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通用29篇)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通用29篇)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1

《受戒》篇幅不長,卻寫得十分有畫面感。我讀着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繪的場景,故事性很強。雖然沒有什麼驚人的場面描述,沒有華麗的辭藻,僅是白描的筆觸卻也寫得生動。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通用29篇)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飽滿,是完整的人。比如寫明子受戒時,有一個山東和尚受戒燒戒疤太疼,山東和尚罵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燒了!”簡直就是村野俗夫!這和尚的反應讓人覺得十分的真實,直爽的山東漢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雖寫的是和尚,卻不是超脱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齋唸佛,不食人間煙火。和尚也在那個世外桃源過得瀟灑,能夠自給自足,靠着自我的本事獲得吃穿,那裏的和尚能夠偶爾吃肉,甚至能夠娶妻。還有小英子家房子獨村獨落,有田沒有全拿來種糧食,而是有半畝種了小英子喜歡的荸薺。這種有些理想化的社會生活,在當時就應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間的感情純純的。從開始到結尾,兩人之間的關係總有些微妙。開頭埋了伏筆,將兩人從空間上拉近,到之後兩人之間不斷的交集。似乎只是孩子間,玩伴間的情誼,沒有明確的錯綜複雜的感情,一向簡簡單單,似水長流,一點一點滲透到故事中,一種朦朧的感情,直到最後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最後,文章用一個省略號結尾。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2

讀完汪曾祺的《受戒》,我的心竟有一絲顫抖,一些形象化的激動凸起在我的皮膚上,雖然我知道天氣並不冷——那是內心的震動造成的。

“是有路的地方,我都要走遍。”初見這樣的豪言,我感動了,想到自己僅為剛剛邁出的一小步而沾沾自喜,卻空抱着一腔願望,便在心裏暗暗責備自己的淺薄。我不想將自己封在一個小小的空間裏,我知道自己的天地應該很大,也一定會很大,但立足於此,我卻發現自己的雙腿並不強壯,就算是心,也沒有偉岸到可以俯視天下的地步。那麼,我的路在哪裏呢?我的方向呢?我不知道,我沒有明確的目標,雖然我渴望流浪的灑脱,但我也明白,自己並不會灑脱地自我放逐。但是此時,我確是失去方向了。

故事臨近結束,我又看到了“走遍沒有路的地方”的言語,我在覺得自己悟性太低的同時,也體味到一絲禪機。走遍有路的地方固然了不起,但那畢竟是是沿襲別人的老路,並不是在創造自己,而走沒有路的地方,則完全是在走自己的路,並且用自己的手去打拼、去開創。如果説,走別人的路是在圖紙上加深一道劃痕的話,那麼,走自己的路便是增加一道劃痕了,勿用贅言,後者才稱得上是真正偉大的選擇。

魯迅曾説:“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一直引以為箴言。然而,一直以來,我想到的卻只有別人是怎樣開路的,而自己,只是在做一個置身事外的旁觀者。此時,我終於感覺到了自己的存在,然而我惶惑了,一直以來只會縱向切蘋果的我,面對橫向放置的蘋果束手無策,即使我知道那裏面一定有另一方天地。

《受戒》的故事中,本是仇敵的青年人和頭陀共同開闢了“沒有路的路”,即使青年人“很快似乎忘記身邊有個頭陀”,“正如頭陀忘記身邊有一個帶劍的年輕人”,但是起碼“丁丁的聲音有了和應”。而我,註定只能一個人走,走自己的路,即使唱歌,也只能聽到自己的迴音。

但是,誰又不是如此呢?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3

近來讀書頗多,主要以散文為主,也兼讀些小説。因為工作和家庭各方面的壓力漸長,即使小説也只看了些篇幅不長的。其中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受戒》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口有餘香。總體來説,無論文筆還是故事都寫得很美,有點沈從文小説《邊城》的感覺。小説裏世界彷彿夢裏桃源,只是裏面人並非為了避世,而是本來就生長在那裏,俗世中人有的他們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採用的是回憶式開頭:“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他是十三歲來的。”這與法國作家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開頭“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頗為神似。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創作此篇時是否受到了這位法國文豪的啟發。如果是,那麼此作可以説既有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的詩情畫意,又有西方意識流的不拘一格,堪稱是一篇中西合璧的文學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鄉管“出家”叫“當和尚”,感覺就像我們今天去“當老師”、“當記者”、“當編輯”似的。只是一種可以賺錢的職業,並沒有太多神聖的味道。而且明海出家是早就計劃好了的,因為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夠種的了,他是老四。於是在他七歲那年,家裏人便決定讓他當和尚。當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關係。文中説道:“當和尚有很多好處。一是可以吃現成飯,哪個廟裏都是管飯的。二是可以攢錢,只要學會了放瑜伽焰口,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錢。積攢起來,將來還俗娶親也可以;不想還俗,買幾畝田也可以。”換做今天的話來説就是“包吃包住,收入不菲,工作不累。”這樣好的工作,就連明海自己也覺得在情在理。這是小説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説是“受戒”的緣起。

到了小説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場了,文章寫道:“到了一個河邊,有一隻船在等着他們。船上有一個五十來歲的瘦長瘦長的大伯,船頭蹲着一個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剝一個蓮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船裏,船就開了。”這個女孩子就是小説中的女主角,這一段描寫確實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邊城》中那隻渡船上的老爺爺與翠翠。也許這篇小説起初就是汪曾祺向其恩師沈從文的敬禮之作吧。

在船上,女孩問明海是要去當和尚嗎?明海點頭。女孩問明海當和尚要燒戒疤,怕不怕?明海含糊地搖了搖頭。女孩又問,你叫什麼?明海。在家呢?明子。小明子,我叫小英子!我們是鄰居。我家挨着菩提庵。——給你!小英子就把吃剩的半個蓮蓬扔給明海,小明子就剝開蓮蓬殼,一顆一顆吃起來。這就是小明子與小英子的第一次邂逅。一個小和尚和一個小女孩的懵懂愛情就此泛起了漣漪。

汪曾祺後來在關於《受戒》的感言中寫道:“因為我的老師沈從文要編他的小説集,我又一次比較集中,比較系統的讀了他的小説。我認為,他的小説,他的小説裏的人物,特別是他筆下的那些農村少女,三三、夭夭、翠翠。是推動我產生小英子這樣一個形象的一種很潛在的因素。這一點,是我後來才意識到的。在寫作過程中,一點也沒有察覺。大概是有關係的。我是沈先生的學生,我曾問過自己:這篇小説像什麼?我覺得,有點像《邊城》。”

但是我覺得,《受戒》雖然脱胎於《邊城》,但卻比《邊城》更貼近現實的生活,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邊城》裏的世界幾乎完全是如詩如畫的,是脱離了現實世界的另外一個世界,裏面無論人物還是景物都是那麼唯美。而《受戒》裏的人即使入了佛門,也根本不受清規戒律的約束,打紙牌、吃水煙,吃肉不瞞人,年下還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只是殺豬時多了一道儀式,要給即將的豬念一道“往生咒”,並且總是老師叔念,神情很莊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來從虛空來,還歸虛空去,往生再世,皆當歡喜。南無阿彌陀佛!”這是當和尚嗎?拿着善男信女的錢,卻做着吃喝玩樂的事。難道是作者在小説中孕育着莫大的諷刺嗎?我不敢想,又不能不想,經歷不同則感受不同,也許每個讀過這篇小説的讀者心中都會有自己的一番認識吧。

小説的第三部分,明子要去“受戒”了,英子問他:“你真的要去燒戒疤呀?”“真的”“受了戒有啥好處?”“受了戒就可以到處雲遊,逢寺掛搭。”“什麼叫‘掛搭’?”“就是在廟裏住。有齋就吃。”“不把錢?”“不把錢。有法事,還得先盡外來的”“還要有一份戒牒。”“鬧半天,受戒就是領一張和尚的合格文憑呀!”當和尚也要文憑,有了這文憑,不僅在本寺,到外面寺廟混飯更容易,明子當然要去搏一搏,同時也為了完成家裏人的期望。

小説的最後,小明子“受戒”歸來,小英子划船去接他,這一段寫得極美:他們一人一把槳。小英子在中艙,明子扳艄,在船尾……劃了一氣,小英子説:“你不要當方丈!”“好,不當”“你也不要當沙彌尾!”“好,不當。”又劃了一氣,看見那一片蘆葦蕩子了。小英子忽然把槳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邊,小聲地説:“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你説話呀!”明子説:“嗯。”“什麼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明子大聲地説:“要!”“你喊什麼!”明子小小聲説:“要——!”“快點劃!”英子跳到中艙,兩隻槳飛快地划起來,划進了蘆花蕩。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着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野菱角開着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隻青樁(一種水鳥),擦着蘆穗,撲嚕嚕飛遠了……”

小説的結尾,作者這樣寫道:“一九八零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原來這都是作者的一個夢啊,怪不得寫得那麼美,只是這夢後來怎樣了,明子會為了娶英子,剛“受了戒”又馬上去“破戒”嗎?抑或這個結尾還藴含着更深遠的寓意?作者沒有再寫下去,對比《邊城》的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都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思索空間。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4

《受戒》篇幅不長,卻寫得十分有畫面感。我讀着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繪的場景,故事性很強。雖然沒有什麼驚人的場面描述,沒有華麗的辭藻,僅是白描的筆觸卻也寫得生動。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飽滿,是完整的人。比如寫明子受戒時,有一個山東和尚受戒燒戒疤太疼,山東和尚罵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燒了!”簡直就是村野俗夫!這和尚的反應讓人覺得十分的真實,直爽的山東漢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雖寫的是和尚,卻不是超脱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齋唸佛,不食人間煙火。和尚也在那個世外桃源過得瀟灑,能夠自給自足,靠着自我的本事獲得吃穿,那裏的和尚能夠偶爾吃肉,甚至能夠娶妻。還有小英子家房子獨村獨落,有田沒有全拿來種糧食,而是有半畝種了小英子喜歡的荸薺。這種有些理想化的社會生活,在當時就應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間的感情純純的。從開始到結尾,兩人之間的關係總有些微妙。開頭埋了伏筆,將兩人從空間上拉近,到之後兩人之間不斷的交集。似乎只是孩子間,玩伴間的情誼,沒有明確的錯綜複雜的感情,一向簡簡單單,似水長流,一點一點滲透到故事中,一種朦朧的感情,直到最後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高 潮。最後,文章用一個省略號結尾。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5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極美的小説。寫一個小和尚和一個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朧朧的感情。全篇有一萬二千多字,幾乎沒有什麼故事情節,但卻極富詩情地展現了三十年代蘇北裏下河的田園風光。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少女的初戀被作家描繪得如詩如畫,醉人心田。文章發表之前,有人問汪曾祺:“你為什麼要寫這樣一篇東西呢?”汪曾祺説:“我要寫,必須要把它寫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詩意。”寫成後,汪曾祺宣佈:“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這些話,我們都能夠把它看做是汪曾祺創作這篇小説的初衷,也是作家透過文章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受戒>。

