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黨團相關 >黨課心得體會 >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精選20篇)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精選20篇)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 篇1

8月17日,一位滿頭銀髮的老人迎來了100週歲生日。北京友誼醫院舉行了簡樸的儀式,為老人慶賀生日。面對鮮花和蛋糕,老人默默許下心願:“願人類早日消滅麻風病,願天下再無麻風病!”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精選20篇)

李桓英,北京友誼醫院、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研究員,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她選用的短程聯合化療方案得到世界衞生組織的認可並在全球推廣,讓數萬名麻風病人重獲新生。她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全球麻風病防治事業,為推動構建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作出重大貢獻。

“作為中國人,我渴望回到祖國的懷抱,把我最好的年華奉獻給祖國”

李桓英,1921年8月17日出生於北京。1945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1946年,前往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攻讀細菌學和公共衞生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微生物學系助理研究員。

1950年,世界衞生組織成立。李桓英因成績優異,被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推薦擔任世衞組織首批官員。任職7年間,她被派往亞洲、美洲等許多地區,為遏制傳染病蔓延作出艱苦努力,受到世衞組織的好評。

1957年,在李桓英工作期滿時,世界衞生組織主動提出與她續簽合同。然而,李桓英親眼看到不少國家由於貧窮而導致疾病流行,深感新中國更需要自己。

“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正是急缺人才之際。我曾在美國雜誌上看到過錢學森的名字,當聽到他毅然回國的消息時,內心有了很深的觸動。作為中國人,我渴望回到祖國的懷抱,把我最好的年華奉獻給祖國。”李桓英回憶説。

當時,李桓英全家已移居美國,父母兄妹都希望她留在美國。但是,她婉言謝絕了世衞組織的邀請,瞞着家人,隻身一人繞道倫敦,幾經周折,於1958年從莫斯科回到了祖國。這一年,她37歲。

從此,在漫長的歲月中,無論是晴空萬里,還是風雨交加,她都無怨無悔;無數次的親情召喚,都不能改變她報效祖國的決心……

李桓英説:“很多人問過我,當初已經離開祖國那麼多年,為何選擇回國?我都毫不猶豫地告訴他們:因為我是中國人,我在北京出生,不能忘本。”

1978年底,李桓英調入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時任所長鍾惠瀾院士讓李桓英以訪問學者的身份,由世衞組織資助出國考察,其中包括訪問美國等6個國家的麻風病中心。

1980年,李桓英來到美國,為父母掃墓,並與弟弟妹妹團聚。這一次,她又堅定地拒絕了親人們的挽留。在詳細考察了美國的醫療成果後,李桓英如約返回祖國。

“只要是我認準的事,就決不回頭。”李桓英説:“我是中國人,我的根在中國,我的事業在中國。離開了祖國,我的人生還有何價值?”

李桓英認為,自己一生最正確的選擇就是能夠回到祖國、報效祖國。她説:“我在國外跑了那麼多國家,漂來漂去,就像浮萍似的,沒有根。你要做事業,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國家。”這,就是她的赤誠愛國之心。

“當醫生不能怕!這就好像戰士都知道子彈厲害,上了戰場不照樣往前衝”

麻風病是人類最古老的傳染病之一。20世紀初,全世界沒有特效藥,唯一的辦法就是隔離病人。

1980年,李桓英被派往世衞組織做訪問學者。她瞭解到,世衞組織正在研究一種聯合化療的新方法,藥物配方已經完成,但是缺乏臨牀試驗數據。為此,李桓英從世衞組織申請到了免費藥物和項目支持。

在雲貴川的項目試點村,為了拉近與麻風病人的感情,李桓英從不穿戴任何防護服與麻風病人接觸,以消除病人的恐懼心理。此後,李桓英每到一個村寨,都會受到村民的歡迎:“北京來的女醫生,不怕麻風!”

為了推廣短程聯合化療方案,她走家串户,不辭勞苦。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仰頭就喝。病人試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病人的手長時間不放。見到老病人,她總是親切地拍拍肩膀,甚至還主動擁抱。

“當醫生不能怕!這就好像戰士都知道子彈厲害,上了戰場不照樣往前衝?”李桓英説。

多少年來,李桓英一直奔波在貧困邊遠地區。雲貴川3省7個地州59縣,每一個有麻風病人的地方都有她的足跡。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南醒村曾是一個“麻風寨”。1990年4月17日,南醒村“麻風寨”的帽子被徹底甩掉了。南醒村更名為曼喃醒,傣語意為“新生”。

經過不懈努力,李桓英將麻風病人的服藥時間縮短至兩年,使麻風病人從原來的11萬人下降到不足萬人,且年複發率僅為0.03%,大大低於世衞組織規定的年複發率小於1%的標準。

1994年,李桓英選用的世界衞生組織短程聯合化療方案在全球推廣。1996年,她率先在國內開展“消除麻風特別行動”,首次提出了麻風病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相結合的模式,被稱為“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20__年,李桓英獲得首屆“中國麻風防治終身成就獎”。

“治癒患者給醫者帶來的心靈慰藉,是任何酬勞都不能取代的”

20世紀70年代,李桓英來到蘇北農村,第一次見到麻風病人。當時的醫務人員頭戴防護巾,身穿隔離衣,手戴膠皮手套,場景令人恐懼……然而,看到病人被疾病折磨的樣子,李桓英產生了深深的同情。她暗下決心:一定要讓麻風病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我們不能怕病人,而要愛病人。”在日常診療中,她總是用微笑告訴人們:麻風病人不可怕。每當遇到窮困家庭的患者,李桓英總是給予更多的關懷和照顧,捐錢捐物,從不吝惜。

20__年3月,一名來自河南的麻風病患者前來就診。經瞭解,這家人中竟有5名新發麻風病患者,平時以撿拾垃圾為生。李桓英看到患者的腳部感染,又着急又心疼。她當即拿出隨身攜帶的1000元錢,作為患者的生活補助。

20__年5月,一名年僅24歲的男性患者前來就診,當時他手部已感染,發生了隱匿骨髓炎,需要手術。李桓英説:“患者這麼年輕,一定要為他的將來着想。”隨後,她聯繫了醫院骨科主任會診。由於患者有綠膿桿菌,李桓英又親自幫忙聯繫,找到了能做手術的機構和醫生。很快,患者接受了擴創及死骨摘除術,大大提高了生活質量。

1993年,雲南省文山縣有一名高三女學生,臨近大學聯考前被診斷為麻風病。此時,李桓英正好來到文山,立即仔細為她檢查,並耐心地開導:“現在得了麻風,就像得了一塊皮膚癬,只要聯合化療一週,就失去傳染性了,你可以邊學習邊治療,最多兩年就能治好!”後來,這名女學生考上了大學,併成為一名教師。

李桓英説:“治癒患者給醫者帶來的心靈慰藉,是任何酬勞都不能取代的。能治好患者的病,是我這一生最大的幸福。”

“能夠作為黨員為醫學事業奮鬥餘生,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願”

20__年12月27日,是李桓英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

這一天,已經95歲高齡的李桓英特意圍了一條大紅的羊絨圍巾。她仔細捋順兩鬢的頭髮,莊嚴肅立。站在一羣新黨員中間,她舉起右拳,蒼老的聲音飽含真誠和篤定:“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她終於夢想成真,光榮地成為一名黨員。

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李桓英説:“入黨和做研究一樣,都是追求真理。能夠作為黨員為醫學事業奮鬥餘生,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願。”

幾十年來,李桓英解決了許多麻風病防治領域的重大策略和關鍵技術問題,為全球實現消滅麻風病的目標提供了重要依據。近年來,她帶領課題組進入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開展麻風病早期診斷、耐藥基因檢測和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創造性突破。

“麻風病的歷史,在我們這一代該終結了!”如今,李桓英依然關注着全球麻風病防治進展。她説:“雖然中國已基本消滅了麻風病,但還沒有徹底消滅,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她殷殷囑咐前來探望的後輩,科研工作者不能停下創新的腳步,這是黨和人民的重託。

疾病無國界,大愛無疆界。為了實現一個沒有麻風病的世界,一位百歲老人依然在奮力前行……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 篇2

“如果我能活到100歲,還有5%的人生可以成為一名光榮在黨的人”

“這一年來,我絲毫沒有鬆懈,而是以一個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我誠懇地向組織提出轉正申請,請黨組織審查。”

20__年12月26日下午,96歲高齡的李桓英教授戴上大紅色的圍巾。在黨支部黨員大會上如期轉正,正式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我回國不後悔,幹麻風病防治工作不後悔……我想把有限的日子,投入到無限的工作中去。”老人一字一句地認真向黨組織彙報着預備期的心聲。聲音中飽含歲月打磨過的篤定,頸間的紅圍巾和黨旗相互映襯,鮮豔無比。

預備期這一年裏,李桓英仍奮鬥在一線。2020__年初,她悄悄打包,準備再次出發前往雲南。她心裏牽掛着那些治癒的麻風病人,更惦記着尚未解的麻風病發病機制。“我身體沒問題,就是去看看病人的病情有沒有復發,他們的親屬有沒有潛在感染。”

一如她20__年對着黨旗承諾:“如果我能活到100歲,還有5%的人生可以成為一名光榮在黨的人,更加堅定跟黨走,為醫學事業繼續奮鬥!”

