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學論語的心得體會(精選8篇)

學論語的心得體會(精選8篇)

學論語的心得體會 篇1

《論語》對於我來説並不陌生,在國中、師範的課本里讀過,在參加自學考試時,大學語文我也自認為對有關《論語》的內容有所瞭解。最近看了于丹教授《論語》,才發現自己所理解的淺薄。

學論語的心得體會(精選8篇)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于丹教授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翻譯《論語》,並在其中穿插了很多能夠吸引人也能震撼人心靈的小故事,去註解去闡明去領會《論語》,《論語》不再高深莫測,不再那麼令人難以領會。

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論語》告訴我們,為人不僅要拿的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人。我們常説予人玫瑰,手留餘香,其實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內心充滿幸福感。

我們生存的環境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雖然我們憑藉個人的力量不能改變社會,但我們能憑藉我們勇敢的心靈去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一個人外在的表現與他內心的世界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人心中有什麼,他看到的就是什麼。

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面對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我們往往感到無力應付,其實只要我們自己有一顆從容鎮靜的內心,有一種心靈的勇敢,我們就可以變得堅強,就可以表現出勇敢。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説:“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誌銘。”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的短暫的一生活得有價值,那就是要多學習,從書本上學,從社會上學,從國小到老,其實就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從十五到七十的人生歷程,每個階段都是可以參照的一面鏡子,隨着年齡的增長,生活壓力的增大,怎麼樣才能有一顆從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種修煉,需要的是學會捨棄,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於社會崗位,都有一種無愧的交待。

《論語》裏面所教給我們的這種仁愛之心是從一開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這一點非常像禪宗裏面所説的一個境界,禪宗説這個人間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是這樣七個字。也就是説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就是你內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海闊天空。

總之,在當今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淨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啟迪。

學論語的心得體會 篇2

我和父親一起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通過我自己的理解與父親的解釋,我瞭解到了《論語心得》的內容以及《論語》的道理。

《論語心得》主要講述的,就是于丹對於孔子的《論語》的感悟。內容分別有: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與“智”。然而,快樂也悄悄地隱藏在這三個字中。

“恕”,寬恕他人的錯誤行為,機能體現出自己博大的胸懷,又能感受到在寬恕了別人之後,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孔子説:“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對夫婦的兒子因車禍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機撞人後立刻駕車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婦倆悲痛欲絕,有人問:“你們恨那個撞死你們兒子的司機嗎?”夫婦倆説:“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兒子命不好。”這一信息傳到了司機的耳中,司機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由此可見,寬恕的力量多麼強大!

“仁”,愛一個人能夠使那個人的心中充滿。孔子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人之方也已。”能夠從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關愛別人,就是仁,所以,我們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一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智”,瞭解別人叫做“智”。我們應該做一個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雖然這句話是關於道德修養的,但是也讓我們知道,瞭解他人是很重要的。當我們認識了他人,且能夠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麼,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感受到快樂。

“恕”、“仁”和“智”,三個字集中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美好的人了。“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的心中充滿幸福和快樂。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知識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其實,快樂就生活在我們的心中。我們的心覺得快樂,那麼我們就快樂;心不覺得快樂,那麼我們就不快樂。快樂是一種信念,我們要相信快樂一直在我們身邊,讓快樂永遠生活在我們的心中。

學論語的心得體會 篇3

天地人之道:就談談自己是怎麼理解和感悟的吧。孔夫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聖人。《論語》教給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温柔的生活的態度。

“神於天,聖於地”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於障鍀,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認得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為無比強大。

我今天也常會説,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論語》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發。

什麼叫天人合一?我認為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有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在《論語》中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我認為:一個人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

感悟: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

佛家有個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説,我把你背過去吧,於是就把姑娘背過了河。小和尚驚得膛目結舌,又不敢問。這樣走了二十里路,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麼能揹着那個姑娘過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麼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

這個故事的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我們的一樣: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什麼叫“仁者不憂”呢?就是讓自己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論語》告訴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的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所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與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一個字是“仁”字。

在這個世界上,《1》什麼人最重要? 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

《2》什麼事最重要? 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3》什麼時間做事最重要?