一、詩意和諧的生活空間

<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明海和小英子,實際上作者追求和張揚的就應是種“桃花源”式的自然純樸的生活理想。作者特地選取混亂時代極為難得的“人不生病,牛不生災,也沒有大旱大水鬧蝗蟲,日子過得很興旺”的幾年時光,以促成這個桃花源的生成。這個桃花源中諸多的人物不受清規戒律的約束,其情感表露十分直接而且質樸,他們雖然都是凡夫俗子,卻沒有任何猾、惡意,眾多的人物之間的相互自然的愛意組成了洋溢着生之快樂的生存空間。作者以一種通達的甚至理想化的態度看待這種生活,沒有絲毫的冬烘頭腦與迂腐習氣,他塑造的這個空間是詩意的,而又充滿了夢幻色彩。但是明海和小英子雖然不能完全算作這篇小説的主人公,他們那種純潔、樸素、自然而又有一點苦澀的感情卻確實能夠給這種理想賦予一個靈魂。

在汪曾祺筆下,小和尚明海是聰明的、善良、純樸的,小英子是天真、美麗、多情的。他們之間朦朧的異性情感,呈現出浪漫的、純真的色彩,在人生的旅程中奏出了一曲美的旋律。這種情感發自還沒有受到俗世污染的童心,恰恰股以成為這個桃花源的靈魂的象徵,所以作者把它表現得個性美。譬如,明海受戒後,小英子接他回來時,問:“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明子先是大聲然後是小小聲説:“要——!”英子把船划進了蘆花蕩,小説之後這樣描述:“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着銀光,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野菱角開着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隻青樁(一種水鳥),檫着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小説中的少女小英子保存着最為自然的本性——透明的性情,由這一帶清秀山水培養起來的水一般的陰柔性情。她有着本乎自然的,純真的情愛。在她身上,似乎找不到焦慮或受壓抑的陰影。她的焦慮與被掩藏或裝飾了起來,恰如那一片密密的蘆葦蕩子。小英子生存的空間是桃源式的環境。這一片空間裏的人,與自然是充分混溶的。他們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忌諱”的約束。小英子初次見到明子,就很自然地把半個蓮蓬扔給他吃,以後就熟如一家人,明子也老往小英子家裏跑。小英子的母親斥責明子時,徑直叫他“兒子”,之後乾脆把他認作了乾兒子。明子幫着小英子姐妹畫繡花,幫着做田裏的農活,一齊踩水,一齊採荸薺……“男女授受不親”的秩序被徹底打破了,少男少女在一種親密無間的關係裏滋養起了一種最自然的相互依戀的情感。在那裏,被表述為一種如水一般流淌的、再自然但是的事情。小説自始至終渲染的這種古樸淳厚的民風得到了昇華與深化。“受戒”與“情愛”這兩個看似對立的命題在那裏奇特地統一齊來了。

二、純樸自然的生活方式作者在小説裏敍述的是一種獨特的生存環境中奇異的人情風俗及其人羣的生活方式。這個世界中人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然而又是率性自然的,它充滿了人間的煙火氣,同時又有一種超功利的瀟灑與美。首先,故事的行為“空間”——“這個地方的地名有點怪,叫庵趙莊”。“庵趙莊”這一符號,指稱着兩重涵義:莊上大都姓趙,莊上有一個庵。莊以族為名,是中國傳統社會注重血緣聚居的一種反映;莊以庵名,則可見這座小小的菩提庵對莊上人家的重要性。“出和尚”便是這個地方的一大特色。例如,在當地,出家僅僅是一種謀生的職業,它既不比別的職業高貴,也不比別的職業低賤,庵中的和尚不高人一等,也不矮人三分,他們照樣有人的七情六慾,也將之看作是正常的事情,並不以之為賤:“這個庵裏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人提起。”——他們能夠娶妻、找情人、談戀愛,還能夠殺豬、吃肉,唱“妞兒生得漂漂的,兩個翹翹的,有心上去摸一把,心裏有點跳跳的”這樣的酸曲。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順乎人的自然本性,自由自在,原始純樸,不受任何清規戒律的,正所謂“飢來便食,困來便眠”。廟裏的和尚是如此,當地的居民也是如此,英子一家的生活,男耕女織,温飽無虞,充滿了一種俗世的美:

“房檐下一邊種着一棵石榴樹,一邊種着一棵梔子花,都齊房檐高了。夏天開了花,一紅一白,好看得很。梔子花香得沖鼻子。順風的時候,在荸薺庵都聞得見”

小説中自然、純樸的民俗世界實際上是汪曾祺自然、通脱、仁愛的生活理想的一個表徵。他説:“有評論家説我的作品受了兩千多年前的老莊思想的影響,可能有一點。……我自我想想,我受影響較深的,還是儒家。我覺得孔子是個很有人情味的人,並且是個詩人。……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極致。……我覺得儒家是愛人的。因此我自詡為‘中國式的人道主義者’”

<受戒>中表現的就正是這種傳統文人追慕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這種“生活境界的美的極致”。他對人的關心、尊重和欣賞,超越了政治、形態等功利層面,直指人的生命形式和生存形態,這便是他塑造這些人性完全被釋放了的和尚形象的原因,也是他淡泊和諧的審美追求得到的進一步落實。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6

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我讀得不多,記得在20__年吧,我在自學中山大學的漢語言文學課程中,第一次讀到《受戒》一文,一口氣我接連讀了三遍,感覺只有兩個字:純美!

文章講述的是一個小和尚——明海和一個和尚廟——荸薺庵的零碎瑣事,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平常之極。整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人生哲理;沒有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事件;沒有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卻處處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和人情味。清新雋永、悠遠綿長!

和尚出家不是因為貧窮、走投無路才遁入空門,當和尚也要有關係、要有必須的門檻:“當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聲如鐘磬,三要聰明記性好。還要認得字讀過書”,當和尚還能夠賺錢,經營產業、娶老婆……。説白了當和尚其實就是一種職業,而且是好職業!

沒有僧人的苦行修持,沒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慾,“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三師 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鮮紅的豬血就帶着很多沫子噴出來”,“能夠收租、放債”,“能夠賭錢、能夠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個”,“不興做什麼早課、晚課,這三聲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後,挑水,餵豬”。乍一看來有點離經叛道,有違清規,卻是世俗人情,人間煙火,飲食男女。和尚們過的是一種慵懶閒適的生活,與世無爭,率性隨意,自給自足,不是世俗人家,勝似世俗人家!

“捆豬的時候,豬也是沒命地叫。跟在家人不一樣的,是多一道儀式,要給即將升 天的豬念一道“往生咒”,並且總是老師叔念,神情很莊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來從虛空來,還歸虛空去往生再世,皆當歡喜。南無阿彌陀佛!”令人忍俊不禁之餘笑話和尚的迂腐!受戒燒戒疤太疼,山東和尚罵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燒了!”活脱脱的村野俗夫!這是真的嗎?我想就應是真的,起碼是存在這種生活方式的!和尚也是人啊。

小和尚明子英俊聰明,好學多才,又純樸老實。“得了半套《芥子園》,照着描,畫得跟活的一樣”。而小英子則是一個美麗、伶俐、敢愛敢恨的農村小姑娘,“一天嘰嘰喳喳地不停,像個喜鵲”。不像情感小説中的男女主角,從頭到尾愛得死去活來。故事中男女主角,對世事懵懂,卻不無知!明子與小英子談不上是戀人,最多是青梅竹馬的鄰居,孩童的純真、兩小無猜的玩伴,又藴含着絲絲青春萌動的情愫,寫小英子喜歡明子,“小英子愛採荸薺,拉了明子一齊去,老是故意用自我的光腳去踩明子的腳。”而明子呢,“看着她的腳印,傻了,他覺得心裏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一種樸素純真、如詩如畫的情感躍然紙上,令人有種“似曾相識”的感歎!對於明子的受戒,善因寺要選他當沙彌尾,小英子怕失去心上人,毅然決然的要明子“不要當方丈”,“也不要當沙彌尾”,勇敢地表白説,“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故事在真情流露中到達了文章的高 潮。

我不明白這種情狀是不是汪老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小説中沒有如詩如畫的情景描繪,沒有千迴百轉的情感糾葛,更多的是人物細膩的語言、動作描述,但是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同時又充滿温馨寧靜、樂天安命的生活境界。文章的末尾汪老寫道“一九八〇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更感受到作者在那種戰爭動盪時代對完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對人性真善美的深刻感觸。正如作者自我是這樣説的,“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噢!原先文字是能夠這樣純美的!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7

文章開篇就用緩慢的文筆描述了一個獨特的世外桃源,與其説獨特更不如説荒誕。庵趙莊的人們太寬容了,在他們心中,和尚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像是郎中,書生,當鋪,商人之類的職業,沒有區別。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還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規還是和尚嗎?——這樣光怪陸離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澀全然無關,完全不符合中國人傳統的觀念。

再説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由此村莊獨特的幸福生活可見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鬥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慾望的世外桃源。荸薺庵裏,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裏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然而卻沒有人指責,這一切的荒誕在村莊裏是如此和諧。

在我看來,和尚本身不是一種職業,守清規也並不是對人性的壓抑。對於那些看破紅塵的人來説,選擇出家反倒是解脱。給心靈困惑的人們一個遠離塵世的機會。而文章中,和尚變成職業,用來賺錢,是對佛教信仰的侮辱。

