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精選21篇)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精選21篇)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1

讀師範時,我從教育學教材和老師的授課中知道了蘇霍姆林斯基名字和他的帕夫雷什中學。從那時起,蘇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話語便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之中。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精選21篇)

做老師以後,我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學》,《帕夫雷什中學》全書分為前言和七大章。“前言”部分言簡意賅地闡述了他的基本教育信念。第一章介紹了該校從校長到教師整個集體朝氣蓬勃的概貌。第二章則把該校富於教育性的物質環境生動形象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第三、四、五、六、七章分別就體育與健康、德育、智育、勞動教育、美育五個方面詳盡地闡述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見解和做法。而貫穿全書的一條紅線就是“設計和造就全面和諧發展的人”。這是他終生執著追求的目標,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認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就是把豐富的精神生活、純潔的道德、健全的體格和諧結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融為一體的人,是把對社會的需求和為社會勞動和諧統一起來的人。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必須實施全面和諧發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機地相互聯繫並相互滲透的統一的整體,

他在談及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問題時,總是強調要盡力發掘每個孩子的天賦才能。他指出:“最主要的是,要在每個孩子身上發現他最強的一面,找出他人為個人發展根源的‘機靈點’,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夠最充分地顯示和發揮他天賦素質的事情上達到他的年齡可能達到的卓著成績。”而教師的技巧就在於捕捉這一點,並提出相應的適合他提高的任務。以前我們講“成功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樂趣,而事實上我們在實踐中還是在吃“大鍋飯”,仍然缺乏對學生個體的充分研究,缺少分層的具體措施。新課改背景下我們似乎更有必要來反覆咀嚼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一信念。

蘇霍姆林斯基確信,最完備的社會教育就是學校――家庭教育,他在他的中學內創辦了“家長學校”,並授之以“父母教育學”,而且他的可敬和獨到之處還在於這樣的體系範圍所及,不只限於學齡期,而是早至學齡前,這樣的認識使得帕夫雷什中學在造就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上得益非淺。在這個方面我們有很多學校做了許多的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家長會變成“批判會”、“告狀會”的情形也並不在少數。我們對學生的評價的不夠專業也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這樣一種現象:無法給家長提供更多的專業的、有建設性的建議。而家長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也大都存在着這樣一種誤區:教育孩子是老師的事,我只要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環境和條件即可。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學校與家庭沒有做好有效的溝通所造成的,這當中,作為社會教育的主要執行者的學校恐怕難辭其咎。

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精神環境,所有的教育活動都在這樣的一種“豐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背景進行,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形成、滿足自己的需求的興趣,以及展示自己才能和創造的場所。在這個方面他作了如下的嘗試: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課餘時間,他認為離開這一點去談論全面發展,談論素質、愛好、秉賦才能,只不過是空話而已;為學生建立了為數眾多的,足以滿足每個學生精神需要的課外活動小組;引導學生突出三項愛好:最喜愛的課外讀物、最喜愛的學科、最喜愛的勞動創造項目。在這裏他把課外讀物的教育作用提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曾這樣自我表白説“無限相信書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他確信,書如果沒有成為學生獲取精神的源泉,那麼他的心靈中也不會產生其他精神需要。他在給學生列舉的書目中,僅文藝性書目就有270部,而且按照他的説法絕大部分學生在他的青少年期能讀完。也就是十年不間斷讀的話,一年也要讀將近三十本大部頭作品。

另外,就是作者對“大自然”的教育觀,他堅信,大自然是美育的源泉,從讚賞家鄉的自然美景到熱愛祖國的山川,是德育的起步內容和有效途徑,花朵樹木、陽光空氣都是養身至寶,變幻萬千的自然現象是綜合訓練觀察、思考語言表達能力的極好手段。

除此之外,我感觸最深的還是他的“全面發展”教育思想,不正是現在我們大力提倡的“四個面向”的素質教育觀嗎?而且在書中他還提出了具體的實施辦法,真使我受益非淺。

讀了這本書,我深深體會到:集體力量最重要。“全體教師團結一致,是教育教學工作的保證”。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們更應該與全校教師團結一致,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用我們投身教育事業的火一般的熱情,用心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為教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2

上學期,學校的組織閲讀了《帕夫雷什中學》一書,該書通俗易懂,是一部“活教育學”,我從中得到許多啟發和啟示,受益匪淺,特別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條 “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對我觸動很大,作為職業學校的教師,我更是堅信不疑。

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使學生由厭學、苦學變為喜學、樂學,激勵他們不斷處於較佳的學習狀態中,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可見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動手技能是每一個職業學校的教師應該關心的問題。

我擔任的是機械製圖教學,是主幹技術基礎課,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學生普遍感覺學習難度較大。為搞好機械製圖課的教學,針對學生的特點,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制定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合理的教學要求,降低學習難度

教學要求是教學的宗旨、教學的指導思想,是教學活動所追求的預期結果在主觀上的超前反映。是教師在從事教學活動前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教學要求決定教學材料的選擇、教學的方式方法和學生的練習設計,關係到課堂教學的全局,是教學設計的靈魂,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怎樣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學要求呢?

教師必須首先認真體會大綱要求,正確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其次應瞭解學生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再者在實際教學中還應關注學生,靈活調整既定教學目標,以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有效合作。

教學難度降低了,學生便可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輕鬆愉悦地學習,課堂效果自然提高了。

二、 承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體驗的成功的樂趣

心理學家認為,學生之間的差異幾乎是絕對的。學生的智力水平、行為習慣、家庭環境、興趣愛好的不平衡,都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應此不能用整齊一致的標準要求學生,而應根據不同層次發展學生的不同需求,提出不同的要求,通過目標分層,實施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以適應學生的差異,使每個學生都獲得進步,獲得一種學習成功的體驗和滿足,增添對自己才智認可的愉悦感和投入學習的熱情。

三、 優化緒論課設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機械製圖課對技校的學生來説是一門新知識,學生們往往對各種新生事物充滿着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作為教師應高度重視並充分利用學生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設計出能產生學生興趣的緒論課,縮短學生同教材的距離,使緒論課成為一門新課成功學習的鋪墊。

