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讀《人生三部曲》心得感悟(精選8篇)

讀《人生三部曲》心得感悟(精選8篇)

讀《人生三部曲》心得感悟 篇1

《人生三部曲》的青春捲和愛情卷即《生命驛站》和《生命本色》,在未讀之前以為是充滿生命激情與浪漫愛情的詩作,讀完後卻發現詩中更多地呈現的是歲月流逝、青春無多所產生的哲思與深悟。本以為三部曲之中的生活卷《生命之門》應該是一位睿智的詩人對生活的精闢了悟,看了之後卻發現大部分的詩作都是以“愛情”和“激情”為主題,讀詩時,總會有一位青春洋溢的詩人形象躍入腦中。這種閲讀的偏差或許正是詩人想刻意強調的:青春若只有激情則流於膚淺,只有經歷時間的沉澱與洗練才能讓青春更顯其可貴;生活若只有智慧與了悟便失去了激情,也正因為七情六慾的穿插,生活的智慧才更見踏實温暖。這種對生活充滿思辨意味的思考正是明傑詩作的韻味所在。

讀《人生三部曲》心得感悟(精選8篇)

明傑出生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成長於思想解放的大環境下,他的詩深受現代詩歌傳統的影響。這種影響有時表現為現代詩歌藝術特徵的呈現,有時則是內心情感的大膽而熱烈的浪漫抒發。在明傑的詩集中可以看到不同風格的詩歌嘗試,在那些充滿現代意味的詩作中,他注重沉潛的意象,冷靜節制的描寫,注重詞語多義性的生髮,融嚴肅的思考於意象的串聯之中。而在那些熱烈的抒情作品中,作者又變成了一位童話中的勇士,單純而熱烈,敏感而執着。

明傑的內心敏感而富於批判精神,“路上的行人少了許多自然的激情/時光的平庸讓生活面目全非”(《陽台遐想》)。在複雜又空虛的城市生活中,詩人用虛妄譜寫了自己的神話,他解構崇高,用如夢似幻的感覺觸碰“世紀之外的那個人”,“卻是經不住歲月的回頭一篙”(《創世紀》),時間創造了一切卻又毀滅了一切,“終要遠去”的結局和“創世紀”的開端相比之下,反諷的意味不言自明。詩人的冷靜與理智讓他的筆下滿是寒冷、孤獨、病態的意象,喜鵲變得“肥碩 孤獨 左腿有點殘疾”,冰雪則參與了“遊戲的圈套”,花草樹木“已乾枯多時”,在這沒有生機的城市,“掙扎 暴虐 無處不在媾和”(《冬日的植物園》)。然而,所有的懷疑與挑戰皆因詩人內心對這個世界抱有濃烈的愛,對“現實”的關懷是詩人所有快樂與苦痛的來源。

詩人熱愛生命,彷彿氣勢磅礴的南風“獨自橫掃宇宙/將僵硬的無趣的詛咒擊穿/把尚未熄盡的慾望/重新點燃”(《南風》),言語之中的熱情如玫瑰一般綻放於詩句,“南風”、“苞蕾”傳遞出生命的信號,“點燃”、“喚醒”都是生命力的爆發。與此同時,空間上的景象也引發了作者關於時間的思考,“永不回頭”的決絕和殘酷使得詩人只能無奈地看着“婉約的歎息”和“逝者的倒影”,雖留戀過去卻也阻擋不了前進的腳步。奔放的詩歌語言隱約折射出作者內心“士人”的影子,流露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歎息。

在明傑的詩作中,常見“鳥”的意象。在梅特林克的《青鳥》中,鳥是總也追不到的幸福。在中國的文化系統中,鳥是祥和的圖騰。對詩人而言,鳥是精靈般的意象。例如“最後一夜 戀人/大鳥的哭聲伴我/最後在你的虛弱裏/燃掉言語的影子/一切安息”(《戀人》),這裏的鳥是詩人自我的影子;“遙想一場大雨/乘着鳥的翅膀/接近太陽/靜聽太陽的心路和轟然作響的骨骼”(《遙想一場大雨》),鳥變為串聯雨與太陽的天使,是由飛越陰霾投入光明的翅膀;“你的根鬚從頂端向下蔓延/許多樸素 古老 房屋和樹木/品味你的高大與神祕/像一羣羣祥和的大鳥/使你的這種佇立不是很孤獨”(《穿越空間》),此時鳥又成為中國神祕文化的符號。在這些詩中,“鳥”有着不同的象徵意味,寄寓着詩人的心靈情感。

