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重新認識自己讀書心得(通用18篇)

重新認識自己讀書心得(通用18篇)

重新認識自己讀書心得 篇1

克里希那穆提的《重新認識你自己》至少有如下兩點缺陷:

重新認識自己讀書心得(通用18篇)

1. 或許因為此書是演説合集,所以某些地方的條理不是很清晰明瞭。有時長篇累牘在重複同一個話題,推進很慢;有時卻又語焉不詳,不甚了了。甚至還有跑題、替換概念之處,例如,討論生理死亡帶給人的困擾,最後卻在談心理的死亡(清空)。

2. 克氏對現代心理學,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潛意識理論有明顯的誤解與偏見。

然而,瑕不掩瑜,此書依然為“認識自我”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觀點。

- 人生的真理、實相在哪裏?(既無掙扎又超越時間的境界)

不在宗教裏!不在傳統、權威裏!

在認識自己裏!能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就瞭解真理了。認識自己是智慧的開端。

- 途徑:

只有靠你自己——你和他人,以及你和世界的關係。

因為生活是由關係構成的,所以坐在一個角落裏冥想是無濟於事的。只有通過觀察我與外在人、事及內心種種活動的關係,我才開始認識自己。你是無法透過空想、文字障、期望或恐懼而得到它的。

- 方法:

Do

- 觀察,極大的覺察力,對自己內心活動的覺察力

- 覺察整體意識,全觀(attention)而不是專注(concentration)

- 注視着它

- 單純地、如實地去看,謙卑

- 若想開啟那扇門,我們必須每天都保持全觀而且充滿覺察力,覺察自己的每一個思想和言行。

- 正視你的恐懼、暴力、憤怒、慾望……

- 惟有這種觀察才能看到真相,當心智看到全貌時,自由就來到了。

- 與真實的自我相處,既不接受它,也不排斥它。既不消沉,也不得意,而只是如實地觀照。

Don't

- 你只是覺察,不去糾正,也不指示它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 不要逃避

- 不比較

- 儘量觀察它,不要為它定型設限,也不要設定立場。既不反對,也不同意,更不批評譴責。觀察而不帶任何揀擇之心。

- 毫不逃避、辯解、譴責、或壓抑地正視它(恐懼)。既不加以判斷,也不干預。不去設法解決它,或提起勇氣克服它。

- 不要思考,只是單純地觀察

- 不加好惡地正視它,既不想去除它,也無意從中解脱,只是觀察而已。

大部分人的現狀與真相:

- 我們大多數人都反對暴君式的專制政體,內心卻接受了別人的權威或專斷,允許他們來扭曲我們的心智和生活。

- 空虛、遲鈍、愚蠢、醜陋、內疚、焦慮不安、二手貨

- 侷限的、自我受限制的、被幹擾的(表現在對問題、挑戰的不當反應)

-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想象的或理想的自我,就是那個自我形象徹底矇蔽了我們的真面目。

- 逃避(eg. 參加球賽、寺廟、教堂、娛樂……)

- 只照着成長的環境教給我們的那一套,不假思索地反應着。

- 分裂:你某一部分的看法和作風跟另一部分好似各自為政。自以為情感豐富,實則相當無情。容易得意,也容易感到無聊。

- 痛苦、貪婪、嫉妒、怨恨、掙扎、絕望

快感(而不是喜悦、喜樂):

快感是形成社會的基本結構。尋求快感乃是生活的基本需求。然而,快感必定帶來痛苦、沮喪、憂傷及恐懼,並由恐懼而滋生暴力。(理解:快感與喜悦、喜樂的.區別在於執着,執着會帶來不可避免的痛苦。而執着來自於念頭、記憶,即思想。所以獲得喜悦而不是快感的方法是“當下直接的感受”,不要去思考。你一去想它,喜悦就轉為快感了。在這裏,思想是有害的!)所謂“活在當下”,就是在剎那間領會其中的美及喜悦,而不眷戀它所帶來的快感。

恐懼:

是生活中最大的問題之一。恐懼是由念頭(思想)引發的。(作者的重點是:思想既造成了快感,又造成了恐懼。)只有思想停止活動,我們的心智才能看見恐懼(快感)的完整面貌。面對恐懼本身,正視它,觀察它;不逃避,不壓抑,不去設法解決或克服。與恐懼共存,人心存活於當下,恐懼才無從生起。

暴力、憤怒:

要想超越暴力,既不能壓抑它,也不該拒絕它。我必須正視它,研究它,跟它親近——觀察、覺察。如果你正視它,深入它,它就會消失。

(補充:葛印卡的內觀開示對此有更細緻、實用的闡述。有些智者的教導是,在憤怒的時候觀察“憤怒”,這樣它會自然消失。這個方法沒錯,但很難真正做到。原因在於,憤怒是無色無味無形的,它只是一種情緒。當你在觀察憤怒的時候,你只會觀察到讓你憤怒的對象(某某人、某某事),然後你甚至會更加憤怒!那麼應該怎麼做?不要觀察憤怒,取而代之的是觀察你的呼吸和身上的感受。因為憤怒與你的呼吸、身上感受的變化是一個硬幣的正反面,是密切相關,直接聯繫的。而正因為呼吸、身體的感受是可以直接觀察到的,所以更加直接有效。這就是內觀的基本原理。)

- 恐懼、快感、悲傷、思想及暴力,全都是密切相關的。

- 人際衝突:人際關係時常是建立在塑造的假象(image)與防衞機制上的。

比較:這種不斷與某人或某事較量的習慣,是衝突的主要原因。儘管你早有應該成為怎樣的人以及應該如何待人處事的概念,事實上,你卻活得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總想與理想中的自己一樣,是形成矛盾、困惑與衝突的主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是慾望:慾望本身就是一種矛盾,我們時常想要的,總是與事實相反的東西。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必須毀掉慾望,或者壓抑、控制、昇華它。我們只需要單純地正視慾望的本質,而不是它的對象。我們的內心就是因為這些追逐快感和逃避痛苦的慾望,才不斷陷入矛盾之中。

與真實的自我相處:

- 徹底的自由:如果你説,你已經從某個東西中解脱了,那也只是一種反應而已,其實它根本與自由無關。反抗也並不是自由,而只是一種反應(reactive,已經受制於對方,而不是主動、自發、自主的)。因為你跳出這個模式,又會陷入那個模式之中。自由乃是一種心智狀態,它不是從某種東西掙脱的自由,而是一種自由的意識,一種可以懷疑和追問一切的自由。它強烈、活躍而富有生氣,因而能清除依賴、奴役、臣服、逆來順受的陰影。這種自由意味着徹底的孤獨。

- 孤獨是清理記憶、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騷這種種垃圾,孤獨是丟開別人的看法,與真實的自我和平共存。

- 如實觀照自己的內心感受(焦慮、嫉妒……),而不要習以為常。我們能不能既不接受它,也不排斥它,既不消沉,也不得意,而只是如實地觀照?