在緒論課中應注意教授學生這門課程在今後工作中的作用,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教育家誇美紐斯説過“不瞭解其用途的知識,對學生來説無異於來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學生會毫不關心它的存在,更不會產生掌握它的需求。”為達到教學目的,可將學生帶至生產實習現場,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圖樣在加工過程中的作用。這樣可使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重要性有較深的感性認識,進一步理解到圖樣是工程界技術語言的具體含義,為後續內容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 注重教學的直觀性,培養空間想象力

直觀性教學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直接觀察對象,認識對象。讓學生通過感性認識和直覺思維達到學習和發現的目的。直觀性教學不僅有利於滿足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也給了學生在“眼見為實”的學習過程中,自己進行猜測、探索與發現的機會。教學的直觀性使用得恰當,能提高課堂效益,增大知識密度,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減輕學生記憶理解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 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

機械製圖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理論課,教材上所涉及的理論知識,需通過相應的實踐活動才能掌握。 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要實踐活動是在老師指導下的各種練習,這是學生鞏固知識、培養各種學習技能和能力的基本方法。學過的知識如不及時練習、運用,很容易遺忘,正因為如此,適量的練習非常重要。在知識轉化為技能的過程中,練習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留有必要的時間,有針對性的進行課堂與課後練習,以使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和掌握規律。這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能力的過程。

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發揮學生自主性,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激勵者和點撥者。學生只有在濃烈的民主氛圍中,輕鬆的情景下,思維才會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注重對學生自信心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敢想、敢説、敢做,對學生的錯誤不要一味的指責,要充分利用學生求新、爭強好勝、渴望成功的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教師應多鼓勵學生,而不是隨意批評甚至嘲諷學生,要儘量淡化學生對自己回答失敗的自卑心理,以增強基礎較差學生的自信心,激起他們的競爭意識,嘗試表現的慾望。

在形式多樣練習中,師生之間增進了瞭解,建立了一種夥伴式的合作關係,課堂教學充滿了活力,使學生從心理上接受這門學科,從而在本質上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作為職業學校學校的教師,應注意根據培養目標,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興趣,從學生的動手能力出發,提高教學效果。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3

讀完憩園,留給我的是一種沉重的氣息。是一種對人生的惋惜,對生命的惋惜。事物的發展看似平凡,卻怎麼也脱不了命運的擺佈。憩園裏的兩家主人,在這裏上演的是一曲命運的悲歌。

小説憩園以第一人稱我進入憩園的所見所聞所感展開,描述了憩園裏前後兩家主人的命運,看似不同,卻也相同。被同一根命運的繩子所牽引,演繹一場人生的悲劇。是無法擺脱,還是根深蒂固?

小説主人公我進入憩園,便與楊家小少爺相遇。從朋友口中得知,小孩時常進入憩園採摘茶花。也許是好奇,也許是由於同情,便有了我想打探出小孩的遭遇。楊家的命運便再次在此展開。

楊三爺是憩園原先的主人,靠着祖輩遺產過着安閒的日子,吃喝嫖賭,揮霍家產,使家裏一日日走入困境。為了錢財,兄弟們商量着要把憩園賣掉,平分祖先遺留的最後家產。此刻的楊老三想要守護這份產業,已經是不可能的了。他的大兒子留學回來,代替了他在賣公館的合同上簽字。幾個月後,憩園便有了新主人。楊三爺的所作所為引起了家裏人的不滿,大兒子恨他,並以極端的方式對待自己的父親,言語逼人,處處充滿着恨意,最終把父親趕出家門。妻子恨他,無法原諒他背叛自己,縱容自己的兒子如此對待父親。唯有小兒子,時刻想着父親的好,時刻想着要照顧父親,然而他還小,沒有強大的力量去做成這件事,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一段悲情的結束。

楊老三過慣了榮華富貴的日子,在社會上完全沒有生存能力,離開了錢的依附,註定是生命的結束。淪為乞丐,住在祠堂,親人好友不相認,平時靠偷竊維生,最終被抓囚禁,因做不了苦工裝病,被送入病房,染上霍亂而死。

楊家小少爺心地善良,但卻也是擺脱不了悲慘的命運。父母親吵架,哥哥與父親反目成仇。自小,他在恨的周圍成長着,遭遇着那麼多的苦難。他只有一個小小的心願,就是父親能夠回來,一家人和和氣氣過日子,然而他的這個小小的心願也不能夠實現。是被什麼剝奪的呢?是一個人在祖輩的遺產中喪失了自己所造成的。

憩園的新主人,是小説主人公我的朋友。他是一個愛誇耀的人,有壯志,但卻不肯腳踏實地去做,也是在消耗光陰中過日子。他縱然自己的兒子一步步地墮落。因為過於溺愛,導致了兒子最終的死亡。他的兒子小虎,在他前妻家裏人的教唆之下,憎恨自己的後孃,不愛學習,經常在外賭錢看戲。拿着父輩的錢,尋歡作樂。可以説小説中的小虎和楊三爺,是同一類型的人物。他們有着同樣的命運是不難而言的。

憩園的女主人是一個新式人物,她有一顆悲憫之心,她同情着一切不幸的人,她只希望人間能有温暖與歡樂,哪怕是小説也好,她也希望有一個圓滿的結局。然而命運對她也是殘酷的,空有着丈夫的愛,卻得不到理解,兒子的恨意無法消除,努力做好妻子母親的角色,卻因出身的卑微,讓別人瞧不起。她是一個苦情人,在這樣的生活禁錮下,她是否又有勇氣走出來呢?如果沒有,就像巴金先生説的那樣,這位好心的女人,將來也會悶死在這個公館裏。

憩園裏上演了兩家主人的不幸,享受榮華富貴,帶來的只是一次次悲慘的命運。貪圖安樂,是以生命付出代價。憩園裏籠罩着悲哀的氣氛。縱使有美麗的庭院,縱使有安寧的環境,也不能讓人走出悲哀的命運。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4

讀《戰爭與和平》很舒服,不僅因為作者語言描寫上的順暢,更在於從這部作品中感受到了很多與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相契合的地方。從我自己看來,作品之所以有價值閲讀,可能就在於作品能夠給予顯示以啟示,無論這種啟示是正面的借鑑還是反面的提醒。