1921年出生於北京的李桓英,曾於1946年留學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畢業後成為世界衞生組織成立後的第一批官員,她在世界衞生組織任職7年,被派往亞洲、美洲的許多國家,為防治性病等疾病在貧窮落後地區的蔓延做出了努力。

1957年,在李桓英為世界衞生組織工作7年期滿時,世界衞生組織主動提出與她續簽合同,期約5年,她婉言謝絕,瞞着家人,隻身一人繞道倫敦,幾經周折,於1958年從莫斯科回到了祖國。

時年37歲的她,回到闊別多年的北京,被分配到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性病研究所工作,開展“梅毒螺旋體制動試驗”“麻風抗原檢測”等。

當時實驗室設備簡陋,李桓英用土法自力更生製作的麻風菌脂質抗原(PGL)提取成功。她和同事先在自己身上做試驗,至今,李桓英左右手臂上還留有清晰可見的疤痕。

1970年,李桓英來到江蘇省的一個麻風村考察,在這裏,她第一次見到麻風病人。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歷來是備受歧視的、致殘的“不治之症”。

當時由於沒有治療麻風病的有效藥物,最人道的處理,是把他們趕到一個偏僻的地方,讓其自生自滅。這一幕刺痛了李桓英:“我當初回國就是為了幫助祖國的同胞!”

李桓英決定,攻克麻風病。

1978年,李桓英調到北京友誼醫院、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從此,57歲的她將全部精力奉獻給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她將國外先進的治療方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率先開展了服藥24個月就停藥的短程聯合化療和消滅麻風病的特別行動計劃,解決了麻風病的治療難題,為數以萬計的麻風病人解除了疾苦。

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國內開展消除麻風運動,首次提出了麻風病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相結合的模式,被稱為“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

“很多人問過我,當初已經離開祖國那麼多年,為何選擇回國?我都毫不猶豫地告訴他們,因為我是中國人,不能忘本。”

李桓英説:“回國,我就一個目的,把我學到的東西用到生我養我的地方,不愧是個中國人。”

“全世界麻風病防治現場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1979年春天,李桓英第一次前往雲南西雙版納考察麻風病情,那時的西雙版納3個縣,分佈着大大小小十幾個麻風寨。過去,由於缺乏特效藥物,以及社會對麻風病的恐懼、歧視和偏見,麻風病人忍受着肉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摺磨。

“麻風病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歧視!”為了拉近與麻風患者的感情,李桓英沒有穿戴任何防護衣服和麪具,走家串户給病人做檢查,甚至與病人見面時總是握手擁抱拍肩膀。

由於長期的疾病折磨和遠離人羣,寨子裏的人們對治療既缺乏信心,又難以適應按時按量服藥的治療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棄,把送來的藥丟進水塘裏。

李桓英聽聞,十分着急,親自上門送藥,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揚頭就喝,飯捧起就吃。時間一長,寨子裏的村民都傳:“村寨來了個女醫生,不怕麻風!”

“我們做醫生的是沒有恐懼的,我走遍世界,恐懼對我不是個事兒。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傳染上——讓你們親眼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還會教麻風病人穿鞋。“早晨和晚上,你們要這樣。”手一下子伸進病人剛脱下來的髒鞋,“摸摸有沒有砂子和釘子,再穿上”。麻風病人手腳是麻木的,甚至,端滾燙的火盆都感覺不出燙手。李桓英不怕髒,就是為了教給他們防止皮膚破損潰爛的自我防護方法。

她用自己的行動來消除大家對麻風病的歧視,不斷向人們證明:麻風病是可治之症,麻風病人並不可怕。

為了我國麻風病防治事業,高齡的李桓英長期奔波在雲、貴、川貧困邊遠地區,7個地州、59個縣,幾乎每一個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跡。

在她的努力下,雲南省勐臘縣的麻風病患者被全部治癒,1990年的潑水節,他們摘掉了麻風寨的帽子,作為一個行政村,被正式劃入勐侖鎮,李桓英為它取名為“曼南醒”,意思為“新生的山寨”。這一天,李桓英和人們一塊兒跳起了傣族舞蹈。

1998年,李桓英在第xx屆國際麻風會議上作了《在雲南實施麻風病防治特別行動計劃的報告》,報告結束後會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世界衞生組織官員諾丁博士緊緊握着李桓英的手説:“全世界麻風病防治現場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治癒患者帶來的慰藉是任何酬勞都不能取代的”

“治癒患者帶來的慰藉是任何酬勞都不能取代的”。李桓英對患者的關心不僅僅體現在治好他們的病痛,更如同親人一般,時刻給予他們温暖,為他們尋求最佳的治療方案。

1993年年底,雲南省文山縣有一位女生在臨近大學聯考前不到半年,被診斷患了麻風病,李桓英得知情況後非常着急,趕去為她仔細檢查:“現在得了麻風,就像得了一塊皮膚癬,只要聯合化療一週就失去傳染性,你可以邊學習,邊治療,最多兩年就能治好,放心吧。”

李桓英還鼓勵她一定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不能自暴自棄。因聯合化療中有一種藥物會造成皮膚染色,李桓英又與當地醫生一起,為這位女學生設計專門的治療方案,並請當地的醫生一定要保證她的治療,不要影響學習。過後,李桓英仍然惦念着這位女學生,曾多次打電話、寫信詢問她的情況。後來,這位女學生真的考上了大學,並在畢業後成為一名教師。

麻風病是一個“窮”病,大多數麻風病患者的家境都不是很好,李桓英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樣給予他們關懷和體貼。

20__年3月,熱研所麻風室接診了一位24歲麻風患者小馬,小馬生長在一個麻風病高發家庭,家裏有5人患麻風病。李桓英無條件接收了這一家5位患者來京免費治療。經過兩年的治療,他們的麻風病已基本治癒。一次複診中,李桓英教授看到小馬的手已破潰感染,並得知他一家租住在平房,生活十分拮据。“患者這麼年輕,一定要為他的將來着想。”她既着急又心疼,立即拿出隨身攜帶的1000元錢給了他們。

有條件幹,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幹。行醫70餘年,這就是李桓英的行事風格。

在深入麻風病區的途中,由於山高路險,道路崎嶇,她曾經4次遇險,2次翻車,2次翻船。

她遭遇過最嚴重的翻車是從翻滾的汽車前窗擋風玻璃甩出去10多米,躺在覆蓋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昏了過去。連車帶人滾下坡底的同志們從車中爬出來,大聲呼喊她。她才反應過來連聲呼喊:“我在這裏!”但是她爬不起來,李桓英歪頭一看,雪地上留下一大片殷紅鮮血。這次車禍導致她兩側鎖骨和3根肋骨骨折,頭部外傷縫了7針。大家都勸她好好休養,她卻纏着厚厚的繃帶、打着石膏投入了新的工作。

20__年,已是94歲高齡的李桓英,不顧膝關節手術後的行走不便,再次來到雲南。一進寨子,那些當年經她治癒的麻風病康復者就像見到了親人,眼含激動的淚水,撲上來就喊:“李媽媽,您回來了!”他們的子孫聽説李桓英回來的消息,也紛紛請假,從打工的城市趕回寨子,只為見上李桓英一面。在他們心中,李桓英就是改變她們命運的“貴人”。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 篇3

