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讀《祖父的園子》感悟(精選17篇)

讀《祖父的園子》感悟(精選17篇)

讀《祖父的園子》感悟 篇1

《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寫的是作者童年裏在祖父園子的裏發生的一些事。園子是作者童年的樂園,給了她自由,給了她快樂,所以這個園子在她心中,是那樣美好,那樣温馨,那樣難以忘懷。祖父的慈愛與呵護,讓作者的童年是那樣自由快樂。

讀《祖父的園子》感悟(精選17篇)

跟着祖父在園中,栽花、拔草、種白菜、鏟地、澆水,這些都是童年的遊戲,不是真正的勞作,純屬“胡鬧”,至於摘黃瓜、追蜻蜓、採倭瓜花、捉綠螞蚱,這些更是孩子們的遊戲了。玩鬧累了,就在園子裏睡下。當然,讓作者感到自由快樂的,不光是祖父的園子,還有慈愛的祖父。給了她孩子心靈的自由,他允許孩子隨便玩鬧,對孩子傾盡了愛心和耐心。他的愛放飛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愛的包圍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樂、幸福的童年。正因為作者的心靈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裏,一切才是自由的,快樂的,甚至是充滿夢幻色彩的。

記得,我10歲那年的一個假期,爸爸媽媽把我送到了外婆家玩。外婆家有一大片菜地,菜地裏種着各種蔬菜:青菜、白菜、捲心菜,還有玉米、花生、黃瓜……我們到外婆家時,花生已經成熟了,一天下午,天氣很熱。外婆説要帶我們去摘花生。來到菜地,外婆説:“要把花生整株連根撥去,在再一顆顆的摘下來……”外婆的話還沒説完,我就跑進了地裏。兩手抓住花生的莖藤,使勁往上一撥。“譁”地一響,泥土頓時“飛”了一起。我也一屁股坐在地上,一陣煙土過後,我爬了起來,只是衣服上多了許多的土塊。外婆看見了,大笑不止。我一個人嘟着嘴生氣的看着他們……

現在的孩子也許比以前的人在物質上有着無可比擬的優越,但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沒有好玩的園子,甚至連草坪找個玩玩都困難;沒有朋友,日益發達的交通和越建越高的大樓把孩子們都隔絕開來了;沒有那麼和藹可親,放任自由的祖父,有的只是學不完的興趣班,做不完的作業,嘮叨不完的家長,看不完的電視,玩不完的遊戲,真正這樣暢快淋漓的遊戲和童年他們永遠都不能過到。

我希望童年可以一直存在。

讀《祖父的園子》感悟 篇2

今天,我們學習了《祖父的園子》一文,感觸頗深。

課文講了:祖父的園子裏有許多小昆蟲,許多花草樹木,”我“童年時常常在這兒玩耍、瞎鬧,祖父總是慈愛地看着”我“,不責備,不生氣。這時,心中會泛起一層層漣漪,像一個個泡泡,簡單而美好,課文孩子氣十足的筆調寫了件小事,把狗尾草當作了谷穂,使人嘎然失笑。

掩卷沉思,此刻,心中是對蕭紅自由自在地童年生活的一種嚮往。跟着祖父在菜園裏”摘花、種草、澆水“這並不是勞動,純屬於”瞎鬧一氣“,至於捉螞蚱,更是孩子的玩鬧。蕭紅在園子裏添亂,祖父並沒有責怪,只有笑,對這一切寬容地笑,因為祖父,蕭紅更獲得一種真正快樂的童年生活,渡過了一段屬於兒童的幸福時光,在那裏,蝴蝶、倭花、小鳥……是自由的,不受拘束的,所以,童年在蕭紅眼中,是快樂的,帶有一種夢幻般的顏色。

祖父的園子是色彩明麗的園子,快樂的園子,自由的園子,蕭紅是自由的,快樂的,祖父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着蕭紅,曖融融的,蕭紅在童話般的園子裏度過了童年,在美麗的大自然中,在祖父的愛中快樂、健康的成長。

新世紀的我們呢?迎接我們的是寫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補習班,考不完的試。我真希望——能像蕭紅一樣度過個可愛的童年。

我希望純真的童年可以一直與我們同在。

讀《祖父的園子》感悟 篇3

學完了這篇課文,文中的“我”是多麼天真,幹了那麼多傻事,讓我感到“我”當時是多麼快樂!

“我”的祖父彷彿也有了幾份童年的歡樂,他對“我”是多麼和藹。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把一切都寫活了,我在讀的時候總會覺得這園子裏的小動物、植物都是那麼自由。

作者寫到他在園子裏玩耍時,讓我覺得很可笑。他把穀子當野草拔了,白菜種子被踢飛了……這情景不管誰讀都會露出笑容,有時也會想起那些童年的往事。

作者的祖父,可見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老爺爺,他竟然能夠寬容“我”的淘氣和惡作劇,讓“我”很自在,很快樂。

我愛讀這篇文章,因為這讓我想起我童年中那幾段美好的回憶。

讀《祖父的園子》感悟 篇4

前幾天,我學了《祖父的園子》這一課,讀完後,我多麼羨慕祖父園子裏的植物和祖父的小孫女。

《祖父的園子》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祖父家有一個大花園。花園十分漂亮,有各種花兒和蝴蝶,作者十分喜歡它,因為它帶給了作者快樂。她在花園裏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植物想開一朵花也行,若不願意,一朵花也不開。總之,在這園子裏花兒、草兒、女孩兒……全是自由的,而這一切都來源於祖父對小孫女的愛。

這篇文章裏最令人羨慕的地方就是園子裏,大自然的美和植物自由了。倭瓜想爬上架,爬上房,沒有人管它。黃瓜願開一朵花,願結一個瓜,也沒有人管。玉米想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説想長到天上去,也沒有人管……它們在祖父的園子裏是多麼愜意。女孩兒也一樣,在祖父的園子裏就算把穀子當狗尾草割掉也沒事兒,祖父是多麼愛她。而我們呢?天天作業多得很,做事有一點不對就會遭到指責,我們一點兒自由也沒有。

作業負擔只是語文、英語之類的都夠受了,還有科學作業,成天都不能出去玩兒。週末,只要我爸爸一説出去玩兒,我就立刻拒絕了,因為還有作業等着我做呢,我多麼想出去痛痛快快的玩兒啊!