皮埃爾和安德烈有過一場爭吵,他覺得安德烈只是為自己活着實在難以理解,他在共濟會的影響下,認為應該努力求得自身淨化,為他人,愛鄰人。從這裏,隱約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修身養性,推己及人,忠恕之道甚至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書中關於戰爭的描寫,也有很多和中國人體驗相符的地方。尼古拉參戰受傷之後,想到了家裏的好,發出了我為什麼要到這裏來的疑問;安德烈也對自己參軍作戰的目的產生了懷疑:到底為誰作戰?這樣的一些思考在中國同樣有過發展,中國人也有所謂“一將功成萬古枯”的歎息,也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反思。甚至於書中多處可見的關於人民戰爭、游擊戰爭十分純潔和強烈的民族感情的描述,恍惚讓人體會到了中華民族生死危機關頭所發出的“救亡圖存”的最強音。更有甚者,戰爭幾近結束之時,面對軍隊大量的減員,書中竟然會有“剩下的全是菁華”的感歎,抑或是振奮人心,一掃頹氣的激勵,這種.種不能不讓人想到長征結束後毛澤東對於中國紅軍的種.種描述。

這本書太多的地方能激起人關於我們所熟悉的中國歷史、文化的聯想。50、60年代的翻譯文學已經內化在中國現代傳統之中,不知道中國的讀者們是否從這些翻譯的經典中看到了我們久遠的傳統和不久前這個國家有幾許相似的經歷;甚至於再往年推,革命戰爭年代的人們讀這本小説是不是從中汲取了很多可供中國革命學習的地方;再往後,80年代的人們熱衷於讀這些經典,比如説戰爭與和平,其中是否也喚起了人們對歷史的回憶,並引發了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中國現代傳統,也即20世紀中國文化傳統和現在有什麼關係?這其中是否還有一些可以作為精神傳統滋養下一代?”從第一個問題看似很自然地過度到第二個問題,然而我不認為這樣,甚至於如果把這兩個問題過分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會影響我們對第一個問題的思考。如果這麼推理可能要好很多:影響20世紀中國文化傳統的種.種因素中,集中到本次討論的範圍也即那些文學經典,是否還有很多值得今天的人借鑑學習的地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就要反思為什麼包含了很多經典要素的作品在今天不能再引起今天人的廣泛興趣?當然可以我們可以説出很多諸如社會急速發展,誘惑越來越多之類的理由,但是對文化問題的反思可能並不能僅僅侷限在對政治、經濟問題的反思,文化本身可能就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我們是不是可以從《戰爭與和平》這些經典之中發現一些我們以前沒有發現的東西,從另外一個角度,就是能不能從現代的角度對這些經典進行再解讀,重新發現或者重新認識一些對於我們有啟示的東西。由此聯想到近年來頗熱的“國學熱”,無論這種國學熱是炒作出來的,還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學熱,既然這股熱潮能夠出現,就説明了社會上更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了我們存在的問題,並且希望能從我們的傳統中尋求解決之道。當然,有很多人會覺得這種國學熱是在西方知識結構框架中對國學的解讀,並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所謂的國學。我覺得即使這樣又有什麼關係呢?即使我們不能擺脱全球資本主義化的趨勢,我們同樣能夠重新發現我們自己的傳統。推而廣之,對於《戰爭與和平》這些曾經影響過我們或長久或短暫歷史的作品,重新解讀的意義也在此:發現延續的傳統,構建新的傳統。

再回到作品本身,從書中大段關於舞會的描寫,對於人物心理的描寫,對於景物場景的描寫,很明顯的顯示出托爾斯泰在這方面寫作的得心應手。在讀刺蝟與狐狸之前,雖然覺得書中大段所謂傳教式般的議論很是枯燥難讀,但並不覺得這是此書的敗筆,甚至覺得是自己素養不夠,才導致不能理解提升作品檔次的“精華部分”。當時就是這麼認為的,所以13日上課的早上還特地將第四冊最後關於歷史的探討重新細讀了一遍。由於水平的侷限,並不能發現其被貶低的原因。單從表面來講,托爾斯泰舍長就短,顯然有他自己的思考,而這種思考很明顯與作者的危機意識緊密相連。這一點可能跟魯迅等文人頗為相似。張承志在《魯迅路口》的散文中,認為魯迅不走“純粹的文學道路”的願意在於魯迅的“良知”。張的觀點有偏頗的地方,但是還是很清晰的表達了魯迅以及魯迅之後的一大段時期,社會需要思想,中國需要思想。

《戰爭與和平》在中國的流行,其中應該也有這方面的因素。毛時代的人人都可能成為哲學家,這時間的人當然需要思想,於是《戰爭與和平》流行;從一些80年代的回憶文章特別是對於80年代大學生活的回憶文章裏,很容易發現有過一段詩意的時間,結詩社、讀尼采等等,對獨立思想的追求,於是《戰爭與和平》流行。90年代之後,人們不再需要詩了,好像獨立思考的人也越來越少了,於是通俗的文學取代了經典,也就是課上所説的,突然發現現在的人不讀“《戰爭與和平》”了。從這個角度來講,對這類文學作品的重新解讀,發現延續的傳統,構建新的傳統,或許還有對社會重新啟蒙的意味。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5

放暑假了,我在假期裏讀了《簡愛》一書,頗有感想!

書裏主要寫了女主人公簡。愛從小是個孤兒,寄養在舅母家裏。由於她沒有財產、沒有地位,自幼就受到虐待和歧視。也因此,簡。愛從小就養成了反抗不合理社會習俗的堅強個性。之後,她進入了羅沃德學校學習。畢業後,簡。愛來到桑菲爾德莊園任家庭教師,她的自尊、自愛和自信贏得了人們的敬重。在與主人羅切斯特先生相處的過程中,兩人都被對方的氣質所吸引,他們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磨難,最終走到了一起。

讀完此書,我被簡。愛那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那豐富、明確、堅定的追求女性在社會上的獨立和尊嚴的個性所震撼,我也為海倫的智慧、愛心、真誠所感動。是的,雖然她在人世間的生命是短暫的,可她的一生卻綻放出流星般的光芒。我還為羅切斯特先生的熱情奔放、敢作敢為、敢愛敢恨、有同情心而感到敬佩。我憎恨裏德太太,她對窮人的痛恨是簡·愛以及讀者都難以忘記的,她作為簡·愛的舅母,狠心地將年僅十歲的簡·愛送進孤兒所,並一心盼望她在瘟疫中死掉!

