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黨團相關 >黨委黨建工作 >

黨的18屆三中全會精神輔導報告

黨的18屆三中全會精神輔導報告

科學把握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基本特點,是正確理解20xx年來中國社會發展的一把鑰匙。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篇黨的18屆三中全會精神輔導報告範文,歡迎大家閲讀。

黨的18屆三中全會精神輔導報告

黨的18屆三中全會精神輔導報告範文一

****聯社於***月****日召開全縣視頻會議傳達學習了黨的xx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會議精神重點討論學習了有關金融改革與發展的有關問題,現將有關學習及其他工作落實情況報告如下:

1、積極傳達會議精神,及時統一思想認識。根據省聯社有關要求,我社及時組織傳達學習了《黨的xx屆三中全會公報》和《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文件精神的學習和宣傳,要求大家採取自學和組織學習的方式認真領會會議精神。同時,認真結合我社自身實際,把農村信用社的工作與黨的xx屆三中全會精神串連起來,轉變發展觀念,摸清發展思路,拓寬發展界面,更好地支持和發展農村信用社的各項工作任務。

2、加強“四風”改查,夯實業務發展基礎。根據《省聯社黨委辦公室關於在全省農村信用社開展“四風”問題先查先改工作的通知》(****„20xx‟***號)及《省聯社紀委轉發省委辦公廳 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全省領導幹部切實反對“四風”厲行“六個嚴禁”的通知》(*****„20xx‟***號)

文件精神,一是我社黨委、紀委及時將文件轉發至全縣各黨支部、各部門、各信用社(分社)組織學習,認真領會文件精神;二是聯社黨委及時將“四風”問題先查先改問卷調查下發至全縣內部職工及客户,對有關“四風”問題進行問卷,共收到內部問卷***份,外部問卷****份,對存在的問題及整改期限按週報的方式及時上報辦事處,通過“四風”活動的開展有效清除了發展中的一些矛盾和障礙。

3、強化工作措施,落實任務促發展。根據《省聯社辦公室關於搶抓機遇實現年末存款突破***億元的通知》(***(20xx)***號)及《省聯社***辦事處關於追加年度存款任務的緊急通知》(***(20xx)***號)文件精神,我社追加存款任務***億元,為促使任務的全面完成,聯社領導班子高度重視,及時研究。一是制定下發了《****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關於追加年度存款任務的緊急通知》(***„20xx‟***號),追加任務***億元;二是制定下發了《關於衝刺****億元存款的獎勵辦法》(***„20xx‟***號),對聯社進行了存款任務分配,按員工任務***萬元,中層任務***萬元,高管任務***萬元分配。並拿出了績效考核的***%對存款進行專項考核,又增加了***萬元的任務;三是制定下發了《關於對後兩個月全面工作進行督導的通知》(***„20xx‟***號),強化工作措施的落實。尤其是所有的工作目標任務要分解,以天保周,以周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確保存貸款突破****億元目標的實現。四是按旬對存貸款完成情況通報,業務發展部指定專人對每天的存貸款進行跟蹤分析,對各社存貸款發生大額進行的及時進行了解,每旬將存貸款情況向各督導組彙報,各督導組根據業務完成情況進行督導。

4、發展普惠金融,致力於服務“三農”。一是做實“陽光信貸”工程,限時辦結承諾,實行透明服務,完善服務監督機制。在全縣***個村張貼陽光信貸監督員崗位牌,聘請陽光信貸監督員,印製***萬多張信貸員聯繫服務卡發給農户,打開了***小時服務的方便之門。同時,***年***月從基層抽調***名信貸員到組成建檔評級工作小組。二是做實做優、做精做細信貸產品,創新探索信貸產品,豐富擔保方式,實施流程再造,推動我縣涉農產品加工、物流、貿易等產業發展,促進農户、涉農經營户增收,帶動涉農企業、農業產業、農村經濟發展。三是做實“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通過紮實推進宣傳工作,推行村村宣傳、户户講解的模式,提升農信銀自助終端機、POS機,ATM自動取款機的使用效果,為儘早實現“六個一”:一户一卡一評級授信,一村一機一服務點的計劃;****年初我社印發了考核辦法,對“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工作的重要環節進行獎勵,發信合卡***元/張,安裝助農取款服務點***元/個,發展特約商户***元/户,開通手機銀行***元/人,開通個人網銀***元/人、個體工商户網銀***元/户、企業網銀****元/户,有效地加快了“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步伐。截至***年***月末已安裝農信銀自助終端***台,POS機***台,ATM自動取款機***台,ATM自動存取款機***台,通過金融服務方式的創新,不斷改善農村金融支付環境,滿足農村各種經濟主體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把農村信用社辦成廣大農民羣眾自己的銀行、身邊的銀行、家門口的銀行。給享受政府補助的老、弱、病、殘、留守人員帶來了方便快捷的服務。

