人都在反思。這些日記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能夠感受到教師的反思精神,在反思中不斷調整自我的行為。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反思意味着對自我有一種審視和批判的精神。其實,這些日記本身就是反思的產物,寫日記本身就是給自我“照鏡子”,就是審視自我言行。這些日記中,作者對自我言行的很多分析是難能可貴的。

第三,有自覺的學習精神。

看了這些日記,我覺得作者有很高的學習熱情,有自覺的學習精神。對教育實踐的敏感,對自身教育行為的分析,需要教育理論和綜合素養的支撐。從日記中可見,作者的閲讀面是很廣的,對一些理論和思想有一種渴求的精神。有些著作作者是精讀的,充滿感悟的。這種學習精神對一個教師來説是專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能將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將學習與個人的生活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不斷豐富充實自我,努力用先進的理念引領自我。

第四,有完美的職業理想。

看了這些日記,給人的感覺是,從事幼兒教育是一種意志的磨練,更是一種享受,幼兒園生活是多彩的,燦爛的。幼兒教師的職業是陽光的職業,是有挑戰也是充滿快樂的職業。我們所得到的這種感覺是建立在作者完美的職業理想的基礎之上的。對孩子充滿愛,充滿關懷,對孩子給予寬容,給予理解,給予展現自我的機會,這就是一種新的兒童觀引領的職業態度,有了這種職業態度,就有可能去享受職業,而不是忍受職業;去迎接職業生活的挑戰,而不是迴避職業生活中的困難。讀了這些日記,能夠感受到作者的職業理想不是文字上的,不是口頭上的,而是融入到每一天的具體的行為之中的。是職業理想在支撐着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是職業理想在引領着作者去反思和不斷努力。

我的收穫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就應經常反思自我的教育行為,多學習(向其他老師和家長學,向書本學,向網絡學……),多看書,多反思,多動筆。反思是個總結教訓、積累經驗、改善方法的過程。很多家長都表示自我脾氣暴躁,對孩子缺少耐心,如果能經常反思,就會逐漸增強自我監督的力量,進而逐漸控制自我的脾氣,處理問題時更趨平和與理智。如果頭腦中裝有更多對理性重要性的認識,懂得更多教育孩子的知識,那家長原先那些不科學、不理智的做法肯定會越來越少。家長們必須要拋棄這樣的想法:我天生就是急脾氣的人,根本改變不了,孩子將來會明白我發火是為他好的。我個人的切身經歷使我相信:知識和智慧擁有強大的力量,如果用它們武裝頭腦,任何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能夠變得更冷靜、更睿智、更從容!

二、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多給他們一些正面的、真正的關注。家長就應愛“真實”的孩子,而不是僅僅愛大人理想的或期盼的孩子。經常聽家長對孩子這樣説:“你再哭/鬧/撒謊/不好好吃飯……媽媽(或爸爸)就不喜歡你了!”家長的本意是要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孩子卻領會成:爸爸媽媽根本不愛我,除非我不犯一點點錯誤,否則他們就會罵我、厭惡我,甚至不要我了。父母太多善意的想法變成對孩子無意的傷害,當孩子遍體鱗傷時,父母或許還渾然不覺,以為都是孩子出了問題。我們對孩子“真正”的關注太少了:心不在焉地回答他們的問題;敷衍了事地應付他們的請求;三心二意地參與他們的活動……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不肯向父母吐露心事、表達思想,原因正是我們沒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不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孩子怎樣可能信任並接納我們?其實全身心的關注並不需要太多時光,跟孩子一齊沉浸在一個遊戲中,陶醉於一個故事裏,認真的表情、專注的眼神……都能給予孩子莫大的滿足,增進孩子與父母間親密的情感。

三、應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稚嫩的思想、脆弱的情感,家長和老師需要細膩、再細膩。拋棄那種舊的教育觀念:無論我做什麼,只要是為孩子好就行了。這份“好”不就應讓孩子長大成人後才去回味、體驗和理解,而就應如春風化雨般滋潤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讓他們從小就能感受到並喜愛這份好。我們的教育的確太粗線條了,我們很少探究孩子那小而敏感的腦袋裏究竟有什麼奇妙又豐富的想法,我們很少思考該如何理解和尊重孩子,如何引導他們想得更多更深。家長通常覺得反正我是為孩子好,只要孩子照我説的做就行了,孩子始終處於可憐的被動地位。其實,很多孩子自我的事情完全能夠由他們自我做主,家長能夠跟孩子商量着做,如吃什麼樣的早飯、穿哪件衣服、要不要把玩具借給小朋友等等。教育,真的是一件需要細心加耐心加愛心的事情。

