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弟子規》心得體會(通用28篇)

《弟子規》心得體會(通用28篇)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的經典,它關係到家國,人格。薄薄一本書,在每代人的虔誠閲讀和信奉中,嵌入了人類的精神史。

《弟子規》心得體會(通用28篇)

我們必須認同“精神的力量”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戰勝自然戰勝自我,走出困惑實現人生理想的唯一決定的力量。唯有被精神信仰引導的人,才能完成個人真正的人生旅程。《弟子規》正是這樣一本使我們洗滌靈魂,尋找精神,塑造信仰的偉大經典。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的經典,它關係到家國,人格。薄薄一本書,在每代人的虔誠閲讀和信奉中,嵌入了人類的精神史。我們必須認同“精神的力量”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戰勝自然戰勝自我,走出困惑實現人生理想的唯一決定的力量。唯有被精神信仰引導的人,才能完成個人真正的人生旅程。《弟子規》正是這樣一本使我們洗滌靈魂,尋找精神,塑造信仰的偉大經典。

弟子規心得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住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我覺得都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我,哆嗦了幾句,我反而討厭他們。現在想想那多不應該啊!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就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母親的我就應正確引導孩子誦讀《弟子規》。讓她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母親的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佈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閲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所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現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説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並提高自己的修養。

讀弟子規心得

我從學習《弟子規》有四點體會: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平時感到做得不錯,可仔細回想,做得並不是盡善盡美。應該怎樣盡到作為子女的孝道,我現在心中自有了答案。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佛法裏説人有四種恩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上面已經提到了父母之恩;老師的恩德,啟發我們的智慧非常的大;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裏頭;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努力才有的結果。我常常從電視電影裏看到外國人吃飯前會念祈禱文,都是些感謝的話,而且還有感恩節,專門抽時間來想想如何感謝那些對自己有恩的人。時常懷着感恩之心,念念想着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不會有那麼多的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

第三,為人要謙虛。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讓別人喜歡與你相處,你的態度首先要恭敬,行動上要多為他人着想。“為他人着想是第一等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所謂做人難,不就是難在這裏嗎?我們有時候會覺得敏感度不夠,其實是缺乏平日的訓練。“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稜。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弟子規》讓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後,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度,恭敬才會成為一個人自然流露的品質。

第四,要找準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想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人生是一個過程,過得如何很大程度取決於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從這句經文讓我明白了要以“德學”和“才藝”為重。把“努力學習,積蓄力量,努力工作,貢獻社會”作為人生的目標。因為如果以外在的物質作為追逐目標,無論多少都不能讓人感到真正長久的快樂,這種快樂可以充滿人生的每一個瞬間、每一個過程,這種快樂我想應該是可以帶入墳墓並影響後世的,應該不會讓人的一生有什麼遺憾。

《弟子規》給我的生活一個指導,一個方向,讓我學會了什麼是知足,知道了享受現在生活的快樂同時又有積極人生目標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其次,看了講座我深深地感受到不僅自己要去學習《弟子規》而且要不時的把自己的行為和《弟子規》的要求對照,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差距還比較遠,我要從小事情,小細節做起。例如:“首孝悌”,我們不管社會地位高低,權利大小,首先必須孝敬父母,“百善孝為先”嘛,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會孝敬的人,怎麼能辦大事呢?所以我要繼續努力完善自己,讓自己的快樂帶給周圍的人,讓更多的人得到快樂和幸福!為社會和諧和穩定出自己的一份力。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弟子規》,弟子規對我的幫助很大!

像“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他的意思是:父母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地聆聽。父母責備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以強詞奪理,使父母生氣、傷心。

在現實生活中,上面的我都沒有做到。可是,從這一分一秒開始,我要孝順爸爸媽媽,如果,犯了錯誤,我一定會主動認錯。不管爸爸媽媽罵、打我,我都不會抱怨。因為,爸爸媽媽都是在叫我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還教會我做人不要驕傲自大,要謙虛。大個比方吧,比如,他考了100分,卻在驕傲地炫耀,另一個人也考了100分,卻坐在位置上,甜甜的笑了。這就是驕傲和謙虛的區別吧。還有一句話叫“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些道理也讓我深受啟發。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3

《弟子規》,它是中國舊時的蒙學課本,相傳是清朝李毓秀所着。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讓我們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不僅可以瞭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

這本書大概是説了:我們要關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關心自己的長輩,還要懂得該怎樣做人。

我讀了《弟子規》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牀喪三年居處變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後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裏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樸,樸素,不能有一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這句訓示教育我們外出時衣冠齊整。例如上學吧,一個人衣冠齊整,讓別人看上去就覺得這學校的校風一定很好,但如果一個人頭髮不整齊、校服的鈕釦沒扣好,讓別人看了就誤認為這學校的校風很差。所以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現在的社會,你的形象也可能決定你的前途。假若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一樣,其他條件差不多,但一個衣冠整齊,講求衣服的衞生;一個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説老闆會選誰呢?當你找工作面試時,別人不但看你的學歷、能力,還要看你的形象呀。我們校園裏也提倡過講究衣着整齊,形象要做好。所以我們從小講求衣着整齊,衣着的衞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以後的發展是有很大的好處的。它是中國舊時的蒙學課本,相傳是清朝李毓秀所着。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讓我們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不僅可以瞭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

這本書大概是説了:我們要關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關心自己的長輩,還要懂得該怎樣做人。

我讀了《弟子規》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牀喪三年居處變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後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裏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樸,樸素,不能有一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這句訓示教育我們外出時衣冠齊整。例如上學吧,一個人衣冠齊整,讓別人看上去就覺得這學校的校風一定很好,但如果一個人頭髮不整齊、校服的鈕釦沒扣好,讓別人看了就誤認為這學校的校風很差。所以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現在的社會,你的形象也可能決定你的前途。假若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一樣,其他條件差不多,但一個衣冠整齊,講求衣服的衞生;一個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説老闆會選誰呢?當你找工作面試時,別人不但看你的學歷、能力,還要看你的形象呀。我們校園裏也提倡過講究衣着整齊,形象要做好。所以我們從小講求衣着整齊,衣着的衞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以後的發展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4

經過了一個學期的學習生活,我們迎來了升入中學的第一個長假——寒假。

為了不浪費寒假的時間,我想在寒假裏學習不一樣的知識,便在姥爺的推薦下找來了《弟子規》來閲讀。閲讀才知道,這本書果然是“名不虛傳”,不禁可以陶冶情操,更是教了我們後人做人的道理,我想,要真能讀透這本書,肯定是受益匪淺啊!