四是以“三大工程”開展為契機,不斷用好用活信貸政策。首先,將信貸資金主要投放於婦女創業、農民工回鄉創業、農民生產生活、“五園新村”建設、修建通村公路等方面的貸款;其次,拓展城區信貸市場,強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中心管理,紮實做好個體工商户及小微企業貸款,強化信貸管理,努力實現涉農貸款“兩個高於”和小微企業貸款“兩個不低於”目標;第三,積極推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鄉(鎮)”活動,培養信用示範户,提高農民的信用意識,為陽光信貸工作和“三農”服務工作打下堅實基礎。五是為掃除縣域農村金融服務盲區,彌補農村支付結算無法全覆蓋的缺陷,我社依託科技,加大ATM機、POS機以及農信銀自助終端機的布放力度,儘早實現“六個一”:一户一卡一評級授信,一村一機一點;普及推廣信合卡等各類助農、惠農金融產品與服務,紮實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均等化建設。即以試點村為重點向周邊輻射,方便周邊持銀行卡居民辦理新農保、新農合、農村低保、農民工銀行卡的小額支付、查詢、轉賬、繳費等業務。實現户户有信合卡和評級授信,村村有機有服務點的金融服務新格局。截止目前,我縣已佈設農信銀自助終端***台,POS機***台,ATM自動取款機***台,ATM自動存取款機****台,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已開通。

通過各種服務的優化和信貸產品的更新將“普惠金融”工作做得速更快、面更廣、率更高,取得“政府滿意、商户滿意、羣眾滿意”的良好效應,真正實現政府、農民、農信社三方共贏的局面。

黨的18屆三中全會精神輔導報告範文二

黨的xx屆三中全會於20xx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這次全會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5週年之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回顧總結一年來中央政治局工作,深刻闡述了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就貫徹落實全會精神提出明確要求。

《決定》公佈後,可以説國內外輿論好評如潮。有的説,《決定》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都是乾貨、全是亮點,直中問題要害,直透百姓心裏。有的説,這是中國共產黨全面深化改革的宣言書,具有劃時代意義。有的説,力度、廣度、深度都是空前的,充分體現了黨中央有膽有識、敢於碰硬、勇於擔當的氣魄。

一、準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

《決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

《決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決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思路:即“六個緊緊圍繞”。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

《決定》提出了改革的基本原則,總結35年改革開放的重要經驗,提出要做到“四個堅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對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有幾個重大判斷是要很好把握的。

第一,要牢牢把握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

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創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所謂國家治理體系,就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我國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各方面的具體制度;所謂國家治理能力,就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治理體系搭建好了,治理能力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了,治理體系才能充分發揮效能。

第二,要牢牢把握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

《決定》提出的這“三個進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條件。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總開關。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結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礎。

什麼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就是《決定》中所説的,“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這“三個進一步解放”還不僅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意義上,還有着更重要的政治意義。説:“我們講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堅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撐這種精神和信仰的強大物質力量。這就要靠通過不斷改革創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比資本主義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能為社會發展提供有利條件,更能在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體現出來。”可以説,這“三個進一步解放”也是我們的制度優勢。

第三,要牢牢把握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 《決定》部署了15個方面改革任務,其中6個是經濟方面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也與經濟密切相關。這樣算下來,經濟佔了所有改革任務的近一半。可見經濟體制的分量。為什麼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牽引其他方面改革?這是由黨的中心工作決定的。因為當前我國存在的問題,根本上説還是個發展問題。《決定》強調了“三個沒有變”: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第四,要牢牢把握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

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解決了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長期沒有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從1992年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多年來,我們做到“三個實現”“三個極大”。“三個實現”: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温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飛躍。“三個極大”:極大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極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極大增強了黨和國家生機活力。

但是,也要看到,現在我們也只是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市場體系還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特別是政府和市場關係還沒有理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受到諸多制約。也就是説,主要問題都集中在“市場”這個關鍵詞上。這個問題不解決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難以完善。

第五,要牢牢把握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現在,社會公平正義已成為一個普遍關注的問題。有三個原因: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物質條件好了,財富多了,人們自然關心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二是在現實社會中,還存在大量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三是這些年,人民羣眾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對社會不公問題反映越來越強烈。