再説全文的主線,明海和小英子,二人兩小無猜的感情倒是讓人動容。也只有在庵趙莊這樣寬容的環境裏才有可能成長髮芽的戀情。這也是全文唯一讓我覺得像世外桃源的地方。

文章題目是受戒,而受戒卻放在結尾,被淺淺一帶而過。作者是故意讓人錯覺離題,然後再體味作者的用心良苦。“受戒”後,和尚本身就應該是過着平淡的清修生活的,可是他們“不正經”,於是題目與正文便產生了反差效果,而這種反差效果恰恰是表達了作者心中想諷刺的現象。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8

再讀畢淑敏的文字,是這本《幸福的七種顏色》。與《心靈密碼》相比,讀《幸福的七種顏色》,讀出了更多的理性。

“提醒幸福”,“幸福的鏡片”,“幸福家庭預報”,“幸福盲”……這是作家筆下對幸福的感受。“享受幸福是需要學習的”,“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裏經常看看太陽,心就不知不覺暖洋洋亮光光”。“生活不缺少幸福”,而是缺少“發現幸福的眼睛”。我們不幸福,是因為“我們常常過多地把眼睛注視着別人,而自己則在不知不覺中失落着最寶貴的東西”。

“轟毀你心中的魔牀”,“自拔”,“我很重要”,“千頭萬緒是什麼”,“第二志願”……這是作家描述的處理不幸的技術技巧。“魔由心生”。在自己心靈的寶庫中,儲藏勇氣,儲藏智慧,儲藏經驗、教訓,期望和安慰,拋卻“我應該是怎樣的”念頭,找到“適合自己的減壓方式”,把自己從過重的壓力中拔出來。在適當的時候提醒自己,“我很重要”,“在填寫第一志願的時候,把其後的每一份志願也都認真地考慮”。這是人生“不屈不撓的法門”。

“素面朝天”,“幸福與不幸永在”,“苦難之後”,“泥沙俱下地生活”,“切開憂鬱的洋葱”,“忍受快樂”,這又是作家敢於面對自我,敢於面對生命之苦難的深度解讀。“我相信不化粧的微笑更純潔美好,我相信不化粧的目光更坦率而真誠”。“災難是一把雙刃劍,可以把一個人從精神上殺死,也可以把他鍛造得更加堅強”。“憂鬱是一種面對失落的正常”,不要否認我們的憂鬱,憂鬱使我們成長,“不要被憂鬱嚇倒,擺脱了憂鬱的我們,會更加柔韌剛強”。生活並不總是色彩斑斕,“泥沙俱下並不完美的生活,才是組成寶貴生命的原材料”,“快樂是我們人生得以有所附麗的紅楓葉”,“忍受快樂,是一種怯懦;享受快樂,是一種學習”。

讀着作家筆下的文字,我不時地閃出這樣一個念頭:這是人生的一種“悟到”,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的。這是人生歷練的結果,是積累了豐富閲歷之後的“參透”,是必須到達某個時間點之後才會有的“對生活的咀嚼之後的反芻”。就像一位作家,他首先呈現的作品是小説,然後是散文,最後才是人生哲理小品。年輕時的信馬由韁,可以成為小説;中年時的形散神聚,可以成為散文;到了老年時的對人生經歷的“悟到”,即為哲理小品了。這在於是否到了這個時間點。

“悟到”,有的人可能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有的人費時一世一生,才能找到;還有的人,“乾脆終生在暗中摸索,不得所終”。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9

暑假期間,我讀了《茶館》一書。這本書是以劇本的方式來寫的,跟莎士比亞寫戲劇的方式差不多。內容也非常有趣。裏面有善有惡,有好有壞。我喜歡王利發,我厭惡心狠意毒的劉麻子。

《茶館》主要講得是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一個叫裕泰茶館的生活場景。文章分為三幕,第一幕是茶館最鼎盛的時期,很多人來這裏喝茶談笑;第二幕茶館開始漸漸衰落,因怕遭淘汰,後面已經改成了公寓;到第三幕時茶館已經非常衰落了。最後,王利發一家(除了王利發)都逃走了。王利發最後也上吊自殺了。

我喜歡王利發這個人。他是裕泰茶館掌櫃的。雖然他有點自私,但是他善良、心眼不壞。第三幕時,王掌櫃已經很老了。他的心依然善良。他幫助因為家窮而賣給龐太監做老婆的康順子。當康順子和龐家斷絕關係後,她的四侄媳婦來請她去管管要做皇帝的四侄子少貪圖女色,因為康順子不答應,她的四侄媳婦就翻臉了,給她下了最後通牒。王利發知道,要是康順子還不答應,康順子會倒黴,他的茶館也會完蛋。他就幫助康順子隱藏她兒子的祕密,還幫助她祕密逃走。他也知道後果,就是砸茶館。但他也不怕這些了。要是有些貪圖榮華富貴的人,絕對會好好地勸康順子,討好她的四侄媳婦,以後討一個大官做做。要是不行,就強行把她送到宮裏去,至少能得到許多賞賜。但王利發就不這麼想。後來他又幫兩個罷工的老師逃走了。他也知道後果,輕則坐牢,重則槍斃。後來他因為放了起事的康順子的兒子康大力,弄得他們家(除了王掌櫃)要逃到別處去,王利發自己説不定都要喪命。王利發還沒有一點後悔。要是有些怕死的人,就後悔自己放了康大力,連忙派人去這裏找找,那裏找找,説不定能撿回一條命。

《茶館》這本書就是這樣,有善有惡,有好有壞,有喜有憂,有笑有哭。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10

沒看這本書之前一直認為愛是人的一種本能,從無條件的母愛中知道付出與奉獻,從父親的嚴厲與寵愛中學到堅強與責任,這都是我們潛意識中愛的本質。在讀完《愛的藝術》之後才知道原來愛也是一門學問也有理論也需要實踐。雖然艾裏希——弗洛姆生活的時代和背景已經跟我們大相徑庭,但是他對愛的理解並沒有隨着時間的變遷而產生很大的分歧。書中引用了一些心理學的術語但是都不是很艱澀難懂,雖然不是完全贊同他的見解,但是他不同於一般人的對愛的詮釋也使我感覺對愛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弗洛姆認為造成“愛不用學習的態度”的原因是:大多數人把愛只是簡單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愛,所以他們使用各種途徑贏得人心、具有吸引力;還有人認為愛的問題就是愛的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人們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但是要得到一個合適的愛的對象則難的多;人們不瞭解“墜入情網”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在人類社會中幾乎沒有哪一種活動、哪一項事業像愛那樣,開始時充滿期待和希望,而結果又常常以失敗而告終。因此,他主張愛也需要學習。在他論述的過程中我覺得有一段話説的特別好,至少我覺得很真實,“兩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當他們突然拆掉使他們倆分隔的那堵高牆時,他們感覺彼此的距離越來越近,最後融為一體。但是這種類型的愛情就其本質來説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曇花一現。這兩個人漸漸熟悉,而親密體驗的奇妙光環卻日漸消退,直到最後他們的衝突、失望及彼此之間的厭煩,把當初僅存的美好感覺完全破壞掉。然而,在一開始他們根本不會想到將是這樣的結果,實際上,他們並不懂什麼是愛,他們只是把彼此之間如痴如醉的迷戀與瘋狂當成了雙方強烈愛情的表現,但其實,最初那種彼此之間的迷戀也許只説明瞭他們以前是多麼的孤單。”確實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愛情就如曇花般稍縱即逝,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什麼是愛,而只知道自己很孤單。為了逃避這種孤單的感覺而選擇暫時的麻痺。

愛的對象。“愛並不是某個具體人的一種關係,而更多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上的傾向。這種態度決定的是一個人與整個世界的關係,而不僅僅是決定與自己愛的對象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只愛自己的對象,而對其它人漠不關心,那麼他的愛就不是真正的愛,只不過是一種共生體的依戀,或者是一種更高的意義上的自私。然而,絕大多數的人相信愛的問題就是愛的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他們甚至認為只愛一個人不顧其他恰恰是自己強烈的愛的證明。其實這種想法十分荒謬。就像一個人想畫畫但又不想學習繪畫這門藝術,他只關心能不能發現可以激發創作靈感的模特,自認為一旦找到就會畫出美麗的作品來,這自然是荒謬可笑的。”其實我並不贊同他這種説法,對於戀愛中的人來説彼此眼中只有對方,這在我們看來在正常不過的了。他們只顧及到自己愛的人而忽略了其他人,是因為愛情本身就具有排它性。他們忽略其他人也並不能説明對其他人就沒有愛,而是不同性質的愛。這在他看來是荒謬可笑的讓我感覺十分不解。

不同形式的愛。弗洛姆在書中列舉了一些不同形式的愛如:博愛、母親的愛、性愛、自愛和上帝的愛,在這幾種愛中我認為梅斯特——艾克哈特對自愛的一段論述很特別:“如果你愛自己,你就會像愛自己一樣愛所有人。如果你對別人的愛少於對自己的愛,你在愛自己的時候也不會成功。如果你愛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那麼你就是把他們當作一個人來愛,就是一個偉大而公正的人。”在我看來現在的社會中愛自己可能就是一種很常見的自私的行為,但是弗洛姆認為自私和自愛不是一回事,而且是背道而馳的。他認為自私的人並不是太愛自己而是根本不愛自己。他對自己的利益過分的關注正是他缺乏對自身的愛和關心的表現。缺乏自愛表明他缺少內在的創造性,使他感到沮喪、空虛和孤獨。所以他會通過其它的滿足來彌補自己是去的幸福。看上去他好像對自己非常關心,但實際上只是在掩飾自己在愛的能力方面的欠缺。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觀點“自私的人就是自戀的人,他們把對別人的愛投射到自己身上。”他認為自私的人的確不愛別人,但這不僅是因為他沒有能力去愛別人,而且因為他也沒有能力去愛自己。我覺得這個觀點很特別,確實能做到愛自己又愛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做到這一點在我看來他是一個偉大而公正的人,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下面我説一下我對愛的理解,隨着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也像上了發條的時鐘一刻都不敢怠慢。這就使得人們的生活充滿了無形的壓力,愛可能是緩解這種壓力最好的祕方,當然我説的愛不僅僅是愛情也包括友愛和親情。暫且不説這愛到底用不用理論性的學習,先感覺一下自己有沒有感覺到孤獨,如果有的話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雖然不會有很明顯的改觀,但至少會感覺身邊還有人關心、關懷着自己。至於愛情我認為可遇而不可求,沒有愛情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沒有愛而去愛,與其有三兩次的being in love 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 in love 。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11

