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讀圍城讀書心得(精選26篇)

讀圍城讀書心得(精選26篇)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1

圍城小説以方鴻漸生活軌跡為主線,反映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知識分子生活和心理浮沉,在感情和生活的圍城中,相互角逐,衝進去又逃出來,逃出來又衝進去。我讀圍城就是為了看錢鍾書先生的文學才華,他恃才傲物,文學的天賦在圍城裏體現得淋漓盡致,語言風趣幽默,比喻新奇形象,宛如炎熱的夏天,突然吃到一根冰棍一般,讓人回味無窮百般,同時感到心情舒暢。圍城大致分為三部分,第一段是方鴻漸留學回國的生活,同許多留學生一樣,周遭都覺得方鴻漸是個才子,殊不知他的學歷是從愛爾蘭人那裏買來的,他一邊享受着別人的稱讚,一邊又對假文憑不屑一顧,造成他糟糕的生活,也是以至於他矛盾的心理。第二段是他在三閭大學的工作經歷,進入了工作的“圍城”,他不滿職場的爾虞我詐,自己又不得不為生活低下頭,最終憤憤離開。

讀圍城讀書心得(精選26篇)

最後一段結識了孫柔嘉,與孫小姐步入了殿堂,陷入了婚姻的“圍城”。方鴻漸脱離不了亂世的現實,註定了悲劇的一生,其實也是時代的悲哀,現實中我們何嘗不是“方鴻漸”,總想着掙脱生活的圍城,豈不知我們逃到的地方又是一個新的圍城,好奇的人總想進去探究奧祕,裏面的人又想掙脱出來,我們本不該試圖改變環境,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在社會的大圍城中,不能迷失自我,雖然我們都遊走於圍城之中,城上佈滿荊棘,也要保持一顆積極的心態,絕不退縮,勇於向前,恪守信念,終歸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歸宿。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2

何謂“圍城”?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曾給黃羅芳一張紙條,闡明瞭“圍城”的豐富內涵,上面寫道:《圍城》的主要內涵是:

圍在城裏的想逃出來,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

大都如此。

懷着對這句話以及“圍城”的好奇,我讀了《圍城》這本書。

主人公方鴻漸從歐洲留學回國後,進出事業、愛情、家庭三座”圍城”,屢屢抗戰,最後仍免不了失敗的命運,書中還塑造了另一些“歸海派”人物和國內的知識分子,如空虛無聊的趙辛楣,矯情淺薄的蘇文紈,純真可愛的唐曉芙,巧於心計的孫柔嘉,虛偽卑鄙的李梅亭。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運用諷刺的語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發掘了人物的隱祕心理。

性格決定命運,我想是這樣的,書中的主人公方漸鴻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雖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則,甚至還帶有一絲玩世不恭的態度,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使他身陷“圍城”。其實,“圍城”都是自己創造的,他想成為大人物,這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變環境,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作個大人物不容易,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要具備很多優點……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門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事情。而方鴻漸,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面對自己的慾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兩者交界處遊蕩。正是這種性格,使他身陷自己為自己創造的“圍城”。

我認為,做人應該有原則,應該用正當的手段去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現在實現不了,就只能説明你自身還存在着一些問題,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如果目標很大,可能自己無法實現,那也不要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要做事,先學做人,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做人原則都沒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覺得,一個人一生的成就莫過於學會做人,當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時,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順利,或坎坷,但自己問心無愧,這便是一生的成就。

可方漸鴻偏偏愛慕虛榮,看到他購買假文憑那段時,我不禁心生笑意。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購買了假文憑,買了以後又覺得良心受到了譴責,他又深陷“圍城”了。而這個“圍城”,使他自己為自己築建的枷鎖,一切皆因慾望,利益,虛榮。

在競爭愈加激烈的今天,更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和虛榮所困。這本書恰巧揭示了人的心靈最深處的罪惡。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躲在黑暗的角落裏,或攻於心計,明爭暗鬥,甚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人們在貪婪和慾望的驅使下變得可怕。這本書,更是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慾望和利益的可怕。

方漸鴻一生中遭遇了很多“圍城”,這是他的性格決定的,這些看似偶然的困擾,事實上卻是必然的。

這本書寫得也很有文學色彩。作者幽默的筆墨使一個性格鮮明的小人物躍然紙上。有人説,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影子,無論是真是假,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描寫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筆墨幽默,在幾處人物的外貌描寫中也得以體現。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文字順暢,使人讀起來通俗易懂。在寫作方面這本書也有很多我值得學習的地方。

其實,有時我們也會身陷“圍城”,但更多都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創造的。我曾經也有很多煩惱和困擾,現在看來,也不足為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爭取,“如果你失敗了,就説明你還不夠強大,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吧!”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變自己。只能是我去適應環境,環境並不會來適應我。想要打破自己身邊的“圍城”很簡單,凡事應更多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圍在城中的人想突出來,城外的人想衝出去,職業如此,其他大多也莫過於此,人生大都如此”這就是那本書闡釋的主旨。其實,我感覺也可以理解為:“一些人普遍想衝出那些落後、守舊、不切實際的思想,而那些落後、守舊、不切實際的思想在人們心中卻成了圍牆,把他們包圍住了,而他們卻要想方設法衝出去。”大概如此。

讀完這本書後,我很自然就想起這樣一件事。我曾經問過我的兩個朋友一個同樣的問題:假如太陽掉到大海里去了,那將會是一個怎樣的畫面呢?他們的回答截然不同,前一個罵我天真爛漫、愚昧無知;而另一個則不以為然地答道:“那就一定會變成一大鍋魚湯啦。”我倆聽後不禁捧腹大笑。大笑過後,我卻在沉思,會有多少人給我類似的答案呢?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3

之前一直聽到別人提《圍城》這本書,我想最經典的那句話就是“婚姻就像圍城,牆裏的人想出去,牆外的人想進來。”這句話也許很多人覺得它是至理名言,但是至少對於目前的我,還沒有這種感覺。帶着很高的期待買來了一本精裝的《圍城》,在上下班的路上慢慢的讀完了這本書。

書是錢鍾書先生花了兩年認真寫完的,故事的脈絡也不是特別地複雜:方鴻漸是故事的主角,故事的開頭就是講他們一眾留學生乘坐輪船歸國的情景。在船上方鴻漸遇到了鮑小姐,和她風流一把之後鮑小姐扭頭甩掉了他。同船上的蘇小姐蘇文紈[wán]卻對方鴻漸有了好感。論條件方鴻漸是配不上蘇小姐的,可能是越得不到的越想要。看着鮑小姐和方鴻漸這麼甜蜜蘇小姐也想要得到。

回到上海之後,方鴻漸又認識了唐曉芙。趙辛楣追求蘇小姐,蘇小姐有意於方鴻漸,而方鴻漸又追求唐小姐。最後誰都沒有成功。方鴻漸和唐曉芙兩個人因為誤會,又因為沒有膽量去主動承認什麼,最終沒有走到一起。蘇小姐也就嫁了一個有錢人。

後來趙辛楣和方鴻漸、孫柔嘉、李梅亭、顧爾謙五人去了內地當大學老師。一路上發生了很多事情,李梅亭在倒賣藥品,顧爾謙和李梅亭少帶盤纏各種算計。路上各種形形色色的人,又遇上了盤纏不夠等等。

最後大家好不容易捱到了學校,高鬆年是新版這個學校的校長,也是一個城府很深的人,簡單的方鴻漸以及複雜的趙辛楣都沒有鬥過這個校長。當然還有外語部的劉主任以及哲學的汪處厚,還有漂亮的汪太太。趙辛楣因為和汪太太的一點曖昧,一點誤會,再加上被人抓到了正着,離開了學校;方鴻漸也因為辛楣走前有意無意留下的一本書,沒有被繼續聘用。又因為一點點誤會,一點點心動,稀裏糊塗的就和孫柔嘉訂婚結婚了。

結婚之後的方鴻漸一點也不順利,婆媳關係沒有處好,連自己都不太敢回家;自己掙的錢還不到老婆掙得一半,也感覺很自卑;孫柔嘉也看不上方家,只喜歡和自己的姑媽走的很近,也不照顧丈夫的感受。最後一個鏡頭,方鴻漸辭職回家之後,聽到了孫小姐和姑媽數落他的不是,自己憤憤離家出走,又發現沒有錢,惺惺的回家之後,孫小姐已經走了,老舊的鬧鐘敲響了六下。“六點鐘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勸他別再為昨天的事弄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裏等鴻漸回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裏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前兩天和蔚蔚鬧彆扭的時候我腦海裏突然想起了這一段,想起了幾個小時之前我也在蓄心待她好。結果幾個小時過去了兩個人都很不高興。想到之後心裏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也許這就是文學著作與網絡快餐的區別吧。