李桓英,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雖然20__年已經辦理了退休手續,但今年98歲的她到現在還是一名“上班族”,每天都會到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上班,她説“我不願這兩年白活着,我願竭我所能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期頤歲月,本該是安享晚年、樂度餘生的時候,李桓英卻毅然放棄“小我”的修養生息,為麻風防治事業貢獻餘生的力量,實屬俠之大者,憂國憂民,令無數人敬仰。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從青澀懵懂的青葱歲月到朝氣蓬勃的青年時光,從血氣方剛的盛年時代到老驥伏櫪的遲暮之年,年輪雖抵擋不住歲月的沖刷,生命芳華卻因時間而沉澱。即便歲月洪流再猛烈,也衝不走你那顆拳拳赤子之心、你那份敬業擔當的執着和永不止步的奮鬥之勁。再看百年光輝歲月,流走的是年輪,不變的是你“赤誠無私”的情懷。

從國外輾轉回到國內的“堅決”中,有你的忠肝義膽、家國情懷。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能夠成就一生偉業、作出卓越貢獻的“大家”,都不失擁有一顆赤誠之心。在當時,29歲的李桓英已經就任世界衞生組織的官員和性病專家,但七年任期結束後,她決然地拒絕了世界衞生組織的聘任,瞞着家人、經過幾經周折,回國從事傳染病防治工作,為的是報效祖國、為國奉獻。記者在採訪李桓英“為什麼回到祖國?”李桓英説:“我不忘本、我應該回,正當其時。”正是那根植於內心深處的愛國之情、為國為民的忠肝義膽,才讓她始終不忘當初努力的初心與立下的誓言,才讓她義無反顧地放棄外國高薪,也要為國家、為人民履職盡責,這無疑是一種魄力、一種擔當、一種奉獻。在大家都不願從事的事業領域,她擔起了與麻風病人零距離接觸的第一人;當大家在瓶頸於温飽線周圍、陷入健康危機之時,她挺身而出、深入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麻風寨,為病人送去藥品與醫療技術;就這樣,在一步一步的走訪、調研、研究和論證中,研製出了麻風病短程聯合化療方案,帶領國人走出了麻風病時代。李桓英這種“舍小家為大家”情懷的背後,彰顯的是她對黨的忠誠、對祖國的赤誠與熱愛,對人民的惦記與關懷,令無數人感動至極。

從羣眾到共產黨員的那份“虔誠”中,有你的赤膽忠心、執着堅定。“我回國不後悔,一輩子做麻風不後悔,但不入黨會後悔”。黨旗飄飄,我們始終敬畏那片紅色理想;拳拳誓言,我們始終向黨致敬靠攏。從南湖紅船啟航,經歷革命鬥爭、爭取民族獨立,進行革命建設、托起築夢底盤,走過改革開放、創造人民幸福生活,這一切都是來源於偉大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李桓英深深知道並時常懷揣一顆感恩的心,堅定向黨靠攏、跟黨走,始終發揮着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鋒精神,虔誠地期望加入中國共產黨。從羣眾到共產黨員的“路上”,她執着堅守着那份虔誠,她始終用一言一行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在擔當作為中不斷詮釋着對黨的忠肝赤誠與堅守摯愛,終於在95歲成為光榮的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它不止給予我們榮譽自豪,更是賦予我們責任與使命。我們作為新時代黨的建設者、推動者,要錘鍊堅強黨性,培植黨性修養,永保共產黨人的先鋒本色,用忠誠、擔當、無畏向黨感恩獻禮。

從退休到重回崗位的那份“堅持”中,有你的篤定擔當、恪盡職守。李桓英在93歲才辦理退休手續,98歲毅然回到工作崗位,要努力工作到100歲。這質樸而又堅定的言語間,我們深深感受你對工作的摯愛和對理想的那股執着。試想,98歲的你會在幹什麼?也許大多數人都是安享餘生歲月,並不會像李桓英這般地偉大,即使接近期頤之年,心中想的不是自己的健康、不是自己安樂的晚年,而是家國責任和使命擔當。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李桓英要將歲月年華都拋灑在“工作”中,要將一生都奉獻給“人民”,這是多麼偉大的擔當與情懷。處在基層一線的年輕幹部,要學習李桓英這種敬業奉獻的精神,要善於在艱苦環境、基層一線中磨練、拼搏、奉獻,牢牢揣緊內心的承諾與誓言,扛起肩上的責任與使命,只為幹好本職工作而詮釋自己的赤誠。

心中有初心,人生有使命。這個初心是需要用一生的長度去丈量,這份擔當使命需要一生的執着去堅守。只要生命還未真正殆盡,守初心擔使命的征程就依然待續……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 篇4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着。什麼才叫“活着”,生命的意義在哪裏?這似乎已成為千古命題,我們每個人都在無意間或者寂寞時追問人生、探索前路。其實,“活着”的過程,就是生命的意義價值。當你全心全意地為他人、為自己靈魂思想而工作時,不再感受時間的存在,時間已然“停止”,生命也將永桓。生命哪有什麼長短?年齡哪有什麼”老“?它不過是生命長河裏的一個“刻度”。

人生,就像一張有去無回的單程車票,沒有彩排,每一場都是現場直播,把握好每次演出便是對人生最好的珍惜、就是對“活着”最好的詮釋。且看,張富清95歲毅然在伏案學習、為民服務,李桓英98歲依然是“上班族”,要努力工作到100歲,趙慕鶴105歲從不把“老”當回事兒,堅持終生學習等等。他們珍惜“活着”的一分一秒,他們忘記年齡、忘記小我,只為心中的目標與理想在戰鬥。退休永遠不是他們工作事業的終點,只要“活着”,“敬業奉獻”的腳步就永不停止。

鶴骨霜鬢,伶仃瘦骨,隱藏不住你那顆赤誠之心。每每看到新聞報道里刊載的張富清老人伏案學習的身影、李桓英老人那瘦弱的身軀、趙慕鶴老人那瘦骨嶙峋的面容,內心感動、敬佩而又十分心疼。即使身體不好、行動不便、條件惡劣,你們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怎麼樣突破自己、怎樣在餘生之年發光發熱,如何為人民、為社會多做出貢獻。“95歲入黨,不入黨我將後悔”,“學到老哪裏夠啊”,平凡而普通的話語間,透露的是你們對黨的忠肝義膽、詮釋的是你們對人民的牽掛與愛戀,彰顯的是你們對人民事業的赤誠與擔當。他們即使皺紋佈滿、溝壑縱橫,卻依然從不忘本來承諾與誓言,毅然扛起時代使命與職責,讓有生之年發光發熱,這就是“活着”的意義。

衣錦晝行,功成身退,絕不是你擔當作為的終點。雖然20__年已經辦理了退休手續,但李桓英説“我不願這兩年白活着,我願竭我所能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我要努力工作到100歲”。到了退休那一刻,估摸大多數人都歡呼“終於輕鬆了”,但對她來説,人生中唯一的幸福,就是不斷前進,退休也絕不是她擔當作為的終點。當他們按部就班地安享晚年的時候,他們的心卻怎麼也安定不下來,這就是因為那份深深根植於內心的責任、使命與擔當,催促着他們努力、奮進、堅持。這無愧是一種莫大的勇氣、一種魄力、一種精神,是我們廣大黨員幹部的榜樣。羅曼羅蘭説過:“生活最沉重的負擔不是工作,而是無聊。”得過且過、聊以卒日、懶散拖沓的工作狀態沒有任何意義價值可言,只有珍惜有生之年一時一刻、一分一秒,才能真正詮釋“活着”的意義。

鮐背期頤,遲暮之年,阻卻不住你那奮鬥之勁。年近鮐背之年的趙慕鶴在看到小孫子考試落榜自暴自棄,自告奮勇與之一同學習備考,用了四年時間考上大學,成為年齡最大的大學生;李桓英在93歲才辦理退休手續,但98歲的李桓英不願離開崗位、放棄事業,毅然選擇繼續回到單位當起“上班族”。期頤歲月,本該是安享晚年、樂度餘生的時候,他們卻不甘於平凡、不願無聊卒日,用奮鬥、堅持、努力、擔當書寫着不一樣的晚年生活,做出了許多同齡人想都不敢想的、甚至年輕人都自歎不如的豐功偉績,人民都尊稱他們為時代楷模、英雄人物。趙慕鶴説“年齡對我來説從來只是一個數字”,年齡之“老”從未阻卻他奮進的腳步,反而變成他努力與堅持的動力。他們這般年老體衰卻依然不停止奮進、努力的腳步,追逐着自己的目標與理想,為國為民奉獻餘生,這就是“活着”的意義。

