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精選27篇)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精選27篇)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1

《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説,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作品。故事大概講述一個年輕的推銷員格里高爾作為家中的頂樑柱,是家裏的經濟來源。為着那微薄的工資,每天過着繁忙、壓抑的生活;正因為這樣,父母和妹妹都非常尊重他。然而某天早上,他突然從噩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公司祕書主任為他沒有上班找上門找他,父母和妹妹也急忙來詢問,見狀均驚慌失措,這也使他陷入痛苦和絕望絕望中。然而之後家人經歷了震驚、恐懼到冷漠、厭煩等一系列的感情變化,他們甚至以“這隻蟲根本就不是格里高爾”為由,不願花精力養這個既不能掙錢又拖累家人的“怪物”。後來格里高爾終於在受盡了親人的冷漠後絕望地離開了人世間了。死後,家人沒有一絲痛失兒子的傷心之情,反之,他們好似解脱了一般,卸去了格里高爾所帶來的重擔,策劃了一場旅遊,他們認為沒好日子即將開始了!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精選27篇)

格里高爾突然發現自己變成甲蟲,他抱怨着為還清父債而受別人的使喚和差使,焦急地想起牀,但怎麼也起不來的,生怕父親的責備,希望能得到父親的體諒,他的惶恐從本質上體現他的孝順、忠實、善良、富有責任感。結果事與願違,父親的狠毒不但沒有體諒他,還很厭惡他的甲蟲外形。即使這樣,失業在家的格里高爾雖過着甲蟲生活,但依舊想着家裏的經濟狀況該如何解決,怎麼讓妹妹實現音樂夢,他聽説家人出去做工掙錢就不禁自責和羞愧得渾身燥熱,這使他的善良一覽無餘。父親的狠心,讓一隻蘋果嵌在格里高爾的背上,疼痛難忍,妹妹的耐心有限,開始對他厭煩了,不再關心他了,認為他是需要設法擺脱的包袱。對於這種狀況,格里高爾身心均受到深深地打擊,他一邊回憶家人的美好,一邊異常冷靜地考慮自己的去處。面對變形,面對親人厭棄,面對死亡,格里高爾驚慌、痛苦、絕望,最終選擇平靜地死去。從這一點看,他又是一個清醒、堅強的人。

除了主人公外,格里高爾的妹妹也是作者着力表現的人物形象。葛蕾特不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樣完美,她只是一個社會基層的小人物。從主人公妹妹的情感變化來看,卻能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世態炎涼。作為哥哥的知心人,她的愛卻建立在存活和金錢的基礎上,脱離這兩樣東西,就會威脅到她的美滿生活,那麼愛就不復存在,站在了父母的陣營中,剩下的就只有--的冷酷和殘忍!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謂入木三分啊!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2

卡夫卡生前未得到認可,寫作並不是為了發表,死前要求朋友把他未發表的作品全部付之一炬。卡夫卡的藝術創作完全是一種自我的需要,試圖走出自己內心黑暗的需要。卡夫卡在日記中稱“寫作是他祈禱的形式”,卡夫卡常常連續十幾個小時寫作,這種超乎尋常方式和激情除了來自於內心,不可能來自別的任何地方。“事實上,作家總要比社會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對人世間生活的艱辛比其他人感受得更深切、更強烈。”此話多少反映出卡夫卡內心的困境。旁觀別人其實也是反觀自己,以往我們看《變形記》總是把這個人變成甲蟲的故事,當作是作者對外部世界的評價與反應,其實我們更應該看到其中很大一部分不安與恐懼是來自於作者心靈深處的積澱。文學家有時看似是在寫別人,寫現實,寫社會,其實真正的能量來自他們自我解脱的需要,去彌補他們支離破碎的過去,逃離那個深陷其中的精神黑洞。

對於真正的作家來説,寫作如果不是名利的需求,那肯定就是命運那隻看不見的手推着他不得不走上這條路。他們在有意識的寫作中,無意識地掙扎於自己的精神黑洞,想在過去與現實的交織中找到自己。但是這些並不妨礙他們作品的偉大,他們不能自拔的真誠態度猶如聖徒虔誠的禱告,説出了被大多數常人忽略與遺忘的真相。他們是孤獨的,偉大的發現和創造往往都聯繫着偉大的孤獨,似乎誰都無法改變。卡夫卡曾經説過“在自己的家庭裏,我比陌生人還要陌生。”其實在這個世界裏,人們對於自己的瞭解其實比他人還要困難和陌生,否則就不會有卡夫卡這樣的大師了,而或這個所謂大師只是一隻他自詡的,不斷呻吟自己內心痛苦的可憐蟲。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3

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大多都十分晦澀難懂,需要讀者閲讀時認真的跟隨作者的思路進行思考,並且這些作品的基調是悲觀的,基於以上的兩個原因,所以閲讀現代主義文學是有些難度的。我這次選擇了一篇理解起來非常容易的小説來看,這就是《變形記》。這篇小説早在上中專的時候就曾經學過,當時給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相隔多年,再次回首,又有了新的感受。

對於人變甲蟲的創意,對於中國人來説,並不新鮮。《促織》的故事都是知道的,男孩子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而化身為“促織”來拯救家人於水火之間。故事在這樣的結局下結束:“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男孩的父母親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男孩也從昏迷中甦醒,向父母講述自己“身化促織,輕捷善鬥,今始蘇耳”。而格里高爾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從故事的開始,他就陷入了麻煩——因為自己變成了甲蟲連身都翻不了,而家人因為不知為什麼格里高爾就是緊閉自己的房門,而且從裏面傳出了“動物的聲音”。

讓每個讀者都為格里高爾擔心,也同時也關心故事究竟會如何發展,這樣的安排讓讀者對故事的結尾產生了巨大的懸念。事情的發展讓我們可憐的主人公的境遇愈加的悲慘,直到最後的死亡。但是格里高爾的死亡,卻讓我們有那麼一種欣慰,他終於不用受苦了。他不用在曾經自己的房間,現在是家裏放廢物,破傢俱的地方苟延殘喘。相信每個讀者也會感覺到變成碩大甲蟲的格里高爾,他此時此刻也是家裏的廢物,他從家裏的頂樑柱變成了給家人帶來不快的東西;他不用在吃自己已經無法下嚥的食物。他變成甲蟲後,一些生活上的習慣也越來越“動物化”,離人類的行為習慣漸行漸遠,從探索外界是不再向人類那樣依靠自己的視力,而是使用自己的觸角,並且認為觸角十分的管用。

他終於能從家人的敵意中解脱出來,我們能從家人對他冷漠的言行和通過他心理的迴應中,體會到那種痛徹心底的感覺。雖然時間,地點並不相同,但是《促織》和《變形記》所表現出在社會中,底層人物在現實的重壓之下,異化為“非人”的悲劇,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蒲松齡在之後的評論里加入了自己的評論,但是也只是點到為止,只是講了“一人成仙,雞犬升天。”暗諷統治階級的昏庸。而卡夫卡卻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所創造的物,如金錢,機器等作為奴隸人,並使之異化的力量進行描寫,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裏,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這樣細緻的描寫讓《變形記》與眾不同。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4

還記得那場穆赫蘭道式的噩夢。幾乎是驚叫着爬起來的。爬起來後在牀上不停喘氣。然而夢境的別緻以及我那顆不怕死的心又讓我很快再次在有意識狀態下回憶夢境。伴隨着頭皮發麻。把自己內心讀得徹徹底底不是件温暖的事情。但我因此得到了兩點福利;一是由此對心理學有了更崇敬的態度,在期末考卷上和老師大談夢的神祕與意義,並因此獲得了滿績;二是我終於決定做出一些改變,一些需要銷燬並重建的工程,或許也並非是那個夢促使我改變,只是在過往我無從下手。