在鋒利的詩句下,作者的內心是温柔敦厚的“士人”之心。親人、家庭、師友都在他的心裏佔有很大的分量。雖然有“現實與理想的幻化”,但詩人明白:“所有的完美都有蟲眼/野馬的火性開始收韁/耗其一生甘為家的園丁/一生耕耘從不偷懶”(《在朝內大街的思索》)。在緩緩的時間之河裏,他時常感念“傳遞着生生不息的人類文明”的師情與母愛,這樣的情感使得“遊動的靈魂也是那樣安然”,“娓娓落成一段平凡中的輝煌”(《日子》)。深沉的父親,“一筆一劃地教我寫字畫畫”的經歷讓詩人留下了“温暖”的內心(《温暖》)。“秋雨”、“獨居秋水的人”、“蟬鳴”讓人彷彿又回到了古典詩意的境界之中,雖是冷,但“暖意的玫瑰色”讓冷化為温暖,繼而化為“寂靜”(《天在變涼》)。正是這種傳統的價值觀,“自足”的心態使詩人即使在面對“死亡”這個終極命題時也顯得氣定神閒,遊刃有餘。面對已逝的歲月,面對如煙的往事,“季節輪迴一切都是那麼短暫”,但詩人有一份“固執的信念”,面對死亡時他“每時每刻都在準備着空手而去/空手而歸”(《歲月隨想》)。在經歷了磨合中的痛苦和頓悟後的感恩,詩人內心平靜如水。

知識分子書寫與平民視角的相互融合構成了明傑詩歌的另一個特點。從明傑的許多詩作中可以看出,他出生於一個平凡的工人之家。明傑對煤礦和礦工有着深厚感情。正因為這種深厚的情感和對現實的關懷,他以煤礦為題寫出了許多詩歌,如《金黃的井架》、《下井的孩子》、《下井的漢子》、《距離中的煤礦》、《礦工輓歌》、《礦山的男人與女人》等等。詩人從不侷限於狹小的自我空間,讓煤礦以一種紐帶的形式牽起了詩人與外面的世界。他天然具有平民化的寫作視角,但他的專業素養又使他脱離了普通情感宣泄的漩渦,能夠使用個人化的詩句讓隱祕情緒得以表達。作為抵抗的知識分子,這種寫作視角可以讓詩人“從象牙之塔式的學院系科中迴歸到公眾領域”,明傑也正是用這種方式來干預現實的。

煤礦像是詩人生活的一個紀念品,存在於回憶之中,遙遠又親切地彷彿就在昨天。作者使用了敍事手法,記錄了我與父親“做遊戲 講故事 嬉戲打鬧”的歡樂時光(《温暖》),與父親相見時的感動,“我的小手把父親一顆又一顆/像斷了線的珍珠一樣的淚水/擦了又擦”(《記憶》)。《金黃的井架》雖然是一首非常短小的詩,在意象、語言以及節奏的運用上都不乏精巧,最能體現兩種書寫的交融。

