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親子共同閲讀的心得體會(通用19篇)

親子共同閲讀的心得體會(通用19篇)

親子共同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

親子共讀是一件很有意義的活動。為配合學校組織的這項課外作業,達到共同教育孩子的效果,我與兒子共同讀完了一本《快樂男孩的故事》兒童文學作品,感觸很深。

親子共同閲讀的心得體會(通用19篇)

剛開始,小孩對讀書很不感興趣。因為有很多字詞都不認識,儘管有拼音註釋,但對於拼音都沒有完全掌握的情況下,讀書實在是很困難。起初不得不邊教拼音邊讀書,前幾個故事基本是由我讀完的。但慢慢的兒子對書中的故事情節產生興趣,書中故事講述什麼事善良,什麼是無私,什麼是堅強,什麼是智慧,書中語言通俗優美,內容簡潔洗練,插畫鮮亮生動。通過觀看書中的插圖,兒子開始詢問這個圖是什麼意思,那個圖的人物又在做什麼等問題。

漸漸地兒子對讀書產生了一點興趣。對我印象很深的是讀完《曹衝稱象》這個故事後,他開始嘗試着自己讀書。在不認識字的情況下,開始邊讀拼音邊認字,但一個故事讀下來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且不知道故事講的是什麼意思,我不得不在讀一遍,講述故事的內容給兒子聽,通過講述故事內容來吸引兒子對讀書的興趣。

慢慢地經過鍛鍊,兒子對拼音和生字也認識得越來越多,讀書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不但學到了新的生字,對拼音有所掌握,大致瞭解故事的內容。同時學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知道如何做一個樂於助人,團結同學,尊敬師長的孩子。

通過“親子共讀”,孩子的閲讀興趣變得濃郁了,閲讀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了,讓我與孩子也有了更深的溝通和交流,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和情緒發展也有了更深的瞭解。作為家長的我能有這些領悟,還要衷心感謝學校,老是的用心良苦開展這樣的“親子共讀”活動,你們不止給予了孩子們的關愛,而為我們家長增長教育兒子知識搭建了平台。

親子共同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2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讀書就是和智者對話,讀書是心靈的旅行。我們在親子閲讀中從被動讀書慢慢轉變為主動讀書,親子閲讀正在成為我們一家人良好的習慣。以後我們會不斷改進方式方法,進一步激發孩子們讀書、求索和創造的熱情,使孩子們與書為友,與書為伴,在讀書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讓孩子“多讀書、讀好書”日益成為我們每個家長的共識。近年來,二實小以激發孩子讀書的興趣、培養孩子讀書習慣為目的,開展的假期親子共讀活動,使我們全家人受益匪淺,我們的孩子張子陽也越來越喜歡讀書。

我們家崇尚“在讀書中感悟人生在讀書中學會思考,在讀書中快樂成長。”從學校開展讀書活動以來,我們家長把學校推薦的必讀書目進行了認真研究,還抽空學習了許多家教方面的書籍。在閲讀中,我們不斷總結讀書的經驗,形成了一些適合我們家庭的讀書方法。

首先,我們儘量找到孩子的興趣點,並以此為出發點,找一些相關的,充滿童趣的書藉,和孩子共同閲讀,慢慢地孩子的知識面會變得開闊起來,思路會變得活躍起來,當碰到問題,會提出許多的“為什麼”,而為了解決這許多的為什麼,他就願意去看更多的書,就近一步激發了他看書的舉趣,在這個過程中,會涉及到他以前不感興趣的領域,探索的樂趣,拓寬了他的興趣面,以此類推,形成良好的循環。對每個孩子來説,書本豐富了他們的生活,為他們提供了無盡的想象。

我們作為家長所要做的就是正確引領孩子去閲讀,讓他們發現閲讀是一種有趣的、愉快的經歷。激發他們讀書的慾望,以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這是我們做家長的責任。就算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點時間和孩子共同來讀書,在充滿親情的氛圍中,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沉醉於書的世界裏,享受讀書帶給我們的快樂!書,使我們家長由對孩子教育的無知變為略知一二,使我們自己的事業起飛,使我們與孩子有共同的話題。在一個充滿積極向上,樂於學習,與書為伴的家庭環境中,孩子是快樂,健康、自立、博學的。

其次,我們在閲讀的過程中,耐心的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或者也可以不急着回答,反而提一些問題要他回答,啟發他主動思考,引導他説出自己的想法,要允許孩子有不同的意見,哪怕他的想法是粗淺的,偏頗的,也不要粗暴而簡單的否定,有許多事情,本來就沒有絕對的答案。可以耐心的解釋,可以激烈的討論,彼此用自己的觀點去説服對方,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向縱深發展,倘若相持不下,可以一起再查資料,再看書,尋求最佳答案,這樣可以使他接受的心悦誠服而又自然而然。此時,家長也增長了以前沒有關注的

或者沒有興趣的知識,達到了和孩子一起積累一起成長的目的。我們還需要做到持之以恆。每日為工作和家務勞碌的我當初只是在業餘時間和心情好的時間陪孩子讀書,沒有持之與恆。後來,在學校開展“親子共讀”活動後,為了做好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一致的培養目標和教育方法,我不得不忙中抽空,在假期裏,每天固定了一個時間和孩子一起閲讀,做孩子閲讀的榜樣,使之成為習慣。我是利用晚飯後,與孩子一起共同同閲讀一小時左右,就這樣經常去和孩子交流,鼓勵孩子把書中的故事情節或具體內容複述出來,把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講出來,然後與孩子一起分析、討論、發表看法,對孩子進行教育。

與孩子一起讀書有很大的好處,我們共同經歷着書藉帶來的喜怒哀樂,同樣的心情讓我們和孩子貼的更近,可以感受到孩子心理和思想的變化,以便於及時調整方式方法,更好的為孩子創造學習環境,家庭環境。對於父母來説,千萬不要奢望可以教給孩子什麼,我們唯一能做的是,給孩子一個“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的環境,讓孩子有一個完整的成長,包括身體的,感覺的,情緒的,認知的,心理的,精神的完整成長,而不只是被灌輸屬於父母的認知和技能,那樣的人生無味而無趣。通過“親子共讀”,孩子的閲讀興趣變得濃郁了,閲讀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了,讓我與孩子也有了更深的溝通和交流,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和情緒發展也有了更深的瞭解。

作為家長的我,能有這些收穫,還要衷心感謝學校,老師的用心良苦開展這樣的“親子共讀”活動,你們不止給予了孩子們的關愛,而為我們家長增長教育兒子知識搭建了平台。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讓我們帶領孩子們、陪伴孩子共同攀登成長的階梯,和孩子一起享受成長的快樂!