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歡卡夫卡如此的表現主義風格,在我讀他的文字的時候,我腦海不停盤旋的就是那個噩夢。

他的文字就像噩夢一樣讓人喘不過氣。他的人物是脆弱的。以致分裂的,病態的,他的意象是可以説話的。

他給我們講有個人在工作強壓下變成了甲蟲,而後又如何被昔日依靠他的家人“拋棄”。

他給我們講有隻猴子模仿人類,進而贏得了人類的尊重,並發表瞭如下結論“相比出路,自由是一種更大的錯覺,但能夠肯定的是,人類對這種錯覺的篤信是一種偉大的感情。但它想要的不過是一條出路,所以它模仿人類,逃離籠子”。

其實每個人都是病態的,脆弱的。

卡夫卡的意思是:剝去你的面具,給你一面鏡子,你猜猜你能從中看出些什麼來。

你説,當年賈瑞在風月寶鑑裏所看到的那張把他嚇丟魂的臉,是鬼還是他自己。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諒解的,因為許多時候,犯錯的明明是我們自己。

我們總是太一廂情願地相信,自己有多麼不同,生活多麼充滿奇蹟,人類的意志又有多麼強大。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5

在一個寒冷的下午,終於看完了這篇小説,對於人性的淡漠和絕望,我並沒有更加多的體會,這本來就是生活的本質。令我思考的是,真正定義一個人的,是什麼?

格里高爾算不上一個有志青年,由着生活隨波逐流,但至少能扛起重擔,為一家人的幸福而努力。有自己的小埋怨,有自己的小理想,想到能供妹妹上音樂學院,興奮又有些被自己感動——一個活生生的人,鮮活地就像我們每一個。

上天不公,起牀發現變成了屎克郎君,從此身體每況愈下,家裏缺少了頂樑柱,舅舅不愛姥姥不疼的。全文因為完全是站在格里高爾角度描述的,照理説,會多多少少與主角同仇敵愾,但結尾終於嚥氣之後,連我都舒了一口氣。我突然想起早先看的一部電影,叫《芋蟲》,只剩軀幹的戰爭英雄被送回家鄉,保有旺盛的食慾與性慾,妻子忍着噁心滿足軍神蓬勃的慾望。同樣是異化,軍神如果不受到良心的譴責,可能過得要比格利高裏好很多。

人就是他所穿的東西,也是他所吃的東西。格里高爾作為一個正常人所擁有的價值就是養家餬口,為家人起早貪黑,勞累奔波苦。當從他身上抽離了這些之後,他就不再是那個格里高爾了,但卡夫卡更加狠,這些他所珍視的東西除外,他還要剝奪他人的外形。

那麼讓我們試想一下:一、格里高爾生了大病,失去了工作的能力,但是依然以一個人類的模樣生存,結局當然不會相同,但也許就是時間問題,久病牀前無孝子,家人們可能顧及他人類的外表,不至於如此撕破臉。

二、格里高爾變成了屎殼郎,但每天都會拉金子出來。這種情況下,家人可能還是將他鎖在房間裏,但是,會好生伺候着吧,妹妹也不會希望趕走它。如果這時候出現了可以治癒他的藥水,我還是相信,家人們還是會講格里高爾變回人形的吧,但是是立馬嗎?

三、格里高爾變成了可愛的小兔子,而不是屎殼郎。

可能性有無數種,我想説的是,內心的格里高爾,永遠是那個格里高爾,但是外形的變化,能力的變化,卻分分鐘改變了大家的態度。

人生在世,怎麼想沒有多少人在乎,怎麼做無論被動主動,做什麼才是定義一個人的標準,細想其實也有些無奈吧。

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甲蟲,與過去的生活完全顛覆,生活的不協調,內心巨大的恐懼,家裏人的驚恐,格里高爾開始了自己短暫的變形人生。

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家人的態度從驚恐-悲傷-厭惡憎恨的一系列變化。本來是家庭經濟支柱的格里高爾,在變甲蟲後為家裏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家人不得不謀求出路,開始為生活而奔波,家人逐漸發現,格里高爾這一甲蟲使他們的生活無比沉重、無比厭煩,原本家人間的親情逐漸褪去。當對格里高爾的不滿出現在最高點以致家人決定對他掃地出門、拋棄他,陷入絕望的格里高爾亦在無邊的哀傷絕望中結束了自己的變形人生,一切都戛然而止,家人發現,他們又可以過上了滿足殷實的生活。

卡夫卡筆下的變形蟲,當他的出現為周邊的人帶來極為不協調、負擔,即使身邊是至親的人,在受到現實生活的長期侵蝕打擊下,還是會對曾經的至親選擇放棄。“生活比地獄更地獄”,殘酷的生活、無止境的痛苦終將會對維繫人與人關係的情感紐帶給吞食乾淨......

另一方面,作為變形蟲,好比存在於社會現實中的底層羣體,面對的只有無盡的煎熬,永無出頭天日的沉淪,直至消失......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6

許多評論都覺得家人對男主角是冷酷的。

在小説中,如果變成甲殼蟲的是妹妹,保持人形的哥哥會不會與書中的妹妹做法相同呢?如果變成甲殼蟲的是爸爸媽媽,是你身邊所愛呢?

捫心自問:在我們身邊始終被我們所愛的人,如果變成了無法溝通的異類,我們還會愛他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們一定還活在他未變形之前的記憶裏,必須不停地翻出他以前如何如何的記憶,説服我們應當承擔這份責任,繼續照料下去。

但無論如何必須得承認,照料這一隻蟲子確實是一種負擔,時間久了,變成一種忍受。

一個人是無法真實地理解另一個人的痛苦的,這使人與人之間隔離開來,陷入永世的孤獨。因此,説再多也是言不由衷。

換一個角度想,如果自己變的無益於社會,難道社會會包容你嗎?如果在家庭中一無是處,你在這個家不會被邊緣化嗎?尊重人類還是尊重人類的價值,對普通人來説答案是明確的。失去價值的人類,與動物有異嗎?利益至上的社會不僅僅存留在那個時代,存留在當今,是否存在於時空的每個角落?

僅僅通過血緣可以維繫親情嗎?比方説如果你的親人變成了現在所謂“三觀不正”之人,頗受人厭惡,並具有攻擊性,你會記得他之前的好,努力改變他嗎?

在知乎裏“如何對待三觀不正的人”的所有答案都是,不要理他,不要試圖去改變一個人的觀念。因為你怎麼知道你的三觀就是正確的呢?

最後:如果自己保護不好自己,也沒必要指望別人;可是有時候自己也是無能為力的——書中是男主莫名其妙變成甲殼蟲,現實中我們個個都帶着原生家庭和時代的我們無法選擇的種.種缺陷。那麼在這種情況中,我們還能做一些反抗命運的掙扎嗎?

