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精選20篇)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精選20篇)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1

在一個寒冷的下午,終於看完了這篇小説,對於人性的淡漠和絕望,我並沒有更加多的體會,這本來就是生活的本質。令我思考的是,真正定義一個人的,是什麼?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精選20篇)

格里高爾算不上一個有志青年,由着生活隨波逐流,但至少能扛起重擔,為一家人的幸福而努力。有自己的小埋怨,有自己的小理想,想到能供妹妹上音樂學院,興奮又有些被自己感動——一個活生生的人,鮮活地就像我們每一個。

上天不公,起牀發現變成了屎克郎君,從此身體每況愈下,家裏缺少了頂樑柱,舅舅不愛姥姥不疼的。全文因為完全是站在格里高爾角度描述的,照理説,會多多少少與主角同仇敵愾,但結尾終於嚥氣之後,連我都舒了一口氣。我突然想起早先看的一部電影,叫《芋蟲》,只剩軀幹的戰爭英雄被送回家鄉,保有旺盛的食慾與性慾,妻子忍着噁心滿足軍神蓬勃的慾望。同樣是異化,軍神如果不受到良心的譴責,可能過得要比格利高裏好很多。

人就是他所穿的東西,也是他所吃的東西。格里高爾作為一個正常人所擁有的價值就是養家餬口,為家人起早貪黑,勞累奔波苦。當從他身上抽離了這些之後,他就不再是那個格里高爾了,但卡夫卡更加狠,這些他所珍視的東西除外,他還要剝奪他人的外形。

那麼讓我們試想一下:一、格里高爾生了大病,失去了工作的能力,但是依然以一個人類的模樣生存,結局當然不會相同,但也許就是時間問題,久病牀前無孝子,家人們可能顧及他人類的外表,不至於如此撕破臉。

二、格里高爾變成了屎殼郎,但每天都會拉金子出來。這種情況下,家人可能還是將他鎖在房間裏,但是,會好生伺候着吧,妹妹也不會希望趕走它。如果這時候出現了可以治癒他的藥水,我還是相信,家人們還是會講格里高爾變回人形的吧,但是是立馬嗎?

三、格里高爾變成了可愛的小兔子,而不是屎殼郎。

可能性有無數種,我想説的是,內心的格里高爾,永遠是那個格里高爾,但是外形的變化,能力的變化,卻分分鐘改變了大家的態度。

人生在世,怎麼想沒有多少人在乎,怎麼做無論被動主動,做什麼才是定義一個人的標準,細想其實也有些無奈吧。

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甲蟲,與過去的生活完全顛覆,生活的不協調,內心巨大的恐懼,家裏人的驚恐,格里高爾開始了自己短暫的變形人生。

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家人的態度從驚恐-悲傷-厭惡憎恨的一系列變化。本來是家庭經濟支柱的格里高爾,在變甲蟲後為家裏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家人不得不謀求出路,開始為生活而奔波,家人逐漸發現,格里高爾這一甲蟲使他們的生活無比沉重、無比厭煩,原本家人間的親情逐漸褪去。當對格里高爾的不滿出現在最高點以致家人決定對他掃地出門、拋棄他,陷入絕望的格里高爾亦在無邊的哀傷絕望中結束了自己的變形人生,一切都戛然而止,家人發現,他們又可以過上了滿足殷實的生活。

卡夫卡筆下的變形蟲,當他的出現為周邊的人帶來極為不協調、負擔,即使身邊是至親的人,在受到現實生活的長期侵蝕打擊下,還是會對曾經的至親選擇放棄。“生活比地獄更地獄”,殘酷的生活、無止境的痛苦終將會對維繫人與人關係的情感紐帶給吞食乾淨......

另一方面,作為變形蟲,好比存在於社會現實中的底層羣體,面對的只有無盡的煎熬,永無出頭天日的沉淪,直至消失......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2

還記得那場穆赫蘭道式的噩夢。幾乎是驚叫着爬起來的。爬起來後在牀上不停喘氣。然而夢境的別緻以及我那顆不怕死的心又讓我很快再次在有意識狀態下回憶夢境。伴隨着頭皮發麻。把自己內心讀得徹徹底底不是件温暖的事情。但我因此得到了兩點福利;一是由此對心理學有了更崇敬的態度,在期末考卷上和老師大談夢的神祕與意義,並因此獲得了滿績;二是我終於決定做出一些改變,一些需要銷燬並重建的工程,或許也並非是那個夢促使我改變,只是在過往我無從下手。

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歡卡夫卡如此的表現主義風格,在我讀他的文字的時候,我腦海不停盤旋的就是那個噩夢。

他的文字就像噩夢一樣讓人喘不過氣。他的人物是脆弱的。以致分裂的,病態的,他的意象是可以説話的。

他給我們講有個人在工作強壓下變成了甲蟲,而後又如何被昔日依靠他的家人“拋棄”。

他給我們講有隻猴子模仿人類,進而贏得了人類的尊重,並發表瞭如下結論“相比出路,自由是一種更大的錯覺,但能夠肯定的是,人類對這種錯覺的篤信是一種偉大的感情。但它想要的不過是一條出路,所以它模仿人類,逃離籠子”。

其實每個人都是病態的,脆弱的。

卡夫卡的意思是:剝去你的面具,給你一面鏡子,你猜猜你能從中看出些什麼來。

你説,當年賈瑞在風月寶鑑裏所看到的那張把他嚇丟魂的臉,是鬼還是他自己。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諒解的,因為許多時候,犯錯的明明是我們自己。

