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會議發言稿 >

共產黨員要在工作上始終保持先進性

共產黨員要在工作上始終保持先進性

根據縣委先進性教育活動領導小組的安排,我就共產黨員如何在工作上保持先進性談幾點個人的體會。

共產黨員要在工作上始終保持先進性

古人云:“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保持黨員的先進性,不只是個理論問題,更重要的是個實踐問題。代表不代表,行動見分曉;先進不先進,實踐來説明。現實生活中,人民羣眾往往是通過身邊的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的言行來認識和評價我們黨的整體形象。工作做好了,就會為我們黨的整體形象增光添彩,提高黨在羣眾中的威信,增強黨的凝聚力和號召力。所以,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盡職盡責、履行使命,做好本職工作,是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的基本要求。

一、工作上保持先進性,就必須忠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共產黨員如何對待羣眾,是一個立場問題、世界觀問題、黨性問題。自覺堅持黨的宗旨,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始終保持同人民羣眾的密切聯繫,是我們黨堅持的一貫原則。《中國共產黨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黨員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鄧小平指出:“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含義或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説,只有兩句話,那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由此可以看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章》對黨員行為準則的基本界定,是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對黨員提出的根本要求。為人民服務就是為人民謀利益。黨的宗旨特別強調要為“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服務,這是我們黨的一條重要政治原則,鮮明地體現了黨的價值取向和執政理念。黨本來就是為着人民的利益而組織起來的,黨的一切執政活動都要從人民的意願和利益出發,把為人民謀取利益當作最根本的目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進一步豐富了黨的宗旨的思想內涵,使黨的宗旨充滿了時代精神。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指導思想的核心。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證明,人民羣眾的擁護和支持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羣眾好比土地。我們黨只有深深地植根於人民羣眾的深厚沃土中,才能獲得充足的養分,始終保持旺盛的生機與活力。雖然黨在每一個歷史階段的工作任務有所不同,為人民服務的內容和方式也有所不同,但黨的根本宗旨沒有變,也不能變。蘇聯、東歐共產黨執政地位的喪失表明,如果宗旨變了,黨就失去了執政基礎,最終必然敗下陣來。我們只有黨的宗旨記得牢,立黨才能立得牢;只有宗旨立得牢,執政才能執得好。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唯一宗旨。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羣眾,黨執政後最大的危險是脱離羣眾。”這個論斷精闢闡述了脱離羣眾對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所帶來的極端危險性。我們黨在領導人民奪取政權的時候,艱苦的環境,決定了黨員幹部必須緊緊依靠羣眾才能開展工作,才能奪取鬥爭的勝利。正是這種環境,決定了黨的組織和黨員幹部必須同人民羣眾緊密相依,血肉相連。黨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後,人民羣眾把自己的幸福、命運、利益全部寄託在黨身上,希望並要求黨的領導能夠逐步實現他們的利益。從黨的角度看,由於黨掌握着政權,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經濟、法律、行政、輿論等各種手段,來動員組織羣眾開展工作,為羣眾謀利益;另—方面,黨的執政是通過行使各種行政權力來實現的,是由各級幹部代表人民來掌權,代表黨來掌權。這就出現了一個權力掌握在什麼人手裏的問題,也產生了一個掌權的人怎麼行使權力的問題。這兩個問題處理不好,就會脱離羣眾。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絕不能把為人民服務當作超越時空的抽象口號,當作時髦的道德標籤。必須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要求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上,始終牢記自己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除了法律和政策規定範圍內的個人利益和工作職權之外,不得謀求任何私利和特權,始終與人民羣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我們應該看到,在新的形勢下,廣大黨員幹部牢記黨的宗旨,在不同的崗位上,埋頭苦幹,紮紮實實地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堅定地履行着黨的宗旨,得到了人民的廣泛讚譽。但也有少數黨員幹部淡化甚至忘掉了黨的宗旨:有的不思進取,貪圖安逸;有的不管羣眾疾苦,作風飄浮,工作不實;有的以權謀私,貪污受賄,墮落為人民的罪人。這些問題從根本上背離了黨的宗旨,同黨的宗旨和黨的性質是格格不入的,削弱了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對黨的事業造成極大的損害。對此,我們要通過以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使廣大共產黨員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牢記“兩個務必”,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增強黨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從而真正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證人民羣眾共享改革發展的偉大成果。