親子共同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3

我們這個家庭是一個伴着濃濃書香的快樂之家,我們崇尚快樂讀書。我們的讀書口號是“在讀書中感悟人生,在讀書中學會思考,在讀書中快樂成長。”

這次學校開展親子讀書活動以來,我們家長把學校推薦的必讀書目進行了認真研究,還抽空學習了許多家教方面的書籍。在親子閲讀中,我們不斷總結讀書的經驗,形成了一些適合我們家庭的讀書方法。

一是固定讀書時間。我們把晚上八點半至九點作為親子閲讀的固定時間,在這個時段裏,孩子已完成當日的作業、預習完功課,家長做完了家裏的雜務,關閉電視和電腦,全家一起漫步在書中,享受讀書的快樂。

二是選擇讀書姿勢。我們採取了“依偎”的親子方式,在舒適的牀上或沙發上,讓孩子依偎着家長,家長用手攬着孩子,不時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小臉蛋,營造具有濃郁親情的讀書氛圍。

三是注意讀書的語調。我們在為孩子讀書時,避免平和的語調,注意富有表情地朗讀,放慢閲讀節奏。

四是做好導讀準備。根據孩子的讀書水平,將全書劃分精讀、選讀、略讀的不同區域,重點為孩子閲讀書中的精華內容,因為閲讀時間不長,還要注意編排,閲讀時不妨找一個留有懸念的地方停下來。吊足孩子的胃口,增加讀書的趣味性。

親子共同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4

生命有兩座城,一個住着死亡,一個住着永生。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雙城記》開篇第一句話被無數次引用。但我猜明白這句話的人並不必須明白《雙城記》講述了一個怎樣樣的故事,也不明白這句話為何而説。

如果想理解這句話的原意,以及為何説寫出這句經典名句,那自然是要讀讀原著的。

“——簡而言之,那個時代和當今這個時代是如此相似。”這句話其實解釋了上述經典句子的兩個問題:為何這麼説,對誰而説。這也就是小説出世的原因之一,狄更斯期望經過這樣一本小説,經過描述法國大革命給人民大眾帶來災難來表示自我的擔心,同時警示英國的危險處境。一段革命史,兩座分別代表兩個國家的城市,幾個風雨飄搖中的人,構成了小説的主要素。

雖然《雙城記》是一本經典的小説,但因為其明確提出這段革命背景是法國大革命,於是書中對革命的展現就被認為是作者的歷史觀。而這正是對小説無數爭議的焦點。狄更斯在小説中除了以細膩的筆墨展示了貴族的殘忍,同樣也展示了革命羣眾非理性的破壞。他認為,革命是一種壓迫代替了另一種壓迫,一場直接濃重的血腥暴動替代了另外一場血腥。對攻佔巴士底獄以及對暴動民眾的一系列描述——血腥、殘忍、狡詐、惡毒,是小説最為引人注目的地方。

狄更斯把在描述暴民邪惡之處傾心了很多的筆墨,展示了他對暴民的痛恨,從某種程度上能夠説是對革命的痛恨。當然,作為人道主義者的狄更斯也指出了拯救世界的良藥:愛。這種愛,體此刻小説中的包括親情、感情、友情這種私人間的感情,也包括拋棄貴族、拯救蒼生的那種博愛。其中,最為出彩的是對卡頓之愛的描述。

我十分喜歡卡頓。實際上,卡頓就是狄更斯的化身,狄更斯正是首先想到了卡頓這個人和他身上的某種精神進而構思成這本小説的。那麼,卡頓是怎樣樣一個人呢?小説中描述:“太陽悲悲切切,切切悲悲的冉冉升起,它所照見的景物,沒有比這個人更慘的了。他富有才華,情感高尚,卻沒有施展才華流露情感的機會,不能有所作為,也無力謀取自我的幸福。他深知自我的癥結所在,卻聽天由命,任憑自我年復一年的虛度光陰,消耗殆盡。”

這是個自甘墮落湮沒了自我的才華和青春的年輕人。為何自甘墮落?小説中似乎並沒有交代,自從他一出場就是如此,並且對他的家事背景描述也並不多。個人認為,這個人代表狄更斯自我,所以他無需過多描述——卡頓的墮落,源於自我對日漸墮落的社會的失望。他走上斷頭台前曾説過,“我看到這個時代的邪惡,和造成這一惡果的前一時代的邪惡,逐漸為自我贖了罪而消亡。”

被自我遺棄的悲觀者——卡頓,在朋友遇到困難,在所鍾愛的女子的丈夫即將被送上斷頭台時,他突然出現,被救人還不知所以的情景下,以自我的生命做代價,在緊要關頭使了個掉包計救出了自我的所愛女子的丈夫。

這不正是基督之愛麼?為自我贖了罪而消亡。事實上,小説中的卡頓也確實以上帝的口吻在臨死前説,“復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這就是狄更斯為“最壞的時代”開出的良藥,然而這畢竟是一種夢想。有人説,《雙城記》作為一部不朽的著作,如果沒有西德尼·卡頓的存在和所作所為,這部小説就失去了它的價值和光輝。我完全贊同。

也許,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兩座城,一個住着死亡,一個住着永生。

親子共同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5

初次在路邊的一個小書攤見到《皮囊》這本書,對它的作者內容都不甚瞭解,但衝動之下還是買了下來。

作者蔡崇達是一名記者,這是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文學作品。李敬澤給這本書作的序中説寫這麼一本書是傷心的。但傷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淚、流血、結了痂、留下疤痕,然後依然敏感者,讓每一次疼痛和跳動都如同初心。所以我身有感觸,讀這麼一本書確實不輕鬆。

這本書我讀的特別慢,用了大半年的時間才讀完,因為我和韓寒秉持同樣的觀點:我希望讀更久,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更多,到達更快。韓寒説他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而不是紅燈亮起或者堵車不動時。我也是在心情平緩不浮躁時拿出來翻上幾頁,因此它放在我的牀頭。當結束了白天的忙碌周圍沉靜下來,我會在臨睡前讀上那麼幾頁。