我在看書之前先讀了大師村上春樹和張悦然為這本書做的序,一開始我對這部小説可以説是一無所知。是他們做的序讓我對這部小説有種肅然起敬的感覺,原來它是這麼一部經典之作啊!所以對於這本書我不會寫任何讀後感的,我的這種感覺自己也描繪不清楚。講一個村上春樹説的故事,也許我的感受和他有那麼一點相通之處吧。他在序中寫到:我在高中時第一次讀到英文版的卡波特作品,記得我深深地歎息“這麼好的文章我如何也寫不出來啊”。我在29歲之前都沒有試圖寫小説,就是因為數次經歷了這種體驗。因此我一直認為自己沒有寫作才能。我在高中時代對於卡波特的文章的感受,即便在四十年後的今天,也幾乎沒有變化,只不過如今我的態度變為……

我恐懼寫任何關於這篇文章的讀後感的感覺,就和村上春樹當年恐懼寫文章的感覺一樣。通過村上春樹寫的序,可以看到他對卡波特本人,對卡波特的作品,對卡波特所處的歷史背景都是瞭如指掌的。所以不管是讀後感還是為書作序,都不可以隨便寫的,對作品一定要有很深厚的瞭解和積澱才行。既然我並不瞭解,我就只能通過村上春樹和張悦然的眼睛向大家展示一下這部經典之作了。

村上春樹説:在寫蒂凡尼的早餐時,卡波特經歷了長期的呻吟痛苦,因為在寫這部作品的時候他經歷了“戰略”的轉化,由青年時代的卡波特自然而然的編寫自己的故事,轉變為創造新小説以及與其相適應的新文體。很顯然他成功了。正像諾曼梅勒曾預言的那樣,蒂凡尼的早餐成為了一部絕妙的古典,並廣為流傳。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12

(一)跨越荒原

人們常説天堂或地獄之類,但或許誰也不知道天堂是什麼樣子,地獄是什麼樣子。或是怎樣才能進入天堂,抑或怎樣避免誤入地獄的危險。

這樣一個故事。敍述我們的生命終止之後,靈魂去往天堂的旅途。根據我們每個人心像的不同,折射出不同的旅途之路。旅途之中,依然會危險重重,有黑夜裏惡魔的襲擊,潛在的危險隨時可能顯現。幸運的是,有相應的擺渡人——護送你走過荒原之路,護送你順利到達天堂的“家”。

擺渡人會根據從人世間走過來的人的不同背景,不同年齡,幻化成讓對方相互可接受的形象。也許因為兒童,幻化成體貼、可愛的聖誕老人;也許因為老人,幻化成相對慈祥的面容;他護送無數的人們,穿過這危險重重的荒原,帶人們奔向天堂的“家”。

然而,這個世界上終究還是有好人、壞人之分的。擺渡人可以提前看到從人間過來的人的情況,也許可能會遇到狡猾、自私的人,也許會遇到殘暴的人,每當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他無從選擇,擺渡來到這裏的人到達終點是他的職責,哪怕有時候他並不情願擺渡某個人,他卻不得不履行自己的職責。於是,漸漸地趨於麻木,周而復始,護送完一個人,重奔起點,再護送下一個人。直到遇見了迪倫。

迪倫看似和他擺渡的大多數人一樣,卻有些特別。面對自己已經死去的現實,她沒有沉浸在這樣的現實中,黯然傷神、顧影自憐。相反,她選擇平靜的接受現實。她沒有和大多數人一樣,把擺渡人當做虛幻的影像,她把他當做“人”看待,同他交流、暢談;不管是好奇也罷或是其它原因也罷,她會問除此旅途之外的與擺渡人相關的人或事,有時候長時間的一個人,也需要偶爾有人適當的聆聽,聆聽他的故事,或是聆聽他內心的聲音。

就這樣,兩個人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慢慢增進感情。直到那險惡的危險來臨,因未能在天黑之前到達安全屋,他們遭到惡魔的不斷襲擊,在迪倫幾乎就要陷入惡魔之手,命喪於荒原之路的時候,崔斯坦全力保護,哪怕自己受多重的傷,哪怕犧牲自己的生命。

終於,迪倫獲救了。崔斯坦卻陷入與惡魔的爭鬥中,一堆堆惡魔不斷襲來,撕扯他的衣服、頭髮,抓撓他的臉,或是重擊他、打他,讓他幾乎無力抵抗。在崔斯坦幾乎要命喪荒原之路,無力抵抗的時候,迪倫處於絕望、無助的一聲吶喊:“崔斯坦。”這份處於絕望的呼喊,這份對同伴的渴求,終於支撐崔斯坦逃過惡魔之手,順利到達安全屋,和迪倫匯合、重逢。

兩個相依相伴的靈魂,就這樣在艱難旅途中,信任、關愛、理解。

一種新的感情在漸漸萌生。

朦朧的愛意。這份朦朧的愛,卻又是那麼濃重。支撐着兩個人,走完剩下的旅途,哪怕即將走完這荒原之路,即將離開這危險重重的荒原,即將要到達天堂的“家”。迪倫不願意,她不想跨越荒原和天堂的屏障,她想和心愛的擺渡人在一起,哪怕這裏危險重重,哪怕這荒原裏只是討厭的重重疊疊的山脈、崎嶇的山路。或是時常出現的惡魔,在愛意萌生的那一刻,愛勝過全部,愛給予她全部的能量。只要能和崔斯坦在一起......

然而,現實終歸是現實。該來的總要來,總要面對荒原的終點,總要跨越這一段路。情感的萌生,情感的融合。面對終點,夾雜着不捨,夾雜着不願別離的心境,夾雜着那份渴求。“同我一同走吧,崔斯坦,我們一起走。”這份不捨,這份渴求是那樣的熱烈,面對這樣不斷的懇求,崔斯坦不得不暫時答應迪倫,哪怕他知道這是欺騙。但他卻不得不編造這樣的謊言。只為了讓她安然跨越那最後一步,順利到達天堂。而他還有接下來的路要走......

隔開兩個世界的帷幕,一邊是迪倫奮力的哭喊,一邊是崔斯坦無法改變現實的絕望、無奈、痛苦......一道看似簡單的屏障,兩個人天各一方......

重回人間

未進天堂之前,誰也不知天堂是什麼樣子。進了之後,才發現,這裏的確是家。他會給你想要的環境,你想要回到小時候,天堂裏就會有小時候的街景,讓你感覺一切都那麼熟悉。温暖的家,有曾經逝去的親人,在這裏等着你,同你相擁,再一次感到親人之間暖暖的愛。

然而,還沉浸在別離情緒中的迪倫,無暇關心這些,無暇對周圍環境的變化產生好奇、欣喜。她是如此想念心愛的人,即使已經在不同的世界,在天堂,她首先去的不是心愛的家,她向這裏的人要了崔斯單所擺渡的人的名單,她抓着沉沉的書冊,吃力地從頭翻到尾,一直看到最後。她會想崔斯坦現在到哪裏呢?到達安全屋了嗎?她一直想。一直想......

終於,當她知道其實可以回去,可以跨越荒原之路和親愛的人相聚的時候。她是開心的。這裏的人,有的時候,熬不過漫長的等待,都在想回去,回去見到曾經熟悉的家人、心愛的人。然而危機四伏的荒原之路,是否真的能回去,這團團疑問,讓所有人幾乎打消了這個念頭。相比可能再次陷入惡魔的手中,可能命喪荒原之路,或者即使跨越荒原之路,也無法回去的現狀,大多數人選擇止步於此,在此守候、等待。然而,迪倫,想到可能再次見到心愛的人的可能,開心。她想試試,哪怕前路漫漫,一切未知,哪怕她不得不面對未知的險境,哪怕這次沒有人貼心守護,她得一個人跨越山脈,穿過湖泊。度過一個又一個困境。她想試試......

重新回到荒原,迪倫是開心的。既然回到荒原,回到共同的環境,就代表有遇見心愛的擺渡人崔斯坦的可能性。她的腳步更快了,她竭力回想來時的路,她竭力的跨過湖泊,穿越沼澤。她在人流中尋找,尋找心愛的人......

當你是那樣熱切的渴望,當你度過重重險境,依然渴望;我想那份執著,那份堅強,那份渴望,渴求,是會讓人感動的。而這份感動終將會是有希望的,終將會幻化成一種可能,再次和心愛的人相見的可能。終於,奇蹟發生了......

