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父親的病的讀書心得感悟(通用5篇)

父親的病的讀書心得感悟(通用5篇)

父親的病的讀書心得感悟 篇1

《父親的病》文章大意:故事發生在魯迅年輕時的紹興城,魯迅的父親患水腫,長年無法康復,請了兩位診金高昂的人稱的“神醫”來看,開了不少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藥,卻無一見效,最終父親還是死了,而聽説那神醫還天天坐着驕子闊氣着呢、生活好得很、還康健,聽了如何不叫人生氣。

父親的病的讀書心得感悟(通用5篇)

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體現了當時就社會庸醫的無能,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沒法治了還故意矇騙,看似開的是神丹妙藥,其實就是故弄玄虛,使用障眼法,對病是沒有一點療效,搞得家人東奔西走到頭來還是白忙活一場,並且對治病只是忙於應付而草草了事,給人看病都只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錢。那時的社會就像魯迅的父親一樣病重了。

落墨的部分是很令人驚詫的。“名醫”居然對臨之將死的人説“不要緊的”果不其然治死了人,卻仍然提筆寫下百元的藥方為死人服下。荒.唐!而那主人仍舊很客氣地送他出門。魯迅前輩真的是很偉大,所以,我便要推翻第二段對網站上的事發表的觀點了。從這篇文章——根據看得懂的文章分析,魯迅前輩不是那種使勁罵的人,我覺得,他只是通過大量的諷刺而讓人們認識自己的錯誤,例如這個事件,罵了麼?找不到罵人的詞語。所以,魯迅前輩是那種很厲害的人——批判家(好像是這個詞),用俗話説,就是罵人不帶髒字,不過,魯迅先生比這還高一些,他是為了民族的崛起而批判,全是出於公心。我只能深深地在他身後的風塵裏鞠躬了。“名醫”的貪財便如山峯般“屹立”。

接下來,就是“名醫”用大量雜亂的藥治了魯迅前輩的父親兩年,沒有醫好,就介紹別人來醫治。“名醫”的形象如雕刻般越刻越深,為了保全名聲不顧病人的死活。唉,我只能歎氣。不過,這種人值得為他歎氣麼?算了。

也許,這位才是名醫。可惜,這位又是“名醫”。依我看來,他滿腦子裝的不是學問,而是藉口。尤其是最後一個,特別具有代表性“醫能疫病,不能醫命,對不對”,好小子,有一個推卸責任的泥鰍,居然還有顏面問“對不對?”再看看他們用的藥:河邊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一對蟋蟀、舊鼓皮製成的敗鼓皮丸。看到這裏,我已經快説不出話了,也只能向老牛喘月一樣撲哧撲哧地大口地喘氣。

魯迅似乎就是在吶喊着,對當時封建、腐敗的社會作批判!而現實社會中這種現象也不少見。 對於社會上游蕩、坑蒙拐騙、我們要與他們鬥爭到底!並從小懂得追求真理、學會揭穿醜惡事物的本質、辨明是非,並呼籲大家、廣泛宣傳、共同促進精神文明的時代進步!

魯迅前輩,真的是一個很難得的人。對於他的文學功底,不是我最欽佩的;而他那大無畏的精神和滿懷為國的火紅的心,是令我崇敬的。魯迅前輩也是人,然而他不甘做一個平常的人,他不願在沉默中死去,而願意在沉默中爆發。他像一道雷鳴閃電,炸醒了沉睡的人們,震驚了後人的我們。

父親的病的讀書心得感悟 篇2

提起魯迅先生,腦海裏揮之不去的總是那個“早”字。年少時的他,因為父親的病而遲到後,便在學桌上刻下了“早”字來激勵自己,警示自己從此不再遲到。讀了《父親的病》後我覺得,魯迅刻下的“早”不僅是惜時的早,更是提示國人:事事都要早,思想、技術、科技、國力,都應該爭先於他人,社會才能進步,國家才能富強。也許醫治魯迅父親的病在當今並不是一件難事,但在那個時候,卻讓魯迅東奔西走四處求醫,最終魯父還難逃一死。表面上看,是當時醫生水平的低下,但實質上應歸咎於醫學的落後,導致魯父病程拖延,最終撒手人寰,留下魯迅“父親!!!”“父親!!!”一聲聲悲哀的呼喚。不禁叫人潸然淚下。