學完這篇課文後,我想,作者那時候那麼自由、快樂,後來也不照樣當了作家?世上沒有那個上國小時死記硬背的學生能成為世界上知名的科學家。所以,請大人、老師們給我們一點自由,讓我們一起去親近大自然,給我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吧!

讀《祖父的園子》感悟 篇5

今年是打贏脱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堅持目標任務不變、安排部署不變、完成時間不變的總要求,積極主動應對,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全力保障決勝脱貧攻堅工作。針對疫情影響,各級地方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的部署要求,推進脱貧攻堅工作有序開展。

各級地方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下增設農業農村和脱貧攻堅、復工復產兩個專項工作組統籌協調推進有關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要繼續堅持兩手抓、兩手硬,在毫不放鬆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有關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兩個工作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督促推進的作用,把今年的脱貧攻堅工作措施一項項落實到位,千方百計發展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為推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各級扶貧部門和村社區充分發揮發動羣眾、組織羣眾、輕車熟路的優勢,掌握防控動態,加強與上級黨組織聯繫,羣策羣力動腦筋,指導開展疫情摸底、排查與防控工作。按要求對全部貧困户、基層幹部和扶貧系統幹部進行疫情監測,每日向自治區疫情防控指揮部和國務院扶貧辦進行報告。

制定針對貧困羣眾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加強對貧困羣眾的思想引導和心理疏導,增強貧困羣眾應對疫情和脱貧致富的信心。統籌公益性崗位。鼓勵增設臨時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有就業意願的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開展線上專項就業服務行動,應用現代化遠程等手段加強貧困人口技能培訓促進穩定增收,提升脱貧質量。紮實推進貧困地區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實現有勞動能力產業扶貧全覆蓋。強化勞務協作、技能培訓、就業服務等措施,提高貧困羣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能力。壯大各地方集體經濟,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開展扶貧資金、資產清產核資,確保扶貧資產保值增值、持續發揮效益。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户做到應扶盡扶、應保盡保。允許資產收益用於救助基金,動員組織開展防止返貧致貧自願服務。

讀《祖父的園子》感悟 篇6

六年級上學期,我讀了《詹天佑》這篇課文。讀完以後,我的感受像打上烙印一樣非常深刻。這篇課文重點記敍詹天佑——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不畏帝國主義的嘲笑,成功地主持修築了我國著名“京張”鐵路的歷史。

我覺得詹天佑之所以能夠在不滿四年的時間內就成功修好鐵路,除了他有要為中華民族爭口氣的志氣之外,就是因為他還有一種寶貴的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他經常勉勵身邊的工作人員,説:“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要有一點馬虎。‘大慨’、‘差不多’這類説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他的這種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不正是我平常所缺少的嗎?

記的有一次家庭作業,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快速,完成了一道我於我來説自認非常簡單不過的數學題。“百貨店賣出兩件商品,每件各得300元,其中一件賺了20%,另一件虧本20%,這個商店賣出這兩件商品是賺了還是賠了?”這肯定不賠不賺!我很自信將答案交給爸爸、媽媽過目檢查。他們相互看了一下,然後,笑着對我説:“你認為這道題解答對了嗎?”我脱口而出:“一件賺了20%,另一件虧本20%,兩下相抵,不就平了嗎?”爸爸馬上例出算式:賺錢的商品的成本價為:300÷(1+20%)=250元;虧本商品的成本價為:300÷(1——20%)=375元;所以總成本價為:375+250=625元>600元;啊!店家賠了。真出乎我的意料——簡單的數學題,我做錯了。

這與《詹天佑》相比,真是相差萬里。錯,不僅僅是一道數學題的解答,而是對學習馬馬虎虎的態度。我要下決心改正,向詹天佑學習,像他一樣愛國,像他一樣敢於創新,像他一樣一絲不苟,做一個詹天佑式的好少年。

讀《祖父的園子》感悟 篇7

這部影片呢,之前沒有關注過,算是在我眼前橫空出世的,一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湯姆漢克斯主演,想必質量是有保證的。湯姆漢克斯年愈六十,還如此高產,最近其主演的《但丁密碼》才剛剛下線,北美早於大陸已於9月9日上映,豆瓣的海外黨小夥伴已經有許多人看過,大陸是12月9日上映,評分高達8.3,那麼這部電影還是值得一看的。

影片是根據20__年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迫降事件,航班機長切斯利·薩利·薩倫伯格的真實英雄事蹟改編。講述了薩利機長在發動機失效的情況下,成功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故事。在看到這部電影的簡介時,我塵封的記憶被打開,不過就像有句話説的一樣“你在書上看到的兩三行字,也許就是別人的一生”,當時那起事件也許就只有一週熱度,但這部電影讓我對“薩利機長”肅然起敬。畢竟在水上迫降是一件及其冒險的事情,尤其是飛機這種一出事故容易團滅的交通工具,更是馬虎不得。

其實我本以為本片主要講述的是迫降的過程,就像20__年的國產電影《緊急迫降》一般,講述的是驚心動魄的迫降過程,以及機組人員和乘客的反應還有各部門各方面的配合。然而當我在看過《薩利機長》這部電影后,明白了這部電影的重心在於事件發生後機長的心路歷程以及公眾對於他的態度還有那場貫穿始終的聽證會,並且用機長的幾段回憶將迫降事件的始終為觀眾完整呈現,一次比一次詳細。