終於,他們團聚了。驚喜、開心。而這荒原之路,或許也只是暫時,他們在這裏遇見、重逢,他們在這裏共渡難關,共同經歷那些難忘、那些刻骨銘心。他們也終究會邁過這荒原之路,走得更遠。在迪倫的帶領下,他們向人間走去......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13

通過閲讀《活法》一書,感覺書中每一節目錄標題都是鼓人進取的勵志短語,這位日本的“經營之聖”以短小精悍的章節設計和淺顯易懂的語言,詳細闡述了人生的活法,即高尚的品格、做人做事的原則、不懈的努力,奮發的激情,感恩的心態、簡單的真諦。稻盛先生提出的“人生方程式”,即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他認為思維方式、熱情和能力,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三個基本素質。人生·工作的結果是由這三個要素用“乘法”算出的乘積,絕不是“加法”。從中告訴我們作為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更應該有熱情,積極主動地做事,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

稻盛先生在書中肯定“努力、堅持”的意義,他強調一個人做任何事一定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努力到老天爺相助的那一刻,其實就是讓我們有堅持不懈的精神。這讓我想到了一個故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心動不如行動,一件事情的成功很多時候並非取決於外部條件的優劣,更多是取決於人的態度。而我們現在正需要這種持之以恆、堅持到底的心。無論外界環境如何,我們都應該積極主動,堅持不懈的努力工作。很多員工剛進入企業都會很努力,對自己抱有很大的期望值,但是自己堅持一段時間後,發現不管努力與不努力都一樣,同樣的報酬,也沒有委以重任,於是沒有了信心,沒有了熱情。其實是錯誤的,只要你堅持努力工作,一定會得到企業認可的,不但給企業帶來了效益,更快速提升了自己能力。我們應該用“真心、誠心、虛心、恆心、愛心”的精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領導交辦的工作要做到最好,對上司保持最起碼的尊重,要有主動幫助別人的意識,主動找差距。我們只有具備了設定並達成目標的能力、快速執行的能力、團隊協作的能力,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才能找到自我實現的價值。

稻盛和夫崇尚“化繁就簡”的禪意。書中也提到:“簡單是人生和企業經營的原理原則。”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不要説謊話、不要貪心、不要給別人找麻煩、腳踏實地的去做事。我們每一個人的工作是平凡的,每天都在重複同樣的工作,但我們不應該放棄學習,放棄挑戰,我們應該從一點一滴做起,融入到我們這一個充滿温馨的學習型企業中,盡最大可能來展示自己的價值,進而共同創造明天的輝煌。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你的崗位。這是雷鋒日記裏的一段話,它告訴我們無論在什麼樣的崗位上都要腳踏實地,發揮最大潛能,做出最大貢獻。給你一張足夠大的紙,你所要做的是重複這樣的動作:對摺,不停地對摺。當你把這張紙對摺了51次的時候,所達到的厚度不是一個冰箱那麼厚或兩層樓那麼厚,也不是開原市到德國世界盃賽場的距離,這個厚度接近於地球到太陽之間的距離。沒錯,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動作,是不是讓你感覺好似一個奇蹟?為什麼看是毫無分別的重複,會有這樣驚人的結果呢?摺紙不是為了一遍遍的重複,而是要達到從太陽到地球之間距離般的厚度。用簡單的思維、腳踏實地的去工作,不僅是為了一步步的前進,更是為了不斷地實現目標,進而創造目標。

稻盛和夫認為,在現實人生中我們應該實踐佛陀教導的六度:佈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般若。每個人都應該保持純正的利他之心,抑制自己的貪婪、怨恨、傲慢等種種習氣,全心全意地應對任何事情,不讓一日空過,對任何的苦難,不屈服,不逃避,在紛紜浮躁的事務中錘鍊風雨不動的佛心,在生命的種種努力中,體悟佛智。從他的實踐歷程可以看到,他是在努力如此要求自己。一個成功人士為我們講述了他人生的活法。我們作為讀者得到了什麼呢?我的回答是:“無論在以後的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我都要以一顆永恆之心、堅持不懈的精神、奮發的激情、感恩的心、積極樂觀的態度活着。”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14

近讀《幸福的方法》,讀完之後頗有感觸。

作者本·沙哈爾,是一位來自以色列的哈佛博士,原為壁球運動員,曾獲國際壁球比賽世界冠軍。他在哈佛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倡導積極的心理、自信的心態、健康的冥想,在哈佛學生中影響很大。

作者認為,我們不要只重感官享受的享樂主義幸福,不要為目標所苦的忙碌奔波式幸福,也不要無能者自怨自艾自我束縛式的虛無主義感;我們要的是有理想,有目標,有奮鬥,有成就,能感受的幸福。他對幸福的定義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他似乎也很贊同馬玎·塞裏格曼關於幸福三要素的提法,即幸福的三個要素是意義、快樂與投入。

讀完通篇,我個人把作者對幸福的論述用九個字來加以概括,即:有目標,去奮鬥,能感受!這樣就能夠獲得幸福!

在我看來,無論是從古賢先哲,還是從當代社會人們生活來看,人要獲得幸福,首當其衝,是必須建立奮鬥目標,確立生活意義!其次,必須採取行動,如果不奮鬥,不行動,不尋找,就無法實現這個目標,獲得成功。但若只以目標實現之後的快感為幸福,則永遠不能獲得幸福,因為幸福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一個目標實現後,新的目標必然隨之而來,如果在奮鬥過程中不能體會幸福,則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所以,對幸福的感知能力很重要。如果沒有感覺幸福的能力,享受奮鬥的過程,把這個過程當作快樂,那麼人就找不到幸福,無法實現幸福的!所以,我很贊同作者提出感受幸福有兩種模式,即溺水模式(無苦無獲式)和性愛模式(樂而更樂),我也很贊同作者的看法,即後者是一種更好的獲取幸福的能力!

此外,作者也談到了人生最重要的幸福來源:那就是對美好婚姻家庭生活的把握。我覺得,如果沒有幸福婚姻,相互理解的另一半,人生是沒有幸福可言的!做為人,最幸福的事情是,能在不斷延長的生命中找到一個最理解自己的人!當然,首先這個人必須是自已,但只有自已理解自己,是一種孤獨的幸福;只有獲得他人的理解,知已的理解,人生才是幸福的,苦中也會透出甜味!所以説:人生,得一知已足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換句話説,得到了一個人生知已我就幸福,得不到,那就是人生的命運!

最後,作為運動員出身的作者,提出把握人生幸福真諦的方法非常簡單,但卻的確給我們很多啟示。也許以運動員簡單直接的思維方式來尋求幸福往往就是十分有效的,不是嗎?君不見,當今社會,任憑社會和個人財富如何增長,人們卻越來越感受不到幸福,越來越難以找到快樂,越來越失去找尋幸福的能力,或者社會根本就沒有人去思考這些基本的哲學命題。

我想,現在的確是到了需要認真思考什麼是幸福的時刻了!在我看來,雖然當今社會各種信息極為豐富,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甚至過剩,但社會整體意識越來越膚淺落後,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貧乏無聊。也許簡化,真的不失為一種最佳的尋找幸福的方式!那些“性愛模式”“冥想方式”是一個運動員在以身體認識、體驗和實踐幸福哲學,雖然失之於淺薄,但仍然十分有效!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1000字二

心理學家曾經對比過非常快樂的人以及不快樂的人,在外界因素中,唯一能區分這兩種人的就是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並且伴隨一生的就是親密關係,甚至有心理學家認為:幸福的最佳預測因素,就是親密關係。

所以我們來看看第四個觀點,無條件的愛以及相互理解,能夠幫助建立親密關係。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呢?

如果你無條件愛一個人,你就會看重對方的核心價值,而不是他的外在表現。

比如説,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勤奮、熱忱而又有耐心的人,有可能去做一項支持貧困兒童的公益事業,這份事業成功與否,就是他的外在表現;而他內心的激情和熱忱,就是他的核心價值。

如果是無條件愛着這個人,只要他的熱忱還在,他的核心價值就在,無論他的事業成功與否,你對他的愛都不會改變。

為什麼要給予無條件的愛呢?

因為無條件的愛會帶來力量,會建立一個“幸福圈”,能促使人勇於追求有意義又快樂的事情,也能更好地激發潛能和價值。

除了無條件的愛,作者還認為理解是愛的基礎。熟悉對方,真正去認識他,理解他,會帶來更強烈的親密感,使愛能夠更好地成長。

理解對方包括深入瞭解對方的價值、熱情、想法、期望等。在理解對方時,也要儘可能幫助對方理解自己。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想被理解,而不是想被認可上,打開心門,和對方分享自己最深層的部分。

我們來總結下第四個觀點,無條件的愛和理解是經營親密關係的兩大基石,而建立親密關係,是獲得幸福感的有效途徑。

感恩行動背後的原理是,人往往對所擁有的美好司空見慣。

比如説,很多人都意識不到自己的健康是多麼值得珍惜和感恩,經常要等到健康受到威脅時才會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

為了防止司空見慣和理所應當,需要提醒自己,去主動意識到自己所擁有的美好。

為了使身體更加健康,同時又不覺得刻意鍛鍊和保持太辛苦,最好的方法是把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像刷牙一樣自動的程序化慣性,這樣就不用每次耗費自律去約束自己。

自律是一種珍稀的資源,當過多的事情需要使用自律時,可能會出現自律匱乏。

好,這就是我們説的最後一個觀點,用5件好事法和有節制的自律來提升幸福感。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15

《堂吉訶德》主人公原名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坤。阿倫索。吉哈達由於沉迷於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説,於是也想仿效騎士出外遊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副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為自己終生為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裏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羣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皂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笑話。他的行動可以説是損人不利己。他最後一次到家後便卧牀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於是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果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初看《堂吉訶德》,我只是覺得主人公非常神經質。但是當我仔細品味後,就會發現其中的深刻藴含。人的最本質就是為了追逐自己的目標,不顧一切。在追逐的過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兒似的遊俠騎士,那位奇想聯翩的紳士,時刻體現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或許很可笑,但就是因為太單純了,才會鬧出那麼多笑話。

常説,眼睛是靈魂的窗口。但是我想説的是,我們通過眼睛看到的常常只是假象,本質總是隱藏在背後。人們只看到堂吉訶德啼笑皆非的一面,但是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又有誰認真思考過?所以,我只是由此回憶起過去思考過的類似的命題。每天,我們生活着,看到許多事情的發生,很多人的第一反應總是相信自己看到的,總是説“眼見為實”。其實,看到的只是現象,到底是不是真的,還是需要論證的。很多人説着相信的話,也未必是真實的。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並不是因為他們有着這樣的天資,而是他們總是能夠比凡人站得遠,望得遠,想得深刻。有時候,就連做這件事的人本身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什麼這樣做,只是被潛意識控制了,而當我們揭示出背後的事實後,總是能夠發現真相是殘酷的。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16

文學是一把通往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文學是一種富有神奇力量的精神食糧,文學是一雙可翱翔於碧藍天波的隱形的翅膀,文學是一座比彩虹還美的七色彩橋……

我常泛舟在浩瀚的書的海洋裏,領略到了書的無窮魅力。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羅斯的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富有自己的思考、感情。他的《戰爭與和平》這一部名著,共分上下兩冊,主要記敍了拿破崙與亞歷山大之間為爭國土、輸贏的持久戰爭。在這部書中,托爾斯泰是有愛有恨的,他並不單單表示自己對哪一路人馬的支持,他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記敍並議論着眼前所發生的一切,也適時地做了一些批評,稱讚,或只是一些簡單的個人感受,但這所表現出來的令人振奮的感覺是極其巨大的。

