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會議發言稿 >

營造美好社區工作建設交流會發言稿

營造美好社區工作建設交流會發言稿

恨使生活癱瘓無力,愛使它重獲新生。恨使生活混亂不堪,愛使它變得和諧。恨使生活漆黑一片,愛使它光彩奪目。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守於會議發言稿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營造美好社區工作建設交流會發言稿

【會議發言稿範文】

大家好,我們是SOCIALers小隊,一共7位同學,在同濟大學景觀學系劉悦來老師的指導下做了一個創新課題項目。這個項目發生在玉蘭苑。

玉蘭苑就在我們學校對面。我每天上下學都會路過。但在那條街上,這樣的小區太多了,為什麼會選擇它?契機是這樣發生的——

有一天,當我跟同學穿過玉蘭苑時,發現小區裏有一些泥濘的土地,還有一些公共設施都比較破敗了。這一切,看上去和整個小區居民的氣質非常不同。這讓我們想要進一步去探究個明白。

為此,我們首先研究了玉蘭苑的歷史沿革與居民構成。這讓我們瞭解到,原來,這個小區中的居民雖因各種因緣際會聚到一起,卻各自有着相當不同的生活方式。其中最大的一個矛盾出現在了“種菜”這件事上。

為什麼會有這個矛盾?原來,小區部分居民是來自農村的農民。他們來到城市裏居住以後,希望可以保留自己的生活習慣。他們並非愛種蔬菜瓜果,而是在看到荒廢的綠地以後,很自然地就會想到“為什麼不能種菜呢”。於是,他們把這裏變成了自己種菜的地方,還為此搭了一個小棚子。可這個過程遇到了城市居民的反對。他們認為,物業公司種的綠化帶更好,更美觀、整潔,還不會有異味。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展開了進一步的調研。調研期間,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我本以為,對於我們這些高中生提出的問詢,年長者還是比較歡迎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我來到一位老爺爺的家門口,他是種菜居民裏面比較重要的一位,敲了一次門後無人迴應,屋子裏卻明明傳來收看電視節目的聲音。我敲了第二次,並介紹自己的身份和來訪的目的,過了挺久,老爺爺終於開了門。他跟我們説,不接受採訪,沒有時間,再見再見。大家現在聽我這麼介紹可能覺得沒什麼,但他當時表現出的態度比我現在陳述的要激烈多了。

後來,我和隊員們發現,劉悦來老師所引領的社區花園模式值得我們借鑑,便對這個模式展開了深入的走訪和學習,從而確定了以“菜園改造”為切入口來緩解玉蘭苑小區居民冷漠的項目目標。

在居委會的幫助下,我們開展了一系列活動,讓有着不同想法的居民聚到一起。我們湊齊了200多位態度不一的居民。通過與他們交流、探討,我們收集了500多條意見,包括他們反映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儘管在前來參加討論之前,他們有的熱情、有的冷漠、有的激動、有的還有點粗魯,但他們在圓桌上的態度都非常好,不再動怒,不再有很重的怨氣,非常願意傾聽、交談、協商。

進入解決方案尋找階段後,一方面,在劉悦來老師的建議和支持下,我們前往玉蘭苑種菜區域進行了實際測量,按照分佈情況繪製了地形圖,並按照社區花園的理念,搭建起了一個方便社區居民參與討論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我們通過實地探訪、數據分析等手段,總結出了“社區治理36計”,借用中國古代智慧的構想,歸納出我們的“36計”,還為此配了插圖。在後期的研究中,復旦大學多位老師解答了我們很多疑問,啟發我們通過基層黨支部建設、鼓勵更多居民參與共治等方式多管齊下,幫助我們更加明確了後期的研究方向。

最終,我們的解決方案圍繞“美感”和“活動”兩大主題展開。為了提升居民對社區建設的參與度,我們將計劃中進行改造的花園劃分為景觀區、休息區、草本植物區、木本植物區。通過一張植物地圖、一張空間活動地圖以及對相關景觀展開的佈局和設計,我們得到了玉蘭苑居委會的批准和絕大多數居民的支持與肯定。這份計劃在今年3月得到了全面實施。我們非常高興,自己能夠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在藍天白雲下,迎來了屬於玉蘭苑的春天。

作為中學生,我們第一次介入社區生活,收穫滿滿。接下來,我們會繼續把這個項目做下去。相信在我們與社區居民、社區志願者的共同努力下,玉蘭苑會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會議發言稿範文】

進入後經濟時代後,整個社會都在改變。不僅是傳統的社會秩序和公共道德受到挑戰,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人和信息、知識、商品之間的關係,人和本地生活資源之間的關係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作為一名一線設計師,我也在反思,當新的連接、新的場景建立起來,設計師該如何思考,我們可以連接什麼?慢慢地,我們意識到,改變生活的方式,就是改變社會,而如果不能改變空間,生活方式的改變便少了依託。