我們總是太一廂情願地相信,自己有多麼不同,生活多麼充滿奇蹟,人類的意志又有多麼強大。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3

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大多都十分晦澀難懂,需要讀者閲讀時認真的跟隨作者的思路進行思考,並且這些作品的基調是悲觀的,基於以上的兩個原因,所以閲讀現代主義文學是有些難度的。我這次選擇了一篇理解起來非常容易的小説來看,這就是《變形記》。這篇小説早在上中專的時候就曾經學過,當時給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相隔多年,再次回首,又有了新的感受。

對於人變甲蟲的創意,對於中國人來説,並不新鮮。《促織》的故事都是知道的,男孩子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而化身為“促織”來拯救家人於水火之間。故事在這樣的結局下結束:“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男孩的父母親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男孩也從昏迷中甦醒,向父母講述自己“身化促織,輕捷善鬥,今始蘇耳”。而格里高爾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從故事的開始,他就陷入了麻煩——因為自己變成了甲蟲連身都翻不了,而家人因為不知為什麼格里高爾就是緊閉自己的房門,而且從裏面傳出了“動物的聲音”。

讓每個讀者都為格里高爾擔心,也同時也關心故事究竟會如何發展,這樣的安排讓讀者對故事的結尾產生了巨大的懸念。事情的發展讓我們可憐的主人公的境遇愈加的悲慘,直到最後的死亡。但是格里高爾的死亡,卻讓我們有那麼一種欣慰,他終於不用受苦了。他不用在曾經自己的房間,現在是家裏放廢物,破傢俱的地方苟延殘喘。相信每個讀者也會感覺到變成碩大甲蟲的格里高爾,他此時此刻也是家裏的廢物,他從家裏的頂樑柱變成了給家人帶來不快的東西;他不用在吃自己已經無法下嚥的食物。他變成甲蟲後,一些生活上的習慣也越來越“動物化”,離人類的行為習慣漸行漸遠,從探索外界是不再向人類那樣依靠自己的視力,而是使用自己的觸角,並且認為觸角十分的管用。

他終於能從家人的敵意中解脱出來,我們能從家人對他冷漠的言行和通過他心理的迴應中,體會到那種痛徹心底的感覺。雖然時間,地點並不相同,但是《促織》和《變形記》所表現出在社會中,底層人物在現實的重壓之下,異化為“非人”的悲劇,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蒲松齡在之後的評論里加入了自己的評論,但是也只是點到為止,只是講了“一人成仙,雞犬升天。”暗諷統治階級的昏庸。而卡夫卡卻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所創造的物,如金錢,機器等作為奴隸人,並使之異化的力量進行描寫,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裏,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這樣細緻的描寫讓《變形記》與眾不同。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4

卡夫卡生前未得到認可,寫作並不是為了發表,死前要求朋友把他未發表的作品全部付之一炬。卡夫卡的藝術創作完全是一種自我的需要,試圖走出自己內心黑暗的需要。卡夫卡在日記中稱“寫作是他祈禱的形式”,卡夫卡常常連續十幾個小時寫作,這種超乎尋常方式和激情除了來自於內心,不可能來自別的任何地方。“事實上,作家總要比社會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對人世間生活的艱辛比其他人感受得更深切、更強烈。”此話多少反映出卡夫卡內心的困境。旁觀別人其實也是反觀自己,以往我們看《變形記》總是把這個人變成甲蟲的故事,當作是作者對外部世界的評價與反應,其實我們更應該看到其中很大一部分不安與恐懼是來自於作者心靈深處的積澱。文學家有時看似是在寫別人,寫現實,寫社會,其實真正的能量來自他們自我解脱的需要,去彌補他們支離破碎的過去,逃離那個深陷其中的精神黑洞。

對於真正的作家來説,寫作如果不是名利的需求,那肯定就是命運那隻看不見的手推着他不得不走上這條路。他們在有意識的寫作中,無意識地掙扎於自己的精神黑洞,想在過去與現實的交織中找到自己。但是這些並不妨礙他們作品的偉大,他們不能自拔的真誠態度猶如聖徒虔誠的禱告,説出了被大多數常人忽略與遺忘的真相。他們是孤獨的,偉大的發現和創造往往都聯繫着偉大的孤獨,似乎誰都無法改變。卡夫卡曾經説過“在自己的家庭裏,我比陌生人還要陌生。”其實在這個世界裏,人們對於自己的瞭解其實比他人還要困難和陌生,否則就不會有卡夫卡這樣的大師了,而或這個所謂大師只是一隻他自詡的,不斷呻吟自己內心痛苦的可憐蟲。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5

變形記中,格里高爾負擔着整個家庭的債務和美好生活,每天疲於奔命,卻有一天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甲蟲,他的家人一開始是驚恐,到淡漠,最後是遺棄,大甲蟲格里高爾最終死去。卡夫卡的敍述冷靜得讓人毛骨悚然。除去兩個故事中家人的部分,我想這兩個主人公的生活相似度可達95%。

這是多麼可怕的事!一百年前大文學家的故事竟然赤裸裸地發生了,而大部分人,根本就沒留意到。我不知道現實世界中還有多少人是過着這樣沒有自我,逐漸變形的生活,但我想,在中國,這個過於讚揚奉獻精神的過度,數量是肯定不少的吧。

