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黨團相關 >黨委黨建工作 >

黨的創新理論有哪些

黨的創新理論有哪些

黨員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造師魂,貫徹學習好黨的創新理論並運用到工作中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黨的創新理論認識的範文,歡迎大家閲讀。

黨的創新理論有哪些
黨的創新理論認識的範文篇一

在七一報告中,“創新”一詞出現了13次,“科學”一詞出現了29次。胡報告深刻指出,“理論創新永無止境”。我們一定要按照七一講話提出的要求,在理論研究上真正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下面,我簡要談談自己關於黨的創新理論的理解,不當之處望首長和戰友們批評指正。

一、黨只有結合實際不斷進行思想理論創新,才能保證站在時代的前列。

蘇聯是共產國際的發源地,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奠基人,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挽救國家民族的典範。蘇共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開闢了一條非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嘗試,這一偉大的社會實驗曾經取得過輝煌,1920xx年11月~1920xx年3月,各地相繼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20xx年12月30日,蘇聯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了《聯盟條約》和《聯盟成立宣言》,宣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的成立,這是中共中央根據當時革命鬥爭形勢發展的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性做出的重大決策。是繼蘇聯之後,世界上出現的第二個紅色國家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誕生,標誌着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政權首次以國家形態登上了中國的政治舞台。 從社會歷史背景來看,俄羅斯這個國家有370年沙皇專制主義統治的傳統,它缺少資本主義民主憲政的實踐。沙皇專制的傳統,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對民眾有影響,這是客觀原因。列寧是彼得堡大學法律系畢業,又在西歐資本主義民主國家生活20xx年之久,因此在俄國開創了社會主義民主制,得到了廣大民眾擁護。

列寧領導的俄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奪得政權走上執政地位,就是因為列寧正確地分析和把握了當時的時代特點,並根據新的時代特點提出了用以指導俄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勝利的科學理論,即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無產階級能夠在一國範圍內首先取得勝利的理論。《鄧小平文選》這樣評價:“列寧之所以是一個真正的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就在於他不是從書本里,而是從實際、邏輯、哲學思想、共產主義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個落後的國家幹成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所以,在當時的環境下,蘇聯共產黨史無前例的站在了時代的最前列。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要以自己的執政行為,引領和推動社會歷史向前發展,首先得保證自己能夠始終站在時代前列。

20世紀80年代初,中英開始香港主權問題談判。當時的中國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是政治開放程度,都和香港存在很大的差距。“一國兩制”總設計師的鄧小平,突破意識形態侷限,放棄原有的政治底線,顯示了極高的政治智慧。中華民族從來都重視統一,統一是我們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常態,也是我們追求的一個理想的政治狀態。在我們的文化裏,從來對分裂、獨立這些事情都是不贊成的。而“一國兩制”跳出了中國文化的框架,跳出了傳統思維的束縛,用一個比較務實的策略,把統一的標準降低到最低要求來實現。説的比較通俗點,這個也是最低成本的方案。

1997年7月1日,迴歸後的香港,在“一國兩制”原則下,不僅保持資本主義制度以及生活方式不變,而且成為實行社會主義的中國內地和資本主義世界溝通的橋樑,以及中國吸收國際先進文明成果的重要基地。同時也使傳承了幾千年東方智慧的中國,嫁接西方理念之後,在21世紀重新崛起的契機和起點。胡在七一講話中提到:“我們要一如既往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團結一切愛國愛港、愛國愛澳力量,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一國兩制”體現了我黨領導人站在時代的前沿,以博大的胸襟和超前的意識思考着發展和民族統一問題,是一次偉大的理論創新,人類史無前例的社會制度試驗。最終,實踐證明了其正確性,也為世界各國解決歷史遺留的主權領土問題,提供了嶄新思路。

然而,我們也可以舉出很多負面的例子。不管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都有一些黨派被時代所淘汰。包括當年在列寧領導下奪得政權的蘇聯共產黨,統治世界第一大國69年,但還是在九十年代初期轟然倒塌。前蘇聯是一個巨大的聯盟國,包含了15個加盟國和數十種民族,蘇聯共產黨由於不能根據時代要求提出正確的思想理論來指導黨的工作,教條的搬動馬列主義的條條框框去套現實情況,導致體制僵化、經濟衰退、腐敗盛行、國內傳統派和激進派分歧嚴重,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卻面臨內憂外患,從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獨立開始,各加盟國陸續宣佈獨立。1991年12月25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戈爾巴喬夫宣佈辭職,蘇共最終被歷史無情地淘汰。而在這同時,中國共產黨卻大大的發展了。