感覺錢鍾書的文筆確實是很犀利,而且在其中我看到了很多韓寒的影子。之前韓寒説他在模仿錢鍾書的風格我還不太理解,看了圍城之後全都懂了。那種短小的、幽默又帶深刻諷刺的句子真是如出一轍。拋開語言的犀利,我覺得劇情只是一般,沒有特別多的跌宕起伏。方鴻漸和唐曉芙在雨中告別那一段很精彩,其他很多都是現實的寫照。而且在讀的過程中沒有感受到那種“牆裏的人想出去,牆外的人想進來”的感覺。書後面楊絳女士的評論中有一段説,要是讓唐曉芙和方鴻漸走到一起再產生矛盾,可能更能突出“圍城”的感覺。但是可能錢鍾書比較偏愛唐曉芙,不願意讓她嫁給方鴻漸這麼窩囊的一個人。

這本書後來再回頭品味的時候,能夠品到更多地味道。就像酒需要時間的沉澱才能愈加的香醇吧。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4

第一次看《圍城》,是好多幾年前的事,聽説這書有名,於是弄來翻翻,除了覺得作者愛用幽默有趣的比喻,其他印象不深。近日再讀,越讀越覺有味道,猶喜歡“導讀”上一段文字,覺得説出了自已的感受,也是對《圍城》最好的概括和定位:“這是一本有趣的書。鄭重説點,是本睿智的書,因為它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對人性的洞察與調侃。----在哈哈大笑或含笑,哂笑之時,你會歎為觀止,會驚異於作者何以竟能做到這一步。”

印象中,好象有人説“《圍城》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小説!”。對於什麼是小説,怎樣才稱得上是小説,我不敢至喙,但我記得古人曾説過“文無定法”,不知“文”是否包括小説在內?就算不包括,套在小説上,行是不行?被譽為現代文學奠基人的卡夫卡,在他的《變形記》開頭就是“一天早上,格里高從不安的夢中醒來,發現自已在牀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你看,小説,原來還可以這樣寫!

再往深一層想,也許這句許真的説對了,説《圍城》是一本小説,倒不如説是一本充滿睿智的書更適合。小説,一般都是通過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思想,但本不是所有的小説都能給人啟迪,能讓讀者省視自已的靈魂。《圍城》就具有這樣一種“功能”,它象一面鏡子,照鏡的不是人,是一個個赤裸的靈魂,映出了人性的種種美和醜!“什麼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羅萬有,但至小是能反映出人生百態。光停留在反映人生百態上面,也不失為一部很好的作品,但還不算是智慧的書。智慧的書,作者必須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視人生,穿透種種表象,直達人性和靈魂的深處,並能一針見血,入木三分地作展示,給人啟迪。我真的很驚詫,驚詫於錢先生有這種洞若觀火的本事,對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態的觀察,細膩和深刻得讓人難以致信。

能看穿人性,洞察人情世態的,我想有二種人,一種是“市井之徒”,一生爭名奪利,結交三教九流,在俗世這個大染缸裏如魚得水,“流氓皇帝”劉邦,“乞丐皇帝”朱元章,就是代表,這類人世故,圓滑,狡猾。還有一種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們看透了人性、人生,但不隨波流,冷眼旁觀,獨善其身。兩者的區別是前者“入而不出”,這是一種生存的本領!後者是“出淤泥而不染”,這是一種人生的智慧。顯然,錢鍾書就是後者。正經因為鍾先生“入而能出”,所以能站在一個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上,清醒而明晰的剖析人性的種種,解剖紛紜的世態,舉重若輕,包羅萬有,呈現一幅刻畫人性的“清明上河圖”。

你看《圍城》中,談話、吃飯、交友、戀愛、工作、家庭,全是生活中種種細節,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正是在這些瑣事中,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呈現在讀者眼前,是那樣生動,豔活和逼真。《紅樓夢》描寫的不也是一個鐘鳴食之家的日常生活?可是它達到的藝術高度,卻是曠古煉今。表現生活的真實,卻又超過一般意義上的真實,上升到人性和世態的層次和高度上,正是一種高超的藝術。

文中對當時社會環境的着筆很少,所謂的歷史容量,時代風雲只是點到為止,一筆帶過-------這在某些人看來,是一種遺憾,甚至是病灶。我卻覺得這正是本書的成功處,因為它不以特定社會下的典型人物為目的,而是反映共同的人性、生活世態為目的,換言之他反映出了帶普遍性,而超越了時代的人性百態。我敢説,象方鴻漸的不學無術,董斜川的附庸風雅,曹元朗的庸俗無聊,褚慎明的欺世盜名,孫柔嘉的胸府心計,鮑小姐的輕浮膚淺,李梅亭的厚顏無恥,高鬆年的老謀心,這一類文人,以前有,今天有,以後還會有;至於“文化沙龍”的無聊,三閭路上的見聞逸事,學校裏的人情世故,上海灘上的稻樑謀,大家庭內的口舌是非,無不這樣真實,又這般深刻,更不有説將婚姻喻為圍城的永恆命題。

所以我個人覺得《圍城》比《官場顯形記》《儒林外史》等諷刺遣責小説更進一步,就在於前者有固定的社會背景,離了這個社會背景,人物意義就大打折扣。我們今天再讀這些小説,多是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上,並不能作為一種智慧之書來看,更不能讓人看了後有審視自已的逼切和共鳴感。據稱《紅樓夢》是第一本將女人當人的小説,能不能説,《圍城》是一本專門針對和審視“人作為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性”的書?魯迅的《阿Q》是從個人方面着手刻畫“中國人的劣根性”,那麼,能不能説《圍城》就是從社會的角度表現人性的共同點?

《圍城》常被看作關係婚姻問題,所謂“城裏的人想衝出去,城裏的人想衝進來”,我覺得這實在是一種極大的誤解,圍城要表達的含義和內容與其是指婚姻,不如説是指人生!雖然故事從頭就尾象是圍繞着方漸鴻的婚姻展開,但錢先生其實是借方漸鴻的經歷和其他人的小故事,表達了自已對人生的種種看法和理解,並以諷刺調侃的方式,讓人在會心一笑時,有絲絲的苦澀。我總有這樣一種感覺,讀一次《圍城》就象跟着方鴻漸遊經一番,有了一次深刻的人生經歷。

錢鍾書是一位大學者,可惜他的主要學術作品《談藝錄》和《管錐篇》我沒看過,沒辦法全面領略他的學識和智慧,如果沒有《圍城》,我們從哪裏領略大學者的這種智慧和風趣?這讓我想到英國的培根,他主要建樹在哲學方面,是一個思想家,卻有58篇的《隨筆集》傳世。培根的隨筆,就如錢鍾書的小説一樣,都不是“專業著作”,但牛刀小試的結果卻產生巨大的影響,讓更多的人領略到大學者入世的智慧。如是沒有《圍城》,對錢鍾書對我國文學也將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和損失!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5

人生快事,莫如讀書。《圍城》是一本現實主義諷刺長篇小説,也是一副市井百態圖。作者用辛辣的筆鋒,一針見血地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的中國人展現出來。主人公方鴻漸是一位留學回國的學生。他在婚戀的圍城中兩逃三進。方鴻漸這個人既不高大又不渺小,遊走於善良與醜惡毒邊緣。用趙辛楣的話來説,就是一顆“牆頭草”隨風倒。

他的性格充滿了矛盾。對李梅亭的厭惡,對韓學愈的懷疑,在他的內心獨白與趙辛楣談話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這是他正直的一面;在學習中,他的虛榮心又促使他想方設法偽造了一張假博士文憑。他有時對待愛情玩世不恭,就像他跟唐小姐;有時他又十分認真,就像他十分喜愛唐小姐。他的一生就是陷入了愛情與事業兩大圍城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口,最終變得一無所有。雖然方鴻漸與我們生活的時代不同,但是他生活的世界的人物性格與我們生活的世界的人物性格大同小異。

我們每個人一生都在奮鬥,從上學開始。國小時渴望考上一所好的國中;國中時渴望考上一所好的高中;高中時渴望考上一所好大學;大學時又想找到一份薪水高的工作,然後組件幸福的家庭……一次次興奮地進入所期待的地方,不久後又覺得乏味,想要跳出去,但是最終總是被困到了城中,迷失了方向。希望我們的一生不要總在一座圍城裏度過。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那樣,雖然也是進出圍城,但是堅守着自己的信念,平凡而又偉大地度過一生。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6

早就知道《圍城》是一部現代文學經典小説,説的是有關男女婚姻的事,書中最經典的就是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第一次瞭解《圍城》,知道有這麼一本書,知道中國文學有位叫錢鍾書的作家,是大哥推薦了錢鍾書的《圍城》,其他的就不怎麼記得了。不知那時是因為什麼原因竟然未讀。現在想來真是可惜啊!説到錢鍾書,我覺得有點對不起他老人家,因為我一直把他和錢學森搞混淆。現在想起來覺得當時是多麼的幼稚和無知,一位是當代的學者,作家,而一位是”導彈之父“,科學家。