堅持黨的宗旨,對共產黨員來説不單是個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工作職責、工作內容,是檢驗工作成效的基本準則。體現在工作上,就是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做到利為民謀、功為民建。是為人民羣眾謀利益,還是為個人謀私利,是衡量領導幹部政績觀正確與否的分水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就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創造政績的最高目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羣眾是真正的英雄。我們的政績是在帶領人民羣眾艱苦奮鬥中幹出來的,離開了人民羣眾這個主體,就不可能有什麼政績。同時,人民羣眾也是政績的評判者。評價領導幹部的政績,最根本的是要看廣大羣眾是否認可,看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每一位共產黨員都要增強羣眾意識,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羣眾觀點,樹立領導就是服務,公僕就是責任的觀點。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要深懷愛民之心,牢記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始終把羣眾呼聲作為第一號令,把羣眾滿意作為第一追求,把提高人民羣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作為第一目標,真正做到羣眾利益高於一切、羣眾疾苦急於一切、羣眾呼聲先於一切,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讓黨放心,讓人民羣眾滿意。要把羣眾利益放在個人的榮辱得失之上,即使對自己升遷有風險的工作,只要是對老百姓有利的,寧可犧牲自己的利益也要為老百姓去做。在實際工作中,要做到“三個符合”,即作決策、辦事情、幹工作要符合當地客觀實際,符合客觀規律,符合人民羣眾的意願;要處理好三個關係,即現實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係、量力而行與盡力而為的關係、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的關係;要做到“四不”,即不搞好大喜功的形式主義、不提不切實際的漂亮口號、不做空洞無物的數字文章、不建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這裏需要指出的是,當前少數黨員幹部對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存在消極思想,錯誤理解為不要政績,進而不敢談政績,不願談政績,不想出政績,把正常的政績等同於“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這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我認為,黨員幹部在任何時候都要有政績意識,要理直氣壯抓政績。農民種地要收穫糧食,工人生產要製造產品,科學家搞實驗要出科研成果,幹部為官要出政績,這都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否則就是無效勞動,就是失職。人民羣眾痛恨胡作非為的幹部,也看不起碌碌無為的幹部。因此,廣大黨員幹部要在正確的政績觀指引下,始終把精力和心思用在工作上,把崗位作為為人民服務的舞台,兢兢業業地履行職責,在全面建設小康寧遠的進程中努力創造黨和人民所需要的政績。

二、工作上保持先進性,就必須始終突出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這是全黨近一段時期的奮鬥目標,也是每一個黨員所面臨的歷史任務。共產黨員在工作上保持先進性,就必須與黨的歷史任務聯繫起來,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黨的歷史上,凡是把黨員的先進性與黨的歷史任務分割開來的時候,就會極大地損害共產黨員的形象。黨的八大提出了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是落後生產力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從而實現了黨的工作任務的轉移。但我們黨自1957年之後,“左”的思潮逐漸抬頭,把階級鬥爭作為黨的中心任務。出於階級鬥爭的需要,我們黨把黨員的先進性與階級鬥爭擴大化聯繫起來,主張共產黨員對“階級敵人”進行無情的鬥爭,結果使不少黨員在政治鬥爭中失去了自身的先進性。黨的中心工作轉移以後,我們黨內又曾經出現另一種現象,企圖把黨員的先進性與經濟建設分離開來。如在討論新時期的黨員標準時,有的同志認為,生產力標準與黨員標準是兩個領域的標準,不能把黨員發展經濟的能力和效果作為判斷黨員是否合格的標準。毫無疑問,生產力標準與黨員標準是兩個領域的標準,但我們決不能以此為理由把黨員的先進性與黨員發展經濟的能力分割開來。20多年改革的實踐已經表明,一個共產黨員單純追求政治上的先進性而沒有完成黨的歷史任務的能力,會影響其在羣眾中的形象,也很難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我縣是省級貧困縣,基礎差、底子薄,各項經濟指標遠遠落後於全省平均水平,加快發展的要求十分迫切,加快發展的任務異常艱鉅。能不能解決好加快發展的問題,直接關係到人心向背和事業興衰。對此,廣大黨員幹部要切實增強加快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樹牢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思想,把發展看作是自己的份內事,突出解決好小富即安、不思進取,因循守舊、不思改革,唯書唯上、不思創新,言行不一、不思實幹,只重形式、不思效果等問題,形成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