《簡愛》就像是現實生活中的“灰姑娘”的奮鬥史,簡·愛堅強地面對困難,挫折,她還追求男女間的平等,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平等。正如她所説的那樣:“我跟你一樣有靈魂,也同樣有一顆心!”

《簡愛》教會了我們堅強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她也同樣教會了我們要平等對待生活中的事物以及各式各樣的人,她還教會了我們要在生活中自強自立……

是的,我有時侯還不能夠平等待人;還不能夠面對各種挫折;還不能夠在學習、生活上完全自立。

記得有一次,我數學題目做不出來,我也沒有認真地思考一下,就讓爸爸幫忙,但爸爸説他沒有空,叫我自己思考去解決問題。可我卻偷懶,吵着讓父親教我。爸爸就讓我反覆看書上的例題,讓我真正看懂了,再讓我做作業題,我一下子全懂了!我終於明白了,我們遇到困難時要有信心、要敢於面對困難、學會自力更生。

我反覆讀了好幾遍《簡愛》,也流了好多的眼淚,是同情、感動的眼淚,也樹立了奮發進取、自強自立的信念。漫漫人生路上,《簡愛》是我的精神財富,將鼓勵我不斷前進。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6

“邈兮斯人,勇毅絕倫。不畏強暴,不恤喪身。誰畏痴愚,震立功勛。慷慨豪俠,超凡絕塵一生惑幻,臨歿見真。”這是堂吉訶德的好友參孫騎士給堂吉訶德的墓誌銘,也是體現了作者對堂吉訶德一生的總結。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一個騎士也許也可以有千萬個化身。在堂吉訶德自己的眼裏,世界有"該去掃除的暴行,申雪的冤屈,補救的措施,改革的弊端,以及履行的義務",自己身為一名騎士,"覺得遲遲不行對不起世人"。簡而言之,騎士應該是勇敢的象徵,承擔着自己的責任。在堂吉訶德的僕人桑丘潘沙眼中,騎士就是“一會兒捱揍,一會兒做皇帝;今天是天下最窮困的人,明天手裏可以有兩三個王冠可以賞給他的侍從。”對騎士截然不同的想法並沒有阻止他們走在一起。

因為桑丘對有利可圖的篤信和堂吉訶德對騎士精神的堅信不謀而合,這兩個都有些瘋癲的人理所應當的結伴同行,開始他們的結伴之旅。都是所謂的精神追求者,所以即使是連底部的物質需求也沒滿足的人,也可以把自己的世界想象成騎士的世界。正如每一個硬幣都有兩面,堂吉訶德的形象就像一塊硬幣,你可以看到他搞笑的一面,也可以看到他哲思的那一面。

“我也不知道現今我們這個充滿災難的時代裏,騎士的道理是否還行得通。”堂吉訶德的死去,於是世界重新變回無聊。一個能夠建立起那麼大一個騎士道幻境的人,惦記着杜爾西內婭中的魔法,明明死前的一章,他還惦記着那個絕代佳人,還在盤算着可能會成為一個遊蕩牧人,骨子裏漂泊與冒險的精神還沒有完全死去,但這個幻境已經被他毫無預兆的親手戳破。

在臨死的前一刻成為一板一眼遵循着作息時間規律的人,心甘情願地帶着日積月累長出了青苔的鐐銬,五彩斑斕的美夢已經失掉了它的顏色,純粹而富有生命力的靈魂被炙烤着枯萎。結尾處突然的骨折,使人不免為之感歎,始覺文章的奧妙所在。

史詩都變成了廢話,生活的波瀾終於在日復一日的重複與瑣碎中結束了。我的耳邊想起我們浮想的遊俠騎士堂吉訶德的話,以此作為祭奠。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7

看完古典老師的作品——《拆掉思維裏的牆》,我很受感觸。我認為古典老師正是這個時代中為數不多的獨立思考者。任何困於現狀無法突破或者試圖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應該讀一下這本書,它將有助你改變習以為常的思維定式。推倒束縛自我的思維之牆,就會發現改變命運的鑰匙。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深知一種好的思維方式是如此的重要。記得小時候,因為父母為我提供上學的機會,我才能夠有機會學習知識。然後進入國中,但我不知道這樣一直學習意味着什麼。後來,我又進入高中,因為只有通過高中三年以後的大學聯考,才可以進入大學,所以我拼命地學習。可是即使進入大學,以後的生活又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也許以前是父母在引導我前行,所以我的思維處於被動狀態。但現在,作為成年人,我必須要鍛鍊自己,讓自己拆掉思維裏的牆,從而不斷超越自己!

古典老師在這本書裏談到很多方面的問題。譬如:買房、愛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過閲讀,我產生好多對自身現狀及未來的思考。或許會有一些擔憂——對未來的擔憂,但我也會克服它們,自信、快樂地生活下去。

正如俞敏洪對此書的評價:讓我們的生命有自己的價值。誠然,既然上帝賜予我們生命,我們為何不珍惜?我們應當珍惜每一秒鐘,換一種思考方式,努力拆掉思維裏的牆,這樣你才會對生活充滿無限的渴望與期待……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8

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三類鳥的生活特徵。第一個是鷹,鷹是食肉猛禽,喜歡飛翔,飛翔姿態優美。動作敏捷、靈活又兇猛。第二個是天鵝,為水生植物為食,喜歡在湖泊和沼澤地帶生活。第三個是相思鳥,生活在平原至海拔20xx米的山地,常到樹冠尋食,偶爾到地面尋食。

書中詳細地寫了雄鷹金閃子和白羽臀和睦相處團結互助故事。被摔死的鷹和弱智“雞”是作者用雞蛋換了鷹蛋產生的兩篇故事。天命中描述了鷹媽媽用一個孩子去引誘毒蛇出洞,抓蛇救另一個孩子的故事。一對白天鵝中寫了雌雄天鵝生死不離的故事。