不難看出,如今整個景觀設計界都在進步——材料、技術、審美都在進步,越來越多藝術元素或構想被融入生活。這時,我們發現一個問題:當一些充滿視覺衝擊力的設計激發起人們的消費衝動,不少所謂示範項目卻“人氣”不足。

這提醒我們,應該回歸設計的初心——景觀的本質不只在視覺,更在於縫合。我們應該創造一個可以連接起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磁場。我們應該使我們設計的社區有煙火味、有生活的氣息。一個充滿温情的社區,一個充滿温情的社會環境,才是設計師的終極責任。好在,如今不僅是設計師,開發商也慢慢意識到上述問題,大家都在積極尋求變化。

以山水比德為例,我們設計過一個下沉空間。這個空間大概有6米的高差。以往,我們一般就做一面牆,然後寫一幅字或是畫一幅畫放到上面。這一次,我們用五個高低不同的盒子,讓路人有了彷彿置身在山林中的感覺。這五個盒子還承載起不同的功能,分別是圖書館、兒童娛樂室、茶室、登高望遠點等。我們希望這處景觀不僅僅被看到,還能成為這個社區的共享活動中心。

又如,我們開始在景觀設計中融入教育功能。我們曾做過一個生態啟蒙項目。它的外觀非常現代,裏面設計了一些生態設施。為了讓民眾有更多機會了解生態知識,我們做了一個共享廊架。在這個廊架中,有咖啡館,有書院,有可供人們靜思的空間,有人們觸手可及的科普項目。這一切,讓這個項目本身擁有了更豐富的功能。

最近,為了幫助一個社區花園植入更多功能,我們的景觀設計師提出一個構想:在中央綠地裏做一部分下沉,跟車庫相連接。在這個下沉空間裏,我們做了這個社區裏第一個圖書館,設計了一些健身設施,還設計了農耕區,讓這個空間成為整個社區花園的中心。

真心希望,我們能通過向大家學習各種社區共治共建的好模式,把我們的景觀營造成為一個個可以連接各種關係的磁場,讓各種文化、精神財富不斷地傳承下去。

【會議發言稿範文】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社區規劃的2.0階段。

為什麼説是2.0?按我的理解,它的背景,是改革開放這麼多年後,隨着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大規模的擴張進入新階段,整個社會正從注重物質環境建設,向更多關注人文環境建設轉變。瞭解社會需求、推動社會發展已然被放到了更優先的位置。在此背景下,一些新的社區規劃理念頻頻出現,開啟了社區規劃2.0階段的序幕。

進入社區規劃2.0階段以後,最大的變化是我們從過往以結果、效率為導向且自上而下的利益分配,轉向更多關注一個空間生產的過程及其背後的公平問題,更注重需求的挖掘、資源的連接,更關注空間再造與社會再造之間的相互影響。

儘管這兩年,很多城市為社區規劃出台了不少新的制度保障舉措,但一線的探索者、實踐者們依然遇到了不少一時想不明白的問題。藉此機會,我先提出幾個問題供大家討論。

第一個問題,社區規劃裏面的“社區”到底指什麼?社區規劃跟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城市規劃有何不同?是不是專指只落在社區層面的規劃?

在我所生活、工作的xx,老舊小區停車一直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不少此類小區,政府投入資金做改造,加了停車欄杆、劃停車位、引入停車管理公司,可依然會發生剮蹭、碰撞,觸發居民的反感。在新形勢下,一些開發商也謀求轉型。比如,他們基於對“社區營造”的認同,為居民營造更多服務設施,加裝各種活動設施,但因為種種原因,被居民投訴“擾民”的情況不時出現。

這些案例或許可以啟發我們,進入社區規劃2.0階段,社區已然成為一個個微型的社會空間。而在這樣的空間裏,有居民共同參與謀劃的景觀和前面所説的那種被居民投訴的營造一定是不同的。在那些展開深度參與的社區,居民們投入了更多個人感情,對社區的認同度更高。

第二個問題,我們在社區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問題,説到底,是不是城市空間的各種問題?若如此,這些問題該不該都讓社區來解決?

我們曾在xx一個老舊小區做改造。我們重建了協商制度,收集居民需求,挖掘出最需要改造的地方,在xx市率先實現三個試點項目——加裝電梯、增設養老服務設施、增設機械式停車庫。但即便如此,我們依然在反思,做了這麼多工作,政府也投入了很多錢,我們是否真正解決了這個社區裏大家最關注的核心問題?解決停車問題,可否在一個更大的區域尺度內騰挪空間?解決老年人上下樓不便問題,可否通過更優化的方式解決?