“活着”不是混沌度日,不是享福享受,而是忍受磨練,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接受挑戰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近百歲老人退而不休,還在努力奮進地發揮餘生餘熱,我們身處這最美好的青年歲月,且思且問自己在怎麼“活着”,“活着”的意義在哪裏?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 篇5

雷鋒同志説過:我願做高山巖石之鬆,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願在暴風雨中艱苦的鬥爭中鍛鍊自己,不願在平平靜靜的日子裏度過自己的一生。98歲的“上班族”李桓英也説,努力工作到100歲,李桓英94歲退休,95歲入黨,98歲回到工作崗位,她説過:一輩子做麻風不後悔,但不入黨會後悔。是什麼讓雷鋒、李桓英能有如此大的信念,我想這就是他們心中的初心,只有堅守初心,才能讓雷鋒同志做到聽黨的話,服從命令聽指揮。黨指向哪裏,我就衝向哪裏。只有堅守初心才能讓98歲的李桓英同志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才有那一句努力工作到100歲的誓言。作為基層黨員幹部,我們應該而且必須堅守初心。

初心,是我們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有些人認為我們看到的就是我們所以為的世界,殊不知,世界之大我們無法想象,我們要想拓寬我們的眼界,提高我們的認識,就需要不斷的努力和學習,堅守初心,用我們的眼睛去學習,用我們的腦子去思考,去眺望那美麗的風景,而這最為美麗的風景,在基層,人民羣眾就是那一道最美麗的風景線。作為基層黨員幹部,只有努力工作,為羣眾辦事,擦亮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視野才會更加廣闊,基層有更廣闊的天地,更值得我們去尋找那一份初心,豐富我們的心靈。

初心,是我們的耳朵。所謂耳聽八方,善於傾聽是,善於會聽,是對初心的另一種詮釋,用好我們的耳朵,多傾百姓的聲音,多傾聽他們的想法、需求。我們才能更好的為羣眾辦好事、辦實事。踐行初心,做一個好的傾聽者,你會再基層廣闊的天地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初心,是我們的雙腳。俗話説: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基層工作不只是需要坐辦公室,而需要多出去走走,多下基層,融入到羣眾中間,去用眼睛看、用耳朵聽,去和人名羣眾打成一片,去尋找自己剛參加工作的那一份初心。初心是什麼,初心就是我們內心那一份純淨的思想,那一份為人民羣眾謀幸福的信念,和入黨時的錚錚誓言。作為基層黨員幹部,我們要不忘初心,守住初心,用忠誠、乾淨、擔當的態度去對待任何事,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多姿多彩。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 篇6

孫景坤:戰時衞家國,一生守初心

戰爭時期,他是屢建奇功的英雄,帶頭衝鋒陷陣,用血肉之軀築起保家衞國的鋼鐵長城;和平時期,他主動回鄉務農,閉口不談功績,鞠躬盡瘁為人民服務……回首一路走來的足跡,他的人生選擇始終與國家需要緊緊相連,他用實際行動詮釋着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遼寧省丹東鳳城市,鳳凰山腳下的丹東光榮院裏,有一間20多平的特護區房間,設施齊全佈置簡約。上午十點,陽光柔和地灑進屋中。孫景坤老人正躺在牀上休息,陪伴他的,是盡心侍奉的子女,和牆上一件掛滿獎章的舊軍裝。“父親每次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找軍裝。”老人的大女兒孫美麗説。

8月12日,孫景坤作為特護養員來到這裏,光榮院為他提供24小時的護理服務。在此之前,他與大女兒一家住在一起。年過耄耋,他的臉上寫滿了風霜,歲月仍在不斷侵蝕他的健康,卻始終無法奪走他眼中的神采。聽聞來人是部隊的記者,老人坐在牀上,敬了一個軍禮。

這隻右手,72年前第一次舉起敬禮。對孫景坤老人來説,這是一個動作,更是一份為國家為人民鞠躬盡瘁的莊嚴承諾,完成這個動作,只要一秒鐘,踐行這個承諾,卻要用一生的時間……

1948年,解放戰爭已轉入戰略進攻階段,硝煙瀰漫在東北大地。24歲的孫景坤告別了剛剛新婚5天的妻子,毅然參軍,隨40軍119師357團南征北戰,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解放海南島戰役、抗美援朝戰爭。孫景坤從北打到南,又從南打回北,7年間,總行程上萬裏。遼瀋戰役中,榮立三等功;平津戰役中,榮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島戰役中,榮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這些榮譽和一身的傷疤,映射出他戰時的英勇與無畏,但對於戰場上的功績,他很少提起。大女兒孫美麗説:“當年那麼多戰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願回憶起那些經歷,那是他心裏永遠的痛。”孫美麗還清晰地記得:父親年輕時從不看戰爭題材的電影,他説真正的戰場遠比電影要殘酷得多……

如今,老人已經無法完整清晰地告訴我們真正的戰場究竟是什麼樣子,但翻看老人的立功證書和戰史,我們得以窺得老英雄當年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英勇的身姿。

1952年10月26日黃昏,孫景坤所在的357團在炮火支援下,經過兩個多小時激戰,佔領了161高地。

27日,不甘失敗的敵軍在飛機、坦克的配合下向161高地猛攻,官兵連續打垮敵人多次反撲,自身傷亡很大。中午時分,孫景坤剛剛帶隊從戰場上搶運下來8個傷員,已經一天一夜沒有吃東西,正打算休息一下時,前方卻傳來161高地上人員損失慘重、彈藥告急的消息。“孫景坤帶隊在20分鐘內送8箱手榴彈和2箱轉盤槍子彈到高地上去!”營長下了這樣的命令。

飢餓和疲憊,孫景坤已經顧不上了。一箱子彈藥重達90斤,所有的道路和交通溝都已被封鎖得毫無空隙,戰士們的腳步都有些踉蹌,這幾乎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孫景坤拍板了沒有辦法的辦法——從山崗上衝過去。冒着敵人密集的火力進攻,孫景坤帶隊通過了封鎖區,到達高地上後,他迅速進入戰鬥狀態,和戰友們一起,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完成了堅守的任務。也正是因為這一戰,孫景坤榮立一等功。

堅決執行命令,與敵人血戰到底,頑強拼搏直到勝利,這是戰時一名軍人對祖國、對人民的致禮。

1953年,孫景坤榮獲一級戰士榮譽勛章,並受到金日成將軍的接見。

這樣一位英雄,本可以留在城市,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享受優渥的待遇,過安逸的生活,但想到家中父母年邁,當兵7年只與父母和妻子見過寥寥幾面,1955年復員後,孫景坤選擇回到家鄉山城村務農。

村民們當時並不知道眼前的孫景坤是戰功赫赫的英雄,但他們覺得,他上過戰場,又是黨員,一定能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在這樣的期許下,孫景坤當了村裏的生產隊隊長,在這個崗位上,孫景坤要為全村謀劃,據他的大兒子孫福貴回憶,小時候他們很少能夠見到父親,他總是早出晚歸,奔波忙碌,很少有閒下來的時候。

子女們幼時覺得有些陌生的父親,卻是村民們的“老熟人”,每一户貧困户的冷暖他都牽掛在心。那些年,他帶領村民們大力發展糧菜生產,還種下了數萬棵松樹和板栗樹;洪水侵蝕農田,他就帶領村民建起簡易大壩,擋水造田。那時,機械化還遠遠沒有普及,這些工作,都是用着極其簡陋的設備,靠着孫景坤和村民們的雙手一點一點幹出來的!如果説,村民們一開始相信他是因為他政治過硬,那麼後來村民們愛他敬他,是因為他真的給大家帶來了紮紮實實的好日子!1983年不再擔任村幹部後,他仍然是村裏最受敬重的老人之一。