《弟子規》中一再強調“孝是信根,信是命根”,雖然只有八個字,但卻藴含了決定人一生的大道理。就比如《入則孝》這一篇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所説,父母就好比樹根,我們好比樹枝。長出什麼樣的樹枝,不是有樹枝決定,而是由樹根決定。我們是樹,父母是根,根樹相連,樹由根生。父母叫我們,不能慢悠悠的。不孝順,不僅傷父母的心,到最後,最受傷害的還是自己,我們想:沒有父母愛的孩子,肯定不能茁壯成長。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遇事能先想到父母,從一件小事中使父母開心,久而久之,這一件件小事情積累起來,這便是孝了吧!

《弟子規》教給了我做人的基本原則和禮儀,使我懂得了怎樣愛別人、尊敬別人,使我成為了一個懂禮貌的人!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5

一、對《弟子規》的認識。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弟子規》一書內容簡明通俗,不談空洞理論和教條,而是教導基本的品德修養、孝親友愛以及生活起居中應有的禮節。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着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生活如同行屍走肉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麼?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薰陶。《弟子規》一書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為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為規範。另外,書中通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為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説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二、自己的幾點做法。

①以自己先學,帶學生跟着學,不懂的字句問語文老師或上網查資料,課間或班會課與學生交流討論,各抒己見,説説自己對哪些句子、段子印象深刻,哪些平常沒做到或沒意識到,現在怎樣做等,對照《弟子規》一書,哪些沒做到位,或還需改進的學生的不良言行,要求及時發現,及時糾正。

②學懂了要求會背誦,可以在跑操時一邊跑一背,既培養、鍛鍊學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學生跑出節奏,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團隊意識和主人翁精神。

三、自己的幾點感受。

通過學習《弟子規》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①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麼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麼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係,其實做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閲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藴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② 心靈淨化了。通過此次學習,我感到對自已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靈的洗滌,克服平時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學生做到的,必須自己身體力行,率先垂範,處處走在學生的前面,為學生做好表率。

③覺悟增強了。學校發起《弟子規》教學活動就是讓我們接受民族優秀文化的薰陶,通過學習來提高每同學的思想修養和道德素質以及如何做到學以致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在學習中增強自身的責任心,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充分保證執行能力,為創建和諧家庭、和諧班級、和諧校園乃至和諧社會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6

20__年8月,我走進上海火炬潤滑油這個大家庭。就從這天起,我的人生髮生了轉變。

入職那天,我第 一次接觸到《弟子規》,讀了近20年書,我從來都不知道世界上原來還有這樣一本好書,原來只知道有本《三字經》,而且就知道那麼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時候把它當做了一句順口溜。當我翻開《弟子規》時,頓時呆住了,裏面都是短短的三個字為一句,但就是這短短的三個字卻藴藏了人生的大道理。就是這麼小小的一本《弟子規》,成為了我每天空閒時間必看,而且百看不厭的好書。

記憶中_深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是《弟 子規》中第一篇《入則孝》,讀完後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過去我是那麼的不珍惜。

記得那時我剛上國中,由於不習慣一個人的住校生活,再加上體質差所以時常感冒。有一次,恰好是臘冬,外面還下着大雪,乾冷乾冷的,經不起寒冷氣候的突變,我感冒了,並伴有高燒,上課時腦袋暈乎乎的,坐在教室就暈暈大睡,無法堅持上課。於是撥通爸爸的電話,委屈地説:“爸爸,你快點過來,我感冒了”.等了大概20分鐘,還不見爸爸過來,又氣又急,又撥通了電話:“爸爸,你怎麼還沒有過來啊”.説着説着,就委屈的哭個不停,爸爸也沒有多説,只説“快了,馬上到,你堅持住”.很快,爸爸來了,把我叫出來,在我出來的那一刻,一陣刺骨的冷風吹得我渾身直抖,那漫天瀰漫的雪花還沒有消停。這時爸爸趕緊走過來把軍大衣讓我穿上,我卻嘟囔着“那麼醜,我才不穿呢”.説着就一撅嘴坐上摩托車,當摩托車啟動的那一刻,撲面而來的寒風和冷雪簡直讓人窒息。爸爸一邊騎着摩托車一邊朝後對我説:“把大衣收緊點”.出了學校大門,我才把那個象爺爺經常披着的軍大衣披在身上,瞬時身上一股暖流流過。無意間抬了一下頭,這才發現爸爸或許因為急促的原因穿的如此的單薄,頭上沒帶頭盔,手上也沒帶手套,膝蓋上更沒加護膝,卻堅實地在我前邊替我遮擋風雪和寒冷,靠在爸爸的背上是那麼暖意融融,頓時,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父愛如山。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7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沒有深入學習,不知其深淺,我是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無知,越學越覺得自己的淺薄,慢慢地發現貪大不精。此時,我明白了“一門深入。長期薰修”的真正道理,也堅定了我用《弟子規》去規範孩子與我的行為,做一個有德、有才的人。現在的孩子,迷茫、無聊、空虛,沒有目標。孩子的心靈沒有寄託,沒有寄託的心靈是不可能安穩和充實。為孩子找一個心靈的家園,讓孩子的心有一份寄託,是我們現在的當務之急。而構建什麼樣的心靈家園,給孩子和自己的心靈澆什麼樣的養分,就一一擺在我們的面前。中華傳統文化是最好的機牀和養分,而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孝”,夫孝德之本。“孝”是德育的“根本”,構建孩子心靈的家園,應以“孝”的培育為本?讓孩子的心靈歸附在“孝”上,在“孝”的家園裏健康成長。

一、在孩子中推展《弟子規》和《孝經》。中華傳統文化育德本中,《弟子規》和孝經》是孩子養正的最好讀本。孩子學《弟子規》時,要一門專入地去修習。從背誦、抄寫、講解、力行、分享這幾步去專心學習,誠心念,常説善惡只是一念之差,養成善念,在做悖之事時,這些善念就會提醒你,使你時時警惕自己不去做壞事,長此以往,善行多了,惡行少了,心靈就乾淨了。《資治通鑑》裏有一句話“行有不止,乃成君子。”長期去學習《弟子規》,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力行,力行後分享自己的感受,傾聽別人的分享,找出自己的差距,努裏向別人看齊。讓我們的心靈家園擁有更多健康、積極的精神。