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自己感悟: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事智慧。《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

自己感悟: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言:“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自己感悟:既然生活的缺憾不能避免,那麼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一個人的自信心來自哪裏?他來自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我們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觀主義者説:“這麼好的酒怎麼就剩下半瓶了”。樂觀主義者説:“這麼好的酒還有半瓶呢!”。 表述不同,緣於心態不同。

感悟: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

孔子説過:“一個人能夠聽你講道理但是你沒去跟他講,這叫”失人“。假如這個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講道理,那就叫”失言“。

《論語》中所提倡:“坦蕩蕩“的心境。

《論語》教給我很多處事的方法,做人的規則。

有時費盡心機想和領導,同事拉近關係,卻常常適得其反。為什麼會這樣?怎樣的關係才能稱作“好”呢?

孔夫子認為:“太過疏遠和太過親密都不是最佳狀態,所謂:過猶不及。

孔子的學生子游説:“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論語,里仁》。意思就是:如果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國君(領導)旁邊,雖然表示親近,但離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朋友旁邊,雖然看起來親密,但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子貢:“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事,你要真心的勸告,善意地引導,如果他實在不聽就算了,別再説了,不要自取其辱

《論語》告誡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

感悟:無論是對朋友還是對親人,都應該把握一個分寸,適度為最好。

“不在其位,不某其政”。《論語。憲問》意思是:也就是説,你在什麼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跳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得事。先把你自己那個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別人的事。

就寫到這裏吧,可能自己認識的還不那麼深刻,以後自己還要多學習多看書,讓自己的生活更充實些。

學論語的心得體會 篇4

《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前年經典絕學,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後所做的記錄;有一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沒有問題,只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因此,《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閲讀《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它的意思是:學生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係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

再如:“朝,於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意思是説,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説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説話,態度和悦;君子在場時,説話侷促不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説話態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説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

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説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

當然,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學論語的心得體會 篇5

《論語》教學已接近尾聲,慚愧的是由於主客觀的種種原因,對於這個新課程我並沒有採用很新的教法,主要採用的還是教師串講的古文傳統教法,所以關於《論語》的文化內涵也主要是以我的評析為主。但今天在上《高山仰止》篇的時候,我嘗試了“學生評《論語》"的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昨天用一課時疏通字詞的基礎上,我佈置了一個回家作業,讓學生在《高山仰止》篇中挑選一則自己讀來最有感觸的章節進行評點,在章節的空白處寫上自己的心得。今天的課一開始,我發現大多數學生的課文上能有思考過的痕跡,我又給了學生三分鐘時間進一步整理思路,組織語言。接下來我就把話語權交給了學生,想不到學生的點評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既能對一章內容進行多角度評點,又能將多個章節融會貫通,結合起來評點,既能讀出《論語》的積極意義,又能讀出其中的侷限性,思想的光芒實在另我驚喜!

比如第5.22章,學生既能讀出編者把這章放在《高山仰止》篇的用意,又能結合對孔子身平的瞭解,從政治目的方面分析這章。

又如第11.13章,對孔子這句“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學生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有學生認為孔子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這話説得過於直接,欠方法性;而另有學生認為正是這樣直接毫無掩飾的話語,可以看出孔子與學生的關係親密,是師生,更是父子。

再如第19.23章,關於孔子的學説叔孫武叔不能理解的問題,有學生就聯繫到了現在經典文學無人問津,快餐文學暢銷的問題,呼籲同學要靜下心來讀經典。

……

當然,有些學生的點評由於對文本理解的偏差,説的是“歪理”,但絕大多數能切中要害,有的甚至不遜於某些大家,而且學生的有些評點是我在備課過程中沒有想到的,卻也能讓我感覺言之成理,讓我真切得感覺到了“教學相長”的涵義。

總之,一次簡單的嘗試,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很多時候我們老説學生不會説,是我們沒有放心讓學生説。我相信:給他們一個平台,他們的思想將光芒萬丈!

學論語的心得體會 篇6

這個暑假,我仔細閲讀過了《論語》,這本書讓我瞭解到,孔子是我國最早的、也是最有影響的思想家、教育家,幾千年來,他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所謂的聖人,賢者。他的《論語》讓我知道了做人的真諦,也讓我明白了學習的奧祕。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它是“禮”的根本內容,是道德倫理觀念的基礎。仁者,愛人也,為人處事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要能以關愛他人的心態面對生活。《論語》中記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刃,則以學文。”只是孔子在教導學生們説:“同學們,任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平易近人,做事要謹慎。”其次,做人誠信十分重要。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説:一個人丟了誠信,他還有什麼值得可信的地方呢?人沒有了誠信,將寸步難行,所以,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這樣,我們才將會成為一個有誠信的人。