從這篇文章中,我懂得要相信科學,不要迷信。

文中,魯迅的父親因為過於迷信中醫,相信那些根本好不了的偏方,而不相信科學,讓西醫診治,雖然現在中醫是我們得以大國粹,但前提是它是由科學可依,就算沒科學所依,至少不像文中那些“名醫”所説的那麼神。

同時由此讓我聯想到當時中國的落後,不僅僅是醫學技術的低人一等,在思想觀念上、綜合國力上又何嘗不是是固步自封呢?在歐洲人經過工業革命進入了機械的時代,中國卻盛行女人“裹足”、“巫醫不分”,延續了千年的封建思想、迷信意識,使中國人難以走出落後的泥沼。再追溯到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我們中國人都扮演着被侵略的角色,“東亞病夫”在中國人的心裏留下了沉痛的烙印。但中國人不甘落後。於是,便有了”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對舊世界舊思想宣戰;之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為中華民族的崛起指引了光明的道路;進過不懈的努力,中國人民終於站起來了。

魯迅前輩,真的是一個很難得的人。對於他的文學功底,不是我最欽佩的;而他那大無畏的精神和滿懷為國的火紅的心,是令我崇敬的。魯迅前輩也是人,然而他不甘做一個平常的人,他不願在沉默中死去,而願意在沉默中爆發。他像一道雷鳴閃電,炸醒了沉睡的人們,震驚了後人的我們。

父親的病的讀書心得感悟 篇3

魯迅下面這篇文章《父親的病》,現在已經是很出名了。但是再出名,也無法改變當年他的遭遇。就象文章中所提及的“名醫”一樣,也並非名氣大就可以起死回生的。讀魯迅這篇文章,我為其之痛苦遭遇而感到遺憾,如果其言屬實,更是為這些裝模作樣、故弄玄虛的“名醫”感到憤慨。

魯迅當年家庭敗落,其父周伯宜從監獄放歸之後,變得喜怒無常、酗酒、吸鴉片,脾氣暴躁,臉色陰沉。先是咳嗽,然後是咳血,還合併全身水腫,最後嚴重到鼓脹發作,醫治無效而亡,前後立時約三年。我們現在難以考證其父當年得的是什麼病,不過從症狀看來,初期有點象肺結核,後期就是明顯的鼓脹。治療類似肺結核的咳嗽、咳血,“名醫”們往往是有法子的。但是要治療鼓脹這種疑難病症,如果不是真正的大師,是很難做到的。

你還別説,生薑、竹葉、蘆根、甘蔗這些東西對於清肺熱去痰,治療肺癰還是對證的。蘆根始見於約漢末的《名醫別錄》,但是,這個藥比較常用,應該在中藥店裏就有的,何至於要魯迅到河邊去掘,不解。倒是這“經霜三年的甘蔗”比較難得。竹葉、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都是些甘寒之物,雖然可以清肺熱而泄火,但長期服用而過於寒涼是會敗壞中氣,令患者病情更加嚴重甚至死亡的,而且這些藥也不是非此而病不能除的,能夠替代之藥多如牛毛,而且都是數千年長期篩選出來的,為何非要張羅這些當時也並不容易取得的藥物呢?難道“名醫”非得以此才能顯示出自己用藥之非同一般,醫術神妙嗎?