書中這樣的結局無疑是最好、也是最真實的。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7

最近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很喜歡這部作品的風格。

這篇小説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人性的壓迫,是人們無法生存下去,最終只能在社會的壓力下變形,其實與其説是社會讓他“變形”,不如説是他自己選擇了“變形”。擺脱自己的人形,逃離人的世界,這在格里高爾而言完全是為了不再繼續昨天的噩夢。於是,格里高爾異化了。可是這種方式並沒有使得格里高爾的命運走向期待的幸福,走向光明,相反加速了他的滅亡。格里高爾也和甲蟲一樣,只能無奈地面對這悲慘的結局。他們講述着痛苦,闡釋着痛苦,逃避着痛苦,然後陷入到更深的痛苦中。越是生存得痛苦,就越是不知道反抗,只想躲避,隱藏自己。在這樣不能滿意的環境裏,選擇了最弱的方式——逃避,來求得暫時的心理安寧。

我們不禁為書中主人公的悲劇命運而感到難過,不斷感傷,社會的壓力無形之中可以改變很多,過去的社會如此,現在的社會也是如此,人們每天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學習,工作,生活。房子,貸款,越來越多的人被社會打敗,向社會屈服,社會是無法改變的,那麼我們就應該提高自己的承受能力,不斷的適應社會,這樣才能夠生存下去,而不是被社會的壓力打敗。

同樣悲哀的是家人對他的態度,僅僅是一個掙錢的工具罷了,失去了利用價值便選擇拋棄,在現實中感情是如此的廉價,不禁讓人感歎。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8

變形記中,格里高爾負擔着整個家庭的債務和美好生活,每天疲於奔命,卻有一天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甲蟲,他的家人一開始是驚恐,到淡漠,最後是遺棄,大甲蟲格里高爾最終死去。卡夫卡的敍述冷靜得讓人毛骨悚然。除去兩個故事中家人的部分,我想這兩個主人公的生活相似度可達95%。

這是多麼可怕的事!一百年前大文學家的故事竟然赤裸裸地發生了,而大部分人,根本就沒留意到。我不知道現實世界中還有多少人是過着這樣沒有自我,逐漸變形的生活,但我想,在中國,這個過於讚揚奉獻精神的過度,數量是肯定不少的吧。

格里高爾是怎麼讓自己愛到變形的呢?讓我們回到小説中看看。

變形的起因是格里高爾的父母欠了老闆一大筆債,格里高爾為了替父母還債,忍聲吞氣在老闆公司做旅遊推銷員,即使早就想要辭職了,但一想到還得五六年才能還完父母欠的債,他就忍了。別的推銷員生活得像貴婦人一樣,唯有他,把家庭的所有的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壓得氣喘吁吁。然而從後面的文章我們都能知道,他的父母和妹妹都是有勞動能力,就算沒有他也可以自力更生,然而正是因為他的心甘情願地付出,他們便是理所當然的接受,不再付出勞動。很明顯,這樣理所當然的責任轉讓,是格里高爾變形的最大推力。

格里高爾的父親自從破產後就一直待在家裏,不再出門勞動,把所欠下的債都推給兒子來還,而且在兒子變成甲蟲後沒有半點憐憫,只是嫌棄,由此可見,這是個極其自私之人。

在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他的家人不曾想過叫一個醫生,或者尋找什麼解決的方法,又或者尋找這是什麼原因。可見,這一家人已經是格里高爾寵壞的一家人,在坐享其成中已經喪失了反省能力、解決問題和感恩的能力。抱怨,自憐,是他們唯一的應對。

從性格上看,格里高爾是個過度的奉獻着,他享受於對家人過度的奉獻中,並以此為自豪。縱使要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他所操心的還是他的家人,“他消滅自己的決心比妹妹還強烈呢,只要這件事情真的能辦得到。”他最終還是奉獻了自己的生命,為家人換取了他們想要的平靜。在家人陷入破產困境時,他付出了自己的所有,為家人換來安逸的生活,即使自己內心其實想離開。在自己變形失去經濟能力沒法帶給家人安逸生活的時候,他依然站在家人的角度消滅自己這個麻煩。這是多麼感人的犧牲啊!這樣的故事放在以孝為先,以奉獻為自豪的中國,定能好好被歌頌一番。

格里高爾愛着所有的家人,卻沒有愛過自己。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9

這是寓言,還是夢魘?弗蘭茨·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惡夢?主人公究竟是什麼,一隻大甲蟲?還是格里高利?薩姆薩?無數的疑問,伴隨着這篇荒誕不經的曠世奇作的展開而展開,進行而進行,結束而延續。最初的荒誕不僅體現在主人公格里高利無端地變為一隻大甲蟲,而更在於他似乎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處境,甚至還以為自己能夠生活得依舊正常,對於別人的態度鉅變毫不理會。

可試想世上誰人能自己一覺之後變成一隻甲蟲後不大驚失色,格里高利這種失常的渾然不覺,使小説中隨着故事的開展而逐漸瀰漫開的荒誕更甚於人變蟲的異象。小説在不可思議卻又理所應當中進行着,隱藏在小説中的夢魘也由最初的一小點向四面八方鋪設開,同時,心中卻生起一股莫名的厭惡,自然不是厭惡這篇小説,而是對小説中潛台詞的共鳴。如果説卡夫卡塑造的大甲蟲及它身上的爛蘋果只是給人以造型上的厭惡感,那麼格里高利在這樣一個被異化的社會環境中奇異的生活經歷,則給人以心理上的厭惡。曾是格里高利(或許現在還是?)的巨大甲蟲就這樣蜷縮在薩姆薩一家屋中的角落,經歷了最初的恐怖之後,仍沒有忘記他(它)曾是這個家庭至關重要的一員。他的母親試圖關心它卻又不敢接近,他的父親憎惡這個可怕的東西,屢次攻擊它,傷害它,並在最終直接導致了它的死亡。唯獨格里高利的妹妹,聰明的葛蕾特敢於接近並關心他,可卻無能為力。最可憐的當屬格里高利本人,他試圖靠自己改變一切,甚至想重回職位,可在小説構建的被異化的環境中,一切抗爭都變得徒勞。結果只是——“‘當然死了。’

老媽子説,一面用掃帚將格里高利的屍體遠遠地撥到一邊去。”荒誕情節中生出的夢魘與蒙克在其著名畫作《尖叫》中那現代式的憂慮極為相似。美國作家奧登説:“就作家與其所處時代的關係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文中人物的無助,那種被束縛在異化環境中的個人與四周那看不見摸不着但時時處處都存在的力量,所作的毫無希望的掙扎,才是人厭惡之所在。為什麼我們厭惡?因為厭惡即恐懼,恐懼我們的無助,我們的無能為力。我們擁有這個星球上最強的力量,我們幾乎改變一切,無助似乎是不應該的。可卡夫卡在《變形記》中揭露的事實卻破碎了我們的美夢,所以我們厭惡,可其實對象卻是我們人類自己。卡夫卡作品含有的空虛、固執的懷疑,向前追求一種無信仰的安全感,這種焦慮,正是人類文明千百年發展中不曾除去的隱痛。這種痛楚並沒有因為文明的日趨完善,人類改造能力的日益增強而減弱,反而愈加凝重。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10

卡夫卡的敍述是你看了之後覺得就那樣,但你即使要模仿也模仿不出來,形式上可以做到類似,內涵上就差遠了,帶着先入的模仿心態創作,餘華的很多早期作品就是這樣。

格里高利是莊子所説的“外忘形骸,內德充實”的其中一個,雖然他沒那麼高的內德,但他出於為家人考慮的初衷實在是太純良了,即便在一個人與人之間氣氛非常冷漠的環境裏。這小説虐就虐在即使受到無論怎樣不公的待遇,也出自純真善良地為別人考慮這個主題。其實同樣一個主題,到了雨果那兒是浪漫主義,到了卡夫卡這兒就被人忽略了。異化怎麼能是這小説的主題呢?明明是一種被疏離的孤獨感,在人與人之間瀰漫,即使是最親近的人。虐就虐在,共同生活的親人竟然那麼在乎你的形骸,竟然無法從最根本上理解你,竟然沒法再體會你善意的初衷。格里高利有三次無法忍受,最後一次升級到被父親拿一個蘋果砸傷,他終於放棄任何自己還是家庭成員的一個的期望,最後一次用死亡讓家人擺脱恥辱和負擔。

“他懷着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他認為自己必須離開這裏,他的這個意見也許比他妹妹的意見還堅決呢。”“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微弱的氣息。”