時間:

- 心理上的時間,它就是觀念(思想)與行動之間的空隙。

(理解:所謂的時間其實是不存在的,沒有實體,只是一個概念。真正存在的僅僅是當下這一刻。時間並不是像水那樣的實物,一點一滴地在流失。只有當下這一刻和行動,才是實相。行動是當下直接的表現,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它必定屬於現在。但由於行動常常帶來吉凶難卜的後果,於是我們常去設想(思考過去、盤算未來),期待它能帶給我們一些安全感。思想是永遠不會安於當下的,它要麼在過去,要麼在未來。於是思想就這樣創造出時間這個空隙,而引發悲傷、痛苦、希望、懊悔、恐懼……如果思想能安住於當下,或者思想完全不活動,這些困擾便可消除——對死亡的恐懼,也同樣來源於思想。)

心理上的死亡:

- 如果你不能時時刻刻經驗心理活動的死亡,就不可能真實地生活。如果你真的想要徹底活出嶄新美好的一天,就必須死於昨日的種種,否則你只能像機器一般運轉度日。這種像機器一般的心智,是永遠無法瞭解“愛”和“自由”的。

愛:

- 愛不是:崇拜(上帝)、依賴他人滋養、快感、慾望、臣服、干涉對方、佔有控制、比較、義務、責任、悲傷、恐懼、嫉妒、自歎自憐。愛不是思想的產物。練習無法得到愛。

沒有任何動機的熱情。

只有在徹底捨棄自我中,愛才能出現。

不再尋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了。中心點一消失,愛就出現了。

如果你的心能注視一棵樹、天上的星星或閃耀的河水直到完全忘我的地步,你就能體會什麼是美了。在我們真正看見的那一剎那,我們就浸淫在愛中了。

時空隔閡:

- 如果你能全神貫注於一件事情,觀察者就消失了,只剩下那股專注力,也就是最高形式的智慧。問題都來自時間,換句話説,我們沒有全神貫注。(理解:觀察者,我,所擁有的記憶、觀念、印象、概念……所有的心理活動,因為都是來自於過去的累積,所以在當下成為了障礙。這種先入為主的印象,阻隔了我去體會了解真正的美,真正的愛!)

思想:

- 在日常生活中,思想非常重要。在另一種層次上,它卻一點價值也沒有。

- 思想維繫和延續着昨日的快感,同時也維繫着快感的反面(恐懼和痛苦)。

- 思想不但引發了內心的矛盾與對立,它還將數不盡的快感及痛苦的記憶累積下來,再從這些記憶中復活。

- 當你完全而徹底專注時,這個觀察者、思想者、中心點和自我感覺都會一併消失,在那份專注中,連思想也無影無蹤了。

- 根本就沒有安全感這種東西存在。因為沒有一件事情是永恆不變的,因此,沒有任何關係能帶給人安全感。

- 你可能在幻覺中享受一段美好時光,你也難免在自己的侷限中看到一些幻象,例如基督、佛陀或任何你所信仰的對象。信得愈誠,那信心所投射出來的幻覺就愈為清晰,這些都不過是你自己內在的需求和衝動的向外投射。

冥想:

- 對於實相或真相,一旦我們聲稱認出它,就表示我們早已從心中投射了一個假象,所以它仍然是思想及時間的產物,而不是真相。凡是思想所能想出來的實相,絕不可能是真的實相。

- 冥想和專心是兩回事。念頭跑來跑去並不是問題,讓自己覺察每個念頭的動向,才是關鍵所在。

- 冥想不是控制思想,因為思想一旦受制,就會引發內心的衝突。

- 冥想就是覺察每個念頭和每個感受,絕不加以是非判斷,而只是觀察。隨着它律動,從這份覺察中你會認清思想及感受的所有活動,寂靜就會在這份覺察中出現。

- 如果你學着觀察自己,觀察自己走路的姿態,吃東西的方式,談話的內容,如何閒聊、憎恨、嫉妒等,如果你能覺察這所有的一切,而不加揀擇,那就是冥想了。(冥想 = 覺察,而不加判斷)

徹底革新:

- 道心之中就是空寂,它不是來自思想,而是來自覺察。

- 已經不能再奮鬥力爭的心,就是道心。在這種心智狀態中,你才可能巧遇所謂的真理、實相、大樂、美或愛。

重新認識自己讀書心得 篇2

摘要:這本書收錄印度著名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的演講以及談話集,全篇以人為本位,破除各種宗師,熱門哲學的思想,強調要想接近真理,獲得真相,必須在沒有任何嚮導的前提下認識自我,繼而覺察自己,付出全力和專注力去覺察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行,同時保持赤子之心,在這種覺察中,也許那扇真理的窗户會打開,吹進使你革新的風,讓我們體會頓悟、大愛、至美等等,於是在空靈的境界中,我們認識自我,得到自由,並與真理相遇。

關鍵詞:認識自我 克里希那穆提 自由

一. 沒有任何嚮導,避免成為“二手貨”人類

人類總是尋求真理而不得,在於傳統的探求模式是“由外圍向內包抄,通過世間、修煉和壓離,逐漸才能開花結果,才能培育內在的美及愛。 然而事實上,這樣反而使人變得更加狹隘、瑣碎而低劣,就像剝春筍般一片一片剝;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也許明年,也許下輩子才能看到結果”,所以要摒棄形式主義,宗教家既定的模式等等,要想真正改變,必須拋開昨日種種,探尋無嚮導,而不是“總是滿足於他人的描述……活得即膚淺又虛空,我們充其量只是二手貨人類。”如此這般才能真正走上接近真理的道路。也就是説沒有任何的理念權威能指導你自己, 克氏也不能,能做的是提醒你,幫助你。

二. 大部分人的現狀

書中有關於恐懼,暴力與憤怒,人際衝突,煩惱,昨日重擔的獨立篇章,每一章都是可以單獨成為主題的演説,我暫且理解為這是大部分人的現狀。對現狀有深入的瞭解能幫助我們迴歸本心,走到認識自我的道路上來。在這裏選取部分闡述如何認識這些侷限的現狀。“恐懼、暴力、憤怒”是由念頭引發的,只有思想停止活動,我們才能看見他們的全貌,要想超越暴力,既不能壓抑它,也不該拒絕它。我必須正視它,研究它,跟它親近——觀察、覺察。”筆者的理解在於並不是觀察恐懼,暴力,憤怒本身,因為這些是無形的,我們也很難做到真正觀察他們,並且我們觀察到的大多是令我們產生這些的對象,我們應當觀察自身的感受,例如呼吸,體會心緒和源頭,或者這樣內觀的方法來的有效。

三.觀察真相,覺察自己,認識自我

在書中提到認識自我應當沒有嚮導,既然沒有什麼可以做我們的嚮導,那我們究竟如何去真正認識到自我,可以説這是克里希那穆提希望幫助眾生的核心,首先要做的是觀察真相。在文章中,克氏提到“時間最難的事之一,就是單純地去看一件是。我指的是那種毫無恐懼、直截了當地看一件事的單純。我們要好不扭曲地看到自己的真相,我們説謊是,就承認自己在説話,既不掩飾,也不逃避 ”,我們必須成為自己的導師與徒弟,正視自己,這種認識需要謙卑的態度,同時正視當下,時刻保持敏鋭的心思覺察“活生生的是你的本來面目—你的憤怒、你的殘忍、你的兇殘、絕望、痛苦和悲傷。能認清這些就是真理。只有學會如何去觀察生活中的這些真相,你才可能瞭解真理。你是無法透過空想、文字障、期望或恐懼的得到它的。 ”一如作者傑德.麥克納在《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闡述的觀點:開悟是由自身觀察,不分好壞判斷的心,以澄清空靈的心境觀照,自然完整地得到的。我想這種開悟即觀察真相,覺察自己。

