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黨團相關 >黨性分析材料 >

沂蒙黨性鍛鍊心得體會

沂蒙黨性鍛鍊心得體會

沂蒙山是我國的革命老區,目前是進行黨性鍛鍊教育的重要基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沂蒙黨性鍛鍊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閲讀。

沂蒙黨性鍛鍊心得體會
沂蒙黨性鍛鍊心得體會篇一

8月20日,觀看了沂蒙黨的羣眾線路教育基地宣傳片《氣力》和電影《臨沂六姐妹》,又一次遭到心靈上的洗禮。深深地感悟到戰爭年代黨羣、軍民血濃於水的關係,進一步瞭解了人民羣眾對中國革命和建設所做出的重大貢獻,對黨的羣眾線路這一根本線路重要性的熟悉進一步增強。在艱苦卓盡的革命鬥爭實踐中,以沂蒙、膠東和渤海等根據地為代表的山東各地廣大幹部羣眾,在中國我黨的堅強領導下,逐漸砥礪構成了以愛黨愛軍、開闢奮進、艱苦創業、忘我奉獻為主要內涵的沂蒙精神。

愛黨愛軍是沂蒙精神的靈魂,展現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態度堅定、方向明確、尋求執着的崇高政治信仰;開闢奮進概括了沂蒙人民尋求進步、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先進思想意識,是沂蒙精神的永久主題;艱苦創業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它體現了沂蒙人民不管在甚麼困難條件下,都能自食其力、堅韌不拔、艱苦奮鬥的精神風采;忘我奉獻,概括了沂蒙人民保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犧牲、勇於奉獻的價值取向,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

沂蒙精神植根於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誕生於革命戰爭年代,發展於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是沂蒙人民在長時間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構成的先進羣體意識,具有濃郁地方色採的時代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它集中體現了山東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風采,生動展現了我們黨、軍隊同人民羣眾的魚水友誼和血肉聯繫,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山東人民特別是臨沂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的歷史時期進一步瞭解沂蒙精神的發展變化,深入掌控沂蒙精神的基本內涵,宏揚沂蒙精神,有助於我們同一思想,同一熟悉,振奮精神,對全面貫徹黨的羣眾線路、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如何宏揚沂蒙精神。

1、宏揚沂蒙精神,要堅定***主義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相當重要,它是一種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堅定的***主義理想信念是中國革命得以成功的精神支柱和強大動力,是沂蒙精神的靈魂。歷史證明,中國革命的成功革命需要堅定的***主義信念,建設一樣需要堅持***主義理想信念。作為一位黨員,宏揚沂蒙精神,就是要牢固建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主義理想信念,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腐蝕;就是要知難而進,勵精圖治,為建設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終究實現***主義偉大理想奮鬥畢生。2、宏揚沂蒙精神,要努力踐行黨的羣眾線路。先進性是黨的生命線,是黨得到廣大人民羣眾信任和擁戴的根本條件,是黨執政的基石和發展的根本,是黨的建設和全部工作的永久話題,失往先進性,失往人民的信任和擁戴,必將亡黨亡國。

沂蒙人民之所以能夠愛黨愛國、艱苦創業,黨之所以能夠在沂蒙人民中有如此強大的號召力、凝聚力、戰役力,根本緣由就是中國我黨具有先進性,真正代表了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好、貫徹好羣眾線路這***的根本工作線路,把人民羣眾的利益作為黨的行動的動身點和落腳點。

作為一位黨員幹部,要全身心腸投進到正在展開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往,依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要真正把自己擺進往,認真剖析自己,有針對性地進行整改,確保活動不空、不虛、不偏。要本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精神,焦距作風建設,集中解決本身存在的情勢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糜之風等四風題目,到達加強黨性鍛鍊,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進一步轉變作風,密切聯繫羣眾的目的。

沂蒙黨性鍛鍊心得體會篇二

沂蒙山為革命老區,曾為中國革命做出過巨大貢獻,保留了大量革命遺址,成為今天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今年,恰逢建黨90週年,我跟隨縣委領導赴沂蒙革命老區 “追尋紅色足跡,感悟革命精神”親身體驗式現場教學活動。老區一行,雖只有短短兩天時間,但同行的許多同志都表示,心靈受到震撼,思想得到盪滌,精神得到昇華,是一次名副其實的紅色之旅、感動之旅、收穫之旅。