無論如何,社區規劃2.0階段,對很多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不行了。社區規劃不再是簡單地搞活動、做設計,而需要像繡花針一樣,跨越空間的角度來重新設計、整合。這就需要謀之長遠、計之全局的規劃。

第三個問題,我們的學生參與基層社區規劃工作,跟我説壓力很大,“我們既要學規劃,又要學社會學。但是真的工作起來,發現自己沒什麼存在感。很多事情,居民都比我們懂。這麼多年,我本、碩、博都讀下來有什麼用?”

通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在新的潮流下,社區規劃對專家、專業工作者都提出了新要求。擁有更多基於實踐的知識、樂於交流、既有自己內核又可以跟其他專業連接的“交互型專家”將愈發受到歡迎。

最後一個問題,作為專業工作者,如何保證我們的團隊更好地紮根地方?

現在,xx開始在社區規劃方面做一些新探索,把責任規劃制度納入審批程序。在此背後,一方面,技術力量下沉,另一方面,能夠幫助社區反映、表達技術性反饋意見的團隊更受歡迎。這一切意味着,與此相配套的培訓、認定、經費、考評機制和退出機制,都需要更精心的設計與配套。為了社區更好的生活,我們首先需要為之孕育更好的土壤。

【會議發言稿範文】

最近十多年來,隨着氣候變遷、糧食生產等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城市農耕和可食地景成為廣受關注與推崇的潮流。

在加拿大温哥華,市政府方面曾提出一個要增加20xx個園圃的目標。後來,人們利用很多城市剩餘空間、街道空間,甚至詩園綠地,實現了上述目標。

在韓國首爾,政府從20xx年開始制定了一系列城市農耕政策,希望在不久的未來能夠超越倫敦,使首爾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全球城市農耕之都”。

即使在人口稠密的中國香港,也多次出現利用屋頂天台開展都市農耕的案例。

在社區園圃歷史較長的北歐國家也出現了新型園圃,激活了城市裏那些曾被荒廢的空間。一些社區裏,曾被荒廢的鐵道被當地市民重新利用起來做農耕。

我對社區花園的研究已有20xx年。最大的發現是,社區花園雖説在整個都市農耕的浪潮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準確來説,社區花園在城市裏所能實現的功能,真的不只是種菜或生產糧食而已。它還有非常多社會、環境方面的立意。在我個人看來,社區花園在城市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意義,如果用“城市革命”四字來概括,一點都不為過。

為什麼這麼説?首先,社區花園最重要的一個面向就是為大家營造一個社區,用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羣網絡,把社會上一些已經漸漸被孤立、絕緣的個體連接起來。

在我所居住的西雅圖,整個社區花園的推動由市政府的鄰里局來統籌。鄰里局的主要工作就是社區營造,鼓勵社區的連接和互動。從園圃的設計到施工,基本上鼓勵居民主動來參與,甚至是推動整個流程。為了讓居民自動、自發地來做這些事,政府在資金上也提供了很多配套。由於食物是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一個很好的連接,而園圃主辦的社區活動很多跟食物相關,由此形成的社會連接,不僅作用於參與種菜的居民,也體現了西雅圖這座城市對社會多元族羣的關懷。在很多社區花園,種出來的菜會被專門分給需要它們的困難人羣。

社區花園第二個面向是重新架構城市與生態之間的連接。

在中國台北市,最早的社區屋頂花園位於一家社區活動中心的圖書館的樓上。在那裏,居民不只是種菜,也進行各種跟生態和環境有關的試驗——既傳授如何簡易、有效、無臭地堆肥的知識,也鼓勵居民們利用廚餘、咖啡渣等自主開發堆肥方法,還研究雨水的收集與淨化,等等。

我曾採訪過這些社區花園中的“農夫”。有趣的是,他們常常給我講非常多自己種菜的心得和技法,可往往聊到最後,我才發現,原來這羣人之前根本就沒有種菜的經驗。換言之,僅僅在參與種植了一兩季之後,他們已然擁有了滿腹的農耕與環境知識。可見,社區花園在創造城市新型生態與環境學的過程中,成了一方重要平台。而隨之發生的一切,重建着城市人與生態之間的連接。

我們還發現,社區花園的一個重要作用是活化城市空間。

相對亞洲,美國的城市密度較低,卻依然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空間,包括路邊的人行道。在西雅圖,我們有電塔下的花園,有利用立體停車庫的屋頂做社區花園,還有公路旁邊的花園,都是一處處荒廢的空地,變身為一處又一處城市新綠洲,讓居民們即便行走在社區裏的小路上,也有了在農場裏徜徉般的感覺。