這本書中的故事告訴我鳥類動物也同人類一樣有感情、有私心、團結。金閃子和白羽臀本因該不能生存在一個地方,但是,當金閃子遇到毒蛇攻擊快致命時,白羽臀出手相助,從此他們成了好朋友。在學校裏我們也因該互幫互助互學,不因該打架。鷹媽媽為了鍛鍊小鷹能飛活活的將其摔死,從中看出鷹媽媽為了鍛鍊小鷹能飛的本領,讓小鷹早日掌握飛的技能,不惜犧牲他們的性命。這裏我想到爸爸媽媽平時教育我、教我學習,就是讓我長本事,長大以後讓我做一個有文化、有知識的人。天命中寫到了用小鷹做誘餌引蛇出洞時,一個是自己親生的,一個是領養的,作為鷹媽媽,很難去選擇誰去做誘餌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鷹媽媽閉上眼睛,隨手摸了一隻。説明鷹媽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做毒蛇的誘餌非常危險。由此想到媽媽帶我去游泳,我説:“帶一個浮帶就行了。”媽媽不放心,怕我沉水了,就給我套了一個救生圈。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9

今天看了一部小説,名叫《紅玫瑰與白玫瑰》——"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照舊"牀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這就是文章的開頭部門。

通過一個叫振保的男人,反映出現實社會的一種現象,一種人性的特點——每個男人都希望他生命中有兩個女人,一個是他的白玫瑰,一個是他的紅玫瑰,一個是聖潔的妻,一個是熱烈的情 婦,同期的,相間的,點綴他荒蕪的命運。這就是現實社會中的男人

其實現實社會中每個女人也希望他生命中有兩個男人,李碧華在《青蛇》中就有寫道。許仙和法海,是的,法海是用盡千方百計博她偶一笑的金漆神像,許仙是依依挽手,細細畫眉的美少男。兩個都有各自的優點。

現實的醜陋與不堪總是讓人脊背發冷,無法直面我希望對於這世上的某個人,我既是他心中的白玫瑰,又是他心中的紅玫瑰,他也填滿了我心中許仙和法海的位置。開始幻想我以後擁有這般完美的婚姻,假如做不到,那麼我也寧願挑選做一顆硃砂痣。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10

《堂吉訶德》的小説主人公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坤,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説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遊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為自己終生為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裏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羣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皂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捱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卧牀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初看《堂吉訶德》,我認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經質的“勇敢精神”在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越發看不起他。但是細細品味,又覺得書中藴涵了一種道理。人們的最基本的本質就是為了自己的目標不顧一切地去實現它。在實現的過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兒似的遊俠騎士,那位奇想聯翩的紳士,時刻體現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這是人類最崇高的精神,因為太單純了,才鬧出許多笑話。

塞萬提斯寫《堂吉訶德》時,為的是打擊、諷刺胡編亂造、情節離奇的騎士小説及其在人們中造成的惡劣影響。本打算寫成幾個短篇故事,後來寫着寫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理想都寫進去了,思想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現實,直至描繪了西班牙社會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成為我們瞭解和研究西班牙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一部百科全書。

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中一方面鍼砭時弊,揭露批判社會的醜惡現象,一方面讚揚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貧濟弱等優良品德,歌頌了黃金世紀式的社會理想目標。所有這些,都是人類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時空,對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具有現實感。相隔四個世紀之後,仍感動着每一個讀者。《堂吉訶德》中出現了近700個人物,描寫的生活畫面十分廣闊,真實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西班牙的封建社會現實,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無恥,對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11

有多少父母知道,嬰幼兒喝了糖水後為什麼拒絕再喝白開水?他們為什麼愛吃手,還對非常微小的東西感興趣?讓他聽磁帶,他的興趣為什麼不在聽上,而是在來回裝卸磁帶上……

在讀了資深幼兒教育學家孫瑞雪編著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後,我才瞭解,這一切的背後,是一個黃金般貴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這本書收錄了200多個孩子(0~10歲)敏感期的真實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長或老師記錄,通俗易懂,孫瑞雪老師針對每個不同案例都作了點評,她認為兒童的智力來自於感覺;個性跟創造力之間是畫等號的,創意不能教;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實…… 這是第一次大規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20xx年的金鑰匙,引領我們讀者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破解兒童內心的祕密,讓每個孩子在愛和自由中健康成長。

敏感期是培養孩子的性格、興趣、思維能力和獨立能力的最佳時期。它的一個特點就是不期而至。成長中的兒童有一個接一個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師都不太瞭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維,成人的價值觀來判斷孩子的行為。他們強制性的介入不但侵佔了兒童每個敏感期的獨特發展時機,還會使兒童對強制灌輸的內容產生恐懼,嚴重破壞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探索行為。有問題的兒童,如多動、自閉症的兒童,正是他們的探索活動被嚴重阻礙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晰、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

這本書中的一句話讓我感觸至深:"只有錯誤的成人,沒有錯誤的兒童。"這就要求我們應該深入瞭解孩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一切特質。除了觀察、瞭解外,我們還應該給幼兒充分的愛和自由。

在這本書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從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間敏感期、人際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對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觀的認識。全書的述説對兒童種種發展都充滿了由衷的讚歎和崇拜,言語中充滿了愛和包容,尤其對兒童某些"惡劣"的行為和言語的衝撞,都能那麼寬大的包容和理解。

在讀這本書後,我更深刻地認識到,兒童成長的每一個重要時期和生命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作為未來的一名幼兒教師,我認識到教師重要的品質之一是會觀察,不去幹擾孩子,充分給孩子愛和自由的空間。教師學會捕捉兒童的敏感期,如何在關鍵時刻給予孩子科學的教育和關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幼兒敏感期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且還可以在做家長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對於家長提出的疑問也能做出正確的分析,讓孩子在充滿愛、充滿快樂自由的環境中成長。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12