這次全會《決定》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寫進指導思想裏的一句話。

第六,要牢牢把握依靠人民推動改革。

《決定》歸納了改革開放積累的寶貴經驗,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強調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羣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推進任何一項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都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遇到關係複雜、難以權衡的利益問題,要認真想一想羣眾實際情況究竟怎樣?羣眾到底在期待什麼?羣眾利益如何保障?羣眾對我們的改革是否滿意?同時,還要及時總結羣眾創造的新鮮經驗。不斷把羣眾創造的經驗上升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政策。

總的説,就是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同人民一道推動改革,把自上而下改革同自下而上改革結合起來。

二、全面落實中央確定的各項改革任務的重大舉措

因為《決定》提出了許多舉措,有人説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分量,要一一列舉不可能,在前面也講了一些舉措。下面,我就講一下思路,並就當前輿論關注的熱點,作一點解釋和提醒。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個方面。 第一方面,關於經濟體制改革。

《決定》提出了六條重大舉措。

一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二是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

三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第二方面,關於政治體制改革。

《決定》提出三條重要舉措。

一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決定》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羣眾自治制度,更加註重健全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

二是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決定》指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讓人民羣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三是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決定》指出,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根本之策。必須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廉潔政治,努力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第三方面,關於文化體制改革。

《決定》提出一條重要舉措。

《決定》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三、切實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

全面深化改革,任務十分艱鉅,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全會提出的各項改革舉措落到實處。 第一,牢牢把握方向。我們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推進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這裏面最核心的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第二,大膽探索實踐。抓好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實踐。思想不解放,我們就很難看清各種利益固化的癥結所在,很難找準突破的方向和着力點,很難拿出有突破性的改革舉措。有時候,影響改革的許多思想障礙不是來自體制外而是來自體制內,尤其是來自各種既得利益的羈絆。所以,我們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跳出條條框框限制,正確對待利益格局調整,堅決克服地方和部門利益的掣肘。

第三,注重統籌協調。為什麼要統籌協調?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黨和國家工作全局,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涉及許多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這就需要統籌協調。二是隨着改革不斷深入r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調配合。對涉及面廣泛的改革,要同時推進配套改革。如果各領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牽扯,甚至相互牴觸,全面改革就很難推進下去,即使勉強推進,效果也會打折扣。這就需要統籌協調。

第四,凝聚改革共識。凝聚共識很重要,沒有廣泛共識,改革就難以順利推進,也難以取得全面成功。有一種觀點認為,現階段深化改革不可能形成共識。我們要看到,現在黨內外對深化改革思想認識上有較大差異,但越是思想認識不統一就越要善於尋求最大公約數。同時,也要看到,在堅持改革這個重大問題上全黨全社會是有廣泛認識的。只要加強思想引導,是完全可以形成共識的。善於做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工作,是我們黨的一個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優勢,而且是很重要的一個優勢。

第五,落實領導責任。全面深化改革事關全局,影響深遠。貫徹落實全會決定,關鍵是要有重點、有步驟、有秩序抓好落實和推進工作,務求必成。全會設定的改革目標是20xx年,沒有幾年了,時間很緊。全會提出的很多改革是原則性的,具體到各個方面有的就是一段話、一句話,有的是可以立竿見影的,有的是明確可以實施的,有的只是規劃,有的可能要用三五年才能完成。各項改革都要有具體部署、具體規劃、具體要求,有條不紊進行,着力把藍圖變成方案、把方案變成現實。

黨的18屆三中全會精神輔導報告範文三

日前中國官方高層智囊機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研中心)首次向社會公開了其為xx屆三中全會提交的“383”改革方案總報告全文,勾勒出一幅詳盡的改革“路線圖”。

■ 由國研中心主任李偉、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鶴擔綱領銜

■ 提出“三位一體” 改革思路聚焦八大重點領域強調關鍵在於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 備受中外關注的中共xx屆三中全會將於11月召開,最近,中共中央、xx、xx,國務院,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等都在不同場合談及“全面深化改革”話題,並透露三中全會將對改革作出總體部署,而改革的“範圍之廣,力度之大,都將是空前的”。 高層屢屢發聲宣示改革,而三中全會的改革方案也逐漸“浮出水面”。日前中國官方高層智囊機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研中心)首次向社會公開了其為xx屆三中全會提交的“383”改革方案總報告全文,勾勒出一幅詳盡的改革“路線圖”。

昨天,以“擴大交流合作,共同振興中華”為主題的第九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昨日上午在廣西南寧開幕。俞正聲在開幕式上發表演講説,下個月將召開中共xx屆三中全會,這次全會主要是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這一輪改革範圍之廣、力度之大,都將是空前的,必將強有力地推動大陸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刻變革,促進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相信大陸經濟社會和各項事業的新發展,必將為兩岸經濟合作乃至兩岸關係的發展提供更強勁的動力、更寬廣的空間和更有利的條件。