直到最後一次聽證會上,機長和副機長戴着耳機,聽着駕駛室的錄音完整地回憶了那起事故,同時也帶領觀眾們,首次完整了解事故的發生到機長做出決定的208秒中間都發生了什麼。

看似聽證會工作人員挺嚴肅也挺不通情理的,其實聽證會這個制度我是欣賞的,雖然全員獲救,但是這起事故存疑,調查組人員有疑問,那麼就需要嚴肅對待這起事件,即使薩利機長被人們當成英雄,他確實應該被稱為英雄。

就像萬怡酒店女服務人員情不自禁地擁抱薩利機長時的那份滿足,可以從她的臉上看出她對於英雄的由衷喜愛和敬佩,當薩利機長請求可否乾洗一下自己唯一的一套制服時,女服員回答“如果需要的話,全酒店都會為您服務”,我想我如果見到這樣的人,也會星星眼的。

讀《祖父的園子》感悟 篇8

回首中華五千年的歷程,五千年的軌跡,無一不透着苦澀。如今,我們隨着聲聲喝彩,迎來了嶄新的改革開放新時代。像一輪初升的太陽普照着大地,中華民族從此踏着新的腳步,迎接嶄新的征程,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走向了萬象更新的春天。

改革開放的步伐首先對我們家就有了很大的改觀。我家原來是住在一個低矮的小房子裏,冬冷夏熱,擁擠不堪。但是隨着改革開放的進行,我們家也搬到了兩層樓的大房子裏,家裏不僅有各種現代化的設備,而且每個村子都修了環村公路,村裏的廣場上還有一些體育健身設施為人們的身心娛樂都提供了方便。

改革開放的步伐也與農民的利益息息相關。隨着國家的騰飛,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充實而精彩。聽爺爺説,如今國民的生活質量比以前高多了。他小時候,肉是過年才能大吃一頓,過生日才吃個雞蛋。那個年代只有收音機,村裏幾乎家家都貧困。而現在,我們能坐在空調房裏悠閒地看彩電,玩電腦,上網。大部分人家都摘下了貧困的大帽子,邁上了奔向小康的幸福道路。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教育的發展。自古就有“少年強則國強”的道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教育的發展。自古就有“少年強則國強”的道理。就拿我們學校來説吧,這裏環境優美,教學設備齊全,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質量。我們的老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愛之心,有紮實學識。課程上也是豐富多彩:文化課上,我們學到了很多實用的知識,樹立了夢想,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體育課上,我們在嶄新的操場上揮灑汗水,既增強了體質,又放鬆了身心。五星紅旗下我們立下錚錚誓言,嘹亮的歌聲從心底唱起。微風拂過面頰,伴着青春的活力與激情。在這書香四溢的校園,我們快樂地學習,愉快地成長。在這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我也樹立了參軍的偉大夢想,在今後的人生路上,定當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在困難中磨練自己,昇華自己,實現強軍夢。為鑄造世界一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風雨兼程四十載,春華秋實新時代,中國的傳奇未完待續。昨天是今天的延續;今天是明天的歷史;明天是未來的展望。面對未來,我們選擇愉快地起航,點燃希望,放飛理想。用雙手去填塗,用信念去憧憬,去書寫新的篇章,顯我中華神威!

讀《祖父的園子》感悟 篇9

從下面看上去是兩層房屋,可隨着扶梯轉了一圈進入上層,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天井,上面才是一層。房子可是依山而建。天井有八十平方米左右。天井的南邊是一排廂房,有廚房和餐廳,也有卧室。西面是一座高高的廟宇,顯得莊嚴肅穆,上面有“龍母殿”三個大字,裏面供奉的是龍母娘娘。東面是三間廂房,大門緊閉,不知是什麼功能房間。北面是石壁,上面是羊巖山的頂峯,在天井裏可看不到頂峯的。

靠石壁處放着兩把高腳竹椅,有扶手的,應該稱圈椅。看竹子顏色,通紅的,應該有段時間了。椅子有厚厚的白墊子,在陽光下很是耀眼。陽光已經照着了大半個天井。主人讓我們一行給打擾了,是剛離開椅子。我們再從室內搬來條凳,也靠着石壁一字排開。我們可是一路踩着薄冰上山,山頭氣温應該更低了。坐在凳上曬太陽,陽光帶來一股股愜意。臉面受不了陽光的直射,得把帽子往下拉,蓋住臉部。暖流從厚厚的冬衣進入皮膚,有烤的感覺。似乎汗孔張開了,有絲絲的汗水湧出。人生其實有許多時間是空白過的,不用想什麼,只是盡情享受。在冬天,沒有什麼比曬曬太陽更好的。

記得少年時代的一個咒語,“擋日頭影生冬餅”,“冬餅”就是凍瘡,這在冬天可是常見的。人們在曬太陽,誰給擋住了可是罪過的,這個咒語現在偶兒還能聽到的,只是現在有了空調什麼,曬太陽的人少了。有個西方古代故事,説亞歷山大去拜訪過犬儒主義哲學狄奧根尼,問他想要什麼恩賜,他回答説:“只要你別擋住我的太陽光”。這個哲學家獨立特行,太陽光遠比皇帝的恩賜要大得多。思緒有點亂了,應該是不用想着什麼,盡情地享受陽光。