我一向不太喜歡讀長篇小説,這也許跟我的性格有關係,總覺得太長了,沒耐心看下去,平時也只看些短篇或微型小説。這可能與我經常喜歡寫些東西有關,我寫的最多的莫過於一些心情雜文了。我想當初,如果多看些書,尤其是那些經典名著,那時我的作文修為可能更高一些。我一直不看長篇小説,直到這個暑假,恰好妹妹從學校帶了本《圍城》,我空閒之餘就拜讀起幾年前本該早就讀了的《圍城》,並一口氣讀完了。其實上網的時候,曾看過《圍城》,那時也只是在上網時斷斷續續讀過,不過不知怎麼,也不知為什麼,後來就沒有讀下去,所以直到這個暑假我不算真正讀過一部小説。儘管以前也曾翻閲過如梭的《懺悔錄》、錢鍾書的《圍城》,但我以為這個暑假所讀的《圍城》,才是我真正意義上讀的第一部長篇小説。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7

錢鍾書説:“婚姻是一座圍城,裏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我説:“心靈也是一座圍城,生活在自己的陰影中,只會越困越深,只有戰勝自己,才能走出圍城。”

——題記

先哲們曾説過:“外在的敵人縱然強大,但最大的敵人莫過於自己。要征服世界,首先就必須征服自己。”

的確,面對生活,有的人因為曾有過失敗,便不敢主動去接觸;有的人因為平凡,便以為無能而不想去接觸;有的人則因為已經取得過成績,怕弄不好有損自己的榮譽而不願去接觸。……他們總是生活在自己心靈的陰影中,受到心靈的束縛而不願去嘗試,不願去拼搏,最終也只能在心靈的圍城中越困越深。因而,只有不看自己才能有所突破,才能有所超越。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面對困境與束縛,只有戰勝自己,才能取得成功。愛迪生作為美國的發明大王,在他的發明中,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就如發明燈絲而言,他就歷經了1000多次的失敗,但他並沒有放棄,並沒有因此止步不前,而是在困境中振作,從失敗中奮起,坦然地面對挫折,最終,他取得了成功,成為大名鼎鼎的發明大王

彌爾頓曾説:“人是有意志的動物。”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這麼一個人,一個真正的人。他很平凡,甚至比平凡人還要平凡。因為他先天殘疾。但他並沒有就此而放棄自己。他堅信“瀑布是江河走投無路時創造的奇蹟。”因此,他努力克服着自己的自卑心理,戰勝自己並不斷嘗試,不斷奮鬥,最終成為意大利首屈一指的小提琴家。被人稱為是:“在琴絃上展現了火一樣的靈魂。”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是新一代哲學家們的提法。在世界各國的印象裏,中國女排是一個神話。她們曾經創造了奧運會的五連冠,她們創造了驕人的戰績,她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她們並沒有在成績面前沾沾自喜,更沒有怕有損自己的榮譽而不願拼搏,她們沒有像克拉克那樣束縛在心靈的圍城裏。她們不斷地奮鬥拼搏,因此她們成功了。她們再次取得了奧運冠軍。

的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失敗面前,我們不應當氣餒;在平凡面前,我們更應當執着;在成功面前,我們更應當拼搏。人生最大的對手莫過於自己,只有走出心靈的圍城,才能取得成功。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8

何謂“圍城”?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曾給黃羅芳一張紙條,闡明瞭“圍城”的豐富內涵,上面寫道:《圍城》的主要內涵是:

圍在城裏的想逃出來,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

大都如此。

懷着對這句話以及“圍城”的好奇,我讀了《圍城》這本書。

主人公方鴻漸從歐洲留學回國後,進出事業、愛情、家庭三座”圍城”,屢屢抗戰,最後仍免不了失敗的命運,書中還塑造了另一些“歸海派”人物和國內的知識分子,如空虛無聊的趙辛楣,矯情淺薄的蘇文紈,純真可愛的唐曉芙,巧於心計的孫柔嘉,虛偽卑鄙的李梅亭。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運用諷刺的語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發掘了人物的隱祕心理。

性格決定命運,我想是這樣的,書中的主人公方漸鴻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雖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則,甚至還帶有一絲玩世不恭的態度,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使他身陷“圍城”。其實,“圍城”都是自己創造的,他想成為大人物,這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變環境,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作個大人物不容易,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要具備很多優點……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門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事情。而方鴻漸,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面對自己的慾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兩者交界處遊蕩。正是這種性格,使他身陷自己為自己創造的“圍城”。

我認為,做人應該有原則,應該用正當的手段去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現在實現不了,就只能説明你自身還存在着一些問題,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如果目標很大,可能自己無法實現,那也不要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要做事,先學做人,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做人原則都沒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覺得,一個人一生的成就莫過於學會做人,當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時,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順利,或坎坷,但自己問心無愧,這便是一生的成就。

可方漸鴻偏偏愛慕虛榮,看到他購買假文憑那段時,我不禁心生笑意。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購買了假文憑,買了以後又覺得良心受到了譴責,他又深陷“圍城”了。而這個“圍城”,使他自己為自己築建的枷鎖,一切皆因慾望,利益,虛榮。

在競爭愈加激烈的今天,更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和虛榮所困。這本書恰巧揭示了人的心靈最深處的罪惡。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躲在黑暗的角落裏,或攻於心計,明爭暗鬥,甚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人們在貪婪和慾望的驅使下變得可怕。這本書,更是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慾望和利益的可怕。

方漸鴻一生中遭遇了很多“圍城”,這是他的性格決定的,這些看似偶然的困擾,事實上卻是必然的。

這本書寫得也很有文學色彩。作者幽默的筆墨使一個性格鮮明的小人物躍然紙上。有人説,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影子,無論是真是假,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描寫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筆墨幽默,在幾處人物的外貌描寫中也得以體現。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文字順暢,使人讀起來通俗易懂。在寫作方面這本書也有很多我值得學習的地方。

其實,有時我們也會身陷“圍城”,但更多都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創造的。我曾經也有很多煩惱和困擾,現在看來,也不足為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爭取,“如果你失敗了,就説明你還不夠強大,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吧!”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變自己。只能是我去適應環境,環境並不會來適應我。想要打破自己身邊的“圍城”很簡單,凡事應更多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圍在城中的人想突出來,城外的人想衝出去,職業如此,其他大多也莫過於此,人生大都如此”這就是那本書闡釋的主旨。其實,我感覺也可以理解為:“一些人普遍想衝出那些落後、守舊、不切實際的思想,而那些落後、守舊、不切實際的思想在人們心中卻成了圍牆,把他們包圍住了,而他們卻要想方設法衝出去。”大概如此。

讀完這本書後,我很自然就想起這樣一件事。我曾經問過我的兩個朋友一個同樣的問題:假如太陽掉到大海里去了,那將會是一個怎樣的畫面呢?他們的回答截然不同,前一個罵我天真爛漫、愚昧無知;而另一個則不以為然地答道:“那就一定會變成一大鍋魚湯啦。”我倆聽後不禁捧腹大笑。大笑過後,我卻在沉思,會有多少人給我類似的答案呢?

曾經,我也在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資深的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分別給在校的大學生和一羣小朋友看一個畫在紙上的圓圈。在校大學生們的回答幾乎一致,“這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圓圈而已,沒什麼特別”;而一羣小朋友的答案卻是無奇不有,答案有很多,就只是沒有一個回答説只是一個普通的圓圈而已。

上述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年紀越大,學識越淵博的人想象力就越差,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人們是被模式化的教育培育出來的,都被標準的答案所套住,如果人類真的被這樣的程式套住的話,那麼就不會再有“夸父逐日,女媧造人”這些從遠古時期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因為它們給予人類的都是荒唐。

作為學生,在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時代賦予我們的激丨情與夢想,都被禁錮了。人們的想象力呢?更早就在國小的時候就被扼殺了。我們所擁有的快樂呢?激丨情呢?難道被牢牢地壓在書本的下面了嗎?我們從小不就已經住進了“圍城”了嗎?

模式化教育就像一堵無影的牆,千萬不能偎依在它的懷抱中,要學會擺脱,衝開這堵無影的牆。那麼,才不會成為被層層篩選剩下的畸形心理的學習機器,這樣才不會被束縛住,才可以追求自己的夢!