我讀的慢並不是説這本書不夠吸引人,枯燥乏味。相反這本書太豐富了。讀完每個故事你會不由自主地停下來回想作者的故事,然後聯想到你,和與你有關的塵封在你記憶深處的人和物。《皮囊》裏的文字就像是一塊石頭激起了你腦海中的千層浪,你根本躲閃不及就被拉進了回憶。比如讀了天才文展後,我也回想起了我兒時的一些玩伴,想起參與我兒時最美時光裏的那些面孔,想到如今的生活與他們交集很少,甚至彼此之間的生命軌跡就像兩條平行線一般,永遠不能相連。每每想到這兒,不免又慨歎一番。

我甚至分不清這本書它到底是小説集還是真真切切發生在作者身上的故事集。不過讀完之後感覺這個疑問又不那麼重要了,關鍵的是作者傾注的感情是真實的,是能夠打動人心的,我想這就足夠了。比如在寫張美麗時,作者毫不避諱,寫了當時自己由於青春期正常發育,對人們口中的美女張美麗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並且好幾次瞞着父母,和小夥伴去看張美麗。作者把青春期的悸動寫的真實而又繞有情趣,令人感同身受。

這本書是作者對生命的反思之作。除了對親人朋友的懷念之外,作者還提到了自己對寫作意義的理解。

作者説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但人的本質上又那麼一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作者説這是他所理解的寫作與閲讀的終極意義,寫作能幫助或提醒我們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馬塞爾·普魯斯特説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的'內心裏的東西。書籍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在簡書上寫作上時常看到好多簡友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好多寫作者本着“輸入多才能輸出多”的初心,一年裏囫圇吞棗的讀了近百本書甚至幾百本書。我對這些做法不大讚同。如果你讀的是工具書之類的東西那我不反對,但如果是文學書籍,我勸你不要操之過急。就像普魯斯特説的,你所能接受的只是你內心的東西,內心的豐富才是你不斷創作的源泉,內心的豐富是慢慢累積的,並非一朝一夕能形成。

所以從這本《皮囊》開始讓我們慢下來,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只有我們全身心投入,才能更加接近那些皮囊下的一個個魂靈,才能體會這世間的風情萬種與醜惡百態。

親子共同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6

近幾個星期,我讀了《地心遊記》,這本書是由法國著名科幻國小家——儒勒·凡爾納寫的。我對書中的三位主人公印象深刻。

這是一本以第一人稱寫的書,“我”是一個丹麥青年,擁有超人的智慧和強壯的體魄,發現了隱藏在《王妃》手稿中,由一名探險家寫的紙條的祕密,知道了地心入口的所在地。在這次地心探險中,他堅強、有毅力,關心他人,處處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質,深深打動了我。

“我”的叔叔是一位資深的生物、地質學家,擁有崇高的名望。這位叔叔十分嚴肅、雷厲風行,也有些許固執,但在他身上,固執卻是一個優點。若沒有他的這一份固執,根本就不會有地心之旅。雖然在許多人眼裏,他是嚴厲的,但只有“我”知道:在危急時刻,他會變成一個截然不同的人,慈祥、温柔的叔叔,對“我”的照顧無微不至。因此,“我”叫他“怪人”。

嚮導漢修在故事裏是一個冷漠、平靜、大膽的人,也是個不可缺少的人物,若沒了他,故事情節就要大打折扣。雖説漢修冷漠,但他總在關鍵時刻一次又一次地伸出援手,使叔侄倆逃過一劫又一劫。他總在他們最絕望的時候,用知識開闢出一條生路,在三人險象環生的旅途中,化險為夷。若是沒有他,叔侄倆就永遠也回不去了。

《地心遊記》是一本精彩、著名的科幻小説,三位主人公的高尚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大家一定要抽時間看看哦!

親子共同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7

舒婷長於自我情感律動的內省、在把捉複雜細緻的情感體驗方面特別表現出女性獨有的敏感。情感的複雜、豐富性常常通過假設、讓步等特殊句式表現得曲折盡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們漠視的常規現象中發現尖鋭深刻的詩化哲理,並把這種發現寫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動人。

舒婷的詩,有明麗雋美的意象,縝密流暢的思維邏輯,從這方面説,她的詩並不“朦朧”。只是多數詩的.手法採用隱喻、局部或整體象徵,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達的意象有一定的多義性。

《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説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徵形象。

“橡樹”的形象象徵着剛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紅碩的花朵”的木棉顯然體現着具有新的審美氣質的女性人格,她脱棄了舊式女性纖柔、撫媚的秉性,而充溢着豐盈、剛健的生命氣息,這正與詩人所歌詠的女性獨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為表裏。

在藝術表現上,詩歌採用了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於坦誠、開朗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徵的手法構造意象,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髮、詩化,因而這首富於理性氣質的詩卻使人感覺不到任何説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豐美動人的形象所征服,所陶醉。

親子共同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8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由狄更斯發表的作品,是他遲暮之年的巔峯之作。

我同我的孩子們和朋友們演出威爾基·柯林斯先生的戲劇《冰海深處》的時候,第一次構思了這部小説的主要想法。那時候,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願望,想親自把這種想法體現出來;於是我馳騁想象,刻意精心而且興趣盎然的追蹤一個敏鋭細緻的旁觀者非表現出來不可的那種心情感受。

我對這個想法越來越熟悉,同時它也就隨之逐漸形成了目前這種形式。在整個寫作過程中,我的心神意志完全為它所控制而貫注其中;迄今,我已經證實無誤,這些卷頁中的所作所為和所遭所受,宛如確實都是我自己親身的所作所為和所遭所受的一樣。

無論何時在書中提及(即令是僅僅略為涉及)法國人在革命以前或革命期間的情況,都是在對最可信賴的目擊者確信無疑的情況下如實引述的。我的希望之一始終都是想多少增添一點點大家歡迎而且生動的方式,用來了解那個驚心動魄的時代,固然,要想給卡萊爾先生的那本令人驚歎之作所包含的哲理,增添任何一點點東西,則是誰也不能奢望的。