社區花園的另一個面向是它改變了公共空間的營造模式。

過往,城市公共空間多半由政府公共部門規劃或主導,然後進行施工與建造。社區花園的營造方式很不一樣。因為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居民自己來耕種。

在西雅圖,鄰里局鼓勵社區從頭到尾自己來營造社區花園。在一處社區花園中,除了最基本的專業協助之外,從整地、施工到户外活動的設計,都由居民們自己完成。於是,居民們隨手可得的建材、裝飾物、自己創作的藝術品,都在社區花園中一件件地冒了出來,不僅新意迭出,且充滿了創意與靈感。一些居民自發地記錄下花園營造的整個過程。類似的做法基本上推翻了過去那種由專家主導的空間營造方式,充分展現出市民自身的力量。

從這個意義上講,社區花園是政府與民眾通力合作下的成果,更指向了一個城市共治的新模式。

【會議發言稿範文】

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是xxxx親自關心的六件民生實事之一,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是有明確目標的政治任務。在計劃財務司等有關司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局以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為重點,強化組織實施,開展績效評價,確保項目發揮效益,在加強農業投資項目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加強資金統籌,形成支持合力

我們立足於統籌養殖、種植以及農村能源等各環節,整建制系統謀劃解決畜禽養殖污染問題。按照“多個龍頭進水,一個池子用水”的思路,積極協調國家發展改革委,整合種養結合、標準化規模養殖等資金,支持部分畜牧大縣開展整縣治理,通過區域內資源共享和要素組合,實現變廢為寶、變害為利。我們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以生豬調出大縣為重點,兼顧奶牛和肉牛大縣,確定585個畜牧大縣,豬肉和牛奶產量佔到全國的一半以上。

二、加強頂層設計,明確工作思路

20xx年,國家發展 改革委和我部聯合印發了《關於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的通知》及三年工作方案,正式啟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工作。我們強調堅持政府支持、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方針,以種養結合、農牧循環、就近消納、綜合利用為主線,通過整縣推進,探索實現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成功模式。我們明確項目縣績效目標,對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和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提出明確要求,還要求項目縣完善政策體系、構建種養循環發展機制、提高有機肥替代化肥比例等,形成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良好格局。

三、加強項目遴選,嚴格評審程序

我們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在項目縣遴選中注重把好三關。一是把好項目思路關。指導畜牧大縣認真謀劃整縣推進的思路,優先支持第三方機構和中小規模養殖場建設,確保項目建設的專業性、運行的可持續性。二是把好方案制定關。督促省級畜牧部門對本區域內項目實施方案逐一審核把關,組織專家對地方項目實施方案進行集中論證,提出調整完善建議。三是把好項目評審關。我們組織申報縣開展競爭性比選,通過現場答辯、專家組打分的方式,擇優選擇出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的畜牧大縣率先開展整縣治理。

四、加強工作指導,確保項目實施

多次舉辦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培訓班,同時利用全國現場會議和論壇等多個渠道,針對重點問題和基層關切,專題安排PPP模式、招投標、技術模式等培訓內容,推介成功經驗,明確工作思路和技術路線。總結提煉出糞污全量還田利用等9種典型技術模式,在農民日報等媒體上廣泛宣傳,編印書籍,由全國畜牧總站組織分區分片進行推廣,指導項目縣科學設計治理路徑,合理選擇技術模式。

五、加強監督管理,健全考核機制

一是落實管理責任。我部成立了由畜牧獸醫局、計劃財務司、發展規劃司、科技教育司和種植業司有關人員共同組成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辦公室,負責項目的統籌協調、指導和推動。各地也建立了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二是創新監管手段。依託畜禽規模養殖場直聯直報信息系統,全面掌握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計劃和執行進度,治理一個,銷號一個。加強項目實施督導,全面瞭解項目實施情況,對發現的問題進行通報整改。三是開展績效評價。起草《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績效評價辦法》,確定績效評價要求和指標體系,要求有關省對項目縣開展延伸評價。辦法印發實施後,將進一步推動完善管理措施、提升項目管理水平,建立起務實管用的獎懲機制。

在實施中央預算內投資整縣推進項目的同時,我部會同財政部啟動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支持重點和目標任務與整縣推進項目一致,共同聚焦585個畜牧大縣,形成支持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合力。在財政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進一步創新實施方式,選擇4個省、5個市開展整省整市推進,由點帶面促進糞污利用水平的提高。今年,財政部已明確啟動剩餘畜牧大縣治理,實現了畜牧大縣全覆蓋,為全面完成糞污資源化利用目標任務提供了堅強保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huiyi/y8q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