讀《人生三部曲》心得感悟 篇2

金色的太陽 一盞 一盞

走來 走來 走來

大大方方把黑夜隱藏

每一個礦工半閉的眸子裏 灑下一小片濃郁的金黃

我知道今晚

你也會抬頭望熾烈的太陽

在你眼裏 這金黃的太陽不會消失

多少年過去了 它卻宛如一座金字塔藏在我的心底

“金色的太陽”,“熾烈的太陽”都是詩人對礦井事物的比喻,他用金黃色覆蓋了自己的回憶。其實“黑夜”才是煤礦工人生活的主旋律,每個礦工從地面降到地下的工作都是從光明降入黑暗,這黑暗的壓力是來自多方面的,既有離開人羣的孤獨又有走向危險的恐懼。當工作完畢,再見到光明時就意味着終於從死神的手掌裏逃脱,回到了人間。礦燈對礦工的意義不亞於燈塔對船員的意義。但是明傑並沒有選取這尋常的角度來切入,而是截取了煤礦工人走向井口下井之前的片段,讓人物的內心得以呈現輻射性的豐富涵義,幸福之所以幸福皆因着苦難的存在,這温暖瞬間的背後正是冷冰冰的現實。其次,陌生化手法的使用也是作者詩藝純熟的體現。本來是人物走過一個又一個的井架,但作者卻以人物為感受的主體讓燈“走來”,這使得不熟悉煤礦生活的人彷彿也能感受到工人們的節奏。最後一節中詩人重新回到了自我抒情,並賦予以時間的沉澱。這裏沒有過多的語言和激情,只用淡淡幾筆便渲染了寂寥又温馨的黑夜,抓住了足以顯示礦工心境的對應物。

明傑有知識分子敏感而多思的內心,會因不知名小花的盛開而感慨,“收拾起風中飄落的殘花/仔細掩埋”(《爛漫春花開在這個城市的角落》)。“半山腰 你説/開始就是結束/折回頭一齊向山下去” (《千佛山下》),日常化的詩歌語言寄託的卻是深奧的哲思。歲月的流逝使詩人深感不安,“把一本日記小心的珍藏/也許有那麼一日 還要把它出版或者焚燒”(《新年的鐘聲》),患得患失的心理被惟妙惟肖地呈現了出來。詩意就深藏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之中,而這種平民化的視角與寫作上的知識化思索最終形成了明杰特有的詩歌特色。

表現個人或表現社會一直都是詩歌界常爭論的話題之一,王家新把它稱之為噩夢,“這個噩夢是在自由和關懷之間反覆形成的。所謂自由就是個人的、藝術的、寫作的自由,但同時還有一種對社會、歷史的關注。”只要是“共同的東西——在每個偉大詩人身上存在着的——人道主義傾向:為完全的、發展完美的人而鬥爭”,無論其表現手法是什麼,表達的內容是什麼都會得到讀者的尊重。因此,對詩本體的追求和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弘揚這二者不應該是矛盾的。一首詩沒有個人獨特的聲音就只能是宣傳品,如果沒有現實與歷史的支持,詩也只能是無病呻吟的產物。即使是一首純粹個人化的詩歌,詩人也會從其中發現現實問題的影子。“在郵局裏 我和女兒一起把郵票貼在明信片上”,“連同我所有的問候一起遠離”,在這看似落伍的舉動背後是作者高貴的堅持,“在這個高科技氾濫的歲月/我無意教導女兒怎樣與人相處”,但詩人在“每年的這個時候 總想讓遠方變得近在咫尺”(《明信片》)。

在明傑的大部分詩作中,個人與社會的融合通常表現在遊記詩之中。詩人通常把現實世界中的感受化為個人獨特的情思,並把這情思放入文化語境中加以拓展延伸。作者喜寫遊記,不論是對康橋、鳳凰山、千佛山還是臨沂的小山村,作者都以自己的足跡為中心把現實世界圈入詩歌世界之中。詩中既有作者追求的純粹之美又有厚重的現實感。面對鍾靈毓秀的奇景,作者能夠達到物我如一的境界,“如是説 詩歌中的主宰者/是我了/也惟有我了”(《巨石和水》)。現實世界日益荒涼,孤獨的詩人卻依然抱着一顆赤子之心想要與鳥“共同建築一個/天空下沒有影子/土地上沒有汗水的/苦難家園”(《天地之間》)。看見長城,詩人疼痛於他的每一次創傷,也被像無數青磚一樣的勞苦大眾所觸動,但長城不為所動,它只是在“蜿蜒 蜿蜒地生長”(《萬里長城》)。遊覽黃河,詩人則通過《等候在黃河岸邊》,把他對黃河的思考記錄下來,深沉、悲壯、憂鬱又兼具宏偉的氣息縈繞在耳際。在《我是孔子房前的大樹》這首詩中,詩人以樹的視角觀察着人與時間以及整個文化,對現實文化的情感體驗完全是通過私人化的話語傳達出來的。每一處場景詩人都能找到文化的切入點,對悠悠五千年的中華文明進行反思,現實和歷史在詩人的心裏得以匯合。