芋頭面燒好了,我們還是坐在天井裏吃芋頭面。主人送來自己醃製辣椒醬,我們往麪條上擱了一些。太陽烤着,熱氣騰騰的麪條,加上辣椒的刺激,得脱衣服了。有個寓言説太陽與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的衣衫脱去。風力加大,人把衣衫裹得更緊。太陽升温,人們熱得受不了,自然把衣衫服脱掉。今天太陽的威力還得藉助於麪條,加上辣椒醬的麪條。我們可是甩開膀子吃飯。飯後主人送來開水,問我們要不要加點茶葉。接着説茶場每年第一鍋炒好的茶葉一定要送到這裏供奉龍母娘娘,否則以後的茶葉都炒制不好。由於要趕路,我們一行人婉言謝絕。主人説自己是城裏,由於身體不佳,夢到龍母娘娘召喚,就趕來陪了。在主人的口裏,這個地方是相當地靈驗。開頭説到有兩把椅子,聽清楚了,這個地方有母女倆人住着,“母”的上了年紀,一直沒有與我們説話,“女”的年紀看來是奔六十的,我們一行稱她為阿婆,她可有意見了。暖暖的陽光,翠綠的茶園,新鮮的空氣,此處應是極樂天,不説靈驗什麼,這可是真享受呀。

讀《祖父的園子》感悟 篇10

“水雲木石”這四個字原本就古意十足,其中任何一個“意象”單列出來都可以以古典詩詞為內裏,涵蓄成一片蒼蒼茫茫的蒹葭,吹落為一陣悽悽蕭蕭的木葉。圖集中幾乎盡為黑白照片,在搶奪眼球,追求酷炫的讀圖時代,這樣的攝影作品真像一個悠遊四方的良人,有閲盡滄桑的從容淡靜,有抱朴守貞的天然初心。作者徐家樹為澳籍華人、攝影家,在踏遍宇內海外之後已完成首部人文攝影作品《那時•西藏》和這本自然風光攝影集《水雲木石》。

説到黑白圖片,它必然帶給人清冷沉靜之感。濾去了色彩,水雲木石、自然萬物被削去贅形,只留最原始、樸素的形態,只存照它的本相。當浩瀚的水域、無邊的沙海、遼遠的天宇、翻卷的流雲在黑白灰的色彩中呈現的時候,整個空間變得蒼茫虛淡橫無際涯。這種淡遠寧靜,恆久綿延之感是歲月洗濯之後生命的領悟,是中年式思考才有悵然與釋然。舍掉構圖的某些元素,舍掉景物的色彩,讓照片在極簡中呈現豐盈的情感與詩意,獲得內在的圓滿,這是真正的“less is more”。中國老話也講“less is more”,就是那句“少則得,多則惑”。

老子講“有無相生,難易相成。”世間萬物本沒有什麼鬥爭與對峙,少即是多,舍便是得,無也是有,易可成難。看似矛盾的兩方面,實則是圓融的,共通的。徐先生的風光攝影中包含了太多對“道”的體悟。這種體悟是中國式的,是他自父輩那裏汲取的精神養料。徐先生的父親徐定戡是民國時代的老知識分子,讀法律,好詩詞。書中好些圖片都配上了耄耋老人題寫的古詩詞。就這樣,詩文和光影在時光裏流浪翩躚,最終靜默着相遇,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安定的力量。

再説作者選取的主題水雲木石,水至柔至善,石粗礪剛強,雲瀟灑疾變,而木呢,可蒼翠如新也可形容枯槁。我亦是愛樹之人。樹的姿態,哪怕再瘋長也不招搖,好像它天生就該這樣;哪怕再瘦小也不促狹,因為我們知道它每一天都在接近天空的高度。高樓大廈説話間就可以平地而起,恢宏的殿宇也被修復了許多次。科技發展到今天,很多東西都可以再造、速生,而樹,非得是一天一天自個長起來才行。賀蘭山下的白楊樹,西安高校裏的梧桐樹,蘇州園林裏的芭蕉樹,還有北京成隨處可見的槐樹,只有樹構成了不同城市風情萬種的側臉。

木,即是樹。可是用“木”指稱就有了一種削盡繁華後的清癯蒼勁之感。書中拍了草地上幼小的綠樹在陽光中的奕奕身姿,更多的是失掉了色彩,只有木的紋理木的質地和木的顏色的樹。庚先生有一片談文藝的短文叫《説木葉》,木葉即樹葉,可為何詩人們常愛用“木葉”呢?讀《水雲木石》我們也可從徐先生的鏡頭中找到類似的答案。

行走和攝影表面看來是在向外拓展,感知世界的厚度和廣度,實際上是向內的抵達,在騰格裏沙漠的月色中,在神奇的烏魯魯巨石上,一次一次感受自我的存在。風景此時是鏡像,也是自我的一個部分。在與自然交通的那一刻,人在風景中,而風景也在人心裏。在經歷了腫瘤和病痛之後,恰如書中所言,作者進行着一場“肉體和精神的旅行”,用腳,用取景器,用心。

抱怨看不到美景的人會説,風景在遠方,無法抵達。可風景明明就在身邊,就在心裏。水雲木石,萬物有靈,本書既是在講攝影之道,也是在談自然之道、人生之道,正如自序中説:“水雲木石的特性,也時時刻刻啟發着我,讓我明白更多的道理,而不只是攝影上的技法。”

照片中的景觀,我皆未能親臨,可是取景器背後的那顆心卻異常熟稔。有些照片的角度與妙處總能讓我想到以往的好些閲讀經驗,比如攝於騰格裏沙漠的那幾幅,總讓我想起一篇寫騰格里月夜的散文,文中有這樣的句子:“月亮是地球的一個夢,是人凍結在天空的一個夢。”好一個凍結在天空中的夢,那份如夢般柔軟的清冷,那份如石般凝固的美好。