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不僅描寫了一個時代的轉化過程,更添加了那個時代中人物的觀念,拿破倫作

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所到之處無不受人們的熱烈歡迎和愛戴,但與之相同的是,亞歷山大也受到了他的國民的支持,這些足以證明,一個時代的成功或是滅亡,取決於這個時代的統治者的影響力。

記得托爾斯泰這樣説過:“認為蘋果之所以落下是因為細胞組織衰退分解的植物學家和那個認為蘋果落下是因為他想吃而祈禱結果的樹下小孩一樣都是正確的。”這確實是一段極富寓意的話,如果將它與戰爭聯繫在一起,我們不妨可以這樣理解它:説拿破倫去莫斯科是他願意去,他的毀滅是因為亞歷山大希望他毀滅,這二者同樣無法判定誰對誰錯。

其實,這歷的每一個有名的人物,並不是因為他們本身的魅力而讓人們記住的,而是由於在他們身上發生了一件或幾件讓世人為之振奮或震撼的事件,所以人們才記住他們的。從歷史角度來看,他們都是不能自已的,因為他們的所有行為都與歷史的進程緊密聯繫在一起,是早就註定的了,他們的自以為是通過世人允許而表現出來的。

《戰爭與和平》這本書,給我們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敵對或友好的關係,展示了人性,它是本值得賞讀的書!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17

凡是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人都知道,毛澤東同志的經典著作——《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被稱為“老三篇”,而且還有一定數量的人會背誦這三篇文章。我學習毛著的積極性很一般,只會背誦其中的《為人民服務》,如今也忘記得差不多了。

今年回鄉探親時與比我年長兩歲的妻姐一起回憶文化大革命的事,想不到只讀過三個月半日制學校的她當年竟然全部會背“老三篇”,現在還能脱口而出背出部分章節,我對她不禁肅然起敬。我問她:“你終年在田地裏勞作,農閒時還趕集賣饅頭、賣衣服,辛辛苦苦蓋起了兩所房子,現如今又帶着5歲的孫女和1歲的孫子(兒子兒媳出外打工了),侍候着80多歲卧牀不起的老人,那麼勞累而少有怨言,是不是‘老三篇’給了你力量呀?”她笑着回答:“也説不上給了啥力量,閒下來歇息的時候背幾段‘老三篇’心裏面會寬慰一些。人是要認命的,生成勞動的命,你不幹活誰幹!”看着妻姐硬朗的身板,想想她幾十年吃的苦受的累,我更加覺得她的形象高大了。

前幾天我找出“老三篇”讀了一遍,只覺得那些文字朗朗上口,似曾相識,有幾分親切感。老人家的這些文章都是自己動手寫作的,帶着樸素的感情,言之有物,簡潔明瞭。聯想時下盛行不衰的文山會海,各級領導終日淹沒在“會議”中不能自拔,聽一些句句正確的“大道理”,自己又把這些正確的“大道理”傳達給更下一級,屁股坐大了,問題也沒有解決多少。文件多得連題目都沒有時間看,畫個圈籤個日期又轉給了別人,有人以開會為樂事,有人以發文件論成績,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這個圈子中浪費着行政資源和物力資源。我認為各級黨政機關的領導同志都有必要重讀“老三篇”,學一學老一輩革命家當年務實的作風、實話實説的會風和以“我手寫我心”的文風,盡個人努力減少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18

這本書的女主人公簡?愛從小失去父母,寄養在舅母家,因舅母對她不好,而使她的反抗意識萌發了,從而使她進入了勞渥德學校。在勞渥德學校裏她過得很不好。畢業後,來到桑菲爾德莊園當家庭教師,與主人羅切斯特先生互相產生了愛慕之情。後來卻發現羅切斯特先生早有妻室——一直被囚禁在閣樓裏的瘋女人。一氣之下,簡?愛孤身離開了莊園,四處流浪。後來,心中一直牽掛着羅切斯特先生,於是,又回到了他的身邊。這時,莊園已是面目全非,羅切斯特先生也雙目失明,但簡?愛毅然和他生活在一起。

當我讀這本書時,我的心一直與主人公簡?愛經歷舅母對她的虐待;當她將要和羅切斯特先生結婚時,我也為簡?愛而感到高興。我佩服簡?愛敢愛敢恨、勇於直言的精神。當舅母裏德太太的兒子對簡?愛進行虐待時,她並沒有屈服於約翰,而裏德太太偏袒於兒子,而把簡?愛關進紅屋子的時候,她敢於為自己辯護,並指出別人的不是。儘管裏德太太並沒有聽她的辯論,而是一貫而行。你能在生活中發現這樣直率的人嗎?或許有,但卻寥寥無幾。並且,簡?愛做出決定時,便不會再改變。簡?愛長相平平,一無所有,她之所以吸引我,就是因為她那種不平常的氣質感染了我。簡?愛那種反抗的精神,無論在何時也改變不了。不管是在舅母家,勞渥德學校,桑菲爾德,還是在約翰家,她始終沒有放棄這種反抗精神。正是這種敢於向惡勢力反抗,追求平等、不向命運屈服的精神,讓夏洛蒂筆下的簡?愛形象得到了永生。

這本書的作者夏洛蒂?勃郎特出生在一個窮牧師家庭,因家境貧寒,母親過世得早,她不得不承擔起一部分家務活,正是這樣,才使她的小説成為英國文學史上成為一本不朽的傑作。

求職,是每個人一生經歷中必不可少的,面對考官的鄙視,面對一次又一次失敗的挫折,你灰心了嗎?但我相信,如果有簡?愛的這種精神支持着你,你一定會一次又一次地去嘗試。而面對失敗的挫折,你或許只會微微一笑,然後,重新整理好。我相信,你一定會遇到欣賞你的考官。如果,你面對着這些時,害怕了,畏怯了,那你只會一事無成。只有不斷嘗試,面對別人的錯誤,勇敢地指出來;面對危險,你嘗試多了,或許就認為這不可怕了。有成功就有失敗,不要讓自己的命運被別人玩弄於股掌之中,而是要由自己掌控命運。每個人的命運不是一生下來就被確定好了,而是要靠自己來創造,就算命運被別人掌控了,你也要想辦法扭轉它。只有這種敢於向惡勢力抗爭,對命運不屈服、不投降,你的明天才會更好。

無論是夏洛蒂?勃郎特,還是簡?愛,她們的精神和那種追求平等的信念都會長久地印在我的腦子裏,成為我生活中的明燈的。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19

這幾天的語文課,在學習中國現當代話劇的經典之作《雷雨》。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甚至連年度大片《滿城盡戴黃金甲》被傳有抄襲《雷雨》之説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我也沒有產生去觀看《雷雨》的想法。如今,通過語文課本,終於比較深入地瞭解了此作品。在《雷雨》即將學習完畢之時,同學帶來了消息:杭州大劇院即將演出歌劇《雷雨》,而且只演一場,機會難得。老師與我們商討了一下,但同學都沒有表現出大的興趣,所以作罷。但我卻不這麼想。我非常想去觀看!其中有一個客觀原因——我家離杭州大劇院很近。

週四晚上,回到家已經6點一刻了。吃完晚飯,更是6點半之後的事了。趕緊出發!父親先走,為我去探路(儘管杭州大劇院就在我家附近,但我從未去過)。之後,我乘車、然後再步行。漸漸地天氣已經變暗,離演出時間——7點30分,也越來越近了。走錯了路,讓我有點心慌:怎麼就是找不到杭州大劇院的所在?!怎麼時間就流走得那麼迅速?!但我始終懷着一個信念——杭州大劇院就在附近!它是死物,是不會移動方位的!我一定可以找到它!最糟糕的是我與前去探路的父親沒了聯繫——我手機停機着。哎,慌亂之中,我想到了某句自己很崇揚的名言:世上沒有救世主,一切只能靠自己!於是,我便繼續自己的腳步……終於,黃天不負有心人,真被我找到杭州大劇院了!但時間不等人——已經7點半了!等我買好票,準備進場,卻被告知:演出已經開始,現在不能貿然入場,必須得等到幕間才行。於是,只好先在大廳觀看屏幕上直播的現場演出。可惜屏幕的清晰度不高,幾乎看不清在放點什麼。好在,沒多久,我們這些遲到的人就被請入了劇院。由於遲到,所以只能就近入坐,不能按自己票上的座位號就坐。我挑的位置還算比較居中,所以觀看得很清楚。

此時,舞台上是昏暗的,伴唱團在演唱着(伴唱團一半男生、一半女生。以我們觀眾的視角看去,女在左,男在右),主角是一男一女,兩人在演繹着比較柔情而曖昧的情景。隨後,序幕以伴唱團唱着“周公館裏鬧鬼嘍、鬧鬼嘍、鬧鬼嘍……”的音樂以及升起的白亮和藍灰燈籠的背景而結束。結束的同時,舞台變黑,幕前的一層半透明的幕布上顯出了朵朵烏雲的形狀,果然很切題!接下來,才是真正的演出,以一聲驚天的響雷開場:

第一幕。這時舞台上燈光大亮,完全不同於序幕時的陰暗。背景是兩張沙發,一大一小。還有一張茶几,茶几上有枱燈和相框,相框裏應該就是魯侍萍的照片了吧。最大的背景是周公館應有的石柱門欄和玻璃大門、窗户。此時,舞台上只有一個女人坐在沙發上獨唱,她似乎就是序幕時與某個男人“偷情”的那位,看來她就是蘩漪了。她唱述着自己的不幸生活……她的兒子周衝登場了,與我想象的不同,周衝不是個青少年的形象,而是個小胖子。他手拿帆船,邊唱邊跑到他母親身邊,他唱着自己對四鳳的愛——想帶四鳳乘帆船離開這個家,在遠處的大海生活。這時,四鳳也出場了。周衝直接向她唱出自己對她的愛……之後,此劇的最大反派——周樸園也登台了,他來逼蘩漪喝藥。這一幕,可説是《雷雨》的經典片段。歌劇也表現得相當出色!而喝藥這一段,周萍也登場了。他的形象更出乎我的意料——不是青年,而是個發福的中年男子。

下一段,魯侍萍出場了,周樸園與她相見並相認。這段,改動較大。與原作,甚至電影相比,對白少了很多。同時,完完全全表現出了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愛,一點也看不出周樸園對魯侍萍的到來的驚恐和厭惡。看來,歌劇導演與我的觀點很一致——認為周樸園是真心愛魯侍萍的。此後,是四鳳和周萍的舞台。他們兩個互相唱出了對對方的愛……

然後,魯侍萍帶走了四鳳(這段比較平淡,所以我就不多言了)。四鳳走後,周萍知道一切都是蘩漪惹出來的事端,與她決裂了。這時,與序幕一樣——伴唱團出現,升起了白色的燈籠。不同的是,這次是全白的燈籠,而且無光。這是否預示着此劇將是悲劇?