詩歌在今天的地位有些尷尬:一方面,詩歌作為精英文化的一部分而被人尊重和期待;但現實卻是詩歌的受眾範圍漸漸變小,寫作的人越來越多,能讓人記住併產生一定影響的詩歌卻越來越少。當談到這個問題時,總會有人説到“在這個商業化的社會”云云。殊不知,西方眾多的優秀詩人正是在物慾氾濫,人性異化的社會裏找到寫作的靈感,為現代社會中孤單的人類尋求一片詩歌烏托邦。袁可嘉在《論新詩現代化》中認同裏特的話,在談到現代詩人所處的困境時説到,“二十世紀經歷了更全面的傳統價值的解體:一切自前一世紀接過來的問題,不僅未得到解決,而且變本加厲。戰爭一方面為這些作個暫時結論,一面又引向更深的陷阱;純粹科學、宗教信仰、物質文明以及不可計量的治表制度,理論學説都不能獲取多數人們的信任而作為意識溝通的媒劑。”作為世界的圓和作為人的原點都被破壞,因此詩人必須突破傳統,建立屬於自己的象徵系統。

明傑的詩歌也在試圖建立自己的詩歌世界。對“戀人”不倦的書寫,對“生命”執着的追求,對家鄉深深的眷戀,對生活無奈的慨歎……但作者在進行詩意建構的時候往往只從某種感受着手,把豐富的內涵侷限在單一的意象之下。以《下井的孩子》為例,詩人在這首詩中運用最多的詞便是“紅襖”,不過百字的詩竟然出現了十七個“紅襖”。這首詩其實包含了作者非常複雜濃烈的情感。紅襖是作者的情感寄託和意義所在。在這首詩裏,這個意象包含了愛情的甜蜜守望,生活的艱辛維繫,父母的苦心疼愛,孩子的理想堅持……還有許多更為隱祕的意義都可以由詩中的這個意象引出。但作者把如此多的意義都用近乎説教的方式表達了出來。“紅襖”這個意象每次出現雖然都有不同的含義從而成為有“寓意”的“形象”,但難以讓人產生更多的想象。詩歌有其特定的表達方式:用最含蓄的語言表達最多的內容,用最精簡的語言引起讀者最多的思考。前提是這種思考必須用詩的語言來表達。波特萊爾認為:“激情是一種自然之物,甚至過於自然,不能不給純粹美的領域帶來一種刺人的,不和諧的色調;它也太親切,太猛烈,不能不敗壞居住在詩中的超自然領域中的純粹慾望,優雅的憂鬱和高貴的絕望。”有時詩人情感的真摯讓人無法懷疑,這種直接的宣泄方式留給讀者回味和想象的空間卻已經少之又少了。

一首詩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首詩能否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和讀者的反覆誦讀,常讀常新的詩歌才是最有魅力的詩歌。明傑的詩都以“人生”為題,從生活、愛情、青春三個角度闡釋了自己對生命的感受。這些充滿智性和靈性的詩歌如泉水一般,默默流淌在廣闊的土地上,雖然安靜,但卻滋潤着讀者的心靈。在這樣一個喧囂的時代,這樣一位詩人是不能被忽視的。