加快發展,必須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機遇是一筆重要的戰略資源,錯過一次機遇,就會失去一個時代;抓住一次機遇,就會贏得一次跨越。當前,我們正面臨着許多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從國際環境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雖然充滿矛盾和曲折,但總的發展趨勢不會逆轉,給世界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有利條件,使我們可以繼續爭取較長時間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的周邊環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我國已加入世貿組織,可以在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中趨利避害,拓展發展空間,更廣泛、更充分地利用國際市場、資金、技術和資源來加快現代化建設;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先進生產力發展正處在一個革命性突破的歷史關頭,為我國加快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後生產力進程、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可能;在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新一輪全球互動式的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形成更加廣泛的國際合作和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為保持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發達國家繼而是新興工業化國家及地區,在爭相搶佔高科技產業制高點和加快傳統產業高科技化的同時,把那些已經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向願意開放市場、生產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從人力資源成本、國內市場潛力、產業配套能力和投資軟硬環境等多種因素綜合比較,中國是最有條件大規模承接新一輪國際間產業轉移的發展中國家。據有關部門統計,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00餘家到我國投資興業,600多家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生產基地、採購中心、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這些不僅可以進一步擴大我國經濟總量規模,也有助於我們調整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揮動態比較優勢,提升在國際分工中的層位;世界經濟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剛剛過去的2004年達到5%,創下了30年來的最佳業績。受週期發展的制約和一系列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2005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會有所放緩,但仍將保持適中的速度,預計在4.3%左右,三大經濟體的基本增長態勢也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從國內環境來看,國家繼續實施宏觀調控政策、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繼續加大對“三農”和社會事業的支持力度,有利於我們爭取更多的項目資金;省、市積極推進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和沿海地區加快產業換代升級,有利於我們擴大招商引資;縣內一大批經濟社會建設重點項目先繼建成投產,九疑大道、九疑山旅遊循環公路、通鄉通村公路的興建,寧嘉、寧道、柏新坦等二級公路的即將開工,太澳高速、廈成高速、洛湛鐵路寧遠段的爭取立項,蓮花、國際等三星級賓館的建成營業以及電力、通迅等基礎條件的改善,九疑山舜帝陵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各種優勢資源的進一步開發,都有利於提升寧遠的人氣和外部競爭力,為我們加快發展贏得了極為寶貴的歷史機遇。形勢逼人,不進則退。廣大黨員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搶抓機遇、負重奮進,使我縣在新一輪發展中後來居上。

