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2023年童年心得感受(通用3篇)

2023年童年心得感受(通用3篇)

2023年童年心得感受 篇1

花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斷斷續續地看這本老師給予的任務——《童年的祕密》。並沒有想象中的難以下嚥,蒙台梭利關於兒童教育的觀點是新穎的,創新的,但同時也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總體來説,無論是一位教育者,還是父親或者母親,都能從中收益頗多。

2023年童年心得感受(通用3篇)

首先必須得説説這本書的寫作背景。1896年,蒙台梭利成為羅馬醫學院的第一位女畢業生,並且在這所學校的精神病診所就職。她在工作中經常去訪視羅馬各個心智障礙兒童收容所,並認為這些孩子可以藉着特殊教育加以矯治。於是她又前往倫敦與巴黎研究兩晚特殊教育的大師伊塔及塞貢的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她將這些身心殘缺者送到羅馬去參加正常兒童的考試。當他們通過這些考試的時候,蒙台梭利看到了奇蹟的同時,也看到了潛在奇蹟之下的,具有更重大更具深遠意義的某種東西,那就是被忽視的兒童的祕密——未知的和未被釋放出來的潛力的關鍵。如果所謂“身心殘缺”兒童的水平能夠接近於正常的兒童水平,那麼,為什麼正常兒童不能夠產生更好的結果呢?這當中出了什麼問題了嗎?於是在1907年,她在羅馬的聖洛倫佐開辦了第一所“兒童之家”。這也為她後來的研究包括這本《童年的祕密》提供了大量的觀察基礎。書中很多的理念很多都來源於觀察兒童之家的孩子。

給這本《童年的祕密》來一個總結吧。蒙台梭利在書中闡述了她自己的兒童觀念,而這是革命性的。她認為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着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教育的任務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和自由的發展。她主張,不應該把兒童作為一種物體來對待;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和泥;不是可以任意刻畫的木塊;也不是父母和教師培植的花木和飼養的動物,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展着活生生的人。蒙台梭利還在書中提出了兒童發展有一個“胚胎期”,“敏感期”;兒童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兒童是在“工作”中成長的。而這裏,必須指出,蒙台梭利將兒童使用的教具的活動稱之為“工作”,並且否定兒童玩遊戲的。她認為遊戲會把兒童引向不切實際的幻想,不可能培養兒童多方面的能力,並促使兒童心理的全面發展。以下是我印象頗深的一些關於蒙台梭利兒童教育的觀點。

在第一篇兒童的時代這一節裏,蒙台梭利寫道,成年人的生活模式實際上很早就被確定下來了。事實上,在書中往後的內容裏,蒙台梭利都非常強調嬰兒在成年人的生活模式的重要性。可是,在我看來,這種強調是過分的。童年發生的事受到的傷害會對成年人未來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可是,這種影響並不是伴隨着一生一成不變的。

在新生兒的降生這一篇中,蒙台梭利更是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觀點。在講到人們是如何關心一個新生兒的時候,蒙台梭利説,事實上,當一個嬰兒降生的時候,所有人都只關心他的母親。她確實受苦了,但是新生兒就沒受苦嗎?人們只關心母親是否收到了強光和噪音的干擾,但是對來自毫無光亮和聲音之處的嬰兒又有什麼保護措施呢?他也需要靜謐和幽暗的環境。他本來是一個在沒有任何干擾、恆温的液體環境下長大的,但是就在這一瞬間,他原來靜謐、幽暗的環境改變了,變得處處都與原來的環境截然不同。在此,蒙台梭利很明顯地是非常強調要關注這個新生兒,從環境到心理。

在隨後的篇章裏,蒙台梭利的觀點還有讓我印象頗深的是對兒童秩序感的描述。她舉了個例子説,倘若一個兒童在從事着對於他來説是困難的事情,譬如在疊毛巾,此時的大人不能隨便去破壞兒童做這件事的秩序。儘管兒童疊得很慢,但他總可以自己完成,因為他自己心中是存在秩序感的。看到這裏的時候,我會想,如果我身為一位母親在觀察着孩子在如此辛苦地做這件事,我會怎樣做呢?也許真的是會打斷孩子,説,讓媽媽來做。不過細想一下,蒙台梭利的確是正確的。倘若身為成年人的你,被人硬生生的打斷正在做的事情,也會覺得不爽,甚至會生氣。兒童,儘管沒有成熟,但是也已經具備了自己心裏的秩序感,也已經有了渴望去做好一件事,儘管對於而言是困難的事情。

總的來説,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兒童內心真實景象,給我們呈現了兒童這個未知而又奇特的世界。給予兒童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與環境是必要而且是有用的。成人應該更多的站在兒童的角度關注兒童的心理,而不是因為是成人,而變得自我中心,忽略兒童內心的感受。