説實在話,諸如“經霜三年的甘蔗”、“原配一窠的蟋蟀”、“平地木十株”這種以搜奇掠怪為能事,又讓人難以備齊的用藥法我是非常鄙視的,真正的大方之家是不會不考慮病患的疾苦的,真正的經典也是不會隨便收錄這種古怪的藥引的。如果大家不信,可以去翻看經典的《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藏經》、《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是找不到這些東西的。這些東西的出現肯定是後世才有的。

“經霜三年的甘蔗”,大概是為了更寒涼些,因為甘蔗甘寒,入脾胃而瀉熱除煩,可清肺熱,但患有胃寒、嘔吐、便泄、咳嗽、痰多等症的病人不宜,會寒中下利,增濕起痰咳,經霜三年則更為寒涼,不但不容易找,而且於脾胃其弊端更甚。

至於蟋蟀,其性温,味辛鹹,有毒,利尿,主利水腫、小便不通等症,是適合魯迅父親水腫病症的,但從來都沒有聽説過要用原配的。文中説要用原配一窠,如果不是作者虛構污衊,就是該“名醫”太過迂腐。

平地木是可以藥用的,但我學醫半年來也看了不少醫書,卻從來沒見過這味藥,開始還以為是納音,誰知道經過查找,才知道它是植物紫金牛,也叫葉下紅、老不大,始載於什麼《李氏草祕》的書,多長在山谷裏的樹陰下,象小矮樟,自然難找。性平,味辛、微苦。歸肺、肝經。治療新久咳嗽,痰中帶血,黃疸,水腫,淋證,白帶,經閉痛經,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睾 丸腫痛。即使它有治療水腫的功用,卻肯定不是什麼常用藥。

如果就泄水利尿,消水腫而言,可以替代蟋蟀、平地木的良藥太多了,《傷寒論》裏到處都是,如茯苓、豬苓、澤瀉、滑石、海藻、大戟、甘遂等,而且大都容易從中藥店裏得到,“名醫”又何至於以此為難早已焦頭爛額的病人家屬呢?只有迂腐不化,無真才實學之醫生,才會出如此刁難的手法,所以可恨!或者是患者歷來專權跋扈,“名醫”終於逮着機會故意為難一下,也未可知。

但話又説回來,如果是真有水平的“名醫”,非要用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以及平地木,都是無可厚非的,這是人家用藥的特色而已,你如果不喜歡也可以有選擇其他醫生的自由,但是真有水平的“名醫”絕對不會死板到要“原配一窠”的蟋蟀,所以,有人懷疑魯迅這麼寫是誇張杜撰出來以污衊中醫形象,以泄個人私恨的,也未可知。

讓人有點不解和可笑的是敗鼓皮丸,敗鼓皮是有記載可作為藥用的,但是卻用來治療蠱毒,而非治療鼓脹。説敗鼓皮能破鼓脹,這屬於庸醫“意淫”的糟粕之流,是牽強附會的説法,是庸醫無能的表現。鼓脹的根源黃師已經分析得非常精妙,可惜數百年來,少有人識。

梧桐葉可入藥,若經運用合理,自然有驗。但藥引子的説法,其實也多是迂腐之醫糊弄人的手段而已。看看《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等經典,從來沒有藥引子的説法。這都是後世之愚妄憑自己的臆想而無端生出來的。所以,魯迅也説“醫者,意也”,其實説得不好聽點,甚至帶有臆想、意淫的成分。能達到隨意揮灑境界的大師畢竟是極少數的,就如書法一樣,“書意”是很高的境界,不是簡單的隨便隨意可以做到的。看似不經意很平常的寥寥幾味藥,就可以治療痼疾或重病,玩味《傷寒論》裏的首首經方,你才能感覺到醫聖意境之高遠,平淡之中見神奇。藥有主藥、副藥之別,所謂君臣佐使,也不過是主次之分,雖然藥有善於引入血分、氣分、經絡等之分別,但很多都是可以替代的,主要還是靠精選主藥以及眾藥合力才能起效,大方之家是從來不説需要某個藥引子才能治病的。愚蠢的人多悟不通這個淺顯的道理,以藥引子要挾病患,好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實在敗壞之極。

事實上,心開竅於舌,所以説“舌乃心之靈苗”並沒錯,魯迅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以為“這就是中國人的‘命’,連名醫也無從醫治的。”但是,光靠把丹點在舌頭上,是無法治療當時的重病鼓脹的,只能是糊弄人的把戲,連“名醫”自己都沒有底氣了。於是連“名醫”也懷疑起是否有“冤愆”來。