親子共同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9

一個叫愛麗絲的小女孩在夢中追逐一隻會説話的紅眼睛兔子,在掉進兔子洞之後遇到了許多許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喝了藥水身子能變大、變小,柴郡貓能隱身,毛毛蟲能吸着煙斗説話,撲克牌會打棒球,王后總叫着砍人頭……許多奇怪的事情,直到最後與撲克王后、國王發生頂撞,才急的從夢中醒來。

我知道愛麗絲是一個善於提問、很有禮貌的小女孩,我也要學習她的這一優點。

親子共同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0

由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這本來自於古羅馬的瑪克思奧勒留所創名著—《沉思錄》。對於本書的作者瑪克思奧勒留,我並非做過詳細的查閲,只大概明白此人曾是古羅馬的一代帝王,而對於這樣一個有如此歷史重跡的人物,或許,他的人生也比較不一般了,這一點從他所著中也足以看出。

就我而言,我感覺這本書很有吸引力,原因在於書的資料就似一個個隨筆的組合,並且是思維性極強的隨筆,很精練,許多事實能一語中的地表述出來,而非有意過多地採用少見的詞語來彰顯作者自我擁有多少知識。另外,更重要的是,書的資料很勵志,閲讀起來會讓人覺得很受用,其次,有的段落或句子也藴含了類似於魯迅筆下的阿Q之精神,。我甚至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而已,更是一個有生命的導師,因為,它能夠正確地開啟每一個翻開它的讀者的思緒,從而將其引向一個理性的思考中去,使之得到一個更高層次的上升。

在此之前,我瞭解到古羅馬的歷史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處於戰火中的,而瑪克思奧勒留卻能在如此不安穩的年代安穩地沉澱出這樣一本為後人所熱衷於的書籍,這確也實屬不易,同時,從中我也明白到,他不僅僅是經歷着當時環境裏的一切,並也給自我留出了足夠用於思考的時間,從而留下了這本對於現實境遇以及對於自身的頓悟,而這樣的頓悟也必將仍然能在一千八百多年後的今日成為人們處世的有效良方。當然,序言部分在對瑪克思奧勒留的哲學思想介紹時提到:他的這部著作不是準備藏諸名山傳之後人的,甚至根本沒有預備供人閲覽。他這樣的舉動確實讓我感到很費解,我想,或許這與他當時所處的環境和他對現實的一種處世狀態有關吧;再或者,用現代的説法,這只是他個人的日記罷了。

讀了瑪克思奧勒留的《沉思錄》以後,在我的印象中最為深刻的是他本人擁有着十分強大的內心,以及他一貫持有的自律性,再以及並非無理的特立獨行,也許,正如他自我所説,一切都由他所出生繼而存活的良好環境下培養出來的。或許,瑪克思奧勒留有足夠充分的天資,再加上他曾被皇帝收為義子,才為之後他不平凡的生涯做足了充分的準備。然而,相比瑪克思奧勒留,當今社會絕大多數的孩子都生長在良好的環境裏,每一天應對着父親、母親、叔叔、阿姨,還有那孜孜不倦的良師,卻不想,在如此能充分享受教育的氛圍下,竟也出現了一些無理的特立獨行現象,不明白是不是因為教育方式出了問題,還是這些無理的現象所暴露出的就是施教者本身

説到教育,就會讓人很輕易聯想到東西方的教育。許多人總喜歡拿東西方的教育作比較,既而從中挑一大堆所謂的教育缺陷。當然,就我個人而言,我很樂意偶爾出現這樣一些爭議,因為,這將促使我們的教育機制得以修正並提高,使我們身後更多的來者能理解到更加嚴謹更加有效的教育。但可怕的是一人不懂謙虛。假設某個人因為發現教育上的某個不足之處從而將其無限放大,並最終否定全盤,而不再去理解普遍教育,之後以自我的方式來對下一代言傳身教,那麼,對於這樣的人,我只能説,他確實有勇氣也很有創意,可是,我衷心的期望他的孩子在天資上異於常人,否則,這必將成為這可憐的孩子一生的噩夢!

從《沉思錄》中不難看出瑪克思奧勒留是一個善於自我督導、寬恕自我以及別人、極為理性的這樣一個人,如此理性的一個人,在他的靈魂深處和精神深處,至少比與他年紀相仿的人多活了近一倍,即使在他離世時僅僅59歲。

我很困惑該如何解讀“理性”,是不是儲備的知識越多,取得的學歷越高,就表示這個人是理性的呢這樣的認為又是否理性呢我們都明白“理”,從小也都理解者父母長輩們對我們所灌輸的道理,雖然這是一件益事,但我總覺得缺少點什麼。因為當今社會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寵愛與袒護在所難免,這也勢必造成“小皇帝”、“小公主”們的誕生。家長都怕自我的孩子受到傷害,這無可厚非,但哪一個孩子不是從受傷中走過來的呢請容我姑且説一句,世上絕對沒有任何人在童年時沒有受過任何傷害,如果真有,那麼相信這輩子他永遠都只是長不大的孩子。而對於“理性”,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同時,誰都並非能夠一朝一夕就輕易做到這個標準,這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地積累,不斷總結所遇到的一切事物,做得不夠細緻都不行,正所謂“細節決定品質”。

我之所以認為瑪克思奧勒留善於自我督導是在於他在書中所用的語言方式。在寫一段篇幅、一個語句時,他多次以“你”開頭,表面看,這是在對讀者的一種説服,當然,確也如此,但除此之外,這更是他對自我自律性的一種強調,因為,他是一個極力追求理性的完美主義者,所以,這也是他為了能夠加深對自我一種鞭策分量的方式。所以,或許他也不只一次地閲覽過自我的這部著作吧。

此刻,當我每每再一次翻閲起這本《沉思錄》的時候,我不僅僅感受到得是書的厚重,更感受到了書中意義的厚重,當我每一次用心去讀時,我都會發現自我每一次都會又得到新的收穫,就像此刻……

親子共同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1

一本書和一本好書的區別在於,好書讓你讀得越多,得到的越多,經過閲讀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沉思錄》為我們淨化心靈,洗去俗塵,它更讓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這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墓誌銘。當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並不瞭解它的本意。