加快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發展代價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歷史課題。應該説,以工業化為標誌的現代化從產生起,就以其巨大的生產效率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但是,工業化在給人們帶來鉅額財富的同時,也產生了環境污染、水土流失、荒漠化、氣候異常、沙塵暴、居住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面對早期工業化帶來的諸多弊端,恩格斯曾經指出:“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當他們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護的那同一種樅樹林砍光用盡時,沒有預料到,這樣一來,他們就把本地區的高山畜牧業的根基毀掉了;他們更沒有預料到,他們這樣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內枯竭了,同時在雨季又使更加兇猛的洪水傾泄到平原上。”他還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這樣描述“霧都”倫敦:“這一切是這樣雄偉,這樣壯麗,簡直令人陶醉,使人還在踏上英國的土地以前就不能不對英國的偉大感到驚奇。但是為這一切付出了多大代價,這隻有在以後才看得清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進入新世紀,黨中央一再強調指出,要樹立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更加自覺地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實現社會全面發展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標誌着那種單純就經濟抓經濟的觀念已經落伍,以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正被時代所淘汰。廣大黨員幹部一定要遵循客觀規律,順應時勢變化,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使各項事業快速健康發展。具體要從四個方面去把握:第一,必須以高效益發展為前提。高效益發展就是要克服片面追求速度和數量的傾向,將速度與效益、數量與質量有機地統一起來,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我縣屬內陸欠發達地區,生產力水平還比較落後,相當長時期內將面臨發達地區在經濟、科技等方面佔優勢的壓力,實現“三化”、建設小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種情況下,要改善人民羣眾生活,儘快縮小並趕上發達地區,必須保持一個較快的發展速度。但這種發展速度必須以經濟效益的增長為前提,因為沒有效益的速度是不能持久的,沒有效益的增長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因此,我們要正確處理速度與效益的關係,在推進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改善人民羣眾的生活質量,讓人民羣眾真正感受到發展的實際成效,得到實際的利益。第二,必須以協調發展為中心。協調發展就是要克服單純以經濟收入或經濟增長衡量發展水平的觀點,做到經濟與社會、城市與農村、經濟與政治文化協調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縣經濟社會總體上發展很快,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各個地方由於起點不一樣、條件不一樣,發展很不平衡,特別是幾個邊遠的少數民族鄉鎮,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與條件較好的鄉鎮比,差距呈進一步擴大之勢。這種狀況如果繼續下去,不僅會影響全縣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而且會影響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強調,要統籌推進各項改革,努力實現宏觀經濟改革和微觀經濟改革相協調,經濟領域改革和社會領域改革相協調,城市改革和農村改革相協調,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相協調。這是黨中央審時度勢,為促進協調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時代內涵。我們必須按照協調發展的方針,儘快扭轉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等方面發展差距過大的狀況,形成社會生活各方面協調發展的新局面。第三,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本。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在現代化建設中,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反覆證明,經濟問題與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經濟活動既受經濟規律的制約,又受生態規律的制約,任何以破壞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發展,都必然受到自然的嚴厲報復。那種竭澤而漁的做法,那種光從經濟指標上顯示“大手筆”、“大創造”、“大標誌”的行為,那種只追求“一代人政績”的思路,留下的只能是“幾代人的包袱”。而且,一個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總是以上一個時代遺留下來的資源和環境為基礎,當代充足的資源和良好的環境又為下一個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較好的條件。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努力促進自然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造福子孫後代。這也是我們在深刻總結過去經濟與社會發展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作出的必然選擇。第四,必須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一切工作要以滿足人民羣眾的物質文化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不斷為人民羣眾謀取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為人民羣眾素質的提高和人的潛能的發揮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和制度保障。正如胡錦濤同志指出的那樣,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民主,加強法制,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人是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主體,同時又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最終受益者。人越全面發展,就越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產品,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反過來,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生活水平越高,就越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把發展同人的關係、發展手段同發展目的的關係辯證地統一起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科學發展觀與其他非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最本質區別。