格里高爾是怎麼讓自己愛到變形的呢?讓我們回到小説中看看。

變形的起因是格里高爾的父母欠了老闆一大筆債,格里高爾為了替父母還債,忍聲吞氣在老闆公司做旅遊推銷員,即使早就想要辭職了,但一想到還得五六年才能還完父母欠的債,他就忍了。別的推銷員生活得像貴婦人一樣,唯有他,把家庭的所有的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壓得氣喘吁吁。然而從後面的文章我們都能知道,他的父母和妹妹都是有勞動能力,就算沒有他也可以自力更生,然而正是因為他的心甘情願地付出,他們便是理所當然的接受,不再付出勞動。很明顯,這樣理所當然的責任轉讓,是格里高爾變形的最大推力。

格里高爾的父親自從破產後就一直待在家裏,不再出門勞動,把所欠下的債都推給兒子來還,而且在兒子變成甲蟲後沒有半點憐憫,只是嫌棄,由此可見,這是個極其自私之人。

在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他的家人不曾想過叫一個醫生,或者尋找什麼解決的方法,又或者尋找這是什麼原因。可見,這一家人已經是格里高爾寵壞的一家人,在坐享其成中已經喪失了反省能力、解決問題和感恩的能力。抱怨,自憐,是他們唯一的應對。

從性格上看,格里高爾是個過度的奉獻着,他享受於對家人過度的奉獻中,並以此為自豪。縱使要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他所操心的還是他的家人,“他消滅自己的決心比妹妹還強烈呢,只要這件事情真的能辦得到。”他最終還是奉獻了自己的生命,為家人換取了他們想要的平靜。在家人陷入破產困境時,他付出了自己的所有,為家人換來安逸的生活,即使自己內心其實想離開。在自己變形失去經濟能力沒法帶給家人安逸生活的時候,他依然站在家人的角度消滅自己這個麻煩。這是多麼感人的犧牲啊!這樣的故事放在以孝為先,以奉獻為自豪的中國,定能好好被歌頌一番。

格里高爾愛着所有的家人,卻沒有愛過自己。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6

許多評論都覺得家人對男主角是冷酷的。

在小説中,如果變成甲殼蟲的是妹妹,保持人形的哥哥會不會與書中的妹妹做法相同呢?如果變成甲殼蟲的是爸爸媽媽,是你身邊所愛呢?

捫心自問:在我們身邊始終被我們所愛的人,如果變成了無法溝通的異類,我們還會愛他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們一定還活在他未變形之前的記憶裏,必須不停地翻出他以前如何如何的記憶,説服我們應當承擔這份責任,繼續照料下去。

但無論如何必須得承認,照料這一隻蟲子確實是一種負擔,時間久了,變成一種忍受。

一個人是無法真實地理解另一個人的痛苦的,這使人與人之間隔離開來,陷入永世的孤獨。因此,説再多也是言不由衷。

換一個角度想,如果自己變的無益於社會,難道社會會包容你嗎?如果在家庭中一無是處,你在這個家不會被邊緣化嗎?尊重人類還是尊重人類的價值,對普通人來説答案是明確的。失去價值的人類,與動物有異嗎?利益至上的社會不僅僅存留在那個時代,存留在當今,是否存在於時空的每個角落?

僅僅通過血緣可以維繫親情嗎?比方説如果你的親人變成了現在所謂“三觀不正”之人,頗受人厭惡,並具有攻擊性,你會記得他之前的好,努力改變他嗎?

在知乎裏“如何對待三觀不正的人”的所有答案都是,不要理他,不要試圖去改變一個人的觀念。因為你怎麼知道你的三觀就是正確的呢?

最後:如果自己保護不好自己,也沒必要指望別人;可是有時候自己也是無能為力的——書中是男主莫名其妙變成甲殼蟲,現實中我們個個都帶着原生家庭和時代的我們無法選擇的種.種缺陷。那麼在這種情況中,我們還能做一些反抗命運的掙扎嗎?

書中這樣的結局無疑是最好、也是最真實的。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7

最近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很喜歡這部作品的風格。

這篇小説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人性的壓迫,是人們無法生存下去,最終只能在社會的壓力下變形,其實與其説是社會讓他“變形”,不如説是他自己選擇了“變形”。擺脱自己的人形,逃離人的世界,這在格里高爾而言完全是為了不再繼續昨天的噩夢。於是,格里高爾異化了。可是這種方式並沒有使得格里高爾的命運走向期待的幸福,走向光明,相反加速了他的滅亡。格里高爾也和甲蟲一樣,只能無奈地面對這悲慘的結局。他們講述着痛苦,闡釋着痛苦,逃避着痛苦,然後陷入到更深的痛苦中。越是生存得痛苦,就越是不知道反抗,只想躲避,隱藏自己。在這樣不能滿意的環境裏,選擇了最弱的方式——逃避,來求得暫時的心理安寧。

我們不禁為書中主人公的悲劇命運而感到難過,不斷感傷,社會的壓力無形之中可以改變很多,過去的社會如此,現在的社會也是如此,人們每天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學習,工作,生活。房子,貸款,越來越多的人被社會打敗,向社會屈服,社會是無法改變的,那麼我們就應該提高自己的承受能力,不斷的適應社會,這樣才能夠生存下去,而不是被社會的壓力打敗。

同樣悲哀的是家人對他的態度,僅僅是一個掙錢的工具罷了,失去了利用價值便選擇拋棄,在現實中感情是如此的廉價,不禁讓人感歎。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8