二、學習《弟子規》要放寬心量,這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心態。心懷誠敬心和感恩心,心量放寬了,才能容下《弟子規》的一切。不要還沒有打開《弟子規》,沒有了解和深入體會《弟子規》就帶着分別心去對待《弟子規》懷疑它,帶着有色的眼光去評判它,你怎麼能深入體會和感悟到它其中的精華,又怎能分辨出其中的?可見,心態很重要,把心態方正,不偏不倚,認真學習,心有懷疑,隨時記錄,找名人名師求解,以求得到正確的意義,真正學好學透,用心去感悟,才能找到其中的精華,分析出其中的糟粕。才能真正地學好《弟子規》,並用之以孩子的德育中去。

三、推展《弟子規》時,要能克服障礙,堅持正確的事情。有時,我在推行《弟子規》時會聽到家長懷疑的聲音,説“《弟子規》是不是太呆板了,把我的孩子都教儒腐了,孩子沒有個性了,哪來的創造力,整個人的競爭意識都沒了,將來在社會上怎麼生存?”等等疑問,其實,所有的這些疑問只是家長沒有深入瞭解《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深入學習《弟子規》,你就不會有這些疑問了。其實,《弟子規》就是一部行經,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別無他意,比如説: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這就是在培養孩子待人接物的習慣,比如説:喪三年,常悲咽。“這是在培養孩子的恭敬心和感恩心,實際就是我們常説的愛心培養,先人雖然不在,但我們應緬懷先人的恩德。你連祖先都不感念,你説你有愛心,那不是騙人的嗎?所以説,沒有領悟其真諦和精髓,那就先學,再有取捨不遲。《弟子規》不是把孩子的個性沒有了,而是把孩子的個性加以整飾,然後孩子不那麼貪心,不那麼情緒化,不那麼傲慢了。而是懂得格物,致知,有誠意,正心,修身,家齊,進而天下平,這種內涵的個性比張揚個性好的多,孩子以後的成就就要大得多。

四、抓住《弟子規》中的核心”孝心“,對孩子進行教育,打開孩子的孝心,一切的善心都打開了。一個人不“孝順”自己的親人而“孝順”別人,那是不可能的,試想一下,你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你還能説自己有愛心,那不是自欺欺人嗎?孝心一開,感恩心,恭敬心就開,感恩心一開愛心就開了,愛心一開,仁義道德都能得到踐行。並念念想着去利益別人,把愛不斷地傳遞下去。

五、讓《弟子規》成為孩子的心靈家園,讓我們在這個美好的家園裏薰陶我們的德行,成就我們幸福美滿人生。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8

聽老師説,《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所以我就買了本《弟子規》讀。讀書可使人睿智,使人昇華。閲讀弟子規後,感悟頗多。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當父母呼喚我們時,要及時回答,父母的命令,要立即去做。兒時,父母的命令,我們總是拖拖拉拉的做,沒有把父母的命令當作正事,覺得真愧對父母,而我們的命令與要求,父母總是把他當成最重要的事情來做,讀完這兩句,我覺得我對父母的孝敬太少了,以後要好好孝順父母。“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長輩如果站着,晚輩不能先坐下來;長輩坐下的時候,招呼、允許我們坐下,我們才可以坐下來。啊!我記得一次與媽媽出行,有座位的時候總是我先坐下,母親站着,從來沒有考慮過父母。是呀,我們現在這個年齡的孩子,就像個小祖宗,父母什麼好東西都給我們,自己卻受苦受累。讀完這兩句後,每當有座位時,我總會讓父母坐,我站着,從此我也養成了先長後幼的好習慣。

《弟子規》還交代了怎樣尊敬父母師長,怎麼為人處事,真是本好書。賈存仁的這本《弟子規》,是一本優秀著作,我讀了它,學會了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如何為人處事等等。做人,要孝敬父母,要懂得先長後幼,還要懂禮儀,講誠信,這樣良師益友才會越來越多;學習要學思結合,要去實踐,不能光看課本;學習的時間要寬裕,這樣一些問題才能搞明白;書房要整潔,書桌上的東西擺放整齊,才像個讀書的樣子,正所謂“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就是這個道理。

孝敬父母吧!根據《弟子規》上所學的知識,去過每一天。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9

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高中的一個歷史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民哪裏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我的父母曾經在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為人處世,以及一些禮儀都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

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我記得老師曾經説過:“你憤怒嗎?讀《弟子規》吧!你痛苦嗎?讀《弟子規》吧!……”大意如此。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我難免產生幾分懷疑的心態。

是的,音樂可以使人平靜,放鬆;運動可以使人忘記煩惱,心胸開闊;閲讀能使人忘記現實,醉心於與先哲的時空中。《弟子規》這一本小書,又有多大的能耐改變一個人的`心情的功用呢?可就是那麼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規》的啟發,改變了心態。一個晚上熄燈後,同伴講靈異故事,我被嚇得出了一身的冷汗。故事結束後,一個上鋪的兄弟慢慢走到我牀頭,猛的大叫一聲“啊……”。

我以為出了什麼事,被嚇到了,也歇斯底里的大叫起來。過了幾秒鐘才發現是他惡作劇,我是憤怒的靈魂出竅了,忍不住罵了他幾句。雖然馬上語氣緩和了下來,可我還是一直沒有睡着,彷彿鬼魂一直在我身邊,冷不丁可能就拉拉我的頭髮,摸摸我的腳什麼的,而一些恐怖片的情節也在我頭腦裏閃個不聽,長髮遮面的白衣女子,僵直的胳膊,冰冷的手指,死魚般的白眼……

越想越怕,禁不住心理暗暗恨這個捉弄我的這個人。最後,我想起《弟子規》的“泛愛眾”,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愛所有的人,即便他傷害我欺騙我,我都會原諒他,因為他是我的同類,因為我相信他身上殘留的人性”,這些我多年前寫給自己的格言。

不禁心情越來越平靜,後來就不知不覺的睡着了。第二天,又看見這個兄弟,雖然依舊心理上有些障礙,但是敵意已經沒有了。現在,已經好如當初了。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0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我們從小就在背誦的《弟子規》入則孝篇的內容。意思是:“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這句話對於我來説真的是很受用,一直以來,入則孝篇的內容我一直牢牢的記在心上。

父母對於我們有養育之恩,在孕育我們到出生後的辛勤教導他們費心費力,不厭其煩的對待要傳授給我們的每一件事。小時候不懂事,經常會覺得父母重複的話實在是繁瑣無味,但長大後細細品味後才發現,他們説的話全部都是為了我們好,為了我們的`成長也為了我們以後的道路走的順暢。對於這樣的他們,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愛他們,讓他們擁有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