讀《人生三部曲》心得感悟 篇3

《人生三部曲》是高爾基寫的自傳體小説,由《童年》、《在人間》以及《我的大學》組成的。

《童年》,這本書是他以自己的童年為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説。他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受盡折磨與欺辱,無論是在精神或是肉體上,都承受巨大的痛苦。但是高爾基卻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堅強的走了過來。“心想事成”是一個美好的的詞語,他是人皆嚮往而又難以觸摸的、人的一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人生路上阻礙重重。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何及時調適自己的心情和狀態,克服命運加諸於身的苦難,磨鍊自己的意志,化挫折為轉折,在看似盡頭的道路上學會轉彎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智慧。趕在別人前頭,不要停下來,這是競爭者的狀態。如果成功也有捷徑的話那就是給予他足夠的速度。人不能操控時間,但能操控自己把握時間的能力。不能讓等待成為你生活的常態,認真對待你手中的每一個機會,將其視做自己的使命,以全力以赴,全速前進的心態讓其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佳績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高爾基在離開外祖父家後,獨自一人踏上了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高爾基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着。而現在的我們,真是深在福中不知福啊!不愁吃、不愁穿。而高爾基卻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捱打受欺辱。悲慘的一幕又一幕,讓我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們在俄國沙皇時期又會怎麼樣?會認為那根本就不是我們人類所生活、居住的美好家園嗎?時代在不斷進步而人類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説過:“要想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的起苦”,中國有句俗語:“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美好、幸福的生活,必須要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着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從現在開始,我們要自立起來,遇到困難時別隻想着這樣退縮,逃避或走捷徑,應該對自己有信心,人生中總有事或有人會令你痛苦甚至絕望,但我們應該要想一下作者是怎麼樣堅持的。這樣,你就可以重新再痛苦中尋找快樂,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是的,黑暗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你仍然保持對任何事物都有不滅的信心,懂得珍惜擁有的一切,那麼你的光明一定會到來,因為你懂得珍惜。這本書説高爾基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東家的房子裏和輪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瑪爾戈皇后這些有文化、有教養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愛吵架、背地裏説人壞話的小市民。見識的淺薄,生活圈子的狹小讓高爾基周圍的人都不懂書籍的好處,總在抑制他看書的慾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樣,堅持看書,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我來到人間”,彷彿就暗示着這人間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詩集、阿克薩夫的《家庭記事》、著名的俄羅斯史詩《在森林中》等書籍構成了高爾基的天堂,這個“人間”裏的天堂。我佩服高爾基的毅力和恆心,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手不釋卷,不理會別人的反對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裏”,高爾基就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因為他經歷了許多,也閲讀了許多,包括生活這本難“啃”的書。我羨慕高爾基靈活、流暢的文思,隨時隨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詩來抒發情感。當然,這自然是他的外祖母的功勞。高爾基的勤勉、毅力和恆心,還有他高尚的外祖母、外祖父不也構成了一個天堂嗎?天堂與人間只一線之隔,卻就大不相同了。有的人家有萬卷書,卻腹無點墨;有人做乞丐,卻也能讀好書,學到不少的知識。人間與天堂是人心的兩個表現,被凡塵俗世所污染的心就是人間;反之高潔的心靈就如雞羣中的鶴,與眾不同,成了天堂。只要肯幹,腳踏實地,人間也會變成天堂。

《在人間》是一本不同的小説,不是描寫貴族舞會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貧民貼心的讀物.跟着主人公去經歷底層社會的種種.在無法抗拒的壓力下,人們似乎只能選擇墮落.每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經,懂得怎樣去敷衍與遊戲.在骯髒的環境與低俗的思想裏,在狹隘的天地與無聊乏味的日子裏,調情與淫蕩似乎成了大家唯一有趣的嗜好."大家都相互欺騙着,這裏面沒有愛,大家都只是胡鬧而已."愛情已經完全扭曲為一種簡單的肉體上的依存,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大家不都過的很正常嗎?誰叫社會所需要的只是他們能夠提供簡單的勞力而已.

少年的高爾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裏,做過流浪漢,搬運工,麪包工人和雜貨店夥計。而在如此生活的艱難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夠不斷地學習,忘我地看書,怎能不令人敬佩?面對一個個好看的電視劇,一個個好耍的遊戲,一部部好看的電影……魂都全給了這些瑣事,怎麼還有時間來博覽羣書呢?… 當時在沙俄統治的黑暗時代,如果沒有知識,沒有文化,就根本談不上救國救民。知識文化是革命勝利的保障啊……不然,就像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由一個個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的農民來主持,肯定會失敗的!高爾基生活於一個大雜院的那段日子裏,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們到這裏來找東找西,監視人們的行動。有那麼一位老警察還盤問高爾基看過哪些書,並警告他不要看禁書。但對於青年的高爾基來説,那些所謂的禁書卻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為只有它們能真正讓人民清醒,讓人民明智,讓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若真有心讀書,書是絕對可以看到的。

