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弟子規讀後心得體會(精選9篇)

弟子規讀後心得體會(精選9篇)

弟子規讀後心得體會 篇1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説一説我讀後的感受吧!

弟子規讀後心得體會(精選9篇)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因為有愛 所以你的生活就充滿陽光

陽光灑在公路上,公車緩緩的靠站停下。被華麗的服飾裹着的人們,手上大包小包的簇擁上車。可憐的小妹妹卻被擠得離車門一點一點遠去,最後終於上了車,一個阿姨讓了座埋頭走了。接踵而來的大叔,滿臉躺着汗水,略喘息着。行李沒有空位放,無奈的一聲輕歎。抱着孩子的媽媽靠着座位,身體伴隨車的慣性傾斜着,然而抱着孩子的雙手姿勢還保持着,寶寶依舊在手中靜靜的睡着。車門正要關閉,最後上來的是那位可憐的老奶奶,佝僂的身體,伸出一隻乾癟了的手拍着車門。門始終再次打開,老奶奶只好站在靠前門的階梯處。端詳了一下雙鬢,一直凝視着玻璃外面的世界~~~~~

車上座無虛席。連談笑聲也只存在過去。車開了,是那麼緩慢而顯得沉重。

冰涼的空氣縈繞在我們的身邊。是金錢矇蔽了雙眼,是欺騙歷練出冰冷的心,還是社會的風氣籠罩了灰濛濛的世界?

黑夜,被繁華的城市點綴得燦爛迷人,也許某些人正在陶醉~~~~~而有些東西卻悄無聲息的失去着。我們一起仰望這一片屬於我們的天空。我們需要更多的互動,來交流彼此的心扉。我們需要那一抹温柔的微笑,來包容對方。我們需要伸出每一雙手編織美麗了未來!讓愛佇立在心中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

弟子規讀後心得體會 篇2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我正在大聲讀《弟子規》一書,感悟裏面的精華所在。

《弟子規》是一本寫道德禮儀崇孝上進的書。在這本書中,每一段話都配有一個相關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藴涵着一個道理,而這些道理就是這本書的精華。

我最記憶深刻的就是“對飲食,勿揀擇,食可適,勿過則。”

這句話的意思是:吃飯的時候,不要挑食,否則會營養不良;吃東西還要適可而止,不要暴飲暴食,吃飯過量就會損傷身體。我身邊正好有一對例子:我有兩個朋友,一個從小嬌生慣養,愛挑食,假設有一盤帶有葱的菜給她吃,她能用筷子一個一個把葱挑出來再吃;另一個特別能吃,只要有好吃的她就一口氣吃完,所以肥嘟嘟的。而我正好,不挑食也不暴飲暴食。

讀了這本書後,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與孝敬父母的道理:“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告訴我們要有愛心,與有道德的人親近,多學習;“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教育我們出回要先通知父母,不讓他們擔心;“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是説借別人的東西要及時還,別人向你借東西,若有就借出去,不要小氣……

《弟子規》還有一個過人之處,就是簡練。此書把內容容納概括為三字,讀起來流暢而壓韻,真實精妙絕倫啊!

弟子規讀後心得體會 篇3

在今天的課上我學了一首古詩“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

我覺得做人應該尊敬師長,孝敬父母,團結友愛,説起孝我想起一個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民筍的小孩子,九歲。他的母親死後,他的父親就為他找了一個繼母,過了幾年他的繼母生了兩個弟弟,他們一直都很幸福直到民筍的父親去遠方打工。從那一天開始民筍的命運就有了很大的變化,他每天都去上山砍柴、提水……

到了吃飯的時候他的繼母和兩個弟弟在吃美味佳餚,而民筍卻吃飯和菜葉子。可他從來都沒有埋怨過他的繼母。到了冬天,民筍的父親回來了,他們一家到山上旅遊,在過一個轉彎的時候民筍凍僵了沒能拉住馬車,差一點就掉下懸崖去了,還好民筍的父親拉住了馬車,民筍的父親把民筍給踹下馬車,民筍還不停的説:“對不起父親,我沒有拉好馬車。”民筍的父親用鞭子抽民筍的衣服,可一抽民筍的衣服就破了,飛出來的不是棉花。

當民筍的父親看了以後決定休了民筍的繼母,可民筍跪着父親的面前説:“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寒。”聽了民筍的話他的繼母被感動了,父親沒有休了繼母。後來孔子到了他家決定收民筍當他的弟子。

讓我們學《弟子規》、品《弟子規》、仿《弟子規》、行《弟子規》。

弟子規讀後心得體會 篇4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每當我翻開《弟子規》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來。