《圍城》已讀,生活仍在繼續,圍城如社會,故事如生活,但我希望:我的社會不是圍城,我的生活也不僅是故事。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9

紅海早過了,船在印度洋麪上開駛着,太陽依然不饒人地遲落早起,侵佔去大部分的夜。夜彷彿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着酡紅。到紅消醉醒,船艙裏的睡人也一身膩汗地醒來,洗了澡趕到甲板上吹海風,又是一天開始。這是七月下旬,閤中國舊曆的三伏,一年最熱的時候。在中國熱得更比常年利害,事後大家都説是兵戈之象,因為這就是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圍城》是錢先生的長篇小説,也是一部家喻户曉的現代文學經典。有論者認為是現代中國最偉大的小説之一。《圍城》內涵充盈,兼以理勝於情,是小説中的宋詩。所謂“圍城”,如書中人物所説,是脱胎於兩句歐洲成語。英國人説:“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法國人的説法是:結婚猶如“被圍困的城堡fortressassiegee,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本書的主人公方鴻漸本來不知道有“圍城”之説,然而,當他聽人説到“圍城”,並且經過後來的坎坷,便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想法。”“圍城”是對一種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也是對一種心理意態的巧妙把捉。“圍城”所描繪的,乃是人類理想主義和幻想破滅的永恆循環。古往今來,多少人都是從自以為天佑神助開始,而從意識到造化弄人結束。《圍城》中時起時伏,處處申説的,都是理想的不斷升騰和一再破滅。經常是事將成矣而毀即隨之,浪拋心力而已。許多人終身處於“圍城”境遇而不察,因此,“圍城”完全可以作為人類身處困境、屢遭挫折的象徵。錢鍾書先生旁觀浮生,思慮沉潛;指點世態,寄慨遙深,以形而下示形而上,使讀者對人生恍然如有所知。本書風格幽默,妙譬可人,讀之頗可領略漢語文字的豐贍粹美。

人生萬事如圍城。從1980年重版到現在,學者錢鍾書惟一一部長篇小説《圍城》一直保持着持續的熱銷:1980年11月首印13萬冊以後,迄今總銷量達398萬冊。更被改編為小説連播、電視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研究著作和論文也不計其數。不管是從銷量還是影響上來説,《圍城》都是30年閲讀一道獨特的風景,作為知識分子小説的典範,《圍城》影響了幾代讀者。

作者以“圍城”做書名,也許是想告訴我們:不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等等更像圍城。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兜圈子,重複的做同一件事情;找個籠子把自己關起來,過了不久卻發現那邊的風景比這邊跟好,於是出了這個籠子進了那個籠子。就這樣的不斷重複並樂此不疲。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10

錢鍾書的代表作《圍城》是中國現代傑出的諷刺小説,在《圍城》中可謂是無處不有諷刺意味。《圍城》的文化反省層面主要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反思批判,但它不是“通過舊式知識分子形象去完成這種反省、批判,而是從‘最新式’的文人,也就是主要通過對一批留學生或高級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去實現這種反省與批判”。

一、對宗教思想的嘲諷

(一)對基督教的諷刺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傳播範圍最廣的宗教,它倡導宗教的獻身精神。“十誡”中就有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不可貪戀他人財物等倫理準則。在文中,鮑小姐信基督教,但她明明犯了“十誡”中之“不可姦淫”之誡。鮑小姐已訂婚,卻在船上勾引方鴻漸,併發生了性關係。作者通過方鴻漸的心理道出了“信教在鮑小姐的行為上全沒影響。”作為基督教徒的鮑小姐“行動不檢”,無疑是對基督教的無情諷刺。還通過方鴻漸闡述學醫者“救人的肉體”,而宗教“救人的靈魂,要人不怕死”,病人們卻怕死,逃不過一死,還找牧師和神父來送終。諷刺學醫兼信教是“藥房掌櫃帶開棺材鋪子”。“太便宜了”這四個字更為作者對基督教的諷刺劃上着重諷刺的符號。

(二)對佛教的諷刺

作者對佛教也取幽默調侃的態度。方鴻漸等人前往三閭大學途中路過金華時,借宿在“滿是蚤蝨的歐亞大旅社”。晚上週身發癢,無法入睡。“到後來,……學我佛如來捨身喂虎的榜樣,盡那些蚤蝨去受用。……早晨清醒,居然自己沒給蚤蝨吃個精光,收拾殘骸剩肉還夠成個人,可是並沒有成佛”。雖是寥寥數語,卻揭示出佛教像其他宗教一樣,是睽離常識的,壓抑人性的。像太太那樣崇洋的人,起洋名字,説洋話,“享受了最新的西洋科學設備”,卻信佛,天天念十遍“白衣觀世音咒”,不免滑稽可笑。

二、對傳統道德觀念的諷刺

儒家思想確實存在至今仍閃光的智慧,但也應看到它的落後、消極的一面。《圍城》中方豚翁與方鴻漸談起婚娶之事時説:“女人唸了幾句書最難駕馭。男人非比她高一層,不能和她平等匹配。方鴻漸也説過:“説女人有才學,就彷彿讚美一朵花,説它在天平上稱起來有白菜番薯的斤兩。真聰明的女人決不用功要做成才女,她只巧妙的偷懶——”。通過方鴻漸的這句話點出了“女人有才便無德”、“無才便有德”。這無疑亦是傳統道德中無法產生積極作用的腐朽觀念。

三閭大學在商討制訂導師制時,李梅亭説:“中西文明國家都嚴於男女之防,師生戀愛是傷師道尊嚴的,萬萬要不得,為防患未然起見,未結婚的先生不得做女學生的導師。”在寫汪太太拒絕高鬆年聘請她到三閭大學做事時寫了兩點理由,其一是:“她知道這是男人的世界,女權那樣發達的國家像英美,還只請男人去當上帝,只説He,不説She”。這些話指出在當時依舊風靡的“男女授受不親”、“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

方鴻漸、孫柔嘉二人婚後回家,“行禮的時候,……柔嘉直挺挺踏上毯子,毫無下拜的趨勢,鴻漸跟她並肩三鞠躬完事”。方家老太太“嫌她衣服不夠紅,不像個新娘,尤其不贊成她腳上顏色不吉利的白皮鞋”,通過這一系列的鴻漸夫婦與方家上代在文化觀念上的錯位和衝突對傳統的儒家禮制觀念進行抨擊與批判。

三、作者對傳統哲學觀念的抨擊

方鴻漸打算弄張假文憑回去哄父親和丈人,但轉念一想“自己買張假文憑回去哄人,豈非也成了騙子?”作者寫到這裏,筆鋒一轉:“可是——記着,方鴻漸是進過哲學系的——撒謊欺騙有時並非不道德。柏拉圖《理想國》裏就説兵士對敵人,醫生對病人,官吏對民眾都應該哄騙。聖如孔子,還假裝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對齊宣王也撒謊裝病”。這席話,皮相地看。是針對方鴻漸的,事實上,也是對柏拉圖、孔孟這些哲學聖人的嘲諷。作者還通過了趙辛楣的嘴説出了普通人對哲學的蔑視,“從我們幹實際工作的人的眼光看來,學哲學跟什麼都不學全沒兩樣”。作者對哲學的諷刺還通過所謂的哲學家楮慎明來進行。褚慎明通過給外國哲學家寫信恭維他們,獲得了三四十封回信,並因此得以讓一位愛才的闊官僚出資出洋“深造”。歸國後得到了“哲學家”的頭銜,“但有人説他是神經病”。“哲學家”與“神經病”在此巧妙地搭配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巧妙的諷刺。作者的諷刺矛頭還指向哲學的基本觀念——真理觀。鮑小姐很放蕩,只穿抹胸和貼肉短褲,於是“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説‘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並非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的真理”’。在南城,李梅亭和阿福對罵,作者以畫龍點睛之筆寫道:“反正誰的嗓子高,誰的話就是真理。”這兩處的“真理”概念似乎都是信手拈來,但也反映出作者對中外傳統的哲學真理觀的懷疑和批判意識。

四、對傳統學術的批判

作者在文中寫方鴻漸在國外“由社會學系轉哲學系,最後轉入中國文學系畢業”時,又進一步寫道,“學國文的人出洋‘深造’,聽來有些滑稽。事實上,惟有中國文學的人非到外國留學不可。因為一切其他科目像數學、物理、哲學、心理、經濟、法律等等都是從外國灌輸進來的,早已洋氣撲鼻;只有國文是國貨土產,還需要外國招牌,方可維持地位。把國文比作“國貨土產”,“還需要外國招牌,方可維持地位,”這便是對傳統文學的最大的諷刺。豚翁讓兒子方鴻漸看一些《問字堂集》、《癸巳類稿》、《七經樓集》、《談瀛錄》之類的書,蒐集演講材料。“鴻漸一下午看得津津有味,識見大長,明白中國人品性方正所以説地是方的,洋人品性圓滑,所以主張地是圓的;中國人的心位置正中,西洋人的心位置偏左;西洋進口的鴉片有毒,非禁不可,中國地土性質和平,出產的鴉片,吸食也不會上癮;梅毒即是天花,來自西洋等等”。通過方鴻漸大長的見識的荒謬,指出了傳統學術中的荒誕。

作者還通過方鴻漸、蘇文紈、董斜川談詩的方式,批判了舊詩和近體詩。趙辛楣在給方鴻漸的信上落上董斜川想出來的“鴻漸同情兄”,方鴻漸看後“疑團百出”,與趙辛楣見面後方知是“同跟一個先生唸書的叫‘同師兄弟’,同一個學校叫‘同學’,同有一個情人的該叫‘同情”’。董斜川的這種牽強附會的解釋又為文中對傳統文化的諷刺施了一臂之力。