28年的村幹部生涯,吃苦在前,不計回報,這是一名共產黨員在和平時期對人民的致禮。

在村民心中,孫景坤德高望重,但是在家裏,他卻不是一個被子女理解的父親。因為沒錢交學費,有的孩子早早輟學;大女兒孫美麗在生產隊時,手腳麻利,組長想給她漲工分,孫景坤卻認為組長是看了自己的面子,是一種變相的不公平,因此嚴厲地批評了組長,嚴詞拒絕漲工分;每逢有單位佔地招工,即使選上了他的子女,孫景坤也會毫不猶豫地要求他們把機會讓給別人。

這麼多年,家裏一直過着清貧的日子。親朋好友有時候也會勸他“去上面找一找”,每每這時,孫景坤總會堅決地表示自己幹革命不是為了回報,他還經常提起死去的戰友,“他們才是真的英雄,與他們相比,我還活着,就已經很幸福了。”

不計付出,不求回報。但每當社會需要他時,他又總是有求必應。上世紀90年代,各地相繼開展關心下一代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孫景坤作為複員軍人欣然受邀,為青少年講戰鬥故事。

20__年5月,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徵集歷史文物資料,孫景坤心中不捨,但還是毅然捐獻了自己的立功證書、立功喜報和部分珍貴的老照片……

甘於清貧,無私奉獻,這是一名共產黨員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永恆的致禮。

如今的丹東,鴨綠江風微浪穩,鳳凰山鬱鬱葱葱,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戰火不斷、滿目瘡痍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光榮院裏,工作人員給予孫景坤老人悉心的照顧,子女也在牀邊盡心陪護,但老人每次醒來都要尋找的,卻是一位無言的“夥伴”——軍裝。這件掛滿了獎章的軍裝,現在就掛在老人的牀邊,護理員曾數次看見,老人用顫抖的手輕輕撫摸它、撫摸獎章、撫摸那一段出生入死的崢嶸歲月、撫摸這一生的付出與奉獻……

接受了採訪後,老人有些倦了,工作人員幫助老人躺下,半夢半醒間,老人又將右手舉到了耳邊,從姿勢上來説,這一個躺着的軍禮遠遠稱不上標準,可在內涵上來説,這又是一位軍人,用72年的漫漫歲月,敬出的最標準的軍禮。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 篇7

硝煙散去,孫景坤將奮鬥的“戰場”轉至亟待脱貧的家鄉。1955年,孫景坤復員,他主動放棄城市工作的機會,將各種功績證明悄悄收藏起來,決定回鄉務農。再次成為農民的孫景坤感慨地説:“當過兵的我與之前不同了,從火線入黨那天起,我更堅定了將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保衞祖國、建設祖國事業中去。”

懷揣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願景,孫景坤在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上辛勤勞作,一干就是幾十年。

回鄉後的第3天,孫景坤就拿起農具到生產隊參加勞動。很快,踏實肯幹的孫景坤當上了山城村生產隊隊長。“別小看這個職務,這需要極好的口碑和信任。”山城村黨支部書記邱大鵬告訴記者,那會兒,村民們並不知道他曾立下赫赫戰功,可大家覺得,他是黨員,上過戰場,政治上過得硬、靠得住。孫景坤沒有辜負村民們的期待,他帶領鄉親走合作化道路,大力發展糧菜生產和鄉村建設,用幾年的時間栽下大量的松樹和板栗樹,改變了家鄉的面貌。

山城村有一條河,常年洪水氾濫、侵蝕土地。從戰場上走來的孫景坤沒有一絲退縮,他帶領鄉親一起擋河造田,改造了100多畝耕地,建起了簡易大壩。山城村婦女主任劉玉慧回憶,雖説是簡易壩,但在當時確實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農田,保住了集體財產。

後來,村裏有人問他:“老孫,你本可以躺在功勞簿上享福,為啥還這麼拼命幹?”孫景坤卻説:“為民幹事,一刻也不能等。從我參加革命那天起,就把自己交給祖國和人民了。”1971年,他還把19歲的大兒子送去參軍。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 篇8

20__年,是“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加入人民海軍序列的第10個年頭。這一年,“和平方舟”號榮獲人民海軍成立70週年“突出貢獻單位”,並被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在很多人心中,“和平方舟”號已成為新時代閃亮的“中國名片”。

提起“和平方舟”號,醫院船上的官兵總是親切地稱她為“大白”。一是因為船體絕大部分為白色,二是緣於動漫《超能陸戰隊》中暖心的角色“大白”與“和平方舟”號所擔負的救死扶傷、傳揚和平的使命頗為相近。10年來,“大白”在三大洋六大洲留下了中國“紅十字”的身影和航跡,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秉承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理念,緊緊圍繞軍事外交這一核心,“和平方舟”號向世界打開了一扇瞭解中國的窗户,廣泛傳播和諧世界、和諧海洋的理念和“人道、博愛、奉獻”的南丁格爾精神,贏得了國內外高度讚譽。中外聯合演練、甲板招待會、艦艇開放日、文化聯誼……“和平方舟”號與各國海軍同台競技,與外方醫生攜手診療,與當地民眾廣泛接觸,與華人華僑暢談祖國,拓展了軍事合作交流空間,配合了國家政治外交大局。

作為海軍首個大型遠洋醫療救護平台,“和平方舟”號把遠海大洋當成最佳課堂,勇於探索、敢為人先,每次任務都肩負着拓展使命的全新探索:完成新型海上醫療救護平台能力演練,開展海軍首次遠海衞勤演練,艦載救護直升機首次赴外國島礁巡診……憑着一代代官兵的拼搏奮進、勇於擔當,“和平方舟人”不斷書寫着海軍遠洋衞勤保障能力建設的嶄新篇章。

“時光有我,中國有我。”10年奮進,“和平方舟”號踏浪大洋。10年撒愛揚帆,“和平方舟人”仁濟天下。在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軍的偉大征途中,“和平方舟”號肩負國家使命,用一串串壯美航跡、一次次真情對話、一幕幕仁心大愛,擁抱世界,傳遞友誼,把新時代的中國“名片”擦得更亮。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 篇9

1983年,21歲的肖文儒從山西省雁北地區煤礦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大同礦務局礦山救護大隊。作為地下采煤專業的應屆畢業生,那時的肖文儒還沒意識到自己從事職業的危險性。

在救援現場,肖文儒曾經歷過4回二次爆炸,每一回都是命懸一線。

“那真是生與死的考驗,水與火的洗禮。”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一起煤礦火災事故,讓他記憶深刻。

因為通風不良,一個煤礦井下,積存了幾十噸煤粉的中部巷道發生自燃。到達現場後,肖文儒舉起水槍開始滅火,水一衝起煤層,火光就跟着出來了,水、火、瓦斯、煤塵等多種致災因素在井下受限空間內交織疊加。“我意識到會發生爆炸,趕緊讓隊員全部趴下。”果不其然,從水槍裏噴射而出的水柱,攪起更多的煤粉,導致井下發生二次爆炸。提前趴在地上的肖文儒,並未驚慌失措,而是手拿水槍繼續滅火。“我知道氧氣是有限的,一直打火就能控制火勢。如果當時我停止滅火,可能就‘光榮’了。”肖文儒説。

時至今日,肖文儒還經常夢到火光滔天的場景,他獨自行走在火海邊緣。肖文儒也曾猶豫過,但一次次挽救生命的救援行動,慢慢消除了他心理上的落差和壓力。

20__年10月,遼寧阜新萬達煤礦發生透水事故,遇險地點瓦斯濃度高達4%以上,但凡有一點火花即刻就能引發爆炸。肖文儒力排眾議,冒着二次透水、冒頂和瓦斯窒息的危險,兩次爬過迴風巷,下井查看現場,提出救援措施。最終,83名被困礦工全部獲救。

同樣的拼死營救,還發生在遼寧本溪。20__年6月,遼寧本溪思山嶺鐵礦措施井井口發生炸藥爆炸事故,根據應急管理部部署,肖文儒第一時間趕往現場。當晚,肖文儒在井口附近指導救援,對散落在廢墟中的炸藥、雷管渾然不覺。直到天亮後救援人員清理現場,他才發現自己被“炸藥包”包圍。