日前,國研中心首次公開了其為xx屆三中全會提交的“383”改革方案總報告全文。負責方案制定的課題組由該中心主任李偉、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鶴擔綱領銜,國研中心多位資深專家參與寫作。

所謂“383”方案,是指包含“三位一體改革思路、八個重點改革領域、三個關聯性改革組合”的中國新一輪改革路線圖。

報告指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深層次體制和政策弊端,為實現提出的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任務,今後幾年必須在深化改革開放、轉變發展方式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報告強調,新一輪改革目標是建立富有活力、創新導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體措施是推動完善市場體系、轉變政府職能、創新企業體制的“三位一體”改革。 報告指出,“三位一體”改革的關鍵在於“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為此必須推動行政管理體制、壟斷行業、土地制度、金融體系、財税體制、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創新體制以及對外開放等八個重點領域的改革。

此方案已形成名為《新一輪改革的戰略和路徑》的讀本,並交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全書將於11月初上市。

“三位一體”的改革思路

(1)新一輪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富有活力、創新導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富有活力,就是要大幅度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通過完善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體系,更大程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創新導向,就是營造有利於創新的制度環境,完善創新激勵機制,促進轉型升級,更大範圍地激發企業和個人的創造性;

包容有序,就是大力推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使全體人民通過勤奮努力公正分享發展成果;

法治保障,就是使各種所有制經濟和各類經濟活動得到法律的平等對待和保護,穩定發展的信心和預期。經過改革,形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的制度環境,打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升級版。

(2)實現上述目標方法:在以往市場、政府和企業改革的基礎上,着力推動完善市場體系、轉變政府職能、創新企業體制的新“三位一體”改革。

完善市場體系,重點是深化基礎產業領域和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市場的改革,使市場更大範圍、更為有效地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

轉變政府職能,重點是減少審批,理順事權,提高透明度,促進財税體制的重要轉型,使政府能夠更好地提供公共產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創新企業體制,重點是放寬准入、鼓勵競爭,營造各類企業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和創新資源的外部環境,使企業由主要依託低成本要素組合優勢,轉向更多地依託轉型升級、創新驅動。

(3)“三位一體”改革關鍵:是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

政府和市場並非簡單的此消彼長關係,而應當形成互補共生的關係。國內外歷史經驗表明,有效的市場通常對應着有效的政府,反之亦然。政府應在外部性強、自身具備優勢、能夠給企業和市場帶來補充支撐效應的領域發揮作用。這樣,隨着市場和企業的成長,政府的作用也會相應增長。 政府發揮作用的合理範圍也是隨着經濟增長階段和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在經濟發展的較低階段,政府在外部性突出、確定性較強的領域,如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為企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支持經濟的高速增長。而當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時期結束,更多依靠產業升級和創新驅動的時候,政府就應當減少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參與,主要致力於培育有利於創新的制度和政策環境。在某些特殊情景如應對金融危機衝擊時,政府有必要採取一些行政措施,但轉入常規增長後,就要把本應由企業和市場來辦的事情交還給企業和市場。

為此,必須推動行政管理體制、壟斷行業、土地制度、金融體系、財税體制、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創新體制以及對外開放等八個重點領域的改革。

八個重點改革領域

(1)以依法行政、公開透明、大幅度實質性減少行政審批為重點,深化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社會轉型,迫切需要轉變政府職能。應抓住當前深化改革的有利時機,推進各項職能轉變,大幅度實質性減少行政審批,提高政府決策科學性,增強政府運作透明度,儘快使依法行政取得實質性進展。

—有針對性地調整或完善政府基本職能。減少貸款規模、土地指標、產能數量等行政性直接干預手段,主要運用貨幣、財税等總量手段改善宏觀調控。調整市場監管重心,減少行業進入的前置性審批,加強質量、安全、環保、節能、技術標準等方面的一線監管。加大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力度,維護公平競爭環境,對監管不作為造成重大損失的,相關監管部門和人員需承擔相應法律和經濟責任。積極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參與提供公共服務,擴大政府購買服務範圍,促進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

—採取得力措施,大幅度實質性減少行政審批。對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已明確要清理和減少的行政許可、行政審批,必須按期完成。對仍需審批的項目,規定審批時限,到期不批覆視為同意。對不涉及國家安全和企業祕密的審批,在網上公佈審批流程、條件和進度,接受企業和社會公眾的質詢。建立審批事項重大失誤責任追究制,對審批失當造成重大損失的,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提高政府決策效率和科學性。改進政府決策協調機制,將部門會簽制度改為牽頭部門負責制。對涉及公眾利益的重大決策,決策前應組織相關機構、智庫等進行必要論證,有的要舉行聽證會;事中要有跟進評估、反饋調整;事後應組織包括第三方機構在內的有關方面評估政策效果,並公佈評估結果。