究其原因,根本的一條就在於我們黨在理論上的不斷髮展,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深刻地反映了當今時代的本質特徵,反映了中國現實國情和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需要。這面旗幟得到了全黨的衷心擁護,並引導全黨在極為複雜的國內外新環境中勝利前進。蘇聯經濟崩潰的原因不是不注重經濟發展,而是發展戰略不科學,用不符合自然規律的計劃干預市場,造成國民經濟三大產業比例失調;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不是世界範圍內社會主義制度的危機,也不是民族問題,而是自己的執政黨不能與時俱進,站在時代前列。

這裏可以大膽設想一下,如果當年蘇共能夠以更加宏大的格局和長遠的目光來看待世界形勢,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晚於我國一點時間,進行改革開放,能不能挽救蘇聯經濟?如果實行類似中國“一國兩制”,或者少數民族自治區(州)的做法解決民族問題,不要將憲法中規定的加盟共和國“主權”束之高閣,對部分加盟國給予一定的自治權限,那麼歷史的軌跡是不是可能將得到巨大的改變?恐怕全球社會主義國家的格局如今會大不一樣。

以史為鑑,我們偉大的國家在1989年那場浩劫中“倖免於難”,雖然付出了一定代價。但實踐證明,我們的領導人是高瞻遠矚的。我們要知道在那樣一個年代,已沒有什麼比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穩定更重要的了。

二、黨只有結合實際不斷進行思想理論創新,才能使執政為民的宗旨得到真正體現。

人民羣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羣眾之中,黨的生命力的來源在人民羣眾之中,只有始終保持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繫,黨才能永葆生機。要保持與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黨就必須使自己的思想理論始終保持與社會實踐的統一,使自己的思想理論隨着實踐的發展不斷豐富和發展。我黨成立初期團結廣大人民,掀起的土地革命運動、農村包圍城市策略等在當時環境下都是思想理論的創新,都是選的前人沒有做過的東西。當解放戰爭中小米加步槍重創國民黨反動派的飛機加大炮時,國民黨才如夢初醒,有的歎息,有的嫉恨,聰明的知道大勢已去,頑固的還在垂死掙扎。他們在這個時候才反省得失,那也只是“馬後炮”了,思想理論一旦落在後面,就不是創新了。

1977年9月,鄧小平同志説:“過去,我們很多方面學蘇聯,是吃了虧的。”次年,他又説:“過去我們搬用別國的模式,結果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在思想上導致僵化,妨礙人民和基層積極性的發揮。”相比蘇聯解體前後的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中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取得巨大的歷史性成功。這是因為鄧小平同志正確地分析和把握了時代的基本特徵,並根據這種特徵及時地糾正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路線,提出了指導中國改革開放的正確思想理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從這一點上説,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黨在思想理論上的與時俱進、執政為民的宗旨和密切聯繫羣眾的作風是內在統一的。一個政黨,特別是執政黨,要為人民謀利益,僅有良好的願望是不行的,它必須時刻了解人民的需求,瞭解滿足人民需求的各種條件,以此來調整自己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調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和行為方式。

而在這一切調整之中,作為行動指南的思想理論的調整是最關鍵的。因此,在新的變化不斷髮生的情況下保持我們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保證我們黨始終為羣眾謀利益,應當説,關鍵的一條就是我們首先要根據這些變化了的客觀實際,不斷豐富發展我們的思想理論。把我們的思想觀念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和教條化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一切不合時宜的觀念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形而上學和主觀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一切以人民利益為最高準則,以為人民謀利益的實踐要求為最高準則。毛澤東同志曾經説過:“馬克思主義一定要向前發展,要隨着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不能停滯不前。停止了,老是那麼一套,它就沒有生命了。”

胡在七一講話中説到:“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脱離羣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尖鋭地擺在全黨面前,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更為緊迫”……“90年來黨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堅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敗,關係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是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這種毫不掩飾的“揭短”是不多見的,可見我黨堅持面向羣眾,狠抓作風建設的決心。也是我黨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走向更加坦誠、科學和務實的執政方式的具體表現。

黨的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工作就要深入一步,理論宣傳工作就要跟進一步。馬克思曾深刻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羣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七一講話的精神只有為廣大幹部羣眾所理解、所認同、所接受,才能轉化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巨大動力。因此,我們在深入學習七一講話精神的同時,還要自覺肩負起理論宣傳的重任。要像方永剛同志那樣,“趴下身子作橋樑,挺直脊樑作燈塔,滿懷激情地當好黨的創新理論的傳播者,讓黨的創新理論的真理之光照亮千家萬户”。