雖然現在説擁有美好晚年這類的話有些早,但是愛他們是我們現在能做到的。像前文我提到的那句,在父母呼喚我們時,不應該拖拖拉拉,行動遲緩,應該快速的應答。哪怕有任何事情也要放下,因為他們呼喚我們很有可能是需要我們的幫助或者是有事商討。在我們小時候,只要一哭鬧,他們不管在做什麼都會放下手中的事來看我們。而現在他們需要我們,我們也要像他們那樣快速的趕到他們身邊,然後詢問發生的事情。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頂撞父母這種事是我們中學生中經常發生的事情。包括我在內都不敢説沒有頂撞過父母(在反省後要真誠道歉)。上面提到了父母的批評和責備,這正是如今我們與父母爭吵的導火索。在我看來,父母很多時候的批評和責備都是冠以“愛”名的,他們因為很愛我們,希望我們可以更加優秀,才會對我們的一些行為舉止進行批評和責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虛心接受,而不是與他們爭吵。父母畢竟大我們很多歲,在人生道路上也有許多經歷和經驗,有時我們也應該藉助這些經驗。就算不借助,也要當做一次難得的教誨記在心底,方便傳授給需要的人。

其實有時我們和父母的愛是相互的,只有相互愛對方,家庭才能更加和睦美滿。這就是我從入則孝篇中得到的。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1

學校開展了誦讀《弟子規》活動,《弟子規》記載着許多傳統美德和生活中的良好習慣、學習態度等,通過學習《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改變了我許多壞慣。

説到收穫,我深有體會。《弟子規》有段話是這樣的,“老易至,惜此時”,意思是:我們要珍惜時間,自覺地做作業、複習功課。但是,每到寫作業的時候我總是故意慢吞吞的,直至媽媽催我才肯動筆寫,邊玩邊寫,一點也不認真。學習也不是很自覺,一點都不好好珍惜時間和學習的機會。可是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以後,我都把那個壞習慣漸漸地改了。我明白了學習是自己的事,我們應自覺地寫作業,好好把握時間學習,主動學習,並給自己定學習計劃,自然學習成績也提高了。還有一次我早早地完成了家庭作業,便捧着一本童話故事書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正在我看得入迷的時候,聽見媽媽在廚房裏叫我,我想:一定是又叫我洗菜,還是看完這篇再説吧!正想假裝沒聽見,“父母呼,應勿緩”這六個字一下子蹦出我的腦海,我馬上清脆地“哎”了一聲,跑到廚房幫媽媽洗起菜來。我偷偷地觀察到,媽媽的臉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像這樣的改變還有很多,現在我常常聽見爸爸媽媽誇我比以前懂事多了。

在《弟子規》裏,我還學到了許多道理,對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以後我一定更加認真地學習《弟子規》。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2

今天我又一次品讀清代文學家李毓的作品《弟子規》,心潮澎湃,深受教育。

《弟子規》共分八個部分,首先《總敍》篇為我們介紹了《弟子規》正文七個部分的題目。《孝》篇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與兄弟和睦相處;《謹》篇向我們端正了日常行為,要有一個好習慣;《信》篇教育我們要誠信待人。《泛愛眾》篇讓大家知道要愛護所有羣眾,不分貧富;《親仁》篇告訴我們必須要仁義,否則人品不好;《學文》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要有好的學習計劃、態度。這就是古代學生的“日常守則”。

《弟子規》通篇講述了做人、做事的規則,正所謂無規矩不成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大規則,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做人、做事講規則、講原則,人可樹,事可成,但前提是一定要熟知、清楚規則,所以我們應學習《弟子規》,更應謹記、傳承這一國學經曲,但是,傳承絕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口頭或是書本上,而是要體現在行動上。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我們在學習生活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有的話馬上改正,沒有的話也要引起警惕。“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老師佈置做的作業,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學習效率不高。

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形形色色的大舞台,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有着不同的角色,而唯一不同的是,無論扮演的是什麼角色,都要牢記《弟子規》中的訓戒,具備一定的素質,規範自己的言行,牢牢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古人聖訓,流傳百年,讓我們謹記精髓、傳承國學吧!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3

“弟子規 聖人訓”弟子就是學生,規就規範。《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學生的生活規範。

《弟子規》一共分為總敍,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八部分。總敍就是總的概括一下後面的七個部分。入則孝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心裏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出則弟就就是在社會上能夠順從長上,能夠順從長上,能夠奉事兄長。謹是指我們行為上要謹慎,不可放逸。信就是指言語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階梯的第一步。人無信則不立。泛愛眾就是與朋友在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愛人者,人恆愛之。親仁就是親近仁者,以師是之,要跟他學習。仁者無敵。餘力學文就是除了以上六個部分所學習的之外,如果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就要好好地學習其它有益的學問。

《弟子規》的每一部分都教給了我一個道理,入則孝告訴了我要孝順,出則弟告訴了我要奉事兄長,謹告訴要謹慎做事。在今後的學習與生活中,我一定要嚴格遵守《弟子規》中的知識,《弟子規》一定會讓我比以前更加好。《弟子規》適合所有學校與各種年齡的人誦讀他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明確的價值觀念。養成敦厚善良的心性。同是對家庭的和諧,社會風氣的淨化,也必然有莫大的助益。

生命誠可貴,而這可貴的生命是誰給與我們的呢?這一切都是父母給與我們的。他們不但給了我們生命,還把我們養育成人。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父母呢?是的。一個聲音肯定的回答説。那我們應該怎樣去感恩父母呢?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吧!