—提高政府運行透明度。擴大各級政府在三公經費、轉移支付等領域的公開內容,詳細公佈各級政府財政收支和政府間轉移支付的計算方法。建立人民銀行、統計部門、審計部門向全國人大定期彙報制度,凡不涉及國家安全的統計數據及其計算方法,應及時公開。總結有關地方經驗,完善地方政府定期向人大彙報工作機制,推行電視、網上直播等做法,有效提高政府運行透明度。 —真正落實依法行政。引導、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行使行政訴訟手段,維護自身正當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選取“民告官”典型判例,進行適當宣傳。鼓勵公益訴訟,允許集體訴訟,以減少上訪和羣體性事件。

—完善公職人員薪酬體系。根據經濟增長、物價變動和社會平均收入水平,合理確定政府部門和公立機構職工收入水平及其增長機制。建立廉潔年金制度,公職人員未犯重大錯誤或未發現腐敗行為的退休後方可領取。規範崗位權責,減少政府官員自由裁量權,構建“不能貪、不敢貪、不願貪”的防腐機制。率先從公共部門及國有企業領導班子和新提拔幹部做起,加快官員公佈個人財產進度。

(2)以打破壟斷、促進競爭、重塑監管為重點,加快基礎產業領域改革。基礎產業的壟斷弊端,已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產生了日益明顯的負面影響。大力度推進基礎行業改革刻不容緩。改革的重點是放寬准入,形成競爭性市場結構,同時在自然壟斷環節形成有效監管。

—開放投資,探索適合國情的鐵路運營模式。在原鐵道部改革、初步實現政企分開的基礎上,選擇一批發展潛力較大、業務邊界清晰、適合於成立幹線公司的項目,率先引入外部投資或者直接上市融資,同時進行其他市場化的融資試點,保障鐵路建設投資穩定增長。借鑑國際上“網運分離”“區域競爭”“幹線公司+平行線競爭”等運營模式,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適合國情的鐵路運營模式。鐵路監管部門應制定並實施通路權開放等相關規則。

—以形成成品油定價新機制、放寬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准入為突破口,推進石油天然氣行業的改革。建立國內與國際市場連通、具有重要定價影響力、以中國原油為標準產品的石油現貨和期貨交易市場。放開對進口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的限制。政府有關部門不再直接規定成品油價格,改為在石油價格出現較大幅度波動時採取臨時性干預措施。放寬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市場準入,完善礦權出讓和轉讓制度,將頁巖油等非常規油氣資源作為獨立礦種,納入礦權管理,加速相關資源的勘探開發。將石油天然氣管網業務從上中下游一體化經營的油氣企業中分離出來,組建若干家油氣管網公司,並建立對油氣管網的政府監管制度。

—引入大用户直購電,建立實時競爭發電市場,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實行大用户直購電,建立實時競爭發電市場,開展“競價上網”,形成以雙邊合同市場為主、實時競爭市場為輔的競爭性電力市場。推進電價形成機制改革,上網電價由發電市場競爭或發電企業與大用户雙邊合同確定;輸配電價實行政府管制,形成直接反映電網企業效率的獨立輸配電價;居民和中小工商業銷售電價仍實行政府指導價。率先實現輸配業務的財務分開,在開展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輸配完全分開。

—加快業務相互開放,實質性推進三網融合。實現電信、互聯網、廣電主體業務相互開放和相互進入。整合分散的監管職能,建立統一監管體系。再次重組電信企業,形成多家競爭實力相當的電信運營商,以利於有效競爭。

(3)以權利平等、放開准入、公平分享為重點,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現行土地制度存在權利二元、市場進入不平等、價格扭曲和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等弊端。改革目標是建立兩種所有制土地權利平等、市場統一、增值收益公平共享的土地制度,促進土地利用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提供平等保護土地產權的制度基礎設施。以落實集體成員權時點和量化集體資產為核心,確保農村土地承包關係長久不變。將農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房屋等資源確權、登記、頒證到每個農民。實施以土地為基礎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在現有土地權屬基礎上,賦予農民集體土地處置權、抵押權和轉讓權。