四.認識自我得到自由境界

自由究竟是什麼,隨心所欲?讓我們看看克氏是如何解讀的:“自由乃是一種心智狀態,它不是某種東西掙脱的自由,而是一種自由的意識,一種可以懷疑和追問一切的自助遊,它強烈、活躍而富有生氣,能清楚各式各樣的依賴、奴役、臣服及逆來順受的陰影。這種自由意味着徹底的孤獨……你從來不曾孤獨過,因為你充滿了記憶、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騷,你的心從未好好清理過這些垃圾,也唯有死於昨日的種種,才可能獨處。內心享有獨處的空間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那意味着存在的自由、行動的自由以及任意翱翔的自由。”自由是向內的,是自我充盈的圓滿狀態,停止對外的追求,是一種靈與肉合二為一,心靈上的平靜與和諧。

總結

克氏的書中提到“我們心智從出生到死亡,一直在不斷的接受某種文化的定型,然後形成一個狹隘的自我。多少世紀以來,我們一直受到國籍、階級、類型、宗教、傳統、語言、教育、文化、藝術、風俗習慣及各種政治宣傳、經濟壓力、所吃的食物、所處的氣候、家庭、朋友、經驗等等各種事物的影響。”我想這本書就是可以治這些影響的良藥,他如同一位激進又不乏温柔的智者,幫助讀者一步步走進自己,通過如何認識自我,認識人的現狀:什麼是快感、恐懼、暴力、人際衝突,最後達到什麼狀態來闡述,使我們瞭解自身侷限所在,促使我們靜思,冥想,進行自我發現之旅,真相就在你心中,亟待你自己去探索。另外他對人性種種卑劣的展現始終是抱着不排斥不壓抑的態度,而是轉成空無,以清明澄靜的狀態達到真正認識自我,並與真理相遇。讀克氏的書有如枯草遇見醴泉,通讀下來無疑是暢快,大有裨益的。

重新認識自己讀書心得 篇3

我讀了《超越自己》這篇著作後,讓我知道了:我們最大的對手,不一定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再超越別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人生在世,最大的敵人,不一定是別人,而可能是我們自己!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我們難以把握機會,就是因為猶豫,拖延的毛病;我們容易滿足現狀,是因為沒有更高的理想;我們不敢面對未來,是因為缺乏信心;我們未能突破,因為沒有想去突破;我們無法發揮潛能,就是因為不能超越自己.每一個人都有經驗的,否則我們怎麼會走,會跑,會跳,會畫,會寫,會讀。

這本書,像一個激勵的火種,再熊熊火焰中,讓我超越鐵,成為鋼。

重新認識自己讀書心得 篇4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説。作者張德芬以其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以通俗易通、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書中講解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那就是愛!喜悦!和平!為什麼我們這麼努力還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悦,和平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為什麼我們會遠離真我呢?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戲?扮演各種角色,然而在戲份中,有多少是我們心甘情願演出的?為了演好這些人生大戲的不同角色,我們每個人都要因地因時地戴上一些面具,難道這就是我們看不見真我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我也認同這樣的觀點。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因為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後,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所以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着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麼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黴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這大概就是書中提到的臭味相投、物以類聚的道理!

重新認識自己讀書心得 篇5

幾年前,結識了一位朋友。工作成績顯著,生活悠然自得的他贈送了《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我認真的拜讀後,寫下一些體悟,與各位分享。

作者從一位知書達理的電視新聞主播,轉行到一位為追求自我真相不辭艱辛跋山涉水的心靈脩行者,張德芬融匯貫通了理論與現實,通過一個主人公的小故事,傳達了她生活及工作的精髓。引導我們在人生旅途中,找到自我價值。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及工作。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環繞了女主人公若菱與智者老人的多次對話,揭示了人身的奧祕。“你是誰?”這是老人問若菱的第一個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忘記自己是誰,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書中,讓我明白什麼是真我。真我由愛、喜悦、和平三者構成。那麼真我對於人生有何影響呢?書中老人給我們畫了一幅畫,一輛馬車,加上馬車伕,後面還有位乘客。這輛馬車的前進要靠這匹馬,如果你問這匹馬,你有沒有權利決定怎麼行進嗎?馬兒會説:“有啊!我這不就是努力地在前進嗎?沒有我,這車是走不動的呀!”但是你要問它“那你剛才為什麼往左轉哪?”它會説:“我覺得左邊的臉緊緊的,我就轉彎了。這這匹馬其實是我們的表意識,我們自以為可以操控生活,做出自由的選擇,但實際上,我們是一個自動化制約模式下的機器,很多時候身不由己。讀到此處你會明白,這個馬車伕就是我們的潛意識,也就是我們人生的自動化導航系統。這位乘客才是人生的真我。真我決定了我們的人生方向,理想和追求。在尋找真我的過程中,我們先要努力地把潛意識的部分儘量帶到意識層面,這樣我們離真我也會愈來愈近。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向身邊靠近。

那麼,如何找尋真我呢?書中介紹了一種瑜伽尋找法。基本上,任何能讓你專心一致、活在當下的運動,都可以幫你與身體重新連接,所以運動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它時的心態和狀態。所以無論是跑步、快走、游泳、瑜伽,只要你能夠專心地關照自己的身體,這些運動都可以成為探索自我的方法。

除了身體上需要淨化外,我們還需要擺脱負面情緒的圈套。負面情緒就像痛苦之身在我們的身體裏,自成一格。想要扼制負面情緒,書中告訴我們一個小方法。每天要念,要寫——我看到我正在尋求的痛苦感受,我全心的接納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負面情緒,你愈去排斥它,它愈不走,而且還會更強。所以,看見了以後,就先接納它,然後告訴自己,我不需要這個情緒啦,我要放下對它的需要。這是説給潛意識聽的。久而久之,潛意識接受這種信息,我們的負面情緒會越來越少。情緒是一種能量,會來也會走,對於教育孩子來説,大人不要過多地干涉,要讓孩子自己學會怎樣去處理自己的情緒,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無限的愛和支持。

本書中有一句話説得好,讓我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你的內在。當外界有任何事物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再集中精力去應對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每一個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藴含豐盛美好且精心為你打造的禮物。

書中的老人其實就是一面鏡子,印照出我們心態的陰影面。所以藉由老人的指引,我們反求諸己,修心、正心、養心,才能有好的心態。生命來去匆匆,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面對其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唯有抱着關照內心並時刻感恩的心態,一切事物才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重新認識自己讀書心得 篇6

幾經折騰,最終在網絡上找到了小君教師推薦的心靈雞湯——《遇見未知的自已》。夜深人靜之際,靠在牀上,抱着枕頭,一口氣把它讀完,心靈彷彿經歷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旅程。然後,驀地眼界開闊,茅塞頓開。