《第子規》對我十分有益,在學習與生活中我也一定回按照《第子規》。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4

在我所帶班級還是一、二年級時,我就帶領孩子們開始誦讀中華傳統文化《三字經》,在教孩子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感受中華傳統禮儀和道德。進入四年級,我又帶孩子們共同學習誦讀《弟子規》。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裏,我們師生共同學習背誦《弟子規》,現在,學生已經完全能夠背誦《弟子規》中的任何一項內容,孩子們還在家長會上或其他活動中,展示朗誦,贏得家長和學校領導老師的好評,經典誦讀成了我們班的特色。

一、時間安排:

以前,我校的早讀時間只有10分鐘,現在,因為學校施工,我校的早讀時間改為25分鐘,時間太長,容易使學生出現倦怠,我將早讀時間分為兩部分,首先是經典誦讀15分鐘,剩餘十分鐘為常規讀書時間。這樣,既調動學生的讀書熱情,又充分利用時間,拓寬了學習內容。

二、讀書計劃:

《弟子規》共八項內容,上半學期進行五項,下半學期是三項,每天由學習委員將學習內容抄寫在黑板一側的“讀書園地”裏,一週換兩次,每次寫八句,每天中午同桌互查,週五組長檢查於,老師抽查背誦。

三、讀書講座:

對於經典誦讀,不僅要讓學生背誦,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大致瞭解內容,理解了更能促進學生背誦。於是,每天在15分鐘內,我要引導學生一起讀,一起理解,有時,還要講個故事幫助學生理解,有時,讓學生當小老師來指導大家理解。有時觀看《弟子規》誦讀朗讀或者視頻講座,讓學生跟着多媒體一起來學習,開闊眼界,獲得新知。通過多種形式的講座,調動了孩子們的興趣,也加深了孩子們對誦讀內容的理解。

四、交流活動:

為了加強學生對經典誦讀的興趣和理解,我會不定期地開展一些活動。比如;寫讀後感、摘抄《弟子規》及譯文、講故事、背誦比賽、表演等等。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讀書興趣、促進了經典誦讀的順利進行和開展。

五、成效顯著:

自從開展《弟子規》誦讀活動以來,成效顯著,實現了學生精神面貌大轉變,促進了良好班風、學風的形成和優化,使生生關係、師生關係更加和諧。

1.學生精神面貌新變化。

開展《弟子規》誦讀活動以來,教室牆文化、學習園地都張貼《弟子規》相關內容,清晨,校園裏,《弟子規》書聲朗朗,氛圍濃厚。仁愛、誠信、知禮入心田,師生精神面貌有新變化,文明禮儀滿校園。同事、師生相見笑臉相迎,人人文明、守時、守信、關愛、奉獻進取。

2.良好班風、良好學風的形成和優化

開展《弟子規》誦讀活動以來,師生學習禮、愛、孝、謹、信等方面的內容,大力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開展讀《弟子規》內容,看《弟子規》經典教育小故事,聽感恩主題歌曲,分享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和感想活動,把《弟子規》教育列入班級教育教學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達到了師生人人重視《弟子規》,人人背誦《弟子規》,人人踐行《弟子規》的目的,有力地促進了良好校風、班風的進一步美化。

促進了“比學習、比進步”良好學風的形成。學生學習《弟子規》“有餘力,則學文”,“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等內容,進一步明確了學習的意義和方法,也明確了“親所好,力為具”的道理。學生能努力學習,制訂好學習計劃,掌握適合自己方法。在《弟子規》的潛移默化,師生的相互感染下,學生不恥下問、不懂就問、相互學習、勤奮上進的學習風氣正以勃勃生機的風貌洋溢着校園。

3. 生生關係、師生關係更加和諧

生生關係更加和諧。在《弟子規》教育中,我們重視學生關係的和諧建設。正如《弟子規》所述“兄道友,地道恭,事諸兄,如事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着重引導學生如何正確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學生能運用《弟子規》的內容分析、解決自己遇到的矛盾和難題,構建和諧的同學關係。。

師生關係更加和諧。推進《弟子規》誦讀活動以來,師生踐行《弟子規》的內涵,從言、行、舉止、態度等方面規範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把愛、寬容、理解、信任、鼓勵、進取作為師生共同的行為準則,形成師愛生、生敬師、師愛師的良好氛圍。教師的愛更温暖,教育更人性化,方法更科學化,師生的配合更默契,幫教更到位,溝通更融洽,師生關係更和諧,教育更有成效。

經典誦讀活動促進了每位老師和同學的工作、學習、態度、成長,我們何樂而不為呢?我們還要將禮儀教育、經典誦讀活動進行下去,使更多的孩子受益。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5

《弟子規》是教育我們每一個人的手冊,《弟子規》裏説的每一句話都會牽連着我們的行為、習慣,教育我們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是我們生活的典範。

這本書是根據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這學期一開始,我們學校就掀起了學《弟子規》、讀《弟子規》的熱潮,我們也把學到的內容運用於行動當中,得到了父母、老師、親戚的表揚。

《弟子規》中“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意思是父母親生病了,吃的藥要自己先嚐一嘗,看看會不會太苦、太燙,並且應該服侍在他們身邊,不離開。記得有一天中午,我回到家,便大聲喊:“媽媽,我回來了!”可是沒聽見媽媽回答,我很納悶,這時,奶奶從廚房走出來説:“別吵,你媽媽病了。”我飛快地衝進媽媽的房間,摸摸她的額頭,“呀!真燙!”我迅速拿來體温計測體温,呀!39度!“奶奶,快快熬藥!”隨着一聲“沒問題!”,奶奶就開始熬藥了。“好啦!好啦!”奶奶大聲説。我快速端起藥碗,來到媽媽身邊,輕輕呼喚着媽媽:“媽媽,藥好了,快喝吧!”媽媽坐起來喝了一口,又躺了下去,嘴裏喃喃地説:“太苦了,太苦了!”我嚐了一口,果真很苦,為了讓媽媽早點病除,我勸説她“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藥雖苦,但能治病呀!”媽媽好感動,連拉着我的手説:“我的女兒長大了,會關心體貼父母了,也會運用知識來説服我!”説完便端起藥碗“咕咚、咕咚”地喝完了藥。我望着媽媽,笑了,媽媽也笑了,直誇我越來越懂事了。其實這也是《弟子規》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的功勞呀!

《弟子規》是提高我們個人修養的好材料,它對我們的健康成長是十分必要的。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讓世界更美好、和諧!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6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閲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閲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習,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現在的自己,該做些什麼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辛苦養育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以後應該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 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老師佈置做的作業,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鑽研或查閲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學習效率通常不高,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説的去做,相信我的學習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7

今天大多孩子都是父母的獨生子女,總是被父母慣着、寵着、溺愛着,所以,有些孩子便逐漸淡忘了—“孝”這個字眼。

也許,許多人都讀過《弟子規》,而真正能按按照書上説得去做又能有幾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名,行勿懶”父母都對孩子體貼之微,千依百順。左一聲“媽媽”又一聲“爸爸”讓父母為了自己的一點小事奔波勞累。但是當父母請你幫着買個東西,幹個家務,卻總找個藉口辭掉。

