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會議發言稿 >

建設小康社會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首位

建設小康社會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首位

建設xxx小康社會

建設小康社會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首位

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重要位置

市委一屆四次全委會議討論通過的全面建設xxx小康社會是我們市貫徹十六大精神的重大舉措。我認為,建設xxx小康社會,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重要的位置。

古河東山明水秀、鳥語花香、自然和諧、環境優美、資源豐富、氣候適宜,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即便是在三十四年前的上世紀中葉,人們仍然可以看到鄉村山間泉水叮咚,河水盪漾,鳥鳴山澗,果壓枝頭,綠染遍野。然而,當我們xxx在由傳統的農業大市向工業強市和經濟強市的發展中,取得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也付出了沉痛的環境代價,極大地妨礙了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進步伐。發展經濟,對我們這個經濟欠發達的中部地區來説,完全是正確的,但片面理解小康,而忽略前面“全面”這個特有的限定詞無疑是不可取的。這裏,僅以剛結束的生態環境現狀調查的結果來説明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正受到來自環境保護方面的嚴竣挑戰。

首先是國土安全問題。土地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森林草地是我們悦目的風景,現在正承受着水土流失、土壤污染、草地退化等多方面的威脅。據統計,全市水土流失面積達8456平方公頃,佔總面積的59.63%;每年土壤侵蝕總量4110.6萬噸,地表土平均每年損失1.6毫米;農藥施用量為6860噸,施用農藥面積佔全部耕地的77.9%,農藥污染面積約為23公頃;草地(與森林一起被稱為地球之肺)面積呈減少趨勢,1999年草地面積為20.7公頃,比1986年減少了2000公頃;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面積1999年為116496公頃,1996年為176666.7公頃,相對減少了60170公頃。由此可知,全市草地、濕地等生態系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其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下降,因土壤質量和生產力下降導致人民居住環境和生產條件惡化,有效生存空間逐年減少,過去的風景正在淡出人們的視野。

其次是水安全問題。山西省的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在全國排倒數第二,而我市的人均水資源擁有量是全省最低的。一方面全市地表水量逐年減少,汾河、涑水河斷流現象逐年嚴重。汾河從1972年開始有了斷流記載,一般每年斷流4~5次,每次斷流時間為4~17天不等。1990年至2000年,每年有4次斷流,但間隔卻長達2個月。涑水河在1956年以前無斷流記錄,1957年斷流2次,共32天,以後斷流天數逐年增加,自1992年以來全年斷流。另一方面,全市地下水資源總量為144445.1萬m3,可開採量為122485.3萬m3,實際可採量為80700萬m2,佔到67.7%,嚴重超採(超採率達115%)面積逐年擴大。隨着我市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農業、工業和城鎮用水呈快速上升趨勢,缺水現象日益突出,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和羣眾正常生活的主要因素。在缺水的同時水又髒,涑水河水質級別劣於五類,汾河水質級別也劣於五類,而地表水一般超過三類的水質對農業和工業用水都失去了任何使用功能,更談不上人畜飲用。更為嚴重的是,全市地下水污染嚴重。據市環境保護監測站監測數據表明,xxx市城區地下水從1991年至2002年間,硝酸鹽10年有7年超標,氟化物12年有11年超標。另據衞生防疫部門調查,全市供給人畜飲用的地下水有84%是不合格的。地下水污染與濫施農藥化肥、水土流失和地表水污染都有一定的關係。由於超採和水污染擠佔了生態平衡所必須的生態用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植被破壞,水生生物滅絕。

第三是環境安全問題。近年來,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仍處於相當高的排放水平,遠遠超過環境承載能力。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要控制在環境承載能力之內,則分別需消減40%和60%。我們更要看到,隨着一批規模企業的相續建設和投產,全市排污總量正在加大。在這種情況下,全市的污染總量控制工作就顯得更為嚴竣,環保工作就顯得更為艱鉅。

上述調查結果表明,我市的環境已經遭受到相當嚴重的破壞,生態環境一般和較差的縣(市、區)已佔全市的總縣(市、區)數的53%,嚴重製約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威脅着人民的健康,阻礙着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限制着綠色農業的發展,而且還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據初步估算,2000年全市僅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經濟損失總計為87.73億元,約佔全市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50.89%。由此可知,加強環境保護不再是可有可無,可重可輕,可緊可鬆的事情,而是必須高度重視,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成為保障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我們只有把優美的環境資源視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命線,把環境保護放到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改善相適應的位置,立足於建設,着眼於發展,從基礎做起,從具體事情做起,大力強化環境意識,積極發展生態產業。為此,我建議:

一是加強環境警示教育。堅持不懈地開展環境宣傳教育,重點抓好環境市情、國策和生態破壞警示教育,廣泛宣傳有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切實提高各級領導和廣大人民羣眾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不斷增強其責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調動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主動性和積極性,共同為建設優美的河東大地而奮鬥。

二是切實加強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各級領導重視和支持環境保護工作是搞好環境保護工作的關鍵之所在。我們需要將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切實納入全市各級領導幹部的政績考核之中,實行嚴格的考核與獎懲制度。同時,建立起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綜合決策機制,組織各類專家對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規劃和重大開發建設項目進行論證和評估,為市委、市政府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三是全面實施分區推進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戰略。就需要對黃河小浪底水庫、涑水河源頭區、中條山水源涵養區、水土保護重點預防區及重點監控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實行嚴格保護下的適度利用和科學恢復制度,儘快遏制生態惡化的趨勢;對重點自然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與管轄區,要認真做好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生態保護工作,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規範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管理。同時,加強全市各類生態示範區、功能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科學研究投入,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法制機構和科研機構建設,為逐步建立高標準、高質量的生態示範區、生態功能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是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環境經濟政策和生態保護投入機制。就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在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中的導向作用,對實施退耕還林的地區,實行承包到户,確定林草權屬,及時足額兑現補助政策;按照“誰利用、誰補償”的原則,建立環境效益補償制度,實行環境資源有償使用。同時,市縣兩級政府要採取多種方式,鼓勵社會各類投資主體向環境保護投資。

五是強化農村生態環境和城鎮環境管理。農村環境整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農業污染和城鎮污染是全市環保工作的難點。我們需要開展認真的城鎮和農村污染調查,加強環境管理,通過發展無公害農作物,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倡導綠色消費,轉變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建立起節約型和循環型社會,因地制宜地加強城鎮和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抓好流域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綜合整治,確保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持續健康發展。

總之,環境保護是21世紀的需要,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是建設優秀旅遊城市的需要,是整個社會文明發展的需要,讓我們加強合作,儘快行動,為建設經濟發達、人民富裕、環境優美的綠色xxx而不懈努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huiyi/qpn7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