一、紀念館裏再現驚心動魄的孟良崮戰役

早上7點鐘,我們的車踏上了奔赴革命老區的征程。近段時間來,同事們都非常忙碌,能有這次機會相互交流,都感到十分興奮。

經過2個多小時的行程,9點四十分左右我們才到達了地處蒙陰縣的孟良崮戰役紀念館。該館於20xx年紀念孟良崮戰役勝利60週年新落成,整個外形是兩個紅色的三角形戰旗,兩個戰旗形成孟良崮大崮頂山形,共二層,高度為19.47米,象徵着孟良戰役發生在1947年。走進紀念館,才看到粗糙的紅色外牆上,嵌滿了成千上萬顆子彈,這粒粒子彈,似乎在訴説着63年前那場戰爭的慘烈。

進入館內,一幅幅圖片、一件件珍貴的實物、一組組雕塑,在解説員的動情解説下,彷彿把我們帶回到那個炮火紛飛的年代。 1947年4月,蔣介石在對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受挫的情況下,轉而對陝北和山東兩解放區發動了重點進攻。我人民解放軍著名將領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十個縱隊和大批的地方武裝,以壓倒一切的氣慨,以不怕流血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經過5月13至16日的浴血戰鬥,將國民黨素有“王牌師”之稱的整編74師3萬餘人全殲於孟良崮山區,該師師長張靈甫亦被擊斃,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戰役,也是後來

小説《紅日》的歷史題材。此次戰役扭轉了當時的華東戰局,拉開了解放戰爭大反攻的序幕,對推進解放戰爭的進程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勝利信心。

解説員把我們帶到了紀念館後面的山坡上,只見山坡上密密地排滿了一座座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雕銀色五星的墳塋。解説員介紹到,在那場戰役中有五千餘名英烈長眠於這塊英雄的土地上,他們犧牲時的平均年齡只有20歲。20歲!多麼鮮活的生命!回想我們20歲時,風華正茂,生活在幸福安定的環境中。按常理,他們的生命似乎沒來得及展開,但他們卻用自己最短促的一生,用一腔熱血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歷史上綻放出朵朵耀眼的火花。

墳塋靜靜,松柏肅穆,訴説的是一段歷史,感悟的是一種品質,傳承的是一種精神。烈士們那種對黨和人民事業無限忠誠的品質,那種雖犧牲生命在所不惜的精神,不依然是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所需要的嗎?

在參觀過程中,有座陳若克烈士墓吸引了同事們的目光,因為與他一起埋葬的,還有我們最小的一位烈士,陳若克烈士的剛出生的女兒。墓碑的撰文詳細介紹了她們犧牲的經過,我聽得眼圈發紅,既為他們的犧牲趕到深深地悲痛,也更加激起對敵人的憤恨,燃起了要好好工作,報答祖國,建設強國抵禦外敵的堅強決心。

二、小山村裏重温感人肺腑的軍民魚水情

午飯後,我們又驅車趕往沂南的“紅嫂革命紀念館”。在途中,放眼望去,山嶺連綿,梯田盤繞。山上的職務正恣意綻放着自己的青翠,耳邊不覺迴響起“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朵朵白雲繞山間。一片片梯田一層層浪,一陣陣歌聲隨風傳”的經典旋律。

經過近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紅嫂革命紀念館”所在地——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沂蒙紅色影視基地。這裏的教學老師向我們介紹説:馬牧池鄉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山東沂蒙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數十萬軍民在此浴血奮戰抗擊日寇侵略;解放戰爭時期更是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奉獻和犧牲。而紀念館所在的常山莊村,不僅有着光榮的革命傳統,而且至今仍保持着戰爭年代歷史風貌。尤其隨着電影《沂蒙六姐妹》、電視劇《沂蒙》等多部影視劇的播出,讓這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偏僻小山村搖身變為沂蒙山的“好萊塢”。自20xx年,沂南縣又以整個常山村為展示場地,以沂蒙紅嫂這一羣體為展示主題,整合沂蒙紅色資源,開闢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紅色革命基地,現已成為我省黨員幹部進行黨性鍛鍊的重要現場教學基地之一。

我們在現場教學老師的帶領下,順着一條石板巷走進了這座曾經歷過炮火紛飛,見證過沂蒙人民英勇支前,譜寫過沂蒙軍民魚水情的小山村。沿着曲折小巷,兩旁幢幢石頭砌成、茅草披頂的老屋,訴説着百年古村的歷史滄桑。