“禮”是孔子思想的保守方面。“周禮”是西周以來上層建築的集中體現,它是用來維護上下尊卑關係的。因此,孔子對春秋末期的“禮壞樂崩”抱着惋惜的態度,把破壞禮的行為看成是不可容忍的事情,所以“禮”就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禮”也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則,須順承。”意思是説:父母是我們的長輩,我們應尊敬她們,對她們的教育,我們應認真聆聽,保持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習慣。

“知”是孔子思想的精華,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而且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從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了許多有意義,很有啟發性的教育思想和獲得知識的方法。他提出反覆學習可以使人們的認識更加深入,從而獲得新的知識,“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説的就是這個道理,從中我也明白了,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要用於開闊出新的知識,使自己的學識更加豐富孔夫子的教育思想中還包括學習態度的問題。他認為學習的態度就應該是老老實實的,不懂就説不懂,努力學習,他説:“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他自己就是這樣,不恥下問,由於孔子抱着這樣的學習態度,他的知識在當時就比別人豐富。再有,孔子教學也比較注意“因材施教”。《論語·述而篇》記載,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説:不到他用心思考弄明白而不得其義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裏想説而口裏不想説的時候,不去啟發他。交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免、能由此推出其他三個方面,就讓它自己去想。孔子就是採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去推動學生思考問題的。

從《論語》中,可以學到許多做人學習的道理。作為一名國小生,我們應該傳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做一個正直,謙遜,與人為善的人。《論語》值得我們用一生去感悟,感悟孔子精深的大智慧。

學論語的心得體會 篇7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課文所選的六則《論語》都是孔子一些關於學習的言論,包括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這些觀點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説有着明顯的指導意義。因此我把學習重難點定為:(1)掌握基本文學常識,積累文言文字詞句的釋義;(2)在理解文言基礎知識,讀懂文章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課文,用文中的觀點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鑑於此,我的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五步:

(1)課程導入。我採用的是激趣導入法,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枯燥的文言文產生學習的熱情。

(2)孔子及論語簡介。這一部分我主要把重點放在激發學生對孔子和《論語》的崇敬之情上,在導入的基礎上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後順勢介紹孔子的成就和影響。並用北師大教授郭家齊的話引入對《論語》的學習。

(3)朗讀課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需多讀,特別是像《論語六則》這樣要求背誦的文章。這篇文言文學生易讀錯的字比較多,因此第一次朗讀我首先安排教師範讀,學生正音,第一遍學生的朗讀主要以讀準字音為目的,之後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語氣、語速等。在後面的課文分析中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朗讀。我覺得在這一節課中我對朗讀的處理比較好,每一次都有明確的目標。

(4)疏通字詞,翻譯句子。這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又是文言文學習的基礎。在這一節課字詞的疏通上,我用表格的形式幫助學生疏通字詞,這樣既能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概念,又能幫助學生有條理的疏通文中的重點字詞,在填寫的過程中又能使學生有成功的體驗,這成功的體驗可以激發他不斷地完成學習任務,這是一個良性循環。這節課的翻譯在疏通字詞的基礎上進行,我感覺這種方式效果比較好。

(5)理解課文。為了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藴含的道理,並能更好的把它運用到日常學習中,對課文的理解我主要做兩步,一是分析課文中的教育思想,這一部分主要還是學生説,我主要是起一個引導的作用。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加深理解。考慮到學生基礎較差,學習習慣不太好,在這一部分我先針對本班學生平時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創設情境,讓學生髮現問題並用文中知識解決問題;後聯繫即將到來的期會考,讓學生用今天所學知識,按設定格式寫一段話來勸誡或鼓勵身邊的同學或自己。我覺得這個拓展還是比較必要的,讓學生將所學轉化為所有,這也是我本節課的重要目標之一。

這節課整體感覺比較順暢。不足之處在於:課上我的誘導嫌多,學生的情感沒有充分的展示出來;此外,在個別環節的時間安排上不夠緊湊,使得對課文的分析不夠深入。對此,我今後一定注意,加以改正。

學論語的心得體會 篇8

説了這麼多《論語》中的交友觀,由於《論語》主要記載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對孔子的朋友產生了興趣。我想孔子應該有很多朋友。單就《論語》來看,我卻只找到兩處。一處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 ’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處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後者不知從何考證,前者看來只是孔子所“和”之人,並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沒有純乎價值認同的“知己”呢 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如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 有時,師生關係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係。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

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為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後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我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閲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我能讀得進去的書。再後來,通過網絡,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所以,我讀《論語》也只是因為選了《中西經典選讀》這門課,於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89dkr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