第一幕結束,舞台前又降下了那層印有烏雲圖案的半透明幕布。中場休息20分鐘,我在座位上無所事事。剛才演出時想拍攝些現場照片,可惜被工作人員阻止。現在,既然是休息時間,我想我應該可以拍攝一些劇院的照片了吧。於是,拍攝……看到有西湖明珠台的記者在採訪,有點想上鏡,更想對此次演出説點感言。但是他們離我好遠,似乎不會注意到我並來採訪我。我自己也不願直接走到他們面前要求被採訪。所以,算嘍。

第二幕,開場仍舊有幕布遮掩着舞台。蘩漪在追趕着周萍,周萍卻與四鳳在親熱。配合這些情景的是舞台在轉動,伴唱團在演唱。蘩漪尋不回周萍,失落地回了家。周衝正在沙發邊睡覺,被母親的到來而驚醒,他向母親唱出自己在夢裏看到的情景——他與四鳳美好地生活着……周萍回來了,他又與蘩漪發生矛盾。兩人大吵,背景升起白燈籠,燈籠由暗變亮,伴唱團再度出現。周萍懷憤離開,蘩漪昏倒。這時的舞台燈光完全集中在了蘩漪倒地後的身軀上,隨後又飄下了片片花瓣……場景很惟美,但此時的伴唱團已經是清一色女生,而且穿的是白色服裝,這更預示了此劇的悲劇性。

周萍與四鳳私奔,家庭大亂,場面也亂。他們走後,蘩漪明顯受刺激,變得有點瘋癲。而此時的伴唱團全變為男生,穿着黑色服裝。周萍在追趕着四鳳,卻遇到了追隨他而來的蘩漪,伴唱團恢復成男女生同唱。大家又都回大周公館,認了親,家庭更亂,場面也更亂。六位主角在台前排成一列,一齊唱着……窗外,開始下雨。四鳳跑了出去,周衝追着她。兩人一起觸電而死。周公館的四人,似乎預感到這聲雷帶來的結果,個個都變得哀沉。周萍走到樓上,開槍自盡。窗上的雨水變為了紅色,哀悼着逝去的三位年輕人……最後,整個周公館坍塌。

演出結束,實在是精彩!讓人久久無法回神。謝幕時,登場的除了六位主演外,還有本劇的主要幕後工作者兩名以及歌劇的總指揮。觀眾們的掌聲不絕於耳,這足以表示此歌劇的成功!

本説過不會在博客發表我觀看歌劇《雷雨》的觀後感,但今天沒有可寫的內容,所以還是抽時間寫了這篇許諾多時的觀後感,並在博客發表了。如果大家不嫌我寫得羅嗦、無才,就請小看一遍。歡迎給出意見。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20

近日偶讀書,南華瑾先生一字一句一行一書盡入眼目,咀嚼回味,口齒留香……

人生在世幾百年間,能看盡滄海桑田,月缺月圓,參悟其中道理玄機者又有幾分?

談學問,簡言“學”,一字好寫,秉承幾難?孔夫子曾經説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名言,並且還説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説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説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着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着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又對教育的目標有着明確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眾多的知能,成為了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閲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21

假期裏我讀了一本書,叫《金銀島》。

故事講述的是,少年吉姆在投宿在自家旅館的海盜死了以後,偶然從海盜的箱子裏發現了一張地圖,那是一張藏寶圖。吉姆和其他人準備了一艘大船“西斯潘尼奧拉”號,聘斯摩菜特船長和水手後,向金銀島出發了,其實這是個荒島。在航行中,吉姆和廚師——西爾弗關係親密,後來,吉姆知道西爾弗是海盜,正在預謀發動叛變,搶走寶藏。於是,吉姆他們制定了對付海盜的計劃。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年少的吉姆憑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救了大家。原來,大船“西斯潘尼奧拉”號被海盜控制,吉姆他們無法離開荒島。吉姆趁海盜喝醉時,冒着被發現的危險划着小船割斷了大船的錨索,把大船藏到了島上一個隱蔽的地方,為後來他們逃離荒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最後,吉姆他們打敗了海盜,並在已被放逐在荒島上三年的本·葛恩的幫助下,找到了寶藏,乘大船離開了荒島。

這本書告訴我們,做事情,永遠少不了聰明的頭腦和勇氣。我要向少年吉姆學習,學習他遇到困難不退縮、不害怕,用自己的智慧克服;學習他做事情,講方法和策略,不蠻幹。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22

寒假裏,我興致勃勃地閲讀了著名作家梅子涵伯伯寫的書,書名叫《戴小橋全傳》。這本書的故事很精彩,扣人心絃,幽默搞笑,是大家值得一看得好書!

這是一羣男孩子們的故事,他們每天都打打鬧鬧,來回奔跑,塵土飛揚,開心得要命。這本書從一個個故事裏刻畫出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有足球特務馬兒帥,不小氣的林曉琪……一個個故事都讓我哈哈大笑。

我讀着讀着,不禁思緒萬千。書中逼真地描繪了他們調皮喜歡打鬧、喜歡踢足球。我們班同學也有很多跟他們相似的地方,有像馬兒帥那樣的特務,踢足球就往己方球門踢;也有像林曉琪那樣大方的,天天帶吃的分享給大家;也有像戴小橋那樣傻里傻氣、膽小的……

我就想,要是我們也有一個毛老師就好了,因為毛老師對他們總是嘻嘻哈哈的,也不會因為調皮而批評他們,當他們調皮的時候,毛老師就拿出相機拍下來,讓他們長大以後看看自己小時候調皮的樣子。

毛老師能夠從孩子的心理想法,理解學生,包容學生,這是一個多麼善解孩子心意的老師啊!

書中戴小橋和他的父親戴豆豆特別好,一點也沒有當父親的架子,和兒子的關係像好朋友似的。我也希望我的爸爸也對我好點。

看着這本書,我感覺寫的就是我們,讓我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戴小橋能用一個很好的心態對待每一件事情,這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23

蒂凡尼的早餐,一部描述愛情和生活的電影,片中的女主角是個奇特而優雅的女子,她像是很明確的在追求着什麼東西,然而其實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很多時候都在向弗列説着很多瑣碎的事情,似乎無關緊要,又似乎哪些事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在得到她的弟弟弗列死去的消息之前,她很樂觀的嚮往着有一個牧場,可以養很多馬,可以和弟弟快樂的在過簡單生活,而很愛她的前丈夫來了,要她和他回去曾經的家,可是,她説她自己已經不再是那個叫露拉美的女人,前丈夫失望的回去。然而不久卻帶來了噩耗,她的弟弟弗列意外事故死了,她霎時崩潰。然後又很執着的要嫁給富豪。

影片中的男主角,帥氣可靠的男人,和女主角同住在那個自稱攝影師的脾氣怪異易怒的房東家,女主角為了逃離喝醉酒的男人的騷擾跑上男主的房間,然後和男主説着自己的嚮往、生活等等,並稱呼男主角為弗列,她弟弟的名字。身為作家的男主角欣然接受她的一切。

兩個人在那個安靜而美麗的城市各自過着自己的生活,時常來往,像朋友,又像戀人一般。最滑稽的是女主角舉辦PATI的場面,趣味至極,很喜歡一個鏡頭,男主趴在人潮擁擠的地面接電話,接完了,拉起正在跳舞的男人擦得黑亮的皮鞋把煙頭放進去,很搞笑也很別緻。作家得到自己的故事被賣出的喜訊,女主角提議去做自己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然後他們去了蒂凡尼,一個高檔珠寶店,在那裏,男主要贈禮物給女主角,女主角忽發奇想,要在蒂凡尼買個十元以內的飾物,沒想到真的有,可是卻是個純銀電話撥器,這卻和男主想要送給女主的浪漫的東西完全不符。

男主從懷裏拿出吃爆米花的贈品——一個戒指,詢問是不是可以在上面刻字。蒂凡尼欣然答應。果然是個好極的地方。他們去了圖書館,男主在女主的要求下在自己的書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卻被圖書館管理員責罵,實在滑稽的無奈。然後他們居然去店鋪偷東西,而且順利的各偷了個可愛的面具出去。在街上遇到警察,警察還莫名其妙的看着他們兩人離開。分明將他們當成了熱戀中的情侶。然而就在女主角認為自己可以嫁給那個擁有牧場的富豪的時候,房東卻舉報他們涉嫌販毒。雖然被保釋了出來,可是擁有身份的富豪卻取消了取女主的約定。

女主依然想要離開那個住了一年多的城市,她説那裏沒有什麼可以留戀的。甚至將男主特地從女主家裏抱來的貓咪丟下車,她説,他們誰也沒擁有誰,人們不屬於對方,沒有人可以將我放在籠內,她荷貓咪都是無名氏,不屬於任何人,也不屬於對方。男主很氣憤的下車,説她懦弱,缺乏勇氣,害怕承認人生就是這樣,然而人們相愛,結成佳偶,這是人們獲得真正幸福的唯一機會,她説的自己野性難馴,害怕別人將她困在籠子裏,其實她已經在籠子裏,而那,是她自己造成的,那和什麼城市無關,無論去了哪裏,她依然會遇到自己。男主從口袋掏出隨身攜帶的盒子,裏面是那枚他們在蒂凡尼刻字的戒指。男主角下了車,去找那隻被她遺棄的貓,雨很大,女主從車上下來,追上男主的身影,問找到貓咪了沒有。