母親是很善良的,相對來説是最愛格里高利的;父親的角色同卡夫卡自己父親角色有重疊,父子之間從來就無法交流和溝通,在格變形之後父親一直用暴力對付他,暗示了卡夫卡父子之間矛盾;妹妹是格里高利寄託希望的存在,卻也是傷害哥哥最深,妹妹年紀小凡事只從自己出發,幾乎沒有體諒過哥哥,最後也是她讓格里高利徹底放棄繼續生存的希望。這一家人索格里高利於形骸之外,而格里高利與之遊於形骸之內,顯然他幾乎並不對自己的外形有多注意,他的目標明確而清楚。

如果一切都只是晨起之前的一個夢呢?卡夫卡也未嘗沒有這種意圖在裏面。從一開始的變形就是一筆荒誕,接下來祕書主任的親自到訪,從邏輯上來説也不大可能實現。格里高利醒來之後按時趕上火車去上班,他會想起這個夢嗎?他縱然也許知道家人對他變形之後的反映,下班回家之後也依舊要笑臉相迎,為了暫時的幸福和成就感。

人們觀察事物有了徼相和軌轍之後,也隨物所轉,與物俱沉俱浮。要打破這種把握事物的方式,莊子提出了“齊物”,事物的長短、高矮都是相對而言,要“齊物”以打破這種特定的觀察視角。難得的就是七竅未開的混沌。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11

《變形記》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藝術上的成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説作品之一。

記得剛看完變形記的時候,我説了這樣一句話:“這就沒了?”

的確,那就是結束了。

很多人看變形記後,都説看不懂,不知道它到底在寫什麼,而這樣一部不知道寫些什麼的短篇小説居然代表了“卡氏藝術上的成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説作品之一。”

剛開始看完,的確不解,但如果你試着換種方式去理解,比如類比的方法,如果主人公格雷戈爾不是變成了個甲蟲,而是生病了,得了一種怪病,使得自己的身體都變了樣,那你會怎麼看?一個人生了病,變了個形狀,家裏的人漸漸的不把它當個正常的人看,然後慢慢地排斥它,最後最後那個生病的人為了不拖累他的家人,選擇了死去,而他的家人,因為這個生病的人終於死了,不會再拖累他們了,一起出去郊遊了,這你會怎麼看?

在我中學時期,我就敏鋭的察覺到了:這個世界很冷。我不知道的是在地球的另一半,早就有人發現了這個現象,並且還用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把它寫出來了。變形記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孤獨感與陌生感,即人與人之間,競爭激化、感情淡化、關係惡化,也就是説這種關係既荒謬又難以溝通。但這卻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存在,真真確確的存在。

我最佩服這本書的還有一個地方,這本書描寫了一個冷酷的社會現實,可作者併為對此做任何批判,這是很少見的,一般來説,作者寫書往往會帶入自己的感情基調,最明顯的屬三國,在三國中,劉備一定是仁慈的,曹操一定是-的,因為他不是漢室正統。而這本書卻並沒有任何的批判。這個我只在紅樓夢裏面見過,能寫這樣的文章,其作者非有大胸襟不可。

我看過卡夫卡寫給他父親的信,僅僅5、6頁的內容竟用了上百個不同的描寫心裏的詞彙,其內心的敏感程度可見一斑……我非常欣賞他的才情,也很同情他的遭遇。據説他當年寫了很多文章,在臨終前讓他的朋友把他的文章全都給燒了(很多文人都喜歡這樣做),但他的朋友因佩服他的才情最終沒有按照他的遺囑行事。我想,卡髮卡也還是想把他的文章讓世人看,不然他大可以自己一把火燒了,而不用假手他人,之所以假手他人,是內心還保存一個希望,希望自己的書能夠面世……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12

又是一本沉重的書。花了六個小時讀完了福貴曲折的一生,但我想人的一生可不是僅僅五個小時就能讀懂的。開始福貴種種惡劣的行為真是讓我恨的咬牙切齒,看到後面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相繼離世,獨留福貴一個人在世,彷彿身上的力氣也一點點抽盡。最心疼的還是有慶和苦根,他們年紀還那麼小,放在這個時代,他倆誰還不是一個家的寶兒。看到有慶死後,福貴那句話:“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想是撒滿了鹽。”想必這鹽是撒在了福貴的心上。心疼有慶,他活着還沒穿過一雙好鞋,那麼善良、有愛的孩子,有糖懂得分享給媽媽和姐姐,為了不把鞋子穿壞,在大冬天都能赤腳上學,我們現在穿這麼好的鞋有時都覺不暖和,可想而知有慶的小腳丫該有多冷,沒想到他最後死去都是因為給別人獻血……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以我現在的年齡還不足以讀懂這句話,理解的還不夠透徹。第一遍讀這本書,我的理解只浮於表面,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對這本書一讀再讀,也許那時我會改變我此時的一些想法,亦或者讀懂更多。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13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叫大衞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每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

下午,反反覆覆地讀着梭羅的《瓦爾登湖》,真的很感動。他的文字是樸素的,但他的思維是獨特的。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並不大,即便死去時也稱不上“老人”,但他卻給我一種唯有老者方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他與孤獨為伴,但並不消沉。他那麼熱烈地愛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遊並描繪着自然。他積極地探索着人與自然的關係,堅定地維護着自然的古典生態。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着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聖地呢?

我們彷彿看見一個叫梭羅的28歲的年輕人,孤身一人來到距離康德鎮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在最短的時間裏,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雙手在湖畔蓋起了一座實用的小木屋,並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梭羅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蔔、玉米和馬鈴薯等農作物,用收穫的果實來填飽自己的肚子和補貼家用買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隱居生活。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説,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14

《牛虻》這本書,是一個朋友去旅行帶回來給我的。當時拆開,就在扉頁寫了:“願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可是當時忙於備戰考試卻並沒有一口氣讀完,而是在兩年後的暑假工中慢慢將它錄入腦海……

從“亞瑟”到“牛虻”,是時隔20--年的苦難磨礪,是一個信奉上帝青年到想要推翻宗教信仰的革命者的轉變。他因為不小心透露了組織的祕密而被心愛的人打了一耳光而傷心,後來又得知自己是自己深愛的神甫的私生子的雙重打擊下,他選擇了假裝死亡的方式消失,離開愛情與親情。

異鄉的生活根本就不叫生活。在南美洲他過着非人的日子,在甘蔗園當苦力,為了一口飯成為被人戲弄嘲笑的小丑,在船上被毒打乃至毀容,在回到國土以至於他深愛以及愛着他的兩個人都無法認出他。他受盡肉體與心靈的摧殘,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卻是變得更加強大,猶如“鳳凰浴火,涅槃重生”!所以,在他回來之後,他成了筆鋒犀利、幹練冷酷而無所畏懼的列瓦雷士!