羨慕作者身上那種蓬勃向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和激情。我想大多數教師都是努力的,他們會為自我講的故事引起孩子的共鳴而高興,為孩子們對活動的聚精會神而欣慰,為自我的收穫而歡欣鼓舞,但這種快樂並不是一向存在的,他們會灰心,會沮喪。為什麼孩子這麼浮躁?為什麼家長這麼難以溝通?這種狀態説明教師還沒有把工作當作心靈的享受。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任務後,教師反思過這天的活動了嗎?孩子和自我都收穫了什麼?享受到什麼?翻看教師的反思筆記,寫得更多的可能是有關孩子的狀況,以及一日教學活動環節哪些需要改善等,很少寫到自我一天的情緒。其實,教師就應記下自我的情緒體驗,這種體驗反映了教師是否用心去做了,反映了教師做事的精神狀態。孩子的激情需要教師來點燃。如果教師自我沒有激情,而只是為了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選取的資料和材料對孩子沒有挑戰,那麼孩子在活動中就無法產生來自活動本身的原動力,就像作者説的“孩子的眼中找不到發亮的、渴求的眼神”。因此,只有教師產生蓬勃向上的激情,才有可能點燃孩子的激情。教師就應用心靈去享受工作。

從辛黛瑞拉的這些日記中,能夠感受到高老師的職業理想不是文字上的,不是口頭上的,而是融入到每一天的具體的行為。在閲讀本書的過程中最讓我感動的也正是作者隻言片語中所表達出來的對教育的信仰、職責感、使命感、成就感。但是也不是每個人都在教育上有如此的悟性,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有一份堅持,日復一日堅持做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是需要有偉大的靈魂的,用用心的心態對待孩子、給予孩子細膩而恰當的關愛更要用尊重和平等的態度應對孩子。

幼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我常常會讀些書來充實自我。最近別人向我推薦了一本書,書名叫《我為誰工作》。閒暇時細閲,頗有感觸。就象書中所言:在這個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東西,莫過於書了。一本好書能改變人的一生,讓一個人從失敗走向成功,從憂傷走向快樂,從灰心失意走向奮發圖強。的確,一個人讀的書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讀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人們説人生是一條路,而這條路確實是無數本書鋪成的。如果沒有了書,那麼它就失去了本身的好處,就會永遠只是一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會變成一條被人們遺忘了的路,一條被人們丟棄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話尤為精彩:“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數學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學使人善變……無非就是讓我們博覽羣書。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相信我們的生活就必須會充實幸福。

《我為誰工作》就是這樣一本好書。雖然我只是把它粗略讀完,但封面上的一段話給我很大的感悟: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就應把心態迴歸到零,把自我放空,抱着學習的態度,將每個任務都視為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新的體驗,一扇通往成功的機會之門,千萬不能視工作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結果做得心不甘、情不願,於公於私都沒有裨益。我們當中的有些人,時常處於消極頹廢的心理狀態中,覺得社會太大,自我所學、所想的在現實中經常行不通。完美、成功的境界離自我更是遙不可及。於是,便有些垂頭喪氣,駐足不前,面臨人生的道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也有時候,對自我當前的工作不太滿意,導致了一些負面的情緒。這樣,抱怨與痛苦就產生了,在這個時候,一本好書,它能夠幫忙我們,它啟示了我們的思維,掀起了我們久違的熱情,亦詮釋了某些灰與黑的現實本質。

然而,工作又是什麼呢?我認為,工作是每個人對社會應盡的職責,如果沒有機會工作或不能從工作中享受到樂趣的人,就失去了人生的好處,他們就不能完整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工作是付出努力以到達某種目的。每個人都有自我的目標,也有自我的夢想,正是為了獲得某些東西到達某些夢想,或是成就自我,為了拓寬、加深、提高自身的技能,將自身全面發展成為和諧美麗的人,我們才會專注於一個方向,併為此付出畢生的心血。工作是一個施展自我才能的舞台,除了工作,沒有哪種活動能有如此高的充實自我、表達自我的機會,以及如此強的個人使命感,和種.種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質量往往決定着生活的質量。