這是寓言,還是夢魘?弗蘭茨·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惡夢?主人公究竟是什麼,一隻大甲蟲?還是格里高利?薩姆薩?無數的疑問,伴隨着這篇荒誕不經的曠世奇作的展開而展開,進行而進行,結束而延續。最初的荒誕不僅體現在主人公格里高利無端地變為一隻大甲蟲,而更在於他似乎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處境,甚至還以為自己能夠生活得依舊正常,對於別人的態度鉅變毫不理會。

可試想世上誰人能自己一覺之後變成一隻甲蟲後不大驚失色,格里高利這種失常的渾然不覺,使小説中隨着故事的開展而逐漸瀰漫開的荒誕更甚於人變蟲的異象。小説在不可思議卻又理所應當中進行着,隱藏在小説中的夢魘也由最初的一小點向四面八方鋪設開,同時,心中卻生起一股莫名的厭惡,自然不是厭惡這篇小説,而是對小説中潛台詞的共鳴。如果説卡夫卡塑造的大甲蟲及它身上的爛蘋果只是給人以造型上的厭惡感,那麼格里高利在這樣一個被異化的社會環境中奇異的生活經歷,則給人以心理上的厭惡。曾是格里高利(或許現在還是?)的巨大甲蟲就這樣蜷縮在薩姆薩一家屋中的角落,經歷了最初的恐怖之後,仍沒有忘記他(它)曾是這個家庭至關重要的一員。他的母親試圖關心它卻又不敢接近,他的父親憎惡這個可怕的東西,屢次攻擊它,傷害它,並在最終直接導致了它的死亡。唯獨格里高利的妹妹,聰明的葛蕾特敢於接近並關心他,可卻無能為力。最可憐的當屬格里高利本人,他試圖靠自己改變一切,甚至想重回職位,可在小説構建的被異化的環境中,一切抗爭都變得徒勞。結果只是——“‘當然死了。’

老媽子説,一面用掃帚將格里高利的屍體遠遠地撥到一邊去。”荒誕情節中生出的夢魘與蒙克在其著名畫作《尖叫》中那現代式的憂慮極為相似。美國作家奧登説:“就作家與其所處時代的關係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文中人物的無助,那種被束縛在異化環境中的個人與四周那看不見摸不着但時時處處都存在的力量,所作的毫無希望的掙扎,才是人厭惡之所在。為什麼我們厭惡?因為厭惡即恐懼,恐懼我們的無助,我們的無能為力。我們擁有這個星球上最強的力量,我們幾乎改變一切,無助似乎是不應該的。可卡夫卡在《變形記》中揭露的事實卻破碎了我們的美夢,所以我們厭惡,可其實對象卻是我們人類自己。卡夫卡作品含有的空虛、固執的懷疑,向前追求一種無信仰的安全感,這種焦慮,正是人類文明千百年發展中不曾除去的隱痛。這種痛楚並沒有因為文明的日趨完善,人類改造能力的日益增強而減弱,反而愈加凝重。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9

《變形記》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藝術上的成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説作品之一。

記得剛看完變形記的時候,我説了這樣一句話:“這就沒了?”

的確,那就是結束了。

很多人看變形記後,都説看不懂,不知道它到底在寫什麼,而這樣一部不知道寫些什麼的短篇小説居然代表了“卡氏藝術上的成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説作品之一。”

剛開始看完,的確不解,但如果你試着換種方式去理解,比如類比的方法,如果主人公格雷戈爾不是變成了個甲蟲,而是生病了,得了一種怪病,使得自己的身體都變了樣,那你會怎麼看?一個人生了病,變了個形狀,家裏的人漸漸的不把它當個正常的人看,然後慢慢地排斥它,最後最後那個生病的人為了不拖累他的家人,選擇了死去,而他的家人,因為這個生病的人終於死了,不會再拖累他們了,一起出去郊遊了,這你會怎麼看?

在我中學時期,我就敏鋭的察覺到了:這個世界很冷。我不知道的是在地球的另一半,早就有人發現了這個現象,並且還用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把它寫出來了。變形記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孤獨感與陌生感,即人與人之間,競爭激化、感情淡化、關係惡化,也就是説這種關係既荒謬又難以溝通。但這卻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存在,真真確確的存在。

我最佩服這本書的還有一個地方,這本書描寫了一個冷酷的社會現實,可作者併為對此做任何批判,這是很少見的,一般來説,作者寫書往往會帶入自己的感情基調,最明顯的屬三國,在三國中,劉備一定是仁慈的,曹操一定是-的,因為他不是漢室正統。而這本書卻並沒有任何的批判。這個我只在紅樓夢裏面見過,能寫這樣的文章,其作者非有大胸襟不可。

我看過卡夫卡寫給他父親的信,僅僅5、6頁的內容竟用了上百個不同的描寫心裏的詞彙,其內心的敏感程度可見一斑……我非常欣賞他的才情,也很同情他的遭遇。據説他當年寫了很多文章,在臨終前讓他的朋友把他的文章全都給燒了(很多文人都喜歡這樣做),但他的朋友因佩服他的才情最終沒有按照他的遺囑行事。我想,卡髮卡也還是想把他的文章讓世人看,不然他大可以自己一把火燒了,而不用假手他人,之所以假手他人,是內心還保存一個希望,希望自己的書能夠面世……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10