2023年童年心得感受 篇2

作者高爾基是一位偉大的作家,在俄國,乃至世界文壇,都有的極大的盛譽,《童年》也可以説成是他的代表作。

10天后,我讀完了這一本書。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想起了許多許多。高爾基那悲慘、令人憐憫,令人感歎,令人同情的童年故事,頓時把我吸引住了。

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在這樣一個充滿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骯髒和醜惡,那幼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許多次的沉重打擊而深深震動。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甚至可以説成算是阿廖沙的親人,保護和支持了阿廖沙……諷刺那些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阿廖沙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醜惡。那些老百姓身處在一個黑暗的世界裏,而又無人能幫助他們。

其實,阿廖沙就是高爾基本人,他藉助阿廖沙來寫自己的童年。高爾基用了許多優美的句子來描述自己的苦難而令人難以置信的童年,我為自己慶幸我沒出身在那個年代,不可能受到那種痛苦,會失去我的親人。比起高爾基來,我很幸運,我有父母的愛……

我的童年和其他人一樣那麼幸福。

但是高爾基,他卻不同,高爾基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罵他、欺負他。一想到高爾基,我的心裏有着一絲絲愧疚,愧疚父母,沒有認真讀書。

我們要做一位不畏艱難、持之以恆持之以恆、永遠以那種積極,勇於拼搏的精神。

2023年童年心得感受 篇3

《童年的消逝》的作者尼爾波茲曼生前在紐約大學執教,他首創了傳媒生態學專業,終身致力於傳媒批評與後現代工業社會批判。這本書的新穎之處在於從童年的視角來探討傳播方式的變遷及社會後果。簡單而言,尼爾認為古登堡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引進童年的概念,而後現代工業社會中的電子媒介的橫行正在反向摧毀人類的童年。

本書的書名立馬就吸引住我先,一直以為"童年"這個名詞如太陽東昇西落般不具探討性的,看了上篇"童年的發明"後,才發現,對童年的關注早在古希臘就已出現;印刷術誕生後,尤其在文藝復興時期,關於童年的探討熱烈不絕。

童年的消逝,嚴格來説應該是童年概念的消逝,童年本質上是個時段概念,與生命一樣是與生俱來的;但正如"天賦自由人權"等名詞,童年並非一個排他性的獨立概念。技術的發展、教育的程度、社會觀念、制度與法制的建設直接影響着童年的長度與內容豐富性。在印刷術發明前,文化與知識的傳播以口口相傳為主,古人瞭解與傳播知識、文化的途徑是一元的,在這樣的社會化環境中,兒童沒有自己獨立的成長方式和生活特徵,他們僅被視為"未成型的成人".口播的傳播方式還製造了一個嚴重的人文後果,即成人毫無區分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的意識,以致尼爾言"沒有高度發展的羞恥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看完本書的上篇,有兩點感想。一是"知識溝"的概念,它劃分的不僅是人類的年齡階段,更是社會等級的落差,後者與本書無關而被忽略,但其嚴重性是今天的傳媒研究者所無法跨過的問題。媒體市場化在給我們帶來傳媒生態變革、消極自由滋長的同時,卻也增大了知識溝的裂痕:中西部新聞源分配嚴重不均,困難羣體被排擠在傳媒視野之外、或是以異化的方式被呈現,社會各階層接觸信息的途徑、成本、機率和質量嚴重不平衡——這些因素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的不公和貧富差距,強化"大者恆大,小者恆小"的發展規律。我雖不贊成新左派視商業化和消費文化傾向為敵,但我極力贊成在商業利潤和社會責任之間必須有個合理的制橫。

二是古登堡印刷術的發明。説到這個,咱中國人又可以自豪的説老祖先的印刷術比他們要早得多;但再回望比較印刷術問世後的東西方世界,我們不得不紅着臉承認,我們錯過了一次飛躍的時機,在此強調一下,這僅僅只是N 次遺憾中的一個擦身而過。加文孟席斯在《1421 中國發現世界》中提到,當中國的明朝皇帝用金刀銀碟瓊汁玉液款待各國前來朝貢的使者時,歐洲最富裕的商人的藏書量僅僅八本。好的,讓我們來看看八十年過去後,歐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他們共印刷了800 多萬本書,教育的蓬勃發展使歐洲人民的文化平均水平遠遠高於中國。我一直在想,中國與成為超級強國的機會一次次失之交臂,是不是和我們安寧從容的農業文明和天人和一的內斂文化傳統直接相關,否則我真很難理解掌握先進航海技術和天文知識的明朝皇帝不去建立海外殖民地,而是無謂地揮霍國家錢財換取和平的近鄰關係;為何突然閉關鎖國,而將海上霸權拱手讓於達珈瑪的那幾條破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eyzp6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