加快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是基礎,沒有經濟的發展,就沒有社會其它方面的發展;沒有一定的財力作後盾,什麼矛盾都解決不了,什麼事情都辦不成。因此,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和放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前不久召開的“兩會”已經確定了2005年全縣經濟工作目標和措施,廣大黨員幹部要按照縣委、縣政府的部署,積極投身到經濟建設的第一線,帶頭推動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穩定。要進一步增強“借船出海、借梯登樓”的意識,在招商引資中做到先人一步、快人一拍、超人一等、高人一籌,用高度的責任感、創新的思路、務實的精神招回大項目,引進大資金,留住大老闆。要帶頭維護全縣發展大局,堅持部門利益、個人利益服從大局利益,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對民營企業做到“三多三不、三個一切”,即多引導、不“卡殼”;多服務,不干預;多幫忙,不添亂;一切妨礙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衝破,一切束縛民營經濟發展的行為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要帶頭優化經濟環境,不折不扣地落實縣委、縣政府的決定,對那些索拿卡要、敲詐排擠等損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的行為,要敢於站出來揭發、制止,並與之作堅決鬥爭。

三、工作上保持先進性,就必須不斷提高開拓創新的能力

創新,一直是我們黨十分重視的問題。鄧小平説:“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江澤民同志也多次強調開拓創新問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一個民族如果不能創新,只是步人後塵,勢必受制於人,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尤其是當今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創新能力的競爭。所謂知識經濟,就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與應用之上的新型經濟。專家們預見,到2020年,技術知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由1900年的5%提高到60%。世界各國正在奮力搶佔信息這一戰略至高點。西方七國集團的七國信息技術部長級會議,亞太區域通信和信息部長會議相繼召開,40多個國家、18個國際組織不僅確立了全球信息社會的構想和方向,而且討論了發展中國家如何進入信息社會的問題。因特網從簡單的電子郵件傳遞發展到幾乎無所不包的境地,經濟活動不再侷限於每週5天8小時,而是365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的運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益。在這樣一個時代,共產黨員要在工作上保持先進性,就必須迎接挑戰,敢為人先、敢冒風險、敢於標新立異,不斷提高開拓創新的能力。重點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是要在學習中提高創新能力。知識是創新的土壤和水分,沒有良好的知識結構和深厚的知識儲備,單憑一腔熱血和蠻勁,是不可能有任何成功的創新的。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廣大黨員幹部更要增強學習的緊迫感。據統計,近10年人類知識的總量超過了以往2000年的總和。現在,全世界一年有80多萬種不同的圖書面世,如果你一天讀一本書的話,也得花2000多年才能讀完一年新出版的圖書。現在世界上每5分鐘就有一項新發現、每3分鐘物理學就有一種新物質結構發現、每一分鐘化學界就有一新的化學反應式發現。與此同時,知識更新加快,知識老化週期縮短至3—5年。人生一世所需要的知識,80%—90%要靠在職學習獲得。現代意義上的文盲,已不僅僅是不識字的人,還有許多識字的人;不僅是沒有上過學的人,還有不肯學習的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對現代文盲就明確定義為:一是“不識字”;二是“不能識別現代信息符號(包括文字、圖表符號)”,“不能應用計算機進行信息交流與管理”。在這樣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時代,不學習就不能進步,不學習就不能發展,不學習就會落後於時代並最終被時代所淘汰。因此,廣大黨員幹部一定要樹立“知識本位”和“終身學習”理念,發揚古人“懸樑錐股”、“鑿壁借光”、“程門立雪”的求學精神,廣泛涉獵,厚積薄發,加快知識更新,改善知識結構。在學習中,既學習科學理論,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始終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和堅定;又要學習經濟、科技、文化、法律等知識,不斷提高業務本領;還要學習一些歷史知識,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學習一些歷史很重要。正如著名學者章太炎所言:“夫讀史之效,在發揚祖德,鞏固國本,不讀史,則不知前人創業之艱難,後人守成之不易,愛國之心何由而起”。此外,還要着力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人的大腦,不是單純接收知識灌輸的容器,而是要用來點燃創新的火把。點金術比金子更重要。黨員幹部要在創新的實踐中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在學以致用中提高創新能力。