這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説,作者張德芬以其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以通俗易通、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它以小説的形式,講述女主人公經過偶遇的一位老人的指點,從煩惱的工作生活中找到歡樂,並取得生活事業雙豐收的故事。它通俗易懂,少了純心理學書籍的深奧枯燥,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

誠然,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煩惱,對某人的厭惡、對工作的煩惱、對待遇的不滿、對伴侶的抱怨,凡人凡事,我們自我都人為地放大。於是,生活中,愁眉苦臉、呻吟抱怨,結果,碰得滿身傷痕,痛苦不堪。其實,此刻回首細想,人生沒有任何事情能夠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我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我們為什麼不歡樂?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我。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

我們所揹負的一切都是我們自我帶來的,別人是無法強壓給我們的,因為我們能夠不理解。總是認為自我的苦惱時因誰或其他什麼而帶來的,其實不然,真正讓自我苦惱的是我們自身,過於看重那些會讓自我苦惱的事。

我們多少人是因為與別人攀比而疲於奔波,為財富為地位,可一旦擁有了所追求的財富地位卻並沒有感到幸福反而有些人更懷念以前清苦的日子。因為那不是真正自我內心想要的東西,那是外在的東西。就象作者在書中所談到的歡樂和喜悦的區別,歡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一旦那個令你歡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歡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悦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所以因與別人攀比去追求財富地位過程會帶來歡樂,但一旦實現了歡樂也就消失了。而如果是自我真正想擁有財富和地位且明確擁有了財富和地位就會造福社會讓更多人幸福那就不一樣了,那就到達了喜悦的境界。

每個人都有自我的最頂端,不要為虛榮追求那遙遠的不現實,自我會被自我活活壓垮。是你的終究是你的你逃也逃不掉,不是你的得到了也會失去至少失去原有的光澤。那麼你得到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外在環境影響着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認識真我,從自身做起。因為外面沒有別人。這本書讀了之後讓人受益頗深,要試着學會放下,當我們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種結局,要試着看開看淡一切,學着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人生若都能不忘初心,人生若只願歲月靜好,真實地活着,真誠地活着,不論榮辱得失,不談貧富貴賤,那就是最大的幸福與歡樂!

重新認識自己讀書心得 篇7

我介紹大家一本書--《超越自己》。這是一箇中國教授,在他的獨子考入史岱文森的第一年,寫給那個怯生生年輕人的一系列信,教導他怎樣面對艱險橫逆的環境和未來的挑戰,教他怎樣發揮潛能、超越自己!

我愛看這本書的原因是它非常能教育我們怎樣去超越自己。這本書的前言説:人生在世,最大的敵人不是外來的,而是我們自己!我們難以把握機會,因為憂鬱、拖延的毛病;我們容易滿足現狀,因為沒有更高的理想;我們不敢面對未來,因為缺乏信心;我們未能突破,因為不想去突破;我們無法發揮潛能,因為不能超越自己!其實每個人都有超越自己的經驗。在幼兒期,沒有人逼我們學走路,我們卻試着自己站立,不斷跌倒,不斷站起,不斷試步,終於能從爬的階段,進入走的時期。然後,我們對走走也不滿足,又要學習跑。問題是為什麼我們在能跑、能跳、能寫之後,那原先所具有的、不斷超越自己的衝力,竟漸漸消失了呢?因為這是上天設計的,讓我們有了謀生的能力之後,就少有那繼續超越的想法。也就這樣,我們才會心甘情願安安靜靜地作為一個“凡人”。只有那少數的人會説:“我們不要做一個普通人,我要超越!超越我那看來有限的自己。”於是,在這種不信自己辦不到的憤怒和努力下,他們將自己提升了,且隨着不斷地提升、不斷地超越,為人類的歷史創造出更輝煌的成就!

《超越自己》讀書心得體會最新精選五篇整合篇五

通篇來講吧…這是一本神奇的書,甚至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它實在是無所不包。我只能説它概括起來就是教人做人處事的一本神書…

它告訴我們時間安排的方式,也透露出現實世界的殘酷及其中面臨的抉擇…

看完這本書既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時而心裏也堵的慌…畢竟這同時也抹殺了我們很多諸如付出就會有回報,世間公平的天真想法,不過時間倒是勉強公平。

與此同時,它也介紹了不少的技巧…指出了靈感是可以主動追尋的,可見“沒有靈感”的説法是多麼的荒謬。

而且也印證我的那句話“天才是指那些知道努力的人的”而此刻,我卻沒有以往得到驗證後的興奮與沾沾自喜。只因為我説出了,卻沒有做到…

轉眼,寒假就快結束了,回頭一看,顯然沒有多少成就…想做的實驗一個都沒做成,固然也有客觀原因…可就是按捺不住憤恨--對自己的失望。

顯然,我又浪費了不少的時間。這本書雖然解答了相當一部分原先的疑惑。可也帶來了為數不少的困惑…例如是否該做一些表面的東西,沒有直接作用,卻間接會影響到我。又比如是均衡發展居要,還是首先發展特長…其實就是揚長避短何者為先的問題。

然而,我知道這必然又是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為結論的討論…

這本書還讓我認清了一個現實,那就是我們正在慢慢的離社會越來越近…而所謂未成年的特權也漸行漸遠,直至消失。這是現實,我們即將成年,而且此刻的高中學習已經不屬於義務教育。

如果還沉浸於過去的幼稚中,被淘汰那是必然…我們能怎麼辦,當然只能承受,畢竟我們還有不可逃避的使命去完成…那是我們存在的理由。實現自己的理想,也為世間做貢獻。

透過此書,我領悟到或許以前太過於自找苦吃了,很多時候真的可以退一步海闊天空呢。

其實吧,這本書看起來還是比較憋屈的,時刻透露小不忍則亂大謀的意味。一味地教我們忍受一些不願意接受的事且是事實。不過,它也終於有一章讓人看了酣暢淋漓。自然就是“據理力爭”這一章囉。實在是爽快,之前的憋屈鬱悶一掃而盡…

不覺地,我又有些糾結於我該如此麼,以及我做得到呢?沒辦法,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呢?此中種.種,暫且不論。

總歸這本書使我受益良多…

重新認識自己讀書心得 篇8

我在暑假裏閲讀了教師摧薦的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説實在的,只讀了一遍,對書的資料也沒能真正地理解透徹,只明白讀完後,心靈變得寧靜了。

書中提到,這天底下就三種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我的事。説得多好啊!我且不説老人講得多有道理,就拿自已來説吧,暑假偶爾去打打麻將,這不就有了以上的三種結果了:去打麻將是我的事,能否贏錢輸錢是老天的事,別人是否從我這贏到錢是他人的事。反正我把打麻將當成是娛樂的一種方式,它也是我其中的一項興趣愛好。這樣一來,不管結果如何,我都成不了“自已思想和情緒的奴隸”。所以感悟:心態很重要!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麻煩和困擾:工作環境不稱心,事情處理不公平,期望中的事情落空,先進評比沒有份,自已工作辛苦沒有得到領導的認可,受冤枉挨批評等等。對這類事情,如能堅持進取心態,心裏就會想得開,心胸也就會豁達,這樣就能妥善對待、處理好這些事情,使工作順利,心境舒暢。

我們享受生活,要建立進取的心態,多從正面看問題,樂觀地對待人生,樂觀地理解挑戰。這對一個人的為人處事至關重要。心態是後天修煉的,我們完全能夠經過修煉我們的心態來成就我們的事業,改變我們的人生,讓生活的每個角落都鋪滿陽光!