最近我看了一本叫《 外公是棵櫻桃樹》的書。它是意大利知名童書作家安琪拉。那涅第寫的。

故事是以小男孩託尼諾為第一人稱來敍述的。託尼諾特別喜歡住在鄉下的外公外婆家,外婆長的很胖,她喜歡養雞養鵝,她養那些雞就像撫養自己的孩子一樣,她認得每一隻雞,替它們取名字。外婆特別偏愛一隻母鵝,它叫阿鳳,人家都説它比狗聰明十倍。外公高高大大,年輕的時候是方圓百里內最帥的男人。外公親手種了一棵櫻桃樹,給它取名叫“菲麗絲”。它和託尼諾的媽媽一起長大,後來又成了託尼諾的玩伴。外公教託尼諾爬樹、摘櫻桃,再教他學會傾聽大自然的聲音,櫻桃樹的呼吸聲、山雀媽媽餵飽山雀寶寶的嘰喳聲、蜜蜂吸飽花蜜的嗡嗡聲……外公還教託尼諾如何與動物相處,例如和小鵝阿鳳的友誼。當外用一天天老邁,政府因要修路而要砍倒櫻桃樹的時候,託尼諾奮不顧身地爬到樹上不讓人家砍。爸爸去找市長,講了櫻桃樹的故事,市長説:“把這麼漂亮的櫻桃樹留下來應該沒問題。”最後託尼諾一家又過上了安定和快樂的生活。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託尼諾是個天真、活潑的小男孩,他有豐富的想象力,也善於觀察和思考。外公外婆永遠活在託尼諾的愛中,也因此給了託尼諾對抗不公的勇氣,他成了捍衞櫻桃樹的小英雄。我要向他學習。因為櫻桃樹不僅僅是一棵樹,它是家庭與生命延續的象徵,更代表了外公的精神。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13

悲劇,總會催人淚下,確切的來説,它不止催人淚下,還有使人惋惜的,常常被稱作喜劇的反義詞。悲劇並不侷限於戲劇中,現實中也有。不過,有的悲劇是偉大的。這裏,我要講的關於我們學的課文——《偉大的悲劇》。

稍微瞭解南極的人知道,南極洲南緯90度的科學實驗站取名為阿蒙森·斯科特。這為了紀念人類歷史上最早到達南極洲的極點的兩名科學探險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國人斯科特。阿蒙森的隊伍最先到達極點,然後凱旋而歸。可斯科特的隊伍慢了他們近5個星期,雖然也到達了極點但迴歸的途中,南極寒冷的天氣提前來到,無情地襲擊他們。在惡劣的條件下,他們在飢寒交迫中掙扎着,進行了2個月的搏鬥。最後他們體力不支,長眠於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之中。

真是一場駭人聽聞的悲劇。這些英雄,之所以稱為英雄,是因為他們擁有高尚的品德,視死如歸的精神。首先是禁衞軍奧茨,為了不拖累同夥,在關鍵時刻保護同夥,而向死神飛奔。而最後,他們抱着絕望,驕傲地等待死亡。他們無怨無悔地爬進睡袋。尤其是斯科特,到生命最後關頭給他所愛的一切人寫了書信,表達他無私的愛和真誠的情義。所以,當他們與世長辭後,連最高權威的國王也跪下來悼念他們,可知他們在人們眼中的地位——至高無上。

有句話説得好,“死亡不是生命的終止,而是生命的昇華。”這就像課文中的那句話: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厄運的搏鬥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這已經表現他們為事業而獻身的精神是無比高尚的。

雖然他們去世多年,但我相信,他們的高尚精神永遠活在人們的心裏,永遠不會被人們放棄或遺忘。悲劇,是偉大的……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14

這個暑假我讀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這本書的內容豐富多彩具有傳奇色彩。是羅爾德·達爾寫出來的典藏作品。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聰明的狐狸爸爸、美麗的狐狸媽媽、天真可愛的四隻小狐狸還有最卑鄙、最小氣的博吉斯、邦斯、比恩。博吉斯是養雞場的場主,他很胖,以為他一日三餐要吃三隻蓋着厚厚一層水果布丁的水煮雞。所以他身上有爛雞皮的惡臭味。邦斯是鴨鵝飼養場的場主。他很矮,他把鵝肝搗成令人作嘔的糊糊,然後把它們塞進炸面圈裏。所以身上帶着一身鵝乾的臭氣。比恩是火雞飼養場的和蘋果園的主人,他很瘦,他根本就不吃什麼東西,而是飲用大量的烈性蘋果酒。所以上上下下都被一股蘋果酒的氣味團團包圍着。

我最喜歡的片段是狐狸一家組織的盛大的宴會,因為狐狸一家脱離危險,並且找到了很多食物。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面對困難不放棄,沉着冷靜,勇敢面對,才會有美好的結果。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15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底藴深厚。在這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古典名著不計其數,但使我感觸最深的是《世説新語》。

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把《世説新語》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世説新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説集,由劉義慶(南朝宋文學家)主持編寫的是一部紀錄魏國風流的故事集,其內容主要涉及漢末至東晉時期士族階級的逸聞趣事。《世説新語》所記載的雖是片言數語,但內容卻異常豐富,對後世的筆記小説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仿照此書體例而寫成的作品更是不計其數。書中不少的故事,成為後世戲曲小説的素材,成為後世詩文所常用的典故,在中國文學具有重要的地位。

“庾公乘馬有的盧,或語令賣去,庾雲:"賣之必有買者,即當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於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後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盧馬,有人勸他賣掉。庾公説:"賣它就必定有人買它,那樣也會傷害這位庾公(庾亮)騎乘的買主,難道因為它對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禍他人嗎?從前孫叔敖為了後人而殺了兩頭蛇,被古人傳為美談,我效仿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達事理嗎?"這是選自《世説新語》德行中的:庚亮不賣的盧,這其中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品行。當我們做一件事時,我們應當為他人考慮,不要只因為個人的一己私利,而禍害到了他人。這樣即對自己不利,也對他人不利。所以我們在做一件事時,我們要顧及他人感受。

“王子敬自會稽經吳,聞顧闢疆有名園,先不識主人,徑往其家。值顧方集賓友酣燕,而王遊歷既畢,指麾好惡,旁若無人。顧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齒之傖耳!”便驅其左右出門。王獨在輿上,迴轉顧望,左右移時不至。然後令送著門外,怡然不屑。”意思是:王子敬從會稽郡經過吳郡,聽説顧闢疆有個名園,原先並不認識這個名園的主人,還是徑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顧闢疆正和賓客朋友設宴暢飲,可是王子敬遊遍了整個花園後,只在那裏指點評論優劣,旁若無人。顧闢疆氣得臉色都變了,忍受不住,説道:“對主人傲慢,這是失禮;靠地位高貴而對人驕橫,這是無理。失去了這兩方面,只是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罷了!”就把他的隨從趕出門去。王子敬獨自坐在轎子裏,左顧右盼,隨從的人很久也不來。然後顧闢疆叫人把他送到門外,對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從這則故事中使我明白了人際關係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們人生的成敗。所以,我們必須注重日常的禮儀文明,做到與別人交往有尺度,説話要有分寸,行為要有節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諛奉承,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