讀《祖父的園子》感悟 篇11

有幸在這春天到來之時參與一場令我終身難忘的活動——北京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開幕式中巨幅水墨從天而降,在光芒中凝結為冰雪立方,隨着“激光刻刀”的雕琢,最終定格為“20__中國北京”,隨着晶瑩剔透的冰雪五環從中而出,冬奧的印記也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中。

北京作為世界首個“雙奧之城”將永遠被歷史銘記。

這屆冬奧會,我們克服疫情影響,如約實現了北京冬奧會開幕,向世界呈現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奧運盛會。以夢想之名,我們的拼搏從未停歇,正如冬奧口號“一起向未來”的寓意,讓我們共同攜起手來,向着美好未來不斷前行。一起見證冰雪運動的速度與激情,奏響“一起向未來”的交響曲。

讀《祖父的園子》感悟 篇12

【輔助】

由於塔姆·肯奇有着能從死神手中救回己方射手的超強能力,因此他是個不錯的輔助選擇。

當他出現在下路時,他的主要任務就是陪伴在夥伴身邊,保證射手搭檔的安全並且補刀不受到太多騷擾。如果隊友被敵方減速或者擊暈,那麼塔姆·肯奇可以輕鬆地將其吞入口中,然後把隊友放到安全區域。這個效果的持續時間比大多數控制技能都要久,所以即便對手的控制完美命中了己方的射手,塔姆·肯奇也可以等到控制效果消失再將他吐到安全的位置。再者,即便對方轉而集火他時,E技能的被動效果也能為他提供可觀的再生能力。最後,如果對方在對線時選擇主動換血,那麼塔姆·肯奇也可以看準敵方的輸出英雄,疊滿被動效果後使用W技能創造出一個超級有利的——儘管只有一小會——二打一局面。

作為一個技能多樣的英雄,塔姆·肯奇在gank當中非常搶眼。除了在被gank時能夠為隊友提供同樣無與倫比的保護能力,他在配合友軍gank時也有着不俗的表現。他可以假裝去插眼,離開線上,先和打野英雄會合,然後利用大招發起一次意想不到的gank。

“孩子,如果世界是一條河流,那麼我就是河流之王。我可以一再光顧世界的任何角落。”

【單人路】

塔姆·肯奇是一個肉得飛起的英雄,他可以痛毆對手,也能夠經得起敵人的攻擊,所以在單人路上時,塔姆·肯奇最好躲藏在自己的小兵中間。這樣河流之王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自在地選擇是去補刀還是去與對方英雄換血。需要記住的一點是,即便塔姆·肯奇選擇和對手去換血,由於E技能的被動效果,他總能夠佔到便宜,這種回覆能力會讓換血變得更加划算。 如果你看出敵人想和你對拼一波,塔姆·肯奇可以使用W技能來一輪爆發,順便回覆下自己的生命值。又或者,如果他沒能將被動疊滿,也可以主動使用E技能讓護盾效果救自己一命。

不過,如何使用這個大嗓門的怪物去正面作戰呢?好吧,他前期的主要消耗和騷擾能力來自於“巨舌鞭笞”。試探性地直接攻擊敵方英雄,運氣好的話還可以將其擊暈,通過這種方法,塔姆·肯奇就能在與大多數坦克戰鬥時取得優勢。而當那個倒黴蛋被他疊滿“培養品味”效果時,他能夠玩的小套路就遠不止一次擊暈那麼簡單了。

“W大快朵頤”是一個非常全面的技能,讓河流之王即便在遊戲前期也有很多選擇的餘地。當對手推線到塔下時,他可以將其一口吃掉,然後選擇一個優秀的時機,當最後一個小兵被打掉後將對手丟到防禦塔後面。更妙的是,塔姆·肯奇可以在己方打野前來gank時吞掉敵人。由於在肚子裏面時視野範圍被大幅降低,那個倒黴蛋根本不會知道死神已經迫在眉睫了,當目標從這個怪物的肚子當中逃脱時,迎接那傢伙的也只有...死亡。

“飢餓是一種負擔,但我保證這是最後一次,請原諒我吧。”

【游擊戰】

一旦達到六級,塔姆·肯奇就可以利用“深淵潛航”深入到毫無防備的敵人後方,任性地進行遊走了。得益於他的一張巨口,河流之王可以在使用“深淵潛航”時帶上一名隊友共同旅行。舉個例子,他可以帶上打野一起穿梭到中路,迅速形成一個三打一的局面。如果對方閃現到了自家塔後,塔姆·肯奇還可以帶頭越塔,利用“厚實表皮”承受防禦塔的攻擊,幫助隊友完成擊殺。

這種戰術在爭奪中立目標時同樣有效。開啟大招帶上己方打野,塔姆·肯奇可以快速移動到大龍或者小龍位置,拖延時間,甚至搶走對手的囊中之物。當他們浮出漩渦之後,河流之王的任務就是利用“巨舌鞭笞”騷擾對手,隨時把手放在“大快朵頤”上面準備營救血量過低的隊友。這時候“厚實表皮”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護盾效果可以避免他黏糊的身體被對手迅速擊倒。時機合適時,他需要做的就是“大快朵頤”掉對面的打野,然後將其帶離野怪——雖然理論上來説他們依然可以在河流之王的胃裏使用懲戒,但是沒有視野的情況下,打野也是無能為力的。