他投身於革命,不僅因為他對教廷充滿仇恨想要換回父親,而且他想要“獻身於意大利,幫她從奴隸和苦難中解放出來!”所以他一直堅持下來,他自己也説過:“如果我自殺了,我的工作怎麼辦?誰來替我完成?”他的崇高信念與精神感染鼓勵了許多人。但他最後還是因為對神甫的愛而放下了槍被捕獲,這令很多人心痛!那些給他行刑的士兵是那麼地愛戴他,握着槍的手發抖,把子彈打偏……但他最後還是離開了人間……神甫在牛虻死後,才後悔莫及,後悔選擇上帝放棄了需要他的自己的孩子,他最後也逼瘋了自己。到了這裏,宗教在主教心裏慢慢退去,這也暗示着牛虻的犧牲沒有白白浪費。

而最後,牛虻在給瓊瑪的信中寫到:無論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快活的牛虻。“瓊瑪知道一切後,也落下了淚,愛的人又再一次死去。或許從一開始註定是悲劇。

但世人知道,牛虻雖死,他的精神卻長存。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15

每當我打開一本新書,閲讀一篇好文章,就好像在我眼前展開了一個新世界。朱自清的《匆匆》就是這樣,它給我啟迪,給我力量,催我奮發上進。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春意盎然,充滿詩情畫意的開頭就深深吸引了我。仔細看下去,作者原來不是為描寫明媚的春光,而是用去而復返的燕子、楊柳、桃花來反襯時光“一去不復返”,告訴我們要珍惜時光,要奮發向上,有所作為,字字句句都發人沉思。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是古人留給後人的名言警句。能用錢買來時間嗎?誰想讓時間過得快點,或讓時間過得慢點,都是不可能的。問題在於如何做時間的主人。

有許多偉人就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們都是惜時如金的人!我們敬愛的周,日理萬機,一夜就審閲一尺多高的文件。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廢寢忘食在屋裏寫作……

在學習中,我體會到只有駕馭時間珍惜分分秒秒,才能成為時間的主人,而不做時間的奴隸。在學校,我們上課要認真聽講,充公利用每節課40多分鐘的時間。放學後,認真完成作業,然後擠出點時間來多讀書,參加有益的活動。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要想做一個合格的畢業生,要想有所作為,讓我們同時間賽跑!去努力,去奮發向上!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16

讀了一年多的朝讀經典了,在這本書中,我知道了許多古人成功的祕密,還學會了要如何做人等等。這些道理都讓我受益匪淺,但最讓我受益的還是這一篇——恭寬信敏惠。這篇詩詞選自四書章句集註,他告訴了我怎麼樣去實現仁愛。

那天早上,還沒有開始早讀,我自己邊看着後面的古詩詞,當我看到恭寬信敏惠時,我覺得比這寓意還深刻的的詩詞再也沒有了。我看完詩詞時彷彿看到當初子張對孔子請教的情景了:子張向孔子請教仁的含義。

孔子説:“恭敬,寬厚,誠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會招致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擁護,誠信就會得到信任勤勉能做出成績,慈惠就能夠喚使別人。”而我自己對仁愛的見解則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先禮後人,先上後下,先人後己,這是做人的準則。這即所謂忠恕之道。不斷加強自我修養,克己復禮,正人先正己,約束脩行,踐行周禮,非禮不看、不聽、不言、不行。一個有“恭、寬、信、敏、惠”的人,就能夠身體力行,達到完美無缺的境界,而要想達到這個境界,先要做到愛人。“仁者”就要“愛人”。“愛人”是達到“仁者”境界的前提條件,而“仁者”是“愛人”的結果。“仁”是最高境界,是人在社會上立身處世的標準。“仁人”是品德高尚的人。

仁愛並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而應該落到實處。踐行恭寬信敏惠五種品德,就是實現仁愛的有效途徑。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17

書名為《茶館》,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外公每次帶我去茶館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館就是一個熱鬧而常常籠罩着煙霧的地方。可翻開了書,才發現它並不是僅僅講的是在茶館裏的事,而是以對話劇本的形式講述了一副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的黑暗社會,老舍從小小的一個茶館中反映出了整個社會,以小見大。是由茶館中的客人的話中而得。語言樸素卻能體會出許多意味。書雖短小而精緻。把我印象中的茶館的形象完全顛覆,同《駱駝祥子》一樣,老舍也是無情的批判了這個社會—他不讓好人有出路。

書的主人公是王利發,他是他裕泰茶館的老闆,他也是整本書的線索。在第一階段中,拉皮條的為太監娶老婆,暗探遍佈社會,麻木的旗兵無所事事,尋釁打羣架,另一方面是破產的農民賣兒鬻女,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因幾句牢騷被捕,新興的資本家企圖“實業救國”,王利發左右周旋,企圖使生意興隆。而在第二階段的發展中,惡勢力越來越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暗探宋恩子、吳祥子的後代子承父業,繼續敲詐勒索,拉皮條的劉麻子的後代青出於藍,依託當局要員準備開女招待“拖拉撕”,龐太監的侄子侄媳組成的迷信會道門在社會上稱王稱霸,甚至做着“皇帝”、“娘娘”的美夢,而一些企圖有所作為的良民百姓卻走投無路。

我第一遍讀它的時候,還不能理解它,此書短小,且為劇本式的,還被拍成了真正的話劇,我雖未深入去讀,但也能淺薄的感受到當時社會下厚重的歷史畫面。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18

《再被狐狸騙一次》讀書筆記好詞好句摘抄之好詞

無懈可擊驚屍還魂目瞪口呆

怪模怪樣啼笑皆非垂頭喪氣

聲東擊西東倒西歪故伎重演

斬首示眾歪歪扭扭僵持不下

狐假虎威狐朋狗黨色彩斑駁

頗為相似閃閃發亮鶴立雞羣

側目而視人多勢眾殘渣剩飯

遮風擋雨面容憔悴美豔絕倫

毫無顧忌墨守成規孤芳自賞

形銷骨立奄奄一息蒸蒸日上

《再被狐狸騙一次》讀書筆記好詞好句摘抄之佳句

·黃昏,我獨自提着雞,踏着落日的餘暉,沿着佈滿野獸足跡的古河道回曼廣弄寨子。古河道冷僻清靜,見不到人影。拐過一道灣,突然,我看見前面十幾步遠的一塊亂石灘上有一隻狐狸正在垂死掙扎:它口吐白沫,絨毛恣張,肩胛抽搐;見到我,它驚慌地站起來想逃命,但剛站起來又虛弱地摔倒了。那摔倒的姿勢逼真的無懈可擊,直挺挺載倒在地,“咕咚”一聲響,後腦勺重重地砸在鵝卵石上。它四仰八叉躺在地上,眉眼間那塊蝴蝶狀白斑痛苦地扭曲着,絕望地望着我,我看得很清楚,那是隻成年公狐,體毛厚密,色澤豔麗,像塊大紅色的金緞子。

·這傢伙逃到離我二十幾米遠的地方,突然像被藤蔓絆住了腿一樣,重重跌了一跤,像只皮球似地打了好幾個滾,面朝着我,狐嘴歪咧,噝噝抽着冷氣,好象腰疼得受不了了。它轉身欲逃,剛走了一步,便大聲哀嘯起來,看來崴着了後腿,身體東倒西歪站不穩,一條後腿高高吊起,在原地轉着圈。那模樣,彷彿只要我提着柴刀走過去,很容易也很輕鬆地就能剁下它的腦袋。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19

“只要我還活着,能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你能相信這是出於以為13歲女孩之手的文字麼?如果是現在當然不相信,但請把時間調到二戰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寫出這樣既憂鬱又向上的文字應該是合乎情理的吧。

這就是安妮?弗蘭克,德籍猶太人.她留下來的日記使她名聞遐邇.15歲死於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她的日記成為二次大戰期間納粹消滅猶太人的最佳見證,日記中展現了驚人的勇氣與毅力。

是的,安妮在她的日記裏傾訴這一切:對母親的不滿,對父親的敬佩,對彼得的愛意,對勝利的希望。有消極也有積極,有恐懼也有歡樂。日記裏呈現的是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安妮。常有人説小孩子怎麼會有消極的一面,我們是--點鐘的太陽。所以常有人將自己的文章寫的很假,並沒有"我筆寫我心”.而安妮的日記將一個少女的煩惱都實話説了出來,這讓我不禁又許多共鳴之處,即使我們並不生活在一個年代裏.

本書大致講了安妮一家為了逃避德國人把猶太人送往集中營的慘劇,逃到了她父親公司樓頂的密室裏,在那裏度過了2年多的時間.與他們住在一起的還有凡達一家和一位牙醫.在那個密室裏,白天不能説話因為下面是在工作的德國人,而且始終不能拉窗簾.晚上只能靠聽收音機來了解外面的情況.炮聲不斷,隨時都可能被德軍發現.在這樣的環境下,安妮卻在日記裏仍表現出對戰勝的希望,這是我所敬佩的!