“逃生是人的本能,但我們是向險而奔、逆向而行。越是險象環生,越需要我們深入其中。這是黨和人民賦予‘守夜人’的職責。”肖文儒説,“每一起事故救援都很難,但人被救出來的那一刻,我們心中的欣慰和喜悦,是做其他任何事情都體會不到的。”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 篇10

20__年10月,彼時只有24歲的吳蓉瑾在盧灣一中心國小教職工大會上舉起手,決定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開展情感教育課試點。

吳蓉瑾説,因為她知道,孩子的情感能力比較弱,若一直積壓在心裏,會有一些不良的情緒反應。她覺得,作為教師,她有責任去幫助這些孩子。

情感教育如何開展?吳蓉瑾與學生們做了一個大膽嘗試:學生們每天把自己想説的話分享在作文裏,長短不限,吳蓉瑾則不給評分,只做批覆。這樣,學生們一天天都在寫,寫自己的快樂、煩惱甚至小祕密,吳蓉瑾則一天天地認真批閲回覆。在這種往來交流中,學生們的作文越來越有真情實感,一篇篇作文成了他們心情的“晴雨表”,情感教育探索的第一步目標達成。

探索過程中,吳蓉瑾體悟到,愛不是教出來的,也不是上一節情感教育課就能解決問題的,它需要在平時的所有細節中呈現出來。

後來,吳蓉瑾養成了一個習慣:經常把班上一些家長出差、家裏老人身體又不太好的學生帶回家,給他們做飯、補習。她用真心真情呵護着孩子、感染着老師,讓愛傳遞愛。

盧灣一中心國小教師賀春秋現場分享了一個吳蓉瑾與已畢業學生的故事:20__年的一天,愛喝咖啡的吳蓉瑾發微信朋友圈表示開始“戒咖啡打卡”。賀春秋一問才知,是有學生生病了,吃不下飯,影響了身體健康,吳蓉瑾陪她聊天、吃飯,並約定“我喜歡喝咖啡,我把它戒了,你儘可能把不想吃的東西多吃一口,咱倆一起堅持400天。”吳蓉瑾兑現這個美好的承諾後,在自己的朋友圈裏寫到,“儘管戒(咖啡)的這段日子很難受,但是為了這份小美好,非常值得。”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 篇11

20__年,黃詩燕初到炎陵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訪這裏的所有貧困村。梨樹洲村當時是炎陵縣最後一個不通電村,黃詩燕為梨樹洲村量身定下了發展的方向——生態旅遊。

“脱貧攻堅是頭等大事,等不得”,這是黃詩燕常常掛在嘴邊的話。為了早日實現脱貧奔小康,黃詩燕馬不停蹄奔波在炎陵縣十個鄉鎮120個村莊,與時間賽跑,帶着團隊四處談項目、籌資金,常常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很快,特色水果、有機茶葉、花卉苗木等八個特色產業在炎陵落地生根。102公里的旅遊環線形成一道亮麗的生態風光帶,讓這個深山裏的貧困縣煥發光彩。

黃詩燕帶領縣委、縣政府“勒緊褲腰帶”,將全縣有限的資金集中投入,硬是湊足了這2.5億的資金,讓15000多户貧困羣眾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20__年,炎陵縣成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提前兩年實現脱貧目標。然而,黃詩燕的身體卻嚴重透支。20__年11月29日,年僅56歲的黃詩燕因心源性疾病不幸去世。他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與擔當。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 篇12

作為中國外文局海豚出版社的重點出版項目,《“時代楷模”學生讀本》叢書由資深出版人、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海飛擔任主編,作者團隊均為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曾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董恆波、常聰、源子夫作為作者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時代楷模”人物體現的是新時代的精神面貌,他們的事蹟有很強的時代背景感和代入感。這為該系列讀本的創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機。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可以直接與“時代楷模”或其身邊的親友進行深度交流,加深對人物的理解與共情,增加文本在敍事和細節上的真實感、親近感。這讓《“時代楷模”學生讀本》在當下的少兒主題出版項目中別具特色。

本次研討會之前,《“時代楷模”學生讀本》作者之一、曾兩獲“五個一工程獎”的董恆波親赴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對“時代楷模”張玉滾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深度探訪。董恆波對此行感受很深,他強調兒童文學作家一定要“深入生活”,要與“時代楷模”人物進行交流,到他們所處的環境去看一看,否則寫不出感人的作品。

少兒主題出版的難點之一,是如何能從兒童視角去思考和解讀主題思想,避免主題闡釋的程式化和概念化,兼顧主題思想的嚴肅性、抽象性與作品的可讀性、趣味性。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 篇13

“啪”的一聲,燈亮了。不用回頭,錢海軍就知道,身後一定是開心的笑臉。

這幾乎是錢海軍每天經歷的場景。作為國網浙江慈溪市供電有限公司客户服務中心社區客户經理,他拎着一隻工具箱義務為居民提供電力維修服務,一修就是23年。

起點:“每個人都有老的一天”

“腦垂體瘤的情況有些棘手,得轉去上海。家裏還有其他人嗎?”醫生問話的時候,孤寡老人應久昌腦子裏第一個想到的名字就是錢海軍:“他就是家人。”10多年前,錢海軍為古塘街道困難老人免費改造室內照明線路時認識了應久昌。這之後,錢海軍有事沒事就來轉轉,換感應燈、裝安全扶手、粉刷屋子。久而久之,就像老人的家人一樣。

第二天一早,錢海軍火急火燎地趕來:“轉院手續辦好了,咱們出發。”為了緩解應久昌的緊張情緒,錢海軍讓妻子開車,自己一路陪着老人説話。護送到上海後,夫婦倆又餓着肚子往回趕。

“那是20__年6月25日。”錢海軍説之所以記得這麼牢,因為那也是給女兒填報大學聯考志願的日子,他們差點耽誤了。

眼前的錢海軍笑起來讓人很温暖。除了工作服,不管什麼季節,他最常穿的就是短袖。熟悉他的人説,因為他有一顆持續了23年的火熱的心。

1999年冬天,錢海軍去一位老先生家裏修日光燈。正要拿出工具來測時,老人開口了:“不用那麼麻煩,把啟輝器拿掉就行。”

碰到一個懂行的。錢海軍站到凳子上按照老人説的拿掉啟輝器,日光燈跳了起來。

“退休前我是八級電工,多複雜的電路都難不倒我。”

“原來是老師傅啊!那您以後有空可得教教我。”

老人卻搖搖頭:“現在老了,沒用了,連個燈泡都換不了嘍。”

這句話扎痛了錢海軍。無論年輕時如何風光,老了就是這麼艱難。“每個人都有老的一天啊。”他把電話號留了下來。回家後,他手寫出500張名片,只有一個電話號碼和“電力義工錢海軍”7個字。

這些名片被老人們放在枕頭下,揣在衣兜裏,貼在冰箱上,成了護身符般的存在。而錢海軍從此成了數百名孤寡老人的“兒子”。

堅持:“老百姓的事不分‘表前表後’”

20__年的一天,一對老夫妻走進慈溪市供電公司時任黨支部書記張志民的辦公室:“有個叫錢海軍的師傅,下班時間來家幫忙修電路,材料全是他自己貼錢買的。你們動員他收下錢!”

夫妻倆也走進了慈溪日報的門。公開見報後,不少大爺大媽都來講述錢師傅和自己的故事,説到激動處直掉眼淚。感謝信、錦旗更是不斷地飛到供電公司。大家才回過神來:“作為公司客服中心的普通員工,錢海軍在‘表後’竟無私奉獻長達10年之久!”