“醫能醫病,不能醫命,對不對?自然,這也許是前世的事”,看看這句話,多少有點推卸責任了。如果你真能醫病,那病就真該好了,痊癒後的病人第二天不小心掉進河裏淹死了,那才叫不能醫命。治不好病人,卻還固執地説“能醫病”,真要“能醫病”,病人又怎麼會日益嚴重而病死呢?這分明就是一個悖論。所以,推卸為“這也許是前世的事”。

至於“因此無論什麼,都只能由軒轅岐伯的嫡派門徒包辦。”魯迅這麼寫,實際上是無意中抬高了這些所謂的“名醫”,軒轅岐伯的嫡派門徒怎麼會是這樣的水貨呢?這絕對不是嫡派,見不到岐黃的真正影子,見不到扁鵲、淳于意的影子,也見不到醫聖的任何影子,所見到的只有愚妄和迂腐,當然,人家是頂着“名醫”的光環的,所以你很難追究和質疑。漢唐以後,這種非正統而曾經叫囂、卻也日漸沒落之所謂醫學,在經歷數百年之流弊,殺 人無算之後,終於又在日後成為大文豪的魯迅身上發生了,所以才遭到魯迅這位旗手日後有力的諷刺和挖苦,成為差點自取滅亡的代價之一。

巫醫也許在早期是不分的,但隨着中醫的發展,它們彼此是分開的,而且可以區分得很清楚。醫裏有玄,但不是巫。扁鵲、仲景都是反對巫術的。扁鵲甚至説過信巫不信醫者不治。仲景在婦人雜病裏就明確説到“此皆帶下,非有鬼神。”所以,魯迅説的“也所以直到現在,他的門徒就還見鬼”,只能説明魯迅所見並非真正的中醫大師,這或許才是命吧。

父親的病的讀書心得感悟 篇4

靜謐的夜晚,關上門,推開窗,打開音樂,翻開書,心情瞬間平靜下來,只隨着愛玲的思緒流連在一段段悲慼的愛情故事之中。

半生的緣分,一生的思念和遺憾!這是我看過最悲的一部小説,還記得每晚合上書後久久不能入眠,同情曼楨的悽慘命運,埋怨世鈞的懦弱和對曼楨的不信任,更痛恨曼璐的荒唐可笑和祝鴻才的良心泯滅。

顧曼楨,對於她,我既喜歡又敬佩,有同情也有氣憤。一個出生清貧的女子,堅忍、倔強,在姐姐出嫁後毅然扛起家庭的重擔,為了親情犧牲自己的感情。在被姐姐和母親私心合謀下,遭到姐夫的強暴,囚禁。而堅強的她又一次挺了過來,在病友的幫助下逃離醫院,開始了居無定所的生活。這是一個有氣節有思想的女子,可偏偏還是在命運面前犯了糊塗。關鍵的時候,她的善良懦弱又一次將自己拖進命運的漩渦。她恨祝鴻才,曾咬牙切齒的説不會嫁給他,可最後仍然忍氣吞聲的嫁了。即使她想這一切是為了孩子,可終歸是不值的、錯誤的決定。可喜的是最後的最後,她再一次走了出來,開始自己新的生活。也許這就是她最好的結局了吧。顧曼楨和沈世鈞的愛情錯別隻能怪老天對他們的捉弄和這個時代的遺憾,當然還有我對世鈞的懦弱所不滿。他沒有一點男人的氣魄,不敢像父母坦誠和曼楨的關係,懷疑曼楨對自己的感情,是他的多疑和不信任毀掉了自己和曼楨的幸福。甚至,他一再低頭和翠之結婚,維繫着他們不幸的婚姻。20xx年後,再次遇到曼楨,那一句再也回不去了讓無數人心痛。兩人默然,讓這深沉的愛情在時間裏沉澱,任由緣滅.....這是一個失敗者,可又能把所有的過錯全推到他身上麼?終究都是這個時代的受害者。