—構建平等進入、公平交易的土地市場。在規劃和用途管制下,允許農村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平等進入非農用地市場,形成權利平等、規則統一的公開交易平台,建立統一土地市場下的地價體系。完善土地租賃、轉讓、抵押二級市場。隨着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相應收縮政府徵地範圍,逐步減少直至取消非公益性用地的劃撥供應。在集體建設用地入市交易的架構下,對已經形成的“小產權房”,按照不同情況補繳一定數量的土地出讓收入,妥善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 —建立公平共享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製度。對被政府徵收土地,改原用途補償為公平補償,農民房屋按市價補償,被徵地農民納入城鎮社保體系。改革土地出讓制度和用地模式,合理確定城市土地用於建設與農民留用比例。建立國家土地基金制度。

—建立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土地財產税制度。建立土地價值評估體系。將土地税收計徵重點從流轉環節轉向保有環節,實施從價計徵。率先對集體建設用地、儲備土地和囤積土地徵收土地增值税。

—建立國有土地資產經營制度和土地融資制度。改政府賣地為國有土地資產經營,政府以國有土地所有者身份獲得土地權益,成立國有土地資產公司從事國有土地經營。改造國有土地儲備機構,建立國有土地資產交易市場。完善國有土地資產經營收益使用管理制度,明確國有土地資產經營收益不得當期使用,其用途和績效由人大審議監督。完善國有土地融資制度,用於抵押融資的土地必須權證和主體明確,由第三方機構進行資產評估。

—建立以權屬管理和用途管制為核心的現代土地管理體制。制定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剛性,依法落實用途管制。加強土地權屬管理,建立統一地籍管理體系。逐步取消土地指標審批和年度計劃管理,建立中央和地方權責對等的土地管理責任制度。

(4)以降低金融行業准入門檻、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為重點,推動金融體系改革。應當抓住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有利時機,建立一個市場導向、高效而富有彈性的金融體系,支持轉型升級和城鎮化進程;化解潛在金融風險;與財税體制和要素價格改革等相配合,形成協同效應。

—深化金融機構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改革。降低金融行業准入門檻,形成多元化競爭性的金融體系,滿足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需要。大幅降低各級政府對金融機構的持股比例,通過金股等國際通行的股權形式和有效監管,體現國家對金融機構的控制力。在城市商業銀行等區域性金融機構經營狀況總體穩定的情況下,及早推進併購重組和股權多元化,以控制和化解風險隱患。降低金融行業准入門檻,鼓勵能滿足金融服務需求的新興民營金融機構的發展,特別是鼓勵有實力的互聯網機構發揮自身獨特優勢進入小微金融領域,鼓勵社會資金設立農村金融服務機構。

—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倒逼金融機構提升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為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兑換奠定基礎。推動大額可轉讓存單(CD)的利率市場化,取消貸款利率下浮限制,擴大市場化定價的金融產品規模,形成完整的市場化基準收益率曲線。設立存款保險制度,建立金融機構破產退出機制,以併購重組方式處置利率市場化過程中的問題金融機構。

—推進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兑換。十年內使人民幣成為主要的國際結算和投資計價貨幣,在局部市場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以此倒逼外匯市場、跨境投資、債券市場、金融機構本外幣綜合經營等領域的改革。

—以適應轉型升級和城鎮化建設需要為重點完善金融市場體系。重點發展面向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創業板、新三板、場外市場等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大幅度提高債券在融資結構中的比重,實現場內外市場、銀行間及交易所市場的互聯互通,建立統一的債券監管體系。深化發行制度市場化改革,重點從發行環節實質審核轉向信息披露。監管重點從行政性審批和保護金融機構,轉向防控風險為本和保護金融消費者。針對日趨活躍的跨市場金融創新活動,強化央行對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防範的協調職能。構建中央與地方分層有序的金融管理體系。

(5)以優先調整事權、帶動財力重新配置為重點,啟動新一輪財税體制改革。以分税制為基礎的財税體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適應,總體方向需繼續堅持。針對現存的政府事權不清、收支結構不合理、地方債務風險突出等問題,應在維持宏觀税負和中央財力集中度基本穩定的前提下,以中央政府上劃部分事權建立“國民基礎社會保障包”為突破口,深入推進財税體制改革,優化收支結構,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增強中長期財政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以事權合理劃分重新確定財力配置。合理確定中央事務、地方事務、中央與地方共同事務、中央委託事務、中央引導和鼓勵性事務的邊界,規範省以下各級政府事權邊界。將基礎養老金、司法體系、食品藥品安全、邊防、海域、跨地區流域管理等劃為中央事權。按事權優先原則,進一步調整優化税收劃分和轉移支付制度。