高爾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紹他認識了一個開雜貨鋪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滿密室的藏書,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禁書,高爾基説不出的高興。也因為經常在這裏看書,他結識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讓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現在應該做的事情。在高爾基以後的艱苦歲月之中,他努力革命,有很大的成就。 “書”來直接或間接地幫助他獲得瞭如此大的成就,讓很多的人民有了好生活可以過……可見而知,書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啊!它的確讓社會進步了,讓人類進步了!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説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小説敍述了飽嘗人間辛酸的阿廖沙,抱着進大學讀書的理想來到喀山,過了不久就參加了祕密的革命活動。貧苦的生活使他在伏爾加河流浪,和搬運工人、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後來,他在麪包店找到工作,向工人們傳播革命理想,參加了大學生的祕密組織,鼓勵工人罷工。俄國的腐朽和個人的困境使他自殺未遂而受傷。傷愈後,他帶着新生的力量,離開喀山,重新走上流浪的道路。高爾基在他的大學裏無情地吸吮着社會發展創造的各種財富。在病態社會裏的毒瘤完全沒有腐蝕掉他童年歲月裏的思考着。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靜地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我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如雨後的晴空,清新、明淨,一片蔚藍。

這本書告訴我們:做人要堅強,無論你對生活是否失去了信心,也要堅強地活着。

讀《人生三部曲》心得感悟 篇4

人生像一條沒有頭的路,崎嶇不平。

人生像一充滿酸甜苦辣的大海。但,甜總是最少。

人生像一本厚厚的書,讓人認真思索,細心領會。

無論路多麼長,最終會抵達終點。無論路多麼崎嶇,最終有平整的時候。

無論海中酸、苦、辣多麼多,最終有甜的時候。

無論書多麼厚,多麼費解,最終有讀懂的一天。

人生的道路是崎嶇的,孤獨的,兩旁是長滿荊棘的。不,準確的説是整個人生的道路上都長滿了荊棘,一不小心就會與荊棘親近一下,“享受”一下荊棘的愛撫。在人生的十字路上必須慎重選擇自己要走的道路。一條是為了金錢,花枝招展,亮麗多彩。一條是為了別人,默默無聞,與其相比,不禁黯然失色。但不要被金錢所迷惑,因為“路”不可貌相。

在汪洋大海中,每個人都有一艘生命之舟,每人都駕駛着自己的船去大浪濤天的大海中探險。你可以使它安全抵達終點;也可以讓它半途而廢;還可以讓它從流漂盪,任意東西,虛渡一生。在旅行中,有時會大浪滔天,你要用盡全力去面對。雨過天晴。可明浪可闖,暗礁難防,不知底下有什麼呢?

不過沒有關係,人生就是這樣,沒有驚險的生活不叫人生,有這樣想法的人也不配叫“人”。

讀《人生三部曲》心得感悟 篇5

很久不讀書了,確切的説是很久不能靜下心去捧着一本書讀下去,自從離開校園,告別學生時代,走上社會參加工作之後,就不怎麼讀書了,雖然有時會看看報紙雜誌,但更關注的都是一些惹眼的新聞,比較八卦之類的。心裏開始變得浮躁起來了,追求也變得的更現實了,早已把理想這個詞眼拋到了腦後。

最近用手機上網下了一本電子書:路遙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相似,時間都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我們父輩的故事;主人翁都是一位農村的知識青年,走在農村和城市的邊緣,但也有許多不同,《平凡的世界》像是給我們再講一個故事,講一個人在奮鬥的故事。《人生》卻是在給我們講了一個道理,一個關於選擇和責任的道理:人生無非是矛盾和選擇的綜合體,無關對錯,僅僅在於我們能否在矛盾中做出選擇並勇於承擔一切後果。