卡夫卡的敍述是你看了之後覺得就那樣,但你即使要模仿也模仿不出來,形式上可以做到類似,內涵上就差遠了,帶着先入的模仿心態創作,餘華的很多早期作品就是這樣。

格里高利是莊子所説的“外忘形骸,內德充實”的其中一個,雖然他沒那麼高的內德,但他出於為家人考慮的初衷實在是太純良了,即便在一個人與人之間氣氛非常冷漠的環境裏。這小説虐就虐在即使受到無論怎樣不公的待遇,也出自純真善良地為別人考慮這個主題。其實同樣一個主題,到了雨果那兒是浪漫主義,到了卡夫卡這兒就被人忽略了。異化怎麼能是這小説的主題呢?明明是一種被疏離的孤獨感,在人與人之間瀰漫,即使是最親近的人。虐就虐在,共同生活的親人竟然那麼在乎你的形骸,竟然無法從最根本上理解你,竟然沒法再體會你善意的初衷。格里高利有三次無法忍受,最後一次升級到被父親拿一個蘋果砸傷,他終於放棄任何自己還是家庭成員的一個的期望,最後一次用死亡讓家人擺脱恥辱和負擔。

“他懷着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他認為自己必須離開這裏,他的這個意見也許比他妹妹的意見還堅決呢。”“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微弱的氣息。”

母親是很善良的,相對來説是最愛格里高利的;父親的角色同卡夫卡自己父親角色有重疊,父子之間從來就無法交流和溝通,在格變形之後父親一直用暴力對付他,暗示了卡夫卡父子之間矛盾;妹妹是格里高利寄託希望的存在,卻也是傷害哥哥最深,妹妹年紀小凡事只從自己出發,幾乎沒有體諒過哥哥,最後也是她讓格里高利徹底放棄繼續生存的希望。這一家人索格里高利於形骸之外,而格里高利與之遊於形骸之內,顯然他幾乎並不對自己的外形有多注意,他的目標明確而清楚。

如果一切都只是晨起之前的一個夢呢?卡夫卡也未嘗沒有這種意圖在裏面。從一開始的變形就是一筆荒誕,接下來祕書主任的親自到訪,從邏輯上來説也不大可能實現。格里高利醒來之後按時趕上火車去上班,他會想起這個夢嗎?他縱然也許知道家人對他變形之後的反映,下班回家之後也依舊要笑臉相迎,為了暫時的幸福和成就感。

人們觀察事物有了徼相和軌轍之後,也隨物所轉,與物俱沉俱浮。要打破這種把握事物的方式,莊子提出了“齊物”,事物的長短、高矮都是相對而言,要“齊物”以打破這種特定的觀察視角。難得的就是七竅未開的混沌。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11

《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説,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作品。故事大概講述一個年輕的推銷員格里高爾作為家中的頂樑柱,是家裏的經濟來源。為着那微薄的工資,每天過着繁忙、壓抑的生活;正因為這樣,父母和妹妹都非常尊重他。然而某天早上,他突然從噩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公司祕書主任為他沒有上班找上門找他,父母和妹妹也急忙來詢問,見狀均驚慌失措,這也使他陷入痛苦和絕望絕望中。然而之後家人經歷了震驚、恐懼到冷漠、厭煩等一系列的感情變化,他們甚至以“這隻蟲根本就不是格里高爾”為由,不願花精力養這個既不能掙錢又拖累家人的“怪物”。後來格里高爾終於在受盡了親人的冷漠後絕望地離開了人世間了。死後,家人沒有一絲痛失兒子的傷心之情,反之,他們好似解脱了一般,卸去了格里高爾所帶來的重擔,策劃了一場旅遊,他們認為沒好日子即將開始了!

格里高爾突然發現自己變成甲蟲,他抱怨着為還清父債而受別人的使喚和差使,焦急地想起牀,但怎麼也起不來的,生怕父親的責備,希望能得到父親的體諒,他的惶恐從本質上體現他的孝順、忠實、善良、富有責任感。結果事與願違,父親的狠毒不但沒有體諒他,還很厭惡他的甲蟲外形。即使這樣,失業在家的格里高爾雖過着甲蟲生活,但依舊想着家裏的經濟狀況該如何解決,怎麼讓妹妹實現音樂夢,他聽説家人出去做工掙錢就不禁自責和羞愧得渾身燥熱,這使他的善良一覽無餘。父親的狠心,讓一隻蘋果嵌在格里高爾的背上,疼痛難忍,妹妹的耐心有限,開始對他厭煩了,不再關心他了,認為他是需要設法擺脱的包袱。對於這種狀況,格里高爾身心均受到深深地打擊,他一邊回憶家人的美好,一邊異常冷靜地考慮自己的去處。面對變形,面對親人厭棄,面對死亡,格里高爾驚慌、痛苦、絕望,最終選擇平靜地死去。從這一點看,他又是一個清醒、堅強的人。

除了主人公外,格里高爾的妹妹也是作者着力表現的人物形象。葛蕾特不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樣完美,她只是一個社會基層的小人物。從主人公妹妹的情感變化來看,卻能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世態炎涼。作為哥哥的知心人,她的愛卻建立在存活和金錢的基礎上,脱離這兩樣東西,就會威脅到她的美滿生活,那麼愛就不復存在,站在了父母的陣營中,剩下的就只有--的冷酷和殘忍!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謂入木三分啊!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12