要明白,工作是我們要用生命去做的事情。你,在為誰工作?讓我們一齊來調整好自我的心態,一齊走向成功之路。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用熱情去重燃工作的激情,再來一次觸動心底的反思,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從內心深處承認並理解:我們在為他人工作的同時,也在為自我工作。這個樸素的人生理念,職責、敬業、忠誠就從而誕生了。敬業鑄成燦爛人生。愛崗,在自我的崗位上閃閃發光。在平凡中創造着不平凡的輝煌,勤奮努力、自強不息,要明白我們不是在為誰工作,更不單純是為了賺錢,我們是在為自我的理想而工作。我們要把自我當作工作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從中獲得發展的機遇。

不言而喻,答案已經很明顯,我們是為自我而工作,在為自我的人生工作,既然這樣,我們就就應負起天經地義的職責,義不容辭以誠信為立身之本,言必有信,行必有果,盡心盡力,忠誠第一,忠誠於工作,忠誠於同事,誠實坦率,視誠實為生命,敞開心扉,坦蕩處世,率直為人,把職業當作生命的信仰。記住,我們是在為自我的人生而工作,一齊努力、一齊奮鬥,為建立和諧社會而盡我們每一個人的職責。

幼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在漫長的人生路上,每個人都會有許多事不能如願以償。心理素質好的豁達開朗,沉着應對,於是成功了;心理素質差,煩惱纏繞,難以自拔,於是倒下了。就像一個木桶,它的盛水量,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智商),而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情商)。”好有哲理的一句話,從這句話中我明白孩子的任何一個小改變在你眼中都要看成是珍寶,對他的改變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那麼驚喜。孩子年紀小人生的路還很漫長,我們不要給以孩子過高的期望。其實,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沒有必要總去和別人的孩子比。任何比較都是有害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自我的個性,每一個孩子都就應在他實際的基礎上發展,而不是作別的孩子的複製品。所以當他學會寫第一個字。講第一個故事的時候,我們就應從孩子自身的角度出發,把他的過去和此刻拿來進行比較,哪怕是有了小小的進步和改變我們都要真誠地給孩子鼓勵和支持。不要吝嗇你的那句“你真棒”雖然他寫的這個字在你的眼裏寫得不是很好,遠遠達不到你所要求的。但是作為愛他關心他養育他的父母,更不就應有這樣消極的想法。就應用你的温暖去呵護他成長。

其實,孩子們每一天都在尋找別人的理解,盼望公正的評價。人對生存價值的需要比生存本身更加強烈。當孩子被貶損得一無是處時,就會表現出明顯的抑鬱,既影響健康,還會產生厭世情緒,甚至會做出傷害自我或他人的極端舉動。就像那些常被列在調皮鬼一類裏的孩子,為什麼他們總是在犯錯之後還是改但是來?其實他們的心並不是真的很壞!一向想和老師作對!而是我們給了他們認為不平等的“待遇”。他是這麼想的:大家都不喜歡我,連老師都説我不聽話。乾脆壞到底吧誰也不敢來惹我!這樣總比悶着好。這樣的例子我身邊也有發生:我班有一個小孩很好動,跟人家接觸的時候動作個性粗魯,常傷害到別人,他的力氣也比較大,常喜歡起腳踢向別的小朋友。他的行為在我看來是一種無奈的發泄,因為大家都不跟他玩所以心裏很難受。其他老師對他的態度都是很嚴厲的。有一次,我上課我故意點他起來回答問題時,發現他的答案是最好的,我在全班小孩的面前誇張地表揚他“哇噻!你真了不起!真是太棒了!”接下來他像變了一個人很安靜專心地做每一件事。我讓讓他把教室裏的油畫棒盒疊好,他一個人忙得滿土大汗直到把所有的盒子疊整齊!之後還問我“老師,還有什麼事需要我幫忙的嗎?”當時我對他的舉動感到無比的震驚!確實,

我給他的信任讓他感到很自信和驕傲,因為老師已經認可他是個能幹的孩子了!

我相信在以後的日子裏我會常告訴孩子們,你真棒!