黨要團結、要統一、要進步、要發展,就必須有被實踐所證明,被全黨所接受的正確的思想理論作指導。今天,我們黨已經是一個有八千多萬黨員的執政黨,如果我們不能根據時代要求和實踐需要在思想理論上不斷進行創新,如果我們不能在實踐中使馬克思主義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黨的自身發展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胡在今年七一報告作了明確的結論,指出: “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堅定的基礎,理論上的與時俱進是行動上鋭意進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統一是全黨步調一致的重要保證。”所以,我們要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不斷髮展黨歷經艱辛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黨的創新理論認識的範文篇二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一貫重視理論指導和勇於進行理論創新的黨。可以説,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歷史。在創新理論的指導下,黨領導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的一個又一個勝利。

一、建黨以來黨的理論創新曆程

(一)毛澤東思想是黨的理論創新的第一大成果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它是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革命和建設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的基礎之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系統地闡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理論,成功開闢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黨的理論創新的第二大理論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緊緊圍繞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問題不斷進行探索,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鄧小平理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開創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鄧小平理論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國內形勢風雲變幻。以xx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高瞻遠矚,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密結合新的實踐,把治黨和治國、執政和為民結合起來,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學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是對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3.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新時期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也面對着發展中的新問題新矛盾。xx大以來,以xx為的黨中央,緊緊抓住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個基本問題,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立足於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先後提出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以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建設和諧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這些思想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二、正確認識黨的理論創新

(一)準確把握黨的創新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時代背景

筆者認為有兩個方面需要強調:

1、我們應該從我黨對“三個規律”特別是共產黨執政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史的角度去思考黨的創新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這樣我們才能深刻理解90多年來黨的理論的繼承性。

早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就開始反思蘇聯模式,並試圖探索自己的道路;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創了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認真思考和探索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以xx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續改革開放,並探索在長期執政條件下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xx大以來以xx為的黨中央面對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嚴峻問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戰略構想。通過歷史回顧,我們發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與我黨對“三個規律”的認識進程是一致的。

2、我們應該從分析“三情”的時代特徵入手,深入理解中央領導集體進行理論創新的實踐依據。

如對xx大以來新的中央領導集體理論創新的實踐依據的理解:從黨中央的一系列文件看,中央理論創新最重要的時代背景是特殊的國情,即“我國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 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迫切需要我們用新的理念來思考改革、發展的問題,樹立新的科學的發展觀。

與國情直接聯繫的是黨情,我們經常用“兩個轉變”來概括黨情的變化,即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從受到外部封鎖,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在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但是我們在分析這兩個轉變時對兩個問題要給予足夠的關注:一是這兩個轉變與國情的聯繫,二是黨的領導層和黨員的代際變化帶來的影響。否則由於我黨沒有及時完成角色的轉變而使得一些發展問題的解決比較滯後。關於第二個問題,我們過去比較關注新一代領導人如何取得人民羣眾的支持,其實,黨員代際變化對黨的建設影響最大的是不同代際黨員思想狀況的不同。例如,老一代的同志受過比較系統的革命傳統教育,理想信念相對來説比較堅定,而新一代的同志在這些方面可能比較欠缺。這就迫切需要党進行理論創新,以增強理論的説服力和吸引力。

再説世情,一般我們概括世情多用全球化、信息化、多極化等宏觀概念,但是,我們不僅要從長遠趨勢和整個世界的角度看待世情,還要尤其關注中國同世界關係的變化。由於近年來中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發生深刻變化,“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我們不僅要密切關注世界發展對中國的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更要注意中國快速發展可能給世界的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統籌、協調好自身發展同世界發展之間的關係。

(二)用創新的理念理解創新理論的內容

黨的創新理論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包括許多概念和觀點,要正確理解,就需要我們跳出長期以來形成的一些固有觀念和思維定勢,用創新的理論來思考創新理論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概念。

以統籌城鄉發展為例,在工業化和後工業化時代,農村的經濟發展無論在總量上還是在勞動生產率上都落後於城市,這在發達國家也不少見;由於人口聚集度較低,在鄉村發展第三產業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難度要大於城市,而效益要低於城市;同時,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村人口還會在人口總數中保持較大比例,農村人均佔有的經濟資源數量也會低於城市。根據到20xx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要求,屆時城鄉居民的收入比是2.25∶1,雖然與現在相比有所縮小,但仍屬於世界上極少數城鄉收入比超過2∶1的國家之一。這應該怎樣理解?這需要我們突破僅從經濟上分析發展水平的舊思路,還要從教育、衞生、社會保障水平、居民享受社會發展成果的便利性等方面來判斷髮展差距。假如我們可以用20xx年左右的時間使城鄉居民享受到基本相同的社會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務水平,那麼,城鄉居民的實際收入比就會降到2∶1以下,再考慮到其他因素,城鄉的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差距就會大大縮小。