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泉水所潤。

認真品讀這本書,我受益匪淺。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奼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説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我們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身上揹負的不僅僅是中國的未來,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也需要我們去傳承;讓我們行動起來,讓這條歷史長河源遠流長。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16

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從黃帝以來的上古傳説,到商周時期的歷史事蹟,再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不安。時間一共跨越了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歷程,因此它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這部書是24史之首,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它又稱《太史公記》,或稱《太史公書》。此書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而且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都栩栩如生,並且有着鮮明的個性。書中用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往往讓讀者讀起來愛不釋手,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讀者們的心情也會為之而改變。每個讀書的人都不禁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也因為這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能夠把讀者帶到了那個遙遠的各個時代,感受着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這一切的描寫和記敍,都能在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史記》中有很多的故事表達了對古代優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還有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這篇故事,表現了一個為民造福的無私的大英雄,從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形象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地非常的善良,肯為別人付出而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利益。他帶領着人們共同治理了九條河流,從而為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這篇文章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最大程度的寫出了人的力量的偉大。我還從趙氏孤兒的故事中,看到裏面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鬥志鬥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於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還有其中的《武王滅紂》通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為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文王和武王。《陳勝吳廣》的故事則是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着奴隸軍推翻了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雖然只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還有《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衞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這些故事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還有,我深深地佩服這本書的作者司馬遷。對與寫這本史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由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馬遷在耳濡目染下對歷史發生濃厚興趣.一旦遇到問題,司馬遷總會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為止。如果書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會求教他人或親自實地考察以辨真假。當司馬談罹患重病時,他緊緊握住兒子的手,再三叮嚀他繼承父業。也因此司馬遷痛下決心要完成父親的遺志,編寫史記。後來,雖然司馬遷不幸遭遇了宮刑,然而他克服了宮刑的恥辱,忍辱負重,繼續編寫《史記》,經過了整整__年的不懈努力,才終於完成

《史記》這本傳世千年而被後人讚歎不絕的名著。他的這種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17

今天,我閲讀了《快樂王子》這本書,其中讓我記憶最深的一個故事是《巨人的花園》。

《巨人的花園》是這本書中最短的一篇,也是美的一篇。自私的巨人從來不讓任何人進入他的花園,還築起一道圍牆,從此他的花園一直是冬天。終於有一天,巨人想通了,推倒圍牆,讓孩子們進來玩。春天來到了巨人的花園,他也終於明白什麼是世上最珍貴的東西。

這篇故事雖然很短,卻隱藏着一個重要的道理——做事不能自私。巨人的花園之所以會一直是冬天,那是因為當時的巨人太自私了,所以連春天都不願意來拜訪他的花園,秋天把果實送給千家萬户,卻冷落了他的花園。但最後,孩子們幫助了他,他們的到來使花園恢復了生機,巨人才會醒悟。

每當我想起《巨人的花園》這個故事時,就也會聯想起自己身上發生的事:在學校食堂分菜時,我就把好的分給自己;自己做了什麼壞事,卻想把責任推卸給參與其中的人等等。一想起這些事,我就十分愧疚,心想:我以後絕對不能再這麼做了,我要向醒悟的巨人學習!

《快樂王子》是本好書,有許多人物的真善美都值得我們學習,我一定要經常翻閲。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18

《淘氣包馬小跳》之同桌冤家,這個故事的主人公路曼曼和馬小跳都非常可愛。

路曼曼與馬小跳是同班同學。路曼曼是班裏最聽話的學生,而馬小跳是班裏最調皮的學生,老師叫路曼曼看管馬小跳。他們原本是一對好夥伴,自從路曼曼把馬小跳的不良行為的登記告訴了老師以後,他們同桌冤家的戰爭,就這樣拉開了序幕。挑起戰爭的基本是馬小跳,全副武裝,披掛上陣,頻頻向路曼曼發起進攻。一上數學課,路曼曼逮住機會就向馬小跳展開反擊。他們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就這樣一部好看的同桌冤家的好戲出演了。

自從讀了這本書後,它讓我明白了:同學之間應該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19

讀了俞敏洪老師的《永不言敗》後,我深有感觸。

首先,書中提到了一個觀點“被餵飽的熊是死熊”,此説法來自加拿大一條高速公路旁邊書裏的一個路牌“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 。 原因是過去很多人在路邊看到熊以後都會扔東西給熊吃,導致後來熊就老在路邊的等人施捨食物,慢慢就失去了自己覓食的本領。到冬天沒有人去餵它們食物時,有的熊就被凍死餓死了。政府為了保護動物,遂在路邊立起這樣的牌子。結合實際情況,我很自然地想到了目前的獨生子女。首先必須肯定的一點是做父母的一片苦心,一切為了孩子好。殊不知,孩子必將是要走向社會的,如果真的是為了孩子着想,便應該一切按照社會的要求去培養孩子,而絕不是按照父母或孩子的意志去培養。現在的很多學生,從小到大,父母照顧的太周到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實際上上這樣的做法是讓孩子缺乏最基本的獨立思考和行動能力,可想而知,這樣的下一代是很難承擔起重任的,畢竟父母不可能永遠在我們身邊。希望這點能給我提個醒,當我日後做父母時,不要把我的孩子養成一個喂的很飽的白熊,我更希望的能夠看到她擁有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不斷提高的生存能力。相信只有這樣我才算是盡到了做父親的義務,無論是對我、對孩子及對社會才是最好的交代。