—實施“國民基礎社會保障包”制度。為促進人口自由流動,保障國民基本社會權益,帶動資源優化配置和生產率提高,可設計並實施主要由中央和省級政府承擔責任的、低標準均等化的“國民基礎社會保障包”制度。起步階段該保障包的內容可包括:用名義賬户制統一各類人羣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實行全國統籌;醫保參保補貼實現費隨人走,人口跨行政區流動時補貼由上級政府承擔;中央政府對義務教育生均經費實行按在校生人數均一定額投入;對全國低保對象按人頭實行均一定額補貼。這些待遇都記錄到統一的個人社會保障卡中,全體人民均可享受。社會保障卡具有補貼結算功能,並實現全國範圍的可攜帶。這樣就可形成與原有户籍制度雙軌並行的新社會保障制度,隨着時間推移逐步擴展內容、提高水平,並最終取代户籍制度。

—積極推進以房產税和消費税為主的地方主體税建設。加快建立不動產登記制度。擴大房產税試點範圍,儘快完善相關制度,一定過渡期後全面推開,並明確為區縣級政府主體税。按照消費地原則將國內消費税劃為地方税,由生產環節改為零售環節徵收,同時將車輛購置税劃歸地方税。全面減並非税收入,市、區縣政府每項非税收入徵收均需要省級人大以上批准。

—規範地方發債制度,防範債務風險。健全政府會計制度,編制政府資產負債表。明確地方政府債務主體,提高地方融資活動透明度。規範地方融資平台,“開前門、堵後門”,擴大地方政府自行發債範圍,並建立債務風險預警機制。啟動市政收益債發行,通過資產證券化、引入保險和養老金等機構投資者拓寬地方政府融資渠道。

—建立和完善基礎性財税制度。實現全口徑預算,試行編制中期預算。在投入和服務程序上明確基本公共服務國家標準。按屬地原則解決税源與徵税地分離問題。把水、森林、地熱等納入資源税徵收範圍,開徵環境税。全面提高政府税收徵管能力,將個人納税行為與個人信用掛鈎。建立第三方公共支出績效評估與監督制度。

(6) 以重新界定職能、國有資產資本化為重點,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近些年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一定進展,但仍存在定位不清、經營效率低下、競爭力不強等問題。與其他經濟體比較,我國數量龐大的國有資產可以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特殊優勢。深化改革需要進一步明確國有資產職能定位、推進國有資產資本化、改進運營模式和治理方式,以實現國家能力提升和社會利益最大化目標。

—重新界定國有資產職能。按照提供廣義公共產品、提升國家能力、促進社會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明確國有資產具有以下四項基本職能。第一類是社會保障職能,重點是為養老、醫療、教育、住房、減貧、社會救助等方面的社會保障職能提供支持。第二類是提供非盈利性公共服務職能,主要涉及基礎設施、基礎產業中的普遍服務部分。第三類是促進戰略性產業穩定、競爭和創新的職能,主要涉及能源、交通、通信、金融等領域。第四類是保障國家安全的職能,主要涉及國防領域。 —完成國有企業的公司制改造,為國有資產資本化創造條件。對尚未實行改制的國有企業,包括國有獨資企業和集團公司,儘快實施規範的公司化改造。具備條件的,可實行股權結構多元化,或做出上市安排。

—按照不同職能建立一批國有資本運營基金。參照新加坡淡馬錫資產管理公司模式,與上述國有資產職能分類相對應,通過劃撥現有國有企業股權,建立一批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基金。根據不同職能的特性,分別制定各類基金的出資方式、經營目標和考核機制。社會保障類基金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實現保值增值。非盈利性公共服務類基金通常會存在政策性虧損,應在成本控制、服務標準等方面提出要求。對促進戰略性產業穩定、競爭和創新類基金,應提出在相關領域可考核的穩定供給、促進競爭和創新等政策性目標和相應的經營業績指標。國家安全類基金應服務於已定的國防建設目標,並完成相應的經營業績指標。

—建立和完善出資人制度和職業經理人制度。根據不同類別基金經營目標的要求,採取相應的出資方式,如社保類基金主要採取分散投資方式,其他類別基金可採取參股、控股以至獨資等方式。採取公開招聘、競爭上崗、有進有出等方式,形成具備國際水準的職業經理人制度。

—國資委依據已定的經營目標和考核機制,對各類基金進行監督管理,並任免其負責人。國資委日常工作對國務院負責,定期向全國人大報告工作並接受質詢和監督。從中長期看,應形成包括國有資本和財政資金在內的統一的國家資產負債表,財政盈餘可充實國有資本,國有資本也可以彌補財政赤字。

(7)以改進競爭環境和激勵機制為重點,促進創新和綠色發展。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是實現我國經濟轉型的基礎。實現產業升級、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需要營造有利於創新的外部環境,完善創新激勵機制,改革政府支持創新的方式,增強創新的內生動力。