(三)評價黨的理論創新的根本標準

黨的理論創新不同於學術創新。不能完全套用學術創新的標準來評價和衡量黨的理論創新。黨的理論是直接用於指導社會主義實踐的,它與社會主義實踐緊密相連,息息相關。因此,評價黨的理論創新要看理論本身的發展,更要看理論的發展是否達到了對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以及由此而來的對於實踐所產生的新的推動。即評價黨的理論創新最根本的是看新產生的理論,是否適應了新的實踐的需要,是否推動和開闢了新的實踐。

時代在發展,形勢在變化,中國共產黨要不斷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緊跟世界發展進步的潮流,就要始終堅持理論創新。只有做到既要用時代發展的要求審視自己,又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完善自己;既要堅持向西方學習,又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要牢記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又要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推進理論創新相統一 ,又要堅持黨的優良傳統和弘揚時代精神相統一 ,才能使中國共產黨成為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帶領人民團結奮進充滿創新精神的堅強領導核心。

黨的創新理論認識的範文篇三

1.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2. “一二五”期間,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以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為主體,以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為主線,全面加強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

3.堅持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相統一,是軍隊建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4.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黨的基本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 在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總結大會上指出,我們黨要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關鍵則在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提出領導幹部要具有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戰略意識。決策平是各級黨委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能力的集中體現。 7. 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永遠是領導人民開創事業新局面的核心力量。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源泉是實踐,發展依據是實踐,檢驗標準也是實踐。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8.我黨的三大歷史任務是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

9.必須劃清的“五個重大界限”指的是:馬克思主義同反馬克思主義的界限,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同私有化和單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界限,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中國特色軍事制度同西力軍事制度的界限。

10.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軍隊黨的建設,必須把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作為根本目的。軍事鬥爭準備是我軍履行使命的基本實踐,是最重要最現實最緊迫的戰略任務。

11.黨的xx大報告中指出,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關鍵是要科學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必須軍民結合、寓軍於民,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 12.文化軟實力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I3.黨的xx大報告詳細闡述“黨員主地位”的基本含義包括黨員是黨的主人、黨員是黨內權力的源泉、黨員是黨內行動的主體。

14.黨的xx大報告中指出,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建設,必須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貫徹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加強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設。

15.堅持一箇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

l6.當前要抓好培養的“四類人才”指的是聯合作戰指揮人才、信息化建設管理人才、信息技術專業人才、新裝備操作和維護人才。

把我軍的優良傳統概括為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人民軍隊必須深入開展軍隊歷史使命、馬克思主、戰鬥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四項重大教育。

18.黨的xx大提出,適應世界軍事發展新趨勢和我國發展新要求,推進軍事理論、軍事技術、軍事組織、軍事管理創新。

19.軍隊應對多種安全威脅,首要的是應對國家被侵略、被顛覆、被分裂的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首要的是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

20.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使命是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證,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提供堅強安全保障,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21.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政治工作,是實現黨對軍隊絕對領導、軍隊履行職能使命的根本保證,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生命線。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必須從思想上、政上、組織上確保我軍始終成為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確保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確保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史使命。我軍政治工作本作風和方法是實事求是和聯繫羣眾。

22.當今和今後一較長時期,我軍建設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現代化水平與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要求不相適應、軍事能力與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適應。

23.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五個方面是相互聯繫的整體,是反映我軍官兵與黨、人民、國家、軍隊的關係以及我軍官兵相互間關係最基本、最核心的價值觀念。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是思想政治建設的根本任務。

2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2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

26.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礎是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就業是民生之本。

“七一 ”重要講話深刻指出,我們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一是毛澤東思想,另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七一”重要講話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存鬥爭中頑強求索的必然產物。

29.90年的奮鬥歷程,黨緊緊依靠人民完成和推進了三件大事。這“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三是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七一”重要講話高度概括了“三件大事”的重大政治影響和社會意義,深刻指出“兩個不可逆轉”,即不可逆轉地結束了近代以後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命運,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髮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軍。

“七一”重要講話一個鮮明的亮點,是概括了我們黨領導人民經過90年奮鬥、創造、積累的“三大成就”,即:1、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3、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3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形成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繫的制度體系。

“七一”重要講話指出,新形勢下我們黨面臨“四個考驗”,即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

“七一”重要講話指出,新形勢下我們黨面臨“四個危險”,即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脱離羣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

“七一”重要講話指出,全黨同志和全社會都要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牢固樹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觀念。

“七一 ”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這“四個選擇”,是總結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得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結論。

37.胡主三席“七一 ”重要講話用無可辯駁的事實做出“兩個不愧為”的歷史結論,即中國共產黨不愧為偉大、光榮、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愧為領導中國人民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七一”重要講話深刻指出,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要堅定不移地依靠改革開放,要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道路,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要堅定不移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五個堅定不移”大政方針。

39.黨的xx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40.黨的xx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全體人民團結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撐是和諧文化。

標籤: 創新 理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angguan/dangwei/jm0v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