幼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開學第一週學校組織教師學習《弟子規》,從《弟子規》總則裏,所教導我們的五項要領,都是很值得我們重新來反思。過去我們沒有讀到《弟子規》,我們不明白;現在我們有機會讀到,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審視自己,學會如何做人,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是作為一個人的首要。越讀越感到它的確是人生智慧處世寶典。蔡老師的“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

“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這五倫關係。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要學做人,你要孝順你的父母,如果你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對別人更不會好。常言説:“萬善孝為先!”你對父母都不孝順,那麼你就不會是一個善良的人。

其次,你要做事謹慎小心,考慮周全;與人相處、交往要有誠信。你要對你周圍的人多關心,友好相處。學習關鍵要落實行動上,所以教師更要以身作則,學生背誦的弟子規都很熟悉,在平時有個別學生有不好的行為,就按弟子規的內容教育他們,向那些表現好的學生學習,以他們為榜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生真正有好的品質,也就是説學會了做人,你才有資格去讀書、學習。否則你有了學問也不會對社會做出什麼有益的事。

幼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眾所周知,教育是一種無私而又博愛的職業,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生教育的基礎。作為幼兒教師,更需要用愛心和耐心來温暖呵護每一顆童稚的心靈,想要成為一名幼兒教師,尤其是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是非常的不容易的。這段時間裏,我讀了《幼兒教師最需要什麼》這本書,讓我有很大的感觸。書中提到説幼兒教師需要有什麼樣的精神、需要有什麼樣的專業素質、需要有什麼樣的教育智慧、需要有什麼樣的教育藝術。讓我瞭解了要做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需要具備的有哪些。

在《幼兒教師最需要什麼》一書中,作者分別從“幼兒教師最需要什麼樣的精神”,“幼兒教師最需要的專業素養”,“幼兒教師最需要的教育智慧”和“幼兒教師最需要的教學藝術”這四方面來闡述了怎樣做好一名幼兒教師。確實,要做好幼兒教師這份工作,單靠熱情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充滿愛心、痛心、和真心的付出;同時還需要我們老師間的相互配合,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不光這樣,幼兒教師還應具有創新精神和終生學習的思想,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在孩子的心中,教師是聖神的、無所不能、完美無缺的,而孩子本身就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們對於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觀察細微,感受強烈,而且還會不加選擇的模仿。因此,幼兒教師也應該從自身的言語、行動中使孩子的思想、道德、行為等方面都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這比起對孩子一本正經的教育要有用得多。

我還了解到,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需要的東西很有很多。比如説,幼兒教師需要“幸福”。

幸福,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説就是一種滿足感,餓的時候有的吃就是幸福,累的時候有的睡就是幸福,不高興時有人陪就是幸福……

幸福的定義很廣,是一個沒有答案的迷。有的人認為自己擁有財富就是幸福;有的人認為自己取得成功了就是幸福;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覺得幸福其實很簡單。就是每天早上聽着孩子們和你問早,晚上聽着孩子們和你説再見是一種幸福;看到孩子們在幼兒園裏開開心心地生活、遊戲是一種幸福;看着孩子們一天天地長高長胖是一種幸福……幼兒教師需要這樣的幸福。

幸福固然重要,一個好的心態也十分地重要。它能成就一個優秀的幼兒教師,幼兒教師也需要一個好的心態。我在書中看到過這麼一個故事:在一個剛剛退潮的沙灘上,一個小男孩正俯身撿起一條被海潮湧來時帶到岸邊的小扔到了大海里。身邊的爸爸媽媽覺得很奇怪,問道:“這麼多的小魚都被帶到岸邊,你什麼時候能撿完呢?再説誰又在乎呢?”小男孩頭也沒抬地繼續撿起撿起一條小魚又扔進了大海,並且自言自語道:“這條小魚會在乎的。”又撿起一條説:“這條小魚也在乎”。是呀,每條小魚都會在乎,它們希望得到這個小男孩的救助,因為他撿起一條,就意味着這條小魚有生的希望了。就像我們的孩子一樣,他們肯定也希望老師能夠關注自己、在乎自己、鼓勵自己,讓自己獲得更大的成功。

所以,既然我們選擇了幼兒教師這一職業,就應該將自己的心態放平和一些,保持最初職業的熱情,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公平對待身邊的每一個孩子。把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細節都當作一件大事情來做,讓孩子能感受的到你對他的關心,在乎。讓他們覺得老師也是我的好朋友,以朋友的身份和他們一起生活、學習、遊戲。擺正了自己的心態,你的每一天都會過的充實,快樂。

除了要有好的心態,還需要智慧。通過自身不斷地努力,填充知識面,將知識教給孩子們。用正確的方法來對待孩子們,而不是孩子一做錯什麼事就罵他、責備他。孩子是要靠老師去引導的。只有你用對了方法和孩子去溝通、接觸,孩子才會打心底崇拜你。

以上就是我看了《幼兒教師需要什麼》這本書後的一些感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l06lq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