對於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後才有較為深入和系統的思考。《沉思錄》,這是温總理的枕邊書,這是克林頓在《聖經》之後受影響最大的一本書,這本書來自於一個羅馬皇帝的人生思考。馬可·奧勒留,一位卓越的羅馬帝國哲學家,他沒能阻擋羅馬帝國的轟然倒塌,可是卻用自我一生的思考,為無數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了靈魂的階梯。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書,它不是尼采的哲學思考,也不一樣於羅曼羅蘭文鈔,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這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我,能戰勝自我的人,便能戰勝一切,而這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點。“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説,“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研究,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當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我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我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麼,“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我的缺點和行為。

在這本《沉思錄》裏,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我,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本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我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我説道:“你錯待了自我,你錯待了自我,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我。如果我們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達自我批評的高度,那至少,我們能夠經過閲讀,理解《沉思錄》給我們靈魂的洗禮。

《沉思錄》不僅僅是對自我更深層次的探索,也充滿對人類道德的思考。隨着社會的發展,物質禮貌日益豐富的同時,我們的精神禮貌卻在悄悄退化,而《沉思錄》正是讓我們重新找回“逝去的禮貌”的鑰匙。在本書首卷中,我們便能讀到這樣的話,“從我的祖父維勒斯,我學習到弘德和制怒”。在馬可的時代,還是由神權所統治。

如果説,神和道德扮演着同樣的主角,都是人類慾望的救贖之路,那麼,神可是是基於道德而產生的一個具象的實體。林達在《西班牙旅行筆記》中寫到:“人們常常把__徒看作是一羣愚民,實在是小看他們了。真正的勇士,是有勇氣挑戰自我內心的人。這是悟性的開啟,是人認識自我和神靈的最關鍵一步。他們被神靈擦亮眼睛,最終想改變的只是自我。他們和賽內加一樣,試着藉助自我的創造力,用那些哲學、倫理和邏輯來擺脱內心困境。

終究如拔着自我的頭髮想離開地球那樣,無法成功。於是,他們走向神。”走向神,平凡如我們,無法拯救他人,但至少能拯救自我。而在偉大的神明背後,其實便是宏偉的道德,在幾千年中,真正扮演救贖主角的其實便是我們人類自身的道德。如此説來,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內心慾望戰鬥的一生,而戰鬥的終極目標,可是是道德。如果我們能戰勝自我,由一個高尚的道德所引導,那麼這個社會的醜陋面也會隨之淡去。

親子共同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2

最近讀了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凱利·麥格爾格爾教授的書籍《自控力》的中文版,啟發頗深。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覺得沒什麼特殊之處,最初感覺它與一些勵志書和自我調整心態的書籍沒什麼兩樣,大致上都是通過一些實驗研究作為例證,來得出一些關於人羣心理髮展規律的抽樣結論。但是,當看到本書內容三分之一的時候,我似乎瞭解了它為什麼被稱為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程。

它的實驗論據與其説是提高本書説服力,不如説是一種心理學上的巧妙手法,其目的是為了提高讀者對於本書的興趣,書中例舉的很多實驗其實都是理想實驗,在心理學研究上的可靠性並不高,但是這些實驗的設計都很有創意,趣味性強,容易抓住讀者的心,使讀者感興趣,而非為了讓他們信服。

很少有人敢胸有成竹的説:"我擁有超強的自控力!"因為我們目前對自控力的理解以及方法都只是集中在行為層面,而事實上,自控力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要解決自控力就必須要涉及到控制思想,控制情緒,控制神經系統,控制行為,控制身體,這幾個要素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個都不可能持久有效地增強自控力。自控力説白了就是意志力,也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慾望的能力。

現在大多數人不能成功地減肥或改掉一個壞毛病,其實就是自控力太差。自控只是一時的行為,不能堅持,因此我們講到意志力時,修飾它的是"頑強"、"堅強"、"強大"之類的詞。一個人要有所成就,必須有頑強的意志力才行。尤其是有些弱點是致命的或嚴重影響自己發展的,必須修煉自己的自控力,改掉它,你才能擁有幸福的生活、健康的體魄和有成就的工作。

自控力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身邊,也控制着我們的成功與失敗。人的一生猶如一張儲存卡,50%是慾望,50%是理智。慾望驅使人們去"幹什麼",可理智又告訴人們不能"幹什麼",於是慾望和理智構成了靈魂深處永恆的矛盾衝突。每個人都夢想着成功,可成功的路上必須要經歷挫折、失敗、疼痛,必須要承受孤獨、委屈、隱忍,這就要很強的自控力。生活需要自控力:當我們沒有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時,總會和父母發生爭吵,甚至出現離家出走的荒謬行為,最後導致家庭關係不和睦,傷害與父母之間的感情。

學習中需要總控力:當一個學生能夠適當有效的控制自己學習的時間與方法時,他的成績一定不會太差。工作中需要自控力作為一名機場服務工作者來説,自控力的強弱也會成為旅客對其服務質量評判標準,如果將自己的情緒帶入工作中,毫無遮掩毫不控制的呈現在旅客面前,這就是一種沒有開啟自控模式的表現。當我們把壞情緒帶給旅客時,換來的結果就會是不滿、爭吵與投訴。所以服務工作中更加的需要自控力。

自控力對我們的生活有着極大的影響,但它需要我們將當前的行為視為整個生活的一部分,它要求我們為最有利於自己的大目標而控制自己的行為。也許吸一支煙不會上癮,吃一塊蛋糕也不會使人馬上發胖,拖延一次任務也不會丟掉工作,但我們必須記住:長期的結果是由多個短期的過程所導致的,我們必須時刻注意控制自己,規範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並指揮自己的自控力。

親子共同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3

我最喜歡的一部經典作品是美國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內特的著作《小公主》。這是一部舉世聞名、經久不衰的經典小説。它講述了一個關於財富、地位以及人生態度的故事。

在這部小説中,我最敬佩的人是小主人公薩拉克魯。她是英國的富家之女,在七歲時就離開了父親,到一所寄宿學校就讀。她待人謙和有禮,好像一位公主。當厄運降臨時,她瞬間成為了一文不值的孤兒。在悲慘的生活中,仍然堅持了自我那公主般的氣質。