—營造公平競爭和包容寬鬆的創新環境。制定包括減少政府幹預、加強市場監管和執法、鼓勵社會監督在內的“一攬子”規範市場秩序的措施,從根本上扭轉假冒偽劣和非法仿製嚴重、環保等外部性監管不到位、企業熱衷於尋找政策機會和“搞關係”而不願創新的狀況。寬容對待在信息通信、電子商務、新能源、電動汽車、金融等領域出現的新業態、新技術、新商業模式,堅持審慎管理,為創新留出足夠空間和時間。

—構建新型的企業創新體系。培育和形成一批通過競爭成長起來的創新型行業領先大企業,發揮其重大技術研發、技術集成、推進產業化的優勢。創造條件,使創新型民營大企業能夠平等使用創新資源。發展風險投資、信息服務、技術交易、人才服務、併購融資等創新服務業,以支持中小企業創新活動。制定支持產業鏈創新、技術轉讓、企業併購的政策,鼓勵基於市場化的產業聯盟和協同創新,促進大企業更多地集成、收購中小企業創新成果。

—加強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形成創新資源聚集區。進一步增加國家在信息基礎設施、數據資源、大科學工程、重大公共技術平台的資金投入,以支持更廣泛的研究開發和創新應用。選擇有條件的城市,加快科研、人才、户籍、教育、金融、城市建設等綜合改革,鼓勵先行先試,在全國形成若干個企業創新活躍、創新服務業發展較快的創新資源集聚區。

—推動大學改革,加強基礎研究,鼓勵自由探索。逐步實現大學去行政化,探索建立由校董會、校長、監督機構組成的大學治理架構,讓教育家辦教育,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放寬辦學限制,鼓勵國外一流大學來華合作或獨立辦學,引進國際通行的教學和科研管理機制。重點培育和支持一批有戰略地位的基礎研究機構。設立若干環境寬鬆、經費充裕、吸引國內外一流學者、以基礎研究突破為目標的研究機構。適應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化相互滲透的趨勢,支持集基礎研究突破和實現產業化為一體的新興創新模式。

—改進政府支持創新的方式。改革以項目直接撥款為主的科技經費支持方式,建立以基金等金融手段支持研發和產業化的財政支持機制。財政資金應更多地用於激勵研發人員。加大普惠性政策支持的力度,減少對企業點對點的資金支持,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税收政策的抵税規模應逐步超過財政科技經費規模。對有良好外部性的創新產品實行後補貼和需求側支持。大幅提高侵犯知識產權的違法成本,通過重大案件判例樹立司法權威。跨地區知識產權糾紛應由第三方法院裁決。

—引入市場化的生態環保促進機制,實行更嚴格的環保制度。建立地區減排合作機制和各種排污權交易制度,形成市場化的減排激勵。完善地區間生態補償和生態支付制度。逐步提高礦產開發的環境補償標準,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加快制定和出台《清潔空氣法》,修改《環境保護法》等重要法規,加強環保執法。

(8)以服務業開放為重點,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應加快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對全球高端生產要素富有吸引力的體制環境,提高我國整合國際資源、開拓外部市場的能力,促進國內改革與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

—以擴大開放倒逼國內改革。推動能源、電信、金融等基礎行業對外開放,引入有競爭力的投資和經營者,帶動國內競爭。深化文化、教育、醫療衞生、體育等開放,引入新理念、機制和商業模式,帶動服務業加快發展。

—打造對高端產業與生產要素具有更強吸引力的投資環境。改革外資審批體制,開展准入前國民待遇與“非禁即入”的試點;統一內外資法律,強化法律法規的一致執行,形成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

—加快對外投資體制改革。減少對外投資審批環節,提高審批效率;加強對外投資保護,保障海外利益,避免重複徵税;重新定位政府職能,從注重事前審批轉向改善對外投資信息、法律、融資、保險等服務。

—加快外貿體制改革,增強高附加價值出口競爭力。完善出口退税制度,減少對上游投入品的歧視;以海關特殊監管區為基礎開展自由貿易園區試點;開展貿易投資便利化改革,不同監管部門聯合查驗,降低收費;以暫定税率方式,推行結構性降低關税;在存在進口特許權領域放鬆進口權管制,引入更多競爭;以中日韓自貿區為重點,加快談判建立高質量的自由貿易區。

—加快對外談判體制改革,提高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能力。改進涉外經濟貿易決策協調機制,加大高層協調力度;改革涉外人事制度,在政府機構與國際組織間建立人才雙向流動的機制;建立智庫參與涉外經濟決策的機制,增強我國在國際經濟治理機制中的倡議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angguan/dangwei/plv37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