【團戰】

當兩軍對峙相遇時,塔姆·肯奇的作用會變得更為顯著,不過這時候他還需要面對一個常見的吃飯難題:這頓該吃誰呢?戰鬥爆發之後,他需要仔細觀察血量的變化,同時儘量的用“巨舌鞭笞”減速敵方的輸出英雄,如果他能夠通過普攻疊加被動的話,“巨舌鞭笞”還可以擊暈敵方英雄。此時走位也非常關鍵:如果他將自己置身於敵陣之中,塔姆·肯奇就處在一個可以打亂對手陣形、騷擾對方核心輸出的理想位置。利用“厚實表皮”護盾提供的傷害吸收能力,河流之王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屹立不倒。對目標疊滿“培養品味”效果後,午餐時間就到了。在白熱化的戰鬥中,將一個強大的敵人拖出戰場——即便只有幾秒鐘——通常也足以改變戰局,讓塔姆·肯奇的隊友幹掉——或者收割其餘的敵人,然後這個喋喋不休的兩棲動物再把對面的最後一個可憐蟲從胃裏吐出來。他的吃相併不雅觀,但是卻好用得不行。

或者反過來,塔姆·肯奇也可以和己方的後排呆在一起,保護隊友的同時等待自己的美味慢慢靠近。“巨舌鞭笞”的減速效果會為自己的後排爭取更多的時間攻擊迎來而來的殺手,要是這個辦法沒有奏效,塔姆·肯奇袖子裏……呃鱗片裏還留有一張王牌。一般來説,大部分射手一旦被對面抓到,結局都是十死無生,但如果隊伍當中有河流之主就是另外一番景象。對己方陷入窘境的隊友使用“大快朵頤”後,塔姆·肯奇可以迅速調整自己的位置,並將隊友放在安全的位置上。然後馬上再次投入到戰鬥之中——由於敵方的刺客和戰士英雄此時已經用掉了寶貴的位移技能——塔姆·肯奇與其隊友可以安心地重整旗鼓,在遠距離完成殺戮。

讀《祖父的園子》感悟 篇13

《最後的晚餐》是---傳説中最重要的故事,幾乎被所有宗教畫家描繪過。但在達芬奇為米蘭格雷契寺院食堂畫《最後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畫家對畫面藝術形象處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猶大與眾門徒分隔開,畫在餐桌的對面,處在孤立被審判的位置上。這是因為畫家們對人的內心複雜情感無法表現,從形象上難以區別善惡。由於達芬奇對人的形象和心理作過深入的觀察和研究,能從人物的動作、姿態、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並表現出來。

畫家選擇的瞬間情節是耶穌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猶大出賣,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節的晚上與眾弟子聚餐,目的並非吃飯,而是當眾揭露叛徒。當耶穌入座後即席説了一句:“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説完此話,引起在座的眾弟子一陣騷動,每個人對這句話都作出了符合自己個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師表白自己的忠誠;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誰;有的向長者詢問,整個場面陷於不安之中。過去的畫家無法表現這一複雜的場面和弟子們各不相同的內心精神活動,唯芬奇從現實生活中對各種不同個性人物的觀察,獲得不同的個性形象,於是在畫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觀賞者可以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對畫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畫家描繪的弟子們的心理和情態,在現實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兒,可是叛變者的形象是很難畫的。達芬奇為塑造猶大的形象已停筆幾天,他常站在畫前沉思。當時請芬奇作畫是按時付酬金的,後幾天不動筆使院長十分惱火,並打算扣芬奇的工資。院長將想法通過總管告訴芬奇,芬奇説了停筆的原因。總管雖能理解,但扣工資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長旨意。這時芬奇轉首看看院長,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猶大的形象,如果實在找不到猶大的模特兒,就把院長的頭像畫成猶大,總管會意地笑了。後來米蘭大公來看芬奇已完成的畫,一見坐在猶大位置上的是院長,他笑了,並説:我也收到修士們的指控,説他剋扣修士們的薪金,他和猶大是一個樣的,就讓他永遠地坐在這裏吧。大公對芬奇説:“他對你不公平,你巧妙地報復了他。”芬奇之所以用院長作模特兒,並非完全是出於個人的報復,而是發現院長和猶大都很貪婪金錢,他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所以猶大是作為貪財、叛賣、邪惡的典型而進入芬奇的作品的。

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牆壁上的宏大畫面,嚴整、均衡,而富於變化,無論從構思的完美、情節的緊湊,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現手法的純熟上都堪稱畫家藝術的代表。它也是人類最優秀的繪畫作品之一,由於它的問世而使達芬奇名揚世界。

讀《祖父的園子》感悟 篇14

宋人筆記中傳説,蘇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後那首小詞後,“掛冠服江邊,拏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石林避暑錄話》),正睡大覺哩,根本沒去“江海寄餘生”。本來,又何必那樣呢?因為根本逃不掉這個人世大羅網。也許,只有在佛學禪宗中,勉強尋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戲謔,使蘇軾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談世事而頗作玄思;於是,行雲流水,初無定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這裏沒有屈原、阮籍的憂憤,沒有李白、杜甫的豪誠,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當然更不像韓愈那樣盛氣凌人不可一世。蘇軾在美學上追求的是一種樸質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韻味,一種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態度,反對矯揉造作和裝飾雕琢,並把這一切提到某種透徹了悟的哲理高度。無怪乎在古今詩人中,就只有陶潛最合蘇軾的標準了。只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淵明,才是蘇軾所願頂禮膜拜的對象。終唐之世,陶詩並不顯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視。直到蘇軾這裏,才被抬高到獨一無二的地步。並從此之後,地位便鞏固下來了。蘇軾發現了陶詩在極平淡樸質的形象意境中,所表達出來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諦,藝術的極峯。千年以來,陶詩就一直以這種蘇化的面目流傳着。

蘇軾有一篇散文《方山子傳》,其中説:

方山子……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得官,使從事於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餘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徉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歟?