當我們走進一座農家小院,一尊年輕婦女一手攙着傷員,一手掀開衣角用乳汁救護的銅像,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來訪者。這就是“紅嫂”明德英乳汁救傷員的真實故事的在現。明德英一名普普通通的沂蒙女性,1941年冬,大批日偽軍包圍了駐沂南馬牧池村的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一名小戰士在突圍中身負重傷,被明德英機智救下,當搜捕的敵軍走後,小傷員因失血過多,已處於缺水休克狀態,在周圍沒有水源的情況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傷員。隨後,她和丈夫精心照料十數天,最終使其康復歸隊。

1961年山東著名作家劉知俠,根據明德英用乳汁救傷員的真實故事,創作了短篇小説《紅嫂》,後被改編成現代京劇《紅嫂》搬上了首都舞台,此後“沂蒙紅嫂”作為一個具有地理標誌性特徵的名稱便聞名天下。明德英作為“沂蒙紅嫂”的生活原型,贏得了人們的敬重和愛戴。國防部原部長遲浩田上將在探望她時,題詞“蒙山高,沂水長,好紅嫂,永難忘。”

進入茅草屋內,牆面展板上幾位老大娘正盤腿坐在一老碾上,笑吟吟的看着來往的人羣。老師向我們介紹説,這就是著名的沂蒙六姐妹,她們是革命戰爭年代沂蒙老區湧現出的女性英雄羣體。在那個戰火紛飛歲月裏,她們起早貪黑地為軍隊烙煎餅、逢軍衣、做軍鞋,顛着一雙小腳,在崎嶇的山路上抬擔架、救傷員,推小車、送軍糧。當時只有20歲上下的她們,面對國家民族的災難,義無反顧,衝破世俗,勇敢擔當。眼前的照片拍攝於她們的晚年,歲月在這些當年的大閨女小媳婦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但我們仍能從老人們淡然的微笑中讀出當年的那份從容、堅韌和剛毅。面對這樣偉大女性,怎會不叫人肅然起敬?

現場教學老師帶着我們走進另一家小院的茅屋內,一幅“火線橋”的油畫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油畫的主人公是以李桂芳為首的32名婦女。1947年孟良崮戰役打響後,有一支部隊需要迅速渡過汶河,當時河上沒有橋樑,青壯勞力又都上了戰場,家裏只有婦女。“沒有橋腿用人腿,沒有橋板用門板”,時任艾山鄉婦救會長的李桂芳組織村裏的32名婦女拆掉自家門板,在冰冷的河水中用身體當橋墩架起了一座“火線橋”。當主力部隊通過後,這些在河水中挺立近一個小時姐妹們累倒在河灘上。她們當中有的已經懷有了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終身殘疾。講至此,老師哽咽了,我們好多同志也兩眼含淚。

曲折的石板小巷連着一個個農家小院,每一座茅屋內的塊塊展板、幅幅圖片,都記錄着那個年代的沂蒙女兒對黨、對人民軍隊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愛:有用自己六歲女兒為戰士們換口糧的大嫂,有為照顧公婆讓未婚夫在前線安心作戰而抱着大公雞拜天地的新娘,一位永遠的新娘,因為她從未把新郎盼進家門……一個動人的故事感染着、打動着所有的參觀者,淚水和着雨水在人們的臉上肆意流淌。

最後,我們沐浴着細雨來到村中大戲台,偉大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的孫女於愛梅老師,用極樸實的語言追憶着奶奶王換於和母親張淑貞勇於撫養革命後代的英雄事蹟。

於老師介紹説,奶奶王換於出生於一貧苦農民家裏,因為是女孩子,直到出嫁也沒有自己的名字。19歲嫁到馬牧池鄉東辛莊於家,兩姓合在一起,被稱為於王氏。

抗戰爆發後,奶奶性格直爽、 辦事幹練,思想也比較先進,逐步被當地黨組織培養成了抗日積極分子。入黨時,需要有名字才行,當時一位幹部就説,既然你是餘家用兩鬥穀子換來的,就叫王換於吧。年過半百的奶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還有了自己的名字。不久,她被選舉為村婦救會長和艾山鄉副鄉長。

當時,面對日寇的瘋狂掃蕩,中共山東分局和八路軍第一縱隊機關首長徐向前到了東辛莊。由於戰亂磨難,部隊幹部的孩子都很消瘦,奶奶就向徐向前建議説:“這樣下去不行,得給孩子找奶孃。這樣既能很好地照料孩子,打起仗來也好掩護。”