這天又下雨了,安迪帶着貝洛去了老奶奶家。老奶奶在做縫紉活,而且她還沒有吃飯,於是,安迪跑去給奶奶做了一頓飯。安迪向奶奶介紹了他自己憑空想象出來的外婆,在奶奶眼裏,外婆可能比她富有很多,但奶奶卻沒有在意,認為她是一個很棒的外婆。奶奶是個孤獨的老人,她的孫女在加拿大,她卻孤身一人地待在這裏。奶奶還給安迪講了一個自己小時候的故事,那時候,奶奶還是個小姑娘,她的叔叔告訴她:有一片壯麗的大森林,那裏到處長着鐘錶。奶奶信以為真。到了晚上,就把家裏所有的表都埋在花園裏。第二天,母親報了警,説有小偷把她家的表全偷走了,奶奶承認了錯誤,不過她還是有點生叔叔的氣。另外,我覺得奶奶是個固執的奶奶安迪還講了好多關於外婆的事情給奶奶,就這樣,安迪有了一個外婆和一個奶奶。

我覺得安迪是個懂事的孩子。奶奶幹了一早上的活,安迪去給老奶奶做飯,而不是袖手旁觀。安迪怕老奶奶腰疼,不讓她栽花。老奶奶非要跟他一起幹,安迪搬來了一把椅子,讓奶奶坐在上面,而不是讓奶奶站着。我覺得奶奶是個固執的奶奶,活不幹完絕不吃飯,患着風濕病還非要跟安迪一塊兒栽花,但你也得為自己的身體着想呀!

安迪,祝你和新奶奶還有蘋果樹上的外婆過得幸福!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13

今年寒假我讀了《野性的呼喚》這本書,《野性的呼喚》一書中講述了一條叫做巴克的狗本是無憂無慮在法官身邊,但有一天,一羣人把它打暈帶到了天氣十分惡劣的北極做了雪橇犬,在弱肉強食的大自然中經歷了各種磨難後,終於成了名副其實的犬王!

我十分敬佩巴克,他與其他狗並不一樣,他懂得反抗,在紅毛衣幾次痛擊後,他並沒有屈服,反而是更加憤怒要去反抗,他活得也非常有尊嚴,因為他知道他已經不再是那隻可以無憂無慮的家狗,而是真正去了另一個世界——大自然!在幾次磨難中他終於懂得只有去拼搏只有去努力,才能活下來同時也要成為雪橇犬隊的犬王,要不然面對他的只有冷落與歧視!要麼稱王,要麼成亡!

這本書中也有感動與温暖,當巴克被新主人救後,他就如變了個模樣,他的內心因受到大自然的影像所以內心冰冷無比,對生活也沒有了任何興趣,他只覺得只要活下去就已經可以了!但被新主人救後他的內心漸漸變得陽光起來,他的冰冷早已被新主人那燦爛如陽光般的愛感化了,他也為了主人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直到主人死後他悲痛欲絕,又重新與他的狼夥伴走進了叢林開始了新的生活!

巴克,他是那麼努力的活着也是那麼懂得感激,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努力感激呢?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14

《邊城》是沈從文(現代小説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説代表人物)小説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沈從文小説的代表作)。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

作者用細膩,平滑的手法描繪了又一個世外桃源,沒有戰爭的硝煙,沒有車馬的喧鬧,有的只是山清水秀,山路蜿蜒,即使偏僻閉塞,但依舊有着它的悠閒自得。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白色小塔,一户單獨的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

《邊城》講述的故事悽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他細膩而且真實,描述着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人間往事,卻透露着令人嚮往的淳樸民風,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

《邊城》裏的人情亦如水,細水長流,卻不是如水一樣無色無味,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閲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着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爺爺,一個堅強的老人,同樣有着每一位老人都擁有的那份慈愛,為翠翠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裏一個人承擔。

不由的感慨,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結局或許不盡如人意,但不由得為祖孫間的關愛,兄弟間的情誼,男女間的感情而感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片悠然的土地上孕育着這樣一批有着淳樸,美好心靈的人。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15

《蘋果樹上的外婆》,一看題目,就把我深深吸引住了,就在今年暑假,我兩天就看完了這本奇特的書。一個男孩,他體諒父母,樂於助人,以為外婆,她與眾不同,富有童心。如果大家想認識他們,請跟我走進《蘋果樹上的外婆》,去探索他們之間的事吧!

幾乎所有孩子都有外婆和奶奶,可安迪沒有,這讓他很傷心。可是一天外婆從天而降,來到安迪家的蘋果樹上,這位外婆打扮奇怪:羽飾帽子,白色鬢髮,胳膊上的大挎包,裙子下面帥氣的花邊褲子。自從安迪見到外婆以後,他就和外婆做了一些很新鮮大膽的事情,去遊藝場,去套野馬,甚至還去了海上冒險……直到一天,鄰居家搬來了一位新奶奶,因為奶奶有風濕病,所有安迪總是幫她收拾好屋子,採購好東西,忙得不亦樂乎,甚至忘記了外婆……

現在我要給大家仔細介紹安迪的樂於助人,體諒父母,外婆的與眾不同,富有童心了。首先,我認識的安迪,他是非常善良的,舉個例子吧!那次,安迪見到從“魔鬼宮”返回的孩子哭了,他就把自己得到的禮物都送給了他,並讓外婆給他們擦去淚水,多慷慨大方。而外婆富有童心,也要舉個例子。一次在遊藝場,平時外婆和奶奶從不吃芥末香腸和棉花糖,可這個外婆不一樣,她會覺得芥末辣,就會吃棉花糖。如果覺得棉花糖太甜,就會吃芥末香腸,就這樣反反覆覆吃了好多次,直到吃飽為止,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啊!外婆像孩子一樣逗人!