二是要在實踐中提高創新能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出真知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創新離不開實踐,實踐是創新的唯一源泉和根本動力,也是檢驗創新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黨員幹部提高創新能力,就必須積極投身改革和建設的實踐,敢於到艱苦的地方,到困難和矛盾突出的地方,深入基層,深入第一線,勇於在“急、難、險、重、苦、累”的環境中經受風雨,增長才幹,磨鍊意志,在實踐中檢驗創新思維的水平,豐富創新的方法。正如江澤民同志指出:“不經過鬥爭實踐的鍛鍊,幹部就不能在羣眾中建立權威;沒有受到羣眾支持和擁護的權威,幹部就不能順利有效地行使自己的職權去帶領羣眾不斷創造新的業績。”當前,我們所面臨的實踐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很多的新情況、新問題。要創新就必須正視這些新問題,積極探索新思路和新辦法,在實踐中學會新本領,提出新措施,解決新問題,開創新局面。要善於在實踐中總結。工作中有許多寶貴經驗,它們是致力於不斷創新的結晶,也是從事創新實踐的起點,廣大黨員幹部一定要認真總結。同時,還要回過頭來看看過去工作中的失誤之處,從失誤中吸取教訓,這對創新有很大幫助。恩格斯曾經説:“偉大的階級,正如偉大的民族一樣,無論從哪個方面學習,都不如從自己所犯錯誤的後果中學習來得快。”

三是要在探索中提高創新能力。創新是做前人未做的事情,是對舊事物、舊觀念的否定,是對傳統習慣勢力的挑戰,是對現狀的革新。這就註定創新的過程必然是一種探索的過程。縱觀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實質上也是一部在探索中不斷創新的歷史。從反帝反封建任務的提出到國共合作、北伐戰爭、建立工農武裝、創建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從二萬五千里長徵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八年抗戰、“三大戰役”,我們黨在不斷探索中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又推行聯產承包、發展鄉鎮企業、創辦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完善所有制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體制轉變、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有這些,無不是前無古人的探索,正如鄧小平所説的那樣,是“摸着石頭過河”。可以講,沒有探索就沒有創新,沒有探索就沒有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順利發展。當前,隨着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市場經濟進一步完善,無論是體制創新還是制度創新,是市場創新還是管理創新,是方法創新還是職能創新,都沒有現成的模式和經驗,都需要我們去嘗試。近幾年來,我縣在招商引資、城市建設、國企改革、教育改革、旅遊開發、農業產業化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各項事業出現了喜人的局面。但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還很多,需要廣大黨員幹部進一步更新觀念,拋棄那種不求進取的思想和束手無策、無所作為的思想,努力去探索新問題,求得新突破。魯迅先生曾經説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黨員幹部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做前進道路上披荊斬棘的人。當然,在探索中創新不是蠻幹、胡幹,而是要講究科學方法,按客觀規律辦事。這就要求我們要有紮實的工作作風,深入基層搞好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要有求實的工作精神,始終遵循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正確處理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辯證關係,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要有科學的工作態度,善於聽取各方面意見,廣泛論證,保證決策的科學性。

四、工作上保持先進性,就必須立足本職崗位創造一流業績

我們每個黨員幹部都在各自崗位上承擔着一定的任務,其先鋒模範作用發揮得怎麼樣,經常地、大量地反映在本職工作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員幹部要帶頭走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前列,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愛崗敬業、埋頭苦幹,為羣眾做出表率,在本職工作崗位上努力創造出一流的工作業績,以優異的成績貢獻於社會、貢獻於人民。這是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的內在要求,也是這次先進性教育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之一。