這也許就是蘇軾的理想化了的人格標本吧。總之,不要富貴,不合流俗,在當時“太平盛世”,蘇軾卻憧憬這種任俠居山,棄冠服仕進的“異人”,不也如同他的詩詞一樣,表達着一種獨特的人生態度麼?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傳達的就是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儘管蘇軾不斷地進行自我安慰,時時現出一付隨遇而安的“樂觀”情緒,“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鬢微霜,又何妨”;但與陶淵明、白居易等人畢竟不同,其中總深深地埋藏着某種要求徹底解脱的出世意念。無怪乎具有同樣敏鋭眼光的朱熹最不滿意蘇軾了,他寧肯讚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們都感受到蘇軾這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蘇東坡生得太早,他沒法做封建社會的否定者,但他的這種美學理想和審美趣味,卻對從元畫、元曲到明中葉以來的浪漫主義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驅作用。直到《紅樓夢》中的“悲涼之霧,遍佈華林”,更是這一因素在新時代條件下的成果。蘇軾在後期封建美學上的深遠的典型意義,其實就在這裏。

讀《祖父的園子》感悟 篇15

最近看了部好電影,叫《肖申克的救贖》。感觸頗多。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叫安迪的銀行家因被污告殺人,無辜入獄,謀劃了二十年成功越獄的故事。肖申克是那所監獄的名字。希望和自由是貫穿整部影片的重要線索。而正是擁有希望和自由的信念,一個囚犯才有能力有決心實現自我救贖。

安迪作了囚犯後,是否也失去了自由?我想,是沒有的。至少他會時不時地召喚自由的降臨。在陽台上,陽光盡情散在他和朋友肩頭;他讓音樂飛遍肖申克,甚至是那最無人問津的角落,告訴每一個不自由之身,聽,這就是自由。他用六年撰寫了一段自由傳奇--那就是他一手復舒的圖書館。在裏面每一個不自由的人至少擁有一個讀書的自由權。正如影片所説有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翅膀太過耀眼。是的,安迪正是這種鳥。自由便是翅膀,一隻永不失翅膀的鳥,怎肯永屈於欄杆之下,畢竟鳥會飛。安迪用二十年用一把小刀挖出了鳥的翅膀,記得那夜電閃雷鳴。有五十個橄欖球場的長度的下水道又如何,置之死地而後生,何況那只是下水道。全身惡臭又如何,人的外在莫不過皮囊一張,何況只是髒了囚衣。正如破繭的蝴蝶,安迪從下水道鑽出時,上帝賜於了他渴望以久的翅膀,這雙翅膀不再是虛無飄渺的,它真實的如同手腳。喊吧,安迪,叫吧,安迪,讓雨水沖走蚩伏於你身上的一切一切的惡臭。哭吧,安迪,我想,正如天上的電閃雷鳴,淚和着雨一起殞落。

一個人因有了希望才會想擁有自由。當希望佔據一個人的心時,他就會想我需要自由.畢竟自由有種魅力,它可以去觸摸希望。瑞德似乎最明白這點,至少他知道希望在肖申克不是件好東西,會令人發瘋。他學會忘記希望,告訴安迪希望不可再妄想。肖申克的銅牆鐵壁,足以讓一切希望成為笑話。老布,一個假釋犯,一個失去希望的自由人。當他尋不到活下去的意義時,他選擇了死亡。死亡解脱自己又無礙於他人。生死對自己已毫無意義,對於他人又值什麼呢?老布,一個假釋犯,一個老頭子罷了。相同的命運似乎也要降臨到瑞德身上,然而安迪的一封信,幾張鈔票,填充了瑞德的希望空白。在老布辭世的房間,瑞德提起行李,起程了。為看一看太平洋的海是否藍得正如他所希望的。

安迪是偉大的,一個人的自救,那是勇者,一個人自救的同時,又實現他人的救贖,那是聖人。芝華塔尼歐某個海岸邊,有家小旅館,旁邊有一條舊小艇。上面站着一個人,是安迪。安迪,看,瑞德來了,該出發了。

讀《祖父的園子》感悟 篇16

中秋節假期看了郭敬明小説改編的電影《悲傷逆流成河》,以往小四改編的電影真的不敢恭維,可這一次的改編讓人眼前一亮,可能這跟選取的主題有關吧:校園霸凌。每個人都有可能是校園霸凌的受害者,施暴者,旁觀者。

來看這部影片之前,相信許多人都看過原著。《悲傷逆流成河》,是一個如今聽起來也許會略顯矯情的名字。我們不得不承認讀過郭敬明的書,但還非要在後面加個定語青春期。它被列為青春期讀物,似乎長大後的我們羞於提及這段記憶,甚至開始鄙視我們曾經的閲讀口味。8090後的文壇總會提及韓寒郭敬明,這似乎是個繞不過去的坎。張悦然,落落,笛安以及一波新概念作家,我們曾讀過,有過觸動,也許喜歡也許討厭,這些書籍和文字就成了我們青春的一部分。

不可否認,當我們開始讀王小波,餘華,馬爾克斯,加繆,卡夫卡,卡爾維諾,黑塞的時候,回頭想起過去,質疑自己我過去都看了些什麼?但你可曾想過,在那個年齡段,未經世事的我們也許不一定有能力理解這些思想。我們每個人都是慢慢長大,自然會有這種時期:拿起一本書便囫圇吞棗的.讀下去。讀書的口味自然可以很雜。有主菜,有配菜,有水果零食。甚至還讀過__,都算的上垃圾食品。人是有慾望的,貪婪的,吃薯片的時候感到瞬間快樂。自然,我們不會把薯片當飯吃的。大米才是主要食糧。

那些所謂的青春作家,也在恰當的時候奉獻了這些作品。他也許會寫出更好更深刻的作品,也許再也不會寫。所以千萬不要羞恥自己曾看過它,甚至還曾喜歡過它,只因那些年它觸動了內心柔軟的那部分。