“表前表後”是電力系統的行話。以電錶為分界點,從供電網絡進入電錶中的線路,歸供電公司管,為表前;從電錶出來接到用户家裏的線路,則是用户個人資產,為表後。

不為人知的10年裏,錢海軍在工作之餘為社區提供業務代辦、糾紛調解等12種便民服務;手機全天候開機,一天最多接過21個求助電話;每週上門服務20餘次,服務中不拿羣眾一分錢、不抽羣眾一根煙。

“老百姓的事兒不分‘表前表後’,更何況我做的都是很普通的事。”錢海軍説。然而,為了這些普通事,他走出職責範圍內的9個社區,為全寧波的孤寡空巢老人提供服務;為了這些普通事,他多個年頭沒和家人吃過年夜飯;為了這些普通事,他從電工變成了“活雷鋒”。

通過整合所有志願服務項目,慈溪供電公司專心打造錢海軍服務品牌。20__年5月,錢海軍共產黨員服務隊成立。20__年3月,錢海軍志願服務中心註冊,成為國家電網第一家在民政部門完成註冊的社會公益組織。

傳播:“我想叫它‘寧波燈’”

20__年7月,西藏日喀則,海拔4500米的仁布縣普鬆鄉果措村。

村民多吉次仁早早地在等候。他身後的家由泥巴、木頭和石塊砌成,屋內光線黯淡。當地村民大多住着這樣的房子。錢海軍此行,就是為了照亮這些泥巴房。

顧不上嚴重的高反,錢海軍一下車便查看線路情況。“屋裏全是裸線,老化得厲害,全得換。”“屋外裝上漏電保護器和空氣開關,確保安全。”“老兩口60多歲了,在牀頭裝上開關,方便。”3個小時後,屋子亮堂堂。多吉次仁笑出了滿臉褶子:“扎西德勒!”

20__年2月,吉林延邊,冰寒未消。錢海軍一行人來到敦化市城山子村,走進劉暢、劉響姐妹倆的家。家人去世、母親出走,空蕩蕩的家連一盞枱燈也沒看見。

“正是長身體的年紀,燈光不好視力會越來越差。”錢海軍搭起炕桌,安上節能枱燈。姐妹倆在暖光中攤開作業本,眉眼彎彎:“這盞‘寧波燈’真亮。”

“寧波燈”照亮了雪域高原,照亮了黑土地,也照亮了黔西南和大涼山。20__年,錢海軍志願服務中心發起“千户萬燈”殘疾人貧困户室內照明線路改造公益項目,項目曾兩度獲得中央財政立項支持。7年來,錢海軍走到浙江、西藏、貴州、四川、吉林等地,行程20餘萬公里,為7000餘户家庭送去了光明。

火種:“人人都是錢海軍”

原先在電力小草志願服務隊時,唐潔就時常聽説錢海軍。20__年,唐潔被調往錢海軍團隊,如願以償地和“偶像”共起事來。如今,志願服務中心在冊志願者達1200餘名,累計開展服務超3萬餘次,服務時長超21.3萬工時,從一個錢海軍到“人人都是錢海軍”。

胡羣豐,團隊裏第一個登記人體器官捐獻,全國捐獻編號是410;周豐權,義務捐血10多年,累計獻血量60000毫升,相當於12個普通成年人的全身血量;王軍浩,總是第一時間認領任務,就連孩子大學聯考期間都能隨叫隨到……

隨着規模擴大,錢海軍主持制定了標準化管理手冊和服務手冊,對團隊組織建設、服務內容、服務流程、管理程序和考核評比等進行細化、量化和標準化,提高公益慈善內部治理水平。志願服務中心除了“千户萬燈”,還推出了“星星點燈”未成年人社會體驗、關愛空巢老人“暖心行動”“燈亮萬家”表後線維修服務等6個志願服務項目。

“我服務過的一位新四軍老戰士曾説,當年他是扛着槍衝在前面打鬼子。”錢海軍説,“現在我是拎着工具箱衝在前面為人民服務。”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 篇14

錢海軍同志的先進事蹟經媒體報道後,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廣大幹部羣眾認為,錢海軍同志對黨忠誠、牢記宗旨,愛崗敬業、甘於奉獻,滿腔熱情投入到電力服務工作中,用實際行動架起黨羣“連心橋”,帶領團隊特別是青年職工投身脱貧攻堅、鄉村振興一線,大力開展志願服務和慈善活動,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征程中發揮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時代楷模”為榜樣,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踔厲奮發、篤行不怠,頑強拼搏、不懈奮鬥,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在新時代新徵程上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 篇15

從事電力服務工作以來,錢海軍從一名普通電力工人成長為有口皆碑的“萬能電工”。他投身志願服務23年,一句“哪裏有需要,哪裏就有錢海軍”是百姓對他工作的肯定。他發起“千户萬燈”活動,足跡遍佈五省份,只為讓燈火照亮和温暖更多家庭……錢海軍用忠誠擔當努力詮釋着“甘為人梯、無私奉獻”的人生真諦。

錢海軍是堅定拼搏的勞動者榜樣。手機24小時開機,風雨無阻奔赴保供電現場,接一根電線、修一隻電錶、擰亮一隻燈泡都是他的拿手活。錢海軍數十年如一日為社區居民提供電力維修服務,又主動承擔起修理電器等工作,踐行人民電業為人民的宗旨,守護千家萬户用電安全。

錢海軍也是無私奉獻的黨員楷模。在堅守崗位的同時,他積極主動地投身志願服務,堅持為殘障人士、特困户以及其他需要幫助的特殊羣體奉獻愛心。他是無數孤寡老人共同的“兒子”,為老人的晚年增添温暖。錢海軍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提升道德文明風尚作出了卓越貢獻。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盞燈,在沉寂的夜裏亮起來的是希望,也是温暖。錢海軍用電力人的一盞燈照亮了城市的角落,也用執着的堅守展示出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本質,彰顯了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懷和勞動者的奉獻精神。他的優秀品質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 篇16

在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大同鄉,一場宣講活動正在進行。宣講內容是拉齊尼·巴依卡捨己救人的事蹟。訴者悲痛,聞者淚目。巴合提亞爾·其拉克眼眶濕潤地向記者説:“他就是護邊員的模範,是我今後做人的榜樣。”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地處帕米爾高原,與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等接壤。高原之上,山峯林立。一個個山口,則成為了護邊巡邏的重點區域。這裏,也是拉齊尼·巴依卡生前最牽掛的地方。

作為世世代代在帕米爾高原生活放牧的牧民,拉齊尼·巴依卡的父親、祖父都是守護祖國邊防的護邊員。自然地,拉齊尼·巴依卡從父親巴依卡·凱力迪別克手中傳承了“接力棒”,在帕米爾高原守邊。邊防線上的界碑、河流、山溝都留下了拉齊尼·巴依卡的足跡。

一家三代,戍衞邊疆近70年,拉齊尼·巴依卡被當地牧民親切稱為“高原雄鷹”。他生前是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曾獲得全國愛國擁軍模範、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十大最美擁軍人物等榮譽稱號。而他對一家三代所做的事,卻用再樸實不過的詞句來形容。“是共產黨和政府讓我們這裏的牧民過上了好日子,我們要懂得感恩,我們為國護邊,是做該做的事。”

拉齊尼·巴依卡的腳步停在了1月4日。為營救落入結冰河水的孩童,拉齊尼·巴依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年僅41歲。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邊境派出所副所長阿布都賈米·龍吉克回憶起與拉齊尼·巴依卡共事的時光,感慨説:“他生前就是巡邏路上的‘活地圖’,給了我們很多幫助。今後,我會循着他的足跡,擔起他的責任,繼續為祖國守好邊。”

與拉齊尼從小一起長大的麥富吐力·坎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他這樣做,是因為他從小就是這樣勇敢的人。”落水兒童的母親陳曉琴説:“他不顧一切救我的孩子,他的恩情,我們這一輩子都還不清。”

拉齊尼·巴依卡的父親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告訴記者:“失去兒子我心裏特別難過,但他是為了救孩子犧牲的,我為他感到自豪和驕傲。我會把我兒子的事蹟講給我的孫子聽,讓他們一代代傳揚下去。”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康厚強介紹,拉齊尼·巴依卡逝世後,社會各界的人士紛紛前往他家送去慰問。鄉里的幹部也去他家幫忙接待來訪賓客,對其家人進行心理撫慰。目前,拉齊尼·巴依卡家人的心情已漸平復。

“高原雄鷹”雖已去,感人事蹟永流傳。連日來,塔縣組織事蹟報告團對拉齊尼·巴依卡事蹟做宣傳。不論是與拉齊尼·巴依卡生前熟絡,還是初聞其事,拉齊尼·巴依卡默默奉獻為國守邊、捨己救人所展現出的品德和精神,都感動着每一個人,並將長存於世人心中。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 篇17

有一名四年級學生平時聰明活潑,課堂表現也很積極,但始終對學習提不起興趣。老師們通過數據分析和課堂觀察發現,他做題時會出現長時間的停頓,原因是思想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找到問題後,老師告訴這名學生,老師觀察發現他很適合學射擊,鼓勵他去上射擊課。