於是,在當地黨組織的協助下,奶奶帶着俺娘和俺嬸子辦起了戰時部隊機關託兒所。第一批轉來了27個孩子,最大的七八歲,最小的生下來沒多少天。那時候,大人們都吃不飽,也沒有多少奶水喂孩子,許多孩子體質很差。奶奶和俺娘就挨村挨户地打聽,誰家的孩子夭亡了,就動員她們不要把奶退回去,把需要哺乳的孩子送去撫養。當時,俺娘和俺嬸子也正在哺乳期,在撫養自己孩子的同時還要照顧這些孩子,奶水已不夠吃。奶奶對她們説:“這些孩子是革命的後代,咱的孩子吃粗的,把奶留給這些孩子喝吧。”從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戰時託兒所的孩子們在奶奶及其家人的精心呵護下,得到了健康成長,而奶奶則有4個孫子先後夭折了。其中俺大哥當時都7歲了,已成為大人一個小幫手了,一次為躲避敵人“掃蕩”,淋了雨,又受了驚嚇,開始發高燒,由於大人都忙,沒人顧得上他,結果轉成肺炎,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無私的愛換來訴不盡的情。建國後,一位位當年喝過沂蒙母親奶的“孩子”,來到她的面前都是長跪不起,一聲聲母親的呼喚,一行行相思的淚水,灑在了當年曾經養育過他們的故土上。

於老師的講述質樸得如同漫山遍野的沂蒙山山石,但裏面藴含的那種無私大愛感動了現場的每一位聽眾。自己要不是因為與同事在一起,定會失聲痛哭。

這就是沂蒙紅嫂,這就是沂蒙母親。在這些平凡偉大的女性身上,彰顯着沂蒙人民深厚的愛黨愛軍情懷和人性之大善大美!

三、返程途中談見聞説體會話感悟

帶着感動,披着雨絲,我們登上返程車。一天的參觀學習雖然短暫,但心靈所受的震撼卻讓每一位同志感慨頗多,收穫頗多,大家不無感歎地説:這次黨性教育活動確實深受啟發、備受教育,不虛此行。

這是一片英雄輩出的大地,這是一塊壯懷激烈的熱土。憶往昔,巍巍沂蒙山高聳起沂蒙人民無私奉獻的豐碑,滔滔沂河水訴説着沂蒙兒女對黨的無限忠誠。看今日,那段戰火紛紛、艱難困苦的歲月已漸行漸遠,但千千萬萬沂蒙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出的“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卻永駐人間。這種精神,是對歷史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的展望,更是老一代向新一代人傳遞的精神火把,是一個民族永生的精神財富!

大家紛紛表示,要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弘揚革命精神,牢記歷史使命,增強黨性修養,永葆艱苦奮鬥的作風,加強學習、全面提升自身素質,以實實在在的行動,為黨的幹部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沂蒙黨性鍛鍊心得體會篇三

根據教學計劃安排,*年4月15日至18日,第12期省管幹部進修班全體學員在班主任朱中山老師帶領下,赴山東臨沂進行現場體驗式教學,開展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15日乘車到達臨沂後,在臨沂市委黨校老師安排下,我們首先觀看了臨沂發展規劃館,瞭解臨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臨沂是山東省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市,是全國雙擁模範城市,有中國物流之都稱號。臨沂是文化古城,有着燦爛的歷史文化,聞名中外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筒就出土於臨沂城。諸葛亮、王羲之、顏真卿和珠算發明家劉紅等都出生或曾生活在臨沂。臨沂是革命老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八路軍、新四軍、華東野戰軍曾長期駐紮在這裏。劉少奇、陳毅、羅榮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長期在臨沂工作過。改革開放以來,臨沂大致經歷了脱貧、基本小康和建設全面小康的發展階段。近年來,臨沂上下以科學發展為統領,圍繞建設富裕美麗的大臨沂目標,紮實工作,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

16日上午,我們參觀了黨的羣眾路線主題教育展覽。在黨的羣眾路線主題教育展覽中,我們看到從毛澤東、鄧小平、xx、xx、等黨的歷任領導都十分重視黨同羣眾的關係,堅持走羣眾路線。在反對“四風”方面,早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就已作出規定:一不做壽,二不送禮,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民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國同志同馬恩列斯平列等。