其實,我的外婆也是很與眾不同的,大家想聽聽嗎?我的外婆平時穿得很時髦,頭上還扎着一個美麗的花夾子,像個小姑娘一樣漂亮,她還在保險公司上班呢!記得有一次,外婆去廣場上參加跳舞比賽,她還穿着一件紅豔豔的紗裙呢!猶如一位新娘。你們説有趣吧?

閲讀了《蘋果樹上的外婆》,我和安迪一樣浮想聯翩,我和安迪一樣快樂!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16

“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和心的呼應。”這是我初讀李鎮西《心靈寫詩》後的第一感受。李老師教育的成功就源於對學生無私的愛。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才能使教育發揮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説,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根本。

熱愛學生,首先必須尊重信任學生,這就要求教師摒棄師道尊嚴,大力倡導師愛,和每一位學生交知心朋友,傾聽他們的心聲,創設富於情感的教育環境。在這種環境中,教師熟悉學生的方方面面,掌握了教育主動權,利於教書育人;學生則“親其師,信其道”,由喜愛某教師到愛上該教師的課,求知願望增強了,產生了學習的動力,從而提高了學習效果。

熱愛學生,還要平等對待每個學生。教師對學生偏愛或偏見,於學生健康成長無益處。往往聰明機靈、成績優異的學生,教師對其存在的缺點視而不見或是過於遷就;而所謂“不可救藥”的後進生則常遭冷嘲熱諷,使他們心靈留下長久的痛苦。這種有害的情感現象,與教師的職業道德相違背,與素質教育格格不入。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最寶貴的品質之一,就是對學生深沉的愛”。可見,公平無私、民主平等地熱愛全體學生是多麼重要。學生的眼睛是一面面清晰的鏡子,教師的言行舉止必須讓每位學生感到温暖,感到自己是教育活動的主人,讓他們朝教師所期待的方向發展。

教師的愛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户的燭光,學生美好人生的開端掌握在教師手中,教師只有用自己的愛,才能與學生產生心靈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屬性而達到完美的境界。只有以愛心才能教會學生去愛身邊的每個人,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做一名合格教師,要先播下花的種子,再澆水鋤草,特別要將那些長歪的小苗一棵棵扶正,那麼,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必將迎來一個奼紫嫣紅的美麗春天!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17

戰士的歷練

漫遊在書架上,腦子裏都是空白。面對滿滿的書籍,忽然間一種莫名的激動湧上心頭,但自己始終下不了手,因為每一本書我都太喜歡了。

隨手拿起一本書——《牛虻》,翻開它,也翻開了我對它的理解,它對我的影響。

《牛虻》作於一位英國女作家伏尼契,講述了意大利青年阿瑟,出身於富商家庭,但成年後毅然投身革命。由於疏忽,他泄漏了機密,使得戰友被捕,令青梅竹馬的女友琴瑪誤會,並痛苦地發現自己竟然是崇拜已久的蒙塔奈利神父的私生子。在嚴酷的現實教育下,他以假自殺為掩護,憤然出走,在外漂泊了20--年,歷經艱辛,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化名“牛虻”,回國組織武裝,偷運軍火,積極準備起義。最後不幸被捕,面對軍方的威脅和生父的勸降,不為所動,從容就義。

可以説他是富二代,但他也和大多數愛國人士一樣投身於革命之中,不為身份,只為了自己心中的那一份信仰。即使失敗過,痛苦過,掙扎過,也不曾後悔過。成長的道路需要付出代價,牛虻付出了太多太多,但其頑強的毅力造就了他成為了一個出色的革命者。面對威脅和誘惑,不妥協,不接受,遵守心中的那一個信念,從容就義。

他深深的震撼到了我,令我佩服,令我尊敬,更令我向之學習。國家危亡,民族衰落,人們懣懣不平,那時候的你毅然站了出來,給了國家希望,民族希望,人們希望。向國人做出了榜樣,你是個偉大的人。學習你的愛國之情,學習你的大義之情,學習你那般毅然的精神,是作為當代中學生的我們所需要的文化糧食,我們要向你學習,吸收你的可貴。讀着你的事蹟,傾聽着你的心聲,讓我想到了我們國家的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就懂得赴日學醫,後來因為愛國主義精神,覺得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學醫不如學文,於是毅然的棄醫從文,走上了用文救國的道路。中途也受盡了苦難,但他也沒有放棄,因為心中有信仰,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終於歷盡千辛萬苦,苦盡甘來,呼醒了一大批的愛國青年,人們的思想轉變,迎來了救國路上的一片曙光。

牛虻和魯迅的出生身份不同,但是他們的志向一樣,他們都愛國。國家是我們生長的地方,因為有它,我們快樂着;因為有它,我們幸福着;因為有它,我們驕傲着。萬一,哪一天它開始變小,逐漸變小,最後消失了,那我們應怎麼辦?我想,肯定是痛苦着,煎熬着,絕望着。因為我們是祖國的兒女,小小的翅膀裏懷揣着大大的愛國夢想。所以,我們要熱愛自己的國家,為祖國注入力量;熱愛自己的民族,為民族增加生機;熱愛我們選擇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18