“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需順從。”有時,父母出於關心,多叮囑兩句,做錯了事多教育兩句,我們就會不厭其煩的説父母過於嘮叨,有時還頂幾句嘴,狡辯是非,“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温暖,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侍候父母安眠。這就是這句話的意思。子女要無微不至的照顧父母,要讓他們感到舒適。而現在,大多是父母對子女關愛有加,這樣照顧着我們,又有多少子女能這樣的照顧自己的父母呢?是父母養育了我們,是父母教育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父母是世上最愛我們、最疼我們的人。無論何時何地,我們的一舉一動無不牽扯着父母的心。而惟有“孝”才能報答父母,報答他們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讓每一個子女都報答父母吧!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8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一本好書,不僅能讓我們增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們真真正正能從中收益。初讀《弟子規》由於受年齡的限制,不能領悟其中的奧祕。在定崗實習學校,開展以《弟子規》為核心的新八德教育,我再次接觸到《弟子規》,對它進行了全面的解讀。

《弟子規》,作者李毓秀,字子潛,山西絳州人。清康熙年間秀才,以教書為生。李毓秀根據當地童蒙教育需要,結合教書實踐,寫成《訓蒙文》。後經清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全書列舉了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禮儀,三字一句,淺顯易懂,音韻諧美,知識豐贍,是目前社會大眾開展道德教育、規範言行、防邪存誠,培育忠厚家風的德育讀物。

在迫切需要加強道德建設的今天,《弟子規》對幫助現代人傳承中國文化,養正人格品行具有重要價值。不可忽視的是,在教孩子如何立身做人的同時,也要求家長必須按《弟子規》的要求,身教在前,率先垂範,成為子女效仿的'楷模。所以,《弟子規》是一本全民道德教育的經典讀本。在學習《弟子規》中,讓我的心靈得到三次進化。

第一次淨化:“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昨晚接到通知,明天去三中,由教育局王寶寨局長為我們做講座。在講座上,王局長贈送了每一個實習生一本《弟子規》。我拿到手裏如獲至寶,當局長講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終於發現我做錯了什麼,當即用手機給父親發了一條認錯短信。以前父母責斥我們,我都會去反駁,讓親心傷,可是這本書告訴我們父母的話,不管對錯都不應該去頂撞,不可以讓父母傷心,就才是孝道!

第二次淨化:“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許多孩子在課上管不住自己,這時教師用體罰,用責罵是不起絲毫作用的。不但不能使孩子改正缺點,還會讓孩子有逆反心理,任何懲罰不如去給孩子講道理,重德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在課上我嘗試着用這種辦法教導學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次淨化:“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這句話本意是教導孩子不能讓父母擔心,出門回家都要和父母打招呼。同樣是教導學生,出教室一定也要告訴學生,回學校也要和老師見一面,這樣才不會讓老師擔心。

許多事情,可以用經典給大家講明白,不需要老師批評指責或當面懲罰。用真心去感化學生,才會以德服人,才能真正為國家培育人才。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9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幾點體會: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和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

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高山感恩大地,因為大地讓它高聳;我們應感恩老師,因為老師打開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在我們的成長曆程中,濃濃的師愛一直伴隨左右。

要感恩國家,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裏。一個對國家、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才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

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0

當前教育模式大多隻偏重於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缺乏人文禮教的薰陶與高尚人格的培養,為了改正這一偏見,學校推出的“與聖賢為友,與經典同行”的國學經典誦讀工程,其宗旨是讓學生接受傳統優良文化的薰陶和教育,在他們心靈最純淨、記憶力最好的時候讓他們接觸最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文化。

在教學中,我做到“四個結合”,即學習與興趣結合、內容與典故結合、學習與實做結合、學校與家庭結合,全方位地讓中華傳統文化《弟子規》灑進學生的心靈深處。

一、在《弟子規》誦讀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自身修養。首先聲音要洪亮,要有精神,學生自然能精神奕奕,不會懶散。千萬不要有斷句錯誤,否則會誤導學生,所以要注重自我進修。讀經可以有抑揚頓挫的表現,隨着聲韻的高低起伏而自然晃動,不知不覺地,就會陶醉在讀經的樂趣中。語速不宜過快。讀得慢,讓學生吐字分明清晰,有助於心定,再透過抑揚頓挫的經典誦讀,還可以慢慢地體會個中的道理。因為我們知道“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

二、在《弟子規》誦讀教學中要培養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採用了“只表揚,不批評”、“只鼓勵,不強求”的教學原則,用“看誰讀得準,看誰做得好”地口號鼓勵學生進行學習;另外還採用評選“誦讀小明星”等方式鼓勵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氣氛中獲得誦讀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三、在《弟子規》誦讀的教學中結合課本內容講一些經典故事教育學生。我遵循“讓《弟子規》為我導行”,讓“經典故事伴我成長”的教育理念,注重用故事啟發和教育學生。《弟子規》內容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經典故事,如《孔融讓梨》、《孟母斷機》、《劉備教子》、《鐵棒磨成針》、《苦心勸父》等等,這些曲折動人的故事能讓孩子們明白許多做人的道理,使他們感悟到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藴。

四、在《弟子規》誦讀教學中注重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弟子規》不只是背得滾瓜爛熟,更重要的是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如果不能力行,學生背完《弟子規》又有什麼用呢!我根據學習內容制定了許多關於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日常行為規範。其內容是: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健體、怎樣相處……

五、在《弟子規》誦讀教學中重視與家長的溝通。為了讓家長能感受到《弟子規》給孩子帶來的變化,我們實行了家校聯繫活動。在“家園互動欄”上我每天都給學生留一些有關《弟子規》內容的家庭作業,如:今天回家吃飯時為母親盛一碗飯,或者為父親倒一杯水;幫助家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買菜、做飯、洗衣服、澆花、打掃房間、倒垃圾;為父母捶背、按摩、倒洗腳水等等。可以根據情況任選一樣來做。

家長和學生的感受是最真實的。有個學生家長談道:有一次,他在外應酬,回家後酒醉嘔吐、昏睡。孩子見到爸爸這種醜態,就説:“爸爸,飲酒醉,最為醜!”爸爸聽到後感到吃驚,自己的孩子這麼小就懂得喝醉酒不對,知道行為的美醜,看來自己日後做事要注意對孩子的影響。此後,他在應酬時就很審慎,不再會醉酒而歸。而且在餐桌上,經常提起女兒的話,影響周圍的友人。

《弟子規》誦讀教學實施兩年來,學生們心中已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1

很多人説《弟子規》裏的道理很簡單,早就知曉,我很是羨慕。《弟子規》讓我在快樂中感情得到了昇華,也懂得更多的做人的道理。它長養了我的智慧,震撼着我的心靈。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點知道這些道理,也許我的人生際遇會大不相同。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以前覺得父母愛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和委屈。“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父母辛苦供養我讀書,而我有時卻不能如他們所願,讓他們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議,我不但不聽,還會覺得煩,有時甚至故意做些讓父母生氣的事。