下午我們參觀了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在向烈士紀念碑進獻了花圈,重温入黨誓言,觀看《英雄孟良崮戰役》紀錄片,到孟良崮山頂瞻仰孟良崮戰役紀念碑。在觀看戰役沙盤時,我們又彷彿回到戰火紛飛年代。面對全部美式裝備的國民整編師及與其呼應的其他國民黨軍隊,解放軍指戰員抓住戰機,巧妙佈置,在3天時間內全殲國民黨王牌74師,擊斃敵師長張靈甫,取得孟良崮戰役的最終勝利。在烈士陵園,很多碑面上刻寫着無名烈士,他們犧牲了卻沒留下姓名,讓人感到悲壯。無數革命先烈為革命不怕犧牲的無畏精神令人敬佩,他們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義無反顧,在戰場上衝鋒陷陣,拋頭顱灑熱血,直至犧牲自己年輕生命。在今天,我們更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只有信念堅定,工作才有幹勁,思路才能開闊,遇到困難才能不退縮。

17日,我們參觀了沂蒙紅嫂紀念館。通過講解員聲情並茂的講解,我們瞭解到紅嫂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大羣人。在革命戰爭年代,山東婦女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一大批年輕婦女動員丈夫或未婚夫參軍,母親送兒參軍,她們中有的直接參加擔架隊,運輸隊,有的在後方做軍鞋,幫助籌糧草,有的幫助照看護理傷病員,家裏有糧食優先提供給部隊。湧現出王換於、沂蒙六姐妹等傑出代表。據不完全統計,當時根據地420萬人,120多萬人次擁軍支前,有20多萬人參軍參戰,有10多萬名革命烈士在這裏獻出了寶貴生命。

18日,我們來到徐州淮海戰役紀念塔,憑弔在淮海戰役中犧牲的革命先烈,參觀了淮塔廉政教育基地,觀看了淮海戰役模擬實戰場景,大家感到非常震撼。淮海戰役是國共兩黨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決戰,是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在這次戰役中,解放軍以60萬的兵力戰勝了國民黨80萬兵力。這次戰役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國共兩黨軍事力量上的對比,為解放軍渡江作戰,解放江南國統區奠定了基礎。在這次戰役中,支前民工達幾百萬人。陳毅元帥曾説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羣眾用小車推出來的。淮海戰役中百萬小推車支前的壯觀場面,是我們黨與人民羣眾魚水情深的一個縮影,是中國共產黨人羣眾觀點和羣眾路線實踐的生動寫照。

無論是孟良崮戰役的勝利,還是海海戰役的勝利,都感人至深。回顧過去輝煌的歲月,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與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毛澤東主席曾説過,兵民是勝利之本。我們黨能夠帶領全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關鍵是我黨得到了人民羣眾的堅決擁護。可以説,沒有廣大人民

羣眾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想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是根本不可能的。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只有繼承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堅定理想信念,保持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才能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經受住各種風險考驗,擔負起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重任。

通過這次考察學習,我們更加認識到,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羣眾觀,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征程中,黨始終與人民羣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建立了深厚的魚水情誼,形成了我黨的羣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成羣眾的自覺行動。

指出,黨的羣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運用於中國建設改革實踐和黨的全部活動的一個偉大創舉,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長期堅持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是黨的羣眾路線的實踐,是黨的羣眾路線的勝利。

作為黨員幹部,我們要始終牢記並恪守黨的根本宗旨,認真學習和發揚黨的羣眾路線的優良傳統,切實改進工作作風,進一步密切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要堅定理想信念,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堅決同一切消極腐敗現象作鬥爭,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矢志不渝為黨和人民事業而奮鬥。

羣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黨的羣眾觀點的具體化,全黨在新時期開展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意義重大。對於我們基層的黨員團幹而言,深入學習和實踐黨的羣眾路線,是我們團結和帶領廣大青年,理解和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然選擇,是我們加強個人黨性修養,不斷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4月8日至11日,第3期團委書記進修班的同學們在省委黨校的精心安排下,赴山東臨沂接受了為期四天的現場教學活動。在學習考察過程中,我們接受了黨的光輝歷史的精神洗禮,從更深、更廣、也更現實的視角,領會了黨的羣眾路線的深刻內涵,對今後如何提升黨性修養、更好的開展工作實踐進行了思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angguan/fenxi/pw8n0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