同時安妮在日記裏闡述着自己對彼得的愛意,這是每個少女都會有的青春期的懵懂.彼得是凡達夫婦的兒子,一個英俊的小夥子.在安妮受不了母親的封建思想是就會去找彼得獲得思想上的寬慰.

在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內心是充滿可怕的,因為日記擱筆的那一天就是安妮一家被發現送往集中營的那一天.不知道安妮在那裏受了多少的虐待……總之從她在密室的日記中也大可看出戰爭的殘忍.從此我比從前更迫切的渴望世界和平!哼,可惡的希特勒,那個連一隻老鼠死了都會掉眼淚的人竟對自己對猶太人所做的一切都沒有感覺的人也配在這世界上存活過嗎?如果當初隆美爾暗殺死了希特勒,那麼百姓的苦難也會提前收尾!

“密室裏一陣強烈的騷動,大家苦盼已久、談了又談但似乎美好得太像童話的解放,真的變成現實了嗎?今年,1944年,會給我們帶來勝利嗎?我們還不知道。不過,希望已經在我們心中復活了,這股希望給了我們新的勇氣,使我們再一次堅強起來。我們必須勇敢地忍受這所有的恐懼、窮困和苦難,現在我們關鍵是要保持鎮靜和堅定。現在比以往更需要咬緊牙關不叫苦。”這是安妮日記裏的一小篇,讓我看了渾身上下都充滿了力量.我想正如安妮面對困難那樣,再壞的事情,再不安的過程也總有結束的時候.

安妮 弗蘭克,她給了我充滿信心活下去的動力,給了我陽光,給了我少女的共鳴!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20

“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測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淺……”是的,《瓦爾登湖就是這樣一部超驗主義美文的代表。

為了驅散生活中的陰影,梭羅來到瓦登湖。他以四季輪迴的方式佈局成篇,用完整的形式結構突出刻畫了主人公的形象。在季節的變化中體驗人生、體驗理想、體驗未來,從表現唱着夜曲的鳥雀與動物鳴叫的《聲》到體驗收穫喜悦的《種豆》;從“躺在冰上看梭魚”的《冬天的湖》到“很像混沌初開,宇宙創始,黃金時代的再現”的《春天的來臨》,他找到了追尋已久的綠色和自己的人生座標。

讀着這本書我擁有了一份寂寞而恬淡的心境,完全融入進了這樣一個現實與理想完美結合的世界。梭羅並不是刻竟要過一種消極遁世的隱士生活,而只是進行着人生實驗——簡化生活、迴歸自然。目的呢,是為了更好地去運用生命熱愛人生。在這片優美的環境中,他的理想上的迷霧不知不覺地消散了,他的心也有了可以依託的地方。避開城市的喧囂,獨自深入林中,與鳥獸為鄰,聽蟋蟀彈唱。這一抹綠色,為梭羅疲倦的靈犀送上了温暖的懷抱;這一抹綠色,讓都市的紛繁漸漸遠離了梭羅的腦海;這一抹綠色,使梭羅更加迷戀自然,熱愛生命。

這樣一部成功的作品是離不開瓦爾登湖那幽靜秀麗的景緻的。換句話説,是瓦爾登湖的美讓梭羅找到了心中的綠色。可是現在充斥在我們周圍的只有金屬的堅與冷。日益膨脹的城市,馬達隆隆替代了蛙聲蟬鳴;當更多鋼筋混凝土的建築拔地而起時,這裏也許不會再有綠色的“共和國”。不由地聯想起余光中的散文《伐桂的前夕》,他説“在現代,只能感受月桂樹最後的一縷芬芳……”如果人們不懂得保護環境,那麼當他們試圖從身邊尋找精神的伊甸園來舒緩情緒時,看到的也評只有最後一抹綠色了。梭羅是幸運的,因為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直至今日,“瓦爾登湖又有多少呢?”

但令人高興的是,隨着上海世博的臨近,這個問題越來越受政府和市民的重視,儘管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與此同時城市的綠化面積也在不斷擴大。在我看來,世博會的舉辦至多隻是催化劑,最重要的是環保的理念其實已經深入人心。在香港澳門的大街小巷看不到果皮紙屑;新加坡通過加強懲治力度也讓這個國家擁有了“花園”的美麗……畢竟,有誰不向往生機盎然的大自然呢?或許,我們再也回不到梭羅的時代,再也找不出與瓦爾登湖一樣的美景了;但只有努力,我想我們依然可以擁有純淨的藍天。

“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經冷卻,但是還沒有凝結,而其中連少數塵垢也還是純結而美麗的……”,多麼迷人的景緻啊!雖然生命中總有一些無法挽回的東西,但只要保持一份綠色的心靈,那麼依舊可以與梭羅一起享受“瓦爾登湖”之美。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21

去年在山東實習的時候,晚上無聊都會去工廠的機房裏上網,機房只有幾台電腦,要早早的去才會有位置,我每次都吃完飯早早就去,通常是逛淘寶,泡微博,讓後就是玩豆瓣,無意見看到了一本新書《三體3》評分還挺高的,很好奇就關注了下,下載了電子書,是《三體1》作者的想像力深深震撼了我。中國還有這麼牛的作家,--,尋找外星人的紅岸工程,秦始皇,兵馬俑計算機,牛頓,,,,反物質手槍,建在地下的城市,飛車,黑洞,宇宙社會學,四維空間,宇宙的質量,作者向我們描述了他眼裏的未來的世界。

我知道讀這樣的書是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實際利益的,不能幫你預測明天的股市走向,不能幫你提高銷售業績,不能幫你整合你的工作技能,甚至不能幫你助興你和愛人或者朋友的談話,但是他卻可以撫慰你的心靈,安撫你的靈魂。誰都有過這樣的情況,當你讀到某句話,看到某個場景,聽到某句歌詞,聞到某種味道,你的心會微微顫抖一下,那一瞬間你體會到了什麼呢?是幸福還是憂傷?

我喜歡閲讀,以前浪費了很多閲讀的機會,以後要彌補過來,閲讀讓人快樂。讀一本有意思的書彷彿在跟作者交談,辯論。這就是閲讀的快樂。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22

不管我是否活着,還是已經死去,我始終都是,快樂的牛虻。這首小詩,是牛虻最後的字跡,寫完它,他就上了行刑場,然後他死了。

他死得很艱難,因為給他行刑的士兵,都是那麼愛戴他,他們拿槍的手在顫抖,他們的淚在臉上淌,可他們還是必須殺死他,那是工作。在無數發子彈聲後,牛虻還是死了,全身都中了彈,可是死得那麼堅強,那麼燦爛。

蒙泰尼裏看着自己的兒子死去,是他親手殺死了他,是他,在上帝和兒子之間,毅然選擇了虛假的慈悲的上帝,而放棄了自己那麼可憐又那麼需要愛的兒子。他註定為自己的選擇而後悔,他註定被自己逼瘋,最後,偉大的紅衣主教還是瘋了,還是死了,上帝不是慈悲的,上帝沒有因為他的忠誠而對他忠誠。

亞瑟是可憐的,瓊瑪的一個巴掌把他從意大利打到了南美,多少年的苦難,他全忍了下來,終於,他又回到了意大利,他又見到了瓊瑪,他們相愛,卻得不到永遠。他死了,她哭了,他痛苦的所有時間,她也痛苦着。而正當她知道他還活着,她可以釋然,她可以漸漸忘記自己曾經的錯誤時,他又一次活生生地死在了她的面前。