所以學了《弟子規》才知道,家庭、事業和身體的好壞,不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要想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讀了《弟子規》,作為初為父母的我們,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要教育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作到孝敬父母,説話做事要小心仔細,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多和思想高尚的人在一起,在學習之餘,要多讀書,多學習一些科學文化知識。

這個道理人人皆知,但是做起來人們往往就忽視了其中的道理。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往往盡其所能讓孩子們學習更多的技能,畫畫、唱歌、彈鋼琴、學外語,其本意都是好的,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過度的強迫會使孩子們產生逆反心理,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這是要不得的。

父母通過讀書,會掌握正確的指導方法,耐心解決孩子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讓孩子們懂得生活的規則,培養孩子的傳統美德《弟子規》還讓我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後,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度,恭敬才會成為一個人自然流露的品質。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真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諸如此類的名言警句,但我卻一直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極其優美的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目中無人。回想一下,驕傲自滿的的確確給自己招來了許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是我最喜歡的一句經文。一個人的能力再大,總會有限,人無完人,人總有缺點,所以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提醒。

一個人只有一雙眼睛,一對耳朵,看到的和聽到的範圍是非常窄的,如果能虛懷若谷,就好像多了許多雙眼睛和耳朵,看到的和聽到的範圍就擴得很大,那麼就會走得更高更遠,取得更大的成就。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每一個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2

初次接觸《第子規》,認為和兒時背的《三字經》一樣,不過是兒童的啟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為然。聽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講座之後,才知道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藴卻含着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和諧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聖人的學生。“規”是什麼意思?就是規範、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範。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父親早年讀過幾年私塾,對我們的教育是嚴而寬,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後”,有好吃的長輩先嚐。

所以,在我們的人生理念中,長輩就是太陽,我們是星星,永遠圍繞着太陽轉。父親老家在農村,生活非常貧困,爺爺奶奶生病時,母親把家中所有的積蓄和每月工資,全部拿出來給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債過日子。父母從沒有刻意要求我們姐弟孝順他們,而我們如今對父母都很孝順,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對孩子來説是刻骨銘心的。

早年雖然讀過《三字經》、《道德經》,但讀而不知其意,聽了幸福人生講座以後,才恍然大悟,《弟子規》是十善的細化,是孔孟之學和大乘佛法的契合點。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來檢驗約束自己的言行。

然而五戒十善比較概括,具體運用到生活中有點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惡卻不能覺察,時常因為工作忙碌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話説出口不是很柔和,“怡無色,柔無聲”沒有做到,和同事討論問題,意見不統一,語調會不知不覺就提高了八度,“言語忍,忿自泯”沒有落實,學習《弟子規》後才發覺自己的缺點竟然有這麼多。

除了前面的兩條,自認為還算及格外,其餘每一條都有很多的不足,試想,如果時光倒退200年,當我們面對無邪而知禮的孩童,該是怎樣的汗顏。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3

今天看蔡老師的書,裏面提到現代人都不喜歡自己照顧孩子有很多人都把孩子交給傭人,可是很多的傭人連普通話都講不清楚,所以下一代的言語、語文的能力一直在下降。還有啊傭人在照顧孩子的時候用什麼樣的態度,是把他當老闆、當皇帝伺候。很多傭人帶出來的孩子,要出門,雙腳一攤,幫他穿襪子、穿鞋子,所以生活能力很低啊。這樣的孩子,若你一失業,他可能會餓死。

傭人是沒有辦法用父母的態度教養你的孩子。還有,隔代教養。很多長者在做父母的時候是很理智的,當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個孫子怎麼這麼的可愛,他寵的不得了。孩子很聰明的,他知道每個人的底線在哪裏?爸爸怕哼哼,爺爺怕哭,奶奶怕打滾……久而有之這個孩子就會爬到大人的頭上,所以隔代教育不好,會寵,孩子還是自己帶比較保險啊!最後還有電視電腦,孩子沒有分辨的能力,在孩子的世界裏不給他的好的他就自然會學壞的,現在很多孩子的言語非常的桀驁不馴而且粗魯,這個啊都可能是跟電腦電視學的。

在大方廣網站上有一篇文章叫做“電視帶大的兒童”,大家可以去看看;科學已經研究出來,電視對孩子有很不好的影響。好,所以我們的了,孩子的教育還是要靠自己的,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不可能重來一次的。現在人的都會説:要給孩子一個好的經濟環境,大家都會覺的,兩個人不一起賺錢會餓死,你看我們爺爺那一代,夫妻兩個只有先生在外面賺錢,而且還生了五、六、七個,他們有餓死嗎?沒有。

現在我們才養一個,還兩個人賺,又怕餓死。我聽到一個老師講的實例,有一個媽媽想給孩子一個大的房子就不停的工作賺錢,好,大房子有了媽媽又想給孩子賺車,仍不停的工作賺錢,好,車有了媽媽又嫌棄不是世界名牌的車,還在不停的賺錢,好,世界名牌的車有了。她終於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可是那孩子已經成為一個任意妄為、肆意揮霍的的孩子,試問:你賺的很辛苦啊,那孩子花的很痛快,你在賺,他在漏。到最後孩子一無所長、一事無成更甚者作奸犯科,那時候我們做媽媽的就一輩子擔心,這個很危險啊!

看了這章內容我的感觸頗多啊,第一:我很多地方做的不好啊,有勤儉,以後要勤儉持家啊,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孩子從小紮根勤儉的態度,讓孩子不會成為物質的奴隸;有佈施少啊,以後要多佈施啊!留錢給子孫,子孫未必守的住;留書給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冥冥之中留陰德,以為子孫長久之計。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啊!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4

幸福的一生又匆匆過去,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快樂讓末學彷彿回到了童年那麼天真,無邪,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純真,純善。這使得末學更不敢對自己鬆懈,更是戰戰兢兢。要對每一個孩子負責,家庭負責,更要對自己負責。

因為:“童蒙養正聖功也”。幼兒正是長養天性的時期,“先入為主”。他們現在就是一杯清水,一張白紙,給他什麼,他就是什麼!古人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的一言一行時刻都在影響着孩子們,而我們的言行由思想決定,所以,抉擇中最重要的.就是“擇念”。因此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是,我們需要的是解決,而非指責。“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就像蔡老師説的那樣,千萬不要意氣用事,用自己的一己之見來下定論,不然會後悔莫及。一定要用理智,智慧來進行判斷。那麼,要想有智慧,就要不斷去學習,學習中華聖賢經典智慧,因為它是經過時間驗證的,永恆不變的真理和規律,它超越了時間跟空間,古今中外都需要。也只有這樣的智慧值得我們用短暫的生命好好去追求和深入,這樣,才不會走太多彎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嘛”!

