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目送》讀後感800字

《目送》讀後感800字

龍應台的《目送》是一篇優秀的散文,主要敍寫了目送兒子與父親漸行漸遠的過程,其中母子、父女之深情,讀來讓人動容。讀了之後你有怎樣的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目送》讀後感800字,希望大家喜歡。

《目送》讀後感800字
篇1:《目送》讀後感800字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着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説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脱,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着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着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裏一手拿一個顏色的髮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後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並肩作戰,時刻充滿鬥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麼遙不可及。

篇2:《目送》讀後感800字

轉眼又到了開學時候。學校門口熙熙攘攘的人羣中,哪個孩子不是被大人牽着手來到學校呢?那個孩子不是在家長温和的目光下一蹦一跳跑進學校呢?看到這些快樂的影子,我想起了前幾天閲讀的《紅巖》,想起了那個可愛的小蘿蔔頭——他如果也能像現在的孩子們一樣能>幸福的上學該多好啊„„

“飛吧,你飛吧!”我彷彿聽到了生活在白公館的小蘿蔔頭稚嫩的童聲,彷彿看到了他踮起腳尖趴在欄杆上目送蝴蝶的身影愈飛俞遠。他嚮往自由,從小就被關押在白宮館裏,陪伴着沒有呼吸過自由空氣的人們,他的天真可愛,童真>童趣,充分顯現出了一個孩童對自由的嚮往,對勝利的渴望——還記得他畫的那張“並不高明”卻又“氣勢很大”的天空嗎?那樣廣闊,那樣飽滿——外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呢?而他又是那麼的善良,在白公館裏的生活,在他幼小的心靈裏,買下了多少恐怖的陰影啊!但是當他有機會出去的時候,卻捨不得這些白公館裏的那些朋友們了——“我才不想走哩!”幼年的經歷讓他比同齡人要成熟,他經受的心理上痛苦的折磨,都是多麼難熬啊!那不尋常童年 生活,是我們所體會不到的。

我十分佩服華子良。多少年來,他為了騙取敵人的信任,裝瘋賣傻,瞞過了多少狡猾的特務。他被多少人誤解、嘲笑,説他是懦夫、膽小鬼,但他沒有退縮,一直在堅持,為了勝利,為了幫助共產黨人逃出白公館,他一次又一次地冒着生命危險傳遞情報。為了迷惑敵人,他過着非人的生活,還要做最苦最累的工作,無時無刻不在危險之中。這何嘗不是一種精神上的巨人呢?他的堅強和智慧,不畏艱難不斷追求自由勝利的精神,何嘗不是一種偉大呢?記得在結尾部分,他被敵人帶走,又帶着解放軍回來解救突圍的人們,他是堅強的,是富有智慧的,執着的堅持了那麼久,這種精神是我所敬佩的。

還記得江姐嗎?她是本書描寫的重要人物。從手指上被鐵筆磨傷的痕跡,到監獄裏被特務虐待的血印,處處顯現着她的堅強不屈,勇敢擔當;從知道丈夫死訊後臉上的淚痕,到看到“監獄之花”出生時的喜悦,處處顯現着她的柔情善良,温温母愛。全書用不同的角度,完整的描繪出了一個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江姐,一個讓讀者敬佩的江姐。

有一種精神叫愛國,有一種性格叫堅強,有一種執着叫堅持,不屈服,不退縮,不做叛徒,只為勝利和自由努力。在那樣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擁有紅色革命精神是多麼可貴!冉冉升起的紅色不會逝去,將永遠照耀在祖國大地上,照耀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

篇3:《目送》讀後感800字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書《目送》中的一段。龍應台,這支亞洲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會有最柔軟和難以言盡的時候。在此之前我讀過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都是用盡了深沉和喜悦的筆鋒,寫盡了一個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滴驚歎和感慨。而《目送》卻是思考着生與死的人生大問題,在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垂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的同時還寫失意、失敗、脆弱和放手,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願意和父母齊頭並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着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為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着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着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於是,我讀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話。一下子,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着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知道,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悦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可以這樣想象嗎?

感謝龍應台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為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篇4:《目送》讀後感800字

龍應台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着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羣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卧牀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裏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

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篇5:《目送》讀後感800字

韓國琛 我讀了龍應台所寫的《目送》以後,有一些感想。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台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國小到大學,然後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讓人心酸和感動的文字説了:年幼的孩子長大到成人,讓她牽掛、讓她失落、讓她懂得怎麼放手。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後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

原來,龍應台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兒子逐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台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兒子都不願意回頭看 “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當龍應台大學教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父親並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因為他認為,這種廉價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禮拜都去看父親。有一次,龍應台幫父親清理排泄物,結果讓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糞便。父親對 “我”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愧歉都告訴了“我”:不必追。

最讓人感動的是最後一篇文章《魂歸》,它説了龍應台的父親死了,村民們説,根據家鄉的習俗,兒女不能親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龍應台和她的母親卻説:“最後一次接觸父親的機會,我們不會以任何理由給任何別人代勞。” 這一天清晨,“父親”上山了,當司儀長長地唱“拜──”時,“我”和“我”的母親深深地跪下,眼淚決堤。

這“本”《目送》十分感人。雖然我還不是完全理解《目送》,可是,這裏面有些路我可能會走,我希望我以後也有一顆感恩和回報的心。

篇6:《目送》讀後感800字

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難以言盡的時候。——題記

面對路途的疲憊,心神的勞累,堅強的她逐漸領悟到許一個人走的路。龍應台,台灣着名作家,也是一名普通的母親。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也寫下一部部人生的經典。

《目送》便是其中的一道心靈雞湯。 華安從上學開始,龍應台便目送他的離開,望着孩子的逐漸長大,心中的欣喜也夾雜了絲絲的憂傷,那幽幽的悲來自孩子的叛逆。當華安將母親遞來的傘棄之不理,當淡淡且帶有嫌棄的説“小孩”時,此時的她才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

這時,我才真正瞭解到小路盡頭的“不必追”的深深的落迫,瞭解到目送背影的離開也真的變成了對時間的無言,對時間的目送。飄渺間,似乎看到了我的母親,她那早已為我白了的發,皺了的紋。他雖沒有淵博的才華的深明的見地,卻有同龍應台一樣的母親的心。終究,就會明白朱自清筆下的父親的苦。

如今的我即將走向成年,邁向社會,也許有一天父母會離開我,雖然我改變不了現實,但我能夠做的,就是不留下遺憾。清晨的一句問候,勞累時的一杯茶,也許真的很小,但在父母的眼裏,那就是全部。 父母陪我們走過了無知的童年,叛逆的青春。但是你瞭解你的父母嗎?所謂瞭解,就是知道對方心靈最深處的地方的痛處,痛在哪裏。這樣之後,你還能説了解他們嗎?兒行千里母擔憂。所謂父母的痛不過就是在孩子長大,欣喜之餘留下的孤寂。他們是在用一生去等待目送之後的回望。真正能夠撫平親人心中的痛,不是進行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而是與他們陪伴的每分每秒。父母的心,真的很容易滿足。若每個人都能夠參悟到這一點,也便不會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治理名言。

時間無情,帶走了青春,偷走了快樂,卻永遠帶不走你對父母的真心。珍惜與父母陪伴的一分一秒,勿留“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標籤: 讀後感 目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lgl0x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