薩拉的父親克魯上尉還在世的時候,常這樣説他的女兒:“她老是坐着,把小鼻子埋在書本里。她不是讀書;她是在狼吞虎嚥地啃書,像一隻小狼,而不是一個小女孩。她老是渴望把一本新書一口吞進去。”克魯上尉的這段話,讓我想起原先學的一篇課文——《竊讀記》。在那篇課文中,作者林海音也將自我兒時讀書的時候比喻成一匹餓狼。

而這本書中的小薩拉比當時的林海音還要小一些,她對書的渴望讓人驚歎。她在看書時將頭埋得很深,從中我看出來她期望將書中的每一個字都看得清清楚楚,沒有任何的遺漏,將其中的資料一一瞭解透徹。作者在這段話中還用到了“啃”和“吞”這兩個字,能夠看出薩拉十分期望並且迫不及待地想要明白新的東西,來豐富自我的知識。經過反覆地讀這段話,我還感受到了克魯上尉對自我女兒的寵愛。

他期望自我心愛的女兒不要老是一動不動地坐着,而是應當多活動活動,從他後面的話語中我看出了他對薩拉喜歡看書的愛好感到的自豪與驕傲。

薩拉在她的父親喪生後,不僅僅變成了任人差遣的傭人,還受盡虐待。她在遇到磨難時一向都堅持着自身的高傲、冷靜和從容。當她的父親遇難後,那樣小的薩拉並沒有流淚,而是在整理好心境後,開始應對新的生活。如果換做我,必須早就哭成淚人一樣,在短時間內絕對不會研究到自我的未來。而這個比我還要小一些的孩子卻能做到這樣的鎮定,好像一個大人一樣。

我們應當向書中的小主人公薩拉學習那種令人敬佩的品質:富無嬌氣,貧有傲骨!

親子共同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4

讀到厚朴時,我回想起了自己的青春歲月,我們年少時那個不是打着青春誰不瘋狂的旗幟,來揮霍自己短暫的青春歲月。

在蔡崇達務實和緊張的,計算一天睡眠需要多少時間,打工需要多少時間,還有賺學分和實習,厚朴卻在組建跆拳道社,舞蹈社,音樂團甚至幻想和女人在一起纏綿的幸福畫面,他活在自己的想象的世界裏。

厚朴在遵從父親告訴他一個故事,一個常青藤畢業生到某世界五百強企業面試,那企業的董事長問他,你大一干嗎了?那學生回答,用功讀書。大二呢?認真實習。大三呢?模擬現實試圖創業。你揮霍過青春嗎?沒有。你發泄過荷爾蒙嗎?沒有。然後那董事長就叫那學生出去,説你還沒真的生活過,所以你也不會好好工作,等補完人生的課再回來吧。

他不覺得這是騙人的,而覺得是真的並且很認同,以至以這個為為例來揮霍自己的青春,從此越來越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開始不斷的換女友,打架鬥毆,活在空想的夢幻世界裏不願放低務實自己,以至黑狗達打電話讓他勸勸厚朴時,他父親卻説,年輕就讓他折騰吧!那一刻他知道,厚朴擁有這樣的父親,他是很難在改變了。

在後面厚朴真的迷失自己告訴黑狗達,黑狗達告訴他他願意他會想辦法為他像校方説好話讓他迴歸學校從新開始學習進而完成學業,但厚朴卻覺得這是看不起他,讓他恥辱,最終一步步在空想的世界裏崩塌崩潰,到最後自殺結束自己的一生。

這讓我看到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的一句話有多重要,他有時候會改變一個人一生的人生軌跡,好比【人間失格】裏的太宰治,他因為比目魚的不願坦白和坦誠,而是用高姿態告訴太宰治如果你好好聽話,我會願意幫助你的,而不是直接告訴太宰治如果你能去學校上學,你家裏會承擔你未來的生活費和學費,但他沒有直接説明,導致在這裏改變了太宰治未來的人生軌跡,厚朴也因為父親常説的青春是需要拿來折騰的,從而改變了厚朴的一生。

這是一本認清自己現狀和認識自己內心的書籍,願我們從這本書中看清自己,未來更有意義的感受生活。

俗話説: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句二月寒,良言它會像指明燈一樣,為前進的人照亮正確的人生方向,惡言同樣也會把人拉像最深的地獄,更甚至會改變一個人一生的人生軌跡。

親子共同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5

這是我參加的“桂花樹下讀書會”看的第二本書,叫《金字塔原理》。當看到第100頁時,有點看不下去了,跟桂花樹下發起人楊教師説有點看不太懂。楊教師回答:看這本書要結合實際操作,不要生看!

我就沒有再硬生生地看。之後,我無意間翻了下新買的書《“圖解思考”術》,發現這兩本書的性質很接近。於是先把圖解本看了,再來看《金字塔原理》就比較容易懂了。

其實,我打心裏十分十分地感激楊教師。因為我只是看了第二本書,但我已經得到了十分大的受益。看書最大的收益是能改變思考,的確第一本書給了我培訓的素材和內涵的修煉提升,那麼第二本是一種思維的改變。異常是在這個時候,剛轉職業培訓師的時候,我看了這本思維書,太及時及有用了。

我最大的思維改變,不是學了多麼好的邏輯思路,而是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培訓時選精美的圖片、秀高大上的PPT這些形式上的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展現給學員的資料。你能給學員帶來什麼才是最關鍵的!

所以,我定下心來學“3”的魔力,這點太管用了。以前,我做課件時一個主題下有N個論點,思維模糊,只明白要分享給學員我所明白的,一股腦兒全放一齊,像大雜燴。我以為這就是我的誠心實意了,因為給了全部。但實際上,看了這本書我才明白學員們對於這種大雜燴,很難吸收,很難理解。我只是自以為是地認為傳到達位了,在自我的狀態裏。此刻,突然豁然開朗!課程的呈現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步驟。先擺好觀念,學員需求擺第一,他們能學會我的課程資料是關鍵。“3”是我的幸運數,我也是才明白的,也是學習了一本《數字密碼》才明白的。看來我從事這行,天天要用“3”,這“3”還真是我的幸運數字啊!原先,學員的思維是要好的引導。不論我如何能講,口才再好,也要用“3”字法。即要將表達的主題進行分解,不能分解成太多份,“3”份是最佳的,容易記住。

我以前異常羨慕那些説話有條理的,像事先背過一樣的。他們往往就是這樣表述的:接下來我跟大家講三點,第一點是……,第二點是……,第三點是……。

沒想到,我也能夠做到的。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能夠訓練而提升的。經過職場十幾年的歷練,我已經學會正確表達我的觀念和思路。此刻有了這個金字塔方法,我能更好地讓任何一個聽眾、學員、觀眾來理解我的話,從而得到真正的分享!