重新認識自己讀書心得 篇9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是上次跟X去錦漢展覽中心逛書展時買的。第一次逛書展,感受最深就是人好多,想不到喜歡看書的人還真不少呵。逛了一上午,也沒啥收穫,就買了幾份香港的英文報,一本考公的理論熱點書,還有就是這本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

斷斷續續翻了幾天,總算讀完一遍。看完最後一行字,合上書時,再仔細想想裏面講什麼,卻都很模糊了,也記不起幾句完整的句子。不是裏面的故事不精彩,只是有不少挺專業的,也懶得去多領悟。書的封面寫着“都市身心靈脩行課”、“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説”等字樣,標榜的內容似乎很大,但其實就講了一都市白領偶遇一老人的故事。跟大多數心靈勵志書籍一樣,這本書無非也是告訴我們要尋找真正本我,要追求崇尚愛、喜悦、和平。但它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讀者更深體會內心世界的變化,是可以改變很多現實的東西。

説句實在話,確實也有點像在推崇“唯心論”的意思,但是,一定程度上的“唯心”確實也是必需的呀,人很多時候,就真的需要好好審視下自己的內心,看看是否有哪些被扭曲了。太現實,會很辛苦的。想要簡單的快樂,平凡的幸福,從“心”開始,從意識上稍作些改變,其實可以變得更容易。

書中有一句話,“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沒有多大的感觸。但看完整個故事,才知道這話的意思: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身出來的結果。意思也就跟“吸引力法則”差不多,積極樂觀的意識可以吸引到積極的光芒,很多不好的東西都是自己的消極想法招惹過來的。所以,要關心內在,要勇敢一點,做更好的自己。

看這本書時,喜歡泡杯綠茶,聽着柔柔的鋼琴曲,安靜地翻動書頁,放鬆自己,享受着寧靜,享受屬於自己的一份娛樂。

重新認識自己讀書心得 篇10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是我上次去金瀚展覽中心參加書展時買的。第一次去書展的時候,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人那麼多,卻意外的有那麼多喜歡讀書的人。逛了一上午,一無所獲,就買了一些香港的英文報紙,公考的熱門理論書,還有這個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

斷斷續續翻了好幾天,終於又看完了。看完最後一行字,合上書,仔細想想上面説的是什麼,但是很模糊,記不住幾個完整的句子。不是裏面的故事不精彩,而是很多都挺專業的,懶得去理解。書的封面上有“都市身心實踐班”、“中國世界第一部身心小説”等字樣。廣告上的信息看似很大,其實講的是一個城市白領遇到老人的故事。像大多數勵志書籍一樣,這本書只是告訴我們要找到真正的自己,追求崇尚愛、歡樂與和平。然而,通過講故事,讀者可以深刻理解內心世界的變化,這種變化可以改變許多現實。

説實話,也有點像鼓吹“唯心主義”。但是,“理想主義”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必要的。人往往需要審視自己的內心,看看有沒有扭曲。太現實了,會很辛苦。想要單純的快樂,平凡的幸福,可以更容易的從“心”開始,在意識上做一些改變。

書中有一句話“外面除了你自己沒有別人”。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沒什麼感覺。但看完整個故事,我們就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外面沒有人,所有外在的東西都是你內心投入的結果。意思類似於“吸引定律”。進取樂觀的意識能吸引進取之光,很多不好的事情都是自己的負面想法惹出來的。所以要關心內心,勇敢一點,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喜歡泡一杯綠茶,聽着輕柔的鋼琴曲,靜靜地翻頁,放鬆自己,享受寧靜,享受自己的娛樂…

重新認識自己讀書心得 篇11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關於身心成長的小説。作者張德芬以其樸素的筆觸揭示了人們煩惱和痛苦的深層原因,用平實而樸素的語言詮釋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書裏解釋了我們一生追求的東西,但只能用五個字來表達,那就是愛!喜悦!和平!為什麼這麼努力了,還是追求不到想要的幸福?真我與愛、喜樂、平安是什麼關係?為什麼我們要遠離真實的自己?我們不是每天都在演戲嗎?演各種角色,但是我們願意演多少?為了在這些生活劇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根據當地的情況戴上一些面具。這是我們看不到真實自我的原因之一嗎?我也這麼認為我也同意這個觀點。

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你內在自我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射着你的內在自我。當外界有什麼東西觸碰到你的時候,記得往裏看,看看自己的哪一面又被觸碰到了,看看哪些陰影沒有整理好。不要把精力浪費在外在的、不可改變的、不可抗拒的事情上。首先在內心層面做一個調和,然後把精力放在應該付出什麼,外部能改變什麼上面。因為我們所有痛苦的根源,都來自於不知道自己是誰,盲目的執着和追求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快樂取決於外在的東西,所以一旦讓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再存在,你的快樂就會消失。而快樂,則是由內而外的綻放,從你的內心油然而生。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外界也拿不走。

所以,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積極的思想,那麼好的人、好的事、好的事都會和他產生共鳴,被他吸引。同樣,如果一個人總是悲觀、憤世嫉俗,那麼他身上發生不好的事情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大概就是書裏説的味道相近,物以類聚的原因吧!

重新認識自己讀書心得 篇12

如果問人的一生在追求什麼?大多數的人會回答,每個人都在追求財富,權利,健康,愛和快樂。其實所有的這一切用五個字就可以代替——愛,喜悦,和平。

最近在讀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看到它的時候最初是被舒服的裝幀設計吸引的,所以決定要看她。很直白易懂,在平實的故事裏面倒是的確潛藏着些生活的啟示和思考,不像書評家渲染的那樣濃烈,但也的確不賴的感覺。

常説思想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命運——

我開始過一種迴歸地面的生活,我想自己還是喜歡貼着地面,踏實,安全感;

我可以從點點滴滴的努力中看到自己的成長,開始正視自己的缺陷和優勢,不必為短板自卑而不前,也不必為長板自傲而離羣索居,人畢竟是羣體性的社會動物,要學會在人羣中活出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喜悦與否取決於自己的內心,無論遇到怎樣的困惑和劫難,都請記住:今天的行為決定明天的能力,未來並不是虛無縹緲,而明天的自己絕不會是今天的這個自己!

我想,所謂成熟,應該就是一種淡定和自然——不為物喜,不為己悲。不拍被別人喜歡,也不怕被別人討厭,因為,我們只不過就是自己!