生命的真諦——讀《鳥音》有感

讀了《鳥音》這篇文章,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這篇文章記敍了一件事:“我”小時候和鳥類專家的爺爺一起去森林裏捕鳥。“我”捉到了一隻百靈鳥,“我”開心極了,把百靈鳥放進籠子裏。原以為百靈鳥會發出婉轉、動聽的歌聲,可爺爺卻説那是百靈鳥的悲鳴。最後“我”把百靈鳥放了出來,百靈鳥又發出了動聽的歌聲。

讀完這篇文章,我感受很深。我認為任何生命都不能剝奪其它生命生活、自由的權利,把它們淪為奴隸,不論是善良可愛的生靈,還是十惡不赦的生命。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日本的捕鯨船。日本每年都有捕鯨隊乘船到南極附近海域獵殺鯨類。在地球上生活了幾千萬年的鯨已經瀕臨滅絕。世界各國都公開反對這種行為,可日本的迴應卻是,他們只是把鯨類用於生物研究,食物經濟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可,在日本的海鮮市場,每年都有大量的鯨出售。日本人無情的殺戮鯨,但他們可曾想到,假如他們也是一頭鯨,無情地被日本人殺戮。他們痛苦的呻吟,他們無助的叫喊,他們會怎麼想呢?日本人違背了生命的真諦,必定會受到制裁。我認為人或集體,甚至是國家,星球,違背了生命的真諦,必將受到制裁和懲罰。

可我們身邊仍有很多獵殺生命的行為,市場上各種動物的肉製成的食物,高級服裝店裏用動物皮毛做成的大衣,籠子裏被剝奪了自由的小鳥……我們應立即制止這種行為。

任何生命都不能剝奪其它生命自由的權利,不論善還是惡;任何生命都不能違背這個規則,否則,會受到嚴厲的制裁。也許,這就是生命的真諦吧。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19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這大概是我讀完小説後,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了。這句話實在是具有震撼力!單單這一句話,就可以深切體會到孔乙己的卑微和無足輕重。簡簡單單一句話,卻有着一種思想,這就是魯迅先生的寫作風格,只有回反覆咀嚼才會理解。

這篇人物小説,魯迅先生先從容不迫的描繪了當時以咸亨酒店為中心的魯鎮的民風世情,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將筆墨放在孔乙己身上。

孔乙己是魯迅筆下被封建社會嚴重殘害的讀書人,他讀了大半輩子的書,卻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然而卻滿口之乎者也;出生卑微,卻養成了惡習,窮困潦倒,卻又自命不凡;不能科舉高中,只能在下流社會徘徊,而他又不肯脱下長衫,與短衣幫為伍。孔乙己就是一副可憐又可笑的模樣,但作者又賦予了他真誠,善良的品質,孔乙己和孩子們交往時十分認真和熱心。孔乙己是不幸的,但是這種不幸沒有人同情而成為一種辛酸,被人嘲笑。身無分文,還把茴香豆分給孩子們,這樣一個人,本應得到尊重和理解,然而最終卻被丁舉人毒打而悲慘死去。除了欠錢的事想起他,人們再也沒有提起過他。

《孔乙己》是一篇藝術性很高的小説,通過小説的主人公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的殘害而受到的嘲弄和下場,揭示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精神給人們帶來的迫害,提出了改造這種精神的必要性。

變形記讀書筆記700字 篇20

不過,他的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思想,因此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善於用寓言來説明一些道理,由他所著的《莊子》,亦稱《南華經》,是道家經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莊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三千餘字。在那個刀雕竹刻的時代可算是非常長篇的東西。他用寓言的方式,以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引申出《齊物論》的觀點,極力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和人生貴賤、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因為莊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本文旨在要人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位、富貴等等,而傷害天然的本性。

莊子把事理的無窮性與人類認識的相對性,宇宙的無限性與具體失誤的侷限性對照起來分析,顯示出他對於絕對與相對、無限與有限的辯證關係的理解有着高度的靈活性,這對於人們突破認識上的侷限性,從而臨武到天地宇宙的無限廣大性,無疑是很有幫助的。,莊子流暢的文字下,所顯露出的不朽思想,顯然是隻得我們從多個角度學習和思考的。

他用寓言這種活靈活現的方式,來告訴我們其中的許多道理,譬如其中的《秋水》,從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到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就是以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來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以偏概全,因為我們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會因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尚且如此,何況我輩凡人呢?可是,許多人因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因小失大。

從古至今,驕傲永遠都是成功的最大敵人,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只有謙虛謹慎,虛心求教,才是成功的最佳路徑。千萬不可以自滿於現狀。

接下來,他們又開始談論事物間的虛實關係,夏蟲不可以語冰,是因為冰雪對於它們來説太虛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談論天地,對於井蛙而言,天大也太過於虛妄了。確實如此,舉例來説,比如説教育,在有些時候,這些的虛妄的東西在我們身邊還真是太多了。於是,就要怪,學生會説一套做一套了。就要怪,學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規則在內的許多規則了。但是反過頭來,看一看,似乎身邊的許多事情確實都是如此。

下面,他們又討論到關於事物間的大小關係,天地算是大的,然後比起宇宙來真是滄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卻又顯得渺小。

莊子用我們喜聞樂見的寓言故事體,用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引申出《齊物論》中的觀點,極力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和人生貴賤、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又以易懂的文筆,告訴我們,做人要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位、富貴等等,而傷害天然的本性。也告訴我們做人要虛極靜篤,謙虛謹慎,不可驕傲自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o3vog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