經過這個方法,我將手上的兩個正在開發的課件大綱,全部重新梳理了下。還真有一個主題下頭有7個論點的。此刻經過推理法、歸納法全部變成3個論點,找到原先7個論點的內在關係,往上歸納出3個論點。這樣的確要好記,因為我們備課,記大綱也要記憶的,也方便了我們。

金字塔原理,邏輯思路其實運用面是很廣泛的。我還把我的個人介紹做了下運用。這樣一下,變得十分職業化,我也十分滿意自我的介紹方式。

我是屬於理解本事比較慢的,可是隻要一旦被我理解運用了,一般是難以忘記的,並且能教會別人。我個人對圖片式的引導更能理解和消化。所以結合了《“圖解思考”術》後,我就理清了培訓框架,並且還學到了要增加的幾個原先沒有的資料或者説版塊。以前覺得不重要,或者沒有想過為了方便學員理解而去做引導的資料,今日覺得真是異常重要。加了這些引言,參加了學員的興趣,並且他們理解更方便,也是對他們一種時間付出的尊重。

看書這件事真是非做不可!因為我已經開始受益,期望下一個開始受益的人就是你!一齊加入看書隊伍吧!

親子共同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6

兒子出生,讓我無比震撼,快樂過後養子的辛勞接踵而至,表示壓力山大。兒子上幼兒園,讓我如釋重負,輕鬆過後教子的責任並未轉移,表示壓力比山大。

目前兒子在上幼兒園,但看看上國小的侄兒,我仍然深感極度恐懼。因為現在大多數家庭的孩子只有一個孩子,難管,難教不言而喻。為此我儘量多的去找一些關於孩子教育方面的書籍閲讀,希望能對我這個小家庭有所幫助。當然大多數教育類的書籍都能給我帶來一些收穫,但對我心靈的衝擊遠沒有最近看的一本書來的強烈。

這本書叫《一個孩子的戰爭》,是武漢作家徐世立撰寫。徐世立先生不是教育家,他寫的不是教育專著,他只是將家長與孩子的成長過程記錄下來,講述家長的期待反覆於天堂地獄之間的歷程,講述家長成熟的代價不亞於一場戰爭,而且這場戰爭除了同敗或共贏,沒有第三個結果。

在書中,徐先生有一句話我深以為然。他説:孩子吃的苦頭是在代父母受過。徐先生想通過本書與兒子和解,達到真正的父子同心的境界。的確,一個孩子的家庭,家長本身是不成熟的,家庭結構是有先天缺陷的,需要家長思考的問題會更多,需要家長付出的代價會更大,但是並不是説思考得更多就是干預得更多,更多的代價就是更大的回報。其中尺度的把握,分寸的拿捏,實在需要家長們好好研究和琢磨,因為不一樣的家庭,不一樣的環境,不一樣的孩子,這個度真不一樣。

徐先生認為孩子4歲前交由岳父岳母帶大是錯誤的源頭,老人恣意寵愛,父母之愛缺失,熔鑄了一個心理失衡、性格複雜的稚子。這一點我也認同,我兒子從出生一直是由我和他媽媽帶,雖然有些日子幾近崩潰,但兒子心理健康、性格開朗就已經是對我們最好的回報。當然孩子也會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我認為那只是人性使然,只要善加引導,必不成大患。

書中有一章的題目是:墮落從電腦開始,我相信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對這個題目感興趣,我也不例外。徐先生開始不同意購買,孩子他媽妥協了,理由是電腦需要善加利用,不會用不行,沉迷遊戲更不行,所以要在眼皮底下監控,結果監控失敗。那麼可能有很多家長要説,咱家的孩子怎麼就監控住了呢?要知道咱們家的孩子才4歲多,徐先生給兒子買電腦的時候,他兒子已經14歲了。我理解,徐先生在源頭上淪陷,造成後期步步被動,嬰幼兒期性格習慣培養缺失,國小期間嚴格要求、重點培養、壓迫式管束教育,終於在中學叛逆期敗在電腦上,實在比較合乎常理。在這裏我並沒有幸災樂禍之意,我以為,家長不能將錯誤歸咎於孩子,作為成年人的家長應該在孩子出生的時候就先教育好自己,並掌握儘可能多的教育常識,不要讓自己的無知在孩子身上報應,那是不負責任的做法,最終家長也要付出代價。雖然徐先生很後悔沒有將孩子留在自己身邊撫養,但是就算徐先生將孩子留在身邊,如果沒有學會做父親,結果仍然好不到哪裏去。既然為人父為人母就必須擔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父母教育是任何社會教育無法取代,無法彌補的教育。寫到這裏我再一次表示壓力比山大,但再大也要扛起,因為父愛如山,孩子需要父親撐起一片開闊的天地,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試想,如果徐先生沒有將孩子送給老人撫養;如果徐先生能給孩子更多的父愛;如果徐先生能儘早提供電腦給孩子使用,並善加引導;如果徐先生能陪孩子玩一玩遊戲。也許後面本不該發生的事情就真的不會發生。然而,歷史是不能假設的,生活也沒有那麼多如果,所以無論孩子多大,也許還在媽媽肚子裏,家長們都要做好為人父母的準備。因為孩子們再大的錯誤,説到底第一責任人和第一受害人還是父母。稚子無錯,先反省自己吧!