重新認識自己讀書心得 篇13

看了李強老師的《為你自己工作》之後,感受頗深。我感同身受地聆聽着每一節都有現實意義的課。李強的話語字字珠璣,不經意間所説的每一句話都給人予很大的啟迪和反思。

首先,你是在為誰工作

這看似很簡單的問題,有很多人會説:"我只是某個企業中的普通一員,我是為着薪水而給老闆打工的。"在現實社會中,絕大多數人是為薪水而工作的,因為薪水對每個人都是相當重要的。但是從客觀方面去講,這其實是一種消極、被動去對待工作的態度。正因為這樣,很多人進到某個企業去工作時只是關心自己眼前的利益,只關心這個月自己能領多少工資,希望自己在上班過程中偷懶時不要被老闆抓到。慢慢地,在思想上發生了變化,進而迷失了方向。在這種情緒的帶領下,表現出來的工作態度就會是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待會再説,明天再説","浪費就浪費吧,反正不是我的",如果每個員工都是這樣想,這個企業的前景就可想而知了。如果誰認為每天只是在為老闆、為薪水打工,那就是大錯而特錯!抱着這種心態工作的人,永遠不會成長和發展,亦將永無出頭之日。

李強老師説:在他的公司中,新入職員工都要填寫這樣一份調查表:一、你想要住房嗎?二、你想要配車嗎?三、你想要百萬年薪嗎?四、請問您能給我做什麼?當他講前三個問題時,我認為這是人之常情,可是當他講出第四個問題時,無疑是當頭一棒!是啊,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裏,有很多求職者往往只會想到:工資多少?有養老保險嗎?有福利嗎?有假期嗎?有住房補助嗎?等等。唯獨沒有想到的卻是:自己能為公司創造多少財富?説到底,就是沒真正弄清自己是在為了什麼而工作。為此,李強老師告誡我們: "不要僅僅為薪水工作,你應該為夢想而工作,為自己的前途而工作,為你未來的人生和成長而工作。"要想得到,必先付出,心在那裏,收穫就在那裏。只有從內心裏明白都是在為自己工作,個人價值、個人能力才能充分得到發揮。

其次,擺正心態對待工作

李強老師説:"所有的規章制度永遠是你生存的工具。"是的,一個企業的規章制度不是用來約束個人的行為,而是用來提醒你應該如何去學習和工作,怎麼做才能得到提高和進步,更能強調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制度就像是一條底線,只有把自己的心態擺在正確的方位上,才永遠不會去觸碰這條底線,才能把企業真正當成自己的家,才會知道自己原來就是這個家的主人,才能安心以主人的心態用心去工作,在工作中獲得快樂。李強老師道出了工作的四種境界:認真-認識體會,掌握時間1-3年;務實-認識體會,掌握時間3-5年;求新-認識體會,掌握時間4-7年;合作-認識體會,掌握時間7-20xx年。

心態決定自己的命運,從改變思想開始,定位不同,心態就不同。心態將直接決定工作的進展,積極向上的態度使得我們工作更有激情,把工作做得更出色!我們應始終抱着謙虛謹慎學習的態度去對待我們的'工作,積極和周圍的人溝通,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不能因為認為自己薪水不高而工作大打折扣,敷衍了事。學會擺正自己的心態,個人的情緒不應該與工作產生矛盾。"多説一句話不會死人,少説一句話就會死人,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過溝通,才能正確對待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只有通過溝通,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的不足之處;只有通過溝通,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質量;只有通過溝通,才能使自己不斷成長和進步!以人為本,樹立"自己不是在為企業工作,而是為自己工作"的觀念。只有充分認識到為自己工作,才不用別人督促就主動去完成自己的任務,才不會懶惰、不會報怨、不會消極、不會馬馬虎虎、不會推諉扯皮。"認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工作做好",所學到的任何一項技能和知識都將是你未來生存的工具,那些都是自己的財富。積極用心去工作,在工作中不斷超越自我!

再次,用感恩的心去工作

"待人處事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李強老師説的很實在,這正是每一位老闆希望員工具有的。企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好的工作環境,我們應該對公司負責,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就象對自己的家人負責一樣。我們應該感謝企業給了我們工作的機會,感謝企業給了我們展現自己的平台。我們應該用感恩的心去做好每一天的工作,用感恩的心去回報企業。

"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會努力找工作" ,這是很真實的話語!今天,我們有工作,就應該珍惜工作,在工作中要隨時保持積極的工作態度,幹任何事都不要拖延,工作中我們要努力克服困難,不要找任何藉口。本着"誠實做人,精明做事"的原則,以"嚴、細、精"來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執行力,恪盡職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到年底回顧這一年來自己所做的工作時,你就會感慨:原來自己這一年來很好地完成了許多工作,取得了這樣那樣的成績,原來企業這一年來所取得的成績中也有自己的一份奉獻!這就是所謂的成就感,也是感恩的一種體現!

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就不會產生抱怨;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就不會感到乏味;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不會在困難面前退縮;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會覺得工作是為自己;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在受到批評時就不會感到委屈;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才能真正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最後,再次引用李強老師的話:當你擁有第一份工作的時候,你正在體現你生命的價值!當你做好一份工作的時候,你正在使你的生命升值!只有懂得工作是為自己的人,才真正能懂得工作是多麼的快樂,生命是多麼的有意義!

重新認識自己讀書心得 篇14

看了李強老師的《為你自己工作》之後,感受頗深。我感同身受地聆聽着每一節都有現實意義的課。李強的話語字字珠璣,不經意間所説的每一句話都給人予很大的啟迪和反思。

首先,你是在為誰工作

這看似很簡單的問題,有很多人會説:"我只是某個企業中的普通一員,我是為着薪水而給老闆打工的。"在現實社會中,絕大多數人是為薪水而工作的,因為薪水對每個人都是相當重要的。但是從客觀方面去講,這其實是一種消極、被動去對待工作的態度。正因為這樣,很多人進到某個企業去工作時只是關心自己眼前的利益,只關心這個月自己能領多少工資,希望自己在上班過程中偷懶時不要被老闆抓到。慢慢地,在思想上發生了變化,進而迷失了方向。在這種情緒的帶領下,表現出來的工作態度就會是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待會再説,明天再説","浪費就浪費吧,反正不是我的",如果每個員工都是這樣想,這個企業的前景就可想而知了。如果誰認為每天只是在為老闆、為薪水打工,那就是大錯而特錯!抱着這種心態工作的人,永遠不會成長和發展,亦將永無出頭之日。

李強老師説:在他的公司中,新入職員工都要填寫這樣一份調查表:一、你想要住房嗎?二、你想要配車嗎?三、你想要百萬年薪嗎?四、請問您能給我做什麼?當他講前三個問題時,我認為這是人之常情,可是當他講出第四個問題時,無疑是當頭一棒!是啊,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裏,有很多求職者往往只會想到:工資多少?有養老保險嗎?有福利嗎?有假期嗎?有住房補助嗎?等等。唯獨沒有想到的卻是:自己能為公司創造多少財富?説到底,就是沒真正弄清自己是在為了什麼而工作。為此,李強老師告誡我們: "不要僅僅為薪水工作,你應該為夢想而工作,為自己的前途而工作,為你未來的人生和成長而工作。"要想得到,必先付出,心在那裏,收穫就在那裏。只有從內心裏明白都是在為自己工作,個人價值、個人能力才能充分得到發揮。

其次,擺正心態對待工作

李強老師説:"所有的規章制度永遠是你生存的工具。"是的,一個企業的規章制度不是用來約束個人的行為,而是用來提醒你應該如何去學習和工作,怎麼做才能得到提高和進步,更能強調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制度就像是一條底線,只有把自己的心態擺在正確的方位上,才永遠不會去觸碰這條底線,才能把企業真正當成自己的家,才會知道自己原來就是這個家的主人,才能安心以主人的心態用心去工作,在工作中獲得快樂。李強老師道出了工作的四種境界:認真-認識體會,掌握時間1-3年;務實-認識體會,掌握時間3-5年;求新-認識體會,掌握時間4-7年;合作-認識體會,掌握時間7-20xx年。