影片基調很平靜,就像生活安靜的流淌,略有浮躁和不安。而哪些從縫隙間灑落下來的陽光安撫了一切。使得喧譁荷浮躁也變的安靜,平和。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24

《 三個火槍手》是一部看歷史題材小説,作者大仲馬的作品總是開門見山,不像巴爾扎克等眾多作家,會用大量的筆墨去描繪故事發生的背景和場所。小説一開場,主人公就在變故中亮相,這就決定了故事情節展開和發展的速度,也決定了故事背景的特異和不斷變換。

在此書中,達德尼昂彷彿總是身負正義的使命。他一次次粉碎紅衣主教的陰謀,挽救了眾多無辜的人,甚至因此失去了自己的愛人。但是,在作者文中,並沒有達德尼昂刻意的刻畫成英明神武、文武全才的大英雄形象,而紅衣教主也不是一個只會耍陰謀詭計的小人。相反,紅衣教主是一個生活作風嚴謹的人,同時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而達德尼昂總是愛闖禍。作者這樣有自己的寓意,是想告訴我們:不要被事務的表面所迷惑,要學會看透事物的本質。正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人,雖然生活沒有瑕疵,但是一個十足的人 。

《三個火槍手》告訴我們,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誼時刻掛在嘴邊,他們並不會為了友誼而互相要求,而是彼此為對方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25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寫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通過寫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對下肢癱瘓的我體貼入微的照顧,並鼓勵我樹起生活勇氣的事,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

讀了《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以後,我更加深刻地瞭解了母親為我做的每一件事,更加認識到了母愛是偉大而無私的。記得在三年級第二學期的一個早晨,我剛上完課,天空就嘩嘩地下起了一場傾盆大雨。我來到風雨走廊,心想:“哎,怎麼辦,下這麼大的雨,我怎麼回家呀?媽媽生病了,爸爸在上班,而我卻沒帶雨傘。當我在風雨走廊裏焦急地等待時,一張慈祥的面孔出現在我眼前。一瞬間顯得那麼高大,有神。我仔細地看了看,啊,正是媽媽。可是媽媽不是生病了嗎?但我還是壓制不住自己的心,奔出走廊。媽媽的手抖動着,幾絲白髮微微飄着,額上的皺紋更密了,眼睛充滿了慈母的愛,你説,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母愛呀。有首詩寫得好: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時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母親每天都默默地幫我們做事,每天從早到晚都要幫我們做飯、幹家務、婦道我們學習……你説,這難道不是一份濃濃的母愛?

讀了這篇文章,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偉大而無私的母愛,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這份濃濃的母愛,並努力回報母親對我們的愛。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26

今年放假,我讀了霍奇森·伯內特寫的《小公主》,我認為這是一部很好小説。

書中的薩拉自幼母親便去世了,富有的爸爸為了能把薩拉培養成才,就把七歲的薩拉送到貴族學校去讀書。由於她爸爸特別有錢,珍妮校長把她看成學校的榮耀,薩拉成為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小公主”,但薩拉並沒有因此而驕傲自大,她心底善良,富有愛心,經常幫助別人,受到大多數同學的喜愛。然而天有不測風雲,薩拉十一歲時,爸爸因為與朋友合夥投資失敗而破產,並且得重病死亡,一夜之間,薩拉就從一個尊貴的“小公主”變成了一個無依無靠的“小可憐”,珍妮校長馬上把失去財富的薩拉變成了一個無依無靠的“小女傭”。薩拉麪臨如此大的變化,並沒有一蹶不振。她雖然缺吃少穿,形貌日漸悽慘,但依然憑着自己生動的想象力,很樂觀面對一切,保持着一顆善良仁慈的公主之心。 後來在她爸爸朋友的幫助下, 薩拉最終繼承了爸爸鑽石礦的遺產, 終於又重新獲得了爸爸留下的一大筆遺產, 珍妮校長就像“變色龍”一樣立刻改變了對 薩拉 的態度, 薩拉再次擁有了小公主般的生活,但 薩拉 仍然像以前那樣樂於助人,從而使她成為一個名不虛傳的小公主!

薩拉為什麼能在面臨生活發生鉅變時,能順利的挺過來呢?其實就是人的一種 樂觀向上 的陽光心態,用薩拉的話來説就是:“如果我是一位公主,即使我衣衫襤褸,我的內心也還是一個公主,在不為人知時還能保持一顆公主的心,那便是一種極大的成功。”

每個女孩都具備成為公主的潛質,只要你像 薩拉一樣,在 困境中保持樂觀的心態和優雅的心情,你就能成為小公主。你能行!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27

《柳林風聲》的作者是格雷厄姆,講述的是鼴鼠,河鼠,老獾,蟾蜍四個動物之間的故事。

主要講述的是四個動物朋友在河畔所經歷的曲折刺激的冒險故事。善良的鼴鼠,熱情的河鼠,關心人的老獾,瘋狂的蟾蜍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鼴鼠和河鼠給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鼴鼠在冬眠醒來後,耐不住春的誘惑,跑出家門,放棄了一切的計劃,與好朋友河鼠冒險,鼴鼠好奇心很濃,所以才會把船弄翻,差點把自己的命搭上。河鼠是個樂觀自信的人,當鼴鼠把船弄翻時,他卻説沒事兒,還救了鼴鼠一把,讓鼴鼠和自己一塊兒住。當蟾蜍裝着自己有病的時候,他表明了他的善良,純樸,同時十分關心夥伴。蟾蜍是個演技高超的人,他很瘋狂,犯了錯時仍不知道悔改,雖然他被捕了,隨後又逃了出來,然後又被捕了。他的三個好朋友曾經都勸過他別幹了,可是他依然我行我素,絲毫不聽別人的意見。老獾是個很嚴厲的人,當他教育蟾蜍時,是很認真,很嚴肅的,雖然他什麼話都説盡了,但蟾蜍仍屢次犯錯,把車看為自己的生命。

這本書使我明白了,人要做一個勤勞,善良,本分,樂觀和助人為樂的人。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28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做世界是平的……我們需要明白的是,當世界成為平的,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變成一個大舞台,這種環境能夠迫使我們每個人都參與到競爭中來。利用網絡的平台,一切都將變得沒有距離,這個事實既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興奮,同時為競爭的慘烈感到一絲恐懼。開放源代碼、外包、離岸經營、供應鏈和搜索技術等被描述成為剷平世界的10大動力,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異常是中國、印度、俄羅斯等國成為了世界變平的重要力量,並充分享受着平坦化帶來的偉大變革。

正如作者所説,我們還在睡覺,工作已經外包出去了;當我們醒來時,郵箱裏已經會有我所需要的東西了,這便是時差帶給我們的好處。世界是平的,使得公司沒有了國界,跨國公司能夠利用世界各地的資源優勢,將最適宜的工作放到最適宜的地方,由最適宜的人去完成,實現企業最佳的優勢組合,最完美的人力資源配比。的發展消除了企業間的溝通障礙,使企業之間的聯絡變得更為通暢……

作者用了很多的篇幅介紹了印度的服務業,異常是軟件業——不能不説印度創造了一個奇蹟。被稱為“硅谷”的班加羅爾,那裏所發生的一切簡直不可思議。(是什麼原因讓印度一下子成為軟件王國的巨人呢?在世紀之交的前夕,Y2K(千年蟲)的問題讓世人感到世界末日的來臨,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妥善的解決,那麼無疑帶給我們的將是一場災難。要明白對計算機系統進行調整是一項龐大而瑣碎的事情,世界哪個國家擁有能完成這項工程的專家呢?當然是印度!Y2K讓印度的腦力勞動者大受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的青睞。

Y2K後是網絡經濟的繁榮時期,印度的軟件業也得到了空前蓬勃的發展。與其説印度是幸運的,倒不如説是印度政府的英明決策造就了今日的印度。而我們是否也能在其中得到一些啟示呢!

汪曾祺受戒讀後感 篇29

寒假中,我讀了一篇名叫《荷塘月色》的散文 。從《荷塘月色》 這篇散文中,我感受許多。

文章一開頭就點出全文的 中心: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他想借遊 玩 荷塘 來暫時 苦悶,於是作者從一開始就以獨處的心境創造出孤寂的氛圍,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朱自清 先生 在先訴説了自己的不寧心境後,描寫了一個寧靜的與現實 截然不同 的 仙 境——荷塘月色, 你想想,荷的特色是潔,月的特色是淨。古往今來,荷花以它的清雅脱俗,獨步人間,以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精神,引君子仰慕。古今中外,人們對月光的潔淨祥和更是詠歎不已,“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麼,荷花與月光交織在一起,會是怎樣一副境界呢?荷的清香,清雅;月的清淨,清幽。這樣便 象徵性地抒發了自己的潔身自好和嚮往美好生活的心情。他為 排斥 心中的鬱悶,夜深獨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個人,靜靜地看,悄悄地行,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他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並深情地發出了內心的聲音:“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走着”、“走着”、“我看見了荷塘”,田田的荷葉,零星在荷花,風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曠神怡。夾着薄雲的淡淡的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簡直就是用光與荷花美麗的畫,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與描寫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 沿着荷塘,是一條曲曲折折的小煤路 ” 讀到此處,我的腦際中不知不覺的浮現出一條小路,曲曲折折。 我在作者筆下盡情的賞花觀月,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 柔柔 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圍着樹,樹間透着 淡淡的 光,可是光卻是如此的無精打采,這時的主角幾乎成了 叫得熱火朝天 的蟬和蛙,可是作者卻什麼也沒有。《採蓮賦》、《西洲曲》兩篇文章節選使我的心也隨着作者 漸漸涼了下來,雖然我很難體會作者當時的無 助和無奈 ,但我的心彷彿也隨作者回到了起初的不寧靜……

文章看完了,而我卻未合上書本,這文章使我 感觸很深 ,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荷塘月色的 仙境般的 美麗可以令人暫時忘記 憂慮 ,可見 , 它的美麗,使我感到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 嚮往 。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對 現代 生活的厭惡、憎恨。作者在這樣的惡劣的環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與“白色恐怖”作鬥爭,令我萬分佩服。

我們現在生活在這麼好的環境中,和作者相比,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珍惜現在的每分每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epory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