錢鍾書作為一個對西方文學傳統和現代文化思潮有很深把握的現代作家,他對中國文學傳統給予客觀的觀照。前面所述的《圍城》中對傳統文化的種種諷刺,寫盡了20世紀30年代末的中國在文化、價值方面的斷裂、錯位、顛倒與衝突。小説展示了傳統對於現代中國自我圍困的主題,辛辣地述説了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困境。對傳統文化的諷刺中,《圍城》所着重揭示的是中國傳統的保守、頑固、強大,以及它如何浸透了社會心理的一切方面,使歷史停步不前。在《圍城》中錢鍾書把封建主義文化思想對知識者的精神腐蝕表現得淋漓盡致。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11

很早以前就聽人提起過《圍城》,最熟悉的語句自然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説,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説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歎、令少不更事者 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説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我們的生活中“圍城”隨處可見。不僅僅是戀愛婚姻、工作事業,還有學習生活、交友處世,無一不有一個“城”把我們“圍”着。“圍城”——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錢鍾書用幽默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醜惡、虛榮。如:“夜彷彿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了,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着酡紅”、“孫太太眼睛紅腫,眼眶似乎飽和着眼淚,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麼輕輕一碰就會掉下來”、“蘇小姐雙頰塗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暈出紅來,像紙上沁的油漬,頃刻布到滿臉,靦腆得迷人”。又如:“我們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親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見過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許我們全神貫注,無間斷地懷念一個人。我們一生對於最親愛的人的想念,加起來恐怕不到一點鐘,此外不過是念頭在他身上瞥過,想到而已”、“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這些語句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時而讓人忍俊不禁,時而又想像着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給人深深的同感,彷彿身臨其境、如見其人。

當我讀完全文後,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對於主人公的故事,對於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鑑賞。全文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 讀完《圍城》,從主人公精彩而又獨特的故事前後,我看到了作者所表達的人性和表現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動傳神的描述。筆者認為,這些精髓需要我們去理解、去意會、去感悟……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12

錢鍾書在文中塑造了方鴻漸、趙辛楣、蘇文紈、孫柔嘉、李梅亭等鮮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對於他,我更深的感觸應該説是同情。錢鍾書對方鴻漸的描寫可謂是出神入化,但最終卻為他選擇了一個悲慘的命運。方鴻漸出生在一箇中產階級家庭,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圍城般的社會。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會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時,卻發現城門已經關閉了。抱着無奈的心情,他一頭鑽進了婚姻、事業和家庭的圈子裏。在婚姻的圍城裏,他愛上了博學多才的蘇文紈,但對方的漠然卻註定這是一場失敗的的單戀。頗有心計的孫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並不美滿的婚姻。在事業的圍城裏,方鴻漸同樣也不如意,他經歷兩次轉系後大學勉強畢業。在岳父的資助下,他踏上留學之路,卻因無心學業而與一紙博士文憑失之交臂。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買了一張假文憑交差。生活所迫,回國後的方鴻漸和趙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閭大學的求職之路,學校雖地處偏遠,但絕非一方淨土。清高孤傲、無所作為的方鴻漸終於在十幾個知識分子間的勾心鬥角中敗下陣來。

方鴻漸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在圍城中的格格不入。方鴻漸自視清高,手持的卻是一張假文憑。自我感覺頗好的他,課堂效果卻死氣沉沉。正是他對自己過高的估計,使他越來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圍城裏陷得越來越深。他漸漸感受到了自己的無知,以及和別人的差距,轉而在心中築起了一座新的圍城,一座自卑的圍城。其實,這大可不必,只要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虛心求教,並對生活的不如意微笑面對,那座虛幻的圍城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也有人時常抱怨社會的不公,對生活比自己好的人十分的羨慕,萬分的嫉妒。與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實實做好份內之事,要相信,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自視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鴻漸的老路,抱憾終生。

還是那句老話,社會是圍城,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我們又何必讓自己的心態處於圍城中。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13

《圍城》通過妙趣橫生的比喻反應人們在生活中所受的壓力和束縛——圍城。

起初讀它的時候,彷彿在看一部電視劇。只覺得它的劇情很好而已。不過看到後來,我又才發現錢老先生僅用樸實易懂的詞句刻畫出一個個個性鮮明、活靈活現的人物。沒有高深的詞彙、華麗的語言,卻有着撩動心靈的力量。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

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為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

“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從很小就聽説了這樣的話。稍大一些的時候,知道這是對愛情婚姻的描寫,然後再大一些,就知道了原來其實什麼事情都是這樣的。不由感慨錢老的話真的很經典很精闢地闡述了一個人人都知道的事實,這個是不是可以叫“公理”?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學習與娛樂、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若我們把一生都奉獻於衝破這堵城牆上,那人生談何意義?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我們能做的該做的,就是接受這堵牆,在牆內開展我們的生活,努力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精彩,讓我們的夢想在牆內綻放光彩,讓牆的另一邊的人都能感受我們的熱情與精彩。這樣,所謂的牆,就不再是人與人之間的障礙了吧。

從某個程度上講,圍城是我們的歸宿,愛情的圍城、婚姻的圍城。年輕就是不斷的犯錯,然後不斷的改正,到最後已經不再去計較對與錯,因為對與錯根本就沒有定義,就像是一加一永遠等於二,而她和我卻已不再是我們。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14

合上書本的最後一頁,久久不能忘懷,滿腦子都是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時的情景。那末了的句號,似乎並沒有意味着終結,反而像是在向人們宣告着另一個新故事的開始。

讀完《圍城》後,總是感覺心中有種莫名的壓抑。總是感覺有種難受的感覺,一方面是有太多的人生活在那種虛偽,軟弱,優柔寡斷的氣氛之下,有太多的人都像圍城中的方鴻漸一樣。終日碌碌無為,消耗家中的錢財,浪費別人的機會,欺騙家中人的感情,可最悲哀的是他們本人卻活的毫不知情,恬不知恥。太多的人活在自己封閉的區間中,躲在一邊不問世事,他們只知道為了自己的飯碗而努力,卻對水深火熱的廣大人民而無動於衷,身為讀書人,作為當時中國思想最為開放?接受最先進的理論學習的一部分人,他們還僅僅如此,那其他思想還處於封建中的更廣大人民還有出頭之日嗎?作為國家秀的人,就應該負擔起自身的責任。既然連出國留學的這些人都麻木成這樣,那整個中國社會就被外國的殖民統治思想所包圍一樣,躲在那堅固圍城下的一羣麻木的人。他們都是那個社會中悲哀的人。一羣被困在思想之城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兩次提到過“圍城”。一次是通過蘇小姐説出來的:“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去”,另一次是方鴻漸在甲板上的感慨:“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在本書中,作者所展示的圍城現象主要是婚姻和職業,以此表明“人生的願望大多如此”。這是一種人生哲學的問題。方鴻漸就在不停地進城出城,這似乎多少説明了人總有一種盲目性,不停地奔走反覆。這也帶給人些許對人生的茫然人的性格是圍城,人的經歷也是圍城……這一堵堵城牆將一個人牢牢地圍住,制約他的思想,他的行為,使他演繹出一幕幕的悲喜劇。也使他終究成為一個被堵在城牆之中的鼈。一個只有生命卻無思想的人。

由此,我不得不想到我自己,我是一個學生,我的那座城堡有是什麼?是學校吧,我是城內的人,拼命地想逃出去,城外的人呢?是那些過去的記憶,他們正無比興奮地期待着進入這座華麗的城堡,就像十幾年前的我一樣。這是一座堅不可摧的城,在扣留我們十幾年後才放我們出來,不,應該説出去,然後,我們再滿懷希望地步入下一個城——工作。

人生,圍城,我們就在這一個個城堡間,進而出,出而進,周而復始,沒有止境。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15

《圍城》對人物的刻畫也堪稱典範,往往三言兩語就把人物性格描繪得活靈活現。哲學家褚慎明自稱與英國哲學家羅素熟識,吹噓“承他瞧得起,請我幫他解答許多問題”,事實上羅素確問過他“什麼時候到英國”,“有什麼計劃”,“茶裏要擱幾塊糖”這一類非他自己不能解答的問題,讀來令人捧腹之餘,又深深感到對此類人絲毫不覺陌生,也許還能回想起自己在某一階段曾做過這樣的人。

歷史系主任韓學愈的假的文憑被方鴻漸當場揭穿後,仍不動聲色,把子虛烏有的克萊登大學煞有介事地稱作“很認真嚴格的學校,雖然知道的人很少——普通學生不容易進”,當場忽悠住了同為克萊登大學“畢業”的方鴻漸。聯想到此前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的學歷打假事件,可見中國人對學歷證書這一鍍金法寶的不懈追捧,也是數十年如一日的。