亞瑟在17歲時,明白了上帝只不過是一尊用榔頭就可以敲爛的泥塑,他最親愛的Padre騙了他,上帝不是慈悲的,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亞瑟在苦難中成了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他憎恨那些虛偽的禱告,憎恨所有的神父,可是他知道,無論如何,他還是愛Padre,他不恨他,只要Padre能夠在餘生好好愛他,他就會滿足,他就會得到幸福。可是蒙泰尼裏沒有這樣做,他哭了,哭得很傷心,可是他的選擇依然是上帝,只有上帝……

作為偉大的紅衣主教,選擇上帝是理所當然的,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他註定是慈悲的,他註定可以接受所有人的懺悔,而他能做的,也僅僅是接受懺悔而已。他並不能為人們做什麼,他不能,他救不了蒙泰尼裏,更救不了亞瑟。可是蒙泰尼裏不懂,一直都不懂,他這樣對待自己的兒子,是多麼得不公平,可是他卻不瞭解,他被上帝所迷惑,他的心裏只有那個空洞的上帝。

而當蒙泰尼裏終於醒悟,而真的必須面對天堂抑或地獄裏的那個上帝時,他又會説什麼,他還愛上帝嗎?還堅持自己的信仰嗎?他會後悔,一定會。他會明白,並把上帝砸成碎片,他會把上帝從心裏扔掉,他真心愛的,是自己的兒子。可是這一切已經晚了,天堂是無限高的,地獄是無底深的,他永遠也找不到自己心愛的兒子了……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23

公元20--年,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山清水秀的竹林間,茅舍內,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繫天下,看興亡成敗,胸中盡萬點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於是三顧茅廬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軍事家——諸葛亮。諸葛亮謙虛、謹慎、認真又盡職,或許談不上雄才大略,但在實務管理上幾乎是第一流的,人格、擔當、技巧也的確無懈可擊,也可稱得上是中國史上傑出的政治人物,諸葛亮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建蜀國,興漢業,歷經圖治,嘔心瀝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義,展現了一代蜀相偉大的胸襟氣魄,令天下人為之敬仰。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諸葛亮在益州從無到有,不但建立了整個法令制度,也能發揚賞善懲惡的正名上下的王道,使整個社會公平正直,明察秋毫。有益於國家,雖然是仇家,也會賞賜;違法犯紀,雖是至親,也會處罰。刑罰雖嚴峻,但是沒有人因此而埋怨,這種公平的統治,很難有人能相提並論。

草船借箭,三氣周漁,借東風赤壁之戰。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鎮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調兵遣將,知人善用。赤壁之戰中,明知關羽乃情義深重,知恩必報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結果華容道上關羽顧念舊恩,寧捨己而放走了勁敵曹操。有人説,此乃孔明之過也,錯失良機。然而卻不盡然。因為劉備急切地加以阻止:“雲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時,孔明聽罷曰:“此乃天意,天不滅曹。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此乃一勁敵,又佔地利只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勢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我等趁此良機,興農業,固糧倉,養精蓄鋭,方可破敵。而云常經此一戰,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也。是為劉備的漢室興亡着想。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24

關於戰爭題材的書和電影並不少見,它們或鋒利或殘忍,或血腥或壓抑。這一本記錄二戰時期猶太人真實處境的13歲少女的日記中,並無一處暴力殺戮的篇幅,看後卻叫人淚盈眼眶,絕望到心底裏去。這些被少女默默記錄下的文字,無聲地抗議着人類因野心膨脹而引發的戰爭惡行,用戰爭所帶來的無法修復的毀滅警示你我。

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少女,在父母的庇佑下平安健康地成長。就像你我都經歷過的花樣年華,上學、聚會、玩耍……然而從某一天開始,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當你我依然放肆地揮霍青春時,命運卻同她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她的人生因此衝出軌道,滑向未知,而這一切僅僅因為她是猶太人。

在那個時代,數不盡的猶太人在街上、家中被逮捕。孩子放學回家發現父母不在了,父母回家發現孩子不在了……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讓所有猶太人惶惶不安。她同父母、姐姐、陌生人隱居在公司大樓裏一個暗無天日的祕密小屋中。為了躲避慘絕人寰的種族殺戮,他們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生存,一個沒憋住的噴嚏都會出賣他們,招致厄運。安妮甚至不知道戰爭是什麼樣子,就開始了看不見盡頭的躲藏生涯。

然而13歲的安妮,正是成長髮育的黃金時期。在那個最有想法、最渴求表達、最需要陽光和自由的年紀,一切都成了奢侈。5個成年人、3個青少年,共同在一個缺少氧氣的小屋裏生存。剛搬進小屋時,故事的基調雖不至於歡快,但每一天的生活還算新鮮有趣。那台可以收聽bbc的收音機、節假日梅普的小禮物都帶來了驚喜,飯桌上每一個人都有趣事可以分享。然而,隨着屋外戰況愈加嚴重,屋內的枯燥和壓抑磨蝕了每個人的脾氣,由最初的禮貌、客氣、忍讓變為了自私、爭吵。再後來,那塊稍大一點的黃油給了誰,誰的飯菜吃得最多,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都要斤斤計較。而成長在和平年代的我,無法想象生活在這樣毫無新意卻又提心吊膽的日子裏會是怎樣的感受。

青春期的安妮的真誠和敢於表達在屋子裏其他人的眼中成了任性和喋喋不休。她苦於無人理解,同時好奇自己身體的變化。她渴望父親更多的愛,不滿於母親的苛責。我看着她,就好像看着過去的自己。有些時候我會因為安妮對待母親的方式感到心酸又愧疚,因為我也曾用刻薄的言語回擊愛我的人,用冷漠和拒絕來逃避他們的親近,忽視了關愛。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人都有機會彌補青春期的叛逆,因為我們有機會成長、蜕變,而後得以理解親人的愛並回報他們。然而可憐的安妮,卻永遠停在了那個階段。

在祕密小屋躲藏了近兩年後,他們終於看到了戰爭結束的勝利曙光。盟國開始反擊了。然而命運再一次視安妮的祈禱於不顧,他們被告發了。對受難者來説,最悲哀的莫過於在戰爭即將勝利之際罹難,就如正盼着孫兒出生的祖母,卻在聽到嬰兒的第一聲啼哭前驟然離世。

安妮曾説,我不願像媽媽和其他女人一樣,嫁人生子,然後被忘記,我想要名垂千古。這是整篇日記唯一讓我稍感欣慰的地方。因為她做到了,並且做得很出色,不僅名垂千古,更是感化了千千萬萬人,我們將永遠銘記戰爭的痛苦,珍惜和平。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25

《茶館》只有三幕,卻分別寫了三個時段,通過形形色色、生動鮮活的人物命運的描寫,反映了從戊戌變法失敗到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近50年的變遷史,揭示了舊中國黑暗與腐朽,真實展現了當時廣大人民羣眾苦難生活,突出了表現了分別“葬送了三個舊時代”這一主題。

在這三個舊時代裏,廣大人民羣眾無法擺脱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櫃,精明能幹、謹小慎微、委曲求全、善於應酬,一個典型小商人形象,卻無法逃脱自已破產、懸樑自盡的命運。常四爺是一個有愛國心的旗人,是統治階級內部進步人士的代表,他正直、倔強、敢作敢為、富有正義感、樂於助人,最終沒擺脱飢寒交迫、窮困潦倒的命運。秦仲義是出身於北京城大財主家庭,是民族資產階級進步人士的代表人物,實業報國,開辦工廠,最終因工廠被霸佔而失敗告終。

在這三個舊時代裏,廣大人民羣眾受封建腐朽思想的毒害最深。當自已深受其害的舊時代,只有對自已苦難的愁苦和憤恨,對人吃人的舊時代顯得如此蒼白無助。例如:王利發當唐鐵嘴説:“感謝這個年月”,他也説:“這個年月還值得感謝”。常四爺在絕望時也喊道:“我愛咱們的中國呀,可誰愛我呢?”。對幾千年來封建制度麻木和毒害可想而知了。