徐先生的家庭,在孩子上高一的時候接近崩潰,徐先生嚴重失眠,孩子他媽以淚洗面,孩子已經厭惡閲讀、消費無度、軟硬不吃、油鹽不進,怎麼辦?徐先生無奈送兒子去擇差教育集訓營,那裏用大家無法想象的辦法拯救孩子。大家不禁會問:徐先生的兒子救回來了嗎?後來會怎麼樣?孩子考上大學沒有?現在情況如何?限於本文篇幅,我無法一一説清,請各位感興趣的家長自行購買閲讀,無論您處於什麼狀態,我相信您都能從《一個孩子的戰爭》這本書中得到某些啟發。在這裏我要代表閲讀過本書的我認識的或不認識的家長們,感謝徐世立先生無私的將自己的親身經歷撰寫成書,讓我等後來者借鑑,這需要何等胸懷,何等勇氣。最後,祝家長們教子有方,壓力不大。

親子共同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7

《堂吉訶德》的作者是西班牙偉大的作家米蓋爾·德·塞萬提斯·薩維德拉。

這部小説講述的是一位名叫吉哈達的破落鄉紳受騎士小説的影響,仿照騎士的做法,拼湊了一副舊盔甲,騎上一匹瘦馬,併為自己取名為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先後三次出門遊歷。第一次,他單槍匹馬來到一個他認為是城堡的客店,哀求“城堡長官”封他為騎士。他離開城堡後,看見一個牧童被主人綁在樹上打,他上前去解救,當其得意的揚鞭而去後,小孩又被主人打得死去活來。之後,堂吉訶德遇上幾個商人,他認為他們是一夥騎士,便與之比試高低,結果被打的遍體鱗傷。後來,他找了同村農民桑丘·潘莎做侍從,再次出門行俠。

這次堂吉訶德把田野上的風車看做無法無天的巨人——幹了一樁樁荒唐可笑之事。

最後,堂吉訶德與桑丘·潘莎第三次出遊,經歷了一次次離奇的冒險——最後他從自己古怪的思想中走出來,痛斥騎士小説的危害。

從這部小説中我感到不能空想、虛幻、異想天開、主觀主義,不能像堂吉訶德一樣迷信。

親子共同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8

我想這書最適合青春的人去讀,十八,九歲,剛入世事,見的不多,有活力有激情,這書最能激起這樣的`人的興趣。他們或許會像覺慧一樣反抗舊的東西,去追尋理想和新生事物。

從另一個角度來説,我覺得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就是一個人的三方面。每個人都是同樣的矛盾體,而對於任何事情的做法,都有着三種不同的計劃,恰是三兄弟身上所體現出的性格與行事方式。看書時,會覺得有時自己是覺慧,想要反抗,卻困難重重,又對社會抱怨多多,有時是覺新,雖名“覺新”,卻很“守舊”,逆來順受,接受着命運的安排,有時又覺得自己是覺民,可以對他人有着強烈的同情,可是試着用語言撫慰每一個人心靈的傷。

我想我或許是被書本毒害太深的一個人,終究不能如覺慧一樣。

再來説説這本書。

這本書很難説是悲劇還是喜劇。因為瑞珏、梅、鳴鳳、爺爺的死、大家庭的沒落,不得不説是悲劇。而最後覺慧去上海追尋新思想,覺民得到幸福,這又給此書留下了希望。但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説,這都是一部厚重的書。

此書的語言很簡練,卻又很深刻。作者在書中有大量評論的話,並將這些話與敍述將結合,這是些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過提煉的話,將這種深刻有理的話語寓於具體事情之中,更顯出其深刻見解。正如有一段是即將睡覺,便將人的性格與世事和睡覺聯繫起來,有一段是將花園裏的湖,便説這個家就像湖一樣,表面平靜而內裏波濤洶湧。

而總體來説,語言敍述性很強,並有張有簡,很流暢,點到為止。詳略恰到好處。

我想這部書從整體上來説是值得一讀的,你會看見厭煩的有趣的上一輩人,看見積極反抗的下一輩人,還會看見在社會之中漂浮着的這一輩人。你會看見這個社會,或許還會看見你自己。

親子共同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9

朝花夕拾,早上掉落的花,傍晚的時候撿起。意為重拾往事,舊事重提。《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所寫的一部回憶性散文集,裏面記錄了很多關於魯迅先生的温馨回憶。閲讀這本書,讓許多人體會到了兒時的記憶,也不禁想起關於自己小時候的點點滴滴。

在閒暇之餘讀到了一篇《朝花夕拾》的文章,《範愛農》,從而有一些感受。

一開始的時候,魯迅先生不太喜歡這個人。“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象在渺視。他蹲在席子上,我發言大抵就反對”這句話運用了外貌、神態、動作的描寫,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愛農先生的樣子,表達了魯迅先生對他的不滿。

當時因為範愛農先生的不屑,魯迅先生是憤怒的,這個人面對自己的先生被殺,竟然如此冷酷,絲毫沒有惋惜之情。“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何必推舉呢?自然是主張發電的人羅——。”這兩句話又看出了範愛農的不屑,也表達出了他對魯迅的不滿和不喜歡。

或許是因為這幾句話讓兩個人開始爭論起來。後來這件事情也被逐漸淡忘了。

過了許久,兩個人又見面了,相比之前的不滿,這一次倒是冰釋前嫌。“不知怎地我們便都笑了起來,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還是那樣,然而奇怪,只這幾年,頭上卻有了白髮了,但也許本來就有,我先前沒有留心到。他穿着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顯得很寒素。”嘲笑和感到悲哀,或許是因為之前的那一件事情罷。“這幾年頭上卻有了白髮了”這段的描寫也看出魯迅先生重新認識了這位愛農先生。從這裏看出愛農先生在這些日子裏一定有不容易的地方,然而是的,愛農先生不在留學回到故鄉被人嘲笑,看不起。

他能把這些事告訴魯迅先生一定是因為相信魯迅先生,後來魯迅先生問起他為何在東京同鄉會針對他,他也大方的説出;“我一向就討厭你的,——不但我,我們”我相信只有好友才能在回憶從前的時候把真實的想法説來吧。因為魯迅先生的體諒和真實,因為愛農先生的信任和爽快,兩個人成為了好友。

從不滿到成為好友,從文章的高點到平緩,最後落到了低谷。

愛農先生最後落水去世,不管是因為對現實的不滿還是真的失足,魯迅先生還是失去了一個好友。在愛農先生去世前,魯迅先生答應會幫他找份事情做。“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他時常這樣説。愛農先生對魯迅先生是新人的,也是期待的,他相信魯迅先生,也把他當做好友。

不管當時的現實社會如何,我想,有一個朋友終究是不錯的,即使有誤會,時間也會消磨,最終總會看清雙眼,冰釋前嫌。但時間也是不等人的,所以珍惜朋友珍惜來之不易的友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dknzn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