書中背景都屬於很很久以前的事,我們父輩的那一代,還是農村的生活。也許現在有很多人都無法理解,無法去讀懂他們的生活,但是我還是喜歡,願意去讀,因為我就是在農村長大的人,我的父輩也都是農民。可是現在那種淳樸的生活好像再也找不到了,“打工”讓農民成了民工,我們這些農村的孩子走出校門就來到城市,為了夢想追着,趕着,忙碌着。農村再也讓我們找不到歸屬感,相反活在這個城市的邊緣卻感覺有種拼命紮下去的感覺。

對於我的人生,會有怎樣一個未來,我自己也説不清楚。但是有一個感覺,我把故鄉丟在的回憶裏,在這個城市裏尋找着自己的未來。

讀《人生三部曲》心得感悟 篇6

近日讀了路遙先生的《人生》,男主人公的生活經歷讓我知道努力堅持現在,不用那麼彷徨,不用那麼憂鬱總有一天你會找到你相要的生活,你的人生也因些也美好。

看了這本書,讓我思考什麼叫做“熱愛生命,熱愛生活”。那麼純粹的因為生命的美好而每天充滿活力,每天踏實的生活。我想因為我沒有真正接觸過那麼厚重的土地,在土地上認真的勞作過。也就沒有辦法感受土地寬廣的胸懷,那包容一切的力量,那最原始生命的意義和熱量。

我想我們再也不是土地長出來的苗了,也不再把根紮在土裏了。我們被架在空中,成長在空中花園之中。所以也不再那麼踏實了。在空閒時間變得無聊,無所適應,太多的人沉浸在網絡的世界。很少有時間再來感受生命的美好,感受身邊微小的美好。畢業之即,才更能感受到物理的巨大吸引力,彷彿所有的事都只為了工作之後每月的工資能漲一點,再更高一點。可是那是否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了?我現在還太年輕,對於生命和生活,我瞭解的還太少。我只希望,在以後的生活中,我會為春暖花開而高興,為每天的到來而激動。要是能一片土地就更好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讀《人生三部曲》心得感悟 篇7

“我們決不能因噎廢食,停止出國旅遊。出國旅遊還是要繼續的。能否採取一個應急的辦法:在出國前,由旅遊局或旅行社組織一次短期學習,把外國習慣講清,把應注意的事項講清。或許能起點作用。”

讀季羨林先生《讀人生.公德(三)》,覺得堂堂大師對“中國相當大一部分人的痼疾”竟出“應急的辦法”——出國前組織學習,實在令我失望。季先生難道想教導大家,“同志們出國之後都忍着點,等回國之後大家隨意。”香港《亞洲週刊》説得是國人素質問題,而季先生不思提高人口素質,而讓出國人員戴上假面,顯金玉其外掩敗絮其中。如此只遮羞不改醜的辦法,難怪中國社會公德越來越差,八十歲老人當街摔倒,竟無人敢幫忙了,怕“碰瓷”。

不佞最不能認同的是:“一個人自己,除了自殺以外,是無權決定的。”

這是《九三述懷》裏面的話,我實在不敢苟同。不佞以為,我有權決定自己的任何事,包括自殺。少拿“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主義,思想,國家,社會,大我小我等等等等大道理來蓋我。我就是我,僅僅是一棵小草,或是一隻螞蟻,但我有自己的靈魂和原則,它可能來自我爸我媽,可能來自老師朋友,可能來自書本,可能來自電視網絡,還可能隨着時間而改變。然而,它是我做人的準則,我按它決定自己的行為。別人,任何人,請原諒,少管我的事,你沒這個權力。附加一句,自殺是最懦弱的行為,如果連自殺的勇氣都有,何不以這個勇氣活着?何不用這個勇氣拼了?!最多是個死!