在這三個舊時代裏,只有推翻舊社會,建立新社會才是中國的出路。話劇《茶館》的第一幕,戊戌變法雖失敗了,真實反映了封建專制制度腐朽吃人的本質,標誌着民族資產階級進步人士通過改良運動,拯救中國的夢想破滅。第二幕,軍閥混戰給廣大人民羣眾帶來增添了更沉重的災難,軍閥們為各自的利益,不顧人民的死活,更談不上給中國帶來光明的前途,也無法擺脱帝國主義對廣大人民羣眾的瘋狂掠奪,殘酷欺壓。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了,國民黨腐敗,不顧人民安危,捲入內戰,並且使得廣大人民羣眾繼續遭受官僚資本主義盤剝,重新淪落災難的深淵。

因此,在當時的中國,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成為中國的唯一出路。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只有粉碎舊世界,建立新世界才會使中國廣大人民羣眾走出苦難,過上幸福安寧的生活。中國共產黨正是適應時代要求,代表着最廣大勞苦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

話劇《茶館》反映的這段歷史,是中國舊社會的縮影,是對舊社會的血淚控訴,使我們不能忘記過去舊社會廣大人民羣眾所遭受的苦難,倍加珍惜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史為鑑,可以知興亡,記住這段歷史,激發我們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以自已的實際行動,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努力奮鬥。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26

遠處傳來了好多聲音,是什麼聲音?兒童的哭喊聲?炮彈的隆隆聲?人們逃生的呼救聲?…今天,我回想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它使很多人失去了生命,不過,也有幾個前蘇聯兒童用他們的智慧和勇氣與入侵者作鬥爭保衞自己的家園,12歲的雨來也是其中一個。

在這篇文章中,我最喜歡第四部分,這一部分説了鬼子用誘惑,暴打,兩種方法去引雨來説出李大叔在哪裏,可可雨來還是沒有説出祕密,始終記得上夜校時學的兩句話∶“我們是中國人,我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最後,鬼子要殺了雨來,雨來也甘願用自己的性命,來保衞自己的第家園。

在這篇課文中,我還喜歡第六部分,説了雨來死裏逃生,趁鬼子不防備,跳進了還鄉河,又用了他的本領游泳,偷遊走了。

雖然我很喜歡這篇課文,讀了一遍又一遍都不厭煩,可是,當我讀完了這篇課文,看到了後面的“資料袋”這個資料袋裏的數字告訴我第二次世界大戰約傷亡8010000人,啊!這可真是一個殘忍的世界。在此,我想問一下,為什麼要戰爭?為什麼要傷亡8010000人?戰爭是世界人民要的生活嗎?其實,這都是人心的貪婪引起的。

雖然,以前的人濫殺無辜,但是,他們那時候沒有汽車,只有馬車還會感到知足;沒有火種,有一塊烤熟的肉還會感到高興;沒有錄音機,有京戲聽還會感到開心;沒有電視,有戲劇看還會感到滿足;沒有...可是,隨着時代的進步,有了汽車,有了煤氣爐,有了錄音機,有了電視,還有了許多高智能的機器,人性越來越發貪婪,吃着碗裏的,望着鍋裏的,甚至,那些外國人還要佔領我們的國家,別人的國家,可是,傷害的都是些無辜的人,那那些外國侵略者有沒有站在那些無辜的人的立場上想過?有沒有將心比心?有沒有想過如果自己的家人平白無故的被人殺了,自己會不會傷心欲絕?但是,他們沒有!他們只會亂殺人,可是,他們認為那些人該死,可他們只是些平民老百姓,他們並不該死,但是,殺人不眨眼的外國侵略者遇誰殺誰,誰也不放過!其實,大家只要心平氣和,不要太貪婪,就不會死那麼多人了。

不過,現在的生活都變好了,沒有戰爭了,可是,現在人們不是跟外國侵略者戰爭,而是為了錢濫殺同類,而且,還為了賺錢,濫殺動物,取下它們的皮毛,為什麼要這樣?動物也會有感覺的,它們只是不會用説來表示自己的想法,但是,當獵人將自己或自己的家人抓走時,它們有沒有咆哮?還有,現在的小吃攤,為了方便,省錢,大量購買一次性筷子,亂砍伐樹木,我上網查詢了一下,居然發現:一棵生長了二十年的大樹,就能製造出6000-8000雙一次性筷子。這些一次性筷子用過一次就不要了,可這棵生長了二十年的大樹還能再生長下去,有可能還會成為百年古樹呢!可砍伐工人們無情地將它連根拔起!為什麼人性要這般貪婪?當然,社會上也有值得被罵的小人:為了可以在車公車上佔位子,裝盲人;公司裏的高官貪污;設計師抄襲別人的方案;老奶奶假扮摔倒,好心人來扶她就要賠錢…等等,他們都沒有想過,能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以前的愛國英雄用血換來的,我們應該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這這是文嘉的明日歌,希望大家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不要白白浪費自己的生命,讓讓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27

活?怎麼活?為什麼活?活成什麼樣?活着的意義是什麼?不禁思考着這一連串的問題,可答案卻無解。

打開百度搜索“活”它的第一條字面解釋是生存,有生命的,能生長,與“死”相對,這僅是字面解釋,可“活”究竟是什麼呢。糾結着這些問題打開了作者餘華的《活着》。

富貴是一個地主家的少爺,整日不學無術、嗜賭成性,終於敗光了家業,生活貧困潦倒之際,他又因為給生病的母親去求醫,被迫離開家鄉,等他回來母親已經去世了。慶幸的是他有一個善良、賢惠的妻子,她含辛茹苦的撫養着一雙兒女。雖然女兒因為高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原以為一家團聚了,從此生活將越來越好之際,厄運卻接二連三的降臨了。妻子走了,兒子走了,女兒走了,女婿走了,最後連惟一的小外孫都不在了,陪在他身邊的卻只有一頭老黃牛......

《讀書》中主人公富貴的命運讓我不知道該説是命運在捉弄他還是説老天在垂憐他,他親手埋葬了他至親的五位親人,自己卻依舊活着,不禁覺得活着是一種勇氣。我想作者餘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也許我們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和困難,也許當我們遇到挫折和不幸時我們會很痛苦,會覺得那是一道道過不去得坎。但當我們回首過去,看到當時那些天大的事就那麼過去了,就覺得沒有過不去得坎,也沒有解決不了得事情,只要我們勇敢去面對,努力的去解決問題,一切都會過去,活着就是在不斷的遇到問題解決問題。

活着是一種勇氣,勇於面對各種不幸並堅強的走下去;活着亦是一種責任,我們要知道我們並不單單是為了自己活着的。當得知朋友突然離去的噩耗時我對生命對活着更多了一絲深的思考,我不知道該以何種方式去寄託我的哀思,去平復這件事帶給我的震撼。

生命是如此脆弱亦是如此寶貴,無論我們遇到了任何不幸我們都應該堅強的活着,活着就有希望,就會有明天,如果我們放棄了生命那都什麼都沒有了,帶給父母朋友的將是無盡的緬懷和傷痛。遠去天堂的她告訴了我們活着的這些人,一定要好好活着,堅強的去面對以後。當我們從學校這座象牙塔進入到社會,將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我們要有直面問題的勇氣敢於去解決問題,生命只有一次機會,不可能有機會重來。

活?怎麼活?為什麼活?活成什麼樣?活着的意義是什麼?每個人對於活着的意義是不一樣的,為了什麼活也不一樣,但活成什麼樣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好好活着,學習主人公富貴的堅強,遇到問題直面問題解決問題。

這是本沉重的書,發人深思。

活着就是希望,就會有明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89dl4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