中國文學寶庫中有許多珍寶:《大學》《中庸》《論語》……早已聞名遐邇。《弟子規》雖然不太出名,但是它卻給我很多啟示,也是我最感興趣,感悟最深的一本書。

《弟子規》,顧名思義,是孔子平時用來約束他的弟子們的一些規定,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前者比後者更加全面、細緻。《弟子規》在大到一個人的思想,小到一個人如何走路説話,都有一個詳細的規範。讓我感受最深刻的一段話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意思是説:當長輩站着時,你不能坐着,長輩坐着時,讓你坐你才能坐下。在長輩面前説話聲音要低,但是又不能太低,以剛好聽到為宜。長輩讓你進去時,你得快一點,讓你出去時,你要等他事情吩咐完再慢慢退出。長輩問你話時,你要站起來回答,並且眼睛要看着他。

孔子如此教育自己的學生,一定是別有用心,他要讓學生懂得尊敬長輩,這也是報答長輩的`的方法。並且走上社會後也會懂得尊重他人,為他人着想。而現在的一些孩子在家裏是“小皇帝”“小太陽”天天要家人圍着轉,只知道自己過得舒服,為所欲為,尊敬長輩又何從談起,長大以後又怎能在社會上立足呢?不尊重他人,也是不會得到他人尊重的。

我希望大家都能讀讀《弟子規》,它簡單易懂,其中又藴含很多為人處事的方法。是一本很實用的書籍。

弟子規讀後心得體會 篇5

學校的讀書節讓我有了一次機會接觸《弟子規》。品讀後不由地佩服起李毓秀來,竟能編出如此聖明的書來。原本一些同學還説是因為毓秀和育秀字音相同,所以學校才會要求我們朗誦。其實不然,學校之所以選它是因為其中包含的道理或許就是我們一輩子需要做的。

《弟子規》中有一句話使我感觸頗多。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我們應該學會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説的那樣百善孝為先。或許現在的兒女早已無法做到像古人説的那樣“出必告,反必面。”但我們可以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答應;父母要我們去做事,我們應該趕快行動,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願意為父母效力;父母教導我們時,應該恭敬地聽而不可以隨意打斷他們,要將話聽進心裏;我們犯了錯誤,父母責備,應當順從他們並且承擔過失,不能頂撞他們,讓他們傷心。

如果一個人能夠孝順,那麼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古人黃香九歲為雙親温席;沈雲英替父親守衞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雙親;董永賣身葬父;陸績懷橘遺親;王祥為母卧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

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學習先輩們以父母為首的優良品德,把中華民族以孝為本的精神發揚光大。

弟子規讀後心得體會 篇6

《弟子規》讓我更加自律。在一個星期四的早上七點,我的鬧鐘開始催我起牀,因為今天要返校。可我心想:反正還有時間,再賴一會兒吧!突然,我想到了《弟子規》裏的朝起早,夜眠遲。於是我毫不猶豫的起牀去返校了。

返校時,輪到陳老師檢查我的日記本,發現我字沒有寫好,一下子多雲轉陰了,語重心長的對我説:字沒寫好,回去再寫一篇,注意這次要認真寫。

回到家,我拿出日記本重寫,這不,我的病又犯了:人身體歪着,頭低了下去,本子也歪着。這時我又想起了《弟子規》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的意思。我立馬人坐正,當然啦,字也寫好了。

還有一次,我不小心買回來了一本有關愛情的書《《五百棵愛情樹》,當時我想都沒想就拿起來看了,忽然耳邊傳來我們讀的“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我就把這本書放掉,去看別的好書了。

讀了《弟子規》,我發現我自己的生活習慣越來越好了:進父母房間先敲門,常常整理自己的書桌,將脱下的鞋子擺好……連媽媽都驚訝我的進步。

《弟子規》讓我受益終生。願我,有一顆好學、向上的心,成為一個合格的好人。

弟子規讀後心得體會 篇7

又到讀書時間,我們拿出了《弟子規》大聲地朗讀了起來:“弟子規,聖人訓,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當我讀到這句時,媽媽的呼喚聲猶在耳邊。

每天媽媽都在我耳邊叫“快點起牀了,不然會遲到了”“快點吃吧,不要再説話了”“快出來吧,你已洗澡快半個小時了”我一聽媽媽這些話就覺得厭煩,經常愛理不理,也不回答她,叫我做事我老是慢吞吞的,搞得媽媽經常生氣。還記得有一次爸爸回到家興沖沖地對我叫道:“妹妹,出來,我有東西給你看。”我聽了還在房裏一聲不吭,繼續玩我的東西。爸爸又叫了我兩聲,我還是沒答應,爸爸在房間找到了我,但是掛在臉上的喜悦沒有了。原來,他想送我一份小禮物,因為我的態度,後來他給了哥哥。想到這裏我的臉開始發紅了。

當我讀到“兄弟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時,更恨不得在地裏找個洞鑽下去。昨天,我才因為一點小事和哥哥吵架甚至打了起來,氣的媽媽怒火中燒。原來在遠古時候,我這些行為對父母已經是不孝,而在今天,爸爸媽媽一再的寬容着我。每次寫文章寫日記的時候,我都寫如何要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可是現在連平常這些小事都沒做好,又怎麼能成為一個孝子呢?我陷入了沉思。

百善孝當先。“入則孝”不但要求我們心裏面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而且還要用心照顧好父母。爸爸媽媽,對不起,我一定會用我的實際行動來報答你們對我的養育之恩的!