而對於中國的大學,錢先生也有一番辛辣的見解:“中國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學的國家,沒有旁的國家肯這樣給科學家大官做的。外國科學進步,中國科學家進爵”,“從前大學之道在治國平天下,現在治國平天下在大學之道,還是條坦道大道”。今天總有評論家在振臂高呼,抨擊現行教育制度,教育改革的力度一輪大過一輪,最終卻淪為形式。問題的根源,錢先生早已一針見血地擺在公眾面前,只是如此“大學之道”“治學之道”已根深蒂固,難以動搖。大眾總在感歎中國整體科研水平落後,並不是找不到原因,而是要改變這種現狀,殊非易事。

讀《圍城》常常可以找到生活中熟悉的影子,偶爾甚至也能從中照出自己。錢鍾書先生以犀利的筆觸,遊刃有餘地描摹着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羣像,戲謔地旁觀着由這羣人上演的劇目。在閲讀時,我們也就能夠暫時上升到作者的高度,冷眼觀察身邊的人,周遭的事,以致靈魂出竅般地審視自我,帶着一種全新的認識,再度回到自己城內或城外的生活。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16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説。故事主要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羣相。《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説。

《圍城》共分九章,大體可以劃做四個單元。由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個單元,寫方鴻漸在上海和家鄉(江南某縣)的生活情景,以寫上海為主。第五章可以算作第二個單元,是“過渡性”或“銜接性”的。第這篇關於讀書日記範文:《圍城》讀書筆記,是本站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六、七章是第三個單元,主要描寫三閭大學裏的明爭暗鬥。第八、九章是第四個單元。方鴻漸和孫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結了婚。以下是一篇圍城讀書筆記:

當、當、當……”已是深夜班10點了,輕輕合上《圍城》的最後一頁,內心很平靜,夜已悄悄地爬滿整個天空。遙望,不知哪兒還有光明。只有默默地等待,輕輕地守望,相信明天會是個好天氣。方鴻漸原來是有夢想的,正如我們的每一個人一般,年少輕狂的我們,按捺不住熱血的沸騰,無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規的事物妥協。我們總相信我們的人生只有我們能駕馭。於是鴻漸乘上開往法國的航班,開向自認為的一片新天地。十四歲的時候,我信心滿滿的,只差沒有報告天下,憑海為證,大言不慚地説有一天自己會如何如何。那時候總是很單純的,沒有意識地去做許多事。沒有責任的包袱,不懂世間的複雜,指天誇耀自己的偉大,卻在深夜獨自嚶嚶哭泣,很脆弱的。其實這是每一個孩子都會犯上一回的狂病,但這又何嘗不是一回人生的轟裂呢?幾年後,二十七歲的鴻漸踏上了他的返程之旅,帶着一張作假的文憑,心裏是滿滿的內疚。二十七歲的他仍會天真地想起嚴父,慈母的失望。彷彿當他多少年前踏上甲板的那一刻,人生的鎖鏈斷了一般,幾年的巴黎生活只是一場華麗的美夢,終有醒來的那一刻。鴻漸意識到了,當他意識到紅海早過了時,他就覺悟的認識,他並不能夠完全掙脱那條無形的鏈子。只不過三年後,當我面對滿地的落葉,我再也沒有多少傷感之情;當我再也不會為漫天的雪花而歡欣鼓舞時,我已記不清多少年前説過了什麼。不是因為時間很久,只是發現那些誓言很飄渺。過去也試着去實踐,但當我發現要用一生去允諾時,我放棄了。少了年少時的傲氣和心無旁騖的毅力,取而代之的是種顧慮,一種對現實的認識,不知是那位學者曾説過,孩子出生時都有他的角,死去時卻是一枚鵝卵石。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17

去年暑假,我就看過電視劇《圍城》,當時還是被裏面的一些情節吸引了,引起了我讀《圍城》原著的好奇心,只是一直沒有時間,手頭也沒有這本書。直到這個暑假,我從朋友那裏借來這本書後,才慢慢讀着。

讀了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書中的主人公方鴻漸了。方鴻漸這個人,在錢鍾書的筆下似乎是一個除了會點舞文弄墨、缺有百般缺點、一無是處的人。他的文憑是買來的,志大才疏、胸無點墨、性格軟弱又好強要面子。在和朋友的交往中,表現出假裝清高、不通人情世故,有時還很虛偽。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給了我深深的印象。他做事小心、對愛情執着,有時候往往透着一些可愛。

在學業上,出國留學的他居然沒有取得文憑,他居然花錢買張假的,這裏就體現出他的可愛來。既然作假,國內又很難被查出,自己卻還是擔驚受怕,怕被發現。好像是一個

偷吃了蜂蜜的孩子,怕被母親發現。

在愛情上,方鴻漸也透出他的可愛來。他同事和三個女性交往,既愛這個,又喜歡那個。後來結婚後,居然發出談戀愛無用的感慨。事業上,方鴻漸是不得志的。處處是別人的棋子,可是方鴻漸卻無奈接受,工作換了一個又一個,卻沒有放棄,表現出堅持的可愛來。

看《圍城》這本書的過程中,裏面的幽默、諷刺的用語給了我歡樂;看完後,對主人公方鴻漸的悲劇有深深的感慨。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18

從《圍城》發表以來,就有好多人對方鴻漸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報道説,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學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着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方鴻漸是有點虛榮的,有點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並不像辛楣一樣有真才實學,也不像韓學愈等人一樣完全昧着良心。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城”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假如方鴻漸玩世能夠徹底點那也好,可是他沒有像韓學愈一樣將他的假文憑發揚光大。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説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説謊就説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着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蘇文紈在歸國的輪船上就表現出對方的愛慕了。可是方並沒有表達什麼。到後來鴻漸的博士學位鬧笑話之時,本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蘇文紈一點就會破。蘇博士不點破,這擺明白了,是因為愛。可是方鴻漸還一頭栽下去,當起了一個愛慕蘇小姐的角色,與趙辛楣爭風吃醋,甚至在月亮底下“一吻定江山”,這都不無是他自己的錯誤。他以為玩世無所謂,但卻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壞了自己與唐小姐本應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閭大學裏去。與孫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後,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拋棄了玩世的態度,如他自己所説:

撒謊往往是興奮快樂的流露,也算得一種創造,好比小孩子游戲裏的自騙自。一個人身心愉快,精力充溢,會不把頑強的事實放在眼裏,覺得有本領跟現狀開玩笑。真到憂患窮困的時候,人窮智短,謊話都講不好的。

這豈不悲哉?

也許從第一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方就絕對沒有。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甚至最後娶了孫柔嘉了,還要計較計較她的姨媽給他工作,使他失尊嚴……

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一種是真正大寫的人,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範的舉躁,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一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説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俯,他們的行為舉躁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後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在的企業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一條心的。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一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一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似乎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孰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這就是我讀《圍城》從中得到的讀後感。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19

讀完了圍城,不得不説,這確實是一部精彩的、有深度的、不可不讀的經典小説。

在看之前,我除了知道這部經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連主要內容都摸不清楚,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去買了這本書。剛開始感覺是看不懂,但是對後面的內容有無限的幻想。所以,懷着始終不變的熱忱讀完了整本小説,十分詫異的發現小説中的”圍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在當今這個流行“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的時代,真沒想到早在上世紀中葉,就有一位站在時代制高點上的偉大的作家,以高雅幽默的方式提出了這個觀點,而非當今這般庸俗。憑藉作者對生活細微的觀察、豐富的閲歷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讓肅然起敬的作品。

整個故事的情節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漸鴻的一切遭遇——畢業、失戀、任教、結婚……無疑不都是在“圍城”內外進進出出,這一切的目的也不過是要闡發結婚就如身陷圍城一樣。但我想方漸鴻到底娶的不是自己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滿似乎還可以理解。而錢鍾書先生如果讓他與心上人唐曉芙成為眷屬,婚後再吵架鬧翻,那麼“如果取了意中人也不過爾爾,結婚後發現自己取的總不是意中人”“圍城”會不會更加牢不可破呢?不過作者是偏愛唐曉芙的,不願讓她嫁給方漸鴻。儘管這樣,其實《圍城》還是一樣的精彩。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三十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其實,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為都處於一個圍城。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得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為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20

閲讀一本書,像浸泡在温泉中,酣暢淋漓,心醉神迷;閲罷如同出水,不禁哆嗦,一身冷汗。帶給我這樣感受的,唯有《圍城》。

一本諷刺小説能引起讀者如此反應,不可謂不成功。一方面,我讚歎作者刻畫人物一針見血,又不至於誇張;另一方面,我為自己某些人性的弱點或多或少遭到作者赤裸裸地披露而惶恐不安,急欲克服。這得益於作者用高超的技巧來記敍事情,卻不評論,從而觸發讀者的心理反應,使讀者自己生出批判的意義來。