心態決定自己的命運,從改變思想開始,定位不同,心態就不同。心態將直接決定工作的進展,積極向上的態度使得我們工作更有激情,把工作做得更出色!我們應始終抱着謙虛謹慎學習的態度去對待我們的工作,積極和周圍的人溝通,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不能因為認為自己薪水不高而工作大打折扣,敷衍了事。學會擺正自己的心態,個人的情緒不應該與工作產生矛盾。"多説一句話不會死人,少説一句話就會死人,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過溝通,才能正確對待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只有通過溝通,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的不足之處;只有通過溝通,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質量;只有通過溝通,才能使自己不斷成長和進步!以人為本,樹立"自己不是在為企業工作,而是為自己工作"的觀念。只有充分認識到為自己工作,才不用別人督促就主動去完成自己的任務,才不會懶惰、不會報怨、不會消極、不會馬馬虎虎、不會推諉扯皮。"認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工作做好",所學到的任何一項技能和知識都將是你未來生存的工具,那些都是自己的財富。積極用心去工作,在工作中不斷超越自我!

再次,用感恩的心去工作

"待人處事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李強老師説的很實在,這正是每一位老闆希望員工具有的。企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好的工作環境,我們應該對公司負責,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就象對自己的家人負責一樣。我們應該感謝企業給了我們工作的機會,感謝企業給了我們展現自己的平台。我們應該用感恩的心去做好每一天的工作,用感恩的心去回報企業。

"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會努力找工作" ,這是很真實的話語!今天,我們有工作,就應該珍惜工作,在工作中要隨時保持積極的工作態度,幹任何事都不要拖延,工作中我們要努力克服困難,不要找任何藉口。本着"誠實做人,精明做事"的原則,以"嚴、細、精"來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執行力,恪盡職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到年底回顧這一年來自己所做的工作時,你就會感慨:原來自己這一年來很好地完成了許多工作,取得了這樣那樣的成績,原來企業這一年來所取得的成績中也有自己的一份奉獻!這就是所謂的成就感,也是感恩的一種體現!

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就不會產生抱怨;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就不會感到乏味;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不會在困難面前退縮;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會覺得工作是為自己;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在受到批評時就不會感到委屈;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才能真正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最後,再次引用李強老師的話:當你擁有第一份工作的時候,你正在體現你生命的價值!當你做好一份工作的時候,你正在使你的生命升值!只有懂得工作是為自己的人,才真正能懂得工作是多麼的快樂,生命是多麼的有意義!

重新認識自己讀書心得 篇15

前幾天,我閲讀了張德芬的《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故事講述了遙遠大陸的神祕傳説:神祕國擁有一個祕密,所以人民的生活都很完美。公主招親宣佈:只要有人能夠找到那個祕密,公主就跟他結婚。阿南一心想娶公主,他懂得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靜,所以能夠在旅途中克服重重困難,也從中學會了心想事成的祕密,並收穫了真愛。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我覺得,很多人都沒有想清楚,那是否是自己真的想要的,所以當他們達成了自己的目標時,發現失去了很多,而變得不快樂。其實追求自己想要的沒有錯,但追求任何一個目標時,要明白自己為什麼想要,要想到任何事情都會有一些得失,要明白什麼是自己不能失去的。只有這樣,才不會在一開始出發的時候,就錯了方向。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期望有一盞阿拉丁的神燈,心裏想着什麼,吹一下神燈,結果就會如願以償。這是多麼美妙的好事情阿!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盞神燈,那就是我們的信念,是內心真正迫切渴望實現的願望。我們有了堅定不移的信念,內心才會生出源源不斷的力量,指引着我們的方向,我們要相信自己必須能成功,這樣我們才有勇氣克服各種困難,最終能夠心想事成,得到內心真正想要的。

誠如書中所言“心想事成”確實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潛力。但為什麼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並不能事事都“心想事成”呢?最主要是我們沒有聽到來自心靈深處的吶喊,心靈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但他們又是如此脆弱,外界的太多想法遏制了他們的吶喊。我們從一生下來,耳邊充斥的就是父母教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再大一點,是老師的諄諄教導。我們到底是否有停下來,好好想想,我們沒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老師的話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潛意識裏,成了那所謂的信念。影響了我們的一生。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我國古代的陋習——纏足。纏足始於隋,也源自民間傳説。相傳隋煬帝東遊江都時,徵選百名美女為其拉縴。一個名叫吳月娘的女子被選中。她痛恨煬帝暴虐,便讓做鐵匠的父親打製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蓮瓣小刀,並用長布把刀裹在腳底下,同時也儘量把腳裹小。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蓮花。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刀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連忙閃過,但手臂已被刺傷。吳月娘見行刺不成,便投河自盡了。事後,隋煬帝下旨:日後選美,無論女子如何秀麗,“裹足女子一律不選”。但民間女子為紀念月娘,便紛紛裹起腳來。至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

白天一雙腳痛得寸步難行,到了晚上一雙腳放在被子裏不但痛,而且蒸熱燠悶,有時簡直像炭火燒着一樣痛苦,睡覺時只能把腳放在被子外,半夜起來捱着腳痛哭是常有的事。如此陋習,在當時竟如此風行,這恰恰就是我們忽視了心靈的吶喊,我們聽不到那悲涼的哭聲,聽不到女子在被裹時的痛呼。

我們要正視自己的心靈,傾聽心靈深處的呼喊,讓自己時刻都能“心想事成”。

重新認識自己讀書心得 篇16

在讀《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的時候有很多種情緒此起彼伏,有驚喜,有領悟,也有迷惑不解。

驚喜的是發現自己以前的很多想法都和作者一樣。原先這種想法是普遍存在的,不是自己的腦袋出了問題。

記得小時候就有過這樣的想法:如果存在一個世界,所有的力量都是由意志力控制的就好了。只要你的意志力比別人更加強大,你就是戰無不勝的,自然也是心想事成的了。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當時我覺得自己的意志力比同齡的小孩要堅定,只要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必須會堅持下去。這有好的一面——從不半途而廢;也有壞的一面——倔強,不知變通。

真正開始嘗試“心想事成”是在我上國中的時候。那時我的姨姥姥入了基督教,去她家玩的時候就常常藉機薰陶我們這些孩子們,帶我們去教堂,教我們唱聖歌。那個時候不懂什麼是信仰,更多的是好奇。只明白如果你有什麼願望能夠向神祈禱。於是我就開始在期末考試的時候偷偷的向神祈禱能得到好成績。結果自然是有的時候靈驗,有的時候不靈驗。

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年的盛夏深夜,狂風夾着暴雨,姥姥突然心臟病發作,狀況十分危急。爸爸把姥姥從樓上背到車裏,打算送她去醫院。我一向在後面扶着她,當時慌忙之間根本顧不上換衣服拿雨具。坐在車裏,我的睡裙都濕透了。看着奄奄一息的姥姥,我當時個性的無助。很自然地,我開始祈禱,全神貫注的祈禱,我在心裏默默的説:神阿,只要姥姥能好起來,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之後姥姥就真的被搶救過來了,但是我不明白我為此付出了什麼代價。從那以後我就確定這世界上是真的有神存在的,他也能聽到我們的聲音。