弟子規讀後心得體會 篇8

俗話説的好,國有國規,家有家規,而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弟子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分為五各部分,分別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由清朝賈存仁改編,改名《弟子規》下面,我來説説《弟子規》中幾個典型的守則。

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這句話的意思是:事情雖小,但也不能善意妄為;物品雖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這句話讓我聯想到另一句話。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這兩句話都告訴我一個同樣的道理:千萬不能以為事情很小,而可以隨意妄為,積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終有一天,會變成無惡不作的壞人。親愛我,孝方難;親惡我,孝方賢。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親人疼愛自己,那麼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親人厭惡、討厭自己,自己仍能盡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實的確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難的。父母養育了我們這麼多年,恩情無以為報,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應該儘子女應盡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麼難伺候,我們也要加倍孝順他們。

《弟子規》雖然是一部古人用來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則規範,但在現代社會,我們仍應遵守這些古訓,古人的守則規範,不要以為事小而可以擅為,也不要應為父母的脾氣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們更應該以《弟子規》來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

《弟子規》這本書,我發現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同時明白了很多做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

有一次,我對姐姐説:“李澤涵,給我倒杯水。”現在想想,這是不對的,自從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學到了“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以後,每次我都有禮貌地喊她一聲“姐姐”。

還有一次吃飯時,媽媽把飯端來,我就自顧自地吃了起來,完全沒有想到剛剛辛苦勞累的媽媽。學習了《弟子規》的“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後,我每次吃飯前都等父母坐下後,我才坐下。以前我都是想着什麼事情,總有媽媽幫着做,衣服脱了亂放,飯吃完了碗筷亂放。自從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現在我長大了,懂事了,應該試着幫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弟子規》中説:“出必告,反必面”。以前我出去玩都常常忘記跟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去同學家玩,沒有告訴媽媽,媽媽以為我在小區裏面玩,結果找了半天都沒找到人,媽媽擔心極了。我回到家媽媽狠狠地説了我一頓。我讀過《弟子規》以後,我知道自己做得不對,我出門時要和媽媽打招呼,回家時要跟媽媽説一聲,這樣媽媽就不用擔心我的安全啦!

《弟子規》使我懂得了: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做一個有孝心的孩子。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語言要文明,不亂罵人,做事要講信用,説到做到。和別人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這些事都是每日不可不做的。

《弟子規》這本書教會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所以,今後我要多讀一些好書,這樣才能更加地完善自己。

弟子規讀後心得體會 篇9

俗話説:“男女搭配,幹活不累”。所以,男女分工責任也不同。男主外,女主內,這是自然規律。而現在卻是個陰盛陽衰的時代,“女漢子”“女強人”越來越多,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這真的不容樂觀啊。女性的根本責任就是“相夫教子”教育好下一代。這並非重男輕女,而是更重視女性。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這麼大的責任交給我們,是多麼的榮耀啊!

父母是孩子的老師,是無人可替代的,這就是親情的偉大之處。而現在的人,為了名利,代理父母越來越多樣化,而孩子的身心卻越來越不健康。“養不教,父之過”各位家長真的要反思了。再好的學校也不如一個和諧的家庭和父母的關愛。“教子不能等啊”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先入為主,莫等到真正出現問題了,再想法去改變,到時候真的後悔莫及了。

教孩子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跟原則。求學問最重要的就是專心專注,一心一意。“富貴不可常保”我們一定要考慮孩子有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有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吃苦如吃補”,要讓他們從國小會惜福,感恩,習勞。那麼,當他們長大後真正步入社會的那一天,你也會很放心的把他“放”出去了,讓他展翅高飛。這又讓末學想到了雄鷹的精神,這也正是我們培養孩子的中心思想和最終目標。家長們也一定要高瞻遠矚,千萬不要為了考試去考試,一定要讓他們學習那些真正有用的東西,這才是硬道理,決不能讓孩子做那些外強中乾的人啊!

最近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主要講了作為一名兒童應怎樣孝順父母,幫助父母。讀完這本書,使我想到了許多小故事。孔融讓梨是我印象最深的。

孔融是我國東漢時期的文學家和學者。孔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孔融四歲那次,全家人圍着吃梨,哥哥們讓弟弟先拿,而孔融不拿好的,不拿大的,偏偏揀了一隻最小的梨子。他的父親問他:“這麼多的梨子,你為什麼拿一隻最小的呢?”孔融回答:“我年紀小,應該拿一個最小的梨,大的應該給哥哥吃。”父親又問:“弟弟不是比你小嗎?”孔融説:“我比弟弟大,我該把大的讓給弟弟吃。”親朋好友知道這件事以後,紛紛讚揚孔融説,四歲的孩子就知道讓梨,長大後一定是個不平凡的人。果不其然,孔融長大後的確成了的文學家,學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epew4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