老師還講到,思想決定着一個人的行為,行為決定着一個人的習慣,習慣會形成一個人的性格,性格改變着一個人的命運。所以,小到個人,大到國家,社會,要想解決問題和衝突,根本就在思想。每個人從小就懂得感恩利他的話,我想,整個社會必然是和諧圓滿的了。

反觀之,現在的社會人人都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折手段。其根源還是被慾望所遷。“欲令智迷”,慾望是個無底洞,是無止境的。我們要教孩子長德行而非慾望。

厚德方能載物,大學裏説:“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只有之所先後,才能則近道已。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5

讀了《弟子規》後,我明白了什麼叫尊老愛幼,什麼叫孝敬父母,什麼叫勤儉節約,什麼叫寬容大量……這一切一切,都是讀《弟子規》給我帶來的收穫。

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媽媽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卻慢吞吞地應了一聲“哦……等等!”然後又一頭埋在電視堆裏,要媽媽再三催促才去晾衣服。這是多麼不應該啊!當我讀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悦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的時候,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着面孔,聲色俱厲,臉色要温和愉悦,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倘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懇求父母改過!對比起我自己,我真感到慚愧!爸爸媽媽批評錯了我,而我沒有做到“怡吾色柔吾聲”!只是板着臉孔跟爸爸媽媽講道理!當我讀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時候,我的臉“唰”地一下就紅了,因為我時常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跟弟弟爭吵,爸爸媽媽來勸我們不要為了這點小事去爭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地相處,姐姐就應該讓弟弟,而我卻認為爸爸媽媽偏幫弟弟,常常讓爸爸媽媽為了我們而操心!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慚愧極了。當我讀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它可能會在你聊“QQ”的時候,偷偷地從鍵盤上流走了;可能會在你看電視的時候,乘機從遙控器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們盡情玩耍的笑聲中悄悄地滑走了……

《弟子規》給我帶來的實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下定了決心,指明瞭我追求的方向!

啊!我終於知道了老師叫我們讀《弟子規》的用義了——學會做人,做一個孝順父母、團結兄妹、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6

這學期我們學習了弟子規它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使我受益匪淺比如總序就讓我們明白了許多道理還有泛愛眾、則學文!

總序部分概括地介紹弟子規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入則孝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在家要孝順父母的道理。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瞭解父母的好惡,力爭為父母生活的更好創造條件。在這些方面,我感覺自己做的還可以,為什麼説只是還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這是因為在大多數時間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時候在有些細節上還不夠注意,比如,有時父母教育我時,我嫌他們嘮叨,沒有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出則悌的主要內容是: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等。我在尊敬師長方面做的很好,對於老師和長輩我都能做到見面主動問好,從內心去尊敬他們,但是有些時候和同學相處的不太好,離“兄弟睦”的要求有點差距,我會努力做的更好。

謹和信的內容主要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着要端正,説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我感覺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較好,能夠以誠待人。但是在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做的不夠,有時東西擺放比較亂,而不經常收拾。另外,我在經常反省自己這方面做的不夠好,不擅於和不願意做自我批評,這是以後需要改正的,因為只有經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掉缺點,從而使自己進步。

泛愛眾、親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誹謗別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我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7

《弟子規》那本金色的小書,短小而精悍。傳承着中華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凝聚着一輩輩人。

那一個笑聲與淚水交織的夏天,別了母校,剛摘下紅領巾,滿帶稚氣的我考上了華泰。剛開學,學校就發了一本小小的書——《弟子規》,還要全文背誦。剛開始,我只是應付着讀着。一天早上,家中停了電,出於無聊,我隨手拿起那本小書看了起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內容如此精彩。

我讀它、品它,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話説得好: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的《入則孝》後,讓我感到十分慚愧。原以為為父母做幾件家務事就是“孝”了,現在才發現其實什麼是“孝”我一點都不懂。反而,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要的東西想方設法的滿足我,還反倒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是理所當然,甚至有時候他們對自己過於擔心還覺得他們很煩,討厭他們。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於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麼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的從房間走出來:“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於是媽媽急匆匆的為我去做飯……。而我還在埋怨着…。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該了。

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温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你們發現過嗎?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那一絲絲銀髮……

感恩父母,他們只需要你以後過得好就好,他們只需要你在他們工作勞累時在他們耳邊輕輕説的那一聲:我愛你們。

品讀《弟子規》,品讀《入則孝》,實踐《弟子規》實踐《入則孝》。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做人基本準則——《弟子規》吧!

《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8

晚上,伴着習習涼風,我翻開了《弟子規》,映入眼簾的是“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這樣一句話。細看底下的註釋,我看到了這句話的意思:至於外表穿着,或者飲食不如他人,則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猛然間我想了“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古話。

躺在牀上,思緒隨着涼風飛呀飛,飛到了西晉這個時期,我看到了年輕時的阮咸。雖然他家裏並不富裕,吃的穿的也很平常。但是他在有錢人面前卻泰然自若,一點也不自卑。六月六日這一天,每一個都把自己的衣服拿到太陽下面曬。阮咸也不例外,他根據當時的風俗,也把自己的衣服晾起來,路上看見阮咸晾曬自己的舊衣服,都來觀看。但阮咸一點也不在意,他認為:富貴不是可以誇耀的資本,貧寒也不是恥辱,人活着是否有尊嚴關鍵在於他的德行和學識。

思緒不再飄飛,回到了現在的生活。我看到了在一個幼兒園門口,一個小女孩竟然對他的同伴説送自己上學的父親是她們家的司機!可笑可悲的背後是深深地思考:我們的社會怎麼啦?我們的孩子怎麼啦?講究物質的奢糜與攀比竟讓純真的孩童至此!試想一下,假如都以現在的這個趨勢發展下去,那麼10年後,20年後,甚至100年後的今天,我們的子孫後代將變成怎麼樣的人呢?到時候吃穿的攀比又將如何呢?無數的問號在我腦海中迴盪,久久不能散去……

多虧了這本《弟子規》,他提醒了我們,他喚醒了我們,他告訴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告訴了我們將怎樣做好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過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30908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