但是到目前為止,我並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雖然我相信神的存在,但是我並不能確定他是基督還是佛祖。有的時候我就在想也許他們説的都是同一個神,只但是理解的方式不一樣罷了。

自那件事情之後,我發覺只要把注意力全力地集中在一點上,想着自己要實現的願望。它就很可能被實現。

但是之後我漸漸地停止了這樣去做。因為當發願的時候我就會個性緊張,個性在意這個結果,反而沒法把這個事情做好。最鬱悶的時候轉成越在意一件事情就越事與願違。我怕這樣會轉成強迫症,於是就有意識的不讓自己發願。

我是一個很愛幻想的人,一不留神就會神遊太虛。上學的時候同學都以為我愛沉思,其實我是在發呆。對於任何一件事情我很容易的就會開始幻想後面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而且十分的具體。這些幻想似乎是無意識的,不知不覺就開始了。但讓我不解的是事實卻往往和我幻想的不一樣,甚至相反。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我的這些幻想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嗎?

在“心想事成”的嘗試過程中,我還漸漸發現一個規律:當你有兩個願望想要實現時,如果你選取實現你認為最重要的而放棄另一個,往往這個對你來説最重要的願望會某種程度的實現。今年年初,我在等清華MBA筆試的成績,並且在緊張的準備面試,就在這個時候父親查出了癌症,當時情緒十分的沉重。很想父親的病趕緊好,也很想考上MBA。最後我默默的發願:如果父親的病能好起來,我願意放棄這次MBA。到此刻為止,父親的放療和化療都結束了,醫生説各項指標都很不錯,以後定期複查就能夠了。雖然此刻説治好了還為時尚早,但畢竟闖過了一大關。而我因為筆試成績差了2分沒能參加面試,今年清華的分個性高,比北大高出十幾分,因為往年他們兩所校園分數都差不多。如果我報的北大的話,也許就考上了。所以我寧願相信是我的願望成真了。

説到MBA我又想起書中提到的另一個資料:找到你真正想實現的願望。就像書中所説的,很多人追求的未必是自己想要的。但是怎樣才能明白什麼是自己想要的呢?我還沒有找到答案。就拿MBA來説,當初考是覺得這個方面很有發展,但是當我真正接觸這方面的知識和這方面的人的時候,我卻發現自己的很多觀點跟他們格格不入。記得當時一個輔導班的女老師,在這個圈裏小有名氣。她説她就是喜歡強者,她認為搞藝術的都是弱者。從她的語氣上能感覺出來她很看不起弱者。對於她的這些觀點我很不能理解。雖然我也承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是我一向認為人類最終極的目標就應是追求心靈上的昇華。作為心靈層面的一種反映,藝術一向是我所喜歡和追求的。這使我開始思考MBA是不是我想要的。從小我就很喜歡畫畫,周圍的人都認為我有必須的天賦。但是當時由於家裏條件不好沒能系統的學習。上大學的時候也是思考到好找工作而學了理科。我一向想從事和藝術、設計、文化相關的工作,但是身邊的人都説這樣不太現實。作者説鼓勵身邊的人“做夢”,這也算是給我的一種鼓勵吧^_^

很佩服像作者這樣丟棄浮華而潛心靈性修為的人。我也期盼着自己有這樣的覺悟。以前讀過一篇文章這樣説,女人的面容30歲之前是父母給的,30歲之後就是自己修來的。我很期望我能有容納天地的心胸和平和的笑臉,但我明白我此刻還遠遠沒有做到。自從接觸瑜伽之後我就覺得這就應是一條引領我到達我所期盼的目的地的路,只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我都沒能堅持不懈地習練。

對於“心想事成”我並沒有很大的野心,想如何的功成名就。我只想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走在這條路上我天天都是開心的,天天都覺得有期望。

重新認識自己讀書心得 篇17

工作,是上天賦予我們的使命。把自己喜歡且樂在其中的事情當成使命一樣去完成。

工作,就是付出努力達到所在的目的。一個人對工作所持有的態度和他(她)本身的性情以及做事的才能有着密不可分的關聯。看一個能否成功,只需看其態度和精神即可。其中最重要的能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即使在辛苦、枯燥的工作中,也能感受其價值的所在,當完成使命時,會發現成功之芽正在萌發!

為你自己工作,從表面來看,工作是在為自己所在的企業工作,為老闆工作,事實上,我們是在為自己打工。在工作中,我們可以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在工作中得到展示;在工作中,我們也可以學到很多,如,我們的應變能力、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等,這些都是有待提高。可以説這是一個自我體現和鍛鍊的平台。與此同時,公司也是我們一個成長的學校,新的工作能拓展我們的知識,新的同事能培養我們的團結合作,在與顧客交流中能鍛鍊我們的 溝通能力,等等。

“沒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態度”,而我們的工作態度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為自己工作,對其工作充滿熱情,無論做任何事情,都須竭盡全力!在工作中,我們要以“主人般的責任意識”心繫企業,與企業同命運、共榮辱樹立愛崗敬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我們要時時懷着一顆寬容的心,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細心品味工作帶給我們的樂趣。

一滴水不偉大,偉大的是因為自己融入到大海里面。在現如今的社會中,無論你從事什麼樣的職業,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無法脱離其他人對你的支持而一個人去完成所有的事情。因此,我們在工作中應該從分的認識到團隊精神的重要性,我們應自覺的服從團隊的運作需要,依靠團隊的資源去發揮個人的才能,培養自己團隊意識和合作態度,這樣才能使自己成長,變得優秀。

重新認識自己讀書心得 篇18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老朋友推薦的,它算是一本心理類的書。最喜歡裏面的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僅有自已。”很多時候,我們更多的去關注別人,卻忽略了自已。

它主要講述了名校畢業生的女白領若菱在生活中經歷的起起伏伏,以及她與一位老者的對話,由此教我們去探尋內心深層的自已,讓我們逐漸去了解認識內心更存粹的自已,讓我們離最真實的自已越來越近。

在書中,作者從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同四個方面去講述,並切實有效的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意見,經過團隊性諮詢,個別的療愈,或者是練習體驗的方式來幫忙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種。種難題,進一步療愈自已的內心。無法預測未知的自已,只能用自已的勇氣解決當下的問題,期待未知的自已和生活。遇事時,多看看自已,從自已找原因,認清最真實的自已。以往修的一門心靈脩養課,教師説過的一句話,我至今還記得,人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已,發現自已,探尋未知的自已。

其實,無論在書中,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得不相信:“這世界上從來沒有自已消失的問題,當碰到問題時,就得應對,處理,放下,解決。”如果當你看完這本書,你可能會更加相信,任何事情,跟自已的勇氣比起來,真的不算什麼。

很多時候,不一樣的人應對問題,想法不盡然一樣,但一樣的是:成功的那些,往往是能夠克服自已的怯懦,提起勇氣解決問題的。期望看到這些的你,亦能如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0vl94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