有關校園霸凌:扯了一堆青春小説,終於來到了由此改編的電影。其實這個主題在小説裏表現的並沒有那麼明顯。記憶中隱約結局是女主跳樓了,因為所有人的不信任。另外還死了一堆人。但是死亡,並沒有使這部小説令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死亡,必須是符合邏輯的,不是莫名其妙的。而電影更嚴肅細膩地探討了這個問題:校園霸凌。

流言蜚語殺死人。我們一直都知道。可這件事發生在校園,這個一直被我們視為純真的環境,那段本該是人生最美好的歲月。我們都或多或少經歷或旁觀過不同程度的校園霸凌事件,大部分人並沒有對後來的人生帶來實質性傷害。但影片的最後現身的一個個真實的人物,他們訴説了校園霸凌給自己帶來的傷害。

在那些我們看不到的角落,每個人也許都在默默承受着看不見的傷。甚至,不説,我們都沒有意識到,這些都是校園霸凌。我們需要這麼一部電影,解決的不只是教我們青春期怎樣戀愛,而是怎樣做一個更勇敢的自己,解決我們的困惑,甚至害怕和恐懼。

電影開頭是温暖的,男主齊銘柔軟細膩的問候與呵護,那一小瓶為女主而留的牛奶,都是一片純淨。小青春,小甜美,小曖昧。但很快,這部電影卻開始了它完全不同的走向。看到半小時的時候,我已經被情緒壓抑的難過,陷入女主都困境泥沼裏,確實有想向上卻怎樣也爬也爬不出來的無力感。

她受到全校的孤立,欺凌,謠言四起,説她是不乾淨的傳染病原體。女主易遙在大熒幕臉龐有點像小周迅。特別是那流眼淚的感覺,豆大的淚珠往下掉,卻不知如何是好。她在隱忍,告訴自己要堅強。可堅強有何用?

看完電影不由得感到男主齊銘很渣。他同易遙從小便是鄰居,那種好卻是會被人誤解為愛情。可當被易遙問及另一個女孩的感情的時候,他卻説這是不一樣的。如果你只是如同妹妹一般對待一個女孩,那麼千萬別讓她誤會。你那摸頭殺,那每天的陪伴,甚至為了她去偷父親的錢。做了這麼多,到頭來卻説你不愛她,真是可笑。

比起齊銘,男二顧森西是光,他承包了整部電影的笑點。他對易遙的鼓勵和那些可愛的小男生動作引起了電影院人的笑聲。痛苦中的甜,是易遙的希望。她説,你的西,如果是希望的希該多好。我們都會愛上這種陽光般感覺的男二吧,因為快樂讓人無法拒絕。故事的結尾是給了希望的,不劇透。

不得不説,《如何》《再見青春》《給媽媽》這幾首配樂,都是很動人的。特別是《給媽媽》響起的時候,女主對母親那一刻的感情,讓人動容。我們在陷入困境的時候,有時候會不敢向家長求助。那是長輩的權威,我們不曉得他們會不會支持我們,還是更加不堪的大罵。女主的母親牽起她的手昂首挺胸走過小巷子的時候,我們明白親情是永遠抹不掉的。

好久不看青春片,看完寫了這麼長的感悟,只因它是有些不同的。終於可以換一種風格和角度看待國產青春片,它不再只看到青春之光,而是放大那些陰影底下的傷,讓我們看到了更加真實的世界。

讀《祖父的園子》感悟 篇17

我覺得讀某個人的文字常常像一場戀愛最初頗覺驚豔一讀再讀便生出些許彆扭。這正如和戀人日日廝守總歸會碰觸到對方一些頑固的個性。然而唯有天才方能張揚出令我們不得不退避三舍的個性來。西川講到李白説:“這就是你不斷誤解着生活而別人比你誤解得更深。”這話用來形容張愛玲亦是再合適不過。

初讀張愛玲很難不為她的才華所震動接踵而至的全是來不及的驚奇唯有感歎。但讀過之後我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彷彿在久旱的土地上忽然看到黑雲壓城大風閃雷激動地喧騰了好一陣結果淅淅瀝瀝掉了幾點雨又安靜地收晴了。張愛玲的小説充滿荒涼景緻她的散文卻往往有戲謔和隨意的氣氛。她寫小説有些哀傷的快意而散文卻是在笑中露出一絲冷蒼來。

一九二零年正是瘋狂的年代。九月張愛玲出生帶着這個月份特有的冷靜和犀利。她無疑有巨大的天才但可憫的是她的天才無論怎麼飛跳也跳不出她那種逼得人發狂的理智。她説自己“是天生的俗”正透露出這無奈的意思。她在十二歲的時候正為當畫家還是音樂家猶豫不決最後看了一張貧困潦倒的畫家的影片她哭了於是選擇了後者。她的父母離異時她仔細分析過父親雖然有錢卻未必是歸她的為了不耽誤學業這才跟了母親。她在香港淪陷的時候當過臨時看護有病人得了蝕爛症整天哀嚎她卻能視而不見後來那人死了她還和同學歡呼慶祝。

胡蘭成也曾説她:“從來不悲天憫人不同情誰”“非常自私臨事心狠手辣。”作為一個在浮華亂世中掙扎求生的女子她是相當理性的。對於在五四反叛傳統浪潮中的女性魯迅曾尖鋭地提出“娜拉走後”在中國的現實中只會有兩種結局:墮落或者妥協。張愛玲寫到:“走!走到樓上去!——開飯的時候一聲呼喚她們就會下來的”。這確實道盡了當時民族資產階級“新女性”矛盾尷尬的處境她們既渴望擺脱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又無法獲得經濟上的獨立。非常不幸的是她把自己這類人看得如此透徹以至於總不免有幾分自嘲自憐的情緒。我分不清是她的高傲使得她有些自卑還是她的自卑令她有幾分高傲這些個性她總十分用心地掩飾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e0yqg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