顧曼璐,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女子。從單純少女到妖媚的舞女,再到無恥毒婦,最後可悲的死去。她的一生就是這個時代的寫照。她為了一家老小的生計拋棄和慕瑾的愛情,鑽進燈紅酒綠的舞廳,陷入了渾濁的人生,變的市儈和狠毒。她是可恨的,又是那樣的可悲。一個柔弱單純的女子,要不是生活命運的捉弄又何至於此?當初的有情人又怎能一個墮落、離世,一個選擇離開故土。。。

正如張愛玲説:"於千萬人之中,於時間無涯的的荒野中,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惟有這一句:"哦是你嗎?而曼楨和世均,叔惠和翠芝,曼璐和豫謹等等終究在那個束縛思想的年代是晚了一步或早了一步於千萬人海中錯過。

人生如霧亦如夢,緣生緣滅還自在。浮生若夢,只歎情深緣淺!

父親的病的讀書心得感悟 篇5

古人説:“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給予了我竭之不盡的思考,有時我會把書當作我的友好伴侶,可有時我也會把書看待成我的家庭教師,每天每時每刻幫我補習功課。書所帶給我的知識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説完,更不是簡簡單單、隨便用兩個成語就能表明白的。

在我認為,讀書是人生中最好的娛樂、最好的消遣方式,她不但能給予人無窮無盡的知識,而且給予人無限的樂趣,並且能培養人為人處事的大道理。

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書,每一本書所帶給我的知識、道理和外國的人情世故都不同,它們所含的意義也不同。例如:《城南舊事》,這本林海音奶奶所寫的書籍,給了我很大的童年影響。裏面講述了:一位叫英子的小女孩,在北京的城市裏親眼目睹了人世間許許多多悲歡離合的事情。

同時認識了一名瘋了的(她的媽媽也瘋了,是因為秀貞的爸爸去世了)、與自己年齡差不多大的女孩,她的名字就叫做:秀貞。剛開始時,家裏人都不同意英子與秀貞玩耍,可英子卻悄悄地跟她玩,而且玩得很開心、很盡興。但是有一次在火車軌道里,英子親眼看着自己的好朋友被火車碾死,自己卻無能為力。結果當秀貞死了後,英子就十分悲痛欲絕。説真的,我一看到這一部分,我也替秀貞感到悲哀,同時也替英子感到痛苦。這是全本書令我最感動的地方之一。

這本書好就好在能從英子這個人的角度上反應出當時社會的骯髒陋習,並且還可以從另一方面徹徹底底地體現出童年的短暫,童年的歡樂。從這本書的結構中,我概括出一句話:“現實生活的童年是短暫的,而心靈上的童年卻是永恆的。當小時候的童年結束了,還有長大後的生活在等着我們。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春來秋去,花謝花開,一謝一開。”

《水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這本書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吧!沒錯,這本書其實講述的是:宋江在梁山上集齊了一百零八位好漢,這一百零八位好漢分別有:林沖、武松、宋江、吳用……等。這些好漢們個個都是英勇神武的,見到誰有困難,都願意拔刀相助,這是值得我去學習的。只可惜的是,最後這一百零八位好漢個個都被奸人所害,他們死的死,受傷的受傷,坐牢的坐牢,逃跑的逃跑,結果梁山最後被弄得空無一人,狼狽不堪。而那些奸人仍然在朝廷裏呼風喚雨,為非作歹,一百零八位好漢們屢次為朝廷立下戰功,而他們卻為朝廷添上一筆墨黑的色彩。這就是全書令我最悲憤的地方。

從這本書中,令我悟出一個道理:“好人有好報,壞人有惡報,不是不報,而是時機未到。

我看的書不只是這兩本而已,還有很多很多,在此我就不列舉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説得一點也沒錯。在書中,我彷彿找到了另一個全新的自己,尋找到童年的童歡世界。遨遊在書中,是人世間最快活的事情。

若你説書是一瓶啤酒,那知識就是啤酒中的美酒;書是一個花園,那知識就是花園中含苞待放的花朵;書是一個春天,那知識就是春天中的鳥語花香;書是春雨,那知識就是被春雨滋潤過的草地……一點一滴,一絲一毫的知識都是書給我們帶來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6dgdg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