陶淵明的四句詩:“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這也是我喜歡的,然而,不佞跟季先生的理解完全兩樣。我認為“應”與“不應”,是以自己的原則考量判定的。誰來決定“應”“不應”呢?我大聲且肯定地説,“我自己!”父母,師友,領導可建議,但他們沒有替我決定的權力,沒有!我寧願自己選擇錯了,不願別人替我決定。

我自知做不到陶公的境界,我有懼,有慮;然而,不佞決不放棄自我。

讀《人生三部曲》心得感悟 篇8

這是我第二次翻看路遙的《人生》,感觸遠勝於第一次。第一次看《人生》時,我很詫異路遙為何要把《人生》作為小説名。記得第一次看是在讀高二時,那時候還不能理解小説的內容,只是一味單純的以看小説的眼光來看待這本書,但上大學後,再來看它時,卻是另一種感受。 先來談談《人生》的情節吧。小説背景取材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陝北農村地區。主人公高加林是一個年輕的農村人,他高中畢業當上了國小教師,就在他以為自己的才能和抱負能得以實現的時候,命運第一次給他開了一個玩笑。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利用關係讓自己兒子頂替了他的教師位置,而他也由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變成了一名普通的農民。在這次人生的低谷中,他收穫了一份美好的愛情,開始與農村姑娘劉巧珍談起了戀愛,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慰藉,本來照着發展下去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命運又垂青了他。沒過多久,因轉業回鄉的叔父的關係,高加林很快又回到了城市,並且成了一名縣通訊幹事。此時,加林重新遇到了他高中同學黃亞萍。在黃亞萍猛烈的愛情攻勢下,並且有機會到大城市發展,他艱難地捨棄了農村姑娘劉巧珍,開始了與黃亞萍“羅曼諦克”般的熱戀。然而,好夢難圓,命運又一次捉弄了高加林,高加林通過關係在縣城工作的事被檢舉揭發,他因此又一次回到了農村。而此時,已是物是人非,巧珍已嫁他人。在聽完德順爺爺的一席話後,高加林也開始真實而深刻地思考“人生”這一命題。

高加林他身上既體現了現代青年那種不斷向命運挑戰、自強堅毅的品格,又同時具有辛勤、樸質的傳統美德。他熱愛生活,心性極高,有着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關心國際問題、愛好打籃球,並融入了時代潮流中。然而,真實的現實與理想之間產生強烈的反差,也形成了他矛盾複雜的性格特徵。縱觀他的人生,總是充滿跌宕起伏,不斷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後得到,繼而又失去。正如路遙在小説中所説:“生活啊,生活,有時候讓夢想變成現實,有時候又讓現實變為夢想。”而高加林也在其中品嚐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什麼是人生?無數先哲用事實告訴了我們:人生是從降生到死亡的過程,而這過程怎麼走就是人生。我認為人生就是在這過程中對生活的種種選擇,或對或錯。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的權利,但現在對於我們來説選擇的機會多了,倒讓我們手足失措,迷茫了。而從高加林身上我們能看到他缺乏一種堅定的信念,對生活搖擺不定,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致命的缺點。所以,不管我們如何選擇,就一定要堅定信念,就算錯了,也不必垂頭沮喪,過錯也是試金石,大不了重頭再來。正如小説結尾德順爺爺所説的:“娃娃,你不要灰心!一個男子漢,不怕跌跤,就怕跌倒後爬不起來,那就變成死狗了…….”

而人生的另一特點就是無法預知,在這一秒永遠無法預知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正如高加林在當教師時不知道社會的殘酷,會讓他再次淪為農民,在他當農民的時候也不知道他能重新回到他夢寐以求的城市,而他在城市正準備好好實現他的理想和抱負時,更不知道他自己又要重新回到農村。也許我們在抱怨社會的種種不公,但我想説的是,社會本來就如此,沒有絕對的公平,世界上只有兩種事是公平的:一是時間,二是死亡。所以,我們惟有在有限的時間裏做出更多事,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不是怨天尤人。無法預知又怎樣,人生本就如此,也不必太糾結於此,做好當下,足矣!

作家柳青曾説:“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而我們,也即將踏入社會,也將面臨諸多誘惑與考驗,如何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人生的選擇,選擇的人生,或對或錯,一切未知!但我在這裏想説的是,不要因為烏雲遮住了藍天而止住我們奮飛的翅膀,也不要因為洶湧的浪濤而打破我們乘風破浪的勇氣,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慎重選擇,堅定信念,勇往直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e4ej7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