印象最深的便是李梅亭買紅薯,這件事總讓人揣測他自私、吝嗇的性格,卻又驚覺,若這是當時的自己,大概也會生出如此的想法和相同的行動吧,不然如何猜得熟練而世故?讀書以自喻,我該暗暗敲響反省的警鐘了。

不過作者在自序裏寫道:“在這本書裏,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由此可知,《圍城》所突出的重點並不在於探討人性,而在於反映“某一社會”、“某一類人物”的存在狀態。那時的社會正處於抗戰前期,其最大的時代特徵是中西文化的碰撞,而最能見證文化變遷的學者或文化人,自然是那一類人。

這本諷刺小説的矛頭指向的是部分陷入精神危機的文化人,他們有的學習西方文化,不料生搬硬套——看看三閭大學的“導師制”,本來是要向西方一流大學看齊,與國際接軌的,不料竟變成了倡導教師一天三餐都跟學生同桌吃飯之類非馬非驢的鬧劇。

有的學者志在傳承中國文化,不料抱殘守缺,這有鑑於方鴻漸先生的家庭觀。有的人明明碌碌無為,卻偏偏貪圖風光,於是把這無聊的聰明用於各個場所,一旦有所成效,就披上皇帝的新衣,裝模作樣,旁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品味,連聲讚歎,助長了不正之風。

倘若沒有最後一段,小説也僅有智者的痛快,沒有仁者的悲哀,沒有蠟燭點亮了黑夜的同時流下眼淚閃耀的神聖光芒:

“那隻祖傳的老鍾噹噹打起來,彷彿積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一,二,三,四,五,六’。六點鐘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勸他別再為昨天的事弄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裏等鴻漸回家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裏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對人生包涵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一切歸於平靜,平靜地經歷暴風雨的洗禮,然而平靜是妥協的無奈,是祭奠的惋惜,是雨後沉悶的瘴氣。

隨着方鴻漸墜入原始的睡或者稱為死的樣品,他的靈魂掙開肉體的束縛,歸於縹緲,歸於虛無。我歎至此,再無“圍城”。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21

《圍城》出版於己於1947年,隨即在社會上產生熱烈反響,並曾一度被稱為“新《儒林外史》”。《圍城》是在一個比較寬闊的抗戰背景下,來對龐大的知識分子羣進行描繪的。小説採用西方流浪漢小説的情節結構方式,以留學歸來的方鴻漸的經歷為主線,描寫抗戰爆發以後從上海到湖南後方的一些知識分子,並從中央探討人的本性,人的存在價值,人的出路等問題。作品以寫實與象徵相結合,寫出了時代、社會的象徵。“圍城”既是實體的象徵,即抗戰環境下的中國就是一個大圍城,同時又是一個虛體的象徵,即對一類文人心城的映射。

作者“寫現代中國的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這裏的“某一部分社會”指舊中國混亂荒謬的病態社會。而“某一類人物”又是指在那個社會中迷惘、落寞、卑瑣的病態知識分子,揭示他們在中西文化碰撞與國難家愁中的動搖和怯懦的基本根性。小説的主題以暴露否定病態社會為基本前提,但又具有多重意味。“結婚好比被圍困的城堡,城裏的人想衝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作者在審視抗戰時期中國社會現實悲劇的眾生相時,也揭示了現代人所處的多層次的人生困境。小説的男主人公方鴻漸所經歷之處,無不是“圍城”——上海灘各式知識界分子的社交圈子,內地小鎮和鄉村的醜惡閉塞,三閭大學的勾心鬥角的灰色生活……都構成了一座座圍城,不僅國家、社會是如此,家庭也是一樣:方鴻漸父親處處制約兒子的行動,方老太太經常疑心別人誘騙他的兒子;後來成為妻子的孫柔嘉柔順之下的深藏心計……家庭社會的環境使方鴻漸感到處處有圍城。方鴻漸的自身精神領域也妨礙和束縛了他衝出圍城的信心和勇氣。方鴻漸自身性格和順,看出惡劣環境而不能自拔,嘴上聰明而內心懦弱。

他與四個女性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都有瓜葛,但在愛情面前卻節節敗退。以至落入孫柔嘉的網裏,又由合到分,他一生並沒有衝出圍城,始終是一個失敗者。作者揭示了抗戰環境下的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在祖國危難之際,欲持超脱的人生態度,但卻空虛難耐,又加深了人們困於圍城之中這一人生含義。他們被困於生活的城裏,日趨腐化,不斷下沉,以至不能自拔,這就是錢鍾書寫這書的基本主題。

作者在書中的諷刺藝術相當傑出,因此被稱為“新《儒林外史》”。他對人物隱蔽心理的發掘,對人情世態的精緻入微的觀察和表現是相當突出的。加上作者廣博的知識,高超的幽默技能刻畫出一個又一個性格特點鮮明的知識分子形象。不學無術的褚慎明,走私發國難財的李梅亭,老奸巨滑的高鬆年,説謊到底的韓學部委員愈……作者對這些人物的態度是尖刻諷刺的。作者又藉助自己的深厚文學功底,編制出眾多比喻和警句,對人物進行嘲弄淋漓盡致。

《圍城》是一部以諷刺知識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為主題的小説, 目的是力求刻畫出當時某一空間某一羣體的一部分人的人生面貌。理解"圍城"這兩個字,不能空泛地把他看作是婚姻的代名詞, 在某種層面上, 它與西方現代主義所描寫的人類的尷尬困境所採取的一些象徵手法不謀而合。書中充滿苦澀的笑, 無奈的自我欺騙,這都是這部小説的成功所在。

人生是圍城, 婚姻是圍城, 衝進去了, 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愁所包圍。錢鍾書以他灑脱幽默的文筆,述説着一羣知識分子的快樂與哀愁。這部作品已被譯成世界上多種文字, 有十數種不同的譯文在各國出版。在美國, 由於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錢鍾書為題撰寫博士論文和專著。法國的西蒙·萊斯曾説:"如果把諾貝爾文學獎授給予中國作家的話, 只有錢鍾書才能當之無愧。"

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 而且是那種帶着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 這樣的性格, 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 在買假文憑之前, 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 要看‘報條’, 丈人是商人, 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 就是"説了謊話, 還要講良心。"説謊就説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 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 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 兩頭不着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 我想沒有人會反對, 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也許從第—, 圈"圍城"建立時, 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 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 買文憑時, 希望自己能夠

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 又覺得有損道德。要知道, 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

很多的人都像方鴻漸—樣, 有那麼一點的良心, 有那麼—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 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 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 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 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 真實的社會環境。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22

秋天,秋葉隨風而逝,車輪碾過路面不留一點痕跡,風悉悉索索的吹着,葉飄然落下,可你找不到他來過的影子,他已把自己奉獻給了生他養他的土地——

看錢鍾書的《圍城》我會不禁想起沈從文的《邊城》,兩本書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寫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不過結局是截然相反的,一個是悲劇,一個是喜劇。就像錢鍾書説的:“隨你怎麼把作品奉獻給人,作品總是作者自己”,從兩個故事的不同結局,我們可以想象他們的人生路。

在旅行的時候,人生的地平線在移近。翻開錢鍾書的簡介,他畢業於清華、牛津,從事於文學研究、翻譯,他和夫人楊絳的婚姻也很美滿,之中的辛酸我們不便亂加定論。跟他寫的小説一樣,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和孫柔嘉從愛情到婚姻,從婚姻到為生活的點點滴滴吵吵鬧鬧,耍耍脾氣也很正常。有痛苦不怕,有不堪回首的往事也不怕,過去的已經過去,記住現在最重要。

方鴻漸當初以為自己走進了唐曉芙的圍城,蘇文紈以為自己走進了方鴻漸的圍城,只是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有了門,我們可以出去;有了窗,我們可以不必出去。在沒有窗前,想盡辦法逃出去,當知道逃不出圍城時,只好找適合自己的窗。

一個人到了20歲還不狂,為無志,到了30歲還狂,為無識。方鴻漸他為了能夠獲得家人,外人的認可,花了錢購買了“克萊登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卻又怕這怕那的,不像韓學愈那樣乾脆果斷做了就做了,又怕見不得人,最後被三閭大學請出了學校,韓學愈就不一樣了,拿着假學位、帶着外國老婆到高鬆年處求職,獲得三閭大學歷史系主任的職務,可謂功成名就。既然害怕又何必這麼做呢,不是説,活呀活的痛快,死要死的乾脆,他猶豫了。在當時中國人瞧不起蠻夷,近代西洋人瞧不起東方人,而中國百姓高捧留洋學者,看看方鴻漸就知道了。一回國記者包圍,問東問西:報紙頭條都是他的回國,去巴黎、法國、美國等獲得的學位:又演講又做媒的,滿世界宣揚,就怕別人不知道。

不要説結婚要文憑,找工作要文憑,連買票都要證書,他們去三閭大學的途中,那接待他們的人,看到他們拿出的新聞編輯證,研究所證,祕書證,把趙辛楣誤認為誰時,點頭哈腰,阿諛奉承,盡説好聽的,就可以看出。證書好比人的一個人的外表,人人都喜歡穿得體面,有條不紊的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他們把文科和理科看的很開,理科遠遠比文科吃香,一個天一個地,這也是世俗的眼觀,世俗的評價,吃不到葡萄説葡萄酸。哲學家説:天下只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好的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壞的。不過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我們剩下的是什麼呢,可以想象。

詩歌是:“民族的靈魂”,文學是:“心理建設的工具”。每讀一本書就是心靈的一次洗滌,把污垢去除,呼吸新的空氣,新的氧氣。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23

“冷若冰霜,豔若桃花。”本是一句對文中蘇文紈的評價,但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對蘇小姐的評價,更是本書的靈魂所在。

蘇小姐如此,然而文中其它人物又何嘗不是如此。更甚於書中所述“圍城”也逃不開這八字的短評。

“圍城”看上去冷若冰霜,然而當人們真正品味其中,又何嘗不能豔若桃花?方鴻漸終了一事無成,似乎命運於他冷若冰霜,然而若他在人生任何一處改變態度,誰又能説她的命途不會豔若桃花?