其次,俞老師在書中還提到了一個新的觀點“用普遍資源換取稀缺資源”。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的用普遍資源換取稀缺資源的過程。所謂普遍資源,就是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能力和水平,比如説,英語水平,管理水平,電腦水平等等,但這些資源通常需要你的努力才能獲得。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很多人不能付出足夠的努力,因此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能擁有較高水平的普遍資源。所謂稀缺資源,就是少數人佔據着,不能輕易得到且具有更高經濟價值的資源。比如銀行行長,等等。相信想明白了這個本質,再輔以明確的目標,我們自然會知道如何去做了。俞老師還特別指出,從做人的角度説,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即使你周圍的環境及其惡劣,你也要有自己的信念和標準,不為別人的低級和庸俗所迷惑,從做事的角度説,當一個人擁有的稀缺資源越多,就越容易獲得成功,從而最終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此外,俞老師在書中的其中一章“失敗背後的機會”中還寫到自己的一些親身經歷,並輔以十分深刻的一些人生道理。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是不斷在失敗中尋找、把握機會的過程,沒有失敗就無所謂成功。機會通常是有偽裝的,他們穿着隱身衣來到你的身邊,大多數人渾然不覺,但那些具備度的素質的人卻能看到其存在並抓住他們。這些素質中最重要的就是承受失敗的能力和勇氣。俞老師毫無保留的講述了兩次對其生命有轉折意義的失敗。一次是大學聯考,前後共考了三次,最終考入了北京大學。這件是説起來很輕鬆,但當我們設身處地的想想那荒廢的兩年,又有多少人能夠堅持下來呢?會不會有許多人上自考或者出國呢?但正是這份堅持和痛苦的經歷,讓俞老師想明白了兩件事,一是堅持,而是能力和目標成正比。俞老師的另一次失敗,則是留學夢的破滅,尤其是在那個留學狂熱的年代,在學習成績優異且託福成績很高的情況下,那種感受可想而知。但正是這些折磨促使他找到了新的機會,創辦了新東方。只有當我們能夠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失敗和挫折,我們才能有所收穫,才能變得成熟。而那些失敗和挫折,將成為生命中的無價之寶,值得我們在記憶的最深處永遠珍藏。

青春的回憶是一淌讓時光凝住的清泉。青春的心曲是一串串風鈴般舒緩的和絃樂。青春的天空是一幅赤橙黃綠青藍紫雕琢的油畫。在時空的座標軸上,勾畫出一條條生命的曲線。

跋涉在巖石與歲月之間,奔湧的山泉衝去我嘴角的稚氣。風沙雨雪煉打了我脆嫩的骨骼,無所顧忌地唱着跋涉者之歌,任狂嘯的風,撩掀我襤褸的衣衫。胸中鼓滿不服氣,隨着混沌初開的的元氣上升,蓬蓬勃勃地進取。當帆船駛入大海、當氣球飛上天空,就可以告訴腳下的土地説:“青春不言敗!”

在奮鬥的青春裏燦爛着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20

《鑄劍》的故事源自古書《列異傳》和《搜神記》,是《故事新編》中的一篇。魯迅以白話寫文言,用新編的手法把原本僅僅幾百字的文言文,加入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想象,使文章變得更加生動更加有感染力。

古文中的楚王命名鑄劍師干將為之鑄寶劍,劍成,不僅不賞,反將干將殺頭,何等暴虐殘忍。干將的遺腹子赤鼻果然在“客”幫助下,用父親遺下的雄劍和自己的頭顱殺死了楚王。

全文有幾個主要人物,在魯迅的《鑄劍》中將鑄劍師的兒子“赤鼻”改成了“眉間尺”。眉尺間是一個剛滿16歲的優柔寡斷的少年,文章最開始眉尺間膽小得害怕老鼠,殺死一隻老鼠都會為之神傷。後來知道父親的事,經過母親的教育剛強起來並終於完成報仇大業,他的性格有一個發展、昇華的過程。將“客”改成了“黑色的人宴之敖者”,他捨己為人,行俠仗義,是一名光輝的古代俠士的形象,幫助眉尺間報了殺父之仇。將“楚王”改成了“王”,具有了更大的適應性,也有了血肉生動的性格:暴戾、荒淫、昏庸。文章還增添了“乾癟臉少年”、眾多妃子、王后、太監、老臣、武士、侏儒等次要人物。這些都有使文章高潮迭起,情節更加驚心動魄,文章結構更加完整。

故事的最後眉尺間殺死了王,成功報了殺父之仇,這看似是一個喜劇,但是我卻從這個喜劇裏面讀出了無限的悲劇。

自古都説:冤冤相報何時了。眉尺間是一個還沒有長大的16歲的孩子,性格怯懦膽小,但是他的母親卻在他剛滿16歲的時候告訴他有關父親死亡的消息,要他拿着父親鑄的劍殺了王!這是何等的可笑,一個16歲的毛孩子,卻要他獨身一人殺了擁有眾多護衞的王!這本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於是,為了報仇,眉尺間割掉了自己的腦袋,失去了自己的性命。

而黑衣人,我覺得他不僅是在為別人復仇,也是在為他自己復仇。,“仗義、同情,那些東西,先前曾經乾淨過,現在卻都成了放鬼債的資本。我的心裏全沒有你所謂的那些。我只不過給你報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靈上是有這麼多的,人我所加的傷,我已經厭惡了我自己。”當黑衣人看到金鼎中,眉間尺的頭不敵王的頭時,便毅然砍下了自己的頭,來幫助眉間尺,“待到知道了王確已斷氣,便四目相視,微微一笑,隨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裏去了。”為了幫助眉尺間這個毫無復仇能力的孩子復仇,黑衣人也失去了自己的性命。

眉尺間、黑衣人的死都讓我心驚,二人就像瘋狂的復仇者,復仇的因子深入了他們的骨髓,為了復仇他們先砍掉自己的腦袋,先殺了自己,為了復仇,他們可以幹出任何事!在復仇的同時,他們也殺了自己的命!

冤冤相報何時了?母親替死去的丈夫報了仇,但同時也失去了自己的兒子!這樣的復仇意義何在?黑衣人殺死了昏庸的君主,但是他也失去了看見下一個明君的機會,這樣的復仇意義何在?

生命的意義絕不在於苟活着,但我們仍然應該用犀利的眼光,將復仇在這種現實下必然失敗和無意義揭示出來,這種犧牲自己去復仇的方式是絕不正確的!失去了至親,雖然心痛,但仍要正視現實,而非絕望地反抗。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21

愛情固然美好,就像絢爛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嚮往,擁有一個人一生的快樂和幸福,但在不輕易間它卻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愛情中灰飛煙滅。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倫斯基過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氣,對她來説他就是希望和寄託,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愛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愛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衝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起。

不過,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己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後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愛情也將粉碎,經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着。(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現在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現在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干擾的生活吧,但現實給不了。

愛情是什麼?對安娜來説,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拋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後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現她只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因為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後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人的結局,悲慘是這個女人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要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6z4yj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