首先,要把心思集中在“想幹事”上。“想幹事”體現的是一種事業心和責任感,是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江澤民同志説過:黨的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為人民謀利益上。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與羣眾最大的不同,就是有義務去幹事,有更多的機會幹事,有更大、更好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幹,為人民謀利益。事業是幹出來的,為羣眾謀利益不是一句空話。幾十年前,鐵人王進喜就説過一句話:“不幹,半點馬列主義都沒有”。作為黨員幹部,就要在其位謀其政,時刻把黨的事業放在第一位,視黨的事業重如山,為黨的事業去拼搏去奮鬥,決不能“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從總體上講,我縣黨員幹部在工作上是認真負責、勤勉敬業的,但也有少數同志事業心不強,有的對待工作敷衍塞責,馬虎了事。有的拿着黨和人民的俸祿,每天忙的是自己的事、家庭的事、親戚朋友的事,心裏獨獨沒有工作。少數同志醉心官場,整天琢磨領導的心態和嗜好,極力迎合上級的口味,以求博得領導的好感。個別人為了達到把官做大的目的,不要臉面,喪失人格,在人際關係上搞投入等等。這些對於黨的事業都是十分有害的,必須堅決予以制止。廣大黨員幹部要增強“慢進也是退”的責任意識,多謀事,少謀人,真正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加快發展上來。要帶頭倡導“幹事光榮,空談可恥”、“誰不幹事,誰就是影響寧遠發展的罪人”的觀念,大力支持幹事創業的人,尊重他們的勞動和創造,保護他們的積極性,不在一些細枝末節上做文章,努力營造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其次,要把能力體現在“會幹事”上。“會幹事”是一種本領和水平,它體現的是把握全局的戰略眼光,統籌兼顧的組織才能,科學決策的能力,勇於實踐的工作作風和豐富的知識才華,説到底就是黨員幹部的領導能力和工作能力。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而黨的執政能力要靠廣大黨員幹部的工作來體現。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是廣大黨員幹部增長才幹,施展才華的舞台,同時也是檢驗黨員幹部是否“會幹事”的“考場”,大家素質的高低,能力的大小,最終要在改革開放、加快發展這個大舞台中顯現出來。因此,我們要善於學習政策,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轉變觀念,創新思路,自覺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堅持從實際出發,大膽地幹,大膽地闖,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在實踐中發展經驗,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領導能力。要不斷改進工作方式和領導方法,善於運用市場的辦法引導羣眾發展經濟,善於通過民主法制的途徑去開展羣眾工作,善於抓住主要矛盾、中心環節,突出重點,抓好典型,推動工作。

第三,要把目標落實到“幹成事”上。想幹事、會幹事,是成就事業的基礎和前提,而“幹成事”則是黨員幹部德才素質的外在表現,是黨員幹部必須追求的奮鬥目標。它體現的是認準了的,一定要幹,幹則必成,富有成效。如果黨和政府做出的決定得不到執行,規劃的藍圖得不到實施,佈置的任務得不到貫徹,確定的思路得不到落實,老百姓盼望的事情得不到實現,利益得不到保障,這樣的情況就不能夠説是“幹成事”,就有負黨員幹部的職責。因此我們不僅要有想幹事的意識、會幹事的本領,更必須有幹成事的素質和實際行動,在狠抓落實上下功夫,一步一個腳印,把工作做好做實。要少説多幹,不搞爭論。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向一些沿海發達地區學習。如江蘇省這些年不管外界怎麼評價議論,始終不爭辯,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緊緊圍繞發展外向型經濟長抓不懈,使該省成為台商投資最多的省份。蘇州從2001年起吸引外資首次超過上海,居全國各城市之首。他們總結經驗就是“在爭論中出名,在不爭論中發展”。江蘇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過去我們有一些黨員幹部總喜歡在一些模稜兩可的問題上爭長短、論高低、比得失,結果使很多寶貴的時間、寶貴的機遇在這種無謂的爭論中浪費了、喪失了。今後,只要是對寧遠發展有利的事,只要是符合大多數羣眾利益的事,只要是法律政策沒有明文禁止的事,看準了就要先幹起來,在幹中摸索經驗,在幹中完善措施。既不為成績而驕傲自滿,固步自封,也不因困難和挫折而動搖鬥志,畏縮不前,而是要堅忍不拔,奮發有為,咬定青山不放鬆,不達目標不罷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huiyi/lvqenm.html
專題