魯迅先生曾説,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圍城,大抵也是如此。世上本沒有圍城,被困住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圍城。或者可以這麼説,圍城,不過是各人加予自己或他人的枷鎖。

曾有人這樣説:“一個人的記憶就是座城市,時間腐蝕着一切建築,把高樓和道路全部沙化。如果不往前走,終會被沙子掩埋。所以,我們淚流滿面,步步回頭,可是隻能往前走。”沙城,就是一個人的記憶;記憶,也可能變成一個人的圍城。

偶爾可以夢迴沙城,那些建築依舊精美,即使它變成圍城,它也依舊美好,豔若桃花,但那僅僅限於回憶,當我們沉溺其中,整座城市便會開始崩潰,把所有美好通通埋葬,只餘冷若冰霜的圍城。

《圍城》一書以方鴻漸的生活為主線,講述他如何一步步走向圍城,一步步將命途趨向冰霜般的寒冷境地。誠然於他而言,圍城本就存在。從他最初出國求學不成而弄虛作假開始,他便一步步踏進城中。然而,本可以如桃花般豔美的城,終在他的軟弱與怯懦下冰封千里。

我們沒有權利改變世界,但我們至少可以改變自己。儘管我們無法強大到拒絕走入圍城,但我們至少可以令圍城宛如桃花般優美,而非千里冰原般寒冷。

書中的方鴻漸,其實很可憐,然而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他本有那麼多機會走出冰冷的圍城,給自己一個豔美温暖的圍城,可他卻都一一放過。

無論是情感,亦或是生活,當斷則斷。只有果決的做出抉擇,才不會令記憶的沙城變成冷若冰霜的圍城。

所以,即使我們無力阻攔記憶的沙城變成困住大家的圍城,但我們至少也一定可以做到不讓它變成一座冷若冰霜的圍城。

命運,圍城,究竟會冷若冰霜,還是會豔若桃花?選擇權永遠都在我們自己身上。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24

讀罷《圍城》,我的情緒是複雜的。我同情方鴻漸的遺憾人生,我難過孫柔嘉的工於心計,我思考蘇文紈的執着追求,我欣賞唐曉芙的直爽聰慧,我感歎書中無止境的鬥爭,我感歎人生的變幻無常。正像蘇文紈説:“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是否也由這樣的一座城。

方鴻漸的優柔寡斷,玩世不恭以及蘇文紈的矜持自負使他們錯過了彼此。思想陳腐守舊的董斜川,“新古典主義”詩人曹元朗,方鴻漸好友趙辛楣,以及聰穎美麗的唐曉芙,在小説的一開始就上演了一出知識分子百無聊賴的宴飲大戲,這足以見到他們各自內心的“圍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在這樣庸俗無聊充斥着虛假笑臉的社會中,他們用這樣的一座城保護自己。

方鴻漸,趙辛楣和未來三閭大學的訓導長李梅亭,副教授顧爾謙和青年助教孫柔嘉在起航南下的過程中組成了“小社會”,各種矛盾和各種調侃,各種嬉戲及醜態,將人性的思想弱點描繪的淋漓緊緻。接着是方鴻漸在三閭大學教書的經歷。大學裏,上自校長,下至學生的人事糾紛,職業上的排擠,情場上的競爭,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見不得人的誹謗,陰謀詭計。一時間三閭大學成了鏡像逐鹿的舞台。一些學者粉末登場,他們中有李梅亭那樣滿口仁義道德的半舊遺老,有韓學愈那樣外形木訥,內心齷齪的假洋博士,也有高鬆年那樣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偽君子,有汪處厚那樣依附官僚謀取職位的阿木林,有陸子瀟,顧爾謙那樣一心攀龍附鳳的勢利小人。這座大學,也是一座“圍城”,在這一座城裏,表面光鮮燦爛,而暗地裏各有各的無奈虛偽。

最後,方鴻漸和孫柔嘉結婚了,他進入了另一座“圍城”,孫小姐“千方百計”地嫁給方鴻漸後,她的挑剔,她的心機,她的虛榮,她的勢利,漸漸都映在方鴻漸眼裏。最後那擲梳子的一幕,大概是讓方鴻漸最傷心的吧。畢竟他倆從確定戀愛到結婚,實在是太迅速。婚後的吵吵鬧鬧也許是很多青年男女婚後的故事,他倆像是一家人,又不像是一家人,兩人的個性都太強,一個人不喜歡她的姑媽,一個人不喜歡她的叔叔,誰也不肯讓誰。但也許是因為責任心,方鴻漸還是希望維持這種夫妻關係,而又因為心太軟的人一出手就太恨了點,方鴻漸還是將她打走了。在這一座“圍城”中,方鴻漸試圖逃出來。

“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好的;第二種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我總覺得方鴻漸屬於第一種人。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是否也有着這樣的一座城,我們努力着努力着走進它,當回過頭時,我們發現我們失去了一些東西,此時的我們就只剩下回憶……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25

輕輕合上《圍城》的最後一頁,內心很平靜,夜已悄悄地爬滿整個天空。遙望,不知哪兒還有光明。只有默默地等待,輕輕地守望,相信明天會是個好天氣。方鴻漸原來是有夢想的,正如我們的每一個人一般,年少輕狂的我們,按捺不住熱血的沸騰,無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規的事物妥協。我們總相信我們的人生只有我們能駕馭。於是方鴻漸乘上開往法國的航班,開向自認為的一片新天地。幾年後,二十七歲的方鴻漸踏上了他的返程之旅,帶着一張作假的文憑,心裏是滿滿的內疚。二十七歲的他仍會天真地想起嚴父,慈母的失望。彷彿當他多少年前踏上甲板的那一刻,人生的鎖鏈斷了一般,幾年的巴黎生活只是一場華麗的美夢,終有醒來的那一刻。方鴻漸意識到了,當他意識到紅海早過了時,他就覺悟的認識,他並不能夠完全掙脱那條無形的鏈子。

就如《圍城》中所講“年齡是個自然里程中無法超越的事實。”凡事一經隔膜,咫尺皆若天涯,又更何況是城裏城外呢?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讀圍城讀書心得 篇26

假日裏讀了錢鍾書先生的圍城,感受頗深,性格決定命運,我想是這樣的,書中的主人公方漸鴻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雖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則,甚至還帶有一絲玩世不恭的態度,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使他身陷“圍城”。其實,“圍城”都是自己創造的,他想成為大人物,這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變環境,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作個大人物不容易,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要具備很多優點……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門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事情。而方鴻漸,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面對自己的慾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兩者交界處遊蕩。正是這種性格,使他身陷自己為自己創造的“圍城”。

我認為,做人應該有原則,應該用正當的手段去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現在實現不了,就只能説明你自身還存在着一些問題,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如果目標很大,可能自己無法實現,那也不要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要做事,先學做人,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做人原則都沒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覺得,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學會做人,當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時,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順利,或坎坷,但自己問心無愧,這便是一生最大的成就

這本書寫得也很有文學色彩。作者幽默的筆墨使一個性格鮮明的小人物躍然紙上。有人説,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影子,無論是真是假,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描寫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筆墨幽默,在幾處人物的外貌描寫中也得以體現。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文字順暢,使人讀起來通俗易懂。

在寫作方面這本書也有很多我值得學習的地方。其實,有時我們也會身陷“圍城”,但更多都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創造的。我曾經也有很多煩惱和困擾,現在看來,也不足為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爭取,“如果你失敗了,就説明你還不夠強大,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吧!”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變自己。只能是我去適應環境,環境並不會來適應我。想要打破自己身邊的“圍城”很簡單,凡事應更多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多找找自身的原因。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

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當我讀完全文後,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epzgd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