射擊十分有利於注意力訓練。經過一個學期的射擊課程,這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得到了極大改善。

在盧灣一中心國小,像這樣被“雲課堂”改變的學生還有很多。

吳蓉瑾愛學生,關心他們的健康成長,也重視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

20__年,帶領學生們去中共一大會址參觀學習時,吳蓉瑾發現,“學生的眼色是散的”。她感覺,如果一箇中國孩子不能瞭解中國的歷史,甚至於對中國共產黨都不熟識,是一件可悲的事。

吳蓉瑾因此決定創辦一個講的內容學生能聽得懂的紅色小講解員社團。她還特地請專業講解員到校教第一批的15名小講解員篩查信息、寫講解稿。同年暑假,小講解員們迎來了自己在中共一大會址的第一次單人講解。

吳蓉瑾至今還記得,那天天氣炎熱,中共一大會址沒有空調,小講解員的額頭冒着汗,後背也濕了。現場有位老先生一邊拍照,一邊讚歎,“這很好,這樣的故事可以一代代傳下去,祖國江山未來有人”。

16年來,孩子們的講解已從普通話版擴展到了滬語、英語、快板書、連環畫等方式。這個以孩子之口、從孩子視角講故事的社團,至今已在近千場的講解中服務數萬人次,紅色種子已然在孩子們的內心生根發芽。

談及自己為什麼當老師時,吳蓉瑾回憶,6歲上國小時,父母由於單位比較遠常常不能按時接她放學,無數個傍晚是老師給了她母親般的關懷,她也因此學會了呵護和愛。16歲進師範,是老師教會了她寬容和鼓勵。26歲在工作中,校長教會了她細緻和尊重。她就像花蕾一般汲取着養料,生長並綻放。

“從當年到今天乃至將來,我想我每天能如此不知疲倦、永葆激情地投入工作,那是因為我知道,身為人師,哪些事情是我必須做的。這是我的一份責任,而這份責任已經融入到我的血液裏,並且化作一腔的熾熱情感。”吳蓉瑾深情説道。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 篇18

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幹、萬眾一心,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戰之際,中央宣傳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情繫三農,紮根邊疆,掛鈎聯繫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羣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羣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近一段時間,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幹部羣眾普遍認為,朱有勇是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脱貧攻堅戰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鬥在脱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廣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表示,要深入貫徹落實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學習朱有勇科技扶貧的先進事蹟和忠誠擔當的崇高精神,積極投身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戰的偉大事業,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應有貢獻。

“時代楷模”發佈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授予朱有勇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朱有勇先進事蹟的短片。發佈單位有關負責同志,朱有勇的同事、學生,村民代表,及社會各界人士等參加發佈儀式。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 篇19

“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積極探索,鋭意創新。”這是 客運公司黨員楊茂國在參加“連鋼創新團隊”精神主題黨日活動後亮出的公開承諾。

近日,該公司黨委組織開展學習“連鋼創新團隊”主題黨日活動,圍繞進一步強化政治意識、提升工作效能等內容進行充分討論、撰寫心得體會,並最終形成“一句話”公開承諾,在支部微信羣、公示欄等平台進行公示,接受職工羣眾監督。

4月20日下午,煙港物流公司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開展向“連鋼創新團隊”學習的主題黨日活動,強化全體黨員的政治擔當和實幹作為,提升愛崗敬業、創新創效意識。

黨員們紛紛表示,“連鋼創新團隊”不僅是時代的楷模,更是奮勇追趕的標杆,要時刻保持初心、牢記使命,在本職崗位上發光發熱,為建設“一流強港”貢獻力量。

近期,集裝箱公司利用主題組班會、業務會等多種形式積極學習“連鋼創新團隊”的精神及事蹟,激發全員幹事創業的熱情,有效營造了愛崗敬業、創新創效的濃厚氛圍。

活動期間,公司技術人員主動將學習活動與現場技術攻關相結合,自主設計併成功製作了新款四底料口灌包漏斗,將化肥灌包效率提升至原來的4倍,在提升灌包效率的同時也解決了漏斗殘餘貨物難清理的問題。

鐵路公司機務段利用交接班時間集中學習了“連鋼創新團隊”精神,並在鼓勵職工在實際工作中將這種精神轉化為工作成果。

前些日子,九號機車主發電機滑環出現穴蝕故障,按常規應先將柴油機從機車上吊離後才能進行維修。他們集思廣議,採用在碳刷位置上安裝磨石,用電機自轉進行自磨削的方法,僅用了一天多時間就巧妙完成了滑環表面的修復作業。

2022李桓英時代楷模事蹟心得 篇20

丁穎去世之後,盧永根回到華南農學院,繼續從事水稻遺傳育種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他帶回丁穎院士生前收集的七千多份稻種,成為華南農學院開展水稻育種最寶貴的資源。據他的學生劉向東介紹,這個種質資源庫,不僅學校的研�咳嗽笨梢嶽?茫?部?鷗?泄?蒲г骸⒏吹┐笱А⒅猩醬笱У裙�內科研機構,後來逐漸擴充到一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是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運動初期,盧永根被戴上“死不改悔走資派兼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後來被下放廣東翁城幹校,在這裏度過了十年的時光。直到1978年,盧永根才遷回廣州。

1978年8月,由國家農牧漁業部派遣,盧永根到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參加“遺傳評價與利用”培訓班學習,為期4個月,在培訓班結業考試中,盧永根在來自11個國家的31名學員中,成績名列第一。培訓結束後,盧永根以訪問學者身份又留所從事研究工作2個月。

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科研人員培育出水稻矮稈品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產量。同時,矮稈也有利於提高水稻的抗倒伏性,因此對水稻矮生性遺傳規律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世紀70年代末期,盧永根對此進行了研究。他選用矮腳南特等4個早秈稻矮源,分別與高稈品種冷水麻雜交,通過對其雜交後代的遺傳分析,研究矮源的基因型和遺傳方式。通過實驗,盧永根發現水稻品種的半矮生性屬簡單遺傳,受一對隱性主基因控制,同時還存在一些修飾基因。因此,他提出矮稈水稻品種並非越矮越好,半矮生性品種比較符合中國當前育種的要求。與此同時,他將中國現有的水稻矮稈品種劃分為矮生性和半矮生性兩個類型和四個羣,其中半矮生性的遺傳方式較簡單,容易在其後代得到穩定。盧永根還強調,理想的矮源不僅遺傳組成應屬於半矮生性,而且要具備優良經濟性狀和高的配合力。這些研究結果為有效利用現有水稻矮源和人工創造新矮源提供了理論依據。

1980年,盧永根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與美國著名水稻遺傳育種專家 Rutger博士合作研究。在這裏,他將自己對水稻育種的研究拓展到了細胞生物學層面,進行水稻誘導胞核雄性不育突變體的細胞學研究。盧永根將11個水稻胞核雄性不育突變體劃分成四類:可染花粉敗育型、部分花粉敗育型、完全花粉敗育型和無花粉型,進而在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和小孢子發育期對這四類胞核雄性不育突變體進行了細胞學觀察,探討它們的敗育機理。結果表明,明顯的染色體畸變與胞核雄性不育性有着密切的關係。

丁穎在《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及其演變》一文中認為,中國栽培稻起源於華南,而分佈在華南的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在丁穎的影響下,盧永根也開始密切關注中國稻作的起源問題,並多次與樑家勉等知名農學史家交流。但多年以來,對中國栽培稻起源的研究,多限於歷史學、考古學等少數幾個領域。盧永根在20世紀80年代從細胞遺傳學的角度對栽培稻種的起源進行了研究。他選擇了原產中國的普通野稻、藥用野稻和疣粒野稻三個野生稻種,對它們進行粗線期核型的研究,並與栽培稻進行比較分析,建立了中國三個野生稻種的粗線期核型。他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三個野生稻種的粗線期核型存在着差異,其中普通野稻與栽培稻在染色體長度變化範圍、相同類型和編號的染色體數目、核仁組成中心的位置以及染色粒的分佈方式等方面均表現出最大相似性,從而進一步印證了丁穎的論點,即普通野稻是中國栽培稻的近緣祖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angguan/dangke/z4zx4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